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集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集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集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集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

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出小题,判断之类的)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

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

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3、生物因素(小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

4、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如何应用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转运关系指导处方设计?

不好

筛选合适的盐

筛选不同的晶型

改善化合物结构

微粉化包含物固体分散物

无影响

增加脂溶性

改善化合物结构

胃中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肠代谢研究代谢药物

6、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1、生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

细胞膜经典模型(lipid bilayer),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晶格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

②、少量糖类

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

?膜的流动性

?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膜结构的半透性

2、膜转运途径:

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3、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passive diffusion)

(memberane pore transport)

①.单纯扩散: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脂质层的溶解愈大,就愈容易扩散。

特点(2)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属于单纯扩散。

(3)符合一级速率过程

单纯扩散速度公式: R=PA(c-c0)/h

R为扩散速度;P为扩散常数;A为生物膜面积;(c-c0)为浓度梯度;h为生物膜厚度。

若(c-c0) ≈c,假设(PA/h)=K,上式简化为 R=PAc/h=Kc

单纯扩散速度属于一级速度方程。

②、膜孔扩散

(1)定义:

膜孔扩散又称滤过,凡分子量小于100,直径小于的水溶性或极性药物,可通过细胞膜的亲水膜孔扩散。

(2)特点:

1)膜孔扩散的药物:水、乙醇、尿素等。

2)借助膜两侧的渗透压差、浓度差和电位差而扩散。

③、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二)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①.定义: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

②.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1) 定义:

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是指某些非脂溶性药物也可以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且不消耗能量。(2) 特点:

1) 促进扩散的药物:氨基酸、D-葡萄糖、D-木糖、季铵盐类药物。

2) 吸收位置:小肠上皮细胞、脂肪细胞、脑-血脊液屏障血液侧的细胞膜中。单纯扩散与促进扩散的比较

③.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1).定义:

主动转运是指借助载体或酶促进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又称逆流转运。

(2).主动转运的药物:K+、Na+、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以及一些有机弱酸、弱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

(3)部位:药物的主动转运主要在神经元、肾小管及肝细胞中进行。

(4).主动转运的特点

(1)逆浓度梯度转运 (2)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3)需要载体参与

(4)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 (5)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

(6)受代谢抑制剂影响 (7)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三)、膜动转运(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

膜动转运:是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分类胞饮(pinocytosis) :溶解物、液体

膜动转运

吞噬(phagocytosis):大分子、颗粒状物

膜动转运的药物:

(1)入胞:蛋白质、多肽、脂溶性维生素、甘油三酯和重金属等,对一般药物吸收的意义不大。

(2)出胞: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

膜转运特点: (1)不需要载体;(2)需要能量;(3)有部位特异性

4、pH-分配假说

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

弱酸性药物:p K a-pH=lg(Cu/Ci)

弱碱性药物:p K a-pH=lg(Ci/Cu)

式中Cu,Ci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胃肠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与消化道pH的函数

?当酸性药物的pka值大于消化道体液pH值时(通常是酸性药物在胃中),则未解离型药物浓度Cu占有较

大比例。

?当碱性药物pka值大于体液pH值时(通常是弱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则解离型药物浓度Ci所占比例较高

5、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①、小肠是吸收药物的主要部位,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殊部位。小肠中各种吸收机制均存在。

②、一些弱酸性药物能在胃内吸收,尤其当给予溶液剂型时。胃中吸收机制主要是被动扩散。

③、大部分运行至结肠的药物往往是缓释剂型、肠溶制剂或者高部位肠道中溶解不完全的残留部分。直肠近肛门端是直肠给药剂型如栓剂和其它直肠给药剂型的良好吸收部位。大肠中药物的吸收也以被动扩散为主,兼有胞饮作用。

十二指肠

胃肠道的构造小肠空肠

回肠

盲肠

大肠结肠

直肠

6、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

答:①、消化系统因素:酸性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胃肠液成分的影响、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②、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效应、淋巴循环

③、疾病因素:胃酸缺乏、腹泻、甲状腺功能不足、胃切除

④药物转运糖蛋白

7、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答:①、解离度和脂溶性;

②、溶出速度:溶解度、粒子大小、多晶型、溶剂化物

③、稳定性

8、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答:①、剂型;②、处方(辅料、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相互作用);③、制备工艺

9、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如何提高各类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答:1. Ⅰ型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率均较大,药物的吸收通常很好,改善溶解度对药物吸收影响不大。

2. Ⅱ型药物溶解度较低,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如果药物的体内与体外溶出基本相似,且给药剂量较小时,可通过增加溶解度来改善药物的吸收;若给药剂量很大,存在体液量不足而溶出较慢的问题,仅可通过减少药物的粒径的手段来达到促进吸收的目的。

3. Ⅲ型药物有较低的渗透性,则生物膜是吸收的屏障,药物的跨膜转运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可通过改善药物的脂溶性来增加药物的吸收,可能存在主动转运和特殊转运过程。

4. Ⅳ型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低,药物的水溶性或脂溶性都是影响药物的透膜吸收的主要因素,药物溶解度或油/水分配系数的变化可改变药物的吸收特性,主动转运和P-gp药泵机制可能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10、简述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

答:1、增加药物的溶解度:(1)制成盐类,弱酸性药物制成碱金属盐;弱碱性药物制成强酸盐

(2)制成无定型药物

(3)加入表面活性剂

OCDDS的主要类型:pH敏感型、时控型、酶解型、压力控制型

2、增加药物的表面积

11、设计缓控释系统应考虑的因素?

答:(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

(2)药物的稳定性

(3)药物体内吸收特性

(4)昼夜节律

(5)药物的运行状态

12、口服结肠迟释剂的几种类型及设计依据?

答:类型——pH敏感型;时控型;酶解型;压力控制型

设计依据——①、结肠液pH值最高或更高)

②、胃排空1-4h,小肠转运3-5h,口服后到达结肠约在5h左右

③、结肠中含有丰富的菌群

④、结肠为水分吸收主要区域,内容物粘度增加而使肠腔压力较大

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1、各种注射给药途径的特点?

答:①. 静脉注射:注射容量一般小于50mL;药物直接进入血循环,注射结束时血药浓度最高;不存在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100%;存在“肺首过效应”。

②、肌内注射:注射容量2—5mL;有吸收过程,药物以扩散及滤过两种方式转运,存在“肺首过效应”。

③、皮下与皮内注射:

吸收速度:大腿皮下﹥上臂﹥腹部。皮内注射一般作皮肤诊断与过敏试验。

④其他部位注射:动脉内注射、腹腔内注射、鞘内注射

2、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答:(一)生理因素:吸收速度: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二)、药物理化性质

(三)、剂型因素

3、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

答:(一)生理因素

(二)、剂型因素

4、药物经皮肤转运的途径?

