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哈尼族图片欣赏

云南哈尼族图片欣赏

E-mail文化传播网https://www.doczj.com/doc/2515554340.html,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253195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主要从事农业,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有十月年(扎勒特节)、六月年(苦扎扎)等节日。

哈尼族种梯田

哈尼族生活图片

哈尼族乐器

哈尼族舞蹈图片

生活方式图片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https://www.doczj.com/doc/2515554340.html,

制作高玲退出请按ESC键

哈尼族的图腾

哈尼族的图腾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哈尼族的图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哈尼族的图腾 白鹇鸟 哈尼族崇奉、爱护白鹇鸟。传说古时候有位贫病老人卧于树下,白鹇鸟衔来妙药,拯救老人,然后飞向远方。为纪念白鹇,老人用芭蕉叶作为鸟翅,模仿白鹇起舞,因而流传下来“白鹇舞”。哈尼族把白鹇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村寨搬迁时抱一只小白鹇鸟来引路。梯田是哈尼族农业文明的创造。白鹇鸟和梯田构成的图案,象征哈尼族智慧、勤劳和光明的前程。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哈尼族历史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

青藏高原。公元前384至前362年间,秦朝迅速扩张,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体受到攻击,流散迁徙,出现若干羌人演变的名号。“和夷”是古羌人南迁部族的一个分支,当他们定居于大渡河畔之后,为适应当地平坝及“百谷自生”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开始了农耕生活。[5] 哈尼族在于大渡河畔定居农耕之后,因战争等原因被迫离开农耕定居地而再度迁徙,进入云南亚热带哀牢山中。[5] 根据史籍记载,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唐人文献中,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 7世纪中叶,“和蛮”的大首领向唐朝进贡方物,唐朝在给云南各族首领的敕书中列入了“和蛮”首领的名字,并承认他们为唐朝的臣属。“南诏”、“大理”地方政权建立后,其东部的“三十七蛮郡”中,“官桂思陀部”、“溪处甸部”、“伴溪落恐部”、“铁容甸部”等,都在今天哈尼族聚居的红河地区。 10世纪(大理国时期),哈尼族向傣族封建领主纳贡,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省。 明朝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部落首领由明王朝授予了土职官衔,并受所隶流官的统治。 清朝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哈尼族地区的一些土官,流官制度代替了部分地方的土司制度,但思陀、溪处、落恐、左能、瓦渣、

哈尼族民俗风情

哈尼族民俗风情 1.源流与分布 哈尼族在我国为云南特有民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共有人口 142.49万人,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中间的山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勐海县、景洪市、勐腊、新平等哀牢山境内的县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此外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纳西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 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和蛮”即专指哈尼族这一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唐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窝尼”、“碧约(毕约)”、“白宏”、“叶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从《尚书》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代到现代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哈尼族始终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名称——“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作为统一名称。 哈尼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包括十余种土语,不能互相通话。过去哈尼族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民居民俗 哈尼族山寨一般建在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往往依山势而建,每寨少则几户人家,多则几百户。村寨周围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

苗族服饰演讲稿

苗族服饰——花中奇葩 苗族的历史文化是靠口头文学和服饰图画艺术来表达的。与许多无字民族不同的是,苗族不仅将历史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之中,更将它倾注于图画之中,这主要表现在苗族的刺绣图案里。苗族老人对苗族少年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时,常指点着服饰图案而说。苗族叙事性服饰图案不仅长盛不衷,而且十分丰富发达,可谓到了以服饰再现历史的地位,成为苗族传世的“无字史书”。它们包括缅怀祖先的创世图案、祭祀图案和记载先民悲壮历史的战争迁徙图案。在黔东南苗族服饰里,大量使用着“蝴蝶妈妈”、“姜央射日月”、“天地”、“黄河”、“长江”、“骏马飞渡”、“江河波涛”、“平原”、“城池”、“洞庭湖”等母题图案,这些图案均显示着苗族历史发展的轨迹。 苗族刺绣 苗族刺绣,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他们的服饰有便装与盛装之分,平日着便装,节目或姑娘出嫁时着盛装,无论服装还是头饰,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苗族刺绣的题材选择虽然丰富,但较为固定,有龙、鸟、鱼、铜鼓、花卉、蝴蝶,还有反映苗族历史的画面。苗族刺绣十分美丽,技法有12类,即平绣、挑花、堆绣、锁绣、贴布绣、打籽绣、破线绣、钉线绣、绉绣、辫绣、缠绣、马尾绣、锡绣、蚕丝绣。这些技法中又分若干的针法,如锁绣就有双针锁和单针锁,破线绣有破粗线和破细线。 苗族刺绣有一种极常见的人骑龙或骑水牯纹样,体现了苗族人民英勇无畏的气概和生活情趣。苗族民间艺术中的骑龙、驯龙、双龙的各种图案,再现了人们对龙敬而不畏的心理。苗族刺绣种类很多,从色彩上分,大体上可分为单色绣和彩色绣两种。单色绣以青线为主,刺绣手法比较单一,其作品典雅疑重,朴素大方;彩色绣用七彩丝线绣成,刺绣手法比较复杂,或平绣或盘绣或挑绣,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或龙凤麒麟为题材,刺绣成品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是凤凰民族工艺品中的精品。苗族刺绣另一特色是借助色彩的运用、图案的搭配,达到视觉上的多维空间。挑花也称数纱绣,是苗族特有的技艺,不事先取样,利用布的经纬线挑绣,反挑正取,形成各种几何纹样。挑花就是借助色彩和不规则几何纹样的搭配,形成多视角的图案,从而达到“则看成岭近成峰”的立体与平面统一的视觉效果。 刺绣是苗族妇女的特长,很多作品都具有技术高超,造型奇特,想象丰富,色调强烈,风格古朴的特点。苗族刺绣图案色调多种多样,松桃地区以花、鸟、虫、鱼为主,喜欢用粉红、翠蓝、紫等色,较为素净。黔东南多以龙、鱼、蝴蝶、石榴为图案,喜欢红、蓝、粉红、紫等颜色。黔中地带喜欢用长条、长方、斜线等组成几何图案,喜欢大红、大绿、涤蓝等颜色。古藏衣上刺绣的蝴蝶纹,是苗族纹饰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装饰文化,除了蝴蝶纹绚丽的因素外,还与苗族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蝴蝶妈妈相关。在苗族人的心目中蝴蝶妈妈、大宇鹡鸟是苗族的始祖,是创业者,把这些蝴蝶、鸟纹绣在衣服上用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与崇拜。这些图案还有明显的阴阳结合、创造生命的寓意。表达了苗族祖先对自然、宇宙、对生命起源的理解和认识。 苗族的银饰 苗族姑娘胸前大都佩戴着硕大的银锁,银锁是苗族银装中的主要饰物,制作得十分精美,银匠在压制出的浮雕式纹样上錾出细部、纹样有龙、双狮、鱼、蝴蝶、绣球、花草等。银锁

