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属性一致性分析-检验员与标准

属性一致性分析-检验员与标准

朱燕妮周云花张小雪张霞张顺蛟张华梅俞快兵叶苏梅杨子江谢秋芳谢海军王琴马全刘委员刘金兰刘华红练珊珊李彩媚黎学珊乐丽娜黄初振陈永凤陈小丽曾毕辉曹春丽阿力

莫日洛100

90

80

70

60检验员百分比

95.0% 置信区间百分比研究日期:

报表人:

产品名称:

其他:

评估一致性检验员与标准

层次分析法一致性检验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它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 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人们在进行社会的、经济的以及科学管理领域问题的系统分析中,面临的常常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层次分析法为这类问题的决策和排序提供了一种新的、简洁而实用的建模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大体上可按下面四个步骤进行: (i)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ii)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 (iii)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iv)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下面分别说明这四个步骤的实现过程。 1.1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与特点 应用AHP分析决策问题时,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下,复杂问题被分解为元素的组成部分。这些元素又按其属性及关系形成若干层次。上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有关元素起支配作用。这些层次可以分为三类: (i)最高层: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一般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因此也称为目标层。 (ii)中间层:这一层次中包含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它可以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考虑的准则、子准则,因此也称为准则层。 (iii)最底层: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因此也称为措施层或方案层。 递阶层次结构中的层次数与问题的复杂程度及需要分析的详尽程度有关,一般地层次数不受限制。每一层次中各元素所支配的元素一般不要超过9个。这是因为支配的元素过多会给两两比较判断带来困难。 下面结合一个实例来说明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例1 假期旅游有、、3个旅游胜地供你选择,试确定一个最佳地点。在此问题中,你会根据诸如景色、费用、居住、饮食和旅途条件等一些准则去反复比较3个侯选地点。可以建立如下的层次结构模型。 目标层选择旅游地 准则层景色费用居住饮食旅途 措施层 1.2 构造判断矩阵 层次结构反映了因素之间的关系,但准则层中的各准则在目标衡量中所占的比重

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教学设计及反思

<<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需要成为课程的创造者。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3章数据信息加工的内容,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条件,我将该部分安排为表格数据的统计和表格数据的图形化两个课时的内容,本节属第2课时的内容。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表格数据的基本统计方法,并已经体验到了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数据在反映事物本质特性方面的作用和魅力,所以对本节课的继续学习充满着较强的兴趣和欲望。另外,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尝试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评价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已有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情趣方面都具备学习本课的基础和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表格数据中图形化的基本特征和操作方法; (2)能根据数据的需要和统计图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图表来表述数据; (3)能根据统计图来分析数据信息,并能做出准确决策。 过程与方法: (1)掌握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互助演示、思考讨论,小组合作交流以及课堂评价等任务,学会探究实践、学会分析思考、学会同伴互助、学会表情达意,学会科学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用图形化方式表示表格数据信息的优势和魅力;

(2)体验“恰当选择和制作图表、合理分析和决策问题”的喜悦,增强学习幸福感,激发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3)体会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图表的制作 (2)三种典型统计图表的特点 难点:(1)图表类型的合理选择 (2)图表数据的分析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取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能力和提高素养为主线”的启发式教学思想,采取教师精讲、学生多练的方式,切实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2)采取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以创设情境、任务驱动、自主尝试等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主动探究。 (3)采取小组协作的教学策略。教学中采取学生互助演示、组内思考讨论、组间交流分享等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会同伴协助、学会表情达意。 (4)采取分层发展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特点,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注重每一个任务的创设,每一个环节的科学衔接和自然过渡,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记忆规律。 (4)采取多元评价的教学策略。采取自评、他评和师评多元评价主体相结合的方式;另外采取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包含了对完成信息作品的评价、对学习态度的评价、对能力和素养方面的评价等,让学生学会自省、懂得与人交流,真正获得学习幸福感。 【教学资源及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课件、相关数据表、课堂评价表

