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科学重要知识点(精心整理)

外科学重要知识点(精心整理)

外科学重要知识点(精心整理)
外科学重要知识点(精心整理)

外科学

无菌术

一.无菌术的基本概念与常用方法

1.基本概念

外科疾病大致分为: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其他性质的疾病五类。

无菌术: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基本操作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灭菌、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

(1)灭菌法:是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高温--常用;紫外线---用于空气的灭菌;电离辐射----用于药品、抗生素等的灭菌

化学方法:应用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等溶液进行灭菌,课杀灭一切微生物

(2)消毒法:又称抗菌法,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的微生物。

是灭菌法(20-30min可杀死所有微生物)

高压蒸汽灭菌物品可保留2周。

3.手术人员的术前准备;一般准备,手臂的消毒和穿无菌衣及戴无菌帽的方法。

A.手臂消毒包括清洁和消毒两个步骤:先是用蘸有肥皂液的消毒刷对手及手臂作刷洗,清除皮肤上的各种污渍;然后用消毒剂做皮肤消毒(最经典的皮肤消毒剂是:70%的酒精)B.刷手方法、穿无菌手术衣、带无菌手套

(3)戴手套的原则尚未戴无菌手套的手,只允许接触手套套口的向外翻折部分,不能碰到手套外面。

(4)接台手术怎样洗手穿衣?

1.应先做相对无菌手术,再做相对有菌手术。

2.如前一次为污染手术,则连接施行手术时,应重新洗手。

3.如前一台为无菌手术,手术完毕时手套已破,则需重新洗手。

4.如无菌手术完毕,手套未破,连续施行另一手术时,可不重新刷手,仅需用酒精或新洁尔灭菌溶液浸泡5min;或灭菌王涂擦手及前臂,再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手术区域皮肤消毒方法

1.对婴儿、面部皮肤、口腔、肛门、外生殖器等部位,不能用碘酊消毒,应选用刺激性小的0.75%吡咯烷酮碘。

2.在植皮时,供皮区的消毒可用70%酒精摩擦2-3次。

3.涂擦皮肤时消毒剂时,一般由手术中心部向外周涂擦。如为感染性伤口、肛门部、结肠造瘘口等部位手术,则应自手术区外周向切口部涂擦。、

4.已接触污染部位的药液纱布,不应再返擦清洁处。(手术去皮肤手术范围要包括手术切口周围15CM)

铺巾的方法:*

通常先铺操作者的对面或相对不洁区(如下腹部、会阴部)最后铺靠近操作者的一侧,并用布巾钳将交角出夹住,以防止移动。无菌巾铺下后不可随意移动,如果位置不正确,只能由手术区向外移,而不应向内移动。大单布的头端应盖过麻醉架,两侧和足部应垂下超过手术台边30CM。上下肢手术在皮肤消毒后,应先在肢体下铺双层无菌中单布。肢体近端手术常用双层无菌巾将手足部包裹。

二.无菌操作原则

1.无菌操作原则

(1)手术人员无菌区的规定:手术人员肩以下、腰以上、腋中线以前的区域属于无菌区域。

(2)手术无菌区的规定:手术台缘以上、麻醉架及托盘以内的区域。

(3)同侧手术人员的换位:一人退后一步,背对背转身达另一位置,以防触及对方不洁区。(4)器械的传递不准从手术人员背后传递器械及用品。

(5)手术如手套破损或接触到有菌的地方,应立即更换无菌手套:前臂或肘部碰到有菌的地方,应加戴无菌袖套。如无菌巾、布单如已湿透,应加盖干的无菌单

(6)手术开始时要清点器械,敷料;手术结束时,检查胸`腹等体腔;核对器械后才可关闭切口。

(7)切口边缘应以无菌大纱布垫或手术巾遮盖,并用巾钳或缝线固定,尽显露手术切口。(8)做切开皮肤或缝合皮肤前,用70%酒精再涂擦枪消毒皮肤一次。

(9)切开空腔脏器钱,先用纱布垫保护周围组织,以防感染。

(10)参观手术的人员不可太靠近手术人员或站得太高,也不可在室内走动。

(11)手术中不可通风或用电扇等,以免扬起尘埃,形成污染。

(手术室也要定期消毒:常用乳酸消毒法)

2.几个常考数据

刷手至肘上10cm ;泡手至肘上6cm;

皮肤消毒的范围至少达切口周围15cm;手术时大单应超过手术台缘下30cm;

泡手液1/1000苯扎溴铵使用40次后要更换;

物品灭菌后可保留2周;手术室每周应彻底消毒1次

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重点)

一.概述

1.体液分布

体液细胞内液40%

细胞外液20% 血浆5% 功能性细胞外液

组织间液15% 无功能性细胞外液

成年男性体液量占体重60%,女性占50%,新生儿可达80%

细胞内液----男性占体重40%,女性占35%;细胞外液----男女性均占20%

(1)功能性细胞外液:绝大部分的组织间液能迅速的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也进行交换并取得平衡,这在维持机体的水与电解质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无功能性细胞外液:组织间隙中,其中一小部分仅有缓慢交换和取得平衡的能力,但具有各自的功能,在维持体液平衡方面的作用很小,称无功能性细胞外液,如结缔组织液、脑脊液、关节液、消化液等。

(2)正常血浆渗透压:290—310mmol/L(mOsm/L)。渗透压的稳定对维持细胞内、外液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细胞外液主要离子成分:主要阳离子是Na+,主要阴离子是Cl-、HCO3-和蛋白质。

(4)细胞内液主要离子成分:主要阳离子是K+和Mg2+,主要阴离子是HPO4 和蛋白质。

2.体液平衡及渗透压的调节------两大调节系统

体液及渗透压失衡的调节包括渗透压的维持和血容量的维持。渗透压主要通过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ADH)系统进行调节,血容量主要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AT)-醛固酮系统进行调节。

(1)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调节机理

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重吸收水分增加

血容量减少--左房胸腔大静脉容量感受器兴奋ADH分泌增多--肾远曲小管尿量减少

动脉压降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兴奋尿比重增加(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调节机理

循环血量减少----肾入秋小动脉感受器兴奋、致密斑兴奋、交感神经兴奋刺激近球细胞分泌肾素增加---肝脏分泌的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II---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加----保Na+保水排K+增加---血容量恢复。

二.体液代谢的失调

渗性脱水.补液是注意补给日需水量2000MI和NACL4.5G.

等渗性缺水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1)病因:○1消化液的急性丢失;○2体液丧失在感染区或软组织内

(2)临床表现:○1恶心、厌食、乏力、少尿、但不口渴;○2舌干燥、眼窝凹陷、皮肤干燥;

○3脉搏细速,血压不稳,休克

(3)诊断: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血液浓缩,尿比重高

(4)治疗:○1治疗原发病;○2静脉滴注平衡盐或等渗盐水;○3尿量达40ML/h后补钾;低渗性缺水为什么会出现尿先多后少?

答:此时钠、水同时缺失,但失钠多于失水,故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

态。机体调节渗透压的代偿机制表现为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使水在肾小管内的在吸收减少,尿量排出增多,从而提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但这样会使细胞外液的总量更为减少,于是细胞间液进入血液循环,以部分的补充血容量,为避免循环血量的再减少,机体将不再顾忌渗透压的维持,此时神速-醛固酮系统发生兴奋,使肾减少排钠,增加CL和水的在吸收。抗利尿激素分泌反而增多使水的再吸收增加,因此,低渗性缺水会出现尿先多后少的情况。

2.水中毒(稀释性低钠)

(1)病因: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肾功能不全,排尿能力下降;机体摄入或输注水分过多(2)临床表现

急性水中毒---水过多---闹=脑细胞肿胀---颅内压增高—引起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

慢性水中毒---症状往往被原发病的症状所掩盖---可有软弱无力、恶心、呕吐、嗜睡等(3)治疗:立即停止水分摄入;严重者可给予利尿剂(20%甘露醇、25%山梨醇、速尿等)3.体内钾的异常

(1)钾的分布:体内钾98%存在于细胞内、2%存在于细胞外液后者发挥重要生理作用。临床上测定的血钾浓度为细胞外的钾浓度,正常值为3.5-5.5mmol/L。故临床上测定的血钾值并不能反映体内真正缺钾或钾剩余。

反常性酸尿及其产生机制:

低钾对肾功能有影响,低钾血症时,肾小管上皮细胞NH3+生成增加,近曲小管对HCO3-重吸收增强,使尿液更加成酸性.另外,缺钾时会导致钠水重吸收障碍.综合作用,使得低钾更容易出现反常性酸性尿.,此外低钾性碱中毒时,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降低,使排钾减少而排氢离子增多,尿液呈酸性,故称反常性酸性尿。

三.酸碱平衡的失调

1.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

人体通过体液的缓冲系统、肺的呼吸和肾的排泄完成对酸碱的调节作用。血液中缓冲系统以HCO3-/H2CO3最重要。正常动脉血的PH值为:

pH=6.1+log(HCO3-/(0.03*PaCO2))

从上述公式可见,反映机体酸碱平衡的三大要素为:PH、HCO3-、PaCO2。其中HCO3-反映代谢性因素,HCO3-的原发性减少或增加,可分别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PaCO2反映呼吸因素,PaCO2的原发性增加或减少,则分别引起呼吸性酸中毒或碱中毒。正常PH值=7.35-7.45.要维持PH在正常范围内,就必须保持HCO3-/H2CO3=20:1.