《其多列》是一首云南哈尼族民歌,歌曲轻快、活泼

课题:《其多列》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者及工作单位:陈院小学蒋明敏 教材分析: 《其多列》是一首云南哈尼族民歌,歌曲轻快、活泼。旋律多为级进,节奏变化不大,简单上口,便于演唱。歌中通过对哈尼族儿童“上山拣竹叶”,“砍竹筒”,“背上彩色书包去上学”等劳动、学习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儿童们像自由自在的小鸟生长在祖国怀抱中的愉快心情。 学情分析 本版有学生45名,女生16人,男生29人,大部分同学对音乐兴趣浓厚,乐感 也很强,对学习音乐又很强的欲望。 教学目标: (一)能注意集中的聆听《快乐的一天》,初步知道怎样聆听音乐,学习以动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二)能够整齐的演唱《其多列》、《跳绳》、学习用歌声及动作表达欢快、活泼的情绪。 (三)知道音有长短,读出走与跑的长短,练习随歌声和乐曲进行节拍、初步做到均匀、正确。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集中的聆听《快乐的一天》,学习用动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能整齐的演唱《其多列》,《跳绳》 知道音有长短,读出走与跑的长短。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拉勾勾》 三,感知音的长短,创编 小朋友成了好朋友,并拉了勾勾。课后小朋友做些什么游戏?学生自由发言。你会边拍手边说吗? 跟老师说:我去做游戏 我去踢足球 老师与学生对问:老师:你去做什么?

我去做游戏 创编:老师分别问学生,让学生按以上节奏创编。 出示请小朋友说说看到了一个小朋友在干什么?走 请小朋友边拍手边说“走” 要求:读“走”时要稳,不能说成“走哦” 出示: 方法:出示一条拍一条 指名拍 分组拍 变换位置拍 接龙传递 游戏:请小朋友上来,教师排节奏对形,让学生拍。要求:等距离、并讲名方法, 方法:教师排,学生拍。 请一个学生排,排后再拍 教师拍节奏,让学生排,并拍。带其它学生一起拍。 教师弹奏《其多列》旋律,学生拍打节奏。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学唱歌曲《其多列》 表演《其多列》表达活泼,欢快的情绪。 【教学过程】: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异龙湖保护条例(2017年修订)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异龙 湖保护管理条例 (1994年3月28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4年9月24日云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批准2007年2月11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第一次修订2007年5月23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2017年2月25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第二次修订2017年3月31日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异龙湖的保护管理,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异龙湖保护管理范围内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异龙湖保护管理范围为:东至坝心镇四家村与建水县分界线,南至坝心镇老海资村与红河水系之间分水岭,西至宝秀关口分水岭,北至乾阳山分水岭,以及异龙湖补水引水渠道两侧水平距离各50米以内的范围。其中,一级保护区为异龙湖水体以及最高运行水位以内的区域,莲花池湾、过细湾、白浪湾、青鱼湾、毛木嘴至红坡头湾的围堤外坝坡贴脚线水平距离20米以内,斗山嘴闸至青鱼湾闸、新街海河入口至洄澜阁闸门的河道,城河、城南河、城北河等河流入湖口往上游延伸2000米以及河道两岸外侧水平距离各20米以内的范围;其他区域为二级保护区。 一级、二级保护区的具体范围界线,由石屏县人民政府依据本条例划定,设置标识,并向社会公告。

