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答案)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答案)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答案)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答案)

远程药学专升本药物化学平时作业(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参考答案

、写出下列药物的化学结构或名称、结构类型及其临床用途

1磺胺甲恶唑

3诺氟沙星

^rx^CONHNH ?

「¥

吡啶类

抗结核病药物

5盐酸乙胺丁醇

CH 2OH

CH 2OH

CH 3CH 2CHNHCH 2CH 2NHCHCH 2CH 3

2 HCl

6咪康唑

喹啉羧酸类 抗菌药

姓名 ---------- 学号 -----------------

成绩 -------

磺胺类 抗菌作用

H 3C0

NH 2

嘧啶类 磺胺类药物抗菌增效剂

合成类抗结核病药物

H 3C0

Cl

7氟康唑

N

1N N

H

Cl

Cl

OH

COOH

咪唑类抗真菌药

三氮唑类抗真菌药

N

NH-

\

N

磺胺嘧啶磺胺类抗菌药

环丙沙星喹啉羧酸类抗菌药

、写出下列药物的结构通式

1磺胺类抗菌药

R

三、 名词解释:

1. 抗菌药:是一类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喹诺酮 类药

物。

2 ?抗结核药:是指对结核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结核 病的

化合物,分抗生素类与合成类,如异烟肼。 四、 选择题:

1、 磺胺类药物从作用机理而言,与叶酸合成中的哪个物质结构类似 (C )

A ?对羟基苯甲酸 B.对羟基苯甲酸钠 C.对氨基苯甲酸 D 、对氨基水杨酸

2、 以下哪个不属于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C )

A ?诺氟沙星 B.环丙沙星 C.西诺沙星 D 、左氟沙星 3、 诺氟沙星的母核称为:(D ) A 、萘啶 B.吡啶并嘧啶 C.噌啉 D.喹啉 4、 以下哪个叙述不符合异烟肼 (C ) A 中国药典规定检查有毒杂质游离肼

B 可以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

C 可以与三氯化铁试剂反应呈紫色

D 分子中没有手性碳原子

5、 以下属于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的是 (D ) A 克霉唑 B 酮康唑 C 两性霉素B D 氟康唑 6 以下哪个是深部抗真菌的首选药物 (C )

A 磺胺嘧啶

B 酮康唑

C 氟康唑

D 硫康唑

F

O

CH 3

COOH

左氟沙星喹啉羧酸类抗菌药

R 2NH

SO 2NH — R i

COOH

N 2喹诺酮类抗菌药

O

7、以下药物哪个化合物具有4—甲基哌嗪结构(C )

A诺氟沙星B环丙沙星C左氟沙星D氟罗沙星

8、喹诺酮类药物老人和孩子不宜使用的原因是(B)

A有较强的毒性

B结构中的3位羧酸和4位酮易和金属离子络合

C结构中的氟容易引起中毒

D代谢较慢,引起积蓄毒性

9、以下不属于合成抗结核药物的是(D )

A异烟肼B对氨基水杨酸钠C盐酸乙胺丁醇D硫酸链霉素

10、对氧氟沙星的描述正确的是(C )

A.分子中无手性碳原子

B.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中首先问世的

C.1位上无取代基

D.7位是甲基哌嗪

11、复方新诺明的有效成分是由

A.磺胺醋酰钠与甲氧苄啶组成

C.磺胺甲恶唑与甲氧苄啶组成(C )

B.磺胺嘧啶与甲氧苄啶组成D.磺胺嘧啶与磺胺甲恶唑组成

A 诺氟沙星

B 对氨基水杨酸钠

C 异烟肼

D 利福平

E 盐酸乙胺丁醇

20、诺氟沙星的不稳定性表现在

( C )

A 对酸不稳定

B 对碱不稳定

C 对光不稳定

D 对热不稳定 21、以下关于盐酸乙胺丁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

A 属于抗真菌药物

B 分子中有 2 个手性碳原子,所以有 4 个光学异构体

C 分子中有 2 个手性碳原子,只有 3 个光学异构体

D 分子中存在顺反异构

22、第二代喹诺酮类药物较第一代抗菌谱和抗菌活性显著增强,是得益于

( C

)

A 与抗菌增效剂合用

B 6 位氟原子的引入

C 7 位取代基的引入,特别是哌嗪

D 结构更稳定

23、以下哪个药物的作用机理同 TMP 一样属于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 A )

A.乙胺嘧啶

B.青蒿素

(B )

B. 3位上的羧基和4位的羰基 D.8位氨基取代

B.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D.抑制四氢叶酸还原酶

通过拮抗细菌的 ___ 代谢而抑制细菌生

B.嘌呤 D.尿嘧啶

(BCE )

D .TMP E.吗啡

(ABCD ) D.酸碱两性

D.哌啶

得到启发发现磺胺类药物

(D ) D 百浪多息 (BCE )

12、在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构效关系中,这类药物的必要基团是

A.1位氮原子取代大基团 C. 5位有氟原子 13?甲氧苄啶的作用机理为

(B )

A.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C.抑制四氢叶酸合成酶 14、磺胺类抗菌药为一类抗代谢药

物,

15、以下药物兼具两性的是(多选题): A ?异烟肼 B. SD C. SMZ 16、 关于磺胺类药物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题):

A.抗菌谱广

B.有肾毒性

C.水溶性差

17、 异烟肼分子中具有还原性的是:(A ) 18、1932年德国生化学家 Domagk 从.

