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常识

诗经常识

诗经常识
诗经常识

关于诗经的基本常识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3、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诗经的表现手法,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1、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

3、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还有《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如:《七月》、《氓》、《东山》等,都是以描写细节冗长的著名诗篇。以上都是长篇的作品,但在《诗经》中短小的诗也富有比较丰富的细节。如:《齐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大部分诗是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刻画来反映诗人内心的感情,都应了“以我现物,物皆看我之色彩”这句话。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但也有一些作品句子长短变化很活,语气很自然。如:《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质备章词句四旋。有的只换几个字,使诗歌赋予音乐感,便于吟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风充良》。

《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诗经封面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共收集了305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

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孔子说:《诗经》一共有三百零五篇,每一篇讲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有一个道理,可以说相当多了,然而用其中的一句话就可以涵盖《诗经》中所有的义理而没有丝毫遗漏,这就是《鲁颂駉》中说的:思无邪。它的意思是,人的思想念头,都是由天理中生来的,而不是由私欲所扭曲的,这一句话,就把《诗经》的思想、道理完全概括了。诗人的言语有赞美的,有讽刺的,对善良的人和事,就用美好的语言来赞美它,以感发人的善心,对丑恶的人和事,就用尖刻的言语来讽刺它,以惩罚人的恶念。都是要提起人们善良的念头,除去人们丑恶的思想,使得人们的性情温和纯正。如果人心的每个念头都是纯正的,没有被私欲邪念扭曲的,那他的所作所为,自然是充满了善行,而没有恶行,充满了被赞美的行为,而没有被讽刺的行为。诗人的赞美和讽刺,也不过是为了劝善惩恶而已,因此由思无邪三个字,足以概括《诗经》的精神了。想要修身的学人务必了解,应该将功夫下在“慎思”之上。

《诗经·卫风·氓》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诗经·卫风·氓》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诗经·卫风·氓》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篇一:诗经两首知识点归纳 《诗经》两首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6 .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8岁亦莫止。(莫,通“暮”。) 9.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花盛开的样子。华,通“花”。) 10.岂不日戒,N狁孔棘。(棘,通“急”) (二)古今异义 1.至于顿丘(①古义:直送到。②今义:表示另提一事。)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三)一词多义 1.言: ①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②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词。如:秋以为期。②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3.作: 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 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止: 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 6.载: 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 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 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 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载欣载奔”。

《诗经》常识

关于诗经的基本常识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3、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诗经的表现手法,一个最显着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1、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 3、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还有《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如:《七月》、《氓》、《东山》等,都是以描写细节冗长的着名诗篇。以上都是长篇的作品,但在《诗经》中短小的诗也富有比较丰富的细节。如:《齐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大部分诗是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刻画来反映诗人内心的感情,都应了“以我现物,物皆看我之色彩”这句话。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但也有一些作品句子长短变化很活,语气很自然。如:《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质备章词句四旋。有的只换几个字,使诗歌赋予音乐感,便于吟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风充良》。 《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诗经封面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诗经》表

1诗经的概述

《诗经》的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 【教学重点】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教学流程】 一、《诗经》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到汉代,《诗》被朝廷正式奉为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二)《诗经》的形成 《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二、《诗经》的来源 1.采诗说 班固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书·食货志》 何休说:“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 《诗经》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而它包括的地域又很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不经过有意识、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像《诗经》这样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的出现恐怕是不可能的。 《诗经》这部书,我们认为当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但这只是“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歌如此,如