.浅谈哈尼族原始宗教活动中的“莫批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 通通了。浅谈哈尼族原始宗教活动中的“莫批” 摘要:哈尼族的宗教信仰具有明显的原始宗教色彩,信奉万物有灵,并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灵魂的形式呈现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因为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哈尼族文化的传承依赖于口耳相继、言传身教,在这个过程中,“莫批”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功不可没。 关键词:哈尼族;“莫批”;社会 哈尼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是中国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十余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玉溪市。国外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数千年前,哈尼族先民聚居在青藏高原,属于庞大的诸羌部落集团,从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后来,由于饥荒、瘟疫、部族之间的战乱等复杂原因,迫使他们不断南迁。隋唐时期,当中原大地已进入高度发展的地主经济之际,哈尼族先民却怀着衣食无着的不安心情,历经无尽的艰难困苦迁入我国滇南山区。艰辛的历史把这一族群无情地抛弃在山高谷深、丛林密布、交通闭塞、孤立的自然环境之中,哈尼族先民为了生存和发展过着“刀耕火种”和原始粗放的山田稻作农耕的生活。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哈尼族服饰

哈尼族服饰 姓名:胡云 学号:01号 专业:少数名族服装概论 指导老师:李凡

摘要:着重对哈尼族服装造型、服饰图案和配饰进行研究,归纳其服饰的审美文化:最后对哈尼族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想法和思考. 关键词:造型,图案,装饰,审美内涵,设计应用. 正文: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古老的名族之一, 总人口125.4万多,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哈尼族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 一哈尼族服装造型: 种类: 哈尼族女性服饰形式多样,保留传统服饰特征较为完整,最能体现本民族特色。由于哈尼族大聚居小分散,历史上这一地区交通闭塞、大江大河、崇山峻岭相阻碍,族际互动空间很小,没有形成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反形成了许多区域性的文化特征。不同地区不同支系,其服饰款式不一,装饰审美用意也不同,因而哈尼族的民间服饰种类多样,异彩纷呈。 女性服饰可分类如下: 长衣长裤型服饰流行于哈尼、堕尼、俄奴、糯比等分支。此类服饰上衣无领,斜襟左衽,长及大腿中部,有的甚至长及小腿部位,领口和袖口有特别的装饰。裤子一般都长及小腿下方,大裆大裤腿不分前后裆。部分款式在裤脚处采用贴布。绣花、

钉花边等工艺加以装饰和加固。 长衣长裙型服饰流行于碧约、阿松、卡多和惰塔等分支。此类服饰上衣无领斜襟,两侧腋下开叉,长及大腿中部。裙子一般长及腿根部位;这一类型的服饰,总体上看来装饰较少,其特点是宽松、朴素、戈方。 短衣长裤型服饰流行于糯美、腊米、果觉等分支。此类服装上衣无领长袖斜襟左衽。在左锁骨和右腋窝下方,各钉一对纽扣。袖口、斜襟边沿和前摆边沿部位有装饰。有些款式在上衣上还加穿一件对襟坎肩,一般无扣,以银链、银币、彩色串珠等装饰胸前。裤子均为大裆裤,部位地区小腿上套绣制精美的护腿套。 红河县部门地区叶车妇女的衣饰独具特色。妇女头戴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后面一截燕尾边缘绣有精美的花纹;上着靛青色对襟短袖宽口土平民,无领无扣,用10余厘米宽的五彩腰带围腰;下穿紧身超短裤,视短裤紧勒至现出臀部原形为美,短裤以下全部裸露。直至不久前,无论夏日寒冬,她们都凭此梳妆下田耕作、上山砍柴。被称作“拉八”的短裤,深为女郎喜爱。她们自裁自缝,穿时裤口紧贴大腿一层层向臀部上卷并向内别,最后短裤绉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男性服饰: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自己织染的藏青色土布为衣料,束绣花腰带,以白布或黑布包头,白叟戴瓜皮帽;有的地区的男子也穿右衽大襟衣. 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裹头。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镶两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语文试题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知识 (共4题;共8分) 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水泵(bènɡ)发髻(jì)付梓(zǐ)沁(qìnɡ)人心脾 B . 孱(chán)弱繁冗(rǒnɡ)引擎(qínɡ)结(jié)结巴巴 C . 累(léi)赘鬈(quán)曲簇(cù)新撇(piē)不开 D . 诧(chà)异摒(bìnɡ)弃脑髓(suí)攥(zuàn)着钱 2.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汶川县某领导在灾后重建工作总结会上,如数家珍般介绍了当地连年发生的较大地震灾害的情况。 B . 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啊! C .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婚丧嫁娶,对普通人家来说都不是小事,对皇家而言,就更是不同凡响了。 D . 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夺权力而相互杀戮、茹毛饮血的残酷故事。 3. (2分)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通过一番讨价还价,签订合同的时候对方终于作出了让步,最终价格定在4 500元,比原先的一万多元少了一倍还多。 B . 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C . 像往年一样,今年3月5日,龙泉一中多名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很多志愿者表示,雷锋精神的实质是爱,而爱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D . 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苗族服饰文献综述