1.充分掌握病史,详细检查病人体征

了解是否存在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调的原发病。检查病人是否存在相应的症状和体征2.即刻的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尿常规、血细胞比容、肝肾功能、血糖、血电解质、血气分析、血尿渗透压等

3.确定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调的类型及程度

4优先处理:

A.积极恢复病人的血容量,保证循环状态良好B积极纠正缺氧状态C.纠正严重的酸中毒或碱中毒D.重度高钾血症的治疗

PHNR是非呼吸影响时的PH,即PaCO2=40mmHg的PH;PHNM是非代谢影响时的PH, PCO2每增加(或减少)1mmHg,PH减少(或增加)0.008单位

输血

一.输血概述

输血是外科发展的三大要素(麻醉,无菌术,输血)之一,它作为一种替代性治疗,可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血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进机体免疫力和凝血功能。

输血前必须仔细核对病人和供血者姓名、血型和交叉配血单

检查血袋是否渗漏,血液颜色有无异常及保存时间

除生理盐水外,不向血液内加入任何其他药物和溶液,以免产生溶血或凝血

输血时严密观察病人,询问有无不适症状,检查体温、脉搏、血液及尿液颜色等

输血完毕后仍需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延迟型输血反应

输血后血袋应保留2小时,以便必要时化验检查

3.抗凝保存时间

我国目前使用的抗凝剂为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和酸性枸橼酸盐葡萄糖,在2-8C,抗凝血可保存21天。如果在前者加入腺苷,可保存35天。

血容量计算:成人男:66-77ml/kg;成人女:66.5ml/kg;新生儿:85ml/kg;幼儿:80ml/kg

二.输血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1.输血并发症分类

(1)与输入血液质量有关的并发症:发热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

(2)与大量快速输血有关的并发症: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

(3)疾病传播:肝炎、艾滋病、疟疾、梅毒、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I、II型

注:输血传播的是丙肝、乙肝,甲肝是通过消化道传播

(1)典型症状:当病人输入10余毫升血型不合的血后,立即出现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血红蛋白尿、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衰;溶血性黄疸;延迟性溶血反应(DHTR)可发生在输血后7-14天,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一般不严重。此外它可引起全身反应综合征(SIRS)。表现为体温升高或下降,心律失常。白

细胞溶解及减少,血压升高或外周血管阻力下降甚至发生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甚至致多器官功能呢过衰竭

全身反应综合征:是机体失去控制,过度放大且造成自身损害的炎症反应,表现为播散性炎症细胞的激活,炎症介质的释放,导致体温升高或下降,心律失常。白细胞溶解及减少,血压升高或外周血管阻力下降甚至发生休克。

(2)治疗:停止输血;抗休克;碱化尿液保护肾功能(使尿液碱化,促进血红蛋白结晶溶血,防治肾小管阻塞;使用甘露醇等利尿药;血液透析治疗);血浆交换

(3)预防:加强输血、配血过程中的“三查七对”;严格输血操作规则;尽量输同型血

外科休克(重点)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名词解释

休克(shock):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它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有效循环血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进行循环的血量,不包括储存于肝,脾和淋巴血窦,或停滞于毛细血管的血量。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

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在短时间(几小时至几日)内出现血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全身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病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因肺实质发生急性弥漫性损伤而导致的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这种临床症候群曾命名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以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相区别。知识点

外科休克

休克的分类:休克分为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神经性和过敏性休克五类。把创伤和失血引起的休克均划人低血容量性休克,而低血容量性和感染性休克在外科最常见。

休克时的循环变化

1.微循环收缩期(休克早期):有效循环血容量显著减少,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收缩外周及内脏(皮肤、骨骼肌,肝、脾、胃肠等)小动脉,以保证重要器官(心、脑)的血供,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循环“只出不进”。

2.微循环扩张期:休克继续进展,微循环将进一步因动静脉短路和直捷通道大量

开放,微循环“只进不出”,血液滞留,休克加重而进人抑制期。3.微循环衰竭期:若病情继续发展,便进人不可逆性休克。淤滞在微循环内的粘稠血液在酸性环境中处于高凝状态,红细胞和血小板容易发生聚集并在血管内形成微血栓,甚至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休克诊断:诊断关键是应早期及时发现休克。要点是凡遇到严重损伤、大量出血、重度感染以及过敏病人和有心脏病史者,应想到并发休克的可能;临床观察中,对于有出汗、兴奋、心率加快、脉压差小或尿少等症状者,应疑有休克。若病人出现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皮肤苍白、呼吸浅快、收缩压降至90 mmHg以下及尿少者,则标志病人已进人休克抑制期。

脉率脉率的变化多出现在血压变化之前。常用脉率(次/分)/收缩压(mmHg)计算休克指数,帮助判定休克的有无及轻重。指数为0.5多提示无休克,失血量为20%——30%;>1. 0一1.5提示有休克,失血量30%——50%;>2. 0为严重休克。

CVP的正常值为。0. 49 - 0. 98 kPa (5 -10 cmH2 O)。当CVP<0.

49 kPa时,表示血容量不足;高于1. 47 kPa (15 cmH2 O)时,

则提示心功能不全、静脉血管床过度收缩或肺循环阻力增高;若CVP 超过1. 96 kPa (20 cmH20)时,则表示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应用Swan-Ganz漂浮导管可测得肺动脉压(PAP)和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可反映肺静脉、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功能状态。

DIC的检测:当下列五项检查中出现三项以上异常,结合临床上有休克及微血管栓塞症状和出血倾向时,便可诊断DIC。包括:①血小板计数低于80 X 10'9/

L;②凝血酶原时间比对照组延长3秒以上;③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1.

5 g/L或呈进行性降低;.3P(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和⑤血涂片中破碎红细胞超过2%等。

治疗

治疗休克重点是恢复灌注和对组织提供足够的氧。最终目的是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

一般紧急治疗包括积极处理引起休克的原发伤、病。保证呼吸道通畅。补充血容量是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的关键。

多巴胺是最常用的血管活性药,兼具兴奋。

全身

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①体温>38 ℃或<36℃;②心率>90次/分;③呼吸急促>20次/分或过度通气,PaCO2<4. 3 kPa(32);④白细

胞计数>12 X 109 /L或<4X109/L,或未成熟白细胞>10%。注:具备以上2项或表现都可为SIRS。

失血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有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主要表现:CVP降低,回心血量减少,CO下降所造成的低血压;经神经内分泌机制引起的外周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和心率加快,以及由微循环障碍造成的各种组织器官功能不全和病变。

1.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通常在迅速失血超过全身总血量的20%时,出现休克。严重的体液丢失,可造成大量细胞外液和血浆的丧失,以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可出现休克。

(1)补充血容量:一般维持在Hb在100g/g、HCT在30%左右。若Hb低于70g/L,可输浓缩红细胞。若急性失血量超过总量的30%可输全血。临床上可结合血压、中心静脉压来指导。

(2)止血

2.感染性休克

是外科多见和治疗较困难一类休克,本病可继发于以释放内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有高动力型和低动力型两种。

