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用思维导图的课例

运用思维导图的课例

运用思维导图的课例
运用思维导图的课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琦君的课文《桂花雨》,(板书课题)我们知道作者小时候最喜欢的花是——桂花(板书:爱桂花),作者最爱桂花的原因是?(香)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感受摇花乐。

1.桂花的香,作者喜欢,告诉你,其实呀,小时侯的作者更喜欢的是“摇桂花”。(板书:摇桂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桂花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板书:乐)

2.“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考。”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读第三自然段,这遍默读,边读边思考:从哪里可以感受到作者摇桂花的快乐?(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要边读边圈画)

学生交流。

A.出示课件:“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1)这句话中哪些字词特别吸引你?(大事、老是、缠)

(2)你什么时候会缠着你爸妈?你是怎么做的?

(3)你觉得当时作者是怎么缠着母亲的?可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4)现在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急切)指名读。

B.出示课件: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1)作者要忙着铺竹席,还要使劲摇桂花树,她不累吗?怎么还觉得快乐呢?

(作者喜爱摇桂花,做自己喜欢的事只会觉得快乐,不会觉得累,而且能帮到大人忙也很快乐。)

(2)指名读,读出摇桂花时的快乐。

C.出示课件: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哪个字最能体现出作者的快乐?(喊)

(2)作者看到了什么,或者感受到了什么?竟然禁不住喊出声来?

(3)通过这个“喊”字,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兴奋)

(4)此时此刻,满头满身桂花的我,心里装着满满的快乐!所以作者禁不住喊出声来。让我们也来感受下作者的兴奋。女生读。

(5)这段话中,作者除了用文字表达自己快乐的情感,细心的你能不能发现作者还用了什么方式来传达自己的快乐?

(感叹号!是呀,作者连用了三个叹号,可想而知,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是多么欣喜!这已经不能全部用语言来表达了。作者连用了三个感叹号来帮助他表达感情。)

(6)我们请男生来朗读,让我们把作者三个叹号表达的快乐通过朗读体现出来:“桂花纷纷……好香的雨呀!

3.过渡:同学们,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雨,怎能不让作者兴奋快乐呢?这诗情画意的雨、这心满意足的快乐,怎能不在作者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沐浴着这纷纷飘扬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子香,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在关心着桂花雨,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

学生交流。

A.(母亲)出示课件: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这里可以读出母亲对摇桂花十分的放在心上,时时关注着天气的变化,因为被风雨吹打过的桂花香味会差多了。)

B.(父亲)出示课件: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母亲撮桂花前要先洗净双手,父亲闻着桂花香就能口占一绝。)

3.同学们,作者对桂花的喜欢在童年摇桂花的欢声笑语里,母亲喜欢桂花在她

那细腻的一言一行里,父亲对桂花的爱则在他的口占一绝里,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第三自然段,一起去感受作者一家人喜欢桂花的那份情,齐读第三自然段!

4.除了这些人,还有没有人关心这场桂花雨了?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出示课件: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桂花晒干,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1)全家动员,和一系列动作都能让我们感受全村人对桂花的喜爱。

(2)我们常常说“金秋十月,桂子飘香”,文章中整个村子却是“全年”都沉浸在桂花香里,作者是写错了吗?(不是,桂花做成了各种东西,让村子整年有桂花香)

(3)生活中处处有桂花:桂花的清香,桂花卤的可口,桂花糕的香甜,桂花的丰收给全村人带来了享受,带来了快乐!让我们满怀着丰收的喜悦一起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新的体验:桂花摇落以后……(读)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感受思桂花。

1.是呀,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人们每时每刻都能享受着桂花带给他们的快乐。后来,作者一家移居台湾,从此离开了家乡。以后每次从外地回家时,爱桂花的我总要给同样爱桂花的母亲捧上一大袋桂花。

课件出示: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1)母亲想念家乡的桂花,(板书:思桂花)真的是外地的桂花没有家乡的桂花香吗?(不是)

(2)那么为什么就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她比的是桂花香气的浓和淡吗?

(不是,母亲对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是有感情的,所以会觉得故乡的金桂最香。在母亲眼里多了一份思乡情!)板书:情

2.让我们一起走进母亲的情感世界,一起满怀深情的读一读。

3.句式练习:桂花雨让作者和母亲魂牵梦绕,所以在他们眼里出示课件:“桂花还是故乡的香。”当你有一天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你会说什么?请你模仿这个句子“()还是故乡的()”再写两三句。

生交流,并将好的句子贴在黑板上,组成一首小诗,请学生给诗歌起题目,并朗读。

过渡: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浓。母亲难忘,我亦难忘。出示课件: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师读)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爱桂花其实就是爱故乡呀,思桂花其实就是思故乡。愿那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飘落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

四、拓展作业。

1.我们学习的课文《桂花雨》是根据绮君的作品改编的,请同学们去读读原文。

2.有兴趣的同学们课后去读读绮君的作品《水是故乡甜》,读完作品,我想你会认识一个更加完整的绮君。

六、板书设计:

12.桂花雨

爱桂花——香

摇桂花——乐

思桂花——情

分享:

1

喜欢

赠金笔

阅读(974)┊评论(0)┊收藏(0)┊转载(0)┊喜欢▼┊打印┊举报已投稿到:排行榜

前一篇:【原创】表扬是前进的动力

后一篇:【原创】《老师,您好》教学反思

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做第一个评论者吧!抢沙发>>

发评论

更多>>

?

?

?

?

?

?

?

?

登录名:密码:找回密码注册记住登录状态

评论并转载此博文

《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者:薛法根(著名特级教师)

整理与评析:叶秋莲(徽州区下街小学)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桂花雨》,请同学们看到黑板上的读拼音写词语,请你写在笔记本上,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学生写,略)

师:边巡视边笑着说:“有人在偷看,偷看课文可以,不要偷看同桌的,说不定他也是错的。”

[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告诉学生,不会写的时候要去查找正确的答案。小学生识记生字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今天因为看别人写的是个错的,久而久之,那以后想改正就有点难了,所以第一印象一定要正确。]

(学生陆续写好并举手)

师:请第一名的上来写第一行,第二名的上来写第二行。

[师生一起批阅第一行词语:(糕)饼(尤)其新(鲜)]

师:完全正确奖励他一颗五角星,请写对的同学也奖励自己一颗五角星。

(生在本子上奖励自己一颗五角星。)

师:请你们把这三个词语连起来再加个句号读一读。

生:糕饼尤其新鲜。

[从字到词再到句子,教得轻松自然如行云流水,不流任何痕迹,这就是薛老师的高明之处。]

师:“尤其”相当于哪一个词的意思,看谁聪明。

生:非常

师:不是很准确

生1:特别生2:格外

师:对了,有“特别”、“格外”的意思。

(师生共同批阅第二行,批到“吩咐”一词,问写这词的同学。)

师:“吩咐”,我们两人谁可以吩咐谁?

生:老师,您可以吩咐我。

师:那在家里,谁可以吩咐谁啊?

生1:爸爸妈妈生2:爷爷奶奶生3:外公外婆

师:那你可以吩咐谁啊?

生1:我没人可以吩咐,在家里没人比我小。(众笑)

生2:我在家里可以吩咐我的弟弟和妹妹。

[“吩咐”一词适用于长辈对晚辈,薛老师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轻松解决这一问题。]

(批到错词“挑捡”)

众生:错了!

师:错了?