苗族服饰 苗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主要分布于我国贵州、湖南与四川地区。在其漫长而曲折的发展中,服装与银饰成为苗家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符号。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所以对于苗族服饰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苗族历史的回顾。 苗服形成的历史渊源 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嗣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同样也正因为这样,造就了苗服所独具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关于苗服的产生民俗界有多种观点,但是有一点是比较统一的:苗服的产生是多次迁徙与抗争的产物。 冯悦在《苗族服饰记在衣上的史诗》做如下描述“五千多年前苗族的祖先雄居于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这

片阔富饶的土地上,然而部落间的战争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故土被迫南迁,传说当时姑娘们舍不得故土的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她们含着泪用千针万线把那些美丽的动植物绣在自己的衣裙上,带到很远的地方去并将这种服饰传给她们的后代,今滇黔旁乌蒙山区的花苗服饰,据说就是对故园山水、田林的记录。”石鑫进在《论述湘西苗女服》中叶对此做了侧面论证“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较小,一律穿刺绣花衣,包赭色绣花帕,配以诸多银饰。自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分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极大。” 苗服的地域特点 苗族服饰有性别、年龄及盛装与常装之分,且有地区差别。据清代《百苗图》所载,凡八十三种。另有湘西型苗族服饰考察资料称百余种。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类别和若干款式。 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二下·莱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的文化里,有个叫“冠冕堂皇”的词,就是用来讽刺那些故意装得庄严正大的人物。显然,这样的人于古有之,大家对这类人从来就没有好感。其实,装的人也很痛苦。认识这样一个名人,他每天穿固定的衣裳,出没固定的场所,说固定的话,连举手投足也是固定的。他说,(),根本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自由。但他又不想回到过去,因为名人光环,太体面,太荣光,他舍不得丢下。 世俗的社会是崇拜高端的,于是也就有人________。问题是有人装着装着,未必征服了别人,(),别人信不信,自己先信了。于是,______,也就觉得真成了人物,开始居高临下________了。②无论一个人装什么装久了,难免入戏太深,面具不好摘下来。 ③拍摄《山楂树之恋》时,张艺谋为了找到一个眼清纯的女孩星探在全国各地寻竟了很长时间最后才发现一个周冬雨。喧黑的社会,生的东西真的越来越来越少了。也因此,特别喜欢一个叫王二妮的民歌手。④除嗓音亮丽外,从穿着到面相再到内心,你会发现,她都有着和民歌一样的朴实和悠扬。 一切,自然的便是最好。哪怕是人格的高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好高骛远道貌岸然指点江山 B . 趋之若鹜沐猴而冠指手画脚 C . 趋之若鹜道貌岸然指手画脚 D . 好高骛远沐猴而冠指点江山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① B . ② C . ③

