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

第一节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经济法产生的基础

(一)经济法产生的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300多年的历史,从17世纪中叶开始,逐渐进入自由竞争时期。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整个社会生活基本上被分为两个互不相干的部分:市民的个人生活和政府的政治生活。市民的个人生活(即经济生活)与政府的政治生活各自有其运转规则,彼此之间互不干涉。与这个时期相适应的经济学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奉行的是自由放任主义,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其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提出,在人类社会中,个人对经济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他们从事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的最大动机。因此,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任务就是:一方面谋求建立一种能够使经济的发展有足够的动力,并且能够确保个人利益充分实现的制度;另一方面是注意社会利益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因为只有社会利益的增进,才能达到普遍的富裕。那么,如何解决和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亚当·斯密宣称: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这一目标,而这个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还大。这段话被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形象地概括为“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把“看不见的手”归结为市场上两种巨大的力量——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正是供给与需求这两种力量的作用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行。而要使这样一种经济生活正常运转起来,关键是必须建立一种充分的、完全的、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有了这种制度,再通过供给与需求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就能够推动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因为利己的润滑油将使经济齿轮以奇迹般的方式来运转,而国家无须过问、无须插手干涉社会经济生活,国家的作用仅限于保障个人的权利,并充任解决经济生活纠纷的“仲裁人”,或称为“夜警国家”、“巡更守夜的人”,这就是亚当·斯密所描述的理想的资本主义社会。

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奉行和实践着“看不见的手”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但是,自由竞争与垄断是市场经济中相互对立的孪生兄弟,竞争必然会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导致垄断。当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时,资本

经济法

·2·

主义社会的格局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经济危机连续发生。特别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不少资本主义国家遭到了重创。在这种情况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思考自由放任主义能否适应垄断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为了解决危机带来的问题,开始打破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绝对界限,介入到经济生活中去。与这个时期相适应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是国家干预主义,凯恩斯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1926年出版的《自由放任的终结》一书中,明确表明了自己公开摈弃自由放任主义原则。他认为,国家通过货币流通和信贷的调节,就可以解决失业和经济危机。1936年,凯恩斯又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系统地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凯恩斯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有的学者甚至称之为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市场上有支付、并决定总就业量的总需求。按照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在经济缺乏国家调节、实行自由放任的条件下,有效需求一般都是小于充分就业所要求的市场需求量。为什么会发生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社会需求是由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条件下,私人经济自我调节,受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必然出现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现象。这三大心理规律是:消费倾向规律,即人们普遍“惜购”;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即厂商不愿意加大投资使生产达到市场饱和;流动偏好规律,即有钱人追求银行存款利息。而需求不足决定了产品滞销,导致企业减少生产、减少投资、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社会爆发经济危机、工人得不到充分就业、政治和经济出现动荡的根本原因。凯恩斯提出要消除危机,拯救西方社会制度,就必须摈弃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政策,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一系列措施,尤其是扩大政府的公共投资,以增加社会需求总量,刺激和带动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的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的经济学说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官方经济学。许多国家都采纳了凯恩斯的理论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从自由放任主义转到国家干预主义的轨道上来,实现了所谓的“凯恩斯革命”。

从上述可见,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以后,市场中“看不见的手”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要,要解决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运用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来解决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所出现的矛盾。由于政府介入经济生活,打破了过去传统的市民的个人生活和政府的政治生活的划分界限,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种运用单纯的公法或私法手段都不能解决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需要一个新的法律部门来调整,这就是经济法。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应运而生。

(二)经济法产生的法理基础

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法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基础,但法也有它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法的发展历史可以从其存在的社会和阶级本质去区分它的历史类型,也可以从法的自身结构形态的变化中来划分。如果从法的分化与综合发展过程中把握法的发展规律,可以说从人类社会有法之日起,法的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3·

1.综合一体阶段

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奴隶制法和封建制法大体上都处于这一阶段。所谓综合一体是指各种不同的法律规范都综合规定在一部法典里,诸法合体,刑民不分,而且基本上是以刑为主。具体说来,就是这个时期对各种关系,包括经济、民事关系的规定和处理主要是以刑法来规范,以刑罚手段来解决。在这一阶段中,民法未能独立,经济法当然也就不能产生。之所以如此,是同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因为这一时期社会中的经济关系比较简单、单一,而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武力、严酷的刑罚来维持社会的秩序,当然在这些综合的法典里不乏相当数量的经济法律、法规,但它们并不能构成独立的法律部门。

2.分化发展阶段

当人类社会进入到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关系日趋复杂、多样,客观上要求法律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分门别类的调整。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法制思想的影响,使得法律、法学进入了大分化、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在经济学上表现为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主义逐步确立并成为官方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在法学上则表现为立法原则的逐步确立,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原则;自己责任原则(或称过错责任原则)。这三大原则在法学领域中确立了权利本位主义,确立了私法自治、私域独立的地位。这其实正是适应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需要,也是自由放任主义的体现。而表现在法学领域的变化就是诸法一体结构解体,一分为二,刑民分开。1804年《法国民法典》的诞生,标志着对社会经济关系民法调整模式的确立。在这一阶段,经济法并没有分化出来,是因为经济生活中还没有产生这种需要,自由竞争要求的是经济领域中的放任、自由、自治,因此,民法成为这个时期调整经济关系的基本法。

3.分合并行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垄断阶段以后,生产社会化了,经济关系复杂化了,各种矛盾也日益加剧。这个时期如果再按照自由放任主义的原则去调整社会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已远远不够,如前所述,在客观上要求国家对经济生活加以干预、调节,以平衡社会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在经济学的理论上则是出现了“凯恩斯革命”,出现了从权利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过渡,而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的立法原则也发生了变化: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有了社会本位下对权利滥用的限制;契约自由原则下对社会本位的考虑;自己责任原则以及无过错责任、社会责任的部分采纳。于是在法的发展史上出现了第三次变革:法的分合并行。体现在对社会经济关系的规范上是微观上的细分,宏观上的统一,表现在法律调整模式上,是综合调整模式的出现,即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综合调整模式,因为现实中所出现的复杂、多样的经济关系仅仅依靠以民法为主的私法调整手段已显得软弱和无力。经济法正是在这个时期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从法律发展的内在要求上看,经济法的出现实际上是运用公法的手段对私法领域的干

经济法

·4·

预,而对私法领域进行公法干预的目的是社会的公共利益。现代经济生活中,多种主体并存。不同的主体都有自己不同的利益,而每一种主体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都是以最大化为目的。不同利益主体彼此之间存在矛盾,不同利益的追逐受竞争机制的驱动不仅会引起相互间的冲突,而且还会给社会带来灾难,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垄断和外部效果。垄断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其最基本、最一般的含义就是排他性的独占。垄断是竞争的必然结果,过度垄断会破坏、限制甚至窒息竞争,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外部效果是指当某些主体向他人施加损害或利益,而又不向这些人支付应有的代价或收取应有的报酬时,就会出现的结果。以空气污染为例,当一个加工厂喷出的烟雾损害了当地居民的健康和财产,而该企业又不为此支付任何费用的时候,就出现了外部效果的现象。对于垄断所导致的危害以及外部效果给公众所带来的损害,必须尽快解决,否则,会造成经济生活的无法运转,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还会因对公众利益的侵害造成社会的动荡。但是,对于经济领域中的这些矛盾和冲突仅靠权利、义务机制,靠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或是侵权、违约责任等私法手段来解决、制约,有时是无能为力的。特别是当受害人的个体范围不明确,呈现出一种模糊状态时,或是当个人追诉的成本增加,当事人自我保护的成本增加时,这种私法的保护就显现出它的不足和软弱。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公法的介入,需要政府从保护经济生活的健康发展和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对经济生活进行必要的“公法”上的干预。这种“公法”介入私法领域所发生的经济关系就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二、中外经济法的形成轨迹比较

(一)西方主要国家经济法的形成轨迹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法产生之前,调整经济关系的主要是民商法。后来,资本主义国家十分重视市场秩序规制立法,尤其自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普遍开始强调对经济实行宏观管理与监督,着手制订各种不同的计划,试图在“无形之手”和“国家之手”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点。

1.美国

美国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末至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前),产业革命完成后,美国出现了对自由竞争有极大妨碍的垄断,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忧虑和不满。美国政府审时度势,主动出面干预,颁布了一系列反垄断和反限制竞争的法律。主要经济立法有:1890年国会通过了《保护贸易和商业免受非法限制与垄断之害法》,后又通过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第二阶段(自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罗斯福上任后,通过颁布经济立法全面干预经济生活。这期间,美国颁布了70多部经济法令,如《紧急银行条例》、《金融改革法案》、《产业复兴法案》、《土壤保护法》、《新农业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5·

法》、《国家劳动关系法》、《恢复和救济法》等。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二战后,美国运用凯恩斯主义理论,自觉用经济立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手段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经常性和必然性手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立法有1981年《经济复兴税法》、《经济复兴法》和1986年《税法》等。

2.德国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竞争自由与政府调控权威相得益彰。德国经济法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末至一战前),这一时期的主要立法有1894年德国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的第一部法律——《保护商标法》,1896年出台的《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斗争法》。第二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颁布的经济法有《一般授权法》、《关于限制契约的最高价格的通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当时的魏玛共和国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一方面废除了战时经济统制法,另一方面又沿袭战时经济法的立法原则,先后颁布了《卡特尔规章法》、《煤炭经济法》、《钾盐经济法》、《防止滥用经济权法令》等一系列经济法,从而开创了把经济法这个概念明确用于立法本身的先例。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二战后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西德在美国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下,走上了“第三条道路”,实行社会市场体制。战后初期,根据占领军的指令,实行《反卡特尔法》。1966—1967年德国发生了经济危机,为了保障经济持续增长,颁布了《促进经济稳定和增长法》,该法是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法律。

