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前言

一、相关信息

1.全国城市规划执业资格考试科目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规划实务》。

2.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时间安排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时间两个半小时。考试题型分布如下:

①单项选择题:共70题。

②多项选择题:共30题。

注意:考试大纲对各考试科目分层次列出了具体的内容,分别用掌握、熟悉、了解来界定各条目的考试要求。“掌握”是指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熟悉”是指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了解”是指一般知识。

本门讲课中,考P13 代表教材13页,

二、答题注意事项

(一)考前准备。首先是精神准备,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是考试成功的必要条件。其次是物质准备,应该准备两只以上的2B铅笔和准许带入考场的计算器、橡皮等。铅笔要事先削好,铅笔头呈扁片状,以便于涂抹答题卡,计算器用于客观题中的计算题。

(二)答题原则。单项选择中,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指的是最正确最全面的选项,例如,若A、B两项都是正确的,但是B项的内容覆盖了A项的内容,则B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最正确答案。

(三)掌握速度。每科的考试时间是2.5个小时,应根据题量,事先有大体的答卷速度安排。如果遇到一时答不上来的题,可以暂时跳过,先答其他题目,等卷子基本上答完再回过头来重新考虑。切勿在个别题目上耽误过多的时间,影响整个考试。

(四)减免差错。一是每题都要注意审题,弄清题意;二是注意填涂答题卡时不要错行,最好每隔五道题就核对一次题号;三是要注意在考卷发下来时首先填写姓名、考号等项,并且在交卷时再核对一次;四是在答题完毕后浏览全卷,检查是否有漏题未答。

(五)答题技巧。考试中合理运用排除法,首先去掉与题目无关或明显错误的选项,然后在剩下的选项中分析作答。考题选项中有时存在两个矛盾选项,尤其在多选中,矛盾选项至少有一个是错误的。另外合理的猜测也是答题的技巧,因为答总比不答强,所以每个考题都应该作答,一定不要漏答或不答。还要会用单选的唯一性。如果四个选项中有三个与另一个属性不一样,那这一个就很可能是答案。

三、复习注意事项

1.复习方法。

第一步,通读全书,理清全书知识框架和脉络;

第二步,抽取知识点重点记忆;

第三步,查漏补缺。

2.

复习技巧。复习时要“避轻就重”,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熟悉的内容要重点把握;对于方便出题的内容要重点突破;对于前后矛盾的内容,一般考题不会涉及。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内容精讲

一、城市与乡村

大纲要求

1、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

2、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

(一)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掌握)(新)

1、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2、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1)集聚规模的差异

(2)生产效率的差异

(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3、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主要是从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作用联系、服务联系以及政治、行政组织联系。

(二)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熟悉)(新)

1、城市的社会经济特点

工业和服务业(也可称为非农经济)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2、乡村的社会经济特点

农业和畜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大纲要求

1、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2、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

3、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一)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了解)P8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

现代城市的发展凸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动力机制是:

(1)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

(2)科技革命与创新。科技进步是推动城市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方面科技革命与创新本身可以催生新的技术门类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又可以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进而优化整个社会的产业构成,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3)全球化与新经济。全球化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4)城市文化特质。城市文化特性的凸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熟悉)(新)P8

1、阶段:城市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和后工业社会的城市。

2、差异:

(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熟悉)(新)P9

1、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

(1)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2)从平面空间环见到立体空间环境。

(3)从生产型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2、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土壤等自然条件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发展,他们主要体现在城市选址、城市空间特色、空间环境质量等方面。

(2)社会文化因素。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3)经济与技术因素。

(4)政策制度因素

三、城镇化及其发展

大纲要求

1、熟悉城镇化的含义

2、熟悉城镇化的机制与进程

3、熟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

(一)城镇化的含义(熟悉)P10

1、城镇化含义

(1)“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

①人口的集中。包括人口总量的集中,即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点的增加,呈正密度的加大;每个集中点――城镇规模的扩大。

