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茱萸医用大全

吴茱萸医用大全

吴茱萸医用大全
吴茱萸医用大全

吴茱萸医用大全

吴茱萸医用大全吴茱萸为芸香料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秋季采收,除去枝梗,干贮存备用,经甘草水浸泡后名淡吴茱萸。

中医认为,吴茱萸性味辛、苦、热,入肝、脾、胃经,有疏肝下气、降逆止呕、温中止痛、散寒燥湿之功,临床多用于内服。近年来,临床观察发现,其外治亦显示了较好疗效,介绍如下,供选用。

一、传染科

1、痄腮:吴茱萸15克,冰片少许,共捣匀加蛋清少许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包扎固定,一日一换,连续3~4天即可肿消痛止。吴茱萸20克,肉桂2克,或吴茱萸10克,大黄、胡黄连、胆南星各5克,研末醋调敷双足心亦可。

2、乙脑:吴茱萸、附片各9克,明矾6克,面粉30克,共研细末,米醋为糊,分贴双足心涌泉穴,每4一6小时换药1次,适用于乙脑身热头痛而下肢厌冷者。

3、流脑:吴茱萸15克,研为细末,兑酒少许调糊外敷双手足心,包扎固定,约敷1—2小时,适用于流脑高热、头痛、呕吐者。

4、痢疾:吴茱萸18克、或加附片5克,研为细末,米醋调匀外敷双足心涌泉穴,2小时后取下,适用于菌痢高热、肢冷、纳差者。吴茱萸60克,巴豆30克,黄腊10克,丁香3克,共研细末,米醋调糊,外敷肚脐及双足心,1日1换,至全愈为止,适用于噤口痢疾口噤不能食、食则呕吐、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脐腹疼痛、脉沉者。

5、白喉:吴茱萸9克,制附片12克,共研细末,白酒调糊外敷双足心,适用于寒证白喉。

6、水痘:吴茱萸适量,研末热醋调糊外敷双足心,适用于狂热痘毒麻木致死。

7、瘟疫:吴茱萸适量,研末,米醋调为糊状,敷足心,24小时后取下,即消。如未愈,续敷24小时,适用于大头瘟,头面肿大咽喉闭塞。

二、内科

1、感冒:吴茱萸、明矾各3克,共研细末,蛋清调为稀物状外敷双足心、双手心,每6~8小时换药1次,连续

2、3天。

2、中暑:吴茱萸、地龙各适量,研为细末,加面粉适量,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纱布包扎,每日1换,适用于中暑头痛头晕、恶热心烦、面红气粗、口燥渴饮、汗多等。

3、咳嗽:吴茱萸、芥子各18克,雄黄6克,白凤仙花全草1株,前3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烂,用白酒共调匀为饼状,敷贴于涌泉穴、肺俞穴、膻中穴,外以纱布包扎固定,一般2小时后症状即可减轻,适用于寒咳。吴茱萸5克,大蒜1头,共捣烂,蛋清适量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2~3次,双足交替进行,连续2~3天,适用于热咳。

4、喘证:吴茱萸、麻黄、生半夏、芥子、明矾各适量研末,以3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状,每取蚕豆大一团置伤湿止痛膏中心

,外贴双足心,1日1换,连续15天。

5、呕吐:吴茱萸5克,生姜3片,共捣匀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及肚脐,固定,适用于寒性呕吐,一般敷药1--4小时即可止呕。吴茱萸5克,绿豆10克,如法外敷,适用于热性呕吐。

6、呃逆:吴茱萸、苍耳子各20克,肉桂5克,共研细末,米醋调糊,每取10克,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用药3天即愈。

7、泄泻:吴茱萸10克,芥子20克,共研细末备用,每取3克,米醋调糊,按男左女右敷贴于涌泉穴,1日1换,4次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虚寒泄泻,可取吴茱萸10克,丁香、肉桂各5克,共研细末,用温水调糊外敷脐孔,每10小时换药1

次,连续5天。顽固性泄泻或五更泻,可取吴茱萸10克,硫黄5克,共研细末,陈醋调糊,外敷脐孔,每晚1次,连续1周。

8、结肠炎:吴茱萸2克,硫黄1克,冰片少许,共为细末,陈醋调匀敷脐中,外以麝香追风膏固定,每晚1次,连续1—3周。

9、腹痛:吴茱萸、白胡椒各等份,研末,酒调敷脐,再以热水袋温熨半小时,每日换药1次,或以吴茱萸75克,白酒适量拌匀,分成数包,蒸20分钟左右,乘热以药包熨脐下、足心,冷则更换,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或以疼痛缓解为度。适用于寒凝诸痛、腹痛。

10、胃痛: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每日换药1次,连敷数日,适用于心口疼痛、手不可近。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加米醋、凡士林少许调膏,外敷中脘、肚脐,隔日1换,10天为1疗程。

11、头痛:吴茱萸适量,研末醋调外敷双足心,1日1换,7天为1疗程,适用于肝阳头痛;加生姜同敷,适用于阴虚头痛,症见下午或夜间痛剧者。

12、眩晕:吴茱萸适量,研末,米醋或凡士林调帝外敷双涌泉穴,每晚1次,连续10~15次,适用于眩晕耳鸣、烦燥多梦、面颊潮红者。

13、高血压:吴茱萸粉5克,置脐孔,外以胶布固定,3日换药1次,15天为1疗程,连续3个疗程。或吴茱萸降压膏(成药)1贴,外贴涌泉穴。

14、失眠:吴茱萸、肉桂各等份,研末备用,每取10克,酒调炒热,敷双足心,每晚1次。

15、癫痫:吴茱萸粉少计,置肚脐及双足心,外用止喘膏固定,每数日或一周更换1次,连续敷贴至症状基本消失后一周至7个月左右。

16、高热:吴茱萸7克,白芥子3克,共研细末,米醋调糊外敷双手足心,适用于高热惊厥。

17、痹证:吴茱萸、生姜、大蒜各适量,共捣烂,烧酒炒热,外敷患处,每日1次。

18、昏迷:吴茱萸75克,捣烂,酒拌分作2份,蒸热熨双足心及肚脐,候气透手足为度。适用于伤寒症不能分阴阳、目定口呆、不省人事、身热、大小便不

通而无汗者。

三、皮外科

1、湿疹:吴茱萸10克,海蛸、硫黄各5克,共研细末,每取适量,外敷患处,或取吴茱萸25克,蛇床子20克,苦参10克,雄黄、枯矾各5克,水煎外洗,每剂煎洗3次,每日2次,连续5天,适用于各种湿疹。

2、神经性皮炎:吴茱萸5克,硫黄10克,共研细末,加凡士林适量调匀外敷患处,1日1换。

3、脓疱疮:吴茱萸、地龙各等份,研为细末,每取20~30克,蛋清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晚1次,连续3-7次。

4、斜疝:先将病块回纳至腹股管皮下环,取吴茱萸粉适量醋调敷环口周围,环口上压直径2厘米左右纪念币1枚,绷带固定,隔日换药1次,至疝块不复出现。

5、麻痹性肠梗阻:吴茱萸10克,研为细末,淡盐水调成糊状,摊于2层纱布上,四边折起,长宽约5厘米,敷于脐部,胶布固定,12小时更换1次,一般敷药l~2小时生效,起效最快40分钟,最慢2小时。

四、妇科

l、痛经:吴茱萸5份,细辛1份;桂枝2份,共研细末,调匀装瓶备用。先取单层纱布约1.5平方厘米放脐孔中,取药末2克,加食盐适量混匀置纱布上,外用纱布覆盖,

胶布固定,每晚入睡前用手指按摩5-10分钟,2-3天换药1次,15天为1疗程,休息3~5天再行下一疗程,连续3~5个疗程。亦适用于阳萎。

2、胎动不安:吴茱萸适量,研末,酒调为糊状,外敷双足心,胎安即洗去。

3、妊娠子悬: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置纱布中外敷涌泉穴,固定,每日1换,连续5天。