3.日本

日本政府借助经济法通过两种方式介入市场,亦即经济法通过两种方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其一,维持竞争秩序,发挥市场机能;其二,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及市场运行予以规制,发挥政府调控作用。日本经济法的产生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20世纪初期,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垄断资本主义逐渐形成和壮大。日本的卡特尔在明治中期已产生,最初,日本对卡特尔采取保护与扶植的政策。日本政府先后颁布《出口组合法》和《重要出口商品生产组织法》,它们属于规制未加入卡特尔的组织使之从属于卡特尔的强制卡特尔法,1931年《重要产业统制法》和1932年《工业组合法》也是促进卡特尔的法律。第二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二战后,日本统治者在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运用经济手段调整和管理经济,制定了大量的经济法。为了防止已被解散的财阀复活垄断资本,日本政府于1947年颁布了《关于禁止私人垄断和确保公正交易的法律》,还颁布了《排除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法》。1952年始,日本进入20年高速发展期,这一时期的重要立法有《企业合理化促进法》、《中小企业基本法》、《农业基本法》、《消费者保护基本法》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围绕摆脱危机、振兴经济、通过立法活动不断完善原有的各种经济法,这一时期主要的立法有《投机防止法》、《稳定国民生活紧急措施法》、《石油供应适度化法》、《关于能源使用合理化的法律》、《中小企业破产互助法》。

经济法

·6·

(二)我国经济法的形成轨迹

我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2年),这是中国经济法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第二阶段(1992年以来),这是中国经济法勃兴和走向成熟时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转换,经济法在中国诞生了。1979年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首部经济法。这期间的经济法还有《统计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此外还有大量由国务院制定的经济行政法规。随着经济法的兴起,民商法也产生和发展起来,《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民事法律相继通过。党的十四大在对国内外形势作了正确分析后,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的历史性选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抓住法制建设的契机,重视经济立法,从而使我国经济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法体系。这一阶段,市场规制法异军突起,和先前发展起来的宏观调控法组成了我国经济法的主体部分。这一时期的经济法主要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招标投标法》、《税收征收管理法》、《预算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审计法》、《价格法》、《劳动法》等。

(三)中外经济法的形成轨迹比较

中西方经济法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都是国家为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矫正市场机制的不足,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干预、协调、平衡和调节,实现社会公平和效率的兼顾,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西方经济法赖以生成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中西经济法生成的差异,通过对中西方经济法产生发展历史轨迹的分析,笔者认为中西方经济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经济法的生成背景及启动因素而言,我国经济法并非脱胎于自由竞争的经济环境,并非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水到渠成的产物,而是政府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作为法制工程的一部分,同时亦是国家作为主体在应对外部挑战与时代要求时的一种积极回应。所以,中国经济法并非由社会内部自发产生,其产生实际上是政府自觉地从无微不至的管理到不断放权的过程,属于政府推进型。而西方经济法则是在自由市场经济向垄断市场经济转变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具体途径为市场失灵——民商法无以弥补——为限制自由主义国家进行干预——经济法产生,其为市场经济内部不断完善的产物,属于自然演进型。

其次,经济法生成的法制环境也有很大的区别。我国由于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及相应的自给自足封闭的经济形式,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市场经济的扼杀存在观念的影响,导致我国市场经济基础薄弱,横向经济关系萎缩,反映在法律和受苏联否认私法影响上,即为民商法缺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微观经济日渐放开,政府职能也不断转变,民商法、经济法等几乎同时上马。西方的市场经济是不断发展逐渐自然成熟的,故与此相对应,各种调控经济行为的法律制度也经历了从孕育、分离,到独立、成熟的不断发展的过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7·

程。在刑法、民商法及行政法充分发展之后,经济法也自然分娩了。西方经济法是在民商法发达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产生是为了弥补民商法、行政法调节经济关系的不足,走的是一条“反民法”、“异民法”的道路。而中国经济法是民商法缺位下发展起来的,其产生并非为弥补民商法不足,而是与民商法同生同荣、共同发展。

最后,经济法生成的路径存在很大差异。在西方经济法体系形成过程中,市场规制法先于宏观调控法产生。市场规制法产生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宏观调控法产生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而在中国经济法体系中,最先产生的是宏观调控法,市场规制法是在经济法得到初步发展后才产生的。两者社会本位形成路径也完全不同。西方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是在个体本位上发展起来,是对个体本位的扬弃,中国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是由国家本位发展而来,是对国家本位的修正。中国经济法产生于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发展起点在于规范政府干预经济行为;西方经济法产生于自由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发展起点在于规范市场竞争行为。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中西方经济法存在很多的差异,有着不同的产生、发展、历史轨迹和规律,所要面对的问题和肩负的任务是不同的。中国经济法矗立的现实基础是还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克服市场失灵也要培育和发展市场,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属于政府推进型的,加之我国经济法发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为了发挥市场经济基础作用和警惕干预的滥用,我国经济法还肩负规范和约束政府的经济行为的重任。历史表明,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其现在可能的选择。我们不能忽视中西方经济法差异的客观存在。目前,我国经济法学界大多从中西方经济法一致的假设出发,仅以西方经济法为参照系来论证经济法的一般规律。如果不结合中国国情,则完全有可能导致以西方经济法的个性来代替中国经济法的个性,进而以西方经济法的个性代替整个经济法的共性,因而分析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特殊性应成为研究中国经济法理论的起点,只有把握了中国经济法成长的独立性才能获得对中国经济法的正确认识,也只有从这里入手才能真正建立起中国的经济法理论体系。对于中国经济法的发展路径来说,正确的选择应该是抛开西方经济法学说对我们的束缚,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基础出发,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法。

第二节经济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定义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定义表述。中外学者见仁见智,在这里我们仅就我国经济法的概念做一个阐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和法学建设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经济法研究蓬勃兴起,一度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产生过诸多经济法理论。当前随着新经济体制的建立

经济法

·8·

和发展,有关经济法理论又在不断修正、补充和更新。在此,我们以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界限,把此前出现的经济法学说观点概称为“旧论”,而此后出现的经济学说观点概称为“新论”。

(一)旧论

有关我国经济法学说的旧论一般说来是在1986年前后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综合经济法论

代表人物是王家福、王保树。综合经济法论认为,经济法是以各种方法对各种经济关系进行综合调整形成的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中心词是“综合”,并指出,经济法是综合的法律部门,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调整对象是综合的,不是单一的,包括平等的、行政管理性的、劳动的三种不同质的社会经济关系;经济法调整方法也是综合的,不是特定的,包括经济民法方法、经济行政法方法、经济劳动法方法。此论与苏联综合部门法学派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

2.学科经济法论

代表人物是佟柔。学科经济法论认为,经济法是指国家制定或颁布的一系列经济法规,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也不是一个综合部门,而只是一门法律学科。这个学科的任务是研究如何运用已有的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来有效地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由于经济法是运用各种基本法的手段和原则对不同种类的经济关系进行综合调整,故它没有统一的调整对象和方法,不能成立一个独立的或综合的法律部门,但作为一门以经济法规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还是必要的。

3.经济行政法论

代表人物是梁慧星、王利明,曾合著《经济法的理论问题》(1986)。经济行政法论认为,作为法律意义上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经济法就是经济行政法(或行政经济法),它是国家行政权力作用于经济领域,国家行政机关对国民经济实行组织、管理、监督、调节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主要调整纵向的、具有行政隶属特征的经济管理关系。指出,经济行政法是行政法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经济行政法和行政法在调整对象上具有不同的特征,这就决定了经济行政法有可能从行政法中分离出来。此论可以说是因袭苏联经济行政法学派的观点。

4.纵向经济法论

代表人物是孙亚明。纵向经济法论认为,社会经济关系存在纵向和横向的两个方面,经济法就是调整纵向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而横向经济关系则应由民法调整。此论在《民法通则》颁布后提出,曾代表着官方的立场和观点。立法机关在关于《民法通则》(草案)的立法说明中提出:“民法主要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即横向的财产、经济关系。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国家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等纵向经济关系或者行政管理关系,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9·

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主要由有关经济法、行政法调整”。但是,如何看待纵向经济关系?又有不同认识。孙亚明认为,纵向经济关系表现为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管理而发生的经济管理关系;谢次昌、郭锐认为,纵向经济关系不仅表现为国家(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关系,而且表现为经济组织内部的管理关系即企业管理关系或微观管理关系(对谢、郭二人的看法也有人概括为“宏观微观经济法”论)。另外,纵向经济法论与经济行政法论在表述上极为相似,不同的是它更为注重或立论于经济法的独立性,而后者却不注重经济法的独立性,甚至把经济法看成行政法的分支。

5.企业经济法论

代表人物是潘念之。企业经济法论认为,经济法是调整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所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企业、经营管理作为中心词。

6.纵横经济法论

这一论说是经济法的主流观点。纵横经济法论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纵向经济关系和横向经济关系的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基于论者观察纵、横经济关系的角度和表述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三种解说。