众生:对了!(众笑)

师:到底是错了还是对了,别看我,去看你的书。

(看书后,师生共同改正“捡”为“拣”,重点区分两字的不同含义,随机进行了选取字填空的训练。)

师:请全对的同学奖自己一颗五个角的星——五角星,错一个的奖自己一颗三个角的星——三角形,错两个的有没有角啊。

[评:字词教学不一定每个都教,学生会的就不用再教。在这一环节薛老师进行了选择性教学,对关键性的词语“尤其、吩咐、挑拣”他作了重点教学。]

师:这些词都出现在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琦君,原名潘希真……(略)师:请你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并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并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生自读课文,略)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并且任务布置得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

师:这一场又一场的桂花雨给人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1:美!生2:香!生3:乐!

师:谁愿意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师:有一个字要读重音,你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最”,再次读“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满树的叶子好看吗?

生:不好看!

师:那满树光秃秃的好看?

生:好看!(被老师这么一追问,意识到前面说满树的叶子不好看的失误,

连忙改口说“好看”。)

师:那作者为什么说满树的叶子不太好看?

生:太平淡了,全是叶子,要花搭配的才好看。

师:那你认为桂树的花好看吗?

生:不太好看,太小了!

师:那桂树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就是什么好?

生:香气迷人!

师:请你再读这一自然段。

生: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

师:嗯,不好看!

生: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

师:嗯,不好看!

生: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

师:嗯,不好看!

生: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嗯,这一点好!同学们,作者不直接写它好的地方,而是先写这个不好,

那个不好,最后写就是这一点“香”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比较!突出!生2:衬托!生3:反衬!

师:对,这就是反衬。

[老师引导学生感悟“反衬”这一写作手法时真可谓润物细无声啊,并且在此处他力求做到点到为止,不做深究,这也是符合课标精神的。]

(师请一女生再次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毕。)

师:你读得真迷人!

[当学生表现优秀时,不吝啬赞美之词,及时给学生戴一顶“高帽子”。]

师:接下来请你们自读二、三、四自然段,请读到表现香的句子用线画下来。

(生自读自悟)

生: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哪一个字突出了香?

生:浸

师:你浸在水里过吗?水看得见吗?

生:看得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得着

师:那香味呢?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不着

师:感觉得到吗?

生:感觉不到。(惯性发生口误,众笑,生忙改口道“感觉得到”

师:一个“浸”字,就把香味写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东西,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更真切了,这个字就用得好。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师:哪个字体现了“乐”?

生:落

师:课文中有父亲体会到的香吗?

生齐: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是啊,父亲把桂花的香、桂花的甜、桂花的美以及摇花的乐用一首诗表达出来了,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读出桂花的香、乐、甜、美。

(师生一起美美地把这首诗读了一遍。)

师:课文中除了讲父亲体会到的,还有母亲体会到的香吗?

生: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外地”是什么意思?(师趁机介绍作者由瞿溪迁往杭州的历史,并相

机介绍杭州“满觉垅”的桂花闻名天下。)

[此处插入了一些课外知识,从表面上看,仿佛“节外生枝”,但从整体教学思路来看,却

是“顺理成章”。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为学习下文作了铺垫。] 师:你说杭州“满觉垅”的桂花不香吗?母亲为什么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生1:母亲爱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

生2:少了摇花的乐,所以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

生3:儿子摇花乐,母亲看着儿子快乐,自己也快乐,全家人都沉浸在“乐”中,所以说外地的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花香。

师:她是不是比香气的浓和淡,她是比什么?

生:情的浓和淡

师: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情,是什么情?生:乡情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在哪里?生:台湾

师:作者去了台湾就再也没有回来了,在这段日子里他的父亲母亲相继去世,

你想一想作者写父亲母亲的有关句子是什么样表情?

生:泪流满面

师:想念家乡,又不能回去,这种忧伤就是——生齐:乡愁

师生齐读: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引导学生读这样的文章,不能只看作者写了什么,而要看作者在其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个感情才是文章的灵魂!本文桂花香气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乡愁,散落着作者细细的怀旧情这就是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的,要体会这样的情感,这时就要抓关键点来体会,什么是关键点,那么父亲的话、母亲的话就是关键点。]

师:桂花雨让作者魂牵梦绕,并板书“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上,并想像一下,当你有一天离开了婺源,你会说什么?请你模仿这个句子“()还是故乡的()”再写两三句。

(生写师巡视,巡视的过程发现不妥的句子加以纠正,比如“砚台还是家乡的黑”不妥。)(生一边汇报一边把自己写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师: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生1:茶还是故乡的浓。

生2:梨还是故乡的甜。

生3:月饼还是故乡的酥。

生4:丝绸还是故乡的柔。

生5:水还是故乡的清。

生6:鱼还是故乡的肥。

生7:山还是故乡的秀。

生8:人还是故乡的亲。

生9:月还是故乡的明。

(师生齐读以上编写的内容,台下一片赞叹声、掌声。)

[这一教学环节组织得这么周密,雕琢得这么精细,使孩子们感到有趣——趣味盎然;有情——情意浓浓;有味——回味无穷;可以说是薛老师智慧、经验、风格的体现。] 师:看这就是一首小诗嘛,谁来为它取个题目。

生1:家乡美

师:俗了

生2:回忆

师:有点莫名其妙了

生:乡情

师:带了点淡淡的忧伤

生:乡愁

[要体会字词的用法,用字用词一定要准确,语文教学要变得清晰,要教得清清楚楚。] 师:桂花雨,好香的雨啊。这香字当中,隐藏着作者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但六十多岁了,作者还要写自己童年时的摇花乐,她要表达的是淡淡的乡愁。请记住这散文题目……

生:桂花雨

师:让这阵阵桂花雨留在大家心底,也让这淡淡的乡愁留在大家心底。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你们课后比较阅读有关表达乡情的文章,并想一想它们在思想上、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下课)

总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堂课不仅体现了老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度,也凸显了孩子与教材对话的过程,更彰显了师生间的对话式的交流。它昭示着教育的平等、民主,昭示着教育的人文关怀。特别是老师的读、写训练的巧妙安排,真可谓“匠心独运”!本节课还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定位。]

简单背后是深刻

休宁县榆村中心小学王爱玲

最早听说小语界有位大师叫薛法根,还是从《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上知道的。没想到的是4月14日上午,我在参加江西婺源举办的“小学语文、数学名师教学观摩活动” 中,竟然与这位名师零距离接触。他穿着朴素,戴着眼镜,手中拎着一个大大的包,毫不掩饰背上的一座微微隆起的驼峰,一声不吭地走上报告台。这个人看上去和他名字一样,永远是那么天然本色。在人群中,他除了特别的清瘦高挑,没有什么特别让人注目的地方,但是仔细琢磨,他身上透漏出的儒雅与“邻家大哥般的随和”又是那么突出。

薛老师一直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他独创的“组块教学”简化了教学目标,使他的语文课如清水芙蓉,却扎实有效。薛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四年级的教材《桂花雨》诠释了他这一教学思想。

组块一:字词教学,关注运用

薛老师从《桂花雨》一课中提炼出两组词语:糕饼、尤其、新鲜;谢落、吩咐、挑拣。在学生正确读写之后,薛老师对其中的“尤其”“吩咐”“挑拣”三个词作了引导:

1.在换词中辨别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异:

把第一组词连成一句话读一读。(指导重音在“尤其”一词)

“尤其”能换成别的词吗?(“格外”“特别”有“尤其”之意但无其之味;“十分”强调与己比较,而“尤其”强调与他物的比较)

2.在有趣的对话中,领悟到“吩咐”的用法:

你我之间,谁可以吩咐谁?——老师可以吩咐我。

在家里,谁可以吩咐你?——爸爸、妈妈。

你又可以吩咐谁?——我可以吩咐小狗。

3.在具体语境中辨析“捡”与“拣”的用法:

①老师从地上()起一块鹅卵石。

②老师从一堆石头中()起一块鹅卵石。

因为教师提供了语境,学生很快就明白两者之间的区别:“拣”是从许多东西中挑出来,而“捡”是拾起的意思。

组块二:紧扣“香”字,读中悟情

教学《桂花雨》,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读散文。阅读散文关键是能从“文”中读出“情”来,从缤纷的桂花雨中读出那淡淡的乡愁来。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值得学生去静静地阅读、细细地体悟呢?薛老师紧扣一个“香”字,在学生易错、易漏、易浅的地方,加以必要的点拨和引导:

1.在误读的地方插问: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似简单,却易误读。学生往往以为作者喜欢桂花,就是喜欢笨拙的树、茂密的叶、细小的花以及迷人的香气。在学生朗读时薛老师及时地作了四次插问:“桂花树好看吗?”“树叶好看吗?”“桂花好看吗?”“好看的是什么?”以问促读。最后再抛出问题:“既然作者爱桂花迷人的香气,为什么还要写桂花并不好看的树形、树叶和花形呢?”拨开迷雾见晴天,学生恍然明白作者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桂花唯一值得作者喜欢的是迷人的花香。

2.在漏读的地方揣摩:课文多处写到了花香,学生在阅读中,很容易就“滑”过去了,看不到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而散文语言的魅力就在于那些很寻常的字眼上。薛老师紧紧抓住一个“浸”字,让学生驻足欣赏、揣摩品味,深得其味:

师:桂花香看不见摸不着,“浸”是指浸在水里,看得见摸得着。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浸”字?

生①:写出了香气浓。

师:浓的像水,看得见摸得着。

生②:桂花香把整个村子笼罩了。

师:“笼罩”还是表面的,可“浸”却渗透到了人的心里。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作出回应,把临时生成的答案不断引入文字所透露出的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表现力,磨砺学生敏锐的语感。

3.在浅读的地方深化:

薛老师说,《桂花雨》入编小学语文教材后,对部分段落进行了删减,以至于使原本文章中那浓浓的乡情和淡淡的乡愁也随之削弱。学生读不懂,悟不到,怎么办?教师必须补充。所以薛老师在讲解母亲说的那一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时,他给学生补充:这里的“外地”,指的是杭州。作者和他母亲,当时住在杭州,而自己的家乡却在衢州。杭州有一处地方叫“满觉垅”,开满桂花,其桂花之香可说是香飘十里。母亲比的是花香吗?既然比的不是花香又是什么?学生自然体会到,这是乡情!继而追问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六十岁了,住在台湾,写到这样的句子,其间还包含着他——淡淡的乡愁。就是在这样的简简单单中,让学生读懂了这句本来很难理解的句子。薛老师补充了“外地”、补充了作者的“经历”、补充了写作的特定“时空”,学生就能从这个句子里读到平时读不到的韵味。

组块三:举一反三,发展言语

最后,薛老师把乡愁浓缩为一句话: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你作为婺源人,当你有一天离开故乡,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你仿照写几句话,表达乡情。”

仿写:()还是故乡的()。

学生写作、交流后,挑选部分写到黑板上,然后他又在每句后加上分号,形成了一首别有韵味的小诗,又叫学生给诗取题。如此简单的一道语言训练题,在薛老师的手里却演绎得如此深刻。

大道至简,简单至极,又别有洞天!

分享:

30

喜欢

2

赠金笔

阅读(17856)┊评论(1)┊收藏(12)┊禁止转载┊喜欢▼┊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排行榜

前一篇:舒淇

后一篇:鲍丹丹《我为你骄傲》课堂实录与评析

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枕流漱石

2014-5-1 09:06回复(0)

发评论

运用思维导图的课例:《桂花雨》教

设计理念: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的独特感知为本,尊重学生正常的阅读思维及其阅读感受。小学生理解与感悟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需要借助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将课文描述的文字转化为个性化的语言,关注言语学习及学生学习言语的客观规律,促使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悟文章。

学习目标:

1.初步运用“思维导图”的读书笔记形式,对课文有自已的独特感知。

2.结合关键词句表达自己的细腻感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桂花花瓣

设计课时:

一课时

课前赏花聊花

同学们,课前,我们来赏花。(课件出示花的图片)

美吧?(课件停在荷花上)看到荷花,你想到了哪个词?

(出淤泥而不染、你读懂了荷花的语言、荷花在告诉你她的自然脱俗)

这是(梅花),你又想到了哪个词?

它告诉你它具有这样的品性;能读懂它的这个语言,真了不起;你也懂梅花的品性。

接着看,那桂花呢?

(这是你心目中的桂花语;你了解桂花的这种语言;你传递着温馨的桂花语)

每一种花都有它自已的语言(板书“花语”),每个人也有自已心中的花语。刚才我们在赏花中了解了不少花语,有收获!好了,我们开始上课吧。(上课)

一、独特感知

刚才,我们聊到了桂花,聊到了你们心中的桂花的语言。(板书“桂”)

那么,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女士心中的桂花语又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桂花雨》这篇课文,到课文里去读懂她心中的“桂花语”。

一起读课文(手指课文,让学生读)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自由朗读,待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自己的独特感知。(点击课件)

2.学生读课文

3.交流汇报

同学们都读了课文,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说自已读出了什么,你会用哪个字?(指名交流)学生说——

生1“乐”:摇花乐,乐无穷呀!

生2“香”:香气迷人,读懂了它的香味!

生3“美”:读出了姿态美!

生4“情”:是呀,情在心中!

生5“多”:纷纷扬扬,这么多的桂花,难怪作者摇起来那么快乐!

生6“甜”:甜甜的桂花糕,让人唇齿留香啊!

4.推荐并运用“思维导图”的读书笔记形式

同学们读了课文,就能有这么多自已独特的感知,真了不起。我们可以归纳成这四个字“香、乐、美、情”。来,和我一起写下来吧。(先写字,再画大边框和圆圈、连线)同学们记笔记真是又快又好。

你从课文中的哪个句子读出了“香”呢?

同学们找到了表现香的句子,老师在你们的基础上提炼出表现香的关键词,请看,板书“浸”。(补充圈及连线)。我把这个关键词记录下来了,老师这就是在做读书笔记,这种读书笔记的形式,我们称为“思维导图”。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阅读思路,而且非常省时。那其他的这几个独特感知,同学们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提炼出关键词呢?现在,请你们浏览课文,小组同学合作完成你们的“思维导图”。

(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教师巡视了解,发现有学生先完成的,让他上来补充板书。)

5.同学们都有了自已的阅读收获,现在我们请刚才上台板书的三位代表汇报他们的收获。

从哪个句子读出了“乐”?(这是你读出来的乐)

又是从哪读出了“美”呢?(同一段文字能读出不同的感知)

还有这“情”你从哪读出来的呢?(从母亲的话中读出了情)

6.小结:从大家完成的思维导图来看,同学们可以从文中读出这么多的内容:它香气迷人,摇花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桂花纷纷扬扬落下来多美啊,难怪母亲总是说还是家乡的桂花好。

【设计意图:第一个板块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既了解到一种新的读书笔记的形式,又能从中灵活运用到读懂课文的目的之中。“独特感知”就是让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能读出自已与众不同之处。学生将自已从文中读到的不同感知能从相应的句子中提炼出关键词,引导同学们知道这种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理清阅读思路,而且非常省时。并根据教师示范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这篇文章是琦君女士的一篇较有代表性的散文,其特点是“形散神聚”。通过这样的表现方式,将散文的“形散”恰当地展示在教学中,板书也有体现,让学生更直观体会。】

二、细腻感受

过渡:到现在为止,可以说同学们大概读懂了课文。不过,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还可以读出深藏在字里行间的桂花语,那就需要到文章里细细品味。胡老师特别喜欢这篇散文,我认真地读了好多遍,很多片段,我都能背诵下来了!想听吗?请看这一段文字——

1.教师举例,出示课件:

(1)同学们猜猜,老师觉得哪个字用得特别好?就是这个“浸”。这个字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桂花的香味浓到深处。(于是,我在“浸”字这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几个字,读“香得浓,浸得透”。)

(2)就这么简单的六个字的批注,你们满意吗?

