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制图》课程期末考试试卷答案.pdf

《工程制图》课程期末考试试卷答案.pdf

《工程制图》课程期末考试试卷答案.pdf
《工程制图》课程期末考试试卷答案.pdf

《工程制图》课程期末考试试卷

参考答案

一、根据立体图,补齐三视图中所缺的图线。(6分)

二、看懂两视图,画出第三视图。(每题7分,共14分)1、

2、

三、完成下列截断体的三面投影。(15分)

四、画出被截切回转体的第三视图。(10分)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学习摘要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学习摘要 六年级数学组揭新生 作者:佐藤学,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学术会议会员,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走访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同一线教师合作,直面学校改革的挑战。著有《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课程论评:走向公共性的重建》、《教师的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世织书房),《教育改革的设计》(岩波书店),《变革课堂,学校改变:从综合学习到学校课程的创造》、《教师的挑战》(小学馆)等:中译本有《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课程与教师》、《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静悄悄的革命》(长春出版社) ○改革的浪潮是与超越了课堂、超越了国境、正在进行中的宁静的革命联系在一起的。 ○在学习方式上的表现为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研究、反思、表达、的学习。 ○在教学的方式上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 ○那种以黑板和讲台为中心,众多儿童整齐划一地排座的课堂,以学科为中心,让儿童习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技能然后借助考试来加以评价的教学已经进入历史博物馆了。 ○展开合作学习,教师以课堂学习的设计师或是儿童学习的促进

者的姿态展开活动。在这些教室了,教科书是配角,儿童以有探究价值的题目和课题为中心,借助大量的资料和多彩的活动追求着高品质的学习。 ○21世纪的社会是知识高度化、复杂化的社会,是知识不断变动、更新、发展的社会。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考化、探究性学习符合这种社会变迁的需要。 ○所谓学习是:①同教科书(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②:同教室里的伙伴们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③: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伙伴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构成的。 ○“串联”是教学的核心。要把教材与儿童串联起来,把一个儿童同其他的儿童串联起来,把知识同社会上的事件串联起来,把儿童的现在同未来串联起来。 ○把以往大声的说话声降低到“一般的声调”,展开缓慢而沉着的教学。 ○观摩过众多的课堂,但“不懂”的时候能够直言不伟的课堂并不多见。 ○“不懂”的儿童激活了学习的原动力 ○教学创造的七成与教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息息相关。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两个课题为中心来展开;一是“从勉强到学习的转型”;另一个课题是教室中“倾听关系”的形成。 ○在课堂里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的责任,不是班级和科任老师能够独立承相的,而是课堂里的每一个儿童、每一个年级的教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通信工程制图课程标准

《绘图与CAD》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况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通信工程制图》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 (二)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课程的性质:《通信工程制图》课程是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必修的专业优质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 课程的作用:《通信工程制图》课程使工程施工技术人员通过阅读图纸就能够了解工程规模、工程内容,统计出工程量及编制工程概预算。只有绘制出准确的通信工程图纸,才能对通信工程施工具有正确的指导性意义。因此,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要掌握通信制图的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通信工程制图与设计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具体要体现:课程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要起主要支撑或明显的促进作用,要反映本课程与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模电子技术》、后续课程有:《移动通信设备安装及配置》。通过学习,学生应达绘制工程制图的要求。 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通信工程制图》根据“实验化教学、工学相结合”原则,要求根据订单班学生数周的顶岗学习,有针对性的完成与通信工程制图有关的移动通信技术知识,了解实际应用软件中的关键知识在课程中的定位,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基本要求。强调以“以本专业够用”为度,同时要扩宽学生的相关知识面,适当增加移动通信领域中新技术的介绍与讲解。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学时,少讲多练,以提高学生的绘图及识图能力。 《通信工程制图》课程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获得的是关于职业内容和

