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前六章习题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前六章习题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前六章习题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前六章习题

第四章药物的分布

一、名词解释

1、表观分布容积

2、血脑屏障

3、蓄积

4、药物分布

二、填空题

1、ADME过程是指药物的()、()、()和()过程。

2、影响组织分布的因素有(、()。

3、分布是指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后,通过()向()的过程。

4、药物对某组织有特殊的亲和性时,该组织就可能成为药物贮库,该组织的药物浓度会增高,这种现象称()。

5、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一种()过程,有饱合现象,血浆中的药物的游离型与结合型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

6、人的体液由()、()、()组成

1.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各脏器组织的过程。

2.某些药物连续应用时,常常由于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慢,导致组织中的药物有浓度逐渐上升的趋势,称为蓄积。

3.人血浆中主要有三种蛋白质与大多数药物结合有关, 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和脂蛋白。

4.药物的淋巴管转运主要和药物的分子量有关。分子量在 5000 以上的大分子物质,经淋巴管转运的选择性倾向很强。

5.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主要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性,另外药物与蛋白的结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液-脑脊液间的药物分配。

6.粒径小于 7 μm的微粒,大部分聚集于网状内皮系统,被肝和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摄取,这也是目前研究认为微粒系统在体内分布的主要途径。

7.制备长循环微粒,可通过改善微粒的亲水性、增加微粒的柔韧性及其空间位阻,则可明显延长微粒在血循环中的半衰期。

8.药物的组织结合起着药物的贮库作用,可能延长作用时间。

9.药物与蛋白结合除了受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剂量、药物与蛋白质的亲和力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外,还与动物种差、性别差异和生理和病理状态差异等因素有关:

10. 分布容积是指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药量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

三、判断题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对药物的分布和转运有影响。()

2、表观分布容积各药不同,但同一药物对正常人来说其数值相当稳定,是反映药物分布特点的重要参数。()

3、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在脂肪组织中的分布和蓄积越多。()

1.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分布速度往往比消除慢。×

2.由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理因素的差异,不同药物在体内具有不同的分布特性,但药物在体内分布是均匀的。×

3. 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取决于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4.连续应用某药物,当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快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

而引起蓄积。×

5.蛋白结合率越高,游离药物浓度越小。当存在饱和现象或竞争结合现象时,游离浓度变化不大,对于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不易发生用药安全问题。×

6.药物体内分布主要决定于血液中游离型药物的浓度,其次与该药物和组织结合的程度有关。√

7.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8. 蛋白质大分子药物主要依赖淋巴系统转运,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避免首过作用。√

9. 胎盘屏障不同于血脑屏障。药物脂溶性越大,越难透过。×

10.将聚乙二醇(PEG)引入到微粒的表面,可提高微粒的亲水性和柔韧性,以使其易于被单核巨噬细胞识别和吞噬。×

四、单选

1、化学结构决定疗效的观点()。

A、是生物药剂学的基本观点

B、该观点认为药物制剂的药理效应纯粹是由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决定的,是正确的观点

C、该观点不正确,化学结构与疗效不一定相关

D、是片面的观点,剂型因素、生物学因素均可能影响疗效

2、体内药物与血浆蛋白质结合的特点哪一个叙述是不正确()。

A、此种结合是可逆

B、能增加药物消除速度

C、是药物在血浆中的一种贮存形式

D、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3、下列剂型,哪一种向淋巴液转运少()。

A、脂质体

B、微球

C、毫微粒

D、乳剂

4、下列哪一类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

A、弱酸性药物

B、弱碱性药物

C、极性药物

D、水溶性药物

5、为避免药物的首过效应常不采用的给药途径()。

A、舌下

B、直肠

C、经皮

D、口服

1.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有

A.结合型与游离型存在动态平衡

B.无竞争性

C.无饱和性

D.结合率取决于血液pH E 结合型可自由扩散

2. 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指

A. 人体总体积

B. 人体的体液总体积

C. 游离药物量与血浓之比

D. 体内药量与血浓之比

E. 体内药物分布的实际容积

3. 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

A. 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 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 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 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

E. 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

4.药物与蛋白结合后

A. 不能透过血管壁

B.不能由肾小球滤过

C. 不能经肝代谢 D不能透过胎盘屏障

5. 以下错误的是:

A. 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减少首过作用。

B.蛋白结合可减少首过作用。

C.都对

D. 都不对

6. 5-氟尿嘧啶不同乳剂给药后,转运进入淋巴的量依次为:

A. W/O/W型>W/O型>O/W型

B. W/O型>W/O/W型>O/W型

C. O/W型>W/O/W型>W/O型

D. W/O型>O/W型>W/O/W型

7. 体内细胞对微粒的作用及摄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A. 胞饮、吸附、膜间作用、内吞

B.胞饮、吸附、融合、内吞

C. 膜间作用、胞饮、内吞

D.膜间作用、吸附、融合、内吞

8. 具有在各组织内均匀分布特征的药物

A.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比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高。

B.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几乎相等。

C.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低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

D.组织和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存在动态平衡

9. 以下关于蛋白结合的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结合率越高,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B.蛋白结合存在动态平衡,有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

C.药物与蛋白结合后,可促进透过血脑屏障。

D.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10.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主要取决于

A.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

B.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

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

D.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率越低,越易向脑内转运。

五、简答

1、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哪些组织摄取药物最快?

2、为什么应用"表观分布容积"这一名词,表观分布容积有何意义?

3、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和组织蛋白结合对表观分布容积和药物消除有何影响?

4、讨论药物蛋白结合率的临床意义。

5、为什么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会延长仅由肾小球滤过药物的肾清除率,但不影响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两种途径清除药物的肾清除率?

6、假如药物的血浆蛋白率>99%,解释为什么当患者患有肝硬化时,游离药物浓度增加,而总血浆药物浓度降低。

7、假如一种新药口服首过作用很强,下面哪一种剂型的生物利用度较好,为什么?

A、水溶液剂

B、混悬剂

C、片剂

D、缓释片剂

8、药物蛋白结合率的轻微改变(如变化率为1),是否会显著影响药理作用强度?

9、当患者患有易导致低蛋白血症的疾病时,弱酸性药物还是弱碱性药物的蛋白结合率更易发生变化,为什么?

10、如何通过药剂学途径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

11、请举例说明为什么弱碱性药物比弱酸性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

12、组织分布的定义及与药效关系

13、影响药物组织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14、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和组织蛋白结合对表观分布容积和药物消除有何影响?

第五章药物的代谢

一.名词解释

1、第II相反应

2、消除

二、填空题

1、药物体内代谢分为两相,第一相的反应类型包括()、()和()。

2、消除是()与()过程的综合效果。药物在体内的()与()过程一般总称为处置。

3、药物体内代谢分为两相,第一相的反应类型包括()、()和()。1.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主要需要分子氧参与。

2.对于肝提取率高的药物,首过效应显著,肝血流量是主要影响因素,;而肝提取率低的药物,受蛋白结合的影响较大,首过效应不明显。

3. 通常药物代谢被减慢的现象,称为酶抑制作用,能使代谢减慢的物质叫做酶抑制剂。

4. 药物代谢被促进的现象,称为酶诱导作用,能使代谢加快的物质叫做酶诱导剂。

5.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和葡萄糖醛酸结合不充分引起的疾病。而在新生儿体内恰恰是高度缺乏该结合反应所必须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6. 异烟肼在人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是乙酰,并存在快乙酰化和慢乙酰化现象。

7. 遗传学因素主要影响药酶的性质和活性强度。

8. 药物代谢酶通常又可分为微粒体酶系和非微粒体酶系二大类。前者主要存在于肝脏。

9.维生素B6能促进多巴脱羧酶的活性,加速脑外的左旋多巴脱羧转变成多巴胺,难于进入脑内,使药物在脑内达不到治疗浓度,作用下降。

10.消化道粘膜中的代谢酶较易被饱和,可通过增大给药量或利用某种制剂技术,造成代谢部位局部高浓度,使药酶饱和来降低代谢的速度,增加药物的吸收量。

三、判断题

1、药物代谢产物的极性都比原型药物大,并失去药理活性。()

1.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又称单加氧酶。该酶系催化的氧化反应特异性不强,是药物体内代谢的主要途径。√

