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靳三针及张显臣之手三针、足三针

靳三针及张显臣之手三针、足三针

靳三针及张显臣之手三针、足三针
靳三针及张显臣之手三针、足三针

靳三针疗法

一、临床辩证分型:根据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表现特点,将其分为硬瘫和软瘫两大类,硬瘫者临床多表现为肢体肌张力亢进,上下肢内收,握拳难张;软瘫者多表现肢软无力。

二、选穴:以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在头部都选用“颞三针”和“四神针”,在患肢主要选用“手三针”和“足三针”,其他的穴组或穴位则根据临床表现之不同来加减选用。

1、面部麻木、口眼歪斜:加用面瘫针。

2、语言不利、吞咽困难:加用舌三针。

3、共济失调、视物不清:加用脑三针。

4、听觉障碍、耳鸣不止:加用耳三针。

5、举臂困难、肩周痹痛:加用肩三针。

6、下肢无力、迈步艰难:加用股三针。

7、站立垂足、跟不着地:加用踝三针。

三、补泻原则和方法:和传统针刺补泻原则一样,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用浅刺或浮刺),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补之。”

中风后遗症患者多表现为硬瘫,在头部的穴位一般用平补平泻法或捻转手法,进针后每隔5~8分钟行手法1次,每治疗1次最少要行手法4或5次;硬瘫者多为虚实夹杂,在肢体的穴位多用“导气同精”的手法(即“平补平泻法”);健侧肢体也要安排刺之,起到“以生气导死气”的作用。在行手法时嘱患者使意念在患肢。

四、补泻手法的说明:对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肌张力较高的硬瘫患者,可用补泻手法。较常用的有疾徐补泻,亦称提插补泻,方法是:在该穴位深度的1/2部位候气(主要指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当针下沉紧时为得气,即将针插入穴内深层,稍停,随着将针分三次提回穴位的1/2部;再候气,再作第二次行针,此为泻法,适用于硬瘫实症。如肌张力一般,病肢软弱则应用补法,即在针进入穴位的浅层部位候气,当针下沉紧得气时,即将针分三次缓慢进入穴位的底部深层,稍停,并将针一次提回到穴位的浅层;再候气,作第二次行针,此为补法,适用于软瘫症。

五、穴位解说及针刺方法:

㈠、头部主要穴组

⑴、颞三针:⒈、定位:头颞侧部、耳尖直上,人发际上2寸是颞Ⅰ针,在颞Ⅰ针水平向前旁开1寸为颞Ⅱ针,向后旁开1寸为颞Ⅲ针。

⒉、解说:“颞三针”刚好位于颞部,颞Ⅰ针的下方有手少阳三焦经的角孙穴和足少阳胆经的率谷穴,前者为手足少阳之会,后者为足太阳、少阳之会。耳尖直上入发际的颞侧,是手足少阳经所分布的区域,也是治疗中风的首选区域。颞Ⅱ针和颞Ⅲ针位处颞Ⅰ针之前后,覆盖整个颞部,增强对颞部的刺激。“颞三针”可疏通肝、胆经络之气血,平肝熄风,清肝泻胆,鼓舞少阳升发之机,有利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另外,从解剖上来看,颞骨比其他头骨都薄,其骨缝最密集(经研究发现,接近骨缝处的穴位,其针感及针刺效应都非常好。头部腧穴针刺效应的产生多与骨缝的传导有关,并且该处的神经血管非常丰富,对针刺刺激也非常敏感)。

“颞三针”主要治疗肢体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它位于(大脑)中央前、后回之间的范围。“颞三针”多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可用于治疗中风偏瘫、弱智、脑瘫、偏头痛、面

神经麻痹日久不愈、耳鸣、耳聋和肢体感觉异常者。

⒊、针法:

可取坐位或仰卧

位,在颞部耳尖直

上入发际2寸处,

取颞Ⅰ针,成人选

1.5寸毫针,垂直

向下沿皮平刺

0.8~1.2寸深。针

刺颞Ⅰ针后,于颞

Ⅰ针水平方向前1

寸处针颞Ⅱ针,后

1寸处针颞Ⅲ针,

三支针均垂直向

下。因此处的血管

神经非常丰富,病

人特别敏感,针感

非常强。要注意观察皮下的血管,并尽量避开它。可以加电针,也可以行捻转补泻手法。出针后,要注意有无出血,要及时按压止血。若疼痛特别明显(可能刺中了血管),应慢慢地进针,遇到刺痛时,可将针稍退后,调整一下方向,再继续进针,以病人有酸、麻、胀感为好。 ⑵、四神针:⒈、定位: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

⒉、解说:百会穴前后1.5寸

分别是前顶穴和后顶穴,均位于督

脉上,前顶穴为督脉脑气所发,后

顶穴在头顶之中,百会之后,又名

交冲。关于左右两穴,是按“宁失

其穴,不失其经”的原则,选足太

阳膀胱经为主,相当于通天穴与络

却穴之间,针尖都向外,使它对脑

部的投影区扩大,作用比“四神聪”

更强。常用它治疗一些智力低下、神志障碍、头痛、头晕、中风偏瘫和五官疾病。

⒊、针法:两耳尖直上取百会

穴,与前后正中线交会于头顶并从前发际正中点向后5寸处即是百会穴。以百会为中心,向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取穴。前后两穴相当于督脉的前顶穴和后顶穴,左右两穴相当于足太阳膀胱经通天穴和络却穴之间,略靠近络却穴处。1.5寸的长短取决于患者手掌“一夫”的宽度,以一夫宽度的一半来定1.5寸即可(认真取穴,针刺效果才好)

。四支针均向外沿皮

平刺,这样刺激面就广。“四神针”的针刺方向有四种:一是四针均向外平刺,刺激面广,弱智儿童、脑瘫、自闭症、多动症、眩晕等病证多用此法。二是四针均向百会穴方向平刺,刺激比较集中,即所谓“集神”,多用于癫痫、失眠、健忘等症。三是四针均向病灶侧平刺,多用于中风偏瘫及肢体感觉异常的患者。四是治疗鼻炎时,前顶穴向前平刺,后顶穴向后平刺,左右两穴向通天穴方向平刺。

㈡、肢体主要穴组:

⑴、手三针:⒈、定位:曲池、外关、合谷。

⒉、解说:“手三针”主要是用来治疗上肢运动障碍,譬如瘫痪、感觉障碍、上肢一些肌肉、关节的疾病。曲池和合谷是阳明经穴。《黄帝内经》:“腰以上病者,手太阴阳明主之”。靳老偏重选阳明经多一点,因阳明经多气多血,阳明行气于三阳,上肢的活动应该与阳明经有关。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的络穴,内通手厥阴经,与阳维脉相交会,“阳维维诸阳”。“手三针”专门用来治疗上肢活动障碍。

⒊、针法:针曲池穴时,一定要令患者屈肘,在肘横纹中点取穴,可刺1~1.2寸深;针外关穴时,一定要摆正腕关节的位臵,即呈自然体位,否则很难从两骨之间刺入,可刺入1寸左右,以得气为度;合谷穴直刺,要注意避开血管。

⑵、足三针:⒈、定位: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⒉、解说:“足三针”的三个穴分别位于下肢的上、中、下三部,各分属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足三里穴是多气多血的足阳明经的合穴,具有补益、强壮和疏通下肢阳经经气之作用,是治疗下肢肌肉萎缩、运动功能障碍首选穴;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脉气所发,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脾主肌肉,是治疗下肢阴经病变首选之穴;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和输穴,位居肝经冲要之位,肝主筋、藏血,是疏导下肢阴经经气之要穴。三穴合用,主要用来治疗下肢的运动、感觉障碍,如下肢麻木、疼痛、无力、中风后遗症引起的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肉萎缩、小儿脑瘫引起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等。

⒊、针法:首先取穴要准。取足三里穴时要注意体位以及下肢的屈伸状况,屈膝时在犊鼻穴下用“一夫法”定3寸,胫骨前嵴外开一横指处就是了;伸膝时用同侧虎口卡住髌骨上缘,示指下旁开胫骨前嵴外开一横指才准确。选用1.5寸针,直刺,入针后务必要求得气,并嘱患者不要随意屈伸膝关节,以防引起疼痛或弯针。三阴交穴在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针前应先指压来探穴,沿胫骨内侧后缘直刺,可有麻胀或放电样针感为佳。太冲穴要向涌泉穴方向透刺,使针感向足底放散为好。

㈢、其他穴组:

⑴、舌三针:⒈、定位:以拇指横纹压住下颌往后推压,指下就是舌Ⅰ针(也就是上廉泉穴),舌Ⅰ针左右各旁开0.8寸为舌Ⅱ针、舌Ⅲ针。

⒉、解说:上廉泉穴又名舌本,为任脉脉气所发,是任脉与阴维脉交会之处。该穴的深处正当舌体根部,与舌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故应深刺。靳老认为廉泉的两侧也应归属于其组成部分之一,故以上廉泉穴为主,加之左右两穴组成了“舌三针”。主要治疗儿童脑病所致的语言障碍,中风所致的舌謇语塞、流口水、吞咽困难。

⒊、针法:“舌三针”应该向上直刺,直达舌下。成人刺1~1.5寸。语言不清多因舌头活动不灵,针刺可达到舌根的部位,这样才能够刺激舌肌、舌下神经和舌咽神经。“舌三针”

一般用捻转或刮针的手法较多,很少用电针。

⑵、肩三针:⒈、定位:肩Ⅰ针在肩峰下的凹陷中,在肩Ⅰ针的前、后方向各旁开约2

寸处,也就是肩关节前、后凹陷处,Array为肩Ⅱ针和肩Ⅲ针。

⒉、解说:“肩三针”取穴是不

用举臂的,“肩三针”对治疗中风偏瘫

患者的肩关节病变是很方便的。

⒊、针法:用1.5寸毫针。先用

手指在肩峰下探到凹陷处,通常按压

它,患者会有明显

的酸、麻、胀、痛感。向肩关节方向

刺入(但不要刺入关节腔),以肩关节

周围或向下有麻胀感为度(肩Ⅱ针和

肩Ⅲ针同理)。针后可以留针,或行捻

转手法,也可以加电,或神灯照射。

⑶、面瘫针:⒈、定位:翳风、地仓和颊车互透;阳白、四白、太阳。

⒉、解说:“面瘫针”主要用来治疗面神经麻痹引起的面肌瘫痪(属周围性神经病变),而在中枢性面瘫中也可选用。面神经出面部的地方是翳风穴,故将之作为第一针,因面瘫患者典型的症状是口角歪斜,所以将地仓与颊车作为第2针、第3针。

⒊、针法:针刺翳风穴前,应选用食指在耳根后按压以探穴,选1.5寸毫针,直刺,针刺的深度以患者出现明显的酸、麻、胀感为度,手法不要过重,过重反而会加重对面神经的损伤。针地仓和颊车穴要注意方向和角度,两针相对而透刺,检测地仓方向的方法是看针柄是否与嘴线成一线,两穴均用平刺。

若眼睑闭合不全,加阳白、四白和太阳穴,阳白、四白穴均向下斜刺,太阳穴直刺;若Array是针对口角歪斜的,加迎香、口禾

髎穴,迎香穴沿鼻唇沟斜刺,口禾

髎穴向患侧平刺。均以得气为度。

⑷、脑三针:⒈、定位:脑户、

左右脑空。

⒉、解说:“脑三针”位于脑后

小脑的范围,针灸传统腧穴名中在

头部带“脑”字的穴位就只有3个,

第1个就是脑户穴,两旁的脑空穴

就是第2、第3穴,所以称作“脑三

针”。靳老长期研究脑病,发现脑病

患者大多有运动失调(共济失调),

用它来治疗小脑部疾病引起的运动、平衡失调,甚至有些脑瘫、弱智或眼底病患者都可以使

用。

⒊、针法:脑户穴处在督脉上,后发际上2.5寸,可以从后发际向上以一夫法量三寸和,再减去半寸,即可找到。临床上以体表标志法来找,在脑后正中摸到枕外隆凸,其处有一凹陷处,就是脑户穴。在脑户穴左右旁开2.5寸,也是用一夫法减去半寸处,就可摸到脑空穴。仔细摸起来,脑空穴处也有凹陷感觉。三针均向下沿皮平刺,可刺0.8~1.2寸深,以酸、麻、胀感为好。