佐藤学 教育之眼

佐藤学:教育研究的三种视角 2016-11-03 陈静静教师博览 微信公众号:佐藤学学习共同体 ★☆★ 飞鸟之眼:高瞻远瞩却浮光掠影 飞鸟高翔天空,一目千里,所以在自然界中,视野最为开阔的莫过于它们。它们自由自在,不受拘束,没有限定。但是由于视角多是俯瞰、虽然开阔,却并不集中,而且因为它们高悬在空中,所有的事物在它们眼中都是渺小而不甚清晰的。 记得刚刚开始学习教育理论的时候,我所接触的基本上都是这个类型的理论,比如: “教育与经济谁先行” “教学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等等 作为一个还没有入门的研究者,我曾经一度认为这样的问题体现了思想的深度,这种宏大的哲学命题确实需要我们仔细思考。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其实这些问题是没有确切答案的,即使有答案也是强加于人的,而且即使我有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当我在面对具体的教育问题时还是束手无策。教育专业人士却在教育的门外打转,隔着厚厚的围墙,在研究一些不着边际的宏观命题。我一直在追寻: 我到底应该研究些什么,我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应该放在哪里。 一位年近花甲良师益友,致力于教育研究和教学30余年,她不无感慨地说: “兢兢业业写了那么多的东西,现在看来又有多少是有价值的呢?这种纯理论的研究最后只会让人走向困惑和虚无,如同一个人在与空气跳舞。” 我相信很多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或多或少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困惑。 以往我们的教育研究过多地从“飞鸟之眼”来观察教育实践,虽然能够“高瞻远瞩”,但是由于飞得太高,根本难以顾及到实践,其结果是一方面教育研究者批评实践现场的封闭落后,而教育实践者也因理论并不能体现和指导自己的工作而对理论丧失信心。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越拉越大,就算在今天这样的倾向性也非常明显。 教育研究常常以其所建构或创造的理论为起点,采用舍恩所谓的“理论应用于实践”

【精品】最新2018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共79页)

【精品】2018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共79页)注:红色字体为课标重点增加的新内容; 蓝色字体为课标局部修改的新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为完成这一使命,历史教育要在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为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发挥重大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育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历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一、课程性质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由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组成。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走向,坚定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通过学习世界历史的重要史事,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由来,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拓展国际视野,更好地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历史素养,而且能够更好地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社会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环境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增强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历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逐步形成实事求是、注重证据的意识,养成辩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历史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宗旨,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读后感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读后感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读后感 佐藤学的《课程与教师》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拜读了佐藤学的《课程与教师》一书,在书中教师篇开始的第一个章节里,对教师这一大家熟悉不过的概念,或者说身份,进行了分析,他的分析深刻而实际,显示出他对现实情况的深入思考。他提出教师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因为人们对这个概念赋予很多复杂的感情,比如:敬重与轻蔑、憧憬与反抗、共鸣与反感、期待与绝望,等等;人们对教师的这些复杂的情感几乎都是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和经历着的。书中指出,这些复杂的感情的来源是因为教师身份的二重性而导致的。佐藤学提出了教师是处于多种二元关系中的中介,教师是儿童与成人、母性与父性、外行与专家、大众与文人、学习者与教育者、实践家与理论家、艺术家与科学家、百姓与官僚、从属者与掌权者、凡人与圣人等等二元关系的中介,教师这一角色,无论怎样做出明确的界定,事实上只是一个中间人。 作为中间人的教师的这种中介角色,使得人们对于他们寄予了多种自相矛盾的期望,加上人们对于学校的作用,乃至教育的意义的混乱和扭曲的认识,导致了人们对于教师的复杂情绪,从而引发了诸多错综复杂的讨论。而处于这种尴尬局面中心的教师本身,无疑对此有深刻的切身的体会。教师也是人,他们对于自己的角色也会感到困惑、迷茫甚至绝望。 教师往往被寄予了高过其能力的期望,家长期望教师给与孩子全面的教育,让孩子学习好,品德好,身体好,而家长自己往往忽视了自身应尽的责任,把自己的那份担子强加了教师的肩上而不自觉;校长期望教师给与学生全面的指导,让学生考试考得好,在校期间不出安全事故,在校外活动时能够竞赛得奖,表演出彩,为