2.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是在胃肠道和血浆中,此外代谢反应也可肝脏、肺、皮肤、肾、鼻粘膜、脑和其它组织进行。×

3.药物通过肝转运至体循环的过程中,部分药物被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

4. 对于肝提取率高的药物,肝血流量是主要影响因素,首过效应不明显。×

5.肝提取率低的药物,基本不受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首过效应明显。×

6. 肝提取率中等的药物,肝血流量和血浆蛋白结合率对其均有影响。√

7. 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结合三种,通常是脂溶性药物通过反应生成极性基团。×

8. 结合反应一般被认为是药物在体内的灭活过程,故又称之为“解毒反应”。√

9. 有的药物是自身的酶诱导剂,对肝微粒体中酶产生诱导作用,从而使其它药物代谢加快,药理活性及毒副作用降低。×

10.左旋多巴与脱羧酶抑制剂甲基多巴肼合用,可增加血浆中左旋多巴浓度,同时增加脑内的左旋多巴浓度,并降低多巴胺浓度,使作用加强。×

四、单选

1、影响代谢过程中不太可能发生的药物相互作用()。

A、酶促作用

B、酶饱和作用

C、酶抑作用

D、酶促与酶抑二相作用

1.某些药物直肠给药优于口服给药,其理由主要是

A 避免了溶出过程 B. 口服药物不吸收

C. 在进入体循环前已被直肠吸收的药物有一部分不通过门肝系统

D. 惰性粘合剂、稀释剂等辅料干扰吸收

E 直肠给药剂型中基质有利于药物的释放

2.药物代谢一般产生

A 酸性增强的化合物 B. 油/水分配系数较高的化合物

C.极性增强的化合物

D. 水溶性减弱的化合物 E 碱性增强的化合物

3. 药物的灭活和消除速度主要决定

A.起效的快慢

B.作用持续时间

C.最大效应

D.后遗效应的大小

E.不良反应的大小

4. 在新生儿时期,许多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这是因为

A.较高的蛋白结合率

B.微粒体酶的诱发

C.药物吸收很完全

D.酶系统发育不全

E.阻止药物分布全身的屏障发育不全

5.如果处方中选用口服硝酸甘油,就应选用较大剂量,因为

A.胃肠道吸收差

B.在肠中水解

C.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D.首过效应明显

E.肠道细菌分解

6. 可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

A.舌下片给药

B.口服胶囊

C.栓剂

D.静脉注射

E.透皮吸收给药

7. 某前体药物和酶诱导剂同时使用时,可导致:

A. 药理作用加快、加强或毒性降低

B. 药理作用加快、加强或毒性增强

C. 药理作用延缓、减弱或毒性降低 C. 药理作用延缓、减弱或毒性增强

E. 药理作用加快、减弱或毒性降低

8.药物代谢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主要有:

A.氧化、还原、分解、结合

B.氧化、还原、水解、脱羧

C.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D.氧化、乙酰化、分解、结合

E.还原、水解、结合、甲基化

9. 结合反应可以有以下形式

A. 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甘氨酸结合

B.硫酸结合、磺酸结合、甲基结合

C. 硫酸结合、甘氨酸结合、乙酰化

D. 硫酸结合、甘氨酸结合、色氨酸结合

E. 葡萄糖醛酸结合、甘氨酸结合、乙酰化

10.口服不同剂型的水杨酰胺1g后,其尿中硫酸结合物排泄量为

A. 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

B. 颗粒剂<混悬剂<溶液剂

C. 溶液剂<颗粒剂<混悬剂

D. 混悬剂<溶液剂<颗粒剂

E. 颗粒剂<溶液剂<混悬剂

五、简答

1、何谓药物代谢?

2、药物代谢速度与药效的关系。

3、何谓药物代谢两相作用?举例说明之。

4、药物代谢对指导临床用药意义?

5、药物代谢与药物疗效有什么关系?

6、药物代谢中的第I相与第II相反应包括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7、药物代谢可以在哪些器官或部位进行?主要的代谢特性有哪些?

8、什么是首过效应?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有什么影响?

9、影响代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0、何谓酶促作用和酶抑作用?

11、某药口服给药后起效时间是0.5-1h,但静洼给药后起效时间是4-5h。起效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12、某药有较大的首过效应,以水溶液、混悬液、胶囊、片剂、缓释片给药,哪个剂型生物利用度最大,为什么?

13、测定相对生物利用度时,要比较三个参数,AUC、C P、t P它们各代表什么?它们与生物利用度的关系。

14、简述影响药物代谢的生理因素。

15、药物的代谢途径与给药途径无关,而只与药物和动物种类有关。

16、如何应用药物代谢的特点提高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或疗效?

1、药物代谢酶系主要有哪些?简述他们的作用。

2、简述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3、试从干预药物代谢过程的角度出发,举例说明高效药物制剂设计的原理。

第六章药物的排泄

一.名词解释

1、消除

2、肠肝循环

3、药物排泄

4、肾小球滤过率

5、双峰现象

6、肾小管分泌

二、填空题

1、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和()。它是衡量制剂()的重要指标。

2、肾排泄的机理包括()、()、()。

3、排泄是指()的过程。

4、消除是()与()过程的综合效果。

5、药物在体内的()与()过程一般总称为处置。

1、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是(肾脏)

2、肾单位由(肾小球)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

3、测定其菊粉清除率,其值可以代表(人和动物的肾小球滤过率)

4.大多数外源性物质的重吸收过程主要是被动过程,其重吸收的程度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pKa)(尿量)(尿的pH值)

5、分子量在(500)左右的药物有较大的胆汁排泄率

6、吸入麻醉剂、二甲亚砜以及某些代谢废气可随肺呼气排出,该类物质的共同特点是(分子量较小)(沸点较低)

三、判断题

1、药物及其代谢物可以通过肾、胆汁、消化道、汗液、唾液等途径排泄。()

2、肾小管分泌是将药物转运至尿中排泄,是促进扩散过程。()

四、单选

1、肝硬化病人服用氯霉素后,其半衰期可增加4倍,是因为()。

A、肝硬化病人由于肝功能障碍,抑制了肝糖元的合成

B、肝硬化病人由于肝功能障碍,使得身体排泄能力下降

C、肝硬化病人由于肝功能障碍,使得食物消化遇到障碍

D、肝硬化病人由于肝功能障碍,使得药物代谢能力出现下降

2、药物(和其代谢物)最主要的排泄途径为()。

A、汗腺

B、呼吸系统

C、消化道

D、肾

3、肾小管的主动分泌的两种机制─阴离子转运系统和阳离子转运系统,其转运机制不同特点是()。

A、均需能量

B、逆浓度转运

C、存在转运饱和现象

D、适合转运有机酸和有机碱

4、关于肠肝循下列哪一个叙述是正确的()。

A、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蠕动时被吸收进入肝门静脉

B、血液中的药物或代谢物随着胆汁被分泌到小肠又被小肠吸收

C、指药物在小肠吸收后进入门静脉再入肝脏的过程

D、血液循环中药物在肝脏内被代谢

5、药物在体内的消除过程包括()。

A、吸收

B、分布

C、代谢

D、排泄

6、药物在体内的处置过程包括()。

A、吸收

B、分布

C、代谢

D、排泄

1、药物在体内以原型不可逆消失的过程,该过程是

A吸收 B分布 C代谢 D排泄 E转运

2、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

A肝 B肺 C脾 D肺 E肾

3、药物除了肾排泄以外的最主要排泄途径是

A胆汁 B汗腺 C唾液腺 D泪腺 E呼吸系统

4、可以用来测定肾小球滤过速度的药物是

A青霉素 B链霉素 C菊粉 D葡萄糖 E乙醇

5、药物的脂溶性是影响下列哪一步骤的最重要因素

A肾小球滤过率 B肾小管分泌

C肾小管重吸收 D尿量 E尿液酸碱性

6、酸化尿液可能对下列药物中的哪一种肾排泄不利

A水杨酸 B葡萄糖 C四环素 D庆大霉素 E麻黄碱

7、一定时间内肾能使多少溶剂的血浆中该药物清除的能力被称为

A肾排泄速度 B肾清除率

C肾清除力 D肾小管分泌 E肾小球过滤速度

8、分子量增加可能会促进下列过程中的那一项

A肾小球过滤 B胆汁排泄

C重吸收 D肾小管分泌 E尿排泄过度

9、下列过程中哪一种过程一般不存在竞争抑制

A肾小球过滤 B胆汁排泄

C肾小管分泌 D肾小管重吸收 E药物从血液透析

四、问答题:

1、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哪些?