答:药物渗透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途径:

(1)表皮途径(主要途径)

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2)皮肤附属器途径(非主要)

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渗透速度比表皮途径快。(离子型及水溶性大分子药物)

药物扩散通过角质层的途径

(1)通过细胞间隙扩散(主要)

角质层细胞间隙是类脂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类脂分子的亲水部分结合水分子形成水性区,而类脂分子的烃链部分形成疏水区。极性分子经角质层细胞间隙的水性区渗透,而非极性分子经由疏水区渗透。(2)通过细胞膜扩散

致密交联的蛋白网状结构和微丝角蛋白和丝蛋白的规整排列结构均不利于药物扩散

5、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答:(一)生理因素

(二)剂型因素

(三)透皮吸收促进剂

(四)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

6、药物鼻黏膜吸收的途径

答:吸收途径

(1)经细胞的脂质通道(脂溶性药物)——主要途径

(2)细胞间的水性孔道(亲水性或离子型药物)

7、影响鼻腔吸收的因素

答:一)生理因素

(二)剂型因素: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粒子大小、吸收促进剂与多肽类药物的吸收8、影响直肠药物吸收的因素

答:(一)生理因素

(二)剂型因素

①、药物的脂溶性与解离度

②、药物的溶解度与粒度

③、基质的影响

(三)吸收促进剂

9、药物经眼吸收的途径

答:经角膜渗透、药物经结膜吸收。

10、影响药物眼部吸收的因素

答、(一)角膜的通透性

(二)角膜前影响因素:眼用制剂角膜前流失是影响其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

(三)渗透促进剂的影响:EDTA,牛磺胆酸,癸酸,皂甙

(四)给药方法的影响

11、例举可以避免肝首过效应的主要途径

答:①、静脉、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肌肉注射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不经门肝系统,因此亦不存在首过效应。

②、口腔黏膜吸收:口腔粘膜下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动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绕过肝脏的首过效应。一般可制成口腔粘膜贴片。

③、经皮吸收:药物应用到皮肤上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开门肝系统。

④、经鼻给药:鼻粘膜内血管丰富,鼻粘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过效应。

⑤、经肺吸收:肺泡表面积大、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因此肺部给药吸收迅速,而且吸收后的

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的影响。

⑥、直肠给药:栓剂距肛门2cm处,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作用,给药生物利用度远高于4cm给药。当栓剂距肛门6cm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入门静脉-肝脏系统。

第四章药物的分布

1、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影响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主要和药物的结构、解离度、脂溶性以及蛋白质结合率有关。通常血流丰富的组织蛇舞药物的速度快。

2、表观分布容积的意义

答:①Vd值它代表药物透膜转运和分布到体内各部位的特性。是由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的常数。

②Vd=D/C反映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利用此公式,若测得血药浓度,乘以其表观分布容积,即可求得药物在体内的总量。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3、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和组织蛋白结合对表观分布容积和药物消除有何影响?

答:当药物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小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而当药物主要与血管外的组织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大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通常体内消除较慢。

4、讨论药物蛋白结合率的临床意义

答: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若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药物作用将受到显着影响。由于药理作用主要和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有关,因此血中游离药物浓度的变化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

5、为什么弱碱药物比弱酸性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

答:在血浆时,弱酸性药物主要以解离性存在,而弱碱性药物主要以非解离型存在。一般来说,弱碱性药物容易向脑脊液转运。如水杨酸和奎宁在血浆时,非离子型分别为%%和%,向脑脊液透过系数分别为 min-1和

6、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

答:①、颈动脉灌注高渗甘露醇溶液,使血脑屏障暂时打开,增加药物入脑

②、对药物结构进行改造,引入亲脂性基团,制成前药,增加化合物脂溶性

③、使用聚氰基丙烯酸酯、聚乳酸、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等高分子材料,将药物装载制成纳米粒,可提高药物的脑内分布

④、利用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存在的特异性载体

⑤、通过鼻腔途径给药,可以使药物绕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脑组织

7、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答:(1)细胞与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内吞作用;吸附作用;融合作用;膜间作用等

(2)微粒本身的理化性质,包括粒径、电荷、表面性质的影响

(3)微粒的生物降解

(4)机体的病理生理状况

第五章药物代谢

1、首过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2、药物代谢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3、肝提取率:式中CA和CV分别代表进出肝脏的血中药物浓度。ER是指药物通过肝脏从门脉血清除的分数。

4、药物代谢酶系主要有哪些?简述它们的作用。

答:代谢酶常分为微粒体系酶和非微粒体系酶二大类

(1)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微粒体酶系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或其他细胞(如小肠粘膜、肾、肾肾上腺皮质细胞等)的内质网的亲脂性膜上。其中最重要的一族氧化酶,被称为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或称为单加氧酶。该酶系催化的氧化反应类型极为广泛,是药物体内代谢的主要途径。

(2)非微粒体酶系:非微粒体酶在肝内和血浆、胎盘、肾、肠粘膜及其他组织中均有存在,在体内除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外的其他缩合,以及某些氧化、还原及水解(除酰胺键外)反应均为该酶系所催化。通常凡是结构类似于体内正常物质、脂溶性较小、水溶性较大的药物都有这组酶系代谢。

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答: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②、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③、药物的光学异构特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④、酶抑制和诱导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⑤、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6、试从干预药物代谢过程的角度出发,举例说明高效药物制剂设计的原理。

答:根据药酶抑制剂的性质,可设计利用一个药物对药酶产生抑制,从而来减少或延缓另一个药物的代谢,达到提高疗效或延长作用时间的目的。以左旋多巴为例,为了减少脱羧酶的脱羧作用,设计将脱羧酶抑制剂和左旋多巴同时应用,组成复方片剂。如采用的脱羧酶抑制剂甲基多巴肼和盐酸羟苄丝肼。它们可抑制小肠、肝、肾中的脱羧酶的活性,故能抑制左旋多巴的脱羧作用。且不能透过血脑屏障。这两种脱羧酶抑制剂既能抑制外周左旋多巴的代谢,增加进入中枢的左旋多巴的量,又能使摄入脑内的左旋多巴顺利的转换成多巴胺,进而发挥药理作用,大大降低了左旋多巴的给药剂量。

第六章药物排泄

1、药物肾排泄的三种机制

答: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

2、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答:通透性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极薄,其上分布着很多直径约为6~10nm的小孔,通透性较高。

②.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之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均被滤入肾小囊

③.只有未结合的药物才可以从肾小球滤过

滤过压

①.滤过压与肾血流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静压力密切相关。

②.肾小球滤过是一种加压滤过。

③.肾小球过滤的主要动力是肾小球毛细血管中的静水压。

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①.直接测定GFR(困难)

②.由清除率计算肾小球滤过率

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答:以菊粉清除率为指标,可以推测其他各种物质通过肾单位的变化。

?若某一物质只有肾小球滤过,且所有滤过的物质均随尿排泄,则肾清除率等于菊粉清除率。

?若某一物质的肾清除率低于菊粉清除率,表示该物质从肾小球过滤后有一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

?若肾清除率高于菊粉清除率,则表示出肾小球滤过外,还有一部分通过肾小管分泌排泄。

4、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

答:①、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大的非解离型药物重吸收程度大,自尿中排泄量小。

②、尿pH值和药物的pKa:对于弱酸来说,pH升高将增加解离程度,重吸收减少,肾清除率增加。对于强碱性药物,在任何尿pH范围内均呈解离状态,几乎不被重吸收,其肾清除率也不受尿pH值得影响且常较高。

③、尿量:当尿量增加时,药物在尿液中的浓度下降,重吸收减少;尿量减少时,药物浓度增大,重吸收量也增多。

5、肾小管主动分泌的特征

①答:需载体参与

②需要能量,可受ATP酶抑制剂二硝基酚抑制

③由低浓度向高浓度逆浓度梯度转运

④存在竞争抑制作用

⑤有饱和现象

⑥血浆蛋白结合率一般不影响肾小管分泌速度

6、肾清除率的意义

答:推测药物排泄机制

肾清除率等于fu*GFR,只有肾小球滤过,所有滤过物质均由尿排泄。

肾清除率低于fu*GFR,表示该物质从肾小球滤过后一定有肾小管重吸收,可能同时伴有分泌,但一定小于重吸收。

肾清除率高于fu*GFR,表示除由肾小球滤过外,肯定存在肾小管分泌排泄,可能同时存在重吸收,但必定小于分泌。

7、肝肠循环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答:肠肝循环是指由胆汁排泄到小肠中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又被重吸收返回肝门静脉血的现象。

有肠肝循环的药物在体内贮留时间长,某些药物血药浓度形成双吸收峰。

下面五题是生物药剂学老师最后一节可幻灯片上面的

1.药物的肾排泄机制有哪些?哪些途径可有载体参与?

2.头孢拉定完全以原型从尿中排泄,研究表明,同时给丙磺舒会使血清头孢拉定浓度上升。头孢拉定与丙

磺舒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是什么?

3.试述鼻粘膜给药的特点。哪些药物适合于鼻粘膜给药?