A 磺胺

B 对氨基水杨酸钠

C SMZ

19、以下可以溶于水的抗结核药物是(多选题):

C.伯氨喹

D.奎宁

五、简答题

1、试写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主要构效关系。

答题要点:构效关系:1、1位取代基:最合适的长度为0.42 nm,相当于一个乙基的长度,也可以是乙基体积相似的电子等排体如乙烯基、氟乙基等,若为环丙基(也可以是环丁基环戊基等)取代,活性大于乙基取代。2、2位不适合任何取代基,否则活性消失或减弱。可能是空间位阻的关系。3、3位的羧基和4位的酮是产生药效必须的,被其他基团取代时活性消失。认为这是与细菌DNA 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结合必须的。4、5位以氨基取代时活性最好, 活性约增强2-16 倍,如斯帕沙星。5、6位F 的引入可以增强药物对细菌细胞壁的穿透力 (与DNA 回旋酶的结合力增加2?17倍,穿透力增加1?70倍),大概的顺序是F>CI >CN >NH2> H。6、7 位引入取代基有利于增强抗菌活性,以哌嗪基取代作用最好。7、8 位取代基与化合物的光毒性有关,若引入取代基,如甲基、甲氧基、乙基可以降低光毒性,以F 引入最好,如斯帕沙星。

2、写出SMZ 和TMP 的化学结构并说明二者合用可以增加抗菌效力的机理。答题要点:SMZ 是磺胺甲基异恶唑,属磺胺类抗菌药物,TMP 是甲氧苄啶,属于磺胺类药物的抗菌增效剂,它们联合使用后,抗菌作用显著增强。从作用机理上看,磺胺类药物,由于化学结构与PABA 十分相似,PABA 是细菌体内四氢叶酸合成必须的原料,因此磺胺类药物与PABA 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使二氢叶酸合成酶失活,使细菌合成二氢叶酸过程受阻,必然使四氢叶酸来源受阻。而

TMP可以抑制下一步代谢时的关键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活性,使细菌体内二氢叶酸转化为四氢叶酸的过程受阻,因此两者合用,使细菌体内叶酸合成受到双重阻断,所以抗菌活性大大加强,而它们本身对人体的危害不大。

3、试比较以下化合物(A)和(B)的生物活性大小,并简述理由

COOH

(A)(B)

答题要点:化合物(A)和(B)都属于喹诺酮类,具有喹啉羧酸的化学结构。

其区别在于化合物(A)比化合物(B)在5位多氨基取代基、6位多F取代、8 位多F取代,根据喹啉羧酸药物构效关系,5位以氨基取代时活性最好,活性约增强2-16倍,6位F的引入可以增强药物对细菌细胞壁的穿透力(与细菌DNA 回旋酶的结合力增加2?17倍,穿透力增加1?70倍),能增强药物抗菌活性,8位取代基与化合物的光毒性有关,若引入取代基,如甲基、甲氧基、乙基可以降低光毒性,以F引入最好。由此可见,化合物(A)在抗菌作用、光稳定性等方面均优于化合物(B)。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之欧阳光明创编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欧阳光明(2021.03.07) (Antimicrobial and Antifungal Agents) 基本要求 第一节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Antimicrobial Sulfonamides and Antibacterial Synerists) 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从发现、应用到作用机制学说的建立,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尤其是作用机制的阐明,开辟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径,推动药物化学的发展。通过对其副作用的研究,又发现了利尿药和降血糖药。 目前临床上使用频率对高的磺胺药物是磺胺嘧啶(Sulfadiazine)和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关于其作用机理为磺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生长所必需的对氨基苯甲酸(PABA)产生竞争性拮抗,干扰了细菌的酶系统PABA利用,PABA是叶酸的组成部分,叶酸为微生物生长中必要物质,也是构成体内叶酸辅酶的基本原料。PABA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下,与二氢蝶啶焦磷酸酯及谷氨酸或二氢蝶啶焦磷酸酯与对氨基苯甲酰谷氨酸合成二氢叶酸。再在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成四氢叶酸,为细菌合成核酸提供叶酸辅酶。由于磺胺类药物和PABA这种类似性,使得在二

氢叶酸的生物合成中,磺胺类药物可以取代PABA位置,生成无功能的化合物,妨碍了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二氢叶酸经二氢叶酸还原酶作用还原为四氢叶酸,后者进一步合成辅酶F。辅酶F为DNA合成中所必需的嘌呤、嘧啶碱基的合成提供一个碳单位。人体作为微生物的宿主,可以从食物中摄取四氢叶酸,因此,磺胺类药物不影响正常叶酸代谢,而微生物靠自身合成四氢叶酸,一旦叶酸代谢受阻,生命不能继续,因此微生物对磺胺类药物都敏感。本机理开辟了抗代谢学说,所谓代谢拮抗就是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的结构有某种程度相似的化合物,使与基本代谢物竞争性或干扰基本代谢物的被利用,或掺与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之中形成伪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Lethal Synthesis),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抗代谢物的设计多采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Bioisosterism)。代谢拮抗概念已广泛应用于抗菌、抗疟及抗癌药物等设计中。 甲氧苄啶(Trimethoprim)是在研究5-取代苄基-2,4-二氨基嘧啶类化合物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作用时发现的广谱抗菌药。它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广泛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为可逆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的过程受阻,影响辅酶F的形成,从而影响微生物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使其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与磺胺类药物联

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 临床常见的抗病毒药主要有:金刚烷胺、金刚乙胺、阿昔洛韦、利巴韦林、吗啉呱、干扰素等。 1.金刚烷胺 抗病毒谱较窄,对流感病毒选择性较高。临床主要用于畜禽流感治疗,作用机理:显著抑制病毒脱壳作用使病毒核酸不能脱壳,进而阻止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用于防治甲型流感病毒所致呼吸道感染可收到较好疗效。也可用于震颤性麻痹症。 不良反应:中枢神经兴奋和胃肠道反应 2.阿昔洛韦 本品是广谱高效抗病毒药,抗疱疹病毒活性强。在宿主正常细胞的磷酸激酶作用下,转化为具有抗病毒活性的三磷酸阿昔洛韦,对单纯性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最敏感,对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3.利巴韦林(病毒唑) 本品为广谱抗病毒药,对DNA病毒和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4.吗啉呱(病毒灵) 本品为广谱抗病毒药,对DNA病毒和R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主要干扰病毒RNA多聚酶,进而干扰病毒核酸复制。 5.干扰素 干扰素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是脊椎动物的细胞在受到病毒感染受其他刺激后,于体内产生的一类抗病毒物质,临床上可治疗各

