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总第109期PSYCHOLOGI C AL EXP LORATI O N第1期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王中会

(中华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北京100101)

摘 要:通过对北京市某所大学826名大学生的调查,探讨性别、性别角色类型和新性别角色类型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约占1/4;2)用贝姆的分

类方法,双性化大学生在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情、灵活性人格特征上均高于其他性

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可见,双性化性别角色大学生具有较积极的人格特征。按照B 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 muels的分类方法,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格特征上,

正性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均高于负性双性化大学生和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特征;性别角色类型;新性别角色类型;性别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9)01-0064-05

1 问题提出

1964年,Rossi提出了“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1]。1974年,桑德拉?贝姆(Sandra Be m)根据双性化概念,编制了性别角色量表(Be m’s Sex Role I nvent ory)[2]。贝姆的双性化模型认为,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最强。但有一些研究并没有得出这样的结果[3]。对双性化的争议一直在继续。

国内学者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 I)对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有:张莉和冯江平[4]、王学[5]、杨锦[6]、李少梅[7]。以上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 I)的研究表明,双性化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自信心、情绪方面均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型。

一些研究者对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 I)提出批评,很难发现一个人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因此,贝姆的BSR I的项目主要是正性形容词,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很大。Spence编制了个人特征问卷扩大版(EP AQ),包括了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负性特征量表,是对贝姆BSR I测量缺陷的完善。但Spence在EP AQ性别角色类型的划分标准上,并没有参照负性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8]。

2003年,B 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 m2 uels在应用EP AQ时,在性别类型的划分上以平均数作为划分标准,并将负性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作为性别类型划分的标准。将性别角色类型划分成7种:男正(正性男性化)、女正(正性女性化)、双正

(正性双性化)、双负(负性双性化)、男负(负性男性化)、女负(负性女性化)、未分化。研究发现正性双性化与负性双性化的人在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双性化进行正性和负性区分是有意义的,性别角色类型引入负性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进行划分具有较好的效度[9]。

我国学者钱铭怡(2001)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克服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只有正性量表的局限,加入了两个负性量表,因此能够鉴别出在自评过程中社会赞许性对自评量表的影响[10]。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的编制不仅在测量维度方面有新的贡献,而且编制的过程被试是中国的大学生,因此更适合对中国大学生进行调查。

国内现有的双性化研究中,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的较少,而且还没有采用CSR I 关于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而且国内已有的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中没有采用“大五”模型人格量表(NEO-P I-R)进行调查的。在人格领域的研究中,“大五”人格模型被世界各国学者广泛认同,McCrae和Costa采用NE O-P I-R各种文字的版本,在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意大利、德国、南非、菲律宾,以及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都得到了相似的五因素人格模型,因此得出结论,认为人格五因素模型具有文化普遍性[11]。但张建新等学者总结了20多年来有关《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 A I》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SF M),他们认为“大五”人格模型不能全面解释中国人典型的社会行为模式,CP A I的“人际关系性

(I R)”刚好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补充测量到中国人具有的特殊社会性人格特质,构成“大六”人格特质[12]。“大六”人格模型既包含具有文化普遍性的“大五”人格模型,又能反映中国文化特殊性的“人际关系性(I R)”,因此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和CP A I 中的“人际关系性(I R)”量表作为人格测量的工具。我国学者钱铭怡(2001)等人编制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时,尽管加入了两个负性量表,但在性别类型划分上,仍采用贝姆正性量表划分的方法,对负性量表仅进行了量表结构和维度的分析,并没有真正将负性量表引入性别类型的划分中。此研究希望采用B 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 mu2 els性别类型划分的方法,将双性化大学生区分成正性双性化和负性双性化,进一步探讨正性双性化和负性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差异。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北京市某校896名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826份。被调查大学生分布于9个专业,男生283人,占总人数的34.3%;女生543人,占总人数的65.7%。年龄在17岁至2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9.83岁。2.2 工具

2.2.1 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

钱铭怡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包括男性正性量表、女性正性量表、男性负性量表、女性负性量和中性干扰量表共5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20项,共100项。用中位数分类法将被试分为4个性别类型:双性化类型(男性、女性分量表均高于中位数)、男性化类型(男性分量表高于中位数)、女性化类型(女性分量表高于中位数)、未分化类型(男性、女性分量表均低于中位数)[10]。研究还采用了B 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 mu2 els新的性别类型划分方法,在性别类型的划分上以平均数作为划分标准,并将男性负性量表和女性负性量表的平均分作为性别类型划分的标准。新的性别角色类型共有7种:男正(即正性男性化,男性正性量表高于平均分);女正(即正性女性化,女性正性量表高于平均分);双正(即正性双性化,男性正性量表和女性正性量表均高于平均分,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处于平衡状态);双负(即负性双性化,男性负性量表和女性负性量表高于平均分,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处于平衡状态);男负(即负性男性化,男性负性量表高于平均分);女负(即负性女性化,女性负性量表高于平均分);未分化(男性正性、负性量表和女性正性、负性量表均低于平均分或男性正性、负性量表和女性正性、负性量表均高于平均分)[9]。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845和0.859之间,分半信度为在0.8105和0.8628之间。

2.2.2 “大五”模型人格量表

“大五”模型的测验包括:神经质(N),指的是情感的调节和情绪的不稳定性;外向性(E),指的是人际互动的数量及密度、对刺激的需要以及获得愉悦的能力;开放性(O),指的是对经验本身的积极寻求和欣赏以及对不熟悉情境的容忍和探索;宜人性(A),指的是对他人持有的态度,包括体贴人的、有同情心的、信任他人的、宽大的、心软的等;责任感(C),指的是个体在目标导向行为方面的组织、坚持和动机。NEO-P I-R就是根据“大五”因素设计的一种人格量表[13]。此次测量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781~0.927,分半信度为0.806~0.942。2.2.3 中国人的个性量表