《表格数据图形化》答辩及题目解析

《表格数据图形化》答辩及题目解析 《表格数据图形化》答辩及题目解析 第一题 操作失误是计算机操作中不可避免的,在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能见到学生犯各种各样的操作错误,你在教学中是如何对待学生的操作失误的? 【参考答案】 作为教师,我们要客观看待学生的操作失误,不能要求学生不犯操作错误,因为我们都是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 对于学生自主探究操作的课堂中,学生的操作失误是难免的,每个学生的起点水平的不太一样,因此需要教师进行巡视指导,个别纠错以及讲解普遍错误。并且在学生操作完成后,教师可以对一些学生易错的点进行提问,以进一步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教师先演示学生再模仿操作的课堂教学中,有时我们会发现,老师反复强调和演示过的操作,老师也许觉得学生应该都懂了,但其实思维还在发展过程中的学生确实不理解。在学习时仍然会犯错误,这时候需要老师及时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错误:如果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就要有针对性予以纠正;如果是学生个别问题,同样要给学生耐心解释。如果是听课不认真,要反思以后如何引导学生更关注课堂;如果是思维问题,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瓶颈。 第二题 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教材的关系? 【参考答案】 对于教学与教材的关系处理,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课堂教学中避免完全抛弃教材。教材仍然是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根本,阅读教材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随时可以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放弃它。

2.避免课堂教学中照搬教材进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把教材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结合学习环境、学习者的原有知识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 第三题 在教学中,常遇到一些“电脑高手”,他们对计算机兴趣特别高,接触计算机早,水平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待这些学生? 【参考答案】 第一,对于信息技术起点水平较高的学生,虽然他们对计算机接触早,但是在学习实际操作中还是难免有失误的,我会对他们的操作练习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体验如何精益求精的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第二,完成任务后,可以作为老师的小帮手,辅导其他进度较慢的学生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第三,让学生自学特别有兴趣的内容,我在课后给予辅导和提点。课堂上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可以继续设计制作自己的作品。 第四题 请举例介绍Excel的向导有哪些? 【参考答案】 Excel提供了一些如下所述的向导: 1.数据透视表向导。帮助创建数据透视表,数据透视表是从已存在的静态的表格中创建一个新的交互式的表格,它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使用户从多种角度分析数据,浏览信息。 2.查询向导。帮助创建一个公式来查询工作簿中的特定消息,并把结果插入到一个单元格中,在运行查询向导之前,注意工作簿是否也包含了用于查询和插入结果的表格。 3.条件求和向导。只对满足条件的数值进行求和。比如,如果你的一张工作表中含有几个城市的销售额,那么你可以使用条件求和向导仅对某个城市的销售额进行求和。 4.Web窗体向导。帮助把工作表转换成一个可以输入数据的Access窗体,然后可以把这个窗体放到Web或公司的互联网上,以收集信息或接收客户的订单。 第五题

Medcalc一致性分析

一致性分析 同类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 用于评估连续型定量数据,作为诊断实验可重复性评价的指标 介于0-1之间,一般来说,如果小于0.4,可重复性差;大于0.75,可重复性较好。 ICC是测量或分级的可靠性的度量。可以是两个或更多的评分者对一些研究对象进行评分。 有两种研究模型 (1)每个对象由不同的随机选择的评分者进行评分(absolute agreement); (2)每个对象由相同的评分者进行评分。 有两种类型可以选择:absolute agreement 和consistency 两种。 当评价者之间的系统差异是相关的,选择absolute agreement,用于定量测量(如测量不同研究者是否给予受试者相同的分数) 当评价者之间的系统差异无关紧要时,选择consistency,只可评价相关性,无定量评价作用。例如:配对评价(2,4)、(4,6)和(6,8),consistency为1.0,但absolute agreement为0.6667。 结果上会报告两个具有各自95%置信区间的系数:single measures和average measures single measures一个典型的单个评分者评分的可靠性指数。 average measures不同评分者平均信度的一个指标。这个数值总是高于single measures 这种一般用途比较广泛,用的也比较多。

