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 绪论and第一章第1节

马哲 绪论and第一章第1节

马哲 绪论and第一章第1节
马哲 绪论and第一章第1节

马哲绪论&第一章(第1节)

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2.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D.理在事先

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4.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变化性

B.客观实在性

C.具体性

D.可感知性

6.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A.人们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政治思想工作的加强

8.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10.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世界是物质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1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A.时间的连续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顺序性

D.时间的重复性

12.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A.世界的统一性

B.世界的运动变化

C.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13.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 )观点。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

C.庸俗进化论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14.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论

B.二元论

C.诡辩论

D.不可知论

15.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6.相对静止是()

A.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绝对不变的事物

D.绝对运动的状态

1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向社会实践学习的方法

C、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D、逻辑推理的方法

多选题

1.实践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①人的自觉的能动性

②人的有意识的理性活

③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④人们感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①.思想斗争②生产斗争③认识活动④科学实验⑤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

3.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观念的复合

C、理在事先

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E、吾心即宇宙

4.下列活动属于人所独具的意识活动的有()

A、三思而后行

B、饥不择食

C、眉头一皱计上心头

D、趋利避害的本能

E、预见未来

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唯物史观

C.剩余价值理论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E.科学社会主义

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明显的局限性是()

A、机械性

B、形而上学性

C、直观性

D、肤浅性

E、不彻底性

7.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说法()

A.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

B.包含一定的合理因素

C.是十分荒谬没有意义的观点

D.具有直观性、简单化的缺陷

E.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含义的有()

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体位置的移动

D.运动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E.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辨析题

1.可知论是唯物主义,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

2.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因此是没有意义的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初物质”。

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答案

单选题

BDBAB CCCBD BC

多选题

①②③④/①②④⑤/ABDE/ACDE/ADE/ABE/ABD/BD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第一节主要知识点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P27) 2、哲学的基本问题。(P28) 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有神论、无神论;辩证法、形而上学。(P29) 4、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5、列宁的物质定义。(P30) 6、意识的起源和本质。(P30) 7、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1) 8、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P32) 9、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32) 10、什么是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特点是什么?(P32) 1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P33) 12、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P35) 13、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 1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8—39) 第一章第二节主要知识点 1、什么是联系?联系有那些特点?(P40) 2、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1)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 4、矛盾及其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P43) 5、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 6、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P44—45) 7、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P45)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P45) 9、什么是质、量、度?(P46) 10、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P46) 11、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6—47) 1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P47) 1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方法论意义(P49—50) 14、辨证思维方法有哪些?(P50—52) 第一章第三节主要知识点 1、规律及其特点。(P54)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P55) 3、意识的能动作用及主要表现。(P56—57) 4、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P57—58) 5、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58—59) 6、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P59)

马哲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课堂测试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D)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这种观点属于(A)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唯意志论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这一观点属于(D ) A 唯心主义 B 机械唯物主义 C 二元论 D 辩证唯物主义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斗争的焦点在于(C ) A 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 B 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 C 是否承认内部矛盾的观点 D 是否承认质变的观点 5、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D)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 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6、“风定花犹存,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关系是(B)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7、发展的实质的是(D ) A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居安思危”这句名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 矛盾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 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9、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道:“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我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是我们之间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D ) A 普遍有效性 B 客观规律性 C 主体能动性 D 直接现实性 10、事物发展的动力是(B ) 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起作用 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 C 矛盾的同一性 D 矛盾的斗争性 1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A ) A 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 B 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物质的观点 B. 运动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 发展的观点 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5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 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形而上学理解的矛盾的同一性是()A. 没有差别的同一性 B. 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 C. 包含差别的同一性 D. 具体同一 7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和可知的观点 D.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8.人们制造飞船,发射火箭,克服地球引力,是()A.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B.对规律的辩证否定 C.对规律的根本改造 D.对规律的发展9.“先富——共富”和“台阶式”发展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中()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B.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原理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原理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原理 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 A.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B.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联系,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 C. 既看到了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D. 既没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12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13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 .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 .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到认识 19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 .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 单项选择题答案] 1.D 2.C 3.A 4.C 5.D 6.A 7.B 8. A 9.A 10.D 11.A 12.D 13.A 14.A 15.C 16.D 17.B 18.A 19.D 二、多项选择题 1.辩证法经历的基本形态有()A.朴素辩证法B.唯心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D.自然辩证法 2 时间空间作为“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

