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传必考理论精讲:涂尔干:社会分工与社会团结理论

新传必考理论精讲:涂尔干:社会分工与社会团结理论

新传必考理论精讲:涂尔干:社会分工与社会团结理论
新传必考理论精讲:涂尔干:社会分工与社会团结理论

新传必考理论精讲| 涂尔干:社会分工与社会团结理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涂尔干是现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创者,也是很多问题领域的开创者,为近代意义上的社会学提出了崭新的范式。通过理解他的社会学理论,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窗口进入到以社会学为代表的整个社会科学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和理论追求,以及方法上的突破。

与马克思、韦伯相比,涂尔干可能更强调社会如何成为可能,这是涂尔干社会学一个很重要的核心问题。韦伯很重要的一个提法是他对现代科层制、权力构成的关注,马克思主要是从阶级关系和经济斗争的角度,所以都对现代社会提出了一套看法。当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我看到很多社会学教科书里几乎都把这三个人称为社会学的奠基人。

涂尔干的独特性可能是因为他从社会建构的角度上去思考,他的理论更多的是谈现代社会形成的条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所以他特别关注社会团结的问题。这对后来的功能主义形成了启发,成为它的一个重要源头。所以回到传播学,回到这样一个思想源头,其实涂尔干形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就是在一个有机团结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形成自洽的群体意识、群体规范,也就是涂尔干所谓的社会分工。

涂尔干社会团结理论的内涵

在涂尔干看来,人们普遍处于一个社会有机体中,人与人之间不仅是经济上的联系,更多的是社会关系的联结。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是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的,为了使这种抽象的社会现象具体化,涂尔干借助了当时的法律模式——“压制性法律”来进一步论述了该现象。在这种传统社会里,个体意识被集体意识全部覆盖,人们之所以能够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是相似的,在他们看来,他们每个个体与集体是等同的,根本没有自己,只有社会在他们之中生存和活动,涂尔干将这种基于相似性的团结方式称为“机械团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社会开始进行转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在经济层面,社会转型促进了经济竞争的加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只有通过劳动分工,人们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这看似加大了人们之间的分化,增强了个体意识,但人们在分工的过程中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就像是人身上的器官,虽然各司其职,各有各的功能,貌似是分离的,但本质上是处于一个有机体当中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这与传统社会中基于相似性的团结不一样,涂尔干将这种基于个人意识差异性的团结方式称为“有机团结”。

急速变革时期的“失范现象”及其解决途径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个人意识不断增强,集体对个人的约束能力明显减弱,但是另一方面,新的社会规范并没有随着有机团结模式所占比重的增加而一并产

生,这就导致了社会处于一种规范缺失的状态。涂尔干通过对失范的极端情况——急速攀升的自杀率的分析,提出造成“失范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分工发展的不完善,失范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一个副作用,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之一。

由于集体对个体的约束力不够强大,或者说是集体的力量对个体的心理干预不够强烈,集体中的个体成员便易游离于群体之外,自杀行为出现的几率也就越大。集体意识越是强烈,在某些方面能够有效的阻止那些脱离集体的个人自杀行为,例如,传统的犹太教、天主教、英国公教都有很强的整合力量,而基督教新教在规定教徒生活和宗教仪式上缺乏强制力,这种缺乏强制力、约束力的宗教易使个别的教徒在遇到困难、危机的时候产生自杀心理,进而导致自杀现象的出现。

离婚者、单身者比有家庭的人所负担的义务要少,行为相对自由,自杀的行为也就越频繁,由此可知,集体意识对防止个体的自杀行为起着重要的预防作用。

涂尔干所要建立的是一种世俗化的个体性道德,社会道德力量的失衡是社会失范的直接表现。涂尔干希望通过对传统的社会道德进行分解,找出其中的基本要素,以使社会道德重新获得维系社会团结的效能。

这就是涂尔干重构社会团结的核心,也是他社会转型理论的基本立足点。这种道德需要具备三个要素: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自律精神;涂尔干还试图找出一种宗教的理性替代物,他提出通过重建“法人团体”来复兴职业伦理,把民众通过职业的相互需要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社会的整合。

社会分工理论

涂尔干在其1893年的博士论文中就表明了反对单一功利主义思维的立场,指出社会是多元的,是由种种矛盾的部分组成的,因此必须有一种限定与平衡。社会分工是一个经济学现象,但他却从中找出非经济内核:劳动分工并不是纯粹的经济现象,现代工业造成的劳动分工使它在大多数社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促进了现代社会的诞生,但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

而现代社会必须达成一种平衡,但如何达成这种平衡,需要从一个新的视角去解释。涂尔干主张阶级合作,反对用阶级斗争的理论解释现代社会。因为这一创造性的解释,他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

劳动分工作为一种现象广泛存在于有机体及社会当中,它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在大部分历史时间里,它仅作为一种现象默默存在,并未引起严肃意义上的学术讨论。对分工现象的讨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进入十九世纪,由于社会中的劳动分工现象日益显著,因此逐渐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议题。

社会分工产生的原因

对于产生分工的原因,涂尔干否证了社会分工源于人类持续不断追求幸福的观点,他认为没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现代社会的人比古代社会的人更幸福,人类的幸福是否能够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成比例地增长是令人怀疑的事情,劳动分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分析其原因时应排除个人化的解释,用另一种社会现象来解释。

