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徐国庆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徐国庆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徐国庆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徐国庆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

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所徐国庆博士

一、当前职教课程改革的迫切性

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案例

反思:1、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学“汽车构造与维修”;2、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什么这么糟糕

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主要问题:1、学问化;2、缺乏统一的逻辑学科课程仅仅是现象问题。现有课程的本质问题是“学问化”,即在“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个观念的指导下,把实践仅仅看作为理论线性演绎的结果,把实践看作为理论的附属品。正确的关系应当是理论服务于实践。

为什么不能先为实践储备足够的知识?

(1)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种书生是天生成的才具,能对于书本子上的学问有趣味。其余大多数的人,只知道五官接触的、能够实做的事体才有趣味,书本子上的趣味是没有的——杜威

只有当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建构主义

(2)职业知识的工作结构表征方式

因此本次课程改革的重心并非要否定知识,否定理论(当然需要根据新的原则对理论做出取舍),而是要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关键不是实践课时的多与少),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使理论从属于实践。

要突出工作实践(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仅仅对理论知识的深浅进行调整是不够的,而是必须对原有课程进行结构性改革。

二、从教学论到课程论

(一)何为课程

西方:课程即跑道。

中国:功课(内容)及其进程(组织)

课程的特征:方向性、过程性

(二)课程论兴起的原因:1、课程是制度化教育的产物,是教学过程规范化、系统化的需要。2、近代课程理论发展的结果。

对学科课程理论的突破使人们意识到,仅仅对课程内容做些删减,或对编排顺序做些调整是不够的,还不能充分体现人们对教育的新设想。改革还必须触及一个上位问题,即按照何种逻辑来设置课程。

(四)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是方案,教学是实施。

老师应当教“课程”,而不是教“教材”。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管“课程”,而不是仅仅是管“教材”

三、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内涵

项目可理解为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做,一个故障的排除,一项服务的提供等。

以通过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具有综合性、完整性、相对独立性。项目课程不同于模块课程,模快是技能单元。

基本理念:

1、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

2、以工作项目为参照点设置课程:整个课程体系要以项目课程为主体;

3、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基本顺序编排课程;

4、按照工作逻辑,以任务为参照点设计每门课程的学习项目;

5、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6、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要选取典型产品(服务)组织教学活动,使工作任务典型化、具体化,以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并通过所获得的“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典型产品(服务)的选择要体现地方经济特点,具有先进性、典型性、可行性,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规律。

四、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技术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核心问题:开发什么、谁来开发、如何开发

1、开发什么: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大纲)、教材

2、谁来开发:政府、职教课程专家、行业专家、教师、学生

3、如何开发:市场分析、工作分析、课程分析

(一)市场调研与课程目标

高职课程目标定位:技术实践能力

科学发展至今,世界上许多领域都已经无保密可言,然而同样的材料,同样的设备,其产品仍然存在很大差别。这是为什么?美国人做过一个实验,集中20位不同国家的工人,发给同样的模具,打造同样尺寸的铜砖,这项工作不需要任何技术。然而20个人打造出来的结果,还是不一样的,还是有高低之分,还是有不同的审美趋向。

课程目标的编制:

课程目标是规定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要达到的预期行为结果,可划分为最终目标和促成目标两个层次。为了使得课程目标的表述能够明确,尽量不要使用“知道”、“了解”“懂得”、“熟悉”之类的动词,否则,所描述的课程目标就会非常模糊。建议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压片机”。

片剂生产教学目标:

1、掌握片剂中常用赋形剂的种类;

2、掌握湿颗粒制备片剂的工艺流程;

3、熟悉片剂的质量检查项目;

4、熟悉片剂包衣的目的、种类及包糖衣的方法;

5、了解制备片剂过程中的常用设备的操作;

6、了解片剂的特点和分类终极目标:生产出合格的片剂

促成目标:(1)能熟练操作压片机;(2)能运用理论知识解释操作过程;(3)解决压片过程中的常见问题;(4)能检验片剂的外观、片重差异、硬度、

崩解度和脆碎度;(5)严格按照GMP要求规范操作。

(二)工作任务分析与职业能力标准

工作任务分析专家:(1)熟练掌握了工作任务分析技术;(2)善于激发、整合行业专家的思考;(3)要注意控制讨论时间;(4)不一定是本专业的人员。

行业专家指在生产一线直接从事生产操作和管理的专家。

(1)要求具备高级工以上证书;(2)在该领域具有十年以上工作经历,对所从事的职业领域有较为宏观、整体、前沿性了解;(3)善于表达与合作;(4)来自于毕业生就业区域内、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应的不同性质、类型规模、层次的企业,以保证工作项目基本覆盖工作岗位群;(5)每次约需10~12位行业专家。

工作分析开始,工作任务分析专家要给企业专家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工作项目的界定及叙述要求,要求他们不要考虑以前学过哪些知识,只叙述在岗位上做哪些工作,用工作概念而不是学习概念来反映每个项目。在工作项目中,只包括工作内容,不包含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每个项目由“名词+动词”组成。

由于行业专家来自不同的企业,其工作性质和内容都不尽相同,工作任务分析专家应先鼓励他们采用头脑风暴法,尽可能地把不同意见展现出来,然后整合不同专家的意见,形成专家小组认可、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