一致性相关系数(Concordanc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CCC) 用于连续型定量资料 估计两种判读方法或仪器的一致性 评估了通过原点的45°直线上配对数据的下降程度。 ρc包含测量精度ρ和准确性Cb: ρc = ρCb ρ是皮尔森相关系数,衡量每个观察对象偏离最佳拟合直线多远,是一种精度测量值皮尔逊相关系数的约束条件:两个变量间有线性关系;变量是连续变量;变量均符合正态分布,且二元分布也符合正态分布;两变量独立。 Cb是一个偏倚校正因子,它度量最佳拟合直线通过原点与45°直线的偏离程度,是一个准确性度量值。 Lin’s concordanc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ρc) is a measure of how well a set of bivariate data (Y) compares to a “gold standard”measurement or test (X). CCC一般是事物跟金标准比较,只有X和Y两个变量。

表格数据的图形化表示-教学设计

表格数据的图形化表示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中第四章第二节中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对EXCEL这一软件的功能使用及其基本操作的基础上的提升,主要侧重于如何引导学生从任务需求来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利用恰当的技术表现形式呈现主题,表达意图。 【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自主独立完成较高要求的学习任务,而且通过前一阶段WORD/EXCEL等常用工具软件的基本操作已经为他们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根据任务需要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对问题进行分析、整体规划和输出表达还是欠缺的。 【教学设计思路】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学习、生活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CCTV3《中国正在听》这一节目的晋级情况)为背景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利用表格处理数据,并结合图形化表示,提示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表格数据所蕴含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展开学习,引导学生能够了解、建立数据之间的图形关系,发现事物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利用表格进行信息加工的思想和方法;增强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对自我发展的关注,鼓励学生积极地利用信息

表格数据图形化总结

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三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如何利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来处理表格信息,并用图文排版的形式表达意图。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采用图表方式分析数据,发现数据规律并直观形象地表达统计结果,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经常用到。而熟练使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表格信息表达意图,是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方法之一,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2.本节主要内容介绍 本节主要通过表格来组织数据,将相关信息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并利用图表的形式来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把合适的图表类型、表格数据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去发现数据规律并直观形象地表达统计结果,使表达意图更加充分、生动和准确。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自主独立完成较高要求的学习任务。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会使用工具软件Word加工处理文本信息等,这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于我们学校学生来自农村,计算机操作基础和动手能力与城市学生相比有着一定的差距,并且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明显弱于城市学生,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有浓厚兴趣,学习态度认真,仅有个别学生遇到问题时不敢与同学和老师交流。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不断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图表的制作方法,能根据图表分析数据,并形成报告。 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建立数据之间的图形关系,能够用更合适的 图表来表示数据,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表格数据的图形化》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表格数据的图形化》 我说课的题目是《表格数据的图形化》,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内容选自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高中版第二册第11章第5节《数据图表》部分。属于信息素养中信息加工范畴的内容,是信息素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信息加工的内容有三,即文本信息加工、表格加工和多媒体信息加工。由此可见本节内容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另外也为以后学习信息集成和信息交流奠定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图表的制作方法,并能根据图表分析数据。 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建立数据之间的图形关系,能用合适的图表来表示数据,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协作的作风,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有所用”的快乐。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图表的制作方法及步骤。 2)图表的分析及应用。 图表的制作是本节课的基础,制作好图表才能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分析和应用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依据,所以确定为重点。 难点:1)图表类型、数据源、图表选项的选择与修改。 2)运用有效的图表来表示数据,并对图表数据进行分析。 学生通常会在数据源选择、图表修改上遇到问题,以及不会用合适的图表来表示数据,所以确定它们为难点。 二、说教法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我注意更新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先学后教,“兵”教“兵” 先学,就是让学生自学,尝试独立操作;后教,是根据学生自学效果,教师进行精讲、点评,并尽量让学生去“教”;“兵”教“兵”,就是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角色,自学得较好的学生操作给其他学生看,通过示范,在学生间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达到共同进步。 2.任务驱动法 当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有初步了解后,利用事先设计好的由易到难的任务驱动他们去完成,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新课的内容,解决重点难点。 3.提问引导法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通过“提出疑问”来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变学生“学会”为“会学”。 三、说学法 我所教的高二年级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浓厚兴趣,学习态度认真,肯学敢问,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也有个别学生遇到难题不肯思考寻求方法解决问题。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指导他们更好地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具体采用如下方法: 1.示范促进法 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他们碰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让自学学得好的学生做示范操作,教师单纯的教变成学生间的学,并形成全体学生相互促进,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2.角色扮演法 结合任务驱动的教法,让学生充当小教师、决策者等角色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3.探究法 对于每个操作任务,鼓励学生思考探究,独立尝试操作,自行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