抗真菌药 能抑制或杀灭真菌的药物。抗菌药主要分为抗生素和合成药两大类。抗生素主要包括: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等,合成抗菌药包括:咪唑类药物(如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和酮康唑)、氟胞嘧啶、丙烯胺衍坐物。按其用途分为全身性抗菌药和浅表抗菌药。 一.全身性抗菌药 1.两性霉素B 本品为广谱抗真菌药,对隐球菌、球孢子菌、白色念球菌等都有抑制作用,是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注射应用于治疗全身性真菌感染,口服用于肠道真菌感染。 2.酮康唑 本品为广谱抗真菌药,对全身及浅表真菌均有抗菌活性。 二.浅表抗真菌药 1.灰黄霉素 对各种皮肤真菌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主要于小孢子菌、毛癣菌及表皮癣菌引起的各种皮肤真菌病。 2.制霉菌素 本品抗真菌药作用与两性霉素B基本相同,但其毒性更大,不宜用于全身感染。内服治疗肠道真菌感染,局部应用治疗皮肤、粘

抗真菌药

抗真菌药 第一节基本概述 一、真菌感染分类:浅部真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 1、浅部真菌感染: ①致病菌:各种癣菌引起 ②侵犯组织:皮肤、毛发、指(趾)甲等引起手足癣、体癣、股癣、叠瓦癣、甲癣、头癣、黄癣等。 ③特点:浅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高。 2、深部真菌感染: ①致病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 ②侵犯组织:内脏器官和深部组织 ③特点:发病率虽低但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 二、抗真菌药物分类: 1、按作用分类: ①抗深部:两性霉素B 、咪唑类、三唑类 ②抗浅表: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局部应用的咪唑类 2、按化学结构分类: ①唑类: ●咪唑类——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 ●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 ②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③嘧啶类:氟胞嘧啶 ④烯丙胺类:特比萘芬 ⑤其它类:灰黄霉素 第二节抗真菌药物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一、两性霉素B : 1、机制: ①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选择性结合,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导致细胞内许多 小分子物质外漏,造成细胞死亡。 ②细菌的细胞膜不含固醇,故对细菌无作用 ③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含有固醇→溶血、肾脏损害等毒性反应。 本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亲和力大于对哺乳动物细胞膜固醇的亲和力,故毒性相对低。 2、药理作用: ①广谱:对多种深部真菌如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 孢子丝菌、曲霉茵、毛霉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几乎对所有真菌均有抗菌活性) ②高浓度有杀菌作用。 3、体内过程: ①口服及肌注均难吸收,静脉滴注 ②不易透过BBB 4、临床应用: ①深部:静脉滴注用于全身或内脏真菌感染 ②真菌性脑膜炎:除静脉滴注外,还需鞘内注射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Antimicrobial and Antifungal Agents ) 基本要求 第一节 磺胺类药 物及抗菌增 效剂 Antimicrobial Sulfonamides and Antibacterial Synerists ) 作用。其作用机制为可逆性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 酶,使二氢叶酸还 原为四氢叶酸的过 程受阻, 影响辅酶 F 的形成,从而影响微生物 DNA 、RNA 及 蛋白质的合成,使其 生长繁殖受到抑制 。 与磺胺类药物联用 ,使细菌代谢受到 双重阻断 ,从而使其抗菌作 用增强数倍至数十 倍, 同时 , 使对细菌的耐药性减少。甲 氧苄氨嘧啶的 4- 位甲氧基取代的衍生物也具有 抗菌活性。 通过对大量磺胺类药物的结 构与活性的研究, 总结出其活性与结 构关系: 1. 氨基与磺酰氨基在苯环上必 须互为对位,邻位 及间位异构体均无 抑菌作用。 2. 苯环被其 它环替代 时或在 苯环上 引入其它 基团时 将都使 抑菌作用 降低或 完全失 去抗 菌活性。 3. 以其它与 磺酰氨基 类似的 电子等 排体替代 磺酰氨 基时, 多数情况 下均使 抗菌作 用基 本减弱。 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开创 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尤其是 了化学治疗的新纪 元,从发现、应用到 作用机制学说的建 立, 作用机制的阐明, 开辟从代谢拮抗寻 找新药的途径,推 动药物化 的研究,又发现了 利尿药和降血糖药 。 学的发展。通过对其副作用 目 前 临 床 上 使 用 频 率 对 高 的 磺 胺 药 物 是 磺 胺 嘧 啶 (Sulfadiazine) 和 磺 胺 甲 噁 唑 (Sulfamethoxazol ),关于其作用机理为磺 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生长所必 需的对氨基苯甲酸 (PABA )产生 竞争性拮抗,干扰了细 菌的酶系统 PABA 利用, 酸为微生物生长中必要物质 的催化下,与二氢蝶啶焦磷 氢叶酸。再在二氢叶酸还原 ,也是构成体内叶 酸酯及谷氨酸或二 酶的作用下还原成 酸辅酶的基本原料 PABA 是叶酸 的组成部分,叶 。 PABA 在二氢叶 酸合成酶 氢蝶啶焦磷酸酯与 四氢叶酸,为细菌 对氨基苯甲酰谷氨 酸合成二 合成核酸提供叶酸 辅酶。由 于磺胺类 药物和 PABA PABA 位置,生成无功能的 酶作用还原为四氢叶酸,后者进 碱基的合成提供一个碳单位 磺胺类药物不影响正常叶酸 这 种类似性 ,使得 在二氢 叶酸的 生物合 化合物,妨碍了二 步合成辅酶 氢叶酸的生物合成 F 。辅酶 F 为 DNA 成中, 磺胺类 药物可 以取代 。二氢 叶酸经二氢 叶酸还原 合成中所必 需的嘌呤、嘧啶 不能继续,因此微生物对磺 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 。人体作为微生物 代谢,而微生物靠 胺类 药物都敏感。 的结构有某种程度 的宿主,可以从食 自身合成四氢叶酸 物中摄取四氢叶酸 ,一旦叶酸代谢受 谢学说,所谓代谢 与基本代谢物竞争 ,因此, 阻,生命 拮抗就是 性或干扰 本机理开辟了抗代 相似的化合物,使 或掺与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之中形成伪 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 基本代谢物的被利用 , ( Lethal Synthesis ), 从 而 影 响 细 胞 的 生 长 。 抗 代 谢 物 的 设 计 多 采 用 生 物 电 子 等 排 原 理 ( Bioisosterism )。代谢拮 抗概念已广泛应用 于抗菌、抗疟及抗 癌药物等设计中。 甲氧苄啶( Trimethoprim ) 是在研究 5-取代苄基 -2 , 4-二氨基嘧啶类化合物对二氢叶 酸 还原酶的抑制作用时发现的 广谱抗菌药。它对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 兰氏阴性菌具有广 泛的抑制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答案)

