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城哈尼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江城哈尼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江城哈尼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江城哈尼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江城哈尼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

哈尼族民风淳朴,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哈尼民歌音调清新、质朴,大多都是反映着人们的思想,贴近人们的生活,是哈尼民族情感、意志、智慧和审美的结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然而,由于哈尼族没有文字,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以口头传承为主要存在方式的哈尼民族音乐文化正面临着迅速变异、失传和甚至消亡的状态。

哈尼族民歌的发展、传承与创新,既是传统艺术的内涵发展,这是文化艺术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推进江城地区哈尼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哈尼族传统音乐传承

Jiangcheng Hani Traditional Music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bstract: China folk simplicity, the original ecology of non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is very rich in resources, the traditional folk song has a long history. Hani folk tonefresh, simple, mostly reflects the thought of people, close to the life of people, is theHani national emotion, will, wisdom and aesthetic crystallization, has high artisticvalue. However, as a result of Hani no text, under the impact of modern civilization,the oral tradition as the main way of the Hani nationality music culture is facing rapidvariation, and even the demise of the state lost. (1)Hani folk song development,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s a traditional art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this is the field of culture and the arts an important task. Promote the Jiangcheng area of Hani Traditional Musical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full family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s important

Key words: :Hani's traditional music

致谢

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文丽明老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种老师表示最忠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的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等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和指正!

目录

引言 (1)

文献综述 (2)

研究方法 (2)

讨论与分析 (3)

一、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概况 (3)

(一)地理区位 (3)

(二)历史沿革 (3)

(三)风俗习惯 (3)

二、哈尼族传统音乐分类 (4)

(一)民歌 (4)

(二)器乐 (5)

(三)民间舞蹈 (7)

三、哈尼族传统音乐所面临的困境 (7)

(一)莫丕(贝玛)的传承 (7)

(二)民族分布格局 (8)

(三)外来文化的影响 (8)

(四)现代文明的冲击 (8)

四、江城哈尼族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构想 (9)

1.政府部门的带头作用 (9)

2.哈尼族传统音乐进课堂 (9)

3.民族风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 (9)

4.定期召开哈尼族歌舞比赛 (9)

5.专家学者的不断努力 (10)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引言

哈尼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哈尼族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哈尼族文化,如历法文化、哲学文化、贝玛文化、宗教文化、节庆文化、礼仪文化、德教文化、服饰文化、餐饮文化、歌舞文化、婚丧文化等。我们保持、传承着祖先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又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雨露阳光,使哈尼族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发展,哈尼族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一些外来文化的冲击,民间精通哈尼族优秀传统音乐的长者在一个以个地减少,年轻一代的头脑里无意间缺少了或淡忘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忘记祖宗意味着背叛。

文献综述

哈尼音乐作为一种历史产物,也像其他历史文化一样,在传播过程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逐渐失去了他原有的特色,甚至流失。因此,如何在当下发展和传承客家音乐已成为一个学术焦点,很多学者为此做了大量努力和研究。

李元庆主编《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族民歌》一书精选了红河地区哈尼族农耕节日歌唱习俗、生老病死歌唱习俗、恋爱婚姻歌唱习俗、少儿游戏歌唱习俗、幼儿领哄歌唱习俗、社交往来习俗等民间歌曲306首。介绍了哈尼族民歌唱词的基本特点和音乐的基本特点等;刘金吾《哈尼族舞蹈—从阿腊搓到铓舞与棕扇舞》载《舞蹈王国再探少数民族舞蹈论文选》一文认为,是具有哈尼族舞蹈共性特征的代表性舞蹈。其风格特征古朴浑厚、凝重深沉、外柔内刚;刘金吾《哈尼族舞蹈中的多元文化特征》载《舞蹈王国再探少数民族舞蹈论文选》认为,哈尼族舞蹈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从而构成了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歌剧特色、风格突出的哈尼族舞蹈;《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一书收入哈尼族山歌小调、礼俗歌曲、体鸣乐器(竹口琴)、气鸣器乐(簧振类)、弦鸣乐器、曲目、民间舞蹈、绘画、哈尼民居、服饰、风情活动类(叫谷魂)等100多条;《云南省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志》一书介绍了哈尼族传统音乐、民族舞蹈等;[张兴荣编著《云南特有民族原生音乐》一书详细地介绍了红河县、澜沧县、勐海县、江城县和金平县哈尼族原生音乐27首;江城县文体局主编的《团龙古宴》收录了流行在江城当地的山歌小调、祭祀歌曲40首。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查阅江城县县志和有关哈尼族传统音乐的相关文献。实际调查法:通过自身实地调查引发思考。

讨论与分析

一、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概况

(一)地理区位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东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为邻,北与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相望,西北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市连接,西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勐腊县毗邻,南与老挝接壤,东南与越南交界(国境线长183公里,中越段67公里,中老段116公里)。东西横距112公里,南北纵距64公里,全县面积3544平方公里。县城勐烈镇海拔1119米,距省会昆明520公里,距普洱市145公里。[1]

(二)历史沿革

哈尼族在古代属于羌部落。传说哈尼族先民原游牧于遥远的北方一条江边的“努美阿玛”平原,后逐渐向南迁徙,途中曾在“谷哈”湖畔停留过,然后分别南下至景东、新平、镇沅、景谷、建水、石屏、蒙自、继而至元江、墨江、红河、元阳、江城及西双版纳等地。[2]

江城的哈尼族支系很多,建立自治县以前他们的自称和他称共有17种,即碧约、卡多、卡别、期弟、西摩洛、白宏、布孔、布都、白壳、腊米、阿梭、多塔、本人、阿卡、额都、麻黑、窝尼等。从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来识别,碧约、卡多、卡别是三种支系,白宏、布孔、布都、阿梭、多塔属豪尼支系,期弟、腊米属哈尼支系,西摩洛属哦怒支系,白壳、本人、阿卡、额都、麻黑、窝尼是哈尼族支系的别称。[3]

哈尼族没有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彝语支。县内哈尼族各支系语言大同小异。[4]

(三)风俗习惯

哈尼族用自己织染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包黑布包头,穿对襟上衣和肥大的长裤。妇女服饰比较复杂,一般穿藏青色短上衣和长统裙,未出嫁的姑娘编辫子,戴钉有银泡的布帽,已出嫁的妇女梳发髻,插木梳,有长包头披于背后。

[5]

过去由于医药条件差,为了预防疾病,都选择气候凉爽的高山或山腰居住。无论男女,一般喜欢吸烟草、饮酒、喝茶,常用扫把茶、香茅草作为饮料。哈尼族热情好客、乐于互助,喜欢平均,讲究礼貌,如一家盖房,全寨帮忙;打死野兽,见者有份;过年杀猪,宴请全寨;对人一般不直呼其名,根据性别年龄称呼大爹、阿叔、阿哥、阿姐 (6)