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通过物质性的社会事实法律,来分析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劳动分工,以此来考察劳动分工的功能;接着,涂尔干分析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否认了劳动分工是人类不断追求幸福的结果,并提出了自己所确定的劳动分工所产生的主要原因与次要因素;在《社会分工论》的前两卷,分工始终被当作一种正常现象来研究,但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涂尔干讨论了所谓失范的、强制的、反常的分工形式。对于这些偏离形式,涂尔干认为这些研究并不是分工研究的中心议题,对于它们的关注是为了更好地确定形成正常状态的各种条件。

涂尔干确认的导致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增加。在一定社会范围内,人口的增加导致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增大,以生物有机体作为类比,“两个有机体越是相似,就越容易产生激烈的竞争。因为它们有着同样的需要,追求着同样的目标, 所以它们每时每刻都陷入一种相互敌视的状态中” 。([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13年,第223页)

在竞争中失利的一方“要么被人淘汰, 要么进行改革, 除此以外没有任何选择的

余地, 改革本身就意味着必须确立一个新的专门领域”([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13年,第226页),这便产生了分工。

涂尔干还指出了社会分工的两个次要因素。一是因为集体意识的弱化,这为个人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二是职业遗传,这一现象在较初级的人类社会中大量存在,一些重要职位常常出现完全由某个种姓家族所垄断的状况,涂尔干自己就出生于一个八代父子相传的犹太拉比世家。相反,在较高级的社会形态中,遗传性职业就大大减少,人们后天掌握的资源比继承而来的资本更多决定了社会分工。

小结

长期以来,关于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后果就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极力称赞分工加强了劳动密度,另一种告诫我们分工所潜藏着的危险。” 撒伊难以想象一个人一辈子只拿着一把铁锉和一把铁锤的生活,认为高度专业化的分工损害了人的天性;托克维尔也认为分工的原则越是得到实行,技艺越是进步,工匠们就越退步。

但涂尔干则更多的看到了分工对于社会整合的正面积极作用,他认为“分工的作用不仅限于改变和完善现有的社会,而是使社会成为可能”([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13年,第24页)。

“一种思想之所以有生命力,并不是因为它可以通盘解决各种问题,而是因为它为后人铺陈了各种活生生的问题”([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13年,第4页)。19世纪出版的《社会分工论》不仅为后世的研究确定了各种概念、假设和命题,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张力,为我们思考自己切身感悟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洪强.社会失范与社会团结——涂尔干社会转型理论初探[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向辉.社会团结:从涂尔干到罗蒂——涂尔干社会团结理论的悖论及其解决[D].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王涣婷.社会转型视域下现代性道德的重构——涂尔干巧会道德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李荣荣.从有机团结思考社会现实——读《社会分工论》[J].西北民族研究,2008(4)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

浅论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体系 摘要:毫无疑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这里,很多人在高兴之余也不免会产生出这样的疑问:究竟什么是社会分层?社会是怎样进行划分的,为什么这样划分?社会分层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怎么样……等等不一而足。为此,本文主要从读者有疑问的地方写起,将本文大致分为三部分:亦即首先介绍一下社会分层的概念;然后阐明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以及为什么这样划分;最后针对当今的社会分层理论提出自己的一点评价。而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进行阐述时,我会进一步选取当代两个比较有影响李强和陆学艺的观点简要介绍,最后再一一对应着进行相应的点评。 关键词:当代社会;社会分层;分层原因;分层影响 正文: 社会分层的概念:众所周知,无论是介绍科学知识,还是日常与人打交道,首先都离不开对所要说明事物的具体介绍,以增强认知者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而社会分层作为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社会学的核心领域,对他的研究更是如此。所以,我会在进入正文之前,大致介绍一下什么是社会分层。根据《社会学教程》介绍:(1)所谓社会分层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的过程。“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

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在西方社会学中社会分层是使用比较广泛的一个专有名词,常常与阶级、阶层同义,尤其在苏联解体之前甚至有替代,淡化阶级概念的学术倾向。我国在建国初期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现象,后来在国家正确引导下才慢慢走上正轨。简而言之,(2)社会分层概念的实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会利益关系及其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格局的观念反映。尽管西方的社会分层理论是建立在与我国截然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之上,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以阶级划分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的以财富,权力,声望,划分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以及涂尔干主义社会分层理论……依旧对我国学者研究社会分层提供了借鉴意义。 社会分层现状: 当代中国介绍社会分层现状的理论比较多,在此我谨选择李强和陆学艺的观点进行介绍。 李强在《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一文中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方法分析五普数据,发现现在中国社会是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而且认为造成该结构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的分隔。他使用的具体方法是,采用社会经济地位指标测量全国就业人口,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处在很低社会经济地位上的群体,该群体内部的分值是一致的,在形状上类似于倒过来的汉字"丁"字型的一横,而丁字型的一竖代表一个很长的直柱型群体,该直柱型群体是由一系列处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上的阶层构成。(3)根据调查显示:丁字型社会结构反映的是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

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 (一)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生平和著作:Emile Durkheim(1858~1917)又译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迪尔凯姆有两本主要著作很早在中国译出。《社会分工论》是王力教授,它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早年留学法国,对社会学也有兴趣,做过人大副委员长的许德珩先生也是我国老一代的社会学家,20年代就翻译了迪尔凯姆另一名著《社会学方法论》。这些书现在尽管过去好几十年了,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 迪尔凯姆是法国第一个把社会学正式列入社会学大学课程的社会学家。前面讲的孔德,虽然在工业大学讲过课,但它不是以社会学教授身份出现的,在孔德逝世后30年,即1887年,法国教育部才同意迪尔凯姆作为一个社会学教授来讲社会学。按照惯例,这就表示这个国家承认这门学科,不过直到1913年,迪尔凯姆才正式被聘为法国巴黎大学的教授,社会学正式进入了大学。他在社会学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1858年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

