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抗逆力

青少年抗逆力

青少年抗逆力
青少年抗逆力

青少年抗逆力的解读和培养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沈之菲

[摘要] 在积极心理学思潮影响下,心理学研究焦点已逐步从原来探讨个体的疾病症状转向发掘人们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上来。在这种背景下,抗逆力研究脱颖而出,并成为国际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抗逆力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挖掘当事人的内在潜能,不再单纯关注问题的负面影响,更加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对青少年抗逆力进行研究和培养的终极目标是探索青少年生存和成长的力量源泉,让逆境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最小化,使青少年的适应和成长最大化。

[关键词]青少年抗逆力(抗圧力) 积极心理品质

抗逆力/抗圧力(resilience),台湾学者称之为“复原力”,香港学者称之为“抗逆力/抗圧力”、“压弹”,大陆也有学者称之为“心理弹性”、“韧性”,[1]大致相当于“挫折承受力”、“耐挫力”等概念,是指一个人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即一个人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摆脱挫折的打击,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能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青少年,面临着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的外部世界和社会文化环境。一方面,人类基本价值观的趋同化,例如关于自由、平等、民主、公正的观念,以人为本,不同文明对话、和谐共处的理念等,对于学生的人格发展和能力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日益复杂和竞争的社会,价值的多元、社会阶层的分化、家庭结构的变化等都会对青少年产生消极的影响,青少年在学校、生活中面对的各种各样的学业问题、人际问题、行为问题和情感问题,都对他们的抗逆力提出了挑战,抗逆力已经成为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能力。了解青少年抗逆力的本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不仅对他们顺利地进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帮助,而且能促进他们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为他们健康成长与终身的幸福奠定基础。

一、抗逆力研究:从病理心理模式转化为健康心理模式

在以往研究青少年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时,往往会将焦点指向青少年所具有的某些危险因子(risk factors),例如单亲、贫穷、学业成就低落、结交不良朋友、居住环境不良、父母亲的犯罪背景、不良的早年生活经验等。固然,许多青少年犯罪与上述危险因子有关,但是相对也有许多青少年并不因为具有上述的危险因子而成为青少年罪犯或者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困扰,在他们身上反映出“抗逆力”,这种抗逆力是他们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积极互动的结果。

1.有关抗逆力的最早研究是在1970年代中期开始的

有关抗逆力的研究大约始于40年前,诺曼·加梅齐(Norman Garmezy)是这一研究的先驱者。他研究了为何许多孩子不会因为与患精神分裂症的父母一起生活而患精神疾病,并得出结论:抗逆力的某种特性在心理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比人们以前想象得要大。[2]

1970 年代中期,心理学家Anthony挑选了24个出身于父母患有精神疾病家庭的孩子进行追踪研究,结果发现24个孩子中只有8个像其父母一样出现精神疾病或相同的困扰,另外16个孩子都在其后的个人发展中健康地成长,成年之后都很正常。Anthony把这些儿童称之为“适应良好的儿童”(invulnerable child)。[3]

其后许多研究开始注意到很多青少年虽然暴露在高危险的环境中,却能有良好的适应。[4]这些适应良好的青少年似乎具有某种抗压能力(stress-resistant)或拥有某些保护因子(protective factors),从而得以在压力或挫折情况下免除身心障碍的危机。[5]

研究认为,如果一个人拥有某些特殊的能力并以之与不良的环境互动,有助于个人抗拒压力,即使遭遇挫折也能快

速自我调整,并出现良好的复原效果。[6]

2.从1980年代中期起,保护因子和抗逆力的研究逐渐获得重视

1980 年代,Garmezy对伦敦六个贫民区家庭进行了研究。这六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充满罪犯、毒品、精神疾病患者、家庭暴力、拥挤的生活空间等。然而这六个家庭的父母对待孩子表现出弹性的管教与反应态度,注意子女的在校成绩,维持家庭良好的气氛,给孩子灌输对生活与人生的积极价值观。Garmezy将这些特质简单地归纳为三项保护因子:积极人格特质的建构、家庭支持系统的建立、社会支持和外在资源的建构。[7]

1980年代后期,抗逆力的研究得到较广泛的开展,研究者也提出了有关抗逆力的较多的观点与阐述,包括抗逆力会以三种形态出现:[8]一是克服艰难的能力,亦即凭借内在的自我系统如信念、身体的免疫机能等终于化解危机;二是克服压力的因应能力,亦即个人在面对压力情境时能表现出或做出某些因应行为,而使压力事件不致对个人造成影响;三是创伤复原的能力,具有这类能力的个体有可能因为过去生活中的成功经验,或因为在心理康复的过程中学习或建构成功的因应能力,最终化解压力的威胁而回复到心理健康。

从针对个人危机情境的保护机制来看,抗逆力具有三种运作模式:一是免疫模式(immunity model)。由于个人过去成功的学习经验,能使个人在面对危机时有效地化解危机。二是补偿模式(compensatory model)。个人的人格特质或环境资源能协助个人在遭遇危机时因之被应用或者适时出现,使得危机不致对个人产生影响。三是挑战模式(challenge model)。危机对个人而言,不是负向的资产,反而强化了个人解决问题的技巧。上述三种模式会在危机事件中单独出现,也可能交互出现,也可能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不同阶段中依次出现。

3.1990年代至今,家庭抗逆力的研究迅速发展

1994年,Brook根据人格成长的观点,分别从良好的个人自尊、和谐的家庭成长经验以及良好的社会外在支持系

统三个方面说明了建构青少年抗逆力的相关因素。

随着个人抗逆力研究的被重视,有关家庭抗逆力的研究在过去十年中亦逐渐受到重视。家庭抗逆力的研究,是从家庭整体层面(family-level)的角度,探讨如何从整体互动的角度建构健康的家庭。换言之,家庭抗逆力不是强调家庭如何创造具有抗逆力的个人,而是从系统的角度建构具有动力系统的家庭结构。因此,研究认为抗逆力对于家庭而言并非是一种固定的特质,而是从连续的角度发展出健康家庭的效应。

近十年来,抗逆力的研究重点已转到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上来。[9]Rutter在1987年的研究中即强调个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在1993年的研究中进一步提出抗逆力并非一种固定不变的绝对的能力,拥有抗逆力并不代表个人就能抗拒压力,抗逆力及其作用的改变或增加与否取决于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这说明抗逆力是一种动力的过程。了解抗逆力是什么(What)固然重要,如何(how)促进抗逆力发挥其积极的效果更是人们亟须了解的。目前对抗逆力的研究与探讨已成为国际心理学界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

二、抗逆力内涵解读:从关注问题到关注优势

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疾患、行为问题看成是危机的结果,为了减少疾患或问题,注意力往往专注于问题本身。抗逆力的提出使人们意识到,逆境或危机有可能带来问题,也有可能激活生命的潜能,唤醒生命中沉睡的部分,推动生命走向更高的发展。有研究表明,恰恰是压力与逆境唤醒了沉睡状态的抗逆力,推动个体调动内在潜能,挖掘外在资源,灵活组合,积极应对,这是生命意义的更大体现。有很多经历过生命创伤或生活磨难的人,展示出的生命力量远远超出了预先的想象,他们将自己的生命带到了相当的高度。因此,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抗逆力的视角,是将抗逆力从关注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应对转化为个体优势和潜能激发的本质上来。

