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分区计量的方法管理

精选-分区计量的方法管理

精选-分区计量的方法管理
精选-分区计量的方法管理

供水系统分区计量的方法与管理

分区计量是供水区域化管理的基础,是对管理区域内流进的自来水总量和贸易销售实际的水量实施量值的一种管理方法。可以来了解和掌握各区域内需水量、供销差、漏失量、未收费水量等因素,从而降低产销差率,降低供水企业供水运营中的经营管理风险。

分区计量的方法与管理:

一、通过供水系统分区计量划小核算单位。常在供水管网上安装流量计将整个供水系统划分成若干个供水区域,即划小供水管网系统管理单元,对各区域分开管理,掌握各供水区域的供水量和用水量差值,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测漏工作,同时确定出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水量和公用水量,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提高管理水平。就市供水管网现状情况和地理条件,现有10个中心营业所和30个分所。根据十二五规划,拟对30个分所划块150个供水区域,共计150台流量仪。

二、提高供水用户计量仪表的科技含量和精度。采用智能化较高的流量计,解决机械表始动流量不计量问题。计量数据通过CDMA或GPRS无线网络做到实时传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既提高了供水用户计量仪表的科技含量和精度,又减少了人为因素影响机械水表计量(如:拨、砸、调、倒、人工查验不准等)事故的发生。

三、计量数据管理:建立数据采集、管理软件系统,数据采集软件能够根据使用要求,做到自动实时寻检采集和手动采集,并编制各种需要的报表及打印。

另设专人每天对采集的计量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发现异常及时通知维护人员进行维护,确保计量数据的准确性。

区域装表法:

在管网的漏损控制方法中,区域装表法是对供水区域主动查漏的有效手段。所谓区域装表法就是把供区域分成较多的小区,在进入该小区的水管中安装水表,从小区流出的水管中也安装水表,在同一时间跨度内对流入、流出和小区内的用户水表进行抄表,满足:Q入-Q出-Q用户=Q漏损如果Q漏损未超过允许值,可认为漏损正常不必在该小区进行查漏,如果超过允许值,则可认为该小区有漏损,可在该小区查漏或查无计量用水及其他的管理问题等。

目前,我公司的30个乡镇营业所均采用区域装表法进行分区计量管理。

国际上已把区域装表法从单纯的检漏技术引入到城市管网管理的大概念中,英国伦敦把管网分成300块,日本东京分300块,这对主动监测管网漏损,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控制产销差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

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测量设备管理办法

测量设备管理办法 1 目的 对测量设备进行有效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充分发挥测量设备的作用。 2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所有标准测量设备(计量器具),采购、验收、使用、定期检定、校准、检测、测试等全过程管理。 3 术语及定义 3.1 检定指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出具检定证书。 3.2 校准指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值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两只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4 职责 4.1 过程质量管理部 4.1.1 负责测量设备监督管理、验收(包括委外检测)、建立《测量设备管理台账》、确定检测周期、制定《计量器具周期检定通知单》、委外送检、定期到现场抽检。 4.2 产品技术部 4.2.1 负责审核测量设备的精度、性能等技术要求。 4.3 采购部 4.3.1 负责测量设备采购,联系厂家对测量设备的维修。 4.4 生管物流部 4.4.1 负责办理测量设备相应的入库验收。 4.5 各使用部门 4.5.1 负责根据产品生产(检验)需求,提出购置测量设备的数量、精度、性能等技术要求,测量设备的使用、日常维护、保养 4.5.2 指定专人兼职本部门计量管理员与过程质量管理部计量管理员进行接口,办理计量器具的领用等手续并负责建立本部门《测量设备管理台账》及领用记录。 5 程序

表5.1 程序流程图 5.1 采购 5.1.1 各使用部门根据生产(检验)需要,提出测量设备配备要求,各厂部将需求于每月20日之前报至过程质量管理部计量管理员处,由过程质量管理部计量管理员统一提采购流程,采购部根据公司采购相关规定进行采购。 5.2 入库验收 5.2.1 测量设备经采购进公司后,由采购部向使用部门和过程质量管理部提出验收申请。 5.2.1.1 属固定资产由装备部牵头,技术规划主管、过程质量管理部计量管理员、使用部门、生管物流部库房管理员参加开箱验收。 a)外观检查: 有无变形、损坏或因包装、运输不当造成无法使用的损伤等。 b)资料检查: 合格证、产品使用说明书、标盘上的产品名称、型号、厂名、厂址、制造许可证编号及“CMC”标识等。 c)附件检查: 维修工具(包括通用工具)、附件(包括易损件)。 5.2.1.2 属非固定资产的测量设备 a)所购计量器具由各使用部门领取后送过程质量管理部计量管理员委外检测,并登记入