(1)临床表现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临床表现

①速发型:是指原发急症在发病24小

时后有两个或更多的器官系统同时发生功能障碍。

②迟发型:是先发生一个重要器官或系统的功能障碍,如心血管、肺或肾的功能障碍,经过一段较稳定的维持时间,继而发生更多的器官、系统功能障碍。

防治原则

1.积极治疗原发病。

2.重点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

3. 3.防治感染。

4.改善全身情况和免疫调理治疗。

5.保护肠粘膜的屏障作用。

6.及早治疗首先发生功能障碍的器官。

正常成年人尿量为1000——2000 ml/d,若少于400 ml/d称为少尿,少于100 ml/d称为无尿。

病因引起ARF的病因可分为三类。

1.肾前性:血容量不足,致心排出量降低,致肾血流降低,引起

少尿。

2.肾后性由于尿路梗阻所致,包括双侧肾、输尿管或孤立肾、输

尿管周围病变以及盆腔肿瘤压迫输尿管引起梗阻以上部位的积

水。

3.肾性主要是由肾缺血和肾毒素所造成的肾实质性病变,约75%

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

注意:以肾前性和肾后性的病因所致者,早期阶段仅仅是肾功能障碍

而无严重的肾实质性损害,只有原发病因未及时纠正而继续进展,才会造成ARF。

临床表现临床上急性肾衰竭有少尿型ARF和非少尿型ARF,而少尿型ARF的临床病程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尿(或无尿)期和多尿期。

(一)少尿(或无尿)期

六高:水,钾,镁,磷,氢,氮离子,四低:氯,钙,钠离子,尿。水中毒是ARF的主要死因之一。

高钾血症是少尿期最重要的电解质紊乱,是ARF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二)多尿期

在少尿或无尿后的7-14天,如24小时内尿量增加至400 ml以上,即为多尿期开始。

诊断和鉴别诊断

额前和肢体水肿检查可以提示ARF的发生原因及评价目前水、电解质平衡和心脏功能的情况。

肾前性和肾性ARF的鉴别

ALI的诊断标准为:①急性发作性呼吸

衰竭;②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吸人氧浓度,Pa0z/FiO2)<40 kPa (300 mmHg)(无

论PaCO2是否正常或是否应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 ;③肺部X 线片显示有双肺弥漫性浸润;④肺动脉楔压(PAOP)成18 mmHg或无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证据;⑤存在诱发ARDS的危险因素。

ARDS的诊断标准:在以上ALI的诊断基础上,只要Pa02/FiO2<=26.7 kPa(20 mmHg) (无论PaCO2是否正常或是否应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 即可诊断为ARDS,反映肺损伤的程度更为严重。

麻醉

MAC:最低肺泡有效浓度,是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病人在切皮是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MAC越小麻醉效能越强。

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肉注射进入人体,产生中枢神经系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的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这种方法称为全身麻醉。

全脊椎麻醉:是由于硬膜外麻醉所用局麻药大部分或全部意外注入到蛛网膜下隙,使全部脊神经被阻滞的现象。

一.麻醉前准备事项

(一)纠正或改善病理生理状态:术前应改善营养不良状态,使血红蛋白≥80g/L,白蛋白≥30g/L,并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1.合并心脏病患者,积极改善心功能。发生过心梗则需择期手术至梗塞后6个月进行。

2.合并高血压的患者,监测脑、冠状动脉供血、心、肾功能. 血压稳定:BP:<

180/90mmHg.避免使用中枢性降压药、酶抑制剂。

3.合并糖尿病者,择期手术应控制空腹血糖不高于8. 3nmol/L.尿糖低于(++),尿酮体

阴性。

(二) 胃肠道的准备:为避免围手术期胃内容物的反流、呕吐、误吸。成人择期手术前应禁食8~12小时,禁饮4小时。小儿术前禁食(奶)4~8小时,禁水2~3 小时。

乙醚麻醉深度的分期标准是以对意识、痛觉、反射活动、肌肉松弛、呼吸及循环抑制的程度为标准。

全身麻醉的并发症: 反流与误吸、呼吸道梗阻、通气量不足、低氧血症、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高热、抽搐和惊厥。

.全麻并发症及其防治

低氧血症:吸空气时,SpO2<90﹪,PaO2<8 KPa(60mmHg)或吸纯氧时PaO2<12 KPa(90mmHg)即可诊断为低氧血症。常见的原因有:①麻醉机故障、氧气供应不足。②弥散性缺氧。③肺不张。④误吸。

局麻方法: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神经阻滞。

常用的局麻药使用剂量;

普鲁卡因;成人一次限量为1g.

丁卡因;成人一次限量表面麻醉40mg、神经阻滞为80mg.

利多卡因:成人一次限量表面麻醉为100mg、局部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为400mg.

布比卡因:成人一次限量为150mg.

派罗卡因:成人一次限量为150mg.

局麻药毒性反应的原因、症状、处理和预防;

毒性反应:局麻药吸收入血液后,当血药浓度超过一定阈值时,就会发生局麻药的全身毒性反应,严重可致死。

1.原因;①一次用量超过病人的耐受。②意外血管内注入。③注药部位血供丰富,吸收增快。④病人因体质衰弱等原因而导致耐受力降低。

2.症状;主要表现在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轻度时,病人出现嗜睡、眩晕、多语、寒战、惊恐不安、定向障碍。继续发展可,则可意识障碍、面肌和四肢震颤。

(2)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房室传导阻滞、心率减慢、心搏骤停。

3.处理:①立即停药,吸入氧气。②支持呼吸和循环功能。③抗惊厥。

4.预防:①一次用药不应超过限量。②注药前应回吸无血液,根据部位酌情给药。③药液内加入适量肾上腺素。

局部浸润麻醉基本操作方法:先在手术切口线一端进针,针的斜面向下刺入皮肤内,注药后形成桔皮样隆起,称皮丘。将针拔出,在第一个皮丘边缘在进针,如法操作形成第二个皮丘,如此在切口线上形成皮丘带。再经皮丘向皮下组织注射局麻药,即可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上述操作方法的目的是让病人只在第一针刺入时有痛感。

椎管内阻滞禁忌征:①CNS疾病、脑膜炎、精髓前角灰白质炎、结核和肿瘤。②穿刺部位感染或败血症。③休克、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心衰、冠心病。④腹水或腹腔内巨大肿瘤。

⑤凝血机能障碍。

椎管内麻醉对生理的影响:1.对呼吸影响:呼吸抑制。2.对循环影响(1)低血压:回心

重症监测与复苏

ICU:是集中各有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先进的监测和治疗设备,对重症病例的生理功能进行严密监测和及时有效治疗的专门单位。ICU在床位综合医院一般为总床位的3﹪~6﹪. 心肺复苏:即针对呼吸和循环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以人工呼吸替代病人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自主搏动。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复苏、后期复苏和复苏后治疗。其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时间。

ICU的工作内容:

(一)循环系统:为心电监测和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压:90~140mmHg 舒张压:60~90mmHg平均动脉压:70~105mmHg 中心静脉压(CVP):6mmHg(1~10)或5~10cmH2O肺毛细血管契压(PCWP):9mmHg(5~16) 心输出量(CO):5~6L/min

1.CVP﹤2~5cmH2O:提示右心房充盈欠佳或血容量不足。CVP﹥15~20H2O:右心功

能不良、容量负荷过高。

2.PCWP﹤10mmHg:心脏前负荷降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PCWP﹥18mmHg:心源

性水肿、应使用利尿剂。

(二) 呼吸系统

常用呼吸功能参数:潮气量(ml/Kg):5~7 呼吸频率(RR):12~20二氧化碳分压(PaCO2,mmHg):35~45氧分压(PaO2,mmHg):80~100(三)肾功能监测与保护(四)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调控(五)营养支持

病情的评估

APACHEⅡ由急性生理改变和慢性健康状况两部份组成,包括12项常规监测的生理指标(直肠温度、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氧分压、血钠、血钾、PH、肌酐浓度、血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神经功能),加上年龄和既往健康等状况。APACHEⅡ>24者死亡率在90﹪以上,小于10者死亡率几乎为0.

呼吸循环骤停的诊断标准:病人的神志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触诊颈总A或股A)、无自主呼吸。

一、初期复苏:是呼吸、循环骤停的现场急救措施,一般都缺乏复苏设备和技术条件。

任务:迅速有效的恢复生命器官的血液灌流。

步骤:归纳为ABC:A指保持呼吸道顺畅。B指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C值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是初期复苏的主要措施。

(1)人工呼吸:应先进行2次人工呼吸,每次时间应大于1秒钟,并可看到胸廓起伏,成人潮气量约为500ml.

(2)心脏按压:当心脏停搏可表现为三种类型:①心室停顿②心室纤颤③电ˉ机分离

胸外心脏按压部位在胸骨下1/2处,垂直向胸骨加压,使胸骨下陷4~5cm.

推荐心外按压频率为100次/分。现场急救人员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都为30︰2,专业人员急救时儿童为15︰2.