远程药学专升本药物化学平时作业(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参考答案 、写出下列药物的化学结构或名称、结构类型及其临床用途 1磺胺甲恶唑 3诺氟沙星 ^rx^CONHNH ? 「¥ 吡啶类 抗结核病药物 5盐酸乙胺丁醇 CH 2OH CH 2OH CH 3CH 2CHNHCH 2CH 2NHCHCH 2CH 3 2 HCl 6咪康唑 喹啉羧酸类 抗菌药 姓名 ---------- 学号 ----------------- 成绩 ------- 磺胺类 抗菌作用 H 3C0 NH 2 嘧啶类 磺胺类药物抗菌增效剂 合成类抗结核病药物 H 3C0

Cl 7氟康唑 N 1N N H Cl Cl OH COOH 咪唑类抗真菌药 三氮唑类抗真菌药 N NH- \ N 磺胺嘧啶磺胺类抗菌药 环丙沙星喹啉羧酸类抗菌药

、写出下列药物的结构通式 1磺胺类抗菌药 R 三、 名词解释: 1. 抗菌药:是一类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喹诺酮 类药 物。 2 ?抗结核药:是指对结核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结核 病的 化合物,分抗生素类与合成类,如异烟肼。 四、 选择题: 1、 磺胺类药物从作用机理而言,与叶酸合成中的哪个物质结构类似 (C ) A ?对羟基苯甲酸 B.对羟基苯甲酸钠 C.对氨基苯甲酸 D 、对氨基水杨酸 2、 以下哪个不属于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C ) A ?诺氟沙星 B.环丙沙星 C.西诺沙星 D 、左氟沙星 3、 诺氟沙星的母核称为:(D ) A 、萘啶 B.吡啶并嘧啶 C.噌啉 D.喹啉 4、 以下哪个叙述不符合异烟肼 (C ) A 中国药典规定检查有毒杂质游离肼 B 可以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 C 可以与三氯化铁试剂反应呈紫色 D 分子中没有手性碳原子 5、 以下属于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的是 (D ) A 克霉唑 B 酮康唑 C 两性霉素B D 氟康唑 6 以下哪个是深部抗真菌的首选药物 (C ) A 磺胺嘧啶 B 酮康唑 C 氟康唑 D 硫康唑 F O CH 3 COOH 左氟沙星喹啉羧酸类抗菌药 R 2NH SO 2NH — R i COOH N 2喹诺酮类抗菌药 O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张庆柱 第一部分概述 一、真菌类型与致病性 真菌(fungus)是一种真核生物,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对人类致病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因此, 一般将真菌感染(fungal infections)分为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两大类。 1.浅部真菌感染常由各种皮肤癣菌引起,主要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等,引起手足癣、体癣、股癣、叠瓦癣、甲癣、头癣等。浅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高,治疗药物主要为抗浅部真菌感染药和外用(局部应用)抗真菌药。 2.深部真菌感染是由真菌引起的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感染, 如肺、胃肠道、泌尿道等感染, 严重者可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等。深部真菌感染多由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和皮炎芽生菌等引起。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多为内源性,如假丝酵母菌病和曲霉病等。 近年来,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且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尤其在严重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等)时,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时更易发生。治疗药物主要有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及唑类等抗深部真菌感染药。 二、真菌结构与药物作用机制 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内质网、线粒体等。根据作用机制抗真菌药物可以分为如下四类。 (一)作用于真菌细胞壁 细胞壁作为真菌与周围环境的分界面,起着保护和定型的作用,其主要成分包括几丁质、β-(1,3)-D-葡聚糖和甘露糖蛋白。抑制细胞壁组分的合成或破坏其结构,可以达到抑制、杀灭真菌的目的。由于哺乳动物无细胞壁,因此真菌细胞壁抑制剂具有选择性,对机体影响较小。根据作用靶位,又可分为:①β-(1,3)-D-葡聚糖合酶抑制剂:脂环肽类是结构上含有环肽和脂溶性侧链的天然抗生素大家族,以棘白霉素类(echinocandins)为代表,可以非竞争性抑制β-(1,3)-D-葡聚糖合成酶, 抑制许多丝状真菌和酵母菌细胞壁的一种基体成分β(1,3)-D-葡聚糖的合成, 从而破坏真菌细胞壁,导致细胞内容物渗漏。②几丁质合酶抑制剂。③甘露糖蛋白抑制剂。 (二)作用于真菌细胞膜 真菌细胞膜与哺乳动物细胞膜比较相似,含有磷脂、鞘脂、固醇和蛋白质。 1.作用于麦角固醇麦角固醇是真菌细胞质膜的重要成分,与哺乳动物细胞的胆固醇类似,能稳定细胞膜结构,减小流动性。细菌的细胞质膜上无类固醇,故作用于麦角固醇的抗真菌药物对细菌无效。 (1)唑类(azoles):包括咪唑类(imidazoles)和三唑类(triazoles),通过咪唑环上未被取代的氮原子与血红素卟啉基上的Fe络合,抑制14α-去甲基酶(14α-demythyelase,14-DM),造成固醇前体的积累和麦角固醇的耗尽,导致真菌质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Antimicrobial and Antifungal Agents) 基本要求 第一节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Antimicrobial Sulfonamides and Antibacterial Synerists)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从发现、应用到作用机制学说的建立,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尤其是作用机制的阐明,开辟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径,推动药物化学的发展。通过对其副作用的研究,又发现了利尿药和降血糖药。 目前临床上使用频率对高的磺胺药物是磺胺嘧啶(Sulfadiazine)和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关于其作用机理为磺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生长所必需的对氨基苯甲酸(PABA)产生竞争性拮抗,干扰了细菌的酶系统PABA利用,PABA是叶酸的组成部分,叶酸为微生物生长中必要物质,也是构成体内叶酸辅酶的基本原料。PABA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下,与二氢蝶啶焦磷酸酯及谷氨酸或二氢蝶啶焦磷酸酯与对氨基苯甲酰谷氨酸合成二氢叶酸。再在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成四氢叶酸,为细菌合成核酸提供叶酸辅酶。由于磺胺类药物和PABA这种类似性,使得在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中,磺胺类药物可以取代PABA 位置,生成无功能的化合物,妨碍了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二氢叶酸经二氢叶酸还原酶作用还原为四氢叶酸,后者进一步合成辅酶F。辅酶F为DNA合成中所必需的嘌呤、嘧啶碱基的合成提供一个碳单位。人体作为微生物的宿主,可以从食物中摄取四氢叶酸,因此,磺胺类药物不影响正常叶酸代谢,而微生物靠自身合成四氢叶酸,一旦叶酸代谢受阻,生命不能继续,因此微生物对磺胺类药物都敏感。本机理开辟了抗代谢学说,所谓代谢拮抗就是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的结构有某种程度相似的化合物,使与基本代谢物竞争性或干扰基本代谢物的被利用,或掺与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之中形成伪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Lethal Synthesis),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抗代谢物的设计多采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Bioisosterism)。代谢拮抗概念已广泛应用于抗菌、抗疟及抗癌药物等设计中。 甲氧苄啶(Trimethoprim)是在研究5-取代苄基-2,4-二氨基嘧啶类化合物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作用时发现的广谱抗菌药。它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广泛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为可逆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的过程受阻,影响辅酶F的形成,从而影响微生物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使其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与磺胺类药物联用,使细菌代谢受到双重阻断,从而使其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同时,使对细菌的耐药性减少。甲氧苄氨嘧啶的4-位甲氧基取代的衍生物也具有抗菌活性。

