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化学与材料研制》教案

第二节《化学与材料研制》教案

第二节《化学与材料研制》教案
第二节《化学与材料研制》教案

第二节《化学与材料研制》教案

您现在的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化学教案>第二节《化学与材料研制》教案

第二节《化学与材料研制》教案

2020-04-08

化学教案

第二节《化学与材料研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及其应用。(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3)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过程和方法:(1)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社会调查和有关资料的查阅,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2)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材料的利用为载体,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意识。(2)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3)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材料的观念。二、重点:树立合理利用各种材料和环境保护的意识。确立依据: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三、难点:树立合理利用各种材料和环境保护的意识。确立依据: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四、课前准备:教师:四种材料的生活物品。学生:调查家中厨房里制造各种物品的材料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材料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材料的使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材料研制与化学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有关材料的一些知识。幻灯片放映:人类使用材料的.历程情景创设:举例说明几个日常用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板书)一、运用广泛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玻璃、水泥、陶瓷幻灯片放映:多识一点“从石英沙到芯片” 二、

来自石油的有机合成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 1、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1)纤维包括天然纤维、合成纤维;天然纤维:棉花、羊毛、蚕丝、麻制品等合成纤维:涤纶、锦纶、氨纶、聚酯纤维等(2)橡胶包括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学生活动:说说塑料的利与弊?如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与合成纤维?三、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钢筋混凝土,玻璃钢(小结):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归纳现代生活中常见的四种材料课外作业:上网了解“新材料”,感悟化学对新材料研制的重要意义。四、随堂检测题 1在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塑料中,可用做食品袋的是。 2、玻璃,有机玻璃,玻璃钢,不锈钢四种物质,其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属于合成材料的是,属于复合材料的是。 3、合金具有许多良好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应用十分广泛,试举出两种常见的合金:。 4、鉴别下列两种物品: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 5、下列各组材料中,均属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一组是() A.玻璃光导纤维B.光导纤维混凝土 C. 羟基磷酸钙聚乙烯 D. 碳化硅硫化橡胶 6、材料一般可分为、、、。 7、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能自行调温、调光的新型建筑材料叫“云胶”。它低温时呈透明状,可通过90%的光线;受热时则从透明变成白色,可阻挡90%的光线,这一转变可在两三度的温差范围内完成,且是可逆的。用这种材料作房屋的材料,其优点是。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海陆变迁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世界板块分布”图,在地图上指出七大板块,并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重点)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上两大山系的成因,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 关系。(重点和难点)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地图册、多媒体

知识构建与梳理 '1.七大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南极 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板块运动(2.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大地[环太平洋沿岸地震带 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中 张裂 挤压 高山、岛链 '海沟 通过知识建构 对本节课知识 进行梳理,让 学生形成系统 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学习 地理的能力。 【当堂达 标】 1、世界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 A.板块的内部 B.大河的沿岸地带 C.大陆的边缘 D.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 2、七大板块中, 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是( A.南极洲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太平洋板块 D. 非洲板块 3、下列地区中, 地壳较稳定,不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是( 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B.板块内部 C.日本 D.中国 4、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的亚洲国家有( A.日本 B.俄罗斯 C.美国 D.加拿大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地球的岩石图由五大板块拼合而成C.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 B.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D.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人口》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人口》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人口多、增长快这一基本国情;认识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3、会解读人口分布图、人口增长图;能用计算、比较的方法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会做人口资源调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计算举例来探究我国人口的国情和分布特点,形成技能,培养正确人口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人口众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关注人口问题,养成正确的人口观。对我国的人口形势形成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人口过多给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播放电视画面──城市一景:街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异常拥挤。 谈谈你遇到过类似的由于人多给你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和烦恼吗?谈谈你这方面的遭遇和体验。 合作探究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互动一:读第11页《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特别是20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情况怎样?师生交流。 教师:人力资源是宝贵的,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发挥这一优势,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人又是消费者,过多的人口,过快的人口增长,势必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互动二:分小组讨论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那些负面影响?然后小组间交流。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人口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必须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尤其要提倡晚婚晚育。 互动三:结合活动一,了解实行计划生育和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增长的显著成效;算一笔账,假设你们是三口之家,年收入是10000元,如果你的父母又超生一个弟妹,你们家的人均收入又是多少,对你的成长有无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 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 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