②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

③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

(2)“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

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②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

③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④⑤

2、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普遍接受的:人口统计学指标(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的指标)

计算公式:PU=U/P

其中:PU——城市化水平或城镇化率

U——城镇常住人口

P——区域总人口

这一指标既直接反映了人口的集聚程度,又反映了劳动力的转移程度,这一指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应用这一指标作为城镇化进程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对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衡量英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至少应包括城镇化发展的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这两个基本的方面,而且反映城镇化真正发展水平的不应是表面的数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质量指标。

(二)城镇化的机制与进程(熟悉)P11

1、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

(1)农村剩余贡献(2)工业化推进(3)比较利益驱动。决定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两种基本力: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4)制度变迁促进(5)市场机制导向(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7)城乡规划调控

2、城镇化的基本阶段

依据时间顺序,城镇化进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集聚城镇化阶段(2)郊区化阶段(3)逆城镇化阶段

(4)再城镇化阶段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熟悉)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

(1)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年)

(2)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

(3)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年)

(4)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后)

2、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

所谓城镇化的模式是指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特定阶段、特定环境背景中城镇化基本特征的模式化归纳、总结。

(1)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2)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3)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4)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3、中国城镇化的现状、特征与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基本特征:

(1)城镇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已经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2)城镇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过程,总体上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

(3)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成为区域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枢地区,成为接驳世界经济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空间单元。

(4)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在新的城镇化机制作用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1)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测绘能够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

(3)城市群、城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

(4)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四、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关系

大纲要求

1、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熟悉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熟悉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熟悉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一)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熟悉)

城市和它所在区域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例题』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A. 相互联系

B. 相互对立

C. 相互促进

D. 相互制约

答案:ACD

1、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2、城市是区域发展中的核心

(二)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熟悉)考 P16

1、城市的基本经济部类与非基本经济部类

2、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空间载体

(三)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熟悉)

1、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

2、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熟悉)

1、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

2、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利用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练习:第七章_城市与城市化2-7-2含解析

2-7-2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广东广州模拟)天际线反映城市建筑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又称为城市轮廓或全景。读南京市主城区天际线示意图,完成1~3题。 1.2000~2012年间,南京市最主要的扩张方向是() A.东南B.东北 C.西南D.西北 2.造成南京市向该方向扩张的主要原因是() A.新区开发B.旧城改造 C.工业区迁移D.保护文化古迹 3.2000~2012年,城市重心变化对南京市发展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A.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缓解市中心用地压力 C.减轻市区通勤压力 D.增大中心区人口密度 【解析】本题组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1题,仔细读图,注意对比2000年与2012年城西、城东、城南、城北不同方位的城市轮廓差异。由图可知2012年在城西与城南方向,建筑物的高度、密度增加,说明南京市最主要的扩张方向是西南,故选项C正确。第2题,旧城改造位于城市的市中心附近,图示扩张方向区域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故排除选项B;图示新发展建筑物高大稠密,不可能是工业区迁移,故排除选项C;南京市是六朝古都,文化古迹周边不可能有高大建筑物,故排除选项D;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通过新区开发,可以缓解城市化与城市保护的矛盾,故选项A 正确。第3题,逆城市化现象是人口由城市向农村或者小城镇转移,南京市仅仅是城市周边范围的扩大,故排除选项A;如果新区与市中心之间是住宅、学校与工作场所等之间关系,那么会增加市区通勤压力,故排除选项C;建设新区,部分人口、工业等外迁,会降低中心区人口密度,缓解市中心用地压力,故选项B正确。 【答案】1. C 2.A 3.B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练习题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练习题 一、单选题 城市中的各项活动需要利用一定的土地,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了功能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属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是() ①商业用地②交通用地③政府机关用地④绿洲农业⑤住宅用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2.关于城市功能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各类功能区之间界线分明 B.商业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C.工业区多位于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D.住宅区低级住宅区与中高级住宅区存在分化 下图为某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丙地土地租金较高,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位于市中心 B.处在交通干线的交汇处 C.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4.据图判断,中心商务区形成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历史悠久,知名度高B.土地租金高 C.交通通达度高D.处在人口密集区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城市城区地租分布等值线图(数值:a>b>c),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该市重工业不断向东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城区地价上涨 ②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③北部人口众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④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6.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住宅区,主要原因是甲地( ) A.位于城区外缘,环境质量好 B.远离中心城区,地价便宜 C.地势开阔,便于建立住宅区 D.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 下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某商品批发市场从城区迁往郊区前后的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20世纪80年代,影响该批发市场选址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 B.市场 C.劳动力 D.政策 8.2010年后,该批发市场迁出主城区是因为主城区 A.土地利用方式调整 B.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C.电子商务的发展 D.工业结构的调整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公路交通枢纽D.港口 10.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A.位置适中B.资源丰富C.气候宜人D.经济中心 “睡城”主要指的是大城市周边的大型社区或居民点,这些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虽大量入住,但也就是局限于晚上回家睡觉,白天开车或乘车往市中心上班。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 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 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 山地 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 昌 重庆 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 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 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 上)、大城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 (20万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 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 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2018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文档第七章城市与城市化章末综合提升Word版含答案