(1)纵横统一说。代表人物是刘文华。此解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纵横统一的经济关系的一个法律部门。具体表述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过程中和计划指导下的经营协作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张应将纵向经济关系和横向经济关系统一来把握。

(2)管理协作说(即纵横并列)。代表人物是杨紫烜。此解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和经济协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管理是指在对社会生产总过程以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利益关系;经济协作关系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和计划指导下进行协调劳动而发生的物质利益关系。

(3)密切联系说(即纵横偏正)。代表人物是李昌麒、陶和谦。此解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以及与经济管理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经济协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管理关系是主要的,经济协作关系是有限的。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论说,例如,国民经济运行法论,代表人物是刘瑞复(《新经济法论》),此论认为,经济法是法在调整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制度、法形式和法方法的总和,它是关于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法,包括国民经济组织法、经济活动法和经济秩序法。此论是把经济法概念放到国民经济运行及其法律调整机制中去考察,突破了“法规范—法制度—法部门—法体系”的模式,并不是限于从调整对象来解说经济法。再如,大经济法观点,即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或表述为经济法是各种经济法律、法规的总和。

这些旧论反映了我国经济法学初创阶段的研究状况,其形成显然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相适应并受到制约的。其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虽已表示抛弃计划经济体制,但还没有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因而计划体制一直未能根本触动,经济法律现象也未

经济法

·10·

摆脱计划体制的烙印;其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国外的学术信息尤其是法学(经济法学)信息传入中国极少;其三,我国的法学理论长期受到苏联法学理论的影响。

(二)新论

主要有以下五种论说。

1.国家协调经济关系论

代表人物为北京大学杨紫烜教授,他提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国家协调”是中心词。另外,北京大学张守文在《市场经济与新经济法》中提出调控规制论,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指出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是国家实现社会经济职能的两种形式,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互补。

2.纵横统一新论

代表人物为中国人民大学刘文华、史际春教授。他们认为经济法是对纵向的经济管理关系和一定范围内的横向的经营协调关系进行综合、统一调整的法律部门。指出,经济法调整的横向经济关系是有限的,界定为“经营协调关系”(或经济协调关系、市场运行关系),包括联合、协作、竞争三种关系。史际春在《经济法总论》中提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并进一步阐述,纵横之说最初确是拉普捷夫就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而提出来的,说它是一种形象化的提法也是实情。但中国经济法理论并非将其停留在调整对象范畴,而是赋予其更为广泛、深刻的含义,纵、横经济关系不仅就“关系”而言,它主要指社会经济存在和运动的两种基本形态,一切有关经济管理、经济监督、经济集权、经济统一、计划与计划调节等有层次序列之别、有上下运动形态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都可列入纵向范畴;一切有关经济独立、经济自主、经济分权、经济民主、市场与市场调节等,都可列入横向范畴。

3.国家经济调节关系论(或国家经济管理关系论)

代表人物为武汉大学漆多俊教授。他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提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认为国家调节社会经济有强制、参与、促导三种基本方式,由此产生的经济关系都是以国家(或其代表者)为一方主体的,故称国家经济调节关系。

4.需要国家干预经济关系论

代表人物为西南政法大学李昌麒教授。他提出,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全局性的、社会公共性的、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言之,就是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此论中心词是“国家干预”。

5.社会公共性经济管理关系论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11·

代表人物为清华大学王保树教授。他认为经济法是调整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社会公共性”和“经济管理关系”是其中心词。经济法的本质在于它是确认和规范政府干预经济之法,认为笼统地说国家干预或者仅仅只是说确认政府干预经济,都是不妥的。

从这些新论看,人们对经济法的认识歧见开始减少,除有些具体内涵不太一致和表述上的差别外,基本是趋同的。

(三)关于经济法的一般定义

综合各种学说见解,可对经济法作这样一个一般定义:经济法是产生于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体现国家干预经济意志的新兴法律部门,是综合运用国家权力或宏观调控手段以不断解决个体营利性与社会公益性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良性发展的法律规范系统。

理解时注意以下内涵:

1.经济法是体现国家干预经济意志的法

经济法与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积极职能作用相关联,它是国家积极调节社会经济的产物。国家干预社会经济,一般可归纳为三种情形:(1)维护社会经济自力机制——市场机制(竞争机制)。(2)保障市场经济运行能有一个较好的宏观经济环境。(3)国家(政府)出于特定目标或特殊国情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参与。而国家干预经济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做到“适度”。国家干预经济是作用于市场经济基础之上,应当实现国家干预与市场作用的良性互动。凡是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就实行国家干预;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就禁行国家干预。

2.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规范系统

国家干预经济需要制度化,这个过程通常表现为:经济目标——经济理论——经济政策——经济法律。经济法具有强制力,它的调整方法体现为综合运用国家权力或宏观调控手段。

3.经济法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主题的法

它的基本价值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性,不断解决个体营利性与社会公益性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良性发展。

4.经济法是现代法,不同于民(商)法、行政法等传统法律部门

经济法体现了法律调整经济事务的综合性、跨域性、专业性,所谓“公法私法化”、“私法公法化”便是经济法的写照,经济法制度体系中交织着公法内容和私法内容。

(四)本书关于经济法的定义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可以对经济法的基本含义作如下表述:经济法是指调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及其政府为了修正市场运行缺陷,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而履行各种现代经济管理职能时与各种市场主体之间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

·12·

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经济法的产生必须以现代市场经济为前提

经济法根植于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两大基石之上。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这一定义也是对古代经济法、近代经济法的彻底否定。因为古代、近代不具备经济法植根所需的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土壤,当然不可能孕育现代经济法。

2.经济法的价值目标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这与民法、行政法的价值目标相区别。民法奉行个体权利本位,行政法奉行国家权利本位。而经济法则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既侧重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又兼顾市场经济个体权利的保护,实现社会利益和个体利益的最大协调和平衡。

3.经济法的职能是修正市场运行缺陷

这里所称的市场运行缺陷既包括市场缺陷又包括政府缺陷。它不仅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约束和规范,是政府干预法制化和市场秩序优先的必然要求。经济法修正市场经济的过程可以展示为: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失灵——约束和规范政府干预。在“双重失灵”和“双重干预”的基础上,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4.经济法律关系在这个定义中也得到充分体现

国家作为一方主体与其他社会主体发生权利义务关系,导致经济法律关系发生的法律事实是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履行。

5.在界定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处理国家和市场主体之间关系时,我们用的是“管理”一词,舍弃了协调、调节和干预几种提法

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种的理由:(1)“协调”、“调节”和“干预”的任一提法都不利于表达经济法主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对杨紫烜教授、漆多俊教授、李昌麒教授等的经济法定义进行剖析。不难发现,这些动词的动作发生主体是国家,动作受体却是经济关系,并非市场主体。我们知道“市场”或“经济”是指一种关系或过程,没有法律人格不能成为法律关系主体。(2)“协调”、“调节”和“干预”的提法不足以全面概括现代国家经济职能的内涵。现代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与管理手段相当庞杂,而且往往针对不同的经济管理领域采取不同的调整方法。所以经济法概念的这一提法的内涵必须最大限度地包容这些不同的调整方法,但是很显然,所谓的“协调”、“调节”和“干预”都不能胜任这一要件,例如,在微观规制领域中,国家对垄断的调整手段是较为强硬的,其行政意志明显凌驾于违规的市场主体之上,这时候两者之间的关系无论如何也称不上“协调”和“调节”。再如,在宏观调控领域中,国家对市场主体的调控方法往往是间接的、引导性的,这时使用干预这种直接性调整色彩较为强烈的提法显然不太合适。而“管理”提法的内涵却相当广泛,无论是宏观调控、微观规制都可以用管理予以总括;而且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都不是完全相同的,采用“管理”这一弹性较强的提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13·

法显然更加具有可塑性①。(3)“管理”不等于“命令与服从”,现代经济管理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根据语义,“管理”含义有三:其一是“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其二是“保管和料理”;其三是“照顾并约束(人或动物)”②。从上述语义分析可知,“管理”本身并无“命令与服从”的内涵,它只是一个中性动词,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认为国家管理经济应该使用命令式的方法,“管理”一词就自然等同于斯。然而到了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对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的认识已非昔日可比了。国家对市场的管理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进亦有所退,手段综合而灵活,以“管理”表达经济法,自然就无可厚非了。

6.经济法地位的独立性也在此定义中得到体现

经济法是调整上述经济关系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也就是说,调整上述经济关系的一系列法律规范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构成我国独立的经济法部门。

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一)法律调整的含义

法律上的调整是指法律对社会关系的整顿和调控。整顿和调控既包括对已经成熟且稳定发展的社会关系的整顿和调控,又包括尚处萌芽状态,还未充分发展的社会关系的整顿和调控,其目的是对社会关系进行梳理,以促进社会关系上升为法律关系,进而受到法律的保护。在法律调整的研究中,应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调整的性质与范围(即调整对象)的问题,二是调整的措施与手段(即调整方法)的问题。

(二)法律调整对象的含义及特征

法律调整对象即受法律整顿和调控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与范围。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客观性

客观性指调整对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与人类社会生活与生俱来的社会存在。对调整对象只能去认识,去发现,去界定,而不能主观臆造。

2.区别性

作为法律调整对象的社会关系,依据其性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关系领域。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存在于经济关系之中。

3.层次性

作为调整对象的社会关系和被法律调整后形成的法律关系有着实质上的区别。

(三)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含义

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未达成共识,观点从多,争论激烈。

我们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特定的经济关系的,而并非调整所有的经济关系。这特定的

①顾功耘.经济法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6.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81.