哈尼族的主要节日有“哈尼节”、“火把节”,什么时候过哈尼年,没有准确的规定,大体上是秋收以后、春节以前这段农闲时间里过,有的同春节一齐过。在一个寨子里,哪天开始过哈尼年,全寨年是统一的。过年时,有条件的人家要杀猪、酿酒、舂粑粑、祭天地、献祖宗,男女老少都穿新衣服,唱歌跳舞、打秋千、打陀螺,走亲串戚,互相赠送腊肉、粑粑。有小伙子的人家,多利用这段时间托媒说亲。嫁出去的姑娘,这时带着酒、肉、粑粑回娘家献祖和探望父母。哈尼年节期很长,有的在十天半月内都算过年,不出工生产。火把节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节日里以寨为单位杀一头牛,把肉分给各户回去“祭祖”,节期1至3天不等。[7]

二、哈尼族传统音乐分类

(一)民歌

民歌按其不同的演唱场合和社会主要有“哈巴”(叙事歌)、“阿哧”(山歌)、“然咕差”(儿歌)、“阿尼托”(摇篮曲)、“然咪比”(婚礼歌)、“迷煞维”(喊魂歌)和“莫丕差”(祭祀歌)等八类。[8]

1.哈巴

“哈巴”亦称“拉巴”,是哈尼族古老的叙事歌种,每当逢年过节、起房盖屋、接亲嫁女、丧葬祭祀或亲朋聚会时演唱。涉及内容极为广泛,主要包括人类的起源、哈尼族历史、四时节令、农事活动、处世哲理、宗教信仰等等。

以叙事性的唱述和哲理性的短歌说明哈尼族所尊奉的规矩和道理。演唱形式有一人主唱、听众帮腔和二人对唱、听众帮腔两种。基本的音乐结构由衬词的引句。一个或若干个变化重复的乐段和众人的帮腔组成。一曲多词,多为即兴发挥,反复咏唱。曲调庄重平稳,富有内在激情,与哈尼族语言音调紧密结合,似说似唱,吟唱性极强。[9]如《哈巴》[10]:

2.阿哧

“阿哧”亦称“阿茨”、“阿其”。有“玩的歌”之意。主要为爱情内容,有的涉及劳动等其他社会生活内容。传统的唱词极为丰富,亦可触景生情即兴编唱。演唱形式有男女对唱和独唱,亦有用民间乐队伴奏的男女领唱众人帮腔等形式。后一种往往形成自由的多声部。在山上大声唱的叫“赤玛”、“阿其古”,中声唱的叫“白”、“阿其俏”,均类似山歌。曲调高亢嘹亮,句尾常用拖腔,上下句一起一伏,形成对比。[11]如《尼美赤玛》[12]节选:

3.然咕差

“然咕差”意为娃娃唱,即儿歌,是儿童自唱的游玩歌,曲调短小,音域布宽,多重复句,内容丰富,多数可边歌边舞。所唱内容涉及天体自然、先祖业绩、家乡美景、乡土地理、风俗民情、歌舞游戏、纺织缝绣、农作常识、家禽放牧、猎物小技、动物植物、昆虫习性、麻疹常识、生活趣事、家务劳动、语音学习。以及赞美边疆,歌颂领袖等等。对哈尼儿童起着娱乐身心、启迪心灵、培育美德的教育作用。[13]如《其多列》[14]:

4.阿尼托

“阿尼托”意为领娃歌,即摇篮曲。多由妇女在孩子熟睡前轻声哼唱,旋律娓娓动听,多用相似的乐句反复吟唱。[15]

5.然咪比

“然咪比”嫁姑娘的歌,系婚礼风俗歌,有“出嫁歌”、“哭嫁歌”、“送嫁歌”,内容不同,曲调也各有差异。[16]

6.迷煞维

“迷煞维”系丧葬习俗歌,是给父母或德高望重的长辈送葬时不可缺少的礼仪,小辈和同辈亲属对死者哭唱,同时可借哭死者来哭悼自己去世多年的亲人。哭一声唱一段,音调悲切。[17]

7.约拉祜

“约拉祜”是喊魂歌,哈尼族很重视生产的兴旺和人口的繁衍,所以在不同的场合仪式上有喊谷魂之歌、喊人魂之歌。[18]

8.莫丕差

“莫丕差”即贝玛(巫师调),属祭祀歌。因由莫丕(即贝玛)所唱而得名,各地曲调不同,有的地区的“莫丕差”近似哭喊。[19]

以上即为哈尼族民间民歌的八种题材,不同的民歌具有不用的社会功能和民族认同,演唱场合和意义皆各有区别。

(二)器乐

哈尼族民族器乐主要有吹管乐、弓弦乐、打击乐三类,多作歌、舞、演唱伴奏用。

1.吹管乐

有唢呐、笛子、葫芦笙、金竹哗芦、稻秆哗芦、响篾、哨笛、口笛、叶子、曲里(直萧)、牛角号、巴乌等,多作抒情伴奏。曲目有《吹叶调》、《响篾调》、《祈神调》、《迎客调》等;[20]

2.弓弦乐

有小三弦、大三弦、二胡、牛脚弦、牛角胡琴、竹琴、竹片琴、牛角弯头琴等,多用于歌舞场合。曲目有《苏萨拉核》、《庆丰收》、《唱古根》、《巴沙腊核伯》等;[21]

3.打击乐

有大鼓、象脚鼓、竹筒、铓、锣、镲等。其中打击乐铓和鼓,被视为村寨最神圣的器物,专门用于节日庆典、最高葬礼和特殊礼仪。平时由专人保管,严禁敲击和抬出村外,多用于伴奏,增强气氛。[22]

(三)民间舞蹈

哈尼族主要舞蹈有白鹇舞、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罗作舞、门伯牙瑟(祭祀舞)、觉米哈瑟(猴子舞)等。

“跳笙”是江城哈尼等民族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舞蹈,动作轻松自若,一个葫芦笙或一把三弦伴奏,几十男女围成成一圈起舞,自娱性、群众性很强,不仅青年人跳,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也跳。各民族各地方的跳笙步伐、风格不尽相同。哈尼族比较流行的跳笙种类是“三跺脚”、“合脚笙”、“樶拢笙”、“钩脚笙”、“苍蝇搓脚”、“三进三退”。[23]

“嘎尼尼”是流行于江城地区哈尼族的跳鼓扭铓式舞蹈,伴以铓、鼓或竹筒的节奏,各种姿态十分丰富,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结合,“阿迷车”是儿童舞蹈,边唱边跳,欢快活泼。[24]

