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2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2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2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2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检测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检测卷★★★★★ (总分100分:填空题56*1.5ˊ翻译题4*4ˊ) 填空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古今异义:黄河)内凶.(古今异义:荒年),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样)。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更)多,何也(为什么呢)?”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古今异义:请允许我)以(用)战喻。填然(拟声词词尾)鼓(词类活用:名作动,敲鼓)之,兵刃既(已经)接,弃甲曳(拖着)兵(兵器)而走(古今异义:逃跑),或(古今异义:有的人)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有的人)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只、不过)不百步耳,是(这)亦走也。”(句式:判断句)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句式:状语后置句)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尽、完)食也。数罟(密网)不入洿(深)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按照)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古今异义:供养活人)丧(词类活用:名作动,办丧事)死(词类活用:动作名,死人)无憾(不满、怨恨)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词类活用:名作动,种植)之以桑(句式:状语后置),五十者可以(古今异义:可以凭借)衣(词类活用:名作动,穿)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通:“毋”)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错过、耽误)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词类活用:形作动,认真从事)庠序(学校)之教,申(反复陈述)之以孝(孝敬父母)悌(敬爱兄长)之义,(句式:状语后置)颁(通:“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句式:状语后置)。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古今异义这样却)不王.(词类活用:名作动,称王)者,未之有也。(句式:宾语前置)“狗彘食(吃)人食(食物)而不知检(约束、制止),涂(通:“途”)有饿莩(饿死的人)而不知发(开仓赈济)。人死,则曰:‘非我也,岁.(年成)也。’(句式:判断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句式:状语后置),曰:‘非我也,兵也。’(句式:判断句)王无罪(归罪)岁,斯(古今异义:那么)天下之民至焉。” 翻译题: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兴办学校的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或顶着东西了。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样却还不能称王的情况,从来都没有过。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和(用兵器)杀死别人,(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新人教版必修3高二语文8《寡人之于国也》 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数罟不入洿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王好战,请以战喻/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养生丧死无憾,王之道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 2、下列语句中,加黑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B申之以孝悌之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王好战,请以战喻/申之以孝悌之义 3、对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②移其民于河内③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 ④也不同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C寡人之于国也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它几句不同的一项是() A非我也,兵也 B养生丧死,王道之始也 C是亦走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默写(8分) 1、填然鼓之,,。 2、或百步而后止,。,? 3、谨庠序之教,,。 4、,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三、翻译句子(5分) 1、默写题的第3句 2、默写题的第4句 四、积累一词多义(每空1分,共22分)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1、数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直系向牛头充炭直() 数罟不入洿池() 百发百中()非我也,兵也()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穷兵黩武() 3、发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兵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野芳发而幽香()草木皆兵() 驴不胜怒,蹄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填然鼓之() 5、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之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日出江花红胜火()五亩之宅() 予观夫巴陵胜状()申之以孝悌之义() - 1 -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三)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 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数”、“直”, “发”“兵”“胜”。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⑤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 何异于……”几个句式。 过程与方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4、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 势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可以概括先秦那位先哲的思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孟子,仁政民本思想。 三字经当中有这样几句:《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说的是怎样的仁义。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

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 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 散文专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另为《论语》《大学》《中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 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 字的注明。 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一、《寡人之于国也》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写法。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二、《秋水》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尚书》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胸怀雄壮,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比中,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发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历史事实做论据,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写了后唐庄宗兴衰的过程。 理论论据,《尚书》名言“满招损,谦得益”。 四、《论毅力》 1.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 现代年轻人依赖性强,意志薄弱,锻炼自己意志。提高毅力,是当今时代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本文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请作具体分析。 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课时安排: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一、导语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4.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3)túnzhìxù(4)cù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 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寡人之于国也》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自考大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以民为本,统治者要养民、教民。 (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①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农业、林业、渔业。②注重文化、道德教育。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答:本文紧紧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边一线索展开论述。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本文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的表现。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答:孟子用这个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际上他跟其他的国君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喜好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 历年考题及解析 1、(2007.10,多选21)下列议论文,善于运用比喻说理的有 A.《寡人之于国也》 B.《秋水》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论毅力》 E.《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答案为ABD。 [解析]《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善用比喻。如“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秋水》中,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引人联想,发人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著名。的史论,以例举典型的历史事实阐明观点。《论毅力中,层递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说理的逻辑力量也使道理显得深入浅出。《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演说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方法,主题突出,针对性强。 2、(2008.4,词语解释26)邻国之民不加少 答案:加:更。 3、(2007.10,词语解释27)黎民不饥不寒 答案:黎民:老百姓。 4.(2007.4,词语解释2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答案:涂:通“途”,道路。 5、(2008.4,简析36)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氏至焉。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两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贫富悬殊,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 B.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案:对比法,类比法。 C.这段话的中心旨意是什么?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 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夹杂。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多义词辨析 【王】然而不王者:读 wàng,名作,动称王; 梁惠王曰:读 wáng,名词,君王; 【食】谷不可胜食也:动词,吃 狗彘食人食:名词,食物 【时】不违农时:名词,季节 无失其时:名词,机会、时机 【以】请以战喻:介词,用 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 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动词,认为 【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介词,在 【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 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 【然】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填然鼓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 赵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 【则】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 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 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 【七十者衣帛食肉】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树之以桑】 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 【王无罪岁】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请以战喻】