《国语》所谓“瞽献曲”之类。 2.献诗说 至于雅诗和颂诗的大部分,可能是公卿列士所献的诗(《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矇诵。”襄公十四年《左传》师旷语略同。)统治阶级采集诗歌的目的,除用以教育自己的子弟和娱乐外,主要是为了了解人民的反映,考察其政治的效果,以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所谓“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 3.删诗说 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三百篇是经过孔子删订而成的。 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史记·孔子世家》) 弦歌诗章可能是事实,删诗的话是不可信的。 《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不会在孔子出生以后。孔子不止一次说过“诗三百”的话,可见他看到的是和现存《诗经》篇目大体相同的本子。 更重要的反证是公元前五四四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鲁国乐工为他所奏的各国风诗的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其时孔子刚刚八岁,显然是不可能删订《诗经》的。 三、《诗经》的结集 整理编定《诗经》的人和具体情形,我们今天已无从得知。可能周王朝的乐官在《诗经》的编集和成书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大约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采集来的民间之诗,最后都集中到王朝乐官手中,乐官掌管的诗一定很多,整理编选其中的一部分为演唱和教诗的底本,是完全可能的。 四、《诗经》的分类 风、雅、颂的划分也是由于音乐的不同。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左·成公九年》范文子说:“乐操土风,不忘旧也。”正好说明了风的含义。它们产生的地区,除“周南”、“召南”在江汉汝水一带外,其余十三“国风”都在黄河流域。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诗经》国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与子偕老”中“偕”的意思是“携手”。× 2.判断题 《诗经》在古时候又叫《诗三百》。√ 3.判断题 “自求多福”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意思是由得你自生自灭吧。× 4.判断题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鸣》,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5.判断题 “鸠占鹊巢”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召南?鹊巢》,写出了人们对占着鹊巢的鸠的厌恶之情。√×6.判断题 《诗经》中《陟岵》描写的是父亲如何思念自己。× 7.判断题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意思是仰望着高山,效法着大德,表示对德高望重者的敬仰。√×8.判断题 “黍离之悲”出自《诗经?王风?黍离》,指对国家残破、今非昔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9.判断题 《周礼?春官》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诗。√ 10.判断题 《君子于役》表现的是对丈夫的怨恨。× 11.判断题 《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战国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2.判断题 《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13.判断题 《诗经?曹风?蜉蝣》抒发了天地浩瀚和人的渺小之感。× 14.判断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愁,以哀景写欢乐,相反相成,效果奇妙。√ 15.判断题 “杨柳依依”出自《诗经?小雅?采薇》,写出士兵当年离家时恋恋不舍的情感。√ 16.判断题 成语“人言可畏”出自《诗经?郑风?将仲子》中的“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17.判断题 《诗经?卫风?木瓜》反映的是一般的礼尚往来的情形。√× 18.判断题 《诗经?七月》是一首爱情诗。× 19.判断题 成语“孔武有力”出自《诗经?郑风?羔裘》,形容人勇猛有力。√

《诗经》的文学常识-1

《诗经》的文学常识 导读:一、诗经内容简介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二、诗经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9]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

诗经两首知识点归纳

《诗经》两首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 6 .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8岁亦莫止。(莫,通“暮”。) 9.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花盛开的样子。华,通“花”。) 10.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棘,通“急”) 二> 古今异义 1.至于顿丘(①古义:直送到。②今义:表示另提一事。)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三)一词多义 1.言: ①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②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词。如:秋以为期。②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3.作: 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 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止: 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 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 6.载: 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 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 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 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载欣载奔”。 ⑥副词,开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7.靡: 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②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 8.烈: ①火势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山泽而焚之。又引申为猛烈。如:穷冬烈风。②光明,显赫。如:君有烈名。③事业,功业。如:奋六世之余烈。 ④厉害,严重。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9.阳: 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②阳光,太阳。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温暖。如:春日载阳。

我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一)古典诗词概述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相关书卷浩如烟海;我才疏学浅,术业不精,斗胆发表拙作,权为引玉之砖;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文友雅正。 1.什么叫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就是旧体诗词(相对新诗而言)。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分类。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 2.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诗经 文学常识简介

复习提问 文学常识: 1、《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自()。 2、《战国策》是()末年()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 )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策。 3、《战国策》是一部()体史书。 答案 1、《战国策.齐策一》 2、西汉刘向三十三篇十二策 3、国别体

文学常识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共305篇(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诗经》中“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2风 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 3雅 包括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4颂 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分别为31、4、5篇。 5赋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6比 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7兴

《诗经》知识专题练习题目下载

《诗经》知识专题练习题 班别: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 1.()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A.《诗经》 B.《楚辞》 C.《离骚》 D.《论语》 2.《诗》到了()代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称为《诗经》。 A.春秋 B.战国 C.汉 D.唐 3.()孔子对“诗三百”思想内容的评价 A.思无邪 B.风雅颂 C.赋比兴 4.《诗经》创作的三种艺术技巧,后人解说其含义多有分歧,一般认同南宋朱熹的阐说,“()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A.赋 B.比 C.兴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奉为“五经”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有15国风,160 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D.《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6.四始说出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他以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A.《关雎》 B.《采薇》 C.《蒹葭》 D.《七月》 古人评《诗经》,向有“三体三用”之说,所谓“三体”是()【多选题】 A.赋 B.风 C.比 D.雅 E.兴 F.颂 古人评《诗经》,向有“三体三用”之说,所谓“三用”是()【多选题】 A.赋 B.风 C.比 D.雅 E.兴 F.颂 7.关关雎鸠,在河之州。()《诗经·周南·关雎》 8.死生契阔,与子成说。()。《诗经·邶风·击鼓 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秦风·蒹葭》 1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