《人口与人种》教案

《人口与人种》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通过对比世界不同年代的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并能运用资料,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2.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能简单分析其成因。 3.用实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4.知道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点,能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二、能力目标: 1.运用统计数据、人口增长曲线等资料、图表,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特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利用实例和生活体验,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正确认识人口问题。 3.利用照片、视频等资料对比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点;运用地图说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分析人口多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 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问题及对策;世界人种的分布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 通过大量的识图,以图为媒介,恰到好处的运用课件,讲练结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态调整运用更适合学生特点的“学教”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查找相关的资料。 2.教师准备: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采用声、像,幻灯片等相关的技术,将教学中的重

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问题导入:2011年10月31日,世界在这一天迎来第70亿人口。但,这天让人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呢? 二、新授 展示图片,第70亿个婴儿降生地球村,人们忧从何来?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世界人口和人种”话题的探讨。(“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我们知道了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但地球上的人口总数是怎样变化的呢? (1)世界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怎样的?不断增长 (2)世界人口增长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征? 第一阶段曲线平缓,说明人口增长缓慢;第二阶段曲线变陡,说明人口增长加速;第三阶段曲线越来越陡,说明人口快速增长。 (3)试着分析每阶段人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生活条件、医疗卫生、社会安定等方面分析) l830年前,人类适应自然环境能力差,因战争、自然灾害和疾病等原因使人的寿命很短,每年死亡的人数多。在这之后医疗条件改善,人的寿命逐渐增长,死亡人数减少;特别是1960年之后,人口基数不断增大,增加单位人口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世界人口总数增长也越来越快。 2.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又用什么来衡量呢? (1)结合左图,计算并分析: 人口数/亿每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年 10-20 20-30 30-40

2.2海陆的变迁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 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1.导入:有谁知道“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它的 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早就察觉到海陆的是变化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海陆是怎样变迁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课堂。 一、沧海桑田 2. 看教材图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由此得出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1.地壳的变动、2.海平面升降、 3.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3. 阅读课本材料,了解魏格拉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4. 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2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周围一片汪洋→6500万年前大陆与海洋分离→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状况 5. 参照课本图,讨论大西洋是如何形成的?太平洋将来的命运会怎样?(1:以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 欧洲与南北美洲慢慢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的。2:太平洋会消失,因为从图中可以看出,南北美洲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 6. 运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课本图2.19和图2.20的地理现象。同样可以运用这些地理现象证明大陆漂移学说 的成立。 7.由此可见,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分布的,而且至今处于极

2019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人口分布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01北纬20°~60°地带最为集中。 (1)纬度分布: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 02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2)垂直分布: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03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3)海陆分布: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 2.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3.地区分布 111213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非洲和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 的85%。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1415俄罗斯、日本、墨西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

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度、□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判断正误。1. (1)平原地区人口都稠密。(×) (2)世界人口主要居住在亚欧大陆。(√) 2.世界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多位于( ) A.赤道附近的雨林地区 B.高纬度的两极地区 C.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D.离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 答案 C 解析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气候温和湿润,水资源充足,人口稠密。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内陆地区一般人口稀疏。 3.亚洲地理分区中,哪些分区人口稠密?哪些分区人口稀疏? 提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西亚、中亚和北亚人口稀疏。—————————————————————————————————.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0102干旱的地区和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因气候条件恶劣,不适宜(1)寒冷、□气候:过于□0304低纬度地区。中、□人类居住。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05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2)地形:平原地区地形平坦,□060708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3)供水方便,具有□水源:河流、湖泊沿岸□交通、□类生产和生活,人口较密集。 2.人文因素 0910城镇聚(1)农业发达地区,工业社会人口向□社会生产方式:农业社会人口主要分布在□11城市带。集,在工业发达地区,形成了人口密集的□12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2)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1314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 (3)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15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1.判断正误。 (4)其他因素:政治、军事、□(1)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人口密度小,主要是因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逐步减弱。(√) 2.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于密西西比河平原地区,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达 B.开发历史早 .资源丰富C.气候条件优越 DB 答案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开发历史早,人口稠密。解析.在热带,平原地区人口稀少,高原地区人口稠密,主要原因是什么?3在热带,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热带雨林广布;高原地区,气候相对凉爽,提示

商务星球地理七上《海陆变迁》同课异构教案 (1)

第三单元第三节海陆变迁教案 【教学目标】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3、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 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 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 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 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 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 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 地球上海洋变陆地、陆地变海洋的实例。 2.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大陆漂移说解 释地理现象。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在地图上识别六大板 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 4. 能够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教学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成语故事—沧海桑田》 教师设问:你相信“沧海桑田”的故事吗?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任务1 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归纳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师给出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 实例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这里曾经是海洋。) 实例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是什么原因?(这里曾经是陆地。)以上两个实例都说明了地球表面存在海陆变迁,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读图观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海陆变迁? 实验一: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陆地变成海洋呢?(可用材料:水) 结论:通过模拟实验,可总结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实例3: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会不断扩大?