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谨庠序之教】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词语古今异义 【河内凶】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更,再,副词 今义:常指增加 【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有人,有时 今义: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今义:兵器 古义:战士,士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逃跑 今义:行 【谷不可胜食也】 古义:尽 今义:胜利 【数罟不入洿池】 古义:细、密 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树之以桑】 古义:种植,动词 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同意认可 固定句式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有的……有的……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高中语文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作者】孟子弟子【朝代】先秦 译文对照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3)国也,尽心焉耳矣(4)。河内(5)凶(6),则移其民于(7)河东(8),移其粟(9)于河内;河东凶亦然(10)。察(11)邻国之政(12),无如(13)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14),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15)曰:“王好(hào)战(16),请(17)以战喻(18)。填(19)然鼓之(20),兵刃既接(21),弃甲(22)曳(yè)兵而走(23),或(24)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25)何如(26)?” 曰:“不可!直(27)不百步耳,是(28)亦走也。” 曰:“王如(29)知此,则(30)无(31)望(32)民之多于(33)邻国也。”“不违(34)农时(35),谷(36)不可胜(shēng)(37)食也。数(cù)罟(gǔ)(38)不入洿(wū)(39)池,鱼鳖不可胜(shēng)食也。斧斤(40)以时(41)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ē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ēng)食,材木不可胜(shēng)用,是使民养生(42)丧(sāng)死(43)无憾(44)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45)之始(46)也。 “五亩(47)之宅,树(48)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49)矣。鸡豚(50)狗彘(zhì)(51)之(52)畜(xù)(53),无(54)失(55)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56)庠(xiáng)序(57)之教(58),申(59)之以孝悌(tì)(60)之义(6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63)不饥不寒,然而(64)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65)。 “狗彘食(66)人食(67)而不知检(68),涂(69)有饿莩(piǎo)(70)而不知发(7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72)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73)也。’王无(74)罪(75)岁,斯(76)天下之民至(77)焉。”[1] 字词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于:介词,对于。 (4)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 (5)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6)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7)于:到。 (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9)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10)亦然:也是这样。 (11)察:考察。 (12)政:当权者。 (13)无如:没有像……。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贯穿全文的线索就是“民不加多”,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 首先,了解一下相关背景: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侯为了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尽心的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且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因此提出疑问。我们先试从梁惠王

自己标榜的尽心于国的表现赈灾救民入手分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赈灾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务,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自然等灾害面前不赈灾不救民的。实际上光赈灾救民不行,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杜绝或减少自然等灾害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是最大限度地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使其乐其所为,这当然是仁政的具体表现。梁惠王自己也许确实是尽心于赈灾救民,但这实际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已。而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也许是邻国之政真的没有梁惠王用心,也许是邻国采取了更好的措施或是运气的作用没有发生太多的自然灾害,因而也就没有太多的赈灾救民的举动,不管如何,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在梁惠王提出疑问的过程中已将自己“民不加多”的原因揭示出来了,因此孟子小试牛刀就解决了问题。 第二部分: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 所谓“引君入彀”,就是在论辩中常用比喻说理,且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同步练习

