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文言文省略句总结

初中文言文省略句总结

初中文言文省略句总结
初中文言文省略句总结

文言文句式解析:省略句

省略句是古书中的异例之一,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在不影响表达的前提下,省去某些语言成分。省略的部分可以根据文意补出。

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b 蒙后省

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

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

一、当谓语动词的后面有表示处所的名词(含名词短语)紧跟时,动词和处所名词不具有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动词后常常省略介词“于”。例如: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二、当句子中表明处所的名词短语中含有“上”“中”“下”或“侧”等方位名词时,其前面的介词往往被省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三、当动宾短语的后面有表示处所或表示其涉及对象的名词紧跟时,常常省略介词。主谓短语的后面有表示处所的名词紧跟的话,也常常省略介词。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翻译时加上量词就可以了。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

练习

(一)省略主语

1、(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3、(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4、(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5、(我)还自扬州《伤仲永》

6、(他们)见余,大喜曰《湖心亭看雪》

7、(高山)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8、(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9、(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10、(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11、(溪泉)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12、(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3、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14、(殿下)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15、(吾)由是感激《出师表》

16、(子)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7、(此人)必为有窃疾也《公输》

18、(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二)省略谓语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三)省略宾语

1、问(之)所从来《桃花源记》

2、便要(之)还家《桃花源记》

3、使(之,身子)与台齐《童趣》

4、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

5、愿为(此)市鞍马《木兰诗》

6、投(之)以骨《狼》

7、日光下澈(潭水)《小石潭记》

8、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9、上使(之)外将兵《陈涉世家》

10、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用者《陈涉世家》

11、独守丞与(之)战谯门中《陈涉世家》

12、与(之)俱来《隆中对》

13、将以(之)攻宋《公输》

14、货恶其弃(之)于地也《大道之行也》

(四)省略介词“于”

1、场主集薪(于,在)其中《狼》

2、吾既已言之(于,对)王矣《公输》

3、驱之(于)别院《童趣》

4、与同人饮(于)楼上《山市》

5、彼其受之(于)天也《伤仲永》

6、予独爱莲之出(于,从)淤泥而不染,濯(于,在)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7、各隐(于,在)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8、饮食百物皆倍穹(于,比)常时《观潮》

9、急湍甚(于,比)箭。《与朱元思书》

10、寓(于,在)逆旅《送东阳马生序》

11、坐(于,在)潭上《小石潭记》

12、得之(于,在)心而寓之(于,在)酒也《醉翁亭记》

13、独守丞与战(于,在)谯门中《陈涉世家》

14、然足下卜之(于,向)鬼乎《陈涉世家》

15、一厝(于,在)朔东,一厝(于,在)雍南《愚公移山》

(五)省略量词

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1、船头坐三(个)人《核舟记》

2、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3、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

4、一(个)男附书至,二(个)男新战死《石壕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论语)十则》)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 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63 个初中文言文倒装句

63 个初中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是文言文常见句式之一,说它“倒装”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的,其实从古汉 语语法角度来看,并不是“倒装”,而是正常句法。初中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 形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短语后置。以下整理出的是初中课内文言文里 所有的倒装句。 七年级(上) 《童趣》 1.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状语后置,应为“私拟作群鹤于空中舞”) 2.徐喷以烟(状语后置,应为“徐以烟喷”) 《<论语>十二章》 3.仁以为己任(介词宾语前置,应为“以仁为己任”) 《山市》 4.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状语“(于)楼上”后置] 《<世说新语>两则》 5.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句宾语“何”前置) 《河中石兽》 6.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7.果得于数里外(状语后置,应为“果于数里外得”) 七年级(下) 《伤仲永》 8.还自扬州(状语后置,应为“自扬州还”) 《木兰诗》 9.问女何所思(宾语前置,应为“问女所思何”) 《孙权劝学》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宾语前置,应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 11.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口技》 12.会宾客大宴(宾语前置,应为“会大宴宾客”) 《狼》13.投以骨[状语后置,应为“以骨投(之)”] 八年级(上) 《桃花源记》 14.问所从来(宾语前置,应为“问从所来”) 《陋室铭》 15.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应为“有何陋之”) 《核舟记》 16.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应为“其相比者两膝”) 1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应为“盖简修狭者桃核为之”) 《记承天寺夜游》 18.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1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初中文言文基础句式训练

文言文有四种基本句式: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 一、倒装句 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 1、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我壮丽的少年中国啊,与天一样永不老去。 3、悲哉世也。 这个世道真可悲。 4、如鸣佩环。 如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击的悦耳声。 5、潇潇暮雨。 傍晚的雨绵绵不断。 6、帘卷西风。 寒冷的西风,吹卷着门帘。 倒装句:宾语前置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2、何以战? 依靠什么去迎战? 3、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样的人,我将和谁在一起呢? 4、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然而,居住在城内的人并不知道郊外已有春天了。 5、何用识夫婿。 凭借什么特征便是我的夫君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7、唯才是举。(是,宾语提前标志) 举荐一个人的标准是看他的才能怎样。 8、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孔文这人凭什么称呼他“文”? 9、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10、问女何所思。