经济法

·14·

经济关系就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即是经济法应当保护、促进、指导、限制、禁止和取缔的社会关系,受到国家性质、经济基础及法律结构的制约,也就是经济法律规范效力所及的范围。

(四)我国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基本内容

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在调控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它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市场主体规范关系

市场主体是指市场生产经营活动的参与者和财产责任的承担者(包括经济组织和个人)。经济法对市场主体的规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确立进入市场的主体资格,规范企业法人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及企业内部机构的设置和职权。

(2)确立和保证我国企业公司制改革的方向,及国有企业在转化为公司和运作过程中,如何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3)确立和规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责任,强调企业破产风险意识,保证企业破产和破产企业的财产清算、职工安置合法有序地进行。

2.市场秩序规范关系

市场秩序是指市场运行的状态和情况的综合(正常、不正常)。

市场秩序规范是指国家为了建立稳定的、活而不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对市场所进行的适度调控。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规范和引导市场竞争向合法合理并符合社会公序良俗的方向发展,制止和打击非法垄断,保证市场的畅通及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2)规范和赋予消费者法律上的权利,使其能通过合法、便捷的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真正尊重消费者的同时,亦是对市场主体的产品、服务质量的有效监督。

(3)规范广告、房地产、证券、期货和产权交易市场,保证这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与法治的要求相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质和内涵相符。

3.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宏观经济调控关系是指国家从长远目标和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因素,实行全局性的管理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组织所发生的具有隶属性或指导性的社会经济关系。

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社会经济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尽管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了基础性的作用,但市场调节毕竟是属于基础层次的自发调节,它并不是万能的,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因此,我们在尊重和利用市场的同时,决不能迷信市场,而应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改变宏观调控的方式、手段和范围,使其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15·

宏观调控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调整和规范计划、财政税收管理关系,改革传统的计划体制和税收征管模式,变原来的实物、个体管理为价值、总体管理,使计划、财政税收在综合平稳、培育市场、重点建设、协调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2)调整和规范金融、外汇管理关系,即要突出中央银行的主管地位,强化对人民币发行、使用、结算及利率的总体宏观管理,并采用经济手段对人民币兑换外币的汇率予以调控,以保证国家资金的合理流动和分配及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抑制。

(3)调整和规范外贸管理关系,以保证在对外交流和经济合作中有利于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规划和外贸主体自身效益的提高。

(4)调整和规范会计、审计管理关系。会计、审计是通过对国家各经济管理及职能部门的会计账目的审查、核算,来监督和保证各类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沿着符合国家财税、金融等政策规定的方向运作。

4.社会分配调控关系

社会分配调控关系是指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既包括在全部再分配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社会关系,也包括在初次分配中所发生的需要国家干预的部分分配关系。

三、经济法的特征

与其他部门法相比,经济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综合性

经济法的综合性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调整对象上,经济法调整国家在履行经济管理职能时与各个市场主体之间产生的经济关系。包括企业组织管理关系、市场管理关系、宏观管理关系,以及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经济关系。其内容涉及工业、农业、基本建设、自然资源、能源、环保、运输、邮电、海商、物资、商业、外贸、海关、旅行、劳动、物价、财政、税收、金融、专利、商标、统计、审算、会计等各个方面。

(2)在规范构成上,体现了经济法综合性。经济法调整对象上的综合性,决定了经济法调整需求的综合性,进而决定经济法规范构成的综合性。经济法规范,既包括若干部门经济法,又包括经济法律、法令、条例、细则和办法等许多规范性的经济法律规范,还有中央制定颁布的,地方和主管部门制定和发布的,不同层次、不同法律效力、不同适用范围的经济法律规范;既包括实体法规范,又包括程序法规范;既包括对内经济法律规范,又包括对外经济法律规范。

(3)在调整方法上,体现了经济法的综合性。调整对象的综合性决定了经济法针对不同的经济关系,采用不同的调整方法。经济法的调整方法,既包括直接的强制性的规定,

经济法

·16·

也包括间接的疏导式的影响。而且,其直接调整方法和间接调整方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采用,视不同的情况而定。

(4)在规范作用结果上,经济法也体现了综合性。经济法针对调整对象综合性制定不同的经济法规范,来用综合性的调整方法。最终是为了产生综合的整体调整效应,即实现经济法的价值和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

(二)经济政策性

经济政策是国家着眼于现实的经济时态,以诱导经济向一定的方向发展的有意识的行为。①就根本意义而言,它是作为经济行动单位的政府行动原理。②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这就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生活的变化是迅速的,因而指导和规范经济活动的经济政策也应该从服务经济生活出发,适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经济法是国家自觉参与和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其目的不是直接抽象地设定和保障某种权利,而是追求对万变的经济生活及时应付,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因此,其重要任务是实现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要求。这就使经济法具有显著的政策性特征。这主要表现在经济法随时根据国家意志的需要赋予政策以法的效力,并根据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在经济法的执行和司法力度方面,也无不受到经济政策的影响。经济法体现经济政策,是作为经济政策立法的总体把握。

③所以,体现经济政策的经济法也应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改,同时还应是有一定的弹性或灵活性,也就是说,对于新出现的经济法现象,在不频繁修改法律的情况下,也能对其进行调整。此外,由于经济政策是用来解决经济问题的,它使相应的经济法律、法规,在内容上都是经济性的。故有的学者认为,经济法有灵活性和经济性的特征,本书认为,灵活性和经济性与经济政策性不是并列的概念,经济法的灵活性和经济性导因于经济的政策性,是经济政策性的衍生物。

(三)规制性

经济法的规制性是指经济法能够促进与限制、奖励与惩罚结合并用,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和立法目的。

任何统治阶级要想有效地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组织、领导与管理,就必须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式和经济任务的要求,针对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制定并颁布促进性与限制性相对应、奖励性与惩罚性相结合的有关经济法律规范,以便指导各种经济活动走上健康正确的发展轨道,调整好经济关系,处理好经济纠纷,为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秩序和创造最佳的社会经济环境。

限制性是法律的基础,经济法的限制性,主要是指通过限制或禁止某种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法律规定,来实现限制或者取缔某种经济活动和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或者存在的目

①[日]本之锦哉,等.经济法[M].东京青林书院,1986:5.

②[日]渡不经彦.现代的经济政策[M]//本之锦哉,等.经济法.东京青竹书院,1986:6.

③[日]本之锦哉,等.经济法[M].东京青林书院,1986:5.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17·

的。促进性是一般法律所不具有的,是经济法特有的个性,主要是指通过鼓励或者认可某种作为或不作为的法律规定,来达到促进或者支持某种经济活动和某种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或者存在的目的。

促进性与限制性是辩证统一的,一般经济法律规范都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体。不过有的经济法律规范较侧重于促进性,但多数的经济法律规范是两者兼有之,相辅相成的。

惩罚性是法律的共性,经济法的惩罚性是指违反经济法律规定要承担责任,受到法律制裁。奖励性是一般法律所没有的,也是经济法特有的个性,主要是指规范执行经济法律规定并有突出成效的,给予奖励。

惩罚性与奖励性相结合,是经济法的一大特点,这种赏罚分明的法律后果,在每个经济法律法规的末尾和章节予以规定,不仅规定了明确的奖励标准和界限,还规定了实施机关和实施程序,便于这些法律规定的具体适用。

经济法的促进性与限制性特点是其奖励性和惩罚性特点的基础和前提,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是前者的派生与体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就构成了经济法规制性的特点。

(四)平衡(协调)性

经济法的平衡(协调)性是指经济法综合运用各种措施,使市场主体的行为和政府干预的行为保持适度的平衡(协调),以实现相互冲突的利益在社会总体利益目标下得到满足而显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静态特征①。

市场与国家是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机制,共生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中,其中,市场是经济发展成长的原生机制,国家是维护社会经济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的外生机制。经济法要做的就是在社会经济运行的系统中,使市场和国家机制各行其是,各尽所长,并在相互配合的基础上相得益彰。市场机制和国家机制是一对矛盾体,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市场强调平等、自治的契约精神和竞争的理念,以个人为本位,以权利为核心运转;而国家着重强制性和暴力色彩,以国家为本位,以权力为核心运转。它们有着不同的范畴和理念,以至于民法、行政法等往往只顾其一,不顾其二。经济法则在市场和国家这对矛盾体相互博弈的过程中起着润滑剂的作用,并力图找到两者的最佳契合点,即现实两者的动态和谐,兼顾市场与国家二者的协调与平衡。正如金泽良雄所云,经济法“她像一位和平的天使,一只手握着崇尚自由却柔弱哀怨的市民社会,另一只手握着强悍却孤立的政治国家,让它们和平共处,携手走向美好的未来”②。

经济法作为规范和约束政府干预之法,平衡协调性是它的主要特征。体现在调节方式和追求目标两个方面。在调整方式上,经济法运用各种手段平衡协调市场主体的行为和政府的干预行为,使两者的行为都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以促进经济健康、平衡(协调)发展。在追求目标上,经济法平衡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以达到社会总体利益的平衡,

①王剑峰.论平衡性是经济法的重要特征[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

②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128.