(二)后期复苏

后期复苏中药物治疗首选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

肾上腺素是心肺复苏中的首选药。每次静脉用量为0.5~1.0mg,或0.01~0.02mg/Kg,必要时每5分钟可重复一次。

电除颤:单相波形除颤器首次电击能量推荐360J,重复除颤仍为360J。双相波除颤使用150J~200J。小儿胸外电除颤的能量一般为2~4J/Kg

(三)复苏后治疗

脑复苏时的脱水应以减少细胞内液和血管外液为主。

脱水治疗一般以渗透性利尿为主,常用甘露醇。

经常考的一些数据

A.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在胸骨下1/2处。

B.胸外心脏按压时,按压频率为100次/

C.胸内心脏按压时,按压频率为60-80次/分。

D.胸外心脏按压时,每次使胸骨下陷4-5cm

E.胸外心脏按压时,按压与放松的时间之比为1:1

F.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频率为8-12次/分

G.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现场急救人员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都为30:2,专业人员急救时儿童为15:2

H.胸外按压时,外周动脉收缩压应达80-100mmHg,以防脑细胞不可逆性损害。

疼痛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①药物治疗②神经阻滞③椎管内注药④痛点注射⑤针灸疗法⑥推拿疗法⑦物理疗法⑧经皮神经点刺激疗法⑨心理疗法

癌痛的三阶梯疗法

⑴基本原则:①根据疼痛程度选药②口服给药③按时服药④个体化用药

⑵第一阶梯:轻度疼痛时,选用非阿片类镇痛药,代表药物为阿司匹林。

第二阶梯:在轻、中度疼痛时,单用非阿片类镇痛药补能控制疼痛,应加用弱阿片类药以提高镇痛效果。代表药为可待因。

第三阶梯:选用强阿片类药,代表药为吗啡。

围生期手术的处理、外科病人的营养代谢、外科感染(重点)

名词解释:

围手术期处理(p r e o p e r a t i v e m a n a g e m e n t)就是为病人手术做准备和促进术后康复。围手术期从病人决定需要手术开始,至与这次手术相关的所有治疗结束为止。

疖: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痈:是指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丹毒:是指皮肤淋巴管网的急性炎症感染,为乙型溶血型链球菌侵袭所致。

急性蜂窝织炎(acute cellulitis)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感染,可发生在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是深部蜂窝组织。本病是皮下

完整word版,《中医外科学》皮肤疾病知识要点!

1,病因病机 (1)病因:外因,风、湿、热、虫、毒;内因,主要为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和肝肾亏损。 (2)病机:因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虚、致淤、化热、伤阴等。 2,主要的他觉症状 (1)原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是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疹,有斑疹、丘疹、风团、疱疹、脓疱等 ①斑疹;为局限性皮肤有明显的颜色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面积大而成片者称为斑片,分为红斑、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斑 ②丘疹;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小于0.5cm,多为风热、血热所致,其数目不一,有散在分布的,亦有相互融合而成扁平隆起的片状损害称为斑块,一般直径大于2cm,介于斑疹和丘疹之间,稍有隆起的皮损称为斑丘疹;丘疹顶部有较小水疱或脓疱时称为丘疱疹; ③疱疹,为内有腔隙,含有液体,高出皮面的损害,疱疹常发于红斑之上,多属湿热和热毒所致④风团,为皮肤上局限性隆起,常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发作时伴有剧痒; ⑤结节,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实质性损害,质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多由气血凝滞所致;

⑥脓疱,疱内含有脓液,其色浑浊或为黄色,周围常有红晕,疱破后形成糜烂,溢出脓液,结脓痂; (2)继发性皮损,继发性皮损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来。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皴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 ①鳞屑:为表皮角质层的脱落,大小、厚薄不一,小的呈糠秕状,大的为直径数厘米或更大的片状; ②糜烂:为局限性的表皮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的破裂,痂皮的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多属湿热为患。 ③溃疡:为皮肤或黏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 ④痂:皮肤损害处的渗液、滋水、渗血或脓液与脱落组织及药物等混合干燥后即形成痂⑤抓痕:由搔抓将表皮抓破、擦伤而形成的线状损害,表面形成血痂,皮肤瘙痒,多有风盛或内热所致 ⑥皴裂:为皮肤上的线性裂口,多由血虚风燥所致 ⑦苔藓样变: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⑧色素沉着:为皮肤中色素增加所致,多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 3,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1)根据病情阶段用药;

外科学常见的基本考试重点归纳总结大全

外科学常见的基本考试重点归纳总结大全 Godman三角:恶性骨肿瘤的病灶多不规则,呈虫蛀样或筛孔样,密度不均、界限不清,若骨膜被肿瘤顶起,骨膜下产生新骨,呈现出三角形骨膜反应阴影称~多见于骨肉瘤 门脉高压症:门静脉的回流受阻,血液淤滞时,则会引起门静脉系统压力增高。临床表现为脾大和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呕血,腹水等。具有这些症状的疾病称为~ 脑疝:颅内某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脑组织从高压力区向低血压区移位,导致脑组织向管及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被挤入小脑幕裂孔,枕骨大孔,大脑镰下间隙等生理性或病理性间隙或孔道中,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严重的临床症状。 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间盘进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导致的脊髓、神经、血管等结构受压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尿潴留:膀胱内充满尿液,而不能排出。 先天性脑积水:又叫婴幼儿脑积水,是指发生于胚胎期或婴幼儿期。因脑脊液产生、吸收间失衡和(或)脑脊液循环受阻所致的病理状态。前列腺增生:病理表现为前列腺实质细胞增生,是引起老年人排尿障碍原因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临床表现:夜尿次数增多尿频排尿犹豫尿线无力,尿线间断及滴沥残余尿增多充盈性尿失禁急性尿潴留血尿膀胱结石尿毒症手术指证:残余尿量超过50ml;出现肾功能损害;反复出现尿潴留并发膀胱结石;反复出现血尿和尿路

感染。 开胸探查的手术指证:①穿透性胸伤重度休克者②穿透性胸伤濒死者③高度怀疑心脏压塞④胸膜腔进行性出血⑤严重肺裂伤或气管、支气管损伤,胸膜腔引流后仍持续性漏气,呼吸困难⑥心脏血管损伤⑦胸腔有较大异物存留⑧胸腹联合伤。阑尾炎:病因:①阑尾腔阻塞②细菌入侵③其他阑尾先天畸形,如过长过细管腔细小血运不佳临床分型:①急性单纯性阑尾炎②急性化脓性阑尾炎③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④阑尾周围脓肿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检所见以及实验室检查症状:①腹痛转移性右下腹痛②胃肠道症状:早期可有恶心呕吐、厌食③全身症状:早期乏力炎症重时出现中毒症状可有发热心率加快。体征①右下腹持续性压痛②腹膜刺激症: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③右下腹肿块。可作为辅助诊断的其他体征: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经肛门直肠指检实验室检查:WBC升高(10~20)*109/L。急性阑尾炎的并发症:腹腔肿瘤内外瘘形成化脓性门静脉炎细菌性肝脓肿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出血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阑尾残株炎粪瘘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急腹症,按病理改变过程分类可分为水肿性和出血坏死性急性胰腺炎,按临床表现病情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病因:胆道疾病,过量饮酒,十二指肠液反流,代谢性疾病,医源性原因,某些药物,创伤,胰腺血液循环障碍,其他。病理类型: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临床分期:急性反应期:发病至2周左右,可有休克、呼吸衰竭、肾衰竭、中枢