⑸、脂三针:⒈、定位: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⒉、解说:“脂三针”是由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这三个穴位组成的,专门用来降血脂。现代医学中的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冠心病,从临床表现和机理来看,多属中医痰瘀阻滞,故首选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三里、足三阴经之交会三阴交,以达到调理脾胃、运化水湿的目的;内关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并与之合于心、胸、胃,具有宽胸理气和胃之作用。临床上以这3个穴作为主穴组方治疗心脑疾病患者,血脂都会下降,病症也改善得很快。

⒊、针法:在针刺方面,以常规针法,留针30分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泻。以“导气同精”针法,一般都不用加电。

⑹、坐骨针:⒈、定位:坐骨点、委中、昆仑。

⒉、解说:“坐骨点”是靳老根

据解剖得来的,通过尸体解剖发现患

者处于俯卧时,在“坐骨点”作为刺

激点,穴下刚好就是坐骨神经,而环

跳穴必须取侧卧位并且要伸下腿,屈

上腿才能取到,而且又不利于针刺。

“坐骨点”在臀沟尽头水平,离后正

中线旁开约3寸处,它不同于环跳

穴。说到底,治疗坐骨神经痛,必须

刺中坐骨神经。患者选俯卧位,在平

臀后纹处以一夫法来定位。

⒊、针法:以夹持进针法,用一块酒精棉球夹住针尖,垂直进针约

2寸深,很容易刺中坐骨神经,一刺中坐骨神经,患者的针感就会一直传到足跟部,疗效就会很好。昆仑穴用1寸针,直刺,以得气为佳。治疗坐骨神经痛,主要考虑疼痛是由上向下传的,而且要同时针肾俞、大肠俞。

⑺、股三针:⒈、定位:箕门、伏兔、风市。

⒉、解说:中风后遗症患者下肢瘫痪所表现出的症状就是活动无力、抬高和迈步艰难,下肢的运动主要是由上段带动下段,也就是以股四头肌、股二头肌等肌群带动下肢的抬高和迈步,从解剖学角度来说,箕门、伏兔、风市三穴分别位处于上述肌群,从经络学来说,三穴又分属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有补益气血、通经活络、解除痉挛之作用。

⒊、针法:均以1.5寸毫针。于血海穴上6寸、缝匠肌内侧缘取箕门穴,髌骨外上缘上6

寸取伏兔穴,以简便取穴法取风市穴,每针均要求得气。以下肢无力为主者,三穴均用补法

“虚则补之”,以下肢肌张力亢进为主者,三穴均用泻法“盛则泻之”。

⑻、耳三针:⒈、定位:听宫、听会、完骨。

⒉、解说:靳老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听宫和听会都须张口取穴,均位于耳前,两穴深刺均可达内耳。但按“针灸不过数处”原则,只在耳前选用了听宫、听会两穴。耳后有翳风和完骨穴,翳风虽对耳病有治疗作用,但主要是治疗面神经疾病,而完骨穴属足少阳胆经过耳后之穴,足少阳经“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另外它又是足少阳、太阳之交会穴,完骨穴对耳部疾病的治疗有着极重要的作用。临床发现,从完骨穴在向内耳方向入针,可直达病所,针感特别强,疗效也特别好。“耳三针”对神经性耳聋的疗效较好。

⒊、针法:采用坐位或仰卧位。关键是针的深浅。对于耳鸣、耳聋和听力下降等疾病都是内因致病。需要深刺以达病位,深刺才有效。听宫穴和听会穴都必须张口取穴,选取 1.5寸毫针慢慢进针,可以针刺1.2寸深。入针后令患者合上口,针是不会弯曲的。完骨穴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针前应选用手指按压并探穴,用1.5寸毫针向耳内方向慢慢以深刺,进针1.2寸左右。配穴多数用中渚、外关、合谷、“四神针”、“颞三针”和“脑三针”。 ⑼、踝三针:⒈、定位:解溪、昆仑、太溪。

⒉、解说:“踝三针”主要用来治疗踝关节的病变,如扭伤、关节骨质增生、劳损、踝关节的肿痛,或者肿而不痛,小儿脑瘫的足跟不着地,起到一种利水消肿的作用。昆仑和太溪都与水有关,肾性消肿也可以使用。

⒊、针法:针解溪穴前最好用指按压并探穴,探准凹陷处入针,可刺0.8~1寸深,针感可以放射至踝关节左右或周围者为佳;昆仑和太溪穴都在足跟腱与内外踝之间,往往两针相互透刺,针感就会很强,太溪穴的针感往往传到足底部,而昆仑穴的针感可以传到足趾端。 ⑽、鼻三针:⒈、定位:迎香、上迎香、印堂。

⒉、解说:“鼻三针”用来治疗有关鼻

部疾病的。三个穴位分别位于鼻子的上、

中、下三部,并分布于鼻腔周围,迎香穴

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处鼻翼旁,肺与大

肠相表里,鼻为肺之处窍。迎香为首选穴

位;鼻通位于鼻中段,平时鼻塞时,以双

食指按揉该穴,即可见效;印堂位于鼻要

部,位处督脉上,督脉恰好经过鼻梁的正

中,为治疗鼻疾之要穴。

⒊、针法:多选用仰卧位施针。若是过敏性鼻炎,鼻根部的穴位以印堂穴为主;

若慢性鼻炎,多属阳明经有热,应将印堂穴改为攒竹穴。攒竹穴是阳明经与太阳经

交接的部位,慢性鼻炎多与阳明经病变有关,并且常可在该穴上出现明显的压痛点,或自觉该穴有酸、胀或痛的感觉。

临床上无论是慢性或过敏性鼻炎,常加用“四神针”以达到“通天气”的目的。若是过敏性鼻炎,针迎香穴的时候往往横向刺,选1寸或1.5寸,针尖向鼻翼刺,刺5~8

分深;针

鼻通穴时,应先用食指按压一下穴位

以探准穴,如不探准穴位,针的深度

和角度不好掌握,很容易刺中鼻骨,

引起出血或疼痛,应向下斜刺,针5~

8分深;印堂穴要从上垂直向下平刺

达鼻根部。因刺激而流泪属正常现

象。两个迎香穴均须向鼻翼刺,看起

来好像两支针是对刺一样。若是慢性

鼻炎或鼻窦炎,流黄脓鼻涕,迎香就

需要向上沿鼻唇沟斜刺。

⑾、眼三针:⒈、定位:眼Ⅰ

针、眼Ⅱ针、眼Ⅲ针。

⒉、解说:“眼三针”主要用来治疗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黄斑色素变性等内眼疾病,即眼底病。针刺治疗,疗程一般都在两个月以上。针“眼三针”前要选择质量好的(最好是新的)1.5寸毫针。眼Ⅰ针在睛明穴上二分,要取仰卧位,令病人眼睑闭合,并用食指轻轻揉压一下穴位,了解眼球与眼眶之间的情况,若太靠近眼球或太靠近眼眶,都不容易入针,容易引起疼痛或出血。针的时候向眼底内缓慢地斜刺,用力要轻。进针过程中针下应当很松弛,不应该有阻力,若有可能针到了眼眶或针到了眼球。成人可针1.2~1.3寸深,这就是眼Ⅰ针。

眼Ⅱ针在下眼眶上缘,正对瞳孔,大约承泣穴的位臵。但这个穴位真正要刺入眼眶内。针前先要用食指探穴,在眼球和眼眶之间缓慢地进针,可刺入1.2~1.3寸。眼Ⅲ针在上眼眶的下缘,正对瞳孔,首先向眶下直刺3~4分,然后将针尾向上提,针尖向眼球后眼眶内斜刺,可针1.2~1.3寸。针刺“眼三针”时,一定要使病人放松,不要紧闭眼睑,不要眨眼,更不能乱动或哭闹。进针过程中,如遇有阻力或病人有刺痛感,不要勉强进针,应将针体慢慢退出少许或出针,调整方向再进针;若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有出血现象或过度紧张不合作或凝血功能缺陷,变放弃针刺,以免发生意外。

⒊、针法:针完后,千万不要提插转捻,只能刮针。具体方法:以食指和中指紧贴针柄前,

无名指紧贴针柄后,用大拇指上下轻轻

刮动针柄。出针时要令病人放松,并按

进针方向和角度慢慢地退出。出针后必

须用干棉球压迫针孔和眼球,一般压迫5

分钟再放手,必要时压迫时间要长一些,

防止眼眶内出血。可随症加用:可用风

池穴,向鼻尖方向深刺1.2寸左右,针

感达眼部或向眼部放散为好。常加用手

腕上的养老穴和下肢的光明穴,取养老

穴时应嘱患者将手心向胸,并以食指先

探准穴位。“脑三针”对内眼病有独到的

治疗效果。

⑿、智三针:⒈、定位

:神庭、本

神、本神。

⒉、解说:“智三针”主要治疗智力低下、前头痛,治疗眼底病、老年痴呆、中风后遗症也可选用。神庭穴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本神穴在神庭穴旁开3寸,相当于神庭与头维穴之间外1/3与内2/3交界处。

⒊、针法:取1.5寸毫针(小儿用1寸),一般都是由前向后平刺1~1.2寸(小儿刺0.8寸),若用来配合治疗眼疾,则向前平刺1~1.2寸。要注意避开头皮显露的静脉。出针时一定要按压一会,防止皮下血肿。

⒀、定神针:⒈、定位:定神Ⅰ针、定神Ⅱ针、定神Ⅲ针。

⒉、解说:“定神针”位于前额部,定神Ⅰ针在印堂穴上5分,定神Ⅱ针、定神Ⅲ针在阳白穴上5分。三个穴位均较浅,针感特强,若直刺进针,往往可刺中穴位而获得预期的针感,按照“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的原则,从这三个穴上5分处沿皮向阳白穴和印堂穴方向透刺,

针感比单纯针刺阳白穴、印堂穴还

要好。

⒊、针法:首先针定神Ⅰ针,

向印堂穴方向沿皮平刺达鼻根部,

然后再针定神Ⅱ针、定神Ⅲ针,可

达眉上,三针均向下平刺。额前表

皮的血管很丰富,要注意进针、行

针或出针时定神Ⅱ针、定神Ⅲ针时

引起皮下出血。“定神针”除治疗小

儿多动症外,还用于脑瘫儿的斜视、弱智儿童或其他病种兼见双目无神者,对前额痛的疗效也非常好。

⒁、晕痛针:⒈、定位:四神

针、太阳、印堂。

⒉、解说:晕痛针是由“四神针”和太阳穴及印堂穴组成。“晕”最典型的病证是美尼尔氏综合征(耳源性眩晕)。采用晕痛针,一般常配合合谷穴或“耳三针”来治疗。另外,对各种头痛,尤其是伴随有头晕症状者,采用晕痛针治疗,效果都很好。

⒊、针法:首先针“四神针”,四支针均向四周平刺,刺印堂穴时,向下沿皮平刺达鼻根部,以有酸胀感为度。关于太阳穴的针法,临床上必须要有一定的深度才有效,应采用直刺的方法,刺0.8~1寸深,针感会向眼内或目上放散者为佳,如针下有硬物感,是到达颞骨,应将针提出2分,不要继续深入。

⒂、面肌针:⒈、定位:四白、下眼睑阿是穴、地仓透颊车、禾髎、迎香。 ⒉、解说:“面肌针”主要用来治疗面肌痉挛。“面肌针”分为两组,一组是眼肌的痉挛,另一组是口肌痉挛。眼肌痉挛组的穴位,一个是四白穴,另一个是下眼睑的阿是穴。

⒊、针法:临床上多见下眼睑跳动,针下眼睑阿是穴时选仰卧位,并使用较细针,由皮下刺入,针尖向鼻部,千万不要向上,因加电时针尖容易刺入眼眶内,四白穴直刺或斜刺都可以,这是第一组;口肌组是地仓透颊车穴、禾髎穴、迎香穴。一般刺5~8

分深。针完两组

后各自用电针机加电,选连续波的密波,强度调到病人能忍受到的最大的强度,加电30~45分钟。

⒃、叉三针:⒈、定位:太阳、下关、阿是穴。

⒉、解说:临床上专门用“叉三针”来治疗三叉神经痛。它是由太阳穴、下关穴和阿是穴组成。因三叉神经有三个分支。阿是穴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

