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教育

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教育

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教育
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教育

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教育

宋小卫摘译

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所谓媒介素养教育,简要地说,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现将国外三位媒介素养教育学者的有关论述摘译如下,供国内读者参考。

媒介素养教育的八大理念

(加拿大)约翰#彭金特1

11媒介并不提供外部客观世界的简单映像。更准确地说,媒介向我们提供的是经过人工精心建构(constructions)的产品,这种产品反映着生产者的各种选择和判断,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媒介素养教育致力于解剖和辨析媒介的建构,使人们得以洞悉其中的机理与因果联系。

21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多数观察和体验,是通过媒介获得的。根据这种观察和体验,我们得以增进自己对周围世界的了解;我们有关客观事实的许多看法和观点,是在媒介讯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而我们所接触的媒介讯息都已经过加工建构,这种加工建构将某些意念、解释和结论渗入了媒介外传的讯息之中。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不仅向我们提供了讯息,它也左右着我们对客观事实的感觉和判断。

31如果说,媒介向我们提供了认知世界的大部分材料,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根据自己的需要、期望、日常的喜怒哀乐、种族立场、性别意识、家庭和文化背景等诸多个人因素来捕获或者/勾兑(negotiates)0媒介讯息的意义和蕴涵。

41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注意商业动机对媒介的影响,注意这种影响如何侵蚀到媒介讯息的内容、技术和资源的分配。

大部分媒介生产是一种商业活动,媒介总是要考虑如何从中赢利。

因此,对于媒介素养教育来说,媒介所有权和控制权是两个至关重要的议题。我们应当关注这样一种现实:向我们提供视听阅读资源的媒介由相对少数的个人所操持和控制。

51所有的媒介产品都具劝服因素,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媒介产品都宣示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主流媒介或明或暗地传播着有关道德生活的本性、消费者至上主义(consumerism)、妇

55

女的社会角色、权力认同和绝对爱国主义(un-questioning patriotism)等问题的意识形态讯息。

61媒介对于政治和社会变革具有巨大的影响。电视以其影像传播可以影响一个国家领导人的选举。媒介使我们关注诸如公民权利、非洲饥荒和艾滋病流行趋势等时事议题。媒介使我们对国家事务和全球范围内的重要事件和问题保持一种密切的接触,我们因此而成为麦克卢汉(Marshall Mc Luhan)所言的地球村的村民。

71麦克卢汉指出,每一种媒介都有自己的文本建构规则,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梳理和呈现事实。

不同的媒介可以报道同一个事件,但他们所产出的是不同的映象和讯息。

81正像我们可以品赏某一诗篇或散文的动人韵律一样,我们也应当学会去品赏不同媒介带给我们的美的形式与影像。

(资料来源:MEDI A LI TERAC Y-the 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source Guide for Teachers,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Toronto, Canada,1989.)

媒介素养教育的十八项基本原则

(英国)莱恩#马斯特曼o

11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值得认真对待,并有重要意义的努力尝试。它事关大多数人的权利得失和社会民主结构的稳定与盛衰。

21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再现(representation)0。媒介不是简单地反射(re-flect)现实而是再现现实。媒介就是符号或符号的系统。不承认这一原则,任何媒介素养教育都将无所作为:依循这一原则,则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满盘皆活,尽展所长。

31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求知欲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最高追求。

41媒介素养教育应当着眼于增强学生(对于媒体信息)的独立自主的批评、判断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要求学生记住某些批评、判断的手法和技巧。

51媒介素养教育重在调查研究,它不应将某种特定的文化价值强加于人。

61媒介素养教育应当与时俱进,善于应对周遭情势的变化。它力求送给人们终身受益的理智之光,为达此目的,它可能将眼前的事件和问题置于更加广阔的历史和意识形态环境之中加以分析和考量。

71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首先是分析的工具(analytical tools),而不仅仅是教材、课本上的某些段落和章节。

81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而言,内容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这里所说的目的,就是学会灵活地应用各种分析的方法与工具。

91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可以用以下两种标准来评估:学生以自己的批评思维应对新的(媒介)环境和情势的能力;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所展示出来的责任感的高低和主动精神的强弱。

101媒介素养教育理想中的/评价(evalu-a tion)0,首先意味着学生的/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0,这种自我评价既为学生的个性所影响,也反过来影响学生的个性之发展。

111媒介素养教育尝试重塑教者与受教者的双边关系,它既向受教者、同时也向施教者提出问题,请求对话。

121媒介素养教育更多的是通过对话(d-i alogue)而不是通过论说(discussion)来展开自己的调查研究。

131媒介素养教育本质上是能动的、与人分享的,它鼓励发展一种更加开放的、民主的教学方法。它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享有更多的支配权,鼓励学生参与课程提纲的安排和调整,鼓励学生以更长远的眼光对待和审视自己的学习。简而言之,媒介素养教育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正如它的教育内容一样,都有诸多新的尝试。

141媒介素养教育涉及合作的学问。它强调团体精神。在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者看来:个人学业的进步,不是竞争的结果,而是源自共享整个团队的智识和资源。

56

151对于媒介素养教育来说,实践的批评和批评的实践两者缺一不可。它认定,文化批评的位置,高于文化生产。

161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牵涉整体的教、学过程。理想的媒介素养教育意味着以最佳的配方整合学生与父母、媒介从业者及教师的多边关系。

171媒介素养教育信守变无止境的原则,它必须不断发展以应对随时变化的现实。

181媒介素养教育植根于一种独具特色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认为,现有的知识不是简单地来自教师的传授或学生的/发现0。它是起点而非终点。它是一门批评性的调查研究和对话的学科,通过这种批评性的调查研究和对话,新的知识和认识被学生和教师能动地创造出来。

(资料来源:Spring1990issue of Strategies Quarterly.)

