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农业机械化建设的研究

关于农业机械化建设的研究

关于农业机械化建设的研究
关于农业机械化建设的研究

关于农业机械化建设的研究

1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和意义

和谐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实际上就是农业机械化,这种农业形势可以在繁重的农业劳动中适当解放农民,享受现代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的效果。农业机械化对于快速发展农村、增加农业收入具有很大意义。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对于缩短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具有很大作用,保障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不断应用和推广节水灌溉、秸秆综合利用、高效种植、保护性耕作等技术,为建设友好型和节约型社会提供保障和支持,是促进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基础。应用农业的载体实际上就是农业机械化,减低成本和增加效益最主要的就是科学技术,实施农业机械化是必然趋势。此外,农业生产中的抢收抢种、抗旱排涝等都需要依据农业机械化技术完成。这种技术对于改变品质和增加产量具有很大作用。

2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农村经济和农村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求就是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部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建设和发展农业机械化。

2.1提高法律法规政策建设力度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发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根本就是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了保证能够充分满足农业发展实际需求,需要依据农业机械化立法,进一步促进发展农业机械化,尤其是在建设方式上,需要适当进行宏观调控,提高建设和扶持农业发展的力度,从而带动农业机械化和农民的热情和积极性,建立和完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长久机制。

2.2提高购置农业设备补贴力度

农业机械属于投资回收期长、一次性投入大的技术。仅仅只依靠农民本身购买新设备、新技术、新机具是不行的。国务院、党中央提出的支惠农政策三补贴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农机购置补贴,是促进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最有效、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所以,中央财政和国家应该增加购置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以便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生产,保证具有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

2.3提高创新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力度

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实际上就是创新技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分符合农业生产对于农业设备的实际需求,建立积极的相

