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_王宁

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_王宁

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_王宁
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_王宁

规范与标准

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

◆王 宁

引 言

汉字是由不同数量、不同功能的部件依不同的结构方式组合而成的。部件的数量、功能和组合方式(位置、置向、交接法),是每个汉字区别于其他汉字最重要的属性,汉字的信息量主要是由部件来体现的。就汉字的教学来说,不通过部件,就无法对汉字进行讲解;就计算机形码的编制来说,不通过部件,就无法确立码元。因此,把部件从现代汉字中拆分出来,便成为汉字字形处理的基础工作。

由于部件拆分对信息处理和汉字教学不可缺少,所以这一工作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在不同地区、不同系统中自发进行,部件拆分的结果纷纭交错、五花八门。例如一个简单的6笔“羊”字,竟有5种拆分方法:A.、十、一;B.

、;C.、;D.、一;E.羊。这5种拆分法贯穿到由“羊”组合的字里,要影响将近70个字。而且,有些系统在处理一些笔画变异形成的变体时,又出现了与“羊”不一样的拆分。例如,把“羊”整体保留下来不拆的,却把“羞”“翔”“羚”中的“”,拆成“、;把“羊”拆成“、十、一”的,却把“美”“善”“羔”上面的“”拆成“、王”。一个6笔画的常用独体字尚且如此,笔画更多一些、构形更复杂的字,就更不用说了。

部件拆分呈现如此纷纭的情况,给教学汉字和处理汉字的授、受双方都带来了严重的不便;哪一种拆分是合理的,衡量起来也无据可依。这使大家认识到,在信息时代,部件的规范是汉字规范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如果不进行部件的规范,语言文字的规范必然要因而受到冲击。计算机编码中部件使用的混乱状况,必将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准确度受到影响,进而妨碍国际交流,干扰基础教学。可以说,现代汉字部件的规范,已经刻不容缓。

要想进行现代汉字的部件规范,必须树立汉字构形规律性的思想。

在汉字构形是否存在规律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古汉字是表意文字系统,每个汉字的构形都是以来自词义的字意为依据的,是有字理可循的。现代汉字经过隶变、楷化阶段,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性质,大多数字形仍具有理据,少部分字形构字理据虽不太明显,但完全可以通过历史的溯源分析出来。其中极少部分汉字字形与意、源发生矛盾的,又可以放到构形系统中进行优化处理。共时平面上的汉字是具有内部的系统性的。汉字与汉字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每个汉字在系统中具有自己的位置,受到前后左右相邻汉字的制约。所以,汉字构形的分析从个体看,有意义作为依据;从总体看,有系统中的前后左右关系加以制约,它是有客观规律的。部件的规

DOI:10.16412/https://www.doczj.com/doc/2510836107.html, ki.1001-8476.1997.03.002

范应当是这种客观规律的忠实体现,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些人的主观意志来强加给另一个或另一些人的随意行为。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现代汉字已经成了一堆毫无理据可言的任意性符号,已经不存在什么理据和构形规律,当然也就失去了讲解和拆分的客观标准。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一种被称作“流俗文字学”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这种方法把“趣味性”当成追求的目标,将个体汉字视为一个个孤立的形体,凭主观想像,作出毫无根据或根据不足的解释。也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汉字部件拆分变得无理可讲、无据可依,成为一种是非莫名的个人主观行为。这样做,拆分的结果产生的诸多差异,无从辨其正误,也就没有什么规范可言。

进行现代汉字的部件规范,必须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论问题,又必须同时对相应的三种情况定出操作性的条例:

(一)现代汉字的部件组合,就绝大多数情况而言,究竟有没有理据?如果遇到没有理据或理据不明的个别情况,应当如何处理?

(二)现代汉字的部件组合过程,就大多数情况而言,究竟有没有客观的规律?如果遇到不符合规律的个别情况,应当如何处理?

(三)现代汉字及其构形的要素———部件,究竟是不是互有联系的系统?如果是,如何经过整理,使这个系统显现出来?

这三方面的问题,还要涉及到一系列技术性的问题。本文要论述的,主要是理论问题,有关的操作技巧问题,留待另文讨论。

一、现代汉字理据大量保留是历史的事实

大多数人都承认,隶变以前的古文字,是存在构形理据的。《说文解字》在秦统一文字的基础上,对小篆进行了整理,用“六书”中的前四书作为分析汉字的条例,又把9353个正篆,分别归入540部首下,实现了汉字字形与字理从个体到系统的统一。古文字学发展起来以后,《说文解字》中字形的讹传与对字理分析的误差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纠正,古汉字形义统一的表意文字特点,在理论上已成定论。

从东周就开始萌发的汉字隶书,经过为时不算太长的发展,到秦汉之际,已趋成熟。隶书作为今文字的开端,首要的标志是笔画的形成,其次是与篆文比较,构形有所简化。由于书写的变化,有相当一部分已不合小篆的理据。这种在书写时一味求简而不强调构形理据的做法,在草书兴起后走向极端。从出土的居延新简看,许多字的书写已经不见部件只见轮廓,甚至起、落、连、断一时难以辨清,离开上下文,一般人不易识别了。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隶变使汉字理据丧失”的结论,在许多论及汉字史的书、文里,都一再强调。此后,这一说法又被笼统地用于比隶书更晚的楷书,于是,“楷书已经不具有理据”的说法也非常流行。其实,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片面性的。

自从汉字走出宫廷,不但被下层隶吏,而且被市民商贾所用以后,由于实用的驱动,的确出现了大量的不合规律的简化和任意书写的混乱状况。但是,用历史的观点来看,这种状况是自发进行的非主流现象。在中古与近代汉字史上,一方面是社会各阶层书写的随意和混乱,另一方面则是管理者和治学者不断增强力度地讲求“正字”;一方面是脱离理据求新求奇地乱讲字意,另一方面则是文字学家用极严肃的态度恢复理据、讲求“六书”。这恐怕可以看作汉字发展史上永无止息的自发与自觉的矛盾斗争。隶书在严肃的表奏、对策、碑碣中,书写与结构仍有规律可寻。而楷书阶段的汉字,自觉规范的力度更大。拿唐代而言,颜元孙《干禄字书》分“俗、通、正”三体,主张分别不同的使用场合来择其用,对待当时汉字社会应用的实际,态度是开明的,但他也认为俗字“倘能改革,善不可加”,同时主张“所谓`正'者,并有凭据,可以施著述、文章、对策、碑碣,将为允当。”(《干禄字书·序》,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张参的《五经文字》则指出:“自顷考功礼部,课试贡举,务以取人之急,许以所习为通,人苟趋便,不求当否,字失`六书',犹为一事,五经本文,荡而无守矣。”(《五经文字·自序》)颜元孙主张书写正式的严

肃文体使用正字,张参主张文人考试时书写正字,他们所谓的“正字”,都以是否合于“六书”为标准,也就是要求合乎理据。宋代市井用字更为纷繁,乱讲汉字之风随之兴起,王安石《字说》是其代表。但是,《复古编》《佩鬌》《字通》等将俗字指向正字、探源明理的字书,兴起的势头更为猛烈。特别是张有的《复古编》,辨析字形、区别字意十分精密,在当时影响极大,陈在为《复古编》所作的叙中言及“其说以谓专取会意者,不可以了六书;离析偏旁者,不可以见全字”。清代丁杰在乾隆四十六年《重刻复古编》书后指明这两句话即是针对王安石《字说》的,并描绘了宋代新说与复古的激烈论争,可见在正字问题上两种观点的分歧。宋代大量正字字书流传而王安石《字说》的亡佚,似可看作这场斗争的一种结论。清代是《说文》之学的鼎盛时代,正字之外,又有“讹、变、通、别”之分,都是以《说文》所定之“六书”作为正字与非正字的划分标准的。

我们简要叙述这段历史(这里暂不评说当时正字观点的是非得失),是想说明这样一个尖锐的事实:在历代统治文化正字法的强化下,汉字得以大量保存理据;起码,绝大多数通行字的字形与旧时理据保持着明确的对应关系,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根据我们的测查,汉代碑刻文字经过归纳整理后,在一级拆分平面上,理据尚存者占91%左右,马王堆出土帛书传抄上古典籍的文字,去重、归纳、整理成字表后,个体汉字在一级拆分平面上,保留理据的占89%以上。唐宋时代的正字自不必说。现代汉字形声字已达90%以上,义符的表义能度也较好地保留下来。这些都表明,说现代汉字已经成为一堆毫无客观意义可言的任意性符号,可以乱拆乱讲了,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理据的客观性免除了部件拆分的主观随意性,决定了拆分正误的可辨性,使现代汉字部件的规范有了可能。