按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1)工作项目:一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任务。它可能与工作岗位相对应,也可能不对应,这取决于不同职业的劳动组织方式(如饭店前厅管理)。

(2)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单件任务(如统计员工的工资)。

(3)职业能力:完成工作任务需要采取的动作、行为(如使用计算器)和

所需要的知识。

工作任务分析的基本要求:全面性原则、独立性原则、真实性原则、适度性原则

通过工作分析,我们将获得丰富的工作世界图景(1)有的职业的工作任务是以其产品为逻辑线索而展开的,如数控加工,典型零件加工为我们揭示其任务逻辑提供了线索;(2)有的职业的工作任务是以其工作对象为逻辑线索而展开的,如电气自动化;(3)有的职业的工作任务是以其操作程序为逻辑线索而展开的,如电子产品制造;(4)有的职业的工作任务是以设备或系统的结构为逻辑线索而展开的,如汽车维修、空调与制冷设备的安装和维修;(5)有的职业的工作任务是以岗位为逻辑线索而展开的,如酒店服务、烹饪;(6)有的职业的工作任务是以典型工作情境为逻辑线索而展开的,如导游。

(三)课程结构分析与课程计划

1、课程结构模式设计

根据学生就业的具体岗位设置专业方向,资料依据来源于“人才需求调研”。

专业核心课程指以培养某个专业核心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这些课程要以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共同职业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要避免过去用“知识”代替“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这些课程的倾向。因此它不同于过去所说的专业基础课。

2、课程门类划分

普通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又包括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

普通文化课程门类设计:参照普通教育课程框架

专业课程门类设计:课程边界划分的基本依据是工作项目的划分。项目课程要求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学科课程)设置课程门类。

工作项目与课程门类并非一一对应的,其间存在一个复杂的转换过程。因为不同项目需要的学习课时是不一样的,而不同课程在课时分配上应有均衡性。因此,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来确定职业教育课程门类,需要对工作项目重新进行合理的组织,对于那些知识含量比较少的工作项目,可以把它们综合在一起构成一门课程。合并的基本技术要求是根据工作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这是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建构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新课程体系的关键所在。

工作项目合并时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既相关性原则和同级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指要尽量把那些工作内容相关性程度比较高的项目合并在一起;同级性原则指所合并的工作项目应当是处于同一个层级的。

3、课时分配

专门性应当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定位。要打破工程学基础观,确立生物学基础观。

4、课程安排

(四)课程内容分析与课程标准

1、普通文化课程内容定位:浅显性、生活性、宽泛性

2、专业课程内容开发:根据工作项目完成的需要选择课程内容。

(五)教材模式开发与教材

1、基本原理:用工作任务引领理论知识;用典型产品或服务引领工作任务。

2、模式

3、项目课程教材编写体例

(1)教学目标;(2)工作任务;(3)实践操作(相关实践知识);(4)问题探究(相关理论知识);(5)知识拓展(选学内容);(6)练习;

实践知识指完成本项目必须具备的操作性知识,如操作步骤、工艺、工具设备名称等。理论知识指完成本项目必须具备的理解性知识,用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操作”。

(六)教学过程分析与学习结果

项目课程的教学方法

1、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需要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操作、讨论等活动,而教师的职责更多是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教师还要有耐心让学生犯错误,失败的经验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机会。

2、以任务为中心开展教学

要注意对工作任务本身做详细阐述,为理论学习提供坚实载体。要让学生理解工作任务,并提醒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工作任务上,而不仅仅是知识上,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工作任务。

3、把握讲授的运用时机

虽然讲授法已经不是项目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但它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恰到好处的讲授,将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扩充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讲授法的运用时机需要教师仔细斟酌,控制好讲授的时间,避免长篇大论。

4、把握理论的切入时机。在教学中教师何时讲解理论非常重要,要善于把握时机。

5、注意“衔接语言”的运用

教师要学会运用各种衔接性语言,能够把不同工作任务衔接起来,把理论与实践衔接起来,把前后不同工作任务中出现的理论知识衔接起来,这样学生才不会有“零乱”的感觉。这不仅需要教师对整个课程内容体系的项目关系有深刻把握,而且要求教师打破线性的教学思维,学会网状的教学思维。这一点在项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

实训基地设计

以往的实训(实验)室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和建设的,这是一种课程内容导向的实训(实验)室设计模式。它存在零散性等缺点,缺乏整体设计思路。如果现有的课程体系本身存在问题,将更加导致实训(实验)室设计的偏差。应当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按照空间结构与工作现场相吻合的原则设计实训(实验)室。

校内实训中心设计模式:课程内容导向模式、物质环境模拟模式、工作过程模拟模式、

如何开发实训基地?要考虑建筑因素,更要考虑课程因素。

实训室的划分、实训设备清单、实训功能开发

五、对项目课程的反思

1、是否一定要建立在学生自愿基础上

项目课程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一定要以兴趣为基本出发点。如职业教育中,企业的工作任务是确定的,并且往往建立了严格的行业标准,虽然个体可以在工作中进行创造,但如果他希望获得这个工作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接受这个工作的要求。

2、项目是否必须是制作完整的产品

通常理解的项目是制作一个完整的产品,比如生产一辆汽车,设计一个服务项目等等。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完整的职业能力。但是我们在开发项目课程时没有必要局限于此。项目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任何一项产品,比如一个零件,只要它有利于教学,并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就可以看