2、静脉快速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和大量饮用清水,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3、大量出汗或大量失血,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七、简答

1、药物的肾排泄机制有哪些?哪些途径有载体参与?

2、肾小球滤过有哪些特点?

3、影响药物肾小管重吸收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什么是肾清除率?

5、什么是肠肝循环?对药物的血浓度和疗效有什么影响?

6、头孢拉定主要以原形药在尿中排泄,研究表明同时给予丙磺舒可提高血清头孢拉定浓度,丙磺舒和头抱拉定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是什么?

7、试述合并用药与排泄关系?

8、影响药物排泄的相互作用机制有哪些?

9、药物转运机制有哪几种?主动转运有哪些特点?

10、何谓药物排泄?药物在体内排泄的主要途径有哪些?试述之。

11、影响药物由肾排泄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之。

12、肾疾病患者药物排泄与正常肾排泄间有何差异?为什么?

13、试述药物由胆汁排泄的机制?

14、影响药物胆汁排泄的因素有哪些?

15、试述肠肝循环与有效关系?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问答题整理

1、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和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

定义: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述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目的:正确评价药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治疗作用。

2、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那几个方面?

研究固体制剂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根据机体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

研究设计微粒靶向给药系统、研究新型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

研究开发中药新制剂、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3、生物药剂学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因素?

剂型因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服法、辅料、药物配伍、工艺条件等。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差异、遗传因素等

4、药物转运的机制有。各自特点?

有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膜动转运(胞饮、吞噬)。

被动转运的特点:1、药物从高浓度侧到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能量和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载体媒介转运的特点:1、促进扩散顺浓度梯度转运,需要载体不需消耗能量,膜对药物有特殊选择性和饱和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2、主动转运你浓度梯度转运,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膜对药物有特殊选择性和饱和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有关,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膜动转运的特点:摄取药物为溶解物或液体大分子的为胞饮,固体颗粒大分子的为吞噬。

5、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为什么?

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因为小肠有皱折、绒毛与微绒毛,表面积非常大,与药物充分接触。而且小肠绒毛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试比较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异同点答:1)相同点:都是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 2)不同点: a 被动扩散顺浓度梯度进行,转运速率正比于浓度梯度;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速率服从米氏方程 b 被动扩散不需载体,自发进行;主动转运需借助载体进行 c 被动扩散不消耗能量;主动转运需消耗能量 d 被动扩散无竞争性抑制现象;主动转运有 e 被动扩散无转运饱和现象;主动转运有 f 被动扩散不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主动转运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g 被动扩散无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主动转运有

6、为什么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是通过单纯扩散进行的?哪些物质的转运时主动转运?

因为单纯扩散的特点是药物是顺浓度梯度转运,不需要载体、能量、没有竞争抑制与饱和。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是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而且由于机体独特的防御特性,大多数药物可视为机体异物,只有单纯扩散,药物才可进入机体。

生物体内一些必须物质如K+,Na+,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以及一些有机酸,弱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都是以主动转运方式通过生物膜。

7、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答:影响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药物因素两大方面。 1)生理因素:消化系统因素:包括,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胃排空和排空速率、肠内运行情况、食物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等。循环系统因素:血液循环、淋巴循环、肝首过效应。疾病因素。 2)药物因素:药物解离度和脂溶性、溶出速率、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剂型因素影响、制剂处方、辅料、制备工艺的影响等。

8、简述影响口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生理性因素有哪些?

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胃排空和胃空速率、肠内运行、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制剂处方对药物制剂的影响:辅料的影响、药物及药物辅料间的相互作用、制备工艺。

改变胃排空速率对药物的吸收有何影响答 1)由于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胃排空加快,到达小肠所需的时间缩短,有利于药物吸收,产生药物的时间也加快。 2)针对于一些主要在胃中吸收的药物和存在特异性吸收部位的药物而言,胃排空速率减慢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9、胃肠上皮细胞的特点。

胃壁由黏膜、肌层和浆膜层组成。胃粘膜表面层是上皮柱状细胞,在收缩状态时有长的纵横壁和短的横隔壁。胃黏膜下分布胃腺分泌胃液。胃上皮细胞表面覆盖着一层黏液层,有保护胃细胞的作用。口服药物在胃内停留过程中大部分崩解、分散和溶解,但吸收较差。

小肠的上皮细胞的特点。

小肠黏膜面上分布有许多环状皱襞,并拥有大量指状突起的绒毛。绒毛内含丰富的血管、毛细血管及乳糜淋巴管,是物质吸收的部位。每一根绒毛的外面有一层柱状上皮细胞,其顶端细胞膜突起的微绒毛,是药物吸收过程进行的区域。

食物对药物的口服吸收有何影响,为什么?答: 1)多数情况下,食物会延缓或减少药物的吸收:原因:a 食物降低胃排空速率,不利于吸收;b 食物消耗水分,不利于药物的崩解、溶出;c 增加胃肠道内容物的粘度,使药物的扩散速度减慢。 2)在某些情况下,食物会促进药物的吸收,原因:a 脂肪类食物引起胆汁分泌,促进难溶性药物的溶出;b 食物减慢胃排空速率,增加药物的胃吸收,同时可能有利于某些存在特异性吸收部位的药物的吸收;c 食物增加消化器官的血流供应,引起吸收增加。

10、为何乳剂口服的吸收程度较高答:口服乳剂的生物利用度较高是因为: 1)乳剂中药物处于高度分散状态,有利于药物的扩散、溶解、吸收 2)乳剂中的乳化剂可以改变粘膜的性能,促进药物吸收 3)乳剂中的油脂可以促进胆汁分泌,促进难溶性药物的吸收 4)乳剂中的油相的分解产物可能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11、哪些药物需进行溶出度实验?不同剂型溶出度的标准?

溶出度是指在规定溶出介质中,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的溶出速度和程度。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对以下类型药物进行溶出

度检查:1、难容或难吸收的药物; 2、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药物。 3、速效、缓控释药物制剂。 4、治疗严重疾病壶急救用的药物。

固体药物制剂不同剂型的溶出度标准:

常规片剂:45min内溶出药物量的75%以上。缓控释制剂释放度测定至少三个时间点:1/4给药间隔时间,释放量20%-50%;1/2给药时间间隔,释放量45%-75%;1/2-1给药间隔时间,释放量不少于75%。

12、何谓BCS?An、Do、Dn分别评价药物的何种特征参数?

BCS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可用三个参数来描述药物吸收特征。这三个参数分别为:吸收数An,计量数Do,溶出数Dn。

13、促进口服吸收的方法有?

1、提高药物溶出速度:

1)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制成盐类(弱酸弱碱)、制成无定型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浓度在CMC以下)、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环糊精)

2)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对水溶性药物影响小,通畅用微粉化技术、固体分散技术等增加药物表面积。

2、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对生物系统的作用机制可分为促进药物跨细胞膜途径和细胞旁路途径吸收两种。

1)改变跨细胞膜途径吸收机制有:改变黏液的流变学性质(促进剂可降低黏液的粘度和弹性);提高膜的流动性;膜成分的溶解作用(表面活性剂);与膜蛋白的相互作用。

2)促进细胞旁路转运机制有:溶剂拖动能力的增加;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环的收缩(氨基酸、葡萄糖引起)

14、研究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有?

有体内法与在体法。

体外法:组织流动室法;外翻肠囊法;外翻环法;细胞培养模型法;

在体法:肠道灌流法。

15、OCDDS是什么?是根据胃肠道哪些生理条件设计的?