阅读诗经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阅读诗经必须掌握的基 本知识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诗经》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诗经》三百篇所在的地域东到山东,西至陕西、甘肃之间,南至江汉流域,北到河北、山西一带,大约包括现在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安徽以及湖北北部的长江流域。 二、诗经的流传 (1)孔子时期被称为“诗”或者“诗三百” (2)汉代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是,将孔子所整理过的书 称为“经”。《诗经》的名字确 定。

(3)汉代时保存研究《诗经》的有四家:鲁人申培的鲁诗、齐人辕 固的齐诗、燕人韩婴的韩诗(现 存《韩诗外传》。)这三家的诗 都先后失传。 (4)我们现在所读的《诗经》是毛亨、毛苌传下来的。毛亨作《毛 诗故训传》。所以后人又称《诗 经》为“毛诗”。 三、《诗经》六义 1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 (1)赋:铺陈直叙。 (2)比:是比方。此物比彼物。(3)兴:触物起兴。 2音乐特点和主要内容:风、雅、颂。

(1)风:是地方民歌。 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佰六十篇(2)雅:大部分是奴隶主贵族上层社会举行各种典礼或宴会时演唱的 乐歌 《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 《小雅》七十四篇。 (3)颂:它是贵族在宗庙中祭祀鬼神和赞美祖先、统治者功德的乐 曲,共40篇,分为周颂、鲁颂和

商颂。 《周颂》三十一篇 《商颂》五篇 《鲁颂》四篇。 四、选读 《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 《文王》为‘大雅’始 《清庙》为‘颂’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12.〈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 《关雎》知识点整理 【诗歌】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字词解释 关关,拟声词。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窈窕,指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 好逑:好的配偶。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流:求取。 寤寐: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思服:思念。服,思念。 悠:忧思的样子。 辗转反侧: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芼:挑选。 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二、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三大基本内容:“风”“雅”“颂”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2)三大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陈述铺叙)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三、问题探究 1.本诗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头,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示例:这是《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开篇以雎鸟相向合鸣,来比喻青年男女的相依相恋,也为情感的展开创设了一个美好的意境。 2.请赏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浅析《诗经》中的自然科学知识(一)

