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压强》教学案例 (1)

《压强》教学案例 (1)

《压强》教学案例 (1)
《压强》教学案例 (1)

《压强》教学案例

横山桥初级中学牟仁龙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这一课时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

该案例通过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学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让学生通过本节课所学内容来解决导课时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深深地感到所学知识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是学有所用的。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将物理问题巧妙地融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主动实现了知识的建构。

教学设计的细节:

(一)教学中的闪光点本节课从很多方面都体现了课改的理念,但我认为,重要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好的开端和好的结尾。

2、引入新课后,教师出示了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在物理这么学科中控制变量法的重要性。

4、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具体的生活经历、亲身体验,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二)学习内容:压强

1、根据课标要求,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3)知道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要求: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完成问题;

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养成认真观察、分析归纳结论的学习习惯。

3、学习过程:

1)认识压力阅读课本P60的问题一,明确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根据你的理解画出下列例子中压力的示意图:

想一想:

(1)明确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点应画在施力物体上还是受力物体上?

(3)压力方向与受力面有何关系?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1)思考:课本P60图8—1中a、b压力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2)请你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的多少不同感觉一样吗?觉得宽带子好呢还是窄带子好?为什么?

(3)大胆猜想:影响压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针对上面的事例,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3)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选器材,做试验,仔细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体会控制变量法。)

(1)所选器材是

A、海绵B、沙子C、气球D、肥皂E、棉线F、弹簧测力计G、小桌H、石块

(2)各器材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即为什么要选这些器材?)

(3)怎样进行实验?(可画图表示)

(4)通过实验,有什么发现?

4)类比速度概念的建立,总结出压强的概念和公式。

自学课本的P62页最后一段至P64,完成下面的问题

(1)概念:物体上受到的叫做压强。

(2)公式:(文字表述)

(字母表述)

(3)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符号是;面积的单位是,符号是;压强的单位是,符号是。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简称,符号是。

(4)1帕斯卡的物理意义是

考考你:(通过幻灯片演示,让学生掌握受力面积这个难点)

(1)将边长0.1m的正方体木块放在面积为1.2m2的桌面中央,桌面的受力面积是_______。(见幻灯片)

(2)将底面积为250cm2的正方体物块放在边长为10cm的小桌上,桌面的受力面积是_________。(见幻灯片)

(3)一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力是450N,着地面积是9cm2,一头大象体重是60000N,每只脚掌的面积是600cm2,算一算,试比较:芭蕾舞演员与大象谁对地面的压强大?

5)压强的增大与减小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自学课本p64页“活动”部分,先个人总结出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答案并展示

(1)增大压强的方法有:

(2)减小压强的方法有:

这节课教师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图片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人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学,在学习每个问题时,都要经历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展示反馈→组间释疑四个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指导学生自学,逐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学,动手实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积极性提高,导学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学生自学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逐步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动手的能力。这样,通过展示反馈、组间释疑,学生有成功的感受,学习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液体的压强》教学案例二

《液体的压强》教学案例二 一、教学内容 《液体的压强》主要内容包括体会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先理论推导液体压强的公式,然后通过实验验证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二、学生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认知水平还很低,他们对液体压强的感性经验少。因此,本节课加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以及总结实验结论,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先根据固体压强的特点,通过类比,理论推导出液体压强的公式,然后进一步进行实验验证液体的压强的规律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一节很好的探究素材,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体现探究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大量事例引入课题,创造一个物理情境,让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到液体压强的存在。然后利用已有的固体压强的概念,引导学生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法,包括用橡皮膜的形变代表液体压强的存在,用形变的程度代表液体压强的大小等问题。然后用分析论证法,利用液柱理想模型理论推导出液体压强的公式,探究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的压强特点及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再通过实验验证液体压强的规律。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更强调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而不是盲目的赶课时。使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处于主动,发挥主体地位,同时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充满成就感。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应用解释简单的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论推导液体压强公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以及亲自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通过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论推导液体压强公式,并得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结论。