八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教案1人教版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教材内容详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住中国的人口数量、人口特点,了解中国关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人口问题,记住我国的人口基本国策。 (2)了解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多西少。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我国人口分布和增长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了解我国人口国情的基础上,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及控制人口的必要性,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快乐点击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户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的31.6%,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关于中国的人口的基本国情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基数大 中国现有人口12.95亿,约占世界人口比重的21.6%,它比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尼西亚、巴西几个人口大国之和的人口总数还要多。 (2)人口增长迅速 1949年我国大陆人口为 5.4亿人,1981年突破10亿,1988年突破11亿,1995年突破12亿。 (3)总人口中年轻人较多,意味着未来结婚有生育能力的人越多。1982年普查0~14岁的女性人口约为1.6亿,她们在20世纪前后进人婚育期,使我国面临着一个新的生育高峰。同时,有些城市的人口开始进人老龄化。 (4)农村人口比重大。总的来说,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不高。2000年全国市镇人口占36%,农村人口占64%。农村人口多,生育率又高于城市,所以农村的人口问题比城市更加严重。 中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1200万左右。要满足这么多新增人口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必须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这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不注意控制人口,人口的增长超过了物质资料增长的速度,必然会导致生活水平降低,而且还会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了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的国策。 2.人口东多西少 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统计,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3倍多。 从中国人口密度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小。大致以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和云南腾冲县一线为分界线。东西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特别是沿海的省区人口密度更大,西部内陆的几个省区人口密度很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布特点呢?东南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比较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农业生产条件好,

人口与人种优质课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2)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3)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学会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人口多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 立正确的人地观。 (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2)人口问题及对策。 (3)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小组合作模式 教具: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教师出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由生进行概括。 生:世界人口越来越多 生: 世界人口增长越来越快 生:世界人口在20世纪之后增长的速度加快 ······ 2.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亲切的把之成为“地球村”,而我们自己则是“地球村的居民”。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人们惊呼“人口爆炸了”。可见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人口问题: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二:设疑自探: 1、生自读课本70—76页,提出疑问 2、老师对学生的质疑进行总结 3、教师出示自探问题,结合学生的疑问进行修改:

湘教版七上《海陆变迁》word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执笔人:审稿人:七年级集备组总课时: 课题: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时间:2008、10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过程和方法:通过看书,看课件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 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重点: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法指导:读图、分析、讨论、讲述 一、预习·导学: 1、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 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二、合作探究 检查预习导学完成情况 1你能解释沧海桑田的意思吗? 2这些又说明了什么呢?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 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 3你知道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从什么的到启示的吗? 三、训练巩固 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______________中 2科学家考察发现,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___________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________,后来由于地壳_________并________成为山地 3岩层在运动过程中,还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也就是发生__________;当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地表,就叫___________ 4大陆漂移假说是___________提出的,假说认为地球原先只有一块__________,四周被________包围着,大约_______年以前,_________开始破裂并且漂移,最后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5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又提出了___________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_______拼合而成★全球主要有_______大板块,它们是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_板块;其中__________几乎全都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6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_________,板块与板块交界,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_,地壳比较__________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导入新课:让学生讲述“沧海桑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围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通过图片的展示、问题的设疑,为学生设置了不同的问题情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通过设疑让学生思考等形式,逐步使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思考等方式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2、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联系紧密,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地图中自己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抓住海陆变迁的突出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例举海陆变迁的实例,缩短了抽象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应知识的难度。 4、相关图片的展示,使本课的难点得到较好的突破。 本节课的不足: 1、问题提出之后,给学生交流讨论时间较少,教师包办代替的太多。 2、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2019)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区域认知:结合资料,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情况、特点和影响因素,并会分析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通过学习,认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一种体现。 地理实践力:了解自己家乡人口迁移的情况,并分析迁移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重难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师:(播放“人口普查”视频)“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近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正如视频中所说,每位公民都有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全国人口普查。视频中也提到了人口普查的内容,即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人口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而于11月1日正式开始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更是意义非凡,不仅能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更能为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今天,深圳市的人口普查工作人员来到了经纬家,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信息登记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经纬一家的‘人口迁移之旅’。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对‘人口迁移’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齐读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综合思维,开始。” (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听一听经纬讲述的家族故事。” (展示PPT,请学生朗读) 师:“看完后请同学们思考,材料中展示的人口流动活动中,那些属于人口迁移?” 师:“要想做出正确判断,必须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经过课前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在课本中划出来了。” (PPT展示,请学生朗读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含义及属性) 师:“明确概念后相信大家一定能轻易去分开这两个概念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随堂检测,请同学来判断一下。” (请学生做题,并解析,老师给予评价) 师:“由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经纬家的到贵州工作、结婚到贵州、出国留学、在深圳工作都属于人口迁移行为。但又是哪些因素驱使他们不断进行人口迁移、改变定居地呢?” 生:“经济、政策、婚姻......” 师:“同学们给出了很多答案,让我们一起通过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学习,进一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答案。” (PPT展示人口推拉理论) 师:“加好代表拉力,减号代表推力,哪位同学能起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点名,请学生回答,并点评,展示定义)师:“2分钟时间大家小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教案1