我想听听不满意的理由。

生:不满意,香浓得怎么样?怎样的透?还不够形象。

师:那么你对这个字有什么样的感受?你能具体地说说吗?

——学生的表达已经将“浸”充分形象地表现出来。

师:你的建议非常好,你的表达启发了我,我们的感受,还可以联系前后的句子,然后透过这个字去想象,把桂花的香转化为更形象的表达。看来我得改写这个批注了。你们比我更会读书。

——学生的表达只是触及到了形象具体性的内容。

师:非常好,你的表达启发了我,我们的感受,还可以联系前后的句子,然后透过这个字去想象,把桂花的香转化为更形象的表达。来,联系前面的内容,带着想象,和我一起来重新好好地读这句话,先自已读。

桂花的香味飘到了________________,(怎么样啦)

想象丰富,香得还不够浓呢。

桂花的香味钻进了 _____________ ,(怎么样啦)

透得还不够深呢。

桂花的香味 ________________ ,(怎么样啦)

嗯,这下足可以说明桂花香得浓,浸得透啦。和同学们细腻感受之后,看来,我得把批注改一改了,谁愿意读?

(课件上重现具体形象的批注:从“浸”这个字可以感受到桂花“香得浓、浸得透”。小花、小草闻到了桂花香,翩翩起舞;小猫、小狗闻到了桂花香,四处撒欢。十几家邻居的房顶上、屋里

面全都是香味,桂花的香气是无处不在的,它已经浸入了村里每一户人家的角角落落,也浸入了村里每一个人的心中。)

难怪作者说,请你读: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桂花进入到家家户户,为人们酿造美好的生活,我们再一起读——“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真美啊!难怪作者在原文中这样写道: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学生读。)

师:在同学们的启发下,让我的感受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桂花“香得浓、浸得透”就表达得更具体了。好,接下来,就是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请同学们找到自已最有感受的地方,然后抓住关键词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示范的目的:其一,让学生学习批注的方式;其二,通过教师简单批注,鼓励学生具有批判精神,引导学生想象及联系前后的句子来表达感受,并及时进行补充;其三,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方法。】

2.学生自学、批注

过渡:现在我们来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3.交流汇报

(1)摇花乐

第一层次:初步感受读

一个学生汇报

师:看来,作者的快乐感染到了你。同学们看,这位同学分享的是摇桂花这个片段,(课件出示),还有哪些同学在这部分也有自已的感受?举手。看来你有很多知已啊。你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想说什么?

评价1:你从摇花的动作来感受作者的快乐。

评价2:人逢喜事精神爽,你是从语言上来感受的。

评价3:作者的快乐感染到了你。

评价4:又摇又喊,兴奋激动,我也有同感。

评价5:你也感受到了她的快乐。

小结:带着这种快乐、高兴、愉悦的心情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

第二层次:进入想象读

是啊,摇花对作者来说是件大事,成为她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孩子们,可以摇桂花啰。”我抱着桂花树使劲摇,桂花轻轻悄悄地飘落了下来。一朵,两朵,三朵……

呀,桂花落在你的头发上,你有什么感觉?(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

咦,桂花从你的脸上滑过了,感觉怎么样?(像亲吻我的脸颊。)

哟,桂花落在你的脖子上,痒吗?你想说什么?(痒痒的、酥酥的感觉。)

给孩子的史上最全思维导图使用指南

给孩子的史上最全思维导图使用指南 ▋Thinking map 和Mind map的异与同 每个课堂里面常用的思维导图是有两种,一种叫Thinking map,另一种叫Mind map。有人把它们都翻译成思维导图,然后也有人把Thinking map叫做思考图、思维地图都有,然后把Mind map叫做心智图。不管怎么样,怎么翻译其实不重要,关键我们来看看怎么用它们。 Thinking map包含了八种类型的思维图,这八种图也是对应了人在思考的时候的八种思维过程,可以用来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写作、数学、逻辑思考等等方面的能力。而Mind map 是从一个中心点向外发展思维的一种图示方式。因为Mind map是一种打造我们大脑思考记忆的图示法,其实我们大脑思考网络是有不同的思维分支的,所以当我们想一件事情的时候,可能会带出很多跟它有关联的东西,你就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还可以用到任何的文字、图画和标志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 无论是Thinking map还是Mind map,两种图在美国课堂用得都非常多,它们的作用比较类似。它不仅能帮助我们的大脑思考,就感觉把我们的脑袋打开,然后推动它激发我们的脑袋去思考。还能帮助我们整理思路。Thinking map和Mind map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让我们的思维可视化。

你究竟在想什么?就是我们脑子里面在想什么,这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使用Thinking map和Mind map就可以把这些很抽象的思维具体地细致地表达出来。 除了自己整理思路,思维导图在团队的合作交流里面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思路可视化地表达出来,那么其他人就能看得懂,就更加方便我们去沟通和讨论。▋儿子在美国课堂中学到的八种思维导图 一、气泡图我要介绍的第一种图是气泡图,它是八种Thinking map里面最有意思的一种,有一个中心主题,然后用线段发散出很多气泡,每个气泡是一个创意,都和中心点有关联。比如这个图里面,这位小朋友心目中的外星人的形象有很多,他会很有趣、跑得很快、头上会有天线、坐着飞船来的。气泡图的好处是可以让孩子不断地发散思维,因为它希望可以增加更多的泡泡,但同时也提醒孩子不要跑得太远,因为你想的东西是需要跟中心点有关联的。其实我们平时也完全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跟孩子讨论,比如说:你觉得妈妈是什么样的,爸爸是什么样的,你自己又有什么特点? 可以用很多这样的例子来锻炼孩子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因为对有些孩子来说,如果你只是直接问他问题,他也许不会太想回答,或者有时候思路比较混乱。但如果说我们来画一个好玩的图,边画边说的话,你会发现有时候孩子能想到很多

数学思维导图案例

数学思维导图 (2012山东高考·满分12分)如图,几何体E -ABCD 就是四棱锥,△ABD 为正三角形,CB =CD ,EC ⊥BD 、 (1)求证:BE =DE ; (2)若∠BCD =120°,M 为线段AE 得中点, 求证:DM ∥平面BEC 、 [教您快速规范审题] 1.审条件,挖解题信息 观察条件―→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 2.审结论,明解题方向 观察所证结论― → 求证BE =DE ―――――――――――→ 需证明△ BDE 就是等腰三角形 应证明EO ⊥BD 3.建联系,找解题突破口 CB =CD ―――――→O 为BD 中点CO ⊥BD ―――→EC ⊥BD BD ⊥平面EOC ――――――→ OE ?平面EOC BD ⊥OE ―――――→ △BDE 就是 等腰三角形 BE =DE 1.审条件,挖解题信息 观察条件―→错误!错误! 错误! 2.审结论,明解题方向 观察所证结论―→DM ∥平面BEC ――――――→需证面面平行 或线线平行 平面DMN ∥平面BEC 或DM 平行于平面BEC 内得一条线 3.建联系,找解题突破口 结合条件与图形 ――→ 法一 证明平面DMN ∥平面BEC ――――――――――→ 由面面平行推证线面平行