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1、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 美国社会学家梯里阿基安在评价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时曾指出,迪尔凯姆一生努力的主要目标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把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严密的科学学科。第二,为社会科学的统一化和整体化提供基础;第三,为现代社会的文明宗教提供经验的、理论的和系统的基础。 如果作进一步概括,那么迪尔凯姆努力的主要目标其实只是体现在以上第一点上,就是他希望在自己手上能将社会学真正建设成为一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徐鸿望 社会现象是事实,应该被当作实物来看待。——涂尔干自杀是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导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的或被动的行为,且受害者知道这一行为的死亡事件。——涂尔干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涂尔干 埃米尔·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古典大师,与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并称“社会学经典三大家”。虽然孔德提出了“社会学”一词,但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的讲堂,却是涂尔干的功劳。 他明确规定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亲自作了关于自杀论问题的经验研究。其著作《自杀论》是理论与经验研究的首次范例,是公认的实证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应该说,涂尔干是社会学的真正奠基人。因此,作为一位大二的学子,在理论知识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对涂尔干及其主要社会学思想进行分析、讨论和综述,亦存在其合理性和特殊性。 本文在记述涂尔干生平及其生活背景下,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方法、社会劳动分工、自杀和宗教四个部分对于涂尔干的主要思想进行理解、分析和综述,好让同学们进一步走进围绕在我们大学课堂的

社会学大家涂尔干;另外,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部分同学对涂尔干的喜爱,对社会学的向往,哪笔者将不胜欣喜。 一、生平与著作 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又译作迪尔凯姆,1858——1917)生于法国东北部孚日郡首府埃皮纳尔市的一个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21 岁的涂尔干经过两年的连续落榜终于考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师从哲学家布特鲁,史学家库朗热等,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游历一年,了解和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心理学家冯特实验心理学和滕尼斯“社区与社会”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6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这是法国大学中第一个社会学教授职位。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这本刊物不仅巩固了社会学的学术地位,而且联系了一批学生和学者,在很短时间内,形成了以编辑部为核心的迪尔凯姆学派(又叫法兰西社会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几乎所有著名的社会学家都属于迪尔凯姆学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1906年被任命为巴黎大学教育学讲座教授,这个讲座于1913年改称“社会学讲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并且,他的唯一的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社会分工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社会分工思想 于振勇 摘 要:文章介绍并重新思考了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社会分工思想。指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思想对于重新认识社会分工的原则与功能、社会分工与社会流动的关系、社会性别与社会分工的关系以及教育对社会分工的影响等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社会分工 柏拉图《理想国》一书围绕对正义问题的考察描绘出一种在他看来堪称理想的国家政体类型——王政或贵族政治。(《理想国》445D,以下凡引此书只在括号内注明页码及段落标号,下同。)在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其理想国家模型的过程中搀杂着他的社会分工思想。柏拉图也因此被看作是历史上比较早地具有完善的社会分工观念的思想家之一。尽管柏拉图塑造的理想国家在今天看来是荒唐并且令人难以接受的,但结论的荒唐并不能证明过程或方法的毫无价值。在笔者看来,《理想国》一书作为经典名著,其中存在不少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很有价值的思想和方法,重新解读《理想国》,挖掘和思考柏拉图的社会分工思想对我们或许会有新的启发。 一、社会分工的原则与理想国家的职业构成 柏拉图的社会分工思想基于正义的原则。在柏拉图看来,每个人做符合他本性的事情而又不妨碍别人便是正义。(433B——E)这个正义是《理想国》自始至终贯穿着的一个重要观念——正义是国家得以成立的总原则。同时这个原则在柏拉图看来也是社会分工得以可能的总原则。柏拉图认为,国家与个人具有同一性,甚至认为,“当一个国家最象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得最好的国家。”(462D)所以,存在于城邦中的正义原则也必然体现在个人身上。这样,具有正义观的公民会根据他的本性——个体的能力和自身的特质确定一项最适合他的能够体现他的个性并发挥他最大潜能的工作。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个人性格不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371B),由此构成了一个具有较强异质性的职业群体。在柏拉图看来,社会基本阶层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或者称为“金银集团”与“铜铁集团”,见547E)构成。统治者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护国者,即士兵或职业军人。一种是社会或国家的管理者,主要指哲学王。被统治者在柏拉图看来属于普通人,是由从事各种一般职业的人组成的,包括农夫、木匠、铁匠、牧羊人、建筑工人、纺织工人、鞋匠等等。(371D ——E) 二、社会分工的功能 由此看来,柏拉图的社会分工实际上是职业分工。在以正义原则组成的城邦中,如何评判这些职业分工对城邦社会所发挥的功能呢? 既然城邦社会是基于正义原则组成的,这个正义原则也是城邦社会分工的总原则,所以,柏拉图坚持以正义原则作为评价社会分工的标准。符合正义原则的社会分工是正义的、好的社会分工。每个人根据其本性从事最适合于他的职业,因而他的优势便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都坚持正义原则努力工作,整个社会的运行便是正常的,社会财富便能够达到最大化。反之,如果人们不坚持正义原则,每个人都从事与其本性不相符合的职业,那么社会便会陷入混乱中,并进而导致国家政体类型的变更。柏拉图认为,这样的社会分工是危险的,它会造成国家政体从理想的类型——王政或贵族政治逐步向其余四种不理想的政体类型(544D)演变并最终变成最不正义或最坏的政体类型——僭主政制。笔者认为,柏拉图在此将社会分工与国家的政体类型相联系并且认为社会分工与国家政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的看法是不符合现实的。事实上,社会分工——尤其是职业分工与国家政治结构之间并不存在那样强的关联,不同政治结构的国家可以存在相同的社会分工结构。同样,具有相同政治结构的国家也可以存在不同类型的社会分工结构。但柏拉图在此处的重要价值在于,他看到了社会分工对社会团结的重要功能。符合正义原则的社会分工在柏拉图那里相当于常态的社会分工,有利于社会的团结。违背正义原则的社会分工则相当于失范的社会分工,会造成社会团结的困难。尽管他没有提出常态的社会分工与失范的社会分工的概念区分,但这并不影响他关于社会分工功能的思想的价值。后来的思想家,譬如亚当·斯密、涂尔干等人则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尤其以涂尔干为代表。他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详细而全面地讨论了社会分工的功能,并提出了常态的社会分工与失范的社会分工的重要区分,由此看来,而柏拉图的上述社会分工思想并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社会分工论》读书笔记