⒊、针法:选阿是穴:第一支痛可选鱼腰穴和阳白穴,第二支痛以四白穴为主,第三支痛(下支痛)可选大迎穴;这三个配穴都是在三叉神经出面部的地方。

太阳穴直刺0.8~1寸深,下关可刺1~1.2寸,嘱病人不要张口和讲话,以麻、胀感为佳。鱼腰穴和阳白穴互相透刺,鱼腰穴也可向丝竹空方向透刺,四白穴向下斜刺0.8~1寸深,大迎穴向口角方向平刺1~1.2寸,选仰卧位,一般都是留针,时间要达30分钟以上,每隔5分钟行捻转手法一次。用中度的刺激量。也可用电针,选连续的密波,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

为度,加电的时间稍长点,约40分钟。

⒄、面瘫针:⒈、定位:(翳风、

地仓颊车互透、迎香)。(阳白、太阳、

四白)。

⒉、解说:面瘫又叫面神经麻痹、

周围性面瘫,主要表现在眼睛闭合不

全、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或消失,故

面瘫针分两组。面神经出面部的地方是

翳风穴,它为首选穴,加上地仓颊车互

透、迎香穴,作为一组,主要针对口角

歪斜。另外,以目上的阳白穴、目下的

四白穴及目外的太阳穴组成第二

组,主要针对眼睛闭合不全。临床

上两组常配合使用。

⒊、针法:针翳风穴前,应先

用食指在耳根后按压以探穴。一般

情况下,面瘫患者在这个穴位上都

会出现明显的压痛点。选1.5寸毫

针,直刺,针刺的深度以患者出现

明显的酸、麻、胀感为度,手法不

要过重。针地仓穴和颊车穴时要注

意方向和角度,两针相对而透刺,

检测地仓穴方向的方法是看针柄是

否与嘴线呈一线,两穴均用平刺。迎香穴以1寸或1.5寸针沿鼻唇沟向上斜刺。阳白穴向下平刺,也可透刺鱼腰穴,四白穴也向下斜刺0.8~1寸深,太阳穴向眼内方向直刺0.8寸左右,可加电针,根据病程的长短选用不同的波型。若是针对眼睑闭合不全,加攒竹穴透鱼腰穴;若是针对口角歪斜的,加禾髎穴,向患侧平刺,均以得气为度。

根据经脉的循行,“面口合谷收”,可选用合谷穴,一般都是向上平刺0.5~0.8寸,刺激量会很大。左侧面瘫选右合谷,右侧面瘫选左合谷,针用补法。在合谷穴上进行补泻:一般采用“补患泻健”的原则,可采用顺逆补泻法或提插补泻法。

⒅、突三针:⒈、定位:天突、水突、扶穴。

⒉、解说:在颈部有几个以“突”字命名的穴位,第一个穴位是水突穴,另一个是天突穴,还有一个是扶突穴。“突三针”主要用来治疗甲状腺肿大、甲亢、甲状腺囊肿或甲状腺良性肿瘤,这就是“以突治突”,“奇病奇治”的代表。

⒊、针法:多用毫针。选用1寸针,水突穴和扶突穴均向甲状腺方向沿皮平刺,不要针得太深,以免损伤甲状腺体;天突穴沿胸骨上缘后向下斜刺约0.8寸,要注意防止气胸。一般以留针为主,加以转捻和刮针。

⒆、颈三针:⒈、定位:天柱、百劳、大杼。

⒉、解说:“颈三

针”在项背部,第一

个就是天柱穴,第二

个是百劳穴,第三个

是大杼穴。

⒊、针法:天柱

穴在项部,属足太阳

膀胱经穴。颈椎骨又

称为“天柱骨”,是颈

椎段穴位的大穴和代

表穴,专治颈椎病。。

老人常见颈椎前倾,

这是衰老的标志。天

柱穴可振奋阳气,使

颈项有力,挺直有神

气。可直刺1寸深,不要向延髓方向刺。百劳穴是经外奇穴,在第5、6颈椎段,旁开后正中线0.5寸处,位处颈椎旁,专治诸虚百损刺。可直刺1寸深。大杼穴属膀胱经穴,位于颈椎的下段,“骨会大杼”,专治骨质的病变,针刺一定要注意深度,最好往脊椎的方向斜刺,如直刺,最多不要超过1寸。这三个穴位分管颈椎的上、中、下三段,专门用来治疗颈椎病或治疗由于颈椎病变引起的眩晕、肩臂疼痛等。

对因颈椎病引起的颈项疼痛,或双肩臂麻木、疼痛,应视不同情况而加配穴位。如上肢外侧前缘疼痛,属手阳明经病变者,可加曲池穴;如上肢外侧正中疼痛,属手少阳经病变,可加用肩井、外关等穴;若是上肢外侧后缘疼痛,属手太阳经病变,可加后溪、天宗等穴。应按中医经络理论来分经取穴。

⒇、背三针:⒈、定位:大杼、风门、肺俞。

⒉、解说:“背三针”就是大杼、风门、肺俞穴,双侧共六穴,又称为“背六穴”。

⒊、针法:针这

些穴位一定要注意针

刺的深浅,尤其是肺

俞,若垂直刺,深度

不能超过7分,若直

刺1寸,很容易气胸。

临床上多用斜刺,斜

刺可稍针深一点。可

向内斜刺1寸左右。 背三针主要用来治疗呼吸系统的疾病。

(21)、手智针:

⒈、定位:劳宫、神

门、内关。

⒉、解说:“手智针”主要是用它来治疗弱智儿童、自闭症、多动症,对于一些手心发热、心烦不宁、神经衰弱,或上肢感觉异常的病症,或治疗失眠、癫痫。选穴以心包经和心经为主,心藏神,具有养心安神的治疗作用,心包代心受邪,故选用心包经的劳宫、内关穴,

心经的原穴神门穴。当然,若是手腕

手掌麻痹或活动障碍,都可选用它。

运动障碍多属阳经

有病,多用它治疗感觉障碍。即感觉

障碍多用“手智针”,运动障碍多用

“手三针”。也可将二者配合起来使

用。

⒊、针法:“手智针”的取穴

和针刺一定要准确,握拳时无名指下

即是劳宫穴,可直刺1寸左右;神门

穴用1寸针直刺0.5寸左右,一定要

针稳、针牢;针内关穴时一定要摆正

手腕,使之处于一种自然体位,方能

从两筋之间刺中穴位。

(22)、腰三针:⒈、定位:肾俞、大肠、委中。

⒉、解说:“腰三针”就是肾俞、大肠、委中这三个穴位。针法都是常规针法。主要用它来治疗腰椎的退行性病变,如骨质增生、腰肌劳损、风湿痛或性功能低下,其中有肾俞穴,遗精、阳痿等男性疾病也可用它来治。关于“腰三针”的组穴,腰为肾之府,肾俞穴则处于腰椎上段,即第二腰椎水平;大肠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夹腰脊而上,位处腰椎下段,左右共四穴,主治腰椎的病变,属局部取穴法。“腰背委中求”故选用委中穴,属循经远道取穴法。 ⒊、针法:患者多取俯卧位,肾俞和大肠俞的取穴一定要准,针之前最好先以指压来探穴,以1.5寸针直刺1.2

寸深左右,以腰部酸、麻、胀感为好。委中穴的针感是最明显的,

对于一些慢性腰痛,或伴见瘀血症状的,可用双针同时刺委中穴,出针时如有出血,不必止血,应让其自然止血为好,这样可达到泻邪通络的作用。另外也可在足太阳膀胱经上用多罐、走罐、穴注、经络注血、神灯照射等辅助方法配合“腰三针”施治,可根据不同情况而选用。

(23)、膝三针:⒈、定位:双

膝眼、血海、梁丘。

⒉、解说:“膝三针”一定要屈

膝取穴,伸直是不行的,若取仰卧位

针治时,可在患者膝下垫上一个高

枕,使患者双膝呈自然屈膝状。首先

选双膝眼穴,另外是血海和梁丘穴。

⒊、针法:膝眼穴要向内侧刺,

可刺入1~1.5寸深,但并不是刺入

关节腔内;血海、梁丘穴以1.5寸针,

直刺1.2寸深左右,得气为度。“腰

三针主要是用来治疗膝关节的疾病,

如膝关节骨质增生、膝关节劳损、关

节炎、扭伤等。中医将此归属痹证范

畴,按病因的偏胜不同分为行痹、痛

痹、着痹和热痹。配穴往往加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等穴。对于行痹、痛痹、着痹,加以温针灸或嘱患者回家自灸;对于热痹的,以针泻之而不灸;对于关节活动不利的,可用电针,选疏密波。也可考虑用经络注血疗法,在足三里、阳陵泉和血海穴处注射,隔天一次。 (23)、踝三针:⒈、定位:解溪、昆仑、太溪。

⒉、解说:“踝三针”是由解溪、昆仑、太溪这三个穴位组成。主要用来治疗踝关节的病变,如扭伤、关节骨质增生、劳损、小儿脑瘫的足跟不着地。有时候踝关节的肿痛、或肿

而不痛,选它起到利水消肿的作

用。因昆仑和太溪都与水有关,肾

性水肿也可使用。

⒊、针法:针解溪穴前最好用

指按压并探穴,探准凹陷处入针,可

刺0.8~1寸深,针感可放射至踝关

节左右或周围者为佳;昆仑和太溪穴

都在足跟腱与内外踝之间,往往两针

相互透刺,针感就会很强,太溪穴的

针感往往传到足底部,而昆仑穴的针

感可传到足趾端。

(24)、足智针:⒈、定位:涌泉、

泉中、泉中内。

⒉、解说:“足智针”以足下

的涌泉穴来定位,它是肾经的井穴,

符合上病下取的道理,刺激这个穴

的针感非常强。为了进一步加强它

的针感,选取足趾关节与足跟连线

中点,刚好在涌泉的下面,也就是

通常所说的“足心”,把它叫做泉中

穴,也也就是涌泉下面的意思。还

有一个穴叫泉中内。从泉中旁开

0.8~1寸,目的是加强它的刺激量。“泉中内”就是根据肾经“斜走

足心”的循行路径来取

的。

“足智针”在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自闭症。自闭症的患儿完

全不说话、非常孤僻,

除头部针刺外,多在足

底选用“足智针“。另

外,哑不能言等病也常

选用它来治疗。

⒊、针涌泉穴,

以1~1.5寸针,向太

冲穴方向透刺,常将

“手智针”的劳宫穴向合谷穴方向透刺,合谷

和太冲名为“四关”穴,针这四个穴就叫开四关。而向这四个穴透刺就叫透四关。可刺0.8~

1.2寸深;泉中和泉中内穴一般都直刺,如要达到泻的目的,泉中内应该向涌泉穴方向斜刺;如要达到补的目的,泉中内穴应稍向足内侧斜刺。其实这也是按“逆而夺之,随而济之”的

原则来针刺的。三支针扎下去后,刺激量是很大的。从局部来说,病人会觉得足底发热,尤

其是中风偏瘫的病人,有时会觉得整个下肢有股热流在走动,这样疗效就会很好;刺激“足智针”大脑马上会清醒很多,病人会倍感精神。

(25)、痿三针:⒈、定位:上肢痿:曲池、合谷、尺泽。下肢痿: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⒉、解说:不论哪种痿证,都必须遵循“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上肢痿选用曲池、合谷、尺泽穴,也就是选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经穴。下肢痿选用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独取阳明”选上肢的曲池、合谷穴和下肢的足三里穴,这些都是阳明经最主要的穴位。因“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痿证都是由于气血不足造成的。上肢选用尺泽,是因痿证早期的症状有轻微的发热、咳嗽,“肺热叶焦”,就会成为痿躄,就完全不能行走了。另外下面选用太溪穴,是因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痿证与人体的原气有密切关系。

⒊、针法:针刺可按常规针法,手法以补法为主。可用来治疗小儿麻痹、肌肉萎缩。(26)、褐三针:⒈、定位:颧髎、太阳、下关。

⒉、解说:“褐三针”是由颧髎、太阳、下关这三个穴位组成的。这几个穴位刚好都是褐斑好发的部位。

⒊、针法:按常规针法来针刺,针完以后可用电针加电,用疏密波的疏波,为改善面部局部血液循环,可用维生素B12于皮下注射,对消斑有很好的作用。临床常见的是黄斑,黑斑也可治。