二、现代汉字保留构形理据的实际状况

现代汉字是指书写现代汉语的楷书字,它是历史的隶书、楷书直接演变而来的,但就具体字形而言,又是自甲骨文以来各代字形直接和间接积淀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说,楷书字形的溯源是不难实现的。但是,汉字书体对结构有直接的影响,楷化以后的汉字理据,不同于古文字阶段汉字的理据,而具有这一阶段的特点。

在古文字阶段,作为构形基础要素的独体字和一部分表形的非字部件,大多是象形字,这些字所具有的识别信息来自物象,因而能脱离字的群体而独立具有理据。例如,人们可以见眼睛的象形符号而想到“目”,见太阳的象形符号而想到“日”等等。当这些象形符号去组构其他字时,也常常以其象物性带给合体字以理据:古文字“旦”以日之初升状为理据,“监”以目之俯视状为理据……因此,古文字的理据是从基础构形要素开始、为每个字符独立具有、可以从具体的物象作为起点来解释的。

经过小篆的规整,到了隶、楷阶段,汉字的构形理据发生了四方面的变化。

首先,是象形性从淡化到消失。基础部件脱离了字的群体很难独立识别。例如,小篆中的“”(bao)象人两手曲形有所包裹的样子,凡从的字,多有圆曲、周遍、包裹、内聚等意思。而在现代汉字里,这一形体演变为“”,不象曲形包裹状了。正因为如此,现代汉字的构形元素,必须依靠组合和聚合,以群体作背景,方能显示其构意。如包(婴儿在襁褓中,义为包裹)、(两手捧着细碎的米,义为掬起),(承盘旋转一周,义为周遍)、旬(日子经十而一度循环,义为十日)……都是在组合的另一部件配合下,理据才能显现。而且,一个字尚不足训。许多从它的字类聚后,方能见其理据所在。

还应说明的是:汉字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早在产生之初,它们已与语素结合,而把语言意义承负为己有。在现代汉字中,这些失去象形意味的部件,不再以物象提供识别的信息与解释的依据,而是直接以其具有的语言意义和声音来提供所从之字的理据;如“”已失去网形,但却具有网意,成为网的变体而为罟、、罾、罢、署……提供理据;“矢”已不像一支箭,但却具有箭的意义,因而可以给矩、短、矮、矫……提供理

据;“隹”已失去短尾鸟的形状,但却从语言中承袭了zhui音,因而可以给谁、椎、碓等字提供声音信息,等等。

这种现象,我们称作象形部件的义音化。义音化以后的部件提供理据的功能,与它单独成字时记录语言的功能是一致的。至于那些不成字的象形部件,虽然仍有少数遗留,已经属于边缘现象,只能进行个别处理了。

第二,经过隶变时部件的粘合,加上受行书连笔的影响,原来的古文字基础构形元素,产生了形体的粘连,有合二而一甚至合更多部件为一的现象,例如“辶”“共”“西”“更”“退”等字即如此。因此,在古文字的多部件合体字里,理据可以一直贯穿到最后一个层次;而在现代汉字里,理据大多保留在一级部件的组合中,越到后面的层次,保留理据的数量越少。后来的偏旁、部首分析法,就是适应现代汉字这一特点而产生的。当然,这对分析和讲解现代汉字,已经足够用了。

第三,也是由于书写的缘故,“随体诘诎”的象形意味消失,笔画趋于平直,一些原来形体与意义完全不同的独体字,一旦进入构字,便发生形体异化,变为同形。例如;青,小篆原从“丹”,楷书从“月”;朔、期,小篆原从“月”,楷书仍从“月”;肘、背,小篆原从“肉”,楷书从“月”;服、俞,小篆原从“舟”,楷书从“月”。在分析理据时,必须承认“月”这一部件,分别来源于“月”“肉”“丹”“舟”等不同的独体字。

反之,原来形体与意义都相同的独体字,一旦进入构字,由于部位的不同和受相邻部件的牵连,又可能异化为不同形体。例如:在“尉”中,“火”异化为“小”;在“光”中,“火”异化为“”;在“然”中,“火异化为“灬”;在“赤”中,“火”异化为“”;在“黑”中,“炎”上部的“火”异化为“土”。在分析理据时,必须承认“小”“”“灬”“”“土”……在“尉”“光”“然”“赤”“黑”中都同源,都是“火”的变体。其实,同源同意而异形、异源异意而同形,这种现象在各个阶段的古文字里都是存在的;只是因为在现代汉字里,在笔画较少的常用部件中这种现象数量增多,我们才特别将其提出来加以讨论。

第四,由于现代汉字的简化与笔画的形成,在仍保留理据与理据的可分析这两种情况之外,确实有一部分形体是既不保留理据,又由于字形与意、源发生矛盾而难以重现理据的。例如:

“甫”,原从“用”,“父”声,“父”即“斧”的古字,斧标志权力,所以“甫”是男子的美称。在小篆中“父”与“用”已相交合为一形,无法分析;现代汉字除一点离析于外,“”已成为非字,“男子的美称”这一本义也已成为已死的古义,“甫”在现代汉字构字时又多作声符,难以归纳出意义,“甫”的理据遂完全无存。

“至”,甲骨文以一支箭(矢)射中目标会“到达”之意,《说文》小篆把箭头变成较大的弧形而失去“矢”形,解作“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对理据的讲解已很勉强。楷书将箭尾的上端拉平成横,曲处写作“”,下变“土”,外形成为三个相接部分(一、、土),与原来的理据毫无对应,难以重现理据。

“舂”原象两手()捧杵(午)在臼中舂米,是一次性合成的四部件字。隶变、楷化后“午”与“()”粘合成“”,本身是非字部件,不具音、义,又不能再行拆分,无法分析理据。再加上“”与“春”“泰”的上部同形而不同源,归纳造意也不可能,理据于是全部失去。

以上举例中,“甫”与“至”自身的理据难以再现,但它们都已经成字,承袭了语言的音与义,再用它们构字时,仍可承担表音、表义作用,重新带给所构字以理据。而“”却仅是非字部件,音、义全无,完全与语言脱节,成为一些文字学家所称的“记号”,使它们所构的字失去了并且也不再能重现理据。这种理据丧失的情况,在历代古文字中都存在,致使有些古文字字形的造意至今难以考察清楚,不能彻底识别。而在隶、楷阶段,由于字形演变繁复、积淀过厚,数量有所增加就是了。

综合以上四点可以看出:(1)现代汉字的理据是依赖总体的构形系统而存在的,也只有从总体的构形系统出发来综合考察,才能得到完

满的解释。(2)同时,现代汉字的理据又是历史文化的承袭,只有参照其历史来源,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3)即使如此,现代汉字丢失理据从而游离于构形系统之外的现象仍是存在的。

三、构形理据与部件拆分

承认现代汉字是有理据的,同时承认这种理据具有不同于古文字的特点,部件的拆分才有客观规律可循。下面分几种情况来说明理据与部件拆分的关系。

(一)汉字部件组合为合体字时,大部分是依层次二合的,极少部分是一次性多合的(如器、品及的下部、的左旁),只要理据存在,拆分即可按组合的程序反向进行。例如一部件的“册”,两部件的“们”“引”,三部件的“鸿”“靴”(其中“江”“化”二次拆分),四部件的“啊”“姿”(其中“阿”“次”二次拆分,“可”“欠”三次拆分),五部件的“”“器”(“器”一次拆分;“”二次拆分,“奠”三次拆分,“酋”四次拆分),六部件的“躁”“”(“足”“”“”二次拆分,“品”三次拆分),七部件的“”(“”二次拆分)。以上拆分都是按理据、依组合层次的反向进行的。而且每层拆分,都可产生一种新的理据的讲解。

(二)有些现代汉字因为部件的形体异化,理据无法直接讲解,但部件分合与字理没有矛盾,追溯其历史仍可见其理据。例如:

赤—原形从“大”从“火”,“大”异化为“土”,“火”异化为“”,但“土”与“”仍明显区别为相接的两个部件,参考字源拆分为“土”“”,再分别以“大”“火”的变体讲解,不发生矛盾。

—原形从“目”从“人”从“皿”含“一”,“目”异化为“臣”,“皿”含的“一”(象征水)与“人”合为“”,但这些部件都一一分离,仍可参考字源一次性拆分为“臣”“皿”“”“”。

亲—原形从“木”“辛”声,“辛”省形作“立”,但“立”与“木”仍明显分立,可拆分为“木”“立”,再以“立”为“辛”的省减变体,理据即可完备。

以上拆分仍是以理据为分合依据的,是一种历史与现实一致的拆分。

(三)一部分现代汉字,部件的分合与构形理据是不一致的。这里又分两类情况:一类是理据应分而楷书交织、粘合。以上所举“甫”字、“”形即属此类。

另一类是理据应合而楷书分离。例如:“”,原象交构连接之形,上下本不可分,楷书将上部与下部分别楷定,成为两个相接可分的部分;“朋”,甲文象两串相连的贝串,小篆象鹏鸟的羽翅,都相连不能分,楷书以两个相离的“月”字构形,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服从字理便违背字形,服从字形又会与字理不一致。应从发展的观点出发,尊重现实字形进行拆分。

(四)一部分现代汉字,本为古文字描写性的隶定字楷化而成。它们的构形与意、源本是一致的。例如:东,原是声借字,小篆涉“日出东方”之意,将其形改造为“从日在木中”,依物象组合,“日”插在“木”中;兼,原取“以手握持两禾”之意;本、末、夫,均以指事符号插入意义符号之中。依理据分析,“东”的“木”与“日”可以分立,“兼”起码可以将“”(“又”的变体)抽出。但楷书“木”的树木形、“日”的太阳形、“兼”抽去“”后的两个“禾”形均已失去象物性,这种穿插结构的原因已无法解释,也应看作字形与字理矛盾,尊重字形来处理。

以上四种情况,(一)(二)两种属有理据拆分,(三)(四)两种属于无理据拆分。在有理据拆分中,字形与字理是一致的,因此属于依形拆分。在无理据拆分中,字形与字理发生矛盾而采取尊重字形的原则,因此也属依形拆分。尽量尊重理据而不违背字形,其目的是尊重历史而不复古,立足现代而合乎规律,这样做,既维护汉字的历史传承性,又维护汉字共时的系统性,使汉字教学与汉字信息处理在符合规律的基础上取得一致。

四、构形理据与部件归纳

部件是从不同的汉字中拆分下来的,对相同的部件,必须进行归纳。这就涉及到什么是相同的部件。在这一方面,也存在字形与字理的关系问题。

(一)一部分部件,属于既同形、又同源的部件,由于同源,它们必然同意,如系成字部件,又必然同音。例如:闭、闸、闻、问、闷……中的

“门”,妈、玛、骂、骡、驴、驼……中的“马”,村、忖、尊、尉……中的“寸”,这些部件归纳为同一部件,在形、源两方面都是合理的。

(二)一部分部件,同源也同音义,但由于书写部位及结构环境的变化,书写略有变异。例如“材”与“梁”中的“木”,“分”与“半”中的“八”,“情”“思”“恭”中的“心”。这类情况,形体相距不远的,可立独用字的字形为主形,其余按其变体归纳;形体相距较远的可以分立。

(三)一部分部件,同源而不同形,变异之后又与其他不同源的部件合流。例如前面所举的“火”,在“然”中异化为“灬”,与“鱼”“燕”的尾部合流。在“赤”中异化为“”,与“亦”的下部合流。这些部件异化后的形体都与主形距离较远,按形归纳与按源归纳发生矛盾。在汉字教学中,为强调形与义的关系,应依源归纳,再指出异化的发展脉络;而在信息处理中,则宜按形分别归纳,再在归入的同形部件中说明来源。

(四)既有同源异形而与不同源部件合流的现象,也必然会有不同源而同形的现象。例如前面已举出的“丹”“舟”“肉”“月”楷化后均作“月”形而合流。又如同一“土”形,在“赤”中源于“大”,在“至”中源于“”,在“鼓”中源于“”与“豆”的上一笔接合。同样,在汉字教学中,应依源区分,再指出合流的发展脉络;而在信息处理中,则宜按形归纳,再在下一个层次中区别其来源。

把形与源(音义)放到两个层次中去处理,在汉字教学中以音义为纲、以形为纬,在信息处理中以形为纲、以音义为纬,目的是为了从现代的实际出发而尊重历史与传统。这样做,诸多矛盾,化解在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摆布之中,使部件系统达到优化。

五、余论

所谓传统,是历史的存在依时代的需要而传衍流变,它既与历史衔接,又与现代切合。对于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来说,历史与现代不会没有矛盾和差异,也必然存在统一与契合的内在联系。汉字的理据既是沟通历史与现代的结合点,又是保持构形系统的枢要。不重视它或有意无意地去破坏它是违背汉字的科学规律性的;不从实际出发而把它夸大到无所不在又是违背文字的社会约定性的。自觉地遵照汉字的科学规律性,同时因势利导地调整汉字的社会约定性,立足现代,尊重历史,许多问题将会得到合理的解决。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00875

)

关于词汇研究的建议

1.加强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的考察研究。首先建立现代汉语常用词的词汇体系,全面考查其内部的组织结构网络,建立起基本体系框架,然后再逐步扩展完善。

2.加强汉语语义场研究和汉语义素系统研究。鼓励用语义场理论和义素分析方法来全面系统地研究汉语词义系统和义素系统,使研究结果能为计算机所利用,并在发展和完善普通语义学理论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3.加强社会文化因素对词汇发展演变的制约作用及其规律的研究,进一步探讨社会文化因素对词义的演变、新词的产生、方言词与外来词的吸收的制约影响,以及相应的规范化问题。

4.利用计算机建立现代汉语语料库,进一步进行多方面的词汇统计分析,以改善词汇研究手段和提高词汇的实际运用的效率。

(摘自邢福义等《“八五”期间的现代汉语研究》,载《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

常用字中形声字的理据分析

常用字中形声字的理据分析 摘要:在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部分,常用字中超过七成的字是形声字,但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字的形音义都在发生着变化,汉字的结构类型随之发生变化,汉字的构字理据也发生了变化,形声字作为汉字的一份子,其构字理据亦有改变。本文主要从形声字声符和意符两个角度对形声字进行理据分析。 关键词:形声字声符意符理据性 在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部分。最初的形声字是在假借字上添加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声符而产生的。形声字由意符和声符构成,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汉字的形音义都由于各种原因在不断变化着。字形上的变化主要是由于隶变和简化这两次重大的变革,以及在书写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讹变;字音主要体现在古音和今音的变化;字义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词义的假借和不断的引申。由于这些变化,一部分形声字的理据弱化,甚至丧失,形声字的范畴发生变化。我们有必要对形声字的理据性进行新的分析。 声符和意符是形声字的左右手,因此我们认为现代汉字中声符和意符都保留功能或部分保留功能的汉字为形声字。一般认为,意符表意,声符表音。不过,部分形声字的声符亦具有表意功能。所以本文着重从形声字声符的表音功能、意符的表意功能、声符的表意功能三个方面来说明现代汉字形声字的理据性,而对于部分理据丧失的形声字,本文将分类说明理据丧失的原因。 关于声符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声符是汉字体系中的表音符号”,有的学者认为“把部首以外的半边一概视作声符、其中包括表音的和不能表音的,还有形式类似声符而实际不是的”总的来说,声符就是形声字中表示形声字读音的部分。常用形声字共有928个声符,包括137个不成字声符和791个成字声符。如果声符能够精确表示字音,那么对于我们辨读汉字就能够带来一定的方便,但声符的声韵调与字音完全相同的汉字在形声字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中国汉字在识读起来往往会出现“秀才只识半边字”的情况。我们将形声字与其声符的语音关系进行比较,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声韵调完全相同;声、韵同,调不同;声、调同,韵不同;韵、调同,声不同;声同,韵、调不同;韵同(近),声、调不同;调同,声、韵不同;声、调、韵都不同。而以声符表音功能的强弱可把声符分为完全表音声符,部分表音声符和不表音声符。其中不表音字符也就是声韵调都不同的形声字占到将近所有形声字的五分之一,比例并不是很大,毋庸置疑,声符的表音功能相对比较强大。 苏培成先生的曾在《现代汉字学纲要》中提到:“真正实用的文字都是有理据的。拼音文字的字母按照一定的规则拼合起来,就能表示出词的读音,这就是它的理据。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是语素文字,它的理据表现为部件和字音、字义间的联系。看到一个汉字,能够从它的部件联想到它的读音和意义。知道它代表的是什么语素,这样的字叫有理据,反之,看到了部件不能引起联想,这样的字就是没有理据。”我认可苏培成先生的观点,汉字语音和语义上的联系我们都称之为理据性。从声符的表音功能看来,无疑,形声字可以从字的构件了解字的读音,形声字是具有理据性的。 从意符的角度分析也是同样的道理。意符,是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具有表意功能。从一个形声字的意符可以联想到字的意义,这说明,形声字是有理据的。 上文提到并非所有声符都具有表音功能,那那些含不具有表音功能的声符的形声字是否就不具有理据性呢?另外,语言的发展变化,尤其是语音的发展变化,致使很多原来声旁与字音相通、相似的读音,变得不通或不相似了,这种变化最明显的结果就是造就了一批形声字表音度的下降。表音功能的衰弱又是否影响形声字的理据性呢?