8、寡人之于国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河东凶亦然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①寡人之于国也②然后解而送之于官 2、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 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 “孤”“不穀”。 B.“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 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后也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D.《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4、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展开,孟子在对话中多次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生动深刻,体现了孟子“仁政”“民本”的治国思想。 B.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但是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C.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D.本文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和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的观点,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 5、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 整合成一个单句,对“国学”加以解说。(不超过45个字) “国学”一说,兴起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20世纪初,大盛于二十年代,九十年代再掀热潮。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来讲,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作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国学大师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等都曾对“国学”进行过阐述。现在,许多人认为,对“国学”的研究,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阐释,而“传统文化与学术”除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外,当然也少不了医学、戏剧、书画、武术、星相等东西,它应该是一个“干立枝繁”的庞大体系。按学科分,国学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

自考大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自考大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出自自考360网站 一、单项选择题 1、《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展开论述的线索是 A.移民、移粟 B.民不加多 C.以五十步笑百步 D.王无罪岁 2、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来阐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方法没有本质区别,这种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3、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达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4、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形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良好社会风尚的主要措施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思想是

A.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B.以民为本,实行王道 C.以法治国,奖励耕战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6、孟子在论证如何实行王道时,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演绎论证 B.归纳论证 C.对比论证 D.类比论证 二、多项选择题 1、《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说理的主要特色有 A.大胆犀利 B.善用寓言 C.抑扬兼施D循循善诱 E.层层推进 2、下列《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论据,属于通过类比法来阐明论点的有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五十步笑百步 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E.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下列议论,包含对比论证法的有 A.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D.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E.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下列文章,以对话形式展开的有 A.《寡人之于国也》 B.《秋水》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论毅力》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二)_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二) 一、教学要求: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2.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二、教学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三、教学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文言文分析与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六、教学时数:2课时七、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讨论分析1-3段。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有哪些发展。二.孟子及《孟子》介绍: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三.预习检测:1.正音练习。数罟(gǔ)洿池(wū)鱼鳖(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饿莩(piǎo)2.朗读课文,注意断句。①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斯\天下之民\至焉四.分析课

文第一段: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①凶A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C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D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E缉拿元凶杀人的人②加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4.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小结: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说明自己的治国措施和“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五.分析解读二三段。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我们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学过这种用法?答:“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鼓。《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用法与此相同。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或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B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时C莫之或止表示不定D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直A直不百步耳只不过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曲”相对C 理直气壮正确D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E直上载公子上座径直3.孟子为什么要以打仗来说明治国之道?答: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好战”。小结:这两段写孟子以打仗为例引导梁惠王认识自己治国政策的错误。六.学生自主翻译前三段,教师加以指点。七.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达标测试

《寡人之于国也》达标测试 一、基础考查 1.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曳兵(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 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ǎng) 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 D.衣帛(yī) 王天下(wàng) 不可胜用(shēng) 2.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两项 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B.直.不百步耳:只有,不过 C.王无罪.岁:罪过D.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 E.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出发F.非我也,岁.也:年成 4.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 A.是.亦走也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无乃尔是.过与谷不胜.食也 C.弃甲曳兵.而走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齐兵.乃出虎求百兽而食.之 5.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句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A.七十者衣.帛食肉。B.填然鼓.之。C.王无罪.岁。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7.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不可,直不百步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8.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谨庠序之教 9.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10.下列句中加粗的“于”作“比”讲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B.移其粟于河内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树之以.桑 A.王好战,请以.战喻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金以.时入山林D.申之以.孝悌之义 12.选出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A.未之有也。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是社稷之臣也。D.是亦走也。 13.选出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A.无乃尔是过与。B.又何求焉。 C.夫晋,何厌之有。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14.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选出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河内凶,“河内”指黄河以北。 B.谨庠序之教,“庠”、“序”都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指尊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D.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指国家,“家”指家庭。 16.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B.王好战,请以战喻 C.百亩之宅,树之以桑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7.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B.何以伐为 C.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D.豫州今欲何往 二、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大学语文》专升本《寡人之于国也》习题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寡人之于国也》的体例是() A.记叙文 B.议论文 C.说理散文 D.诗歌 2.《孟子》的作者为() A.孟子 B.孟子与其学生 C.司马迁 D.刘向 3.《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选自() A.《战国策·齐策》 B.《论语·季氏》 C.《庄子·秋水》 D.《孟子·梁惠王上》 4.《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思想为() A.治国之礼,为政以德 B.以民为本,实行王道 C.以法治国,奖励耕战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的“凶”字的含义是() A.凶恶 B.战乱 C.恶狠 D.灾荒 6.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形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良好社会风尚的主要措施 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7.孟子的政治思想是( ) A.王道 B.霸道 C.大同 D.小康 8.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9.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实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 ) 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0.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揭示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这种表现方法是( ) A.铺垫 B.对比 C.反衬 D.象征 11.贯穿《寡人之于国也》始终的论题是( ) A. 民何以才能够加多 B.小恩小惠不是王道