(27)、乳三针:⒈、定位:乳根、膻中、肩井。

⒉、解说:“乳三针”主要针对是乳房的问题,恶性肿瘤是不行,它适用于乳腺增生、乳汁不足、乳腺的良性肿块。这几个穴位都与肝胆、情绪相关联。

⒊、针法:乳根穴必须在肋间进针,沿肋骨下刺入,千万不要直刺,针得准的话,针感会向肋间放散;膻中穴一般刺5~6分就够了,入针后针尖向下斜刺,肩井穴应该向肩后斜刺5~8分,可事先用手捏抓一下肩井穴,对其深度心中有数,不要刺太深,以防止气胸。

(28)、胃三针:⒈、定位:中脘、内关、足三里。

⒉、解说:“胃三针”是由中脘、内关、足三里这三个穴位组成的。“胃三针”是按远近取穴加经验取穴来组方的。“胃三针”主要是针对胃脘部疾病的。中脘穴位处胃脘部,又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属局部取穴;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治疗胃腑疾病的要穴,属循经远道取穴;内关穴属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并与之合于胃、心、胸,具有宽胸理气止痛的作用。

⒊、针法:患者通常应取仰卧位,解开裤带,使呼吸顺畅,并尽量放松。针中脘穴前,最好先按压一下穴位,该穴刚好在剑突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很容易选准穴位。待病人觉得穴下有酸胀感后,再以1.5寸针缓慢进针,可刺1~1.2寸深,针下沉紧为度,多以捻转补泻法,如行提插补泻手法,应根据病人身体肥瘦状态来定,腹壁肌肉、脂肪较厚者,可用提插补泻法。有时配合呼吸补泻来刺中脘穴,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些。针内关穴时,令病人双手放平,摸准穴位并按压之,使之有酸胀感,然后以1寸或1.5寸针直刺0.8~1寸,以局部麻胀或有放电样感为好,多以捻转或刮针手法,也可以配合呼吸补泻。足三里穴以1.5寸毫针缓慢刺入,以针感向下传导为好,也可以用提插补泻手法。“胃三针”主要用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脘痛,有时可以加梁丘、公孙穴。

(29)、肠三针:⒈、定位:天枢、关元、上巨墟。

⒉、解说:“肠三针”是由天枢、关元、上巨墟这三个穴位组成,有时也以足三里穴代替上巨墟穴或两者同时使用。天枢穴是大肠经的募穴,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募穴,上巨墟穴是大肠经的下合穴,这几个穴都与大小肠关系密切,是治疗肠道疾病的首选穴位。

⒊、针法:病人多选仰卧位,解开裤带,将裤退至横骨穴水平,最好不要穿太紧的裤子,以免影响经气的运行和针感。天枢和关元穴可以选1.5寸的针,以舒张进针法缓慢入针,可刺入1~1.2寸深。若属虚证、寒证,可用神灯照射,也可用温针灸或温和灸来灸这两个穴位。为加强疗效,病人回家后自己进行温和灸。上巨墟穴在足三里穴下三寸处,针前最好以指压来探寻最敏感的点,若患有肠道疾病,在上巨墟穴往往可找到明显的压痛点,以缓慢进针法准确针刺,针感会很强;对一些急性肠炎或痢疾,在针完后还常常于上巨墟穴或足三里穴上进行穴位注射,可选维生素B12、维丁胶性钙、人体胎盘组织液。经多年的临床研究证明,治疗腹痛、痢疾、肠炎、便秘,效果都很好。

(30)、胆三针:⒈、定位:期门、日月、阳陵泉。

⒉、解说:“胆三针”的穴位第一个是期门穴,第二个是日月穴,第三个是胆经的合穴阳陵泉穴。“胆三针”主要治疗胆腑的疾病。阳陵泉是胆经的合穴和下合穴,肝胆疾病在阳陵泉穴处都有明显的反应点。

⒊、针法:可以取坐位或仰卧位。针期门和日月穴的时候要小心,期门穴和日月穴都应该选右边的,不应该选左边,在肋间进针,于肋骨下缘向上斜刺,多用捻转手法,不要提插,留针30分钟以上,不要太深,太深会伤及肝胆。针阳陵泉穴前,应先按压一下穴位,产生酸胀感后再进针,可刺入1~1.5寸深,该穴多使用泻法,也可在阳陵泉穴或阳陵泉穴附近寻找压痛点进行穴位注射,所选药物可参考肠三针。

(31)、尿三针:⒈、定位:关元、中极、三阴交。

⒉、解说:“尿三针”是由关元、中极、三阴交这三个穴位组成。首先中极属膀胱募穴、关元属小肠的募穴,又是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按中医理论,尿液的生成与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有密切的关系,选中极、关元穴,达到利于尿液的生成、贮藏与排泄的作用。而水液的代谢与调节,有赖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正常与否,选足三阴经交会之三阴交穴,共同主持水液代谢、尿液的调控,临床上“尿三针”主要是针对泌尿系疾病,尤其是用来治疗尿多、尿少、尿闭等膀胱疾病。

⒊、针法:取仰卧位,解松裤带,并将裤退至横骨穴水平,针前最好令患者排空小便,以免刺伤膀胱。关元穴在脐下3寸,以1.5寸针慢慢入针,直刺0.8~1寸深,得气即可;中极穴针法同关元穴,最好不要用飞针,因飞针不可能每次都刺准穴位,影响疗效;三阴交的针法很讲究,先摸准胫骨内侧后缘,靠近胫骨处入针,针感会很理想。“尿三针”除针刺外,还可用灸法或以神灯照射下腹部治疗。

(32)、肥三针:⒈、定位:内关、带脉、足三里。

⒉、解说:第一个选中脘穴,第二个是带脉穴,第三是足三里穴。肥胖与内分泌有关,针刺对内分泌的影响很大,因与肠、脾、胃有关,选足三里穴;中脘穴属于胃经的募穴,它既是针对脾胃,也是腹部的局部取穴。针中脘穴应较深,应根据肥瘦来定深浅。

⒊、针法:肥胖的病人,尤其是腹部肥大的病人,起因多与带脉的约束功能下降有关,故选用带脉穴,一般都选4寸或4寸以上的长针,入针后沿着腹壁向肚脐围刺也就是双侧带脉透刺。“脂三针”能明显降低的血脂和体重。加电,用疏密波,可以加30~40分钟。

(33)、痫三针:⒈、定位:内关、申脉、照海。

⒉、解说:“痫三针”的第一个是内关穴,内关属心包经穴,心包代心受邪,癫痫病与心神有关,心神不能安宁,针内关穴以达到宁心安神的目的。另外两个穴位是申脉和照海穴,申脉、照海穴都属跷脉,跷脉主矫健、敏捷,癫痫发作,就失矫捷,故针灸取跷脉。有癫痫“日发申脉,夜发照海”之说,现在无论是日发和夜发都选它。

⒊、照海和申脉分别在内外踝下缘凹陷处取穴,向足底方向斜刺1寸左右,有时会加用四神针穴。

(34)、阴三针:⒈、定位:“阴三针”是专门治疗女性疾病的,它由关元、归来、三阴交这三个穴组成。

⒉、解说:女人以阴血为主,故选用三阴交和归来穴,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归来穴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多气多血,足太阴经主生阴精和阴血,且常把三阴交当作“当归”来用;关元主管人身的元气。妇科病,大多是内分泌有问题,用它来调整女性的内分泌,以治疗女性疾病。最常见的不外乎经多、经少、闭经、不孕、痛经、带下等,效果很好。

⒊、针法:常选取仰卧位,令患者解松裤带,将裤退至横骨穴水平位,关元的针法可在关元穴上行补泻手法,常用徐疾补泻法,多用补法,也可温针灸,一般是在针刺的同时,在针体周围,行温和灸,也可嘱患者回家自己行温和灸;归来穴可直刺0.8~1寸深,也可稍向内斜刺,针感可达到小腹部,乃至外生殖器处,可用捻转补泻手法或留针后捻针,也可用温和灸或嘱患者回家自己艾灸。三阴交以缓慢入针法直刺1~1.2寸,可用提插补泻法,也可与归来穴作为联线,用电针治疗。

“阴三针”主要针对妇科疾病,也常用于有关阴气方面疾病的治疗,如阴冷、阴挺、阴痒、睾丸肿痛、阳痿、不孕不育等,常配合“阳三针”来治疗。

(35)、阳三针:⒈、定位:气海、关元、肾俞。

⒉、解说:“阳三针”主要用来治疗男性疾病,第一个是气海穴,气海穴主一身之阳气;第二个是关元穴,关元穴主持一身元气,男女都适用。另外还有一个是肾俞穴,三穴以补肾、固肾、补元气为主。男性的疾病有很多,比如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症(精子少)、肾虚腰痛等。

⒊、针法:一般来说,多采用俯卧位和仰卧位,先以仰卧位针刺腹部的穴位,然后再采用伏卧位来针刺腰部的穴位。但有时根据临床具体情况,也可采用坐位,暴露腰腹部,这样前后穴位可同时针治。关元、气海穴的针法,同前。肾俞穴应直刺1~1.2寸深,针感强者可放散至整个腰部,以徐疾补泻法补之,也可用艾条灸之,或针刺的同时行温和灸或温针灸,也可嘱病人回家自行灸之,可增强疗效。阴阳本是互根,在选用“阳三针”或“阴三针”时,可交替选用,对男女科疾病,尤其是功能疾病,疗效很好。

(36)、闭三针和脱三针:⒈、解说:方面有“闭三针”和“脱三针”,“闭”就是闭证,“脱”就是脱证,如阴脱、阳脱、亡阴、亡阳之类。

“闭”属实证,必须采取开窍醒神的方法,使用的穴位是十宣穴用放血(十个手指头),另外用涌泉穴,再加上人中穴。十宣穴用放血的方法,放血时,先用针刺加捻转,不一定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用1寸针针完后,捻转刺激,然后再放血,放两三滴就够了,不用太多。十宣放血有很多方法,比如大拇指属肺经经脉所过之处,针刺它以后,有些呼吸衰竭的病人效果就好多了;有些属心脏问题的,当针到中冲的时候,有些昏迷的病人马上会醒来,这些都是根据经络来起作用的。“闭三针”一般都不用灸法。

另外有个治疗脱证的“脱三针”,总之神智不清,大汗亡阳、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呼吸低微,这些都是属于脱证,脱证一般都用灸法,以温阳救脱,第一个是要灸百会穴,选用悬灸,另外一个是神阙穴,补阙穴用隔盐灸、隔姜灸或温和灸,不过隔盐、隔姜灸效果会好一些,若病人处在昏迷的状态,灸的量不够是不行的,然后还要用针刺激人中穴。

将百会、神阙、人中穴定为脱三针,用来治疗脱证。

要学好“靳三针疗法”,需要有扎实的中医针灸方面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另外,“靳三针”定位要准确,不能凭想象来取穴,并要注意不同的体位和不同的取穴方法;在选穴方面,应以某种三针为主,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配合其他穴组或穴位;在针刺方面,要认真对待每一针,努力做到“穴穴准确,针针得气”;在针刺时非常注重针感和得气。

杂病辨治(摘要)

“手三针”、“足三针”疗法机理与临床探讨

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三叉神经病、顽固性头痛、肋间神经痛、牙痛等疑难痛症,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拔针即愈,大多能在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治愈。

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笔者发现的一个新穴)。

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现将各穴的适应症简述于下:

间谷穴:这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间谷穴在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其敏感度较两穴高得多。

中渚,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Array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

关节间后方凹陷处。

后溪,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

循行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

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以上三个穴位均在手掌背

侧部,且系三阳经的循行线上,

分取之可治各自的主症,合而用

之更有协同作用。或二穴同用,

或与足三针之一两穴同用,对于

颈、肩、臂、肘、手指及背、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理想。笔者

在治疗上列部位的痛症肿胀,或头痛、牙痛、偏头痛、胁肋痛(肋间神经痛、胆囊或肝部疼痛),常用手三针、足三针,往往有拔针而愈的效果。 这三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均以握拳少虚为度。

下面谈谈足三针:

足三针:足临泣、内庭、太冲。今就三个穴的各自适应症分述如下: 足临泣:位于足少阳胆经

的循行线上,在第四、五跖骨

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内庭:位于足阳明胃经的

循行线上,第二、第三蹠趾关

节前当足次趾外间凹陷中。在

临症中单刺内庭治疗大、小腿

的疼痛麻痹(特别是前侧),

足面的肿痛、足趾痛麻等症效

果特别突出。 太冲:位于足厥阴肝经的

循行线上,在第一、第二蹠骨

的骨间隙中,当大趾本节后

1.5寸凹陷中,以指轻按有动

脉应指。太冲对大小腿内侧的

疼痛麻痹、足肿筋挛,腰卒然

疼痛等痛症单刺之亦有良好的效果。

以上手三针、足三针的6个穴位,除内庭一穴没有关于颈肩腰腿痛的直接记述以外,其他5个穴位均有着较为突出的记述。内庭的主治病证,其对大、小腿前侧,足面、足趾、足心、内外踝等部位的疼痛肿胀、拘急麻痹疗效比较突出,比古医籍列述的主治病证效果更为理想。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适应症:手三针、足三针对90%以上的颈肩腰腿痛有突出的疗效,对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头痛、牙痛的疗效尤为突出。手三针、足三针对颈肩腰腿痛止痛效果是理想的,应当说这也是疗效。

二、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作用机理: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是通过经络传感的。要了解其作用机理首先应了解手足三针的6个穴位所在经脉之循行路线。手、足三针的6个穴位,手三针位于手的三条阳路线上,足三针只有太冲位于足厥阴经线上,其他两个穴位均位于足之阳经线上。手三阳经的走向是从手指——手背——前臂——大臂——肩——颈——头面,与足之三阳经相接续。足之三阳从头到足,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太阳行于后。足三阴从足到腹,手三阴从胸到手。这样循环无端,息息相通,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系调节身体各部组织器官的通路,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手三针、足三针具有以下特点:

1、取穴少。手三针、足三针取穴数最多也只是手足各三针。但在一般情况下只取1~3个穴即可,手三针足三针同用者极少。

2、进针快。进针的速度快如闪电,一般不超过1秒。

3、手法快

。针如闪电一样进入穴内,手法要如疾风飞箭一样。从进针到手法完成约几秒

钟。

4、得气快。手法快的特殊效应就是得气快,手法到时立即得气,酸麻胀重应针而至。

5、收效快。入针即效,快者几秒钟慢者10余秒钟,就会感到疼痛有所减轻。

6、针刺时间短。针刺时间的长短,是与疗效的有与无、好与差有关。收效显著,即可出针,针感差可稍长一点。在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时从入针到出针多在1分钟左右,2~3分钟者较少。

四、手三针、足三针的具体手法:手法问题,包括针前准备、刺入、行针得气、出针等几个具体的程序。

1、针前准备:针手三针时,要向患者讲明,解除其紧张心情。患者握成虎拳,稍松弛一点;拳头过紧,进针不畅利,会加重疼痛,疗效也不好;太松了针感差,收效相对亦差。待患者握成拳头后,术者用筷子粗细的小棍,从虎口的一侧轻轻穿过尺侧即为合适的握拳。

2、穴位常规消毒后,医生的右拇、食指摄紧针体的锋端,使针尖露1~1.5厘米,先以左手拇指端稍用力向穴位点按即提起,右手之针迅疾刺入,后溪、间谷均垂直刺入,中渚倾斜30度刺入,足三针均倾斜30度刺入。

3、行针得气。针体刺入到一定的深度后,医生右手拇、食、中三指摄住针柄迅疾提针到皮下,又快如飞箭一样完成另两穴的行针路线,针感即至。

4、行针得气后,医生松开持摄针柄的右手指,令患者活动。如颈痛、做摇头、勾头、后仰;肩臂肘痛,做手臂的各种活动;腰痛,做弯腰、侧弯等动作;腿痛做腿的各种活动等等。一般是行针得气后疼痛即减轻甚或消失。待活动到痛的姿势时,令患者停止活动,并保持痛的姿势,医生把针或提或左右轻旋,问是否减轻或消失,当一个痛的姿势消失,还令其活动寻找疼痛的姿势。从行针得气到患者活动找疼痛的姿势,到收效出针一般是1~2分钟。如一针即生效止痛,一针即可;如一针疗效不显著,可再取一穴。

5、取穴原则:手三针、足三针有其一定的取穴原则,一是以经络的循行线路进行取穴,即循经取穴;二是经验取穴。

一般的讲,巅顶痛、颈椎病、手颤抖、大小臂拘急、脊背痛、腰脊痛、尾骨痛、急性腰痛、扭伤、三叉神经痛、牙痛等手太阳经和督脉经的病痛,取后溪(后溪通于督脉)。肩前痛、肘痛、大小臂桡侧痛麻、拇食指痛麻、牙痛等,取间谷。大小臂麻木疼痛、手指振颤、握物无力、肘痛等,取中渚。如肩周炎及肩前后的病痛,可三针同取,亦可间谷为主配中渚,或配后溪,总之应以疗效既好取穴又少为宜。

手三针、足三针是以手三针为主,足三针为辅。本文所涉及的病症,往往取手三针即可治愈。但在不少情况下,特别是腰腿痛足跗足趾麻痹肿痛等,足三针是必用之穴。足三针以足临泣为主穴。后面所治病例,对取穴甚有帮助,可供参阅。

五、病例:

1、颈椎病:检查:颈部僵硬,拍片第5~第7颈椎两侧有骨质增生,左右旋转、前屈后伸受限,针刺左右后溪,也可加中渚,行针得气。

2、肩痛:肩痛的病因有多种:有因风寒湿阻闭经络者,有因肩部软组织急慢性炎症者,有劳损者,有外伤者,有扭挫伤等。凡此种种,手三针均可治疗,而且收效显著。如仅仅是活动时疼痛,无粘连者或虽有粘连而较轻微者,常常针一两次即愈。

检查:肩峰、三角肌及肩胛有明显压痛及肿胀,肩关节活动受限,可针刺间谷、中渚二穴,令其活动并行针得气。

3、肘痛:肘关节的疼痛或肿胀,多与劳损、外伤和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有关。西医的网球

肘等属于肘关节疼痛的范畴,用手三针治疗效果甚佳。

扭伤:针中渚、间谷、曲池。

4、手指麻木:针手三针,用手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外关是常用的一个配穴。

5、腰疼腿痛:压按痛点以腰4~5棘突点为明显,腰脊僵硬、其弯腰、下蹲等活动受限,针压痛点侧后溪、中渚。不全治可针同侧足临泣、内庭。

6、尾骨痛:针左右后溪。

7、腰椎骨质增生症:骨质增生是一种骨骼关节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大多是年龄40岁以上的人,又称骨关节炎。用手三针、足三针治颈、腰、足跟部骨质增生,效果比较理想,特别是消除疼痛和麻痹则疗效尤为突出。但大约有1/3的患者需要在针刺止疼后同时配合其他疗法,如外敷秘方“消肿定痛膏”和内服其他中药方。

手三针、足三针对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剧痛,其镇痛效果确是立竿见影的。针双中渚穴、双太冲穴。

8、骶骼关节、髌关节疼痛:先取一支气26号3.5寸的银针全部刺入右内庭,透涌泉直达足跟之前缘;另一针刺入左内庭,同右针一样直达足跟之前缘。再先行右侧,速提速进,在足底形成“↑”;再行左侧之针如右一样,然后让患者带针自己抬腿。

9、手颤抖:《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后溪穴有“手足拘挛战掉眩”句和中渚穴之“战振踡挛力不加”语,针后溪且每日针1次,3次后症状开始减轻;又针中渚3次,症状大为减轻;以后中渚、后溪交替针刺。

10、肋胁痛:中渚治胁肋痛,有效者多,而亦有无效或效果不显著者;若无效,出针后再针痛侧之支沟穴,大多数可应手而愈。在入针后能让患者深深吸气并用力咳嗽出声音来,这样效果就更好。

11、大腿内侧疼痛拘急:针患侧足太冲,行针得气后即提针皮下,针尖偏向内侧,向第一跖骨后下方再针一针,当即令患者再做针前活动疼痛的姿势。

12、足底发热疼胀症:《证治要诀〃脚气》篇责之肾虚湿著,命门火衰,失于温煦敷布所致。足心热痛的病症,且多系女性,针灸涌泉穴疗效较好。故从内庭入针透过涌泉直抵足跟前下缘,提针皮下,再向两侧刺入呈“↑”形而出针。

13、三叉神经痛:针患侧后溪飞速刺入,瞬间行针呈“↑”形后,而出针。用针同侧后溪治疗三叉神经痛,多能立竿见影。若不能立即止痛者可配合同侧翳风穴,多可立即生效。附翳风穴之针法:第一支三叉神经痛,直刺得气后提针至皮下再将针尖向上斜刺;第二支直刺;第三支直刺得气后提针皮下,再偏向下斜刺。

14、顽固性头痛头昏:针后溪治头痛头昏或眩晕疗效甚好,先针一侧,右侧痛针右后溪,左侧痛针左后溪,前额、正中、枕后可针双侧。疗效仍不显著者可先针双后溪再针哑门,怕针哑门有危险者针大椎亦可。如此配合,无不立竿见影矣。

六、关于手三针、足三针疗效机理的探讨:用手三针治疗肩痛,如肩前痛只针间谷,肩后痛只针中渚或后溪,整个肩部均痛者,针间谷、中渚,或配后溪,针后一定要让患者活动,寻找疼痛的角度和姿势,而无需留针,一般不会超过2分钟。针后加活动就是增强和加大其经络之气的通行之力,使疗效快速而稳当。只有针在手指掌部和足趾跖部或耳、鼻、面部、头部、肢体关节才能活动。凡是针刺在肌肉松紧度较大的穴位都会影响肢体和关节的活动度,因一动针即弯曲。针刺穴位就是向被针刺的经络求得这种可流动并带有一定的力和量的气态,即“得气”状态,借以达到气行血行,使结者开、淤者消、凝者散而达到通则不通的目的。

银箭C007型三针五线绷缝机的跳针

银箭C007型三针五线绷缝机的跳针 在维修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原因引起的冷跳针,做一件或几件服装突然跳动一针或几针,就是加润滑油也没用。下面是我在工作中积累的一点维修经验,与同行共同探讨。 (1)用银箭C007型三针五线绷缝机加工级厚的针织面料,在做到肩缝部位倒缝时,总有几针覆线没勾到,是左长针没勾住,其它2根针都能勾住。首先检查左长针同下弯针的关系,发现并不是左长针同下弯针跳针引起的,而是上钩针同左长针的配合不好引起的。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倒缝时,有时左长针并没有插入上钩针的线圈中,把上钩针同压脚之间的距离调整到最低,效果还是不佳,仍会出现没勾住线圈的情况。最后只有将针杆上移到极限,可下弯针同直针之间跳针了。将针杆上移,直针的线泡抛不出来了,而下弯针又向左移,缩短了直针同下弯针之间的距离。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从机器本身上调整。我将前护针比标准的尺寸向后提高许多,目测同下弯针的距离大约2mm左右,同三根直针之间的间隙为-0.1mm左右。把直针上的线泡尽量抛大,使下弯针穿过线泡,直针同护针间隙为负值,并有意让下弯针向后移,使直针插入下弯针背面的间隙紧点,也是为了防止跳针。经过这样处理后,情况就好多了,没有出现左长针没插入上钩针线圈的情况了。 (2)加工极薄的全棉面料,绷下摆时,会出现冷跳针。如果压脚压力过大,会造成面料上有压痕或损坏面料,且面料容易有针眼,所以,只能将针杆上移,缩短针的行程以达到减少面料上的针眼,下弯针也相对向左移,这样的情况就容易引起跳针。如果将下弯针向左移至极限,同右直针的距离约为-0.01~0mm,前护针同直针长槽面几乎无间隙,尽量让线泡抛出来,让下弯针穿过时有足够的线泡,下弯针线的挑线凸轮比标准的稍微迟一点,这样就不会发生冷跳针现象了。 (3)用银箭C007型二针四线绷缝机加工针织服装时,针距是3mm,由于二针四线要考虑二根直针分别插入上钩针的上下线圈中(上钩针勾住线是上、下各有一根线),很容易引起二根直针同时插入上勾线的一根线中,就不能形成正常的线迹了。将针夹头左边向后少许偏移(其它的尺寸都在理想的情况下),这样,右面的短直针就容易插入上钩针的上线圈中,而左边的机针也就容易插入上钩针的下线圈中。这样,下面的前护针同右直针的间隙是负值了,就是护针要将右直针往后推动一点(右直针不能出现断针、断线的情况),后护针也应作相应的调节。 总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论尺寸与实际尺寸有所不同,要有逆向思维。在不损坏机器的情况下,作出一点超乎常规的调试和维修也未常不可。

