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九下语文愚公移山练习

苏教版九下语文愚公移山练习

苏教版九下语文愚公移山练习
苏教版九下语文愚公移山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一、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孀.妻()始龀.()穷匮.()

厝.()荷.担者()箕畚

..()()

2、、《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

的道理。作者,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3.根据课文填空

太行、王屋二山的地理位置:___ 。

愚公要移山的原因是:___ 。

对愚公要移山众人的态度是____ ;解决他的妻子提出的问题的方法是:___ 。

愚公移山非常艰难。表现劳力少的语句是___ ;表现工具简陋的语句__ 。

4.下列句子没有词性活用的一项是()

A.吾与汝毕力平险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置人所罾鱼腹中

5.下列句子不是倒装句的是()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甚矣,汝之不惠

C.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D.王之蔽甚矣

6.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面山而居B.聚室而谋曰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D.登轼而望

7.解释下列加点字

方.七百里河阳之北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聚室而谋.毕力平险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投诸.渤海之尾荷.担者三夫

箕畚

..

..运于渤海之尾始龀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翻译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课后练习

(一) 越中览古李白(3分)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本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分)

答:

2、整首诗主要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旨?(2分)

答:

(二)释之论法

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①。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②,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③,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

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

上曰:“廷尉当是也。”

: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③当:判注释:①廷尉:封建时代掌管司法的官。②跸(bì)

决责罚。以下“当”与此义同。

3、解释下列加点字

属.之廷尉匿.桥下

廷尉当是.也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4、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A.顷之,上行出中渭桥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上使立诛之则已D.故时有物外之趣

5、句子翻译: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前洲中学九年级语文练习

命题人:唐薇萍审核人:备课组2012.12.21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

一、课堂检测

1.用文段中原句填空回答。

(1)河曲智支讥笑愚公的原因是:______ 。

(2)愚公驳倒智叟的错误看法的理由是:____

(3)表示愚公驳斥河曲智支取胜的一句话是:______ 。

2.指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

(1)以君之力(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虽我之死(4)汝之不惠

(5)告之于帝(6)本在冀州之南

(7)跳往助之(8)河阳之北

(9)笑而止之曰(10)操蛇之神闻之

3.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及其含义。

(1)甚矣,汝之不惠___ _同__ __,意思是____

(2)河曲智叟亡以应___ _ 同_ __,意思是____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___ _同___ _,意思是____

(4)指通豫南,达于汉阴_ _ __同_ _ _ _,意思是____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 _ _同_ __ _,意思是____

4.指出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惧其不已也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其妻献疑

5.指出下列句中“焉”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且焉置土石?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D.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下列句意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不实惠呀。

B、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死了,有儿子存在。

D、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一边答应一边逃走了。

7、解释加点字

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

无穷匮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

惧其不已.也帝感.其诚,

负.二山无陇断焉

8、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二、课后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半个月过去了,风平浪静,然而老赵心里的愁闷却与日俱增....了。

B.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至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往往不以为然....。

C.智慧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

D.有人要卖马,牵骏马在集市站了三个早晨,仍然无人问津....。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在节约型社会里,人们有效利用资源进一步增强。

B.这篇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船长的光辉事迹。

C.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日前表示,重视外语学习、忽视中文教育所产生的不

良反应已经逐渐显现出来。

3、对下面这段话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上辈的读书人,大凡从乡野走出去的,都有一点泥土的气味。像张中行、季羡林等大师,在讲着那

么深的学问的时候,还能从他们那里隐约地领略到蟋蟀的吟唱和野草的幽香。现在你就是听易中天、于丹、钱文忠讲乡野的故事,多少也能听出城里的水泥丛林和堵车的情绪。

A.乡土气息是过去很多从乡野走出去的作家作品的特质。

B.乡野生活对上辈的很多读书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C.不是从乡野走出去的作家,就不能在他的作品中品味到乡土气息。

D.现在很多读书人讲的乡野故事中都流露出了种种城市的气息。

外科医

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

谢。裨将曰:"簇在膜内者须亟治①。"医曰:"此内科事,不意并责我。" 裨将曰:“呜呼,世直有如是

欺诈之徒。”