三、哈尼族传统音乐所面临的困境

(一)莫丕(贝玛)的传承

莫丕(贝玛)作为哈尼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传承人,担负着传承哈尼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使命。在哈尼人的社会群体中,莫丕(贝玛)是最先和最能唱“哈巴”,也是最懂得哈尼族历史传统的歌者。莫丕作为哈尼族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社会阶层,肩负传承民间口传文化的使命,因此莫丕的传承形式也显得非常重要,在哈尼族社会群体中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25]

1.父子相传,也即家传。莫丕传承是传男不传女的。受传者通常是睿智聪明,具有非凡的记忆力,能将各种祭奠活动的祝词、祷告、咒语一一熟记,并经常参加其父辈主持的各项民族活动,耳濡目染,最终成为莫丕。

2.师徒相承,即一个哈尼族晚辈到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莫丕那里拜师学艺而成。这种传承方式是由一个具有较高威望、影响较大的老莫丕带领二至三人,进行分期分批传授,直至学徒能独立主持各类祭奠活动,最终被当地群众认可。(二)民族分布格局

在世界各地有不少民族跨国界而居,成为“跨界民族”,由于江城与老挝、越南接壤,与邻国交流频繁。这些跨界民族的军民以聚居、散居或杂居形式,分别生活在江城和与江城相邻的国家境内。除了“跨界民族”外还有本国的汉族、彝族、傣族、拉祜族等民族聚居在这。它们往往既具有历史上延续留下来的风格性的共同因素,又具有逐渐生成个性化的特征因素。经历漫长历史过程,与各民族其他音乐文化因素相互碰撞、磨合、交融之后,会发生较大的演变,设置难于辨认其母体形态。[26]

(三)外来文化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习惯,外来文化主要是通过影响社会习惯来影响哈尼族传统音乐的。外来文化的思想能够在社会公众中普遍的传播,但又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制约和改造,使社会习惯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改变中,建立了一套区别于原始民族文化好外来文化、具有新的特征的思想基础。如同杂交繁殖一样,能够产生一种在文化思想范畴中的“新品种”,从而使社会习惯以民族文化基础为起点,向外来文化的外延无限的接近。这种影响改变了哈尼人自身的价值观取向,很多哈尼族青少年都不会讲母语了。

(四)现代文明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哈尼族的传统文化日渐衰弱,影响力减弱,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发生了本质变化,设置还有逐渐消亡的危险。现代文明对江城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主要表现在房屋建筑、服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由过去的茅屋变成了现在的砖房,年轻人不再以穿戴传统服饰为美,不会说哈尼话,很多居住在城里的家庭和在外读书的

青年对哈尼族传统节日以及不是十分重视了。

四、江城哈尼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构想

1.政府部门的起带头作用

哈尼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非一人之力所能及的,政府应当承担起重要的责任,起带头作用。由于哈尼族是没有文字的,现在年轻人价值观的转变,有很多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正随着一些莫丕、老歌手、乐手、艺人的逝去而遗失。政府部门应该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组织专业人员用文字、乐谱、音像等方式如实记录原生态音乐;建立民族成列馆、体验馆;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全县人民一起努力挽救传统音乐。[27]

2.哈尼族传统音乐进课堂

哈尼族民歌的传承主要靠青少年。因此,在哈尼族学生比较集中学校应该把哈尼族民歌引进课堂,所为学校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将民族歌、民族舞排入课程;特别邀请文化站站长、哈尼村寨莫丕、著名民间艺人、舞蹈教师到学校教授哈尼族舞蹈。如哈尼族儿歌《其多列》即收录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音乐》教材第一册上。[28]

让广大学生在享受优美的哈尼族民歌旋律的同时,品味哈尼族民歌的丰富内涵,陶冶情操,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成为哈尼族民歌的爱好者、传承人。

3.民族风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

我们常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明了民歌在内的许多民族的东西,只有保持本民族的传统元素和风格,才能根基牢固,根深叶茂。也就才有长久的生命力。但是,创作民歌不能偏离传统方向,动摇最基本的根基。只有跟着时代的发展步伐,融入现代流行音乐潮流,学习和吸收最新的音乐元素,才可能激活哈尼族民歌的活力,创作出让广大哈尼人喜爱,其他民族民众也能接受的新民歌。开创哈尼族民歌的新篇章。[29]

4.定期召开哈尼族歌舞比赛

民族歌舞比赛是传承传统音乐,发现优秀艺人,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创新歌舞的很好平台。要创造条件设立这样的平台,从村委会、从乡镇到县(市)

州,不断扩大,形成制度,让哈尼族歌手、舞者有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有一个交流互学的平台,让哈尼族传统音乐大放异彩。曲水乡每年的山歌大赛取得了可喜的效果,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值得总结和推广。

5.专家学者的不断努力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单一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纷纷问世。伴随着哈尼族学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哈尼学”应运而生,并相继建立了有关“哈尼学”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如红河州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哈尼学研究所、云南民族学会哈尼学研究委员会、红河州哈尼学学会、红河哈尼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墨江县哈尼学研究所等,并纷纷创办了自己的刊物。[30]哈尼学研究机构和学术团的成立,促进了哈尼族文化研究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渗透,推动了哈尼学研究队伍的成长和研究成果的不断问世。

结论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性,要想在新时代中健康的成长,就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哈尼族传统音乐是经过历史长河沉淀下来的人类宝藏,无论是对哈尼人还是对全面人来说都是无价的财富,所以对哈尼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刻不容缓。哈尼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哈尼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有利于民族团结,更有利于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加快江城县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2][3][4][5][6][7].云南省江城县哈尼彝族自治县志编撰委员会.江城哈尼彝族自治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385—394.

[8][9][11][13].张兴荣.云南特有民族原生音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56—64. [10][12][14].云南省江城县哈尼彝族自治县文体局.团龙古宴[M].江城:江城印刷厂.2011:6. [16][17][18][19].杜亚雄.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357—363.

[20][21].杨军.试论哈尼族民歌的魅力及其发展方向[J].中国哈尼阿卡,2011,(3):4.

[22][25].董科.哈尼族民间音乐的功能和价值[J].民族音乐,2006,(06):44.

[23][24].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编撰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词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53—56.

[26].岳炳丽.《红河哈尼族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民族音乐》,2007,(06):23.

[27][28][29].王明生沙尖.关于继承和弘扬哈尼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书[J].中国哈尼阿卡,2011,(02):14.

[30].王晓丽.浅谈推进思茅地区哈尼族民间歌舞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衔接[D]云南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2008.