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

超越保护主义(节选)

(英国)大卫#帕金翰?

媒介素养教育的保护主义倾向代表了教师试图保护学生,帮助学生抵制媒体消极影响的努力。这种倾向的隐含前提是这样一种观念,即传媒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而孩子在这种影响面前是脆弱的、易受伤害的。向孩子们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帮助他们获得分析媒介内容的能力,并认识到媒介产业的商业功能,无疑是使孩子们摆脱媒介腐蚀的一种有效方法。

这种保护主义的方法可能出自几种不同的动机,这些动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在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保护主义者看来,之所以要保护孩子免受媒体的伤害,是因为媒体传播明显地缺乏文化价值。虽然这种观点现在在某些场合已经显得过时了,人们认为保护主义的这种动机不如某些出于实用和政治考虑的动机更能说明问题。但保护文化价值的动机在抵制诸如美国文化霸权的时候仍然具有说服力并且容易得到人们的支持。而英国以外的英语国家也同英国一样面临着美国文化霸权的侵扰,因此,这种文化价值保护主义的动机,在这些国家也有其市场和回应。

也许,在英国,基于道德维护和防范立场的保护主义并不十分突出,这与美国的保护主义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在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一种颇为强烈的动力在于对媒体传播中的性和暴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担忧,并在某种程度上亦是对媒体在刺激消费主义和实利主义(Materialism)方面所起的作用的担忧。在这里,媒体被认为应对传播不良意念和诱导劣行负有责任。同时,媒体也被认为是在鼓励孩子相信他们所面临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暴力或给予物质上的好处来解决。基于这种看法,人们便相信,可以通过向学生进行严格的媒介素养教育训练来防止被媒体诱导的危险。

最后,还有一种政治形态的保护主义。这种保护主义的目的是将媒介素养教育尤其是媒介分析作为一种消除学生错误信仰和思想的工具。这种保护主义是许多国家媒介教育的主要动机。虽然从70年代以来,这种政治保护主义已经增添了范围更广泛的/身份政治0的内容,如反对性别政治和种族政治。在这种政治保护主义看来,媒介要对学生成为男性至上主义者或种族主义者负主要责任。而通过媒介分析,媒介的这种意识形态偏执可以得到克服或矫正。这种政治保护主义的设想虽然经常体现为大量抽象的政治说教,但它对所谓的/批判教育学0(Critical Pedagogy)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

不管这三种方法有何不同,但在一点上却是相当一致的,那就是学生和老师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学生被视为媒介不良影响的易感人群,似乎难以抵制媒介的各种不良影响。而老师则置身于媒介的阴影之外,可以向学生提供批判的武器来帮助他们从媒介的不良影响中解脱自己。

上述各种方法仍然是有影响的。但是,90

57

年代以来,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确已逐步脱离了保护主义的思路,这种情形也同样发生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在拉丁美洲国家。70年代至80年代流行的有关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破解意识形态密码的手段或免疫工具的观念已受到了挑战。这种挑战既见之于学术研究领域,也出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们已经越来越注意到学生在成为媒介素养教育对象之前,业已积累了有关媒体的认知体验。根据最近的受众研究结果,那种认为孩子是媒介效果的被动的受害者的观点已经受到有力的挑战。在心理学和文化研究的某些领域,研究人员也已经建立了有关孩子的媒介判断,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媒介进行个人和社会定位的更加复杂的认识。

这当然不是说,媒介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或者关于媒介,孩子们没有什么需要学习和了解的了。如果我们仅仅将原来认定的那种天真的、易受伤害的浪漫化的孩童形象,置换为世故的、具有十足媒介理性的小大人形象,那同样将是非常危险的。孩子有关媒介的认识与成人世界必然存在着差距。尽管这些差距也许并没有我们原先想像的那么大。同样,孩子有关媒介的认识显然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有赖于媒介本身以及媒介以外的方方面面向孩子提供的批评意识和观念。将媒介的力量和受众的力量简单化为/有、无0的争辩是没有多大益处的。尽管如此,强调受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意味着我们应当更多地注意学生对于媒介已经知道什么而不是认定他们对于媒介一无所知,或认为他们的媒介认知总是畸形的。

保护主义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于:它在将学生假设为易受媒介/迷惑0的同时,将老师的作用设想为向学生传授自我解放的/钥匙0。教师向学生展示真理,/揭示0事实真相,而学生们一旦得到了教师的指点,便会自动地接受和赞同。这种观点有某种政治福音布道的味道。虽然这种方法有时确能收获某些学习效果,但它相对于复杂的、五花八门的实践显然是过于简单化了。尤其当学生将某类媒介内容视为/自己的文化0和能使自己开心愉悦的物事的时候,他们可能倾向于抵制或反诘教师的所讲所述。

(资料来源:Journal of Commmunication, Winter1998)

注释:

1约翰#彭金特(John Pungente),/媒介素养教育组织加拿大联合会(Canadian Association of Media Education Organizations)0的主席。他是5媒介素养教育)))安大略教育部教师资源指南6的作者之一,该指南于1989年出版之后,先后被翻译成法语、意大利语、日本语和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他还与另一人合作,将澳大利亚巴里#麦克马洪(Barrie Mc-Mahon)和罗宾#奎因(Robyn Quin)所写的媒介教育课本5应对传媒6(Meet the Media)改编为适合加拿大学生阅读的课堂教材,这本经过改编的教材现在加拿大许多学校的媒介素养教学中使用。

o莱恩#马斯特曼(Len Masterman),英国利物浦大学高级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欧洲议会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咨询顾问。他的论著5有关电视的教育6(Teaching About Television)、5媒介教育6(Teaching the Media)和5二十世纪90年代欧洲的媒介素养教育6 (Media Education in Europe in the1990s)是欧美媒介素养教育界的重要读物。

?大卫#帕金翰(David Buckingham),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是近年来在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主要论著有5守望媒介的学问6(WatchingMedia Learning)、5在孩子面前6(In Front of the Children)、5解读受众6(Reading audiences)、5儿童说电视6 (Children Talking Television)等。

(译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58

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

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 在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中记录,家庭教育,按照传统观念,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1)教育倾向不同 中国父母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外铄各种品行于子女。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的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 (3)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不同 孙琼如在《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向我们解释,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袭着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中国家庭几欧阳的肢体是教育者——父母。中国父母的家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独有

私人财产,看作是他们的附属物。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的塑造,影响孩子的个性建构。他们注意到自身的形象,忽视了孩子与成人 的相互作用,忽视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的存在。 (4)教育的重心不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家庭教育传统各有千秋,他们都是扎根于各自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 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一方面汲取西方家教的精华并融会贯通, 从而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6, [2]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楠.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2008, [4]萧愚.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2000, [5]王晓红.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 [6]赵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北京教育(普 教版).2005, [7]冯建军.生命和教育.2005, [8]孙琼如.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教书育人.普教 版.2002(14).-2-5, [9]张云裳.尊重理解互动——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北京教育.2006. 《中西方传统家庭教育差异及其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庭教育;异同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提供媒介素养学习环境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形成规模。我国的一些高校近些年也开始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他们的课程着重从媒介的特征、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质疑评估能力、创造制作能力等方而进行系统讲授。该课程除了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外,还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其他高校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讲座、讨论、学术报告都可以,师资可以是专业的教学人才,也可以是从社会媒介或者校园媒介聘请的从业人员。 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媒介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差异点的发现与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不同的取舍彰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这样的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大众媒介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 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高校还应而向所有学生设置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一系列课程。使大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创造传播信息的基本素质、提高创造传播信息的质量。 高校媒介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参与报纸出版和电视新闻制作。目前, 很多高校都有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通讯社,这些学生可以参加高校报社和电视台组织的采访活动,在报社和电视台人员的指导下撰写新闻稿件,拍摄电视素材,熟悉编辑等工作程序。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了解到媒介上的信息都是经过特意选取、组合、安排的,体现编辑的意图,传达某种声音,而非纯客观的,不一定是事件的真实呈现。 记者团把这种意识和能力进一步辐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制作班级小报、DV比赛、校园新闻博客等形式,让广大同学参与到整个制作流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

关于学习“媒介素养,提高媒介素养教育能力”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媒介素养,提高媒介素养教育能力”心得体会 上次开家长会听了关于“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受益匪浅,感谢学校给我们家长提供这样学习的机会,也给我在以后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先谈一下我对“媒介素养”的理解:首先是媒介,顾名思义媒介就是我们日常可以接触到的媒体种类,报纸、电视、电影、杂志、网络等可以接受信息的终端;素养,我理解是素质、教养;即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引导孩子自己在各媒体终端学习,达到提升进步!作为家长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孩子接触不同的媒介终端,争取各方面提升;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成千上万的信息以每秒上亿条的速度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与不自觉的参与其中,公交上的电视、学校广播、手机、电脑等,这些媒介终端都在不知不自觉中提供各种信息给孩子们。 对于这个年龄段来说,看报、看杂志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解读信息的能力,每则新闻所讲的大概内容看后是否可以复述。看古装电视剧可以了解历史典故,看纪录片可以扩展视野,看娱乐节目可以培养孩子幽默感,上网可以和不同的人交流,起到学习的效果!但是这一切的东西都是基于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前提,放任孩子自己去学习绝对不行,因为信息太多,孩子的鉴别能力有限,好奇心可能将孩子带上偏路! 二、正确引导,以身作则,培养兴趣 报子有各种小广告,电影电视网络不适合青少年的东西就更多了,不雅视频、不健康游戏、暴力、毒品等等;孩子们的鉴别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正确引导尤为重要。不过孩子逆反心理往往使我们的引导事半功倍,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以下工作: 1、利用机会和孩子一起经历学习,适当赞同他的看法,当他碰壁发现行不通时,再阐述我们的观点; 2、举例子,树立榜样,找周围优秀的孩子给他树立榜样,举一些负面的例子给孩子,让其总结学习 3、加强监督,当发现孩子走偏时,马上提醒,表明我们对此事的态度,适当处