浅析云南哈尼族扇子舞蹈的文化意义

浅析云南哈尼族扇子舞蹈的文化意义 发表时间:2018-11-23T16:54:37.100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11月作者:刘畅[导读] 扇子舞是哈尼族舞蹈文化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演变最终得以保留的具观赏性和表演性质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它是哈尼族模仿各种大自然中鸟的形态和动作而创作出来的舞蹈,本文参考众多少数民族历史文献对其历史渊源和发展流程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扇子舞蹈的内在文化意义。 刘畅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舞蹈学院 650000摘要:扇子舞是哈尼族舞蹈文化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演变最终得以保留的具观赏性和表演性质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它是哈尼族模仿各种大自然中鸟的形态和动作而创作出来的舞蹈,本文参考众多少数民族历史文献对其历史渊源和发展流程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扇子舞蹈的内在文化意义。关键词:云南哈尼族,扇子舞,文化意义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哈尼族丧葬礼俗--扇子舞考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ZDX256 一、扇子舞蹈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哈尼族舞蹈有着丰富多彩的形式,不同的舞蹈表现形式对应不同的场合。云南哈尼族扇子舞最早起源于传统巫俗,后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为具有较强观赏性和表演性的一种舞蹈形式。扇子舞经过千年的演变,从最初是单人舞蹈的表现形式,逐渐演变成双人和群体舞蹈,以扇子为道具,配合优美舒缓的动作姿态,在有节奏的音乐下翩翩起舞,表现出了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文化。 二、扇子舞蹈的表现形式和内在含义哈尼族的大型丧葬祭祀活动中有着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的舞蹈,扇子舞蹈不管是在艺术魅力上还是表演感染力上都是最为光彩的一种舞蹈形式。扇子舞一般由哈尼族族内的男性成员来跳,进行舞蹈表演时一般是双人或者四个人一同进行。跳舞的顺序也有一定的要求,先是跳刀、叉、棒,最后才是跳扇子舞。按照哈尼族的舞蹈文化传统都要先跳十六套扇子舞中的前三套,据悉,这是哈尼族祖辈留下来的祖规。舞蹈时间一直从早上上午十一点左右开始跳到下午四点。哈尼族扇子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少数民族用以在祭祀活动上的舞蹈,哈尼族将对于死亡的理解融入到本族人民的舞蹈形式中来,经过漫长历史的演变一直流传到现在,它是哈尼族在进行大型隆重的丧葬活动“莫搓搓”葬礼上最为重要的舞蹈形式,而“莫”在哈尼族人的语言表达中是老者的意思,“搓搓”则为跳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为逝去的老者跳舞的含义,是为哈尼族族群内有非常高声望地位以及经济实力的长者举行的一种非常隆重的葬礼仪式,这与哈尼族对于死亡的原始信仰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在哈尼族的文明中,祖辈时代先民坚信“灵魂不死”哈尼族对于死亡的理解一直在扇子舞得以体现,他们认为人死了虽然肉身消逝,但灵魂不灭,那么人死了就应该用最高兴的舞蹈方式将死者的灵魂送到他最应该去的地方,并祈祷逝者可以保佑整个哈尼族可以永远延续下去。这是最为古老的对于死亡的理解和信仰,这不仅是对死者的人格的尊重也是对其灵魂的安抚,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可以有好的生活,同时也是生者对现有生活的感恩。 三、扇子舞蹈的文化意义扇子舞蹈一般归为丧葬舞蹈的范畴中,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对死者灵魂的安抚,希望死者的灵魂可以安静的离开,回到哈尼族世代先民居住之地。另一方面也是对死者家属和亲朋好友的慰藉,其目的本质上就是哈尼族人对现有生活的感激,向上天表达自己虔诚的期盼,希望未来哈尼族人的生活可以更加美好。扇子舞这一丧葬舞蹈的核心体现在于哈尼族人对于死亡的理解,他们对于死亡的特殊观念并不悬空存在,而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与他们的文化内涵和生者所抱有的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紧密融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民族情结和血缘关系色彩。扇子舞蹈是哈尼族舞蹈文化中演变时期最长,同时也是保留比较完整,最具观赏性和表演性质的舞蹈。不仅具有完整的舞蹈流程和表演规范,优美舒展的舞蹈姿态,还有含义丰富的舞蹈语言,特别是舞蹈环节中包含的一系列高难度舞蹈动作,如高抬腿,长时间控制舞步跟随音乐的律动的不停变化。使得在整个扇子舞的观赏过程中,不仅让观赏者感受到静态美、动态美的享受,还包括体态造型的优雅和音乐律动的恰到好处。随着哈尼族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以及对于生活方式观念的改变,扇子舞不但没有在现代化的社会潮流中被淹没,反而不断演变出新的表演形式和舞蹈动作,这让扇子舞在尽量保留原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能随着社会和民族的发展得以进入大众的视野。现在的扇子舞所具有审美价值以及震撼人心的观赏体验,已经逐渐从原有的哈尼族丧葬礼节中脱离了出来,作为一种单独的舞蹈形式,它所带来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安抚逝者的灵魂,更是为哈尼族人文化精神的寄托,同样也是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祈祷和殷切的盼望。哈尼族扇子舞蹈的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寻根溯源,祭祀并通过舞蹈形式向自己的祖先表达怀念之情。南方少数民族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大多具有遥远复杂的迁徙历史。同时,漫长的种族迁徙历史也是该民族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寻求更安稳的生活的证明,这漫长艰辛的旅程对于每一位哈尼族族民都深有体会。尽管他们在新的环境下已经繁衍生息了数代,然而他们对于祖先居住过的故土仍然有着很深的情节,人们死后也希望能够魂归故土。因此,对于哈尼族扇子舞的社会调查和研究也非常有利于我们了解哈尼族的民族史。扇子舞还具有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绵衍种族的文化意义。在南方少数民族漫长的发展史当中,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哈尼族都处于原始社会的发展阶段,关于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在远古时期阶段,族民正是通过舞蹈和音乐的民间娱乐方式,向自己的后代进行农事生产、道德伦理、生育繁衍等诸多生活日常方面的教育,这也是各民族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对本族族民最古老和原始的教育方式。 四、结语

哈尼族民俗风情

哈尼族民俗风情 1. 源流与分布 哈尼族在我国为云南特有民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共有人口142.49万人,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中间的山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勐海县、景洪市、勐腊、新平等哀牢山境内的县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此外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纳西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 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和蛮”即专指哈尼族这一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唐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窝尼”、“碧约(毕约)”、“白宏”、“叶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从《尚书》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代到现代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哈尼族始终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名称——“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作为统一名称。 哈尼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包括十余种土语,不能互相通话。过去哈尼族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民居民俗