农业机械化发展实施措施

农业机械化发展实施措施 一、充分认识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机化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 影响了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 进一步推进全市农业机械化。 二、发展目标 (二)年。农机装备总量增加到200万千瓦,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力争达到50%特色经济作物、林牧渔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化取得突破性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三)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步伐。各县市区要稳步推进小麦耕播机械化、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加大油菜直播机械和联合收获机械推广力度, 积极发展油菜生产机械化。同时, 要围绕我市的八大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产品机械化生产, 推广轻便、实用、低耗、适合我市山区特点的中小型机械。各地要结合本地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特点,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 加快茶叶、魔芋、柑橘、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和园艺作物、畜牧业、水产业生产以及农产品冷藏、保鲜、加工等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 促进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年, 力争在每个县市建设2-5 个高效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 (四)加快建立健全新型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重点扶持、多元发展、全面推进的原则。优先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重点培育5-8 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 年, 全市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00 个以上。引导政策、资金、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及其适应性问题研究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及其适应性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09-04-02T15:24:23.810Z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年第1期供稿作者:洪瑞金[导读] 本文阐述了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作用及其基本原则,并重点探讨了农业机械在我国各个地区的适应性问题。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阐述了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作用及其基本原则,并重点探讨了农业机械在我国各个地区的适应性问题。 关键词:农业机械推广适应性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根据农、林、牧、渔、副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新成果通过试验、示范培训、传授指导及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农民认识和掌握农机化新技术,使之由点到面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活动和过程。其基本任务和目的是根据大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农民生活的需要,示范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普及农机化科学技术知识,指导农业生产者改善生产条件和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率,有效利用资源,增加产品产量,满足人民生活及生产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一、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具有两大作用:一是转化作用,就是将先进的农机技术成果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形成先进的生产力,增大农业科技含量,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二是基础作用,农机推广是农机各项工作的基础,农机产品必须经过推广过程后,才能大批量的生产,为厂家形成新的经济效益。农机推广又是农机应用的开路先锋,使新的机具不断流向广大用户,同时,农机培训、监理、管理的对象也就不断增加,从而给整个农机化工作带来生机和活力,为农机化工作奠定了基础。一般来说,选择推广项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1、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内容是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的基本要素。选择项目必须十分注重其技术内容是否先进适用,技术性能是否可靠。不具备先进性的技术没有推广价值,不具备适用性的技术没有推广市场,不具备可靠性的技术则往往会给技术应用者带来经济损失。2、综合效益显著。选择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应当优先选择那些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项目,决不能为推广而推广,为机械化而机械化。3、适宜范围广。农机化技术推广既要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又受许多社会条件的制约。有些项目技术先进、效益也显著,但如果对某些自然或社会条件要求过高,也就是说适宜推广的范围极其有限,这些项目的推广价值也就不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各级人民政府通过财政拔款以及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的渠道,筹集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任何机关或者单位不得截留或者挪用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目前,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机新机具的购买力相对较低,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并对推广新农机具进行资金补贴。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购机用机的积极性,鼓励农民采用新的、先进的技术及装备,加快农机技术的推广步伐。 二、农业机械适应性问题 1、农机对地形块的适应性要求。广大平原地区这些问题好商量,丘陵地区就麻烦了。我国南方和北方是有差别的,同样在南方,各省份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县与县之间,县内乡镇与乡镇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比如在南方,多数是山区丘陵地区,田块小、落差大、零星分散,土质结构复杂,如果说在这些地方推进农业机械化,有的田就没有一个大型机械那么大,你怎么去搞机械化呢?这就需要研究小型的农机具来解决一些山区丘陵地带农田发展农业机械化问题。研究解决农业机械的适应性问题,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推广农业机械化。 2、农机对作物适应性要求。农业机械化带给农民的变化,还不只是粮食作物。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不少地方依据自然资源禀赋,加大了薯类、油料、茶叶、果园等生产机械化的示范推广,积极引导发展特色农机。 3、农机对区域性适应性要求。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不同,全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北方平原地区多,适合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对于粮食作物推进全程机械化可能性大;南方丘陵山区地区多,适合小型农业机械作业,应根据种植作物不同有选择地发展机械化,宜机械化则机械化,宜半机械化则半机械化,着力解决生产环节机械化问题,走符合丘陵山区实际的机械化与半机械化相结合的道路。因此,农业机械化应按照区域发展条件分类指导,实行分区决策、分类实施、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以达到不同区域实现不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目标,最大限度地为区域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提供农业机械化技术和服务支撑。 4、农机对品种和栽培制度适应性的要求。不少人认为,一种作物的一个生产环节,有一种机械就可以适应了,其实不然。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同样是水稻机插秧,南方和北方是有很大差别的,就是在南方,也不尽一致,比如,江苏和湖北同样是种植水稻,其实是大不一样,一是品种不一样,二是栽培季节不一样,三是气候条件不一样,四是栽培制度也不一样,六是管理水平不一样,也有早稻、中稻、晚稻,有一季稻、双季稻,有常规稻、杂交稻,现在又出了个超级稻,还有深泥田、浅泥田,这么多不一样,你想用一种插秧机机型包打天下,能适应得了吗? 农机适应性是一个带有普遍性而又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加以对待。对于农机制造者来说,只有主动去适应当时当地当作物,对自己生产的大批量的标准化的农机产品进行调整,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对于农机推广来说,也不要胡子头发一把抓,不切合实际进行农机推广。而农机使用者除了事先认真了解农机性能,选好对路的农机产品外,还要尽可能为农机有使用创造好的条件。参考文献: [1]许继光、农业机械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代农机,2006,5. [2]姜涛,李树军、我国农机科研事业的发展研究,农业机械,2007,9.

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革的背景分析与反思

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革的背景分析与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980年4月,农业机械部部长杨 立功向新闻界宣布不再提“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口号,这是中国政府启动农业机械化改革的标志。之所以持这样一种认识,因为这不是单纯的提还是不提什么样的口号问题,它不仅是对20多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更是启动新的农业机械化运作机制的重大信号,寓义深刻。中国政府启动农业机械化改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技术背景,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为此,本文从逻辑相通的4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一部分,对农业机械化改革前的政策要点进行归纳,第二部分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作出判断,这两部分,为分析农业机械化改革的动因作一

铺垫。第三部分,从经济技术发展规律、农业机械化行业发展失调与困境、农村改革初期经济制度环境变化的要求这3个层面,就1980年开始对农业机械化实行改革政策的历史必然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第四部分,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对新中国50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践与理论进行反思,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规律。 一、1980年前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政策要点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农业机械化事业高度重视。早在1937年,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就指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在农垦事业创建初期,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宣言的十大纲领中,有一条就是建立农业产业军,所以要开垦荒地,建设一支采用现代化机械和科学技术的农业大军。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 一、考试目标 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用以开展学科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能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的课程目标,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 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2)熟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 (3)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使用教材。 1.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 (1)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等一般知识。 (2)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规律及一般过程,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方法。

