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 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 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 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 读数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例题】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支温度计的局部图示,黑色区为液柱,请你记下各温度计的示数,甲温度计的示数为,乙温度计的示数为,丙温度计的示数为 . ⑤温度计使用几点注意: ①温度计玻璃泡不能与烧杯壁和烧杯底部接触;而应该与液体充分接触。 (注意:“烧杯壁和烧杯底部接触时所测温度”高于“所测液体温度”) ②温度计不能离开所测量液体,且待示数稳定后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⑥、体温计: ①测量原理:“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②量程:35℃~42℃;分度值:0.1℃ ③构造特征:在玻璃与毛细管连接处有个狭窄的凹槽 (这就是“只升不降”的原因,即可以离开人体读数的原因) ④与普通温度计不同,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归纳 一、长度测量 1、长度测量最常用的工具: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米是长度国际单位的主单位。 4、刻度尺使用前要观察: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5、刻度尺的使用: (1)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2)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6、读数——有效数字读法 (1)了解刻度尺的分度值;(2)读出长度末端前的刻线读数; (3)多余部分自己估读;(4)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7、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8、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二、速度、路程和时间 1、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宏观运动),简称运动。(微观运动在热学部分复习) 2、参照物的定义: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4、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5、匀速直线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速度的公式: 速度=路程/时间v=s/t 7、速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1)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 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 (2)单位换算:1米/秒=3.6千米/时 8、速度值的物理意义: 例:7.2米/秒: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2米。 变速运动 定义:常见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平均速度,它等于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9、平均速度 10、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1)计算路程、时间、速度。(2)计算路程、时间、速度的比值。(3)多段路程、时间、速度的计算。(4)过桥及往返问题。 三、质量和密度 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 mg 2、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质量测量:

物态变化知识点

第三章物态变化(共4节) 第1节温度 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0C 和1000C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个等份代表1 0C。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 0C 。“-4.70C”读做负4.7摄氏度或读做零下4.7摄氏度。温度的常用单位摄氏度,符号℃。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3、温度计: (1)工作原理: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2)种类:①按用途分:实验室用温度计、医用温度计、寒暑表。②按测温物质分:水银温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3)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毛细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玻璃外壳、刻度(均匀); (4)使用方法:①选: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取适当量程的温度计。看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②放: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③等:温度计在被测液体中,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④读: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⑤记:准确记录数据和单位。 练习:如图4中乙正确 ..。. ..、甲和丙错误 4、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原理: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4):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5):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读数时体温计可以取出来读数,第二次使用时要用力向下甩。 5、温度计读数:如图5中左温度计的示数为 -16℃;右温度计的示数为 9℃。图6 图4 图4 图5 图6、体温计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得发生:由物体得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得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得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得。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就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得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就是指声音得高低,它与发声体得频率有关系.(2)响度:就是指声音得大小,跟发声体得振幅、声源与听者得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得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得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得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得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得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得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得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得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得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就是指物体得冷热程度。测量得工具就是温度计,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得热胀冷缩得原理制成得。 2、摄氏温度(℃):单位就是摄氏度。1摄氏度得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得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与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得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力学必备知识点 1.质量: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任何物体都有质量,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还有吨(t)、克(g)、毫克(mg)。实验中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2.天平的使用 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b.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1、调节平衡螺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3.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的国际主单位是 kg/m3 ,通常用字母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ρ=m/V。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一般不变,不同种物质一般不同,会查密度表。 4.要测物体的密度,应首先测出被测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然后利用密度公式ρ=m/V求出密度值。对于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进