作为项目。因此,项目没有必要是完整的产品。而事实上,小型项目对于初涉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有利于教学,只有到了教学后期,需要整合学生所获得的各个局部的职业能力时,采用大型项目才有价值。

3、项目是否必须真实地来源于企业

按照真实性学习理论,以来源于企业的项目为载体组织项目课程,当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课程的功能。但在实践中,我们根本不可能根本教学内容及进度的需要及时从企业获得足够的、合适的项目。其实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事一个来自企业的项目已经相当不容易。因而,项目不一定要求是真实的,只要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模拟项目也未尝不可。

4、项目课程中是否必须有引导性问题

这是肯定的。项目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反思习惯与问题解决能力,这就必然要求有引导性问题。另外,项目课程的重要功能是整合理论与实践,而只有有了引导性问题,它才可能实现这一功能。联结理论与实践的逻辑纽带是实践性问题,它既不是教材上的思考题,也不是从事理论研究所提出的学术问题,而是产生于工作实践,需要在工作实践中进行思考的问题,因而可以把这种引导性问题称为实践性问题。项目课程开发中必须重视实践性问题的设计。

5、是否所有课程都必须项目化

尽管并不要求所有课程都项目化,但至少要求把项目课程作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而这会大大增加项目课程开发的难度,比如:如何使得项目课程能负载所有专业知识,如何在技术上确保项目能覆盖这个工作领域等等,这些问题是单个项目课程所不存在的。

相关博文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徐国庆]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体化课程标准解读

职业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案例介绍

汽修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工作汇报PPT[申荣卫]

三纵三横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邢台职技院]

国外网络课程走红,中国精品课程缺少什么?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讲座视频[赵志群]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PPT[赵志群]

职业教育与课程开发[姜大源精品课程会议讲话]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PPT[姜大源]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改革[张彦忠]

职业教育考试题(答案)

职业教育学试题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 1、我国最早的实业学堂是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这是我国企业办学之始。 2、我国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和(“劳动预备制度”),规定每一个公民就业前都要接受一定时间的职业教育。 3、黄炎培代表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 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并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4、MES是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 )的缩写,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际劳工组织)借鉴德国等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创立的职业教育理论。 5、1917年(黄炎培)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强烈指出教育不与(职业)沟通教育的问题所在、社会各行各业不能健康发展的问题所在。 6、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 7、职业教育从纵向层次看,可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 8、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三种类型。 9、影响人的发展的四大因素是:(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10、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的,从事教育和教学的基本技巧、方法和能力。一般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

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教育和管理学生技能)四项技能。 11、我国教师资格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等七种。 12、能力本位教学理念具有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组织(个别化)、教学评价客观化的特征。 13、(分析职业能力)是实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将一个职业工作划分成若干职责,再将每个职责划分成若干个任务,从而确定对应于各职责的(综合能力(Competence))和对应于各项任务的(专项能力(Skill))并加以分析。 14、教学模式一般由(理论基础或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程序)、师生配合方式、(支持条件)五个因素构成。 15、教学准备过程中,钻研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懂)、(透)、(化)、(深)的程度。 二、解释概念(每题4分,共12分) 1、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 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从学校培养目标出发,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组织由学生担任主角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本身就是课程 3、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具体说包括教师教育多元化、任职资格明确化、教育教学艺术化、专业活动自由化、劳动报酬合理化五个方面的涵义。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因此,我们的课程改革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和需要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和创造型人才,因此,课程改革必须改变过去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传统过程和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封 闭式模式,根据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需求,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不断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内容。作为职业学校,必须在课程改革上下功夫,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较强职 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坚持提高素质与掌握职业技能并重。 一、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忽视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及目的单一的指向某个专业所达到的就业要求,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执行,忽视了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课程的编写注重文化课知识,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忽略了如何把课程作为一个载体,使学生更好得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如何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缺乏应用性

打开我们的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尤其是职业基础课,从理论到理论的学科体系,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知识,以至于使学生觉得进了职校要进行理论研究。于是,学生只有在考试前“死记硬背”那些理论和原理。考试结束后,能留下多少记忆的痕迹,恐怕是不能乐观的,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实际操作能知多少。 3.开发空间小 我们课程内容的编制系统而严密,条理而规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只能在规范中进行。尤其是专业技术课,更不能脱离教材的内容。某一个工具的使用,只能是一个动作,一个姿势。比如“某一个导游班的毕业生,带团到某一个旅游圣地,他在向游客介绍时就像背台词一样一字不差,不能增加不能减少,让游客们感到得是这个导游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教师在教学课堂的设计也缺乏预设的空间,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学生无法在体验中生成新的知识与技能。 4.缺乏灵活多变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市场的需求本身就具有灵活性,不同的时期,市场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的调整,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也应该不断地变化、调整。比如:西宁市是一个物流城市,在这个大市场中就缺少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学校就应该根据这一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招聘一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物流专业人才。