请问女儿你在思考什么呢? 11、会宾客大宴。 适逢某家大宴宾客。 12、何苦而不平? 又担心什么挖不平呢? 13、且人患志之不立。 况且,人们担心的是不立志。 14、王曰:“何为者?” 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15、宋何罪之有? 宋国又有什么罪呢? 16、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始终不相信自己的方法荒谬。 17、鬼莫敢我抗。(抗我) 鬼没有敢抗拒我的。 18、衡阳雁去无留意。 向南方衡阳飞去的大雁没有丝毫停留的意思。 19、多歧路,今安在?(在安) 旅途上有很多岔路,我今天在哪里? 20、辙也未之见焉。 苏辙一直没能见到他啊.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1、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用将尉的首级祭天、祭神。 2、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把当今天下大事拿来咨询我。 3、战于长勺(与长勺战)。 在长勺迎战齐军。 4、叫嚣乎东西。(乎东西叫嚣) 从东到西喧闹骚扰声不断。 5、借(于)旁近与之。 在旁边邻居家借来给他。 6、信义著于四海。 在四海之内,百姓都知道你是很守信义的。

初中文言文——倒装句练习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特殊)句式 了解并掌握文言句式的构成与规律性,可以准确解读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有的判句没有“……者……也”的 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文言中表示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我们归纳一下,大体包括以下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1.判断句。包括三种类型:有标志的判断句和无标志的判断句,以及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1)有标志的判断句。如“……者也”式;

例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者……也”式;例句:“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式;例句:“夫战,勇气也”等等。 (2)无标志的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荀卿,赵人(荀卿是赵国人)。 (3)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诸如,“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啊); 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被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皆: “余购三百盆皆病梅”(我所购买的三百盆都是有病的梅花); 即:“吾所忧,即尔所痛矣”(我所忧虑的,就是你所心痛的)。 2.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包括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两种类型。 (1)有标志的被动句:句中常用介词“受” “被”“为”“于”“见”“为……所”“见……于”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上课讲义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一、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如: 1、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4、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5、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6、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8、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 赏) 9、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10、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11、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起于鲁。 16、欲信大义于天下 17、战于长勺。 18、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9、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20、白雪纷纷何所似? 21、微斯人,吾谁与归。 22、何陋之有? 2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4、为人五,为窗八。 2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 有隐逸气质的花”。 26、“告之于帝 27、“躬耕于南阳 28、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29、祭以尉首 30、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 31、“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 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 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九)“……,……者也”。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十)“……者,……也”。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5.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6.苍颜白

个初中文言文判断句

个初中文言文判断句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27个初中文言文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中的判 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 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 “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 断。以下整理出的是初中课内文言文里所有的判断句。 七年级(上) 《<论语>十二章》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表判断) 《山市》 2.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也”表判断) 《<世说新语>两则》 3.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也”表判断) 八年级(上) 《桃花源记》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爱莲说》 5.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判断) 《核舟记》 6.中轩敞者为舱(“为”表判断) 《大道之行也》 7.是谓大同(“谓”表判断) 《答谢中书书》 8.实是欲界之仙都(“是”表判断) 9.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观潮》 10.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也”表判断) 八年级(下) 《五柳先生传》 1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表判断) 《岳阳楼记》 1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也”表判断) 《醉翁亭记》 13.环滁皆山也(“也”表判断) 14.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满井游记》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 2、为与此同类《公输》 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最新初中文言文判断句句式讲解

最新初中文言文判断句句式讲解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中文言文判断句句式讲解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方柯,天才也。”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 4、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5、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

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 也《陈涉世家》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 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 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 也 《曹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 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 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 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 人 《公输》 2、为与此同 类 《公输》 3、天下为 公《大道之行也》 4、4、号为张 楚《陈涉世家》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 苏《陈涉世家》 (七)、用“是”表示判断。 1、斯是陋 室 《陋室铭》 2、是金陵 人 《湖心亭看雪》 (八)、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 1、非若是 也 《唐雎不辱使命》 2、非士之怒 也《唐雎不辱使命》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 1. 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 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 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 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 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 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 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 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 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 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 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 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 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 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个初中文言文判断句

个初中文言文判断句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27个初中文言文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中的判 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 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 “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 断。以下整理出的是初中课内文言文里所有的判断句。 七年级(上) 《<论语>十二章》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表判断) 《山市》 2.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也”表判断) 《<世说新语>两则》 3.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也”表判断) 八年级(上) 《桃花源记》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爱莲说》 5.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判断)