哈尼族山寨一般建在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往往依山势而建,每寨少则几户人家,多则几百户。村寨周围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 云南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年“选美中国”特辑列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古村落之一,是哈尼支系人的主要聚居地,被称为“叶车(奕车)之乡”。 哈尼族的住房风格较多地反映出农耕生活的特点,从建筑形式来看,包括茅草房、蘑菇房、封火楼、土掌房、千脚落地的干栏房、土司政权的衙署建筑、一正二厢三合院瓦房等几种类型。 蘑菇房:主要流行于滇南红河、元阳等地的哈尼族地区,是哈尼族传统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建筑样式。“蘑菇房”结构特别,具有良好的保温散热性能——冬暖夏凉,其设计与建筑融入了哈尼先人的勤劳与智慧,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 哈尼“蘑菇房”因其特别的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保温散热性能——冬暖夏凉。哈尼族有“谁不会盖‘蘑菇房’谁就不是真正的哈尼”之说,显然他们视“蘑菇房”为一种骄傲。蘑菇房的屋顶为四个斜坡面,内部分三层:底层用来关马圈牛,堆放谷船、犁耙等农具;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中间楼板层是“蘑菇房”的主体部位,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做饭、休息、会客均在此层,正中央是长年烟火不断的长方形火塘。 干栏房:分布在西双版纳州的哈尼族支系爱尼人多居于高山深谷间,山寨远处有青山绿水衬托,近处有排列整齐的橡胶树林相伴,村里果木葱笼,禽畜兴旺。爱尼人像傣族一样居住“干栏”式的高脚竹楼,有“拥熬”和“拥戈”两种结构。“拥熬”是一种地棚式的简易建筑物,依坡而建,房屋比较低矮。“拥戈”是一种“干栏”式楼房,外观模样与傣家竹楼非常相似,底层用于圈养牲畜,堆放柴木及杂物,上层则被分为男性成员的居室“波罗坡”和女性成员的住室兼作厨房的“拥玛坡”两部分。另外还在“拥玛坡”附近建有几间子房“拥扎”供成年儿子居住,家中有几个成年儿子,就建有几间子房,合称为子母房。 3. 服饰民俗

湘西凤凰苗族服饰采风汇报

湘西凤凰苗族服饰采风汇报 湘西凤凰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情和文化。苗族服饰作为少数民族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之一,服饰之丰富,样式之繁复,为中国56个民族所罕见,以至于可以依其样式、颜色来区分苗族各支系的名称。由于苗族人民长期居住于西南相对较为封闭的地区,因此服饰中还保留着较多的原始风貌,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开放,其传统服饰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至今很多传统服饰和纹样都已失传。因此探究苗族服饰这部“无字史诗”就显得尤为重要。苗族的服饰图案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蕴含着民族的历史记忆,蕴藏着民族的宗教信仰,蕴藏着民族对生活的希冀和诠释,是我们探究苗族服饰渊源的最为有利的依据。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种较早的宗教信仰。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它关系。此物就成为该氏族的图腾——吉祥物或象征。对崇拜之物,人们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风情习俗,也有着各种崇拜仪式,常常会纹在身上或将图案绣在衣服上以期保佑。 苗族的服饰 苗族的服饰花色纷繁,过去人们曾根据他们的穿戴而称呼他们为青苗、白苗、红苗、花苗,以及长裙苗、短裙苗等等。他们的穿著往往因地而异,居住在湖南西部的苗族妇女,上身著大襟右袵衣,下身穿裤子,衣袖、衣领和裤腿都镶有宽阔的花边。 苗族服饰纹样概说苗族服饰纹样的基本特征之一。以苗族服饰中频繁出现的交鱼纹图案为例 ,通过图案纹样的流变 ,以及对该图案出现部位和组合关系的归纳演绎 ,揭示这一图案的原生象征意义在于凭借对鱼类交配情景的描绘 ,从而寄寓了生生不息、代代繁衍的礼赞。这是一种高度抽象化了的生殖崇拜。将这样的图案融会到苗族服饰纹样中 ,用意在于祈求个体的世代延续、家族的兴旺繁衍、民族的繁荣昌盛。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学诠释所能揭示的苗族文化深层意念 而湘西苗族妇女服饰的主要精神特征是巫术,这种巫术的精神特征又和艺术及现实完美结合,对稳定苗族族群关系起着重要作用。苗族妇女服饰是中国乃至世界服饰史上的一朵奇葩。沈从文先生在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赞誉苗族妇女服饰为“中国服装史上的活标本”,其绚丽多彩、丰富多样为其他民族所罕见。湘西苗族是苗族的一个分支,俗称“红苗”。杜甫曾留下过“五溪衣服共云天”的赞美诗句。 苗族银饰、头饰 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苗族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在苗族妇女的节日盛装中,银饰占有特殊的位置。由于经济文化、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各地苗族银饰品的种类和佩戴情况互有差异。湘西地妇女,除戴耳环、手镯、项圈外,还有银签、银冠、银披肩,其中银签造型古朴,具有形制精美、声音清脆、色泽光亮、一签多用的特点。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