分区计量的方法管理

供水系统分区计量的方法与管理 分区计量是供水区域化管理的基础,是对管理区域内流进的自来水总量和贸易销售实际的水量实施量值的一种管理方法。可以来了解和掌握各区域内需水量、供销差、漏失量、未收费水量等因素,从而降低产销差率,降低供水企业供水运营中的经营管理风险。 分区计量的方法与管理: 一、通过供水系统分区计量划小核算单位。常在供水管网上安装流量计将整个供水系统划分成若干个供水区域,即划小供水管网系统管理单元,对各区域分开管理,掌握各供水区域的供水量和用水量差值,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测漏工作,同时确定出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水量和公用水量,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提高管理水平。就市供水管网现状情况和地理条件,现有10个中心营业所和30个分所。根据十二五规划,拟对30个分所划块150个供水区域,共计150台流量仪。 二、提高供水用户计量仪表的科技含量和精度。采用智能化较高的流量计,解决机械表始动流量不计量问题。计量数据通过CDMA或GPRS无线网络做到实时传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既提高了供水用户计量仪表的科技含量和精度,又减少了人为因素影响机械水表计量(如:拨、砸、调、倒、人工查验不准等)事故的发生。 三、计量数据管理:建立数据采集、管理软件系统,数据采集软件能够根据使用要求,做到自动实时寻检采集和手动采集,并编制各种需要的报

表及打印。另设专人每天对采集的计量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发现异常及时通知维护人员进行维护,确保计量数据的准确性。 区域装表法: 在管网的漏损控制方法中,区域装表法是对供水区域主动查漏的有效手段。所谓区域装表法就是把供区域分成较多的小区,在进入该小区的水管中安装水表,从小区流出的水管中也安装水表,在同一时间跨度内对流入、流出和小区内的用户水表进行抄表,满足:Q入-Q出-Q用户=Q漏损如果Q漏损未超过允许值,可认为漏损正常不必在该小区进行查漏,如果超过允许值,则可认为该小区有漏损,可在该小区查漏或查无计量用水及其他的管理问题等。 目前,我公司的30个乡镇营业所均采用区域装表法进行分区计量管理。 国际上已把区域装表法从单纯的检漏技术引入到城市管网管理的大概念中,英国伦敦把管网分成300块,日本东京分300块,这对主动监测管网漏损,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控制产销差起到积极的作用。

管理效率的计算方法

管理效率的计算方法 1引言 经济的现代化有赖于管理的现代化,经济的落后归根结底是管理的落后。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管理出效益”和“向管理要效益”可以说已经成了管理学界许多人的共识。这其中的道理是不难理解的,因为管理的首要任务,乃在于实现各种生产要素间的有机结合,而这种结合的状况如何,就在客观上决定了每一种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如果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不当,要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运转是根本不可能的。要实现生产要素使用的高效率,各种生产要素就必须合理配合,而这正是管理的任务所在。实际上,从宏观上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运转,也正是我们目前正在全面实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性任务所在。 然而正如众所周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管理的整体水平不高,总体上目前仍然属于传统管理,这主要的表现就是管理的效率不高,这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很多。比如,有人说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一个项目从动议到最后批下来,一般要经过200多个关口,盖200多个戳子。这样的管理效率又如何能够适应经济现代化的要求呢?实践表明,管理的效率不高这已经成为障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然而,究竟如何提高管理的效率,这就需要我们从管理效率的影响因素入手进行深入扎实的研究工作,这也就必然涉及到如何对管理效率进行评价的问题。毫无疑问,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很多,比如管理体制、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等等,都会

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管理效率的高低。然而,如何对管理效率进行评价和定量分析,这在理论上至今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在习惯上,人们通常把管理效率简单地归结为就是办事效率,并使用下述简单的公式来表达[1]: 毫无疑问,办事效率是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使用这一公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办事效率的状况。然而在实践应用中,这一公式的使用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第一,在管理上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便是苦乐不均,一个单位或者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应办的事件多少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多些有的少些。比如,有甲乙两个职能科室,甲科室在一周内应办的事项是8件,实际办理的是6件;而乙科室在一周内应办的事项只有2件,实际办理的也是2件,难道我们能说乙科室比甲科室的办事效率更高吗?显然不能。第二,管理中需要办理的事项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比如有一位管理者在一周之内处理了一件非常棘手久拖不决的事情,另有一位管理者在一周之内却办理了5件相对比较容易的事情,难道我们能说后者比前者的办事效率更高吗?显然也不能。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无疑我们只能探讨管理效率和办事效率更科学的测量方法。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其原因在于,在大多数人们的心目中,管理效率或办事效率就是办事的速度,这是不言而喻的。其实不然,这里涉及到的问题很多,这不仅是因为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多,而且更重要的是这里的许多因素都很难得量化。因此,为了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这便是关于管理活动的实质。 2管理活动的实质

计量器具管理程序(含工作流程和各种表格表单)

1. 2. 3. 3.1 3.2 3.3 3.4 4. 4.1 4.1.1 4.1.2 4.1.3 4.2 4.2.1 4.3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4 4.4.1 4.4.2 目的 对计量器具配置需求进行识别和配置、校准、标识以及维护等进行控制,确保监视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为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提供依据。 适用范围 适用于产品实现、生产和服务的提供过程使用的计量器具。 职责 技术根据产品实现过程的需要,确定需配置计量器具的要求。 设备负责计量器具的采购、立帐、委外检定等归口管理。 质管负责计量器具的有效性评价,并在失效时,对检验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定。 使用部门负责计量器具的日常维护。 工作流程 计量器具的购置 通用的、检验(检测)专用的计量器具由设备统一选型,报副总审核、总经理批准;其它使用部门按要求需购置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报主管副总审核,总经理批准后,交设备部门。 计量器具到货后,应先行检定,检定合格后入库,记入《计量器具一览表》。使用部门到设备办理领用登记。 计量器具的分类 计量器具按用途进行分类。 计量器具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需要使用计量器具的部门向设备办理借用手续,不用时应尽早归还。 计量器具在使用前必须进行试验性校准。 计量器具使用时必须注意其精度、量程,使用环境,不得过量程使用。 计量器具应做到定人或定点使用,严禁自行拆卸、违反操作规程及作它用。计量器具应合理放置,妥善保管。 当发现计量装置超出检定有效期或失准时,应及时通知设备部门及质管部门,设备部门负责收回维修和检定,质管部门负责对已检产品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定。 计量器具的检定 设备部门选择有检定资质的检定机构对公司的计量器具进行检定或校准。