注释①簇在膜内者须亟治:箭单留在肌肉里面这才是最需治疗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称善外科善:(2)延使治延:

(3) 世直有如是欺诈之徒如是:(4)簇在膜内者须亟治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而"的用法与"跪而请谢"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B.登轼而望之C.而山不加增D.敏而好学

3.将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答案:

7、(1分)一、二两句描绘了越王及其战士胜利归来的画面,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两点各0.5分)

8、(2分)诗人运用对比的写法,选取了越王班师回国的两个镜头,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

对比(1分),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1分)。

如今依法律是这样判定的,而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会取得人民的信任。(“更,

重,是,信”翻译落实

汉文帝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文帝坐车所驾的马受到惊吓。于是(文帝)派骑兵逮捕(他),把这件事交给廷尉衙门处置。张释之查问(这件事)。那人说从外县来,听到跸藏在桥底下。过了很久,

以为车驾已经走过了,就出来,看到文帝乘坐的车马,就立即逃走罢了。廷尉奏明判罚,一个人冒犯跸,

判他罚款。文帝愤怒地说:“这个人明明惊吓到我的马,幸亏我的马温柔和顺,换了别的马,难道不会使

车坏而伤害到我吗!但是廷尉才判他罚款!”张释之说:“律法是天子和天下的百姓共同遵守的。如今律法(就)这样,(如果)改变它(来)重罚他,这律法将不被百姓所信任了。况且当时如果皇上立即下令诛

杀他也就罢了。如今既然已经交给廷尉(处理),廷尉是最好的执法官,应当公平执法,一旦有偏颇,天

下使用法律(就会)随他或轻或重,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只有(希望)陛下明察这事!”过了很久,文

帝说:“廷尉判罪是正确的。”

《列子》寓言故事神话传话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 D C

有一个医生,自称擅长外科。有一个副将从前线回来,被乱箭射中,深入到肌肉里了,请(那)医生

医治。医生就拿剪刀剪去了箭,然后跪在地上讨要酬劳。副将说:“箭头还在肌肉里,请先医治”.医生说:“这是内科的事,你不因该要求我”。副将说:“世上竟然有这样的欺诈的人”.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古诗词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古诗词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凉州词】(王之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塞下曲】(卢纶?唐)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苏轼?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相见欢】(李煜?五代南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浣溪沙】(晏殊?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雪歌】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第一课时 一、学情分析: 《愚公移山》是八年级下的一篇文言文,对于进入初中阶段中期的学生来说,这篇文言文篇幅较长,但是内容比较易懂。所以,第一课时主要是以朗读为主,掌握文章的生难字词,利用多形式的朗读来熟悉课文,在课堂上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大意。 二、教学目标 1.扫除字词障碍,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结合文章的注解,掌握关键字词的意思,顺利地翻译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与合作法 五、教学过程及要点 (提示:教学活动围绕诵读,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一)引入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年来为人们所传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寓言,用心去体会他。 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二)问题探讨1:诵读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 朗读的方式有很多,自由读,分小组读,分段读,同桌互读等。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的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三)问题探讨2: 参看课后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记住关键字词的意义。 翻译方法指导: (1)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愚公移山练习语文版(含答案)

18 愚公移山 1.作品简介 《列子》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保存了寓言故事、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其作者列子,本名列御寇,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2.文言文考点链接 “其”的用法 “其”是文言文中常用、中考常考的虚词之一,用法灵活多样,常见用法有以下几种: (1)代词。 ①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译为“他”“它”。如《愚公移山》中“惧其不已也”的“其”。 ②用在名词之前,作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如《愚公移山》中“帝感其诚”的“其”。 ③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④也可译作“其中的”。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的“其”。 (2)语气词。 “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如《愚公移山》中“其如土石何”的“其”。 (3)连词。 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译为“如果”;表选择,译为“还是”。 【习题链接】见“积累与运用”T4(5)。 01 积累与运用 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 始龀.(chèn) 孀.妻(shuāng) 箕畚.(běn) 万仞.(rèn) 穷匮.(kuì) 亡.以应(w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惩:苦于塞:阻塞 (2)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 (3)聚室.而谋曰室:家 (4)杂然 ..相许.杂然:皆,共同许:赞同 (5)其妻献疑 ..曰献疑:提出疑问 (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丘:土山 (7)荷担者三夫 ..三夫:三个人 (8)叩.石垦壤叩:敲。这里是凿的意思 (9)始.一反.焉始:才反:回 (10)甚.矣,汝之不惠甚:太,过分 (1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地面长的草木 (12)北山愚公长息 ..曰长息:长叹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九年级古诗全集