西医外科学复习重点整理 人卫版

西医外科学复习整理 §1无菌术 1、定义:就是针对可能得感染来源与途径所采取得有效得预防方法,由灭菌法、抗菌法与一定得操作规则与管理制度所组成。 2、高压蒸汽灭菌法:就是目前应用最普遍、效果最可靠得灭菌方法。通常用压力就是104、0~137、3kPa,温度可达121~126℃,一般维持30分钟。常用于耐湿耐热得物品,如金属器械、玻璃、布类、搪瓷、敷料与橡胶药液等物品得灭菌。 3、低温灭菌法:目前应用最多得低温灭菌法就是环氧乙烷灭菌法。作用浓度450-1200mg/L,灭菌温度37~63℃,相对湿度40-80%,灭菌时间1~6小时,适用范围广,穿透力强,可达到灭菌效果又不损伤灭菌物品。适用于不耐高温、湿热得物品,如电子仪器、光学仪器、塑料制品、内镜与一次性得诊疗用品。 4、碘伏消毒法:中效消毒剂,特点:中效、速效、低毒、对皮肤黏膜并无刺激。 5。手术进行中得无菌原则(瞧) 1、手术人员穿无菌手术衣与戴无菌手套之后,手不能接触背部、腰部以下与肩部以上部位,这些区域属于有菌地带;同样,也不要接触手术台边缘以下得布单。 2、不可在手术人员得背后传递手术器械及用品。坠落到无菌巾或手术台边以外得器械物品,不准拾回再用。 3、手术中如手套破损或接触到有菌地方,应更换无菌手套。如前臂或肘部触碰有菌地方,应更换无菌手术衣或加套无菌袖套。 4、如无菌巾、布单等物巳被湿透,其无菌隔离作用不再完整,应加盖干得无菌布单。 5、在手术过程中,同侧手术人员如需调换位置,一人应先退后一步,背对背地转身到达另一位置,以防触及对方背部不洁区。 6、作皮肤切口以及缝合皮肤之前,需用 70% 酒精再涂擦消毒皮肤一次。 7、切口边缘应以无菌大纱布垫或手术巾遮盖,并用巾钳或缝线固定,仅显露手术切口。术前手术区粘贴无菌塑料薄膜可达到相同目得。切开空腔脏器前,要先用纱布垫保护周围组织,以防止或减少污染。 8、9、10书上跟别得地方不一样瞧书P7 §2体液代谢(重点) 正常体液代谢 1、正常成人每日水得出入量 入量ml 出量ml 饮水1000~1500 尿1000~1500 食物含水700 粪150 代谢水300 皮肤蒸发500 呼吸350 共计2000~2500 共计2000~2500 2、电解质平衡:体液中主要阳离子有Na、K、Ca、Mg,阴离子有Cl、HCO 3、HPO4与蛋白质。细胞外液主要得阳离子就是Na+,主要得阴离子就是Cl-与;细胞内液主要得阳离子就是K+,主要得阴 离子就是与蛋白质。 *3、体液中电解质得生理功能 :①维持体液得渗透平衡与酸碱平衡;②维持神经、肌肉、心肌细胞得

中医外科学常考重点内容参考模板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育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疽: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的有有头疽无头疽两类。有头疽是发生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无头疽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 ●外感六淫的特点:1)六淫邪毒能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人体2)在人体抵抗力能力低下时发病3)六淫邪毒致病有季节性4)六淫邪毒可单独致病,也可混合致病5)六淫邪毒可以无脏腑致病6)六淫邪毒致病有一定的部位,上部:风温风热;中部:气郁、火郁;下部:湿热、寒湿。 ●上部辩证:病因特点:风邪易袭,温热多侵。风邪易袭阳位,温热其性趋上,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发病特点:上部疾病的上升一般来势迅猛。因风邪侵袭长发于突然之间,而起病缓慢者风邪为患则较少。常见症状: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赤目,口干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

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中部辩证的:病因特点:七情内伤,五志不畅可致气机郁滞,过极则化热生火,或由于饮食不节,劳伤虚损,气血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腑功能失和。多为气郁,火郁。发病特点:中部疾病的发生,常于发病前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性格郁闷。一般发病时常不易察觉,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常见症状:中部症状比较复杂,由于影响脏腑功能,症状表现轻重不一。概括之主要有:呕恶上逆,胸肋胀痛,脏腑痞满,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而不爽,腹痛肠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 ●下部辩证:病因特点:寒湿,湿热多见,由于湿性趋下,鼓下部疾病者多夹湿邪。发病特点:起病缓慢,缠绵男愈,反复发作。常见症状:患部沉重不爽,二便不利,或肿胀如绵,或红肿流滋,或疮面紫暗,腐肉不脱,新肉不生。 ●辨肿: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火欣热疼痛,肿势急剧。常见于阳证疮疡,如疖疔初期。丹毒等。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常见于冻疮,脱疽等。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件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辨痛:热痛:皮色火欣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以原因来辨痒: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

外科学考试全部知识点总结

colles 骨折为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致伤。跌倒时腕关节处于背伸及前臂旋前位、手掌着地,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儿童可为骨骺分离;老年人骨折端因嵌压而短缩。有典型的餐叉状和枪刺样畸形。伸直型骨折,非粉碎性未累及关节面者 , 常采用牵抖复位法;老年患者、粉碎骨折、累及关节面者,常采用提按复位法。 Smith 骨折为屈曲型桡骨下端骨折,骨折发生原因及伸直型骨折相反。跌倒时手背着地,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治疗时纵向牵引后复位。 孟氏骨折为尺骨上 1/3 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多发生于青壮年及小儿,直接或间接暴力皆可引起。临床上分为伸直型、屈曲型和内收型三类。外伤后肘部疼痛、活动障碍。治疗上包括手法复位和开放复位,应注意桡神经有否损伤。 盖氏骨折又称反孟氏骨折,是桡骨下 1/3 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间接暴力较常见,外伤后前臂及腕部肿痛、活动障碍。治疗上因手法复位后多不稳定,常需手术复位、固定桡骨骨折。 脊髓半侧损伤综合症表现损伤平面以下的对侧痛温觉消失,同侧的运动功能、位置觉、运动觉和两点辨觉丧失反常呼吸运动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时骨折部位骨性支架作用丧失,造成胸壁软化,形成连枷胸。吸气时胸廓扩张,胸内负压增加,软化部位胸壁内陷。呼气时胸廓缩小,胸内负压减小甚至形成正压,软化胸壁恢复原位或微向外凸。反常呼吸运动后果可造成a. 有效通气量和气体交换率减少,通气和弥散功能下降。B. 两侧胸内压失去平衡,引起纵隔摆动和静脉回心血流减少,加重呼吸循环功能紊乱。其程度及连枷胸和肺挫伤程度,呼吸道分泌物潴留,以及小气道阻力升高密切相关。呼吸作功愈大,反常呼吸运动愈严重胸廓成形术是将不同数目的肋骨节段行骨膜下切除,使部分胸壁下陷后靠近纵隔,使其下面肺得到萎陷,因而是一种萎陷疗法疖:是单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痈:指邻近的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常和创伤相关连的一种特异性感染。破伤风一般有潜伏期,通常是6-12月,个别病人可在伤后1-2日发病。 休克的监测包括一般监测和特殊监测。一般监测项目包括精神状态、肢体皮肤温度色泽、动脉血压、脉率和尿量;特殊监测项目包括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心排出量和心脏指数、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乳酸盐测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检测、胃肠黏膜pH 值测定等,在抢救危重病人、老年病人和心肺功能不全病人的休克时,特殊监测显得特别重要。简述感染性休克常见原因和治疗原则感染性休克常见于胆道感染、绞窄性肠梗阻、大面积烧伤、尿路感染、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等。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比较困难。在休克未纠正前,应着重治疗休克,同时治疗感染;在休克纠正后,应着重治疗感染。具体的治疗包括:①补充血容量②控制感染,主要措施是:处理原发感染灶;应用抗菌药物;改善病人的一般情况,增强抵抗力。③纠正酸中毒。④应用心血管药物。⑤应用糖皮质激素。 休克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组织灌注不良,不能满足代谢的需要所产生的复杂的病理生理

西医外科学重点中医药版

第一章绪论 1.西医外科学的畴(4页) (1)损伤:外来暴力破坏引起的组织损伤(脏破裂·骨折·外伤性出血) (2)感染:病原菌or寄生虫引起坏死和脓肿(阑尾炎·坏疽性胆囊炎的手术切除·肝脓肿的引流) (3)肿瘤:手术切除(良性·恶性) (4)畸形:手术治疗(先天性唇裂·后天性烧伤后瘢痕挛缩) (5)其他性质的疾病:结石·梗阻·血液循环障碍·分泌功能失调·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 2.怎样学习西医外科学4点(标题)(5页) (1)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重视基本技术操作的训练 (4)加强对急危重症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力 第二章无菌术 1.无菌术·灭菌法·消毒法的定义(6页) (1)无菌术:针对感染来源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措施,由灭菌法、抗菌法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组成。 (2)灭菌法:一般是指预先用物理方法彻底消灭与手术区域或伤口接触的物品上所附的微生物。 (3)消毒法(抗菌法):常指应用化学方法来消灭微生物,如器械消毒、手术室空气消毒、手术人员手臂消毒及患者皮肤消毒等。 2. 无菌技术的分类(6页)