1.有关青少年抗逆力的基本假设

图1是Richardson(2002)提出的抗逆力作用过程模型,这个模型为青少年抗逆力基本假设的提出奠定了理论依据。

?查看大图

抗逆力作用过程模型认为,在面对压力(诸如考试失败、朋友矛盾)时,原本处于“身心平衡状态”的个体为了继续维持平衡,就会调动起诸多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相抵抗。如果压力过大、抵抗无效时,平衡就会瓦解。此时个体不得不改变原有的认知模式(如信念体系等),并同时体验到恐惧、内疚、迷惑等情绪。随后个体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始重新进行整合,这个过程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1)伴随着功能紊乱而出现的失衡状态,个体只能是机能不良性的重组。在这种情况下个体转而采用物质滥用、破坏行为或其他不健康的方式来应对生活压力;(2)伴随着丧失而建立起低水平的平衡,这时个体不得已放弃生活中原有的动力、希望或者动机,达到缺失性的重组,如自我价值感丧失、低自尊、自卑、自我否定、能力缺失等,这些都是非适应状态的重构,不利于个体走向良性发展;(3)回复到初始平衡状态,因为个体为了维持暂时的心理安逸而不肯改变,失去了成长的机会;(4)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即增强了个体的抗逆力,这时候个体激活了生命潜能,能积极应对,体现出其胜任力,战胜逆境从而健康成长。基于上述理论,我们可以认为:

(1)抗逆力是每个青少年身上都具有的,但需要被激发

抗逆力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力,人在平安顺利的时候抗逆力得不到激发,以一种潜伏的状态存在。当危机和困难袭来的时候,“危险性因素自然会受到个体保护性因素的阻抗”,抗逆力被激活,进发出巨大的力量,帮助个体面对危难、聚集力量、度过难关。每个人都有抗逆力,也许被唤醒,也许被埋没,逆境与压力是帮助个体唤醒抗逆力、展示潜能的外在条件。

(2)抗逆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后天习得的结果,可以通过后天教育与训练得到提高

抗逆力的形成方式是多元的,至少包括三个可能的影响层面:一为先天的,二为个人早年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三为危机事件后的个人学习经验。[11]这三个部分都是个体抗逆力的资源。抗逆力的个体因素虽然有先天生理的基础,但主要是后天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后天的教育和训练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人的抗逆力。抗逆力不是天才独有的特质,也不像某种心理高峰体验那样可望而不可及,每个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抗逆力潜能,因此可以通过许多途径去挖掘和提高抗逆力。许多临床实践表明,提高抗逆力的关键在于把握好个人品质、家庭支持及外部环境支持系统这三种资源之间的最佳匹配。

(3)个体遭遇挫折不等于失败,但要达到抗逆力的成长,需要付出努力

从抗逆力作用过程模型所揭示的个体面对压力会有的四种状态的重组可以看出,当挫折发生时,个体可能达到机能不良或缺失性的重组,个体心理机能受到打击,耐挫力丧失;个体也可能只是回到平时的状态,虽然度过了危机,但个体的抗逆力没有得到成长。保护性因素本质上不是一种静态的东西,抗逆力作用机制的产生不是单纯地避免外在负向事件的影响,而是利用个体力量及环境资源,打破消极影响的连锁反应,促进个体的适应,使个体开发其内在的资源,更有能力面对和掌控环境。要使得个体遭遇的挫折不等于失败,危机变成转机,吃一堑长一智,风雨过后见彩虹,个体要有效运用内在因素,从失败中吸取有益的成分,达到抗逆力的组合。经验是从痛苦中萃取出来的,这是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个体需要格外努力的过程,努力过后使个体的耐挫力得到锻炼。危机对个人而言,不是负向的,反而强化了个人解决问题的技巧,进而使抗逆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2.青少年抗逆力的本质

(1)抗逆力既是种能力,也是种特质

抗逆力是指个人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地作出正面的、建设性的选择和应对策略的能力、潜能或特质。抗逆力不

是某一种特质或一组特质,而是经年积累的各种能力、才能、资源、知识、长处和适应技能的组合。这些特质和能力主要包括:具有积极正面的性质,如乐观、进取、挫折、忍受力、独立等;具有与外在环境连结的性质,如问题解决、社会适应等,具有自我主观意识,如自信、自我价值、自我认同等。

(2)抗逆力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抗逆力可以分成两个组成部分: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内因素和家庭外因素。具体来说,生物因素指身体健康、基因素质、气质、性别等,心理因素包括智力、认知方式、问题解决技能、人格特点等:家庭内因素指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兄弟姐妹等,家庭外因素包括学校、同学,社会组织等。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仅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之间相互影响,而且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内部也发生着相互作用。个体身处逆境时,会启动自身潜力,利用外界资源,通过内外因素的互动、调适,达成抗逆力的运作与成效。如果内、外部因素总体达到平衡,个体就会表现出较好的抗逆力。

(3)个体的抗逆力最终使个体产生出良好的适应结果

Hunter(1999)曾做过一个关于抗逆力的访谈研究,[12]他的研究对象不是那些适应良好的成功人士,而是职业学校中经常出现行为问题(如旷课、拉帮结伙、暴力侵犯,未婚先孕等)的学生。出人意料的是,在总结自己的经历时,这些学生将其“反抗”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不与他人交往(因为周围的人都不可信任);其二,离群索居(因为没有社会支持或者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其三,情感冷漠(因为痛苦的情感难以承受,不如无动于衷)。拒绝交往、离群索居、情感冷漠似乎都是消极品质,这一结果促使Hunter进行反思,他认为,最低层面的“反抗”仅仅具有生存意义,人们通过暴力侵犯和情感压抑来保护自我;中间层面的抗逆力具有防御意义,个体拒绝与别人交往,以此抵制外界生活的不良刺激;最高级层面的抗逆力才具有健康、成长的含义,他们积极地调动个人资源,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灵活地处理生活压力。处于前两个层面的人在成年之后,往往会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甚至心理障碍。

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理解抗逆力,但是绝大多数都认同抗逆力是指个体对困境表现出积极反应,从困境中走出来并且感到更有力量、更有资源、更具自信,获得了成长和进步,即个人的抗逆力最终使个体产生出良好的适应结果。

3.青少年抗逆力的结构

这里的抗逆力结构主要借鉴了美国加州健康儿童调查中对抗逆力评估的指标,[13]将抗逆力分成外在保护因子和内在保护因子两个部分(见图2)。其中,外在保护因子存在于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当中,包括:(1)关心的环境,指至少有一位成人了解关心并支持他;(2)积极的期望,指有人经常与个体交流,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告诉其将来会取得成功;(3)有意义的参与机会,指个体能够参加一些活动,并有机会承担责任、作出贡献。而内在保护因子指个体的特质,包括:(1)社会胜任力,指有效与人交流的能力,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对他人表示关心、回应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含三个子维度,即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同感的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2)自尊和自主性,指自我认同和自我效能感,它包含两个子维度,即自我效能感(自信心)和自知力;(3)目标感和有意义的感觉,指相信自己的生活既是与他人一致又是独特而有意义的,包含有目标和对生活的渴望两个维度。