《压强复习课》观课报告

今天观看了济南中学的郝燕平老师执教的《压强复习课》,本节课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课堂当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学习。郝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设计合理,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情境与活动设计指向问题解决。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课堂容量适当。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方法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度高,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在教学策略、方法、手段上有独到之处、有亮点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具体收获如下: 一、一条主线贯穿始末 本节课利用矿泉水瓶完成的实验来贯穿课程的始末,形成了一条连接各 个环节的主线,帮助学生形成了本节的知识树。设计思路清晰新颖。通 过引导学生利用矿泉水瓶和身边简单易得的几样器材,自行设计实验, 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环节过渡流畅 本节课中教师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在利用第一部分压强的知识分析完冰上救人的事例后,由落入水中的人胸闷的感受过渡到液体压强的问题;从U型管压强计漏气使两液面总保持相平的练习题中,自然过渡到连通器的知识上来;将连通器上端封闭,就变成了液压机,这样的过渡,进一步加强了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对比也可以加深孩子们对本章知识的理解。 三、注重教学细节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非常注意教学的细节问题。比如在计算题的练习中,关注了学生信息搜集的能力,关注了学生容易出错的单位换算问题;在实验展示中,注意到学生按住瓶子的手会对压力产生影响,从而对压力的作用效果也有影响的问题。在分析冰上救人的事例过程中,注意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由连通器到液压机的过渡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二者的区别。这些细节的关注,对于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有很大作用。 教学建议: 一、语言不够简练 课堂授课中,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老师总是要重复一遍正确的答案,建议老师在授课中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可以不必再提,以节省课堂时间。 二、教师引导过多 在第一组学生上台演示之后,老师直接分析了实验操作中的细节错误,建议此环节应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以加深印 象。 三、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 在演示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时,有位女生实验失败,老师没有给予鼓励并帮助这名女生找出失败的原因,而是让其他同学来帮忙,这样会增加实验失败学生的压力。建议教师对没有成功展示实验的学生多一些鼓励,

压强优秀教案课程.docx

9.1压强 湖北省大冶市还地桥镇中学刘顺才 【教材版本】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课标解读】1.通过实验,理解压强。课标将该知识点定位在“理解”层次,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对于压强知识,学生几乎是一无所知,虽然压强的概念学生非常陌生,但压强的实例在生活中却很广泛,素材非 常丰富。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来看,只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和理解压强都将变得容易。也为 后面液体﹑气体压强和流速与压强的学习打下基础。 2.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属于“了解”层次,是巩固压强概念和深入学习的需要,同时更是 为了让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教学内容】 会运用压强公式和其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压力、会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探究知道压力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运用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计算。 【教材分析】 《压强》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与浮力》的第一节。本节 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压力,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思想因素有关,什么是压强,怎样增大和 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关”,是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 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本节教材从 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 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 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 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 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什么是压力,了解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2.理解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的概念,会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得出压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 1. 理解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2.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设计理念】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注重科学探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与知识并重。 【教具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鸡蛋、缝衣针、砝码、磁条等。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气球、短铅笔、海绵、橡皮泥、小桌、钩码等。 【教学过程】

大气压强案例复习进程

案例一一大气压强 【背景】以前讲“大气压强”这一节时总是有一些问题困惑这我,比如: 1、是否演示托里拆利实验,因为如果操作不当水银对身体会有害处的。 2、大气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较困难。而今年我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课件来代替了托里拆利实验,下载了许多的有关大气压强现象的视频来完成本节课。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会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 【学生分析】对于大气压强学生体验不到它的存在,这会造成学生对大气压知识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测量大气压和利用大气压知识分析解释有关现象时,可能弄不清其中的物理情景,思路和表述语言都会出现混乱,所以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能解释一些常见的与大气压有关的物理现象。 2. 知道标准大气的值,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3. 了解大气压强的变化在测高度和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托里拆利实验装置、原理、实验操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具体事例,感受大气压的存在。 2. 通过本节的学习,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能运用大气压的变化预测天 气的变化。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测定。 【教学难点】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教具】多媒体、皮碗一对、玻璃杯、硬纸片、水、金属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 【课堂实录】 一、引入: 通过演示装满水的杯子盖上纸片再倒置过来纸片不掉下来,引发学生对此现象的思考。并提示已经学过的液体压强,在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空气也能流动,那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的压强?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学习 师:地球周围的大气也受到重力的作用,且有流动性,所以对浸在它里面