中西方中小学教育的十大差别

中西方中小学教育的十大差别! 马可中国——汉文化重建博客 看世界读中国品人生——中国的马可波罗在欧洲 TOP10,班级学生定额不一样。 在国内上大学英语系的时候,突然发现班里只有20名学生。作为每个班的仅有二三名男生,笔者特受宠特骄傲。原来以为这是学外语的特殊需要造成的,到了国外才发现,西方国家从小学到高中每个班一般都是额定20人,一个班十五六个人则很常见。国内除了偏远山区学校学生少之外,每个班都在30人以上,一个班40人、50人的比比皆是。 20人和40人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20人至少意味着一个学生每堂课都可能被提问,一个班40人有一半被提问你就不错了。如果不小心一个学生总是不被提问,学生心里会怎么想,是不是很受打击! 目前中国教育是普及了,可这样的普及能对教育的本质有多少改变呢!班级学生数量几乎奠定了中国中小学和西方中小学的本质差异。 TOP9,西方学校居然没有班主任! 下图,中国孩子敢在老师面前这样站着吗,这样站着又如何! 在国外最好不要问孩子班主任是谁?因为这会让孩子很难回答。从小学到高中,

学生往往都不知道班主任是谁!每天只有校方管理人员来点点名,还时常更换。 没有班主任你觉得奇怪吗?好处可就太多了,这样课任老师都会更熟悉自己的学生。设了班主任呢,班主任会更操心,也反而更累!结果是,班主任也不会把每一个学生了解到熟悉到每一根骨头。班主任自然会努力做到一视同仁,但如果你是所谓的差生,要想改变班主任对你的看法,恐怕要比登天还难了。犯了一次所谓的严重错误,小命就几乎彻底交代了。 设班主任恐怕是对学生自理和自立能力的怀疑和不信任。不设班主任自习课可能会吵一点,但这和让老百姓喊两嗓子一样没什么了不起的,天塌不下来的。说严重一点,孩子不是监狱的犯人,不一定需要整个专人管着。培养孩子自律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能力和责任-2019年作文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能力和责任 媒介素养是泛媒体时代人的一种技能,更是一种修养,媒介素养教育是全民的教育也是终身的教育。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很早将其纳入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中国媒介素养教育也正在启动和推进中。 媒介素养教育又称媒介教育,香港定义为传媒教育,也就是说,它能够培养大众甄别筛取各种信息,吸收有益身心和促进社会和个人进步的健康信息,有效利用到学习和工作中,正确表达自我诉求、袒露心声,以此达到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的目的。 当今世界信息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人们被各种信息所包围,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谁都不可能置身信息之外,很难想象一个人生活在与信息隔绝的状态下将会是什么样子。信息主要来自各类媒介的传播,尤其互联网的出现为信息传播带来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 人离不开信息,就要学会在信息包围中生存,要有效地利用信息,辨别和拒绝不良和有害信息。大量客观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再加上媒体人的认识、观念和利益的渗透,使得本来众多繁杂的媒介信息变得更复杂,良莠不齐,真伪难辨。社会的发展与和谐是以舆论的和谐为前提的,保持国家稳定,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需要国家公民媒介素养的共同提高。这种对媒介信息的有效甄别和取舍的思辨能力,主要靠媒介素养教育来提高媒介素养而获

取。媒介作为文化有其优势和优长之处,在现代社会里为公民包括青年提供着知识储备、丰富内心、娱乐休闲等功用,谁也逃不过,谁都得接受媒介这个载体,了解媒介越多,所拥有的素养就越丰富。可以说,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而媒介素养就是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普及使受众拥有这种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自上世纪末传入中国,进入媒介研究和教育视野中,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这是国内外共识,有的甚至只限定在青少年范围。因为青少年在成长中表现出许多特点和对未来的期盼,媒介素养教育不是被动应付的产物,是全民应有的一种素质教育,从我国实际出发,应重视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教育,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新闻职业道德相结合,把好媒介信息源头这一关;也应该重视对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使他们获取对媒介信息的辨析能力,而且大大增加他们对媒介信息的应对和承受能力。 媒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使受众在信息社会中能够明确方向,正确认知和解读信息,不致迷失在纷纷扰扰的喧嚣动荡中。所以说,媒介教育是最终实现媒介素养的方式。 我们不能忽视和漠视媒介的社会功用,也不能放大和夸大媒介的不良影响,毕竟现今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超负荷地承载着通俗文化和流行文化,并将其源源不断地呈现给受众,扩大了受众的视野,激发了受众的创造灵感,虽然消解了经典文化的影响,