经济法

·18·

而不是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利益。①正如茹洋所云,国家权利与资本自由好比天平的两端,中间的平衡点是市场规律,而经济法是一个活动的砝码,它的作用在于调整天平的平衡,当一端偏轻时,经济法这只砝码,就偏向这一端,以保证这台天平始终处于平衡状态②。因而平衡(协调)性是经济法的主要特征,是经济法理论研究的切入点,也是经济法立法和实施的前提③。

(五)现代性

现代性问题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讨论中心之一,其核心是合理化问题。大致说来有两种分析,一种是把现代性作为近代史意义上的史学概念,描述的是西方社会文艺复兴以来的历史沿袭和基本特征,是和“古代的”、“近代的”相并列,和“传统的”相对立的一种对欧洲近现代史的概括性的称谓;另一种是把现代性作为精神理念意义上的哲学范畴,探求的是支配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历史变迁背后的规范和理想。本书认为经济法具有现代性,也是从上述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是从经济法产生的历史起点上分析,二是从经济法的内在精神追求上分析,本书认为经济法的现代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在历史和时间起点上,经济法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政府干预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法律部门。政府干预出现伊始经济法便产生,在政府干预失灵后,为了解决政府干预失灵,经济法得到进一步完善和科学化。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干预,制定了大量的经济政策,但是由于经济政策立法先天就不具备现代经济法的规范政府干预的职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政府干预的滥用,最终政府干预走向失败。从美国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出现“滞胀”,宣告“政府失灵”。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现代经济法作为解决“政府失灵”的有效手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从经济法产生的路径来看:市场对资源配置——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经济法产生——政府干预失灵——政府干预法制化——现代经济法的完善与科学化,因而,与民法、行政法相比,根本不存在什么古代或近代经济法,经济法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

(2)在内容要求上,一方面,经济法具有双重职能,它不仅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有效手段,也是政府干预的约束和规范,是政府干预法制化和市场有序的必然要求。可以说,只有认识到经济法的双重职能,才能防止出现“政府失灵”,使政府干预经济在一个法制的轨道上协调、长久、有效地进行。法制政府,依法行政是现代市场的内在要求,而在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济法,无疑应肩负起上述双重职能。另一方面,现代经济法法益保护也具有双重性,既侧重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又兼顾市场经济个体私利的保护,实现社会公益和个体私利的最大协调和平衡。

①王剑峰.论平衡性是经济法的重要特征[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

②茹洋.经济法调整对象的法理重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5(3).

③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128.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19·第三节经济法的功能和经济法律制度的体系

一、经济法的功能

一个法的部门重要性如何,取决于该法功能的大小。我国经济法之所以是一个重要的法的部门,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它在保障和促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和作用。

经济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法的一般功能

1.保障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实现政府监督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一般不再进入微观经济领域,直接干预企业的经济活动。政府只是通过税收、价格、预算、利率等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对经济生活进行监测,在必要时进行适当干预。

2.规范市场主体

国家通过经济法对市场经济各类主体做出规定,并对各种主体的内部和外部权利义务关系做出一定规范,保证市场主体的规范化,从而保障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

3.制定市场活动规则,维护市场健康运行

市场经济需要公平、公正、公开的“游戏规则”,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共同客观规律的要求。经济法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将这些游戏规则法律化,让市场主体根据这些游戏规则去做出合理有效的抉择,而不是像过去在计划经济下一样,由政府去替市场主体决策。经济法将合理的游戏规则合法化,使得市场能够良性有效运行,从而建立良好的经济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4.规范政府失灵

经济法还对政府行为进行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保证政府不会滥用经济权力,对国民经济进行过度干预,从而有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功能

1.保护、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合法权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保护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任务和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和整个经济稳定发展的决定性条件。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了许多领域的生产建设事业都可以放手依靠集体来办。例如,《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和《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等有关法规,赋予集体经济组织比国有企业更大的自主权,并且做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定,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集体经济的迅速发展。此外,宪法还规定要保护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经济法也将之具体化。另外,我国一系列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法规,改善了吸引外商来华投资的法

经济法

·20·

律环境,推动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迅速发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创立,也是促进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

2.经济法是保障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工具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就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市场经济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起着很大作用。但是,对市场经济要进行调控、管理,防止出现无政府状态,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也不能过于僵化,防止走向市场经济的对立面。市场经济是有效率的,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及市场失灵,因而,国家要在国民经济总体方面加强协调,对国民经济实行协调,实现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3.引导、推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经济法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着巨大作用。其表现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有助于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法不仅肯定已经取得的成就,保护现实生活中合理的事物,而且可以作出纲领性的规定,促进事物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二是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了保证经济体制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经济法律、法规中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作出规定,使这些措施规范化、法律化,有助于国家机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严格地遵守和执行这些措施。三是有助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法律手段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有助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稳步发展。通过经济立法可以把经济体制改革中建立起来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管理制度、宏观调控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在经济法律、法规中肯定下来。

4.经济法是促进我国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的有力工具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在当代,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十分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都不能孤立地发展。闭关自守,就不可能缩短我国同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的差距,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积极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竞争。

5.维护经济秩序,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没有良好的经济秩序,要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加强市场管理,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方面,以及在计划、投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等方面,制定了不少法律、法规。要运用经济规制方面的法规、经济监督方面的法规和奖惩方面的规定,对违反经济法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制裁,对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行为进行鼓励。例如,在市场管理方面,经济法就对不合理的垄断、反竞争、限制竞争行为进行制裁,而鼓励竞争、促进有效联合、加强协作、打破地区封锁、反对保护落后,促进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的形成和繁荣。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参考答案] 1、任何一种经济法律关系都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即主体、()和()。 2、我国民法将法人分为法人和()法人两大类。 3、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主体和()。 4、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包括()和()。 5、作为法律事实中的行为,包括市场经营行为、()、()和经济违法行为。 6、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有物、()、货币与有价证券、()和管理对象。 7、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和市场之间的经济关系。 8 ?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所确认的,在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调控过程中,当 事人之间所形成的具有()内容的经济关系。 9、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中的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具体包括有综合经济管理机关、部门经济管理机关、()、()和经国家特别授权的经济组织。 10、经济法律事实按其与经济法主体自觉意志的联系可分为()和()两大类。 [参考答案] 1、内容客体 2、企业非企业 3、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 4、完成一定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劳务 5、经济管理行为经济仲裁、司法行为 6、智力成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权利行为 7、国家 8、监督权利与义务 9、职能经济管理机关经济监督机关 10、事件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下列关于法人的论述,第()项是错误的。 A、法人必须依法设立 B、法人必须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C、法人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名称和场所 D法人可以承担有限责任,也可以承担无限责任 2、下列第()项经济法主体具有法人资格。 A、个体工商户 B、公司 C、农村承包经营户 D、个人合伙 3、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 A、所有经济法律关系 B、各种经济关系 C、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关系 D、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 4、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总是由一定的()所引发的。 A、当事人的要求 B、事件 C、行为 D、法律事实 5、自然灾害属于()时,是法律事实的一种。 A、事件 B、行为 C、不可抗力 D、非故意行为 6、经济法律关系是()对特定经济关系调整的结果。 A、道德伦理 B、风俗习惯 C、经济法 D、党的纪律 7、经济法律关系的实体内容是()。 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权利义务 8、()是经济法主体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2020年初级经济法基础章节考点试题:第一章含答案

2020年初级经济法基础章节考点试题:第一章含答案 第一章总论 知识点:法律关系 1.考点频率:★★★ 2.难度:低 3.题型:选择、判断 【例题·单选题】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买卖合同,向乙公司购买了一辆汽车,价款18万元,该买卖合同的法律关系的主体是() A.甲公司与乙公司 B.汽车 C.18万元价款

D.买卖合同 『正确答案』A 【例题·单选题】张某从一家电脑专卖店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双方该买卖的法律关系中,笔记本电脑属于()。 A.法律关系的主体 B.法律关系的客体 C.法律关系的事实 D.法律关系的内容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在初级考试中,买卖关系中,买卖的物品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例题·多选题】下列自然人中,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有()。

A.赵某,16周岁,在某超市上班 B.王某,15周岁,辍学在家赋闲 C.张某,20周岁,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 D.李某,10周岁,不能辨认自己行为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在民法上,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选项B),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选项C)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例题·多选题】李某今年17周岁,先天双臂残疾,但是精神状

况正常,且天生练就双脚写书法的绝活,目前在一家书法协会工作,工作稳定。关于该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李某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B.李某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C.李某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D.李某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正确答案』AC 『答案解析』选项A,自然人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所以具有民事权利能力;选项C,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例题·多选题】下列属于法律关系客体范围的有()。 A.建筑物 B.生产经营行为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重点归纳绝密

第一章总论表一、法律关系 主体 (双)自然人自然人(中国人、外国人、无国籍人);自然人性质的特定主体机构、组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政党和社会团体 国家 内容 权利 义务积极、消极 客体物自然物、人造物、一般等价物非物质财富知识产品、道德产品 行为 人身 表二、法律事实 分类内容标准 事件绝对事件(自然现象)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相对事件(社会现象) 行为合法行为(等)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违法行为(等) 表三、法的形式 形式制定机关注意要点 宪法全国人大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法律全国人大——基本 法律 人大常委会——其 他法律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就有关问题作出规范性决议或者决定,与 法律具有同等地位和效力 法 规 行政法规国务院 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其 常委会 省;省会、特区、较大的市(1+3) 规章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行政规章在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仅起参照作用” 地方政府 规章 地方人民政府 政府规章除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外,还不得与上级 和同级地方性法规相抵触 效力排序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同级地方政府规章提示自治区法规、特别行政区法、国际条约也属于法的形式表四、法的分类