Cheung等编制的中国人个性量表(CP I A)[14]提出了“人际关系取向”的构念。这一构念包含和谐、人情、面子、灵活性、防御性等维度,突出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互利互惠的关系,重视人情世故和名分地位,遵守传统规范,避免冲突。“人际关系取向”的重要性在理论上已被普遍承认并作为独立于“大五”之外的第六个人格维度引起国际心理学界的关注,是中国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贡献之一。此次测量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819~0.926,分半信度为0.823~0.939。

2.3 测验过程

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在北京市某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发放问卷896份,回收有效问卷826份,回收率为92.2%。

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多元方差分析、LS D均值多重比较等量化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性别类型的分布

按照贝姆的中位数分类方法,只参照正性分量表将性别类型划分为4类[4]。在被调查的826名女大学生中,从总体来看,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种性别类型的比例基本一致,但双性化比例最高,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6.8%。按照B 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 muels提出的性别类型划分的方法,以平均数作为划分标准,并将负性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作为性别类型划分的标准,将性别类

型划分成7类[9]。从总体来看,在被调查的826名女大学生中,未分化性别类型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0.3%,比例最高。

3.2 性别、性别角色类型对人格特征的影响

表1 性别、性别角色类型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多元方差分析(下表为显著差异的人格特征)变异源因变量SS df M S F 性别外向性2.6012.6012.65333

防御性106.791106.7912.61333性别神经质26.8738.9527.86333角色外向性49.75316.5880.67333类型开放性5.6931.8910.80333

宜人性6.4232.1416.05333

责任感26.0938.6943.67333

和谐性266.71388.9024.71333

人情66.34322.116.16333

灵活性223.54374.519.53333

从表1可见,以大学生人格特征为因变量进行2(性别)×4(性别角色类型)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主效应在外向性、防御性人格特征上显著;性别角色类型主效应在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情、灵活性人格特征上显著。性别角色类型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3.3 性别角色类型对人格特征的影响

表2 大学生人格特征在性别角色类型上的方差分析

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LSD

x s x s x s x s

神经质2.590.533.030.612.620.602.960.52②④>③①外向性3.580.032.920.043.540.033.120.03①③>④>②开放性3.300.403.220.383.410.483.190.38③>①>②④宜人性3.560.023.600.033.710.023.460.02③>②①>④责任感3.420.033.530.043.740.033.240.03③>②>①>④和谐性11.520.1312.540.1712.780.1211.450.13③②>①④面子7.180.238.000.297.530.217.490.22②>①

人情12.300.1312.200.1712.440.1211.680.13③②①>④灵活性8.130.208.480.259.320.197.990.19③>②①④防御性4.590.214.590.265.050.194.760.21③>②

从表2可见,经Post Hoc(LS D)均值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在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情、灵活性、防御性人格特征上,双性化大学生的分数最高。

3.4 性别、新性别角色类型对人格特征的影响

表3 性别、新性别角色类型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多元方差分析(下表为显著差异的人格特征)变异源因变量SS df M S F 性别外向性1.2311.235.283防御性38.16138.164.783性别神经质54.0769.0131.38333角色外向性35.5965.9325.44333类型开放性7.2961.216.97333宜人性18.5463.0926.24333

责任感40.1666.6936.87333

和谐性231.09638.5110.39333

面子567.57694.5910.07333

人情47.8267.972.213

灵活性309.71651.616.71333

防御性393.60665.608.21333

从表3可见,以大学生人格特征为因变量进行2(性别)×7()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主效应在外向性、防御性人格特征上显著;新性别角色类型主效应在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面子、人情、灵活性、防御性人格特征上显著。性别角色类型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3.5 新性别角色类型对人格特征的影响

表4 大学生人格特征在新性别角色类型上的方差分析

男正女正双正未分化双负男负女负LS D

x s x s x s x s x s x s x s

神经质2.440.452.710.452.380.522.880.593.150.532.780.503.190.46⑦⑤>④⑥②>①③

外向性3.660.373.080.423.580.433.330.553.070.433.130.473.030.47①③>④>⑥②⑤⑦

开放性3.280.383.210.353.460.493.290.443.130.353.330.473.260.33③>⑥④①>⑤

宜人性3.690.363.720.253.810.353.570.363.300.343.340.293.570.27③②>①>⑦④>⑥⑤

责任感3.490.433.720.383.910.413.450.423.180.433.330.483.160.41③>②>①④>⑤⑦

和谐性11.941.712.741.612.911.412.122.011.212.310.851.911.982.1③②>④①⑦>⑤⑥

面子6.193.086.712.866.593.067.823.029.023.298.003.477.662.69⑤>④>②③①,⑥⑦>③①人情12.251.412.091.812.121.612.441.811.762.512.032.411.882.1④>⑦⑤

灵活性7.802.618.412.859.022.728.692.749.013.108.183.016.332.40③⑤④>①>⑦,⑥②>⑦防御性3.852.523.492.254.362.934.822.856.103.594.622.773.832.03⑤>④>①⑦②,③>②

从表4可见,经Post Hoc(LS D)均值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在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灵活性人格特征上,正性双性化大学生的分数最高,负性双性化大学生的分数较低。

4 讨论

从表2可见,按照贝姆的分类方法,双性化大学生在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情、灵活性人格特征上均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可见,双性化性别角色大学生具有较积极的人格特征。从表4可见,按照B 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 Sa muels性别类型的分类方法,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格特征上,正性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均高于负性双性化大学生和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在神经质、面子、防御性人格特征上,正性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均低于负性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在灵活性人格特征上,正性、负性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大学生均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在表2中,在灵活性人格特征上,双性化的大学生也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这是由于双性化性别类型的大学生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比较均衡,因此灵活性更高。

新B 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 muels性别类型的分类方法,对原有双性化研究提出了挑战,原有的双性化研究中,多为表2的结果,双性化大学生具有积极的人格特征,但新的分类标准表明,双性化性别类型中,正性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比负性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具有更多积极的人格特征。因此,双性化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5 结论

5.1 用贝姆的性别角色类型的分类方法,双性化的

比例分别为26.8%。按照B 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 muels提出的性别类型划分的方法,双正、双负性别类型的比例分别为13.6%、14.0%,合计为27.6%,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约占1/4。

5.2 用贝姆的性别角色类型的分类方法,按照贝姆的分类方法,双性化大学生在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情、灵活性人格特征上均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可见,双性化性别角色大学生具有较积极的人格特征。按照B renda Mae Woodhill 和Curtis A.Sa muels性别类型的分类方法,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格特征上,正性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均高于负性双性化大学生和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A sn more R D.Sex,gender,and the individual.I n:Pervin L A,Ed.Handbook of Pers onality:Theory and Research.Ne w York/London,the Guiford Press,1990:487-521.