章末综合提升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类题目答题模板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植被等)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环境(农业、工业、交通等)的影响。城市化会对地理环境产生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要采取措施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相应问题。 1.城市化进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答题思路为: 某城市图表资料―→城市化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其答题思路为: 城市景观图―→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城市化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衡量________________的标志。 (2)说明我国近几年城市化率呈现的趋势,并分析其根本原因。

(3)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 (2)加速增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3)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效应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云雾天气(城市多酸雨) 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4)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发展;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描写城市发展的范文

描写城市发展的范文 从北京红墙黄瓦的皇家文化,到江苏杨柳扶堤的园林文化,再到上海中西融合的现代文化……城市在 ___车轮中与文化不断融合,形成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城市特点。文化,滋养着城市文明,侵染着城市风采,滋润着城市底色。文化让城市闪耀着光辉、绽放着光彩,应让城市在文化枝头熠熠生辉。 保护文化建筑,让城市闪耀文化光辉。一个城市的历史建筑,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史,也是城市的符号。如果一个城市的记忆被破坏,城市将会失去活力、动力。比如:石门库弄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湮没在角落,让上海这座城市蒙上灰尘;而老城南传承者历史文脉,原汁原味的保留着其民俗文化,让南京这座城市彰显人文绿都魅力。历史建筑保护到位,才能让城市充满生机,历史建筑破坏严重,城市将丧失活力,在中国各大城市建设中,不仅仅是上海、南京,其他古城名都亦是如此。所以,在城市的发展道路上,要让城市闪耀文化之光,就必须保护好古建筑、古文化。 包容街头文化,让城市闪耀文化光辉。古有街头耍大刀的表演形式,今有歌声嘹亮的艺术展示,这些都是街头文化的具体表现。街头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体现,而今因为街头表演的不文明行为出现了“禁止”之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