第十六章 合成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第十七章合成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第一节合成抗菌药 抗菌药是一类抑制或杀灭病源微生物的药品。合成抗菌药物是指除抗生素以外的抗菌化合物,能有效的杀灭病原性微生物,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是一类应用非常广泛的药物,抗生素类药物在下一章中专门介绍。本章主要介绍合成抗菌药物,如磺胺类抗菌药物、奎诺酮类抗菌药物和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等。 一、磺胺类抗菌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1、磺胺药物的发展 环胺类药物通称磺胺,是一类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合成抗菌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菌繁殖达到抗菌的目的,而不是直接杀死细菌。这类药物抗菌范围广,对多种球菌,如脑膜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如痢疾杆菌、大肠杆变形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脑炎、脊髓膜炎及上呼吸道、泌尿道、肠道等细菌性感染。 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和应用在药物化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其重大意义: ①使当时死亡率较高的细菌性传染病得到了控制。 ②提出了代谢拮抗学说,开辟了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新途径。 ③是人们认识到从体内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的可能性。 ④根据其副作用又发现了具有磺胺结构的利尿药和降血糖药。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是1945年以前,研究工作主要着重于对磺胺结构以及取代基团对抗菌火性影响的研究。 (2)第二个时期是开始与50年代以后,研究的目的是改善磺胺类药物的溶解度,减轻对肾脏的损害和降低副作用;后来研究中发现某些化合物口服后吸收快,排泄慢,能长时间的维持血药浓度,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寻找中效乃至长效的磺胺药物。 2、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①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是必要的结构。 ②芳氨基的氮原子上一般无取代基。 ③磺酰氨基的氮原子上为单取代(吸电子取代基),N,N—双取代物一般丧失活性。 ④苯环不可取代。 ⑤PKa 6.5~7.0 抑制作用强 3、抗菌增效剂 抗菌增效剂是指抗菌药物和其他药物在一起使用时,所产生的作用大于两种药物分别给药时的总和。 4、磺胺类药物和抗菌增效剂的作用机制 (1)磺胺 “代谢拮抗”学说 对氨基苯甲酸(PABA)是二氢叶酸结构中的一部分,在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中,磺胺类药物可以占据二氢叶酸结构中的对氨基苯甲酸的位置,生成无功能的伪叶酸,妨碍了二氢叶酸的合成,致使细菌的生长,繁殖受阻。也就是说,磺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的生长所必需的