靳三针及张显臣之手三针、足三针

靳三针疗法 一、临床辩证分型:根据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表现特点,将其分为硬瘫和软瘫两大类,硬瘫者临床多表现为肢体肌张力亢进,上下肢内收,握拳难张;软瘫者多表现肢软无力。 二、选穴:以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在头部都选用“颞三针”和“四神针”,在患肢主要选用“手三针”和“足三针”,其他的穴组或穴位则根据临床表现之不同来加减选用。 1、面部麻木、口眼歪斜:加用面瘫针。 2、语言不利、吞咽困难:加用舌三针。 3、共济失调、视物不清:加用脑三针。 4、听觉障碍、耳鸣不止:加用耳三针。 5、举臂困难、肩周痹痛:加用肩三针。 6、下肢无力、迈步艰难:加用股三针。 7、站立垂足、跟不着地:加用踝三针。 三、补泻原则和方法:和传统针刺补泻原则一样,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用浅刺或浮刺),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补之。” 中风后遗症患者多表现为硬瘫,在头部的穴位一般用平补平泻法或捻转手法,进针后每隔5~8分钟行手法1次,每治疗1次最少要行手法4或5次;硬瘫者多为虚实夹杂,在肢体的穴位多用“导气同精”的手法(即“平补平泻法”);健侧肢体也要安排刺之,起到“以生气导死气”的作用。在行手法时嘱患者使意念在患肢。 四、补泻手法的说明:对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肌张力较高的硬瘫患者,可用补泻手法。较常用的有疾徐补泻,亦称提插补泻,方法是:在该穴位深度的1/2部位候气(主要指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当针下沉紧时为得气,即将针插入穴内深层,稍停,随着将针分三次提回穴位的1/2部;再候气,再作第二次行针,此为泻法,适用于硬瘫实症。如肌张力一般,病肢软弱则应用补法,即在针进入穴位的浅层部位候气,当针下沉紧得气时,即将针分三次缓慢进入穴位的底部深层,稍停,并将针一次提回到穴位的浅层;再候气,作第二次行针,此为补法,适用于软瘫症。 五、穴位解说及针刺方法: ㈠、头部主要穴组 ⑴、颞三针:⒈、定位:头颞侧部、耳尖直上,人发际上2寸是颞Ⅰ针,在颞Ⅰ针水平向前旁开1寸为颞Ⅱ针,向后旁开1寸为颞Ⅲ针。 ⒉、解说:“颞三针”刚好位于颞部,颞Ⅰ针的下方有手少阳三焦经的角孙穴和足少阳胆经的率谷穴,前者为手足少阳之会,后者为足太阳、少阳之会。耳尖直上入发际的颞侧,是手足少阳经所分布的区域,也是治疗中风的首选区域。颞Ⅱ针和颞Ⅲ针位处颞Ⅰ针之前后,覆盖整个颞部,增强对颞部的刺激。“颞三针”可疏通肝、胆经络之气血,平肝熄风,清肝泻胆,鼓舞少阳升发之机,有利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另外,从解剖上来看,颞骨比其他头骨都薄,其骨缝最密集(经研究发现,接近骨缝处的穴位,其针感及针刺效应都非常好。头部腧穴针刺效应的产生多与骨缝的传导有关,并且该处的神经血管非常丰富,对针刺刺激也非常敏感)。 “颞三针”主要治疗肢体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它位于(大脑)中央前、后回之间的范围。“颞三针”多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可用于治疗中风偏瘫、弱智、脑瘫、偏头痛、面

张显臣手足三针新解

张显臣手足三针新解 手足三针新解 1、使用的工具:1.5寸普通针灸针。腰突病人针足可用3寸针。 2、治疗的部位: 手取穴姿势:半握拳,拳间隙轻插入可入筷子一根。治疗范围主要在臀以上。 间谷(食指掌骨桡侧缘前三分之一和后三分之二的交界处)简称-----间主治(意思为主要治疗范围)为前(即身体的前方的疼痛或疾病)中渚(手背无名指小指最高骨嵴向手腕2.5cm)简称-----中主治为中(腰旁痛) 后溪(小指外侧掌横纹最凸处)简称-----后主治为后(颈肩腰腿痛多数在身体的背面所以后溪是关键) 足取穴姿势:自然平放。治疗范围主要在臀、髋及以下。 太冲(足背大趾二趾跖骨汇合点前下方3的凹陷处)简称-----太主治为内 内庭(足背二趾三趾赤白肉际后的凹陷处)简称-----内主治为中 足临泣(足背四趾五趾跖骨汇合点前下方的凹陷处)简称-----足主治为外 寻找技巧:在大体范围之内用一类似火柴棍似的物体点按寻找最为酸胀的点。 3、治疗的技巧。 治疗前记录和明确疼痛,尤其是功能障碍的程度(什么动作不能做),在针后可以观察效果。 A、进针:进针时不捏针柄,而是捏住距离针尖的1cm处,可保证针体不打弯。 速度快,保证穿过皮肤的有效时间短,将疼痛降到最低。 进针前左手拇指按一下穴位,以对骨面做到心中有数。 方向:间、后为垂直进针,中、太、内、足为斜行进针。 倾斜30度是指针体与皮肤夹角为30度(感觉45度更好)。 倾斜的方向是:中渚为顺间隙向手指刺,太、内、足为向踝部刺。 左右之分:取患侧,中间痛的按照男左女右进行。双侧肢体或躯体疼痛可同时针双侧。 B、手法:得气要领是刺入后,深度3cm左右。到达深度后进行快速捻转提插(捻三下提插一下----简称捻三提一反复二次),因为是痛症,即实证,应用泻法,捻转方向正反都可以,速度要快,提插无限度,只要不把针尖提到皮外就可以了,速度也要快。要求出现酸麻胀针感。

第1章 缝纫机基础知识

第1章基础知识 1.1 什么叫线迹? 1.2 什么叫针距? 1.3 什么叫针间距和外针间距? 1.4 什么叫针杆行程? 1.5 什么叫挑线杆行程? 1.6 什么叫送布行程? 1.7 什么叫抬牙行程? 1.8 什么叫径向间隙? 1.9 什么叫轴向间隙? 1.10 什么叫传动机构? 1.11 怎样理解机构传动间隙? 1.12 研究径向间隙、轴向间隙、传动间隙有哪些实际意义? 1.13 什么叫能缝厚度? 1.14 什么叫下送料? 1.15 什么叫上送料? 1.16 什么叫差动送料? 1.17 什么叫针送料? 1.18 什么叫上下送料? 1.19 什么叫上下调节送料? 1.20 什么叫综合送料? 1.21 什么叫滚轮送料? 1.22 什么叫拖板送料? 1.23 孔的定义是什么? 1.24 轴的定义是什么? 1.25 尺寸的定义是什么? 1.26 基本尺寸的定义是什么? 1.27 实际尺寸的定义是什么? 1.28 极限尺寸的定义是什么? 1.29 尺寸偏差(简称偏差)的定义是什么? 1.30 尺寸公差(简称公差)的定义是什么? 1.31 配合的定义是什么? 1.32 间隙、过盈的定义是什么? 1.33 配合公差的定义是什么? 1.34 什么叫间隙配合? 1.35 什么叫过盈配合?

1.36 什么叫过渡配合? 1.37 配合公差的含义是什么? 1.38 什么是基孔制? 1.39 什么是基轴制? 1.40 公差等级和精度是什么关系? 1.41 什么是表面粗糙度? 1.42 怎样表示表面粗糙度? 1.43 表面粗糙度Ra数值第一系列包括哪些数值? 1.44 如何检测表面粗糙度Ra数值? 1.45 表面粗糙度与公差等级(加工精度)是什么关系? 1.46 什么叫运动副? 1.47 转动副和移动副是怎么回事? 1.48 低副和高副是怎么回事? 1.49 什么叫摩擦副? 1.50 什么叫螺纹五要素? 1.51 缝纫机常用螺纹有哪些? 1.52 在日常维修中怎样快速辨别公制英制螺纹? 1.53 为什么公称直径较小,需要经常拧动的螺丝不宜采用内六角? 1.54 缝纫机上常见的特殊功能螺丝有哪些? 1.55 什么叫齿轮模数? 1.56 在维修零件时为什么要对某些零件的某些部位进行抛光处理? 1.57 为什么钢质零件在加工中要对其全部或某些部位进行淬火处理? 1.58 对钢质零件在加工中进行渗碳的目的是什么? 1.59 缝纫机说明书中陈述的最高使用速度和实际使用速度以及条件约束速度是什么关系? 1.60 怎样判断零件是否磨损? 1.61 缝纫机的主要磨损形式有哪些? 1.62 检查机器状况为什么一定要检查机构的传动间隙? 1.63 怎样使用百分表检查单针平缝机主轴与后轴套的配合间隙? 1.64 为什么平缝机在缝制某些缝料时面线线迹呈现倾斜状态? 1.65 缝纫中热损伤会产生哪些破坏影响?如何防范? 1.66 什么是平缝机出套? 1.67 什么是平缝机跳针? 1.68 什么是平缝机反线? 1.69 什么是平缝机断线? 第2章缝纫机零件和机构知识

白头发的机理

白头发机理 理论:肾之华在发,血之荣以发,发为血之余。肾主脑,脑为髓之海,发者脑之华,故肾衰则发堕,肾盛则发长,脑髓减则发白,气血衰则发白而落。 发白主气血衰,肝肾阴虚,气虚血亏;青少年白发而兼见肾虚症状者,乃肾精不足之征,若伴有心虚症状者,是劳心、耗神伤血之症。 全身性毛发变白,多见于白化病;局限性片状白发,多见于白癫风。 血不足者发黄。 头发稀疏多因血虚风燥。 头发脱落见于血燥,脂溢性皮炎、斑秃、伤寒、麻风病、肝硬化、恶性肿瘤等。 头发一般地联结起来如穗状,主血衰、小儿疳积、营养不良症。 肥胖者头发稀少,提示患动脉硬化症、高血压、冠心病、秃顶,瘦者发长,将会耗气血、影响智力。 “手三针”、“足三针”疗法机理与临床探讨(摘要) 张显臣 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肋间神经痛牙痛等疑难痛症大多能在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痊愈。 手三针:后溪、中渚、间谷(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穴连线的中点,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以上三个穴位或两穴同用,或与足三针之一两穴同用,对于颈、肩、臂、肘、手指及背、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理想。这三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均以握拳少虚为度。 足三针:太冲、内庭、足临泣。 适应症: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疑难痛症有突出疗效,对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头痛、牙痛的疗效尤为突出。 手三针、足三针对颈肩腰腿痛止痛效果是理想的。 手三针、足三针的具体手法:1、针前准备:患者握成虎拳,稍松驰一点,过紧进针不畅利,会加重疼痛;太松针感差。待患者握成拳头后,术者用筷子粗细的小棍,从虎口的一侧轻轻穿过尺侧即为合适的握拳。 2、针具常规消毒,快速针入,后溪、间谷均垂直刺入,中渚倾斜30度刺入。足三针均倾斜30度刺入。 3、针体刺入到一定深度后,医生右手拇、食、中三指摄住针柄迅疾提针至皮下,又快如飞箭一样完成另两穴的行针路线,针感即至。 4、行针得气后,医生松开持摄针柄的右手指,令患者活动患处。待活动到痛的姿势时,令患者停止活动,并保持痛的姿势,医生把针或提或左右轻旋,问是否减轻或消失,当一个痛的姿势消失,还令其活动寻找疼痛的姿势。从行针得气到患者活动找疼痛的姿势,到收效出针一般是1~2分钟。如一针即生效止痛,一针即可;如一针疗效不显著,可再取一穴。