马哲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A.是西方哲学的一贯风格 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D.是一切哲学的共同主张 2.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A.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 B.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C.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3.哲学基本问题是:(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4.否认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是:( )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存在性 B.结构性 C.运动 D.客观实在性 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7.哲学上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 )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9.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是指: ( ) A.物质能否被意识所正确反映 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C.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 D.意识是否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 ) 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解释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D.把意识与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11.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 A.人脑的进化 B.动物心理的形成 C.语言的产生 D.劳动 1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 A.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B.各种实物的总和 C.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13.实践高于理性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性 B.绝对性 C.直接现实性 D.客观实在性 14.《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时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运动时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马哲第一章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辩析题练习(2010-01-05 17:36:27) 三、辨析题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不经挑选,调整和修配就能相互替换,装配的零件,装配后能满足使用性能要求,就是 具有完全互换性的零件。(√) 2.互换性原则中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3.为了实现互换性,零件的公差应规定得越小越好。(╳) 4.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标准是一定要执行的,而推荐性标准执行与否无所谓。 (╳) 5.企业标准比国家标准层次低,在标准要求上可稍低于国家标准。(╳) 6.厂外协作件要求不完全互换。(╳) 7.装配时需要调整的零、部件属于不完全互换。(√) 8.优先数系包含基本系列和补充系列,而派生系列一定是倍数系列。(╳) 9.产品的经济性是由生产成本唯一决定的。(╳) 10.保证互换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地满足使用要求。(√) 11.直接测量必为绝对测量。( × ) (绝对、相对测量:是否与标准器具比较) 12.为减少测量误差,一般不采用间接测量。( √ ) 13.为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应尽量选用高等级量块作为基准进行测量。(×1-6等,0-k 级 ) 14.使用的量块数越多,组合出的尺寸越准确。(× ) 15.0~25mm千分尺的示值范围和测量范围是一样的。( √ ) 16.用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表示测量结果,可以减少示值误差数值。( × ) 17.某仪器单项测量的标准偏差为σ=0.006mm,若以9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其测量误差不应超过0.002mm。( ××误差=X-X0 0.006mm )。 18.测量过程中产生随机误差的原因可以一一找出,而系统误差是测量过程中所不能避免 的。( × ) 19.选择较大的测量力,有利于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和灵敏度。( × ) 20.对一被测值进行大量重复测量时其产生的随机误差完全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 √ ) 二、选择题(将下面题目中所有正确的论述选择出来) 1、下列论述正确的有____ABD_______ A、测量误差δ往往未知,残余误差γ可知。 B、常用残余误差分析法发现变值系统误差。 C、残余误差的代数和应趋于零。 D、当|γ|>3σ时,该项误差即为粗大误差。 E、随机误差影响测量正确度,系统误差影响测量精密度。准确度(精确度) (E应该是随机误差影响测量精密度,系统误差影响测量正确度。) 2、从高测量精度的目的出发,应选用的测量方法有__ADE_______ A、直接测量 B、间接测量 C、绝对测量 D、相对测量 E、非接触测量。 3、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有__BCD_______ A、指示表的度盘与指针转轴间不同轴所产生的误差属于随机误差。 B、测量力大小不一致引起的误差,属随机误差。 C、测量被测工件的长度时,环境温度按一定规律变化而产生的测量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马哲第一章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哲学地基本问题是() . 物质和运动地关系问题. 主体和客体地关系问题 . 运动和静止地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地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地和基本地观点是() . 物质地观点. 运动地观点 . 实践地观点. 发展地观点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地定义是通过( ) .物质和意识地关系界定地 .哲学与具体科学地关系界定地 .主体和客体地关系界定地 .一般和个别地关系界定地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地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地( ) .实践性.运动性.物质性.客观性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地哲理是( ) .物质运动地客观性和时空地主观性地统一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地统一 .时空地无限性和有限性地统一 .运动地绝对性和静止地相对性地统一 .形而上学理解地矛盾地同一性是() . 没有差别地同一性. 包含斗争性地同一性 . 包含差别地同一性. 具体同一 .唯物辩证法地总特征是() . 唯物地观点和辩证地观点.联系地观点和发展地观点 . 实践地观点和可知地观点.运动地观点和静止地观点 .人们制造飞船,发射火箭,克服地球引力,是() . 对规律地认识和利用. 对规律地辩证否定 . 对规律地根本改造. 对规律地发展 .“先富——共富”和“台阶式”发展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中() A.总地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地原理B.质变过程中量地扩张原理 C.量变是质变地基础地原理.质变是量变地必然结果地原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地哲学道理是(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矛盾是事物发展地动力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地统一 .事物地发展是量变和质变地统一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地总趋势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地错误在于割裂了“白马非马”命题地错误在于() .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地区别,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地联系 .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地联系,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地区别 . 既看到了共性和个性地区别,又看到了它们之间地联系 . 既没看到共性和个性地区别,又没有看到它们之间地联系 .辩证法地否定即“扬弃”,它地含义是指( )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是概论课。主要了解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派别;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革命变革;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本章重点: 1、哲学基本问题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基本特征。 本章难点: 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讲授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的基本理解 “哲学”这个词最早出自希腊文,原意是“爱智慧”, 即智慧之学。1874年,日本学者西周根据“哲,智也”第一次将之译为汉语。1896年,晚清学者黄遵宪把“哲学”这个概念介绍到中国来,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 “哲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义词,不同的哲学家对之作了不同的解释。关于“哲学”的本质、对象、任务、功能没有也不可能达成共识。那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哲学是什么呢?对此可以从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来理解。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与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人们生活在世界上,随时随地都离不开周围环境和各种事物发生关系,人们总是要不断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改造事物,开始的时候只是对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形成一定的看法,后来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眼界扩大了,不再局限于对个别具体事物的认识而更关注对于各种事物的关系、整个世界的本质以及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每时每刻都要同客观存在发生联系,而人们也逐渐形成了对于客观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一系列最一般的看法,即世界观。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