《第二节人口》 教学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和资料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并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2.运用我国的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并简单分析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分析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人口在数量上和分布上的特点;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②教学难点:学会阅读人口增长折线图,并结合历史和社会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学会阅读人口分布图(等人口密度线图),并由此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综合分析造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原因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请同学们看一个资料,这是世界人口前十位的大国及其人口数量:中国(1,339,724,852)、印度(1,210,193,422)、美国(312,566,000)、印尼(237,641,326)、巴西(190,755,799)、巴基斯坦(177,743,000)、尼日利亚(162,471,000)、俄罗斯(142,914,136)、孟加拉国(142,319,000)、日本(127,720,000)。 同学们通过阅读资料,显而易见中国位居第一位.另外再请同学们把其中的世界面积大国标出来,看一看有哪几个?再计算一下中国人口数是他们的多少倍? 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八位,中国人口数量是俄罗斯的近9.4倍;面积第四

大国美国,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中国人口数量是美国的近4.3倍。而面积第二大国加拿大不在其列,我们的人口相当于加拿大的40多倍。 承转过渡:以上这些分析都说明什么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21%,中国人手拉手站在一起,可以绕地球赤道50多圈,这些都说明我国人口在数量上具有基数大的特点。 资料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如下: 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601938035人 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6月30日:723070269人 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12月27日:1031882511人 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10月30日:1160017381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 1295330000人 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 1370536875人 请同学们观察各次普查的数字之间有何变化规律?哪一次开始我国人口超过10亿?人口数量几乎翻一番用了多长时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国人口超过了10亿;第一次人口普查是在1953年,数字是601938035人,比这个数字几乎翻一番的是第四次人口普查,即1990年,数字为1160017381人,时隔不到40年。 由此可见我国人口在数量上还有何特点?增长快。 承转过渡:除了看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外,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上的情况。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案(新 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举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教学难点】 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理解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支持。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实验器材:大号玻璃器皿2个,2桶沙子,2桶水,2块砖块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 (学生欣赏)视频《沧海桑田》。故事中麻姑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桑田,桑田又变成沧海。成语沧海桑田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那么为什么海洋会变成陆地?陆地又怎么会变成海洋?接下来我们进入实验时间,探寻海陆变迁的奥秘。 实验探因: 分组:一组:陆地变海洋二组:海洋变陆地 实验器材:1.沙子、砖块1.一桶水3.大号玻璃容器