OCDDS是指口服结肠迟释制剂,又称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根据:1、结肠液p H值最高(6.5-7.5或更高); 2、胃排空1-4h。小肠转运3-5h,口服后到达结肠约在5h左右; 3、结肠中含有丰富的菌群,是胃肠道上段的10^8倍,某些细菌可产生用于OCDDS设计的偶氮还原酶、多糖酶或糖苷酶;

4、结肠为水分吸收主要区域,内容物粘度增加而使肠腔压力较大。

12、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接力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称为PH-分配假说,胃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的解离常数pka,与消化道ph的函数关系为:弱酸性物质:pka-ph=lg(【未解离】/【解离】)

弱碱性药物:pka-ph=lg(【解离】/【未解离】)ph为吸收部位的ph值,如胃为1.0,小肠为6.0,如果【未解离】(Cu)》【解离】(Ci)则有利于吸收。

16、为什么测溶出度?影响溶出度因素?

因为口服固体制剂后,药物在胃肠道内经历崩解、分散、溶出过程才可以通过上皮细胞吸水,如果药物为水溶性,其崩解后可立即进入分散、溶出过程,能够迅速地被吸收,则崩解是水溶性药物吸收的限速阶段。而对于难溶性药物而言,药物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很慢,尽管崩解分散速度很快,其吸收过程往往受到

药物溶出速度的限制,溶出是难溶性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因此,对于某些药物,需要测溶出度。

影响因素:药物的溶解度、药物粒子的大小、多晶型(无定型)亚稳定型》稳定型)、溶剂化物(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剂化物。

意义:固体制剂的溶出速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物的吸收情况,可以作为考察固体制剂内在质量的指标,因此,药物制剂的溶出度必须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

Noyes-Whitney方程描述溶出速度:d C/d t=DS(Cs-C)/h,d C/d t为药物溶出速度,D为溶解药物的扩散系数,S为固体药物表面积,h为扩散层厚度。Cs为药物在液体介质中的溶解度,C为t时间药物在胃肠液或溶出介质中的浓度。1、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角质化上皮和非角质化外层越20%-25%的组织由复层扁平细胞构成,排列紧密,外来物质难以透过,构成口腔黏膜吸收的主要屏障。口腔黏膜中舌下黏膜渗透性》颊黏膜》齿龈黏膜和腭黏膜。而且影响口腔黏膜给药制剂吸收的最大因素是唾液的冲洗作用。

(2)剂型因素。舌下片剂起效快。药物经口腔黏膜渗透的能力与药物本身的脂溶性、解离度和分子量大小密切相关,大多数弱酸和弱碱性药物能通过脂质膜进行吸收。

1、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体液和细胞,这种药物在体液和组织之间的转运过程,称为药物的分布。

2、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历程?药物分布与药效之间有何关系?

药物到达作用部位的速度越快,起效就越迅速,药物和作用部位的亲和力越强,药效就越强越持久。

血中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达到平衡后,游离药物透过毛细血管壁药物进入细胞间液,与组织蛋白结合,达到平衡后,游离药物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当药物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时,产生药理效应,当药物与药理作用无关成分非特异性结合时,产生局部滞留作用而蓄积。

17、何为表观分布容积?有何意义?

表观分布容积式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状况的中药参数,是将全血或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也是药物动力学的一个中药参数。18、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

血液循环与血管的通透性。通常血流量大,血液循环好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大的器官和组织分布速度快。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通常结合率大,血药浓度高,但分布速度慢。

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小分子非解离型物质易分布。影响跨膜转运过程。

药物与组织亲和力。药物与组织结合器着药物贮存作用。

药物的相互作用。主要对药物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有影响。

19、何谓药物的蓄积?研究其有何意义?

当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种现象为蓄积。

在临床上有时有目的地利用药物的蓄积作用用药,但大多数研究蓄积是为了防止药物中毒。

药物如何从血液、组织间隙与消化道向淋巴系统转运的?影响转运的因素有?从血液向淋巴液: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被动扩散到淋巴管壁,速度:肝》肠》颈

部》皮肤》肌肉。蛋白结合率是影响转运的重要因素。

从组织液转运:药物通过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在5000以下的物质,都能进入血管和淋巴管,但多数进入血管,之后再由血管进入淋巴管。分子量大小和流量的大小影响。

从消化道向淋巴管:口服或直肠给药后,大部分经小肠吸收后进入血管,只有2%一下很少的一部分物质进入淋巴管,大分子物质选择淋巴管转运为主。

20、血脑屏障的功能?促进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手段?

血脑屏障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屏障,为脑组织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内环境,能使大脑免受有害物质的侵害,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能有效地阻挡水溶性和极性药物投入脑组织。

手段:(1)颈动脉灌注高渗甘露醇溶液,使血脑屏障暂时打开,增加药物入脑。

(2)对药物结构进行改造,引入亲脂性基团,制成前药,增加化合物脂溶性。

(3)将药物装载制成纳米粒(粒径小于100nm),对纳米粒表面进行PEG 修饰。

(4)采用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存在的特异性载体,在其表面连接相应的配件,促进药物进入血脑屏障。

(5)采用鼻腔途径给药而绕过血脑屏障入脑。

21、研究胎盘转运的意义?胎盘转运机制有?胎盘屏障由什么组成?影响其转运因素有?

意义:了解母体与胎儿间的生理物质、药物交换。防止药物对胎儿的致畸等副作用。

机制:被动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吞噬作用。

组成:胎盘毛细管与母体毛细管间存在有数层平滑肌组成的生物膜。

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蛋白结合率、胎盘生理状况、药物在孕妇体内的分布特征。

第五章

1、药物代谢与药物疗效有什么关系?

代谢使药物失去活性、使药物活性降低或使药物活性增强,药理作用激活,也可产生毒性代谢物。

2、药物代谢的第I相反应与第II相反应包括哪些类型?举例。

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三种,通常是脂溶性药物通过反应生成极性基团。有脱氨脱硫反应。

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通常是第一相反应生成的代谢产物结构中的极性基团与集体内源性唔知反应生成结合物。如硫酸结合,乙酰化。

3、药物代谢在那些器官或部位进行?主要特征有哪些?

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有肝与胃肠道。

特征:肝:高血流量和含有大部分代谢活性的酶。消化道:有消化代谢的酶、一定的ph和微生物。其他部位:血浆、肺、皮肤、鼻粘膜和脑。

4、何谓首关效应?

在吸收过程中,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药物体内代谢的临床意义

1.代谢使药物失去活性:代谢可使药物变为无活性的代谢物而失去治疗作

用,如局麻药普鲁卡因在体内水解后便迅速失去活性。

2.代谢使药物降低活性:有些药物代谢后的产物活性明显下降,但仍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如氯丙嗪的代谢产物去甲氯丙嗪,药理活性比氯丙嗪弱。

3.代谢使药物活性增强:即药物经代谢后的产物表现出药理效应增强,如非那西丁在体内转化为极性更大的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药理作用明显增强。

4.代谢使药物作用激活:有些药物本身没有药理活性,在体内经代谢后产生有活性的代谢产物。通常的前体药物就是根据此种作用设计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5.代谢产生毒性代谢物:有些药物经代谢后可产生毒性物质,如异烟肼在体内的代谢物可引起肝脏的损害。

5、影响药物代谢的主要因素有?

1、给药途径,影响药物代谢的中药因素,首关效应是导致药物体内代谢的差异的主要原因。

2、给药剂量和剂型。通常药物代谢的速度与体内药量成正比,但当体内药量不断增加到一定程度,代谢会达到饱和。

3、药物的光学异构特征对药物代谢的影响。体内的酶及药物受体具有立体选择性。

4、酶抑制和诱导作用。

5、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年龄、性别、种族差异、饮食)

6、何谓酶促进与酶抑制?

酶促作用是指促进药酶的活性,增加药物代谢,降低药物的药理活性的现象。酶抑制作用是指抑制酶的活性,减慢药物代谢,增加药物的药理活性的现象。7、如何利用药物代谢的特点提高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1、将药物制成易被人体吸收的剂型如胶囊剂。

2、改善药物的理化性质。

3、降低药物的毒性。

4、改善药物的动力学性质。

5、提高药物作用组织的专一性。

6、提高药物体内分布的选择性。

某药物口服后起效时间是0.5-1h,静脉注射给药后起效时间是4-5h,起效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可能是因为药物口服后经首关效应代谢而增强了活性使起效时间变短。

可能是因为药物口服后经首关效应代谢而使最终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原形数量变少,到达靶细胞后能与受体充分结合而发挥作用。而注射给药因药物原形数量大,到达靶细胞后使受体饱和而抑制药物进入靶细胞从而使效应时间变短。

10、某药有较大的首关效应,如果以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普通皮、缓释制剂给药,那个剂型的生物利用度高?