4、妊娠中毒症:吴茱萸3克,研末,加大蒜1头同捣匀外敷双足心涌泉穴,连敷4小时后,血压下降,浮肿渐消,继而恢复正常。

5、胞衣不下:吴茱萸9克,雄黄3克,天麻仁14粒,共捣匀和醋拌糊。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胞衣下即去药。

6、脏躁:吴茱萸12克,龙胆草20克,硫黄6克,朱砂0.6克,明矾3克,共研细末,加小蓟根汁10克,凡士林适量拌匀,外敷于期门穴和双足心涌泉穴,一日一换,连续3--5天。

7、崩漏:吴茱萸、杜仲、蛇床子、五味子、秦皮各50克,丁香、木香各25克,共研细末每取25克,用生绢袋盛,以水3大碗煎数沸,趁热熏洗下部,早晚各1次。适用于下焦虚冷、脐腹疼痛、带下五色、月水崩漏、淋沥不断。

8、妇科杂症:吴茱萸15克,研为细末,用好醋加热后调成膏状,涂于足心,用布扎好,过一夜,足心如觉发热即愈。若未愈,可连续数次,无不愈矣,适用于孕妇口鼻咽喉唇舌诸病。取吴茱萸30克,官桂、麦面粉各10克,共研细末,米醋调匀,外敷双足心,每晚1次。如1次未愈,可连敷数剂,喉痛便除,适用于妊娠后咽喉肿痛。

五、儿科

1、感冒;吴茱萸、明矾各6各,共研细末,蛋清调糊外敷双足心,每6—8小时换药1次,连续2—3天。

2、发热:吴茱萸适量,研末,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6小时换药1次,连续3次,一般用药2—4小时即可退热。吴茱萸、山栀各20克,研末醋调外敷亦可。

3、咳喘:吴茱萸10克,研末,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外用棉花包扎、时后除去。吴茱萸、胆南星、白芥子、桃仁、巴豆各适量,研末醋调为糊,每取12克;外敷涌泉穴,1日1换,连续2~3天。

4、夜啼:吴茱萸30克,五倍子、面粉各15克,朱砂6克,共研细末,水调为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及肚脐,1日l换,每晚1次。

5、惊风:吴茱萸2克,芥子l克,或吴茱萸10克,生附子5克,面粉30克,共研细末,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4~6小时换药1次,连续1~2天。

6、呕吐:吴茱萸5克,大黄3克,胆星2克,共研细末,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1日1换,连续3~4天。吴茱萸、绿豆,或吴茱萸、生姜各等份研末,醋调外敷亦可。

7、泄泻:吴茱萸2克,丁香、硫黄各1克,共研细末,加米醋、开水各半调糊外敷脐孔,包扎固定,日1换。或取吴茱萸5克研末醋调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日1换,连续3~5天。

8、食滞:吴茱萸30克,胆星10克,共研细末混匀备用,每取15克,米醋调糊,按男左女右外敷涌泉穴,12小时换药1次,连续3—4次。或可加益智仁10克同调。吴茱萸3克,研末,加姜汗适量调糊外敷脐中,日1换,连续1月。

9、蛲虫病:吴茱萸粉30克,于每晚清洗肛门后,香油调涂肛周,每晚1次,连续一周。

10、盗汗:吴茱萸、五倍子各等份,研末醋调外敷肚脐及双足心,每晚1次,连续5~

7天。

六、五官科

1、麦粒肿:吴茱萸20克,黄连5克,研末醋调,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晚1次,4天后红肿消失,1周后硬结消退。

2、乳蛾:吴茱萸7份,黄连3份,共研细末,每取适量,香油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晚1次,3次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

3、急性结膜炎:吴茱萸、附子各等份,研末醋调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4~6小时换药1次,连续2、3天。

4、口疮:吴茱萸6克、山甲3克,共研细末,蛋清调糊外敷双足心,日1换,连续3~5天。吴茱萸、地龙,或吴茱萸、肉桂,或吴茱萸、黄柏,大黄各等份研末醋调外敷亦可。此方亦适用于鹅口疮、口腔溃疡、复发性口腔溃疡。

5、牙痈:吴茱萸、白芷各等份,水煎含漱,日数次;或取吴茱萸、火麻仁各等份,研末,米醋调糊,涂足心,左痈涂右,右痈涂左,立效。

6、慢性咽炎:吴茱萸粉3克,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

,胶布固定,12小时换药1次,连续5~7天。此法亦适用于溃疡性咽炎。

7、鼻衄:吴茱萸50克,捣碎,炒热,醋调为糊,外敷双足心,每日1换,连续3~5天。

8、齿衄:吴茱萸20克,肉桂2克,共研细末,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外以青菜叶包扎,固定,每晚1次,连续3—5次。

9、耳痈:吴茱萸、大黄、鸟头各适量,共研细末,贴足心,引热下行即止。

10、唇疾:吴茱萸6克,地龙10克,共研细末,加飞面少许,热醋调敷双足心,固定,4~6小时换药1次,以愈为度。适用于口唇一时翻起、肿起如菌、症极危急者。

七、男科

1、副睾肿大:吴茱萸300克,炒研细末,每取30克,加蜂蜜;黄酒各半调糊,外敷中极及双涌泉,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5次为1疗程,隔3~5天行下一疗程,连续20~30天。

2、阴囊湿疹:吴茱萸适量,水煎取汁熏洗患处,每日3~5次;吴茱萸30克,海蛸20克,雄黄6克,共研细末备用,渗出液多者用干粉,无渗出液者用葱麻油调敷,每日3次,包扎,连续3~5天。

3、阳萎:吴茱萸、白胡椒各等份研末,唾液调糊,外敷肚脐,每晚1次,连续10天。

4、早泄:吴茱萸、五倍子等份为末,米醋调糊,外敷脐孔,每晚1次,7日为1疗程,连续2~3个疗程。

5、前列腺炎:吴茱萸60克,研末,酒醋各半调糊,外敷于中极、会阴二穴,胶布固定,1日1换,10天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

6、阴缩:吴茱萸、生姜、葱白、铁皮各适量,酒蒸,布包,温熨足心、脐下及双肾区、

会阴部,冷则更换,至阳回为度。亦适用于男女房事后,感寒受凉腹痛者。

《本草纲目》云:“吴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温中散寒燥湿解郁之功而已”,故临床应用其外治各科疾病,疗效甚佳。但皮肤过敏者慎用,使用后皮肤过敏时应停用,或外涂抗过敏类药物,待皮肤正常后续用。

1脾胃病

久泻:徐有全等[1]用吴茱萸2g,硫黄1g,冰片少许,共研细末,陈醋调匀,敷神阙穴,外以中药麝香膏封贴,每晚1次,忌食冷物,7天为1个疗程。治疗34例慢性腹泻患者,结果痊愈28例,好转5例,无效1例,多数患者用药2~3个疗程病情好转或痊愈。他们还用吴茱萸1g,硫黄0.5g,丁香0.1g,共研细末,陈醋、白开

水各半调匀,敷神阙穴,外以胶布固定封严,并用六一散水煎频饮,治疗小儿重度腹泻47例,结果痊愈40例,好转7例(脐周围被胶布刺激感染,未坚持用药),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虚寒性胃痛:管淑兰[2]以吴茱萸研末加醋、凡士林少许,调成软膏,敷于中脘、神阙穴,隔日更换1次,10天为1疗

程。取50例对照观察。两组内服药完全相同,治疗组另加外用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疗程明显比对照组缩短。