《社会分工论》读书笔记 2014级社工王子傲 104042014026 摘录 1)对联系、连接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纽带及其网络的研究。 2)如何将人们凝聚为群体,并以群体的权威维持行为规范(不仅是一种习惯上的行为模式, 而是一种义务上的行为模式,道德意义上的规范)。 3)法人团体的宗教性质——葬礼,团结并一起长眠。 4)暧昧不清的意识状态不利于作出改变,要脱离或只是尝试摆脱传统的强大惯性影响,必 须发展出要求意识变得明确,或只是显得明确的氛围、环境。 5)两性同质性增强,相互间的需要程度则下降,婚姻关系的凝聚力降低,异质性是产生彼 此间需要的条件——古代性别分工 6)源自两个意象的相似性,以同情心(自足性的结合)为基础的机制而来的结合;源自两个意 象的异质性、互补性而来的契合/融合,对自我意象的补充、完整。 7)分工过程需要并且生产了社会秩序、和-谐以及社会团结,分工形塑了社会连接的方式。 8)法律可以作为社会成员行为方式、互动频率的外在表征。 9)集体意识并不可等同于整体上的社会意识,“尤其在高等社会里,它却是社会精神生活 很小的一部分”,这一术语特指由社会相似性构成的总体。 10)我们不该说一种行为因为犯罪才会触犯集体意识,而应该说正因为它触犯了集体意识才 是犯罪的。 11)倾向和意向乃是根源,快乐和痛苦只是枝蔓,社会生活也同样如此。 12)犯罪行为的界定和惩罚具有社会性,“原始的宗教在本质上是宗教的”,是共同体对某种 超自然的存在的维护和响应,而基础则是共同的情感。更私人性质的罪行及制裁措施只有在社会相应的发展之后才(可以)会出现。 13)犯罪是对集体性感情的挑战,“它总是攻击作为权威之根本的一致性。 14)犯罪在本质上是由对立于强烈而又明确的共同意识的行为构成的。 15)一切契约都假定,社会存在于当事人双方的背后,社会不仅时时刻刻准备着介入这一事

社会分层理论题库答案

亲爱的同学: 这是我用扫描仪扫描后又校对的,但由于时间仓促,肯定会 有一些字是错的,请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自己纠正。学校不给我们电子版,故尊重为主,请大家只将本文档用作自己学习之用,谢谢合作!祝同学们在考试中都能顺利通过,取得好成绩! 《社会阶层分析》答案 答案 MA 社会不平等P2 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和社会机会分配上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和 等级分化的现象,其产生的根源既有先赋性的性别、肤色、种族等因素,更主要 的是来自于法律法规、制度等制度性、结构性社会因素。 MA阶级P11 阶级是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研究领域最为常用的一个概念,基本含义是指依据人群的类别和性质进行的人群分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们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而占有另一个 集团的劳动。 MA社会封闭(韦伯)P41 韦伯所谓的社会封闭,指的是社会群体所采取的一种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行动,即把资源和机会局限于一小部分拥有特别资格的人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拥有较多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群体,为了使自己的利益得以最大化,垄断一些 重要的资源和机会,以确保只有他们这些人才能享受这些资源和机会。 MA市场能力(吉登斯)P109 指享有同样的经济机会——他称之为市场能力(market capacities) ,市场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1)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2)教育和技能资格(如学历)的拥有状况(3)体力劳动能力。 MA矛盾的阶级位置(欧林. 赖特)P94 解答: 赖特是这样来划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阶级位置的: 资产阶级所居于的阶级位置具有对投资资金、生产资料(工具)、劳动力的控制权;而工人阶级则处于完全没有这三种控制权的位置上。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经理人员、专业人员、小雇主则处于完全拥有三种控制权和完全没有控制权之间,他们处于一种矛盾的阶级位置上。各种经历人员即是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因为他们不同程度地分享上述三种控制权,但他们又不是资金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专业技术人员所处的阶级位置即是无产阶级又是小资产阶级,说他们是无产阶级,是因为他们不占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赚取工资,在生产中受资本的控制;说他们是小资产阶级,则是因为他们可以控制生产中他们当前的劳动进程。另一个处于矛盾阶级位置上得群里是小雇主,他们占有生产资料同时又是直接生产者,由此