2 Be m S L.The measure ment of p sychol ogical andryogny.Jour2 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 ogy,1974,42(2):155 -162.

3 Jerry M.Burger.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95-297.

4 张莉,冯江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征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4):434-436.

5 王学.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理想模式———双性化人格.

当代大学教育,2004,(4):86-88.

6 杨锦.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3(2):24-27.

7 李少梅.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148-152. 8Spence J T,Hel m reich R L,Holahan C K.Negative and posi2 tive components of p sychol ogical masculinity and fe m ininity and their relati onshi p s t o self-reports of neur otic and acting out behavi ors.Journal of Pers 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 ogy, 1979,37:1673-1682.

9B renda M,Curtis A.Sa muels positive and negative andr ogyny and their relati onshi p with p sychol ogical health and well-being.Sex Roles,2003,48:555-565.

10钱铭怡,张光健,罗珊红,等.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2 R I)的编制.心理学报,2000,32(1):99-104.

11McCrae R R,Costa P T.Pers onality trait structure as a hu2 man universal.American Psychol ogist,1997,52(5):509-516.

12张建新,周明洁.中国人人格结构探索———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心理学进展,2006,14(4):574-585.

13Costa P T,McCrae R R.Revised NE O Pers onality I nvent ory (NE O-P I-R)and NE O Five-Fact or I nvent ory(NE O-FF I).Pr ofessi onal M anual.Odessa F L:Psychol ogical A s2 sess ment Res ources,1992.

14Cheung FM,Leung K,Zhang J X,et al..I ndigenous Chinese pers onality constructs:Is the Five Fact or Model comp lete?

Journal of Cr oss Cultural Psychol ogy,2001,32:407-433.

A Research on Androgynous Undergradua tes’Persona lity Tra its

W ang Zhonghui

(School of Educati on,Nati onalWomen’s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101)

Abstract:Objective To exa m ine the difference of undergraduates’pers onality traits in sex,gender r ole stereotype and ne w gender r ole stereotype.Method A sa mp le of826undergraduates was tested by CS R I,NE O-P I-R,CAP I.Result(1)Andr ogynous undergradu2 ates’rati o in t otal is1/4.(2)According t o Be m,Andr ogynous undergraduates’openness,agreeableness,conscienti ousness,har mo2 ni ous,Ren Q ing,flexity higher than other gender r ole stereotype undergraduates.According t o B renda Mae Woodhill and Curtis A. Sa muels,positive andr ogynous undergraduates’extraversi on,openness,agreeableness,conscienti ousness,har moni ous higher than negative andr ogynous’undergraduates and other gender r ole stereotype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Andr ogynous;pers onality traits;gender r ole stereotype;ne w gender r ole stereotype;stereotype sex

大学生在人格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人格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 我们小组围绕大学生在人格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是我们学习的需要,是社会未来参与者素质的需要。心理健康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所要求的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综合素质的人,而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健康心理的一部分,可见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的重要性。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进行调查, (二)调查内容与总体情况 针对这个课题,我们做出的调查内容是: 大学生在人格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 1.你的性别是? [单选题] [必答题] ○男 ○女 2.你的专业是? [填空题] [必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否独生? [单选题] [必答题] ○是 ○否 4.你认为你的家庭是辛福的吗? [单选题] [必答题] ○很幸福 ○较幸福 ○一般 ○不幸福 5.你的情绪起伏大吗? [单选题] [必答题]

○很大 ○较大 ○一般 ○不大 6.你觉得你自己一直处在乐观的状态? [单选题] [必答题] ○是 ○否 7.对任何的事情都没有兴趣? [单选题] [必答题] ○是 ○否 8.对于别人对你的评价你会感到反感吗? [单选题] [必答题] ○会 ○不会 9.你会觉得别人轻视自己了吗? [单选题] [必答题] ○会 ○不会 10.你是居住在农村还是城镇? [单选题] [必答题] ○农村 ○城镇 11.家里的生活条件如何? [单选题] [必答题] ○富裕 ○一般 ○贫困 12.是否杞人忧天? [单选题] [必答题] ○是 ○否 13.认为自己在人格方面是否健康? [单选题] [必答题] ○健康 ○一般 ○有缺陷 14.你在见到一小孩或一个动物受折磨时是否会感到非常难过? [单选题] [必答题] ○是 ○否

双性化人格倾向测试-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 请你根据自身的情况,逐条在从1(从不或几乎不正确)到7(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的尺度上给自己打分。 1、自我信赖 2、柔顺 3、乐于助人 4、维护自己的信念 5、快活的 6、忧郁的 7、独立的 8、害羞的 9、诚心诚意 10、活跃的 11、情谊绵绵 12、夸耀的 13、武断的 14、值得赞赏的 15、幸福的 16、个性坚强的 17、忠诚的 18、不可捉摸的

19、强劲有力的 20、女性的21、可信赖的 22、善于分析的 23、表示同情的 24、嫉妒的 25、具有领导能力的 26、对他人的需求敏感 27、诚实的 28、乐于冒险 29、有理解力的 30、守口如瓶 31、易于作出决策的 32、有同情心的 33、忠厚老实 34、自足的 35、乐于安抚受伤的感情 36、自高自大 37、有支配力的 38、谈吐柔和的 39、值得喜欢的 40、男性的41、温和的