麻痹性肠梗阻:农远计[3]用吴茱萸10g研末,淡盐水调成糊状,摊于2层纱布上,将四边折起,长宽约5cm,敷于神阙穴,胶布固定,12小时更换1次。一般敷药1~2小时生效,起效最快40分钟,最慢2小时。治疗18例患者,全部有效。

阑尾炎切除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申殿栋等[4]用吴茱萸、肉桂各等份研末,用凡士林调制成桂萸膏,涂纱布,稍烘热后敷神阙穴,24小时换药1次。治疗72例,

出现矢气时间为16~40小时;而不敷药对照组为22~72小时,表明该方法能促进手术后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2高血压病

李贯彻[5]以吴茱萸细末5g,置神阙穴,用胶布固定,3日更换1次,治疗高血压病,并以口服罗布麻片治疗作对照。治疗组总有效率89.8%,血压平均下降4.1/1.5kPa;对照组总有效率88.9%,血压平均下降4/1.5kPa,血压下降幅度及临床症状改善等情况,两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2个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31.91%,对照组复发率69.57%,两组复发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王志顺[6]用生吴茱萸60g,研粗末,用米醋、鸡蛋清调糊,每晚睡前贴敷双侧涌泉穴。另加内服方:大黄10g,黄芩15g,川牛膝30g,青木香10g。治疗10例,另设单纯服药组10例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平均3.3天收缩压由24.0kPa以上降至18.0kPa以下,舒张压由

14.0kPa以上降至12.0kPa以下;对照组平均6天降至治疗组水平。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男科病

阳痿、早泄:傅健[7]治阳痿用吴茱萸、白胡椒等份为末,取适量,用唾液调成

糊状,每晚睡前敷于神阙穴,晨起去除;治早泄则用吴茱萸、五倍子等份为细末,醋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于神阙穴,晨起去除。

慢性前列腺炎:范新发[8]用吴茱萸60g,研末,酒醋各半调制成糊状,外敷于中极、会阴2穴,胶布固定,每日1次。年老体弱无明显热象者,用吴茱萸15~20g,

加水100ml,约煎40分钟成60ml,分2次服;体质强壮或有热象者用吴茱萸10~12g,竹叶8g,每日1剂。加水100ml,煎成90ml,分3次服。连用10天为1疗程,一般1个疗程可见效。治疗46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痊愈29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

4头面病

痄腮:谢海洲[9]用吴茱萸5~10g捣成粉,以鸡蛋清调匀,贴敷涌泉穴,二三日即见消散。

小儿口舌生疮:金经国[10]用吴茱萸10g配以清半夏10g共研细末过筛,用鸡蛋清调成糊状外敷涌泉穴,男左女右,纱布绷带包扎,睡前外敷,次

日取下。治口舌生疮患儿125例,1次治愈34例,2次治愈91例。

儿科咽炎、多发性麦粒肿:葛湄菲[11]用醋将吴茱萸粉调成糊状,敷双侧涌泉穴,胶布固定,晚贴晨取,治疗小儿咽炎、多发性麦粒肿效果较好。

5皮肤病

带状疱疹溃烂:沈文[12]用吴茱萸、生薏苡仁各等份,研末,撒患处,有渗出

液即撒,不拘次数。1日后溃破处渐趋干燥,3天内结痂,且皮疹消退后的神经痛比用它法消失要早。

阴囊湿疹:金经国[10]用吴茱萸30g,乌贼骨20g,雄黄6g,共为细末过筛。阴囊湿疹患处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出液者用蓖麻油调敷,上药后用纱布轻轻包扎,每日3次,治疗期间禁食鱼腥、辛辣食物,效果良好。谢海洲[9]单用吴茱萸30g煎汤洗治阴囊湿疹,效果也好,一般5次可愈。

综上所述,贴敷吴茱萸外治多种疾病,方法简便,完全可靠,无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临床应予重视与应用,同时应注意内治和外敷并举,全身与局部兼顾,使之相得益彰。

吴茱萸规范化种植基地开发项目书

**县吴茱萸规范化种植基地开发项目推荐书 一、项目名称 **县**乡吴茱萸规则化种植基地开发项目 二、项目概况: **县**乡距县城50公里,吴茱萸种植基地于**乡境内2公里的转水、城堡两村,该乡位于湘西边陲,处在云贵高原苗山之余脉延伸的末端,既有山地特色,又有高原地相,境内最高海拔736.3米,最低海拨387.7米。土壤垂直分布明显,海拔450米以下为红壤,450-650米为黄红壤,650-730米为黄壤,气温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这样的自然条件适于吴莱萸的种植,地产吴莱萸籽粒饱满,香气浓郁,为全国优值吴莱萸的主产地。现该乡已有成片吴茱萸种植面积1000亩,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当地农户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经验,为吴茱萸扩大种植规模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建设规楗 2009年按GAP要求建立2000亩吴茱萸规范化生产基地。 四、市场前景 以吴茱萸组方多,如香连片、左金丸、戊已丸、吴莱萸汤、鸡鸣散等,目前我省怀化正清制药有限公司、湘泉集团、湘西制药有限公司、张家界制药厂等厂的肠康片(原名为香连片)年销售量在4亿片以上,年需吴莱萸50砘以上:我省衡阳卫材的伤湿膏之类用量在5吨以上,吴莱萸在全国的正常年需求量为600吨。

由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把中药及天然植物药纳入营养补充剂、甚至非处方药的管理范畴,使很多中药有更多的途径进入国际医药保健品市场,吴莱萸是主要出口药材之一。年出口量在300吨左右;目前吴莱萸提取物成为一种新的出口产品,并在国外已开发了多种吴茱萸提取物为原料的制剂,年出口产品药需药材300吨;吴茱萸碱( Evodmine)、吴茱萸次碱(Yutaecarpihe)吴茱萸素( Wuchugine)吴茱萸苦素(Yutavine)等已作为新产品进行开发研究。 五、项目总投资:65万元 六、合作方式:合作 七、效益分析 按规划2011年可采收面积2000亩,累计产量70000kg,年累计收入17.5万元,投资回收期为4年。 八、项目进展情况 可行性研究报己完成 九、联系方式

吴茱萸质量标准

吴茱萸 质量标准 制定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批准人: 批准日期: 生效日期:

吴茱萸 Wuzhuyu FRUCTUS EVODLAE 本品为荟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 var.officina-lis(Dode)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性状] 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鉴别] (1)本品粉末褐色。非腺毛2-6细胞.长140-350μm,壁疣明显,有的胞腔内含棕黄色至棕红色物。腺毛头部7-14细胞,椭圆形,常含黄棕色内含物;柄2-5细胞。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10-25μm;偶有方晶。石细胞类圆形或长方形,直径35-70μm,胞腔大。油室碎片有时可见.淡黄色。 (2)取本品粉末0.4g,加乙醇10ml,静置30分钟,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吴茱萸对照药材0.4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吴茱萸次碱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31页)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醇-三乙胺(19:5: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机。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 杂质不得过7%(附录50页)。 水分照水分测定法(附录57页第一法)测定.不得过15.0%。 总灰分不得过10.0%(附录59页)。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1.0%(附录59页)。

浅谈吴茱萸中生物碱类成分的研究进展

浅谈吴茱萸中生物碱类成分的研究进展 吴茱萸,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主温中下气, 止痛,咳逆寒热, 除湿, 血痹, 逐风邪, 开腠理,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 Benth、石虎 E.rutaecarpa (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 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 (Dode) Huang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 8~11 月果实尚未开裂时, 剪下果枝, 晒干或低温干燥, 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其味苦, 性辛热, 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寒凝疼痛、胃寒呕吐、虚寒泄泻等症的治疗。运用现代药物分析技术研究发现, 生物碱类成分为吴茱萸中主要成分, 药理研究则证明生物碱为其药理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 1 生物碱成分化学研究 1. 1 吲哚类生物碱吴茱萸果实中吲哚类生物碱目前分出的共有14 个, 包括吴茱萸碱(evodiamine)、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羟基吴茱萸碱(hydroxy- evodiamine)、雷特西宁(rhetsinine)、二氢吴茱萸次碱(dihydrorutaecarpine)、甲酰二氢吴茱萸次碱(formyldihydrorutaecarpine)、羧基吴茱萸碱(carboxyevodiamine)、N, N- 二甲基-5- 甲氧基色胺(N,N-dimethy-5-methoxytryptamine)、吴茱萸酰胺甲(goshuyuamide-I)[I]、吴茱萸酰胺乙

(整理)吴茱萸种植技术.