职业教育学

广东省技工学院和职业培训机构教师教育理论函授培训作业册答案 《职业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职业教育学:是一门研究职业教育现象,探讨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新兴科学。 2、职业教育: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社会各种职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和从业者所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使其成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宽广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从而适应就业的个人要求和客观的岗位需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是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人们对未来职业教育前景的理想期望。 4、终身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学生毕业以后所受教育及训练的统合,它不仅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关系的发展,而且也是个人(包括儿童、青年、成人)通过社区生活实现其最大限度文化及教育方面的目的而构成的以教育政策为中心的要素。 5、生计教育:是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各阶段,依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为了进入职业领域并不断进步而实施的有组织的综合性教育。 6、培养目标:就是在国家总的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各级各类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内容及应达到的规格所提出的要求。 7、素质:指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教育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与知识和能力相比,层次更高。 8、职业教育的总目标:指对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的总要求,适用于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各种门类。它是制定下一级培养目标的依据。 9、学生观:是对学生的基本看法,怎样认识学生就会用怎样的态度和办法对待学生,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 10、学生管理:是从管理对象角度分类的一种管理类型,是对学生的管理活动,即为高效率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过程。 11、“双师型”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把专业理论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师。 12、职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指教师在职业教育工作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每一个教师对社会和受教育者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13、教学工作技能:在教学行为过程中,教师运用教学理论、专业知识等,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特定的教学行为方式。 14、教师专业化: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15、专业:在教育上,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化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 16、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原则:指职业学校工作者在专业设置中所依据的基本要求,是专业设置工作的指导思想。 17、学科课程:也称为分科课程,是一种以人类各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基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类型。 18、综合课:综合几个学科内容,把一些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学科综合在一起,也可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教学科目。 19、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灵魂,指导教学行为和活动,是对教学的价值追求。 20、“一体化”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服务、科技开发等内容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指南与技术规范

附件3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建设指南及技术规范 为加快推进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有效开发和普及共享,规范资源开发行为,统一资源技术标准,优化资源开发质量,依据《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实施意见》,综合考虑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建设要求,特制订本指南和技术规范,供建设团队在开发中依循和参考。 一、建设内容与要求 (一)结构化课程设计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应以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前提,按照岗位能力递进和遵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进行结构化课程设计为框架,构建课程应涵盖所有基本知识点和岗位基本技能点。 (二)资源建设内容 以满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出发点,以满足教师灵活搭建课程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为根本,以碎片化的素材资源为基础,进行资源建设。每门课程建设资源不少于800条。 资源包括基本资源与拓展资源。 基本资源:应以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前提系统设计,以碎片化的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结构化的课程建设为骨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展示资源的优势,开发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必要数字资源。课程资源须覆盖课程所有基本知识点和岗位基本技能点。

拓展资源:拓展资源应体现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和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建设拓展资源,增强资源建设的普适性。其内容应包括面向学生的自学、培训、进修、检索、科普、交流等内容,体现课程技术特点并向产业领域扩展,如素材库、培训包、工种包、企业案例等。 课程资源内容主要有: (1)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流程、作业规范、教学文件等。 (2)企业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场景、校内教学条件等。 (3)企业生产过程、学生实训、课堂教学等。 (4)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内部结构等。 (5)虚拟企业、虚拟场景、虚拟设备以及虚拟实验实训实习项目等。 (6)企业案例、企业网站链接等。 (7)数字化教材、教学课件等。 (8)习题库、试题库等。 (三)课程资源建设要求 1.分层建设 依据结构化课程设计,分层建设课程资源。建设资源分为素材资源、积件资源、模块资源和课程资源四个层级,以文本、图片、动画、音视频、虚拟仿真等多种媒体形式呈现,以满足学习者按照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路径进行自主学习。具体分层建设资源内容如下表。

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目录 简介 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1.超前性原则 2.多元性原则 3.基础性原则 4.实践性原则 5.灵活性原则 简介 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1.超前性原则 2.多元性原则 3.基础性原则 4.实践性原则 5.灵活性原则 简介 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根据杨开城博士的最新探索,可以对课程开发做如下的介绍:如何解决现有课程开发理论所存在的问题以满足实践的要求?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课程开发研究为课程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要采取“开发取向”。开发取向是指“通过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原理以及各种可重用的技术来尝试解决世纪的教育教学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理解教育教学规律,以形成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独特认识的研究取向”。教育技术学研究视角中的课程开发理论,作为一种技术理论,它的内容包括理念(教育观、课程观、学习观等)、方法技术(具体的课程开发技术,如需求分析技术、设计技术和评价技术)和技术组织(灵活、合理的技术过程步骤,如课程开发模式)三部分,其中方法技术是课程开发理论的核心内容。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不足是它认为课程是达到特定目标的活动和经验的设定,尤其是采用的“目标细化”的设计、决策技术,即通过目标分解来获取内容而不是通过内容分析来确立目标、先决定课程模式再选择课程内容等的做法——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从目标找手段、从内容找形式的实践逻辑。 因此改进课程开发理论的重点在于探寻课程开发更合适的方法技术以及组织方法。探索的基本逻辑可以是:课程的基本单元是什么,基本单元的成分是什么,这些单元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技术构建起来并组织成课程的。这些方法技术及其组织被我们称为课程开发技术。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职业学校教育目标一经确定,就必须研究、开发、构建一个紧贴教育目标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能够实现教育目标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全面的、灵活的能够获得较大效益的课程方案。确定这一方案,必须根据教育目标所界定的规格、层次及其职业岗位职责任务,科学合理地组合课程结构、内容及其教学目标,必须坚持遵循五个基本原则。 1.超前性原则 职业学校培养人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然而,办教育有教育的规律,培养人才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未来人才市场需求作出准确分析和预测,为超前开发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 2.多元性原则 现代职业劳动界限的超越和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具