剂型中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情况取决于剂型释放药物的速度和数量。一般认为首关效应大的生物利用度高低顺序为:溶液剂》混悬液》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 简述药物代谢与药效的关系。答:代谢与药效间的关系是:a 代谢使药物失活,即生成无效代谢物;b 代谢是活性降低;c 使活性增强;d 使本身没有活性的物质产生活性;e 产生有毒代谢物,引起毒副反应

7.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有:可分为药物因素和生理因素两方面。 A 药物因素包括: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剂型、药物光

学异构体特性、酶抑制剂、酶诱导剂等 B 生理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个体差异、饮食等。

11、为什么新生儿、老年人药物代谢低?

(1)因为儿童和老年人的药物代谢酶活性低和内源性辅助因子的减少所致,特别是胎儿和新生儿,有的药物代谢酶甚至缺乏。老年人的感学流量减少也是造成药物代谢减慢的原因。

1、肾单元的结构和功能?

肾单元由肾小球、近曲肾小管、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组成,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集合管重吸收。

药物经肾排泄的过程有?

肾脏排泄药物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三个过程。前连个过程是药物排入肾小管腔内,后一过程是将肾小管内药物转运至血液。

3、药物肾排泄既机制有哪些?哪些途径需要载体参与?

有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肾小管分泌有载体参与。

4、影响肾排泄的因素?

1、肾小球的率过滤。

2、肾小管的重吸收。

3、药物的理化性质。

4、尿量。药物Ph值。

5、血流量。

6、肾功能。

7、合并用药。

5、肾小管重吸收对药物排泄有何影响?减少肾小管重吸收的方法?

重吸收药物的维生素、糖、氨基酸、电解质等内源性唔知,减少药物有效成分流失。方法:1、减少药物的脂溶性。2、调节尿液的Ph,如弱酸性药物中毒(巴比妥类、水杨酸类)可服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减少重吸收,加速药物排出。相反,氨茶碱、哌替啶及阿托品等弱碱性药物中毒,酸化尿液可加速药物排泄。3、一般来说,Pka接近或大于12的强碱性药物,在任何尿PH范围内呈解离状态,几乎不被重吸收,Pka少于或等于6的弱碱性非极性药物,均可被重吸收。因此增大药物pka可减少肾小管重吸收。 4、增加尿量,药物在尿液中浓度下降,重吸收减少。

6、肾病时给药剂量要调节的理由。

因为肾病使肾功能减退不仅导致体内体液和电解质平衡的紊乱,而且会引起人体生理和代谢功能的变化,改变药物的分布、蛋白质结合以及消除,进而使药物的动力学性质和药效学发生变化。可能会因肾小球的率过滤降低而引起药物中毒等不良反应,也可能会因肾小球对药物无选择性地滤过而使药物有效成分流失而使药效降低。因此要根据肾病患者肾功能的状况而调节给药剂量。

7、胆汁是如何形成与排泄?药物经胆汁排泄的途径是?

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产生,经毛细胆管、小叶间胆管、左右胆管汇总进入肝总管,再经胆囊管流入胆囊仲贮存和浓缩,当消化活动开始时,胆汁从胆囊排出至十二指肠上部。

途径:1、药物进入血液,向肝脏分布,进入肝细胞。2、随胆汁想毛细胆管分泌,进入胆囊。3、随胆汁向十二制成转运,进入小肠,在小肠内重吸收或进入大肠,从粪便排出。

8、影响药物胆汁排泄的因素:

胆汁流量、药物理化性质、生理因素、肠肝循环。

9、何谓肝肠循环?

从胆汁排出的药物,先贮存在胆囊仲,然后释放进入十二指肠。有些药物可由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有些在肝代谢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的代谢产物,在肠道被菌丛水解成母体药物而被重吸收,这些直接或间接在小肠、肝脏血循环,为肝肠循环。

药剂学习题与答案

药剂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剂型、制剂、药剂学的概念是什么? 2. 什么是处方药与非处方药(OTC) 3. 什么是GMP 、GLP与GCP? 第二章液体制剂 1.液体制剂的按分散系统如何分类? 2.液体制剂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 3.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有哪些? 4.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有哪些?何为潜溶剂? 5.何为絮凝,加入絮凝剂的意义何在? 6.乳剂和混悬剂的特点是什么? 7.用Stokes公式描述影响沉降的因素,并说明加入高分子助悬剂具有哪些作用? 8.乳化剂的作用如何?如何选择乳化剂? 9.乳剂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10.简述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哪些? 11.简述助溶和增溶的区别? 12.什么是胶束?形成胶束有何意义? 13.表面活性剂分哪几类,在药剂中主要有哪几个作用? 第三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1.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有哪些? 2.常用的除菌过滤器有哪些? 3.灭菌参数F和F0值的意义和适用范围? 4.洁净室的净化标准怎样? 5.注射剂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 6.注射剂的质量要求有哪些?

7.纯化水、注射用水、灭菌注射用水的区别? 8.热原的定义及组成是什么? 9.热原的性质有哪些?各国药典检查热原的法定方法是什么? 10.简述污染热原的途径及去除热原的方法。 11.注射剂等渗的调节方法及调节等张的意义。 12.制备安瓶的玻璃有几种?各适合于什么性质的药液? 13.输液按规定的灭菌条件灭菌后,为什么还会出现染菌现象? 14.输液常出现澄明度问题,简述微粒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第四~五章固体制剂 1.散剂的概念、制备方法与质量要求。 2.用什么方程来描述药物的溶出速度?改善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有哪些? 3.什么是功指数? 4.影响物料均匀混合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达到均匀混合? 5.片剂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 6.片剂的可分哪几类?各自的特点? 7.片剂常用的辅料有哪些?可用于粉末直接压片的辅料有哪些? 8.湿法制粒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特点? 9.片剂产生裂片的主要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10.片剂的包衣的目的何在? 11.片剂的成形及其影响因素。 12.简述片剂制备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原因。 13.物料水分的性质。 14.片剂的质量要求有哪些? 15.胶囊剂的概念、分类与特点是什么? 16.空胶囊的组成与规格。 17.滴丸剂的概念,它与软胶囊有何区别? 第六章半固体制剂、栓剂与膜剂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必做题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习题 第一章 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内容: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影响;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2.药物在体内的排泄、消除与处置指什么? 答:药物或其代谢产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3.简述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包括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 生物膜具有流动性、不对称性和半透性特点。 2.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 3. 膜孔转运有利于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吸收。 -pH= ㏒(Ci/Cu)。 4. 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碱性药物的pk a 5. 固体制剂溶出度参数可通过单指数模型、 Higuchi方程和 Ritger-Peppas模型等拟合方程求算。 二、名词解释 1. 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 2. 肠肝循环:经胆汁排泄的药物在小肠移动期间返回肝门静脉,经肝脏进入体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排出体外的过程。

3. 肝首过效应:药物透过胃肠道膜吸收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导致药物进入体循环量减少的现象。 4. 被动转运:药物的生物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与膜孔转运 三、问答题 1. 简述载体媒介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答:载体媒介转运分为促进扩散与主动转运。促进扩散过程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不消耗能量,存在结构类似物的竞争和载体转运饱和。主动转运过程需要载体,逆浓度梯度,消耗能量,与细胞代谢有关,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结构转运的速率与数量受载体量与活性影响,结构类似物转运抑制,存在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1.简述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答: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1)增加药物的溶出速度:①增加药物溶解度,包括将药物制成可溶性盐,制成无定形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制成亚稳定型状态,采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如HP-β-环糊精、二甲基-β-环糊精等制成包合物;②增加药物表面积,减小粒径:制成固体分散体、采用微粉化技术等。(2)加入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透膜吸收。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 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脂溶性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 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小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很大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2. 蛋白质多肽药物经黏膜吸收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主要给药途径包括经肺部、经直肠、经鼻腔等。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复习资料