哈尼族家谱

哈尼族家谱 -------便于记忆的哈尼族家谱 家谱主要是记录家庭的发展历史,但其社会文化意义是多方面的,哈尼族的家谱是使用“父子连名”家谱。这就是一种特殊的家谱。父子连名制家谱,其实质,是父系制家庭结构、血缘及财产继承关系的体现;其形式,是父亲名字的后一个字(音节)做为儿子名字的前一个字。例如:黑嘎(父名)———(大子名)嘎唠———唠筛(孙名)……(二儿子名)嘎普———普伟(孙名) ……(三儿子名)嘎处———处克(孙名) ……这样,长久以后,就会形成一串长长的父子连名谱系。哈尼族是历史上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他们的文化靠的是口耳相传、代代沿袭,靠的是记忆和特殊的记忆方法。父子连名家谱就是一种特殊的记忆方法。在这些民族的家庭中,一般都有一个父子连名的谱系。特别对于没有文字的民族,父子连名家谱这种便于记忆的家庭发展结构方式就成为其血缘财产继承关系和维系家族的重要特征。但它代表和反映着一种以血缘为线索,绵延久远的家庭发展脉络,体现着哈尼族父系家庭这种以男性为主的父、子、孙……纵向血缘家庭结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这种家庭的纵向血缘结构,是社会的细胞性结构,也即社会结构的微缩体。 由于哈尼族家谱直接涉及父系血缘、权威和财产的继承,它是极为敏感和极其重要的。因此当一个哈尼男婴降生,一系列围绕为这个男婴命名的繁琐、奇异的礼俗即告展开。哈尼族宗教文献《斯批黑遮》云:“孩子取名要趁早/过了三晚做记号/到了七天名取好/请来邻

居好伙伴/叫来同宗各父老/一寨之主的局麻(头人)/欢欢喜喜聚拢/为新生的婴儿送蛋来/蒸一甑糯米饭/为婴儿做记号/杀只肥母鸡/给婴儿来取名/蛋黄擦嘴唇/米饭鸡蛋搓脚心。”在男婴出生后一周举行命名仪式,届时要请来全寨的各家男性家长、同宗的所有男性成员,由寨内最有权威的大摩匹(大巫师)来背诵家谱,并为婴儿取下与家庭父子连名谱系相连的名字。对婴儿命名的重视,表明哈尼族对血亲、对财产的稳定传袭和继承以及对家庭乃至家族的重视,唯有此一社会的基本细胞,才是自己最亲近、最可靠安全的栖息地和庇护所。 哈尼族的家庭为父系制的小家庭,极少有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哈尼族奉行“树大分枝”的家庭分化原则。儿子结婚则分居另过,按照父子连名制的规矩,凡儿子都继承家庭的直系血亲名字(即连名):长子继承家庭的父权权威和家庭较多的土地;长子以下儿子继承部分土地,最小的儿子则不从老家庭分出,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死后,小儿子继承父母的一份土地和原有的住房。每一代人都分出若干小家庭,即分出若干小的家支,每一家支都与父子连名谱系相连接,也和大家庭、家族相联系。这是极为复杂又特别清晰的血亲关系网,每一个成员都能通过家谱来区分与另一社会成员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难怪哈尼族称父子连名谱系为“抽钩”(意为台阶或阶梯)。这是一部巨大的关系网,一部巨大的社会结构图。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是哈尼族居住的地方,哈尼族一背诵自己的家谱,就知道自己处于社会大家庭的什么位置,就能得到相应的礼遇。通过对各地、各哈尼族不同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不少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大显身手吧! 一、基础运用 (共10题;共18分) 1. (1分)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摊铺________(pùpū)烤熟________(shú shóu)晾晒________(shài sài) 恶劣________(èwù)眼帘________(lián liǎn)聚餐________(cān chān) 2. (1分)多音字组词 传:chuán________zhuàn________ 漂:piāo________piào________ 3. (1分)我会理解,我会选择 绝:A.断绝 B.完全没有了 C.走不通的 D.气息中止、死亡 E.独一无二的 F.极、最 G.绝对 ①克隆技术让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免遭厄运。________ ②来这儿挑水的人络绎不绝。________ ③这真是绝处逢生啊!________ ④你千万别误会,我绝无他意。________ ⑤我们班绝大多数同学是优秀的。________ ⑥他全心过度,气绝身亡。________ 4. (1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不遗________ 深入________ 5. (1分)将下列陈述句改成疑问句。 ①海边上还泛着白色的浪花。 ②我们遇到困难,不能退缩。 6. (4分) (2018五上·卢龙期末) 经典课文绚烂回放。 (1)狼牙山顶峰响起的壮烈口号声至今萦绕耳畔!那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课文是按照________顺序记叙的,列出小标题分别是:接受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跳下悬崖。 (2)学习《开国大典》我知道: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________,传到________,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________。 (3)作为一代伟人毛主席不仅政治才能显赫,诗词成就造诣匪浅。在《七律·长征》中概括红军历经艰险、勇往直前的一句诗是________,预示长征胜利、欢腾喜悦的一句诗是________。我喜欢他写的《卜算子·咏梅》的最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 (4)汉字形体的演变源远流长,从最早刻在龟甲兽骨上的________开始逐渐改进而来。我还知道的汉字字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1分)根据意思写词语,并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心中最真切的幻想、盼望、期望、愿望” 8. (3分)课外精彩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有个好爸爸,他非常疼我,有什么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我吃。今天,爸爸很晚才回来,我奔过去对爸爸说:“爸爸,今天给我带来了什么好吃的?”爸爸说:“厂里的阿姨给了我一个橘子,叫我带给你吃。”只见那个橘子又大又圆,黄澄澄的,味道肯定不错。我剥了皮,掰下一瓣放在嘴里,轻轻一咬,果然甜滋滋的。我想:这么好吃的橘子怎能不让爸爸尝一尝呢? 可爸爸肯定又舍不得吃。怎么办呢?突然,我想出了一条妙计。我捂着腮帮子大声叫道:“哎呀,这橘子怎么