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912116120104 顾梦鸽 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特点比较鲜明的体系,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民族音乐也随着变化和发展,而且一直都在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用音乐这个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 一、民族音乐的历史文化构成及现状 中国民族音乐基本上由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构成。 宫廷音乐:一部分是典制性音乐,如各类祭祀乐、凯歌乐、朝会乐等;另一部分是娱乐性音乐,如各种筵宴乐、行幸乐。 文人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与词调音乐,它与书、绘画、诗词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人文化,琴、棋、书、画,琴居首位。 宗教音乐:(1)体现了中国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点,佛教、道教、基督教、萨满教,在各自的文化基础上宗教音乐各有特征; (2)外来的宗教带来的外来音乐和乐器不断与本土音乐的融和; (3)较浓的民间风格,大量的宗教音乐以民间歌曲为基础加以改动使之仪式化、教仪化。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分为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以综合艺术为主。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 中国民族音乐拥有十分雄厚的“家底”。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构成极其复杂的国家, 中国无疑在传统音乐方面享有极大的优势。然而自19世纪中叶以来, 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 西方文化的入侵及本民族经济相对落后而产生的对自己整个传统文化的自卑心态, 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国人逐渐摆脱了在西方强势文化面前的自卑阴影, 也恢复了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兴趣。

音乐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价值

音乐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价值 “音乐是人类文化创造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通过学习了中国民族音乐,将会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中华民族音乐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音乐”能够记载我们的历史,通过展示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我们的未来,来划分我们人类与实践的关系;能够充实我们的精神,通过教育,安抚和鼓舞我们的精神,恩能够够重建人生。”把现代音乐教育结合到传统音乐的教学中。中国传统音乐本质上属于口传文化,音乐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口传心授,因而古代的音乐教育体现了个体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虽然周代的大司乐曾集中上千名学生对他们进行包括音乐舞蹈在内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专门教育,但这只不过是为了培养王室和贵族子弟的文化修养而实施的贵族式教育。尽管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但古代的音乐教育从来都没有普及到国民大众中去。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主要通过官方机构训练和民间自由传习等方式来培养。音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新课改实施之后,教育理念、教学原则及方法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新教材中,加入了比较多的传统音乐成分,但学生对这个内容似乎不是怎么感兴趣。随着

外来文化的不断倾入,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外来的音乐文化,越来越远离我们的本土文化,那如何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很好的接受这些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逐步引导了。我采取让学生多听、多看、多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多了解,才能去关注,最后才能达到热爱。 音乐是一种文化,我们通过音乐可以感受文化。反之,通过文化又可以使我们真正体验一种音乐,整体认识音乐。普通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众多的专业音乐家,而是基于学习一种文化,是否具备这些音乐文化,将决定他们终生的生活品质的高低。我们要把音乐当成一种文化来传授,通过音乐来认识其他文化。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在教育中将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通过学习和聆听民族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民族音乐当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音乐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中心目的。在国民教育这样一个完全属于音乐文化教育范畴的领域中,很少有人思考过文化问题,相反以专业音乐教育为模板,片面强化了作为技术的音乐教育思想即教育香味。民族的传统音乐不仅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有萎缩的倾向。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保护的思考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多民族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他古国都相继亡国的情况下,中国何以能生存并长处与世界强国之列有其必然原因。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民族传统音乐根深叶茂,这些散落在民间的优秀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至今还有很多有待后人去发掘和发扬。但是文化是会遗落的,在人们恍惚间不知已有多少文化永远离开了我们,永远成为了历史。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在这个被西方文化包围着的时代,在这个既愤怒又悲凄的时代,我们渐渐失去了民族的历史,抛弃了中国的精神,不是很可悲么! 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没有继承这一稳固的根基,发展就如同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如《流水》在我国被代表为知音的象征,在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航天器收录了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去茫茫宇宙为人类寻觅“知音”。岂不知,从战国时期至今的2000余年里《流水》产生过很多个版本。但无论如何变化,它始终表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样才能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历久弥新。中国传统音乐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文化遗产,还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我们还要树立对传统音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的继承中国传统音乐。另一方面,发展是继承传统音乐的目的和归宿。继承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没有发展,继承就不会产生新的血液,就不会有生命力。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试想,当初的《流水》如果没有千百年来人们的传承和创新,很有可能就会销声匿迹。所以,我们应该在继承中谋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继承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内容提要:中国传统音乐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创新是其发展的唯一途径。本文认为创新要在理念上超越自我,突出特色,贴近时代,走向市场。 关键词:传统音乐;继承;发展;创新 在当今社会,经济的繁荣与生产力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商品经济对传统音乐的不断冲击。大量的流行音乐,电影电视音乐,网络音乐等等渐渐成为了社会音乐文化的主导。而内涵丰富的传统音乐则逐渐在人们心中淡化。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青年一代不了解传统音乐,甚至越来越多的人在大流音乐中迷失了方向。绝大多数的人知道“四大天王”是谁,但几乎没人知道四大名旦为何物;很多人会弹奏钢琴吉他,却不知道缶是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状况令人担忧,中国传统音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笔者的故乡湖南怀化有一种流传上百年的剧中——“麻阳花灯戏”,而在各乡各村曾经都活跃过一支支花灯戏班子。每逢秋收时,人们围着晒谷坪,点上篝火,唱起了花灯戏。清脆悦耳的唱腔和幽默风趣的表演,表达者人们欢庆丰收的喜悦;女儿出嫁时,幽怨的哭嫁歌诉说着母女之间的依恋之情;老人离世时,哀伤悲痛的花灯调则寄