新生事物的融入,一个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形式的变化多端,一个城市的发展更离不开文化色彩的多样性。如果不能以开阔的胸襟包容街头文化,将会让城市失去活力与灵性,让城市失去光彩与靓丽,让城市文化名片丧失色彩。因此,每个城市都应以包容之姿、并蓄之态接受街头文化,为城市的人文底色增添一份灵动。 构建文创空间,让城市闪耀文化光辉。文创空间是新时代、新发展、新建设中城市的特有属性,也是城市闪耀文化光辉重要一笔。开封以“互联网+文化”模式推进城市建设,互联网空间模式让文化为这一古都添砖加瓦;重庆以“城市化与文化产业”融合推进城市发展,文化产业园空间模式让文化为这一现代化都市增添浓墨一笔;河南以“莫空间”模式推进城市步伐,艺术园区让文化为这一发展都市增添活力……无论是开封,还是重庆、河南,这些城市都市借助文创空间,以次发展模式让城市更具活力、更有魅力、更有底蕴。因而,让城市绽放文化光彩,应立足于文创空间的构造,古今融合、相得益彰。 文化如灯,指引城市发展的方向;文化如路,延伸城市前行的旅途;文化如桥,连接城市间思想的碰撞……文化是一个城市魅力之所在。在新征程、新起点、新时期,城市建设中只有保护历史建筑、包容街头文化、构建文创空间,以此为契机才能书写人文城市的“新篇章”。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四版)1-12章上课讲义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①城市规模小②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③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①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②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③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④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⑤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①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②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③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③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②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①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 ②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 ③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 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 ①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②隋初,长安城建设,强调建设时序。③元大都建设,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形地貌特点----整体观念、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④米列都城,采用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3.你认为哪些城市规划理论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田园城市、卫星城镇、马丘比丘宪章、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有机疏散、理性主义、城市设计、社会学和新马克思主义、永续发展和全球化理论。

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单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地理必修二 城市与城市化练习题 一、单选题 1.若X轴表示距市中心距离,且a=10km,Y轴表示 土地利用租金,且b=100元/m2,则图中四地点最可能 为商业区的 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若X轴表示出生率,且a=4%,Y轴表示死亡率,且b=4%,则图中四点表示发达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的 是() A.① B.② C.③D.④ 解析:1.商业区应距离市中心最近,地价最高,故判断为③。 2.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应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故选④点。 下图是“某地区1950~1980年人口增长图”,据图回答问题。 3.30年间该地区()

A.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万人 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人 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 4.30年间该城市,城市化水平() A.大幅提高 B.略有提高 C. 没有变化 D. 略有下降 解析:3.观察柱状图分析,30年间乡村人口由1000万增加到2000万,人口增加了1000万,A错;总人口由1500万增加到3000万,城市人口由500万增加到1000万,城市人口增加了500万,B正确;总人口和乡村人口增加了一倍,C、D错。 4.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应。 5.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2030年后,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B.2040年时,将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2010年时,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大致相当 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 解析:5.2030年后,中心城区人口比例下降,是因为郊区城市化,郊区人口比重上升,并不是城市人口比重下降,A错。逆城市化现象时,中心城区人口减少,迁往乡村,乡村人口比以前增多,2040年时,乡村人口持续减少,B

2020春人教地理必修二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单元测试

2020春人教地理必修二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武汉都市圈处于全国的中心位置,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读武汉都市圈城市分布图(下图),完成题。 1.图中服务等级最高的城市是 ( ) A.黄冈市B.武汉市 C.麻城市D.红安县 2.有关图中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大冶市的服务范围小于咸宁市 B.县级市的数量比县的数量多 C.麻城市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比孝感市多 D.黄石市与大冶市的服务范围不会重叠 解析:第1题,图中武汉是省会,服务等级最高。第2题,从图中看大冶市是县级市,咸宁市是省辖市,大冶市的服务范围小于咸宁市;县级市的级别比县高,数量比县的数量少;麻城市是县级市,孝感市是省辖市,麻城市级别低,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比孝感市少;黄石市与大冶市的服务范围可能会重叠。 答案:1.B2.A 3.县城与集镇相比较( ) ①县城的服务范围比集镇小②县城的职能比集镇复杂 ③县城等级较高,不具有等级较低的集镇的一些职能④集镇等级较低,不具有较高级的职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答案】D 【解析】县城与集镇相比,县城的职能比集镇复杂,集镇等级较低,不具有较高级的职能。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下列两题。 4.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 ) A.37.6∶17.4∶45.0 B.31.6∶30.5∶37.9 C.15.5∶24.5∶60.0 D.37.6∶24.5∶37.9 4.【答案】D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三角坐标图的判读,读图分析可知,④地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7.6%,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为24.5%,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7.9%,故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37.6∶24.5∶37.9,故答案选D项。 5.读“某地区发展变化数据表”,完成下题。 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答案】B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功能 分区 形态特征位置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 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 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 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 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 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 两侧 住宅区占地面积大(40% -60%),是城市主要 功能分区,工业化后 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 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 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 展 高 级 城市外缘与高 坡、文化区联系 低 级 内城与低地、工 业区联系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6、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 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 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理解记忆]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 4、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最近,我们根据市政府领导的安排,就我市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中,我们与武陵区委、鼎城区委以及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城建投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经过近十年持续不断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我市城市容量得到成倍扩张,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等国家级荣誉,城市综合实力已进入全国百强。我市十年城市发展的成就在中部内陆城市中是非常突出的,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也是相当少见的。要持续保持这一良好发展势头,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和谐**步伐,应该把科学发展观更好地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具体来讲,就是要处理好五个关系:一、城市发展应该遵循经济规律,进一步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经济规律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城市发展同样要遵循经济规律,总体上保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近5年来,我市累计投入城区一块的建设资金达150多亿元,其中政府直接投入40多亿元,先后新建了20多条主次干道,新增道路520多公里,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基