校争光,并且还要不影响升学率。甚至校长对于教师还有更多的期望,希望教师不但是教学能手,而且是优秀班主任,还要专业发展,做教育教学科研专家,并且挥舞着教师的职称评定这个大棒来指引教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佐藤学没有停留在这些表面现象的描述上,他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了教师角色的复杂。教师角色的尴尬折射了社会对于教育和学校的复杂情绪。佐藤学是基于日本的国情而加以分析的,我国的情况与日本有相似之处,社会对于教师的混乱认识,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得到了增强。学校的危机一旦扩大和深化,人们将以更平实的理由说明这种困惑学校的荒废、儿童的颓丧,难道不是由于应试和管理带来的非人性化的教师的责任么,难道教师不是仗着权威和权力,借读书、读书来压制、窒息儿童么,教师应当以心灵教育为中心,在同儿童的亲密关系之中进行人性的教育。这些话语,赢得大众的喝彩,在报纸、杂志和电视台大张旗鼓地渲染。大众消费的教师形象就像青春剧和校园剧中登场的热情洋溢的教师形象,然而,现实的教师即便扮演了这种陈腐不堪的角色;即便得到了儿童一时的支撑,但很快会洞察其浅薄的原型,被打入冷宫,也会受到同事乃至大众的轻蔑。不能同儿童一体化的教师将会被敬而远之;而同儿童一体化的教师也将得不到信用。 为了分数的教育和为了儿童的教育之间的口水仗打了不是一天的了。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同时又能考上重点小学、中学和大学。每个教师都期望自己的学生在学校自由开心地成长,同时又能考出让同事羡慕的成绩。在大家都明白儿童应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兴趣为导向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一个愈来愈深刻明显的现实: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自然有它实际的道理,甚至是有超出人类理性思考和安排的理由。这些对于教师的描述,引起我这个为教育工作二十多年的普通教师的共鸣:教育界上层、媒体、公众、家长对于教育的强大功能的高度期盼,一方面是情感教育、人性教育、兴趣教育;另一方面又是各种从不间断的时不时的统考、调研;还有自上而下的教育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 前言 一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 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 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 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 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 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拓展国际视野, 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 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 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 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 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高人文素养, 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二、课程基本理念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 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2.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 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4.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三、课程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 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 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 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1.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2.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 “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3.在学习内容的的编制上,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习内容更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此外,在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4.本标准对每个学习板块规定了课程内容,并提出了教学活

《通信工程制图》课程标准

《绘图与CAD课程标准 —、课程概况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通信工程制图》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 (二)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课程的性质:《通信工程制图》课程是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必修的专业优质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 课程的作用:《通信工程制图》课程使工程施工技术人员通过阅读图纸就能够了解工程规模、工程内容,统计出工程量及编制工程概预算。只有绘制出准确的通信工程图纸,才能对通信工程施工具有正确的指导性意义。因此,通信工程 技术人员必须要掌握通信制图的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通信工程制 图与设计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具体要体现:课程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要起主要支撑或明显的促进作用,要反映本课程与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模电子技术》、后续课程有:《移动通信设备安装及配置》。通过学习,学生应达绘制工程制图的要求。 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通信工程制图》根据“实验化教学、工学相结合”原则,要求根据订单班学生数周的顶岗学习,有针对性的完成与通信工程制图有关的移动通信技术知识,了解实际应用软件中的关键知识在课程中的定位,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基本 要求。强调以“以本专业够用”为度,同时要扩宽学生的相关知识面,适当增加移动通信领域中新技术的介绍与讲解。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学时,少讲多练,以提高学生的绘图及识图能力。 《通信工程制图》课程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 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获得的是关于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进而获得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强调以学生直接参与项目任务的形式一一行动导向,来掌握融合于实践行动中的新知识、新技能,而不是以往那种理论加上机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实教、

工程识图课程标准 参考

《工程识图》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工程图样是准确表达建筑物的形状、大小及其技术要求的图形总称。同文字、数字一样,是人类借以表达、构思、分析和交流工程技术思想的基本工具。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是建筑企业施工员、质检员和造价员等岗位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是土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基础课。学好本课程的内容将为土建类专业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也是做好本专业工作的坚实保障。因此,我系将其作为土建专业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藉此为土建类专业学生打开工程领域知识的大门,培养学生的严谨思维和负责精神,从而打下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该课程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以培养学生识图与绘图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后继专业课程(房屋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学习需要。它是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技术+人文。 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除了要具备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更需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健全的人格、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因而,按照传统的“分工理论”,依据职业岗位设置专业,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决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内容的能力