小学语文一致性分析

小学语文一致性分析 作业内容: 作业标题:小学语文一致性分析 作业内容: 一致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自己控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具体地说,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探究性学习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我们教师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学生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更可能所提的问题太难等等。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设情境,确定探究方向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二、自主选择,激发探究兴趣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装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1、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每位同学的兴趣着眼点均不同。有的同学喜欢朗读,就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总之,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提高阅读水平。如曾经有位教师在教学《景阳冈》一课时,当学生已概括出武松有:“豪爽、倔强、沉着机智、英勇无畏”的性格特点后,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最欣赏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这下教室里炸开了锅,各执己见,于是教师就来了个顺水推舟,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的性格特点去探究。由于这是学生感兴趣的、自主选择的内容,因而探究的效果也就不言

认同一致性分析(离散型)

离散型数据 认同一致性分析
Date: Owner: Version: 18th-Nov-2011 Hinge QC-Sulian.li V2.0
Amphenol Phoenix Hangzhou
Mobile Consumer Products
Company Confidential,?2011
1

离散型MSA开展方法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均采用能够提供连续数据的测量装置,例如: 卡尺、投影仪等;
属性/序列测量系统使用了接受/拒绝标准或者分级,例如: ?外观:合格/不合格 ?Pin规:通/不通 ?性能测试:通过/失败
Amphenol Phoenix Hangzhou
Mobile Consumer Products
Confidential,?2011
2

目视检查
任务:检查在以下文本中字母F/f出现的次数(只检查一次) The necessity of training farm hands for first class farms in the fatherly handling of farm livestock is foremost in the eyes of farm owners. Since the forefathers of the farm owners trained the farm live stock, the farm owners feel they should carry on with the family tradition of training farm hands of first class farmers in the fatherly handling of farm livestock because they believe it is the basis of good fundamental farm management.
Amphenol Phoenix Hangzhou
Mobile Consumer Products
Confidential,?2011
3

一致性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目前,广大教师正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着大胆的创新,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使得很多学生在课堂之外不知道如何巩固消化所学知识,以提高语文素养。 布置作业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漫无目标,为防止学生沉溺于玩耍,随意布置作业;目标失度,任意拔高或曲解课文,或仅考虑思想可比性忽视语言文字迁移,导致同一篇阅读短文出现在不同年级练习册中的怪现象

发生;目标不清,作业对课文的针对性不强,尤其是高年级的作业,除了字词训练、思想内容训练之外,很少有体现课文特色的言语实践练习。 教师的备课不仅应该考虑课堂教学的展开,还应细看作业与教学目标的匹配度和一致性,作业目标应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作业应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诊断。 作业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师生评价和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目的达成与否,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否实现,均通过作业的批改和检查来反馈。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要针对新大纲、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考虑学段、年级、学期、单元和课时教学目的,杜绝心血来潮、

随意点题、时多时少、时有时无的现象。那么在设计作业之前,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年段特征,系统地梳理教材的各项词句、阅读、写作等方面的知识点,能更好地引导教师有效地设计作业 例如,词句训练重点为: 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学习辨析);学习准确运用词语(注意词语的使用范围;注意词语的适用对象);了解转折句式(主要根据关联词语和语言内容体会前后句子的关系);继续练习写比喻句;了解直接说话与转述;认识常用的修改符号(对换、删除、增加)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主要是搭配不当、用词不当、用词重复);认识破折号。

层次分析法一致性检验

层次分析法一致性检验 第19卷 第2期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然科学版)自 JunonenoiUnvrirNaiaie or ̄fInrMogliesyftnlia toots V0.9No.112 Ap.20r04 2004年4月 层次分析法中残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检验 法 阮民荣 (西南宁地区教育学院数学系,西南宁广广500)301 摘 要:首先阐明了检验残缺判断矩阵的传统一致性比例检验法, 然后提出了适用于残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比例检验新方法一残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检验 法. 关键词:残缺判断矩阵;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一致性指标;一致性检验