本形成了“五纵五横”、“内外三环”的格局,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平方公里,人口万,比1995年分别增长%、%。新建了城市防洪圈,新建和改造了排水设施,日处理排水能力达400万立方米。新建了污水处理中心,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0%。新建了自来水厂,供水普及率达100%。加强了园林绿化建设,人均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机场、火车站、水运码头、常长高速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我市已成为目前省内除省会长沙外同时拥有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海关、商检等设施和机构的城市。巨大的投入推动了城市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市财政背上了一定的债务包袱。现在,市财政每年不到 3亿元的城建资金,既要搞建设,又要还老帐,矛盾很大。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城市建设负债已经对现在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城市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城市发展速度的把握,城市建设项目的安排,应该建立在现实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应该控制在政府和民众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既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一味的求大求快。实践证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适度举债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必须建立稳定可靠的债务偿还机制。从我市的情况看,今后几年,应该进一步加大经营城市的力度,多渠道筹措城建资金,同时,适度压缩城建规模,每年拿出一部分城建资金用于还债。只有这样,才能保

(完整版)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 下表为某城市多年平均气温一降水统计数据。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月份 1月 4月 7月 10月 1—12月 月均温(℃) 13.3 18.0 25.7 22.7 19.9 月降水量(mm) 190.9 46.3 0.3 60.2 825.5 1 A.地中海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2.该市最适宜种植的水果有 A.荔枝 B.椰子 C.香蕉 D.葡萄 3.关于城市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了共同分享集聚效益,城市发展初期便形成了工业区 B.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由于集聚效益而逐渐形成了工业区 C.为了争夺市场,工业区不断向城市中心移动 D.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工厂企业不断向近河流、近铁路和近公路的地方分布 图2-2-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形态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关于该城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建国前,公路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最大 B.建国后,铁路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最大 C.建国以来城市化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D.郊区城市化是城市扩展的主要途径 5.该城市向外扩展的主要自然优势条件是( )。 A.地形B.气候 C.水源D.土壤 6.唐人街的形成( )。 A.是种族因素对住宅选择影响的结果 B.是收人因素对住宅选择影响的结果 C.是交通因素对住宅选择影响的结果 D.是知名度因素对住宅选择影响的结果 7.美国大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而欧洲城市高层建筑多建在市中心以外的地区,原因是( )。 A.地理环境不同B.发展历史不同 C.政府作用不同D.发展程度不同 读图,回答8—9题。 8.关于图示地区城市等级,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昆山的城市等级比常州高 B.无锡的服务范围比镇江大 C.宁波的服务功能比杭州齐全 D.小城市数量最少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前言 一、相关信息 1.全国城市规划执业资格考试科目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规划实务》。 2.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时间安排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时间两个半小时。考试题型分布如下: ①单项选择题:共70题。 ②多项选择题:共30题。 注意:考试大纲对各考试科目分层次列出了具体的内容,分别用掌握、熟悉、了解来界定各条目的考试要求。“掌握”是指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熟悉”是指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了解”是指一般知识。 本门讲课中,考P13 代表教材13页, 二、答题注意事项 (一)考前准备。首先是精神准备,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是考试成功的必要条件。其次是物质准备,应该准备两只以上的2B铅笔和准许带入考场的计算器、橡皮等。铅笔要事先削好,铅笔头呈扁片状,以便于涂抹答题卡,计算器用于客观题中的计算题。 (二)答题原则。单项选择中,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指的是最正确最全面的选项,例如,若A、B两项都是正确的,但是B项的内容覆盖了A项的内容,则B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最正确答案。 (三)掌握速度。每科的考试时间是2.5个小时,应根据题量,事先有大体的答卷速度安排。如果遇到一时答不上来的题,可以暂时跳过,先答其他题目,等卷子基本上答完再回过头来重新考虑。切勿在个别题目上耽误过多的时间,影响整个考试。 (四)减免差错。一是每题都要注意审题,弄清题意;二是注意填涂答题卡时不要错行,最好每隔五道题就核对一次题号;三是要注意在考卷发下来时首先填写姓名、考号等项,并且在交卷时再核对一次;四是在答题完毕后浏览全卷,检查是否有漏题未答。 (五)答题技巧。考试中合理运用排除法,首先去掉与题目无关或明显错误的选项,然后在剩下的选项中分析作答。考题选项中有时存在两个矛盾选项,尤其在多选中,矛盾选项至少有一个是错误的。另外合理的猜测也是答题的技巧,因为答总比不答强,所以每个考题都应该作答,一定不要漏答或不答。还要会用单选的唯一性。如果四个选项中有三个与另一个属性不一样,那这一个就很可能是答案。 三、复习注意事项 1.复习方法。 第一步,通读全书,理清全书知识框架和脉络; 第二步,抽取知识点重点记忆; 第三步,查漏补缺。 2. 复习技巧。复习时要“避轻就重”,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熟悉的内容要重点把握;对于方便出题的内容要重点突破;对于前后矛盾的内容,一般考题不会涉及。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练习题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命题人:李雪云审核人:地理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读“甲城的地理位置图”(左图)和“甲城的城市用地结构图”(右图),回答1~2题。 1.在“甲城的城市用地结构图”中,①是()。 A.商业用地B.公园绿地C.居住用地D.行政用地 2.甲城的工业用地(图中②)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其主要原因是()。 A.远离河流可防止水污染 B.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可减轻大气污染 C.远离居住区可减弱噪声污染 D.远离农田可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 下图为某地区城市规划图,读图回答3~5题。3.从城镇规划来看,该地区的地形最有可能是()。 A.平原B.山区 C.高原D.丘陵 4.图中信息显示,该城市的服务功能()。 A.沿铁路线较强B.沿干道较强 C.沿环路较强D.在各区域内一样强 5.10年后,规划部门为快捷准确地获得规划的落实状况,可借助()。 A.GPS技术B.GPS及GIS技术 C.RS及GIS技术D.GIS技术 读图,完成6~7题。 6.关于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功能区的表述,正确的是()。 A.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商业区 B.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及绿化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 7.科学地规划城市建设,有利于()。 A.合理利用土地,使城市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B.加强各功能区之间的分工与联系 C.有利于分散城市职能,重点建设某一种功能区 D.完全摆脱地理环境的影响,建立合理的城市等级体系 下图是我省某中等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E工业区与F工业区相比,显著的区位优势是()。 A.交通的通达度高B.冬季无污染 C.地价低廉D.工人素质高 9.随着城市发展,Y住宅区较X住宅区更有利于居民的居住和生活,理由是 ()。 ①依山傍水,风景优美②远离铁路,噪音污染轻③交通便利,方便职工上下班④ 远离工业区,环境清洁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反映了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各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的关系是 ()。 A.重叠交错,层层嵌套B.界线分明,彼此相离 C.界线分明,偶有交错D.重叠交错,同级嵌套 11.图示服务范围发生在理想均质平原上,其最初的服务范围圆形被图示正六边形取代,这是因为()。 A.可以使商品的供应达到饱和 B.区域内居民选择同级服务时,只受距离的影响,且能最大程度满足居民需要 C.阻止外区商品进入 D.城市发展更快 下图为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之一。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反映的问题是()。 A.城市内涝B.城市热岛效应 C.城市风D.城市空气污染 13.下列既可行又能减轻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A.扩大绿地面积B.破墙透绿 C.完善排水系统D.多建高楼 读我国东南部某大城市住宅小区示意图,回答14~15题。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七章城市与城市化章末综合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城市与城市化 (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2019·南昌调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拥有汽车数量的增加,我国“堵城”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发展受到巨大挑战。下图为某城市中心商务区(阴影处)向外四条主要道路在高峰时段行车时间等时线图(图中数字单位为分钟)。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最可能与主要住宅区连接的道路是( ) A.甲B.乙 C.丙D.丁 2.下列交通方式,对缓解“堵城”问题作用较小的是( ) A.市区快速公交系统B.地铁 C.高铁D.高架道路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在高峰时段,甲线路单位距离用时最长,说明交通最为拥堵,最可能与主要住宅区连接,故A项正确。