行测量。用量筒量杯测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1L=1dm3 1ml=1cm3 1g/cm3=1000kg/m3。 5.水的密度是1.0×103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m3的水的质量是1.0×103kg。 密度的应用:(1)利用公式ρ=m/V求密度,利用密度鉴别物质。 (2)利用公式m =ρV求质量。(3)利用公式V =m/ρ求体积。 6.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国际主单位是m。 7.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8.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用公式表示: v=s/t ,速度的主单位是m/s。 9.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且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是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改变物体的形状。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实验室常用的是弹簧测力器。弹簧测力器的工作原理是: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在弹性范围内) 10.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叫力的图示法。要会画力的示意图。 1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 12.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其中g=9.8N/kg。 13.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合成。若有二力为F1、F2,且方向相同,则合力为F= F1 + F2方向与两力方向相同。若两力方向相反,则合力为F=∣F1 - F2∣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以及试题

物态变化知识点 1 温度和温度计: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计: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 2 摄氏温度的规定: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 温度为100℃,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分就是摄氏1℃. * 摄氏温度的单位为摄氏度,用℃表示。 3 绝对零度:宇宙中的温度下限-273℃,叫绝对零度。 4 热力学温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 K 5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转换:T=t+273K t=T-273℃ 6 体温计的温度围:35℃-42℃ 结构特点:玻璃泡容积比玻璃管大,并在玻璃泡上方有一个非常 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上升的水银不能自动回落到玻璃泡) 最小单位: 0.1℃ 注意事项: 每次使用前要先甩,使玻璃管的水银回落到玻璃泡 7 温度使用应注意: 1 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1选 2 看温度的最小刻度值 2看 3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且不能离开被测物, 等到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测(量) 4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到容器壁及容器底。 4 壁 5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读 8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9 物质的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 10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 点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11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要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要放热 12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凝固点: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 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等的。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 1、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要准确判断温度的高低就要用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3单位:摄氏度,符号℃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 在 0℃和 100℃之间平均分成 100等份,每一份表示 1℃。 2、温度计 (1构造: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温标 (2原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3种类:按用途分为体温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和寒暑表;按里面的测温物质分为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 (4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①看清它的量程,即温度计所能侧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并估计待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如果超过它所能侧的最高温度会损坏温度计;如果低于它所能测量的最低温度会读不出温度值。②认清它的分度值,即温度计每小格所表示的温度值,否则就不能迅速而准确的读数。 使用时:手持温度计的上部,不能触及温度计的玻璃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同时不能靠在容器底或者容器壁上。

读数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等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这是因为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并不能马上与被测液体的温度相同。②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并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如果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来读数,示数会发生改变,使得测量结果不准确。③把观测到的温度记录下来,不要忘记写单位。 (5体温计 ①用途 :用于测量人体温度。玻璃管内装的液体是水银,量程为 35-42℃,分度值为 0.1℃ . ②特点 :在存储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缩口 ,测量体温时,水银膨胀通过细小的缩口上升,当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因温度降低而收缩,水银柱便在缩口处断开,使上面的水银不能退回到玻璃泡中, 因而可以在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读数。 ③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要先检查温度计的液柱是否在 35℃以上,若在 35℃以上,一定要用手抓住温度计的上部,用力甩几下,使毛细管内的水银先退回到玻璃泡内。 (6提高温度计的灵敏度的方法:温度计的细管越细,玻璃泡越大就越精确。玻璃泡越大,玻璃泡内的液体越多,温度变化时液体的体积变化越大,而液体的体积变化 V 一定时,玻璃管的横截面积 S 越小,玻璃管内液柱长度的变化就越大,这样温度计的 精确程度就越高。 (7摄氏温度规定的应用:给出刻度均匀但示数不标准的温度计,或给出只有刻度而没有标出温度值的温度计,让学生根据摄氏温度的规定,确定实际温度。方法是根据实际 0℃和 100℃的位置找出每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再求出对应刻度的实际温度。 (8例:有一支刻度均匀 , 但实际测量不准确的温度计 , 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 , 示数是 4℃把它放在 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 , 示数是 94℃.把它放在某液体中时 , 示数为 22℃,则该液体的实际温度是( , 当把该温度计放入实际温度为 40℃的温水 中 , 温度计的示数是(