托了人们对逝者的怀念……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花灯戏被各种大流音乐所取代,甚至被看成是极为老土,不上档次的小儿戏。随着花灯艺人先后离世,当年那种从年头唱到年尾,曾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花灯戏已经淡出历史舞台,那些回味无穷的唱腔、调子、动作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据报道,此类现象绝非个例,整个传统音乐界都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中国传统音乐该如何继承该怎样发展。 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没有继承这一稳固的根基,发展就如同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如《流水》在我国被代表为知音的象征,在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航天器收录了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去茫茫宇宙为人类寻觅“知音”。岂不知,从战国时期至今的2000余年里《流水》产生过很多个版本。但无论如何变化,它始终表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样才能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历久弥新。中国传统音乐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文化遗产,还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我们还要树立对传统音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的继承中国传统音乐。另一方面,发展是继承传统音乐的目的和归宿。继承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没有发展,继承就不会产生新的血液,就不会有生命力。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试想,当初的《流水》如果没有千百年来人们的传承和创新,很有可能就会销声匿迹。所以,我们应该在继承中谋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继承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发扬与创新──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主题活动对接的探索与研究[转载] 摘要: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今社会,中国传统音乐在校园中的传承、发扬与创新尤其值得关注。传统音乐是中学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载体。 如何在中学音乐教育中进行有效的传统音乐教学呢?如何使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地感受与体验传统音乐文化,形成传统文化的根落感与归属感,形成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感呢?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传统音乐 进行有效地的传承、发扬与创新?笔者历经三年、在多次的实践与研究中,提出了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主 题活动对接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中学音乐教育中有关传统音乐的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课堂教学课外主题活动 一、背景 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今社会,中国传统音乐在校园中的传承、发扬与创新尤其值得关注。柯达伊曾说:“如果学生最初接触到的音乐是其本民族、独具历史感和文化价值的音乐,这将会引导他们更好地 去认识和理解他们自己、生活、社会……正是通过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民族文化的根落感及归属 感才得以传承……”由此可见,传统音乐是基础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民族意 识与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载体。《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应将我国各 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 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那么,如何在中学音乐教育中进行有效的传统音乐教学?如何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地感受与体验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形成民族文化的根落感及归属感,形成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 间内对传统音乐进行有效地的传承、发扬与创新?笔者历经三年,在多次的实践与研究中,提出了音乐课 堂教学与课外主题活动对接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中学音乐教育中有关传统音乐的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与探索。 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主题活动对接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即课堂的主题教学内容与课外主题活动紧密结合。如传统音乐的主题教学与主题活动,首先让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知识,习得有关的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其次是学生在课外主题活动中表演与创新传统音乐,通过亲身的感受与体验,

最新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意义

民族民间音乐的活化传承 少数民族地区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意义和作用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的传承 民族民间音乐在钢琴教学中的传承 把民族民间音乐引进课堂的意义 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与地方音乐的传承经验谈 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与地方音乐的传承 民族民间艺术的坚守与传承 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意境创作 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 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沃土 民族民间音乐课中的审美教育 对中学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思考 民间传承人的当代生境与调适 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 摘要:民间音乐来源于各民族的生活,折射出各种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民俗民风的体现。民间音乐的传承也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延续,但在现代社会,民间音乐地位不高,日益被边缘化。任何一位愿意承担文化传承重任的人,都应当将民间音乐放在民族文化背景下进行挖掘发扬,从而使得民间音乐得以代代相传,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就是鉴于这一目的,来探讨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当代意义

民族民间音乐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共有并被继续传承的音乐。民族民间音乐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它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它的传承也就是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但是在现代社会,它的现状实在堪忧。 一、民间音乐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特别是现代都市生活的压力让整个社会都变得很浮躁,人们很难静下心来欣赏那来自远古的天籁之音一一民间音乐。那流行于街头巷尾,充斥于人们耳际的是来去匆匆的流行音乐。那种带有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流行音乐使人们习惯了这种音乐的形式,对民间音乐有着本能的排斥。没有市场就没有生命力,民间音乐根本无法与流行音乐相抗衡。民族音乐已经处于非常“边缘化”的地位,前途实在堪忧。民间音乐的这种现状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民间音乐究竟该何去何从,它有无继续传承下去的意义呢? 二、民间音乐传承的意义 (一)民间音乐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 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沉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历史远比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得多,那么史前我们祖先的生活状况,历史发展情况如何书籍中并没有明确的记录,但是在世代相传的民歌中我们却找到了先人的足迹。民歌是人民的心声,是一个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缩影。民间音乐折射的社会性文化,是我们研究民间音乐、传承民间音乐的重要意义之一。 民间音乐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它连续起来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当我们沉浸在民间音乐中时,不仅可以从音调的起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而且可以领会到先民们的历史变迁。 (二)民间音乐代表了民俗文化 民间音乐中所蕴含的大量人文元素与生活元素,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音乐的传承就是对民俗文化最大限度的保护。民俗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一个社团的生活习惯,语言,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广范围的各种人文元素。可以说不同的民俗文化在民间音乐中都有所体现。因为民间音乐是人民群众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出来的,是人民真实情感的流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的面貌。而且,这种音乐来自于民间,会随着人们一代代的繁衍而传承下去。连同它传承下去的还有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 民间音乐一旦失传,就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没落与遗失。 (三)民间音乐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

浅析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渗透了道德、艺术、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它是通过沉淀、积累世代相传,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同时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艺术 叙述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的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的形式创造出来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它是包含了中国几千年来的许多审美品格,也是有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按中国传统音乐中所包含着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划分成五个类别:一是器乐音乐、二是戏曲音乐、三是说唱音乐、四是民歌、五是民间舞蹈音乐。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本体,是中国音乐所竭力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情趣所在。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绵延几千年中,民族音乐文化占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人们在长期的

音乐实践过程中得到的结论。如各种音乐元素乐器、乐谱、乐律、乐理、节拍、调式以及每个民族的风格、习惯、观念、语言、情感、气质等的集中反映。因此可见,民族音乐是最美、最富有完整人性内涵、最富于生活气息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如果说民族文化是民族尊严、民族本性及民族意志的标志,那么民族音乐文化则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通过一个民族的音乐,我们能够感受该民族的文化,进而加以了解;反之透过一个民族的文化,它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珍贵的艺术价值,是任何国家音乐所不能比的,也是任何西洋音乐所替代不了的。在传统音乐中有一部分是价值特高的,代表我们国家的传统音乐水平,他们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民族最有特色、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还有一部分是我们民间长期的创作和传承,记录着我们民间的生活和历史。中国传统音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数千年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意识的改变,民族音乐也随之发生了发展和变化,不管民族音乐如何变化它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都反映着一个历史时期的人文变化和精神面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背景,使我们才能真正体验一个民族的音乐。 我国将传统音乐将划分为五大类:舞蹈音乐和歌舞、古代歌曲和民歌、说唱音乐、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在众多传统音乐文化中蕴涵着使人心沉气定的巨大力量,这种品性渗

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 发展的认识 班级:2012护理本科 姓名:孙碧莹 学号:20120522057

中国传统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 自脱离原始的胚芽状态之后,中国传统音乐大致经历了下面几个时期:先秦时期,雅乐兴盛,多种乐器陆续产生,大型乐队初步形成,音乐美学及律制理论初步确立。汉唐时期,北方和南方民歌都有蓬勃的发展,西域、北欧的音乐大量内传,唐代歌舞大曲,是这一时期音乐走向全盛的标致。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明中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使得此时的文艺大量走向世俗,戏曲、曲艺兴起,时调小曲开始流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外国音乐大量输入,中国传统音乐在与之碰撞、融合的过程中,进行着自身衍化、蜕变的历史性转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宝库。 音乐鉴赏课上,谭盾先生演奏的《地图》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地图》的演出现场就搭在凤凰古镇的小河之畔,周围灯影重重,古墙石道,观众隔河相望,河边的小石桥上,坐着一排纯朴美丽的苗族姑娘。据说,《地图》的灵感来源于凤凰古镇的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敲击、搓揉不同的石头,奏出不同的节奏和音高,老人古老而原始地吟唱着,与天、地、风、云交谈,和前生来世对歌。恰巧,在第六章节的《听音寻路》中,乐队们所使用的乐器就是各种各样的石头,石子翻飞,创造出不同的声响,或悦耳、或凝重、或低沉沙哑,