(1)机械方法:为先行步骤如剃除手术区或伤口皮肤周围的毛发;用肥皂、清水或其他洗涤剂清除物品和皮肤上的游子污垢和细菌,冲洗伤口。 (2)物理方法:常用热力及紫外线灭菌。 (3)化学方法:用化学药物粉剂直接喷洒、气体熏蒸、溶液浸泡喷洒或擦拭。 另:生物方法(非无菌技术)用抗生素or抗毒血清消除病原微生物。 3.药物浸泡消毒法适用于(7页) 刀剪缝针等锐利器械 + 镜塑胶制品等不宜热力灭菌的物品 4.高压蒸汽灭菌法(应用最普遍)适用于(8页):一切能耐受高温的物品如 金属器械·玻璃·搪瓷器皿·敷料·橡胶·药液 5、手术人员的术前准备(10页) (1)一般准备(2)手臂消毒(3)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 6.患者手术区域的准备(13页) (1)手术前皮肤准备(2)手术区皮肤消毒 7.无菌操作规则10条(15页) (1)手不接触条:手术人员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后,手不接触背部腰部以下&肩部以上部位,亦不接触手术台边缘以下的布单。 (2)不递不拾条:不在手术人员背后转递手术器械及用品。坠落到无菌巾或手术台边以外的器械物品不准拾回再用。 (3)及时更换条:术中如发现手套破损或接触到非无菌区应及时更换,衣袖如碰触有菌物品,应加套无菌袖套或更换手术衣。 (4)加盖重消条:术中如无菌巾单等覆盖物已湿透或碰触有菌物品时应加盖无菌巾单;如患者需要更换体位另选切口做手术时需重新消毒铺巾。 (5)背对换位条:手术过程中,同侧手术人员如需调换位置,一人应先退后一步,背对背的转身到达另一位置,以防触及对方背部不洁区 (6)体腔核对条:手术开始前要点清器械敷料,手术结束时检查胸腹等体腔,待核对器械、敷料数目无误后才能关闭切口。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整理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很大。 2.华佗是我国历史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 3. 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 4.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6.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7.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全生集→阴阳辩证 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 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①疮疡②乳房疾病③瘿④瘤、岩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⑥肛门直肠疾病⑦泌尿男性疾病⑧周围血管疾病⑨其他外科疾病 9. 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外痈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 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差。“七恶”包括心恶、 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 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 “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出现而出现不良的 症状者称为~ 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 10. 疖< 横向痈3~9cm 纵向 发>9cm 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内伤③饮食不节④外来伤害⑤老伤虚损⑥感

(完整版)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一.颅脑外科 1、什么是颅腔的体积/压力关系? 答:在颅腔内容物增加的早期,由于颅内的容积代偿作用,颅内压变动很小或不明显。当代偿功能的消耗终于到达一个临界点时,这时即使容积少量增加也会使颅内压大幅升高,这就是颅腔的体积/压力关系。 ★2、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 (1)可引起双侧外展神经不全麻痹,复视,阵发性黑朦,头晕,猝倒,意识障碍, (2)头皮静脉怒张,血压增高,脉搏徐缓, (3)小儿头颅增大,颅缝增宽,前囟门饱满,头颅叩诊呈破罐声。 最后可导致脑疝。 ★3、什么叫小脑幕切迹疝,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小脑幕上占位病变或严重脑水肿常常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颞叶钩回通过小脑幕切迹,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疝出到幕下,压迫损害患侧中脑、动眼神经及阻塞环池和中脑导水管等,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临床表现,称为小脑幕切迹疝。 临床表现主要有:①颅内压增高症状②生命体征明显改变③病人意识模糊或昏迷,且逐渐加深④早期患侧瞳孔短时间缩小,继之逐渐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对侧瞳孔亦逐渐散大。⑤对侧肢体出现锥体束征或偏瘫,晚期出现去大脑强直。 4、颅底骨折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 答:临床表现:①伤后逐渐出现皮下血淤斑。颅前窝骨折位于眶周、球结膜部位,颅中窝骨折位于耳后乳突部位,后颅窝骨折位于枕下及上颈部皮下。②鼻、口咽部出血和/或脑脊液耳鼻漏。③颅神经损害症状、颅内积气等。 5、急性颅内血肿手术指征? 答:①脑疝形成患者。②CT估计幕上血肿超过30-40ml,脑室系统受压和中线移位;幕下血肿超过10ml,脑室受压或脑积水征。③脑幕上血肿小于20ml,幕下血肿小于10ml,但脑室受压明显或中线结构移位或脑积水征明显,ICP大于2.67kpa或临床症状脱水治疗无好转且恶化,CT复查血肿扩大或迟发性。④广泛脑挫裂伤虽无颅内血肿,但是保守治疗情况下出现脑疝或ICP大于4kpa、临床症状恶化者。 6、脑震荡的概念? 答:脑震荡是一种轻型颅脑损伤,主要指头部位外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脑功能损害而无确定的脑器质改变。病理上没有肉眼可见的神经病理改变,显微镜下可见神经组织结构紊乱。 7、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治疗原则? 答:伤后24-48小时应彻底清创, 伤后72小时以上,无明显感染者亦应清创,酌情做伤口全部或部分缝合,待后二期处理。

西医外科学重点整理

. . 西医外科学重点整理 一、名解: 1.消毒法:又称抗菌法,常指应用化学方法消灭微生物,例如某些器械的消毒,手术室空气的 消毒,手术人员的手臂消毒以及病人皮肤的消毒。 2.灭菌法:一般是指预先用物理方法彻底消灭与手术区或伤口接触的物体上所附带的微生物。 3.全身麻醉:应用全身麻醉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控制地使病人暂时丧失意识和全部感觉的 方法,简称全麻。 4.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指血钠浓度正常而细胞外液容量减少的一种缺水, 是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5.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是指细胞外液减少并呈现高钠血症的一种缺水。 6.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非发挥性酸生成过多和排出障碍,或因体内失碱过多,使血浆碳酸氢 根原发性减少所致。 7.代谢性碱中毒:是由于酸丢失过多或碱摄入过多,使血浆碳酸氢根离子相对或绝对增高所致。 8.呼吸性酸中毒:是由于肺通气、弥散及肺循环功能障碍,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CO2,使血液PaCO2增高而形成高碳酸血症。 9.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环障碍是重要脏器 的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由此引起的全身性危重的病症。 1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急性呼吸衰竭,可能在多种病症过程中发生。共同 性病理有肺血管内皮和肺泡的损害,肺间质水肿以及其他病变。 11.应激性溃疡:是继发于创伤,包括手术、烧伤、休克等为主的病变,以胃为主的上消化道黏 膜发生急性炎症、糜烂或溃疡,严重时可发生大出血穿孔。 1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在严重感染、创伤和休克等急性危重病过程中,两 个或两个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先后发生功能障碍。 13.疖:是单个毛囊及所属的皮质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14.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的皮质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好发于皮肤韧厚的颈项、背部,偶见于上唇。 15.菌血症:临床上将细菌侵入血液循环,血培养阳性者,称为菌血症。 16.闭合性气胸:多为肋骨骨折的并发症,肋骨断端刺破肺表面,空气漏入胸膜腔所造成。 17.张力性气胸:气管或、支气管或肺损伤形成活瓣,气体随每次吸气进入胸膜腔并积累增多, 导致胸膜腔压力高于大气压,又称高压性气胸。 18.开放性气胸:胸壁穿透性损伤导致胸膜腔与外界相通,空气随呼吸自由出入胸膜腔内,形成 开放性气胸。 19.挤压综合征:是指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部位遭受重物长时间挤压,在解除压迫后,出现以肢 体肿胀、肌红蛋白尿、高血钾等为特点的急性肾衰竭。 20.肿瘤:是指人体器官组织细胞在某些内在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加上外来致病因素的长期作用, 所产生的一种以细胞异常增殖为主要特点的新生物。 21.基础代谢率(BMR):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 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常用计算公式:基础代谢率=(脉率+脉压)-111。 22.倾倒综合征:由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原来控制胃排空的幽门窦、幽门括约肌功能丧失,此外,部分病人胃肠吻合口过大,导致胃排空过快而产生一系列综合征。 23.嵌顿性疝:是指囊颈较小而腹内压骤然升高,腹腔脏器或组织强行扩张疝颈部而进入疝囊, 随即疝颈弹性收缩,疝内容物被卡住而不能回纳入腹腔的疝,临床也称作箍闭性疝。 24.腹股沟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测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此区内无 腹肌覆盖,腹横筋膜又比其他部位薄弱,故易发生疝,又称直疝三角。 25.功能性细胞外液:绝大部分的组织间液能迅速地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体进行交换并取得 平衡,这在维持机体的水和电解质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6.冷沉淀:是FFP置于1℃~5℃条件下融化后,再在4℃无菌条件下经每分钟2000转离心沉淀,