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 讲授学时 内容提要 1.1掌握①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②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③细菌耐药性。 1.2熟悉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2 重点难点 [TOP] 2.1 重点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细菌耐药性。 1. 抗菌药 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抗菌药包括人工 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等)和抗生素。 2. 抗生素 是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属)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 <5000), 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抗生素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两类。 3?抗菌谱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4?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可用体内和体外两种方法测定。 5.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 ) 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 抗菌药物。 6.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 ) 是指不但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而且具有杀 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苷类等。 7. 最低抑菌浓度(MIC ) 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 ) 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3讲授学时 [TOP]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9.化疗指数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LD 50/ED 50或LD 5/ED 95的比值表示。 10.抗菌后效应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 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或抗生素后效应。 11.首次接触效应( first expose effect ) 是抗菌药物指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第二节各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化疗药物对病原体的作用,主要是与干扰病原体的生化代谢过程,影响病原体的结构与功能。 2.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以及主要作用的药物 (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3 -内酰胺类抗生素。 (2)损伤细菌细胞膜及其功能:多肽类抗生素中的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多烯类抗生素的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3)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①影响核糖体循环多个环节:氨基苷类抗生素;②抑制 核糖体30s 亚基功能:四环素类抗生素;③抑制核糖体50s 亚基功能:氯霉素、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4)影响细菌体内叶酸和核酸的代谢合成:①影响细菌的叶酸代谢:磺胺类药物;② 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喹诺酮类抗菌药,利福平。 第三节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 (天然耐药性) 与获得耐药性两种。固有耐药性是指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内在的耐药性。获得耐药性是指某种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不具有固有耐药性,其耐药基因是后天获得的。使用抗菌药是形成获得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1.获得耐药性的几种表现 (1)产生灭活酶,水解酶:3 -内酰胺酶使3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 2)产生合成酶氨基苷类抗生素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3)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改变导致对3 -内酰胺类抗生 素的亲和力下降。 (4)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多黏菌素类抗生素难通过革兰阳性球菌的细胞壁。

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及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下称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9〕38号)精神,要求医疗机构按照“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的分级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一、分级原则 (一)“非限制使用”药物(即首选药物、一线用药):疗效好,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二)“限制使用”药物(即次选药物、二线用药):疗效好但价格昂贵或毒副作用大的药物,使用需说明理由,并经主治及以上医师同意并签字方可使用。 (三)“特殊使用药物”(即三线用药):疗效好,价格昂贵,针对特殊耐药菌或新上市抗菌药其疗效或安全性等临床资料尚少,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的药物,使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依据,需经有关专家会诊或本科主任同意,其处方须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四)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见附件)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指导原则和卫办医发〔2009〕38号)的规定制定,该目录涵盖全部抗菌药物,新药引进时应同时明确其分级管理级别。

药事管理委员会要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代抗菌药物轮流使用,具体由药剂科组织实施。 二、使用原则与方法 (一)总体原则:严格使用指针、坚持合理用药、分级使用、严禁滥用。 (二)具体使用方法 1、一线抗菌药物所有医师均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2、二线抗菌药物应根据病情需要,由主治及以上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3、三线药物使用必须严格掌握指针,需经过相关专家讨论,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4、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二级及以上药物。 (1)重症感染患者:包括重症细菌感染,对一线药物过敏或耐药者,脏器穿孔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伴发感染。 三、督导、考核办法

抗菌药分类及代表药物

抗菌药分类及代表药物

1、20世纪40年代初青霉素用于临床,从而揭开了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序幕。 最初抗生素是用发酵方法得到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 青霉素培养液中分离出的青霉素G是天然青霉素,不溶于水,改造成钾盐和钠盐。 2、头孢菌产生的天然头孢菌素C,比青霉素更稳定的结构(六元环VS五元环)。从20世纪60年代初首次用于临床,到90年代已经发展到四代。目前临床用的抗微生物感染药物中,头孢类占了几乎一半。这四代在结构上没有截然分类,在抗菌活性、抗菌谱等方面有较大进展。 第一代:抗菌谱窄,只能抑制革兰阳性菌和葡萄球菌,易产生耐药,对肾脏有一定毒性。 第二代:抗菌谱扩大,对阳性菌的活性与第一代相近或略差,但对多数革兰阴性菌的活性明显增强。对内酰胺酶更稳定。对肾脏毒性较第一代低。 第三代:抗菌谱更广,对阳性菌的活性较第一代差,对阴性菌的活性较第一代强,抗菌谱扩大到了绿脓杆菌、沙雷杆菌。对内酰胺酶更稳定,对第一、第二代耐药的革兰阴性菌,第三代有效, 第四代:品种还不多。抗菌谱和作用都极大增强,且对细菌过量产生的内酰胺酶稳定。其突出的特点是对青霉素结合蛋白(细菌表面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作用靶点)亲和力强,穿透力强,对内酰胺酶稳定,同时对绿脓杆菌的作用比第三代更强。 第五代(国内还没有):近些年来,又有些新型头孢菌素上市,2008头孢吡普在加拿大上市,2010年头孢洛林在美国批准上市。对阳性菌强于前四代(尤其对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多重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对阴性菌与第四代相似。 3、碳青霉烯类是一类新型的B内酰胺化合物,目前发展很快。1976年,从链霉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硫霉素,不仅抗菌活性强,而且能够抑制B内酰胺酶。抗菌谱:对阳性菌、阴性菌、厌氧菌、需氧菌都有很强大的作用,是抗菌谱最广的一类B内酰胺抗生素。缺点是,1:容易被人体内产生的脱氢肽酶DHP-1降解,需要与该酶的抑制剂西司他丁合用:2:不能口服。 为克服这些缺点,改变侧链抵抗酶的降解。80年代美国默克公司开发的亚胺培南,临床评价很高,但是对DHP-1酶还是不稳定,需与西司他丁合用。 到了90年代开发的美罗培南,对酶稳定性大大提高,可以单独使用,其作用甚至超过了三代头孢。后来又陆续有帕尼培南、比阿培南。 4、法罗培南是唯一即可口服又可以注射的青霉烯类,其对青霉素无效和头孢菌素无效的疾病都有效。 5、单环B内酰胺类:1987年氨曲南是第一个全合成的单环B内酰胺抗生素。被认为是抗生素发展的里程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Last updated at 10:00 am on 25th December 2020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Antimicrobial and Antifungal Agents) 基本要求 第一节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Antimicrobial Sulfonamides and Antibacterial Synerists)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从发现、应用到作用机制学说的建立,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尤其是作用机制的阐明,开辟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径,推动药物化学的发展。通过对其副作用的研究,又发现了利尿药和降血糖药。 目前临床上使用频率对高的磺胺药物是磺胺嘧啶(Sulfadiazine)和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关于其作用机理为磺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生长所必需的对氨基苯甲酸(PABA)产生竞争性拮抗,干扰了细菌的酶系统PABA利用,PABA是叶酸的组成部分,叶酸为微生物生长中必要物质,也是构成体内叶酸辅酶的基本原料。PABA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下,与二氢蝶啶焦磷酸酯及谷氨酸或二氢蝶啶焦磷酸酯与对氨基苯甲酰谷氨酸合成二氢叶酸。再在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成四氢叶酸,为细菌合成核酸提供叶酸辅酶。由于磺胺类药物和PABA这种类似性,使得在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中,磺胺类药物可以取代PABA位置,生成无功能的化合物,妨碍了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二氢叶酸经二氢叶酸还原酶作用还原为四氢叶酸,后者进一步合成辅酶F。辅酶F为DNA合成中所必需的嘌呤、嘧啶碱基的合成提供一个碳单位。人体作为微生物的宿主,可以从食物中摄取四氢叶酸,因此,磺胺类药物不影响正常叶酸代谢,而微生物靠自身合成四氢叶酸,一旦叶酸