?查看大图

三、抗逆力培养:从个人消极防御转化为主动建构系统

以往的青少年心理辅导,其工作模式基本为“发现问题——诊断确定问题——找寻原因——作出解释或分析——提出改进建议”,整个过程基本是针对个体本身。当代心理辅导强调把青少年放到具体的生活时空和系统环境中,注重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注重内在心理与外在环境的整合。抗逆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处于发展状态,任何行为

与问题都是多因素组合的结果,回避压力是不可能的,要帮助学生在一个立体、动态、建构的环境中调整心理、开发潜能、弹性应对、主动适应。

1.以优势视角建构个体的抗逆力

“优势视角”是相对于“问题视角”而言的。对于青少年问题,家长或教师有时会从问题视角来看,诸如厌学、逃学、脑子笨、成绩不好、失败、消极、无价值、生活颓废等。优势视角是转换角度看待问题,挖掘这些“不良表现”背后的功能,看问题的视角可能就转化为挣扎、反抗、继续存在、寻求地位、坚持、独立、成长、学习和敢于挑战等。从抗逆力的优势视角来看,个体是自己问题解决的专家,任何解决问题的资源都存在于个体身上,所以发现和利用个体现有的力量和资源,是个体抗逆力提升的关键。当个体面临问题情景时,以下步骤将有效提升个体的抗逆力。[14]

(1)解构问题: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面对和处理问题才是问题

后现代心理学认为,问题存在于语言中,并非个体本身。青少年身上的“问题”是被他周边的关系,通过社会互动内化和体验的结果。青少年之所以被认为有问题,源于厌学、逃避上学等问题。为什么厌学、逃避上学是问题?因为父母、教师、周围的人认为这是问题。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首先要澄清“问题”,使青少年意识到他们本人没有问题,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做法、挑战常规的言行、不合规矩的选择、我行我素的固执、追求自我的态度不被多数人接受,于是被界定为问题。他们的厌学、逃避上学等问题是有原因的,但他们不能面对这样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是症结所在。

(2)建构意义:挖掘问题背后的抗逆力

透过问题,挖掘意义,这对个体建构抗逆力非常必要。青少年往往会通过不良表现作出抵抗,坚持自我,捍卫自

己的权利与地位。比如,逃避上学是为了摆脱学业失败、不被尊重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拒绝交流、回避父母是为了摆脱指责、抱怨、与别人比较而带来的自我挫败,否定评价对心灵的打击与重创。家长和教师不应纠缠于问题本身,而要关注问题背后的生命状况,看到问题也是功能的体现。就像一棵生长的小树,受到环境的挤压不能挺拔、直立生长,但它并没有放弃,而是顽强地生长着,也许是倾斜的,也许是缠绕的,也许是扭曲的,没有停止,没有放弃,没有死去,这就是生命的动力。生活在逆境中的青少年,就像受到挤压的小树,不等于没有生命的意义。青少年的很多行为不一定是合适的,但是具有功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在不利处境下回避痛苦、减少刺激、抵御压力、维护自尊、证明意义。

(3)重构生活:用常规途径替代非常规途径

决定青少年的抗逆力途径有两种:常规途径与非常规途径。常规途径简称为“4C”,包括胜任力(Competent)、爱心(Caring)、贡献(Contributions)和乐群(Community)。非常规途径简称“4D”,包括危险的(Dangerous)、违规的(Delinquent)、失常的(Deviant)和混乱的(Disordered)行为。常规途径与非常规途径都是青少年生命能量的体现,相对于无聊、冷漠和焦虑而言,非常规途径也是有意义的,它标志着青少年没有被危机打垮,不向危机低头,而是积极寻求改变,通过各种途径使生命挣脱逆境。从行为本身看,可能是危险的、违规的、失常的或是混乱的,但它毕竟还在显示生命的力量,还在为意义而斗争。

常规途径与非常规途径背后的动机是一致的,都是生命力的体现,两者的区别在于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前者使用常规手段,行为方式为亲社会取向,表现出对社会的认同、顺从和一致,往往得到社会的接纳和支持。后者使用非常规手段,具有反传统、挑战常规、对抗成人等特征,表现出对社会的反思、批判和对抗,常常受到成人的指责、围攻和排斥,结果导致青少年与社会背道而驰、南辕北辙,既使社会遭受损失,也对青少年自身成长构成阻碍。所以,要提高青少年的抗逆力,必须引导青少年深刻思考自身行为,认清行为的真正动因,以常规行为替代非常规行为,以建设性方式参与社会,以此重构生活。

2.以有意义的联结建构家庭的抗逆力

家庭是个体抗逆力建构中重要的外在保护因子,个体与家庭有意义的联结尤为重要,要鼓励青少年主动进行亲子交流,与亲人有更密切的交往和互动,促使青少年有丰富的机会与父母联结。

以下要素有助于个体和家庭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结,提升家庭的抗逆力,具体包括:第一,平衡的人际互动,指家庭成员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容忍相互之间的人格差异,能共同面对危机,能相互协助解决问题;第二,对家庭仪式的重视,比如重视生日、结婚周年及其他家庭之中的重要日子和特殊事件,重视家庭聚会、共同晚餐等仪式行为,第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与亲朋好友之间的互动经验等;第四,休闲活动与身心健康的维持,既强调家庭的共同休闲,也尊重个人的个别差异,通过休闲活动促进家庭能量的再生、维持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第五,健全的财务管理,家庭成员对金钱的使用具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同时善于通过金钱的使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产生满意、幸福的感觉。

3.以知识和技巧并重建构抗逆力课程

研究证明,对抗逆力知识的了解、培养自信和希望对青少年的抗逆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国际抗逆力研究计划IRRP (The International Resilience Research Project)就是通过教授学生“我有”(I have)、“我是”(I am)和“我能”(I can)的策略来提高学生的抗逆力。其中,“我有”是帮助学生发现个体所拥有的外在支持与资源,发展安全感和受保护的感觉;“我是”是帮助学生发现个人的内在力量,包含个人的感觉、态度及信念;“我能”是帮助学生发现和培养个体的人际技巧和解决问题能力,如创造力、恒心、幽默、沟通能力等。这样的课程无疑对提高学生抗逆力能起到教育和训练的作用。

抗逆力课程的建构,是以抗逆力理论为指导,以发展性、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使学生掌握有关抗逆力的知识、技巧,培养学生抗逆的态度和能力。课程通过课堂教育、班级辅导、小组辅导等形式,教授学生生活技能、合作方

式、沟通技巧、冲突解决能力、拒绝和肯定的技术、决策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管理、自我减压能力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对知识和经验进行统整,进而转化为学生内在抗逆力因素,应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4.以关怀和支持建构学校抗逆力史化

关怀与支持是抗逆力形成的基础,缺少关怀的环境是不可能捉升青少年克服逆境的能力的。诺丁斯(Noddings)指出:“显而易见的是,受到关注的时候,孩子们愿意为他们喜爱和信任的人而努力学习、积极工作。”[15]在家庭中,父母要从心灵上关怀、支持孩子,不能只在乎孩子的分数,忽视孩子这个人。同理,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成绩,更要关爱学生的心灵,以情动情,以心育心,这是教师关怀和支持的关键所在。