1.生物药剂学(Biopa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和人体生物因素与药效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一剂型因素 狭义普通剂型: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 广义: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用药方法、辅料性质与用量、配伍及相互作用,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 二生物因素种族性别年龄、生理和病理、遗传 2.生物膜 结构:主要是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细胞膜经典模型,疏水在内亲水在外的脂质双分子层;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镶嵌有蛋白质的流体脂双层;晶格镶嵌模型,流动性脂质的可逆性变化 性质:①.不对称性②.流动性③.半透性 3. 药物的跨膜转运途径与机制(细胞通道转运和细胞旁路通道转运) 转运机制: ⑴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扩散,都不需载体,不耗能,无膜变形。 单纯扩散浓度差一级速率过程,服从Fick’s扩散定律:dC/dt=DAk(C GI-C)/h。 膜孔转运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药物不通过,孔内为正电荷,利于阴离子通过。 被动转运特点①顺浓度梯度②不需要载体③膜对药物无选择性④不消耗能量⑤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⑥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影响⑦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⑵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①促动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特点a特殊蛋白帮助b高浓度到低浓度c饱和d 竞争 ②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特点a逆浓度梯度b消耗能量c有载体参与d有竞争现象e结构特异,受代谢抑制剂影响 ⑶膜动转运入胞作用(胞饮和吞噬)出胞作用 4.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部位。小肠的PH是5~7.5是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原因:环状褶皱、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和小肠绒毛内的很

药剂学习题集与答案-全

第一章绪论 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1.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称为D A.中成药学 B.中药制剂学 C.中药调剂学 D.中药药剂学 E.工业药剂学2.研究中药方剂调配技术、理论和应用的科学,称为C A.中成药学 B.中药制剂学 C.中药调剂学 D.中药药剂学 E.中药方剂学 3.《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简称是A A.GMP B.GSP C.GAP D.GLP E.GCP 4.非处方药的简称是B A.WTO B.OTC C.GAP D.GLP E.GCP 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版是E A.1949年版 B.1950年版 C.1951年版 D.1952年版 E.1953年版 6.中国现行药典是E A.1977年版 B.1990年版 C.1995年版 D.2000年版 E.2005年版 7.《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B A.国家组织编纂的药品集 B.国家组织编纂的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C.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编纂的药品集 D.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编纂的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E.国家药典委员会编纂的药品集 8.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是C A.《佛洛伦斯药典》 B.《纽伦堡药典》 C.《新修本草》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神农本草经》 9.药品生产、供应、检验及使用的主要依据是B A.药品管理法 B.药典 C.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D.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E.调剂和制剂知识 10.药材在进行提取或用于直接入药前所进行的挑选、洗涤、蒸、炒、焖、煅、炙、烘干和粉碎等过程,称为E A.中药制剂 B.中药制药 C.中药净化 D.中药纯化 E.中药前处理 11.我国最早的制药技术专著《汤液经》的作者是C A.后汉张仲景 B.晋代葛洪 C.商代伊尹 D.金代李杲 E.明代李时珍 12.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中药成方配本是C A.《神农本草经》 B.《五十二病方》 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D.《经史证类备急本草》E.本草纲目

生物药剂学习题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选择题 1、可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 A舌下片给药B口服胶囊C栓剂D静脉注射E透皮吸收给药 2、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是 A空腹与饱腹B药物因素C药物的组成与性质D药物的多晶体E药物的油水分配系统3、以下哪几条具被动扩散特征 A不消耗能量B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 D借助载体进行转运E有饱和状态 4、胞饮作用的特点是 A有部位特异性B需要载体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D逆浓度梯度转运E无部位特异性5、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 A小肠B盲肠C结肠D直肠 6、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 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B粒子大小C多晶型D解离常数E胃排空速率 7、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 A胃肠液成分与性质B胃肠道蠕动C循环系统 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E胃排空速率 8、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速率的大致顺序 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 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D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 9、下列各因素中除()什么外,均能加快胃的排空 A胃容物渗透压降低B胃大部切除C为容物粘度降低D阿斯匹林E普奈落尔10、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以下哪项为Ⅲ型药物 A高的溶解度,低的渗透性B低的溶解度,高的渗透性 C高的溶解度,高的渗透性D低的溶解度,低的渗透性E以上都不是 二、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 2、吸收 3、膜孔转运 4、多晶型 5、pH-分配假说

三、问答题 1、简述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特点。 2、简述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3、何为Ⅱ型药物,利用生物药剂学所学的知识如何提高该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一、填空题: 1、药物经肌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 ()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3、为达到理想肺部沉积效率,应控制药物粒子大小,一般其空气动力学粒径应介于( 4、蛋白多肽药物经黏膜吸收是今年研究的热点,主要非口服与注射途径包括()、()、()等。 二、不定项选择题: 1、药物在肺部沉积的机制主要有() A.雾化吸入 B.惯性碰撞 C.沉降 D.扩散 2、关于注射给药正确的表述是() A.皮下注射容量较小,仅为0.1~0.2毫升,一般用于过敏试验 B.不同部位肌肉注射吸收速率顺序为:臀大肌>大腿外侧肌>上臂三角肌 C.混悬型注射剂可于注射部位形成药物贮库,吸收时间较长 D.显著低渗的注射液局部注射后,药物被动扩散速率小于等渗注射液 3、药物在经皮吸收过程中可能会在皮肤中积蓄,积蓄的主要部位是() A 真皮 B 皮下组织 C 角质层 D 附属器 4、提高药物经角膜吸收的措施有() A.增加滴眼液浓度,提高局部滞留时间 B.减少给药体积,减少药物流失 C.弱碱性药物调节制剂pH至3.0,使之呈非解离型存在 D.调节滴眼剂至高渗,促进药物吸收 答案:一、1、(脂溶性)(小)(很大) 3、(0.5-7.5微米)。 4、(经鼻腔)、(经肺部)、(经直肠)。 二、1、BCD 2、C 3、C 4、AB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 ①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效之间相互的科学。 ②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是在药动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的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临床意义:1.使给药方案个体化,2.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3.进行临床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 4.探讨新药给药方案 5.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 6.降低治疗费用 7.避免法律纠纷。 ③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④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又叫生物转化。 ⑤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 ⑥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⑦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转运。 ⑧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⑨清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清除。 ⑩BCS: 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11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Dn::溶出数。Do:计量数。An:吸收数 12 清除率:是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丛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13 体内总清除率: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多少体积的相当于流经血液的药物。 14 生物利用度(Bioacailability,BA):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它的吸收程度用AUC表示,而且吸收速度是以用药后到达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即达峰时间来表示。)评价指标AUC,Tmax,Cmax。 15 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Fabs):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16 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Frel):又称比较生物利用度,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是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 17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18 药学等效性(Pharmaceutical equivalence):如果两制剂含等量的相同活性成分,具有相同的剂型,符合同样的或可比较的质量标准,则可以认为它们是药学等效性。 19 首关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20 药代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21 速率常数:是描述速度过程重要的动力学参数。速率常数越大,该过程进行也越快。单位为min-1或h-1。 22 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表示。特点:一级速率过程的消除半衰期与剂量无关,而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因而半衰期为常数。 23 滞后时间:有些口服制剂,服用后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吸收,滞后时间是指给药开始只血

生物药剂学练习题与答案

习题一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选项填在括号里,每空 2 分,共20 分)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 d )。 A.通常水溶性大的药物较难溶性药物易吸收 B.分子型药物比离子型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 C.非解离型药物的比例由吸收部位pH 决定 D.通常酸性药物在pH 低的胃中,碱性药物在pH 高的小肠中的未解离型药物量减少,吸收也减少,反之都增加 2. 反映难溶性固体药物吸收的体外指标主要是( a )。 A.溶出度 B.崩解时限 C.片重差异 D.含量 3. 药物(和其代谢物)最主要的排泄途径为:( d )。 A、汗腺 B、呼吸系统 C、消化道 D、肾 4.在体内,药物的代谢反应均是在药物代谢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其代谢反应速度符合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即符合:(b)