汉字六种构字法

一、象形 《说文解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jié)诎(qu),日月是也。”根据实物 的形状,画出实物外形的特征。 象形是汉字造字之基础。汉字的造字从图画开始。指事、会意,形声都是在象形的基 础上进行变化的。 象形字在《说文解字》中有364个。如:日、月、车,牛、虎、犬、止、目、人、女、行、贝、鼎、皿眉、高、夕,自,齿,瓜、羊、舟。 象形字多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很少。实物中有些形状难画,而有些抽象意义又画不出来,有很大局限性,于是“指事”方法就产生了。 正面象形:大、目、自 侧面象形:女、马、人、虎、高 俯视象形:车、舟

仰视象形:日、月 特征象形:牛、羊、止 底面象形:燕、(逆) 二、指事 《说文解字》:“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看字的形状可以知道某种实物形状,再仔细观察指点的部分就知道字的含意了。 指事字,《说文解字》中收集了129字,如:上,下,中,亦(腋)、厷(肱)、本、 末、朱,寸、刃,甘,。

三、会意 《说文解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hui),武信是也。”将两个字合为一个字,呈现新的意义。会意造字比指事造字要广泛一些,《说文解字》中共收1167个, 比指事字多1038个。 会意字又分两类: 1、象形会意。 如秉、及、友、休、并、莫、斗、执、武、牧、看、饮、初、典、毓、依、安、北、 突。

2、象义会意。 如信、男、明、劣、尘、森 四、形声 《说文解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按事设形,再取谐声合成。特总是形旁表义,声旁标音,注入了音标的成分,给造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说文解字》收形声字7697个,占字的大多数。形声字是汉字从表意走向表音的突破。 1、形声字的形旁有提示字义的功能,帮助人们理解字义。如

汉字起源演变过程及构字法

【知识链接】 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①古埃及圣书字;②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③中美洲的玛雅文;④印度的梵文;④汉字。 2、汉字知多少: 汉字在其最初的殷商甲骨文时期,就已约有4500个单字; 具有二千余年生命的希腊字母只有24个大写字母;具有1500年历史的玛雅文的符号约有270个;巴比伦楔形文字有640个基本字;埃及圣书字早期有700多个符号,而后增至2000多个。 汉字到了小篆时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共收篆文字9353字;隋代陆法言《切韵》收12158字;宋代陈彭年、邱雍等编《广韵》收26194字;宋代丁度等编《集韵》收53525字;清代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收47035字;近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录53768字。《诗经》使用单字2939个;《论语》使用单字1512个;《左传》使用单字3906个;《孟子》使用单字1959个;《杜甫诗集》使用单字4372个;《红楼梦》使用单字4462个。【综合评价】 一、通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汉字起源有哪些假说? (1)结绳记事说 《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2)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乾?鑿度》认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離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兌卦,泽字的古文。 (3)刻契说(书契说) “契”是在木条上或竹条上刻有锯齿,用来记数。《释名》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郑玄注《系辞》说:“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 2 《周礼质人》注里说:“书契取予市物之券也。其券之象书两札,刻其侧。” 《列子说符篇》说:“宋人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所说的 “齿”,就是质契上所刻的齿痕。 (4)仓颉造字说 《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荀子.解蔽篇》中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淮南子?本经》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仓颉,传说他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联盟共用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用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5)图画说 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2、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哪些?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文字描摹实物的形状)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文字由指示性的符号构成)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汇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一个新字)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3、完成下列“汉字的演变过程”表格。 形成时代代表性文字主要载体商周甲骨文龟甲、兽骨春秋、战国 籀文(即大篆)青铜器、石 秦小篆石汉

汉字构形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汉字构形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汉字构形中的终极哲学意蕴。古人创造汉字,以天地之象为基础,也是因古人认识到自身与天地的关系。在古人的认识里,人在天地之间,是天地万物孕育的万灵之长,来于天地,生于天地,大自然是一个天地,人自身也应是一个天地。而天地万物之性与人性是一致的,尽人之性则可以尽物之性。这在《中庸》中就有描述,“唯天下之至诚,为其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尽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汉字的创造过程即是古人用汉字描绘天地万事万物的过程。这便有个巧妙的逻辑:天地精华孕育了万物之灵的人类,人类在经历漫长的进化后,用自身逐渐开化的灵智,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符号将天地万事万物重新描绘与诠释。天地万物与汉字的关系是被表现和表现的关系,在这两者之间夹着一个重要的联系——人。古人不单是创造了汉字“象”天地之形,更赋予汉字兼具天地至理及天地之气的神韵。 一、汉字“六书”构形中的“天人合一” 汉字是古人从天地间获得感悟,抽取天地大自然之中的形、质、意、理创造出来的。然后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明了指事、会意、形声等方法,创造出了更多的汉字。所以汉字的构造本于自然,体现自然规律。汉字在形体构造所代表的意义上体现“天人合一”的理论。 如,“一”,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一,唯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许慎认为,“一”是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即“太始”,或谓“太一”,简单的“一”,是万物的起源,天地的本源,证明汉字最基本的意蕴就是天人合一。 如:“三”字,在《说文解字》:“三,天地人之道也。”许慎认为,“三”是天道、地道、人道的结合。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认为“三”成为衍生万物最相近的事物,由此体现“三”字与天地的密切关系。 又如:“王”字,《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往也。”“王”字的三横画表示“天”、“地”、“人”,一竖则表示贯通“天”,“地”,“人”。人的君王,代表天统治人间。古人认为:既然是代表天统治的,王应该是对天,地,人之道皆通的圣人,也由此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如“天”字,甲骨文中上部为人的头,下部是“大”,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其字看上去特别突出了人的头部,可见“天”字的本义为头顶,是象形字。《说文解字》说:“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许慎认为天的引申义是至高无上,认为“天”是由“一”和“大”构成的会意字,将“一”解释为世间第一大物,并把“天”分成“一”和“大”两部分,显得形象逼真,体现着宇宙永恒无穷的真理。在古人的心目中,天是人头顶上的东西,是最高的地方,没有什么比天更高的了,因而产生了天“至高无上”的观念。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天”是有“人”在其中的,这就更形象地说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如:“人”,《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也。”古人常说:“人是万物的灵长”,他们认为人的灵性与智慧接近于天的意志,除了天地之外,世上万物,人是最有智慧和最尊贵的。“人”字表现着天地之间最尊贵的理念,人与天相比,人夹于天中,人是有尊贵思想的,但也只是在天地之间,也只能与天地并称“三才”,证明了古人对“人”,对自身价值的评价与认识,更符合了“天人合一”的哲理。 二、汉字书法构形中的“天人合一” 古人在创造汉字之时,用其高超的智慧,用线条将万事万物抽象成字。汉字代表着万物,也代表着人类对万事万物的认识和理解。书法家将气脉注于汉字构造中,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使汉字自身拥有生生不息的机能,汉字成为沟通天地与人的媒介,让人的心灵和思维更贴近天地万物,更能领会到天地之美,天地之理。所以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有深刻的内涵。