学校抗逆力文化的建构其核心是要关心和支持学生坚强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坚强人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6](1)承诺(Commitment),个体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并积极探寻其中的乐趣和意义,而不是逃避;(2)控制(Control),在不利的条件下,个体拥有通过自身行动来改变事态发展的信念,并在这种信念指导下积极行动,努力对事件施加影响而不是被动地成为环境的牺牲品;(3)挑战(Challenge),个体希望从积极的和消极的经验中进行学习,把变化看成是生活的常态,是促进自己成长的机遇和挑战而不是对安全的威胁。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人格发展与变化可塑性较强的阶段,学校抗逆力文化环境的建构,有助于提供青少年发展和成长的保护性环境,有利于青少年抗逆力的提升,为青少年终身发展和幸福服务。

[本文系2006年上海市教育科研市级项目“学生生存与发展能力研究——中小学生抗逆力现状、特点和培养的研究”(编号:B06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5).

[2]黛安娜·库图.有一种力量叫复原力[J].商业评论,2003(7).

[3]Anthony,E.J.The syndrome of the psychologically invunerable child.In E.J.Anthony and C.1974.

[4]Rutter,M.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Amer.J.Orthopsychiat,1987,57(3):316-331.

[5]Btown,G.W.& Harris,T.Social origins of depression:A study of psychiatric dis- Order in women.London:Tavi StOck publications,1978.

[6]Rak,C.F.& Patterson,L.E.Promoting resilience in at-rick children.Journal of Coumseling & Development.1996.74:368-373。

[7]Garmezy,N.Stres resistant children:the search for protective factors.Recent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J.Stevenson,ed.Pergamon Press,Oxford,1985.

[8]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宄综述[J].心理科学,2003(6).

[9][11]周碧岚.复原力研究的进展与方向[J].求索,2004(10).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本章提示 本章是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及相关理论的内容介绍,是发展心理学内容板块又一出题重点,考生首先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个宏观的了解,如青少年心理发展分那几个阶段,分哪几方面,各个阶段主要发展的内容有哪些基本的特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在此基础上还要掌握相关的重要概念及理论,同时还要与儿童心理发展对比起来复习,形成知识脉络,便于理解和记忆。 第一节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概述 青少年期一般指11、12岁至17、18岁,相当于中学阶段的中学生,中学阶段又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约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历时6年左右的时间。 初中阶段又称为少年期。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三年时间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初中生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其心理的各个方面虽然也在发展,但相对生理发育速度来说则相对平稳,由此而造成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和表现,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 高中阶段又称青年初期。从14、15岁到17、18岁,高中生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在生理发育上已达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 (二)一般特点 总的来说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表现为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 ?过渡性,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的过渡时期,在这过程中,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也有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矛盾特点。 ?闭锁性,内心世界逐步复杂,从开放转向闭锁,开始谨慎地表露自己的内心活动。 ?社会性,比起儿童来说,青少年期的心理带有较大的社会性,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更多的依赖于生理的成熟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及其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动荡性,青少年思想敏感,叛逆,容易走极端,打架、斗殴等不良品行容易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些一般特点具体说来可以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及情绪发展上体现出来。 首先,思维的发展,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及形式逻辑思维的出现,能用假设、逻辑推理及逻辑法则解决问题;高中生阶段形式逻辑迅速发展,个体各种思维能力已经接近成人,尤其是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已占优势地位。 其次,个性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发展的飞跃时期,个体自我意识高涨,到了高中阶段,自我意识呈现独立、成分分化等特点,关注自己个性,有较强的自尊心和道德意识。 再次,社会性发展,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再度进入“自我中心”,同时产生了学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交友范围缩小,同时,由于独立意识的增强,与老师、父母等成人关系矛盾加大。

工作总结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工作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238854176.html,)/工作总结范文/工作总结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工作 根据《那曲地区20XX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总体实施方案》的部署和要求。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小组结合巴青县各中、小学实际情况,认真部署第二阶段主题教育活动,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开展第二阶段主题教育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发挥职能作用 根据第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落实,进一步加强各学校领导小组职能,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制定详细的宣讲计划、优化学习内容。针对小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修订学习计划及讲授方法。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做到组长亲自抓、各班主任、党、团、少先队负责人具体抓。主题教育活动小组巡回指导、检查。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格局,确保主题教育活动高标准、高质量进行。 (二)认真学习、深刻领悟

青少年主题教育工作组按照“先领导、后群众”、“先教师、后学生”的原则。对学校教师进行了国情教育部分进行辅导讲解。针对少年儿童如何理解、学懂,与部分教师座谈交流。各教师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讲授的计划方法。同时青少年主题教育工作组要求各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与日常教学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教学体系平台,把主题教育内容贯穿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和各类的活动中“寓教寓乐”。并严格按照第一阶段制定的《主题教育检查提纲》、《常规教学内容检查提纲》等五项内容检查落实。 (三)协助县政府“两基”办工作 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工作组协助巴青县政府、教育局督导检查全县乡(镇)政府13所中、小学“两基”办公室的档案材料、数据表册、制度建设、并在学校清点了学生人数。分别召开了家长、教师、学生代表座谈会听取意见。对学校仓库、教室、宿舍、食堂的物资逐一清点。在个别乡镇与乡党委联合下乡、走村串户、进行劝学,讲解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及“两基”的有关文件精神,促使家长送子女上学。 (四)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化 青少年主题教育工作组在全县13所中、小学督导、检查国情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过程中,对全县中、小学的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全方位地进行了检查落实。各学校基本

青少年的学习动机

青少年学习动机与培养 关键词:青少年学习动机与培养内部驱力外部因素 摘要: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由于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因此任何外界的要求、外在的力量都必须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才能成为学习的推动力。在外部学习动机发生作用时,人的学习活动较多地依赖于责任感、义务感或希望得到奖赏和避免受到惩罚的意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外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能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 正文: 学习动机之于学习就如发动机之于船只。学习动机是动机的一种,想要了解学习动机的概念,要先从动机的定义入手。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对于动机的定义并未形成统一的意见,人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定义动机: 第一种观点强调人们的内在需要,将动机定义为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 第二中观点强调行为的外在诱因,将动机定义为“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第三种观点整合了前两种观点,认为动机是通过个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使内在需要与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1] 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动机是一种激发、引导和维持行为的内部过程。因此,学习动机可看作个体唤起、指导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内部过程。 学习的动力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内部驱力、外部诱因和外部压力。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学习缺乏动力的问题。以下便结合学习动力的三个主要因素讨论如何明确并培养学生动机。 1. 内部驱力 学习动机的内部驱力是发自个体内心的学习需求,这种需求源自于人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那么,如何结合内部驱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1.1积极响应学生的自主需求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自我需求时,教育者做出积极响应对培养学生学习动力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教育者主要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鼓励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一是允许学生作选择。 1.1.1鼓励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 现在学生大都过于依赖老师,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相较于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有保留的讲课、留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显然是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大有裨益的。相反,如果刻板地用分数、奖罚等措施束缚学生,会很大程度上削弱学生的内部驱力,不利于学习动机的培养。 1.1.2允许学生自我选择