计量器具分级管理制度

编号:SM-ZD-25644 计量器具分级管理制度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计量器具分级管理制度 简介:该制度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程序化、标准化的流程约定,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从而协调行动,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计量器具的分级管理范围办法,适用于计量器具分级管理。 本标准制订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计量器具的科学管理,保证生产、科研经营活动中计量器具的最值准确可靠。 对计量器具的分级管理是根据计量器具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国家对该种计量器具的管理要求,计量器具本身的质量及使用的频繁程度而确定的,实行“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区别管理,全面监督"的管理原则。 在计量器具统一管理的基础上,按照实际情况对计量器具分ABC三级管理,并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 1.1计量器具A、B、C分级管理范围 1.1.1 A级管理范围 1.1.1.1本厂最高标准器及配套设备 1.1.1.2用于强检的计量器具。

测量设备的分类管理

测量设备分类管理办法 1 目的 对测量设备实行“保证重点,兼顾普遍,区别管理,全面监督”,使测量设备的管理更合理、更科学。 2 使用范围 本公司再用的测量设备。 3 管理办法 本公司在用测量设备分为A、B、C三大类; 测量设备的分类依据为使用场合的重要程度; 3.3 A类测量设备 3.3.1 下列使用场合的测量设备属于A类测量设备: a)用于量值传递的计量标准器; b)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安全防护、环境监测的测量设备; c)用于关键工艺监测点的测量设备; d)用于主要质量检验指标的测量设备。 3.3.2 A类测量设备的管理 3.3.2.1 上述和所列的测量设备实行定点定期的强制检定; 3.3.2.2 上述和所列的测量设备实行定期确认; 3.3.2.3 列入台账管理和重点维护对象; 3.3.2.4 A类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严格按检定规程的要求执行,不能延长。 B类测量设备 3.4.1 下列使用场合的测量设备属于B类测量设备 a) 用于工艺上重要检测点,并有数据记录要求的测量设备; b) 用于质量检验(除A类外)的测量设备; c)用于成本核算的测量设备; d) 用于经济责任制考核的测量设备。 3.4.2 B类测量设备的管理 3.4.2.1 B类测量设备实行周期确认; 3.4.2.2 B类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原则上按检定规程的要求执行,必要时,允

许延长其确认间隔; 3.4.2.3 列入台账管理,实行定期维护管理。 3.5 C类测量设备 3.5.1 用于下列场合的测量设备属于C类测量设备。 a) 计量性能稳定,使用频次低的测量设备; b) 装在设备上不易拆卸,仅及指示用的测量设备; c) 无量值要求的测量设备; d) 国家明文规定可按一次性确认的测量设备; e) 仅作工具用的测量设备。 3.5.2 C类测量设备的管理 3.5.2.1 实行周期确认,但其确认间隔可以延长。 3.5.2.2实行一次性确认,即在使用前首次确认合格后,不再确认; 3.5.2.3 不需确认,即买来后无需确认,今后也不再确认; 3.5.2.4 列入台账管理,并作一般性维护。

6种效率管理方法

6种效率管理方法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做好时间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不仅意味着提高内部经济利益,而且能加强企业外部竞 争实力。实践证明,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以下六种方法都有助于你们提高管理 效率: 1、第克泰特法 第克泰特(Dictator)的英文意思,在这里可以引申为“专用时间”。长期操纵着世界经济的犹太人习惯于把上班后的一个小时,定为“第克泰特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必须将昨天下班到今天上班之间接到的信函、传真、E-mail等全部回复,用电脑 打好并发出,或者用电话回复。现在是“第克泰特时间”这句话,在犹太人之间的言 外之意是“谢绝会客”。犹太人之所以注重“第克泰时间”,是因为在激烈的商战中,他们以“马上解决”作为工作的座右铭。在能力卓越的犹太人的办公桌上,看不见“未决文件”。我们的管理者不妨借鉴一下犹太人对待时间的这种做法。 2、二八分割法 “美国人的金钱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为什么?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就是 始终坚持犹太人经商的“二八定律——企业80%的收益来自20%的客户”。应该把 精力用在最见成效的地方,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美国企业家威廉·穆尔在为格利 登公司销售油漆时,头一个月仅挣了160美元。此后,他仔细研究了犹太人经商的“二八定律”,分析了自己的销售图表,发现他的80%收益的确来自20%的客户,但是他过去却对所有的客户花费了同样的时间——这就是他过去失败的主要原因。于是,他要求把他最不活跃的36个客户重新分派给其他销售员,而自己则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户上。不久,他一个月就赚到了1000美元。穆尔学会了犹太人经商的二八分割法,连续九年从不放弃这一法则,这使他最终成为了凯利——穆尔油漆公司的主席。 3、限制电话法 电话虽然在管理工作中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作用,但作为双刃剑,她又是浪费管 理者时间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电话能中断手里的工作和思路,搞不好就会出现“煲 电话粥”现象。用一个小时集中精力去办事,要比花两个小时而被打断10分钟、20 分钟的效率还要高。那么防止电话干扰有哪些办法呢?一是分析一下打给你的电话, 确定采取什么办法减少那些根本没有必要的电话;二是使用适当的回话办法;三是先 用诚恳的语气接听电话,避免闲谈;四是让别人知道什么时间可打电话找你。 4、授权借时法