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_王宁

规范与标准 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 ◆王 宁 引 言 汉字是由不同数量、不同功能的部件依不同的结构方式组合而成的。部件的数量、功能和组合方式(位置、置向、交接法),是每个汉字区别于其他汉字最重要的属性,汉字的信息量主要是由部件来体现的。就汉字的教学来说,不通过部件,就无法对汉字进行讲解;就计算机形码的编制来说,不通过部件,就无法确立码元。因此,把部件从现代汉字中拆分出来,便成为汉字字形处理的基础工作。 由于部件拆分对信息处理和汉字教学不可缺少,所以这一工作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在不同地区、不同系统中自发进行,部件拆分的结果纷纭交错、五花八门。例如一个简单的6笔“羊”字,竟有5种拆分方法:A.、十、一;B. 、;C.、;D.、一;E.羊。这5种拆分法贯穿到由“羊”组合的字里,要影响将近70个字。而且,有些系统在处理一些笔画变异形成的变体时,又出现了与“羊”不一样的拆分。例如,把“羊”整体保留下来不拆的,却把“羞”“翔”“羚”中的“”,拆成“、;把“羊”拆成“、十、一”的,却把“美”“善”“羔”上面的“”拆成“、王”。一个6笔画的常用独体字尚且如此,笔画更多一些、构形更复杂的字,就更不用说了。 部件拆分呈现如此纷纭的情况,给教学汉字和处理汉字的授、受双方都带来了严重的不便;哪一种拆分是合理的,衡量起来也无据可依。这使大家认识到,在信息时代,部件的规范是汉字规范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如果不进行部件的规范,语言文字的规范必然要因而受到冲击。计算机编码中部件使用的混乱状况,必将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准确度受到影响,进而妨碍国际交流,干扰基础教学。可以说,现代汉字部件的规范,已经刻不容缓。 要想进行现代汉字的部件规范,必须树立汉字构形规律性的思想。 在汉字构形是否存在规律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古汉字是表意文字系统,每个汉字的构形都是以来自词义的字意为依据的,是有字理可循的。现代汉字经过隶变、楷化阶段,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性质,大多数字形仍具有理据,少部分字形构字理据虽不太明显,但完全可以通过历史的溯源分析出来。其中极少部分汉字字形与意、源发生矛盾的,又可以放到构形系统中进行优化处理。共时平面上的汉字是具有内部的系统性的。汉字与汉字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每个汉字在系统中具有自己的位置,受到前后左右相邻汉字的制约。所以,汉字构形的分析从个体看,有意义作为依据;从总体看,有系统中的前后左右关系加以制约,它是有客观规律的。部件的规 DOI:10.16412/https://www.doczj.com/doc/2510836107.html, ki.1001-8476.1997.03.002

汉字构形学说与对外汉字教学_朱志平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 汉字构形学说与对外汉字教学 朱志平 提要 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在教学上与汉语不是同一的关系。汉字的本体是字形,汉字教学必须从字形出发。汉字构形学是探讨汉字形体构成和演变规律的学说,并且与汉字习得规律密切相关,有很强的实用性,是汉字教学可资借鉴的理论。 关键词 汉字构形学;汉字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它要研究学习主体,即人对第二语言的认知、习得规律;它必须借鉴语言本体和语言理论研究的成果,并使之在应用的领域里进一步延伸。因为“语言学家事实上并没有为发展语言科学而对语言进行`全面的'描写”(S.Pit Co rder 1983)。从理论与教学的关系看,理论研究只涉及语言的规律,如何应用这些规律,使之为教学服务,“这个问题属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同上)。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汉字教学不可避免,教学中也要借鉴汉字本体的研究成果,所以必须引入研究汉字字形的理论———汉字构形学。 一 汉字教学的特殊性 有人曾经就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情况做过对比,二者的阅读曲线呈剪刀差形分布。中国儿童对已学知识掌握得很好,却难以阅读有生字的内容;美国儿童能阅读有生词的篇章,却不一定理解已读的内容①。二者的这种差异就是文字的差异造成的。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不传递口语信息。拼音文字可以以语音为中介达到拼读、辨识和拼写的目的,其口语与书面形式是一致的。汉字却不同,“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统”(王宁2000)。以笔画和部件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方块字几乎完全不能直接拼读,更难以仅凭语音去辨认。这是今天包括中国人在内的绝大多数人在学习汉字的最初阶段既要借助于汉语拼音的帮助,又不能只停留在拼音阶段的主要原因。 汉字虽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却有自身的系统与结构规律。汉字有三个要素:形、音、义。其中,音与义属于汉字所记录的语言,只有字形属于汉字本体。阅读时要通过字形来实现书面语与口语的沟通,从而达到理解。由于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字形反映造字之初的语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语言的音、义会发生变化。但语义的变化不直接影响字形,所以字形并不随语言的变化而变化,汉字结构所折射的语义与今天汉字所负载的语义已经有了差别。汉字字形与其所记录的语言在变化上的这种“不同步”,形成二者在规律上的差别,使得我们只有对汉字形体及形体构成方式进行分析,才有可能捕捉到原始造义与今天汉字所记录的语义之间的

汉字构型学讲座

第十一讲汉字构形的历时传承关系 我们说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具有传承关系,就等于说它们是不同时期、不同构形系统中的同一个字,因此,我们把确定字与字之间的历史传承关系称作汉字的历时认同。 证明字与字之间有历史传承关系,首先需要认同它们的记词职能,也就是说,需要证实它们记录的是不同时期的同一个词。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词汇系统,表面看来是一个词,其实,由于系统的变化,它们的音和义可能随着所记录的词的音义发展而有所差异。例如:“拯”在现代汉语中用于“拯救”一词,而在甲骨文里,“拯救”的“拯”写作“丞”,小篆“丞”加上“手”又作“承”。所以,历时职能的认同与形体的认同可能会产生矛盾,历时认同应以形体传承为主线。 历时汉字的传承大约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汉字经过发展,因为总的形制变化,笔法有所 不同,但构形全同,全然可以断定是同一个字。例如: 小篆的“果”用圆转线条;而楷书的“果”,形制发生 了变化,变为平笔划直了,但构形仍是上象果形下从“木”); 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楷书的“日”字,笔势上虽有差异,构形属性却是一脉相承的。由于构形属性没有发生变化,构意的解释当然也不会发生变化。 (二)汉字经过发展,结构要素、结构模式和结构层 次与分布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形素的样式发生了变化,直观上不象同一个字,但只要通过构形分析,便可知道它们是同一个字。例如: 前面说过的甲骨文的“(果)”,上面的果形更具象形意味,但仍是上象果形下从木,这种变化是发生在结构元素的内部,发生在组合的最底层。

甲、金文的“受”作,是用上下两手受付舟(承盘)来会接受之意,,发展到小篆作受,上面一只手略有变形,中间的“舟”简化为“冖”下面一只手不变。 笼统地直观看来形体变化很大,但采用形素分析法将异写的形素认同后,很容易分析出它们的形体传承关系。这类传承我们称作形体变异传承,简称变异传承。变异传承最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变成后来变成结构部首的汉字。例如: 楷书写在右边的“攵”,小篆都作绢 “水”小篆在任何位置上都写作“水”,而楷书写在左 面变成“氵”。 “衣”,小篆在任何时候都写作“衣”,而楷书写在左边变成“衣补旁” ……等等。 这种变异我们称作位移变异,它的特点是,传承前的汉字是成字,传承后成为非字,只能充当构件,不能单用了。但是,含有这种变异构件的字构意没有变化,传承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三)汉字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后代书写的简化,产 生了构形属性的变化。或构形元素发生变化,例如: 金文的“射”,是以手持弓箭形,到小篆时,弓箭变成了“身”字(例A)。 甲骨文的“尽”从皿从手持涤器,象食毕洗涤器皿的形状,战国文字稍有变异。小篆因手持涤器形与手持毛笔的“聿”字相近,而从战国文字改为从“聿”从“八”又将下都改为“火”,构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B)。 “更”在周代金文中上像钟形,下边从“攴”,以示用锤击钟。小篆时变为从丙声,从“攴”,到隶书时“丙”与“攴”粘合成一体,无法分析了(例C)。 例A ——射—射