青少年心理特征分析

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学知识、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确把握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对于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当代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有哪些特点呢笔者浅谈如下: 一、情感丰富、强烈,但欠成熟稳定,容易冲动失衡。 进入青少年期后,情感逐步变得丰富、活跃,富有感染力,很容易动感情,这是本期重要的心理特征。一部动人的影视片,一本迷人的小说或一场精彩的演讲,常使中学生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动不已。这是青少年情感特征和大脑兴奋性增强的反映。 青少年中学生脱离儿童期幼稚型情感,逐步从低级、单纯、较为原始的情感活动向高级、复合型、社会性情感发展。具有一定的群体感、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向往美好理想的复杂情感。这是进入青春期教育和道德、理想、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心理基础。 但也应该指出,青少年期情感活动常表现出不稳定,欠成熟,容易冲动失衡的特点。遇到生活中的矛盾,感到不满和委屈时容易激动发怒,呈现出激情爆发状态,男生比女生更为明显。少数男生尤为突出,他们往往因为一些日常琐事而争吵、谩骂、斗殴、甚至一气之下酿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尽可能将青少年间发生的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 二、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广交朋友,由于缺乏鉴别能力,判断力和选择力不强,容易感染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青少年期的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故积极参加自己所喜爱的文体活动,群览博阅,从事一种或多种适合自己兴趣的课余活动。 大多数青少年都有自己的一定交友范围。一般都有几个彼此无话不说,非常投机的知心朋友,伙伴朋友之间讲究信义,常常将朋友利益高于家长、教师和社会集体利益,容量讲“哥儿们义气”、“姐妹交情”,因此,我们在交友问题上必须对青少年中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鉴别、判断、选择能力较差,对现实社会生活中正反两方面影响难

青少年应当有朝气

青少年应当有朝气,敢做为 当有朝气,敢做为。"近代著名的学者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说得好,国家的未来靠年轻一代,年轻人永远是最敏锐的,最勇敢的,这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青少年应 回首历史,我们看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光辉胜利。凭着一股力量,学生们勇敢地游行示威不怕军队的镇压,这股力量是从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而可贵的爱国思想。5月4日那一天,学生界发起北京全体学生大会,并举行爱国游行,被捉学生达二三十人。可是,没有一个学生屈服。是什么让学生面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疯狂的侵略行为;面对军阀政府可悲的卖国行为;面对武装军警可怕的镇压和逮捕,表现得如此勇敢的呢?是的,这就是真纯而可贵的爱国精神。在爱国精神的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了什么呢?中国现代女作家、翻译家冰心说过:“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俯瞰今朝,青春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千金买骏马,何处买青春?”我爱好看书在书上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青春

之所以宝贵就在于它正处于人生发展曲线中“四大高峰”时期。”四大高峰期——即生理变化高峰、智力发展高峰、社会需求高峰、创造高峰。因此,青年时期往往是人的一生中出成果最多的时期。古今中外,大凡有作为有成就的人,都是从青少年时期起,打下基础崭露头角,做出重大贡献的。青春时期正是掌握知识,撷取智慧之果的黄金季节,是学有所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要珍惜青春年华,牢牢抓住时间骏马的僵绳,从知识海洋中不断吸取常青的营养,热爱本职工作,勤钻业务,刻苦学习,崇尚务实,在发展外向型商品经济的实践中锻炼成才,让青春燃烧得更加灿烂。 回首历史,仰望伟人;风华正茂,只看今朝!他们的精神固然崇高,但我们更有冲劲,更有朝气,更有一种不服输的信念。我们作为大学生,不能因为暂时的失败而灰心丧气,更不要因世俗的观念而消极沉沦,我们应该正确地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学好一技之长,在漫长的学习生活中知难而进,等待我们的机会还有很多,从哪跌倒就从哪爬起,我们应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用之才,给祖国作贡献。 让我们用知识加汗水,以满腔热情,拥抱新希望,迎接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绽放我们华丽的青春吧!

五类重点青少年说明

共包括“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流浪乞讨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五类青少年群体,具体统计标准分别为: (一)闲散青少年:是指6—25周岁不在学、无职业的自然人。具体操作中(比如在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中),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1.6—15周岁的自然人只要“不在学”,即没有在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就可以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16—25周岁的自然人必须同时满足“不在学”和“无职业”两个条件才能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 2.“不在学”或“不在学”、“无职业”的状态一般要持续半年以上才能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 3.因为自身健康、家庭变故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而导致无法上学、无法工作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比如,因残疾而导致工作能力全部或部分丧失的青少年不能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而应列入其他残疾或生活困难青少年群体予以帮助和服务。再如,家中有人大病,不得不中断学业或辞去工作在家照顾病人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 4.有较为明确的努力方向且在半年以上、一年以内的时间里为实现目标而导致“不在学”、“无职业”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比如,在家自学准备考研的大学毕业生;为找到工作而在家自学或接受某些非正规培训的青少年。 (二)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是指一年以内有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14条、34条规定之情形的6—25周岁自然人。具体操作中,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1.曾经有过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但截止到排查摸底结束时一年内没有过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 2.曾经在公安部门有案底记录,但截止到排查摸底结束时一年内没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 3.刑满释放或解除劳教青少年,自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之日起一年内没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不应被认定为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 (三)受救助的流浪乞讨青少年:是指接受过民政部门的救助机构救助的、离家在外、无固定职业、居无定所且流浪乞讨状态持续半年以上的6—25周岁自然人。 (四)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的6—18周岁的自然人。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长期”是指持续半年以上。 2.“农村家乡”是指户籍地或常住地。 3.“在外打工”是指在户籍地或常住地所在县(市、区)以外工作。 (五)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正在监狱服刑或正在被劳动教养的6—18周岁的自然人。

