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历史教案

建筑历史教案

建筑历史教案
建筑历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部分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建筑

一﹑原始人群的居住方式

1.巢居:主要在长江流域多水地区,体现水文化特征。

后发展为干阑式建筑,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

2.穴居:为黄河流域广泛采用,体现土文化特征。

后发展为窑洞式建筑,如:山西石楼县岔沟村遗址

二﹑木构建筑的产生

穴居半穴居穴顶比重上升木骨泥墙

其发展过程体现了水文化和土文化建筑的双向渗透,成为木构架建筑生成的技术渊源,具体体现为:

1)土木结合的构筑方式,奠定了以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技术传统。

2)积累了土加工经验,萌芽了夯土技术和土坯技术。

3)积累了木加工经验,诞生了梁、柱、椽、檩等基本构件;从扎结到榫卯,推进了木构件的组接方式。

4)完成了墙身和屋顶的分化,萌芽了形体的雏形。

5)萌芽了木木构架建筑空间组织的雏形。

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1.仰韶文化遗址:

陕西西安半坡村:分三个区域,即墓葬区、制陶区和居住区,墙面细泥抹面或烧烤表面,使陶化。

2.龙山文化遗址:

住房遗址出现家庭私有化痕迹,出现套间式半穴居,平面吕字形,白灰抹面,并出现刻画的图案。

问题:1)原始社会时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建筑有何不同?

2)中国古建筑的产生对后期建筑有何影响?

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建筑

公元前21世纪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从夏经商到西周而到达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建筑技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一、夏(前2070~前1600年)

在考古学上,夏文化尚在探索当中,尚未有确定的夏代建筑遗址。

二、商(前1600~前1046年)

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阶段,为建筑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具体表现为:

1)青铜工艺纯熟,出现青铜制的斧、凿、锛等工具。

2)手工业发展,专业化分工明确。

3)夯土技术趋向成熟。

4)大量奴隶劳动集中。

一)宫殿——河南安阳小屯村遗址

1)遗址分宫殿、作坊、墓葬、居民四个区域。

2)宫殿依轴线排列,作庭院式布局。

3)宫殿区又分朝庭、居住、祭祀三部分。

4)初步体现“前朝后寝”和纵深对称布局的雏形。

二)陵墓

远古时代,人死后弃之荒野,称为天葬,后改为埋葬。丧葬制度在我国是一项很重要的礼制,陵墓在古人心中有多重意义:1)侍奉意义。从商朝起,统治阶级的陵墓便盛行厚葬,安置丰富的陪葬品。

2)祭祀意义。上陵典礼成为推行皇权和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

3)萌庇意义。古人把死者葬地的优劣与后代的贫富贵贱相联系。

4)显赫意义。以宏伟的陵墓建筑群激发人们的敬畏心理,强化皇权的统治地位。

商代陵墓大多集中在殷墟附近,现已发现20余处。陵墓的特点如下:

a、平面“亚”字形,不起坟,深埋,分为地下(地宫)和地上

(享堂)两部分。

b、地下为墓室,安置棺椁;地上为一组环绕陵体的设施,为了

影响后人。

c、墓穴向地面掘有斜坡形羡道,为上下运输的通道。

问题:商朝宫殿建筑的布局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三、西周时期(前11世纪~前771年)

陕西歧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a、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四合院实例。

b、平面由两进院落组成,轴线上依此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c、屋顶采用了瓦。

d、墙上用三合土(白灰+砂+黄泥)抹面,平整光洁。

瓦的发明是西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出现了筒瓦、板瓦、脊瓦和瓦钉,使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一个比较高级的状态。制瓦技术是从陶器发展来的。

四、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

1、高台建筑

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一种历史悠久、贯穿于整个建筑发展过程

的独特建筑形式,常与宫殿、楼阁融为一体一体,不可分割。

基本方法是在城内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方形夯土台,四面有很大的侧脚向下延伸,然后在高台上筑殿堂、屋宇。

2、材料和艺术

春秋时建筑上的重要成就是瓦的普遍使用。建筑装饰和色彩

也日益向多样化发展,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如:“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等。在建筑雕饰上出现了木雕和石雕。

问题:春秋、西周出现了哪些建筑材料?