绷缝机常用调试技巧

绷缝机常用调试技巧 2008-3-7 10:34:02 作者:网友评论 0 条文章来源:缝友论缝 机针与弯针配合时机的调整 最为重要也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当机针下降到最低点时弯针必须向右移动到最远的极限位置,同样当机针上升到最高点时弯针必须向左移动到最远的极限位置,要反复观察确认。 弯针除了有左右的动作,还有前(朝向操作者)后(远离操作者)的动作。要注意使弯针前后移动最快的时候放在弯针左右移动的极限位置,要使弯针前后移动的动作在弯针向左移动到达机针位置时达到最小。此时要注意左右极限位置要兼顾,既要防止弯针向左移动时刮蹭机针又要防止弯针向右移动时刮蹭机针过多。当然还可以配合调节弯针前后移动量大小和稍微顺时针旋转一点针杆角度来达到最佳效果。有的机器可以调整弯针前后移动的范围,有的机器则不能。 当机针下降到最低位置时,弯针尖距离右机针为3-4mm。当机针上升,弯针向左移动,弯针尖到达右机针中心时弯针尖下面位于机针针眼上边2.5mm。此时弯针与机针之间的间隙为0-0.05mm。 当机针下降到达弯针背面时,使左机针针眼和弯针头部穿线孔相遇。此时允弯针背面轻微接触机针,但最好不刮蹭或越轻微越好。 前后护针的调整 调整前后护针需要遵循的原则是:前后护针从操作者方向看上轮廓线应与机针针尖的连线一致,为了防止机针抖动扎在护针上,护针靠近机针的一侧应适当倒角。前面(靠近操作者)的护针既要起护针作用也同时起阻挡缝纫线在机针针眼前面(靠近操作者)形成线环,使机针针眼后面的线环顺利形成的作用。后护针既要起护针的作用又不可以阻挡线环的顺利形成。 由于生产厂家的不同和机器型号的差异,前后护针的形状和可允许调整范围的不同与理想状态存在一些距离,要求维修人员在现实情况下尽可能向需要遵循的原则靠拢。 当机针向下移动时,前后护针要向远离机针方向移动。当机针从最低位置上升时,前后护针要向靠近机针方向移动。 当机针下降到护针位置时,护针应躲开机针,避免与机针刮蹭。 当弯针尖向左移动到右机针位置时,前后护针开始起作用,前(靠近操作者一侧)护针与机针之间的间隙为0.1-0.3mm,后护针与机针之间的间隙为0-0.1mm。 弯针线挑线凸轮的调整 弯针线挑线凸轮各厂设计有所不同,有的与实际需要的大小和形状可能有些差距,差距过大也容易造成跳线和增加维修难度。弯针线挑线凸轮的作用是:当弯针向左移动时适时地给弯针提供它移动和编织线迹需要的缝纫线的线量,当弯针向右移动时适时地收回多余的缝纫线。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了便于机针进入弯针背面的三角线环,需要借助弯针线挑线凸轮在机针进入三角线环时使弯针线处于张紧的状

治疗颈肩腰腿痛30年不传之针灸绝技

按:安徽张显臣医师研究、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从众多的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症的治疗观察中,大多能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治愈。因为这些病很常见,所以特转帖给各位针灸爱好者参考! 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张医师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颈肩腰腿痛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有的也查不出发病原因,甚至用CT、核磁共振等先进的检查手段也查不出病因。找不出原因不等于没有病。笔者认为,只要是人休自身感到疼痛或不适,即是身体发生了疾病。中医是辨证施治,找不出原因不等于不能治。就笔者的体会,手三针、足三针对90%以上的颈肩腰腿痛有突出的疗效,对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头痛、牙痛的疗效尤为突出。不过有一小部分的颈肩腰腿痛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效果却并不确切,这里所说的疗效确切是指治愈或基本上治愈,效果不确切,不等于没有疗效。比如服止痛药,痛了就吃,药力散去又痛,能说止痛药无效?可以说止痛药有效,只能止止痛,而消除不了病因。手三针、足三针对颈肩腰腿痛止痛效果是理想的,应当说这也是疗效。 手三针、足三针的具体手法 手法问题,包括针前准备、刺入、行针得气、出针等几个具体的程序。 1、针前准备,针手三针时,要向患者讲明,解除其紧张心情,对从未刺灸过的人,更要说明,不痛,几秒钟便可基本解决问题。患者握成虎拳,稍松弛一点;拳头过紧,进针不畅利,不仅会加重疼痛,疗效也不好;太松了针感差,收效相对亦差。待患者握成拳头后,术者用筷子粗细的小棍,从虎口的一侧轻轻穿过尺侧即为合适的握拳。 2、穴位常规消毒后,医生的右拇、食指摄紧针体的锋端,使针尖露1~1.5厘米,先以左手拇指端稍用力向穴位点按即提起,右手之针迅疾刺入,后溪、间谷均垂直刺入,中渚倾斜30度刺入,足三针均倾斜30度刺入。 3、行针得气。针体刺入到一定的深度后,医生右手拇、食、中三指摄住针柄迅疾提针到皮下,又快如飞箭一样完成另两穴的行针路线,针感即至。 4、行针得气后,医生松开持摄针柄的右手指,令患者活动,如颈痛,做摇头、勾头、后仰;肩臂肘痛,做手臂的各种活动,腰痛,做弯腰、侧弯等动作;腿痛做腿的各种活动,等等。一般是行针得气后疼痛即减轻甚或消失。待活动到痛的姿势时,令患者停止活动,并保持痛的姿势,医生把针或提或左右轻旋,问是否减轻或消失,当一个痛的姿势消失,还令其活动寻找疼痛的姿势。从行针得气到患者活动找疼痛的姿势,到收效出针一般是1~2分钟。如一针即生效止痛,一针即可;如一针疗效不显著,可再取一穴. 5、取穴原则 手三针、足三针有其一定的取穴原则,一是以经络的循行线路进行取穴,即循经取穴,二是经验取穴。 一般的讲,巅顶痛、颈椎病、手颤抖、大小臂拘急、脊背痛、腰脊痛、尾骨痛、急性腰痛、扭伤、三叉神经痛、牙痛等手太阳经和督脉经的病痛,取后溪(后溪通于督脉)。肩前痛、肘痛,大、小臂桡侧痛麻,拇食指痛麻、牙痛等,取间谷。大小臂麻木疼痛、手指振颤、握物无力、肘痛等,取中渚。如肩周炎及肩前后的病痛,可三针同取,亦可以间谷为主配中渚,或配后溪,总之应以疗效既好取穴又少为宜。 手三针、足三针是以手三针为主,足三针为辅。本文所涉及的病症,往往取手三针即可治愈,但在不少情况下,特别是腰腿痛足(月付)足趾麻痹肿痛等,足三针是必用之穴。足三针以足临泣为主穴。后面所治病例,对取穴甚有帮助,可供参阅。

绷缝机(绷缝机常用调试技巧)

绷缝机(绷缝机常用调试技巧) 搜盈服装设备有限公司(苏州分部) 绷缝机常用调试技巧 机针与弯针配合时机的调整: 最为重要也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当机针下降到最低 点时弯针必须向右移动到最远的极限位置,同样当机针上升到最高点时弯针必须向左移动到最远的极限位置,要反复观察确认。 弯针除了有左右的动作,还有前(朝向操作者)后(远离操作者)的动作。要注意使弯针前后移动最快的时候放在弯针左右移动的极限位置,要使弯针前后移动的动作在弯针向左移动到达机针位置时达到最小。此时要注意左右极限位置要兼顾,既要防止弯针向左移动时刮蹭机针又要防止弯针向右移动时刮蹭机针过多。当然还可以配合调节弯针前后移动量大小和稍微顺时针旋转一点针杆角度来 达到最佳效果。有的机器可以调整弯针前后移动的范围,有的机器则不能。 当机针下降到最低位置时,弯针尖距离右机针为3-4 mm。当机针上升,弯针向左移动,弯针尖到达右机针中

心时弯针尖下面位于机针针眼上边2.5mm。此时弯针与机针之间的间隙为0-0.05mm。 当机针下降到达弯针背面时,使左机针针眼和弯针头部穿线孔相遇。此时允弯针背面轻微接触机针,但最好不刮蹭或越轻微越好。 前后护针的调整: 调整前后护针需要遵循的原则是:前后护针从操作者方向看上轮廓线应与机针针尖的连线一致,为了防止机针抖动扎在护针上,护针靠近机针的一侧应适当倒角。前面(靠近操作者)的护针既要起护针作用也同时起阻挡缝纫线在机针针眼前面(靠近操作者)形成线环,使机针针眼后面的线环顺利形成的作用。后护针既要起护针的作用又不可以阻挡线环的顺利形成。 由于生产厂家的不同和机器型号的差异,前后护针的形状和可允许调整范围的不同与理想状态存在一些距离,要求维修人员在现实情况下尽可能向需要遵循的原则靠拢。 当机针向下移动时,前后护针要向远离机针方向移动。当机针从最低位置上升时,前后护针要向靠近机针方向移动。

补中益气汤可治疗多种疑难杂症 举7个例子

补中益气汤可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举7个例子 甘草医友会第305期,每天一期,陪伴你的成长一个有趣、有料、有态度的中医I导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把补中益气汤列为治疗内伤的首选方,可见此方的重要性。这篇文章特别好,把患者辨证要点、用方指征、剂量加减甚至服药时间都介绍的非常详细,一首好方,就是应该发挥它最大的用处,推荐收藏。补中益气汤的妙用作者/张显臣编辑/小甘草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功能升阳益气,调补脾胃。主治因脾胃气虚所致的表热自汗,心烦口渴,头痛恶寒,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脉虚弱或洪大等症。笔者运用此方,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今列举所治如下。 (一)顽固性呃逆 黄某,女,53岁,住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患呃逆3年多,只有睡着后呃声才止。3年多来在广州历求中、西医及针灸、理疗均难收效。1989年2月,余应聘广州海军医院门诊时来求治。见患者身体消痩,行动无力,上到二楼诊病就气喘吁吁,呃声连连,不能遏止。余诊其脉沉细四至,寸不应指。证为中气下陷,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故呃声连连以求自救。投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 处方:柴胡15克,升麻10克,生黄芪100克,红参12克

(切片),炒白术20克,当归15克,陈皮12克,炒内金15克(打末),焦山楂15克,大红枣10个,生姜10克(打碎)。7剂,水煎服。 患者服完7剂后,呃止过半,体力、精神、饮食亦较诊前好得多。共服上方30余剂,呃止体健。1991年11月,与患者相遇,见其红光满面,身体健康。 呃逆之因,多系胃气上逆所致,有寒呃、热呃、痰呃、瘀呃、气呃、虚呃6种。该患者呃逆3年有作,气血大伤,饮食乏味,久则属虚。证为脾胃虚寒,气虚下陷,故用补中益气汤治之而愈。 (二)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症,中医称为崩漏,一般分为血热、气虚、阴虚和瘀血等类型。反复崩漏日久不愈必然导致气虚血亏、阴阳两伤。不论其兼证挟热、挟瘀,抑或阴虚、气虚,只要历时较久、多方治疗难以收效者,在治疗上均应以补气升提为要,次及其他,诸如补气清热、补气强阴、补气化瘀,多能应手奏效。 李某,女,45岁,干部。两年多来,经血量多,夹杂紫黑色瘀块,10日后服止血药方渐止,屡经中西医治疗收效甚少,有时虽暂时止一个月而下个月又复如故,有时半个月或20 日就来一次,每次来均需10日之久。1979年8月17日求治。见患者面黄浮肿,四肢欠温,行动气喘,舌淡胖,边痕明显,