(完整版)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就好比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静静地流逝。人的发展也会有起有伏,有激流勇进,有平静流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自身的发展,只有了解了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健康成长。心理的发展,就是我们人格的发展,只有健康的人格发展,才能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成长。 在这一章,我们将引用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对一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大家介绍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 第一节各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一、婴儿期(0—1)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的方式来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会有种种的生理需求,要吃、要抱、要有人逗他说话,当他的这些需求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尤其是照料他最多的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婴儿一涉世就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这一阶段要求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并不等于说不能有不信任感,而是说信任感要超过不信任感。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相反失败就会形成惧怕。 二、儿童期(1—3)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父母鼓励、允许儿童做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吃饭、走路,儿童可以发展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幼儿尿床或尿裤子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特征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特征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在躯体和心理方面呈现快速的发展。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特征有哪些呢? 一、性心理 随着性生理的发育,青少年的性心理也随之发展。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健康发展,是青少年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等,是青少年必须去学习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别”。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一致,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常是青少年产生烦恼和压力的来源。 二、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平衡 在青春期到来时,青少年在躯体和心理方法呈现快速的发展。表现为身体急剧的生长和变化。肌肉、骨等组织全面地急剧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第二性征逐渐显露。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必须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同时还必须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然而,由于身心方面的成长不一定能平衡发展。因此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在"幼稚"与"成熟"的尺度上会有大幅度的徘徊。 三、实现同一性 (一)实现自我的同一:青少年随着身体的变化和性成熟的过程,逐渐产生一些新的体验,也感到周围人对他们的新的反应。他们将力求发现自己现在真实情况以及将来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伙伴的来往,新的社会关系的产生,也使他们扩大了自我活动、自我探索的空间。他们也要弄清世界是什么样子?社会又是什么等。在这种不断认识和探索中,使理想的我逐步接近现实的我,使自我意识达到积极的统一。 (二)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发展:青少年早期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主要来自父母,他们的自尊感基本上来自父母对他们的看法。当进入中学这个较广阔的世界以后,同伴群体的价值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期末考试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卷面分50分 一、名词解释 1.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2.身体意向: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影像,包括身体知觉与身体概念,即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特征的态度和感觉。 3.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4.假想观众: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情感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情感,是指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爱国感、同情感、正义感、责任感等。(2)理智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追求真理感、乐学感、探究感、自信感、好奇感、成就感等。(3)审美情感,是指青少年对物质或精神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自然美感、艺术美感、科学美感、自我美感。(4)生活情感,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强、幸福、感恩、快乐、平静、希望、乐观等。(5)人际情感,人际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与他人相处、交往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乐群感、亲密感、归属感、宽容感、合作感、信任感等。 6.自律道德 :是指自我约束。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7.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

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界定标准

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界定标准 一、闲散青少年 是指6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不在学、无职业的青少年。具体操作中,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1.6-15岁的自然人只要“不在学”,即没有在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就可以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16-25岁的自然人必须同时满足“不在学”和“无职业”两个条件才能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 2.“不在学”或“不在学”、“无职业”的状态一般要持续半年以上才能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 3.因为自身健康、家庭变故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而导致无法上学、无法工作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 4.有较为明确的努力方向,且在半年以上、一年以内的时间里为实现目标而导致“不在学”、“无职业”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比如,在家自学准备考研的大学毕业生;为找到工作而在家自学或接受某些非正规培训的青少年。 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 是指一年以内有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14条、34条规定之情形的6-25岁自然人。具体操作中,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1.曾经有过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但截止到排查

摸底结束时一年内没有过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 2.曾经在公安部门有案底记录,但截止到排查摸底结束时一年内没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 3.刑满释放或解除劳教青少年,自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之日起一年内没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不应被认定为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 三、流浪乞讨青少年 是指接受过民政部门的救助机构救助的、离家在外、无固定职业、居无定所且流浪乞讨状态持续半年以上的6周岁以上(含)25周岁以下(含)自然人。 四、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 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正在监狱服刑或正在被劳动教养的6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自然人。 五、农村留守儿童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的6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自然人。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长期”是指持续半年以上。 2.“农村家乡”是指户籍地或常住地。 3.“在外打工”是指在户籍地或常住地所在县以外工作。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类型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类型: 一,强迫型 这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问题。自己能意识到这些表现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摆脱,深为焦虑和不安。具体表现为: (1)强迫观念。如脑内反复回旋某歌曲的旋律、别人对自己说的话,担心自己会发胖;看到小刀就会想到会割破手;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如“1+2为什么等于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无实际意义的想法。 (2)强迫冲动和强迫动作。如看到老师或父母总是想辱骂、吵闹或打架,但表面上却顺从平静;总是在路上数石块数或步数。 二。抑郁型 这是有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情绪低落状态为特征的心理问题,常伴有焦虑、沮丧、压抑、苦闷、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有这类心理问题的人一般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但心理压抑、情绪苦闷,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危害较大。具体表现为: (1)兴趣衰退。这类同学对生活的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中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而且对自己以前的兴趣爱好也基本丢失。 (2)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过低、妄自菲薄,并有内疚后悔等自责倾向,多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对自己的失败估计。如学习成绩较好,但坚持认为自己学习很差,以后肯定不能毕业。 (3)精力衰退。自感疲惫无力,不能进行复杂思考和较强运动。这类同学往往感到听课、做作业时,头脑无法兴奋起来,但一般无杂念而是一片空白,体育课甚至日常生活无力或不想去承受,有力不从心之感。 (4)封闭退缩。不愿交往,情绪苦闷且封闭,不诉说也不写日记。这类同学通常能维持和其他同学、老师和一般性交往,但被动勉强,交往内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感交流他们的退缩往往出于自卑和认为任何人都无法帮助自己。 (5)躯体不适。伴有躯体症状,如头疼、背痛、肢体酸痛等,还有失眠等睡眠障碍,有些同学有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之感。 (6)悲观失望。觉得生活中一切都没什么意义,感到前途渺茫;想前进、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标;有时下决心改变自己,但没有付诸行动的勇气;无望、无助感强烈。 三。焦虑型

青少年怎么做及建议献策类问题小归纳 - 副本

青少年怎么做及建议献策类问题小归纳 (1) 青少年怎么做类 ("打算型"主要包括考生本人以及青少年在成才报国、保护资源环境、守法护法、维护国家统一等各方面的打算。) ①成才报国方面的打算 答题策略:重点从树立理想、发扬精神、努力学习、明确责任、提高素质等方面作答…… [设问举例] 作为中学生你打算怎样为实现小康社会(或振兴中华,现代化建设)做贡献?你认为在成才方面青少年应该怎样去做?谈谈如何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使自己成为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人? 参考答案:树立崇高的理想;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或本领;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认清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立志成才;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实际出发,恰当确定成才目标;增强竞争意识,培养开拓进取精神。 ②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打算 答题策略:重点从学习和实际行动这两个方面作答;这方面试题,有时要求考生只侧重从实际行动方面作答,因此这种试题的答案必须非常具体。 [设问举例] 青少年学生应该怎样为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或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文明,低碳)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答案:自觉向公众宣传计划生育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参加这方面的宣传活动;学习有关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人口、资源、环境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履行计划生育、保护资源的义务,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落实环保行动,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依法同违反计划生育、破坏资源的违法行为做斗争;向有关部门提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建议等。 [设问举例] 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你打算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参考答案:(1)不用一次性木筷,随手关灯,随手关紧水龙头,节约纸张,回收废纸,节约粮食等。(2)不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购物尽量不使用塑料袋,维护校园、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不乱吐口香糖,不乱扔垃圾,经常打扫环境卫生,不乱扔废旧电池,自觉爱护山水、花草、树木和动物,积极参加校园、社区各种绿化美化环境活动,积极参加植树种草活动。 ③守法护法方面的打算 答题策略:守法方面的打算,重点从依法自律方面作答;护法方面的打算,结合“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有关知识,重点从护法行动方面作答。 [设问举例] 作为青少年,你应该如何抵制邪教(或避免迷恋网吧)?青少年应该怎样做到自觉守法? 参考答案: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坚决不做,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正确对待社会影响,增强抵制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设问举例) 作为青少年学生,你应如何同违法犯罪做斗争?针对有些经营者违法经营(或干扰教学秩序,暴力抗税)等问题,你该怎么办?假如你遇到被家长虐待、被老师体罚、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被非法搜身等情况,你会怎样做? 参考答案: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对违法犯罪行为要积极制止,或揭发检举,或正确使用正当防卫;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④维护国家统一,保卫祖国安全方面的打算 答题策略:应结合“公民要履行维护统一、保卫祖国安全的义务”的有关知识,重点从履行公民政治义务的意识和实际行动方面作答。 [设问举例]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青少年应该怎样做?针对“台独”言论和行径,中学生应当怎样做?作为中学生,应怎样用实际行动抗议美国侵犯我国主权的罪恶行径? 参考答案:树立国家统一的意识,多做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事,坚决反对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以实际行动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增强国防意识,在心中筑起一道“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的精神长城,依法服兵役,自觉履行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的光荣义务;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勇于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维护祖国、民族的尊严。 ⑤修养方面的打算