1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 不经挑选,调整与修配就能相互替换,装配的零件,装配后能满足使用性能要求,就就是具有完全互换性的零件。(V) 互换性原则中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X ) 为了实现互换性,零件的公差应规定得越小越好。( X ) 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标准就是一定要执行的,而推荐性标准执行与否无所谓。 ( X) 企业标准比国家标准层次低,在标准要求上可稍低于国家标准。厂外协作件要求不完全互换。( X ) 装配时需要调整的零、部件属于不完全互换。( V 优先数系包含基本系列与补充系列,而派生系列一定就是倍数系列。 ( X) ) ) ) (绝对、相对测量:就是否与标准器具比较) 产品的经济性就是由生产成本唯一决定的。( X 保证互换的基本原则就是经济地满足使用要求。( V 直接测量必为绝对测量。( x 为减少测量误差,一般不采用间接测量。 ( V ) 为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应尽量选用高等级量块作为基准进行测量。使 用的量块数越多,组合出的尺寸越准确。(x ) 0~25mm 千分尺的示值范围与测量范围就是一样的。( V 用多次测 量的算术平均值表示测量结果,可以减少示值误差数值。某仪器单项 测量的标准偏差为b (x 1-6 等,0-k 级 ) ( x ) =0.006mm,若以9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0.006mm ) 。 其测量误差不应超过0.002mm。( xx 误差=X —X。测量过程中产生随机误差的原因可以一一找出,而系统误差就是测量过程中所不能避免的。( x ) 选择较大的测量力,有利于提高测量的精确度与灵敏度。( x ) 对一被测值进行大量重复测量时其产生的随机误差完全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V ) 二、选择题( 将下面题目中所有正确的论述选择出来) 1、下列论述正确的有ABD __________ A、测量误差3往往未知,残余误差丫可知。E、常用残余误差分析法发现变值系统误差。 C、残余误差的代数与应趋于零。 D、当| 丫|>3 b时,该项误差即为粗大误差。 E、随机误差影响测量正确度,系统误差影响测量精密度。准确度(精确度) (E 应该就是随机误差影响测量精密度, 系统误差影响测量正确度。) 2、从高测量精 度的目的出发, 应选用的测量方法有__ADE ____________________ A、直接测量 E、间接测量 C、绝对测量 D、相对测量 E、非接触测量。 3、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有__BCD _______ A、指示表的度盘与指针转轴间不同轴所产生的误差属于随机误差。 B测量力大小不一致引起的误差,属随机误差。 C测量被测工件的长度时,环境温度按一定规律变化而产生的测量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D测量器具零位不对准时,其测量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马哲第一章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 A. 运动 B. 物质可以认识 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 客观实在性 3.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D )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4.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D )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 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 A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 D. 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C )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 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 A )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 C.既肯定又否定 D. 8.“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 )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C ) A.意识决定物质 B.