42、庄严的 43、愿意表明立场的44、温柔 45、友好的 46、具有侵犯性47、轻信的 48、无能的 49、像个领导50、幼稚的 51、适应性强的52、个人主义的53、不讲粗俗话的54、冷漠无情55、具有竞争心的56、热爱孩子的57、老练得体的58、雄心勃勃59、温文尔雅60、保守 美国心理学家Bem于1974年发表了性别角色量表(Bem sex role inventory,BSRI),这是第一个用来测量相互独立的性别角色的测验工具。BSRI 根据被试自陈是否具有社会赞许的男性化或女性化性格特征来评价其男性化和女性化程度。这是一个7点量表,包括60个描述性格特征的形容词,男性化量表20个,女性化量表20个,中性20个。目前最常用的是用中位数分类法将人归于不同的性别角色组,男性化和女性化得分都很高的人划分为双性化型,得分都低的划为未分化型,在一个量表上得分高,但在另一个量表上得分低的人分别属于男性化或女性化两种类型。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对双性化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大部分研究都认为双性化的个体具有较高的自尊、较少的心理疾病、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双性化的人比其他类型的人更受欢迎。 经过我国学者修订之后,计算的项目和原来有所不同,男性化是1,4,7,13,16, 19,22,25,28,31,43,46,55,58这些项目总分除以14,女性化是11,14,17,23,26,29,32,35,41,44,56,59这些项目总分除以12。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作者:马锦华转贴自:2001年7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Jul.2001第19卷第4期JournalofAnhuiInstituteofEducationV ol.19No.4 点击数:401 摘要: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它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通过对174名大学生进行BSRI(性别角色量表)、S—I(安全—不安全感问卷)、自信心测验问卷的测试,结果显示: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自信心和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代表着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自信心;安全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16(2001)04-0087-03 一、引言 社会对男女两性的传统分类基本上是以人的生物学意义的性别为依据,且对男女两性存在着普遍的性别刻板印象,即认为男性具有勇敢、坚强、自信、独立、有成就等特征,而女性具有重感情、敏感、柔弱、顺从、被动等特征。事实上,这种男女概念化的看法存在明显的缺陷。后来有心理学家提出用连续统一体上不同等级来表示男性和女性,称为单维两极统一体模式(见图1),男女两性不同个体均能落在连续统一体的不同位置上。这一模式的问题是男女两性的特征是两极的,如果一个人的男性特征越多,其女性特征就越少,如果一个女性的男性化特征多,就必然减少其女性特征,这显然与现实生活中的男女两性特征的复杂性表现不符。接着有心理学家用M—F(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心理测验量表测试男女两性,结果发现,创造力和智力往往跨越性别定型,即接近女性一端的男性和接近男性一端的女性比普通男性和女性更富有创造性和智力水平。于是男女双性化模式(又称两维模式,见图2)应运而生。 图1单维两极统一体模式 图2两维模式 男女双性化(Androgyny)一词来自希腊语的(andros男性)和(gyne女性),双性化人格是指在同一个体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它既不是两性的混乱、错位,也不是异性癖。而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是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能力、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等,尤其是心理特征方面具有男女两性的优点和长处。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表现为自信、独立、合作、沉稳、敏感、热情、成熟等男女两性都具有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最早用性别角色测验量表(BSRI)和人格归因量表(PAQ)测定男女双性化人格。贝姆等人通过对大量测试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双性人格类型的个体既能胜任男性工作,也能胜任女性工作,他们有高水平的自我尊重和更好的可塑性以及适应能力,被认为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为了进一步探讨双性化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我们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测验量表(BSRI)对中国大学生进行测试,以考查中国学生双性化人格状况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对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摘要]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生存和生活状况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对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问题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并轨和收费体制的建立,高校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日益凸显出来。据教育部门统计,贫困大学生人数约占高校学生总数的25%左右。当前贫困大学生中的绝大多数能够正视自己的不利处境,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做到自立、自强。但是,也有一部分贫困大学生面对家境的贫困不能给予理性的分析,整日处于悲观郁闷、怨天尤人的精神状态中不能自拔。这种低迷的精神状态不仅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冲击,而且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以至于有些贫困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了严重的错位和扭曲,呈现人格不断异化的趋势。如何推进贫困大学生工作,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促进其健康成长,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调查分析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对于开展贫困大学生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一、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健全人格是一种理想的社会人格。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应该对社会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有效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调整;能恰当地进行社会交往,合理地处理与周围人的关系;能胜任所承担的工作,从事有效的活动和劳动。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中有很多的积极因素,如自强不息、学习刻苦等。但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出现的人格缺陷也是十分突出的,如偏于缄默、固执、自控力差等。 1.因经济拮据而产生心理落差和自卑感。一些长期在贫困状态下求学的大学生与那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有所不同。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拮据,每学期开学都要为学费、生活费发愁。这与那些吃穿无忧的学生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种反差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强烈刺激,使他们异常敏感,人格格外脆弱,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卑自贱的心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常常表现出自卑、孤僻和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可能使他们产生退缩、逃避、离群、悲观厌世、仇视社会和他人的心理,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