DM ∥平面BEC ――→法二 在平面BEC 内作辅助线EF ∥DM ――――――――→利用线面平行得判定 DM ∥平面BEC [教您准确规范解题] (1)如图,取BD 得中点O ,连接CO ,EO 、 由于CB =CD ,所以CO ⊥BD 、 (1分) 又EC ⊥BD ,EC ∩CO =C ,CO ,EC ?平面EOC , 所以BD ⊥平面EOC 、 (2分) 因此BD ⊥EO 、 又O 为BD 得中点,所以BE =DE 、(3分) (2)法一:如图,取AB 得中点N ,连接DM ,DN ,MN 、 因为M 就是AE 得中点,所以MN ∥BE 、 (4分) 又MN ?平面BEC ,BE ?平面BEC ,所以MN ∥平面BEC 、(5分) 又因为△ABD 为正三角形,所以∠BDN =30°、(6分) 又CB =CD ,∠BCD =120°,因此∠CBD =30°、 (7分) 所以DN ∥BC 、又DN ?平面BEC ,BC ?平面BEC , 所以DN ∥平面BEC 、 (9分) 又MN ∩DN =N ,所以平面DMN ∥平面BEC 、 (10分) 又DM ?平面DMN ,所以DM ∥平面BEC 、(12分) 法二:如图,延长AD ,BC 交于点F ,连接EF 、 (4分) 因为CB =CD ,∠BCD =120°,所以∠CBD =30°、 (5分) 因为△ABD 为正三角形,所以∠BAD =60°,∠ABC =90°、(7分) 因此∠AFB =30°,所以AB =1 2 AF 、 (9分) 又AB =AD ,所以D 为线段AF 得中点.(10分) 连接DM ,由点M 就是线段AE 得中点,得DM ∥EF 、 又DM ?平面BEC ,EF ?平面BEC ,(11分) 所以DM ∥平面BEC 、 (12分) 函数实际应用题答题模板

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方法、手段及策略。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很头疼,由于时间关系,对已学过的知识大都记不清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一种教育策略——思维导图,这词的出现率也越来越高了,它被应用到许多领域。在我们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也将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直接应用到英语知识学习的预习、整理(如笔记)、记忆、复习、交流、写作等过程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在初中的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并利用联想和连线相关知识使之结构化,使知识的获取、储存和提取更加高效。 1.利用思维导图记忆英语单词。 英语单词的记忆包括单词的音、形、义等方面的记忆,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时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只能让繁多的单词停留在标识和浅显记忆方面,所以,学生记忆单词往往是今天记住了,明天又忘记了,这样一来,学生记忆单词的积极性就会减弱,而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在记忆英语单词时进行合理地联想。思维导图以放射思考为基础收放自如的方式,可以提思考技巧,增强记忆力。可以按照不同词性和不同搭配用法,画出思维导图。这样一来,既可以帮助学生以灵活的方式来学习单词,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节省学习单词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及学习积极性。可以根据首字母提示记忆,利用词性归类记忆,利用词缀联想记忆,利用相近的词对比记忆等。

思维导图教学案例

思维导图教学案例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物质的转化规律(四)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根据化学反应反应式归纳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规律。 2.利用思维导图建构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归纳成盐十大规律并能加以应用。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构无机物相互关系的思维导图,归纳化合物间的反应规律;归纳成盐的反应规律。 难点:各化合物间相互反应大的条件。 教学器材 盐酸、氢氧化钠、硫酸铜、氯化钡、硫酸钠五种溶液,酚酞试液,鸡蛋,试管架及试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思考:熟石灰是如何制取的?粉刷利用的石灰浆日子久后转变成了什么物质?你可用家中的什么物质去鉴定。 熟石灰的制备及粉刷后的转化可用下式表示: Ca CaO Ca(OH)2 CaCO3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引出思维导图,学习无机物之间的转化规律。 (一)一次建构——两条纵线

C+O2 ===CO2 5、写出酸性氧化物到酸的化学方程式。 CO2 +H2O==H2CO3 H2CO3+Ca(OH)2==CaCO3 +2H2O 1、写出金属到碱性氧化物的化学方程 式。 CaO+H2O==Ca(OH)2 Ca(OH)2+2HCl==CaCl2+2H2O 2Ca+O2==2CaO 点燃 (二)二次建构——四条横线

(三) 三次建构——四条交叉斜线 (四)、四次建构——两条弯线 + 酸 盐 + 水 CuO + H 2SO 4== 盐 + 水 2 + Ca(OH)2 == 4== 2SO 4 + BaCl 2== CuSO 4 + H 2O CaCO 3 +H 2O 新碱 + 新盐 Na 2SO 4+Cu(OH)2 新酸 + 新盐 BaSO 4 +2HCl + 盐 、酸 + 盐 + 碱 +非金属 无氧酸盐 Fe+S === 加热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CaO+SiO 2=== 高温 +酸 NaOH+HCl== 盐+水 含氧酸盐 +盐 新盐+新盐 NaCl+AgNO 3== FeS CaSiO 3 NaCl+H 2O NaNO 3+AgCl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也将更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因此应从小就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尝试用思维导图策略去融入小学科学教学,探讨其对教师教学成长及学生学习的影响,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和反思,从而提供了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策略的教学案例和一些经验。一、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理念近十几年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我国科学课程改革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小学科学是一门形象性很强的学科,瑰丽多彩的自然现象,生动直观的实验,让小学生在从直观现象、感性知觉到逻辑思维、理性分析的质的飞跃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如何在两者之间铺设自然过渡的台阶,提高教学成效?笔者认为由托尼巴赞所提出的思维导图是个可行的策略,它是一种视觉组织工具,其知识表征方式及过程、对知识的表达与理解,与科学教学有其共通之处,可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科学知识结构,理解其抽象概念,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加强记忆能力。二、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实践笔者与南京某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合作,针对科学课程的特点,参考思维导图的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设计并实施了4 节课的科学探究课,通过教师教学示范,逐步引导学生,强调合作学习,以提升科学学习的效果。(一)教学设计(二)教学过程1.思维导图的学习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它结合了左右脑功能,能促进思考、记忆、分析及触发灵感。它对学生而言是新的学习策略,所以在学习阶段,采用4-6 人分组的方式来合作完成思维导图,以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练习的时候,教师要强调画图步骤与重点:主题放在中央,尽量加上彩色图案突显主题;将次概念放在次要支干上;每一个分支只写一个关键字,字体要端正;关键字要写在支干线条上面;结合符号、图画或色彩让导图更丰富;运用交叉联结不同分支的概念。本课中首先用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龟兔赛跑为例,告诉学生兔子、乌龟、赛跑是主要概念,看、爬为次要概念,结合植物的分类(图1)和假期计划(图2)两张范图的展示,引导学生由认识概念与联结语开始,培养他们逐渐分辨不同层次的能力,让学生对其绘制流程有初步认识,等同学对其绘制逐渐了解时,再鼓励同学独立完成思维导图,为下一阶段学习做好准备。2.主题的引入本课主题是地球上的水,教师将向学生讲授地球上的水的分类、比例,补充一些学生并不具备或不一定能够想到的知识,如:水的物理性质、物态变化等。同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如人类为什么总聚居在河流沿岸等,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由于关于水的主题可以从很多个角度去研究,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立一个最基本的探究方向。本课中,教师将水的主题分为水的重要性、水的节约、水污染、水文化四个分支,对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3.小组的合作各小组分好后,先要对作品内容进行设计。大家要商量从哪几个方面来探究选定的主题,再进行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任务。然后通过浏览网站,看书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类和整理,由于之前基本已掌握构图理念和技巧,可以独立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将导图作品带到学校来,小组成员相互探讨其概念之间的关联是否准确,内容是否完整,修改不足之处,共同构建小组导图。在这过程中,每个同学的思维和知识会得到很好的展示,通过讨论,学生之间不仅增强了小组意识,而且容易得到肯定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例如同学在进行水污染主题的研究中,列举了会出现传染病、生物死亡、植被破坏等问题,在这些概念中有没有上层的或比较普遍的概念呢?显然,危害这个概念包含了上述3 个概念,应是主要概念和层次,通过老师的适当的引导和同学的讨论,学生逐渐理解主要概念和层次的分辨。4.成果的展示各小组将完成的思维导图向其他小组展示,在此过程中,其它小组的同学可以向该组同学提问,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其作品进行一定的修订。教师在此过程中加入适当的引导和建议,最终同学们将研究的主题汇总,共同完成一个较理想的思维导图。通过同学们作品的展示,学生不仅学到本小组主题的相关内容和概念,也了解了同一主题不同角度的相关内容,使学生通过