浅析《诗经》中的自然科学知识(一) 【内容提要】 本文拟重点挖掘《诗经》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表明其对西周天命观的动摇,并为阴阳五行学说的构成奠定了基础,也为人们逐步摆脱宗教思想的束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关键词】《诗经》自然科学农业天文历法地震物候学生物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据高亨先生考证《诗经》所反映的历史时代约为“公元前1066-前541年”。它的内容博大丰厚,举凡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重大事件、历史传说、宗教伦理、民风俚俗、爱情婚姻、天文 地理、农业发展等等,无不囊括其中,真可谓是一部“百科全书”。对于《诗经》所蕴含的人文现象,学者们已从不同角度多有研究,本文拟重点挖掘《诗经》中所反映的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是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逐渐积累的。《诗经》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其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从《诗经》中我们看到:经过周人长期的经验积累,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比较科学的农业知识。这表现在:其一是周人已经有了称之为“疆理”的治田方法,在开辟田地时,注意沟洫(田间的水道、沟渠)的建治,懂得根据地形高低、河道方向来划定田界,然后建筑堤坝,挖掘沟渠。《诗经·小雅·信南山》有:“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田匀田匀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我疆我理”,《毛传》:“疆,画经界也;理,分地理也。”朱熹《诗集序》;“疆者,为之在界也;理者,定其沟、涂也。”是指划定疆界,验明土质;“南东其亩”,是指河水向东流的地方,亩道东西横贯,田亩在小沟的东西方向,河水向北或南流的地方,亩道则改为南北直灌,田亩则在小沟的南面。《大雅·绵》在追述古公亶父迁岐后开辟田地时亦出现“乃左乃右,乃疆乃里,乃宣乃亩”。表明古公亶父领导人们或左或右开地置邑、修理地界、治理土田、疏通沟洫、开沟筑垄。《大雅·公刘》追述公刘迁豳的事迹时曰:“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然后是“度其隰原,彻田为粮”。《毛传》训“彻”为治,彻田即是治田,开垦土地。此句也说明周人在丈量了洼地和高原之后再治理田亩播种粮食。其二,制造了较为精致的青铜农具。除了木、石制成的耒耜之类的农具外,从考古资料和《周颂·臣工》描写农官督促农夫修缮农具的“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的诗句可判定钱(今之锄)、镈(锄一类工具)、铚(短镰)、艾即刈(镰刀)已用于农业生产,而钱、铚的使用,又表明青铜已用于制做农具。其三,已经具有选种、锄草、施肥的农业常识。《大雅·大田》曰:“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亻叔载南亩。”朱熹《诗集传》解释:“种,择其种也;戒,饬其具也”,可见周人较注意选择良种。同时,许多镈、铚的使用可判定人们也非常重视锄地。《小雅·甫田》曰:“或耘或耔,黍稷薿薿。”耘,即锄草;耔是用土培植苗根,施以肥料,这句是讲在田间有的人在锄草,有的人在施肥,只有这样黍米和高梁才会长得茂盛茁壮。《周颂·载芟》有“千耦其耘,徂隰徂畛”,描述了众人在田里、田埂锄草的情景。《周颂·良耜》有“荼寥朽止”,表明人们已认识到杂草沤腐后用这种绿肥来肥田,庄稼就长得茂盛,就会丰收。其四,已经具有防治田间害虫的方法。《小雅·大田》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毛亨释:“食心曰螟,食叶曰螣,食根曰蟊,食节曰贼。”如何根除虫害呢?办法就是“秉畀炎火”,把害虫投到火里全部烧死。一千多年后的唐朝宰相姚崇面对泛滥的蝗灾,就采用了这种焚烧害虫的“古之遗法”,而且“且焚且瘗”(《旧唐书·娆崇传》)使“蝗害讫息”。除此而外,从《诗经》中我们也看到其农作物诸如黍、稷、豆、麦、稻、麻等种类显著增加,畜牧业、蚕桑、园艺等也有反映。 《诗经》中表现了周人具有的天文历法知识。从诗中出现的星宿名称和在天空中的位置,表明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在古代天文学上占重要地位的28宿的概念。28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黄道,即太阳和月亮所经天区的恒星分成的28个星座。四方各有七宿:东方是角、亢、氐、房、心、尾、萁;北方有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是井、鬼、柳、星、张、翼、轸。《唐风·绸缪》曰:“三星在天”。三星是指一

《诗经》知识点梳理

《诗经》两首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二)古今异义词 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言: ①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 ②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词。如:秋以为期。 ②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3.作: 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 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 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 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止: 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 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 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 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

文化常识 《诗经》案例

文化常识《诗经》案例 导读:四首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手法的运用; 把握诵读要领,掌握背诵技巧。 一、导入新课: 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它是选自《史记》的。我们知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呢? 二、了解《诗经》概况: 1、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诗经。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成书于春秋。本名为《诗》,又因其篇目为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 (3)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4)句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5)反映内容 (6)《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关于《蒹葭》和《关雎》的理解 1、在早读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朗读《蒹葭》时最为整齐,那今天我们就学习《蒹葭》,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注意一下它的结构

2、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这三章的`结构是否一样? 明确:重章; 诗中句子是不是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只有几个词不同? 明确:叠句; 这首诗是几言? 明确:四言。 小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学生自己默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4、听《在水一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来描绘一下这首诗。 另请一位同学边听边在黑板上画。 明确:每章首句是描写了一个秋日的早晨,渲染了一种冷寂、落寞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由眼前的景物起兴。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爱情路上的困难重重;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址”,“宛在水中坻”,那伊人可望而不可及。 表达了一种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5、学生齐读,默读,根据其句式特点,背诵此诗。 6、教师补充《关雎》

诗经有关知识专题介绍

《诗经》两首 《氓》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分析把握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女人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2.探究悲剧产生的原因,初步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自主学习: 第一课时 一、掌握文学常识: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___,原本只称《》,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经》也是我国________主义诗歌的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三部分,按表现手法可分为“”“”“”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③《诗经》自汉代被奉为儒家经典。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是指《》《》《》《》“五经”是指《》《》《》《》《》。 二、朗读课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氓.()之蚩蚩 ..()将.子无怒()匪我愆.期()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以我贿.迁()无与士耽.()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 ..()渐.()车帏裳.() 咥.其笑矣()隰.则有泮() 三、再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以及工具书,疏通理解全诗: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①匪来贸丝:____通___()②将子无怒;___通___ () ③于嗟鸠兮:____通___()④犹可说兮:___通___ () ⑤隰则有泮:___ 通___() 2.重要字词解释。 氓.:来即.我谋: 至于 ..顿丘:将.子无怒: 秋以为 ..期:以我贿.迁: 无与士耽.:女也不爽.: 靡.室劳矣:言.既遂矣:

静言.思之:总角之宴.: 四、理顺思路: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五、学习诗歌内容: (一)学习“恋爱”部分(第一、二章): 1、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2、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3、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诗歌: 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诗歌内容: (一)、学习“婚变”部分(三四五章): 1、学生朗读后,思考: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2、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论语》中运用到《诗经》的知识点整理归纳

《论语》中运用到《诗经》的知识点整理归纳 导读:《诗经》是由孔子编纂整理的,孔子对于《诗经》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说,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那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念。 既然孔子对于《诗经》有了这样的评价,那么,因此他不但把《诗经》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且在他日常的言论里,也经常引用《诗经》,鼓励他的弟子和儿子学习《诗经》,并根据某人对《诗经》的某章节的偏好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修养等。因此,我们可以说《诗经》是孔子在生活中经常运用的一个工具,他用诗经来称赞,来讽刺,来肯定,或者驳斥,等等。点点滴滴中,也足以见证了孔子对于《诗经》的喜欢。 《论语》里,提到《诗经》的地方大概有十多处,鄙人且将论语中引用的《诗经》串联一下,试图求索其中《诗经》的某些功用。虽不能覆盖全体,但也足以有管窥而见豹之功用,心机也不算枉费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意思是: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求道,富有还能崇尚礼义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好比象牙经过切磋,正如美玉经过琢磨,讲的

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高兴了,说:端木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你能从我的已经讲过的话中个,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出的内涵来。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问道:“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酒窝一笑多妩媚,秋水微波顾盼明,素白底子绘五彩)。”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好比绘画,先有洁白的质地,然后画彩色。子夏说:那么,礼是后起的事么?孔子说:卜商(子夏的字)啊!你真是个能启发我的人啊,现在可以跟你谈论《诗经》了。 在孔子看来,《诗经》的内涵比较深奥,不是一般的人可以理解的。因此,他只对于具备了一定基础的人,才开始与之言《诗》,即教授《诗经》的内容。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三家指的是当时鲁国执政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三家,他们把持着鲁国的实权,经常做出越礼的行为。这三家在祭祀祖先的时候,演奏着《雍》诗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唱的是‘助祭的是各国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主祭’。他们三家怎么能用这样的歌辞来祭祀自己祖先呢?孔子对于三家的僭越行为,引用诗经上的诗句给予了批评,认为他们的行为不合适,不合乎礼。因为他们只是臣子,而不是国君,不能演奏只有国君才能用的音乐。

语文基础知识《诗经》练习题库

1、《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又称(C) A、《民歌》 B、《诗歌》 C、《诗》 D、《诗两百》 2、《诗经》中描写地方民间风俗的是那一部分(A) A、风 B、小雅 C、颂 D、大雅 3、《诗经》中主要是宗庙乐歌的是哪一部分(C) A、风 B、小雅 C、颂 D、大雅 4、《诗经》全书收录了自(C)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A、夏朝 B、商朝 C、西周初年 D、东周初年 5、《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并尊称为“中华诗祖”的是(D) A、王子夫 B、姜子牙 C、庄子 D、尹吉甫 6、《风》包括了(B)个地方的民歌 A、十四 B、十五 C、十六 D、十七 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诗经》中(A) A、国风 B、小雅 C、大雅 D、周颂

8、“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A) A、风 B、小雅 C、颂 D、大雅 9、“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出自于(B)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1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于(A)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汉乐府诗集》 1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出自于(C) A、曹操的《短歌行》 B、汉乐府诗中 C、诗经 D、楚辞 12、以下谁对“诗经”做过正乐,整理,加工(B) A、孟子 B、孔子 C、朱熹 D、王夫之 1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A、《诗经.召南.甘棠》一诗是为了怀念周宣王的贤臣召伯,也写出了“前 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 B、《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一首结婚典礼上的乐歌。 C、《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一首结婚典礼上的乐歌。 D、《诗经.卫风.硕人》写了一位高大健硕的勇士。

最新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翻译: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翻译: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一、作品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的诗歌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另有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诗经》中的作品形式以四言为主,多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它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古代把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诗经》“六艺”。 赋:直接铺陈叙述,表达自己的感情。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比:以彼物比此物。例: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主题思想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 《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淋漓尽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