苏教版语文七上古诗集锦 次北固山下 年代:【唐】作者:【王湾】体裁:【五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赤壁 年代:【唐】作者:【杜牧】体裁:【七绝】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浣溪沙 年代:【宋】作者:【苏轼】体裁:【词】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十五夜望月 年代:【唐】作者:【王建】体裁:【七绝】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水调歌头 年代:【宋】作者:【苏轼】体裁:【词】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年代:【唐】作者:【韩愈】体裁:【七绝】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体裁:【词】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秋词 年代:【唐】作者:【刘禹锡】体裁:【七绝】 类别:【记时】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年代:【汉】作者:【汉无名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年代:【唐】作者:【李白】体裁:【七绝】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论语》八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附:七上对联六副 (湖南岳阳楼对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杭州岳墓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山海关孟姜女庙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集句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方志敏卧室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苏教版语文七下古诗集锦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目录大全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目录大全 七年级上册(2005年6月第5版)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1、为你打开一扇门(赵丽宏) 2、繁星(巴金) 3、冰心诗四首(母亲、纸船、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4、“诺曼底”号遇难记(雨果) 5、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韩非子》)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 次北固山下(王湾)赤壁(杜牧)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 写作有感而发 语文实践活动我爱文学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6、往事依依(于漪) 7、幼时记趣(沈复) 8、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 9、伟人细胞(秦文君) 诵读欣赏现代诗二首少年歌(朱湘)生活是多么广阔(何其芳) 写作说真话,抒真情 口语交际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名着推荐与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第三单元(民俗风情) 10、社戏(鲁迅) 11、端午日(沈从文) 12、本命年的回想(刘绍棠)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王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 诵读欣赏对联六副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 语文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第四单元(多彩四季) 14、春(朱自清) 15、三峡(郦道元) 16、济南的冬天(老舍) 17、夏(梁衡) 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 秋词(刘禹锡 文笔精华(一) 写作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口语交际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第五单元(关注科学) 18、斜塔上的实验(亨利?托马斯达纳?李?托马斯) 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 20、宇宙里有些什么(郑文光) 21、《梦溪笔谈》二则(沈括)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 写作简单地说明小制作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词语的修改 语文实践活动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专题:狼 第六单元(奇思妙想) 22、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23、七颗钻石(列夫?托尔斯泰) 24、蔚蓝的王国(屠格涅夫) 25、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写作想像 口语交际婉转拒绝 附录一应用文示例(条据通知日常书信)附录二名家书法鉴赏(王羲之、颜真卿) 附录三字词表 七年级下册(2005年12月第5版) 第一单元(人物风采) 1、童年的朋友(高尔基) 2、一面(阿累) 3、我的老师(魏巍) 4、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余玮) 5、赵普(《宋史》)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登岳阳楼(杜甫) 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 写作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 第二单元(童年趣事)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7、月迹(贾平凹) 8、三颗枸杞豆(程海) 9、我们家的男子汉(王安忆) 10、柳叶儿(宋学孟) 诵读欣赏两小儿辩日(《列子》) 黄纱巾(薛涛) 写作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口语交际劝告

苏教版九下语文 古诗词赏析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一、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悠然见南山”:“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世之外的心境,自然真切。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具体描写南山景象,从“采菊、日夕”来看,此诗是写在秋天的晚上。 3、“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直接抒情,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是对全篇的总结。“忘言”中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4、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填原文)的道理。其中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 5、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怎样的心境? 宁静、祥和,不为世俗利欲沾染的平和心境。 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 7、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用的非常精妙,换成“望”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见”字用得极妙,表现出诗人看到山是无意的,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我的天真意趣。 二、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作者连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形象的表现了内心的苦闷,感情的激荡。 2、请用诗中语句具体解说作者“行路”之“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闲来上,忽复边”写到了哪两个人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 姜尚和伊尹。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的愿望,也让作者在茫然四顾中看到一点希望,增加一点信心。 4、李白不愧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总能让人感到一种积极的追求和乐观的自信。这一点,你能从诗中感觉到吗? 能。从最后两句。这两句暗用“垂钓碧溪”和“乘舟梦日”两个典故表示:尽管前路阻碍重重,但作者坚信自己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充满了浪漫、乐观和自信之情。 5、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及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6、诗一起首欲扬先抑,极言宴席的华美。连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郁闷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愚公移山》练习语文版