职业教育课程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A卷 选择题:(2*10=20分) 1.职业教育在古代社会采取的主要是(C)形式。 A.家庭教育 B.私塾教育 C.学徒制 D.官府办学 2. 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模式是(D) A.集群式课程模式 B. 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C.MES课程模式 D.三段式 3. 以学科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的课程形态的是( C )。 A.学生中心课程 B.社会中心课程 C.学科中心课程 D.科目本位课程 4.下列特点中,(A)不属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特点 A.直接性 B.多样性 C.共适性 D.应变性 5. 职业教育课程分析可划分为(B)三个阶段。 A.社会需求分析、行业分析、学科分析 B. 社会需求分析、行业分析、教学分析 C. 行业分析、学科分析、教学分析 D. 社会需求分析、学科分析、教学分析 6. MES课程内容的基本单位是( B) A.培训大纲 B.学习单元 C. 学习材料 D.培训模块 7. 在课程理论研究上,( D )把研究范围从课程开发拓展到了如何教学,提出了行动导向和项目导向的教学理论 A.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B. MES C.“双元制”课程模式 D.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8. 学习领域,是行动领域的教学归纳,是按照教学论要求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归纳后用于职业学校的教学行动领域。下列命名,能够体现学习领域命名原则的是(A)。 A.人力资源信息收集与处理 B.点钞票 C.最优化策略 D. 经济学 9. 下列关于学习情景与学习情境区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学习情景设计时间跨度长,学习情境设计时间跨度短 B学习情景难度较低,学习情境难度较高 C.学习情景涉及的要素较少,学习情境涉及的要素较多 D.学习情景活动空间较小,学习情境活动空间较大 10.集群式模块课程力图吸收现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优点,及我国传统模式的长处,形成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又符合教育内在规律并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模式,其最主要特点是(B)。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解决的十个问题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解决的十个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赵志群博士在新著《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中,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特点概括成一句话:“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即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赵志群博士认为,建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需要解决的十个问题—— 1. 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 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保证学生实现当前的就业需要,还是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奠定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 2. 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 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专业课程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用于学习的“学习领域”,即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3. 应用科学的职业资格研究方法进行职业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化的职业资格研究,是将行业分析、工作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结合在一起,同时兼顾工作过程分析、生涯发展和教学设计,通过实践专家研讨会等程序化的方法确定职教课程的基本内容。 4. 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分析确定课程门类 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相统一的、智力与身心综合发展的过程,其专业课程的内容应当是从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学习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式、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是教师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 5.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结构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应满足三个要求,即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价反馈)、工作要素的全面性(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人员与工作成果)和包含“工作过程知识”。 6.依据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序列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主要关注遵循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而相对忽视了人的职业成长和生涯发展规律。德莱福斯等发现,人的职业成长不是简单的“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和积累,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必须经历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5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知识形态,在此,经验的积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采用什么方法和载体,才能把学生从较低发展阶段有序、有效地带入到更高的复杂阶段?如何设计符合职业成长逻辑规律的系列学习任务? 7.采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业方式组织课程内容 要想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采用科学地和系统地组织学习内容的新载体,最为典型的就是课业。课业是根据学习情境设计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自主完成的综合性学习任务,是学习情境的物质化表现。课程开发工作

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研 究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一、国内职业理论研究 1.我国古代职业理论研究 我国古代体系仅局限在各个职业圈内进行,古代中,很多受教育者都是艺徒制的,同时,这也是我国古代保持时间最长的职业教育形式。艺徒制作为我国古代职业教育中最为典型的教育形式,是奴隶制的统治者集中全国功匠艺人建造作坊为开端,在封建里随着商品的发展而日益兴盛。一个国家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与劳动者的职业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论语》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将“习”取其原意:练习、实践,也就是学习了理论知识后,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反复练习,变成自己的职业技能,并付诸于实践。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当今的职业教育不无启示,也是我们当今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 2.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中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创办被公认为近代职业教育的开端,从此中国开始对现代职业教育进行研究。教育家黄炎培认为:“人们大都有天赋的个性与特长,而兴趣做他的先导在不断启发着,很可能尽量地发挥出来;前人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乐于传给后人,后人从仿效中获得改进,或进而有所发明,这就是教育;社会生活方式采用分工制,求工作效能的增进与工作者天性天才的认识,进而与其工作适合:于是乎有职业教育”。孟广平的课题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以学制体系为主,选取机电、铁路、商业、、卫生、农业各业以及一些开放城市作调查研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原则,以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实施方案。 总之,我们国家职业教育经过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思想和理论,它们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演变,对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尚未真正形成,我们引以为鉴,不断探索。 二、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1.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确提倡“民主主义” 约翰?杜威是着名实用主义家、教育家,杜威心中的理想国是民主社会,杜威倡导民主主义,民主的功能,杜威在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做了细致描述:倘有一个社会,它的全体成员都能以同等条件,共同享受社会利益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生活的相互影响,使社会各种制度得到灵活机动的重新调整,这个社会就是民主主义的社会。杜威一度认为,不能仅单凭主观臆想就来制定标准衡量社会,而应以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还以本社会和其他社会究竟能否交流互惠为尺度。杜威强调的民主社会主要否定了外部权威原则,采用自愿倾向和兴趣原则。学校是传播社会团体重视的价值与目标的核心机构,通过学校,任何社会团体所重视的价值以及试图