中医外科学重点个人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殷商时期甲骨文最早外科病名记载。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 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 (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着《金创瘈疭方》 (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 (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着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 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着 8、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第二章 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 基本术语: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7、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 8、五善:包括心善,肝善···,在病程中出现,表示预后良好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 很大 2.华佗是我国历史最着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 3.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 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 4.巢元方所着《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着,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6?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7.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一“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 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全生集—阴阳辩证 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心得派-“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 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①疮疡②乳房疾病③瘿④瘤、岩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⑥肛门直肠疾病⑦泌尿男性疾病⑧周围血管疾病⑨其他外科疾病 9.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外痈指 彳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 / 善、肺善、肾善。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 \ 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 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出现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 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 10. ■疖v 3cm '疖:表皮 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疔: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内伤③饮食不节④外来伤害⑤老伤虚损⑥感受特殊之毒⑦痰凝瘀血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①邪正盛衰②气血凝滞③经络阻塞④脏腑失和

外科知识点总结一

外科知识点总结一 第一章绪论: 一、外科学的研究范畴: 1、损伤:一般性损伤(由表及里的外伤) 特殊损伤(热力伤、化学伤、放射伤) 2、感染:一般性感染(化脓性感染) 特殊感染(厌氧菌、结核病、真菌) 3、肿瘤: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外胚层----癌;中、内胚层----肉瘤) 4、畸形:先天畸形 后天畸形 5、其他:凡是需外科手术治疗,未包含于上述之中的。 二、外科学发展突破的三大难关: 麻醉技术(英国Morton----第一例乙醚麻醉手术) 无菌技术(匈牙利Semmelewis----首创外科消毒法) 输血技术(美国Landsteiner----发现血型,首例同种异体输血) 三、所谓“三基”是指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第二章外科病人临床资料的采集与分析 一、问诊 主诉:主要症状、部位、持续时间。通常能反映疾病的本质。 现病史:疼痛(外科感染和血管性疾病的疼痛很严重)、呕吐(常见于肠梗阻、门脉高压症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大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交替结肠癌典型症状之一)、便血(低位直肠癌与内痔鉴别)、肿块 二、体格检查 基本检查、避免遗漏 特殊体征:苦笑面容----破伤风;“银叉”样畸形----Colles骨折;Murphy征----急性胆囊炎;Grey-Turner征----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视触叩听(肺部听诊注意对比、听肠鸣音不少于1分钟) 三、辅助检查(常规检查、诊断检查、围手术期检查) 1、常规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胸片、心电图、手术病人HIV 2、实验室检查:①术前诊断:甲亢、嗜铬细胞瘤;②排除影响手术的疾病:水电解质、酸碱、肝肾功能、凝血功能;③发现合并症:糖尿病、慢性肾病、心衰;④评估并发症:代谢性、感染性;⑤其他:血气分析、骨髓细胞检查、免疫检查 3、影像学检查:US、UD、DSA、CT、MRI、PET

西医外科学重点整理

西医外科学重点整理 一、名解: 1.消毒法:又称抗菌法,常指应用化学方法消灭微生物,例如某些器械的消毒,手术室空气的消毒,手术人员的手臂消毒以及病人皮肤的消毒。 2.灭菌法:一般是指预先用物理方法彻底消灭与手术区或伤口接触的物体上所附带的微生物。 3.全身麻醉:应用全身麻醉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控制地使病人暂时丧失意识和全部感觉的方法,简称全麻。 4.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指血钠浓度正常而细胞外液容量减少的一种缺水,是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5.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是指细胞外液减少并呈现高钠血症的一种缺水。 6.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非发挥性酸生成过多和排出障碍,或因体内失碱过多,使血浆碳酸氢根原发性减少所致。 7.代谢性碱中毒:是由于酸丢失过多或碱摄入过多,使血浆碳酸氢根离子相对或绝对增高所致。 8.呼吸性酸中毒:是由于肺通气、弥散及肺循环功能障碍,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CO2,使血液PaCO2增高而形成高碳酸血症。 9.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环障碍是重要脏器的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由此引起的全身性危重的病症。 1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急性呼吸衰竭,可能在多种病症过程中发生。共同性病理有肺血管内皮和肺泡的损害,肺间质水肿以及其他病变。 11.应激性溃疡:是继发于创伤,包括手术、烧伤、休克等为主的病变,以胃为主的上消化道黏膜发生急性炎症、糜烂或溃疡,严重时可发生大出血穿孔。 1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在严重感染、创伤和休克等急性危重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先后发生功能障碍。 13.疖:是单个毛囊及所属的皮质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14.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的皮质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好发于皮肤韧厚的颈项、背部,偶见于上唇。 15.菌血症:临床上将细菌侵入血液循环,血培养阳性者,称为菌血症。 16.闭合性气胸:多为肋骨骨折的并发症,肋骨断端刺破肺表面,空气漏入胸膜腔所造成。 17.张力性气胸:气管或、支气管或肺损伤形成活瓣,气体随每次吸气进入胸膜腔并积累增多,导致胸膜腔压力高于大气压,又称高压性气胸。 18.开放性气胸:胸壁穿透性损伤导致胸膜腔与外界相通,空气随呼吸自由出入胸膜腔内,形成开放性气胸。 19.挤压综合征:是指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部位遭受重物长时间挤压,在解除压迫后,出现以肢体肿胀、肌红蛋白尿、高血钾等为特点的急性肾衰竭。 20.肿瘤:是指人体器官组织细胞在某些内在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加上外来致病因素的长期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以细胞异常增殖为主要特点的新生物。 21.基础代谢率(BMR):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常用计算公式:基础代谢率=(脉率+脉压)-111。22.倾倒综合征:由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原来控制胃排空的幽门窦、幽门括约肌功能丧失,此外,部分病人胃肠吻合口过大,导致胃排空过快而产生一系列综合征。 23.嵌顿性疝:是指囊颈较小而腹内压骤然升高,腹腔脏器或组织强行扩张疝颈部而进入疝囊,随即疝颈弹性收缩,疝内容物被卡住而不能回纳入腹腔的疝,临床也称作箍闭性疝。 24.腹股沟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测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此区内无腹肌覆盖,腹横筋膜又比其他部位薄弱,故易发生疝,又称直疝三角。 25.功能性细胞外液:绝大部分的组织间液能迅速地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体进行交换并取得平衡,这在维持机体的水和电解质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6.冷沉淀:是FFP置于1℃~5℃条件下融化后,再在4℃无菌条件下经每分钟2000转离心沉淀,

外科学 总论 总结 重点

外科学(总论) 1.无菌术是指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其中包括灭菌法、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灭菌是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消毒是指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常用灭菌法包括①高压蒸汽灭菌法,这是手术用品灭菌最常用最可靠是方法;②煮沸灭菌法,用于金属器械、玻璃、橡胶类物品;③火烧法,用于紧急情况下使用的器械。消毒法包括药液浸泡消毒法和甲醛蒸汽熏蒸法。正确进行无菌操作的原则(十要点)要求一般了解即可。 2.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 (1)各型缺水(等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钾(低血钾、高钾血症)、钙、镁异常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原则。 (2)代谢性酸中毒和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体内的[HCO3-]减少所致;临床突出表现为深快呼吸,呼气时有时带有酮味。面色潮红,心率增快,脉搏增快,CO2—CP<40%,尿液呈酸性。诊断主要是根据病史及深快呼吸,血PH值及[HCO3-]明显下降等特征。治疗方法一是消除病因,治疗原发病;二是根据[HCO3-]浓度来决定是否补碱,三是防止低钾血症,及时补K+。 (3)体液和酸碱平衡失调的概念和防治原则。呼酸是指肺泡通气及换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CO2,以致血液P CO2增高,引起高碳酸血症。呼碱是由于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CO2排出过多,以致P CO2降低,最终引起低碳酸血症,血PH 值升高。 3.输血的适应证包括出血、纠正贫血或低蛋白血症、严重感染和凝血异常。注意事项是①严密查对,②关于保密时间,③血液预热,④不加药物,⑤加强观察,尤其是T、P、BP及尿色。要注意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等并发症。 4.外科休克的基本概念、病因(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及病理生理变化(微循环改变、内脏器官继发损害)、临床表现(休克前期、休克期)、诊断要点及各型休克的治疗原则(一般治疗、扩容补充血容量、应用心血管药物、应用强心剂、纠正酸中毒、应用激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积极处理无尿者)。 5.疼痛的分类、病理生理变化和治疗。 6.围手术期处理: (1)手术前准备的目的和内容(心理准备、生理准备、特殊处理)。 (2)手术后护理的要点及各种并发症(术后出血、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肺不张、尿路感染)的防治。 7.外科病人的营养代谢:人体基本营养代谢的概念,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选择及并发症(深静脉插管的并发症、感染、高渗性非酮性昏迷、溶质性利尿、血磷过低)的防治。 8.外科感染 (1)疖、痈、软组织蜂窝织炎、丹毒、淋巴管和淋巴结炎及脓肿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甲沟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热敷,理疗,应用抗生素。有脓液形成,及时切开引流。如甲床下积脓,应将指甲拔除。 (3) 脓性指头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肿胀不明显者可保守治疗,一旦出现跳痛、指头压力增高应立即切开引流。 (4)败血症和脓血症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菌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①骤起高热,可到40-41度,或低温,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②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可有意识障碍;③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④肝脾可肿大,重者可黄疸,皮下出血斑等。菌血症可分为三大类,①革兰染色阳性细菌脓毒症;②革兰染色阴性细菌脓毒症;③真菌脓毒症。治疗一般是:①处理原发感染灶;②应用抗菌药物;③支持疗法;④对症治疗。 (5)破伤风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肌肉的强烈收缩,任何刺激均可诱发痉挛和抽搐)和预防(正确处理伤口,彻底清创,敞开引流,不缝合,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治疗(清创去除毒素来源,大量给予破伤风抗毒素,对症治疗控制痉挛,防止并发症)。 (6)抗菌药物在控制感染中的应用及选择:①无局限化倾向的感染应用抗菌药物治疗②选择应根据临床诊断、致病菌种类和药物的抗菌谱③同样治疗效果时尽量使用单一、窄谱的抗菌素④全身情况不良的患者尽量使用杀菌性抗生素⑤较严重感染,优先从静脉途径给抗生素。 9.创伤 (1)创伤修复过程(炎症期、增生期、塑形期)及影响因素:感染,血液循环障碍,低蛋白血症等身体一般情况欠佳,抗炎药物,糖尿病、尿毒症、肝硬变等疾病。 (2)创伤的处理和治疗:伤口分为清洁伤口、污染伤口、感染伤口。 10.烧伤 (1)烧伤面积的计算(九分法)和深度估计的方法:烧伤深度分为Ⅰ°,浅Ⅱ°,深Ⅱ°Ⅲ°;烧伤严重性分度:轻度,中度,重度,特重。