QP16计量器具管理程序

1. 目的: 为规范计量器具和实验室管理,完成产品各项检测、实验,确保产品质量符合顾客要求。 2. 范围: 适用于对本公司所有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并包括产品的各项实验工作。 3. 职责: 3.1 生产部负责对检测器具的管理、校准和周期检定,并参与认可实验结果,保存实验记录。 3.2生产部负责产品实验标准和内部校验规程的制定。 3.3实验员负责按计划组织实验。 4. 程序: 4.1 计量器具管理 4.1.1购买计量器具必须经过总经理审批,且与控制计划提出的测量器具一致。 4.1.2计量器具投入使用前,由市场部送外进行检定并由生产部建立“计量器具台帐”。 4.1.3 计量人员对在用的计量器具编制“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计划表”,并按计划送外进行检定和校准,送外单位必须通过ISO/IEC17025认证或国家等同标准认可的实验室进行检定、校准,如果当地不具备这样的单位,必须报顾客认可,检定/校准合格的计量器具必须进行标识。 4.1.4发生计量器具损坏或出现误差时,使用人立即通知生产部,生产部送外进行修理和检定,检定合格后,重新出具合格证,才能使用,如果发现量具不能满足要求时,生产部进行报废或禁用,贴上红色标识并在台帐上注明。 4.1.5当发现检测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时,对以前已放行的产品进行重新评估,必要时由检验和试验人员重新检验和试验,评估已检验和试验结果的影响程度,发现问题及时追回,若已有产品发往顾客,必须将评估结论和需采取的措施通知顾客,并对评估结论、处理情况记在“计量器具失准追溯记录表”中。 4.1.6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包括试验硬件和软件)的校准应由专人负责,以防止其因调整不当而造成的校准失效。 4.1.7生产部质量保留检定/校准验证的记录,建立“监视和测量设备周检历史记录卡”这些记录包括:检定/校准的溯源标准、以及量具不合格对产品造成的影响,检定/校准后是否合格的结论。 4.1.8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在搬运时,应规定防护措施,防止因搬运不当而使其精度受损,存放条件应符合说明书规定,并有与其状态相符的标识。 4.1.9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包括试验硬件和软件)的保管、发放由专人负责。 4.2测量系统分析(MSA ) 4.2.1生产部建立计划,定期对关键工序和质控点检测的量具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将相关测量数据及分析结果记录在“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制度

××公司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制度 编制: 审核: 批准: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合理配置计量器具,确保计量性能稳定,促进节能降耗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 三、术语和定义 3.1一级能源计量:是指进出公司进行结算的能源计量。 3.2二级能源计量:是指生产车间进行成本或消耗核算的能源计量。 3.3三级能源计量:是指生产车间内部对装置、系统、工序、工段和主要用能设备进行核算的能源计量。 四、职责 4.1计量能源环保科 4.1.1负责制定公司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对生产车间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指导。 4.1.2必要时参与能源计量器具技改项目的评审。 4.2生产车间 4.2.1负责能源计量器具的识别、配备工作,建立能源计量档案、台帐及管理办法。 4.2.2负责做好能源计量器具的管理及考核工作。 五、工作程序 5.1能源计量器具配备 5.1.1能源计量的种类 本制度所指能源为:水、电、蒸汽、压缩空气、柴油等。 5.1.2能源计量的范围 a输入生产车间和用能设备的能源及耗能工质; b输出生产车间和用能设备的能源及耗能工质; c生产车间和用能设备使用(消耗)的能源及耗能工质; d生产车间和用能设备自产的能源及耗能工质; e生产车间和用能设备可回收利用的余能资源。 5.1.3能源计量器具的配置原则 a公司配备的能源计量器具要充分考虑现行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指导作用,要满足生产工艺和相关标准的具体要求。 b公司能源计量,应满足能源分类、分级和分项统计和核算的要求。c应配备必要的便携式能源检测仪表,以满足自检自查的要求。

测量设备的管理原则

测量设备的管理原则 1 测量设备的分类 1.1 测量设备的分类主要依据是功能和测试内容,同时也考虑到设备价格,使用频次和便于管理等因素。 1.1.1 测量设备可分为计量仪器类、金相理化类、通用量具类、专用量具类、专用检具类、辅助检测类等六大类。 1.1.1.1 计量仪器包括贵重、精密、关键的长度计量仪器和热工计量仪器。 1.1.1.2 金相理化仪器类包括贵重、精密、关键的金相分析仪器、化学分析仪器、物理性能测试仪器、硬度测试仪器和探伤仪器。 1.1.1.3 通用量具类包括微分类量具、游标类量具、表类量具、平板和水平仪等。 1.1.1.4 专用量具类包括卡板、样板、塞规、环规、螺纹环塞规等等。 1.1.1.5 专用检具类包括带表检具、形状和位置综合检具、气动量仪等。 1.1.1.6 辅助检测类包括衡器、电工仪表、压力表、水表、能源表和机床附表和设备表等等。 2 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 2.1 测量设备特性应满足生产过程需要。