《浮力》观课报告

观看《浮力》一课视频,有以下几点心得: 浮力在整个初中物理中是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考的热点和难点。这一节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新课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学中,教师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来做演示实验和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他们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 本节课的优点 1、创设情境 这节课注重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比如,教师利用鸡蛋的浮沉,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很好的创造了学习认识浮力的环境,再通过学生活动:将乒乓球按入水中,说出你的感受,这时通过实验很好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2、注重探究过程 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潜能,从而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益。还有如介绍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怎样利用认识浮力,如何实现浮沉的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其浮沉的原理,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3、本节课的亮点 乒乓球在瓶底不受认识浮力的实验设计;探究实验的引入等 三. 本节课的不足 语言的精炼上和精选题型上下功夫,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总之,本节课从课标到课件设计再到实验配合教学,整个教学设计合理,做好了环环相扣,自己在观看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教法学法上的精髓,更是对自己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楷模,特别是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拘泥于教材、教参,而是发掘教材以外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实验,来完成课堂教学,这一点非常难得。 这节课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老师将全班学生进行了分组,每位同学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

《压强》教学案例

9.1《压强》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体验改变物体压力或受力面积可以改变压力的作用效果,建立压力和受力面积是影响压强的因素的概念模型; 2.通过对比速度,迁移出压强的定义、公式并明确其物理意义,学会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压强计算,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维方法; 3.例举生活实例分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压强的应用,将物理回归生活,认识科学技术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压强是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强的定义和公式; 本课的难点是从实验体验中抽象出压强的数学公式。 设计思路 本课采用“情景—问题”教学模式,并通过设置学生人人参与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体验和思考得出压强这一物理量的概念、定义、公式及其应用。 具体环节为:情景引入—概念呈现—概念发散—实验体验—对比迁移—抽象归纳—得出结论—德育渗透—应用拓展 教学过程 片段一情景引入,展示课堂“卖点” 师:我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把水果刀,我准备邀请班上的一位体型较小的女生和我比赛,赛什么呢?比赛切苹果。 为了增强对比度,我特意邀请了班上最瘦小的女生。 沟通之后我先切,我故意用刀背切,很用力的样子,结果没法切开;我提示女生平常怎么切就怎么切,结果她用刀刃一下就切开了。学生的注意力被比赛吸引过来。 师:我完败。比赛情况说明了我和女生通过刀施加在苹果上的压力产生的效果不同,我的力大但没有把苹果切开,她的力小却把苹果切开了,这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会不同,也同时说明了压力与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两回事,物理学中把压力的作用效果称为压强。PPT呈现课题并板书。

片段二概念发散,激发学生联想 师: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大家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生1:滑雪用滑雪板,就不至于陷入雪里; 生2:书包带又宽又软,背起了不那么勒肩; 生3:啄木鸟的嘴非常尖细,容易磕开树皮; …… 师:很好,大家很注意收集生活中的现象,这是我们学物理的一个好方法,把物理和生活联系起来。那么关于这些现象同学们最想知道的物理知识是什么呢? 生4:我想知道压强的定义; 生5:我想知道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生6:我想学会如何计算压强; …… 让同学们把自己的问题写在纸上,便于学后回顾。 片段三实验体验,提炼学生感受 师:实验见真章,我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去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PPT中用思维导图呈现了四个实验,一是提书包(书包带、细线,拿出部分书);二是抵铅笔(一端削尖,一端橡皮头);三是气球的安全(木板上的装水气球,三枚钉尖上的装水气球,三枚钉尖上的气球);四是摁图钉(摁图钉,摁螺杆) 实验完成。各组讨论出一致的观点。 师:好,请提书包的同学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7:用书包带提轻松,用细线提勒手;书少了轻松,书多了勒手。 师:这是同学们的感受,那么我们试图用物理量来换说法,想想看怎么换? 生7:书包带的面积宽,细线的面积窄,所以细线勒手;书少了压力小,书多了压力大,所以勒手。 师:书包带面积,你指的是整条书包带吗? 生7:哦不是,是我提的那一部分,和我的手接触的那一部分。