论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

论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以《社会分工论》为例 谢丽丽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 涂尔干乐此不疲地致力于社会整合,也即社会秩序问题,主要是为了解决西方国家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期中遭遇的各种社会问题,建立社会秩序。文章以《社会分工论》为例,系统梳理了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分析了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 [关键词]涂尔干;社会整合;社会分工;社会失范 社会整合一直是社会学家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早在社会学概念形成初期,孔德就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如何重建社会秩序问题,即用何种理论工具最大程度地解决当时的社会混乱问题,并提出了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理论;此后,斯宾塞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不畅问题;而涂尔干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述更为全面,因而其贡献也更为显著。涂尔干在其《社会分工论》中围绕社会团结——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深入研究了劳动分工的发展及其所引发的社会转型过程的各种社会失范问题,探讨了社会整合和重建社会秩序这一主题。 一、问题:社会整合的社会原因 涂尔干毕生关心和探索的研究领域是社会的整合,也即秩序问题。涂尔干一生的秩序情结让他乐此不疲地致力于社会整合机制的研究,而这是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涂尔干生活于19世纪后期,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由于社会急剧转型,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导致社会危机。涂尔干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道德关怀,致力于研究各种危机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能够有效消除这些危机现象的办法。 《社会分工论》一书是涂尔干(Emile Durkeim)的博士论文,也是他的第一部理论巨著。该书创作于19世纪末期,当时西方国家正经历着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危机(经济危机、精神危机、社会危机)。由于维系传统社会整合的纽带已经瓦解,而新的整合机制又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欧洲社会曾经陷入了极端混乱的状态。由于社会急剧转型,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导致社会的危机,在涂尔干看来,这就是社会失范造成的。涂尔干认为社会失范(social anomie),是指当社会变迁剧烈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者是某种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者是几种规范体系相互冲突,从而使人们失去了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不知所措。 涂尔干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讨论了欧洲社会出现失范的原因,他

智慧树知到《经典社会学理论》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经典社会学理论》章节测试答案绪论 1、经典三大家分别是()。 A:韦伯 B:涂尔干 C:托克维尔 D:马克思 答案: 韦伯,涂尔干,马克思 2、社会学理论等同于社会理论。 A:对 B:错 答案: 错 3、古典社会理论侧重于研究经验世界。 A:对 B:错 答案: 错 4、美国社会学理论的根基建立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之上。 A:对 B:错 答案: 对 5、当代社会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分析单位是个体行动。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一章 1、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事实 B:社会形式 C:社会规律 D:社会行动 答案: 社会行动 2、韦伯的社会学可以称为()社会学。 A:科学的 B:解释的 C:正确的 D:德国的 答案: 解释的 3、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了()种类型。 A:一 B:二 C:三 D:四 答案: 四 4、新教属于韦伯所划分的宗教类型中的()。

A:入世禁欲主义 B:出世禁欲主义 C:入世神秘主义 D:出世神秘主义 答案: 入世禁欲主义 5、社会秩序合法性的分类一般是根据哪些进行分类()。A:习惯 B:法律 C:道德 D:理念 E:情感 答案: 习惯,法律,理念,情感 6、不属于过渡性质的合法分配的类型是()。 A:理性的法律 B:传统型支配 C:卡里斯玛式 答案: 理性的法律,传统型支配 7、稳定的支配形式就构成了社会秩序。() A:对 B:错 答案: 对 8、官僚制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往理性化方面运转。()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以下是马克思著作的是()。 A:《资本论》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 D:《个人表现与集体表现》 答案: 《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 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法 答案: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 3、异化劳动的基本形式包括()。 A: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 B:工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的异化 C: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 D:人同人关系的异化 答案: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的异化,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人同人关系的异化 4、以下是马克思提出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是()。