4.试举例说明药物经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系统分布各自的特点。

5.试述影响药物代谢的主要因素,以及药物代谢与药理效应的关系

第十五章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1、群体药物动力学:(PPK,简称群体药动学),即药物动力学的群体分析法,是将经典药物动力学基本原

理和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群体规律的药物动力学分支学科。

2、群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3、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一种在药物的体内过程、机体的解剖学特性、生理生化参数三者之间建立一定数

学关系的模型。

在确定计量和效应关系后,可根据药物动力学模型,研究经时过程血药浓度与效应的关系。

4、时辰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过程中的节律性变化以及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是介于时

辰生物学和药物动力学之间的一种新的分支学科。

第二章

一、单选

1、下列成分不是细胞膜组成成分的是

A、脂肪

B、蛋白质

C、磷脂

D、糖类

2、下列属于生理因素的是

A、物理化学性质

B、药物的剂型及给药方法

C、制剂处方及工艺

D、生理和病理条件差异

3、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A、胃

B、小肠

C、大肠

D、均是

4、各类食物中,()的胃排空速率最快

A、糖

B、蛋白质

C、脂肪

D、均一样

5、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碱性药物的pKa-Ph=

A、lg(Ci/Cu)

B、lg(Ci*Cu)

C、lg(Ci-Cu)

D、lg(Ci+Cu)

6、下列()可影响药物的溶出速率

A、粒子大小

B、多晶型

C、溶剂化物

D、均是

7、胞饮作用的特点

A、有部位特异性

B、无需载体

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D、逆浓度梯度转运

E、无部位特异性

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与排泄的机制及过程的科学

B、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

C、主动转运是一些生命必须的物质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等,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

D、被动扩散不需要载体参与

E、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称为胞饮

9、下列哪条不是被动扩散特征

A、不消耗能量

B、有部位特异性

C、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运

D、不需借助载体进行转运

E、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

10、下列哪条不是主动转运的特征

A、消耗能量

B、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

C、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

D、不需载体进行转运

E、有饱和状态

11、下列哪条不是促进扩散的特征

A、不消耗能量

B、有结构特异性要求

C、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

D、不需载体进行转运

E、有饱和状态

12、关于胃肠道吸收下列哪些叙述是错误的

A、脂肪性食物能增加难溶药物的吸收

B、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

C、一些情况下,弱碱性食物在胃中容易吸收

D、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增快

E、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通过细胞膜

13、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

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B、离子大小

C、多晶型

D、解离常数

E、胃排空速率

14、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

A、胃肠液成分和性质

B、胃肠道蠕动

C、循环系统

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E、胃排空速率

15、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速率的大致顺序

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 散剂>片剂

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 >胶囊剂>片剂

D、混悬液>水溶液>胶囊剂> 散剂>片剂

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 散剂>胶囊剂

16、对于同一药物,吸收最快的是

A、片剂

B、软膏剂

C、溶液剂

D、混悬剂

17、药物的溶出速率可用下列哪项表示

A、Noyes-Whitney方程

B、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

C、Ficks定律

D、Higuchi方程

18、下列属于剂型因素的是

A、药物的剂型及给药方法

B、制剂处方及工艺

C、A、B均是

D、A、B均不是

19、可作为多肽类药物口服吸收部位是

A、十二指肠

B、盲肠

C、结肠

D、直肠

20、血流量可显着影响药物在()的吸收速度

A、胃

B、小肠

C、大肠

D、均不是

21、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在小肠中(pH=)解离性和未解离型的比为

A、25/1

B、1/25

C、1

D、无法计算

22、多晶型中以()有利于制剂的制备,因为其溶解度、稳定性较适宜

A、稳定性

B、亚稳定性

C、不稳定型

D、A、B、C均不是

23、下列属于生理因素的是

A、种族差异

B、性别差异

C、遗传因素差异

D、均是

24、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是

A、小肠

B、盲肠

C、结肠

D、直肠

25、消化道分泌的pH一般能影响药物的()吸收

A、被动扩散

B、主动转运

C、促进扩散

D、胞饮作用

26、在溶出为限速过程吸收中,溶解了的药物立即被吸收,即为()状态

A、漏槽

B、动态平衡

C、均是

D、均不是

27、消化液中的()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A、胆盐

B、酶类

C、粘蛋白

D、糖

28、漏槽条件下,药物的溶出方程为

A、dC/dt=kSCs

B、dC/dt= kS/Cs

C、 dC/dt=k/SCs

D、dC/dt=kCs

29、膜孔转运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A、脂溶性大分子

B、水溶性小分子

C、水溶性大分子

D、带正电荷的蛋白质

E、带负电荷的蛋白质

30、在溶媒化合物中,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顺序为

A、水合物<有机溶媒化物<无水物

B、无水物<水合物<有机溶媒化物

C、有机溶媒化物<无水物<水合物

D、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媒化物

31、淋巴系统对()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A、脂溶性大分子

B、水溶性药物

C、大分子药物

D、小分子药物

32、弱酸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大小与pH大小的关系是

A、随pH增加而增加

B、随pH减少而增加

C、与pH无关

D、视具体情况而定

33、pH-配假说可用下面哪个方程描述

A、Ficks

B、Noyes-Whitney

C、Henderson-Hasselbalch

D、Stocks

34、某有机酸类药物在小肠中吸收良好,主要因为

A、该药在肠道中的非解离性比例大

B、该药的脂溶性增加

C、肠蠕动快

D、小肠的有效面积大

E、该药在胃中不稳定

35、用减少药物粒度的方法来改善吸收,仅在()情况下有意义

A、吸收过程的机制为主动转运

B、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C、药物在碱性介质中较难溶解

D、药物对组织刺激性较大

E、药物在胃肠道内稳定性差

36、如果药物溶出剂型比固定剂型好,则

A、固定剂型不崩解

B、说明溶液剂型是唯一实用的口服剂型

C、药物口服只受到溶出速度的限制

D、说明固定剂型没配置好

E、以上均不是

37、

38、关于核黄素服用方法正确的是

A、核黄素是被动吸收,吸收部位是在胃部,应空腹服用

B、核黄素是主动转运,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故应空腹服用,冰饮大量水以利于完全吸收

C、核黄素是主动转运,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宜饭后服用,使药物缓慢通过吸收部位而吸收完全

D、核黄素是被动吸收,服用不拘形式

E、核黄素是被动吸收,吸收部位是在小肠上部,应空腹服用

39、药物理化性质毒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影响显着,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药物的溶出快有利于吸收

B、具有多晶型的药物,一般其亚稳定型有利于吸收

C、药物具有一定的脂溶性,有利于吸收,但脂溶性不可过大

D、酸性药物在胃酸条件下有利于吸收,碱性药物在小肠碱性条件下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E、大分子药物可通过上皮细胞含水膜孔转运吸收

40、下列各种因素中除()外,均能加快胃的排空

A、胃内容物渗透压降低

B、胃大部切除

C、胃内容物粘度降低

D、阿司匹林

E、普萘洛尔

41、红霉素的生物有效性可因下列那种因素而明显增加

A、缓释片

B、肠溶衣

C、薄膜包衣片

D、使用红霉素硬脂酸盐

E、增加颗粒大小

42、下列关于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描述中哪个是错误的

A、胃肠道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胃、大肠和小肠,而小肠是药物吸收的最主要部位

B、胃肠道的pH值从胃到大肠逐渐上升,通常是:胃pH1-3(空腹偏低,约为,进食后pH上升到3),十二指肠

的pH5-6,空肠pH6-7,大肠pH7-8

C、pH影响被动扩散的吸收

D、主动转运很少受pH影响

E、弱碱性药物如麻黄碱、苯丙胺在十二指肠一下吸收较差

43、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以下哪项为III型药物

A、高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

B、低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

C、高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

D、低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 E以上都不是

44、下列有关载体媒介转运的猫鼠正确的是

A、逆浓度梯度转运

B、不需要载体参与

C、需要消耗能量

D、转运速度与浓度呈线性关系

E、转运具有饱和现象

45、下列有关胃排空和胃排空速率的描述错误的是

A、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B、胃空速率慢,药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弱酸性药物的吸收会增加