或噼啪快活,时而摩挲流淌出一股股柔音静曲,时而却又敲击着进发出强劲的力量。乐符流泻而下,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到了自然的力量,那样的神秘婉转,那样的幽深莫测! 如斯美乐,知道的人竟不多。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流行音乐铺天盖地,聒噪了双耳,浮躁了心灵,让我们没有丝毫的闲情去嗅一嗅传统音乐的芬芳。面对中国传统音乐渐渐消失的困境,我们,应当坚决地行动起来!首先,中国传统音乐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文化遗产,还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我们还要树立对传统音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地继承中国传统音乐。其次,论及发展,决不能仅仅是照搬照抄先辈们遗留下来的东西,创新才是发展的关键!在谭盾先生的《地图》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地图》是融合了现代音乐创作与传统民俗文化的音乐作品,它打破了现代音乐创作的规律,将现代乐器灌入了创新性的演奏方式,将观众带入了另一个音乐世界。 回顾漫漫音乐之路,蓦然发觉,原来我们错过了那么多。中国传统音乐就像那天边闪耀的星子,等着我们去探寻、去求索。只要我们不懈努力着,终有一天,华夏儿女会让它绽放出它的独特华彩!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摘要:文章通过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分析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改善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四大措施,即:1.深入研究和总结“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2.采用社会大课堂的音乐教学模式;3.在音乐教学中交融中西音乐文化;4.借鉴国外民族音乐教学经验,做好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指出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教学及其文化的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学校音乐教育文化传承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中国历来重视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在普通教育中将音乐作为正规课程列入期间,则是清末才开始的。1898年康有为以“请开学校折”上书光绪帝,提出了废八股遍设学校的主张。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人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此后几年间,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课,从而在普通学校中形成了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欧洲音乐常识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至此,学堂乐歌成为我国一个新文化即将实行切换的关键时期。五四运动期间,蔡元培先生作为五四新音乐的代表人、中国现代新音乐教育体系建立的积极鼓吹者,他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思想观念;一些国外留学归来的音乐作曲家们,认为只有全面地学习西洋音乐文化才能救国,这些观点都为以后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教育做了铺垫。1927年采用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建立的上海国立音乐院,均依照德国音乐院校的课程内容上课,学生们演奏我国传统乐器也是用现代方法演奏。 当时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虽然对建立和发展近代中国音乐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未能把传承中国音乐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因而对多数教育者来说,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阻隔和影响。虽然在各个方面做了一些有利措施,但从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来看,民族音乐尚未能取得其应有的主体地位。中国近百年的学校教育所遵循的主要是欧洲音乐理论体系,这样的音乐教育已经导致:在理论上,以欧洲音乐理论为普遍真理;在创作上,不仅以欧洲音乐体裁为仿效的楷模,而且

论评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文/陈钧 文化部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前,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剧榜上有名,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近百年来曾被几代人视为低级庸俗、简单落后的传统评剧一下子成为受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传统评剧来说的确是一种迟到的幸运。贯穿于创作、表演和传承之中,蕴含在艺术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口头传统,既是评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特征,又是它在艺术上民间性的充分体现。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今的评剧中这样的传统戏大概见不到了,评剧已经是一个几乎没有真正传统戏的剧种了。这里仅以评剧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明评剧艺术在当代所发生的质的改变。 一、什么是传统评剧艺术的本质 我们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以其独特的形式反映着自身的质,作为戏曲艺术的评剧亦然。当代艺术理论研究指出,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戏曲艺术 的三大特性。综合性非戏曲所独有,虚 拟性是舞台表现方式和手法,程式性则 是戏曲在艺术表现、内部组织、整体发 展等方面的基本形式、方法和机制。综 合性、虚拟性都是通过程式性的组织、 整合、设计来实现的,没有程式性的综 合性和虚拟性,在歌剧中也是常常可以 见到的。因此,我以为程式性是戏曲艺 术本质的最集中体现。那么,程式性自 然也是评剧艺术的本质。 我们说,文化的价值在于传承,那 么传统戏曲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价值自然也在于传承。我以为对于传 承来讲,最主要的就是事物的本质。如 果在事物的发展中将本质抛弃,那么这 种发展对于该事物来说就毫无价值可 言。戏曲艺术的发展就是要在传承艺术 本质的过程中发展,评剧的发展也必须 是在传承自身艺术规律的过程中来实 现,只有这种发展对于评剧乃至戏曲艺 术整体来说才可能是有价值的发展。 我以为,对于任何事物来说,质是 该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根据和原因, 同时也是该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 据和原因。对于戏曲艺术来说,剧种艺 术形式的独特性则反映着该剧种在艺 术上的本质。失去这种独特性,该剧种 就会消解。由于戏曲中各剧种在表演上 属于同一体系,那么戏曲剧种艺术在程 式性中所反映出的声腔音乐上的独特 性,则是剧种艺术的本质之所在。换言 之,在程式性下独具特色的声腔音乐形 式,即反映了戏曲剧种艺术的本质。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两个概念,一个是 程式性,一个是独特的声腔音乐,这两 个概念在剧种音乐中是融合在一起不 可分的。抛开程式性,独特的剧种声腔 音乐可能会在形式上失去规范,从而变 成一种风格性的歌剧音乐;抛开声腔音 乐的独特性,剧种音乐则可能变成一种 非剧种的歌剧音乐。因此我以为,戏曲 论评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

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 导读: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历经千年昌桑而不灭的文化,民族 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丰厚的民间音乐是非常丰 富的,它是民族的,也应该是世界的。 前不久在参加一次幼儿园音乐教学课题研讨交流活动时,出 现了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没有幼儿园和教师申报有关民族 音乐教学研究的子课题,当涉及到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和本土 音乐教育的传承话题讨论时,在座的园长和教师都是一脸的 茫然。由此引起了笔者的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原因何在?通过初步的调查和查阅资料,原因大概有以下几 方面: 1、缺乏研究民族音乐的兴趣。 从现在社会整体来看,对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感兴趣的人越 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其原因是:第一,不管是学校教育 还是后继教育,对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教育力度不够,不注意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使年轻人缺乏对民族音乐的鉴