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现状研究

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现状研究 发表时间:2018-09-18T10:02:33.877Z 来源:《知识-力量》1月中作者:朱宁宁[导读]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本研究采用孟雁鹏编制的积极人格特质问卷随机对249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合作维度在专业类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430000) 摘要: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本研究采用孟雁鹏编制的积极人格特质问卷随机对249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合作维度在专业类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包容和守信维度在父亲受教育程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关键词: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 一问题提出 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概念之一,积极人格特质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自我决定、乐观、热情、成熟防御机制、智慧、创造等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个体激发和强化自身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或固定性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国外学者从积极方面对人格的进行深入的细化和研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开发了一些测量积极人格的研究工具,目前较为权威的是积极心理学家Peterson编制的量表《VIA 特征优势调查》,该调查由240个问题组成,从许多种人格优点和良好品德中选出的24种作为人格优势,又可译为性格优势。在我国,目前也有部分专家和学者着手修订和编制积极人格的量表,周嵌(2008)编制《大学生积极特质行为评定问卷》,孟万金(2009)修订Peterson 和Park编制的成人版人格力量测量量表,编制出符合中国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量表;杜夏华(2009)编制《大学生积极人格量表》;罗艳红(2009)编制《大学生积极人格的量表》。有关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现状的描述是:测量积极人格特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测评工具。本研究采用的是孟雁鹏(2012)编制的积极人格特质问卷,包含六个维度,分别测量大学生的自信、行事风格、包容、合作、接纳和守信,这些维度在人际交往、学习及工作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中国知网中查阅有关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的实践研究,近五年之内查阅到李燕以24种积极人格特质的坚韧性人格维度为主要内容并结合其他维度进行了以问卷调查为基础,以团体心理辅导为手段的实验研究,对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积极人格特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系统,其形成受多种内因和外因的影响 6 。周嵌(2008)和郑祥专(2009)对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相关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某本科院校中随机抽取被试,共发放问卷249份,有效问卷227份,有效回收率为91.16 ,回收问卷247份,回收率为99.2%,有效问卷227份,有效回收率为91.16 ,其中男生39名,女生188名;大一学生72名(31.72%),大二学生49名(21.59%),大三学生51名(22.47%),大四学生55名(24.23%);城市学生43名,乡镇或农村学生184名;年龄在18~24岁之间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20.40 1.43)。 (二)研究工具 1.人口统计学特征调查问卷 本研究内容包括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年级、专业(文史科、理工科)、学历、是否担任班干部、家庭所在地、父母受教育程度。 2.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测量量表 《大学生积极人格特征问卷》是孟雁鹏在彼得森(Peterson)教授编制的VIA-IS的基础上修订的,修订后的问卷包括24道题目和1道测谎题,确定积极人格特质包含的六个因素,分别命名为:自信、行事风格、包容、合作、接纳和守信,采用五级计分法,“完全不符合”记为1分,“基本不符合”记为2分,“有一点符合”记为3分,“比较符合”记为4分,“完全符合”记为5分,被试进行自我评定,得分越高,表明积极人格特质越明显。修订的大学生积极人格问卷各个因素Cronbach 系数均在0.7以上,各因素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616-0.886之间,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218-0.585之间,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三)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积极人格特质在专业类别上的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各个维度在专业类别上的差异得出,合作维度在文史类和理工科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2.12,得出p<0.05,理工科类的得分显著高于文史科类,其他维度在专业类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表1 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各维度得分在专业类别上的差异(M±SD)

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总第109期PSYCHOLOGI C AL EXP LORATI O N第1期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王中会 (中华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北京100101) 摘 要:通过对北京市某所大学826名大学生的调查,探讨性别、性别角色类型和新性别角色类型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约占1/4;2)用贝姆的分 类方法,双性化大学生在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情、灵活性人格特征上均高于其他性 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可见,双性化性别角色大学生具有较积极的人格特征。按照B 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 muels的分类方法,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格特征上, 正性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均高于负性双性化大学生和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特征;性别角色类型;新性别角色类型;性别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9)01-0064-05 1 问题提出 1964年,Rossi提出了“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1]。1974年,桑德拉?贝姆(Sandra Be m)根据双性化概念,编制了性别角色量表(Be m’s Sex Role I nvent ory)[2]。贝姆的双性化模型认为,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最强。但有一些研究并没有得出这样的结果[3]。对双性化的争议一直在继续。 国内学者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 I)对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有:张莉和冯江平[4]、王学[5]、杨锦[6]、李少梅[7]。以上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 I)的研究表明,双性化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自信心、情绪方面均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型。 一些研究者对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 I)提出批评,很难发现一个人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因此,贝姆的BSR I的项目主要是正性形容词,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很大。Spence编制了个人特征问卷扩大版(EP AQ),包括了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负性特征量表,是对贝姆BSR I测量缺陷的完善。但Spence在EP AQ性别角色类型的划分标准上,并没有参照负性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8]。 2003年,B 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 m2 uels在应用EP AQ时,在性别类型的划分上以平均数作为划分标准,并将负性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作为性别类型划分的标准。将性别角色类型划分成7种:男正(正性男性化)、女正(正性女性化)、双正 (正性双性化)、双负(负性双性化)、男负(负性男性化)、女负(负性女性化)、未分化。研究发现正性双性化与负性双性化的人在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双性化进行正性和负性区分是有意义的,性别角色类型引入负性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进行划分具有较好的效度[9]。 我国学者钱铭怡(2001)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克服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只有正性量表的局限,加入了两个负性量表,因此能够鉴别出在自评过程中社会赞许性对自评量表的影响[10]。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的编制不仅在测量维度方面有新的贡献,而且编制的过程被试是中国的大学生,因此更适合对中国大学生进行调查。 国内现有的双性化研究中,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的较少,而且还没有采用CSR I 关于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而且国内已有的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中没有采用“大五”模型人格量表(NEO-P I-R)进行调查的。在人格领域的研究中,“大五”人格模型被世界各国学者广泛认同,McCrae和Costa采用NE O-P I-R各种文字的版本,在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意大利、德国、南非、菲律宾,以及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都得到了相似的五因素人格模型,因此得出结论,认为人格五因素模型具有文化普遍性[11]。但张建新等学者总结了20多年来有关《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 A I》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SF M),他们认为“大五”人格模型不能全面解释中国人典型的社会行为模式,CP A I的“人际关系性