论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其未来发展

论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其未来发展 摘要:本文讲述了现今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状况,现在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预测未来的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发展趋势 1.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何为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如在种植业中,使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动力排灌机、机动车辆等。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 2.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过去农机工业的快速发展是以粗放的量的增长为主,也包括非市场化刺激带来的不理性消费增长。国内农机行业已经历经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尤其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间,农机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2.1中国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就 2.11农机工业总产值不断跃升。工业总产值从1977年的54.2亿元跃升到2012年的3382亿元。对于农机产业来说,过去10年是中国农机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3500多亿元 2.12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发展,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1949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只有9.01万kW,农用拖拉机只有117台,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不到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有的品种甚至数万倍。 2.13农机产品正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向多样化发展。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农业机械产品需求量明显减少,而经济作物机械、牧草机械和林业机械需求量增加。保护性耕作支持政策使得保护性耕作机具得到快速发展,设施农业装备和节水设备在各地示范项目的带动下需求不断增长。农机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也在逐步提高。 2.14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服务发展。中国农户种植业的规模小,家家户户购买农业机械不经济,也没有必要,因此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非常重要。小麦跨区机收带动了小麦播种及其他作物机械化生产向市场化、社会化发展。各地农机作业协会、合作社以及作业公司正在不断涌现。 2.15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近年来, 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 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 取得了双赢的佳绩。国内一些大型企业, 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 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化产品质量的提高。为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进口, 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策。 2.2农业机械化存在问题 2.2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工业发展水平较低。近几年,农业机械装备发展迅速,依靠科技进步,农机工业取得了较快发展,种类日益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另外,农业机械工业规模较小,产品技术含量低,装备结构不合理,新技术和新设备推广不够。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要求。 2.22农机化作业水平偏低,生产机械化规模较小。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粮食生产规模小,社会化组织程度低,生产效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较低,加之政府扶持力度尚不能满足农民购机的需求,使农民很难购置大中型农业机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规模。 2.23 农机服务产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明显滞后,不适应农业机械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需要,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还较低,社会化服务规模不够大,不能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3.中国农业机械化大致发展趋势 在现代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机产品的品质与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传统农业将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农村

毕业论文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毕业论文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目录

1 摘要 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用机器设备代替人力、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之一。科学、合理评价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估算其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并从产业化的角度推进其发展,是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作用的关键。与此同时,对政府部门和农机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因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以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科学决策水平为研究目标,以河北省农机管理工作为背景,利用农业机械化管理理论方法、系统工程、数据处理技术、技术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农业机械化贡献率计算模型,对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出了措施与建议,对目前农业机械化管理领域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贡献率

1、前言 我国农业机械发展不均衡,农机装备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品种、规格不多,质量性能不稳定;动力机具多,作业机具少,机具配套低,户均机械动力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缺少适用机具。而且产品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舒适性、产品整体构造质量等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我国农业只有加快现代化进程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希望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能被政府有关部门所采纳,最终能使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后,他们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才能深刻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的优点,看到了农业机械化广阔前景,才能投入更多资金,积极购买农机,更能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民增收促使农机手开阔眼界,解放视野,甚至是再学习技术,也促使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民购买能耗小、效率高、效益好的农机具,推广多功能高效复工作业机械、加快老旧机型更新换代,与农业增效成正比的,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研究意义: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等现代生产要素,减少人力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根本改变生产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进行有规模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最终达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从国外多年的发展经验可知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作业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高效节能农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和国外的先进技术相比,我们还差得很多。 现阶段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与研究:①.水稻机械化。A.插秧机械化:我国插秧机械化水平很低。现有插秧机性能仅相当于国外发达国家20实际80年代的水平,性能落后,可靠性差。B.收获机械化:我国水稻机收主要靠联合收割机,机型多、品种全,有自走式、背负式、轮式、履带式、全喂入式、半喂入式和梳脱式。②耕整机械化。在我国大中小型机具并存,小型机具占主导地位。存在的问题就是农机与农艺未很好地结合,在很大程度上耕作机械或其它机具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农艺和农业生产的要求。③.精准农业技术。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通讯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利用农学、地理学、生态学模型,据田间变化,对生产过程实施一整套精确定位、定量管理集成化的现代化农业。精准农业作为一项新生的技术,在我国出现