C、固体食物的胃空速率慢于流体食物

D、胃排空速率越快越有利于主动转运药物的吸收

E、药物如抗胆碱药阿托品会减慢胃排空速率

46、

47、下列有关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相关内容描述不恰当的是

A、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溶解性和通透性的差异将药物分为四大类

B、I型药物具有高通透性和高渗透性

C、III型药物通透性是吸收的限速过程,与溶出速率没有相关性

D、剂量指数是描述水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参数,一般剂量指数越大,越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E、溶出指数是指描述难溶性药物吸收的重要参数,受剂型因素的影响,并与吸收分数F密切相关

答案:ADBAA DAABD DCEDA CACCA ABDAA AAABD CACDB EACED BEAED ED

第三章

是非题

1、注射给药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不存在吸收过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为100%。

2、药物经口腔粘膜吸收,通过粘膜下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动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因此可避开肝

首过效应

3、脂溶性较强的药物易通过生物膜吸收,但较易跨角膜吸收的药物必须兼具脂溶性与水溶性

4、药物经直肠给药可以完全避开肝首过效应

5、药物粒子在肺部的沉积与粒子的大小有关,一般来讲粒子越小在肺部沉积量就越大

填空题

1、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___________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性药物由分子量

___________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___________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2、体外评价药物经皮吸收速率可采用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扩散池。

3、为达到理想的肺部沉积效率,应控制药物粒子的大小,一般其空气动力学粒径应介于___________mm。

4、蛋白多肽药物经粘膜吸收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主要非口服与注射途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1、X 2、3、

4、X

5、X

1、脂溶性、小、很大

2、单室、双室

3、μm—μm

4、经鼻腔、经肺部、经直肠

第四章

是非题

1、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分布速度往往

比消除慢。

2、由于药物理化性质与生理因素的差异,不同药物在体内具有不同的分布特性,但药物在体内分布是均匀的

3、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取决于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4、连续应用某药物,当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快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或逐渐升高而引

起蓄积。

5、蛋白结合率越高,游离药物浓度越小。当存在饱和现象或竞争结合现象时,游离浓度变化不大,对于毒副作

用较强的药物,不易发生用药安全问题。

6、药物在体内分布主要决定于血液中游离型药物的浓度,其次与该药物和组织结合的程度有关。

7、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和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8、蛋白质大分子药物主要依赖淋巴系统转运,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避免首过作用。

9、胎盘屏障不同于血脑屏障。药物脂溶性越大,越难通过。

10. 将聚乙二醇(PEG)引入到微粒的表面,可提高微粒的亲水性和柔韧性,以使其易被单核巨噬细胞识别和吞噬。

单项选择题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A、结合型与游离型存在动态平衡

B、无竞争性

C、无饱和性

D、结合率取决于血液pH

E、结合型可自由扩散

2、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指

A、人体总体积

B、人体的体液总体积

C、游离药物量与血浓之比

D、体内药量与血浓之比

E、体内药物分布的实际容积

3、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

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浓度小

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L/n

E、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

4、药物与蛋白结合后

A、能透过血管壁

B、能由肾小球滤过

C、能经肝代谢

D、不能透过胎盘屏障

5、以下错误的是

A、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经过肝而减少首过作用

B、乳剂有利于脂溶性药物通过淋巴循环吸收

C、都对

D、都不对

6、5-氟尿嘧啶不同乳剂给药后,转运进入淋巴的量依次为

A、W/O/W型>W/O型>O/W型

B、W/O型>W/O/W型>O/W型

C、O/W型>W/O/W型>W/O型

D、W/O型> O/W型>W/O/W型

7、体内细胞对微粒的作用及摄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A、胞饮、吸附、膜间作用、膜孔转运

B、膜孔转运、吸附、融合、内吞

C、膜孔转运、胞饮、内吞

D、膜间作用、吸附、融合、内吞

8、以下关于蛋白结合的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结合率越高,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B、药物与蛋白结合是不可逆过程,有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

C、药物与蛋白结合后,可促进透过血脑屏障

D、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9、以下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

B、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

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

D、延长载药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降低了药物向脑内转运的效率

填空题

1、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___________运送至___________的过程。

2、某些药物连续应用时,常常由于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___________,导致组织中的药物有浓度逐渐上升的趋势,称为___________。

3、人血浆中主要有三种蛋白质与大多数药物结合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药物的淋巴管转运主要和药物的___________有关。分子量在___________以上的大分子物质,经淋巴管转运的选择性倾向很强。

5、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主要取决于药物的___________性,另外药物与___________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液-脑脊液间的药物分配

6、粒径小于___________μm的微粒,大部分聚集于网状内皮系统,被___________摄取,这也是目前研究认为微粒系统在体内分布的主要途径。

7、制备长循环微粒,可通过改善微粒的___________、增加微粒表面的___________及其___________,则可明显延长微粒在血液循环中的半衰期。

8、药物的组织结合起着药物的___________作用,可延长___________。

9、药物与蛋白结合除了受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剂量、药物与蛋白质的亲和力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外,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

10、分布容积是指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在体内___________按血中同样速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___________。

答案:

1、X

2、X

3、

4、X

5、X

6、

7、8、

9、X 10、X

1、A

2、D

3、A

4、D

5、D

6、A

7、D

8、A

9、B

1、循环系统、各脏器组织

2、慢、蓄积

3、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脂蛋白

4、分子量、5000

5、脂溶性、蛋白的结合率

6、

7、肝和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

7、亲水性、柔韧性、空间位阻 8、贮存、作用时间 9、动物种差、性别差异、生理和病理状态差异10、全部药量、总容积

第五章

是非题

1、药物发生结合反应的目的主要是增加水溶性,以利于从体内排出

2、巴比妥类药物为酶诱导剂,可促进其自身的代谢

3、替加氟为氟尿嘧啶的前药,其实替加氟本身就具有活性,在体内并不一定降解为氟尿嘧啶而发生

作用。

4、硝酸甘油具有很强的肝首过效应,将其设计成口腔粘附片是不合理的,因为仍无法避开肝首过效

应。

5、肝清除率ER=表示仅有30%的药物经肝脏清除,70%的药物经肝脏进入体循环。

答案:1、 2、

3、X

4、X

5、X

第六章

填空题

1、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___________

2、不同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能力决定于被滤过物质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___________

4、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___________,重吸收的主要方式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重吸收的特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肾单位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6、肾小球滤过的Na+约有65%-70%是在___________被重吸收的。

7、测定其菊粉清除率,其值可以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果某种物质的血浆清除率等于___________ml/min,表明该物质只经肾小球滤过,不被肾小管重吸收,也

不被肾小管分泌。

9、如果某种物质的血浆清除率大于125ml/min,表明该物质不仅经肾小球滤过,还被___________分泌

10 . 如果某种物质的血浆清除率小于125ml/min,表明该物质不仅经肾小球滤过,还被肾小管___________

11、大多数外源性物质的重吸收主要是被动过程,其重吸收的程度取决于药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药物的肾排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的综合结果

13、分子量在___________左右的药物有较大的胆汁排泄率

14、吸入麻醉剂、二甲亚砜以及某些代谢废气可随肺呼气排出,该类物质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