汉语言文字学书目

汉语言文字学必读书目30种2009年10月修订 1、《中国语言学史》王力 2、《语文常谈》吕叔湘 3、《基础语言学教程》徐通锵 4、《普通语言学教程》 [瑞士]索绪尔 5、《现代语言学流派》冯志伟 6、《应用语言学概论》于根元 7、《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 8、《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 9、《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 10、《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 11、《汉语语法学》张斌 12、《汉语语法入门》马庆株 13、《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 14、《现代汉字学纲要》苏培成 15、《语义论》石安石 16、《词汇语义学》张志毅张庆之 17、《修辞学发凡》陈望道 18、《古汉语通论》(《蒋礼鸿文集》)蒋礼鸿 19、《训诂学原理》王宁 20、《训诂学概论》方一新 21、《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

22、《文字学概要》裘锡圭 23、《音韵学教程》唐作藩 24、《中国修辞学》杨树达 25、《〈说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 26、《说文释例》 [清]王筠 27、《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 28、《四书章句集注》 [宋]朱熹 29、《训诂丛稿》(《郭在贻文集》)郭在贻 30、《同源字论》(《同源字典》)王力 研究生阅读、写作初步建议(09) 壹、阅读 一、文献文本:文献阅读的目的是增强语感,储存语料,了解语言面貌;精读(即参考注释,字句无窒碍)阅读量10-15万字(不包括注释),泛读(即不一定参考注释,基本理解)阅读量20-30万字;下列书目大致按难易排序,可以二选一(史书部头大,可以选读)。 1、《世说新语》/《坛经》 2、《中古汉语读本》(方一新、王云路编著) 3、《近代汉语读本》(刘坚编著) 4、《论语》/《孟子》(杨伯峻译注) 5、《史记》/《汉书》(传记部分) 6、《庄子》(陈鼓应今注今译)/《荀子》(王先谦集解) 7、《诗经》选读(100篇以上)/《左传》选读

汉字的构形与构意

第三章汉字的构形与构意 第一节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 汉字是表意文字,早期的汉字是因义而构形的,也就是说,汉字依据它所记录的汉语语素的意义来构形,所以词义和据词而造的字形是统一的。这一点,在小篆以前的古文字中表现得更为直接、明显。 下面是一批古文字,有甲骨文、金文,也有《说文解字》中的小篆。可以看到,这些字的形体都是依据汉语的某一词义或语素义构造的,因此,这些字的形体也都可以用相应的词义或语素义来解释: (1)(2)(3)(4)(5) (6)(7)(8)(9)撩(10)惚 (1)-(4)分别是甲骨文的“鹿”、“鱼”、“山”和“车”。“鹿”象鹿形,以多歧的角为其特征;“鱼”直接描绘鱼的形象;“山”象山峰并立之形;“车”象车之两轮及辕、衡等形。(5)-(8)分别是金文的“木”、“其”、“皿”和“禾”。“木”上象枝,中象干,下象根;“其”是簸箕的形象;“皿”象盛食器具之形;“禾”象禾苗之形,上象禾穗与叶,下象茎与根。(9)-(10)分别是小篆的“鸟”和“水”。“鸟”是鸟的象形;“水”是水纹的形象,因与川区别而将两边的线条断开。 (1)-(10)这10个字直接描绘物象,它们都与物象相似,一看就知道画的是什么,可以直接据形识义。 (11)(12)(13)(14)(15) (16)(17)莆(18)举(19)纵(20)忌 (11)-(14)分别是甲骨文的“上”、“下”、“厷”和“刃”。“上”和“下”是相对的概念,甲骨文的“上”和“下”分别用一根短线条放在一根长线条的上面或下面,以标识“上”或“下”的意思;“厷”象于臂肘上加标示符号以表臂肘之义;“刃”是在“刀”上加一短竖,指出刀刃的位置。(15)-(16)分别是金文的“本”和“末”。“本”是在“木”的下部加标示符号,表示下部的树根,“末”是在“木”的上部加标示符号,表示上部的树梢。(17)-(20)分别是小篆的“甘”、“寸”、“卒”和“音”。“甘”是在口中加标示符号,表示甘美的滋味;“寸”是在人手下寸口的地方加一标示符号,表示寸口;“卒”指士卒,古代士卒的衣服是有某种标记的,“卒”即在“衣”字上加指示符号,用士卒所穿的有标志的衣服来表示“士卒”的意义;“音”是在“言”上加“一”,以与“言”区别。 (11)-(20)这10个字要表现的是比较抽象的事物或难以直接画出的物体,只能用辅助的办法指出它们的位置或关系。虽然这些字需要一些略微抽象的思考,但它们也是属于因形而知义的。 (21)(22)(23)(24)(25) (26)(27)(28)(29)谈(30)緋 (21)-(24)分别是甲骨文的“益”、“监”、“宿”和“采”。“益”象水在

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

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 汉字,从甲骨文至今三千多年来,不仅不衰,而且还将向前发展,这与汉字构造的优越性分不开。但是对汉字的构造,古今研究得还很不够。自《周礼》、班固《汉书》提及“六书”,东汉许慎对“六书”作了解释,并撰成《说文解字》一书之后,研究汉字的中外学者基本上没有超出其框格,因此始终不能使人们昭昭然。汉字到甲骨文的出现,已经是成熟的时期了。后人(如许慎等)归纳的“六书”只不过是一家之言,不必受缚。在世界上使用汉字的人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面临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是保留它?发展它?还是废弃它?这是非同小可的事。不深入而正确地研究汉字,了解汉字,问题是回答不了的。任意处置,要负历史的责任。本文不受传统研究方法的禁锢,以新的语言文字学理论和观点,纵横分析,对汉字作新的认识,重新整理出汉字构形法和构词法的规律,为研究汉字开创一条新路,为使用者提供方便。 汉字是一种“词型文字”,我在《汉文字学的新认识及未来》一文中已经说明。本文进一步分析汉字的结构。我们发现汉字的形体构造与汉字成词的构造是有区别的。前人不察,多以成词的构造误作形体的构造,或两者混淆不清。为深入研究汉字,我们不仅要划清汉字的形体(单是字形)和成词(形、音、义齐全)的界线,而且要了解其构形的方法和构词的方法如何。下面我们对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1]分别进行讨论: 一、汉字的构形法 汉字的构形法,传统上以为是《说文》中所言之“六书”,其实不然。自东汉至清初,讨论“小学”者多形、音、义并言,后来大儒们逐渐将范围缩小为形体,成了“字形学”,才把“六书”看作是造字形的方法。“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法可以产生新字形,“转注”、“假借”不能产生新字形,于是便谓前四书是“造字法”,后两书是“用字法”。这种理论,对后来影响很大。“小学”由“语言文字学”正名之后,又逐渐把“文字学”当作“字形学”了。本来“文字学”应包括形体、音韵、训诂三个支学科的,后来变成“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并立了。“前四书是造字之法”、“后两书是用字之法”,目前一般大学教材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等都是这么讲的。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说法?也有个起源:林伊《文字学概要》中说:“少数文字学家为班固‘六书’为‘造字之本’一言所误,竟将转注当作造字之法。”[2]林伊在这里已指出把“转注”当作造字之法的错误是源于“造字之本”一言。这一言中的“字”后人理解为“字形”,所以错了。其实,这个“字”,应该理解为“词”才是。古代的“字”包括形、音、义,不仅仅是“形体”,只是后来才把“字”的概念慢慢缩小为单指形体。这样来看,班固的话我们认为是不错的,是后人理解错了。那么汉字的字形是怎样构成的?仔细分析一下,它是用“母亲分合法”(我给它这个名词)构成的。方块汉字虽然多至六万有余,但最基本的笔画只是“丨”(竖)、“一”(横)、“”(点)、“”(撇)四种。稍扩大一点是|(竖)一(横)(撇)(点)(捺)(提)(折)等。甲骨文、金文最基本的笔画是:点()、直线(| 一)、曲线();小篆最基本的笔画是直线()、曲线()。我称之为“母笔”是因为它们是产生一切汉字字形之母。“母笔”有的单独可以成字,如“一”、“”等,甲、金文更多一些,以上述几种笔形通过下列构形的方法便能造出所有的汉字。下面我们先以方块汉字为例: 母笔独用:如一 | 母笔分列:如川八三小 母笔接触:如上工口正