(完整word版)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高迪 摘要: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健全人格是一个人建功立业必备的品质,是一个人立身之本,是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助推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人格健全的大学生的参与和努力。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健全人格 一、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 人格是灵魂的骨架,健全的人格能给我们一个正直、清澈的灵魂,带给我们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幸福的心灵,引导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它是一个人的内涵、素养和精神气质。大学生人格是大学生的内涵、素养和精神气质。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指其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能够积极地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对待他人具有开阔心胸,能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面对人生能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并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在团队中能够充分发挥团结、合作和自我创造能力。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意义体现在两方面。(1)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大学阶段是人格完善定性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如果在这一阶段不断完善自己人格,将自己心理水平和道德素质提高,与人相处融洽,具有良好的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和创造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那么大学生将以一种愉快的心态享受生活。(2)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一个国家拥有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发展、进步,才能在世界竞争中掌握竞争主动权。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培养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知识经济的挑战。目前大学生由于学习、就业、社会、家庭造成的压力,在人格上出现失衡现象,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自我意识强烈,自私、自大,信心不足,依赖性强,交往能力差,孤独,自卑。因此,学校要提供条件和时间、空间,努力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坚信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习惯,收获性格;种下性格,收获命运。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二、大学生常见的人格发展不足分析 大学时代既是学习掌握知识的黄金时代,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在大学生人格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人格发展不足主要有以下七方面: 1、无聊。无聊心理的主要特点是空虚、幻想、被动,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其核心在于没有确立合适的人生目标。空虚是因为没有目标或目标太低,人一旦失去目标的牵引,生活就没有动力;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认识,就会出现茫茫然混日子的现象,对生命意义的否定发展到极端是对生命的否定;幻想是由于目标定位不准确或者目标太

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

第二章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特点;认识培养健康人格对人生的意义;掌握塑造健全人格的方法途径。 【教学重点】 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大学生的人格特点 1、人格的定义 一提及“人格”,我们可能会想起日常生活中诸如此类的话语“这人人格太差;那位人格高尚”“他出卖了自己的人格”、、、这些包含了人格的多重含义,有道德意义上的,有文学意义上的,也有社会学意义上的,那么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的含义是什么呢? “人格”一词,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原意是指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就像我国戏曲中的脸谱,它代表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综合各心理学家的观点,可以将人格界定为:“它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该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具有独特性、相对稳定性、统合性(多种成分构成有机整体,内在一致性,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功能性(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命运,甚至影响到个人成败) 举例说明。 2、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特点——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是美国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需要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由此,埃里克森将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的人格品质分别是: ①婴儿前期(0-2岁):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希望的品质。 ②婴儿后期(2-4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意志---。 ③幼儿期(4-7岁):任务--主动感,--内疚感;--目标---。 ④童年期(7-12岁):任务--勤奋感,--自卑感;--能力---。 ⑤青年期(12-18岁):任务――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 ⑥成年早期(18-25岁):任务――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⑦成年中期(25-50岁):任务--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怀---。

当代大学生性格特点

(1)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特点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对自我及与周围环境的认识、体验与评价。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大学生与其同龄青年相比有许多共同之处,又有所不同: ①强烈关注自己的发展:不像普通青年直接进入社会,他们有四年左右的知识技能储备期,在这段缓冲期里会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有关自我的一些问题:我聪明吗?我风度如何?别人会怎么看我?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工作较适合我?等等。 ②自我评价能力趋于客观。知识的增多,生活经验的积累,感性和理性都趋于成熟,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对自己的分析、评价逐渐变得客观、全面。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相关度比较高,即差距较小。 ③自我体验丰富而复杂。比如落榜同学去打工,他们的社会角色已经开始定位,自我情感体验稳定简单些,而大学生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最善感”的群体,自尊、好胜、敏感,得意、失意时易有正负两极情绪。 ④矛盾性和不成熟性。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盲目自卑或自大。 (2)大学生自我观念的矛盾及其调节 ①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大学生活相对范围较窄,交往多限于老师、同学、父母,相对简单直接,他们对自我的认识的参照点少,局限性大,很容易染上光环色彩,其实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很平凡,和想象中的自己有较大差距,就会给自己带来一些苦恼。 ②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大学生富于理想,成就欲望较强,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不容乐观的残酷现实不得不思考现实中的我的诸多困境,这种差距可能会引起自我的分裂,导致一些心理疾病。 那么如何让自己生活得快乐关键是你站在什么位置上看问题。人有一种可贵的智慧,便是给每一种现象赋以意义。 ③独立与依附的冲突。希望在经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独立,摆脱成人的管束,但在心理上又不成熟而依赖成人,从而很苦恼。 ④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大学生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寻求对某种团体的归属以及获得爱情,但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存在戒备心理,总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特别是从二年级之后,所以总有一种孤独感在里面。 3、大学生的气质特点 “气质”既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及指向性等方面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比如有的刚生下来就爱大声哭闹而有的则安静乖巧、、、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和俄国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分别根据人体体液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明人的气质类型。一般分为四种。 典型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不是典型的某种类型,而是混合型的。 胆汁质:精力旺盛、直率热情、情绪体验强烈、易感情用事、外倾型。