职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论文发表,专业论文指导,核心期刊,评职称发表论文教育论文 一、“底线+兴趣”课程体系开发的指导原则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职业院校应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职业教育的指导原则、法律、法规指导下,从现代教育观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依据人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本着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创业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采取适合的培养模式,来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新知识的获取,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嫁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建立一个新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范式,服务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总目标。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应突出职业能力本位,同时也要强调作为一个“人”的发展需要。针对学生不同的智力类型和文化基础,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二、课程开发的总体设计 职业院校要健康发展,必须做到:招得进、留得住、送得出。留得住,就必须保证教师教给学生的东西,学生能够听得懂,学得会,真正能学到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中,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按照“底线+兴趣”的基本思路,根据学情校情,局部突破,形成特色。先有一个整体的全校性的全面规划框架,即顶层设计。阐明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工作过程及预期主要成果。这里,一方面要防止照搬学科式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防止走极端,将高等职业教育降低为技能培训。我们抓住两个层次,四个阶段来逐步实施。1.两个层次即宏观上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微观上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宏观上我们从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角度出发,进行课程体系开发,主要成果体现为人才培养方案,即教学计划。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及其序化,教学内容、主干课程、教学模式及方法等。第二个层次,就是如何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出合格人才,即把培养目标细化,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当中。各专业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依据专业特点,编写项目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等不同特色的课程设计和相应的实验实训指导书和教学实习大纲。把每门课程要完成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落实到一个个的具体项目当中,并确定相对统一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要求,并确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案。2.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设计的制定上。为此,我们首先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包括对和培养对象的岗位群相关的行业企业的调查,收集网上的有关资料和企业的培训教材,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体系,由此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和社会经济的需求。然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其能力要求,论证完成这些能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徐国庆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 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所徐国庆博士 一、当前职教课程改革的迫切性 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案例

反思:1、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学“汽车构造与维修”;2、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什么这么糟糕 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主要问题:1、学问化;2、缺乏统一的逻辑学科课程仅仅是现象问题。现有课程的本质问题是“学问化”,即在“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个观念的指导下,把实践仅仅看作为理论线性演绎的结果,把实践看作为理论的附属品。正确的关系应当是理论服务于实践。 为什么不能先为实践储备足够的知识? (1)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种书生是天生成的才具,能对于书本子上的学问有趣味。其余大多数的人,只知道五官接触的、能够实做的事体才有趣味,书本子上的趣味是没有的——杜威 只有当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建构主义 (2)职业知识的工作结构表征方式 因此本次课程改革的重心并非要否定知识,否定理论(当然需要根据新的原则对理论做出取舍),而是要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关键不是实践课时的多与少),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使理论从属于实践。 要突出工作实践(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仅仅对理论知识的深浅进行调整是不够的,而是必须对原有课程进行结构性改革。 二、从教学论到课程论 (一)何为课程 西方:课程即跑道。 中国:功课(内容)及其进程(组织) 课程的特征:方向性、过程性

(二)课程论兴起的原因:1、课程是制度化教育的产物,是教学过程规范化、系统化的需要。2、近代课程理论发展的结果。 对学科课程理论的突破使人们意识到,仅仅对课程内容做些删减,或对编排顺序做些调整是不够的,还不能充分体现人们对教育的新设想。改革还必须触及一个上位问题,即按照何种逻辑来设置课程。 (四)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是方案,教学是实施。 老师应当教“课程”,而不是教“教材”。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管“课程”,而不是仅仅是管“教材” 三、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内涵 项目可理解为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做,一个故障的排除,一项服务的提供等。 以通过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生为本,顺应国际教育“融合性”发展趋势,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多样化的需要,立足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办学基础实际,紧紧围绕增加教育选择性,以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我省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 强化选择性。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为教育之本,尊重学生的可塑性变化,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的成长意愿,在教师加强引导的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学制权利。 彰显专业性。将专业教育贯穿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始终,在夯实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分别开发开设满足直接就业需要的课程系统和满足继续升学需要的课程系统,建设既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又能适当融合普通教育的多样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增强实效性。破除旧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改革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教学

方式和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切实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注重灵活性。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灵活多样的资源,创新灵活多样的途径,不断充实和丰富职业教育教学形态。 坚持统筹性。做到近期和长远相统筹、局部和全面相统筹、点和面相统筹,整体规划,渐次推进。20XX年先选择一批中职学校进行试点,20XX年选择若干个市、县(市、区)整体进行试点,20XX年力争在全省推广。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学生多次选择机制。 学生在校期间经过一学期适应性学习后,围绕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可以进行不少于两次的选择,包括选择专业方向或专业;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选择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逐步推进和实行“走班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现代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加强对学生学习选择的专业指导,全面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学校要高度重视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培育兴趣,明晰成长方向,树立发展目标。 (二)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 选择性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组成。“核心课程模块”属于必修课程;“自选课程模块”供学生自主选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