A、Fick 扩散方程 B、Michaelis-menten 方程 C、Ha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 D、Noyes-whitney 方程 5. 在新生儿期,许多药物的半衰期都延长,是因为( d )。 A. 较高的蛋白结合率 B. 微粒体酶的诱发 C. 药物吸收完全 D. 酶系统发育不全 6. 口腔粘膜中渗透能力最强的是:( c )。 A、牙龈粘膜 B、腭粘膜 C、舌下粘膜 D、内衬粘膜 E、颊粘膜 7. 给药过程中存在肝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是:(a )。 A. 口服给药 B. 静脉注射 C. 肌肉注射 D. 舌下给药 8.下列叙述错误的( b ) A.植入剂一般植入皮下 B.皮内注射,只用于诊断与过敏实验,注射量在1m l 左右 C.鞘内注射可用于克服血脑屏障 D.肌肉注射的容量一般为2--5ml.其溶媒为水,复合溶媒或油9.若罗红霉素的剂型拟以片剂改成注射剂,其剂量应( c ) A.增加,因为生物有效性降低

生物药剂学习题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 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 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 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 二、多项选择题 1.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2.药物转运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3.药物处置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4.药物消除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三、名词解释 1. 生物药剂学 2. 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 四、问答题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生物膜结构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A.流动性 B.不对称性 C.饱和性 D.半透性 E.不稳定性 +、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K 2. A.被动扩散B.膜孔转运 C.主动转运 D.促进扩散 E.膜动转运 3.红霉素的生物有效性可因下述哪种因素而明显增加 A. 缓释片 B.肠溶衣 C.薄膜包衣片 D.使用红霉素硬脂酸盐 E.增加颗粒大小 4.下列哪项不属于药物外排转运器 A. P-糖蛋白 B.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药剂学》试的题目及答案详解

药剂学习题 第一篇药物剂型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药剂学概念正确的表述是() A、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理论、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B、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C、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和应用的技术科学 D、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和应用的科学 E、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2.既可以经胃肠道给药又可以经非胃肠道给药的剂型是() A.合剂 B.胶囊剂 C.气雾剂 D.溶液剂 E.注射剂 3.靶向制剂属于() A.第一代制剂 B.第二代制剂 C.第三代制剂 D.第四代制剂 E.第五代制剂 4.药剂学的研究不涉及的学科() A.数学 B.化学 C.经济学 D.生物学 E.微生物学 5.注射剂中不属于处方设计的有() A.加水量 B.是否加入抗氧剂 C. pH如何调节 D.药物水溶性好坏 E.药物的粉碎方法 6.哪一项不属于胃肠道给药剂型() A.溶液剂 B.气雾剂 C.片剂 D.乳剂 E.散剂 7.关于临床药学研究内容不正确的是() A.临床用制剂和处方的研究 B.指导制剂设计、剂型改革 C.药物制剂的临床研究和评价 D.药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E.药剂质量的临床监控 8.按医师处方专为某一患者调制的,并明确指明用法和用量的药剂称为() A.药品 B.方剂 C.制剂 D.成药 E.以上均不是 9.下列关于剂型的表述错误的是()

A、剂型系指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 B、同一种剂型可以有不同的药物 C、同一药物也可制成多种剂型 D、剂型系指某一药物的具体品种 E、阿司匹林片、扑热息痛片、麦迪霉素片、尼莫地平片等均为片剂剂型 10.关于剂型的分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溶胶剂为液体剂型 B、软膏剂为半固体剂型 C、栓剂为半固体剂型 D、气雾剂为气体分散型 E、气雾剂、吸入粉雾剂为经呼吸道给药剂型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由() A 国家药典委员会制定的药物手册 B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写的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C 国家颁布的药品集 D 国家药品监督局制定的药品标准 E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实施的法典 12.关于药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编撰 B.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C.必须不断修订出版 D.药典的增补本不具法律的约束力 E.执行药典的最终目的是保证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13.药典的颁布,执行单位() A.国学药典委员会 B.卫生部 C.各省政府 D.国家政府 E.所有药厂和医院 14.现行中国药典颁布使用的版本为() A.1985年版 B.1990年版 C.2005年版 D.1995年版 E.2000版 15.我国药典最早于()年颁布 A.1955年 B.1965年 C.1963年 D.1953年 E.1956年 16.Ph.Int由()编纂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中国 E.世界卫生组织 17.一个国家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称() A.部颁标准 B.地方标准 C.药物制剂手册 D.药典 E.以上均不是 18.各国的药典经常需要修订,中国药典是每几年修订出版一次() A、2年 B、4年 C、5年 D、6年 E、8年 19.中国药典制剂通则包括在下列哪一项中() A、凡例 B、正文 C、附录 D、前言 E、具体品种的标准中 20.关于处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处方是医疗和生产部门用于药剂调配的一种书面文件 B.处方可分为法定处方、医师处方和协定处方 C.医师处方具有法律上、技术上和经济上的意义 D.协定处方是医师与药剂科协商专为某一病人制定的处方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重点总结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药剂学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服法、辅料、药物配伍、工艺条件等。 2生物因素 3.口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因素、解离度、脂溶性和分子量2、溶出速率3、药物 4.影响体内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药物的的理化性质与透过生物膜的能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制的影响。 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光学异构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和诱导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 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transport):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7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8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是小分子水溶性的药物转运吸收的通道。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脂溶性药物及一些经主动机制吸收药物的通道。 9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①.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绝大多数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道内吸收.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