第2题,市区快速公交系统能够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客运量,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地铁受地面交通、建筑物影响小,运量大,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高铁一般承接城市之间的中远途运输,对于城市交通影响不大;高架道路可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也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答案:1.A 2.C (2019·湖北七市州协作体联考)面对城市无限制低密度向外扩张的问题,美国规划师协会(APA)于2003年提出城市“精明增长”的理念,推行高效、集约、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美国“精明增长”的先锋城市——波特兰,通过制定严格的城市增长边界来控制城市向外蔓延,同时在城市增长边界内提高建筑密度,并采取增加绿色环境和公共空间、大力推行公交和慢行系统来缓解高密度带来的负面影响。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波特兰成了一个家居、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化城市。据此回答3~5题。 3.“精明增长”理论的核心是限制( ) A.人口密度B.城市等级 C.城市面积D.服务范围 4.波特兰通过“精明增长”的规划方案,可以( )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 ——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6、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记忆]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 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 4、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5、城市等级体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_12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以珠三角顺德逢简水乡为例 【设计思路和理念】 以典型聚落岭南水乡“顺德逢简”为案例,通过课前的搜索资料、走访、调查、观察等,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中进行汇报、合作、探究、释疑,探讨“乡村聚落(古村落)的形成、发展、保护”等问题和规律。本课例以“人地关系”以及“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线索,设计一系列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进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乡土案例和主题升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学生形成关注地方、国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中的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内容。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规律”,学会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和成因”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教材主要是通过部分图片和文字呈现主体内容(“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干旱区”、“水稻区”等的乡村聚落),教材“活动”部分,通过两张图片(“天山牧场的流动聚落”和“美国中西部平原的单户型聚落”)设计问题(聚落的分布形态特征?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整体来说,教材缺乏具体的生动的案例一例贯之,使学生在认知和理解上缺乏从时空角度进行整体、综合思考,使学生体验度、参与度大为降低。本课例则利用学生熟悉的乡土案例一例贯之,来开展教学,既弥补教材的不足,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2.学情分析 通过高一及高二以来的学习,高二学生对重要的地理思想(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等)有一定认识和理解。具备较好的分析、探究、推理、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品质。【课程目标和素养要求】 1.结合研学小组的汇报及提供的研学资料,探究“早期人类选址在逢简水乡的优越区位条件”、“清末逢简水乡发展壮大成为丝织业市镇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时空,提升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多要素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2.结合顺德逢简新时期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之音”,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构建思维导图”等方式,为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和传承保护献计献策,渗透和领悟“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前走访、调查、考察以及课后对家乡古村落的研学线路设计、撰写研学报告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行动能力,培养和落地“地理实践力”,增强学生的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乡村聚落(古村落)的形成、发展和保护;新时期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乡土案例)、合作探究法、研究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本课例的设计分为“课前初探”、“课中深究”、“课后践行”三大部分。