1、药物在体内以原型不可逆消失的过程,该过程是

A、吸收

B、分布

C、代谢

D、排泄

E、转运

2、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

A、肝

B、肺

C、脾

D、肺

E、肾

3、药物除了肾排泄以外的最主要的排泄途径是

A、胆汁

B、汗腺

C、唾液腺

D、泪腺

E、呼吸系统

4、可以用来测定肾小球滤过速度的药物是

A、青霉素

B、链霉素

C、菊粉

D、葡萄糖 E 、乙醇

5、药物的脂溶性是影响下列哪一步骤的最重要因素

A、肾小球过滤

B、肾小管分泌 C肾小管重吸收

D、尿量

E、尿液酸碱性

6、酸化尿液可能对下列药物中的哪一种肾排泄不利

A、水杨酸

B、葡萄糖

C、四环素

D、庆大霉素

E、麻黄碱

7、一定时间内肾能使多少容积的血浆中该药物清除的能力被称为

A、肾排泄速度

B、肾清除率 D、肾清除力 D、肾小管分泌 E、肾小球过滤速度

8、分子量增加可能会促进下列过程中的哪一项

A、肾小球过滤

B、胆汁排泄

C、重吸收

D、肾小管分泌

E、尿排泄过度

9、下列过程中哪一种过程一般不存在竞争性抑制

A、肾小球过滤

B、胆汁排泄

C、肾小管分泌

D、肾小管重吸收

E、药物从血液透析

10、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的现象被称为

A、肝的首过效应

B、肝代谢

C、肠肝循环

D、胆汁排泄

E、肝肠循环

11、下列药物中哪一种最有可能从肺排泄

A、乙醚

B、青霉素

C、磺胺嘧啶

D、二甲双胍

E、扑热息痛

12、下列药物中哪一种最有可能从汗腺排泄

A、氯化钠

B、青霉素

C、链霉素

D、乙醚

E、格列本脲

答案:1、肾脏 2、相对分子质量、所带的电荷 3、滤过膜、有效滤过压 4、肾近曲小管、主动重

吸收、被动重吸收、选择性的重吸收、有限度的重吸收 5、肾小管、肾小球 6、肾近曲小管

7、人和动物的肾小球滤过率 8、125 9、肾小管 10、重吸收 11、脂溶性、pKa 、尿量、尿的pH 值 12、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13、500 14、分子量较小、沸点较低 选择

1、D

2、E

3、A

4、C

5、C

6、A

7、B

8、B

9、A 10、C 11、A 12、A

第八章 单室模型

例1

给某患者静脉注射一单室模型药物,剂量 1050 mg ,测得不同时刻血药浓度数据如下:

试求该药的 k ,t1/2,V ,CL ,AUC 以及 12 h 的血药浓度。 解:(1)作图法

根据

,以 lg C 对 t 作图,得一条直线

(2)线性回归法

采用最小二乘法将有关数据列表计算如下:

计算得回归方程: 其他参数求算与作图法相同 例2

某单室模型药物静注 20 mg ,其消除半衰期为 h ,表观分布容积为 50 L ,问消除该药物注射剂量的 95% 需要

0lg 303

.2lg C t k

C +-=176.21355.0lg +-=t C

多少时间?10 h 时的血药浓度为多少?

例3

静注某单室模型药物 200 mg ,测得血药初浓度为20 mg/ml ,6 h 后再次测定血药浓度为 12 mg/ml ,试求该药的消除半衰期? 解:

例4 某单室模型药物100mg 给患者静脉注射后,定时收集尿液,测得累积尿药排泄量X u 如下,试求该药的k ,t 1/2及k e 值。

例6 某一单室模型药物,生物半衰期为 5 h ,静脉滴注达稳态血药浓度的 95%,需要多少时间? 解:

[]176

.2341355.06223.1071

11355.034712306223.1034718057.42111121

212111=?--=??

? ??-=-=?-??-=??? ??-??? ????? ??-=∑∑∑∑∑∑∑=======)(n

i i n i i n i n i i i n

i n i i n i i i

i t b Y n a t n t Y t n Y t b

例5 某药物静脉注射 1000 mg 后,定时收集尿液,已知平均尿药排泄速度与中点时间的关系 为 ,已知该药属单室模型,分布容积 30 L ,求该药的t 1/2,k e ,CL r 以及 80 h 的累积尿药量。 解:

例7 某患者体重 50 kg ,以每分钟 20 mg 的速度静脉滴注普鲁卡因,问稳态血药浓度是多少?滴注经历 10 h

的血药浓度是多少?(已知 t 1/2 = h ,V = 2 L/kg )

解题思路及步骤: ① 分析都给了哪些参数? ② 求哪些参数,对应哪些公式? ,

③ 哪些参数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求算,对应哪些公式?

例8 对某患者静脉滴注利多卡因,已知 t 1/2 = h ,V = 100 L ,若要使稳态血药浓度达到 3 mg/ml ,应取 k 0

6211.00299.0lg c u

+-=??t t

X kV k C ss 0=)

1(0

kt e kV k C --=1/2

00.693

L 100250h /mg 12006020t k V k =

=?==?=)

()(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复习资料

1.生物药剂学(Biopa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和人体生物因素与药效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一剂型因素 狭义普通剂型: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 广义: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用药方法、辅料性质与用量、配伍及相互作用,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 二生物因素种族性别年龄、生理和病理、遗传 2.生物膜 结构:主要是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细胞膜经典模型,疏水在内亲水在外的脂质双分子层;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镶嵌有蛋白质的流体脂双层;晶格镶嵌模型,流动性脂质的可逆性变化 性质:①.不对称性②.流动性③.半透性 3. 药物的跨膜转运途径与机制(细胞通道转运和细胞旁路通道转运) 转运机制: ⑴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扩散,都不需载体,不耗能,无膜变形。 单纯扩散浓度差一级速率过程,服从Fick’s扩散定律:dC/dt=DAk(C GI-C)/h。 膜孔转运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药物不通过,孔内为正电荷,利于阴离子通过。 被动转运特点①顺浓度梯度②不需要载体③膜对药物无选择性④不消耗能量⑤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⑥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影响⑦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⑵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①促动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特点a特殊蛋白帮助b高浓度到低浓度c饱和d 竞争 ②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特点a逆浓度梯度b消耗能量c有载体参与d有竞争现象e结构特异,受代谢抑制剂影响 ⑶膜动转运入胞作用(胞饮和吞噬)出胞作用 4.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部位。小肠的PH是5~7.5是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原因:环状褶皱、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和小肠绒毛内的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必做题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习题 第一章 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内容: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影响;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2.药物在体内的排泄、消除与处置指什么? 答:药物或其代谢产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3.简述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包括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 生物膜具有流动性、不对称性和半透性特点。 2.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 3. 膜孔转运有利于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吸收。 -pH= ㏒(Ci/Cu)。 4. 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碱性药物的pk a 5. 固体制剂溶出度参数可通过单指数模型、 Higuchi方程和 Ritger-Peppas模型等拟合方程求算。 二、名词解释 1. 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 2. 肠肝循环:经胆汁排泄的药物在小肠移动期间返回肝门静脉,经肝脏进入体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排出体外的过程。