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教育

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教育 宋小卫摘译 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所谓媒介素养教育,简要地说,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现将国外三位媒介素养教育学者的有关论述摘译如下,供国内读者参考。 媒介素养教育的八大理念 (加拿大)约翰#彭金特1 11媒介并不提供外部客观世界的简单映像。更准确地说,媒介向我们提供的是经过人工精心建构(constructions)的产品,这种产品反映着生产者的各种选择和判断,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媒介素养教育致力于解剖和辨析媒介的建构,使人们得以洞悉其中的机理与因果联系。 21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多数观察和体验,是通过媒介获得的。根据这种观察和体验,我们得以增进自己对周围世界的了解;我们有关客观事实的许多看法和观点,是在媒介讯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而我们所接触的媒介讯息都已经过加工建构,这种加工建构将某些意念、解释和结论渗入了媒介外传的讯息之中。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不仅向我们提供了讯息,它也左右着我们对客观事实的感觉和判断。 31如果说,媒介向我们提供了认知世界的大部分材料,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根据自己的需要、期望、日常的喜怒哀乐、种族立场、性别意识、家庭和文化背景等诸多个人因素来捕获或者/勾兑(negotiates)0媒介讯息的意义和蕴涵。 41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注意商业动机对媒介的影响,注意这种影响如何侵蚀到媒介讯息的内容、技术和资源的分配。 大部分媒介生产是一种商业活动,媒介总是要考虑如何从中赢利。 因此,对于媒介素养教育来说,媒介所有权和控制权是两个至关重要的议题。我们应当关注这样一种现实:向我们提供视听阅读资源的媒介由相对少数的个人所操持和控制。 51所有的媒介产品都具劝服因素,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媒介产品都宣示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主流媒介或明或暗地传播着有关道德生活的本性、消费者至上主义(consumerism)、妇 55

中西方教育理念有何差异

中西方教育理念有何差异 我国的教育使学生在不停地努力学习、努力提高。从小时候起,中国学生就被很浓的学习气氛包围。在压力的推动下,没有人会在激烈的竞争面前选择安逸。因为考试题目的答案是唯一的,如果你不按老师说的、书本上写的答,就一定是错的,这样就使学生不去研究为什么,就成了一种学习习惯。而西方国家的一个理念就是去研究为什么要学,这是一个习惯,这样才会创新。 一、我国学校教育理念与西方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知识观念陈旧,重知识积累轻知识应用 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十分钟就可以完成。正是由于进度快,所以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但我们的快进度是有代价的,即我们省略了动手制作的全过程,因而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不会知道照着书上的程序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材料的性质是否符合试验要求,也包括具体的操作细节是否有误差。在这样一个自己动手的全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思考、选择、寻找失败的原因,要克服各种困难。这样学到的原理,就不只是书本上的抽象定义,而是混杂着自己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的生活道理。2.重共性而轻个性 创新能力的核心特征是独特性,而独特性基于个体的差异性。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重共性而轻个性,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灌输个人服从集体的社会观念。要求个体时时处处与大家保持一致。班级和学校都是集体的实物载体,个人在班级和学校的管理制度制约下,学会了压抑自我。而在以集体主义消灭个人主义的同时,也消灭了一些个性色彩浓厚的创造型人格特质。反映在教学上,学校规定了统一的教学进度,学生们被动地适应老师。学得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只好“等”,还要强迫自己继续听已经明白的课堂内容。与此同时,学得慢、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在统一的教学进度要求下不得不“赶”,而“赶”得很吃力的学生往往失去了娱乐乃至休息的时间。总之,我们的学校教育忽视个体差异的存在,用一个尺码的鞋让所有的学生去穿。其结果必然是有的人要小脚穿大鞋,有的人却要削足适履。反映在考试上,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区、一个市采取一个标准、一个模式、一张试卷。在考试形式上比较单一,即闭卷笔试的考试方法。在学校统一的尺度下,学生被剥夺了合理、有效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同时对知识的好奇心、新奇感、自发的学习动力也会荡然无存。所以,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最薄弱之处是缺乏创新意识。 3.在教育管理理念上缺乏宽容精神和民主精神 缺乏宽容精神的学校教育和教学管理是扼杀个体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这种制约不仅从外在的角度以社会控制的形式压抑个体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从内在的角度以思维习惯的形式压制个体创新思维的生成。我国中小学在教育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权威型管理。东方教育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崇尚教师的绝对权威,忽视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在班级管理上,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为教育学生的出发点,忽视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学生的方式上,习惯于道德说教和批评训斥,不习惯坦诚协商;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以教师的单一讲授为主,师生双方均不习惯共同讨论与答疑。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严师出高徒”。“严格”是我国教师管理学生的突出特征,而教师的强权威性和学生的强服从性,则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师生关系的突出特征。权威型管理因适用于应试教育而满足了现行教育的现实需要。应试教育需要的是挖掘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的潜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积累或记忆尽可能多的信息,而来自权威的强权式的压力能够迫使学生在短时间集中精力,排除一切杂念,靠爆发力取得短时记忆的最佳效果。但也导致了学生不仅难以形成民主精神、平等意识,而且也难以形成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及责任意识,并有依赖性强、选择能力低以及缺乏客观的判断力的发展趋势,致使个体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也不能正确认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赖大彬1,徐叶巧2 (1.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福建龙岩364012;2.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当前,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来源,媒介对社会发展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从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三方来分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继而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传播者的新闻工作者、学校、家长以及作为接受者的受众、学生等应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29(2010)06-0085-03收稿日期:2010-06-20作者简介:赖大彬,男,福建上杭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新闻理论及媒介经营管理。 龙岩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 2010年12月 第28卷第6期December 2010 Vol.28No.6相较于国外上个世纪30年代就已兴起的媒介素养教育,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自1997年发端以来,距今才跨越13个年头。从第一篇研究媒介素养的论文、专著,到媒介素养教育硕士点的建立,再到“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的开展,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网站的开通,这些年来,我国媒介素 养教育研究正一步步壮大,发展。 [1] 那到底什么是媒介素养?当前,媒介素养教育是怎样的发展现状?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应怎样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正如麦克卢汉描述的那样,在“地球村”的今天,信息高速公路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而媒介作为信息的载体,对人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人们在媒介消费时间上的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在各国受到很大的重视,在发达国家甚至已形成系统而完善的教育体系。在了解媒介素养及素养教育之前,首先要区分“ 媒介”和“媒体”的关系。“媒介”是“使双方(人或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2]771 。在 此意义上,它是指传播通道中的中介物,如各类手书媒介、 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等。而媒体则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3]今天媒体更多的被理解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由此可见,相较于媒体,媒介辐射范围更大,涉及面更广。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媒介素养”理解为“媒体素养”。但既然媒介作为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它自然成为意识的载体,就不可避免地带有 阶级和阶层的烙印,它还是有代表着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或者渗透着某种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意义重大。 目前,媒介素养还尚未有统一权威的定义,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作出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 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3]1 尽管我国关于 媒介素养的定义,学者归于研究需要,依然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态。但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比较短,本身还不完善以及人们对媒介素养认识的角度不同,依然没能跳出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提出的定义范围。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针对普通公众,其内容包括教授他们如何科学地、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大众传媒的角色、性质和功能,建立起对媒介信息系统的批判性意识;提高对不良媒介信息的免疫力和对不同价值信息的选择性,最终学会有效利用媒介为个人成长和整个社会向着民主法制方向发展服务。 当前,生活节奏的加快及流行快餐文化的盛行,使人们疲于接受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海量信息,成为信息的奴隶,惰化了对信息的思考和梳理的能力。加之,媒介在承担着监测环境、传递信息、反映社会、提供娱乐的同时,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出来:暴力色情信息充斥媒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传递,传播形式的通俗化、游戏化极大地削弱了一些原本庄严、崇高的人文精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析上。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