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8、寡人之于国也 三维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遵循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励学生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引导学生对主要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知识宜作适当小结;比较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系。 3.理解并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更好地理解新时期党中央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现实意义。教学设计 导语设计 复习导入1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复习导入2 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导,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初中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天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知识积累 1.孟子和《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曾游说各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现存七章)传世。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都以“四书”为命题依据之一。 《孟子》现存七章,全面反映了孟子思想。孟子一向被认为是儒学正统的继承者和捍卫者,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元文宗封他为“亚圣”。《孟子》七章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子》的篇名和《论语》一样,都是摘取每章开头几个字命名,没有特别意义。汉代赵歧注释《孟子》,把每篇都分为上下两部分,故有《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的篇名。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所以说《孟子》给人的感觉是侃侃而谈。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情感强烈,文笔犀利,论辩性强;(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巧妙控制论辩方向,驱诱论敌就范;(3)巧用比喻,使枯燥理论具体、生动,富有可读性和说服力;(4)文辞方面富于铺陈扬厉,时露尖刻,句式喜用排偶,笔锋咄咄逼人,文章酣畅淋漓。 2.基础积累 ①字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a)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ɡ)食也数罟(cùɡ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ānɡ)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谨庠(xiánɡ)序之教然而不王(wànɡ)者涂有饿莩(piǎo)申之以孝悌(tì)之义 ②通假字 涂(tú,通“途”)有饿莩无(wú,通“毋”)失其时颁(bān,通“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信息筛选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大家还记得吧?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弟子冉有和季路的对话,孔子在这次谈话中提出了他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是什么? 生:修文德以来之。 师:还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共同富裕、和谐社会、团结稳定;“修文德”是达到上述目的重要手段。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仁”师:到了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被后人尊称为“亚圣”的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集中反映孟子政治主张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课题)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字词方面还有那些疑难,可以提出来。 生1:后半部分,大概意思能懂,翻译起来就很难了。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句,“孝悌”又怎么解? 师:孝,指孝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谨庠序之教”,即认真(注重)推行学校教育;“申之以孝悌之义”,即“以孝悌之义申之”,用“孝悌”之类的道理来教育人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指代老年人,老年人自己不用在路上背负东西,这是上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结果。 生:“王道之始”什么意思? 师:就是王道的开始。“王道”就是称王而用“仁”的手段,与“霸道”相对。生:“然而不王者”怎么解释? 师:此处“王”应该读第四声,做动词,称王。 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耳”什么意思? 师:“焉”“耳”“矣”都是语气词,大家可以想一想,这里为什么连用三个语气词。师:我再来提一些。“树之以桑”中的“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的“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的“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的“发”,“王无罪岁”的“岁”,当作何解? (师生讨论解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领会文章大意。 (学生齐读) 师: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意思?梁惠王提了个什么问题? 生:讲了梁惠王治理国事的事情,他向孟子发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师:孟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怎么说的? 生:用战争打了个比方,然后问: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师:“以五十步笑百步”也是比喻,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生:“五十步”喻指梁惠王之政,“百步”喻指邻国之政。

《大学语文》专升本《寡人之于国也》习题(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寡人之于国也》的体例是() A.记叙文 B.议论文 C.说理散文 D.诗歌 2.《孟子》的作者为() A.孟子 B.孟子与其学生 C.司马迁 D.刘向 3.《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选自() A.《战国策·齐策》 B.《论语·季氏》 C.《庄子·秋水》 D.《孟子·梁惠王上》 4.《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思想为() A.治国之礼,为政以德 B.以民为本,实行王道 C.以法治国,奖励耕战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的“凶”字的含义是() A.凶恶 B.战乱 C.恶狠 D.灾荒 6.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形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良好社会风尚的主 要措施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7.孟子的政治思想是( ) A.王道 B.霸道 C.大同 D.小康 8.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9.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实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 ) 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0.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揭示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这种表现方法是( ) A.铺垫 B.对比 C.反衬 D.象征 11.贯穿《寡人之于国也》始终的论题是( ) A. 民何以才能够加多 B.小恩小惠不是王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