2.2 根据质量监控、能源计量、环境监测、安全防护、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计量检测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计量检测设备,使其具备使用所要求的计量特性(如准确度、稳定性、量程、分辨率等)。2.3 测量设备的精度选择原则应满足测量要求的需要,一般应好于测量对象公差1/10,对高精度的测量允许取1/3-1/5。 2.4 测量设备必须具备计量特性方面的资料,一般来自制造商,但来源不充分时,计量室要自己确定这些要求。 3 不合格测量设备的处理。 3.1对于检定或者校准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调整和修理,直到再检定或校准合格后,方可进一步使用。 3.2对于使用不合格测量设备测量的零件应进行追溯,如发现不合格产品后,则需对前一班生产的零件再进行复测,并以此类推,直至消除质量隐患为止。 3.3对再确认不合格且无法修复的作报废处理。通用量具、专用量检具由计量室开具计量器具报废单。 4 测量设备的使用及维护 4.1 测量设备的使用条件应得到满足,使用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资格。使用人员要按操作使用说明或本厂编制的操作守则正确使用。 4.2 测量设备的使用条件(包括温度、振动等)必须得到满足,必要时要考虑到测量数据的修正。 4.3 测量设备的使用人员应具有资格,并且按操作使用说明或本厂编制的操作守则正确使用。

管理效率计算公式

管理效率的计算方法 1 引言 经济的现代化有赖于管理的现代化,经济的落后归根结底是管理的落后。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管理出效益”和“向管理要效益”可以说已经成了管理学界许多人的共识。这其中的道理是不难理解的,因为管理的首要任务,乃在于实现各种生产要素间的有机结合,而这种结合的状况如何,就在客观上决定了每一种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如果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不当,要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运转是根本不可能的。要实现生产要素使用的高效率,各种生产要素就必须合理配合,而这正是管理的任务所在。实际上,从宏观上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运转,也正是我们目前正在全面实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性任务所在。 然而正如众所周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管理的整体水平不高,总体上目前仍然属于传统管理,这主要的表现就是管理的效率不高,这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很多。比如,有人说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一个项目从动议到最后批下来,一般要经过200 多个关口,盖200多个戳子。这样的管理效率又如何能够适应经济现代化的要求呢?实践表明,管理的效率不高这已经成为障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然而,究竟如何提高管理的效率,这就需要我们从管理效率的影响因素入手进行深入扎实的研究工作,这也就必然涉及到如何对管理效率进行评价的问题。毫无疑问,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很多,比如管理体制、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等等,都会 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管理效率的高低。然而,如何对管理效率进行评价和定量分析,这在理论上至今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在习惯上,人们通常把管理效率简单地归结为就是办事效率,并使用下述简单的公式来表达[1]: 毫无疑问,办事效率是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使用这一公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办事效率的状况。然而在实践应用中,这一公式的使用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第一,在管理上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便是苦乐不均,一个单位或者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应办的事件多少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多些有的少些。比如,有甲乙两个职能科室,甲科室在一周内应办的事项是8 件,实际办理的是 6 件;而乙科室在一周内应办的事项只有 2 件,实际办理的也是 2 件,难道我们能说乙科室比甲科室的办事效率更高吗?显然不能。第二,管理中需要办理的事项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比如有一位管理者在一周之内处理了一件非常棘手久拖不决的事情,另有一位管理者在一周之内却办理了5 件相对比较容易的事情,难道我们能说后者比前者的办事效率更高吗?显然也不能。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无疑我们只能探讨管理效率和办事效率更科学的测量方法。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其原因在于,在大多数人们的心目中,管理效率或办事效率就是办事的速度,这是不言而喻的。其实不然,这里涉及到的问题很多,这不仅是因为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多,而且更重要的是这里的许多因素都很难得量化。因此,为了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这便是关于管理活动的实质。 2 管理活动的实质 我们已经知道,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很多,有管理体制、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等等。因此。要对管理效率的量化指标做出比较