11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概论 自考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单项选择题 1. (P207)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于( A ) A.私有制与社会分工 B.社会人员的大规模流动 C.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 D.企业文化不同 2. (P207)广义的社会不平等即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 B ) A.等级差异 B.任何差异 C.年龄差异 D.性别差异 3. (P207)对社会不平等持广义意见的代表是( D ) A.孟德斯鸠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卢梭 4. (P207)狭义的社会不平等指个人或群体间的( C ) A.任何差异 B.文化差异 C.等级差异 D.年龄差异 5.(P208)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是( C ) A.种族 B.民族 C.种姓 D.氏族 6.(P208)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是( D ) A.家族 B.阶层 C.民族 D.种族 7.(P208)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是( B ) A.种姓 B.等级 C.种族 D.人种 8.(P210)分工理论最早的阐发者是( B ) A.卢梭 B.亚当·斯密 C.法约尔 D.孟德斯鸠 9.(P210) “分工”概念最早出现于( A ) A.《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B.《资本论》 C.《社会分工论》 D.《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 10.(P210)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书的作者是( A ) A.卢梭 B.孟德斯鸠 C.亚当·斯密 D.圣西门 11.(P210)首次系统地进行社会不平等研究的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 A ) A.卢梭 B.亚当·斯密 C.马列比 D.杰克林 12.(P212)社会分层的实质是( C ) A.政治治地位不同的人群的划分 B.经济地位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划分 C.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 D.体质形态不同的人群的划分 13.(P213)帕累托认为,统治精英阶级的构成及其地位不是恒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集团中成员的升迁或沦落都可能发生。这表述的是帕累托的( D ) A.精英阶级理论 B.精英种族理论 C.精英种姓理论 D.精英循环理论 14.(P213)(10年真题)韦伯主张从三个维度来行社会分层,即( A ) A.经济、政治和社会 B.经济、政治和教育 C.经济、政治和文化 D.政治、文化和教育 15.(P213) “历史是埋葬贵族的坟墓。”这句话出( A ) A.帕累托 B.马克思 C.涂尔干 D.摩尔 16.(P214)(11年真题)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不平等的体现,在各个时期、各个社会中普遍在,是因为社会运行过程的需要。这是( C ) A.进化论社会分层理论 B.冲突论社会分层理论 C.功能主义社会分层理论 D.韦伯社会分层理论 17.(P214)冲突论的社会分层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A.达伦多夫 B.伦斯基 C.布劳 D.齐美尔 18.(P215)功能主义和冲突论的社会分层理论经过了激烈的争论后,产生了一种折中的社会分层理论,其代表是( B ) A.戴维斯 B.伦斯基 C.摩尔 D.布劳 19.(P218)改革开放以后产生的新的社会阶层中,产业工人阶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 ) A.农民工 B.商人 C.公司职员 D.一线工人 20.(P219)中国规模最大的一个阶层是( C ) A.经理人员阶层 B.办事人员阶层 C.农业劳动者阶层 D.产业工人阶层 21.(P219)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变动是 ( B ) A.社会分层 B.社会流动 C.社会控制 D.社会管理 22.(P219)被社会学界认为是第一部用现代观点论述社会流动的著作是( D ) A.《国富论》 B.《资本论》 C.《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 D.《社会流动》

新传必考理论精讲:涂尔干:社会分工与社会团结理论

新传必考理论精讲| 涂尔干:社会分工与社会团结理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涂尔干是现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创者,也是很多问题领域的开创者,为近代意义上的社会学提出了崭新的范式。通过理解他的社会学理论,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窗口进入到以社会学为代表的整个社会科学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和理论追求,以及方法上的突破。 与马克思、韦伯相比,涂尔干可能更强调社会如何成为可能,这是涂尔干社会学一个很重要的核心问题。韦伯很重要的一个提法是他对现代科层制、权力构成的关注,马克思主要是从阶级关系和经济斗争的角度,所以都对现代社会提出了一套看法。当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我看到很多社会学教科书里几乎都把这三个人称为社会学的奠基人。 涂尔干的独特性可能是因为他从社会建构的角度上去思考,他的理论更多的是谈现代社会形成的条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所以他特别关注社会团结的问题。这对后来的功能主义形成了启发,成为它的一个重要源头。所以回到传播学,回到这样一个思想源头,其实涂尔干形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就是在一个有机团结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形成自洽的群体意识、群体规范,也就是涂尔干所谓的社会分工。 涂尔干社会团结理论的内涵 在涂尔干看来,人们普遍处于一个社会有机体中,人与人之间不仅是经济上的联系,更多的是社会关系的联结。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是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的,为了使这种抽象的社会现象具体化,涂尔干借助了当时的法律模式——“压制性法律”来进一步论述了该现象。在这种传统社会里,个体意识被集体意识全部覆盖,人们之所以能够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是相似的,在他们看来,他们每个个体与集体是等同的,根本没有自己,只有社会在他们之中生存和活动,涂尔干将这种基于相似性的团结方式称为“机械团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社会开始进行转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在经济层面,社会转型促进了经济竞争的加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只有通过劳动分工,人们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这看似加大了人们之间的分化,增强了个体意识,但人们在分工的过程中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就像是人身上的器官,虽然各司其职,各有各的功能,貌似是分离的,但本质上是处于一个有机体当中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这与传统社会中基于相似性的团结不一样,涂尔干将这种基于个人意识差异性的团结方式称为“有机团结”。 急速变革时期的“失范现象”及其解决途径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个人意识不断增强,集体对个人的约束能力明显减弱,但是另一方面,新的社会规范并没有随着有机团结模式所占比重的增加而一并产

西方社会学概论 (2)

促进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的知识力: 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 1.“黄金时代”说是人们对奴隶制度的评价,是对社会变迁的理性思考,是古代社会第一个模糊的社会变迁理论。 柏拉图的理想国家,特别强调社会的有机统一性,他明确规定过级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应从属于它的整体。 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分化的结构,各个独立的要素在结合成整体的同时,仍保持着对整体的独立性。 2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是作为同神律观念和宗教主权观念相对立的世界观发展起来的一种在契约义务和社会关系的结构中探究社会起源的近代社会理论。代表人物: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卢梭 社会契约论是社会进步理论的一种形式,它认为人有“天赋权利”,社会发展是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不断进步的过程。人们订立契约,(人们让出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订立契约,保证社会良性运行)建立国家是为了更有效的维护自己的“天赋权利”。 社会契约论强调社会“是自私力量的自然状态的个人对现代国家和政治义务形成的自愿默认产物”而不是具有一定的世俗制度和过程的客观结构,强调人性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是指超自然的历史过程。 3、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 共同的目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维护资产阶级所有制和资产阶级的利益。 孟德斯鸠讨论了气候、土壤和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对名族性格、感情、道德、宗教、风俗、法律和国家政体的影响,他还讨论了历史演进理论和三权分立的学说。伏尔泰的“自然法权论”寻找符合人类自然权利的社会立法原则。他的“平等”、“自由”.卢梭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