要求:5分钟时间完成模拟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一 (1)向玻璃容器中填入高低起伏的沙子(模拟海中的陆地)。 (2)在沙子上放一块砖(模拟地壳)。 (3)向玻璃容器中注水刚好没过1/2砖块。 (4)将砖块往下按直到没入水中(模拟地壳下陷)或将高出部分沙子挖走(模拟人类挖陆成海)或继续往玻璃容器内注水直到没过砖块。 一组展示:陆地变成海洋的原因有地壳下陷、人类挖陆成海和海平面的上升。 实验二 (1)向玻璃容器中填入高低起伏的沙子(模拟海中的陆地)。 (2)在沙子上放一块砖(模拟地壳)。 (3)向玻璃容器中注水没过砖块。 (4)将底下沙子堆叠让砖块抬升(模拟地壳抬升)或继续往玻璃容器内添加沙子(模拟人类填海造陆)或将水舀出来(模拟海平面下降) 二组展示:海洋变陆地的原因有地壳抬升、人类填海造陆和海平面的下降。 (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我们明白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等。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你能分析出原因吗? 奇事寻因: 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怎么回事? 2.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流的遗迹,为什么? 3.荷兰的围海大坝,有什么意义? 学生举手回答:1.喜马拉雅山原本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的抬升使海洋变为陆地 2.我国东海海域原本是有人类生活的陆地后来海平面上升,使陆地变为海洋 3.荷兰地势很低,国土面积小,荷兰人们填海造陆时海洋变为陆地。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_第二节_人口_第2课时_人口东多西少

第2课时人口东多西少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是世界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 2.知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的特点——东多西少。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分析归纳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重点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难点 读图总结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一、导入新课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是13.40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人口),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那么我国人口分布均匀吗?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人口的分布。 二、讲授新课 教师:还记得学习世界人口分布时,是怎样计算人口密度的吗? 学生:人口密度等于总人口数除以总面积数。一个国家的人口密度等于该国的总人口数除以该国的总面积数。 算一算:请大家结合我国的人口数和面积数计算,我国平均人口密度约为多少人/平方千米? 学生:我国陆地领土的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人口数为13.7亿(香港709.76万+澳门55.23万+台湾2316.2万),计算得出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43人/平方千米。 教师: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43人/千米2,约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47人/千米2)的3倍多,是世界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 活动:观察教材第13页图1.13“中国人口的分布”,提出探究问题: (1)读图,对照图例中的人口密度数值,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均匀吗?人口分布以哪条线为界? (2)找出两个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再找出两个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说明各地的人口密度各为多少人/平方千米。 (3)讨论分析:造成我国东西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有哪些?人口稠密地区和人口稀疏地区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运用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能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 2.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 情感目标 1.学会分析人口增长率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2.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 结合图表、地图分析问题,通过计算掌握问题 教学准备: 《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世界各大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咱们学过了世界的地形和气候,这一节我们开始学习世界的居民,你知道世界上现在有多少人吗?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怎样的?世界人口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一节我们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出示幻灯片1:标题 出示幻灯片2:学习目标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世界人口的增长 学习新课: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板书) 出示幻灯片3:《世界人口增长曲线》,让学生回答: (1)1750—180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说明:曲线越平缓,说明人口增长越慢;曲线越陡,说明人口增长越快。由图可知,这一阶段的人口增长十分缓慢) (2)1800—195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逐渐加快) (3)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怎样的?(快速增长) 出示幻灯片4:总结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到20世纪中期,人口增长逐渐加快;从20世纪中期以来,人口快速增长。 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吗?世界60亿人口日是哪一天? (60亿,1999年10月12日)

人教版八年级上教案第一章第二节人口

1.2人口 第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 2.认识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数据图,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计划生育国策咋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2.根据我国人口分布图,描述人口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的人口数量及增长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2.我国的人口国策。 3.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的认识。 课前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我国人口众多的图片,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从视觉上体会我国人口众多,分布不均的国情。图片展示更易于理解与激发学生兴趣。 人口分布东多西少

算密度,找差异展示江苏省和青海省的面积与人口图,请计算江苏省和青海省的人口密度,体会我国东西部人口密度有何差别? 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学生观察,找出人口分布差异的分界线,并尝试描述人口分布特点。 重叠展示“人口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分布图”“中国城市交通分布图”,学生尝试分析,人口分布为什么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江苏省与青海省的比较,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并清楚,人口密度大不仅与总人数有关,还与面积有关。之后呈现的几幅地图,让学生学会析图,并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展示“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学生描述我国人口增长趋势,了解我国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一。 学生思考讨论人口数量大、增长快会带来哪些影响? 教师归纳总结交通、住房、医疗、教育、环境、资源 寻求解决办法计划生育。 展示我国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学生理解我国人口国策。 教师简介我国人口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主要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图,描述并发现问题。通过两个思考讨论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思考近年来,我国为什么开放二胎?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提出,鼓励学生理解我国人口国情与国策,并理解人口国情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 教学反思 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