划分标准法的分类 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划分(创法成不成)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划分(那(内)三小子根本太普通)根本法和普通法根据法的内容划分(内容很诚实)实体法和程序法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划分(小三长的特别一般)一般法和特别法根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形式划分(祖国)国际法和国内法根据法律运用的目的划分(目的是为了开公司)公法和私法【记忆口诀】“小三(根据三种效力)长的特别一般(分成一般法和特别法)”。 表五、经济仲裁 适用范围适用“平等主体”“合同纠纷”“财产权益纠纷” 不适用《仲 裁法》 劳动争议、农业承包合同纠纷 不能仲裁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人身) 原则自愿、公平、独立仲裁、一裁终局 仲裁委 员会 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无隶属关系

2018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第一章 练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法基础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狭义的法律指拥有(B )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 A、司法权 B、立法权 C、行政权 D、强制权 2、关于法的本质,说法不正确的是(C )。 A、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B、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C、法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D、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 3、(A )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 . A、法律事实 B、法律事件 C、法律行为 D、法律规定 4、根据(D )可以把法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A、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 B、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 C、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 D、法的内容 5、下列(D)可以提请仲裁。 A、婚姻纠纷 B、继承纠纷 C、抚养纠纷 D、买卖纠纷 6、下列属于诉讼时效中断的是(C )。 A、不可抗力 B、权利人被义务人控制 C、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的 D、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 7、行政处分与行政处罚共有的处罚形式是(B )。 ! A、罚款 B、警告 C、开除 D、拘役 8、属于刑事责任形式的是(A )。 A、没收财产 B、罚款 C、没收违法所得 D、赔偿损失 9、下列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理范围的是(D )。 A、申请营业执照,被工商部门拒绝 B、认为行政机关侵犯企业经营自主权 C、对税务机关罚款处罚不服 D、认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不合法 10、对于仲裁,说法不正确的是(B )。 A、仲裁不公开进行 B、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但实行地域管辖 C、仲裁委员会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D、仲裁应当开庭进行 11、《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是由(B)制定发布的。 · A、财政部 B、国务院 C、全国人大 D、全国人大常委会 12、(C)不是绝对事件。 A、地震 B、洪水 C、战争 D、死亡 13、根据行政复议法律制度规定,不属于行政复议参加人的是(D )。 A、申请人 B、被申请人 C、第三人 D、行政复议机关 14、下列属于行政处罚形式的是(A )。 A、行政拘留 B、有期徒刑 C、剥夺政治权利 D、记大过 15、最长诉讼时效规定,权利人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D)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A、3年 B、5年 C、10年 D、20年 16、因票据纠纷引起的诉讼,由(B )人民法院管辖。

第一章 经济法概述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参考答案] 1、任何一种经济法律关系都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即主体、( )和( )。 2、我国民法将法人分为法人和( )法人两大类。 3、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主体和( )。 4、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包括( )和( )。 5、作为法律事实中的行为,包括市场经营行为、( )、( )和经济违法行为。 6、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有物、( )、货币与有价证券、( )和管理对象。 7、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 )和市场之间的经济关系。 8.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所确认的,在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组织、管理、( )和调控过程中,当事人之间所形成的具有( )内容的经济关系。 9、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中的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具体包括有综合经济管理机关、部门经济管理机关、( )、( )和经国家特别授权的经济组织。 10、经济法律事实按其与经济法主体自觉意志的联系可分为( )和( )两大类。 [参考答案] 1、内容客体 2、企业非企业 3、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 4、完成一定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劳务 5、经济管理行为经济仲裁、司法行为 6、智力成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权利行为 7、国家 8、监督权利与义务 9、职能经济管理机关经济监督机关 10、事件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下列关于法人的论述,第()项是错误的。 A、法人必须依法设立 B、法人必须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C、法人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名称和场所 D、法人可以承担有限责任,也可以承担无限责任 2、下列第()项经济法主体具有法人资格。 A、个体工商户 B、公司 C、农村承包经营户 D、个人合伙 3、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 A、所有经济法律关系 B、各种经济关系 C、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关系 D、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 4、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总是由一定的()所引发的。 A、当事人的要求 B、事件 C、行为 D、法律事实 5、自然灾害属于()时,是法律事实的一种。 A、事件 B、行为 C、不可抗力 D、非故意行为 6、经济法律关系是()对特定经济关系调整的结果。 A、道德伦理 B、风俗习惯 C、经济法 D、党的纪律 7、经济法律关系的实体内容是()。 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权利义务 8、()是经济法主体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A、国家机关 B、企业法人 C、企业内部组织 D、公民个人 9、经济权利是由()所确认的一种资格或许可。

初级经济法基础重点归纳

经济法基础 第一章总论 法律关系 ◆法律事实:法律事件(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法律行为 法的形式 ◆判决书: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不能作为法的形式 法的分类 ◆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成文法、不成文法 ◆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根本法、普通法 ◆法的内容:实体法、程序法 ◆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一般法和特别法 ◆主体、调整对象和形式:国际法、国内法 ◆法的运用目的:公法、私法 仲裁(书面形式订立)行政复议:书面订立、口头形式 ◆仲裁原则:自愿原则、独立仲裁原则、一裁终局原则(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原则) ◆仲裁委员会:主任1人,副主任2-4人、委员7-11人,法律、经济贸易专家不得少于2/3 ◆仲裁协议:书面形式订立(口头协议无效) ◆仲裁庭:1名仲裁员或3名仲裁员组成,3名组成的设首席仲裁员 ◆仲裁开庭进行,一般不公开进行 ◆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范围:民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合同纠纷、房产纠纷、侵害名誉权纠纷);经济法、劳动法(破产、劳动合同 纠纷);选民资格、宣告失踪死亡;债务;宣告票据和有关事项无效的案件 ◆审判制度:合议制度、回避制度(证人不需回避)、公开审判制度、两审终审制度 ◆合议庭成员:3人以上的单数 ◆除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外,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由上一级法院 进行第二审 ◆合同纠纷: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保险合同纠纷:被告住所地或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票据纠纷:票据支付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侵权行为: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的:事故发生地或到达地、最先降落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不动产纠纷: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 ◆港口作业纠纷:港口所在地法院管辖 ◆继承遗产纠纷: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主要遗产所在地法院管辖 ◆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害时(超过20年的不予保护) 诉讼时效:普通(知道或应知道):2年 特别(知道或应知道):1年(出售质量不合格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最长(实际发生日):20年 ◆时效中止:诉讼时效期间最后6个月,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事由消除后继续进行 ◆时效中断:诉讼时效期间的任何时候,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义务的要求或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事由消除后重新计算 ◆两审终审:当事人不服第一审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不论案件是否公开审理,一律 公开宣告判决) ◆执行措施: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存款;扣留、提取被执行人收入;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财产;搜查被 执行人财产;强制被执行人交付法律文件制定的财物或票证;强制被执行人迁出房屋或退出土地;强制被执行人履行法律文书指

2018初级会计考试《 经济法》基础知识点笔记整理版.

《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法的本质与特征 1.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3)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4)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2.法的特征 (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利得性”。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注意】本质与特征是一回事,无需特别区分。

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法律事实概念: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 分类标准: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类别: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一)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1.自然现象(绝对事件):地震、洪水、台风、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生、老、病、死及意外事故。 2.社会现象(相对事件):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等。 【注意】法律事件的出现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不可抗力的特征。 (二)法律行为(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注意2】请大家重点掌握“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的区分,并看清题目问法。 【注意3】法律行为的反向问法,例:订立遗嘱是合法行为、积极行为、意思表示行为、单方行为、要式行为、自主行为。

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仲裁裁决 1.仲裁管辖权 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由当事人协议选定仲裁委员会。(自愿原则、独立仲裁原则) 2.仲裁庭的组成 仲裁庭由3名或者1名仲裁员组成。 (1)当事人约定由3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应当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1名仲裁员,第3名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第3名仲裁员为首席仲裁员。 (2)当事人约定由1名仲裁员成立仲裁庭的,应当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公平合理原则) 3.回避制度(公平合理原则) (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 (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4)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 4.仲裁应开庭但不公开(自愿原则)

初级经济法基础试题

初级经济法基础试题 初级经济法基础试题 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24小题,每小题 1.5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正确的答案。)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民事诉讼审判制度的是( )。 A、合议制度 B、公开审判制度 C、两审终审制度 D、一审终局制度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规定,下列关于仲裁协 议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口头达成仲裁的意思表示有效 B、仲裁协议一经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 C、仲裁庭有权确认仲裁协议的效力 D、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应当在仲裁庭首次开庭 前提出 3、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下列关于行政复议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不能申请行政复议

B、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不能申请行政复议 C、行政复议决定书自送达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D、申请行政复议,必须书面申请,不可以口头申请 4、根据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情形中,用人单位与 劳动者可以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是( )。 A、试用期用工 B、非全日制用工 C、固定期限用工 D、无固定期限用工 5、A公司为员工贾某支付培训费30000元,约定服务期为3年。2年后,贾某以劳动合同期满为由,不肯再续签合同。那么贾某 应支付违约金( )元。 A、0 B、10000 C、20000 D、30000 6、根据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集体合同与劳务 派遣的相关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 过 B、集体合同中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不得低于当地人民 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