《核舟记》 6.中轩敞者为舱(“为”表判断) 《大道之行也》 7.是谓大同(“谓”表判断) 《答谢中书书》 8.实是欲界之仙都(“是”表判断) 9.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观潮》 10.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也”表判断) 八年级(下) 《五柳先生传》 1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表判断) 《岳阳楼记》 1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也”表判断) 《醉翁亭记》 13.环滁皆山也(“也”表判断) 14.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满井游记》 15.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者,……也”,判断 句 式的标志)

初中文言文省略句总结

文言文句式解析:省略句 省略句是古书中的异例之一,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在不影响表达的前提下,省去某些语言成分。省略的部分可以根据文意补出。 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 “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b 蒙后省 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 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 一、当谓语动词的后面有表示处所的名词(含名词短语)紧跟时,动词和处所名词不具有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动词后常常省略介 词“于”。例如: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二、当句子中表明处所的名词短语中含有“上”“中”“下”或“侧”等方位名词时,其前面的介词往往被省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三、当动宾短语的后面有表示处所或表示其涉及对象的名词紧跟时,常常省略介词。主谓短语的后面有表示处所的名词紧跟的话,也常常省略介词。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翻译时加上量词就可以了。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和答题技巧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和答题技巧总 结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 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 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 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 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 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常见考法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 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从近几 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 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个初中文言文判断句

27 个初中文言文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中的判 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 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 “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 断。以下整理出的是初中课内文言文里所有的判断句。 七年级(上) 《<论语>十二章》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表判断) 《山市》 2.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也”表判断) 《<世说新语>两则》 3.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也”表判断) 八年级(上) 《桃花源记》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爱莲说》 5.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判断) 《核舟记》 6.中轩敞者为舱(“为”表判断) 《大道之行也》 7.是谓大同(“谓”表判断) 《答谢中书书》 8.实是欲界之仙都(“是”表判断) 9.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观潮》 10.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也”表判断) 八年级(下) 《五柳先生传》 1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表判断) 《岳阳楼记》 1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也”表判断) 《醉翁亭记》 13.环滁皆山也(“也”表判断)

14.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满井游记》 15.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者,……也”,判断 句 式的标志) 九年级(上) 《陈涉世家》 16.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 《唐雎不辱使命》 17.此庸夫之怒也(“也”表判断) 18.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隆中对》 19.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者,……也”表判断) 《出师表》 20.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也”表判断) 2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也”表判断) 九年级(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者,……也”表判断) 《鱼我所欲也》 2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也”表判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24.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 《曹刿论战》 25.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 26.忠之属也(“也”表判断) 《邹忌讽齐王纳谏》 2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 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八年级语文一、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谓语后置 甚矣,汝之不惠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称心如意,几家能彀应是几家能彀,称心如意 (2)宾语前置 弗之怠——弗怠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应前置) 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于我加何焉 我之谓也——谓我也(有之,是作标志,加强语气) 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 何苦而不平——苦何而不平(谁,何,奚,安作宾语时)(3)介宾短语后置 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乎东西叫嚣,乎南北隳突 倏与忽相与于遇于浑沌之死——倏与忽于浑沌之死相与于遇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于诸侯闻达 (4)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千里马者 闻道百——闻百道 北瞰隔山一重——北瞰隔一重山 中垂草莽者千尺——中垂千尺草莽者 2.省略句 (1)省略宾语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余)游 撰长书以(之)为贽 医之好治不病以(之)为功 日光下澈(潭水) 可以(之)一战 (2)省略介词 余立侍(于)左右 既而下(于)西峰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局促(于)一室之内 (3)省略主语 参差荇菜,(君子)左右流之 (臣)受任于败军之际 在肌肤,(病)针石之所及也 触草木,(草木)尽死 (操蛇之神)告之于帝 (4)省略状语 (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5)省略定语 (鱼)影布石上

(鸟)毛羽(鱼)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所以动(其)心忍(其)性 (6)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必以情(断之)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鼓之) (7)兼语省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之)学 3.被动句 (1)“于,受…于”表被动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为…所”表被动 山峦为晴雪所洗 (3)“见,见…于”表被动 虽欲强聒,终必蒙见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帝感其诚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表判断句式 (1)“…者…也”表判断,是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也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夫战,勇气也 (3)“…者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没有任何标志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无他但熟尔 1.固定句式 (1)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无宁:与其…不如)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如果不是…就) (3)非人哉(不是) (4)幸尚宽,何为不可(何为即为何:为什么)(5)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邪?(宁…邪,表反问:难道…吗) (6)吾射不亦精乎(不亦…乎,不也…吗) 使君一何愚(一何:多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