汉字六种构字法(终审稿)

汉字六种构字法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一、象形 《说文解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jié)诎(qu),日月是也。”根据实物的形 状,画出实物外形的特征。 象形是汉字造字之基础。汉字的造字从图画开始。指事、会意,形声都是在象形的基础上进 行变化的。 象形字在《说文解字》中有364个。如:日、月、车,牛、虎、犬、止、目、人、女、行、 贝、鼎、皿眉、高、夕,自,齿,瓜、羊、舟。 象形字多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很少。实物中有些形状难画,而有些抽象意义又画不出来,有 很大局限性,于是“指事”方法就产生了。 正面象形:大、目、自 侧面象形:女、马、人、虎、高 俯视象形:车、舟 仰视象形:日、月 特征象形:牛、羊、止 底面象形:燕、(逆) 二、指事 《说文解字》:“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看字的形状可以知道某种实物形状,再仔细观察指点的部分就知道字的含意了。 指事字,《说文解字》中收集了129字,如:上,下,中,亦(腋)、厷(肱)、 本、末、朱,寸、刃,甘,。

三、会意 《说文解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hui),武信是也。”将两个字合为一个字,呈现新的意义。会意造字比指事造字要广泛一些,《说文解字》中共收1167 个,比指事字多1038个。 会意字又分两类: 1、象形会意。 如秉、及、友、休、并、莫、斗、执、武、牧、看、饮、初、典、毓、依、安、北、 突。 2、象义会意。 如信、男、明、劣、尘、森 四、形声 《说文解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按事设形,再取谐声合成。特总是形旁表义,声旁标音,注入了音标的成分,给造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说文解字》收形声字7697个,占字的大多数。形声字是汉字从表意走向表音的突破。 1、形声字的形旁有提示字义的功能,帮助人们理解字义。如 草字头,与植物有关,如草、花 金字旁,与金属有关,如钢、铃 双人旁,与走路有关,如征、循、徐 2、形声字中有的声旁也有表意功能。如 暮、箕、授、擒、浅、钱、贱、笺

根据汉字构形理据进行识字教学

根据汉字构形理据进行识字教学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根据汉字的构形理据,进行识字教学,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阅读和写作的水平。因此,《小学语文修订大纲》把识字作为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识字教学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研究的话题。当前的识字教学流派多达二十多家,可谓流派分呈,方法各异。但是这些识字教学法并未注重研究汉字构形规律最明显的特点——形与义的关系,也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所谓汉字的构形理据,就是构成汉字的理论依据,即汉字的成因。只有对汉字进行构字理据的分析,从汉字形与义、音的关系着手进行识字教学,才能突破字形难点,达到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目的。 根据汉字的构形理据,进行识字教学 如今,中小学生的错别字问题十分严重,学生作文中没有错别字的很少。集中学生的错别字进行分析:从错字看,一种是增减笔画,如将“迎”写成“辶卯”;另一种是用错字根,如将“祝”写成“衤兄”。从别字看,一种是同音用别,如将“太阳”写成“太洋”;另一种是形近用别,如将“晴”写成“睛”等。学生为什么会写错别字呢?归根到底大多数是对汉字的音、形、义掌握不牢,https://www.doczj.com/doc/2510836107.html,/不懂汉字的构形理据。如果在讲“祝”字时讲清“礻”与祭祀有关,有“衤”字旁的字与衣服有关,而“祝”的本义就是祈祷。学生了解了“衤”与“礻”的区别,就不会出现“衤兄”的误写了。 根据汉字的构形理据进行识字教学,从汉字本身表达的字理上分析字的音、形、义,能大大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由于儿童的学习兴趣对识字效果起着支配作用,所以在挖掘汉字固有的因素上,还要让学生融入自己的再造想象,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进取探究的热情,使学习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记得牢固扎实。由此,根据汉字的构形理据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识字教学势在必行。几年来,笔者一直在探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经过较为漫长的一段实践研究之后,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演示法汉字中的独体字绝大多数是象形字。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图文、实物、动作等演示法来展示汉字的构形理据,从而准确地识记汉字。 (1)图文演示法图文演示法就是按照图形——古体汉字——楷体汉字的演变顺序,将汉字的演变过程演示给学生,让学生由具体的图画一步一步地过渡到抽象的汉字,把理解汉字字形的难度分解降低。如教“鸟”这个字。我先出示一张头上有彩色翎毛的小鸟的投影片,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出示鸟的象形字,使学生了解到“鸟”字是根据鸟的形状演变而来的。最后出示楷体“鸟”字,并对其进行分析(翎毛、鸟头、眼睛、身子、尾巴、爪),在理解了字义的基础上强化了字形。学完“鸟”字,我把“鸟”的一点擦去,问:“如果鸟没有了眼睛会怎样?”“什么也看不见。”“对,眼前就会乌黑一片。‘鸟’字去掉点就是‘乌黑’的‘乌’字。”“乌鸦全身羽毛乌黑,连眼睛也看不出来了,所以‘乌鸦’的‘乌’字与‘乌黑’的‘乌’是同一个字。”这样既学习了“鸟”,https://www.doczj.com/doc/2510836107.html,/article/又认识了“乌”,并形义结合地区分了“鸟”与“乌”这两个易混淆的形近字。 (2)实物演示法实物演示法就是在教学中,按照汉字的构形理据恰当运用实物演示,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印象,轻松愉快地掌握汉字。如教“笔”字时,先出示一支毛笔,让学生观察毛笔的上面是什么做的,下面是什么做的。让学生通过观察主动探究,最终明确掌握“笔”字上面是竹字头,因为笔的上面是竹子做的,下面是动物的毛做的,所以是“毛”字。从而使学生把字的音、形、义较好地整合在一起,牢固地掌握这个字。 (3)动作演示法动作演示法就是利用身体语言来帮助记忆字形,达到掌握汉字的目的。

王宁汉字构形学

王宁汉字构形学.汉字构形学 前

言…………………………………………………………………… 第一讲汉字的性质……………………………………………… 第二讲汉字学和汉字构形学…………………………………… 第三讲构形与构意………………………………………………

第四讲汉字的书写元素和构形元素…………………………… 第五讲平面结构与层次结构…………………………………… 第六讲构件在组合中的功能…………………………………… 第七讲汉字的构形模式(上)………………………………… 第八讲汉字的构形模式(下)………………………………… 第九讲汉字的构形属性与构意讲解…………………………… 2 第十讲汉字构形的共时相关关系………………………………关传承形的历时字第十一讲汉构系………………………………

系字构形汉第十二讲统……………………………………………教律与汉字规汉三第十讲字构形学……………………………… 言前 汉字学从传统“小学”到古文字学,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深入的程度,但是,那些研究

成果,在教学和普及领域,仍然难以被一般人接受。不论是学习传统“小学”,还是学习古文字学,入门都很困难。深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汉字学缺乏基础理论,没有最基本的理论体系将初学者引进门的缘故。 3 1999年,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汉字学基础知识的问卷,在541位中小学老师中进行调

查,内容都是非常简单的属于“小儿科”的问题,结果,回答的错误率占到大约68%,有的问题错误率高到92%。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从已经发展比较深入的传统“小学”和古文字学中,把最基础的部分抽取出来,给初学者和普及领域建立一种基本原理,以便多数人能对汉字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

现代汉字的六种构字法是

现代汉字的六种构字法是? 一、会意字 1、定义: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符构成的字。 2、会意字的类型 (1)由不同的意符组合而成:伐--人、戈,泛指砍;拿--合、手,合手为拿;掰--手、分、手;两手分开。 (2)由相同的意符重叠而成:矗--三直表示直立、高耸;晶--三日形容光亮;磊--三石表示石头多;炎--双火表示火焰升腾。 (3)从繁体字中简化而来:宝、笔、尘、粜、籴、泪、灭。 二、形声字 1、定义:由意符和音符构成的字叫形声字。 2、声符与整字的关系 (1)音符与整字读音相同:奥--懊、澳;巴--爸、芭、笆、疤;垂--锤、捶、椎、陲、棰;朱--株、珠、蛛、诛。 (2)音符与整字声韵同而调不同:攀--襻;用--拥、痈;魏--巍;于--盂、芋、宇、纡。