九年级上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第十三章内能 本章知识结构图: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热运动: (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无论大小,无论是否是生命体,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 (2)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比如墨水在水中扩散等等。 a.扩散的物理意义: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表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b.扩散的特点: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发生扩散时每一个分子都是无规则运动的。 (3)分子的热运动 a.定义: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b.影响因素: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它们是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是斥力变化要比引力变化快得多。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如图:

(2)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二、内能 1.内能: (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分子动能: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温度高低。分子势能:分子由于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分子间距。单位是焦耳(J)。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同一物体的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具有的内能就越多。但不同物体的内能则不仅以温度的高低为依据来比较。 (4)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分子的个数、分子的质量、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高低)、分子间相对位置。 2.物体内能的改变: (1)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做功实现转化。 热传递:内能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运动与力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

运动与力知识点总结初 中物理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运动与力 一、力 (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性质:相互作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定同时存在) 2、力产生的条件:至少有两个物体存在。 3、力作用的方式:接触或不接触。 (二)、力的单位 1、力的单位是牛顿N 2、力的感性认识:拿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1牛。 (三)、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形变 2、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四)、力的三要素和表示方法 1、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表示方法:带箭头的有向线段(矢量) (五)、三种力 1、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重力:万有引力(由于地球吸引使物体受力);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重力作用点使重心(物体几何中心) 3、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二、运动和力

(一)、机械运动的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或者一个物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 涉及的公式:v=s/t (二)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注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非维持运动的原因。(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能量守恒,前后联系) 惯性大小只与物体本身的质量有关,惯性是物体的性质,永远存在。(四)、二力平衡 等大、反向、共线 注意: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的区别 (五)、力的合成(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 某个力的作用效果=另外两个力的作用效果 这个力叫做另外两个力的合力 求合力的过程叫做二力合成 (五)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全]物态变化知识点汇总

物态变化知识点汇总 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1)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2)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作: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3)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1)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2)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3)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30℃~50℃35℃~42℃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4)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①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②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熔化和凝固 1.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1)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2)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2.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换算:1m/s=3.6km/h 。 一、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2)弹簧测力计: 实验室测量力的工具?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7、力的表示法 二、惯性和惯性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3.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三、功 1、力学中的功 ①做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

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②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③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2、功的计算:?①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②公式:W=FS ③功的单位:焦耳(J),1J= 1N·m。 ④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③功的单位“焦”(牛·米= 焦),不要把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3.功率 ①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②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 做功率 ③公式:P=W/t; P=FV ④国际单位单位:瓦特(W)、 其它常用单位:千瓦(kW)兆瓦(KW) 1W=1J/s1kW=103W1MW=103KW 四、机械效率 1、有用功和额外功 ①有用功定义:对物体所做的功是有用的,有用功是必须要做的功。?例:提 升重物W有=Gh ②额外功: 额外功定义:提升重物时,不可避免要对动滑轮做功和克服绳与轮摩擦做功,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例:用滑轮组提升重物W额=G动h(G动:表示动滑轮重)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梳理(全)

力学 一、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推、拉、提、举、压、吸引、排斥都是力作用的一种体现;科学归纳法 让我们想一下,是不是都有两个物体呢? 二、力的概念: 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通常用字母F表示;(F还表示什么) 2.其中施加作用力的叫施力物体;受到作用力的物理叫受力物体;P101 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机械运动的定义是什么,单个物体是否能确定在运动) 4.力与运动是密不可分的,在早些年亚里士多的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后来牛顿给推翻了。 5.思考问题: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单个物体不存在力;单个物体是否会有力的产生? B.不接触的物体也是可以产生力的作用;例如重力,磁铁的磁力; C.彼此接触的物体,如果没有推、拉、提、举、压、吸引、排斥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接触无力 D.注意:除了不接出的力以外,其余的力都是相互接触的物体相互作用发生的; 经典例题,电灯吊在天花板上,施力物体是谁?天花板,灯绳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一个巴掌拍不响、用力压桌子等会感到力彼此相互作用; 2.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分别同时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4.根据这个原理,受力物体是否而是施力物体; 重点:一个物体在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一个反作用力,因此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在指明该物体是施力物体还是受力物体的,必须指明对哪一个力而言。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两种状态,其一是速度发生改变,其二是方向发生改变;踢足球,打篮球,骑自行车,刹车,跑步等 2.可以改变物理的形状,简称形变;捏橡皮泥,拉皮筋,掐皮肤等; 3.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我们可以反推是否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骑车越来越慢。足球越滚越慢等,汽车加速; 五、力的三要素: 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力气大的能提起更重的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弹簧用力下压与上拉效果明显不同; 3.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推木块,推上部容易翻到,推下 部可以做滑动; 总结: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点; 问题:如果要使两个力完全相同,则需要什么条件? 4.力的示意图:指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并 标记出力的作用点。 a)明确研究对象; b)找准并画出力的作用点;在题干中,我们要把多个力的作用点 给并点 c)从力的作用点起,画一条长度适当的线,并标记好箭头 d)在箭头旁边注明力的符号,数值大小和单位; 5.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6.牛顿苹果掉脑袋上的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光的散射、运动三大定律等;