合成抗菌药和抗病毒药doc

合成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第一节 合成抗菌药 合成抗菌药是指除抗生素以外的抗菌化合物。抗菌药是一大类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包括有抗细菌感染的抗菌药、抗结核病药和抗真菌药。抗细菌感染的药物自发现以磺胺类药物为代表的合成抗菌药以来,发展很快,品种繁多。本章只讨论合成抗菌药,即喹诺酮类抗菌药、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抗结核病药及其他抗菌药和抗真菌药物。 1、磺胺类抗菌药 磺胺类药物对药物化学的贡献不仅仅为临床上提供过较好的抗菌药物,而且正是由于它的发现和应用,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开创了化学治疗药的新纪元,奠定抗代谢学说的基础。对药物化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磺胺类药物的发展 磺胺类药物的母体对氨基苯磺酰胺(磺胺,Sulfanilamide )是在1908作为偶氮染料的重要中间体被合成,其医疗价值无人注意。1932年Domagk 发现含有磺酰胺基的偶氮染料百浪多息(Prontosil)可以使鼠和兔免受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感染。1933年报告了用百浪多息治疗由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为解决百浪多息的水溶性问题,又制备了可溶性百浪多息。 当时流行的说法认为百浪多息的抗菌作用源于其分子结构中偶氮键的染色作用。但其后发现百浪多息在体外无效,并非所有的含有偶氮键化合物均具有抗菌作用。偶氮基团为“生效基团”的说法被动摇。 磺胺 百浪多息 其后发现百浪多息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为对氨基苯磺酰胺,并确证它在体内外均具有抗菌活性,由此确立磺酰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 磺胺类药物的研究工作发展极为迅速。到1946年已经合成了5500多种磺胺类化合物, 其中应用于临床的常用的有磺胺醋酰(Sulfacetamide)、磺胺吡啶(Sulfapyridine)、磺胺噻唑(Sulfathizole)和磺胺眯(Sulfaguanidine)等20余种。 1940年青霉素的问世及在临床上应用,一度使磺胺类药物的研究发展受阻。但随着青霉素的不稳定性、过敏性、耐药性等缺点的暴露,使磺胺类药物的研究再度受到关注,磺胺类药物的开发进入一个新时期,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磺胺甲氧嗪(Sulfamethoxy pyridazine)等中长效磺胺类药物问世。此外,还发现了磺胺增效剂甲氧苄啶。在此期间对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和构效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建立药物化学的抗代谢学说。 二、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1948年Northey 总结了5500种磺胺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抑菌作用的关系: (1) 对氨基苯磺酰胺基为必需结构,即苯环上的氨基与磺酰胺基必须处在对位,在邻位或间位无抑菌作用。 (2) 芳氨基上的取代基对抑菌活性有较大的影响。多数磺胺没有取代基,若有取代基, 则必须在体内易被酶分解或还原为游离的氨基才有效,如RCONH-,R-N=N-,-NO 2等基团,否则无效。 (3) 磺酰胺基上N-单取代化合物多可使抑菌作用增强,而以杂环取代时抑菌作用较优。N ,N-双取代化合物一般丧失活性。 N=N SO 2NH 2 NH 2 N H 2N H 2SO 2NH 2

(整理)抗菌药和抗真菌药测试题

SO 2NH N H 2N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测试题 一、 A 型选择题 1. 最早发现的磺胺类抗菌药为 A. 百浪多息 B. 可溶性百浪多息 C. 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 D. 对氨基苯磺酰胺 E. 苯磺酰胺 2. 复方新诺明是由 A. 磺胺醋酰与甲氧苄啶组成 B. 磺胺嘧啶与甲氧苄啶组成 C. 磺胺甲噁唑与甲氧苄啶组成 D. 磺胺噻唑与甲氧苄啶组成 E. 对氨基苯磺酰胺与甲氧苄啶组成 3. 能进入脑脊液的磺胺类药物是 A. 磺胺醋酰 B. 磺胺嘧啶 C. 磺胺甲噁唑 D. 磺胺噻唑嘧啶 E. 对氨基苯磺酰胺 4. 磺胺嘧啶的那种碱金属盐可用于治疗绿脓杆菌 A. 钠盐 B. 钙盐 C. 钾盐 D. 铜盐 E. 银盐 5. 甲氧苄啶的化学名为 A. 5-[[3,4,5- trimethoxyphenyl]methyl]-2,6-pyrimidinediamine B. 5-[[3,4,5- trimethoxyphenyl]methyl]-4,6-pyrimidinediamine C. 5-[[3,4,5- trimethoxyphenyl]methyl]-2,4-pyrimidinediamine D. 5-[[3,4,5- trimethoxyphenyl] ethyl]-2,4-pyrimidinediamine E. 5-[[3,4,5- trimethyphenyl]methyl]-2,4-pyrimidinediamine 6. 磺胺嘧啶的化学名为 A.5-Amino-N-2-pyrimidinylbenzenesulfonamide B. 4-Amino-N-4-pyrimidinylbenzenesulfonamide C. 3-Amino-N-2-pyrimidinylbenzenesulfonamide D. 4-Amino-N-2-pyrimidinylbenzenesulfonamide E. 4-Amino-N-2-pyridinylbenzenesulfonamide 7. 的名称为 A. Sulfadiazine B. Sulfsmethoxazole C. Sulfathiazole D. Sulfacetamide E. sulfamethoxypyridazine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最新版本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编辑版word