计量器具标识管理程序

计量器具标识管理程序 1、目的 表明测量设备所处的受控状态,防止使用人员错用,保证所有测量设备标记的统一、规范。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测量设备,计量器具的标记管理 3、职责 3.1质检部为测量设备标记的管理部门; 3.2使用部门负责测量设备的标记管理; 3.3 各使用部门负责测量设备确认标记的日常维护。 4、工作程序 4.1标记的形式 标记分为永久性和非永久性两种,永久性标记为色标或漆标,非永久性标记为不干胶标记。 4.2标记的种类 4.2.1合格标记 为绿色长方形,用于经检定合格的测量设备,填写的内容为编号、有效日期和检定人。 4.2.2准用标记 为蓝色长方形,用于经测试或校准合格的测量设备,填写内容为编号、有效日期和检定人 4.2.3封存标记 为黄色长方形,用于经批准暂时不用的测量设备,填写内容为编号、封存日期和检定人。 4.2.4限用标记 为黄色长方形,用于经批准降级或限用的测量设备,填写内容为编号、限用日期和检定人。 4.2.5禁用标记 为红色长方形,用于经批准不合格的测量设备,填写内容为编号、禁用日期和检定人。 4.2.6一次性确认合格标记 用于使用前经确认合格以后不再确认的测量设备。 4.2.7不需确认标记 用于不需确认的测量设备 4.3标记的使用 4.3.1每台测量设备,计量器具应有一张且只能有一张表明其状态的标记; 4.3.2标记由送检人员或自校人员根据确认记录粘贴,一般贴在测量设备正面,且不影响读数的位置; 4.3.3粘贴前应清理粘贴面,确保粘贴的牢固性。一般还要加粘保护薄膜; 4.3.4标记粘贴后,由测量设备,计量器具使用人员负责妥善保管,不得遗失或损坏; 4.3.5标记一旦脱落或损坏应及时向品管部提出,在查清原因后或重新粘贴或重新确认后再粘贴; 4.3.6对可视表面太小等难粘贴的可按对应规律粘贴于表面的边角上。

法规计量器具分类管理规定

计量器具分类管理规定 一、根据计量器具的可靠性和计量器具在生产和管理中的作用,对企业不同用途类别的计量器具实行“保证重点,兼顾普遍,区别管理,全面监督”的管理办法,以确保生产、科研和经营管理中各种计量器具的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使本企业的计量器具科学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特制订计量器具分类管理办法。 二、计量器具的分类 1、A类计量器具:列入强制检定的企业最高计量标准器;用于贸易结算的计量器具,如电能表、水表、物料进出厂的台秤;用于质量管理中心试验室的全部检测仪器、仪表。 2、B类计量器具:各生产车间、部门用于工艺控制,质量检测,有计量数据要求的计量器具,如万能量具、专用检具、架盘天平、压力式温度计等;用于公司内部核算的能源、物料管理用的计量器具,如台秤、架盘天平、电能表等。 3、C类计量器具:生产设备和装置上固定安装不易拆卸的计量器具。主要有生产设备上的温控仪表、压力表和电接点压力表、电流表、电压表、时间继电器;配电室内除电能表以外的其它指示性仪表和部份简易量具等。以及国家规定标有 CCV ?标志的计量器具。 三、周期检定、检查方法 1、A类计量器具:由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定点定时检定,检定周期严格按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规定执行。 2、B类计量器具:根据计量器具的使用环境、使用频率、准确度要求等经济合理调整安排检定周期,保证一次周期检定合格率在90%以上。检定周期一般不超过国家检定规程规定的最长时间要求。 3、C类计量器具:原则上在设备、装置大修和使用人员发现计量性能不合格时进行检定、修理。正常情况下根据C类计量器具检查办法每年实行周期检查和抽查,判定计量性能是否合格,并出具测试证书。

检测设备器具ABC分类管理

检测设备器具ABC分类管理 1. 目的: 为了便于对检测设备器具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2. 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内所有在用的检测设备器具。 3. 职责: 质量部为本办法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检测设备器具分类管理。 4. 术语定义: A类检测设备器具:属于强制检定的检测器具;生产经营中关键场合使用的检测设备。 B类检测器具:企业生产经营中一般在内部使用的检测器具。 C类检测器具:不按国家检定规程检定的检测器具;作为一般指示用的检测器具。 5. 管理流程: 本公司采用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ABC分类管理办法。 5.1 A类检测设备器具详见附表一: 凡列入A类的检测设备器具,必须建立台帐并按国家规定的检定周期100%的周检。检定合格贴绿色合格证。 附表一

5.2 B类检测器具详见附表二: 凡归入B类检测器具, 必须建立台帐,但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确定检定(校准)周期,编制周期检定(校准)计划,按计划100%的周检。检定合格贴绿色合格证。 附表二:

5.3 C类检测器具详见附表三: 类检测器具中专用量检具,由质量部按图纸要求进行校准。校准分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定期按校准计划执行。不定期则按校准计划并结合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校准。校准合格贴黄色准用证。 类检测器具中如无图纸要求及校准规范的,或按国家检定规程执行有难度的,由质量部编制校准方法,并按方法执行。校准合格贴黄色准用证。 类检测器具中,设备配用仪表由设工部随设备大修时进行检查,检查项目有: a. 表头指针是否动作,能否复零。 b. 表头指针是否有激烈的跳动或粘滞。 c. 表壳或表面玻璃是否破损。 d. 询问操作人员是否有异常。 e. 显示量值与实际量值是否有较大差异。

