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省委、省政府《关于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解读

省委、省政府《关于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解读

推进山区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

省委、省政府《关于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解读

11月22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十堰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今后一段时期,竹房城镇带建设将对十堰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为十堰市“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增添强大动力。

关键词:总体要求

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范围包括305省道自竹山县至竹溪县关垭,连接2个县城和10个乡镇的区域,以及房县沿305省道、紧邻竹山县,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的军店、化龙、窑淮等3个乡镇。总体要求是,把试验区建设成为全省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关键词: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城乡一体化要求,高起点制定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总体规划,并依据总体规划制定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确保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

——坚持区域统筹。打破城乡、地域界限,统筹谋划试验区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县域之间要合理分工、体现特色,又要加强协作、共同发展。

——坚持产业主导。把培植特色产业作为推进试验区建设的中心任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改善民生。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化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改革创新。发扬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的精神,加大城乡一体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力度,破除制约试验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坚持群众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热情,形成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共谋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发展目标

力争3年取得明显变化,5年基本建成具有较强经济活力和示范效应的全省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到2013年,初步建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中心村为支点的城镇体系、覆盖区域内所有村落的交通体系、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功能比较完备的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涵盖城乡的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形成百公里绿色城镇带、特色产业带、新

社区示范带和生态文化旅游带。生态创建得到大力推进,生态乡镇和生态村达到三分之一以上。

——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城乡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现翻番,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推进五个一体化

——推进城乡布局一体化,构建“一带三心三区”的发展格局。“一带”即沿305省道及谷竹高速城镇发展带,重点是加快生产要素向重要节点地区集聚,引导城镇和产业在城镇发展带地域内优先发展,形成带动整个区域均衡发展的空间“骨架”。“三心”即建设以竹溪中心城区、竹山中心城区、房县中心城区为中心的城镇集聚发展核,重点是发挥三县的资源优势,壮大优势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带动城镇建设,更好地发挥县城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三区”即统筹竹溪发展示范区、竹山发展示范区、房县发展示范区,依据三个示范区的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及发展现状,合理布局产业,实施优势互补,打破地域界限,加强区域协作,实现协调发展。

——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培植壮大茶叶、烟叶、魔芋、食用菌、草食畜牧业、中药材、林果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特色工业,重点培育水电能源、绿色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矿产建材等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构建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试验区路网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加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体系。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完善覆盖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信息网络;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均衡发展,力争区域内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水平稳步提升;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让农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质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繁荣城乡文体事业,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工程,强化社会管理。

关键词:创新五大机制

——创新以城带乡发展机制。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扩大公

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的政府投入机制。推进强农惠农政策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实行企业联村开发,引导企业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覆盖面改革。

——创新试验区建设投入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开放引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试验区内各优势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为平台,围绕试验区总体规划,整合涉农专项资金,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使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机制。合理安排和调控城乡用地布局,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规定,大力开展国土整理和低丘岗地开发。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满足城镇建设需要。探索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

——创新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与管护机制。积极运用市场机制,探索建立农村道路、水利、安全饮水、环保、林网等农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与管护的长效机制。

——创新社会服务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试验区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落户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权益。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村级综合便民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

关键词:政策扶持

——省国土资源部门优先将试验区纳入全省国土整治“十二五”规划,在低丘岗地改造、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安排上予以倾斜,并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上给予重点支持。

——从2010年起三年内,省环保部门将试验区纳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域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支持试验区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等创建活动。

——从2011年起三年内,省发改、住建部门对试验区乡镇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项目给予支持;省住建部门在安排国家下达的农村危房改造计划中给予倾斜支持;省财政、水利部门争取在试验区安排中央现代农业茶叶项目和小农水重点项目。

——从2011年起三年内,省发改、农业部门支持竹山、竹溪、房县在试验区内兴建大中型沼气工程、清洁能源入户工程,提高沼气入户率;支持在试验区建设农业板块基地和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省交通运输部门支持试验区公路建设,将谷竹高速公路连接线(竹溪绕城段)一级公路纳入全

省“十二五”规划,并对试验区农村公路建设给予倾斜。

——从2011年起三年内,省水利部门优先支持试验区推进纳入规划的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建设。

——省经信、财政部门适当增加试验区所在县的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额度,对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给予重点支持;支持试验区中小企业发展,在安排专项资金时给予重点倾斜。

——从2011年起三年内,省发改、林业部门优先将试验区内坡耕地退耕还林、低产林改造、长江防护林等纳入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予以支持。

——从2011年起三年内,省旅游部门优先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试验区景区建设,促进景区提档升级。

——从2011年起三年内,省扶贫、财政部门对房县、竹山县、竹溪县在扶贫贷款贴息资金上给予倾斜;每年安排一定计划的扶贫搬迁指标,并对异地搬迁给予倾斜。

——省人社部门加大对试验区就业扶持力度,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就业专项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

——省民政部门加大对试验区农村低保政策支持力度,推进试验区率先实现应保尽保,支持试验区乡镇中心福利院建设。

——省教育部门优先安排试验区农村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加快试验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支持试验区所在县发展职业教育,优先安排县级职教中心基础能力建设项目。

——省文化、体育、卫生、发改等部门在试验区优化安排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体育建设工程、医疗卫生单位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