赏能力,以至影响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例如,我们现在主办的教师音乐培训班,内容基本上是学习奥尔夫、柯达伊、铃木等西方的音乐教学法,很少或几乎没有中国民族音乐内容的培训学习。所以,教师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比研究中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法感兴趣。第二,由于流行音乐的传播渠道比较畅通,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对流行音乐的宣传比较多,相对而言,对民族音乐的宣传不够,使年轻人接触到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的机率较高,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影响到年青人审美心理的变化。不少年青人觉得民族音乐不如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好听,民族音乐有点土,对民族音乐没有或缺少鉴赏兴趣。 2、缺乏研究民族音乐的底蕴。 由于生活方式与生活风俗的改变和各种外来音乐的侵入,民族音乐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民族音乐和本土音乐传承的空间变得狭小,除了在一些专业团体的演出和社区活动、学校文艺汇演时能看到和听到一点民族音乐的声音,在其它的生活环境中,很少能听到优美动听的民族歌曲。特别是在校园里,孩子们唱的都是流行歌曲,包括幼儿园里的孩子满嘴唱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实践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19年第8期(总第332期)▲深度关注 一、传承和实践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1.民族音乐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和支撑 音乐文化是先辈们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积淀下来的精华,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饱含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体现着中华儿女生生不息、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蕴含着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一首首或豪放,或柔缓,或欢快,或悲烈的天籁之音,如同一幅幅无形的画卷,用灵活、跳跃的音符诉说着各个民族的特色及情怀,描绘着不同地域的风情和地貌,记录着祖祖辈辈们的生活点滴和智慧,指引着中华儿女品读历史,继往开来。经过五千年的沉淀,我国的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浩瀚无穷,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儿女始终引以为豪、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强大支撑,更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2.民族音乐文化凝聚各民族合力的灵魂纽带 音乐文化是各族人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沉积下来的精华,属于中华儿女的共同财富。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碰撞和交融,使我国的音乐文化既呈现中华民族整体共性的风韵,同时又彰显着不同民族的个性特色。音乐是情感的寄托和抒发,人们情感上的共性决定了音乐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实现各族人民之间的沟通和交融,引发各族人民之间的共鸣和呼应。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以音乐文化为灵魂纽带,串联起各族人民的心意和情怀,共同将我国的音乐文化发扬光大,进而在新时代的发展实践中实现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的标志和精神象征,由此可见,传承、实践民族音乐文化,并以之凝聚各族人民的合力,是打造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方面。 二、民族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学生群体较为庞大,且学习能力强,他们是民族音乐文化宣传的重要对象,也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使命的重要承担者。因此,音乐教育是传播音乐理论知识、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一大主要途径。底蕴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1.教育是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可壮大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人才队伍 将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文化浓缩成课程教材,通过课堂及实践教育活动,传播给广大学子,增进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帮助其更轻松地解读民族音乐文化中蕴含的情怀和精神,实现其民族音乐素养的提升,是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创新,同时壮大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队伍的重要途径。 2.底蕴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为音乐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洗礼和沉淀,风格多样,内涵深厚,其不仅丰富了音乐教育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无尽的教学资源和理论支撑,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审美需求。民族音乐文化中鲜明的特色和人文气息可以为音乐课程的开发及授课方式的创新提供灵感和源泉,从而有效增加音乐课程的吸引力和教学效率。 3.教育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时尚化的元素 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中发展,也在发展中传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文化的频繁交流和碰撞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时尚元素,其对广大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既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与当代时尚元素的交融,又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创新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三、以小学音乐教育为视角,探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实践现状 1.流行音乐的冲击影响了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够影响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流行音乐具有节奏感强、个性鲜明等特征,能够营造一个轻松、自在、富有感染力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实践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张代娟 【摘要】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和发展动力,具有重要的传承和实践意义。 小学音乐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实践的重要途径,应被高度重视和重点关注。当前,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加上师资力量的欠缺,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的传承中遇到了一定的阻碍。各小学应针对上述问题,不断探索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高效的课堂教育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实践 34

浅谈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民间音乐,如,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是适合广大民众审美需求的一种艺术,具有鲜明的原生性和地区性。在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大舞台上,民间音乐纪录和反映着民间历史文化。 [关键词]中国民间音乐;传承;推广;情感教学 一、民间音乐是民族音乐的根 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就像一个百花齐放的大花园,而各民族特有的音乐文化特色就如这花园中每一朵芳香各异的花。它们来源于民间艺人,来源于各地群众的劳动、生活,它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群众性的艺术形式,它产生于民间、生长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源头。民间音乐文化有着独特的记载方式,那就是靠口传心授在民间流传和发展,因为它总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反映着群众的精神生活和心声。在《中国民间音乐》一书中,伍国栋先生将民间音乐界定为:“民间音乐是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存见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现代的音乐文化类型,是始创于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社会生活