马哲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哲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大纲要求 1 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正确认识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 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内涵。 □要点速记 一、基本概念 1 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含义 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所谓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2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用什么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2)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 人们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朴素的,经验色彩很浓,往往零散、不系统。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的回答世界观问题。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我们既要反对贬低哲学、取消哲学的“哲学无用论”,又要反对夸大哲学作用,用哲学去取代具体科学的研究的“代替论”。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 两者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不同。哲学以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是站在各门科学之上的总结研究。具体科学以物质世界的特殊领域和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规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发展、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②哲学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指导。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离开了哲学的指导,会给具体科学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所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这一问题贯穿于包括社会历史观在内的所有哲学问题之中,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出发点,也是哲学的起点,其他所有哲学问题都是从这个问题中派生出来的。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 ①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必然要对思维和存在(或意识与物质)两大类现象及其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②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一派哲学的基本倾向和性质。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它的出发点和理论前提对它的思维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定着它的基本性质。而对基本问题的回答,就具有出发点和理论前提的意义。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实践的基本问题。 (3)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确定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重要意义: ①它揭示了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

马哲知识点详解之第一章

马哲知识点详解之第一章(1) 万学海文2008/06/26 14:52:17 考研政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哲)复习内容较多。考生如果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抓取政治高分,最重要的还是把握各章节重点知识点。万学?海文为了帮助09年考研学子在政治复习中“速战速决”,更大可能赢取一场投入少,获取多的“战役”。总结了以下章节重要知识点及相应详解: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社会实践和阶级条件 (1)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产业革命的发生与扩展,蒸气机的发明和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资产阶级的这些历史成就,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正确、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得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2)政治条件 无产阶级在斗争中日趋成熟,到19世纪40年代,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了使自己的斗争目标更明确,方法更科学、更有成效,无产阶级迫切希望得到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适应无产阶级阶级斗争

的需要而创立的。 2、自然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自然科学和发达的大工业一起变革了自然界,为正确地揭示自然界的规律、结束人们对自然界的幼稚态度、打破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创造了条件。 (1)细胞学说;(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3)生物进化论。恩格斯指出:“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够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的清晰图画。” 3、思想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其中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2)马克思结合当时的社会实践,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并对之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思想,并克服了它的形而上学性、机械性和不彻底性。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世界观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对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这些看法和观点经过哲学家的加工和整理,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形成为哲学学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分不开的。所谓方法论是指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