第三章封建社会早期的建筑

早期封建社会从战国开始,到南北朝结束,即从前475~前589年,约1000余年的时间。这个时期封建社会逐步形成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工具进入铁器时代,木构建筑体系基本形成。

一﹑战国时期建筑(前475~前221年)

一)主要特点:

1、大城市大量涌现。

2、大规模宫殿和高台建筑兴建。

3、瓦明显进步并大量使用。

4、制砖技术发展。

5、装饰图案丰富多彩。

二)建筑实例——河北平山县中山国王墓群

1、封土高大,之上建祭祀性质的祭殿。

2、严格的轴对称布局。

3、墓中仅存的遗物为铜板兆域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建筑平面图。

4、几墓横列,上各有享堂,立于同一土台上,外有两道神墙环绕。

二、秦代建筑(前221——前207年)

1、秦咸阳宫

布局上屏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具有独创性,在渭水难南北广阔地区建造离宫。

3、秦始皇陵

是我国历史上体型最大的陵墓。

4、秦长城

三、两汉、三国时期的建筑(前206——279年)

1、城市建设——以汉长安为代表

a、城平面不规则,城门12个。

b、皇城位于城中部,官署位于南部,西北为手工业作坊,东北

为居民区。

c、主要由未央宫、长乐宫八大殿组成。

2、宫殿建筑——以汉长安大明宫为代表

a、全宫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b、轴线长约1.2公里,布置三朝五门。

c、主体建筑含元殿高出地面10余米,13开间,殿前设七折“龙

尾道”。

d、内廷以太液池为中心,布置殿阁楼台三四十处。

3、宗庙建筑——长安故城南郊“王莽九庙”

a、礼制建筑遗址,共11组。

b、每个平面沿横纵两条轴线完全对称。

c、体型雄伟、形制严整。

5、陵墓建筑:

形状承袭秦朝,陵中设庙和寝两部分,仿“前朝后寝”之制,坟前神道排石象生、石阕

6、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

①建筑材料:制砖技术进步,石料使用增多。

②建筑技术:木构体系基本定型,出现叠梁式、穿斗式。屋顶形

式出现了庑殿、歇山、悬山、攒尖等。

叠梁式——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立短柱,短柱上再支梁,如是层叠而上的做法。

优缺点:室内空间开阔,但用料较大。

穿斗式——以一系列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柱子直接承懔,再以若干穿枋联系的做法。

优缺点:山面抗凤性好,省料,但室内空间部开阔。

③建筑艺术

强调中轴线,但富于变化、对比,装饰方面综合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各种构件装饰,达到结构、装饰有机结合,成为中国古建传统之一。

问题:汉长安宫的建设有什么成就?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建筑(280——589年)

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继承了汉代的成就,但佛教建筑兴盛,并带来印度、中亚的雕刻、绘画艺术,使我国石窟、佛像、壁画有了巨大发展。

1、寺院和佛塔

寺院分以佛塔为主和以殿堂为主两种布局方法,分别以洛阳永宁寺和建中寺为代表。

2、佛塔

佛塔类型有五种:

楼阁式塔:以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代表。

密檐式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为我国现存最古的砖塔。

金刚宝座塔;北京西直门外大正觉寺塔。

单层塔:山东济县神通寺四门塔。

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

3、石窟

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是佛教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是在山崖陡壁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形佛寺建筑。

著名的石窟有: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敦煌莫高窟等。

4、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

①砖、瓦产量和质量提高,金属材料的运用。

②木结构技术提高,砖结构技术有巨大进步,石工技术达

到较高水平。

③建筑装饰花纹广泛应用。

问题:举例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寺院和佛塔的类型。

第四章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

唐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一﹑唐代建筑(618~907年)

一)、主要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我国古

代规划最严整的城市)。

2、筑群体组合愈趋成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

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如乾陵)。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已有

用材制度)。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出现了专门从事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

“都料”)。

5、砖石建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西安大雁塔、小雁塔)。

6、建筑艺术加工真实而成熟(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的内在

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如斗拱、梁柱)。

二)、城市建设

隋唐两代都城长安城最为典型。

1、将官署集中在皇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

2、功能分区明确,为革新之处。

3、划分108个坊和2个市。

4、道路系统为方整网格式,交通方便,整齐有序。

三)、宫殿建筑——以大明宫为代表(与汉相似,略)

四)、寺庙和佛塔

1、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特点为:

①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层柱网组成,即“金厢斗底槽”。

②圆形直柱,有卷杀、生起、和侧脚。

③柱头铺座与补间铺座区分明显,斗拱高度为柱高的一半。

④屋面坡度平缓,正脊及檐口都有升起和曲线。

2、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构建筑。

3、佛塔:

密檐塔——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楼阁塔——西安大雁塔、西安兴教寺玄奘塔

单层塔——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

4、陵墓——以唐乾陵为代表

唐代因山陵,供食不便,遂将献殿建于陵园南门内,相当于庙,称为上宫,而在山下设下宫,从而形成上、下宫制。唐

陵布置继承汉代陵门四出的格局,但神道加长,门阙和石象生

增多,是宋、明神道布置的蓝本

问题:举例说明唐代建筑的成就有哪些。

二、宋、辽、金时期建筑(960~1279年)

一)、主要特点:

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性变化(取消里坊制度和夜禁)。

2、木构架采用了古典模数制(以“材”为模数)。

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

托主体建筑。

4、建筑装修和色彩有了很大发展。

5、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如河北开元料敌塔,高84米)。二)、建筑实例

1、寺庙、佛塔

①河北正定隆兴寺

是宋代佛寺总体布局的重要实例,特点为:

a、狭长形平面。

b、主要建筑自南向北排列于中轴线上。

c、由山门、六师殿、摩尼殿、佛香阁、慈氏阁、转轮藏殿、和

弥陀殿组成。

②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是我国现存的唯一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之一,高67.3米,平面八角形,楼阁式塔,采用双层套筒结构,建于辽代。

2、祠庙——山西太原晋祠

是一组带有园林风味的祠庙建筑,建于北宋。平面采用减柱法。

3、陵墓

宋陵的制度是:上宫,神墙围绕成长方形,四面各辟神门,门前一对石狮。中间为陵台,地下为地宫。神门外为入口引导部

分,南为双阕。

4、住宅

可分一般住宅、贵族住宅、园林住宅三类,完全改变了商周以来的跪坐习惯和家具,对建筑室内高度民主有一定影响。住宅庭院的园林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5、《营造法式》

——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李诫所编。共分为

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个方面,共34卷,前面还有看样和目录各一卷。特点为:

①模数的制定和运用。

②设计具有灵活性。

③技术经验的总结。

④装饰与结构的统一。

⑤建筑生产管理的严密性。

问题:《营造法式》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封建社会后期的建筑

一﹑元朝建筑(1279~1911年)

元朝统一中国后,利用宗教作为统治工具,尤其是喇嘛教占有特殊地位,中原地区普遍兴建喇嘛寺庙及西藏式瓶式塔,并在建筑装饰艺术中加入许多外来因素。代表建筑:

1、山西永济县永乐宫

——是道教建筑的典范,是一组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元代道教建筑。

①全部建筑按轴线排列。

②主要大殿三清殿保持宋代建筑特点。

③庑殿顶,采用黄、绿两色琉璃瓦。

④台阶处理方式新颖,为元代建筑中的精品。

⑤梁架规整有序,平面减柱甚多。

⑥屋面坡度大,出檐减短,梁架简化,斗拱比例缩小。

2、北京妙应寺白塔

——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由塔基、塔身、相轮三部分组成,

为喇嘛塔,整体比例匀称,外观雄浑壮观,是喇嘛塔中最杰出

的代表。

3、成吉思汗陵

二﹑明朝建筑(1279~1911年)

明代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建筑的进步,主要表现为;

6、转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7、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

8、木结构方面,经元代简化,到明代形成新的定型的木构架。

9、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10、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11、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代表建筑:

1、北京故宫

①宫城南北960米,东西760米,房屋9000多间。

②城市中轴线与宫殿中轴线重合,纵深布局。

③运用院落的大小、开阂,创造多变的空间效果。

④技术设施完备。

2、天坛

三﹑清朝建筑(1644~1911年)

清朝建筑划时代的建筑成就是造园方面的发展

一)园林建筑

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分

1)皇家园林

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

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家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

3)寺观园林

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与私家园林接近。

2.中国古代国林的特色

⑴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

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⑵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引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⑶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

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⑷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啊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二)、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一>大木作

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

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一)柱

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两大类。根据所在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等(如下图所示。

山柱中柱

檐柱

副阶檐柱

1、升起:

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使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营造法式》中称升起。它规定明间不升,次间柱升两寸,其他以次类推。

2、侧脚:

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8/1000,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有倾斜,称为侧脚。

3、副阶周匝:

建筑主体之外另加一圈回廊,称副阶周匝。

4、金厢斗底槽:

建筑主体由内外两圈柱廊组成的平面形式称金厢斗底槽.