企业效率评价的方法及其实例

基于DEA模型的企业效率评价及其实例 摘要:DEA是一个线形规划模型,表示为产出对投入的比率。通过对一个特定单位的效率和一组提供相同服务的类似单位的绩效的比较,它试图使服务单位的效率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获得100%效率的一些单位被称为相对有效率单位,而另外的效率评分低于100%的单位本称为无效率单位。这样,企业管理者就能运用DEA来比较一组服务单位,识别相对无效率单位,衡量无效率的严重性,并通过对无效率和有效率单位的比较,发现降低无效率的方法。 关键字:DEA模型、DEA模型求解方法、DEA应用于企业效率评价 1、引言 企业投入产出的效率评价问题是企业决策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因为企业决策者希望把握企业的投入的有效性,产出的极大性。作为单独企业效率评价可以用最优化模型,但由于企业生产与时代的科技、技术水平有关。作为更高层的决策者(如国家领导人)希望了解同类多个企业的效率水平。这时需要评价多投入(如生产资料、劳动力、资金等)多产出(如企业可能有多种产出产品或同种产品的多种指标)企业的效率。 2、DEA线形规划模型建立如下: 1) 定义变量 设Ek(k=1,2,……, K)为第k个单位的效率比率,这里K代表评估单位的总数。 设uj(j=1,2,……, M)为第j种产出的系数,这里M代表所考虑的产出种类的总数。变量uj用来衡量产出价值降低一个单位所带来的相对的效率下降。 设vI(I=1,2,……,N)为第I种投入的系数,这里N代表所考虑的投入种类的综合素。变量vI用来衡量投入价值降低一个单位带来的相对的效率下降。 设Ojk为一定时期内由第k个服务单位所创造的第j种产出的观察到的单位的数量。 设Iik为一定时期内由第k个服务单位所使用的第i种投入的实际的单位的数量。 2) 目标函数 目标是找出一组伴随每种产出的系数u和一组伴随每种投入的系数ν,从而给被评估的服务单位最高的可能效率。 (*)

计量器具的分类与管理办法

计量器具的分类与管理办法 3.1.1 A类计量器具的范围 3.1.1.1 强制检定计量器具:计量法规定的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环境监督方面的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计量器具。 3.1.1.2 公司用于量值传递的最高标准及其配套的计量器具。 3.1.1.3 用于生产过程控制中关键参数检测的计量器具。 3.1.1.4 用于精密测试中精度较高,使用频繁、量值易改变、使用环境恶劣、寿命较短的计量器具。 3.1.1.5 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 3.1.2 B类计量器具的范围 3.1.2.1 用于生产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测中有计量数据要求,非关键参数检测的计量器具。 3.1.2.2 用于公司内部能源物料方面经济核算的计量器具。 2.1.2.3 专用计量器具,限定使用范围的计量器具以及用于辅助生产的计量器具。 3.1.3 C类计量器具的范围 3.1.3.1 对计量数据无严格要求的指示或自制专用的计量器具。 3.1.3.2 在同一部位或生产工艺上测量同一参数有2个或2个以上的仪表。 3.1.3.3 准确度要求较低、性能稳定、可靠性高、使用不频繁、计量性能不易改变的低值易耗和简易的计量器具(如玻璃器皿、量杯、量筒、容量瓶等)。 3.1.3.4 与设备配套不能拆卸的指示仪表、盘装表等计量器具。 3.1.3.5 一般工具类计量器具(主要指个人使用保管的计量器具)。 3.1.3.6 生活方面的户用计量器具。 3.1.3.7 国家计量行政部门明令一次性使用或实行有效期管理的计量器具。 3.1.4 计量器具分类规定 (一)A级计量器具管理目录

(二)B级计量器具管理目录

(三)C级计量器具管理目录

DMA分区计量管理平台说明书

采用DMA分区计量降低产销差的实践 陈静 摘要:本文介绍了采用DMA分区计量技术降低漏损的原理和应用实例。 关键词:降低产销差、DMA分区计量、检漏 一、前言 如何降低城市供水的漏损直接关系到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乃至社会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近年来,我国供水行业试图通过对管网漏水进行探测和控制,以达到降低产销差的目的,但是收效不大。具体体现为: A、进行规模性的漏水探测,短期内(半年)降低了产销差,然后回升。 B、查出一些漏水点,产销差效果体现不出来。 C、查明的漏水点漏量很少,对产销差没有影响。 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如下: A、根据国际水量平衡表:产销差水量= 免费供水量+ 物理漏水量+ 帐面漏水量(商务漏损),供水管网漏损包括物理漏损和商务漏损两部分,单纯以探测出漏水点降低物理漏损为目的,而忽视了商务漏损的客观存在。 B、没有建立管网漏水的衡量标准。即不能知道目前管网的漏水状况,更不能确定管网漏水控制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因此不能有计划系统的控制管网漏损 C、没有建立漏水探测和控制平台。不能对管网系统进行漏水探测和有效控制,更不能不断降低管网漏水。 D、管道漏水的复原现象导致虽然检出了很多漏点,当时把漏损降低了,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监测前的状况。 二、DMA分区计量定义及实施意义 现有的供水管网一般采用二级计量系统:首级为出厂水量计量,计量点一般位于二级泵房后的出水管上;尾级为客户用水计量,计量点一般位于客户前的进水管上。在现有管网布局的基础上,根据供水管网的结构,在大口径输水管网和小口径配水管网之间再增设一级计量系统,将计量点设在输水管网分接口处的配水管网上。一级计量点与二级计量点之间的输水管网称为一级网,一级网和二级泵房组成了输水系统。由二级计量点所分离出的若干个相互独立的计量区域内的管网均称为二级网,众多的二级网组成了配水系统。这样,整个供水管网系统就由一个一级网和若干个二级网构成。其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1]