生物药剂学部分习题

1、简述影响药物代谢的生理因素 的生理性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疾病等等。儿童和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常常明显低于成年人,特别是胎儿及新生儿的药物代谢酶活性低,甚至缺乏,多数情况下不仅药效高,而且容易产生毒性。药物在老年人体内的代谢表现为速度减慢,半衰期延长,耐受性减弱。 性别对药物代谢亦有影响,大鼠体内的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活性有性别的差异;大鼠体内的葡萄糖醛酸结合,乙酰化、水解反应等也发现有性别的差异。 已知人群中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主要原因有遗传学差异合肥遗传学差异。遗传学差异主要是由种族或家族遗传特性所引起的。而非遗传学差异主要由年龄、性别、肝功能、药物代谢的时间周期节律、体温、营养状态以及环境因素等引起的。 2、如何利用药物代谢的规律来指导药物及其制剂设计 答:(1)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制成前体药物,增加药物吸收过程的稳定性或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可以将难以吸收的水溶性药物制成亲脂性的前体药物,增加药物的吸收,利用机体内靶部位特定酶的作用,将前体药物代谢成母体药物起靶向作用。如氨苄西林制成前体药物酞氨西林,增加其在胃液中稳定性,进入肠道后受肠道非特异性酯酶的水解,转化为氨苄西林而吸收。多巴胺制成前体药物左旋多巴,易被转运到脑后,被脑内脱羧酶脱去羧基转变成多巴胺而发挥作用。 (2)消化道重的代谢酶较易被饱和,可通过增大给药量或利用某种制剂技术,造成代谢部位局部高浓度,使药酶饱和来降低代谢速度,增加药物的吸收量。 根据药酶抑制剂的性质,可设计利用一个药物对药酶产生抑制,从而来减少或延缓另一个药物的代谢,到达提高疗效或延长作用时间的目的,如左旋多巴配伍甲基多巴肼,甲基多巴肼有抑制小肠、肝、肾中的脱羧酶的作用,故能抑制左旋多巴的脱羧作用。 (3)对于许多在肝中有首过效应而失效的药物,为避免肝中药酶对药物的代谢,可考虑改变剂型,以增加这类药物的适用范围。如硝酸甘油舌下片。 3、从药物代谢的观点阐述生物药剂学在药物制剂中的作用。 答:(1)根据药物代谢制定给药途径,如普萘洛尔,静脉注射疗效不及口服给药,普萘洛尔经口服在体内代谢成4-羟基普萘洛尔和萘氧乳酸,而前者才有药理作用。 (2)根据药物代谢制定给药剂量,代谢能力取决于药物代谢酶的活力和数量,会出现饱和现象和中毒反应,如阿司匹林和水杨酰甘氨酸;同时也可通过剂型而减缓代谢而提高吸收,如水杨酰胺颗粒剂有一个逐渐溶解、被吸收的过程,不易出现与硫酸结合反应饱和而使尿中排泄量增加, (3)利用酶抑制和诱导作用设计出新的剂型,如左旋多巴等。因此掌握药物的代谢规律,对于设计更合理的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给药剂量,及对制剂处方的设计、工艺改革和指导临床应用都有重要意义。 肠肝循环: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从尿中排出的现象。 药物排泄:指吸收进入体内药物或经代谢后的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6、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 答:①、消化系统因素:酸性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胃肠液成分的影响、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②、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效应、淋巴循环 ③、疾病因素:胃酸缺乏、腹泻、甲状腺功能不足、胃切除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4、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1、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2、膜孔转运中分子小于微孔的药物吸收快,如水,乙醇,尿素,糖类等。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含水小孔吸收。 3、主动转运的转运速率可用米氏(Michaelis-Menten )方程描述: 4、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5、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如右图 6、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 8、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②胃内容物黏度、渗透压; 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的影响。 9、肝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答:①静脉、肌肉注射;②口腔黏膜吸收;③经皮吸收;④经鼻给药;⑤经肺吸收;⑥直肠给药。 11、避免首过效应的剂型:①贴剂皮肤给药;②气雾剂和粉雾剂经呼吸道或经鼻黏膜吸收;③口腔粘附片黏膜吸收。 12、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肠肝循环现象在药动学上表现为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 13、引起肠肝循环的因素: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 ,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如氯霉素、酚酞等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人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 14、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胃肠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 与消化道pH 的函数,可用He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表达: 弱酸性药物: 弱碱性药物: 式中,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转运速率 浓度 载体媒介被动转运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答案汇总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意义及内容是什么?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关于药物制剂或剂型用于生命有机体(或组织)的科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药剂学涉[1] 及到的知识面很广,它与生物化学、药理学、物理药学、药物动力学、药物治疗学等有密切关系,并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但生物药剂学作为药剂学的一个分支,着重研究的是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它与药理学、生物化学在研究重点上有所区别。它既不像药理学那样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某些部位的作用方式和机制,也不像生物化学那样把药物如何参加机体复杂的生化过程作为中心内容。生物药剂学[1] 与药物动力学的关系更为密切。 生物药剂学[1]的研究内容主要有: (1)剂型因素的研究。研究药物剂型因素和药效之间的关系,这里所指的剂型不仅是指片剂、注射剂、软膏剂等剂型概念,还包括跟剂型有关的各种因素,如药物的理化性质(粒径、晶型、溶解度、溶解速度、化学稳定性等)、制剂处方(原料、辅料、附加剂的性质及用量)、制备工艺(操作条件)以及处方中药物配伍及体内相互作用等。 (2)生物因素的研究。研究机体的生物因素(年龄、生物种族、性别、遗传、生理及病理条件等)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3)体内吸收机理等的研究。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机理对药效的影响,保证制剂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有效。 2、何为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 (一)剂型因素 1.药物的某些化学因素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衍生物。 2.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度等。 3.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4.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种类、性质和用量。 5.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6.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二)生物因素主要包括: 1.种属差异 2.性别差异 3.年龄差异新生儿因葡萄糖醛酸结合酶不足,加之肾功能发育不全,服用氯霉素后的消除过程受到影响,血药浓度升高,易蓄积中毒而致“灰婴综合征”。又如肝脏对药物的生物转化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老年人使用主要经肝脏代谢灭活的药物,如苯巴比妥、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吲哚美辛、氨茶碱、三环类抗抑郁药,血药浓度可能增高1倍;同时半衰期往往延长作用时间延长。 4.不同生理病理状态导致的差异 5.遗传因素 3、何为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处置与消除? 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excretion)。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transport),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disposi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称为消除(elimination) 4、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中药药剂学习题集全(修改版)

第一章绪论 一、A型题 1.下列有关药典的叙述哪个不正确 A.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B.药典反映了我国药物生产、医疗和科技的水平。一般每隔几年需修订一次C.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D.一般收载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 E.《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现在共七版,每个版本均分为一、二两部 2.第一次提出“成药剂”概念、药剂专著《肘后备急方》的作者是A.葛洪 B.李时珍 C.王寿 D.张仲景 E.钱乙 3.以下哪一项不是药典中记载的内容 A.质量标准 B.制备要求 C.鉴别 D.杂质检查 E.处方依据 4.我国现行药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哪一年版 A.2008年版 B.1990年版 C.1995年版 D.2010年版 E.2005年版 5.我国历史上由国家颁发的第一部制剂规范是 A.《普济本事方》 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C.《金匮要略方论》 D.《圣惠选方》 E.《本草纲目》 6.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为 A.制剂 B.成药 C.药材 D.药物 E.处方药 7.《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由下列哪一个部门颁布实施的 A.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B.卫生部 C.药典委员会 D.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E.最高法院 8.下列哪项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的内容为 A.植物油脂和提取物 B.生物制品 C.中药材 D.中药成方制剂及单味制剂 E.中药饮片 9.我国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专著是 A.《新修本草》 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C.《汤液经》 D.《本草纲目》 E.《黄帝内经》 10.药典收载的药物不包括

A.中药材与成方制剂 B.抗生素与化学药品 C.动物用药 D.生化药品 E.放射性药品 11.乳浊液型药剂属于下列哪一种剂型分类法 A.按物态分类 B.按分散系统分类 C.综合分类法 D.按给药途径分类 E.按制法分类 12.药品标准的性质是 A.由卫生部制订的法典 B.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 C.具有法律约束力,属强制性标准 D.中国药典是我国唯一的药品标准 E.指导生产和临床实践 1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最早于何年颁布 A.1950年 B.1951年 C.1952年 D.1953年 E.1954年 二、B型题 [1~2] A.复方丹参滴丸 B.狗皮膏 C.参麦注射剂 D.阿拉伯胶浆 E.薄荷水 1.按分散系统分类属于真溶液的是 2.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属于皮肤给药的是 [3~5] A.剂型 B.制剂 C.中成药 D.非处方药 E.新药 3.以中药材为原料,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按药政部门批准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公开销售的药品称为 4.依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及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 5. 根据《中国药典》、《局颁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 格,可以直接用于临床的药品 [6~7] A.药品标准 B.《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 C.《中药药剂手册》 D.《中药方剂大辞典》 E.《全国中成药处方集》 6.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 7.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8~11] A.《本草纲目》 B.《神农本草经》 C.《新修本草》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黄帝内经》 8.我国最早的药典是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 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出小题,判断之类的)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 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 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3、生物因素(小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 遗传因素 4、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如何应用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转运关系指导处方设计? 不好 筛选合适的盐 筛选不同的晶型 改善化合物结构 微粉化包含物固体分散物 无影响 增加脂溶性 改善化合物结构 胃中稳定性 稳定 代谢稳定性不稳定 研究代谢药物 6、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1、生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

生物药剂学 习题4复习进程

生物药剂学习题4

第四章药物分布 (一)是非题 1.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分布速度往往比消除慢。()2.由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理因素的差异,不同药物在体内具有不同的分布特性,但药物在体内分布是均匀的。() 3. 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取决于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4.连续应用某药物,当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快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而引起蓄积。() 5.蛋白结合率越高,游离药物浓度越小。当存在饱和现象或竞争结合现象时,游离浓度变化不大,对于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不易发生用药安全问题。() 6.药物体内分布主要决定于血液中游离型药物的浓度,其次与该药物和组织结合的程度有关。() 7.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8. 蛋白质大分子药物主要依赖淋巴系统转运,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避免首过作用。() 9. 胎盘屏障不同于血脑屏障。药物脂溶性越大,越难透过。 ()

10.将聚乙二醇(PEG)引入到微粒的表面,可提高微粒的亲水性和柔韧性,以使其易于被单核巨噬细胞识别和吞噬。() (二)选择题 1.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有() A.结合型与游离型存在动态平衡 B.无竞争性 C.无饱和性 D.结合率取决于血液pH E. 结合型可自由扩散 2. 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指 A. 人体总体积 B. 人体的体液总体积 C. 游离药物量与血浓之比 D. 体内药量与血浓之比 E. 体内药物分布的实际容积 3. 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 A. 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 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 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 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 E. 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 4.药物与蛋白结合后 A. 不能透过血管壁 B.不能由肾小球滤过 C. 不能经肝代谢 D不能透过胎盘屏障 5. 以下错误的是: A. 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减少首过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