中图分类号: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61O8lo4o—190'7一152o)203—31 AnitnyPrprinlChcigMehdfrIcmpeeCossecooto aekntoonolt CoprsnMarcsihayiirrhoesmaiotienteAnltc HeacyPrcs RUANi—ogMn—rn (prmetftetsNnigPeetrd ctnloeeNann301Chn)Deatnhmai,annrfcueEuaiaCHg,nig500,ioMacoa AbtatArdtoaossechcigmehdohcigteicmpeecmprs nmarxsrc:tainlnitnycekntofceknhnicoltoaiotiirsneThn,napocfirvnhsmehdigvn—tecnitnypootnspeetd.eaprahompoigtitosiehosecrpris

ocekntoocmpeecmpinma rx.higmehfrioltoastic dno KersIcmpeecmprsnmarx;eaerdmosseccl;osseccl;ywod:noltoaio tiAvrgaocnitnysaeCnitnysaen ossechCnitnycekncig 应用({)I…进行决策的关键是填写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但在实际中经常会出现决策者对一些判断矩阵缺少把握,不感兴趣,或对某些敏感的问题不想发表意见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可以允许的,这时得到的判断矩阵称之为残缺判断矩阵.目前,对残缺判断矩阵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8,2]其中文献[-5均提出了处理残缺判断矩阵的方法,-2)文献(,]67涉及残缺判断矩阵的排序问题,文献[38关于残缺判断矩阵的应用.显然一个判断矩阵的残缺程度对排序正确性是有明显影响的. 信息越少,排序的随意性越大.要能够进行排序,必须对残缺程度,及其位置有一些限制,也就是研究什么样的残缺矩阵是

表格数据图形化教案

课题:4.2.2 表格数据的图形化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Excel图表的制作方法,学会用图表向导制作图表。 2、理解三种图表即柱形图、折线图和饼图表示数据的优势,并能够根据实 际需要选择相应的图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根据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图表来表达,根据图表分析数据,发现事物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体育运动的热爱。 【教学重点】 图表的制作方法、分析及应用+ 【教学难点】 图表类型的选择及设置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文字处理软件 Word和表格数据处理软件Excel的基本功能,具有了一定的操作基础与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环节均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同时避免出现学生只重视操作而忽略了技术对于实际生活的意义,在教学中还尽量设问,让学生思考不同图表之间的特点及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图表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意义等。 【创设情境】 学生起立,教师播放视频(中国运动健儿荣获世界冠军,颁奖仪式上,升国旗,奏国歌),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唱国歌。 【导入新课】 教师打开文件“奥运会金牌榜.xls”,打开期中的“历届奥运会中国奖牌数统计”和“第30届奥运会奖牌统计”,学生观看其中的数据和相对应的图表,感受中国在运动中取得的成绩,对比两者哪个表达更直观更形象?

引出课题:4.2.2表格数据的图形化 【新课教学】 学生活动一:阅读书P77—P79,回答以下问题: 1、常用的图表类型有哪些? 2、不同的图表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小结

学生活动二:分析教师制作的三个图表范例,完成以下问题: 1、三个图表分别是什么类型 2、图表的类型是否可以随意使用,举例说明。 教师小结 学生活动三:打开文件“奥运会奖牌榜.xls ”参照右图插入图表步骤,完成样例图表的制作(三个图表可选一个完成) 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几个问题: 1、数据区域的选择; 2、标题的添加; 3、图例的使用; 4、数据标志是否使用; 学生演示并分析:插入图表的步骤及上面的几个问题 学生探究:1、表中的数据如果发生变化,图表的形状是否也变化? 2、如何修改图表? “刚才我们处理的是中国奥运会上所有项目获奖的情况,对于具体的运动项目,咱们国家的成绩又如何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当一当体育观察员,自己来分析” 学生活动四:我当“体育观察员” 教师提供几种不同运动项目的数据,每种运动项目的数据内容不一样,统计的形式也不一样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组分析的运动项目,打开相应的文件进行图表制作、数据分析。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制作的图表类型是否恰当 2、图表数据区域的选择是否合理 3、图表需要的的各个选项是否设置完整 4、图表能否反映出想表达的信息 小组展示(每组选择有代表性的文件提交给教师) 教师演示学生成果,展示成果时,教师把制作相同运动项目的图表一起展示。 小组在教师展示自己图表的时候要对自己的图表进行分析: 1、制作的图表想表达什么信息?是否已准确的表达信息? 2、对所统计的运动项目有什么看法? 小组互评 【教师总结】我国的体育运动正在蓬勃发展,取得的成绩也是可喜可贺,但是在高兴之余,我们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有些项目已经在退步,有些项目还没有实现0的突破,这需要我们运动健儿的努力,需要国家的努力, 更需要我们每个人