吴茱萸种植技术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诗中提到的茱萸便指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植物药材吴茱萸。 吴茱萸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为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其入药部分为吴茱萸的果实。药材名为吴茱萸,又名吴萸,茶辣等。主要功效是温中散寒,开郁止痛。 吴茱萸在我国长江以南各地均可栽培。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省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吴茱萸之乡,湖北的阳新县,来学习吴茱萸的种植技术。 一、植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吴茱萸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成年树可高达3~5m。叶片对生,单数羽状复叶。花为黄白色,雌雄异株。果实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每果含种子1粒,黑色,有光泽。 2、生长周期 吴茱萸定植后的2~3年便可开花结果。花期在6~7月份,果期在8~10月份。4年以后进入盛产期。30年后结果量逐年递减,到时需砍伐更新。 3、适宜环境 吴茱萸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适宜在海拔500m以下冬季较暖的地区生长。土壤最好是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 二、育苗 吴茱萸的繁殖分种子、扦插、分株等多种方法。今天主要针对初次种植,想发展此产业的地区讲解一下种子繁殖。此方法在二三月份进行。育苗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1、选地整地

在育苗地上撒上一层腐熟的农家肥作为底肥,每亩(667平方米)约3000~4000千克。然后用旋耕机对苗圃地深耕25~30厘米,将土翻松耕细。用锄头作成宽130厘米左右的畦。在畦上开浅沟,沟宽8-10厘米,沟深3-5厘米。 2、播种 ①种子处理 我们选用的是吴茱萸成熟果实的种子。播种前将种子撒上浓度为80%的多菌灵,每千克撒60克左右,用手搅拌均匀,这样可以防止入土后的种子发生霉变。 ②播种 播种时通过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捻动,使种子较为均匀的落在条沟里。种子的发芽率在60%左右,播种量为每亩13克左右,之后覆土,浇透水。 一到两个月后,长到5~10cm高的时候,这便进入了苗期的管理阶段。

吴茱萸妙用

吴茱萸妙用 吴茱萸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性味辛苦、温,有小毒,入肝、脾、胃经,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之功效,传统内服法主要用于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气痛、痛经、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等。然而,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发现,吴茱萸外用治病,也有较好的疗效,具有用药量少,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等优点。下面就简介吴茱萸外用治病验方九则,供参考: 一、治高血压病:将吴茱萸研为细粉, 20~30克,用醋调成糊状,睡前敷贴两足心,外用布包裹,一般敷药12~24小时后血压开始下降,自觉症状减轻。轻症敷1次,重症敷2~3次即显示明显的降压效果。 二、治痢疾:用吴茱萸6克,六一散9克,先将吴茱萸研细末后与六一散混匀,水调成糊状敷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 三、治小儿多涎症:用吴茱萸3份,胆南星1份,研末和匀,睡前取15克,用陈醋调敷双足涌泉穴,外用纱布扎紧,每次敷贴12小时,一般3~4次即愈。 四、治小儿腹泻:用吴茱萸12克研成细末,取未熟的米饭(俗称夹心饭)适量与吴茱萸粉合成饼,待温度适宜放在脐部周围,用纱布绷带包扎固定,时间为10小时,晚上敷用为宜。共治疗小儿腹泻患者35例,外敷1次治愈28例,其中年龄最大者5岁,最小者6个月,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五、治疗肠粘连:取吴茱萸60-90克,用锅炒烫,生姜30克,捣烂取汁,涂患者腹部,用纱布包裹炒热的吴茱萸,从右下至上腹,再至左上腹,反复热熨,每次约30分钟,临床共治疗100例,腹痛完全消失,饮食、排便恢复76例;腹痛基本消失、肛门排气、能正常进食18例;腹痛不减者6例。 六、治疗腮腺炎:用吴茱萸10克,虎杖根4.5克,犁头草6克,胆南星3克,共研成粉备用。2~5岁用药粉6克,6~10岁用10克,11~15岁用12克,15岁以上用15克,用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双侧涌泉穴,每天换药一次。 七、治鹅口疮:用吴茱萸、附子各10克,共研末后用米醋调为稀糊状,涂擦患儿两足心,先用塑料布裹一层,然后用洁净布裹一层,以不松不紧为宜,连用两次即可。

吴茱萸的栽培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3495836.html, 吴茱萸的栽培技术 作者: 来源:《农家科技》2017年第01期 吴茱萸为常用木本药材,以果实入药,具有温中、散寒、燥湿、疏肝、降压、止呕、止痛的功能,除药用外,还可作香料。2016年由于货源不足,市场需求量增大,导致商品价格上升:~200-250元/千克,与去年同比价翻了一番,后市走势将继续看好。因此,发展生产正当时,药农可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种植。吴茱萸野生资源分布在江西、湖南、浙江、福建、湖北、安徽、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省区,以“中花”品种价格最高,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均适合人工栽培。吴茱萸为落叶小乔木,平地、丘陵、山区都可种植,一年栽种,30年受益。 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育苗繁殖 1.伤根分蘖繁殖。吴茱萸分蘖力极强,可于冬季或早春,选择4年生以上的母株,将植株根际周围泥土扒开,在较粗的侧根上,用刀每隔7-9厘米处砍伤,施以适量农家肥,覆盖薄土,1-2个月后,自伤口处开始萌发出根蘖苗,培育1年,当苗高50厘米以上时,即可带根挖取另行定植。 2.扦插繁殖。选择4年生以上无病虫害的优良单株作母株。在冬季落叶后或春季新梢萌发前,从母株上剪取1年生发育充实的枝条,剪成20-25厘米长的插穗,每段需有3-4个芽,然后将上端截平,下端近节处削成马耳形斜面,每50根扎成1捆用500毫克/千克生根粉(ABT)或500毫克/千克萘乙酸(NAA)溶液快速(约10秒)浸蘸下切口1~2厘米处,取出稍晾干后扦插。插时在整好的插床上,按行株距10×5厘米划线,先用细木棒打引孔,再轻轻地将插穗插入孔内,避免碰伤皮层,插穗入土深度为穗长的112~113,插后随即按实压 紧,浇1次透水,并加盖弓形塑棚增温保湿,生根发芽后拆除。加强田间管理,培育1年,当苗高50厘米以上时,即可出圃定植。 二、移栽 自冬季落叶后至春季萌发前均可移栽。将地翻耕,除去杂草,耙细整平,然后按行株距 3×2米(每亩110株)挖穴,穴径和深各30-40厘米,每穴施入农家肥5千克左右,与底土混合均匀作基肥。然后每穴栽苗1株,要栽正、栽稳,使根部舒展,分层填土压实,浇透定根水。栽若后遇干旱天气,应及时浇水。 三、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定植后至植株封行前,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宜浅锄,避免伤根。栽后前3年内行间可套种草本药材或其它作物,除草也可结合套种作物进行。