<二>枋

1、额枋:是柱上联系与承重的构件,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叫阑额,下面的叫由额,用于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柱脚处的叫地拊。

2、平板枋:

是平置于阑额之上,用于承托斗拱的构件。

3、雀替:

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之间的净跨距离。

<三>斗拱

1、斗:

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是坐斗,有时也可单独使用。

2、拱:

是置于坐斗口或跳上的短横木,凡向外出跳的拱,清代叫翘。

3、昂:

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的作用。

<四>屋架

1、举折:

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在计算的举高时,由于各檩的升高幅度不一致,所求得的屋面横端面坡度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若干折线组成,即为“折”。

2、推山与收山:

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特殊手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斜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面正面和山面的坡度和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二)、小木作

小木作即指装修,包括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

外国建筑史部分

第一章奴隶制社会的建筑

一、古埃及建筑

古埃及建筑分三个历史时期

1、古王国时期(前3200~前2400),代表类型为金字塔。

金字塔的演变;

A.模仿住宅与宫殿(萨卡拉的陵墓)

B.造九层砖砌台阶(乃伯特卡陵墓)

C.六层石头台阶(昭塞尔金字塔)

D.单纯的三角锥形(吉撒萨金字塔群)

吉撒萨金字塔群包括:胡夫金字塔,高146.6m,门卡乌拉金字塔,高66.4m,哈弗拉金字塔,高143.5m

2、中王国时期(前2400~前1580),代表类型为峡谷里的陵墓。

新宗教仪式形成,以庙宇为主,陵墓形成新格局:

祭祀厅堂为主体——祀庙——山崖内的石窟

3、新王国时期(前1580~前1100),代表类型太阳神庙。

专制制度加强,以神庙为主,力求神秘威压的气氛。主轴线上:方尖碑——大门——围柱式院落——大殿——密室

实例:卡那克神庙

问题:吉撒萨金字塔群布局有何特色?

202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创新优质说课稿

202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创新 优质说课稿 名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本单元由《伟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5课教学构成。第三单元介绍了1976年一2017年的中国现代史,这一阶段特点是:(1)伟大的历史转折;(2)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3)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本课教学承载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经济体制改革》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2课。本课共三部分,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78年,农村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皖东等地区的一些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后来,农业生产获得丰收,战胜了旱灾。农村改革就此拉开序幕,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展开。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三单元 探究活动课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教案设计

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 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讲授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和探究新的内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 在进入新课之前让同学们看几幅图片,看看有没有同学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来源,知道它有哪些特点。 问题探究: (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 (2)你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展示图片:针灸京剧书法和绘画 师问:我们能否运用以上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传统文化是: 1.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2.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的积淀,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3.既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4.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师设问: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能不能概括出“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探讨,可以分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结论: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1.传统习俗 师问:我国传统习俗你知多少?你知它们的由来和演变吗?

中外建筑历史与理论

古罗马与古希腊建筑的比较古代罗马建筑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了古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同时又是古希腊建筑的一种发展。罗马建筑与其雕塑艺术大相径庭,以建筑的对称、宏伟而文明世界。 古罗马建筑特点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在今黎巴嫩)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古罗马建筑影响 公元4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渐趋衰落。15世纪后,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古典复兴以及19世纪初期法国的“帝国风格”的提倡,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30年代。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意大利索来《罗马古城舆图》画册3卷,存放北京耶稣会图书馆。1672年,意大利传教士阿莱尼带两册《广舆图说》到中国。这些书里有罗马角斗场、浴场、神庙和罗马街市的图画。此外,17世纪初,北京耶稣会图书馆里有过3册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但古罗马建筑当时对中国建筑没有发生实际影响。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开欧洲建筑的先河。古希腊的发展时期大致为公元前8~前1世纪,即到希腊被罗马兼并为止。 古希腊建筑特点