思维导图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Mind Maps)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人东尼·博赞发明的一种基于放射性思考的,图文并茂的笔记形式(以下均称之为‘博赞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在学科教学应用中的发展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思维导图传入中国内地,最初的确是用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但后来主要被工商界(特别是企业培训领域)用来提升个人及组织的学习效能及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科教学方面的应用反而发展缓慢。那么,为什么这种最初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能而发明的方法,历经50余年,却还没有被广泛地运用到学校教学中去呢?华东师大刘濯源教授带领的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历经十五年的研究及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博赞思维导图”并不适合直接应用于学科教学。因为“博赞思维导图”过于强调“图像记忆”和“自由发散联想”而非“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图像记忆”的确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把知识记住”的效率,但却无法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属于一种浅层的学习;另外“自由发散联想”具有天马行空,对思维不加控制的特点,更适合用于“头脑风暴”式的创意活动,而不适合用于学科知识教学,因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有其内在逻辑及固定结构的,由不得你胡思乱想。基于学科知识的特性,学科教学必须强调“理解性记

忆”和“结构化思考”,而且随着学段的升高,知识会越来越抽象和复杂,这就更加要强调“理解的深度”而非“记住的速度”。也正是基于这种原因,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才把概念图(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提出)、知识树、问题树等图示方法的优势特性嫁接过来,同时将结构化思考、逻辑思考、辩证思考、追问意识等思维方式融合进来,把“博赞思维导图”转化为“学科思维导图”。因为“博赞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可视化的方法,却不是思维可视化教学的方法,而适合运用于学科教学的是“学科思维导图”——强调“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的图示方法。作为一种“基于系统思考的知识建构策略”已被全国五百多所课题实验学校引进,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 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思维导图品质标准 刘濯源教授带领的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在15年的研究与反复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学科思维导图品质管理十二条标准》(如下图)。

运用思维导图的课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琦君的课文《桂花雨》,(板书课题)我们知道作者小时候最喜欢的花是——桂花(板书:爱桂花),作者最爱桂花的原因是?(香)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感受摇花乐。 1.桂花的香,作者喜欢,告诉你,其实呀,小时侯的作者更喜欢的是“摇桂花”。(板书:摇桂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桂花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板书:乐) 2.“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考。”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读第三自然段,这遍默读,边读边思考:从哪里可以感受到作者摇桂花的快乐?(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要边读边圈画) 学生交流。 A.出示课件:“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1)这句话中哪些字词特别吸引你?(大事、老是、缠) (2)你什么时候会缠着你爸妈?你是怎么做的? (3)你觉得当时作者是怎么缠着母亲的?可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4)现在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急切)指名读。 B.出示课件: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1)作者要忙着铺竹席,还要使劲摇桂花树,她不累吗?怎么还觉得快乐呢? (作者喜爱摇桂花,做自己喜欢的事只会觉得快乐,不会觉得累,而且能帮到大人忙也很快乐。) (2)指名读,读出摇桂花时的快乐。 C.出示课件: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哪个字最能体现出作者的快乐?(喊) (2)作者看到了什么,或者感受到了什么?竟然禁不住喊出声来? (3)通过这个“喊”字,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兴奋) (4)此时此刻,满头满身桂花的我,心里装着满满的快乐!所以作者禁不住喊出声来。让我们也来感受下作者的兴奋。女生读。 (5)这段话中,作者除了用文字表达自己快乐的情感,细心的你能不能发现作者还用了什么方式来传达自己的快乐?

思维导图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杨艳君 北京市海淀区蓝靛厂中学 一、思维导图及其特点 (一)思维导图(Mind Map)概述 思维导图(Mind Map)是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 )在19 世纪70年代初期创立的一种新型笔记方法,它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是一个简单、高效、放射性、形象化的思维工具,能够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因此,思维导图具有推动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维具体化的方法。人类从一出生即开始累积这些庞大而复杂的数据库,大脑惊人的储存能力使我们累积了大量的资料,经由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考方法,除了加速资料的累积量外,更多的是将数据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化或者更有条理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大脑运作的效率。 思维导图的放射性结构反映了大脑的自然结构,它对以笔记形式出现的知识体系进行快速构建与扩展,从而得到一张所有的相关的、有内在联系的清晰和准确的知识架构图,可以快速有效的进行知识的管理。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它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思考及解决问题,使我们的思考过程可视化,最大限度的使我们的大脑潜能得到开发。 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外专家皆认为:思维导图为人类提供了有效思维的图形工具,能够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现在全球已经有大约2.5亿人使用思维导图。在教育、医学、农业、工业、气象、管理等各个领域,思维导图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美国《时代》周刊曾评价托尼·巴赞“对头脑的贡献就像霍金对宇宙的贡献那么大”。美国波音公司使用思维导图制作飞机维修工作手册,原本需要一年才可以消化的数据只用了短短的几周。 经过近几年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我们发现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工具,并在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经典案例讲解

思维导图经典案例讲解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阅读书籍如果是理论性书籍,很多情况下前后章节连续性不是很强,可以读完一章之后进行一次整理,如果是整体性较强的书籍,并且在短时间内可以阅读完成,可以读完全书一并制作思维导图,这个大家根据实践情况和书籍难度自行判断。 1、构建框架 可以直接将书籍的目录录入到思维导图中,也可以选择比较重要的部分录入。主要的目标是将书籍中最重视的部分框架清晰的反映在思维导图中。 2、录入重点 将书中的重点论证部分录入思维导图,同时将自己摘录、勾画的部分录入,这个时候不必变更书中原句,简单的录入即可。这时有两种内容,第一种是和书籍框架及论证有关的,放入导图的对应分支下;第二种是与框架无关,可以在导图中建立一个“杂项”的分支,将所有内容统统扔进这个分支下。

3、调整方式 如果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作者的思路或者纯粹和作者有关的东西,那么绝对不关心作 者或者本书的思维框架如何,但是在书中可能关心其中某些部分。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关心如何做分析阅读,如何做检视阅读,如何做主题阅读,那么可能要做三个主要的分支。 4、论证引入 将内容和论证放入相应分枝中,完成了整体框架的构建,这时候就是该细化的时候了。 5、细化语言 细化每个分支的逻辑性和语言。框架已经有了,每个分支下也有了一定内容,但是每个独 立分支下的逻辑性并不清楚,需要将书中原话转变成自己理解的话语,尽力简化。同时,将这 些句子的逻辑关系理清,用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时就有了一个层次、逻辑清楚的思维导图了。 6、处理杂项 大家没有忘记杂项中还有很多内容吧,处理一下这些句子,有些内容可以放入前面整理出 的框架中,有些东西则和全书整体框架并不相关。 7、内容归档 比如管理一个专门的导图,日常杂项一个导图,谈读书系列一个导图。将杂项中的内容分 门别类的归入这些导图中去,不必太过在意构架和体系,可以同样在它们中建立杂项,扔进去