哈尼族的饮食习俗

哈尼族的饮食习俗 哈尼族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中国的云南西南部等地,是生活在云南红河地区的一个山地民族,以农业为主,善于辟梯田种稻谷,掘坡地植茶林,他们培育出著名的”紫米”和”普洱茶”、创造了中国农田史上七种田制之一的”梯田文化”。有十月节、六月节、波突、祭母节、认舅舅、阿巴多等民俗节庆,其丰富的饮食文化与节日文化相映成辉,构成了独特的哈尼风情。 哈尼族日食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食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还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他们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他们还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饭、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宝饭、紫米汽锅鸡、紫米甜酒煮鸡蛋、紫米药糖粥等,构成了完整的药膳系列。这些药膳具有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收宫强身的功效。 哈尼族也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大块朵颐,大碗喝酒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聚集一堂,尽欢而散。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位俸敬给老者享用。

哈尼人又善于精打细算,常常把吃鲜剩余的猪肉、牛肉制成别具风味的火熏腊肉和干巴,常年储备以待客。制时,将肉切成条状,撒上花椒面、盐、八角粉等香料,捂沤一昼夜后,便悬挂于火塘之上,任其烟火熏烤,半月或一月后,腊肉和干巴均呈紫红色,喷香异常而略含鲜味,取下装进一只特制的大蔑笼中,悬挂屋梁上,则一年四季都可备吃了。火熏腊肉和干巴是哈尼族的名贵佳肴呢! 哈尼族还有一道奇肴叫”白旺”,是用生猪血、羊血、狗血制作的剁生,哈尼族支系的爱尼人称之为”阿压马捏”。以刚宰杀的猪、羊、狗鲜血为主要原料,或再加以切碎炒熟的瘦肉,肝、腰等,撒入辣椒粉、八角面、野花椒面等佐料,不失时机地迅速搅拌而成。此菜看着怕,吃着香,味道醇浓,麻辣可口,被列为杀猪宰羊期间不可缺少的名菜,也是哈尼人热诚待客的佳肴。 红河南岸的哈尼族善于用发酵的黄豆掺合豆杆灰制作具有特殊风味的豆豉,几乎每餐都用以佐餐,吃法尤多,被称为”哈尼味精”。用其调制的”雀肉松酱”,鲜香无比。 哈尼族传统历法把一年分为冷季、暖季和雨季,每季4个月。在一年之中有过两个年节的习惯,一个是十月年,一个是六月年。十月年是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的日子,历时五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届时,每家杀一只大红公鸡,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内。家庭每个成员吃一块,出嫁的姑娘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民俗文化 学时:36学时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开课部门:旅游系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中国民俗文化》帮助学生熟悉中国各名族的风俗习惯,提高学生对客源地民俗的了解。按照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理论以够用为度,注重反应旅游行业的最新动态,教学中围绕岗位群对员工技能的要求,强调可操性,注重方法训练,为学生今后在旅游行业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本章共十二章内容,包括民俗的基本概念、汉族民俗、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中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英语国家民俗、拉丁语国家民俗、日耳曼语国家民俗、斯拉夫语国家民俗、伊斯兰教国家民俗和佛教国家民俗。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如下: 绪论 了解民俗概念、分类和基本概况;了解民俗和旅游的关系 第一章汉族民俗 了解汉族的基本概况;掌握汉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二章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了解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的基本概况;掌握满族、朝鲜族、蒙古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三章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要求学生了解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基本概况;掌握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四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上) 了解彝族、白族、哈尼族的基本概况;掌握藏族、白族、哈尼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五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下) 了解彝族、苗族族、布衣族、侗族的基本概况;掌握彝族、苗族族、布衣族、侗族的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六章中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了解壮族、黎族、瑶族、土家族的基本概况;掌握壮族、黎族、瑶族、土家族的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七章英语国家的民俗 了解英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英语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英语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八章拉丁语国家民俗 了解拉丁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拉丁语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拉丁语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九章日耳曼语国家的民俗 了解日耳曼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日耳曼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日耳曼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十章斯拉夫语国家的民俗 了解斯拉夫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斯拉夫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斯拉夫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十一章伊斯兰教国家的民俗 了解伊斯兰教的民族构成;熟悉伊斯兰教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伊斯兰教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十二章佛教印度教国家的民俗 了解佛教、印度教民俗的构成;熟悉佛教、印度教的民俗习惯 三、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课程的重点为中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难点是各民族民俗的形成背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