【精选】张显臣针灸绝技手足三针及案例

张显臣针灸绝技手足三针及案例 目前掌握这种疗法的人已经把它作为自己的不言之秘了吧?否则为什么张先生在二十年前讲过很多次课后我们后学者竟闻所未闻,网上也找不到呢?多亏我的同学买过他的《杂病论治》,看后对其“手足三针”理论深入研究、临床运用发现果然神妙,向我介绍并提供给了我这部分资料。我第一时间整理出来,给大家共同学习、使用,愿各位将其发扬光大。 笔者研究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从众多的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症的治疗观察中,大多能足三针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治愈。笔者应有关单位邀请,曾多次举办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学习班,听课者达200余人次,遍布20多个省市。但以前所办的学习班,其内容大多是骨质增生症的治疗方法。在讲解其治疗方法时,只是粗略讲一下手三针、足三针的施针方法,没能从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机理去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学员听了之后只会知道怎么样去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对其来历和作用机理不太了解。因此笔者感到有必要对手三针、足三针在治疗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肋间神经痛等疑难痛症方面的作用机理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求得到同行的指正和惠助,并希望让手三针、足三针的运用得到普及与提高。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来历 手三针、足三针是笔者近30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根据其对颈肩腰腿痛等痛症的确切疗效而提出命名的。 二、手三针、足三针各是哪几个穴位 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笔者发现的一个新穴)。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现将各穴的适应症简述于下。 间谷穴:这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 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

颈肩腰腿痛30年不传之针灸绝技

《手足三针》张显臣?《杂病辨治》 目录 治疗颈肩腰腿痛30年不传之针灸绝技 (2)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来历 (2) 二、手三针、足三针各是哪几个穴位 (2) 间谷穴 (3) 中渚 (3) 后溪 (3) 足临泣 (3) 内庭 (4) 太冲 (4) 1、取穴少 (6) 2、进针快。 (6) 3、手法快。 (6) 4、得气快 (6) 5、收效快 (6) 6、针刺时间短 (6) (一)颈椎病 (7) (二)肩痛 (8) (四)肘痛 (9) (五)手指麻木 (10) (六)腰疼腿痛 (10) (七)尾骨痛 (11) (八)腰椎骨质增生症 (11) (九)骶骼关节、髋关节疼痛 (12) (十)手颤抖 (13) (十一)肋胁痛 (13) (十二)大腿内侧疼痛拘急 (13) (十三)足底发热疼胀症 (14) (十四)三叉神经痛 (14) (十五)顽固性头痛头昏 (15) 八、关于手三针、足三针疗效机理的探讨 (15) 编辑整理:伤寒论坛国医工作室海天2008-6-2

治疗颈肩腰腿痛30年不传之针灸绝技 张显臣?《杂病辨治》 介绍:目前掌握这种疗法的人已经把它作为自己的不传之秘了吧?否则为什么张先生在二十年前讲过很多次课后,我们后学者竟闻所未闻,网上也找不到呢?多亏我的同学买过他的《杂病论治》,看后对其“手足三针”理论深入研究、临床运用发现果然神妙,向我介绍并提供给了我这部分资料。我第一时间整理出来,给大家共同学习、使用,愿各位将其发扬光大。 笔者研究、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从众多的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症的治疗观察中,大多能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治愈。 笔者应有关单位邀请,曾多次举办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学习班,听课者达200余人次,遍布20多个省市。但以前所办的学习班,其内容大多是骨质增生症的治疗方法。在讲解其治疗方法时,只是粗略讲一下手三针、足三针的施针方法,没能从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机理去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学员听了之后只会知道怎么样去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对其来历和作用机理不太了解。因此笔者感到有必要对手三针、足三针在治疗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肋间神经痛等疑难痛症方面的作用机理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求得到同行的指正和惠助,并希望让手三针、足三针的运用得到普及与提高。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来历 手三针、足三针,是笔者近30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根据其对颈肩腰腿痛等痛症的确切疗效而提出命名的。 二、手三针、足三针各是哪几个穴位 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笔者发现的一个新穴)。 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手三针各穴的适应症简述于下:

运用中渚穴针灸新手也能治好急性的颈

运用中渚穴针灸新手也能治好急性的颈,肩,腰,腿痛 对中渚穴(在手背第四, 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比较有深刻印象是在看了张显臣老中医的手足三针,间谷,后溪,中渚。一般后溪穴治急性腰扭伤,落枕,效果都不错,只是中渚穴我不常用,所以不太熟悉。 再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一天早上醒来,胸口痛的要命,举手穿衣拿东西都不行,感觉非常疼痛,在胸肋关节处有个明显的压痛点,当时怕痛不敢在后溪穴扎针,此时就想起张显臣老师的手足三针,就选择在中渚穴扎了毫针,捏转提插留针2分钟,出针后疼痛好了70-80%一小时后完全无痛了。感觉比用后溪穴疗效还快。无独有偶当天来了几个急性损伤的病人,有了自己的尝试就试一试中渚穴的功用,其中有一个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病人是五个脚趾不能屈伸,即使怎么用力屈伸也不行,因害怕坚持不肯用针,就用按摩棒在中渚穴上压揉再叫他屈伸脚趾,就这几秒功夫脚趾的功能就恢复正常了。那一天的几个病人一出针基本上是好了70-80%。 以后下来凡是急性损伤的病人我都用中渚穴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止痛比起西医的封闭还来得快,为什么我那么强调急性损伤而慢性劳损是不是没效?不是!慢性劳损也能取得即时止痛的效果,只不过易复发,慢性劳损可以配合其他疗法,我一般是配合针刀,比单纯用针刀的效果来得好,急性损伤可配合中药外敷固定以提高疗效。 适应症头痛,颈椎病,落枕,肩周炎,腰扭伤,网球肘,桡骨茎突腱鞘炎,膝关节损伤,足踝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配太冲)等!及一切急性损伤性痛症。手法方面要求不很高都说是傻瓜式针灸,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手掌半握拳45°进针捏转提插,在配合患者做功能位障碍运动,可边行针,边运动,如疼痛马上消失可以出针,如没有2-3分钟行针一次直到疼痛减轻或消失。这一点很关键,就是张显臣老师所说的“动针法”体位最好是睡姿,如坐位因针感太强怕会晕针。 一般上减轻50%是达到目标,70-100%是很常见的,如只减轻20-30%这个治疗算是失败。怕针的患者也可用按摩棒触头比较细的也有奇效。 希望这个方法能够让病患对医生充满信任,也希望能让搞针灸,推拿或对针灸没信心的人重拾针灸的信心和热忱。其实中渚穴对软组织损伤运用的书籍和报道非常多这不是我的东西,就一般搞针灸的都知道,这只是我临床小小的体会。 希望各位老师看了可给予批评指正 中渚穴:《针灸聚英》谓:"热病汗不出,目眩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五指不得伸屈"等, 《医宗金鉴》谓:"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痈毒。

颈肩腰腿痛手三针

颈肩腰腿痛手三针、足三针疗法 原安徽中医学院名老中医张显臣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顽固性头痛、牙痛、肋间神经痛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拔针即愈,大多能在1~2分钟之内显效或治愈。手三针、足三针疗法,用之者神,得之者秘,社会上掌握此技的医家并不多见,今不揣浅陋,公之于众,推而广之。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穴位 1、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 间谷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穴、合谷穴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也治头痛、牙痛、腰脊痛,。 中渚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主治:目眩头痛,肘臂痛,五指不得屈伸,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疼痛。 后溪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经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主治: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痫不醒人事,臂肘拘急,手足拘挛,手足颤摇不能握,中风昏仆不能言语,腿膝腰背历节周身疼痛,手足麻痹,牙痛,头痛,伤寒感冒。 这三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均以松握拳为度。 以上三穴,分取之可治各自的主证,合而用之更有协同作用。或三穴同用,或两穴同用,或与足三针之一两穴同用,对于颈、肩、

臂、肘、手指,及臂、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以及头痛、牙痛、偏头痛、胁肋痛(肋间神经痛、胆囊或肝部疼痛),疗效甚为理想,往往拔针而愈。 2、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足临泣:位于足少阳胆经的循经线上,在第四、五趾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内庭穴:位于足阳明胃经的循经线上,第二、第三跖趾关节前当足次趾外间凹陷中。单刺此穴治疗大、小腿的疼痛麻痹(特别是前侧),足面的肿痛,足趾、足心痛麻,内外踝的疼痛肿胀等症效果特别突出。 太冲穴:位于足厥阴肝经的循经线上,在第一、第二跖骨的骨间隙中,当大趾本节后一寸五分凹陷中,以指轻按有动脉应指。太冲对大小腿内侧的疼痛麻痹、足肿筋挛,腰猝然疼痛等痛症单刺之也有良效。 二、手三针、足三针的特点 1、取穴少:一般情况下只取1~3个穴即可,手三针足三针同用者极少极少。 2、进针快:进针速度快如闪电,一般不超过1秒。 3、手法快:针如闪电一样进入穴内,手法如疾风飞箭,从进针到手法完成约几秒钟。 4、得气快:手法到时立即得气,酸麻胀重应针而至。 5、收效快:入针即效,快则几秒,慢则十余秒,疼痛即有所

绷缝机常用调试技巧

绷缝机常用调试技巧 杭州搜盈服装设备有限公司 机针与弯针配合时机的调整: 最为重要也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当机针下降到最低点时弯针必须向右移动到最远的极限位置,同样当机针上升到最高点时弯针必须向左移动到最远的极限位置,要反复观察确认。弯针除了有左右的动作,还有前(朝向操作者)后(远离操作者)的动作。要注意使弯针前后移动最快的时候放在弯针左右移动的极限位置,要使弯针前后移动的动作在弯针向左移动到达机针位置时达到最小。此时要注意左右极限位置要兼顾,既要防止弯针向左移动时刮蹭机针又要防止弯针向右移动时刮蹭机针过多。当然还可以配合调节弯针前后移动量大小和稍微顺时针旋转一点针杆角度来达到最佳效果。有的机器可以调整弯针前后移动的范围,有的机器则不能。 当机针下降到最低位置时,弯针尖距离右机针为3-4mm。当机针上升,弯针向左移动,弯针尖到达右机针中心时弯针尖下面位于机针针眼上边 2.5mm。此时弯针与机针之间的间隙为0-0.05mm。 当机针下降到达弯针背面时,使左机针针眼和弯针头部穿线孔相遇。此时允弯针背面轻微接触机针,但最好不刮蹭或越轻微越好。 前后护针的调整: 调整前后护针需要遵循的原则是:前后护针从操作者方向看上轮廓线应与机针针尖的连线一致,为了防止机针抖动扎在护针上,护针靠近机针的一侧应适当倒角。前面(靠近操作者)的护针既要起护针作用也同时起阻挡缝纫线在机针针眼前面(靠近操作者)形成线环,使机针针眼后面的线环顺利形成的作用。后护针既要起护针的作用又不可以阻挡线环的顺利形成。 由于生产厂家的不同和机器型号的差异,前后护针的形状和可允许调整范围的不同与理想状态存在一些距离,要求维修人员在现实情况下尽可能向需要遵循的原则靠拢。 当机针向下移动时,前后护针要向远离机针方向移动。当机针从最低位置上升时,前后护针要向靠近机针方向移动。 当机针下降到护针位置时,护针应躲开机针,避免与机针刮蹭。当弯针尖向左移动到右机针位置时,前后护针开始起作用,前(靠近操作者一侧)护针与机针之间的间隙为0.1-0.3mm,后护针与机针之间的间隙为0-0.1mm。 弯针线挑线凸轮的调整: 弯针线挑线凸轮各厂设计有所不同,有的与实际需要的大小和形状可能有些差距,差距过大也容易造成跳线和增加维修难度。弯针线挑线凸轮的作用是:当弯针向左移动时适时地给弯针提供它移动和编织线迹需要的缝纫线的线量,当弯针向右移动时适时地收回多余的缝纫线。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了便于机针进入弯针背面的三角线环,需要借助弯针线挑线凸轮在机针进入三角线环时使弯针线处于张紧的状态。但是张紧过度会引发弯针线断线和在缝料背面显得弯针线过紧。 弯针线挑线凸轮的正确调整标准是:当机针向下左机针针尖到达弯针下沿,也就是正好稳妥进入三角线环时,弯针线挑线凸轮上的弯针线位于挑线凸轮的最高点。 弯针线挑线凸轮快慢可以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做轻微调整,按照自身旋转方向调快则缝料背面的线迹显得弯针线张力较为松弛,反之显得弯针线张力较紧。 绷针和绷针过线板的调整: 有些品种的机器绷针与机针的配合时机可以调整。例如通宇F007三针五线绷缝机就可以通过调整绷针凸轮(F00710004)相对于上轴前节(F00708001)的角度来达到调整绷针与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