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名教师,曾经反复研究过《学习的革命》,但当我接触《充分发挥你大脑的潜力》一书的时候,还是惊喜地发现思维导图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肯定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经过在教育教学领域的长期实践,可以肯定地说,思维导图使琐碎的班级管理工作有条不紊,使繁重的教学任务清晰明了,充分展现了教师个人智力潜能,有效帮助学生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 一、什么是思维导图 通俗地说,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有效、美丽的思维工具。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具体化的方法。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勾,每一个挂勾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勾。简单地说,是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并且开发人人生而具有的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 二、思维导图的产生与发展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Tony Buzan 在1970年代初期所创。Tony Buzan大学时代经历了学生典型的“朝圣历程”,在遇到信息吸收、整理及记忆的困难问题后,前往图书馆寻求协助,却惊讶地发现没有教导如何正确有效使用大脑的相关书籍资料,经历这些挫折后,也让Tony Buzan开始思索可不可能发展新的思想或方法来解决这些普遍存在的困难及问题。于是,T o n yBuzan开始研究心理学、头脑的神经生理学、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信息论、记忆技巧、理解力、创意思考及一般科学,渐渐地Tony Buzan发现人类头脑的每一个脑细胞及大脑的各种技巧如果能被和谐而巧妙地运用,将比彼此分开工作产生更大的效率。这个看似微小的发现,却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的满意发展。T o n yBuzan曾试着将脑皮层关于文字与颜色的技巧合用,发现因作笔记的方法改变而大大地增加了至少超过百分之百的记忆力。

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_沈建强

2013年第2期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将思维过程可视化的辅助工具,适合用于非结构性信息处理,辅助人们思考复杂问题,有助于使用者把握问题的全局和中心,适合用于“头脑风暴”式讨论与交流。 思维导图的教育应用起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近年来,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教学辅助工具已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不仅探索思维导图的内涵,同时也将其应用于不同学科教学之中。本文通过多年对思维导图的学习和研究,简要谈谈思维导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提供参考。 一、思维导图在新授课中的应用 在新单元教学开始时,应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从而准确把握学习内容的核心和要点。 图1是幼儿师范专业一年级《幼儿教育课件制作》第二章的“音频素材编辑”教学中使用的一个思维导图,此图清晰直观地展示出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思维导图在新授课中应用,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引导学生梳理思路,寻找突破口以解决问题,很受同学们的喜欢。 ◆桐乡市教师进修学校沈建强 图1新授课中的思维导图:音频素材编辑资源建设 62

2013年第2期 二、思维导图在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 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要对整个单元进行复习,查漏补缺,巩固已学知识。思维导图在单元复习中也有用武之地,通过提取关键词,将线性的文字材料转变为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让学生牢牢把握住复习的重点。思维导图是复习课中整理知识和归纳总结的高效学习工具,也是与其他学科进行知识整合的工具,现在已经发展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快速学习系统”,能在较短时间内做大量资料整合,复习时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大大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方式记笔记,制作适合自己的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巩固,缩短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图2是幼儿师范专业一年级《幼儿教育课件制作》第一章的复习课教学中,使用的一个思维导图,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可以大大地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率。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学生非常喜欢,感觉到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比用线性文字材料进行复习更直观,可明显地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率。 三、用思维导图制作课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例如:教案的电子化、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或积件、利用博客进行教育叙事和反思、网络教研、微博交流等等。目前市场上有很多课件开发软件,例如:Flash、Authorware、方正奥思、PowerPoint等,这些软件都注重超媒体功能的实现,但在易用性上还有所欠缺,需要系统学习才能掌握Flash、Authorware这些功能强大的课件开发工具,大部分老师还是喜欢使用像PowerPoint这样简单易用的工具。在一般的教学中,使用PowerPoint作为展示工具,功能已经足够了。 很多教师在使用课件时,存在很多误区,例 图2复习课中的思维导图:PS关键技术要点 资源建设 63

思维导图,案例

思维导图在小学六年级英语课中的实践 译林小学英语六下Unit 5 A party (Story time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话题是儿童节聚会,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将来时be going to的一般疑问句Are you going to…? 并能把与将来时的相关日常交际用语、词汇和语言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的情景下谈论即将发生的事情。同时,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了解参加聚会要做的一些准备工作,并注意一些社交礼仪。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句型和词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尽量创设生动活泼并较为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新话题和新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新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的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Unit 5 A party ,本套教材是小学三年级起点的,也就是说孩子们已经学过三年多的英语,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从阅读语篇来看,教材的Story及Cartoon课文的篇幅明显增长,三四年级的Story课文主要以对话为主,而且对话的话轮不多,内容较简单,但六年级的课文对话讨论的话题明显要复杂的多,话轮也增多啦,这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学起来是有困难的,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思维导图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掌握有很大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我试着让孩子们在课前学会自主预习,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思维导图,以此为基础,在课上再借助思维导图进行系统学习,我在Unit5 A party ?的课文学习中尝试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 ①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 clown, appear, put on, begin, ②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bring to the party? I’m going to bring some toys. Are we going to eat or play with the toys first? ③了解晚会前的准备工作

思维导图教学案例数学科

思维导图教学案例数学科 活动2 >> 文本案例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 教学设计:姜金族【版本信息】 人民教育出版社 A版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之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教材与学情分析】 学生在理解了函数变化率与导数的概念,导数的计算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结合实例,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探索并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并做到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结合图象,了解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并会求不超过三次的多项式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以及在给定区间上不超过三次的多项式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通过对知识的掌握达到培养学生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提高运算求解能力以及解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与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教者使用思维工具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程序,充分发挥课堂的效率最优化。 【本节知识结构】 图1 知识网

【教学设计导图】 图2 教学构思 课题:1.3.2函数的极值与导数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确立思路(思维工具:目标分析法、可能性分析法、优先分析法): 首先,确立整体目标。根据教材特点,教者计划把本节课设计成探究课,突出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训练。 其次,围绕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在充分考虑多种目标可能性的基础上,优先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以及在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的概念。 2、结合图象,了解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和充分条件,会求函数的极大值与极小值,会求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多项式函数不超过三次) 3、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图形结构美,提高学习热情. 重点: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 难点: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教学步骤

一下数学认识图形教学案例思维导图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思维导图 一,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还小,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弱,构成了图形教学中的障碍。作为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实物、教具等直观模型,让孩子自己动手摸一摸,画一画,充分感知来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个识别这些图形。 (3)过程与方法: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化形象为抽象的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识别这些图形。【教学难点】体会“体”与“面”的关系,知道面来自于体。 【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积木教具,牙膏盒一个,魔方一个,装三角形三明治的盒子(三棱柱形状)一个,水彩笔笔筒一个(圆柱形的),长方形卡片、正方形卡片、圆形卡片各一张学具,钉子板等 学生:一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呈现主题图 老师:小朋友们,还记得上学期认识过的图形吗?我们认识过一些图形,在图形王国里各式各样的图形多着呢!想到图形王国去玩一玩吗?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理论基础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桐乡市教师进修学校沈建强 摘要:介绍了什么是思维导图,探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以便让中小学教师更好地参与到思维导图的学习和教学应用中去。 关键词:思维导图;理论基础;中小学 图在教学中应用可以说无处不在,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含量和直观的表现形式受到了学生的喜欢。如果说文字、语言侧重于逻辑表达,那么图则以直观形象见长。在教学中有很多老师擅长用“图、表”来说明问题,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解题,总要借助图进行分析、计算。那么,在教学中是不是应多关注图的作用呢?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有的教学中没有将“图”置于更重要的地位,仅是辅助或者是可有可无的。不仅在理科,甚至在文科中也太过于强调严谨的逻辑表达,忽视了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在国外,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已较普遍,但在国内,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还不多,还不够系统。所以,本文试图探究一下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意义和它的理论基础,以便让中小学教师更好地使用思维导图。那么什么是思维导图呢? 一、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英国“记忆之父”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70年代所创,经过三十多年的实验与深化,已经得到学术界、教育界、企业界的认可,风靡