摘要:论述了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程二元分裂的危害;并以任务驱动整合模式、“教学做合一”整合模式为例,阐述了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整合方法。关键词: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学科式课程模式;任务驱动整合模式一,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编辑。理论课与实践课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两种课型。理论课一般包括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理论课学习的目的是奠基人文素养、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实践课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习得应用技能。两类课程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共同为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服务。但就当前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看,这两类课程由于整合不够科学,搭配尚不默契,运作不善创新,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力作用,相反,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沿袭“三段式”的学科式课程模式。“三段式”课程是当前高职课程结构和分类的一种通用模式。即把课程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实践课三大块进行教学。这种课程体系和布局本质上还是属于学科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 (1)从课程内容看,以理论知识为主体。前两“段”都是属于理论知识板块,占70%—80%的比例,同时理论知识教学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而实践教学要求和规范比较模糊,不够完善。(2)从课程结构看,以理论课程学习为起点,学生头脑中建构起来的知识还是以理论知识为核心,而不是以实践需要为核心。(3)从课程内容和组织模式看,“三段式”课程都是有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并没有按照技能实践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整合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需要相脱节。(4)从课程实施看,“三段式”课程还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而实践过程作为一种学习形式,只是依附于理论学习,而且即便如此也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践行。(5)从课程评价看,“三段式”课程还是以书面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并未采用学生制作的样本来评价。因而“三段式”课程模式虽有理论课、实践课之名,但只是机械拼合、平行叠加,并未进行科学整合,在课程实施上也是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规律和特点是相违背的。 2.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例失衡。从时间的总体分配看,现行高职一般第一学年学习普通文化课,第二学年为专业课,第三学年上实习实践课。而第三学年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真正有效的学习时间就是一个学期。形成了4:1,甚至5:1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学习时间比。再从具体的课时执行看,教育部2000年《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要求,“三年制专业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 40%”,但据调查,由于受到资金、设备、师资等因素的制约,多数高职院校实践课开出率都低于这个比例,好一点的也只有 30%[l]。 3.理论课与实践课缺乏科学整合。考察理论课与实践课整合不科学的问题主要有三:(1)时间整合不科学。依据前述,高职前两年学习理论课,第三年才进入实践环节。理论课与实践课间隔时间太长,很不科学。一方面,学生前面学理论时对实践根本不了解,没有实践背景和经验,学习理论的目的性、针对性、动机性不强,而且知行脱节,前学后忘;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偏后,相隔两年学生对学过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大打折扣。(2)展开顺序不科学。“三段式”课程的展开顺序是先理论后实践。以理论学习作为职业教育的切人点,难免有错位之嫌。(3)方法整合不科学。现行高职理论课与实践课采用的是叠加式的整合模式,理论课与实践课只是被机械地叠加拼合在一起,二者之间形成的是基础和承载的依附关系,而且实践课还在实际操作中被“矮化”和“窄化”。二、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二元分裂的危害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程整合上存在的问题,造成了两类课型长期貌合神离、二元分裂的现状。其所形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1.课程观念失去准绳。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其课程设置应该为培养具有应用技能、职业素养、实践智慧的高技能人才服务,遵循“能力本位”课程观,突出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而当下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奉行的却是理论先行、理论为主的教学策略,理论知识依然是教育内容的主宰。这就必然造成课程建构与课程目标的冲突、培养手段与培养目标的背反,其结果只能离人才培养的目标越来越远。问题在于随着知识增长和频变的加快,终身学习和知识经济的要求,人

职业教育考试题及答案

职业教育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 1、我国最早的实业学堂是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这是我国企业办学之始。 2、我国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和(“劳动预备制度”),规定每一个公民就业前都要接受一定时间的职业教育。 3、黄炎培代表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并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4、MES是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 )的缩写,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际劳工组织)借鉴德国等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创立的职业教育理论。 5、1917年(黄炎培)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强烈指出教育不与(职业)沟通教育的问题所在、社会各行各业不能健康发展的问题所在。 6、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 7、职业教育从纵向层次看,可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 8、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三种类型。 9、影响人的发展的四大因素是:(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10、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的,从事教育和教学的基本技巧、方法和能力。一般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教育和管理学生技能)四项技能。 11、我国教师资格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等七种。 12、能力本位教学理念具有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组织(个别化)、教学评价客观化的特征。 13、(分析职业能力)是实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将一个职业工作划分成若干职责,再将每个职责划分成若干个任务,从而确定对应于各职责的(综合能力(Competence))和对应于各项任务的(专项能力(Skill))并加以分析。 14、教学模式一般由(理论基础或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程序)、师生配合方式、(支持条件)五个因素构成。 15、教学准备过程中,钻研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懂)、(透)、(化)、(深)的程度。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一、过程模式的提出 “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LawreneeStenhouoe)系统确立起来的。斯腾豪斯对过程模式的建构是从对“泰勒原理”的批判开始的。 斯坦豪斯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对目标模式的课程理论进行了分析批判,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对目标模式的批判是其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理论阐述的前提和依据。 斯坦豪斯认为,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不应当是按照某些事先决定的行为目标制定出一套“方案”,然后再加以评价,而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的研究、开发、评价不是公开的、独立的,而是一体的,所有这些都集中在课程实践当中,且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斯坦豪斯把目标模式的症结归纳如下。 1、目标模式是一种雄心勃勃的综合性理论,在理论综合上的这种大胆尝试对于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由于缺乏情境的资料和实施的知识,虽达到了逻辑上的一致性,却失去了牢固的基础,这种高度的思辨性往往带来实施中的不适用问题。 2、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本质。斯腾豪斯认为,对于训练行为技能来说,目标模式是很适用的,它通过分析使要形成的操作行为明晰化,从而促进了训练过程。如在军队和工业界,适用目标模式取得了很明显的成功。但对于知识的学习来说,目标模式是显然不适宜的。这是因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可以通过知识的运用进行创造性思维。与信息不同,人由此进入了知识的本质,这一本质是一个支持创造性思维,并为了判断提供框架的结构。因而,课程应该考虑知识中的不确定性,鼓励个性化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把知识及其学习作为满足预定目标的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即引导儿童进入知识之中的过程,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目标模式显然与此要求相悖。按照斯腾豪斯的说法,目标模式的实质是通过目标的分析,使教育结果的质量标准“形式化”,这样做的结果实质上是降低了质量标准。此外,目标模式还有使知识服务于既定目标的“工具化”的倾向,这是“为了满足目标而使用损害内容的方法。”目标模式通过武断地规定思维界限及对知识中的未决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温岭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台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从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办学实际出发,努力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加快推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温岭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增强选择性。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为教育之本,尊重学生的可塑性变化,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的选择性需求和成长意愿,在教师有效引导的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专业选择权、学制选择权,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突出专业性。将专业教育贯穿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始终,在夯实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分别开发满足直接就业需要