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著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传授知识。?然而,学生真正要掌握知识,并把知识变成

从英国小学媒介教育看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2009年第3期 (总第55期)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 DONGNAN CHUANBO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介素养已成为现代社 会公民的必备素质,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步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有着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生媒介素养的特点和英国小学媒介素养的特色,比较中英小学生媒介素养的发展状况,并提出对于我国小学生媒介素养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小学生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信息时代中的人们在具备读书写字能力的同时,所具有的正确使用和解构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受教育者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无论对个体还是对社会都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而在众多的受教育者中,小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在相对复杂的媒介社会里,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解读媒介的信息,这就很需要在他们在生活中有人帮助他们带领正确的理解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因而,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媒介判别能力,教导未成年人健康使用和利用大众传媒、 主动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就成为教育工作者和传媒工作者必须共同面对和承担的一个迫切而重要的任务。一、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特点一般来说,小学生接触媒介主要是为了满足同伴交往需 要,忘记烦恼并摆脱生活压力的需要,刺激兴奋情绪的娱乐需要,消磨时间的需要以及社会学习的需要等。因此,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着与成年人很大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有的孩子的发展都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孩子因为生活的背景,文化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地域等各种因素的不同,使得媒介素养的发展的状况也产生很大的差异。如,与不上网的青少年相比,上网者的某些媒介需求更强,更能发现自己需要的信息,享受成年人的自由,扮演与现实不同的新角色,感受新鲜刺激等。2、小学生媒介素养受父母媒介素养水平和心态的影响很大家长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媒介素养。家庭的教育状况和父母的心态,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媒介素养家庭教育的开展。家长可以与子女共同提高 媒介素养。家长应该是自己孩子的最佳保护者,家长关注、指导孩子使用各种媒介,是保证孩子媒介素养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 3、学校及其教育是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和主导因素,教师是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导者和主要实施者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自身条件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学校成为小学生媒介素养养成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的媒介教 学效果也成为了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因素。另外,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关系,教师往往是他们心目中最崇拜的对象,因此,教师本身的媒介素养水平和倾向对小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作为小学生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也是小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媒介,对小学生媒介素养的养成教育非常关键。4、社会及其影响对幼儿媒介素养教育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提供给小学生的媒介更应该健康、有生命力家庭和学校只是小学生社会生活的两个重要的圈子。而其他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像日常中的形象代言人、 明星以及少儿节目的主持人等,他们所传达给孩子们信息无疑引导大家的喜好憎恶。一些广告和服务行业也对小学生的媒介素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英国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特色 1、课程内容的设置英国对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包括了“媒体把 关人、媒介类型及特征、信息制造技术、电视语言等”。英国的“media education ”是一种以提高媒介素养为目标的养成教育,而非专业教育。这就给我们进一步正确理解媒介素养教 育与新闻教育、传播教育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英国的媒介教育强调公民对媒介整体的理解,其主要内容是:媒介经济、媒介科技、媒介法律、媒介运行机制、媒介政治、媒介文化和美学。如对小学生的媒介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媒体把关人、媒介类型、信息制造技术、电视语言等。Manuel Alvarado 等学者将其概括为四个部分:(1)媒介运行机制———了解媒介的基本特征及社会因素对媒介的控制;(2)媒介真实性辨别—— —学习辨别新闻、记录片、戏剧以及媒介故事与现实之间的差 异;(3) 媒介基本论题分析———一些研究者指出,阶级、性别、种族、年龄是媒介中经常被表现的内容,而且经常被表现为 传统印象,如妇女在媒介广告中大多被表现为家务劳动者从英国小学媒介教育看小学生 媒介素养教育 邵素清,王清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学术平台———受众与媒介素养研究 102