本位模式,既不适应现代社会劳动力流动加剧的变化,也不能培养健全人格的人。21世纪需要的是更具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技术人文主义者”。因此,课程理念从“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一)关于专业 经过深入建筑企业调研,主要以建筑施工单位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造价的工作过程中对施工图识图绘图知识的要求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以岗位基础技能培养为目标,强化职业素质培养,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工程项目管理和造价岗位的工作过程,归纳总结典型工作任务或职能,提炼行动领域,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建筑制图与识图》学习领域,遵循课程横向设计原则,以建筑工程基本形体及组合体实训、建筑绘图、建筑识图(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和设备施工图)为主题单元载体设置学习情景,制定课程标准。 (二)关于目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本着确立能力本位教育的思路,本标准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 (三)关于学习内容 课程内容的学习,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强调实训教学的重要性,,使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与石家庄市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深度融合,通过创建校内“课堂和工作地点一体化”的学习训练工作区和校外“顶岗就业一体”的实习场地,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基本比例为6:4,来满足本课程教学、技能训练的要求,实现“教、学、做”合一的多元交叉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配图)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 六、世界现代史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二、基本理念 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工程制图》课程标准

《工程制图》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技术平台课程 课程代码: 教学时数:48 学分:3 制订人:完成时间: 一、课程标准的制订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非机械类各专业标准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对《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工程制图》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在非机械类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工程制图课程是比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属于岗位核心能力训练层次,也可作为专业群内其它专业的核心课或选修课。本课程是基于非机械类产品的设计、制造所需的制图能力和读图能力分析,以实际生产中典型的零部件为载体,采用项目式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有关课程、标准和规范等知识进行制图和识图的初步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四、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能围绕工程实例,采用“教、学、做”三位一体化的方式,把理论教学所获得基本知识应用于项目教学中,使学生不仅有较高的理论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较高的工程实践技能。 1.专业能力 (1)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2)具备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 (3)具备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 (4)具备掌握和应用相关的国家标准的能力 (5)具备查阅、使用、管理相关的技术资料的能力。 2.社会能力 (1)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 (2)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的综合实践能力; (3)团队合作及协作能力; (4)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5)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自我推介的能力。 3.方法能力 (1)具备各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具备创新设计能力; (3)具备获取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4)具备工程实践能力。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表1 《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情景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版)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

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佐藤学:教师是“工匠性”与“专家性”结合(1)

佐藤学:教师是“工匠性”与“专家性”结 合 佐藤学 教育学博士,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从事课程论、教学论、教师教育等领域的研究。 作为“匠人”的教师 “匠人”的内涵 课堂上,成熟型教师们举手投足都潇洒流畅,从不拖泥带水。教研中,有关教学技术, (apprenticeship)教师的资质、能力与态度等话题始终是讨论的中心。青年教师通过“学徒制” 的“模仿”与“体验式训练”展开教育实习。这些都鲜明地展现了教师作“匠人”的一面,但以上种种不正是教师们想要极力摆脱的“教书匠”形象吗? 当然不!为了正确理解“匠人气质”,我们首先来挖掘一下“匠人”一词的内涵。 本书中的“匠人”即日语中的“職人”,意味着“高超的技艺”,是“最高级的技术工作者”。从文字的构成来看,“職”字由“耳”、“音”和“绳索”三部分构成,即匠人工作的中心就是“倾听”,倾听客人的需求,还要依靠倾听材料的声音进行创作。汉字学家白川静进一步指出,“職”是“耳”字边上搭配“咒语”构成的,如果将“耳”换为“言”,就变成了“識”(识)。可以说,“職”就是倾听神的声音获得开悟(知识),并凭借神的技能进行工作。 因此,作为“匠人”的教师的性格特质也集中表现在“倾听”上。一方面,“倾听”这一被动行为能够触发教师的想象力。通过倾听儿童的言语或缄默的声音、倾听教材中隐性的声音、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教师得以探究当前学习展开的潜在可能性,正如木匠从每块木料中看到其潜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倾听”,教师能够完完全全接纳儿童,接受教材的课题、接受自己内部的声音,形成课堂中对话式的交流,提升自身的工作。与教师的交流印证了这一点,他们普遍认为“倾听”是教师工作最重要的能力。 可见,“匠人”与“教书匠”是截然不同的。“教书匠”往往是因循守旧、以自我为中心的,由于听不到来自儿童、教材和自身的声音,他们的工作马马虎虎,毫无认真细致可言。相反,作为“匠人”的教师在工作上往往是纤细的、精心的,随时准备着倾听,并努力提升自我。 “匠人气质”的养成 教师作为“匠人”的资质,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匠人气质”。佐藤学教授希望教师在养成“匠人气质”的过程中能够遵循以下三种规范:其一,注重对每位儿童的尊重;其二,关注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其三,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 他指出,以上三条中关注其中一条还是容易做到的,不过这样的教师无论作为“匠人”还是“专家”都是不够格的。而在日常的实践中同时贯彻三条规范并非易事,它们往往会在现实的教学中产生矛盾甚至相互冲突。即便如此,仍有一些教师能够不触犯任何一条规范,独树一帜、创造教学。教学及其结果的好坏另当别论,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他们都能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尊重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关注自身的教育哲学,这样的教师才可能获得令人信赖的“匠人气质”。