的课程系统和满足继续升学需要的课程系统,建设既能突出专业特点又能适合综合发展的多样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追求实效性。摒弃阻碍课程改革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改革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切实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注重灵活性。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灵活多样的资源,创新灵活多样的途径,不断充实和丰富职业教育教学形态。 坚持统筹性。做到近期和长远相统筹、局部和全面相统筹、点和面相统筹,整体规划,渐次推进。2015年上半年,由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在部分专业先行试点,积累经验。2015年下半年,全市全面推行中职课程改革。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多样化选择机制。 创造多层级选择机制。高一入学选大类,一学期适应性学习后,为学生提供一次调整专业方向或专业的选择机会;就学一年后,为学生提供两次以上关于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

课程理论59251

《课程理论》模拟试卷一 一、基本知识题(选择最合适的答案,每题2 分,共15 题,总计30 分) 1.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的代表作是:C A.《课程》B.《课程论》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由英国的哪位学者提出的:A A.斯滕豪斯B.泰勒C.施瓦布 3.强调学生讨论和探究的课程开发模式是:C A.目标模式B.过程模式C.实践模式 4.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暂定的教育目标”要经两个“筛子”的筛选。其中一个“筛子”是学校教育哲学,另一个“筛子”是:A A.学习心理学B.教育心理学C.儿童心理学 5.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的特点是:C A.以课程目标的厘定为起点B.以有争议的问题为内容C.以集体审议为方法 6.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与“逻辑顺序”相对的原则是:B A.经验顺序B.心理顺序C.社会顺序 7.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际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他将课程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其中,“在课堂里实际实施的课程”属于哪个层次:B P333 A.理想的课程B.执行的课程C.经验的课程 8.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泰勒提出目标的确定要有三个来源,下面哪一个不属于泰勒所指的目标的来源之一:C P97 A.对学生的研究B.学科专家的建议C.家长的意见 9.课程概念重构运动的代表人物是:C P24 ? A.泰勒B.施瓦布C.派纳 10.在“理解有关营养的重要事实和原理”这一目标中,属于“目标的内容方面”的信息是:A A.“理解”B.“营养”C.“重要事实和原理” 11.下列不属于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的是:B ? A.适合学生发展水平B.与学科逻辑一致C.与社会生活一致 12.从课程组织的角度看,与“学科课程”对应的课程组织形式是:B A.综合课程B.活动课程C.分科课程 13.课程组织通常要遵循的原则除“顺序性”、“连续性”外,还包括:A A.整合性B.一致性C.和谐性 14.在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中,通常有“单一学科”、“相关课程”和:C A.多学科课程B.核心课程C.融合课程 15.我国西部某省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由原先计划中的“尝试进行科学研究”,改为“农作业种植实验”,这属于课程实施的: B A.忠实取向B.相互调适取向C.创生取向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评价.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评价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33期 徐涵(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拿来主义”、“国外经验,本土化探索”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中国特色”的三个阶段,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本文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领域改革影响较大的六种典型模式进行了阐释与评价。 关键词:课程改革;典型模式;评价 课程是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而课程改革也一直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核心关注点。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深受普通教育的影响,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一是在课程结构上,实行“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结构。致使学生接触职业世界较晚,不能理解自己所学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关系,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二是课程设置以学科课程为主体,关注的是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强调的是知识体系自身的完整性、系统性。尽管学科课程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但却缺乏与工作世界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对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的掌握,而这两类知识却是职业教育内容的核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建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史 回顾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走过的三十年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拿来主义”、“国外经验,本土化探索”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中国特色”三个阶段。但是各个阶段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间分水岭,而是相互交错的。 (一)“拿来主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 改革开放初期,职业教育得到迅速的恢复与发展,但所采用的课程模式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的课程体系,与市场经济对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重新审视过去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改革,这就迫切需要先进经验和示范模式的指导。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教育界和经济界首先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德国双元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引进德国职业教育经验,进行改革传统职教模式的探索和典型试验。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国人开始把目光投向更加广泛的国际社会,并且把发达国家各具特色的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陆续引入国内,如加拿大的CBE、国际劳工组织的MES,英国的BTEC等等,并在职业院校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典型试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