3. 肝首过效应:药物透过胃肠道膜吸收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导致药物进入体循环量减少的现象。 4. 被动转运:药物的生物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与膜孔转运 三、问答题 1. 简述载体媒介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答:载体媒介转运分为促进扩散与主动转运。促进扩散过程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不消耗能量,存在结构类似物的竞争和载体转运饱和。主动转运过程需要载体,逆浓度梯度,消耗能量,与细胞代谢有关,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结构转运的速率与数量受载体量与活性影响,结构类似物转运抑制,存在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1.简述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答: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1)增加药物的溶出速度:①增加药物溶解度,包括将药物制成可溶性盐,制成无定形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制成亚稳定型状态,采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如HP-β-环糊精、二甲基-β-环糊精等制成包合物;②增加药物表面积,减小粒径:制成固体分散体、采用微粉化技术等。(2)加入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透膜吸收。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 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脂溶性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 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小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很大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2. 蛋白质多肽药物经黏膜吸收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主要给药途径包括经肺部、经直肠、经鼻腔等。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 ①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效之间相互的科学。 ②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是在药动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的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临床意义:1.使给药方案个体化,2.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3.进行临床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 4.探讨新药给药方案 5.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 6.降低治疗费用 7.避免法律纠纷。 ③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④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又叫生物转化。 ⑤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 ⑥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⑦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转运。 ⑧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⑨清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清除。 ⑩BCS: 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11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Dn::溶出数。Do:计量数。An:吸收数 12 清除率:是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丛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13 体内总清除率: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多少体积的相当于流经血液的药物。 14 生物利用度(Bioacailability,BA):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它的吸收程度用AUC表示,而且吸收速度是以用药后到达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即达峰时间来表示。)评价指标AUC,Tmax,Cmax。 15 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Fabs):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16 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Frel):又称比较生物利用度,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是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 17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18 药学等效性(Pharmaceutical equivalence):如果两制剂含等量的相同活性成分,具有相同的剂型,符合同样的或可比较的质量标准,则可以认为它们是药学等效性。 19 首关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20 药代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21 速率常数:是描述速度过程重要的动力学参数。速率常数越大,该过程进行也越快。单位为min-1或h-1。 22 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表示。特点:一级速率过程的消除半衰期与剂量无关,而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因而半衰期为常数。 23 滞后时间:有些口服制剂,服用后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吸收,滞后时间是指给药开始只血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卷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1分,共15分) 1.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D ) A.逆浓度关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C.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D.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E.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 2.不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是(D ) A.药物的解离常数与脂溶性 B.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速度 C.药物的粒度 D.药物旋光度 E.药物的晶型 3.不是药物胃肠道吸收机理的是( C ) A.主动转运 B.促进扩散 C.渗透作用 D.胞饮作用 E.被动扩散 4.下列哪项符合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B ) 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算术平均值 B.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等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C.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大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D.达稳态时的累积因子与剂量有关 E.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几何平均值 5.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则它的生物半衰期( C ) A.4h B.1.5h C.2.0h D.O.693h E.1h 6.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溶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 A ) 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 E.表现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 7.静脉注射某药,X0=60ra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u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为( D ) A.20L B.4ml C.30L D.4L E.15L 8.地高辛的半衰期为40.8h,在体内每天消除剩余量百分之几( A ) A.35.88 B.40.76 C.66.52 D.29.41 E.87.67 9.假设药物消除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问多少个tl/2药物消除 99.9%?( D ) A.4h/2 B.6tl/2 C.8tl/2 D.10h/2 E.12h/2 10.关于胃肠道吸收下列哪些叙述是错误的( C) A.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

生物信息学现状与展望

研究生课程考试卷 学号、姓名: j20112001 苗天锦 年级、专业:201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培养层次:硕士 课程名称:生物信息学 授课学时学分: 32学时 2学分 考试成绩: 授课或主讲教师签字:

生物信息学现状与展望 摘要: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本文对生物信息学的产生背景及其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展望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前景。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在国内、外基本上都处在起步阶段。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背景;发展前景 一、生物信息学概述 1.生物信息学发展历史 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信息数据资源的增长呈现爆炸之势,同时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得对大规模数据的贮存、处理和传输成为可能,为了快捷方便地对已知生物学信息进行科学的组织、有效的管理和进一步分析利用,一门由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特别是由分子生物学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应运而生,并大大推动了相关研究的开展, 被誉为“解读生命天书的慧眼”【1】。 研究生物细胞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很早就已经开始,1866年孟德尔从实验上提出了假设:基因是以生物成分存在。1944年Chargaff发现了著名的Chargaff规律,即DNA中鸟嘌呤的量与胞嘧定的量总是相等,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量相等。与此同时,Wilkins与Franklin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了DNA纤维的结构。1953年James Watson 和FrancisCrick在Nature杂志上推测出DNA 的三维结构(双螺旋)。Kornberg于1956年从大肠杆菌(E.coli)中分离出DNA 聚合酶I(DNA polymerase I),能使4种dNTP连接成DNA。Meselson与Stahl (1958)用实验方法证明了DNA复制是一种半保留复制。Crick于1954年提出了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DNA是合成RNA的模板,RNA又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称之为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这一中心法则对以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Nirenberg和Matthai(1963)的努力研究,编码20氨基酸的遗传密码得到了破译。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和重组DNA的克隆(clone)奠定了基因工程的技术基础【2】。自1990年美国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以来,人与模式生物基因组的测序工作进展极为迅速。迄今已完成了约40多种生物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人基因组约3x109碱基对的测序工作也接近完成。至2000年6月26日,被誉为生命“阿波罗计划”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终于完成了工作草图,预示着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指日可待。生物信息学已成为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 2.生物信息学研究方向 2.1 序列比对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集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 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出小题,判断之类的)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 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 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3、生物因素(小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 4、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如何应用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转运关系指导处方设计? 不好 筛选合适的盐 筛选不同的晶型 改善化合物结构 微粉化包含物固体分散物 无影响 增加脂溶性 改善化合物结构 胃中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肠代谢研究代谢药物 6、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1、生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 细胞膜经典模型(lipid bilayer),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晶格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 ②、少量糖类 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

生物信息学课程设计

生物信息学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用blast、clustalx2和mega来分析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四环素抗性基因 专业:生物技术 班级:11-2 学号:11114040235 姓名:邹炜球 指导教师:马超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生物工程系 2013年 12 月 21 日

摘要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研究生物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播,分析和解释等各方面的一门学科,它通过综合利用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而揭示大量而复杂的生物数据所赋有的生物学奥秘。本课程设计主要通过分析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四环素抗性基因来介绍生物信息学里面常用的数据库NCBI和一些常用的软件(如blast、clustalx2、Primer Premier 5和mega),由于生物信息学这一门课在生物研究领域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大,所以熟练一些常用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和数据库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NCBI、blast、clustalx2、Primer Premier 、mega、生物信息学、序列比对、系统发育树

目录 1绪论 (4) 1.1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概况 (4) 1.2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展望 (4) 2 课题设计内容 (5) 2.1以某一基因或蛋白为研究对象搜索一条序列(DNA长度为300-1500bp,蛋白质序列 为100-500)及相关信息,并分别表示出他的GENBANK和FASTA格式 (6) 2.2以设计内容1为目标序列进行BLAST分析 (7) 2.3通过BLAST或相关软件下载8条基因或蛋白质序列 (9) 2.4以8条基因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 (10) 2.5依照设计内容4构建系统发育树 (10) 2.6以其中一条基因序列设计一条长度为200-500bp的一对引物 (12) 参考文献 (16)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重点总结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药剂学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服法、辅料、药物配伍、工艺条件等。 2生物因素 3.口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因素、解离度、脂溶性和分子量2、溶出速率3、药物 4.影响体内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药物的的理化性质与透过生物膜的能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制的影响。 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光学异构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和诱导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 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transport):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7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8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是小分子水溶性的药物转运吸收的通道。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脂溶性药物及一些经主动机制吸收药物的通道。 9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①.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绝大多数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道内吸收.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