辩证法思想。爱尔维修的肉体感受性理论、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和教育万能论。狄德罗的小康社会思想。霍尔巴赫: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思想。 4苏格兰的启蒙思想苏格兰启蒙运动对日后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他们反对把社会等同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契约关系,认为社会是具有自身固有历史的独特的结构。 休谟认为权威是以其实际效用获得公认的暴力与同意相结合的产物。斯密、佛格森和米勒都把群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亚当·斯密研究了商业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社会结构,他划分了明显的三大社会阶级:地主、资本家和劳动者,他还指出有一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着市民社会的各种关系。总之,苏格兰启蒙运动对社会学的重大贡献就在于:它认识到社会是一个客观过程,是一定经济、社会和历史力量的产物,它可以通过经验科学的方法加以认识和分析。 启蒙思想分别从三个方面影响了19世纪和20世纪的社会学:1、维科和佛格森等人的人本主义历史决定论2、孟德斯鸠、米勒以及佛格森的机械论思想3、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的批判理性主义。 5.实证主义与圣西门的“工业社会观” 实证主义是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认为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统计分析要应用到社会研究之中,并对社会现象作出因果解释。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 工业社会是圣西门创造的,他关注以消费为中心(自己消费,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向以生产为中心的工业社会转变的问题。他一方面强调所有制与分工在阶级形成过程中的结构意义。另一方面又科学与知识精英的社会作用。 社会发展的实证阶段特征:1、科学处于中心地位2、社会各个组成部

社会分层与流动复习提纲

社会分层与流动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 1、社会分层: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主要包括阶级分层和阶层分层。 2、社会流动: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阶层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阶级、阶层变化的过程。换言之,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3、结构性流动:是指在某些社会结构层面上发生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是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它具有流动规模大、流动速度快,变化急促等特点。 4、获致性特征:指的是靠个人后天的努力而获得的特征,比如学历或者专业技能等。如果人们的经济社会地位是靠获致性特征取得的那么这种社会就会比较公平。 5、布劳-邓肯的地位实现(获得)模型:是社会流动研究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分析方式,它主要考察和比较先赋性因素如家庭背景和后致性因素如个人能力、进取心、教育水平等对个人职业地位获得所产生的影响。认为家庭背景及一些先赋性因素决定了社会经济分层;但个人的一些致获性因素如个人的系列经历与运气,对社会分层也起决定作用。 6、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是指不存在一个可以“发号施令”的本土私有财产者阶级,“技术专家-管理精英”占据着权力结构的顶端,并且与新政治官僚和民意的知识分子组成了联盟的一种资本主义形式。 7、社会封闭:指的是某些社会群体所采取的一种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行动,即把资源和机会局限于一小部分拥有特别资格的人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拥有较多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群体,为了使自己的利益得以最大化,垄断一些重要的资源和机会,以确保只有他们才能享受这些资源和机会。 8、女性主义:又称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9、个体化不平等:这一概念是由贝克提出来的,是指生活方式和消费时间可以弱化工作认同或者其他性质的身份认同。贝克指出个体化的不平等已经取代传统社会原有的不平等,产生了一种新的不平等结构。

《社会分工论》有感

最近拜读了艾尔米.涂尔干先生的《社会分工论》,使我受益匪浅。涂尔干先生在书中几乎一直在回答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存在和变迁”问题,而且保持了与同行之间的密切对话,其深厚的理论修养和知识内涵是不得不给予崇高评价的。 所谓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交换,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社会分工的优势就是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大大缩短。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能够提供优质高效劳动产品的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高利润和高价值。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深刻的含义就是由社会分工得出的。 另外,提到社会分工,必然要说到“三次社会大分工”: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中提出的发生在东大陆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商人阶级的出现。恩格斯对于三次社会大分工的论述,是与他把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的论述相结合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于野蛮时代的中后期,经过这三次大分工,人类进才得以进入文明时代。 在书中,涂尔干先生首先是对社会急剧变迁所导致的欲望膨胀、行为偏差和社会混乱的失范问题的讨论;其次,是对如何消除社会病态,恢复正常秩序的整合问题的探索。在文中,涂尔干先生亦像在《自杀论》结尾那样,为摆脱社会危机开出了一个救世良方:即通过职业群体(或法人团体)的组装机方式彻底拯救日益败落的伦理道德,并以此搭建一个功能和谐与完备的新型社会。因此,通过这篇文献我们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一个社会学家由衷而发的社会关怀及其与思想倾向之间的微妙关系。 《社会分工论》一书共分为三卷,第一卷从功能分析视角阐述了社会功能确定的实证主义范式,随之提出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个核心概念,并重点对二者的区别做出了详尽的分析;然后转入对(社会)有机团结形成过程与逻辑的分析中,其中社会分工的功能得到自然地彰显;最后明确指出了契约团结与有机团结之间的关系。本书第二卷集中分析了社会分工进步的原因所在,首先它证伪了功利主义对该问题的解释框架,然后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模式,社会客体本身和集体意识成为整个原因解释的核心概念,然后还提出了两个次要原因要素:集体意识形成的非确定性和遗传性,最后自然地提出了原因结论——人类社会自身的变化决定了人的变化,社会分工的进步是社会自发规律的体现。第三卷所讨论的分工形式迥然不同于前两卷,很显然,所谓失范的、强制的或反常的分工形式并没有划归分工研究的中心议题。相反,它们常常被当成存之无用、弃之可惜的“鸡肋”,被排斥在边缘角落。涂尔干先生以社会本质主义为基础构建的理论大厦,不可避免地需要以纯粹的社会整合作用作为支架。然而,一旦它遇到社会变迁及连带的“反常”现象的强烈挑战,便不能不面临大厦将倾的危险。 由于经济事务主宰了大多数公民的生活,成千上万的人把整个精力投入在工业领域和商业领域。这样一来,一旦这种环境的道德色彩不浓,许多人就会越出一切道德范围之外。在这本书的主要部分里,涂尔干先生特别说明了劳动分工并不对这种事态负有任何责任,有的人对分工微词颇多,这是不公平的。分工绝对不会造成社会的支解和崩溃,它的各个部分的功能都被彼此充分地联系在一起,倾向于形成一种平衡,形成一种自我调节机制。然而,这种解释也很不充分的。这是因为,尽管各种社会功能总想共同求得相互间的适应,达成彼此固定的关系,但就另一方面而言,这种适应模式要想成为一种行为规范,就必须要靠某个群体的权威来维持。 在书中涂尔干先生还提出了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涂尔干在该问题上的立场十分鲜明,他一贯强调社会的优先性,认为个人是社会的产物,“与其说个人决定了共同生活,还不如说个人是共同生活的产物”。在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他选择的对话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