计量器具管理的工作程序示范文本

计量器具管理的工作程序 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计量器具管理的工作程序示范文本使用指引:此管理制度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根据生产的需要配备所需的标准器具及配套设 备,以满足生产的要求。 2、建立标准器具及在用计量器具档案,附有检定证 书等原始记录。 3、开展检定工作的所有仪器仪表均由计量仪表室进 行维护和检定。 4、计量检测数据由计量仪表室进行收集和整理。 5、计量器具的设置由生产部或使用部门报请分管生 产副总经理审批。 6、计量器具不准随意移动、更换、新增、报废或拆 除,如须变动,应报生产部批准,登记注册后方可实施。

7、计量器具统计工作每年核对一次,并健全统计资料。 请在此位置输入品牌名/标语/slogan Please Enter The Brand Name / Slogan / Slogan In This Position, Such As Foonsion

计量器具 分类管理办法

计量器具分类管理办法 1 定义和范围 1.1定义,计量器具是指用于监视和测量过程的,能用以直接或间接测出被测对象量值的装置、仪器仪表、量具和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 1.2 本标准规定了西安多利隆有限公司(下称公司)计量器具分类管理的原则、分类办法、分类管理参考目录、分类管理的检查与考核等方面的内容。 1.3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内计量器具分类管理工作。 1.4 引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相关法规《关于企业使用的非强检计量器具由企业依法自主管理的公告》《强制检定工作指南》(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司组编) 2 管理内容 2.1 为加强计量器具的科学有效管理,实现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分层次、有重点的管好用好计量器具,确保量值的准确可靠。 2.2 分类原则是按计量器具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和国家对计量器具的管理、检定规程要求,计量器具的计量指标及其使用环境条件、使用频率等情况,划分计量器具为A、 B、C三个管理类别,进行分层次管理。 2.3公司内所有用于监视和测量的计量器具统一由品质部进行识别、建账,按A、B、C进行分类管理,做好周期检定计划并严格执行。 2.4设备台账主要包括如下几项: 序号管理编号计量器具名称规格型号测量范围制造厂商出厂编号精度管理类别上次检定有效期止检定周期检定单位计划送检日期实际检定日期检定结果备注 2.5.计量器具应按分类情况分别做出标记,让使用者熟悉各种计量器具的类别。

2.5.1标记分为A、B、C三类。 2.5.2标记的内容:类别(即A、B、C类);有效检定日期;检定人签章;编号等。 2.5.3标记要用不干胶制作,要求其上可用钢笔写字,能耐脏,且不易撕 3 计量器具分类管理原则 3.1 A 类计量器具管理范围。 3.1.1 本公司最高计量标准器,主要用于量值传递。 3.1.2 本公司重要计量仪器,主要用于检测产品的A 类(关键工艺、质量参数)质量特性的计量器具。 3.1.3按照国家规定的准确度等级,作为检定依据用的计量器具。 3.1.4 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 3.2B 类计量器具管理范围 3.2.1用于公司内部能源、物资核算的工作计量器具。 3.2.2生产工艺、工序过程参数和质量状态控制的各种工作计量器具和标准物质。 3.2.3 产品检验,测量和试验用的工作计量器具,如测微类、游标类、表类量具和专用量具。 3.2.4 用于检测产品B 类质量特性的各种检测仪器。 3.2.5 用于公司内部,满足产品工艺参数比较测量用的标准实物样件。 3.3C类计量器具管理范围 3.3.1生产设备上配套的、不易拆卸的、仅起指示作用的各种指示仪表。 3.3.2一般指示和监测用的计量器具,对产品测量无直接影响。 3.3.3生产、生活等方面所使用的无精度要求的计量器具。

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

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 CW-03 1.目的 为施工生产提供适宜、有效的监视的测量设备,确保其在有效状态下使用,对检测设备进行合理标识、保管,满足施工生产对监视和测量的要求。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我局施工生产范围内所有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配置、使用和管理控制。 3.引用标准和相关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 《关于企业使用的非强检计量器具由企业依法自主管理的公告》1999年3月19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告第6号文。 4.定义或术语 监视和测量设备:指为实现监视检测和测量所使用的监视检测和测量仪器、设备、软件、标准物质及辅助器具等。 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监视和测量设备):指施工生产中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及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的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 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监视和测量设备):除强制检定计量器具以外的计量器具。 5.职责 财务物资部职责

5.1.1建立全局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掌握全局监视和测量设备配置情况。 5.1.2负责对全局监视和测量设备使用、检定、管理进行监督检查。 5.1.3负责对全局属固定资产的监事和测量设备进行采购审批。 物资科职责 5.2.1建立本单位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掌握全处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配置、检定与使用分布情况。 5.2.2按各工程项目(或生产)的监视和测量要求,配置相应的监视和测量设备。 5.2.3负责权限范围内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送检工作。 5.2.4对各项目监视和测量设备使用、维护、保管进行监督。 项目部物资部门职责 5.3.1 根据项目部施工生产进度和工作安排,按照项目监视和测量设备需用计划,会同物资科组织好监视和测量设备进场工作。 5.3.2对进入本项目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验证。 5.3.3建立本项目所需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负责权限范围内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送检工作。 5.3.4对本项目所使用监视和测量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临时封存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妥善保管和维护。 检测试验中心负责本部门所用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送检、维护、保养和使用管理工作。 6.监视测量设备的配置 各项目部生产(质检部门)根据施工计划安排制定本项目需用监视和测量设备计划,由项目部物资部门会同处物资科组织按时按要求配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