生物信息学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生物信息学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SJ 摘要:生物信息学是在数学、计算机和生命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是指为理解各种数据的生物学意义,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手段进行生物信息的收集、加工、储存、传播、分析与解析的科学。随着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其在药物开发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的综述了生物信息学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药物设计;靶标 1 生物信息学 1.1生物信息学概述 自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以来,其迅猛发展造成了生物学数据的迅速膨胀,大量多样化生物学数据蕴含着大量生物学规律,这些规律是解决许多生命之谜的关键所在。因此人们对生物学数据搜集、管理、处理、分析、释读能力的要求迅速提升,计算机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处理人类基因组研究产生的海量数据及相关生物信息。一门由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数学等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生物信息学应运而生。生物信息学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结合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学和系统科学等理论和方法,通过高容量的数据库、繁多的搜索系统、快速的网络通讯和分析工具对生物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存储、分析、利用、共享、服务、研究与开发。 其研究重点主要体现在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两方面。具体说,是从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出发,分析序列中表达的结构与功能的生物信息。目前基因组学的研究出现了几个重心的转移:一是将已知基因的序列与功能联系在一起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二是从作图为基础的基因分离转向以序列为基础的基因分离;三是从研究疾病的起因转向探索发病机理;四是从疾病诊断转向疾病易感性研究。生物芯片(Biochip)的应用将为上述研究提供最基本和必要的信息及依据,将成为基因组信息学研究的主要技术支撑。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为生命科学的进一步突破及药物研制过程革命性的变革提供了契机。就人类基因组来说,得到序列仅仅是第一步,后一步的工作是所谓后基因组时代的任务,即收集、整理、检索和分析序列中表达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信息,找出规律。 1.2生物信息学的阶段 前基因组时代(20世纪90年代前):这一阶段主要是各种序列比较算法的建立、生物数据库的建立、检索工具的开发以及DNA和蛋白质序列分析等。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4、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1、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2、膜孔转运中分子小于微孔的药物吸收快,如水,乙醇,尿素,糖类等。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含水小孔吸收。 3、主动转运的转运速率可用米氏(Michaelis-Menten )方程描述: 4、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5、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如右图 6、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 8、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②胃内容物黏度、渗透压; 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的影响。 9、肝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答:①静脉、肌肉注射;②口腔黏膜吸收;③经皮吸收;④经鼻给药;⑤经肺吸收;⑥直肠给药。 11、避免首过效应的剂型:①贴剂皮肤给药;②气雾剂和粉雾剂经呼吸道或经鼻黏膜吸收;③口腔粘附片黏膜吸收。 12、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肠肝循环现象在药动学上表现为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 13、引起肠肝循环的因素: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 ,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如氯霉素、酚酞等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人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 14、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胃肠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 与消化道pH 的函数,可用He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表达: 弱酸性药物: 弱碱性药物: 式中,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转运速率 浓度 载体媒介被动转运

生物药剂学名词解释大合集

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效之间相互的科学。 2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是在药动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的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临床意义:1.使给药方案个体化,2.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3.进行临床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4.探讨新药给药方案5.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6.降低治疗费用7.避免法律纠纷。 3.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4.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又叫生物转化。 5.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 6.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7.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转运。 8.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9.清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清除。 10.BCS: 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11.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

的一个比例常数,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Dn::溶出数。Do:计量数。An:吸收数 12清除率:是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丛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13体内总清除率: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多少体积的相当于流经血液的药物。14生物利用度(Bioacailability,BA):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Fabs):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Frel):又称比较生物利用度,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是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 15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15药学等效性(Pharmaceutical equivalence):如果两制剂含等量的相同活性成分,具有相同的剂型,符合同样的或可比较的质量标准,则可以认为它们是药学等效性。 16首关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17药代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

最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卷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1分,共15分) 1.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D ) A.逆浓度关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C.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D.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E.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 2.不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是(D ) A.药物的解离常数与脂溶性 B.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速度 C.药物的粒度 D.药物旋光度 E.药物的晶型 3.不是药物胃肠道吸收机理的是(C ) A.主动转运 B.促进扩散 C.渗透作用 D.胞饮作用 E.被动扩散 4.下列哪项符合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B ) 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算术平均值 B.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等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C.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大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D.达稳态时的累积因子与剂量有关 E.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几何平均值 5.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则它的生物半衰期(C ) A.4h B.1.5h C.2.0h D.O.693h E.1h 6.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溶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A ) 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 E. 7.静脉注射某药,X0=6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u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为(D ) A.20L B.4ml C.30L D.4L E.15L 8.地高辛的半衰期为40.8h,在体内每天消除剩余量百分之几(A ) A.35.88 B.40.76 C.66.52 D.29.41 E.87.67 9.假设药物消除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问多少个tl/2药物消除99.9%?(D ) A.4h/2 B.6tl/2 C.8tl/2 D.10h/2 E.12h/2 10.关于胃肠道吸收下列哪些叙述是错误的(C) A.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一、药物动力学概述 (1)、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答:(1)药物动力学的建立;(2)预测不同给药方案下的血浆、组织和尿液的药物浓度;(3)探讨药物浓度与药物疗效或毒性之间的关系;(4)估算药物和/或代谢物的可能积蓄;(5)探讨药物结构与药物动力学及药效学之间的关系;(6)探讨生理或疾病的变化如何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与消除;(7)探讨药物极性因素与药物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开发新型给药系统;(8)根据药物动力学参数进行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确定;(9)从药物动力学观点对药物质量进行认识和评价;(10)新药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 (2)、简述常用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 答:(1)生物半衰期t1/2:可判断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2)消除速率常数K:可衡量药物从体内消除的快慢;(3)表观分布容积V:课评价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程度,判断药物在体内的积蓄情况;(4)消除速率CL:为K与V的综合参数,具有生理学意义,可判断消除器官的功能;(5)给药曲线下面积AUC:可评价血管外给药物制剂药物在体内吸收总量的大小。 (3)、简述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答:(1)组织器官血流量;(2)血管的通透性;(3)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4)药物与组织亲和力;(5)药物相互作用;(6)药物理化性质;(7)药物剂型因素。 (4)、建立药物动力学模型有什么意义?一室模型与二室模型有什么区别? 答:建立药物动力学模型并不具有解剖学和生理学意义,它是将整个机体按药物转运速率特征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隔室,这些隔室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反映药物在机体的动力学特征,称为隔室模型。 (5)为什么同一药物在不同的文献报道中会出现不同模型的报到? 答: (6)药物动力学的速度类型有哪些?简述一级动力学的特点。 答:速度类型有一级速率过程、零级速率过程、非线性速率过程。一级动力学的特点是:(1)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给药剂量无关;(2)一次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给药剂量成正比;(3)一次给药情况下,尿药排泄量与给药剂量成正比。 (7)如何理解表观分布容积中“表观”的含义?表观分布容积有没有上下限? 答:表观,因为它并不代表有生理意义的真正容积。而它的比值是时间的函数。由于分配容积大小可推测药物在体内分布及结合情况,故它有广泛的实用意义。(Vd)值大,其药理意义是提示该药分布广或者是药物与生物高分子有大量结合,亦或两者兼有之。 (8)如果一种药物分不到一室模型中,是否意味着组织中没有药物? 答: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一节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研究中得剂型因素不包括 ( 药物得疗效与毒副作用 ) 2、以下不属于生物药剂学研究中得剂型因素 ( 药物得包装 ) <1>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转运得过程就是 ( 分布 ) <2> 、药物在机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得变化得过程就是 ( 代谢 ) <3> 、药物在机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得变化及由体内排出体外得过程就是 ( 消除 ) <4>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得过程就是 ( 吸收 ) <5> 、原型药物或其代谢物由体内排出体外得过程就是 ( 排泄 ) 口服药物得吸收 1、某有机酸类药物在小肠中吸收良好,主要因为 ( 小肠得有效面积大) 2、下列不属于影响药物溶出有效面积因素得就是 ( 药物得多晶型 ) 3、关于弱酸性药物得吸收叙述正确得就是 ( 弱酸性条件下药物吸收增多 ) 4、内容物在胃肠得运行速度正确得就是 (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 5、食物可以促进药物吸收得就是 ( 维生素B2 ) 6、关于影响胃空速率得生理因素不正确得就是 ( 药物得理化性质 ) 7、首过效应主要发生于下列哪种给药方式 ( 口服给药 ) 8、大多数药物通过生物膜得转运方式为 ( 被动扩散 ) 9、以下转运机制中药物从生物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得就是 ( B与C选项均就是 ) 10、对药物胃肠道吸收无影响得就是 ( 药物得旋光度 ) 11、大多数药物吸收得机制就是 ( 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得高浓度向低浓度侧得移动过程 ) 12、有关药物吸收描述不正确得就是 ( 小肠可能就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吸收较理想得部位 ) 13、主动转运得特点不包括 ( 不受代谢抑制剂得影响 ) 14、弱酸性药物与抗酸药同服时,比单独服用该药 ( 在胃中解离增多,自胃吸收减少 ) 15、弱碱性药物与抗酸药同服时,比单独服用该药 ( 在胃中解离减少,自胃吸收增多 ) 16、可作为多肽类药物口服吸收得部位就是 ( 结肠 ) 17、对一些弱酸性药物有较好吸收得部位就是 ( 胃 )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简答题