历史说课稿万能模板

历史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版版高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第课的内容《》根据本课内容。 一。说教材。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于教材,我主要分析一下教材地位、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设置。 1、教材地位:本节课是本主专题第几节,只要内容是什么,上承XXXX 下启XXXX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高中历史要面向高考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简述,认识。了解,认识。 考纲要求:XXXXXXXX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了解--。培养历史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初步掌握从历史史料中汲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选取优秀的史料、图片或影视片断,结合课本内容,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推理法等多种方法来学习历史知识;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主动接受历史知识。 (1、引导学生课前学生预习,搜集信息,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2、引导学生分析图片、文史资料,借助形象思维感知历史,体验历史。 3、通过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近现代史: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感悟先进中国人以振兴民族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认识到只有改革开放、不断创新,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学生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树立振兴中华的决心。 认识到因各国国情不同,其政体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而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人民的选择,逐步培养开放和平等的世界意识。) 3.教学重难点(依据教材内容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重难点为) 重点难点: 4.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 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 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 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我 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教材为基础,辅之以现代教育技术,师生合作共同完成 教与学的过程,注重情境创设、史料解读、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 主,结合史料分析法、比较法、表格归纳法、合作探究法、等等来实现对本课知识的 学习与掌握。 (本课教学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采用史料分析法,问 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 题能力等得到同步提高。 确定依据:本课内容较抽象且学生知识储备少,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具备了一些历史自学的能力,对本课内容()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掌握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优秀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北戴河第三中学张春 茹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建筑历史与理论 题库

建筑历史与理论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矿业大学都招建筑学研究生。相对北建工和北京工业强点排名比较靠前,声誉比较好。 本排名仅涉及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三个学科,未包含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 第一档(三博全):1东南大学2清华大学3天津大学4同济大学5华南理工大学6哈尔滨工业大学7重庆大学8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分布: 建筑历史与理论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 第二档(有一个博士点或三硕全):9华中科技大学10浙江大学11湖南大学12南京大学13大连理工大学14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5西南交通大学16沈阳建筑大学17深圳大学18昆明理工大学19山东建筑大学20武汉大学21中南大学22厦门大学 除老八校外以上三学科有博士点的学校: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除老八校外有建筑学硕士授予权的学校(共17所):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侨大学 第三档(二硕):23合肥工业大学24华侨大学25武汉理工大学26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7南京工业大学28青岛理工大29太原理工大学30长安大学31四川大学32山东大学 除拥有建筑学硕士授予权的学校外,拥有建筑学学士授予权的学校(共30所):深圳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郑州大学、河北工程学院、广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 第四档(一硕):33上海交通大学34北京工业大学35郑州大学36广州大学37河北工程学院,等20几所。 第五档:没有建筑学硕士点而开设建筑学本科教育的大学 希望对你有帮助。 31 回答者:河 最佳答案 建筑学考研初试公共课是外语政治(全国统一命题) 专业课由学校自己命题(考哪个学校就用哪个学校的题具体考试科目和参考书目上学校网站查找)只能报考一个学校一个专业

初中初一历史说课稿范文

初中初一历史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的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

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的时期我 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 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 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 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 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 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 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民族关系的重 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 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 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专题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综合提升 专题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历程地位原因 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展时期儒家思想受到 统治者的冷落 “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 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 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需要 秦朝儒学处于受压制时期“焚书坑 儒”,儒家思 想受到压制 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 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 为统治者服务 汉代儒学改造时期儒学处于独尊 的地位 在继承先秦儒学“仁”“仁政”等思想的基础 上,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 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 集权的需要 宋明儒学处于转型和成熟时期儒家思想正统 地位依然如故 经朱熹、王守仁等人汲取佛、道的精华,儒学 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体现了唯 心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 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儒 家思想走向了极端,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专题二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深化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书画、戏曲艺术成就所反映的时代特色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整理编订《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出气势恢弘的时代。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华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山水画开始形成;书法逐渐进入自觉阶段。 (4)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绘画同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风格多样;楷书、草书书法艺术成就辉煌。 (5)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元代统治的黑暗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元曲成为主要艺术形式,戏曲走向成熟。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曲走向繁盛;抒发个人心意的文人画盛行。 专题三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特点的差异 (1)中国的传统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传统科技严格上讲是经验科学、描述科学。西方近代科技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传统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国传统科技善于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然而缺少揭示现象背后本质的机制;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了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传统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中国传统科技大多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实用性强,但缺乏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科技大都重视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探索,主要采取观察和实验方法。 (4)中国传统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专题四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欧洲启蒙运动 政治条件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 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 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 经济条件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受到封建 制度束缚 欧洲重商主义和殖民掠夺政策加速了资 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 思想条件明清之际理学和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使中国封建 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 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 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性质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2020年初一历史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