《压强》观评课报告

《压强》观评课报告 本节课老师在教学中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加强了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交流合作,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收集证据,合理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学生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亮点:1、通过设计实验激发了他们的兴趣。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如: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做到由浅入深,一步步的深入,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又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老师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利用合理规范的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课堂因此真实而生动 我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所以在教学中要予以强调。如:压力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垂直和表面。在压强中,应该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巩固和理解。

大气压强教学活动案例

大气压强(一)教学活动”案例 淮安外国语学校管俊芝 【教材依据】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8 年级下册【内容简析】第九章《压强和浮力》第三节《气体压强》分2 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是第一课,希望通过日常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实验的观察,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设计思想与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对象是八年级的初中学生。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大气压强已有的模糊概念,但并没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导”入式的概念教学,使学生在过程中理解概念。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探究水平,通过观察“瓶吞鸡蛋”和易拉罐被压瘪等实验和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得出大气压强确实存在的结论。同时培养了他们细致、耐心的科学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科学研究的兴趣,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2)、了解并能解释生活中有关大气压的一些现象。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积极的探究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2)观察演示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3)通过观察和体验,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4)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善于和同学合作,学会研究未知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通过参与探究活动,亲近科学,激发深入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如何设计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2、如何利用大气压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前的准备】 1、实验器材:剥了壳的熟鸡蛋、空牛奶瓶、酒精棉、火柴、易拉罐、铁架台、酒精灯、玻璃杯、纸片、塑料吸盘、饮料瓶、注射器、水(热水和冷水) 学生四人小组器材:玻璃杯、纸片、塑料吸盘、饮料瓶、注射器、水(热水和冷水) 2、多媒体课件

压强观课报告

压强观课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压强》观课报告 本节课,段晓珍老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交流合作,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收集证据,合理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 回顾整堂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活动开展顺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因素有关,理解了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运算。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 1.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一个小游戏,来导入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没有揭示谜底,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非常好。 2.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体现了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独特魅力,6人一组,学生搭配合理,做实验时,全体学生都站立进行,也符合实验规范。 3.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做到由浅入深,一步步的深入,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在讲解例题时,通过让学生板演例题,师生点评,规范了解计算题的步骤。 4.通过揭示导入新课时的游戏谜底,自然引入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过度自然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的讲解中,从公式P=F/S、生活现象出发,

并结合实例分析、运用来巩固。在总结时注意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用学过的物理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进一步落实“生活——物理——社会”。 5.讲练结合好,每一个知识点后都紧跟练习题,能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二、今后改进措施: 课堂上要学会关注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把学习的过程真正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并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1、在教材分析中,对于压力大小的讲解花的时间过少,可以增加物体不同放置情况下的压力大小比较,适当的知识拓展有利于一些优秀学生的有效学习。 2、在本节课可适当再增加压强的公式运算,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压强概念的知识。

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压强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压强 背景 《压强》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节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在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这节课是整个单元的一个基础。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案例 1、巧妙导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在本节课开始用简单的小游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展示一枚鸡蛋,问学生如果把鸡蛋握在手心,手均匀用力捏鸡蛋,能否把鸡蛋捏碎,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捏不碎。一位女生上前面来亲自试试能否捏碎,她用了很大的力也没能把鸡蛋捏碎。男生们觉得这个女生根本没用力捏鸡蛋,所以鸡蛋没碎。一位力气大的男生说,我去试试,鸡蛋不碎都不可能,结果他来到前面也没能把鸡蛋捏碎。这个结果很出乎学生的意料。教师提问,谁有其他办法使鸡蛋碎了?学生说了生活中最常用的办法。教师又提出问题,一只手同时握两个鸡蛋,均匀用力,鸡蛋会不会碎呢?很多学生说,一个都捏不碎,两个就更不可能捏碎了。刚才试验的女生再次到前面捏鸡蛋,结果鸡蛋碎了,她说她用的力没有第一次大呢,鸡蛋却碎了,太不可思议了。试验结果出