百校联盟2020届高三TOP300七月尖子生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百校联盟2020届高三TOP300七月尖子生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卓有成效的文官选拔制度,源于隋,成于唐,盛于宋,至清末1905年废除,共实行1300年。其中,宋朝的科举制度被公认为严密、成熟、有效。 科举制度在唐代基本定型,但考生的出身、社会关系、名声等很重要,而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行卷”和“公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张继《枫桥夜泊》和杜枚《阿房宫赋》等都作为“行卷”而知名。他们也因此获得科名。李白未曾参加科举,但他声名远扬,由玉真公主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 而宋朝科举的特点主要有: 开放考试门户,几乎人人均可应举。唐代规定,犯法令者、工商杂类及州县衙门小吏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朝彻底取消出身和门第限制,士农工商杂类皆许应举入仕。南宋时期,连恶霸、黥吏的子弟及以屠杀为业者都准许应考。 废除荐举残余,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禁公荐,罢公卷,以成绩高低定去取,防止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活动。 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并行。锁院制即指考试前将考官和工作人员召集到贡院里面、昼夜锁闭,与外界隔绝,直到放榜始得出来。糊名制是指将所有考生的姓名都糊起来,今天叫“密封制度”,考官们看不到考生的身份信息。誊录制,则是由工作人员把所有考生的答卷重新誊写、抄录一遍,经过对读官、誊录官和校勘官的三道程序,再送考官评阅。 考试内容多样,重能力见解及应用。考生光凭死记硬背或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只有扩大知识面、具备独立见解、提出实用对策,才可能取胜。 扩大录取名额,取士之多空前绝后。两宋享国320年,共开科118榜,取士人数超过11万,是唐五代登科总人数的10倍多。元明清各代取士人数均不及宋代。 中举即可授官,升迁相对较快。唐代士子科举登第后,即使进士也只能授予从九品的小官。若非高门

浅谈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5362859.html, 浅谈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作者:田红霞 来源:《商情》2013年第52期 【摘要】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地域差异以及文化差异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中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差异培养出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我们应该如何扬弃?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则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挖掘中西方文化在教育观念上的具体表现,追究其存在差异的根源。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教育观念;哲学根源 社会的竞争,知识和智能的较量已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中西方教育存在诸多的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教育目的的差异。而教育目的的差异又是源于中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不同。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承方式的不同,因此中西方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也着有很大的差异: (一)教育宗旨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与政治紧密相连的,所谓“文以载道”、“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也”是其最好的解释。中国古代的教育即是通过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官吏既而来为政治服务的。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西方教育则与中国大相径庭,它们的教育自成体系,与政治的关系比较松散,其培养人才的宗旨在于掌握、使用科技技能。 (二)教育体制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教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强调“分数”,考试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所培养的学生缺乏想象力,缺乏主见和创造,这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西方的教育体制则是倾向于能力教育。其特点是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做好准备。 (三)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媒介素养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传播的年代,据第二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1年6月底,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增幅为6.1%。截至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大众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媒介即是信息,丰富浩杂的信息大潮汹涌而来,谁要在其中学得生存就必须学会利用媒介工具。然而,媒介也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正确对媒介进行解读以及判断,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那么将会在声色迷离信息的海洋中无法自拔。 因此,进行一定的媒介素养教育就变得相当重要。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非常频繁,同时,与传统媒体也有很大的紧密联系。每周仍旧有七成的人听广播,有六成多的人使用平面媒体。可见,大学生与媒介接触的方式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平面媒体报纸期刊,还是立体媒体如电视,以及传统的广播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体都有半数或者接近半数的同学介入,而其中网络媒体的最为突出,高达84.6%,最受欢迎层度也是

52.3%而报纸的仍旧是大学生的喜欢的媒体,接触度高达78%,而最受欢迎层度也是24%。至于电视与广播,由于设施的便利性,在大学生也有大量拥护者。总之大学生的接触方式基本就是以电视,广播,报纸,期刊,书籍,网络,手机为主,其他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至于被赞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的接触层度是非常之可观,高达51.7%,但是由于手机广告短信以及便利层度,在几大媒介中手机的受欢迎层度反而是最低的,仅仅是7.1%。两个方面:一是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 从长远来看,虽然媒介物理性质的改变会深刻影响人类的生存规则,但是媒介是信息这一经典议题注定了在数字时代,无论是网络等新兴媒体或者传统媒介,内容的价值性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同时二者的结合也会出现新媒介包装旧媒体的趋势。 在当代,媒介已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必要工具。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人一天所接触到的各种信息量,相当于20多年前的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所接触的信息总量。而我们谈媒介素养,尤其是在数字鸿沟日渐拉大的今日,强调媒介使用能力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所谓媒介使用能力,也就是对的媒介认知能力,指的是从无数信息中获取、分析各种形式的有效信息的能力,而大学生作为年轻而承担社会科学分工的责任,他们的媒介使用能力尤其重要。首先他们上网的动机中,获取资讯占到50.7%,而娱乐也占到了49.5%,学习则为26.1%,至于打发时间的也有9.8%,可见网络获取资讯,娱乐功能是最为普遍的。 大众媒介更有可能对人的精神造成不良影响。这是由于它的工具性,所以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因此媒介素养在西方最为深入探讨的是它的批判功能。因为在民主体制下,为了保证言论的自由,必须提供一个意见市场,政府只能要求新闻界自我监督而不能强制实施硬性要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教学内容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 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