————————————————————————————————作者:————————————————————————————————日期: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 一、何为社会学 1、吉登斯的解释:社会学是对人类生活、群体和社会的研究,是一门令人着迷而欲罢不能的学科。2、波普诺的解释: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科学。 3、教材观点:社会学是关于社会世界(socialworld)的学说,是对人类生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变化进行整体研究的一门多范式的学科。 4、社会学精神: 1)科学实证:系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 2)反思社会:社会形态eg.腐败 3)关注弱势群体:同性恋、农民工、下岗工人 4)质疑常识 5、社会学分析层次: 人际互动——群体——国家社会——全球关系和互动阶层和利益群体社会结构和变迁 微观(心理)中观宏观 二、向社会学大师致敬 社会大背景:以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然而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大批劳动力从农业转入工业,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嬗变;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同期作为近代社会科学为解决社会转型的矛盾而涌现,许多思想家和学者的观点为日后社会学的出现打下基础:法国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等;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也为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条件。 1+3的异同:时代背景、地域、基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观点、倡导实证研究。 孔德:功能主义、实证研究 涂尔干:分工论、功能主义、集体意识、社会良知、唯实论(强调社会事实) 韦伯:冲突理论、理性化、宗教意识决定行为、唯名论(强调人的主观) 马克思:阶级冲突论、阶级意识、经济基础、物质决定意识、阶级分析方法 (一)孔德 1、简介:1798-1857 法国《实证主义概论》 时代:法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经历资产阶级大革命,拿破仑雾月政变,使得法国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共和主义理想破灭。启蒙思想风起云涌,寻求改革政治体制、社会转型的出路。 2、对社会的判断: 新社会是工业社会 旧社会是神学和尚武的社会 新社会秩序的基础是科学 社会改革的基本条件是智力改革

浅谈《社会分工论》

浅谈《社会分工论》 《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一部重要的社会学著作,它向我们表明社会学家是应用怎样的一种不同于经济学家的视角阐释社会分工的。之前,在人们的印象里,分工隶属于经济学的话语范围,在古典经济学的视野内,分工就是纯粹的经济关系。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在那只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分工的秩序就会自然形成,这种经济分工不但可以有效地调节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还能大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那样,人们对利益的追逐转变为对生产效率的角逐,因为效率与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成正比关系,效率越高,获利也就越大,而要想提高生产效率除了革新生产技术之外还要优化生产组织形式,分工恰好能满足这一需要。因此,分工成为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就不足为奇了。 涂尔干并不赞同经济学的分工论,他认为,首先,经济学家无疑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妄图从经济事实中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他们忽视了经济并不能涵盖所有的社会事实,分工也不仅是经济生活的固有情况,它在其他非经济范围的社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各种行政和教育机构,还有许多非经济性的社会组织都呈现出趋向专业化的趋势。今天,在科学领域已

经难以找到精通各科的“通才”,一个科学家的一生也只限于研究某一科学的某一领域。 其次,在生物学领域内分工也是有机体发展普遍规律,一个有机体的内部构造越简单,这个有机体就越低级。相反,生理结构越复杂,器官之间的分工越精细它就越处于进化过程的高级阶段。因此,“所谓的社会劳动分工只不过是普遍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此外,对于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劳动分工带来的种种好处,如提高了生产效率,调节资源分配等,涂尔干也不认同。既然分工作为一条贯穿历史发展的线条,其产生的作用自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应该代之以一种全局性的更重要的功能。涂尔干说,“事实上,分工所产生的道德影响要比它的经济作用显得更重要些,在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建立一种团结感,才是它真正的功能。”因此,涂尔干认为劳动分工的发展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产生的功能性整合才是它的意义所在,经济作用不过是其附带的产物。 简而言之,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增强了社会团结,使各个部分紧密地结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点在经济学家的眼里也许是不证自明的,在市场的导引下,人们尽管发挥自己的经济行为,经过短暂的博弈社会秩序就会产生,可谓水到渠成。然而这种观点在涂尔干看来不免过于天真,他认为任何秩序的形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