第一章经济法概论

第一章经济法概论 一、名词解释 1法的概念2法律关系3代理4诉讼时效 5经济法6法律责任7经济法律关系8法律行为 二、填空题 1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____的产物。 2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____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予以保护其___ _的法律度。3经济法是国家为了保证经济协调发展『们制定的有关___ _和___ _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 20付纪后,德国法学家赫尔曼在其___ _中使用了经济法一词。 5经济法律关系吐_ ___,__ __,和__ __构成。 6经济行为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为达到一定经济口的,实现其权利和义务所进行的___ 。7智力成果足指人们从事_ ___所创造的成果。 8法律事实町分为__ __和_。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经济法谢整的社会关系足( )。 A财物赠与凭系B财产继承关系 C宏观经济调控关系D所有经济关系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足( )。 A物B行为 C禁止流通物D智力成果 3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由经济法律规范规定而形成的( )关系 A物质利益B责权利 C权利义务D特定经济 4在经济法律关系中,始终是经济法一方主体的是( )。 A国家机关B社会组织 C公民D个体工商户 5下列几项中,属于事件性质的法律事实是( )。 A设立公司B无因管理 C偷税D水灾 6凡是能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行为在经济} A法律规定B法律行为 C法律变动D法律事实 7根据我国法律所规定的20年的诉讼时效期间,自( )起 A权利被侵犯之日起 B权利人知道权利被侵犯之日起 C权利人应当知道权利被侵犯之日起 D债权订有期限的,自期限到来时起算 8下列关于经济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经济法一词最早出现在摩莱里1755年出版的《自然法典》 B经济效益原则是经济法的一个重要原则 C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概述.doc

参考答案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概述 一、填空题 1、权利与义务 2、意志和利益、认可 3、生产资料公有制、工具 4、同一类、法律规范 5、制定、最高 6、摩莱里、自然法典 7、管理与协调、经济关系 8、法律条文、法律 9、要求、不允许 10、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二、单项选择题 1、B 2、B 3、D 4 、 1 D 5 、D 6、 C 7、D 8 、D 9 、C 10、D 三、多项选择题 1、A、B C 2 、A C D 3 、B C D 4 A C D 5 、 B C、 D 6、A B C D 7 、A、B 8 、A B、C、DE 9 、B C、D 10 、A、B、C 四、判断题1、X 2、X 3 、X 4 、V 5 、X 6 、X 7 、X 8 、X 9 、V 10 、X 11 、V 12 、V 五、简答题(只简要说明) 1.法只存在于阶级社会,原始社会没有法,调节人们行为的规则依靠原始社会的道德习 惯。由于阶级和国家的出现,产生了最初形态的习惯法,最初的习惯法无文字记载,称为不 成文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文字把原始的习惯法用文字记录下来就产生了最早的法律。 法的基本特征如下:(1)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2 )法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3)法明确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4)法要求全社会普遍遵守。 2.法的效力包括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1)法的空间效力是指法在哪个地域范围内生效;(2)法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律的生效和终止时间以及法对该法颁布之前的所发生的事件有无追溯力;(3)法对人的效力是指,在一个国家的公民在外国适用何国法律的问题,以及非本国公民在该国适用何国法律问题等。 3?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专政的工具,法的内 容离不开统治阶级当时所在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经济法概论》作业

《经济法概论》课程作业 作业题目: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1、简述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2、简述法律事实的概念。 3、简述法人成立的条件。 第二章企业法 1、简述个人独资企业的法律特征(特别是出资人的资格) 2、简述合伙企业的种类、法律特征。 3、简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解散情形。 第三章公司法 1、简述一人的特征。 2、简述股份设立条件。 3、简述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 4、简述公司合并和分立的形式及原公司的责任承担方式。 5、简述公司股票与公司债券的区别。 第四章合同法 1、简述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2、简述要约的成立要件。 3、简述合同的主要条款。 4、简述合同属于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效力待定合同的情形。 5、简述不安履行抗辩权的实施条件。 6、简述代位权的含义和构成条件、实施方式与后果。 第五章工业产权法 1、简述授予专利权的条件(区分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注意不授权的情形)。 2、简述申请商标注册的条件。 第六章市场管理法 1、简述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 2、简述《消法》规定的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 3、简述产品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义务,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第七章税法 1、简述税收的特征。 2、简述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征税对象、税率。 第八章金融法 1、简述汇票、本票和支票的概念。 2、简述证券交易中的禁止行为。 第九章经济纠纷的解决 1、简述仲裁协议的容,仲裁协议有效条件。 2、简述民事诉讼的普通管辖和级别管辖的一般规定。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1、简述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主体、客体和容 2、简述法律事实的概念。 法律事实是指客观发生的能引起法律关系变化的情况. 3、简述法人成立的条件。 (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章企业法 1、简述个人独资企业的法律特征(特别是出资人的资格) 1.企业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设立。 2.企业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 3.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4.依照个人独资企业法设立。 5.个人独资企业须在中国境设立。 6.个人独资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 2、简述合伙企业的种类、法律特征。 合伙企业有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两大类: 一、普通合伙企业的主要特点: 1、由普通合伙人组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本法对普通合伙人承担责任的形式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2、合伙企业名称中应当标明“普通合伙”字样 普通合伙企业中又有其特殊形式,即“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 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的特点: 1、以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可以设立为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 2、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名称中应当标明“特殊普通合伙”字样。 3、一个合伙人或者数个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企业债务的,应当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责任。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合伙企业债务以及合伙企业的其他债务,由全体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4、合伙人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合伙企业债务,以合伙企业财产对外承担责任后,该合伙人应当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对给合伙企业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5、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应当建立执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 二、有限合伙企业的特点: 1、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 2、有限合伙企业由二个以上五十个以下合伙人设立;但是,法律另有规

初级经济法基础的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最终版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这是法的本质。(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2)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3)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法的特征:(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利导性(利益导向性)。(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法律关系的主体:(1)公民(自然人)(2)机构和组织(法人)①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②各种企业事业组织;③各政党和事业团体。(3)国家(4)外国人和外国社会组织 法律关系的内容:(1)法律义务包括积极义务(纳税、服兵役)和消极义务(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2)任何一方的权利都必须有另一方义务的存在,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3)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国家法律保障。 法律关系的客体:(1)物①自然物:土地、森林②人造物:机器、建筑③货币和有价证券(2)非物质财富①知识产品:著作、发明②道德产品:荣誉称号、嘉奖表彰(3)行为①生产经营行为;②经济管理行为;③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保管合同中的保管行为); ④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建设工程合同中承包人完成的建设项目)。(4)人身 法律事实:1、法律事件:(1)自然现象(绝对事件):水灾、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2)社会现象(相对事件):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2、法律行为 法的形式: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法律(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1)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其他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3、行政法规(次于宪法和法律,高于地方性法规):国务院4、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5、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6、特别行政区的法7、行政规章(1)部门规章:国务院所属部委(2)政府规章:地方人民政府8、国际条约 法的分类:1、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习惯法)2、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根本法(宪法)和普通法3、根据法的内容:实体法和程序法4、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者对人的效力:一般法和特别法5、根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形式:国际法和国内法【解释】《税收征收管理法》属于成文法、普通法、程序法、一般法、国内法。 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1、一个国家的现行法律规范划分为若干法律部门,由这些法律部门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互相协调的统一整体即为法律体系。2、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首先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即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 仲裁的适用范围(1)属于《仲裁法》调整的争议: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纠纷(2)不属于《仲裁法》调整的争议①与人身有关的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②行政争议; ③劳动争议;④农业承包合同纠纷。 仲裁的基本原则(1)自愿原则: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2)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的原则,仲裁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在法律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完备的情况下,仲裁庭可以按照公平合理的一般原则来解决纠纷。(3)独立仲裁原则仲裁机构不依附于任何机关而独立存在,仲裁依法独立进行,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4)一裁终局制度:仲裁庭作出的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仲裁委员会:(1)仲裁委员会的独立性:仲

经济法概论第一章

1,公司法 1.1.1公司的概念和特征:★ 公司是具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并以其全部财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1.1.2公司法的概念和特征:★★★ (1)公司法是组织法与行为法的结合; (2)公司法是兼具公法属性的私法; (3)公司法是兼具程序法律内容的实体法 1.1.3公司的设立于成立: 1.1.3.1成立:★★★ (1)日期:营业执照签发日期; (2)公司成立在历史上经历了自由主义、特许主义、核准主义和准则主义。 我国《公司法》将准则主义作为公司成立的原则。 1.1.3.2设立:★★★ (1)确立公司股东或发起人; (2)订立公司章程; (3)股东或发起人认缴或履行投资; (4)建立公司机关; (5)办理设立登记 1.1.4公司章程: 1.1.4.1作用:★★★ (1)公司设立的行为要件; (2)指导公司行为的基本规范; (3)对内表明信用与对外表明商誉的证明; (4)政府对公司进行管理的依据。 1.1.4.2自治性表现:★★★ (1)公司依法制定; (2)公司自己执行; (3)效力只及于公司及相关当事人; 1.1.4.3法定性表现:★★★ (1)内容的法定性:内容主要为绝对记载事项,由法律直接规定的; (2)形式的法定性: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3)修改程序的法定性:修改必须基于公司法规定的事由和法定程序; (4)效力的法定性: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 1.1.5公司的合并与分立 1.1.5.1合并:★★★★★ (1)形式:新设合并A+B=C;吸收合并A+B=B (2)程序: 1.合并各方协商一致,订立合并协议,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 2.股东会决议:有限责任公司由代表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股份 有限公司由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 3.通知:作出合并决议起10天内通知债权人,30天内公告。债权人接 到通知书起30天内(为接到45天内),有权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提供 相应担保;