欧美数十年,已成为21世纪风靡全球的思维工具,到目前为止已被世界上2.5亿人所使用,目前国内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在研究思维导图的应用和推广。 思维导图是终极的组织性思维工具,而且使用起来非常简单。所有的思维导图都有一些共同之处,它们都使用颜色,都是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都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都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它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如图1)。它组织信息的方式是非线性的。 图1 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也是一种有效使用大脑的方法。它就像大脑中的地图,完整地将大脑的思维、想法呈现出来。不仅提升工作效率,更让莘莘学子快乐轻松地面对学业。在学校,有人成天都在玩,成绩还很棒;有人昏天黑地,整日埋在书堆里,功课还是不理想。关键不在资质天分,而在于读书的方法。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帮助我们思维和记忆的有效方法。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学习体会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学习体 会 今天上午听了胡教授的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讲座报告,通过学习我深深体会到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前我只是知道思维导图,但他的具体做法,它产生的过程以及对教学的意义,感受并不深。在胡教授报告中他通过一个个事例来证明思维导图的应用产生的效果,从而说明思维导图应用推广的必要性。 通过胡教授的报告,我知道了思维导图是由英国的博赞发明的,是由一种表示某种事物逻辑关系的一种图示。并且还知道了,思维导图不能关注于它的美丽,而是制作者的一种思维密码。对学生来说并不需要制作的多漂亮,而重在一种逻辑关系的表达。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思维导图在学习中起到的重要性胡教授在讲座中举了很多的例子,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写了一个作文的思维导图根据这一个思维导图居然写出了一篇一千四百多字的作文,这是初中学生也很难达到的一个字数。还有一个是安徽高三的一名学生临近毕业,听到胡教授讲的思维导图报告后用了起来,把课本

上的知识用思维导图表示出来。最后在那个学校脱贫两年后,都没有北大清华的学校里考上了清华大学。今天在讲座上我也体会了下思维导图的作用,在胡教授讲座上要求我们每个人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讲座的内容记下来,这是我记得最少但过后留在自己大脑里都是最多的一次笔记,因为在这一次笔记时除了记胡教授讲的东西,更多地是把它讲的东西形成一个自己的思维密码,讲座结束后自己的思路也很清晰,所以记忆比较深刻。 在中午回家时我意犹未尽,拿着自己记的笔记与儿子交流上午学习到的东西。想把这么有用的东西介绍给儿子,让他也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其实以前也想过让学生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但是不知道怎么让他们用,通过学习知道了都哪些方面可以用思维导图,在数学上可以是一个单元知识点的总结,也可以是一道题解题思路。也可以是一天时间分配等等,同时也知道了一些制作方法或制作时应避免的问题。如思维导图由中心词、色彩、图示组成。制作时应一个分支一种颜色,不能一条分支上颜色过多,避免太花,重在思维过程的表达等等。 今后在教学中我会经常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同时也给他们讲如何制作思

学习资料:思维导图课例(圆的认识)!(精.选)

让思维在头脑风暴中诠释 —《圆的认识》一课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和体会 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姚琛 思维导图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后,在教育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并已经开始应用到了教学中来。 通过学习,我知道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我校“学习力”课题组也开始加入了这一研究行列,作为课题组的一员,我开始尝试在自己的数学课中使用思维导图,下面我就以一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中《圆的认识》一课为例,从复习导入、讲授新课、拓展总结三个方面谈一谈自己对思维导图在一节数学课中的应用和体会。 1、复习导入 以往的数学课堂,我喜欢出示一些复习题来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新的知识做铺垫,了解思维导图后,我决定改变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我要为学生搭建合适的知识“脚手架”,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而不只是简单的复习题。 如同学们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以及圆心、半径和直径,并学会用圆规画圆。在此基础上拓展同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复习题变成了如图1所示的思维导图 图1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研究平面图形的基本方法,就是找特征,因此在研究圆时自然就想到了找圆的特征,为新授课埋下了伏笔。 由于课前安排了预习,所以同学们会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要从哪些方面研究圆的特征,这样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快速地组织好自己的思维。 2、讲授新课 根据同学们的研究方向我将思维导图1补充为思维导图2.。 图2 在图2中,我采取了以下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一对于思维导图2中出现的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和字母表示,采用自学和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自己勾画,节省了记数学笔记的时间。其二在画圆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完成,也可以同伴互助,只要画的美观,流畅就可以了。其三我展示了同学画的圆,同学们自己作出评价,找到了画好圆的秘诀(定点、定长、旋转一周)我接着对思维导图2进行第二次补充。整个课堂没有谁不听课,大家都在比赛看谁画的圆最漂亮。 3、总结拓展 针对同学们画出的不同的圆,我开始进行提问,为什么同样是画圆,有的同学画的圆大一些,有的小一些。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因为圆的半径不同,我在图2上补充拓展为图3(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接着我又问圆心可以决定

思维导图教学案例

2.2物质的转化规律(四)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根据化学反应反应式归纳化合物之间的反应 规律。 2.利用思维导图建构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归纳成盐十大规律并能加以应 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构无机物相互关系的思维导图,归纳化合物间的反应规律;归纳成盐的反应规律。 难点:各化合物间相互反应大的条件。 教学器材 盐酸、氢氧化钠、硫酸铜、氯化钡、硫酸钠五种溶液,酚酞试液,鸡蛋,试管架及试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思考:熟石灰是如何制取的?粉刷利用的石灰浆日子久后转变成了什么物质?你可用家中的什么物质去鉴定。 熟石灰的制备及粉刷后的转化可用下式表示: Ca CaO Ca(OH)2 CaCO3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引出思维导图,学习无机物之间的转化规律。 (一)一次建构——两条纵线

(二) 二次建构——四条横线 2 1、写出金属到碱性氧化物的化学方程式。 CaO+H 2O==Ca(OH)2 Ca(OH)2+2HCl==CaCl 2+2H 2 O 点燃 C+O 2===CO 2 5、写出酸性氧化物到酸的化学方程式。 CO 2+H 2O==H 2CO 3 H 2CO 3+Ca(OH)2==CaCO 3 +2H 2O

(三) 三次建构——四条交叉斜线 (四)、四次建构——两条弯线 +非金属 无氧酸盐 Fe+S === 加热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CaO+SiO 2=== 高温 +酸 NaOH+HCl== 盐+水 含氧酸盐 +盐 新盐+ 新盐 NaCl+AgNO 3== FeS CaSiO 3 NaCl+H 2O NaNO 3+AgCl + 酸 盐 + 水 CuO + H 2SO 4== 盐 + 水 2 + Ca(OH)2 == 4== 2SO 4 + BaCl 2== CuSO 4 + H 2O CaCO 3 +H 2O 新碱 + 新盐 Na 2SO 4+Cu(OH)2 新酸 + 新盐 BaSO 4 +2HCl + 盐 、酸 + 盐 + 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