一致性分析

A-1, A-2, A-3, B-1, B-2, B-3, C-1, C-2, C-3 的属性一致性分析检验员自身 评估一致性 # 检 # 相 95 % 置信区 检验员验数符数百分比间 1 50 4 2 84.00 (70.89, 92.83) 2 50 45 90.00 (78.19, 96.67) 3 50 40 80.00 (66.28, 89.97) # 相符数: 检验员在多个试验之间,他/她自身标准一致。 Fleiss Kappa 统计量 检验员响应 Kappa Kappa 标准误 Z P(与 > 0 ) 1 0 0.760000 0.0816497 9.3081 0.0000 1 0.760000 0.0816497 9.3081 0.0000 2 0 0.84507 3 0.0816497 10.3500 0.0000 1 0.845073 0.0816497 10.3500 0.0000 3 0 0.702911 0.0816497 8.6089 0.0000 1 0.702911 0.0816497 8.6089 0.0000 每个检验员与标准

评估一致性 # 检 # 相 95 % 置信区 检验员验数符数百分比间 1 50 46 92.00 (70.89, 92.83) 2 50 45 90.00 (78.19, 96.67) 3 50 46 92.00 (66.28, 89.97) # 相符数: 检验员在多次试验中的评估与已知标准一致。 评估不一致 # 1 # 0 检验员 / 0 百分比 / 1 百分比 # Mixed 百分比 1 0 0.00 0 0.00 8 16.00 2 0 0.00 0 0.00 5 10.00 3 0 0.00 0 0.00 10 20.00 # 1 / 0: 多个试验中误将标准 = 0 者一致评估为 = 1 的次数# 0 / 1: 多个试验中误将标准 = 1 者一致评估为 = 0 的次数# Mixed: 多个试验中所有的评估与标准不相同者。 Fleiss Kappa 统计量 检验员响应 Kappa Kappa 标准误 Z P(与 > 0 ) 1 0 0.880236 0.0816497 10.7806 0.0000 1 0.880236 0.0816497 10.7806 0.0000 2 0 0.922612 0.0816497 11.2996 0.0000 1 0.922612 0.0816497 11.2996 0.0000 3 0 0.774703 0.0816497 9.4881 0.0000 1 0.774703 0.0816497 9.4881 0.0000 检验员之间 评估一致性 # 检 # 相 95 % 置信区 验数符数百分比间 50 46 92.00 (78.04, 93.47) # 相符数: 所有检验员的评估一致。 Fleiss Kappa 统计量

《表格数据的图形化》说课稿讲解

《表格数据的图形化》说课稿 李玉萍我说课的题目是《表格数据的图形化》,下面我从该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教学目的、学习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媒体、教学过程、设计理念八个方面来说明本课,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该课使用的教材是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该教材是沿着信息素养的主线分章节介绍。本节是第四章第二节第二部分,属于信息素养中信息加工范畴的内容,是信息素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本教材有关信息加工的内容有三,即文本信息加工、表格加工和多媒体信息加工。由此可见本节内容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另外也为以后学习信息集成和信息交流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图表的制作方法,并能根据图表分析数据。 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建立数据之间的图形关系,发现事物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协作的作风。 三、学习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高中学生的情感趋于深刻稳定,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但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表现肤浅,不求甚解,教师点则通,不点则不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既要让学生敢于肯定自己的能力水平,也要让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注重间接兴趣的作用,在平等和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联系生活和实践操作体会来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掌握。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图表的制作方法及步骤 2、图表的分析及应用 难点: 1、图表类型、数据源、图表选项的选择