表1,常见抗真菌药物抗菌谱比较 1、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多烯类抗菌谱摘自于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咪康唑、丙烯胺类抗菌谱搞自于产品说明书; 2、-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三线治疗(至少临床有效);++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常有效); 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 表2,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编辑版word

抗真菌药物严重不良反应汇总(不良反应分系统排序) 胃肠道反应: 特比奈芬>咪康唑>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肝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 编辑版word

米卡芬净说明书中黑框警告:有严重肝损害的报道,有导致肝脏肿瘤的潜在风险。肾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表3,真菌药代动力学比较 编辑版word

编辑版word

备注:该表格数据来源于各产品说明书 与细菌感染性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隐匿、不易诊断,抗真菌治疗目标性差,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严峻的挑战。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注,掌握不同类别抗真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 临床可供使用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有如下几类,各自特点不同,需要注意选择。 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 两性霉素B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侵袭性新型真菌感染药物,其普通制剂为去氧胆酸盐,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开发的两性霉素B脂制剂安全性明显提高,成为临床重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药物。这些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 编辑版word

抗真菌药伊曲康唑的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

综述 Revie w 抗真菌药伊曲康唑的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 Advance i n search for cli n i ca l pharmacology on an ti fuga l drug of itraconazole 收稿日期:2008-06-05修回日期:2008-10-25 作者简介:陈江飞(1979-),男,主管药师,主 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 通讯作者:陈江飞 Tel:(0574)87085157E 2mail:chenjiangfei@1631com 陈江飞1,苗彩云2,朱素燕1 ,胡毅坚 1 (11宁波市第一医院药剂科,浙江宁波 315010;21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药剂科,浙江 宁波 315012) CHE N J iang 2fei 1 ,M I A O Cai 2yun 2 ,ZHU Su 2yan 1 ,HU Yi 2jian 1 (11D epart m en t of Pha r m acy,N ingbo N o 11Hospita l,N ingbo 315010,Zhe 2jiang P rovince,China;21D epart m ent of Phar m acy, N ingbo W o m en and Children p s Hospital,N ingbo 315012,Zhejiang P rovince,China ) 摘要: 伊曲康唑为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对浅表真菌、深部真菌感染均有显著疗效,毒副作用小,临床应用广泛。本文对其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特征及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伊曲康唑;抗真菌药;药代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R96911;R97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821(2009)02-0153-05 Abstract: Itraconaz ole,as one of the triz ole antifugal drug,is notably effective on superficial and deep fungal infecti on,and widely used f or br oad 2s pectru m antibacterial with little side effect 1This article revie ws the phar macokinetic characters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itraconaz ole 1Key words:itraconaz ole;antifugal drug;phar macokinetics 伊曲康唑(itraconaz ole )为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由美国强生公司研制,分子式为C 35H 38Cl 2N 8O 4,不溶于水,分子结构中有3个手性中心,是由4种异构体按1∶1∶1∶1组成的消旋体混合物。目前临床所用的伊曲康唑剂型有胶囊剂、口服液和注射液,后2种剂型以羟丙基2β2环糊精为增溶剂,包裹亲脂性的伊曲康唑制成。1992年9月,伊曲康唑胶囊获F DA 批准,在美国上市;次年在我国上市;口服液、注射液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在美国上市;并于2003-2004年,进入中国,在中国上市。10多年来,已经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真菌感染性疾病。伊曲康唑作用机制与酮康唑类似,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的重要成分麦角甾醇的合成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可用于浅表真菌感染及深部真菌引起的系统感染,包括皮肤癣菌、念珠菌、曲霉菌、组织胞浆菌、着色真菌、芽生菌、球孢子菌等,由于其良好的疗效和低毒性,在临床上发挥重要作用。1 药代动力学111 吸收 伊曲康唑胶囊在健康志愿者口服达峰时间(T max )为2~5h,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55%,具有剂量依赖的非线性饱和药代动力学行为, 见下表[1] 。伊曲康唑有弱碱性(pKa =317),仅在低pH 条件下解离溶解,因此必需在胃酸中溶解和吸收,在禁食状态或胃酸减少病人 中,吸收降低 [2] 。H 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可抑制胃酸分泌,使pH 升高,导致伊曲康唑生物利用度降低约50%;而与酸性饮料(如可乐)同服,可提高生物利用度[3]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分别降低伊 曲康唑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和达峰浓度(C max )64%、66%[4] 。伊曲康唑为不溶于水的亲脂性药物,其溶解度是吸收的限速步骤,食物

抗菌药物概述摘要

抗菌药物概述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是对病原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性感染最主要的手段。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 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医务人员在预防、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针对具体患者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采取适当的剂量与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达到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减少细菌耐药、保护患者不受或少受用药有关的损害。抗菌药物的选择应依据抗菌谱,以及药物在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特点,同时要结合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分类 ?青霉素类(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头孢菌素类(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其他β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 ?四环素类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 ?其他抗生素(克林霉素、磷霉素) ?糖肽类 ?喹诺酮类(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 ?磺胺类(复方磺胺甲噁唑) 抗(耐)药性(resistance) 1、含义: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又称天然耐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 获得性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是指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改变代谢途径,使自身不被抗菌药物杀灭的抵抗力。这种耐药菌可通过耐药基因的传代、转移、传播、扩散、变异等,形成高度和多重耐药。 交叉耐药,cross resistance: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从未接触的抗菌药也产生耐药性。 2、细菌耐药性变异的趋势:近年来临床上发现的耐药细菌的变迁有以下6个主要表现: 1.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感染率增高 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引起感染增多 3.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P)在世界范围,包括许多国家和地区传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