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一、单选题 图中箭头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口、资金、技术、产业流动方向。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1.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大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涨 B.市区失业人口增加 C.郊区比市中心经济更发达 D.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工具的出现 国际上有两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二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2.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也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则()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 B.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C.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 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以下两题。 3.在2015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①蔬菜种植基地②高新技术开发区③大学城④美术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4.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城市洪水发生频率增加,某校地理研究小组对其原因进行了调查,下列调查结果最不可信的是() A.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填埋了许多池塘和河道 B.大面积铺设水泥、沥青路面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城市道路排水设施不够完善 D.城市居民不再使用井水,导致了地下水位升高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5.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下图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该城市空间结构为多核心模式且布局合理。读图,完成下列三题。 6.该城市规划中的高新科技产业区宜建在() A.①处

城市与城市化思维导图模板分享

城市与城市化思维导图模板分享城市化也称城镇化,他是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一个国家是由很多个城市组成的,不同城市间的经济发展不同也就导致了城市间的等级不一样,等级高的城市当然是一级城市,相反,则是二级、三级城市,那么,城市之间的等级是怎样划分的呢?城市与城市化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小编将从迅捷思维导图官网里对城市与城市化思维导图的模板进行分享,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对照进行操作。 城市与城市化思维导图模板 点击链接可以在线编辑使用 https://www.doczj.com/doc/254703681.html,/#R810c190d3eba3c6234c1862f9c 567ed0 密码:c4ym

模板简介: 这个模板主要围绕城市与城市化以及城市等级进行阐述的,讲述了城市等级的划分标准、城市地域结果、概念和不同地区间的差异,详细步骤如下所示: 操作方法介绍: 1.复制上面的链接在浏览器中打开,将进入到迅捷在线编辑器面板里面,这时完成的思维导图就展现在面板里 2.在面板的左上方可以添加新的节点,点击左上角的插入同级主题或者下级主题:

3.若重新编辑节点里的内容时,可以双击文本框进行修改: 4.在页面上面我们可以添加链接、图片以及备注,这些都可以在思维导图中进行添加:

5.页面上面我们还可以设置它的优先级以及在操作中完成的进度: 6.在“外观”这一选项栏里我们可以可以对思维导图的结构外观进行修改,同时可以对思维导图的整体颜色进行修改,里面有很多种颜色,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全章教案(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全 章教案(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课标分析: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这三个要求在能力要求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①要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②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③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考虑到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本条标准并未将学习的要求定位在完整掌握目前广为承认的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如同心圆地带理论、梯度理论、扇形理论、城市内部的中心地结构理论等)上,而是定位在能用这些理论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来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差异。至于“要学习几个理论”、“学习哪个理论”、“要掌握某个理论中的哪些概念或原理”等问题,该条标准亦未作出

具体的规定,而是强调“运用实例”,对具体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进而理解其形成的原因,进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地理思想。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本条标准涉及人口和城市两部分内容。其中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可放在第一章处理。第二章应重点放在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的讨论上。 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域集聚的特定文化现象,城市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景观,“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其中最显著例子是不同的宗教文化形成不同的城市景观,特别是寺庙教堂等建筑物的形态和风格。学习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的形成。 考虑到学生在初中阶段和日常的媒体接触中,已对世界和中国的一些城市文化景观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实际的体验,因此这条标准的达成,可以通过举一两个具体的典型实例来讨论。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二部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