青少年心理发展

青少年心理发展 一般特点: 1)少年时期:少年时期是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三四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是个体生理发展的又一显著的加速时期,个体身体的各个方面都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但是心理发展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其生理的发展,这就造成少年在身心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和特殊表现,使其面临一些心理危机,这阶段的儿童是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 2)青年期:这一阶段是14,15岁到18,19岁这段时间,这段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都已基本成熟,当此阶段结束的时候,个体已都满18岁,可以获得公民资格,开始考虑如何选择未来的学业和生活道路; ?生理特征 青少年期的生理特征具有其突变性,表现为形体形态、内分泌等一系列的生理现象都要发生一个迅速而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1.内分泌机制完善。青少年时期,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不断增多,最终与成人接近;生长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素、促性腺素等的分泌也达到了新的水平。这些激素是人体的催化剂,加速了青少年人体机能和形体上巨大变化。 2.生理机能逐步增强。这主要体现在大脑发育趋向完善上。这个时期,大脑的发育主要是脑神经纤维变粗、增长,分支的髓鞘化,脑神经细胞分化机能达到成人水平。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显著提高。这些变化使青少年的记忆力、理解力、思维能力得以实质性的提高。 3.第二性征出现。青少年由于身体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等各系统功能的增强,特别是性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的不断增加,男女均出现第二性征。男性表现为身体肌肉发达、骨骼变硬、身高迅速增长、阴茎变大、长出阴毛和腋毛、喉结突出、声音变粗而浑厚、并出现所谓的男子气;女性方面表现为,整个身体皮下脂肪增厚、皮肤光泽、体态丰满、乳房隆起变大、月经开始(高潮)、长出阴毛、臀部变圆、髋部变宽等。 ?心理特征 生理变化是心理变化的物质基础。随着生理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因此在心理发展上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特点。青少年期作为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在心理发展方面更是错综复杂。具体表现如下: (一)智力发展显著。青少年期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其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个时期,他们的感知觉灵敏,记忆力、思维力不断增强,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青少年逐步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这时,他们会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提出许多有关“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生活理想”等一类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他们常常会为此感到苦恼、迷茫、沮丧与不安。 (二)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或者说是对自我及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个体进入青少年时期,随着对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方面进行关注和评价,并且凭借这些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也即是说,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在对自己做出评价时,有时会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突出优点,对自我评价过高,导致沾沾自喜、甚至居高自傲、盛气凌人的心理。由于对事物识别能力不足,看问题时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他们往往又会走入另一个极端,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抑郁不振,甚至自暴自弃。评价别人时也常带片面性、

青少年应具备的性格特征

青少年应具备的良好性格特征 青少年应具备下列特征:独立、自信、坚韧、自制、合群。 独立性格的基本特征是有高度的自主性和明确的是非标准,不屈服于周围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能依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例如,学习时,他们能独立思考,灵活地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青少年之所以应具有独立性,因为开放、竞争、进取的时代特征要求人必须有独立性。 自信是一种对自己态度的性格特征。常表现为,相信自己的价值,相信自己具有某种才能,相信自己能找到实现这种才能的途径,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发挥自身才能来改变客观事物。自信者凡事都有一种“当仁不让”的主动精神。自信是事业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坚韧是性格的意志特征。具有坚韧性格的人能长时间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坚持自己的行为方向,并能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直到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我们在学习、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困难与干扰,容易使行为方向失去控制。此时,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性格。 自制是调控自身行为方向的性格特征。具有自制力的人,能不为他人所诱惑,自主地决定行为方向,并能克服主客观方面的种种干扰,将学习、工作贯彻到底。每一个有志气、有理想、有事业心的人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自制力。 合群是指善于交往,能与人和睦相处。合群作为对待群体与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外。每个人都必须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尤其在竞争社会中,要提高生活质量,要在事业中有所成就,更应具有合群的性格特征。合群才能获得关心、支持、友谊与合作等。 健康人格就是宽容、悦纳、善待他人,不斤斤计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正确评价自我。即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倡导良好性格: 1.理智型性格:属于理智型性格的人,通常以理智衡量周围发生的事物,并以理智支配自己的行为,他们的智力机能相对于情感和意志来说占有优势;喜欢

青少年叛逆期的一般有哪些表现

青春叛逆期是孩子从儿童向青少年的过渡时期,孩子逐渐走向成熟,自我独立意识增强。这个时期的孩子非常迫切地想要摆脱家长的监管,他们渴望像成年人一样独立自主、拥有决定权,但实际上却还无法真正独立自主,是需要大人的陪伴与引导的。所以,青春叛逆期对于孩子和家长都是很重要的一个时期。如果你能真正的了解孩子在这个时期的表现,并理解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长,你就不会再为此而挠头。这里,本文就先带大家了解这时期孩子的几大表扬,以便家长不再恐慌。 具体表现是:1.家长说什么在他(她)眼里都成了唠叨 叛逆期的孩子本身情绪控制上就比较薄弱,家长再三的叮嘱只会让他们觉得这是一种不信任,因为在他们自己眼里,他们已经长大了,会对自己的时间、事情做出安排。家长说得越多反而会引起更强烈的反抗。 2.特别注重自己的外表形象 标新立异的服装打扮可能是他们追求的与众不同,外表形象对于他们来说极其重要,这关乎他们在同辈之中的面子,但这个审美可能就跟家长大相径庭了。 3.不愿意跟爸妈一起出门

孩子小时候就是妈妈的小尾巴,菜市场,商场,亲戚家......妈妈去哪儿都想要跟着,但叛逆期的孩子宁愿待在家里打游戏,看电视或者睡觉都不愿意跟爸妈出门,但同学朋友一叫立马就可以兴致很高地出门。 4.特别爱顶嘴 不管家长说的对不对,总可以用“歪理”顶回去。 原则就是:家长说的完全没道理,必须大声顶嘴;家长说的有点道理,必须找没道理的部分顶嘴;家长说的完全有道理,必须故意曲解家长的意思顶嘴。 5.嘴里很少出现赞美的词 老是各种吐槽,老师、家长、甚至社会现象。他们会因为一个小瑕疵而否定整个事物或人物,并且抓住这点开启疯狂吐槽。只是为了证明自己长大了,可以进行独立思考,有话语权了。 6.容易莫名烦躁,发脾气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情绪是不稳定的,而且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差。所以很