21 愚公移山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始龀( ) 荷担( ) 孀妻( ) 箕畚( ) 万仞( ) 穷匮( )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 ) (2)吾与汝毕力平险( ) (3)杂然相许( )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3.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4.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每句划一处)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6.句子积累——用原文语句填写。 (1)愚公之所以决心平山,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晋代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________”这一句而言的。 7.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较这两场论争,根据所给提示指出其不同之处。 (1)性质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发点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气氛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不少于60字) (2)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两则材料,请你给“愚公精神”下个定义。 材料一:听起来是奇闻,谈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摘自歌曲《愚公移山》 材料二:17年前,唐卓琼的小儿子掉下悬崖而死。从那时起,他决心修一条“接”儿子回家的路。12年来,为了修路,86岁的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形同陌路,跟他一道修路的大儿子的妻子也选择离婚……“鸡公岭上通大道,和尚岩脚变坦途。”人们说,修路不止的他,完全是现代版的愚公。 ——摘自《重庆晚报》

苏教版语文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 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2. 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3. 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预习案 Ⅰ.教材助读 一、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 讽齐王,齐王纳谏。.选文记述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得齐国大治的故事。(题解见课文注解1)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 是位贤明的君王。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二、了解〈〈战国策〉〉 1、学生自读文注①; 2、补充: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活动的史书,其涉及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战国策》原名《国事》、《国策》、《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三.背景资料: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因素。失去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得到“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Ⅱ.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找出生字词,注意下面字的读音。 (1)昳丽()(2)窥镜()(3)肉食者鄙()(4)纳谏() (5)谤讥()(6)期年()(7)间进 ()(8)小惠未徧() 2、再读课文,把握重点词语的解释,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

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初中语文第六册的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①重视诵读和背诵; ②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④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 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④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⑤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⑥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本课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期课文学习目标①②的完成。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习目标③④⑤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引用典故,解题导入。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注:此成语典故于楚庄王也有记载)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弹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

22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重点) 3.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重点) 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

为哪种说法好,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掌握难词难句。 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近;B.况且。 固:A.本来;B.顽固。 献:A.提出;B.奉献。 曾:A.甚至;B.竟然。 荷:A.荷花;B.肩负。 惩:A.苦于;B.惩罚。 ③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 3.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二)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苏教版九下文言文汇总

12、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以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回答也可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回答亦可得满分)13、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14、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 九下文言文精心整理 九下6《出师表》 一、作者: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 题解: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二、重点字词解释。 中道崩殂:死(皇帝)益州疲弊:民力困乏。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果真,实在;//时不懈于内:懈怠 盖追先帝殊遇:表推测原因;特殊待遇。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扩大,发扬妄自菲薄:过于小看自己。菲薄:轻视,小看。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陟罚臧否:提升;//惩罚;//善恶,这里指评论人物好坏。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条文。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显示,表明;//治理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此;//选拔;//给予悉以咨之:都,全;//询问, 裨补阙漏: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性行淑均:性格品行善良公正必能使行阵和睦:军队。 优劣得所: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痛恨于桓灵也:痛心和遗憾。 臣本布衣:平民。躬耕于南阳:亲自耕种。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保全。 不求闻达于诸侯:做官扬名。闻,扬名。达,显贵。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猥自枉屈:亲自降低身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次拜访由是感激:由于这样;//感动激奋。 遂许先帝以驱驰:于是;//答应;//奔走效劳。后值倾覆:遇到;//兵败。 有一年:通“又”,表余数。临崩寄臣以大事:托付;//国家大事。夙夜忧叹:早晚。恐托付不效:成效。 深入不毛: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南方已定:平定, 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武器装备;//勉励和率领。 庶竭驽钝:表示希望;比喻低下的才能。攘除奸凶:排除,铲除;//奸邪凶恶的人。 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用来……的事。//职责、职务范围中应做的事。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功效。则责……等之慢:怠慢,疏忽。 以彰其咎:表明,显扬;//过失陛下亦宜自谋:想想自己的问题。咨诹善道:询问察纳雅言: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临表涕零:面对;//流泪。零,落下。