1.如何从制剂因素来提高药物的口服吸收? A增加药物溶出速度 a制成盐类 b制成无定型药物 c加入表面活性剂 d用亲水性包含材料制成包含物 B增加药物的表面积 C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 2.从pH—分配理论的观点,简述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跨膜转运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利用这个规律去提高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对弱酸或弱碱性药物而言,由于受到为肠道内pH值的影响,药物以分子型和接力型两种形式存在。构成消化道上皮细胞膜内类脂膜,它是药物吸收的屏障,通常脂溶性较大未解离型分子易通过,解离后离子型不易通过。为肠道内已溶解药物的吸收会受到未解离型药物的比例和未解离药物脂溶性大小的影响。通常弱酸性药物在胃液中几乎完全不解离,程度高,吸收差。他们的吸收只能通过提高胃液pH值来实现。正常小肠的pH 值接近中性,通常pKa>3.0的酸以及pKa<7.8的碱很容易吸收。 3.鼻粘膜给药的途径 A鼻粘膜内血管丰富,鼻黏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 B可避开肝首过效应,消化道内代谢和药物在肠胃液中的降解。 C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 D鼻腔内给药方便易行 4.影响软膏中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剂型因素、透皮吸收促进剂、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 5.影响要鼻腔吸收的药物理化性质与生理因素有那些? 生理因素:A鼻黏膜极薄,黏膜内毛细血管丰富,药物洗手后直接进入体循环可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及药物在肠胃道的溶解。 B成人鼻腔内分必物的正常pH为5.5—6.5 C鼻黏膜纤毛的同步运动与清除外来异物的功能 理化性质:A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 B药物的相对分子量和粒子大小 C吸收促进剂于多肽蛋白类药物的吸收 6.如何通过制剂学方法来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 可以通过改造药物的大小 A将药物修饰成仍具有原来生物活性的高分子化合物 B利用现代制剂技术,制备脂质体、微孔微粒、纳米粒、复合乳剂等各种载药系统。7.简述影响药物代谢的生理因素 年龄,性别,种族、个体差异,饮食 8.如何利用药物代谢的规律来知道药物及其制剂设计? A前体药物类制剂的设计:如左旋多巴在体内经酶解脱羧后再生为多巴胺,而发挥治疗作用 B药物代谢的饱和现象和制剂的设计 C药酶抑制与制剂设计 D药物代谢和剂型改革 9.简述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机理,若病人苯巴比妥过量中毒,从肾脏排泄机理角度如何指导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及答案

1 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D ) A 逆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 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C 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D 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E 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 2 PH分配学说适用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机制的是被动扩散 3 血液中能向各组织器官运转分布的药物形式为游离药物 4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药物理化性质因素为()A 胃肠道Ph B 胃空速率C 溶出速率D 血液循环E 胃肠道分泌物 5 某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为5 L ,说明药物主要在血液中 6 弱酸性药物在胃中吸收较好的原因是弱酸性药物在胃中主要以未解离型形式存在 7 大多数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比pH分配假说预测值要高的原因是小肠粘膜具有巨大的表面积 .药物胃肠道的主要及特殊吸收部位是小肠9.同一种药物口服吸收最快的剂型是溶液剂 10 .对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越广 11.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该药物(D)A.半衰期短B吸收速度常数ka大C.表观分布容积大D表观分布容积小E半衰期长12.静脉注射某药物500mg,立即测出血药浓度为1mg/mL,按单室模型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B) A.0.5 L B.5 L C.25 L D.50L E.500L 13.药物的消除速度主要决定(C)A.最大效应B.不良反应的大小C.作用持续时间D 起效的快慢E.剂量大小 1 、正确论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内容的是(C)A 、探讨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强度B 、研究药物作用机理 C 、研究药物在体内情况 D 、研究药物制剂生产技术 2 、能避免首过作用的剂型是(D)A 、骨架片B 、包合物C 、软胶囊D 、栓剂 3 、进行生物利用度试验时,整个采样时间不少于(C ) A 、1-2 个半衰期 B 、2-3 个半衰期 C 、3-5 个半衰期 D 、5-8 个半衰期 E 、8-10 个半衰期 4 、药物剂型与体内过程密切相关的是(A )A 、吸收B 、分布C 、代谢D 、排泄 5 、药物疗效主要取决于(A )A 、生物利用度 B 、溶出度 C 、崩解度 D 、细度 6 、影响药物吸收的下列因素中不正确的是(A ) A 、解离药物的浓度越大,越易吸收 B 、物脂溶性越大,越易吸收 C 、药物水溶性越大,越易吸收 D 、药物粒径越小,越易吸收 7 、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B)A 、胃 B 、小肠 C 、结肠 D 、直肠 8 、下列给药途径中,除(C)外均需经过吸收过程A 、口服给药 B 、肌肉注射 C 、静脉注射 D 、直肠给药 9 、体内药物主要经(A)排泄A 、肾 B 、小肠 C 、大肠 D 、肝 10 、体内药物主要经(D)代谢A 、胃B 、小肠C 、大肠D 、肝 11 、同一种药物口服吸收最快的剂型是(C )A 、片剂B 、散剂C 、溶液剂D 、混悬剂 12 、药物生物半衰期指的是(D ) A 、药效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B 、吸收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C 、进入血液循环所需要的时间 D 、血药浓度消失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5] A 、主动转运 B 、促进扩散 C 、吞噬 D 、膜孔转运 E 、被动转运 1 、逆浓度梯度(A ) 2 、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是(B ) 3 、小于膜孔的药物分子通过膜孔进入细胞膜的是(D) 4 、细胞摄取固体微粒的是(C ) 5 、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的是(E) [6-10] A 、C=C 0(1-enk τ)/(1-e-k τ )·e-k t B 、F=(AUC0 →∝)口服/ AUC0 →∝)注射 C 、C=KaFK 0 /V (Ka-k )·(e -k t - e -kat ) D 、C=k0 /kV·(1- e-k t ) E 、C=C0e-k t 1 、表示某口服制剂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是(B ) 2 、表示单室模型,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变化规律是(A ) 3 、表示单室模型,单剂量静脉注射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变化规律是(E) 4 、表示单室模型,单剂量静脉滴注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变化规律是(D) 5 、表示单室模型,单剂量口服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变化规律是(C ) 1 、生物药剂学中的剂型因素对药效的影响包括(ABCD) A 、辅料的性质及其用量 B 、药物剂型 C 、给药途径和方法 D 、药物制备方法 2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有(ABCD)A 、主动转运B 、被动转运C 、促进扩散D 、胞饮与吞噬 3 、生物利用度的三项参数是(ACD )A 、AUC B 、t 0.5 C 、T max D 、C max 4 、生物利用度试验的步骤一般包括(ABCE )A 、选择受试者B 、确定试验试剂与参比试剂C 、进行试验设计D 、确定用药剂 量 E 、取血测定 5 、主动转运的特征(DE )A 、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B不需要载体参加C不消耗能量D有饱和现象E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 6 、肝脏首过作用较大的药物,可选用的剂型是(CDE)A 、口服乳剂B 、肠溶片剂C 、透皮给药制剂D气雾剂E 、舌下片剂 7 、对生物利用度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 、要完整表述一个生物利用度需要AUC ,Tm 两个参数 B 、程度是指与标准参比制剂相比,试验制剂中被吸收药物总量的相对比值 C 、溶解速度受粒子大小,多晶型等影响的药物应测生物利用度 D 、生物利用度与给药剂量无关 E 、生物利用度是药物进入大循环的速度和程度一、 A型题(最佳选择题)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机理及过程的边缘科学 B、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 C、主动转运是一些生命必需的物质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等,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 D、被动扩散一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 E、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胞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