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革的背景分析与理论反思

1980年4月,农业机械部部长杨立功向新闻界宣布不再提“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口号,这是中国政府启动农业机械化改革的标志。之所以持这样一种认识,因为这不是单纯的提还是不提什么样的口号问题,它不仅是对20多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更是启动新的农业机械化运作机制的重大信号,寓义深刻。中国政府启动农业机械化改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技术背景,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为此,本文从逻辑相通的4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一部分,对农业机械化改革前的政策要点进行归纳,第二部分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作出判断,这两部分,为分析农业机械化改革的动因作一铺垫。第三部分,从经济技术发展规律、农业机械化行业发展失调与困境、农村改革初期经济制度环境变化的要求这3个层面,就1980年开始对农业机械化实行改革政策的历史必然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第四部分,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对新中国50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践与理论进行反思,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规律。一、1980年前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政策要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农业机械化事业高度重视。早在1937年,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就指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1]在农垦事业创建初期,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宣言的十大纲领中,有一条就是建立农业产业军,所以要开垦荒地,建设一支采用现代化机械和科学技术的农业大军。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1950年在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南海举办了新式农具展览会。1958年,毛泽东在提出以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为内容的“农业八字宪法”,把农业机械化列为发展农业的重点内容之一。1958年11月10日,毛泽东在对《郑州会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的修改和信件提出了农业工厂化的设想,指出:“要使人民公社具有雄厚的生产资料,就必须实现公社工业化,农业工厂化(即机械化和电气化)。”这里,毛泽东把农业工厂化阐释为机械化和电气化。在中国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工作中起着重大指导作用、最经典的思想,就是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在《党内通讯》中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1962年毛泽东亲自主持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确定:“我们党在农业问题的根本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是在农业集体化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对农业机械化有着高度的认识,因而在实践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特别是运用计划经济集中配置资源的手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1948年创办了机械化国营农场。1953年创办国营拖拉机站。“一五”计划时期即开始投资建设大中型拖拉机厂。1959年9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部。全国上下都建立了抓农业机械化的工作机构。1955年到1964年的10年间,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社论多达36篇,平均每年3.6篇,其中1958年有8篇,1963年更是多达13篇,这是其他任何一项技术工作所没有的。1966年7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国务院在武汉召开农业机械化湖北现场会议(即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布置到198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的任务。此后国务院于1971年8月和1978年1月,先后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以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进程。1980年前,为推进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一)政策目标1980年前,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政策目标,举国上下都很清楚,即是“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这一政策目标的确立,是与党和政府在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方面的认识相关联的。中国共产党把农业机械化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50年代初即确立了以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为内涵的农业现代化的技术路线,而这一技术路线在60-70年代的实施过程中则偏重抓农业机械化。1955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最早提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时限。他指出:“估计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农业方面的技术改革,大概需要四五个五年计划,即20年至25年时间。全党必须为实现这个伟大任务而奋斗。”从

进城考试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知识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知识 各学段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题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负责任地使用

信息技术。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的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一般不少于68学时;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水少于70-140学时。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察学生实际操作和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以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 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 a)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 b)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c)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汉字输入;

(完整版)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决定了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剩余产品和劳动力的数量, 进而制约着这些部门的发 展规模和速度。只有农业发展了, 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才能得以进一步的发展。而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 它凝聚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并配 合农业生物等农业技术, 成为发挥增产作用的基本手段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 繁重体力劳动的必要条件和根本途径, 从而带来生产力的质的飞跃。 1. 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中国用占世界7 %的耕地, 却为世界22 %的人口提供了基本充足的食品。农 业的快速稳步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中国农业机械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1 中国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就 (1)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稳步提高 1949 年, 全国农业机械化装备总动力只有8101 万千瓦, 农用拖拉机只有117 台, 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经过半 个多世纪的发展, 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 有的品种甚至数万倍。截至2003 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 亿kW 以上,农机原值达3 362 亿美元。 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1494 万台, 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292 万部, 联合收获机械 36 万台。 (2)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机械耕地、播种、收获水平分别达到46.8 %、 26.7 %、19 %;2004 年小麦机收比1995 年提高了47 %。 (3)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农业机构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农田作业, 逐步向产前和产后延伸, 向其他领域 扩展。一大批设施农业设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植保 机械、运输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迅速增长。温室面积达到69 亿平方米, 田 园管理机达到4 万台。 (4)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 近年来, 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 与中国有关部 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 取得了双赢的佳绩。国内一些大型企业, 不断学 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 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 化产品质量的提高。为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进口, 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策。 1.2 中国农业机械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地区之间农业机械化水平严重不平衡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过程体 现了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适应的 有别于经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特点,这就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平衡性。由 于我国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的差异,存在着土地相对稀缺与农村劳动力过剩,且