吴茱萸穴位贴敷

吴茱萸的临床应用 吴茱萸,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嫩果经泡制凉干后即是传统中药吴茱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其性温热,味苦、辛,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燥湿止泻之功,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高血压或胃脘疼痛等症。 1.口腔疾病 1.1口腔溃疡:吴茱萸贴敷涌泉及神阙 俞梦瑾,宋玉娟,余秀梅。吴茱萸外敷治疗婴幼儿口腔溃疡120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8):1324—1325. 马贵廷,马平,刘志省,等。复方吴茱萸脐敷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报告【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3,29(2):94—95. 1.2鹅口疮:吴茱萸贴敷涌泉 陈晓红。吴茱萸与冰硼散外用治疗婴幼儿鹅口疮30例【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9(2):42—43. 1.3牙痛:吴茱萸贴敷涌泉 金央,章勤,孙津津,等。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早期妊娠牙痛39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8):796—797. 2.呼吸系统疾病: 2.1急性咽炎及急性扁桃体炎:吴茱萸贴敷涌泉 葛善为。吴茱萸肉桂涌泉穴贴敷配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赵长江。生大黄吴茱萸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胃火炽盛证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3,9(5):48—50. 2.2咳嗽:吴茱萸贴敷大椎、肺腧、天突、脾腧、膻中 王晶。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咳嗽(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许坚,庚慧,许桂媚。吴茱萸末穴位贴敷治疗咳嗽86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2):889. 2.3排痰:吴茱萸贴敷天突、定喘、肺腧 许媚媚,尹闺琛。吴茱萸粉外敷穴位促进呼吸衰竭病人肺部排痰的效果观察【J】。 江西中医药,2014(7):40—42. 2.4呼吸道感染性发热:吴茱萸贴敷涌泉、大椎 韩选明,杨茹,郭建春,等。吴茱萸穴位贴敷配合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4(3):295—296.

吴茱萸种植

吴茱萸种植--项目可行性报告 吴茱萸分大花吴茱萸、中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等几个品种,以中花吴茱萸的市场销量为最佳,且大多出口东南亚一带,吴茱萸做香味也有一部分。目前市场上以中花走销为主,故种中花品种为宜。其次是小花吴茱萸。因大花吴茱萸的果实颗粒比较大,消费市场不太接受,药性比中、小花吴茱萸稍差,因此其商品价和苗价相对比较低。吴茱萸因前几年生产发展不平衡,近两年供需矛盾突出,故使商品价格直线上升,每公斤反弹已达35-38元左右。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开始,中成药麝香虎骨膏配料用量年年上升,形成货少价昂之势。 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西、贵州、云南、四川、陕西、湖南、湖北、安徽、福建及浙江等地,中性、微咸性或微酸性的土壤都能生长,一般要定值2-3年以后才能采收果实,管理得当株产干果一般2-3公斤以上,每667平方米(1亩)产200-300公斤左右,少量栽植当年可少量挂果,3 -4年进入盛果期。管理粗放,且周期不是很长。 一、项目背景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的干燥将近成熟果实,又名吴萸、吴萸子、淡吴萸、吴芋、吴于、吴椒、棍子、苯榝、榝子、搅子、樾子、椒子、茱萸子、荣子、辣子、漆辣子、米辣子、伏辣子、臭辣子、气辣子、茶辣子、石虎子、曲药子、疏毛吴茱萸、储油子、毛脉吴茱萸、纯幽子、臭泡子、左力等。 二、市场分析 吴茱萸为常用温里药,具温中散寒、开郁止痛之功效。长用于治

疗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胱腹冷痛、胃冷吐酸、脚气水肿等症,外治口舌生疮。吴茱萸内服多用于治疗寒湿之证、肠胃疾病等,亦可用于高血压、心绞痛、胆心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性肝损害、神经性吸气、排尿性晕厥、口腔病、高血压、阳痿早泄、慢性前列腺炎、虚寒性胃痛、腮腺炎、泄泻、麻痹性肠梗阴、小儿消化不良等。远销两广、港澳、苏联、日本、韩国、东德、西德、东南亚、南洋群岛、俄罗斯及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深受欢迎。 三、项目建设有利条件 项目所在地为著名四大药都之一的樟树市昌付镇,昌付镇种植吴茱萸的历史悠久,中花品种为当地独有,当地农民非常熟悉种植、采收技术,也具有较高的种植吴茱萸的积极性,他们将积极参与配合项目实施;市、县、乡都有吴茱萸专业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长期在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和科技推广,具有丰富的吴茱萸种植经验,种植技术及管理水平较高,可为吴茱萸种植提供技术保障。 国家、省、市对吴茱萸种植项目都有扶持资金或补助经费,对种植吴茱萸所得收入按照税法规定享受农业产业化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各县、乡均把吴茱萸种植作为招商项目给予扶持和税费减免。四、项目投入概算 一、第一年: 项目用地租赁费:30-60元/亩/年×500亩=1.5-3万元; 1、清山费:30元/亩×500亩=1.5万元; 2、人工种植费:0.2元/株×(500亩×111株) =1.11万元;

吴茱萸炮制 不一样的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吴茱萸炮制不一样的方法 导语:吴茱萸是常见的中药药材,在临床上有很多应用,治疗牙痛,湿疹,口疮,呕吐等症状,吴茱萸炮制的方法在古代和现代有一些差别,大家可以了解 吴茱萸是常见的中药药材,在临床上有很多应用,治疗牙痛,湿疹,口疮,呕吐等症状,吴茱萸炮制的方法在古代和现代有一些差别,大家可以了解一些关于吴茱萸炮制的现代方法。 1、古代炮制方法 汉代有炒法(《玉函》)。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盐制、醋制(《雷公》)。唐代有姜汁制、酒制(《食疗》),熬制(《外台》)等法。宋代有炒令熟、炒令焦、醋制、焙制(《圣惠方》),煨制(《博济》),汤浸(《衍义》),“水浸去涎炒”、醋浸炒、酒浸炒、黑豆制、汤浸去涎大豆同炒(《总录》),酒醋童便复制(《局方》),盐制(《总微》),米醋熬(《三因》),汤煮(《妇人》),蒸制、童便浸(《朱氏》)等炮制方法。元代有汤洗焙干(《脾胃论》)、酒洗焙(《宝鉴》)、盐炒(《丹溪》)等法。明代有烫浸炒黄、醋浸炒黄、酒浸炒香熟、酒醋小便米泔或猪胞酒醋小便盐复制、火炮、酒醋制、破故纸炒(《普济方》),水浸、黄连炒、牵牛子炒(《奇效》),汤泡烘干(《蒙筌》),煮制(《撮要》),汤浸去苦汁盐水炒(《入门》),滚盐汤泡去毒炒(《仁术》),盐汤泡焙干(《必读》),童便制(《景岳》),炒黑(《济阴》)等方法。清代有黄连制(《握灵》)、盐汤洗焙干(《本草汇》)、沸水泡(《崇原》)、盐炒童便煮(《说约》)、糯米煮制(《本草述》)、酒洗(《金鉴》)等炮制方法。 2、现代炮制方法 1、吴茱萸: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果柄、枝梗。 2、制吴茱萸:①取甘草片置锅内,加水(1:5)煎煮两次,去渣,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药热奄包--吴茱萸炒粗盐