(3)有些古代形声字,到了现代音符已经不能准确表音,简化后改用可以表音的音符:肤--肤;护--护;态--态;钟--钟;桩--桩。 (4)有的形声字的意符可以兼通古今: 油:从水由声,本指水名。现指油脂。油脂古代称膏。 涝:从水劳声,本指水名。现指雨水过多,水淹。 (5)有的形声字的音符兼表意: 娶:从女取声,"取"兼表"取得",指嫁取。 驷:从马四声,"四"兼表意,指一车套的四匹马。 懈:从心解声,"解"兼表散开,指懈怠。 (6)有的形声字音符有所省略,传统汉字学把这样的形声字叫做省声字: 珊,从玉,删省声;氮,从气,淡省声;徽,从系,微省声。 二、声符、意符的组合方式: 形声字的意符与音符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八种: 左形右声:肝、惊、糊、裱、纲。

右形左声:鹦、鹉、雌、刚、甥。 上形下声:霖、茅、耄、竿、崮。 下形上声:盂、岱、悠、鲨、腐。 外形内声:圆、衷、裹、固、痼。 内形外声:辩、辫、闷、戽、辨。 三、半意符半记号字 1、定义:由意符和记号构成的字。 2、类型 (1)古代的形声字,由于音符变形,或者不能准确表音,变成了记号,而字义古今没有很大的变化,就变成了半意符半记号字。 布:从巾,父声,音符"父"已经不易识别,变成了记号。 缸:从缶,工声,缸是缶类的器物,但"缸"不读"工","工"变成了记号。 蛇:从虫,它声,"它"是古"蛇"字。现在"蛇"不读"它""它"是记号。 霜:从雨,相声,但"霜"不读"相","相"变成了记号。

汉字六种构字法

一、象形 《说文解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ji 0诎(qu ),日月是也。”根据实物 的形状,画出实物外形的特征。 象形是汉字造字之基础。汉字的造字从图画开始。指事、会意,形声都是在象形的基础上进行变化的。象形字在《说文解字》中有364个。^口:日、月、车,牛、虎、犬、止、目、人、女、 行、贝、鼎、皿眉、高、夕,自,齿,瓜、羊、舟。 象形字多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很少。实物中有些形状难画,而有些抽象意义又画不出 来,有很大局限性,于是指事”方法就产生了。 正面象形:大、目、自 才0自 侧面象形:女、马、人、虎、高 俯视象形:车、舟

仰视象形:日、月 特征象形:牛、羊、止 底面象形:燕、(逆)

、指事 《说文解字》: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看字的形状可以知道某种实物形状,再仔细观察指点的部分就知道字的含意了。 指事字,《说文解字》中收集了129字口:上,下,中,亦(腋)、厷(肱)、本、 末、朱,寸、刃,甘,。

也 三、会意 《说文解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hui ),武信是也。"将两个字合为 一个字,呈现新的意义。会意造字比指事造字要广泛一些,《说文解字》中共收1167个, 比指事字多1038个。 会意字又分两类: 1、象形会意。 如秉、及、友、休、并、莫、斗、执、武、牧、看、饮、初、典、毓、依、安、北、 突。

2、象义会意。 如信、男、明、劣、尘、森 四、形声 《说文解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按事设形,再取谐声合成。特总是形旁表义,声旁标音,注入了音标的成分,给造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说文解字》收形声字7697个,占字的大多数。形声字是汉字从表意走向表音的突破。 1、形声字的形旁有提示字义的功能,帮助人们理解字义。如 草字头,与植物有关,如草、花 金字旁,与金属有关,如钢、铃 双人旁,与走路有关,如征、循、徐 2、形声字中有的声旁也有表意功能。如 暮、箕、授、擒、浅、钱、贱、笺 3、形旁在字的形体中的位置不一样。如 形在上:茅、空、简 形在下:基、恐、筑 形在左:路、松、结、理 形在右:救、钦、锦形在内:辩、闻、嬴形在外:衷、园、匮 形在右下:倏、腾、形在左下:颖、疆、裁

简化字和汉字的理据性一 汉字的理据性

简化字和汉字的理据性一汉字的理据性 目前,对于汉字理据性的理解还存在分歧。孙剑艺认为:“要说早期的汉字…有字理?是可以的。但是汉字发展到今天,它所记录的汉语发展到今天,社会发展到今天,汉字的…六书字理?早已消失殆尽了,或者说早已不起多大作用了。……实际上,汉字本身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逐渐淡化自己…字理?的历史。”[1]苏培成先生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真正实用的文字都是有理据的。拼音文字的字母按照一定的规则拼合起来,就能表示出词的读音,这就是它的理据。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是语素文字,它的理据表现为部件和字音、字义间的联系。看到一个汉字,能够从它的部件联想到它的读音和意义。知道它代表的是什么语素,这样的字叫有理据。反之,看到了部件不能引起联想,这样的字就是没有理据。”[2]刘又辛认为,“从两种文字的性质来看,拼音文字是一种无理性符号;汉字则除少数表音(假借字)外,基本上都是有理性符号。”[3]这里对汉字理据性的不同理解,牵涉到对汉字系统规律的认识和对汉字发展演变历史的不同看法。至少涉及这样三个问题: 1.对文字理据性的理解 文字的理据性是指文字符号和语言成分的对应关系,既然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系统,而语言又是音义结合的词汇语法体系,那么文字记录语言,就是使文字符号和语言成分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语音的,也可以是意义的。拼音文字的字形(词形)直接记写语言要素的声音,而汉字中形声字的字形,则与语言要素的声音和意义两个方面发生联系。因此,我们说的理据性不仅仅指现代汉字是不是合乎“六书”,还指作为一套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汉字跟语言成分之间是否具有某种联系,换句话说,汉字的理据性是指其在记录语言成分的同时,是否体现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同意苏培成先生的看法,任何实用的文字都是有理据的。汉字记录汉语,它的理据性就表现在汉字字形直接与语言中的音或者义发生联系。比如“众”,是由三个人组成的,用它代表“人

近现代古文字学参考书目及学者一览表

近现代古文字学参考书目及学者一览表 本文隶属笔者旧日回答:如何系统地学习小学(文字、音韵、训诂)?笔者一直以来就想整理出一份反映当代古文字学研究现状的资料,使得对汉字有兴趣的朋友能够据此按图索骥,自行学习文字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即时跟进该学科的研究前沿(瑾昀按:古文字学面向的材料是出土文物,其研究进展与考古工作息息相关,如上个世纪的甲骨文研究,以及目前最火热的战国简牍研究。利用新的材料即时更新观念,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就显得尤为重要。裘锡圭先生也指出,一些出版比较早的论著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陈旧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它,但是又不能过份依赖。),最终将兴趣转变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一开始就选错了书(可能是因为自身没有学术辨别能力,又没有专业人士引导,所以买书时容易被诸如《汉字密码》之类的「故事书」的情节所打动),将各种市面上的快餐读物奉为《圣经》,往后必会走火入魔(在此不详述,可参如何评价唐汉、流沙河关于汉字的作品?和许慎的有什么不同?)。 目前笔者整理的资料大致包括相关参考书目、活跃在研究前沿的古文字学者一览表(可据此搜索各位学者单独的著作、论文集。没有出现在这份列表上但又出了关于「汉字形义」

方面读物的作者,一般都是学术界外的「民间科学家」,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引用其观点要格外慎重。)以及相关网站介绍(这一部分请参考汉字科普网站推荐(一)——小学堂、汉字科普网站推荐(四)等专栏文章)。 参考书目 这一部分笔者主要转载来自人人网公共主页古文字與先秦 史的日志,并且略作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附上该公共主页的地址。为了防止原日志被删,本文在此将其全文转载如下:一直以来,想编写一本小型工具书——《古文字学工具书解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章,资料截至到2011年,目的是给入门者一个学习的阶梯,现在把计划草拟出来,请各位同行予以批评指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古文字学的概念、范围第二节二十世纪古文字学的学科定位第三节古文字学工具书概况 第二章通论篇第一节古文字专著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陈梦家《中国文字学》、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台)林尹《文字学概说》、刘钊《古文字构形学》、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陈炜湛《古文字学纲要》、姚孝遂《中国文字学史》、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曾宪通、林志强《汉字源流》、林沄《古文字学简论》、黄德宽《古文字学》等。第二节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