苏教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共同课文

苏教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共同课文 (2012-03-26 23:14:04) 苏教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共同的现代文30篇 苏教版第一册:《纸船》、《十三岁的际遇》、《社戏》、《春》、《济南的冬天》、《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天上的街市》、《皇帝的新装》。 第二册:《我的老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沁园春·雪》。 第三册:《故乡》、《我的叔叔于勒》。 第四册:《最后一课》、《背影》、《苏州园林》、《奇妙的克隆》。 第五册:《海燕》、《紫藤萝瀑布》、《敬业与乐业》、《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散步》、《乡愁》。 第六册:《威尼斯商人》、《藤野先生》、《台阶》、《雪》。 苏教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共同的文言文24篇 《幼时记趣》、《三峡》、《黔之驴》、《木兰诗》、《陈涉世家》、《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马说》、《陋室铭》、《核舟记》、《口技》、《送东阳马生序》、《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山寺》、《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出师表》。 苏教版课本中的古诗50首 第一册:《次北固山下》、《赤壁》、《浣溪沙》、《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秋词》、《论语》、《迢迢牵牛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二册:《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两小儿辩日》、《蝉》、《孤雁》、《鹧鸪》、《使至塞上》、《黄鹤楼》、《归园田居》、《卜算子·咏梅》、《观刈麦》、《破阵子》。 第三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己亥杂诗》、《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第16课《愚公移山》教案(苏教版初三下)9doc初中语文

第16课《愚公移山》教案(苏教版初三下)9doc初 中语文 ?愚公移山?选自修?列子o汤咨询?,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情况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人类战胜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本文,第一应疏通文句,明白得文意,积存文言词语。其次应引导学生思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成效;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存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明白得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成效。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巨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存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明白得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咨询题的能力。 2.明白得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引导学生积存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预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可能也都吟唱

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观赏画面,品味精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例如: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依照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形。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讲明。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 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讲明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戒备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承诺 B.赞成 C.承诺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年且九十曾不假设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且焉置土石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河曲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吾义固不杀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翻译以下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判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七年级上册:讲读课文:⑴《郑人买履》⑵《刻舟求剑》⑶《幼时记趣》⑷《三峡》⑸《以虫治虫》⑹《梵天寺木塔》专题⑺《狼》⑻《论语》八则 七年级下册:讲读课文:⑼《赵普》⑽《黄鹤楼》⑾《于园》⑿《黔之驴》诵读欣赏:⒀《两小儿辩日》专题⒁《爱莲说》 八年级上册:讲读课文:⒂《晏子使楚》⒃《人琴俱亡》⒄《小石潭记》⒅《记承天寺夜游》⒆《治水必躬亲》八年级下册:讲读课文:⒇《马说》(21)《陋室铭》(22)《活板》(23)《核舟记》(24)《口技》(25)《送东阳马生序》诵读欣赏:(26)《山市》 九年级上册:讲读课文:(27)《陈涉世家》(28)《桃花源记》(29)《与朱元思书》(30)《捕蛇者说》(31)《岳阳楼记》(32)《醉翁亭记》诵读欣赏:(3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九年级下册:讲读课文:(34)《曹刿论战》(35)《邹忌讽齐王纳谏》(36)《鱼我所欲也》(3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8)《愚公移山》(39)《出师表》(4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七年级上册 ⑴《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⑵《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⑶《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⑷《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⑸《以虫治虫》

部编版初中语文《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

22 愚公移山 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作品简介。 作家介绍: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点拨示例:(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宾语“之”提前) 【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于)其诚。(省略介词“于”) (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省略介词“于”) 【教学提示】 本文倒装句与省略句较多,在时间条件充足的前提下,教学时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