2020年初一历史说课稿优秀范文五 篇 说课稿是指教师遵循整体构思、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文稿,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2020年初一历史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历史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_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

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_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设计 惠州市第七中学郑素珍 一、【活动目标】 通过上网、阅读书籍、实地参观、调查访问等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激发爱国之情,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语文素养。 二、【活动设想】 1.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确定小组专题研究内容:小组专题研究内容:民间工艺;民族艺术;古诗文赏析;风俗风情;神话传说;饮食文化等几方面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 2.分组进行指导,询问活动开展情况,给予恰当的指导(内容过多、过杂、过繁、偏离的,指导挑选)。 3.询问每组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展示活动的成果,给予适当的建议。 三、【学情分析】 通过《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调查问卷的分析》调查结果了解到,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学生愿意更多的去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传承民族智慧的结晶。现代文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加之市场经济下的浮躁的社会风气,使之接触文化的良好途径越来越少。而当今社会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带来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中学生广泛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只知皮毛、理解肤浅,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一些青少年对传统美德、传

统节日、文学名著、诗词歌赋等缺乏兴趣,而对洋文、洋节日、洋快餐、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十分推崇。因此迫切需要改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四、【课前要求】 自由组合成小组,通过上网、阅读书籍、实地参观、调查访问等各种途径搜集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整理、筛选、探究,做好设计成果,为课堂展示做准备。 五、【活动时间】两周 六、【活动过程】 (一)、创境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让我们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展示交流 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画面再来感受感受吧!(播放多媒体课件) (1)小组内准备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将自己的资料整理,再商量一下用什么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会儿选出代表参加全班“大比拼”的展示活动。 1.小组汇报研究的专题 下面先请各小组负责人举起标志牌,大声宣读一下你们组研究的专题。

世界现代建筑史(重点内容)

世界现代建筑史 第一章现代建筑思想的形成 现代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区别 “现代建筑”是一个具有强烈时间阶段特制含义的概念,指现代的所有建筑活动,时间是从十九世纪中叶到现在。 “现代主义建筑”则是一种建筑风格的特指术语,主要是指二十世纪初起在全世界各国发生的各种建筑方式和建筑思维方式的探索和成果 一、现代建筑产生的社会背景---18世纪与19世纪的欧洲社会 18世纪中期的欧洲,大部分国际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农业经济阶段,各国大都沿袭了自古典主义、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化传统,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成为西方文化的核心,存在两种不同的建筑:权贵的建筑和百姓的建筑。 资产阶级在十八世纪后半叶和十九世纪,终于成为欧洲和美洲的新权力阶级、统治阶级,他们不希望采用老的建筑形式,于是开创了现代建筑知识传统,但多是采用各种历史风格的大混合。 二、欧美在建筑上的古典复兴运动的背景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欧洲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出现了建筑设计上的复古主义现象,其中以法国的古典主义复古,英国的新哥特主义(浪漫主义)以及在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包括英国和法国)产生的折衷主义三个浪漫最具有代表性。 古典主义运动的原因:通过考古加深了对于罗马以前风格的认识,是当时的建筑家能够得到新的构思和灵感的重要资源;资产阶级看到罗马以前的一个近乎于理想国的社会形态,于他们希望强调的自由、民主、博爱立场

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复古体现资产阶级的新政治立场 古典复兴运动的风格主要是采用希腊风格、和托斯卡纳风格。 1、法国以古典主义为中心的建筑复古运动 18世纪法国开始了启蒙运动,从意识形态上明确倾向 于借用古典罗马时期的政治理想主义和影响注意。考古还发现了罗马时期建筑的伟大面貌,从而给法国的建筑古典主义复兴提供了物质的参考基础 代表法国古典主义复古运动最高潮的是拿破仑帝国时 期的大量建筑,这时期的大型建筑包括三个主要内容 A、为发达的经济而建立的新型建筑 B、为解决人口日益膨胀的城市居住问题而建造的大量多层住宅公寓建筑。 C、为炫耀拿破仑征服的功绩而建立的大型纪念性建筑。2、英国以浪漫主义为中心的建筑复古运动 浪漫主义建筑复古运动出现的原因:资产阶级在英国的权利和影响日益增大,煤矿和钢铁工业发展迅速,为他们急剧积累巨额的财富,在战后英国成为欧洲重要的大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工业革命造成的工业城市急剧扩大,住房问题日趋严重。 英国复古主义的最特殊特点是新哥特主义的出现。 3、美国以折衷主义为主的建筑复古运动的发展 开国的革命者希望能够通过体现美国的民主精神,他们主张以罗马风格为主,兼容各种欧洲风格,形成古典折衷主义的建筑面貌。 19世纪是两种类型的建筑交织发展的阶段:古典复兴主义的盛行和新建筑的涌现。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9课,隶属于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本课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并以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来说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本课既和前面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一起构成了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的完整体系,也为后面第10课《世界经济的奇迹》、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些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出可实施的教学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本课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和时间;经济特区的建立、特点及其影响;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对外开放的主要模式;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在能力上,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读《经济特区示意图》和《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历史空间感。 (2)通过分析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和晚清“门户开放”与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异同,提高学生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重点剖析深圳、浦东两大窗口城市,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提高材料解读能力。 (4)通过制作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的图表,培养学生的制表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意识。(2)通过了解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明白:“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结合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得出“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结论。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2.教学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二、教法学法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精编教案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参考 0830 1311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 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㈠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山,仁者乐(ya?)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中国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一)