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人格 [摘要]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适应性更强的人格类型。两性边界的模糊正是世界潮流的一个总体趋势,中性偶像的出现正反映了社会文化的转型,双性化教育也日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关键词] 双性化;双性化教育 一、双性化人格的由来 双性化(Androgyny)是希腊语词根andro(男)和gyn(女)的结合,意思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西方关于双性化人格的研究历史较悠久,弗洛伊德(Sigmund.Freud)首先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Gustav.Jung)提出了著名的.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论,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最早明确提出.双性化概念的是Rossi(1964),他认为.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桑德拉.贝姆(SandraBan)根据双性化概念,编制了性别角色量表 (Bans'SexRoleInventory)。 二、什么是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人格是这样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理素质的两性化既不是性错位,也不是同性一体的同义语。具有双性化特征的人并不是持续并强烈地认为自己同异性是一致的,而是同时对两种性别角色的特征加以包容和认可。根据双性化模型的量表的分型来看,双性化人格是指在男性化和女性化得分都很高的人。 三、双性化人格的影响 近些年,国内外一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双性化人格具有很多优点: 他们十大主要特质是:自尊、诚挚、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竞争心强、有怜悯心、忠诚、可靠、个性极强。在人格发展水平上,双性化者明显优于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双性化的个体自我概念更加完善,更具有灵活性和更高的社会适应性;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双性化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双性化个体没有严格的性别角色概念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更能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信心、兴趣广泛、感情丰富、为人热情,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对各种情境作出反应,所以它是一种理想的性格。 双性化的人格特质更有魅力,女人温柔、有爱心、细腻、认真,又不失内在的男性品质如果敢、坚强;男人有事业性、责任感、坚毅、勇敢,又有女性的柔情,这样的男人与女人会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赞许。男女还应学会恰当地将双性化人格应用在某些情景之中,当需要文雅有礼时不能武断出格并提出过分要求,需要坚定勇敢时又不能软弱、优柔寡断,男女两性的双性化特征应能适得其所。注意培养男孩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一面,培养女孩子勇敢、果断、坚强的一面。因此现在许多学者认为,对男女两性进行双性化教育,不论是对社会的进步而言,还是对男女两性自我的成长与发展而言,都是一种十分积极的进步。 四、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

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是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培育大学生的和谐人格,有助于大学生自我完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健康和谐的人格状态在当代大学生中还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依旧存在一部分不和谐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研究;措施 “人格”,即古人所说的“为人”之道,是指一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大学生作为人格发展较为完善的群体,其人格构建的现状和普遍表现受到了越来越多社会大众的关注。现如今,大多数人眼中的大学生在和谐人格构建的过程中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相反暴露出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究竟是哪些方面的因素阻碍着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我们拟从学习观、道德观念、责任意识和人际关系等角度分析归纳,深入挖掘其实质,提出完善解决的办法。 责任感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的心理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关怀和义务,具有责任感即坚持了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坚持了实践正义的原则,愿意为他人做出牺牲和贡献。儒家崇尚的“责任观”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对自己负责。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自我的责任感明显加强,更多大学生懂得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其二,崇尚孝悌,强调家庭责任。孝悌是孔子所谓“仁”的根本所在。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多都知晓父母养育之不易,想要报答父母,这对以后承担起家庭责任也有着充分的准备。其三,提倡忠恕之道,强调对他人的责任。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是尽己为人,指的是爱人就要对人竭心尽力,诚实负责。恕是忍耐和互让,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调查中仍存在不乐观的情况,部分大学生仍存在对他人的责任感忽略,对集体的责任感忽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的忽略。由于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大学生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他人的事情不看重,不能将他人交代或拜托的事做好。在班级与同学的相处中也会出现没有集体荣誉感,将个人的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的问题。其四,强调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孔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大部分被调查者能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较强的社会意识及政治敏感度,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不关心国家,不关心时事,生活在自我的狭小空间内。 虽然如今我们处于一个和平的年代,但不能因此就丢了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雄心壮志。相反,责任心在我们这一代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无论是对自己,对家庭还是对社会,我们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对于如何解决一小部分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缺乏责任感问题,我觉得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通过家庭教育。我们的父母不能因为溺爱而忽略大学生作为一个新生社会群体的独立性,责任心。我们要学着承担责任,了解什么是责任感,如何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甚至对社会负责。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增强自身的公民意识,知道作为一个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需要为他人及国家尽

如何健全和完善大学生人格发展

如何健全和完善大学生人格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能够是,而且必然是一种解放。”作为一种解放的教育,必然包括人格教育。事实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调整教育目标,使其青年一代能更好地适应新世纪的发展。全美协会早在1977年就提出,学校不限于培养学生“成为生存于社会中的人,它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获得了自我实现的、具备着能够缔造美好社会的能动作用的人——一个真正的、具有自我革新精神的、自律的个人”。为了实现将日本建成“信息化国际化社会”的目标,日本政府也提出:“要为21世纪造就更富有创造性、更富有个性、更具有竞争力和广阔国际视野的日本国民。” 韩国政府确定了“全人教育”的目标,以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健康的人、爱美的人、有能力的人、有道德的人、自主的人。毫无疑问,这些教育目标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 教育目的是教育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因为它决定教育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现代化已经对大学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大学教育的目的必须根据这个要求而定。A比安切里认为:“一个最终的目的是一种哲学力量,它是我们能动的先验的本质。培养自由的人和创造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这就是最后的目的。”现代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人才。在这里,教育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育不再是单纯地、一般性地传授知识,而是全面培养人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对人的塑造。对人的塑造,就是对人发展成为一个怎样的角色的塑造,也就是对人格的塑造。在没有学校这样一个专门化的社会机构之前,人格从自然人到社会人是自然发生的,根本没有专门化的引导。作为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场所,学校对人的社会化起着非常巨大而深刻的作用。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社会化的正规场所,它不仅对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进行思想教育,还要促进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现代大学教育的要旨是人格塑造,即培养健康人格。健康人格是人格发展的高层次目标,是人们对于未来人格境界和文化价值取向的一种终级关怀。尽管随着社会对大学的日益依赖及大学自身的日益发展,大学职能或功能的多样化成为必然,但是其中心任务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无论是教学或科研,都必须围绕培养人才这一中心任务,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服务。脱离了人才服务这一前提,单独的强调教学或科研,大学就远离了它应有的宗旨,而且与它的本质不相符。传统教育的缺陷在于忽视了人的个性和人格的发展,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单一、狭隘、片面等缺陷。现代教育强调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及其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既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又有良好的人格。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