乎多数学生意料。教师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2、自主参与探究过程 教师展示图片:一、在茫茫的林海雪原上穿雪板和不穿滑雪板的人的行走;二、在沙漠行走的骆驼长着又大又宽的脚掌;三、啄木鸟的嘴很尖;注射器的针头很尖。学生亲自体会,把铅笔一端削尖,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压住铅笔的两端,两个手指的感觉分别怎么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随手可得的器材,甚至包括学生的身体让学生进行观察,亲身体验,并且对这些实例共同的特征进行分析,学生交流得出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形状、材料、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有关。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和想法在课堂上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真正的把物理和生活联系了起来。这一安排将学习过程由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寻求,让事实说话,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探究精神。虽然有的猜想是错误的,但说明学生也经过认真的思考,教师给予了鼓励和赞许。 3、学以致用、指导生活 压强概念在生活、社会中应用比较广泛。有时我们需要增大它,有时需要减小它,怎样来增大或减小压强呢?学生根据压强计算公式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展示宽带书包、坦克、切菜、按画钉等图片,由学生分析其中是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方法是什么?紧接着问学生如何改变人体自身对地面的压强?并请学生到前面表演:有的抱着一摞书站在地上来增大压强;有的抬起一只脚来减小压强;有的坐在地

八年级物理大气压强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案例评选参赛作品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大气压强》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八年级 2、学科:初中物理 3、课时:1 4、教学资源与设计 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有关视频、图片等,制作教学课件。 二、教学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学生已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实验探究能力,在教学安排上,从新课引入,到教学中间的设疑、亲身体会,处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从观察、实验着手,从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相关研究方法。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压强》第三节《大气压强》。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关于气体压强中的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教材不仅从内容上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而且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上也与前几节内容衔接得很好,本节又通过与液体内部有压强的原因类比得出大气压强存在的原因。接着,教材安排了几个有趣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思考其原因。这样,就从实际现象出发,采用推理的方法,令人信服地得出大气压强确实存在的结论。这种安排,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十分便于教学的开展。教材在编写中又体现了开放性的新理念。许多知识设计为选学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压力、压强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八章压强和浮力 〖课程标准〗: 1.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学习压强的概念 2.通过阅读,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 3.通过学习,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通过分析,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能把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 5.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以前,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力的感念,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二力平衡等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了更多的感性接触和理性认识,但对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很少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因此,对“压强”这个概念模型的建立以及应用具有较大的困难。 〖设计思路〗: 1.用身边物品作活动器材,保证理论与生活紧密结合 2.“活动探究”和“思维训练(理论探究)”相结合 3.全程“自主”的活动,让学生的成功体验更充分。 〖器材准备〗: 充气气球(几只)、小刀、大头针(若干)、一头削尖的铅笔、肥皂(一块)、铁丝(粗、细各一段)、布条(一段)、图钉、老虎钳、完好的盒装牛奶(含吸管)、海绵(一大块)、砖头(2~3块)、钩码(一盒)、装满水的饮料瓶(一只)、瓦匠用灰桶(一只)、背包 〖教学过程〗: 活动布置:定组长——协调组内工作。 要求——①人人参与、团结协作 ②做好记录(记录包含实验现象、同学的想法和建议) ③活动交流包含操作演示和讲解两部分。 ㈠压力和压强 1、活动1:提沙桶 活动要求:用铅丝(粗、细任选)组装好提桶的提手,再将装满沙的提桶提着走一段。 活动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动手组装提桶的提手既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选择铅丝的不同,又显现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2、活动2:压气球 活动要求:很大的压力,不能压破气球 很小的压力,就能压破气球 活动交流: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