初级会计职称 《经济法基础》马兆瑞 基础班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总论 本章考情分析 在最近3年的考试中,本章的平均分值为13分,2011年的分值为13分,题型全部为客观题。2012年教材对本章内容未进行调整。 本章考点较多,大多数考点需要死记硬背。在2012年的考试中,本章分值估计在13分左右。最近3年题型题量分析 本章重点、难点 1、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2、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本章易错考点 1、法律关系的客体 2、法律事实 3、仲裁适用的范围 4、仲裁协议的效力 5、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诉讼管辖、诉讼时效 6、行政复议范围、复议程序 本章识记性的内容 1、法的形式 2、仲裁的适用范围、仲裁协议的内容 3、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特殊地域管辖、特别诉讼时效 4、行政复议的范围、复议机关 5、行政诉讼的适用范围、诉讼管辖 6、行政处罚的种类 7、刑事责任 本章主要内容 一、法的本质与特征 (一)法的本质: 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的体现—被封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二)法的特征 1、国家意志性—国家制定或认可; 2、强制性—凭借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利导性—确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4、规范性——明确而普遍适用。 【例题】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B.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 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D.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 【答案】ABCD(2009年) 二、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一)主体: 1、公民(自然人):个体户、农户、合伙人 2、机构和组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政党和社会团体 3、国家(特殊情况下) 4、外国人及外国社会组织: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社会组织。 【例题】下列各项中,可以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A.国有企业 B.集体企业 C.合伙企业 D.个人独资企业 【答案】ABCD (2010年) (二)内容:即权利和义务。 1、权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益,表现为权利享有者依照法律规定具有的自主决定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要求他人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自由。如公民依法享有继承权,可以接受继承,也可以放弃继承。 2、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照法律规定所担负的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负担或约束。义务主体可以积极的作为方式去履行义务,如纳税、服兵役等。也可以消极的不作为方式去履行义务,如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等。。 3、两者的关系: (1)相对性: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在大多数民商法律关系中,各方主体都既享有权利,又承担义务。也就是说,任何一方既是权利主体,也是义务主体。(2)对等性:法律地位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内容对等或不对等。 (三)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包括: 1、物:包括自然物、人造物、货币及有价证券;不包括:阳光、空气、自然灾害等。 2、非物质财富:包括知识产品和道德产品。 (1)知识产品:包括著作、发现、发明、设计等,知识产品本身没有实物形态,但通常有物质载体,如证书、书籍、录像、录音等。 (2)道德产品:包括荣誉称号、嘉奖表彰、体育比赛的名次等。 3、行为。包括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如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和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等。 4、人身。人身是由各个生理器官组成的生理整体(有机体)。注意以下几点:(1)活人的整个身体,不得视为法律上的“物”,不能作为物权、债权和继承权的客体,禁止贩卖或拐卖人口,禁止买卖婚姻; (2)权利人对自己的人身不得进行违法或者有伤风化的活动,不得滥用人身或自践人身和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总论 1、法的本质与特征: (1)本质:统治阶级+国家意志 (2)特征:国家意志性、强制性、规范性、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 2、法律关系主体: (1)自然人: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 (2)组织:法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特别法人非法人组织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服务机构(3)国家 3、法律关系内容: (1)权利 (2)义务:积极、消极 4、法律关系客体: (1)物:自然物、人造物、一般等价物人身人格 (2)非物质财富:知识产品、荣誉产品 (3)行为: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 5、行为能力: (1)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精神状态 (2)无民事行为能力不满8周岁(<8)“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包括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3)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8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8≤X<18)“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4)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满18周岁(≥18) 6、法律关系客体的适用范围:(1)物(2)行为(3)人格利益(4)智力成果 7、法律事实: (1)事件:A:绝对事件(自然现象) B:相对事件(社会现象) (2)行为:(表现形式)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几方表意)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特定形式)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主体参与)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 8、法的形式:宪法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9、适用法的效力原则: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 10、法的形式: (1)宪法:全国人大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法 (3)法规: A:行政法规:国务院××条例 B: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条例(4)规章: A: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无“上位法”依据,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自身的权力或者减少自身的法定职责××办法××条例实施细则 B:地方政府规章:地方人民政府××地方××办法 11、法的分类: 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划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划分:根本法和普通法; 根据法的内容划分:实体法和程序法; 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划分:一般法和特别法; 根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划分:国际法和国内法; 根据法律运用的目的划分:公法和私法。 12、行政诉讼管辖一般由什么法院管辖:一般由基层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13、行政诉讼判决生效规定:一审判决——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不上诉一审裁定——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不上诉 14、民事诉讼时效:普通诉讼时效期间“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3年最长诉讼时效期间“权利被侵害”之日起20年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 2、了解经济法的渊源。 3、掌握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构成及其运行。 【教学重难点】 经济法律关系的三要素:主体、内容和客体 【教学方法】 讲授、案例 【教学时数】 2学时 【导入新课】 某知名品牌手机公司将电池承包给子公司深圳某电池制造厂生产,双方为此签下合同,约定该制造厂必须用总公司的原材料和设备,同时,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合同中的规定等事宜。那么,手机公司与电池厂商就形成了经济法律关系,它们的经济法律关系三要素是什么呢?对此,作为经济管理的学生,我们有必要对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进行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1.1经济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1.1.1法和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随着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逐步树立,越来越多的人在学法和用法的过程中,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那么,什么是法?什么是法律?法和法律有什么不同? 1、概念 一般来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这一国家意志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而广义的法律则指法的整体,即国家制定或

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称。在一般情况下,“法”和广义的“法律”同义,但在某些场合,“法”又和狭义的法律同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 在我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把“法”称为“律”,如秦律、汉律、隋律、唐律、明律、大清律等。近代才把法与律连用,称法律。在法学上,法和法律有时有严格区分的必要。法指前面所讲的行为规范的体系或总称,是广义的法;而法律则指法律的渊源或严格的表现形式,是狭义的法或者叫严格意义上的法。 2、法的本质与特征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不是超阶级的产物,不是社会各阶级的意志都能体现为法,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不是随心所欲、凭空产生的,而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它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成员的个人意志。法体现的也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即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所以,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这是法的本质。 法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和社会规范,不仅具有行为规则、社会规范的共性,还具有自己的特征。其特征主要包括: (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统治阶级意志并不能直接成为法,它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和程序,即通过代表统治阶级的国家制定或认可,才能形成法。首先,法是国家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其次,法是按照法定的职权和方式制定和发布的,有确定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法需要通过特定的国家机关、按照特定的方式、表现为特定的法律文件形式才能成立。 (2)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法的强制性是由国家提供和保证的,与一般社会规范的强制性不同。其他社会规范虽然也有一定的强制性,如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的制约,习惯受到巨大习惯势力的制约,但这些制约都不同于国家的强制。国家强制力是以国家的强制机构(如军队、警察、法庭、监狱)为后盾,对违法者采取国家强制措施。法是最具有强制力的规范。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法的主要内容是由规定权利、义务的条文构成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义

(余劲松主编著)国际经济法概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国际经济法概述 第一节国际经济法的概念与特征 前言 1、国际经济法是随着国际经济法交往的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 2、不同的观点: ①认为国际经济法是国际公法的分支:所调整的仅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间及国家与国际组之间的关系 ②认为国际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综合性的法律部门:是调整从事跨国经济交往的自然人与法人、国家及国际组织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 3、我们认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国际组织、不同国家的法人与自然人间经济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总称。简言之:是调整国际(或跨国)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一个独立的、综合的、新兴的法律部门。 一、国际经济法的对象 1、法的对象:指其调整的特定的社会关系,是划分法的部门的重要依据 2、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 3、国际经济关系分为:狭义的(仅指国家、国际组织间的经济关系)和广义的(包括狭义,也包括不同国家的自然人与法人间、自然人和法人与他国或国际组织的经济关系) 4、国际经济法调整的是广义的国际经济关系的理由: ①从国经际经关系来看,自然人和法人始终是国际经济关系的主体 ②从当代的客观实际来看,不同国家的自然人和法人从事的跨国经济交往,愈加占有重要地位 ③国际经济关系是个统一体,自然人与法人、国家和国际组织间的国际经济关系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性 二、国际经济法的范围 1、概念:指国际经济法应包括哪些基本法律规范,也即其外延问题 2、调整国际经济关第的法律层次: ①调整私人国际经济交往的民商法规范:合同法 ②国家政府管理对外经济交往的法律规范:关税法、进出口管制法、反倾销法、税法 ③调整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多边条约、双边条约、国际惯例 3、国际经济法之所以包含多种法律规范,主要是其主体及法律关系的特殊性决定 4、国际经济关系的统一性及其特殊性也决定了调整它的法律规范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5、意义:将共则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归为一类,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顺应了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国际经济法的特征 1、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国家、国际组织、不同国家的自然人、法人 2、调整对象: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不同国家私人以及国家与他国国民间的经济关系 与其他国际法规范的不同: 国际公法:国际公法主要调整国家间政治、外交、军事以及经济诸方面的关系,历来以调整非经济性质的国际关系为主 国际私法:国际私法调整涉外民事法律关系 国内经济法:调整国内经济组织、自然人间进行经济活动(包括涉外经济活动)所产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