大学生人格特质和社会适应性

绪论 1引言 大学过程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之一,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好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成人后的工作和生活[1]。就目前国内外对个体社会适应性的相关因素的研究来看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个体内部因素两大类,其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交环境等。从一些对环境因素的研究调查中发现,通过个体内部因素决定了环境对于个体社会适应的影响作用。目前研究的重点在于寻找环境与个体适应间的中介变量,包括认知、情绪、人格等在内的个体内部因素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已被人格研究者所接受,并且逐步成为人格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有的大量研究发现,人格与个体的职务绩效、人际关系等存在密切关系,但关于五因素人格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关系却很少有深入具体地探讨研究。 1.1 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包含了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但是在人的一生中,这些因素并不是永久不变的,而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也没有好坏之分。“人格是个体内部那些决定个人对其环境独特顺应方式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结构”,这句话强调出人格的个别特点,并提出人格以特质的形式迎接外部世界,用特质来组织经验,最终构成一个人完整的系统,从而引发人的思想和行为。人格特质是人最深层、最本质的特点,所以对其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 1.1.1 人格特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人格特质类型是由神经过程的特点决定的,而神经过程的特点主要是先天形成的。所以,人格类型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遗传素质相同或相近的人的人格类型也会比较接近。人格类型是具有稳定性的,但不是说完全不发生变化的。童年期的早期人生经历丰富曲折或者生活条件恶劣,亦或是在成年时期遭遇重大的生活事件,都会导致人格产生巨大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突然的,而是缓慢的,逐渐的,最终有可能会恢复的。所以,有人说表面的变化有时候可能只是一种被掩盖的现象,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1.2 人格特质类型 人格特质会使人的行为带有某种动力的特征,但动力特征并无所谓好坏之分。每一种特质类型都有两面性。例如,抑郁质的人敏感多疑,但是却非常敏锐;多血质的人活泼敏捷,但是却不够细心耐心;粘液质的人做事条理分明,但是却总是缺乏激情;胆汁质的人脾气暴躁,但精力旺盛、热情豪爽。特质一旦形成后就很难改变,所以重要的是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要学会发扬自己特质中的积极方面,努力克服消极方面。 1.1.3 特质类型的作用 特质类型并不能决定一个人能力和成就的高低,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大量的事例证明。例如,俄国著名文学家中,普希金是胆汁质的,赫尔岑是多血质的,克雷洛夫是黏液质的,果戈里是抑郁质的[2]。 可见,特质类型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也不能作为划分一个人智力发展水平的标准。但是,应该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工作的需要,考虑适应性的问题。针对不同特质的类型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例如,多血质的人就不宜从事单调乏味的,需要持久考察耐心的工作,但是粘液质的人就比较适合这种工作,对他们来说这种稳定,不需要太多变化的工作很适合他们的要求,比较得心应手。但是对于需要经常变动工作环境,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要求反应迅速的工作,多血质的人就比较合适。如果不考虑特质类型对工作适宜性,将会加重心理负担,进而也会影响到工作效率。 1.1.4 特质类型影响人的性格形成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性格是在后天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包含着许多特征。不同特质类型的人在性格形成时候的

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教育反思

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教育反思 摘要:我国当代大学生在人格方面主流向好,但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日益明显的人格缺陷。导致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各方教育中人格教育的缺失。具体表现在:社会对人格教育的轻视;学校对人格教育的忽视;家庭对人格教育的弱视;自我对人格教育的漠视。深入认识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及其成因,有利于探寻健康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教育反思;人格教育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46-03 21世纪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亦愈来愈高,不仅要求人们具备良好的文化、能力、道德素质,而且还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品质。作为社会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人格健康状况事关重大。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实际表现来看,主流人格向好,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日益明显的人格缺陷。 人格缺陷是个体的身心组织在适应社会环境时,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偏离社会正常要求产生的结果[1]。大学生人格

缺陷将会对其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全面认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及其成因,对于探寻健康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大有裨益,是现今社会各方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种种表现 1.信仰危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促使多元化的社会利益由隐性潜伏转向显性公开,年轻的大学生对以前空乏的“理想价值观”产生了普遍的质疑甚至否定,继而转为一种功利性的个人价值实现机制[2]。传统的社会理想、奉献精神遭到严重削弱,追逐名利、及时行乐意识不断升温。 2.主体价值错位。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已发生显著变化――价值选择趋于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处理诸多关系上表现淋漓:理想和实惠之间,倾向于选择实惠;集体与个人之间,倾向于选择个人;纪律与自由之间,倾向于选择自由;奋斗与享受之间,倾向于选择享受。近些年,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在学业和职业选择上都表现出急功近利,过分关心自身物质利益,而视高尚的精神追求无足轻重。 3.自我中心倾向。当代大学生大都崇尚个性,自我中心倾向明显:凡事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凡事替自己打算多,很少为他人着想;凡事先权衡得失,缺乏合作精神和包容心。还有一些大学生把经济利益作为人际

双性化人格

有关双性化人格的文献综述 马海花 (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2010级 12010240916) 摘要:“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得出启示:应该实行“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 1.双性化人格的界定 “双性化”是希腊语Androgyny的词根andro(男)和gyny(女)的结合,意思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双性化人格的最原始意义源自“双性同体”,又称“双性共体”、“雌雄共体”和“雌雄同体”等,一般用于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者。在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中,“双性同体”的蕴涵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除涉及哲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等不同领域,也涉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范畴。[1]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双性化的心理学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反映两性由生理差异造成的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的状态,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特征,并按不同情况需要而作不同的表现;另一种概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强调两性心理气质的社会功能的协调,具有动力性和系统性,如J.H.Blovk 就将“双性化”理解为协调能动性与合群性两方面需求的最佳平衡过程。[2] 双性化是最理想的角色模型。 2.双性化的分类 2.1 从统计角度来看,双性化模型可以分成两种: 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 从统计角度来看,双性化模型可以分成两种: 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在考察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对个体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作用时, 如果效应的总和等于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主效应的总和, 而不存在交互作用, 则该双性化模型是可加的; 如果除了主效应外, 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还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则该双性化模型属乘法模型。[3] 2.2 在性别类型的划分上以平均数作为划分标准,双性化可划分为正性双性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