中药热奄包——吴茱萸炒粗盐 1. 治疗颈型颈椎病 (1)背景:吴茱萸穴敷大椎穴,可以通络止痛,温经助阳,缓解肌肉紧张,吴茱萸的外用,扩大了吴茱萸的应用范围,吴茱萸加粗盐热敷大椎穴结合针刺疗法,具有很强的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 (2)方法:吴茱萸炒粗盐热敷疗法: 取吴茱萸500 g加粗盐500 g,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后装入双层布袋,袋口用布绳封口,用微波炉550 ℃ ( 或中高火) 加热 4 min,加热后将热敷包放置在大椎穴,同时在大椎穴部位垫一治疗巾隔热,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引起烫伤,护士双手拿热敷包在大椎穴部位来回滚动,至皮肤发热、发红,每次治疗时间约30 min,每天1 次,每5 d 更换1次吴茱萸热敷袋,10 d 为1个疗程。[1] 2.治疗腹痛腹胀、癃闭、便秘、阳脱证、痛风、胃痛、脐腹痛、下腹部冷痛、腰痛等寒证 (1)背景:中医认为,吴茱萸味辛、苦而热,归肝、脾、胃、肾经,有疏肝下气、散寒止痛、燥湿降逆之效,用于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本草衔义》谓吴茱萸下气最速。《本草备要》谓其利大肠壅气,李东垣也说: “浊阴不降,厥气上逆,甚而胀满,非茱萸不可治也。”《别录》及《药性论》谓之“大热”,堪称气味俱厚,不论是皮肤吸收还是对穴位、经络的刺激都很明显。粗盐有强筋健骨、软

坚散结的作用,炒热外敷可透过皮肤直达经络,体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两者合用有疏通脏腑经脉,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等,充分发挥药效。[2]《外台秘要方》:病后胁胀:天行病后,两胁胀满,熬盐熨之(《救急方》:脱阳虚证: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小腹紧痛,冷汗气喘。炒盐熨脐下气海,取暖。《圣济总录》:治小便不通,脐下急痛,胀闷欲绝,盐熨方:盐(二升),上一味,铛中炒令极热,布帛裹熨脐下,以小便通快为度。《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治霍乱吐泻,心腹作痛。炒盐二碗,纸包纱护,顿其胸前并腹肚上,截以熨斗,火熨,气透则苏,续又以炒盐熨其背,则十分无事。《普济方(卷358至卷480)》:治诸淋及大便五六日不通。心腹烦满。用海盐不拘多少。烧盐熨小腹即通。于脐中以手摩良久即通。大人用之亦得。一方青颗盐。《 溪秘传简验方》:偏头风久不愈者。晴明时将发分开,用麝香五分、皂角末一钱。薄纸裹,置患处,以布包炒热盐熨之,冷即易,数次效。《仲景伤寒补亡论》:脐下冷结。或关阳去者。大小便不通。服药虽多。不见效。炒盐熨脐下。须臾即通。《简明医彀》:妇人小腹为冲任之脉,血之海。忽感严凝之寒,客于脉络则气血留滞,激搏而痛;得温暖则气血和通而痛止。内服温散之药,外炒盐熨,或烧热物熨之。脉多沉紧。如临经时腹痛,调经门捡方治。《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冷秘。宜炒盐熨其小腹。《外科备要》:凡手足或身上忽然一块肿痛,或走移他处,其色焮红,不起圆晕,参差凸起,按之滚热者,服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桂枝、川芎、五加皮、威灵仙,姜葱引。在下部加牛膝、苡仁;在手背者加姜黄。外

吴茱萸高产栽培技术

吴茱萸高产栽培技术 吴茱萸又名茱萸子、曲药子。系芳香科落叶小乔木,是名贵的中药材。吴茱萸适应性强、生长快,一般栽培3年即可采集果实,加工入药。 近年来随着药材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价格也随之上扬。 吴茱萸又名茱萸子、曲药子。系芳香科落叶小乔木,是名贵的中药材。吴茱萸适应性强、生长快,一般栽培3年即可采集果实,加工入药。近年来随着药材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价格也随之上扬。因此适时发展吴茱萸栽培不失为山区多种经营途径之一。其高产栽培技术是: 1、选地与整地。栽培地应选用海拔较低、背风向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坡脚地为好。地下水位过高,土壤黏重,易积水的地方则不宜栽培。整地时按株行距3.30米X3.30米,每亩按60株的造林密度打点挖穴。整地时宜于秋季进行;坡地较大的可采取块状整地, 其规格是长、宽、深分别为60厘米x60厘米x40厘米或带状地60厘米x40厘米深,坡度较小或平地可用全垦方式,适度套种。 2、苗木繁殖。吴茱萸繁殖方法可采用种子或插条育苗。种子繁殖可冬插也可在清明节前后播种,播种1个月后即可岀苗。插条繁殖可于11-12月或第二年1-2月采集粗壮的枝条剪成20厘米长的小段, 在高垄上按25厘米行距斜插土中,保持一半露出土而。插前用比播穗稍粗的硬签引孔,然后搭棚遮阴。遮阴棚高度以50厘米为宜,也可用遮阳网遮阴。插条后要浇足水,保持土壤湿润。一般4-5月份萌芽生根。 3、栽培管理和采收。应选在冬季落叶后或第二年萌发前栽植,以春季栽植效果最佳,栽培时苗木要竖直,树根要自然伸展。先用表土

填实,两分层回填踏实,使根与土壤充分接触,浇透定根水,再盖上层浮土,保持土壤的通透性,在肥料施用上应以有机肥为主,每株可用饼肥60千克或鸡粪每株3-5千克,结合整地一并施入穴中。同时适时多追肥,防止落花落果。夏季应多施磷、钾、硼肥,少使氮肥。适度喷施防落果素效果为好。 定植3年后于小暑至立秋间,当果实由绿变黄,但尚未完全变黄时,摘下全穗果实晒干。如遇雨天可用微火烘烤,火不宜过大,以免油质挥发影响质量。

吴茱萸低产原因及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吴茱萸低产原因及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摘要: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以干燥近成熟果实入药,是传统的中药材?但野生资源少,为零星分布,商品吴茱萸主要靠人工栽培生产?在总结了桂林市的吴茱萸种植示范基地的种植经验上,论述了吴茱萸低产原因和高产栽培技术,以及采收加工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吴茱萸;低产原因;;高产栽培技术 Study on the Low-Yield Cause and High-Yield Techniques of Evodia rutaecarpa Abstract: Dry and almost mature Evodia rutaecarpa(Juss.) Benth. fruit was used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 Now, the wild resources were ad-hoc distribution. The commercial evodia mainly depended on the cultivation. The low-yield reason, the high-yield techniques and the key points in harvest and possessing of evodia were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planting experience in Guilin demonstration base. Key words: 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 low-yield cause; high-yield techniques 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为芸香科(Rutaceae)落叶小乔木,以干燥 近成熟果实入药?主要成分吴茱萸碱(分子式C19H17N3O)和吴茱萸次碱(分子式C18H13N3O)?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等功效[1]?商品吴茱萸主要来源于人工栽培生产,野生较少?吴茱萸的栽培历史约为300年,主产于贵州?云南?湖南?广西?陕西?浙江等省区?此外,江西?湖北?安徽?福建等省亦产[2-7]?2007年起,我们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了吴茱萸良种繁育及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应p 1.3.2褐天牛幼虫蛀入树干或枝条内,啃食木质部,造成树势衰退或断枝,严重时引起植株死亡,降低产量?7~10月危害严重,此时是果实生长和采收期? 1.4采收时期不当 吴茱萸收获期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早熟品种在小暑后开始收获,晚熟品种在立秋后开始成熟?一般在果实由绿变黄尚未充分成熟时为最佳采收期,采收过早则产量低?品质差;过迟则果实开裂脱落,影响产量和商品质量?采收时间若不在晴天,则不能及时晒干或晾干? 2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2.1建园选址

吴茱萸工艺规程

目录

2、生产工艺流程

4、质量监控:见“SCGL533901 吴茱萸生产关键工序质量监控要点”。 5、原辅料、半成品、成品质量标准 5.1 吴茱萸原料质量标准:见“ZLJS100101 原药材质量标准”。 5.2 吴茱萸中间产品质量标准:见“ZLJS400101 饮片中间产品质量标准”。 5.3 吴茱萸成品质量标准:见“ZLJS500101 饮片成品质量标准”。 6、包材质量标准和文字说明 6.1 包材质量标准:见“ZLJS300101~ZLJS300601包装材料质量标准” 6.2 包装说明文字: 品名:吴茱萸 规格: 产地: 重量: 产品批号: 生产日期: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生产企业:

7、生产区的工艺卫生要求 7.1 生产区卫生要求:执行“CSGL001401一般生产区环境卫生管理规程”, 7.2 生产区清洁工作要求:执行“CSSOP000301一般生产区厂房清洁规程”, 7.3 生产区人员卫生要求:执行“SCGL000101一般生产区个人卫生规程”, 7.4 生产区工作服管理要求:执行“SCGL005701一般生产区工作服管理规程” 9、技术经济指标核算 9.2包装材料物料平衡 使用量+残损量+剩余量 塑料袋物料平衡= ×100% (99.0-101.0%) 本批领用量 使用数+残损数+剩余数 标签物料平衡= ×100% (99.0-101.0%) 本批领用数

10. 技术安全及劳动保护 10.1 员工转岗或新工上岗前均要进行安全操作培训,熟悉本岗位的操作要点、质控要点及注意事项。 10.2 严格按工艺规程和岗位标准操作程序操作,切忌擅改工艺和岗位操作方法,工作应严肃认真。 10.3 电机设备严禁用水直接冲洗,清洁时亦不可用湿布擦拭。在确保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方可开机,以防轧手等事故发生。 10.4 设备定期保养,严格按设备维护保养管理制度操作使用。 10.5 拣选、干燥、筛分等产尘、产湿岗位应有除尘排湿装置。 11、劳动组织和岗位定员 11.1 劳动组织 11.1.1 由生产部下达生产指令,车间依此组织生产。 11.2.1 车间根据生产指令从仓库领用原料组织生产。按生产工序依次为拣选、包装,经检验合格后入库。 11.3.1 生产班制:为一班制。

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快速测定吴茱萸中生物碱

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快速测定吴茱萸中生物碱陈焕文 1,3 郑健 32,3 王伟萍1 陈昌林1 王志畅11(东华理工学院,抚州344000) 2(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北京100089)3(吉林大学化学院,长春130023) 摘 要 生物碱是许多中草药的活性有效成分,其含量的多少和种类的差异是导致中草药品质差异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DESI 2MS )能够在不需要样品预处理的前提下进行复杂基体样品分析的特点,采用酸性甲醇2水混合溶液作为喷雾试剂,在优化了的实验条件下快速获得了吴茱萸的DESI 2MS 指纹谱图,然后利用串联质谱对其中有重要活性的5种生物碱进行了结构鉴定。实验表明,基于固体表面解吸电离质谱分析的方法不需要萃取2分离手续,单个样品测定时间不超过1.5m in,大幅度提高了分析速度,有望在药品品质的在线监测和工艺过程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吴茱萸,快速测定,生物碱  2008203226收稿;2008211224接受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0505003)资助项目 3E 2mail:zhjianhb@g mail .com 1 引 言 吴茱萸(F ructus Evod iae )是常用的中草药之一,其品质最好的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未成熟果实,具有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疏肝、散寒、止呕等多种功效。吴茱萸在中成药中需要粉碎后制作散剂或丸剂,临床上多作单方或复方用于治疗胃腹冷痛、高血压、寒疝疼痛、神经性皮炎、口腔溃疡及疥疮等[1]。研究认为,其主要活性成分为吴茱萸生物碱[1,2] ,生物碱的种类和含量与吴茱萸的品质相关。到 目前为止,对吴茱萸生物碱的测定方法主要有薄层扫描,毛细管电泳及高效液相色谱法[2~4]。这几种测 定方法为吴茱萸中的两种主要生物碱(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提供了较为满意的定性定量信息,由于灵敏度、参照物等方面的影响,对吴茱萸中尚缺少标准物质的生物碱成分的检测显得无能为力。液2质联用技术具有极强的定性能力,可有效地分析复杂混合物的单个和多个组分,曾经用来对吴茱萸生物碱进行分析[5]。但在常规LC 2MS 联用中,首先要将制药工艺中已经粉碎的样品进行萃取,然后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色谱分离,最后才能够用电喷雾电离(ESI )或大气压化学电离(APC I )质谱检测。 电喷雾解吸电离(DESI )是一种新兴的离子化技术[6~8],其主要优点是能够在大气压下直接对固体 表面的痕量物质进行解吸电离,形成离子后被质谱检测。由于在大气压下进行操作(样品更换等较便利)和不需要样品预处理,使得DESI 适合于进行现场、在线分析,具有灵敏度高、速度快、特异性好等特点。自DESI 于2004年后期问世以来,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各种爆炸物现场检测[9,10]、生物组织的质谱成 像[11]、植物中生物碱分析[12]、各种形态的化学药品在线分析[13]、食品分析[14]和临床样品分析[15]等领域。本实验将DESI 2MS 用于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干燥未成熟果实的快速分析。结果表明,DESI 2MS 不但 可用于化学制药工业中对成药品质进行监测[12],还可根据吴茱萸中主要生物碱组分对吴茱萸的真伪进 行快速鉴定。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LT Q 线性离子阱质谱仪(美国热电菲尼根质谱公司);电喷雾解吸电离(DESI )离子源(自制);红外光谱仪的制样器(天津天光光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吴茱萸、曼陀罗等药材(南昌开心人中药房);甲醇、甲酸、氨水,均为分析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去离子水,实验室自制。 第37卷2009年2月 分析化学(FE NX I HUAXUE ) 研究报告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 m istry 第2期237~241

吴茱萸田间管理

吴茱萸田间管理-幼树管理 (1)中耕除草。吴茱萸不耐荒芜,种植后应适时中耕除草,以使田间无杂草。中耕时不宜过深,以不伤根,并使表土疏松不板结为宜。 (2)水分管理。幼树定植后应做好抗旱排涝工作。平地建园应开深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山地建园应注意做好水土保持。若遇干旱,有水源条件的可以采取浇水抗旱措施。如果没有水源条件,可在干旱季节来临前,在苗木四周浅中耕后搞地面覆盖。覆盖材料可就地取材,如割去山地杂草,铺于树干周围,直径1米厚10~20厘米,其上再押土或者石头,防止被风吹走。 (3)开垦扩穴。幼树定植前如果未进行深翻改土,只是挖定植穴的,应在定植后1~4年内逐年扩穴。如在梯田上种植,可先将梯田内壁深翻,以后对外壁深翻,外壁回填土较多的,可不进行深翻;如在坡地种植,可隔年隔行进行深翻,但在4年内全园要深翻一遍。 (4)行间套种。成片种植时,在株行间可间套种其他药用植物、绿肥或农作物。以低矮作物为主,如菊花、鱼腥草、益母草、大豆、西瓜、南瓜等。 (5)合理施肥。新植幼树除施足基肥外,成活后应及时补施速效性肥料。一年中以施用3次为宜,分别在早春萌芽前、6月开花前和冬季落叶后