表格数据图形化

表格数据图形化 【教材内容分析】 《数据信息的加工——表格数据图形化》是高中教材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内容,其内容是用Excel使表格数据图形化,让数据信息看上去直观、形象。本节课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据处理软件加工信息,制作图表,表达意图。培养学生主动完成学习,勇于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常见图表的类型与用途; (2)熟练地使用数据处理软件EXCEL使数据图形化,通过图表的分析发现事物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操作过程中了解数据信息图形化的基本过程; (2)能用合适的图表来表示数据,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利用计算机对数据信息加工的优势与价值; (2)在应用和体验数据处理软件加工数据信息的过程中,形成对信息技术求知探索的强烈欲望; (3)培养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图表的制作方法及步骤。 2)图表的分析及应用。 图表的制作是本节课的基础,制作好图表才能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分析和应用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依据,所以确定为重点。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恰当的图表来表示数据,并对图表数据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 目前我所教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Excel的基本使用,如表格数据的统计等,所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就相对容易一些,但学生中也有部分学生对此软件很陌生,所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稍微有些吃力。 【教学策略】 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利用网络教学系统实现网络交互式教学。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准备以学生“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教师活动:通过幻灯片展示图片,提出问题,通过观看此图片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由此调查本班同学平时表现的得分情况。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用单纯地表格数据和统计图表两种方式来表达调查结果,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图表,分析得出图表的特点及优点。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2、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通过幻灯片展示三种常用图表:柱形图、饼图、折线图。 学生活动: ①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②了解常用统计图表的样式 设计意图: 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三种类型的图表,同时使学生对统计图表的类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手把手教你判定材料一致性

手把手教你判定材料一致性 (需对客户的信息及样品保密,此案例只体现部分信息) 目的 1.从材质方面解决产品异常问题; 2.监控产品,确保不同批次原材料的一致性; 3.塑胶材料为避免供应商采用过量的回收料或边角料,通过对其进行材料的一致性测试得到有效控制; 4.液体或金属材料通过不同的元素谱图或色谱质谱管控材料的质量。 材料一致性分析技术 材料的特性有:(1)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红外谱图;(2)不同材料的熔点,热焓值,玻璃化转变温度等有所不同;(3)填料的改变会反应在热失重曲线中,并在热失重曲线的残余灰分中体现;(4)填料及基体元素的改变会反应在元素分析谱图中,并在元素分析谱图体现; (5)有机添加剂改变可以由色谱质谱分析谱图得到体现。 材料一致性认证分析依据标准有 (1)红外谱图,GB/T 6040-2012; (2)热失重谱图,ISO 11358-1-2014; (3)差示扫描量热谱图,GB/T 19466.1-2004; (4)扫描电镜能谱谱图,GB/T 17359-2012; (5)气相色谱质谱谱图,GB/T6041-2002

材料一致性案例说明 检测项目:材料一致性测试 1.检测环境: 环境温度:23.0℃;湿度:51%R.H 2.检测样品: 3.检测设备: 4.检测标准: GB/T 32199-2015 红外光谱定性分析技术通则 ISO 11357-1-2016 塑料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第1部分:通则 ISO 11358-1-2014 塑料高聚物热量的分析法(TG) 第1部分:一般原则5.检测结果:

FTIR分析结果: 根据FTIR测试分析可知:两个样品的主成分一致,均为聚碳酸酯,图谱相似度为98.92%。 DSC分析结果: 根据DSC曲线可知:样品XXXXXX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45.4℃;样品XXXXXX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46.8℃。 TGA分析结果: 根据TGA曲线可知:样品XXXXXX的热裂解温度为489.8℃,质量损失为79.25%,剩余19.54%;样品XXXXXX的热裂解温度为493.8℃,质量损失为79.42%,剩余19.36%。 结论: 根据FTIR,DSC,TGA的测试结果综合分析可知,样品XXXXXX与XXXXXX材质是一致的。 6.检测图片:

一致性问题概述

一致性问题及动力学分析概述 所谓一致性就是,在分布式协调控制算法的,网络中各自主体的状态或输出达到某种一致性。一致性协议的设计与性能分析是一致性问题的核心。多自主体系统一致性控制的研究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为保证系统一致性所具备的网络通信条件;而是设计分布式一致性控制算法,并分析其收敛性。在有界通信时延作用下,多自主系统渐进一致的充要条件是系统的有向连接拓扑结构含有全局可达节点。对于高阶系统,研究表明,系统状态是否达到一致,不仅取决于通信拓扑条件,而且还与一致性算法的结构和参数有关。当前主要研究设计高阶一致性协议并寻找保证一致性算法参数范围和允许实验的范围。可分散检验是指检验条件中只包含各个节点和其邻居节点的信息。对高阶和有非单一通信时延的多自主体系统,目前得到的可分散检验的一致性判据大多比较保守。对系统模型的假设过于简单和理想化,很少考虑模型结构或参数发生摄动的情况。信号噪音,信道衰减和输入时延等因素对多自主体系统性能的影响作用值得研究。当前大多数研究针对的是一二阶理性化系统,较少考虑通信信道的物理约束。1建立多自主体系统频域模型,有信道模型,自主体及一致性算法的动力学模型,噪声模型;2设计鲁棒一致性算法,建立可分散检验且保守性小的鲁棒一致性收敛判据;3分析系统性能,提出改善系统性能的方法,包括:抗干扰性,收敛精度,收敛速度;4仿真研究和实物验证,将一致性算法与编队控制算法结合起来。针对多自主系统中的常常出现的通信时延,信道衰减,测量噪声和系统动力学不确定等情况,给出分析鲁棒一致性和设计鲁棒一致性控制算法的方法,得到系统可一致性条件,建立可分散检验且保守性小的鲁棒一致性判据。如何将鲁棒一致性问题转化为鲁棒稳定性问题及如何将基于频域特性函数顺时针特性的方法推广和应用到不对称网络拓扑和高阶系统,这对于得到保守性小且可分散检验的鲁棒一致性判据至关重要。拟采用图论和频域鲁棒控制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图论刻画通信网络拓扑结构,并分析系统的可一致性条件;用频域鲁棒控制理论设计鲁棒一致性算法,分析一致性算法的收敛条件。从当前多自主体系统的研究上看,基本上可以分为时域方法和频域方法,基于利亚普诺夫函数、线性矩阵不等式和切换系统理论等工具的时域方法适合于分析切换通信拓扑下的多自主体系统,而基于频域特性分析、广义nyquist判据和谱分析的频域方法则更加有利于有信道衰减或滤波、自主体模型或协议参数有摄动的情况。不仅考虑通信时延对系统一致性的影响,还考虑信道衰减和滤波及测量噪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多智能体系统泛指那些由一定数量的个体单元(agent简称个体)通过局部相互作用产生系统的集体行为——即系统整体上的宏观有序现象。发展设计有效地控制方法成为控制领域中的富于挑战性的课题。在系统的耦合拓扑结构满足某些基本的连通性条件时(如通常的连通性、或较弱的‘联合连通性’、存在生成树等)。但无法描述复杂系统演化中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例如如果系统的拓扑图包含生成树,则系统最终收敛到其初值的加权平均值。基于多极相互作用势函数的智能体系统模型,以分析复杂集体行为的多样化和演化过程、以及多尺度集体行为的产生机理,探讨对这些集体行为的调控方法和应用。采用非平均更新规则建立的新模型,能够较好地呈现集体行为演化过程的多样性。通过数值仿真我们也发现了多极相互作用势下智能体系统的分簇与分层现象。基于个体动态以及和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关联拓扑结构,建立理论模型的分析探讨获得启发性。拟分别采取启发式方法和演化博弈理论方法的有关思想,建立非局部平均规则算法。通过引入适当的个体评价指标或适应度概念,刻画不同个体在集体中的作用影响上的差异。拟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分析多尺度动力学问题。拟通过对含参数的平衡方程分支解的分析来研究非局部平均规则情况下,多智能体系统中平衡的演化和转换机制。利用广义;laypunov 函数方法讨论平衡态的演化稳定性;对于多尺度动力学问题,拟采用建立簇单元上的平均动力学的方法讨论系统分层结构的演化和稳定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