建筑工程制图课程标准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制图》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建筑工程制图 学时数:80 学分:4 课程类型:B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的任务是使学生能识读一般建筑的建筑施工图,为后续课程学习和以后从事建筑工程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识图技能。要求学生掌握制图的基本知识,掌握专业制图的方法,能识读一般建筑施工图包括构造详图。 2、课程设计 2.1 设计理念 本门课程是以“练”为主体的课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制图训练过程中。本课程以训练学生制图与识图技能为目标,能过4个学习情境的学习最终获得建筑制图与识图的能力。 2.2 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是依照制图员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开发学习情景,在教学内容上依照学生认知规律,有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设计教学情景。 3、课程目标 3.1 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熟练读图用图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绘制图纸技能,也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3.2 具体目标 3.2.1 知识目标: 1、按照岗位工作任务的操作要求,适应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完成建筑工程施工的施工员、绘图员及工程设计领域中的绘图员岗位操作; 2、掌握建筑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掌握轴测投影的基本知识; 4、掌握轴测投影图的基本画法; 5、掌握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标准图的内容及标准要求; 6、掌握识读建筑图样的方法和技能; 7、掌握按照建筑制图标准绘制建筑图样的方法与技能; 8、掌握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的方法与技能。 3.2.2 能力目标: 1、具有正确阅读理解建筑工程图样的能力; 2、具有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绘制建筑工程图样的能力; 3、具有按照施工图绘制标准进行工程图样校正的能力; 4、具有按照建筑工程图样正确组织按图施工的能力; 5、具有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坚实专业识图制图基础能力。 3.2.3 素质目标: 1、能初步学会适应建筑行业的环境。 2、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具有较强的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4、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思维导图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思维导图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成立1949.10.1 1、筹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 内容:(通过-选举-决定-建立) ①通过“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主席 ③决定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 ④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标志:开国大典1949.10.1 3、意义 (1)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注意理解) ①对国家的影响: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②对人民的影响: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外(国际): ①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②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二、巩固 1、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代表:1951、阿沛阿旺晋美(2)意义:巩固了新中国政权,大陆统一,民族团结。 2、抗美援朝 (1)必要性(原因):美国入侵朝鲜和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威胁到中国安全 (2)时间:1950.10——1953.7 (3)司令员和军队:彭德怀和中国人民志愿

军 (4)意义: ①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②志愿军战士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③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④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安定的周边环境; 3、土地改革 (1)必要性(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时间:1950——1952底(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完成土改)(3)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意义(祥见课本13页) ①对地主和农民的影响:消灭地主,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②巩固人民政权 ③推动了农村和农业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成功的探索 1、“一五计划”(1953——1957) (1)必要性及目的(背景、原因): 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 (2)基本任务:(一个重点,两个相应)重点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及商业,相应地培养人才;