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 主讲:常青 ◆建筑史观(第一讲、第二讲):这门课的意义 ◆建筑意匠(第三讲~第六讲): 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延续性的基本特征追究成因(地理、文化) ◆建筑演变(第七讲~第十一讲) ◆演变的现象(第七讲):延续中的变异  ◆演变的成因(第八讲~第十一讲): ◆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第八讲、第九讲) ◆西风东渐:中国近代建筑(第十讲、第十一讲) ◆建筑保护(第十二讲) ps 常青推荐的书目:《华夏意匠》,《后现代建筑语言》,《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园冶注释》,《西方的没落》,《斗拱的起源》斯宾格勒,《清式营造则例》,《浮生六记》,《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建筑师》36,40),<> 其中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在上课过程中要求我们都读过 <>为研究生教材,常青老师特别推荐 考试: 期中论文《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征》 期末考试选择填空:上课笔记中内容 作图题:(意象作图)1.《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特征》 2.《21世纪外滩印象》 作文题:《从国家大剧院看保罗"安德鲁的建筑历史观》 ps.常青认为这门课的评分应当是论文的形式而非考试,考试是学校安排,迫不得以的。我觉得很对,因为写论文能逼着我们去查很多资料,

看许多别人的观点,就算不感兴趣,打着抄一篇论文主意的学生也会去读那么几篇文章的。这远比考试死背笔记来的收获大。所以我也在次提一提,供你参考。 第一讲:概说 ●历史观,历史意识: 1.涉及过去和现在,深入骨髓的理解即往和历史的关系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柯罗奇 2.《建筑理论的历史》维特鲁维 3.《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  特点:⑴记事本末,事件体(类似于《资治通鉴》对事件的分析)对建筑实践的分析, 有的放矢,“分析问题,专题性” ⑵“批判的,开放的,无即定规则的,质疑的” ⑶方法:“分析” ●<> (《建筑学新议程》:二战后西方建筑理论与历史的回顾,60年代初开始。30年代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起点是文丘里。介绍现代建筑的各个流派思潮。从新现代,解构主义到后工业时代。) 书中的要点: 1.对现代主义的批判质疑:起点:文丘里 2.关于意义的问题:后现代主义,建筑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探讨表层与深层,所指与能指的问题。二元并立的逻辑被解构主义否定,解构主义提出:事物的矛盾是起因,结果也是矛盾的) 3.创造与根源:60年代,后现代主义将现代主义推到及至。现代主义讲究有序的形态,表现本能的冲动。后现代主义不是为艺术而是为生活而存在,如表现荒芜瘟疫的城市即将崩溃,逻辑荒唐的文字游戏,达达主义的,超现实主义的,不同于早期现代主义的理性,后现代主义冲动优于理性,充满对新事物的愿望,艺术和生活没有区别。解构主义

历史说课稿

1、地位和作用 本课上承第18课《三国鼎立》中吴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下启南方经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为以后讲述南方经济在南宋时期全面超过北方做好了铺垫。本课介绍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淝水之战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始终围绕着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这一历史线索,在经历了长达300多年的巨大历史灾难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历史进步因素。由此可见,本课在上下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依据:A、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有关要求 B、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 知识与能力: (1)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以及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2)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较快发展的史实。 (3)知道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4)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由于内乱不已,战火遍野,北方人口大量逃亡,形成了人口流动,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是我历史上罕见的,它促进了民族融合,使我国人口布局日趋合理,也开始改变了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和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习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4)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位建设者,西部开发应注意什么?还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请你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历史,关注身边的历史,懂得学习历史以更好的为现实服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2)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北方人口大量南迁,除战乱因素外,还因为北方长期以来过度的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使得人们向往资源丰富的江南地区。因此进行知识迁移时,要让学生具备“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的环境意识。