1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的工程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对公路建设的投资越来越大,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资,每年投资上千亿元,高速公路发展非常迅速。2004年中国高速公路里程新增44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3.4万公里,居世界各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第二位;2005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1万公里,继续保持世界第二的位置。根据交通部最新公布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从2005年起到2030年,国家将斥资2万亿元,新建5.1万公里的高速公路,使我国高速公路的里程达到8.5万公里。对于高速公路如此大的投入何如此快的发展速度,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因过早破坏而导致的浪费,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相比,沥青路面具有表面平整、无接缝、行车舒适、耐磨、噪声小、养护简便等优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据初步统计,在我国已建成的高等级公路中,沥青混凝土路面已经占到了75%以上。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我国的公路施工技术已经路面质量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由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较晚,施工经验较少、施工法规不够科学合理、施工水平参差不齐,加上我国人口众多,交通量迅猛增长以及重型车比例增加(尤其是违法超重车辆现象存在依然严重),沥青路面在设计寿命(一般指建成通车到第一次大修的年限)内甚至是营运初期就开始出现一些早期破坏,如裂缝、车辙、松散、剥落等。 沥青路面病害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路面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水平不高、施工机械技术落后、养护管理不到位、交通量大、重车多,超载现象严重、水对路面结构的破坏、气候影响等因素。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施工质量存在问题。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也较多,但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沥青混合料的离析问题和压实度问题。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高等级公路的规划里程和在建里程数量庞大,而建设资金并不是很充足,因此我国的公路施工企业对于在满足公路施工技术规范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对于提高施工效率和降低施工成本有着更高的需求,这是我国公路建设与国外发达国家所面对问题的不同之处,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筑路机械行业和公路建设行业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 目前,解决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采用大厚度、

马哲第一章试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三()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5 .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 .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 .运动 B .实践 C .精神生产 D .物质生产 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 .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变化的 C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2015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2015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2015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B.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存在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概括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生物进化论 C.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D.三者都包括 二、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2.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惟一特性。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简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一、选择题 1.C 2.C 3.A 4.C 5.C

6.D 二、辨析题 1.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但不能说是“科学之科学”。 (1)“科学之科学”是指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古代哲学家把哲学看成是“知识的总汇”,近代一些哲学家把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 (2)近代以来,随着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必须正确回答的重要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

马哲第一章练习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1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 C.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D.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当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现实需要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和阶级立场的转变 C.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D.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当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和阶级立场的转变 C.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D.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当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 4.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合理内核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 D.辩证法 5.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继承的最重要的思想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唯物论 B.辩证法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学说

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科学社会主义 D.政治经济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属性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坚定的革命性 B.自觉的实践性 C.鲜明的阶级性 D.彻底的科学性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B.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0.工业革命的内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机器大工业取代了工厂手工业 B.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C.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推动资本主义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选择题Ⅱ,即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所涵盖的领域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政治和经济 B.文化和军事

马哲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课堂测试 一、 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D )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这种观点属于( A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唯意志论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这一观点属于( D ) A 唯心主义 B 机械唯物主义 C 二元论 D 辩证唯物主义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斗争的焦点在于( C ) A 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 B 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 C 是否承认内部矛盾的观点 D 是否承认质变的观点 5、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 D )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 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6、“风定花犹存,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关系是( B )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7、发展的实质的是( D ) A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居安思危”这句名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 9、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 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道: “你讲的 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 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 这位企业家回答说: “那 是因为我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是我们之间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 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 D ) A 普遍有效性 B 客观规律性 C 主体能动性 D 直接现实性 10、事物发展的动力是( B ) 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起作用 B C 矛 盾的同一性 D 1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 A 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 B 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 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B 矛盾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D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 矛盾的斗争性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