农业机械化发展方案

农业机械化发展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进一步明确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目标任务 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到28亿元,年。农机装备总量增加到4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特色经济作物、林牧渔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化取得突破性发展。沿江地区要重点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基本普及水稻收获机械化,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大油菜直播机械和联合收获机械推广力度,基本解决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技术问题,积极发展油菜生产机械化。血防疫区加快实施“以机代牛”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丘陵山区全力普及机耕、大力发展机收、努力突破机插机播,重点推广应用轻便、耐用、低耗的中小型耕种收和植保机械,加快推进丘陵山区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 (一)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步伐。重点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力争全市水稻插秧机保有量达到3000台以上,机插秧面积达到150万亩,机插水平达到30%以上,积极推广水稻低温烘干及精米加工成套设备,推进水稻生产向全程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大力示范推广小麦精少量播种机、开沟机、秸秆还田机和化肥深施机等节本增效显著的技术和机具,加大力度积极推广应用油菜全程机械化的新技术、新机具,年,力争油菜全程机械化面积达到50万亩;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产品机械化生产,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优势农

产品区域布局的特点,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加快花生、蔬菜、板栗、茶叶和园艺作物、畜牧业、水产业生产以及农产品冷藏、保鲜、加工等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促进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年,力争在每个山区县(市)建设5-7个高效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沿江县(市、区)要积极创建水稻、油菜万亩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丘陵山区县(市)建成5000亩以上农机化示范基地。各地要依据特色,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机械,加快推广应用节水、节药、节肥、节能、节种等新型农业机械。推动农业机械化装备升级换代,积极发展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农机装备,逐步淘汰落后农业机械,积极探索精准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运用。 (三)加强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要联合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学校。市、县(区)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通过“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实施岗位培训、技能培训、远程教育等,大力培养农机作业和维修能手。积极推进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力实施资格证书制度,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现代农民教育工程结合起来,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定期对农机推广、农机监理和农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水平。 三、着力完善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对农机化的投入要逐年增长。加大农机安全监理装备、农机化技术培训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改善全市农机安全监理基础条件,保障各级开展“平安农机创建”工作经费,逐步提高全市农机安全监理能力。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落实和监督工作,增加资金投入,并在年度本级财政部门预算中安排必要的组织管理和推广经费。

关于农业机械化建设的研究

关于农业机械化建设的研究 1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和意义 和谐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实际上就是农业机械化,这种农业形势可以在繁重的农业劳动中适当解放农民,享受现代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的效果。农业机械化对于快速发展农村、增加农业收入具有很大意义。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对于缩短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具有很大作用,保障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不断应用和推广节水灌溉、秸秆综合利用、高效种植、保护性耕作等技术,为建设友好型和节约型社会提供保障和支持,是促进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基础。应用农业的载体实际上就是农业机械化,减低成本和增加效益最主要的就是科学技术,实施农业机械化是必然趋势。此外,农业生产中的抢收抢种、抗旱排涝等都需要依据农业机械化技术完成。这种技术对于改变品质和增加产量具有很大作用。 2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农村经济和农村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求就是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部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建设和发展农业机械化。

2.1提高法律法规政策建设力度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发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根本就是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了保证能够充分满足农业发展实际需求,需要依据农业机械化立法,进一步促进发展农业机械化,尤其是在建设方式上,需要适当进行宏观调控,提高建设和扶持农业发展的力度,从而带动农业机械化和农民的热情和积极性,建立和完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长久机制。 2.2提高购置农业设备补贴力度 农业机械属于投资回收期长、一次性投入大的技术。仅仅只依靠农民本身购买新设备、新技术、新机具是不行的。国务院、党中央提出的支惠农政策三补贴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农机购置补贴,是促进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最有效、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所以,中央财政和国家应该增加购置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以便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生产,保证具有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 2.3提高创新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力度 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实际上就是创新技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分符合农业生产对于农业设备的实际需求,建立积极的相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考试大纲