中国历史文化教案第三章

分课时教案 学科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 教师________

【导入新课】 在我国辽阔的疆域范围内,发现了大批远古时期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址的发掘出土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讲授新课】 一、古代中国遗址发现的重大意义。 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自己认为文化遗址的发掘出土有什么重大意义。 教师讲授中国古文化遗址发现的重大意义。 第一,这些遗址的发现,对于人类进化研究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 第二,遗址的发现对于远古历史研究重大推动作用。 第三,古文化遗址的发现对于远古人类生存环境和状态的研究具有相当的作用。 第四,这些古文化遗址对于了解远古人类的精神生活具有相当大的帮助。 举例说明: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上山洞中发现的山顶洞人遗址,给我们的启发意义不仅仅使我们知道,山顶洞人已经在体质上属于晚期智人,更让我们知道他们已经有了萌芽状态的宗教信仰----灵魂不死的观念已经产生。而且,人们已经懂得了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装饰会使自己看起来更美----他们有了朴素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创造活动。 二、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解释“旧石器时代”的概念。 介绍旧石器时代的遗址。 1、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①元谋猿人 ②蓝田猿人 ③北京猿人 ④其他遗址

2、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 ①大荔人 ②马坝人 ③丁村人 ④许家窑人 3、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①河套人遗址 ②山顶洞人遗址 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解释“新石器时代”的概念。 学生分组讨论: 重要的文化遗址在哪里发现的? 遗址的发现表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派代表发言,教师指导归纳总结。 1、中原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裴李岗文化 2、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①江南地区的代表----河姆渡文化 ②黄河流域的典型----半坡遗址 3、伏羲氏族公社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4、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课堂小结】 强调主要掌握我国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及其意义 【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第58页课后复习思考题

建筑历史与相关理论

第一部分:中国建筑历史与相关理论 一、概说(4学时) (一)理论的作用 1、目的:培养历史意识,建立建筑史观。 2、理念:批判的、质疑的、选择的理性原则。 3、方法:分析的、解析的、诠释的,专题讨论、研判的。年鉴学派-正史-野史-乡土-风土,建筑学与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社会学视角-作为制度的建筑-场景与仪式。 (二)理论与历史 1、历史与人为事实(史料、事(史)实、人为事实(ARTIFACT)、事件、建筑)。 2、历史与传统(传统的歧义,习俗,活的传统:现行习俗,时尚)。 3、西方的理论、中国的问题。“关于建筑新议程的理论”:现代主义批判;寻找意义(符号学与结构主义)、创造与根源(解构主义)、传统问题(历史主义)、类型学与转化、文脉主义(后现代城市理论)等理论。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历程、成就和局限。(三)本课程基本要求 讲授与讨论、作业与考核、参考教材。参考材料每讲给出。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10学时) (一)建筑史观与木构体系 1、类型说 2、崇俭说 3、非神权说 4、文明延续说 5、阴阳五行说 6、演变的轨迹: 1)古风时期:上古三代的茅茨土阶,先秦建筑的地域性、秦汉的体系成型、魏晋南北朝的华夷交融 2)古典时期:从唐风到宋韻,体系的成熟; 3)古典晚期:“清式”的矛盾,中国“洛可可”的倾向; 4)西风东渐的近现代; 5)演变特征:地域性重于时代性,古风在民间;演进的关键因素: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 (二)华夏聚落的空间概念 1、长城:游牧—农耕分界限,屋宇变化的地理景观。 2、城乡同构、交混(亚细亚生产方式);院、坊(里、闾)、城三个空间层次的同构。 3、“井”的结构与聚落拓扑分析。 4、“中”的概念与定位、定向(中心与轴线):中国的曼陀罗。 5、从周王城到明清北京。古代城市的地域特征。 6、“营”、“井”、“中”的图式表达。 7、从结构分析看传统空间的本质。 (三)木构建筑的营造意匠(CHINESE TECTONICS) 1、尊卑的礼制空间与典章制度。 2、贵柔的体系 1)柔性的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