“青少年主题阅读”推荐书目

2012年度“青少年主题阅读”推荐书目 战争反思类 《敌人》,[意大利]大卫·卡利文,[法]塞尔日·布洛克图,梅思繁译,明天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战争开始了,两个敌对的士兵躲在各自的壕沟里,不时朝对方射击,想象对方是没有人性的野兽……当潜入对方壕沟,士兵发现洞穴里的一切都似曾相识,有家人的照片和一本关于敌人的手册,这一切都将改变他对敌人的认识……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爱]伯恩著,罗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内容简介: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整个欧洲陷入风雨飘摇的战争苦海之中。因为父亲的工作变动,布鲁诺全家从柏林搬到了位于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集中营里关押了大量犹太人,而且是各种惨无人道的屠杀和人体实验的罪恶发生之地。但天真可爱的布鲁诺并不懂得这些,他偷偷结识了铁丝网另一边的同龄犹太男孩希姆尔,并成为了好朋友。有一天,布鲁诺决定穿上和希姆尔一样的条纹衣服,到铁丝网的另一边去,展开一场终极的冒险,却不幸被赶入了通往毒气室的人群之中…… 《星期三书店》,[瑞士]尼曼,[法]塔莱克著,李旻谕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4月出版 内容简介:每个星期三,小女孩都会在书店里看见一位老先生。小女孩喜欢看令她大笑的漫画书,而老先生则沉浸在一本让他眼眶湿润、关于马恩河战役的厚书里。他每个星期三都会来看这本书,希望它不要被卖掉,但是并不买下它,这让小女孩感到困惑,进而想了解原因所在。就在圣诞节的前几天,老先生又来到书店里,但是他怎么也找不到那本书。他显得怅然若失,就在转身准备离去时,书店小姐拿出了一个系着丝带的包裹给老先生…… 《大卫之星》,[美]范德齐文,[意]英诺森提绘,杨玲玲,彭懿译,明天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内容简介:如果一颗星星象征一个生命,从1933年到1945年间,犹太人有600万颗星星陨落了。犹太人被迫害的那段悲惨历史,显示了人性最黑暗、最丑陋的一面,但本书的重点不在于讲述纳粹的罪恶,而是要彰显正义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故事从一对犹太夫妇登上开往死亡集中营的列车开始,这对夫妇知道自己逃不过死亡的命运,只希望他们刚刚降生的小女儿艾瑞卡能够活下去,于是他们在奔赴死亡的途中将女儿抛出车外……艾瑞卡在一位好心人的照料下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子孙,家族再次生根壮大。大卫之星依然闪亮。 《铁丝网上的小花》,[意]格莱兹,英诺森提著,英诺森提绘,代维译,明天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这是发生在德国小城的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个小女孩叫做白兰琪,他无意间发现一个集中营,他看到有些小孩被关在铁丝网后面,白兰琪觉得他们很可怜,就给他们食物,最后他们的城市被攻占了,老百姓纷纷逃亡,白兰琪却想再看那些小孩一眼,没想到却被军人当成敌人……

怎样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开发青少年的自主功能

怎样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开发青少年的自主功能 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开发青少年的自主功能,需要从多方面做工作,此处只就教育工作者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引导提出几点对策性的建议。 第一,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即使之对自己有一个较全面而客观的评价。首先要提高他们探究自我的积极性,将认识和了解自己看成一件乐事。同时,要帮助其积极积累自我经验和生活经验,从而形成一个衡量自己的尺度。比如只有知道什么是善和恶才能评价出自己的为人,什么是聪明和愚笨才能评价出自己的智慧水准,什么是成熟和幼稚才能评价自己的发展程度。否则,就会发生偏差。其次是疏通自我信息渠道,自我认识的根据无非是将自己与他比、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比、与自己行为的结果比。这三个渠道都必须是畅通的,信息是丰富多样的,否则只凭个别信息作自我判断则必然失误。再次是要进行有效的社会比较,即对各渠道的各类信息也要综合处理,比如与别人比较就不可以只和比自己强或比自己差得太远的人比,否则亦会出现认识中的主观性;同时还要引导青少年形成自我剖析和反省的习惯,要有勇于肯定和勇于否定自己的气概。当然,认识自我方法是很多的,可以进行心理测验,可以进行自我鉴定,可以与朋友同学谈心、写日记、举行各种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团队、班级活动等。 第二,让每个青少年都“接纳”自己。有些“差生”本来并不差,有些学生本来很优秀但却常自寻烦恼。还有些学生明明有许多不足,但却整天停留在想象或幻想中。这类学生共同问题是不能面对自

我现实,也就是不接纳自己。由于不接纳,可能产生的心态是自卑、自以为是、把想象当现实、过度自我防卫或陷入无端的焦虑之中。因此,教师就要引导他们面对自我现实,冷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自己的自然条件(如长相外貌、出身等),心平气和。要明了自己的优点与成功是宝贵的自我财富,缺点是可以克服的,失败也无什么了不起,至于长相、外貌、出身,这些无法由自己主宰的因素则不去计较它。更主要的是让青少年感到自己的唯一性和独特性,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未来发展的价值,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这样他们就会面对自己而不至于逃避现实或歪曲现实,并能产生一种真正的人的自尊,有了自尊就有了自信,也有了成长的一个重要前提。 第三,帮助青少年进行自我激励。即帮助青少年增强自我动机,使之产生和保持积极向上、开发自我的愿望,以至在一定情况下,动机的强烈程度可达到急不可耐的程度。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青少年的自我动机水平状况。以学习动机为例,那些总是被知识的内在奥秘吸引,如饥似渴地钻研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才是处于最高水平的学习动机。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通过课内外观察、谈话,也可使用动机测量表进行量化探讨。其次是帮助青少年强化自我动机。一开始在自我修养、学习、工作中可给一些轻松而容易完成的任务,使之体会满足感、成功感,一步步增加要求,同时给以认识上的指导和榜样引路;另外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环境条件的复杂,干扰青少年自我动机

青少年时期心理特征

青少年时期心理特征 内容提要:青少年期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其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个时期,他们的感觉、知觉灵敏,记忆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来反映事物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并从片面化和绝对化的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地利用理论思维,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的提高。 生理变化是心理变化的物质基础。随着生理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因此在心理发展上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特点。青少年期作为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在心理发展方面更是错综复杂。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如下: 一、智力发展显著。青少年期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其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个时期,他们的感觉、知觉灵敏,记忆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来反映事物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并从片面化和绝对化的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地利用理论思维,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的提高。青少年逐步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这是,他们会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提出许多有关“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生活理想”等一类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个人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他们常常会为此感到苦恼、迷茫、沮丧与不安。 二、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意识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或者说是对自我及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个体进入青少年时期,随着对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方面进行关注和评价,并且凭借这些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也即是说,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在对自己作出评价时,有时会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突出自己的优点,对自我评价过高,导致沾沾自喜,甚至居高自傲、盛气凌人的心理。由于对事物识别能力不足,看问题时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他们往往又会走入另一极端,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抑郁不振,甚至自暴自弃。评价别人时也常带有片面性、情绪性和波动性。而且,他们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