希赛教育-教师资格证考试网:https://www.doczj.com/doc/2415460933.html,/ntce/《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开展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信息技术专业知识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掌握与初中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2)熟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 (3)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

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 发展现状 姓名:赵洲 班级:机化112 学号:2011012615 时间:2011.11.07

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现状 摘要:农业机械化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起着重要作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叙述我国农业的发展现况,论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提出关于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农业装备;发展现状 为了适应中国农业发展的要求,我国农业机械化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首先介绍一下我国现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几大特点: 1.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稳步提高; 2.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3..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4.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方向发展; 5.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 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业也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时期了。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以强大的农业作坚实的后盾,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而要使我国农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就必须使我国的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而要实现 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所以当前我国应该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农业机

械化的综合水平。 1我国农业及农业机械化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仍然存在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等特点,因此农产品不论从价格上还是品质上都比不过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经济面对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实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因此农业的不稳定对人们生活、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国农业在解放前基本是没有农业机械化的,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这30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农机的装备总量也不断增加,推动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业领域的不断拓展,小麦主产区基本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势头也正在加快,与此同时,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了,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在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变,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基本改变了我国“靠天吃饭”的状况。同时促使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业运输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结构性矛盾冲突、农机产品机构性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以及发展不平衡。 2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化农业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生物技术的科学化,二是劳动手段的机械化,三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而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核心技术组成,农业机械化始终要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它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在提高粮食单产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最重要的是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 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是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必须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的使用,以及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用现代农业工程及装备替代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幅度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21世纪是农业机械化飞速发展的阶段,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角度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起决定作用。 3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上世纪末,美国工程学家评价20世纪在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起巨大推动作用的工程技术时,把“农业机械化”列为20项最伟大的工程技术成就之一,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在农业发展和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回顾20世纪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世界各国都是从种植生产机械化起步的。美国于1940年左右率先实现粮食种植生产的机械化,继而60年代在经济作物领域也实现了土地耕植、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干燥和运输等主要环节的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此后,畜禽与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也达到了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其他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荷兰 、日本、以色列也相继在20世纪50~70年代初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机械化。而我国从解放初期的改良农具开始,经历了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尤其部 分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与现代农业的建设有着很大的关系,尤其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更是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力,进一步的提升了生产的 效率以及质量,满足了农业建设的要求。但是如何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就成为了 有关部门主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思考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是值得人们进行深入探究的,因为这关系着农业机 械化的建设,同时对于人们的生活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只有深入探究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才能了解其中的有关内容,找出推广中 的问题,然后进行分析,为有关推广对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提高机械化技术 的应用率。所以,有关人员应该提高对于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以及重 视程度,针对其中的问题能够积极的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进而加强创新与推广,更好的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1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必要性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机械化起着基础性、先导性、载 体性和保证性的巨大作用。21世纪,我国农业面临粮食安全、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三大任务。给农业机械化事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农业机械化在完 成这三大任务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技 术推广工作必须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农业机械化技术应 由产中为主向产前、产后延伸;由以服务粮食生产为主向服务农业生产和农村经 济建设全过程伸展;由单一的机械技术为主向以综合、组装、集成为特色的工程 技术方向发展。 2 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问题 2.1 区域之间发展失衡 由于我国各个区域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的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农业生产力的不同;每个区域都会因为所存在 的条件因素的限制对于农业机械化发展都会有有所不同。对于像东部的经济发达 地区,工业化程度高,农民的经济水平同其它地区相比较高,因此其农业机械化 水平的发展程度相比来说就会比较高。但是因为其土地资源稀缺,从事农业的劳 动力少,因此对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要求就会比较严格。而在像中部,西南部地 区等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来说;虽然其耕地面积比较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资 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这些地区的经济不发达,工业化程度低,农民的经济水平低;所以这些地区的农业机械的普及率就会很低,农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就会很低,与此同时对于机械化程度的要求也不会高。 2.2 农机供不应求,存在问题多 一是农业机械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比较长。二是农机 的搭配不平衡,一般是运输农产品的机械多于收割等作业机械,会容易产生木桶 效应。三是缺乏自动化程度高,效率高大型农业机械。四是与农机相应的辅助设 施质量不高并且装备率低。五是农机的科技含量和作业效率都适应不了农业产业 发展模式的不断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