施入。幼树以氮肥为主,每株每次使用尿素0.1千克随水浇施。如用水不便,可在下小雨前后撒施。随着树龄增加,可逐渐增加施肥量。幼树定植第三年开始,应控制氮肥施入量,增施钾肥,每株每次可施钾肥0.2千克,也可直接施入氮磷钾三元复合肥,以增强树势,促进花芽形成,为结果做准备。可采用穴施法、环状沟施肥法或放射状施肥法。 (6)定形修剪。定形修剪的对象是幼龄期吴茱萸通过修剪促进侧枝形成,培养骨架,塑造树形形6成广阔的结果面,为早产、丰产、稳产打下基础。定形修剪一般分三步完成,第一次在定植当年5月进行,第二次在定植当年落叶后至次年发芽前,第三次在定植第二年落叶后至发芽前。修剪方法:当吴茱萸株高达到80~100厘米时进行第一次修剪,剪去主干顶端,促其发枝。在向四周生长的侧枝中,选留3~4条健壮枝条,培育成主枝。第一年冬季落叶后到次年发芽前在主枝上选留不同方向生长发育充实的3~4个枝条,在每个主枝上培育出副主枝。定植第三年冬季,在副主枝上选留3~4个不同方向发育良好的侧枝,使其成为矮干低冠、外圆内空、树冠开展、通风透光的自然开心形丰产树。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冬季还要适当地剪除过密枝、重叠枝、徒长枝和病虫枝,对枝条粗 壮、芽苞饱满的枝条应保留,促其形成结果枝。

药学综合之《中国药典》吴茱萸

药学综合之《中国药典》吴茱萸【别名】吴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 【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 var. bodinieri (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性状】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鉴别】(1)本品粉末褐色。非腺毛2~6 细胞,长140~350 μm,壁疣明显,有的胞腔内含棕黄色至棕红色物。腺毛头部7~14细胞,椭圆形,常含黄棕色内含物;柄2~5 细胞。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10~25μm;偶有方晶。石细胞类圆形或长方形,直径35~70μm,胞腔大。油室碎片有时可见,淡黄色。 (2)取本品粉末0.5g,加盐酸溶液(1→100)10ml,用力振摇数分钟,滤过。取滤液2ml ,加碘化汞钾试液1滴,振摇后,生成黄白色沉淀;另取滤液1ml,缓缓加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2ml,置水浴上加热,两液接界处生成红褐色环。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水-四氢呋喃-乙酸(51:48:1: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5nm。理论板数按吴茱萸胺峰计算应不低于7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吴茱萸胺、吴茱萸次碱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 各含0.1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13g,精密称定,加入甲醇80ml,加热回流5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回收甲醇至适量,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上述两种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吴茱萸胺(C19H17N3O)和吴茱萸次碱(C18H13N3O)的总量不得少于0.20%。

吴茱萸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吴茱萸 药材名称: 吴茱萸 拼音名称: WUZHUYU 别名: 曲药子、伏辣子、茶辣、随萸子、吴萸、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 科属: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 产地: 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西。 性味: [性味、归经]辛、苦,大热。有小毒。入肝、胃、脾、肾经。 功效: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杀虫。 中成药: 共有99种中成药使用吴茱萸:复方木香小檗碱片癣湿药水小儿健脾贴膏复方田七胃痛胶囊左金胶囊胃逆康胶囊泻痢消胶囊小儿腹泻外敷散消食贴痛经软膏等。 应用:

1、寒凝腹痛。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疗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每与生姜、人参等同用,治疗厥阴 头痛,干呕吐涎沫,苔白脉迟等;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疗寒 疝腹痛;与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治疗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与木瓜、苏叶、槟榔等同用,治疗寒凝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 2、胃寒呕吐。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善散寒止痛,还能疏肝解郁,降 逆止呕,兼能制酸止呕。常与干姜、甘草同用,治霍乱心腹痛,呕吐不止; 与半夏、生姜同用,治疗外寒内侵、胃失和降之呕吐;配伍黄连,可治疗肝郁 化火、肝胃不和之胁痛口苦,吞酸。 3、虚寒泄泻。本品性味辛热,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同用。 配伍效用: 1、吴茱萸配伍大枣:吴茱萸温肝暖脾、降逆止呕;大枣甘温,补脾和胃、养血安神。吴茱萸得大枣则温散而不燥烈,大枣得吴茱萸则益气养血而不壅滞。 二药合用,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妊 娠恶阻以及厥阴头痛、干呕等症。 2、吴茱萸配伍当归:吴茱萸辛热燥烈,疏肝行气、温中散寒,善下行温肝肾、暖胞宫;当归辛甘而温,补血行血,为妇科养血调经之常用之品。吴茱萸得当 归则温散而不伤阴血,当归得吴茱萸则补血而不凝滞。二药伍用,其温经活血、调经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月经延期、量少而黑、少腹冷痛因冲任虚寒所 致者以及寒滞肝脉之疝气疼痛。 3、吴茱萸配伍党参:吴茱萸辛苦性热,芳香而燥,入肝、脾、胃经,有温肝暖脾、降逆止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党参补中益气、养血生津。二者 合用,温中寓补,有散寒补虚之功效,用于治疗胃中虚寒之食谷欲吐、胸膈满闷;肝寒犯胃之呃逆吞酸以及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4、吴茱萸配伍生姜:吴茱萸温中下气而降逆;生姜温胃散寒而止呕。二者合用,有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胃寒呕吐或厥阴头痛呕吐涎沫者。 5、吴茱萸配伍小茴香:吴茱萸散寒除湿;小茴香散寒止痛。二者合用,有散寒除湿、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下焦寒湿所致之脘腹疼痛、疝痛、及宫寒 不孕、月经不调、痛经等因寒而致者。 用法用量: 煎服,1.5~4.5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中药刨制——吴茱萸炮制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 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 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var.offcinalis(Dode)Huanp或疏毛吴茱萸 Evedia rutaecarpa (Juss.)Benth.var.bodinieri (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炮制方法】 一、净制除去杂质(《药典85》)。 二、炮炙 1.甘草制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焖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晒干。每吴茱萸100kg,用甘草6kg(《药典85》)。 2.盐制取净吴茱萸于适宜容器内,加入盐水拌匀,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裂开,稍鼓起时,取出,放凉。每吴茱萸100kg,用食盐3kg(《规范》)。 3.炒制取吴茱萸,除去粗梗,筛去灰屑,用清炒法,炒至发泡,较原色稍深为度(《四川》)。 4.姜制取净吴茱萸,加生姜汁拌匀,炒干为度。每吴茱萸100kg,用生姜25kg取汁(《浙江》)。 5.酒制 (1)将净吴茱萸与黄酒拌匀,焖润酒尽,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裂开为度,取出,放凉。每吴茱萸100kg,用黄酒20kg(《河南》)。 (2)取原药拣净杂质及梗,筛去灰屑,置于锅内,用文火边炒边洒酒,炒至呈褐黑色,微发泡,有香辣气,取出晾冷。每吴茱萸100kg,用白酒10kg(《云南》)。 6.黄连制取黄连,捣碎,置锅内加水适量煎汤,捞出黄连渣,倒入净吴茱萸,焖润至黄连水尽时,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晒干。每吴茱萸500kg,用黄连60kg(《云南》)。 7.甘草、盐制 (1)拣去杂质及果柄置缸内,另取甘草置锅中,加15倍量水煮沸2小时,舀出,过滤,再将甘草渣复置锅中,加10倍量水,煮沸1小时,过滤除去甘草渣,合并两次甘草水置锅中煮沸后,趁热倒入已盛吴茱萸的缸内浸泡,不断翻动至吴茱萸泡至发胖吸尽甘草水,捞出晒干。再用油砂炒至变色,发炮为度,即时筛去油砂,趁热喷淋盐水拌匀,放凉即得。每吴茱萸100kg,用甘草6kg,盐2kg(《湖南》)。 (2)取甘草片与盐共置锅中,加适量水熬汁,捞去渣,将吴茱萸倒入锅中,煮至汁尽时,取出,晒干。再置锅中用文火炒至稍鼓起变色,取出,晾凉。每吴茱萸10kg,用甘草300g,盐120g(《吉林》)。 8.醋制将净吴茱萸与醋拌匀,焖润至醋尽,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裂开为度,取出,放凉。每吴茱萸500kg,用醋90kg(《四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