读佐藤学之感悟

读读佐藤学 佐藤学在《课程与教师》中指出,“教育研究者一般对于教师们的复杂工作的理解、对于课堂现象的复杂性的理解,是相当浅薄的”,尤其是对于“实践性问题的解决是软弱无力的”。他是这样勾画那些自以为是的“研究者”的,“愈是对教师指手画脚的研究者,教师的工作愈是被简单化的理解,支撑其指导与建议之根据的自己的研究愈是薄弱。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研究者对于教育实践的复杂性与困难性的无知与自己的专业领域的理论的馄钝性,却恰恰愈是容易做出傲慢的建议与指导”。这不得不由我想起那些到处忽悠,到处给一线教师打棍子的“课改人”的嘴脸来。 在谈及当代教育的三种“改革构想类型”:国家主义的学校改革论、产业主义的改革论、进步主义的改革论时,他指出,以贝内特为代表的国家主义的学校改革的“学校的规范性与正统性是以国家观念的形成为核心的‘共同教养’与‘共同道德’的教育中所主张的”,他认为这种“主张是偏执的”,这样的“学校理想由于其极端保守主义的性质,可以说清晰地表明了现代学校制度的特色”。他指出,“20世纪改革的主导权,受产业主义思潮与运动的控制”,“在现代,得到‘有效学校’(effecctive school)运动的继承,其特征是把工业的产业与管理的远离引进学校的组织与运作,借以提升学校教育的‘效率’与‘效益’,这是一种工厂模式、企业模式的学校改革论”。呵呵,原来“高校课堂”的理论依据在这里!遗憾的是“高校课堂学”的发明者居然没有看到。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模式构成了学校的基本框架,深深滴扎根于学校的日常生活”,“这种组织形态要求提高这种作业(学习)效率的技术(教学技术与学科)以及熟练的技术人员(教师);要求评价、控制这种技术过程的行政体制”。在这样的改革中“是把教育比作为生产工程”,“在这里,儿童是‘原料’,作为‘教育目的’的、‘理想的成人’,是‘成品’,教师是‘作业员’。校长是‘厂长’,教委主任是‘公司董事长’”。“合理地、有效地组织‘原料’到‘成品’(理想的成人)的过程,是作为‘教育工程师’的教师的作用”。他进一步指出:“在学校行政追求‘效率化’的场合,一旦达成了具体步骤的民主化与制度的合理化,学校制度便摇身一变成为‘最优的一种制度’,(one best system),其结果是,每一个局部的改良与民主化加剧了整个教育行政的官僚化”。事实正是这样:当下那些打着“高效课堂”

《工程制图》课程标准

《工程制图》课程标准 一、教学对象 适用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 二、建议课时及学分 建议课时:96+1W 学分:8 三、先修和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电工基础与电气测量》《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后续课程:《顶岗实习》《电气施工》 四、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机电工程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基本技能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和形体表达能力、识读并绘制完整的零件图样及简单装配图的能力,电气图识图能力,利用AutoCAD绘制电气图的能力。 五、教学目标 1、绘制零件图识别零件图的能力 通过学习简单形体、点、线、面的投影规律以及三视图的形成过程以达到绘制零件图的能力。通过学习标准件和常用件画法的规定、机件表达方法以及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以达到识读零件图的能力。 2、利用AutoCAD绘制电气图的能力 通过学习电气制图的各种绘图工具、修改工具等,使学生能够熟练绘制电气图的各种图形元件,能够完成电气原理图、接线图、布置图等的绘制。 六、能力要求 1、绘制零件图、识别零件图的能力 学生在180分钟内,结合所学的制图基本知识完成一张零件图的绘制。 学生在60分钟内,结合所学的制图基本知识完成一张零件图的识读。 2、利用AutoCAD绘制电气图的能力 学生在180分钟内,完成Z3040型摇臂钻床电气控制电路图、电气接线图、平面布置图的绘制; 七、教学内容

实训项目(1W): 1.箱体零件图的绘制 14学时 2.电机端盖三视图的绘制 14学时 八、教学要求 1.本课程实用性强,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2.采用机房上机操作,讲练结合教学方法完成相应教学。 3.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绘图的规范性,符合机械制图和电气制图的标准。 4.教学过程采用任务教学,要求学生完成当次课堂的任务,作为成绩测评依据。 九、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作品考核,每个项目完成提交一份作品。学期末将各作品考核成绩进行平均,计为考核成绩。学生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20%,考核成绩占80%。其中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包含出勤(30%),作业(30%),职业素养(主要考核学生的纪律意识、6S意识、团队协作及沟通协调能力等,占40%)。 十、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评价、同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及企业、行业评价等方式对课程标准进行评价,主要包括: 1.对课程内容设计与组织安排进行评价,是否符合教学目标。 2.对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评价,是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对课程教师教学风范、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进行评价,是否能够胜任课程教学。 4.对课程的实践教学条件进行评价,是否能够充分满足教学要求。 5.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是否使学生达到岗位能力要求。 十一、教学组织 1.根据课程标准,制定详细的学期授课计划,合理设计、现场安排、演练等教学,突出学生过程控制系统原理的理解和设计能力培养。 2.根据反馈的各种教学信息,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十二、说明 本课程可以根据本专业的要求,在本标准基础上作内容和课时分配的调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