八年级上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归纳检测

第四章物态变化知识点 一、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不能接触容器壁或容器底;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汁有特殊的设计,即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缩口。每次使用前都要将体温计甩几下。其他温度计不能甩。 四、物态变化: 任何一种物质都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五、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的物质;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沥青,石蜡,松香,玻璃这四种是非晶体。(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要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要继续吸热); ( 3 )、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 4 )、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 5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 6 )、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AB 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 (2)B 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

人教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大全

人教初中物理第七章力 知识点大全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知识点1:力 1.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叫做力。 2.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单位和表示符号: (1)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N)。托起一个鸡蛋大约是1N。 (2)力的表示符号:F。 4.补充: (1)一个力的产生必须有两个物体,即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接触力:推力、拉力、阻力、摩擦力等),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非接触力:磁力、重力)。 知识点2:力的作用效果 1.意义: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力的存在。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物体运动的快慢或方向发生改变,都叫做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例子: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例子: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知识点3:力的三要素和表示方法 1.内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 作用效果。 2.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知识点4:弹力 1.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持力,拉力) 2.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3.影响因素:物体的弹性形变,产生的弹力越大。(弹力大小的定性) 4.补充: (1)弹性形变: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2)塑性形变: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知识点5:弹簧测力计 1.概念: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2.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 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即在一定 的限度内,弹簧的弹力和与弹簧的形变量成 正比) 3.种类:盒型弹簧测力计、圆筒型弹簧测力 计。 4.补充: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温度与物态变化 知识梳理: 重点1: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计原理: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义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义为100℃。 (2)0℃和100℃之间为100个等分,每一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2、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2)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总结

重点2:物态变化 一、熔化和凝固: 1、熔化: (1)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 (2)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3)影响熔点的因素:压强杂质 (4)影响物质熔点的因素:杂质(盐水和水的凝固点)、物质种类(冰和铁的熔点不同)、压力(用细线切割冰块)、压强影响物质的沸点(在平原和高山上烧水) (重点) 2、凝固: (1)凝固规律: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 (2)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3)凝固放热。 二、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2)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2、沸腾:(1)液体沸腾必要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2)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3)沸腾图像各段的涵义(以水为例,如图3) 0A段:不断吸热,水的温度升高 AB段:水沸腾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3、蒸发: (1)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自身的温度;②液体蒸发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

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1111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分类: ① 热力学温度: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的温度。 ② 摄氏温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 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 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固 液 熔化 吸热 汽化 吸热 升华 吸热 凝华 放热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变成固体,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 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 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 3、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气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4、"白气"是水蒸汽与冷液化而成的 蒸 发 沸 腾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2013最新改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十三章热与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就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就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与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 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与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 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与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 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 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二节内能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与,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与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与其她形式的能(主要就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就是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就是焦耳。(热量就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就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注意: ①在热传递过程中,就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 ③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就是能量而不就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低的温 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④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就是等效的。 第三节比热容 1、比热容: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