析上。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著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遗憾的

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发表时间:2019-01-08T11:23:54.28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月总第288期作者:班汉祥吴悦 [导读] 近年来,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呈现快速增多的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100875;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02 信息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手机普及和智能化、文化娱乐化、自媒体盛行为特征的新阶段。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人们与媒介的联系越发加深了,人对媒介的依赖空前加重了。社会影响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也因而进一步凸显。但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实践,发展则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融入语文学科、渗透进其他学科、专开校本课程三种形式,无法完全满足现实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呈现快速增多的趋势。与实践相对应,理论研究主要关注课程设置、媒介素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教学内容三个层面,试图为媒介素养正名,推动后者的教育实践。其中,课程设置研究试图证明媒介素养教育作为课程的合法性,为媒介素养教育在学校既有的课程体系中开辟出专门、独立的空间。这类研究最激进和彻底,难度和阻力也最大。媒介素养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试图为媒介素养融入、渗透进其他学科铺平道路,而不改变现有的课程。这类研究相对保守和稳健,在实践中的收效也更大。教学内容研究最为具体务实,主要研究在实际教学中“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不仅可以为媒介素养专设课程所用,也为媒介素养教育渗透进其他学科提供了借鉴思路和有效抓手。 无论是课程设置研究,还是学科关系研究,实质上都是在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走向。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与意义需要新的阐释角度和理论支撑。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核心素养”不纠缠于具体的课程教学,而从教育的终点——培养目标和教育成果层面立论,这值得媒介素养研究者的关注和思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什么?它和媒介素养是怎样的关系?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能得到确认和证明吗? 一、核心素养的特征、目标等方面与媒介素养存在共性 核心素养的概括性描述是“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词含义丰富,它们既是核心素养的限定特征,又是其现实目标,还是其未来作用:所谓核心素养,是能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素养;培养核心素养,是为了实现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核心素养,就有利于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 媒介素养在这几个层面上与核心素养高度相似,同样对 “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首先,当代社会,是媒介的社会,社会生活充斥着媒介并被媒介所影响。媒介素养教育所培养的认识、使用、理解、批判媒介的能力,正是今天社会生活所迫切需要的。其次,无论是否上学,学生终身都会接触媒介,因而媒介素养是终身受用的素养。学生们不但生活在实在的学校环境中,还生活在隐性的媒介环境中;学成毕业之后,学生将脱离学校环境,而暴露于更加丰富、冗杂的媒介环境之中。漫长的人生中,一直陪伴着人类个体的,不是学校、老师和同学,而是各式各样的媒介。面对和处理这种现状正需要媒介素养的支持。 今天的媒介已经渗透到时空的各个角落。正因如此,媒介素养便自然成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能力,而在这两个层面上和核心素养相融相通。 二、“信息意识”是核心素养体系对媒介素养的专门定位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复杂的体系,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其中,“信息意识”是核心素养体系对媒介素养的专门定位。 从宏观定位和上位概念来看,“信息意识”是十八个基本要点之一,属于“自主发展”方面的“学会学习”素养。从具体内涵来看,“信息意识”指“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而学界对媒介素养的说法更加多样。如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于1992年的定义是:“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又如传播学者鲁宾所言,媒介素养包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也包括对媒介信息受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等方面强制作用的理解;还包括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 比较以上两个概念可以发现,二者在时代背景、能力的作用对象、能力内涵等方面高度相似而略有不同。时代背景方面,二者都是在媒介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而信息意识更强调今天“互联网+”等现实具体的媒介发展趋势。能力作用对象上,二者都关注信息,而媒介素养更为关注信息的载体——媒介。能力内涵方面,二者都注重对信息选取、理解、运用等多层次的能力,推崇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批判的思维,同时兼顾媒介伦理和信息安全。 因此不难看出信息意识和媒介素养的关系:信息意识的定义更为具体,而媒介素养的概念范畴稍大,二者基本上是包含的关系——信息意识属于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包含信息意识。而相比其他十七个基本要点,信息意识又是最贴近、最契合媒介素养的一条。因此不妨说,作为“媒介素养”的近似概念和从属概念,“信息意识”是核心素养体系对“媒介素养”的专门定位。换句话说,“媒介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这一专门定位的设置,从国家教育政策文件的立场上,确证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媒介素养又能辐射到核心素养的其他层面 核心素养体系中各个内涵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统一的。媒介素养既能立足于“信息意识”,在核心素养体系中据有一席之地,也必可以辐射到核心素养的其他层面。从核心素养的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和十八个基本要点来看,媒介素养是随处可见的。 文化基础方面,人文底蕴,包括学生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媒介素养中,学会鉴别信息源的信度,就是学生学习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时重要的、前提性的能力之一,而这种能力,在今天“情怀”泛滥、理性不足的媒介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科学精神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这和媒介素养所强调的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批判的思维不谋而合。 自主发展方面,学会学习,包括选择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信息意识就是其中的基本要点。今天的“学会学习”,很大程度上是指如何利用媒介来学习,而不受困于“知识鸿沟”和“数据海洋”。健康生活,包括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媒介素养会教给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