中通过口传心承方式来共同操纵、共同享有、共同演绎和共同传承的一种非专业创作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中国民间音乐是指由百姓集体创作的,能够真实地反映其生活情境的,生动地表达其情感愿望的作品。” 二、民间音乐在社会进步中传承和发展 民间音乐的产生伴随着大众对生活的期望和渴求,也偕同社会历史的前进,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传承和发展。由于民间音乐是人民大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精神产品,所以有着不可割断的承继性和发展性。民间音乐的继承还具有流变性的特点,正是由于这种属性,使它在社会变迁中发展,在社会进步中传承,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各时期、各地域、各民族的社会生活。 三、民间音乐传承的价值与重要性 1.强化民间文化观念 民间音乐的传承,可以使我们更加重视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从研习民间音乐中领会民间文化的瑰丽色彩。在这个追求外来文化盛行的时代,人们都把目光投向新奇的西方文化,从而对我们自身古老而又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忽视。这是每个民族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的,对外来文化的好奇促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保护的思考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多民族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他古国都相继亡国的情况下,中国何以能生存并长处与世界强国之列有其必然原因。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民族传统音乐根深叶茂,这些散落在民间的优秀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至今还有很多有待后人去发掘和发扬。但是文化是会遗落的,在人们恍惚间不知已有多少文化永远离开了我们,永远成为了历史。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在这个被西方文化包围着的时代,在这个既愤怒又悲凄的时代,我们渐渐失去了民族的历史,抛弃了中国的精神,不是很可悲么! 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没有继承这一稳固的根基,发展就如同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如《流水》在我国被代表为知音的象征,在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航天器收录了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去茫茫宇宙为人类寻觅“知音”。岂不知,从战国时期至今的2000余年里《流水》产生过很多个版本。但无论如何变化,它始终表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样才能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历久弥新。中国传统音乐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文化遗产,还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我们还要树立对传统音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的继承中国传统音乐。另一方面,发展是继承传统音乐的目的和归宿。继承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没有发展,继承就不会产生新的血液,就不会有生命力。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试想,当初的《流水》如果没有千百年来人们的传承和创新,很有可能就会销声匿迹。所以,我们应该在继承中谋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继承中国传统音乐。 二、科学的继承中国传统音乐。 当今,很多人只是简单的拿几首民歌做些改头换面的工作,就成自己的创作四处推销,或是停留在模仿和改编的水平。笔者认为,这样的继承与发展只不过是“老调重弹”,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有她自己独特的美感和气质。古老的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音乐文化积淀和底蕴,在音乐理论、乐律、演奏演唱、音乐著作、乐器制造等各领域都有着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给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无论是普及还是专业,社会还是家庭的,都应当而且必须建立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之本这不仅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重要途径。 关键字:民族音乐;弘扬;西方音乐;影响;兼容并蓄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近几年被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和重视。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之本这不仅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重要途径。 中国民族音乐有她自己独特的美感和气质。古老的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音乐文化积淀和底蕴,在音乐理论、乐律、演奏演唱、音乐著作、乐器制造等各领域都有着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给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西方音乐以全方位的态势涌入了我国,冲击着我国的民族音乐和音乐教育。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了用西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评论我们所遇到的各种音乐,很多人抱着这样的心理,二胡虽然两根弦但依然可以演奏小提琴四根弦的乐曲,唢呐可以吹奏单簧管的乐曲......但实际上,中国乐器最擅长的还是表演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理性的判断、选择,让青少年认识到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一样是人类世界史上精神文化的瑰宝。让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增进青年一代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珍视民族音乐文化遗产。那么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继承发扬我们的优秀文化. (一)吸收优秀音乐作品加入课程。要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就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二)更新教师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一些民歌、民族器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旋律,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自然的认识了这些久听不衰、久唱不厌的民族音乐了。 (三)感受和体验民族音乐,激发学习欲望。 1、借助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播放民族和地区音乐在真实场景中演唱和演奏的形式,还原其真实环境。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更能增进愉悦感。 2、提供民族器乐让同学们试奏,激起学生的情趣,使教育过程充满生机,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消极接受转变为积极接受,消除他们对民族器乐的神秘感和陌生感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无论是普及还是专业,社会还是家庭的,都应当而且必须建立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教育中我们也要将民族音乐与的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结合起来,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相辅相成,形成积极向上、高雅健康的音乐氛围。真正的走出一条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的自强发展的路。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国民族音乐概论》课程论文 题目: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姓名:吴梓涵 学号:1349120216 专业:音乐表演 班级:音表2班 日期:2016年1月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音乐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创新是其发展的唯一途径。本文认为创新要在理念上超越自我,突出特色,贴近时代,走向市场。关键词:传统音乐;继承;发展;创新 在当今社会,经济的繁荣与生产力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商品经济对传统音乐的不断冲击。大量的流行音乐,电影电视音乐,网络音乐等等渐渐成为了社会音乐文化的主导。而内涵丰富的传统音乐则逐渐在人们心中淡化。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青年一代不了解传统音乐,甚至越来越多的人在大流音乐中迷失了方向。绝大多数的人知道“四大天王”是谁,但几乎没人知道四大名旦为何物;很多人会弹奏钢琴吉他,却不知道缶是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状况令人担忧,中国传统音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湖南怀化有一种流传上百年的剧中——“麻阳花灯戏”,而在各乡各村曾经都活跃过一支支花灯戏班子。每逢秋收时,人们围着晒谷坪,点上篝火,唱起了花灯戏。清脆悦耳的唱腔和幽默风趣的表演,表达者人们欢庆丰收的喜悦;女儿出嫁时,幽怨的哭嫁歌诉说着母女之间的依恋之情;老人离世时,哀伤悲痛的花灯调则寄托了人们对逝者的怀念……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花灯戏被各种大流音乐所取代,甚至被看成是极为老土,不上档次的小儿戏。随着花灯艺人先后离世,当年那种从年头唱到年尾,曾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花灯戏已经淡出历史舞台,那些回味无穷的唱腔、调子、动作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据报道,此类现象绝非个例,整个传统音乐界都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中国传统音乐该如何继承该怎样发展。 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评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73722014.html, 评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樊红霞 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3期 【摘要】评剧是文化部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前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 产。评剧非物质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将创作、表演、传承三者相结合,是一种含有艺术性的口头传统,充分体现了民间的艺术性。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评剧几乎没有一出完整的传统戏,评剧艺术在当今社会发生了质的改变。 【关键词】评剧音乐;形成原因;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041-01 我国四大剧种包括京剧、评剧、豫剧、越剧,其中评剧不过百年的发展历史,比其他姊妹艺术要年轻一些。她来源于基层,带给民众享受,民众对她广泛热爱和接受,而宽阔的大方土地也促进了她的发展和成长。因此,评剧产生的渊源和发展值得我们去探索。 一、探究历史,追溯评剧音乐的形成 评剧产生于滦南,俗称落子,即史载中的“莲花落”,莲花落原始的说法叫做说唱艺术,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上第一次被唐代的佛事传说所记载,就是在佛曲中的“落花”,又称作“散落花”。在十八世纪初的时候,莲花落传到冀东,冀东特色的莲花落就是传统莲花落和冀东当地的民间艺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例如秧歌、民歌、十不闲、乐亭皮影、乐亭大鼓还有山陕梆子、昆曲、弋腔等。莲花落在传入冀东之后与当地的民俗民风相融合,将当地已经流行的各种戏曲成分进行吸收,形成了具有冀东特色的莲花落,并与传统莲花落有一定差距。清末的时候,被官府禁演是常有的事,和梆子“两合水”演出成为艺人们生存的主要形式,从而帮助了冀东莲花落艺人对梆子的声腔、曲调、板式、表演、伴奏的吸收和梆子剧目的改编、移植,促进了莲花落的发展和评剧的形成。近百年来,由于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传统的文化处于低视状态,僵化、概念化、公式化戏曲艺术。莲花落刚开始的形式是单口莲花落,也被人叫做单板莲花落,是单人持竹板和结子来独唱的,主要演出节目是冀东民歌小曲,主要内容包括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 二、基于实际,了解评剧的艺术本质 戏曲艺术的存在也是用它独特的形式反映其本身的质,戏曲的三大特性: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由当代艺术研究提出来的。传承是文化存在的价值,对于戏曲艺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对它进行传承。在传承艺术本质的过程中发展戏曲艺术,有利于评剧甚至是戏曲艺术整体的价值发展,在对自身艺术规律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对任何事物而言,该事物的根据和原因是其本质,也是和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根据和原因。而戏曲艺术中某剧种在艺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