《中医外科学》皮肤疾病知识要点!

《中医外科学》皮肤疾病知识要点!

1,病因病机 (1)病因:外因,风、湿、热、虫、毒;内因,主要为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和肝肾亏损。 (2)病机:因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虚、致淤、化热、伤阴等。 2,主要的他觉症状 (1)原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是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疹,有斑疹、丘疹、风团、疱疹、脓疱等 ①斑疹;为局限性皮肤有明显的颜色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面积大而成片者称为斑片,分为红斑、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斑 ②丘疹;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小于0.5cm,多为风热、血热所致,其数目不一,有散在分布的,亦有相互融合而成扁平隆起的片状损害称为斑块,一般直径大于2cm,介于斑疹和丘疹之间,稍有隆起的皮损称为斑丘疹;丘疹顶部有较小水疱或脓疱时称为丘疱疹; ③疱疹,为内有腔隙,含有液体,高出皮面的损害,疱疹常发于红斑之上,多属湿热和热毒所致④风团,为皮肤上局限性隆起,常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发作时伴有剧痒; ⑤结节,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实质性损害,质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多由气血凝滞所致;

⑥脓疱,疱内含有脓液,其色浑浊或为黄色,周围常有红晕,疱破后形成糜烂,溢出脓液,结脓痂; (2)继发性皮损,继发性皮损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来。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皴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 ①鳞屑:为表皮角质层的脱落,大小、厚薄不一,小的呈糠秕状,大的为直径数厘米或更大的片状; ②糜烂:为局限性的表皮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的破裂,痂皮的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多属湿热为患。 ③溃疡:为皮肤或黏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 ④痂:皮肤损害处的渗液、滋水、渗血或脓液与脱落组织及药物等混合干燥后即形成痂⑤抓痕:由搔抓将表皮抓破、擦伤而形成的线状损害,表面形成血痂,皮肤瘙痒,多有风盛或内热所致 ⑥皴裂:为皮肤上的线性裂口,多由血虚风燥所致 ⑦苔藓样变: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⑧色素沉着:为皮肤中色素增加所致,多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 3,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1)根据病情阶段用药;

外科学重要知识点(精心整理)

外科学 无菌术 一.无菌术的基本概念与常用方法 1.基本概念 外科疾病大致分为: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其他性质的疾病五类。 无菌术: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基本操作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灭菌、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 (1)灭菌法:是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高温--常用;紫外线---用于空气的灭菌;电离辐射----用于药品、抗生素等的灭菌 化学方法:应用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等溶液进行灭菌,课杀灭一切微生物 (2)消毒法:又称抗菌法,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的微生物。 是灭菌法(20-30min可杀死所有微生物) 高压蒸汽灭菌物品可保留2周。 3.手术人员的术前准备;一般准备,手臂的消毒和穿无菌衣及戴无菌帽的方法。 A.手臂消毒包括清洁和消毒两个步骤:先是用蘸有肥皂液的消毒刷对手及手臂作刷洗,清除皮肤上的各种污渍;然后用消毒剂做皮肤消毒(最经典的皮肤消毒剂是:70%的酒精)B.刷手方法、穿无菌手术衣、带无菌手套

(3)戴手套的原则尚未戴无菌手套的手,只允许接触手套套口的向外翻折部分,不能碰到手套外面。 (4)接台手术怎样洗手穿衣? 1.应先做相对无菌手术,再做相对有菌手术。 2.如前一次为污染手术,则连接施行手术时,应重新洗手。 3.如前一台为无菌手术,手术完毕时手套已破,则需重新洗手。 4.如无菌手术完毕,手套未破,连续施行另一手术时,可不重新刷手,仅需用酒精或新洁尔灭菌溶液浸泡5min;或灭菌王涂擦手及前臂,再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手术区域皮肤消毒方法 1.对婴儿、面部皮肤、口腔、肛门、外生殖器等部位,不能用碘酊消毒,应选用刺激性小的0.75%吡咯烷酮碘。 2.在植皮时,供皮区的消毒可用70%酒精摩擦2-3次。 3.涂擦皮肤时消毒剂时,一般由手术中心部向外周涂擦。如为感染性伤口、肛门部、结肠造瘘口等部位手术,则应自手术区外周向切口部涂擦。、 4.已接触污染部位的药液纱布,不应再返擦清洁处。(手术去皮肤手术范围要包括手术切口周围15CM) 铺巾的方法:* 通常先铺操作者的对面或相对不洁区(如下腹部、会阴部)最后铺靠近操作者的一侧,并用布巾钳将交角出夹住,以防止移动。无菌巾铺下后不可随意移动,如果位置不正确,只能由手术区向外移,而不应向内移动。大单布的头端应盖过麻醉架,两侧和足部应垂下超过手术台边30CM。上下肢手术在皮肤消毒后,应先在肢体下铺双层无菌中单布。肢体近端手术常用双层无菌巾将手足部包裹。 二.无菌操作原则 1.无菌操作原则 (1)手术人员无菌区的规定:手术人员肩以下、腰以上、腋中线以前的区域属于无菌区域。 (2)手术无菌区的规定:手术台缘以上、麻醉架及托盘以内的区域。 (3)同侧手术人员的换位:一人退后一步,背对背转身达另一位置,以防触及对方不洁区。(4)器械的传递不准从手术人员背后传递器械及用品。 (5)手术如手套破损或接触到有菌的地方,应立即更换无菌手套:前臂或肘部碰到有菌的地方,应加戴无菌袖套。如无菌巾、布单如已湿透,应加盖干的无菌单 (6)手术开始时要清点器械,敷料;手术结束时,检查胸`腹等体腔;核对器械后才可关闭切口。 (7)切口边缘应以无菌大纱布垫或手术巾遮盖,并用巾钳或缝线固定,尽显露手术切口。(8)做切开皮肤或缝合皮肤前,用70%酒精再涂擦枪消毒皮肤一次。 (9)切开空腔脏器钱,先用纱布垫保护周围组织,以防感染。 (10)参观手术的人员不可太靠近手术人员或站得太高,也不可在室内走动。 (11)手术中不可通风或用电扇等,以免扬起尘埃,形成污染。 (手术室也要定期消毒:常用乳酸消毒法) 2.几个常考数据 刷手至肘上10cm ;泡手至肘上6cm; 皮肤消毒的范围至少达切口周围15cm;手术时大单应超过手术台缘下30cm; 泡手液1/1000苯扎溴铵使用40次后要更换; 物品灭菌后可保留2周;手术室每周应彻底消毒1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