初中《压强》评课稿 在听了张老师《压强》一课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1 整体感觉 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引入——以多媒体展示图片的形式创设了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从而引导学车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或者压力的受力面积有关。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4)规范化。李老师在讲授例题和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时,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5)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受力分析,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板书规范、美观,三者相互配合默契。课件只能展示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而课堂是动态的,利用合理规范的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课堂因此真实而生动。 3 改进意见 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我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我的改进建议。 (1)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练。在日常的生活中,关于压强的例子随处可见,我建议可以用细线和细绳来比较切割肥皂的难易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所以在教学中要予以强调。如:压力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垂直和表面。在压强中,对压强表达式中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应该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巩固和理解。 (3)在探究流程中,李老师是先要同学思考什么影响压力作用的效果呢?在让学生体验铅笔实验,我认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改为先让学生体验实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 (4)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痕迹,否则探究性实验就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我在上这节课时,就有的同学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等可能。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多种猜想之后,老师在从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因素有关部门因素和无关因素等方面逐步筛选,确定探究的课题。不能因为教师的种种原因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5)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交流和合作,使一些现象更加的直观和明显。如学生实验中海绵的形变效果不明显,可以选择质地松软的体积更大的海绵块,并且在海绵的侧面画上一些黑白相间小格,通过格子形状变化的情况来显示出压力作用效果的不同。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教学案例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继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之后的一个内容,学生已具有了压强和压力的有关知识,但对流体、流体的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应用却是一个新的内容,这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热情。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位置压强越大。这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普遍,与社会联系非常密切,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按照课标要求,学生只需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知道飞机升力的产生,不要求过多过深的涉及与“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有关的内容。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知道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生活中的现象。飞机升力产生原因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分别是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么样产生的,体验由气体压强差异产生的升力,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本环节我采用了观察法,启发法,练习法的措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本环节的重点是:了解流体在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在流速小的位置压强大。难点是:了解飞机机翼的形状特点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案例过程:在探究完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学生已经懂得了流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位置压强越大的结论。这时向学生们提问:几十吨重的飞机为什么能够腾空而起?并展示多种类型的飞机,此时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很多同桌间开展了小声音的相互议论。这时提示班级学生做纸条能飞起的实验:用手将一张纸条的一端靠近下嘴唇,另一端自然下垂,吹气。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学

生做完实验后,赵鹏坤回答:“可以看到纸在吹气的作用下向上飞。”接着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原因呢?宋凯回答:“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上下压强差使纸片飞起来。”鼓励他回答的非常好,班级响起一片掌声。接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飞机的升力产生是否也一样呢?秘密在于机翼。机翼的形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观察飞机机翼的截面使什么形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飞机机翼的形状,再展示动画:机翼在飞行时过遇到空气气流,并向学生们介绍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是间里机翼上方空气通过的路程长,所以速度比下方空气流速大。学生通过我的讲解开始议论升力的产生原因。蔡晓兰回答:“可能是空气在机翼上下表面由于流速不同产生了向上的压力差,压强差,这就是向上的升力。”我肯定了蔡晓兰的说法,并在黑板板书:机翼升力产生原因是飞机飞行时,空气在机翼上下表面由于流速不同产生压强差是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接着向学生拓展:在生活中,不仅飞机利用了升力,水翼船也利用了升力来减小船体的阻力,水翼船的下部,也有类似飞机机翼的水翼,船在高速行驶时,水翼会获得升力,使船体与水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减小水对船体的阻力,进一步提高船速。讲解完后学生的感觉就好像懂得到很多到东西。于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利用了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三道巩固练习。练习1:当气流通过机翼是,被分成上下两部分,通过机翼下方的气体流速小,对机翼的压强();通过机翼下方的气体流速小,对机翼的压强(),使机翼受到向上的压强,压力差,这就是飞机的升力。练习2:飞机机翼的形状特征是:底()上()。当出完这两道题之后,学生们几乎是一口同声的说出来当气流通过机翼是,被分成上下两部分,通过机翼下方的气体流速小,对机翼的压强大,通过机翼下方的气体流速小,对机翼的

3018.人教版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学案例教案

《大气压强》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 学生对课堂总是有恐惧感,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为了让学生增加课堂兴趣,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互相转变,学生为主,教师做为指导者成为配角,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尤其是自然科学课,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师为学生准备好器材的条件下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讨论并得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成为现在教学的新模式。 一、教学设想: 为体现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指导思想,我将《大气压强》设计成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分析得出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 基本流程为:教师引入实验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学生动手实验→提出问题→总结得出规律并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知道大气压强存在并很大,具体测出大小的方法 ②气压和风的形成原因,大气压强和沸点之间的关系 2、科学探究目标:①通过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感受到大气压强的 存在 ②指导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 力和自行探究能力 3、价值目标:①努力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积极尝试的探究精神, 能主动完成实验,专注参与讨论,培养相互合作的科学态 度 ②通过科学实验,体验大气压强,并发散思维,创新实验 三、教学重点: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几个实验和压强与沸点关系实验 四、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五、教学准备:吸盘的挂物钩、集气瓶、针筒、硬纸片、半球(马德堡)、抽气机、铁架台、圆底烧瓶、酒精灯、石棉网、开水、橡皮管、学生分成8个小组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实验:

(1)演示实验:师:在桌子上放一盛水脸盆,地上放一只没有水的脸盆,然后 教师把橡皮管一端放如盛水脸盆中,再用嘴吸皮管,出水 的时候把皮管对准地上的空脸盆。 猜想:你会看见什么现象?水会被吸出来吗? 水被吸出来了,而且直到桌子上的脸盆中水吸光了才好,照道 理,我吸一下出点水,不吸就不会出水,但是我们可以看见水 被吸光了。 疑问:为什么这样一吸,脸盆中的水就会被吸光了呢? 思考与讨论:做好这个实验,你的脑袋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二)进入新课学习,继续实验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大气压强” 板书 师:我们上面的实验就是大气压强的杰作,它是如何来作怪的 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可以找到想要的答案。接下 来,大家利用桌子上提供给每个小组的器材设计实验,要 求是自行设计实验,来证明大气压强是存在的。每个小组 的组长负责记录和总结!好,开始! 启发与提醒:如何设计大气压强的实验,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大气压 强的存在? 学生设计方案:①集气瓶装满水,用纸片盖住,倒转过来,水不出来 ②针筒吸水 ③吸盘吸在玻璃上 提问:为什么以上的实验可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思考与讨论:是什么力量托住纸片?什么力量帮助针筒吸水?吸盘为 什么可以吸在玻璃上? 创设情景:教师拿两个半球合起来,再拉开,很轻松。问学生有没有方法使我拉起来很吃力,甚至拉不开呢? 演示与学生实验:学生用抽气机抽掉半球中(合起来)的空气,先抽一点点,再拉一拉,很轻松的就拉开;然后将空气多抽一点,就比较 难拉,必须用点力才拉开;再把空气尽量的抽掉,发现两个 人根本拉不开,再加两个人也拉不开,最后六个人终于把半 球拉开! 疑问:为什么开始很容易拉开,后来要六人才能拉开呢? 思考与讨论:为什么空气被抽掉之后,就比较、甚至很难拉开? 师:(总结讲述)抽出金属半球内空气(或挤压出皮碗内的空气), 两个金属半球(或两个皮碗)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紧紧

《压强》教学案例 (1)

《压强》教学案例 横山桥初级中学牟仁龙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这一课时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 该案例通过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学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让学生通过本节课所学内容来解决导课时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深深地感到所学知识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是学有所用的。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将物理问题巧妙地融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主动实现了知识的建构。 教学设计的细节: (一)教学中的闪光点本节课从很多方面都体现了课改的理念,但我认为,重要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好的开端和好的结尾。 2、引入新课后,教师出示了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在物理这么学科中控制变量法的重要性。 4、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具体的生活经历、亲身体验,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二)学习内容:压强 1、根据课标要求,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观课报告

大气压强观课报告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 周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大气压的存在实例和通过大气压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并能掌握一些利用大气压的重要应用。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周老师用课本中的覆杯实验引入,大胆地把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实质,也就是在实验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让学生自己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关键,从而引出了大气压的概念。这样的改变让学生从单纯的观察到自己亲自动手,参与度更广,学生的专注程度大大提高。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为什么纸没有掉下来?”“是不是因为水吸引了纸片,所以没有掉下来?”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如:“大家用桌上的仪器,设计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小实验,并用大气压知识来解释。”通过不断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动手实践。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不仅教给了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 3.学以致用,教学举例贴近生活 比如说,周老师用“魔术”:将矿泉水的空瓶加了热水,再倒掉后盖紧瓶塞,使瓶子变形;还有用嘴吸纸杯,吸管喝饮料等。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了解大气压的实用性。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标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