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氯离子的检验 成盐元素——卤素

氯离子的检验 成盐元素——卤素

氯离子的检验   成盐元素——卤素
氯离子的检验   成盐元素——卤素

第2课时氯离子的检验成盐元素——卤素

学习目标: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了解卤族元素在原子结构、性质等方面的相似性。

自学指导:

一. 氯离子的检验

1.填写下列表格:

2.原理:被检液中滴入少量__酸化,再滴入__溶液,若产生__,则可断定溶液中含有氯离

子。不可用盐酸酸化。

Cl-+ AgNO3(aq) → + 稀硝酸→白色↓

解释:Ag+ + Cl—= AgCl↓

2Ag+ + CO32— = Ag2CO3↓ Ag2CO3 + 2H+ = 2Ag+ + H2O + CO2↑

疑难精讲:

知识点一:卤素

在周期表中,与氯元素相似,都处于同一纵行——第ⅦA族,称为卤族。它们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极易得一个电子的元素还有氟(F)、溴(Br)、碘(I)、砹(At),它们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因此卤素都是强氧化剂,在自然界均只以化合态存在。但随着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渐减弱,得电子能力渐减弱,其氧化性逐渐减弱,F2>Cl2>Br2>I2类别相似性差异性

氧化性卤素单质都具有氧化性F2>Cl2>Br2>I2氧化性逐渐减弱(F2是最强的非金

属氧化剂,F元素无正价,无含氧酸,无水溶液)

与氢反应H2 +X2 = 2HX 反应条件逐渐增高:F2(黑暗中爆炸,F2是非金属

性最强的元素)、Cl2(点燃或光照,见光爆炸)、

Br2(加热且缓慢化合)、I2(蒸气和H2持续加热且

仍为可逆反应)

与水反应(歧化反应)H2O + X2 = HX + HXO 2H2O + 2F2 = 4HF + O2↑,置换反应。故F2不能从

其它卤素化合物的水溶液中将其卤素单质置换出来

(F2与H2O反应是一个水最还原剂的反应)

I2微量歧化

与碱反应(歧化反应)

2NaOH + X 2 = NaX + NaXO + H 2O

6NaOH + 3X 2 = 5NaX + NaXO 3 + 3H 2O

碱的浓度、温度不同,产物不同; F 2除外,因其首先置换出氧气;

与金属反应 生成高价金属卤化物 2Fe + 3Cl 2 = 2FeCl 3

①F 2和所有金属都能反应;②Cl 2和绝大多数金属反应;③Br 2和较活泼金属反应;④I 2只和活泼金属反应;⑤I 2只能生成FeI

2

卤素单质间 的置换反应

置换能力:Cl 2>Br 2>I 2 F 2除外,因水溶液中其首先置换出氧气;

特性:

①I 2 易升华:I 2晶体易升华(升华后,用酒精洗,是因为I 2溶于酒精),利用这一性质

可以分离碘,碘也是常温下固体单质中惟一的双原子分子

使淀粉变蓝色——碘水能使淀粉变蓝

②溴——Br 2常温下是液态,且是惟一的一种液态非金属单质(Hg 是液态非金属单质).液态Br 2

有剧毒,易挥发,故要用蜡严密封闭保存在磨口玻璃瓶中,还可加少许水作保护剂抑制Br 2挥发,不可用橡胶塞。

③F 2——最强氧化剂,不能用氧化剂将F -氧化为F 2(只能用电解法)F 元素无正价。且能与稀有气体化合。

④F 2、HF 气体与氢氟酸均能腐蚀玻璃,不能用玻璃容器盛装,应保存在塑料瓶或铅制器皿中.(HF 剧毒)。

知识点二: 拟卤素和卤素互化物

1. 与卤素单质的性质相似,其原子团是化合物中的阴离子,也有与卤素阴离子相似的性质。如:氰(CN)2 ,硫氰(SCN)2等物质,称为拟卤素。

2. 不同的卤素之间可以互相化合,形成一系列化合物,如IBr 等,这类化合物称为卤素互化物,与卤素单质的性质相似。

与水反应:IBr + H 2O =HBr + HIO

与碱反应:IBr + 2NaOH = NaBr + NaIO + H 2O 其中非金属性弱的卤素显正价。 典题精练:

题型一:考查Cl -

离子、Br -

离子、I -

离子的鉴别 例1:鉴别NaCl 、NaBr 、KI 三种白色固体。 解析:方法一:可用氯水鉴别。

把这三种物质各取少量制成溶液,加入新制的氯水和汽油(或四氯化碳),振荡,分层,使汽油层呈无色的是NaCl ;使汽油层呈橙色的是NaBr ;呈紫色的是KI 。

方法二:可先用焰色反应将KI 区分出来。然后再将另外两种物质各取少量制成溶液,加入AgNO 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NaCl ,有浅黄色沉淀生成的是NaBr 。 方法三:直接加入AgNO 3溶液。

分别取少量固体制成溶液,分别加入AgNO 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NaCl ,有浅黄色沉淀生成的是NaBr ,有黄色沉淀生成的是KI 。

【跟踪训练】1. 已知常温下氯酸钾与浓盐酸反应放出氯气,现按下图进行卤素的性质实验.玻璃管内装有分别滴有不同溶液的白色棉球,反应一段时间后,对图中指定部位颜色描述正确的是

( )

③ ④ A 黄绿色 橙色 蓝色 白色 B 无色

橙色

紫色 白色 C 黄绿色 橙色 蓝色 无色

D 黄绿色 无色

紫色

白色

题型二:考查拟卤素的书写

例2.多元子分子氰(CN)2 ,硫氰(SCN)2 和(OCN )2等的性质与卤素相似,故称它们拟卤素。它们可以生成酸和盐(见下表,X 代表F 、Cl 、Br 、或I )

卤素 氰 硫氰 ① “单质” X 2 氰(CN)2 硫氰(SCN)2

(OCN )2 酸 HX HCN ② HOCN 盐

KX

KCN

KSCN

(1)在表中①②③空格处分别填写 、 、 。 (2)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①H +

+SCN -

+MnO 2→

②(CN)2和K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 ①氧氰 ②HSCN ③KOCN (2)①4H ++2SCN -+MnO 2=Mn 2+

+(SCN) 2↑+2H 2O ②(CN)2+2KOH= KCN+ KOCN+ H 2O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类推思维的能力。要解好本题,首先必须明确HSCN 相似于HCl ,(CN )2相似于Cl 2然后找出相应的信息使其顺利迁移。这样就不难写出答案了。 【跟踪训练】2.甲、乙、丙三种溶液各含有一种X -

(X -

为Cl -

、Br -

、I -

),向甲中加淀粉溶液和氯

水,则溶液变为橙色,再加丙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则甲、乙、丙依次含有() A.Br-、Cl-、I-B.Br-、I-、Cl-C.CI-、Br-、Cl-D.Cl-、I-、Br-

当堂检测:

1.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颜色深浅: AgI > AgBr > AgCl

B. 还原性: HI > HBr > HF

C. 水溶液的酸性:HI > HBr > HCl > HF

D. 光敏性: AgF > AgCl > AgBr > AgI

2.下列含氯的化合物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最高的是()

A.NaClO B.KClO3C.FeCl3D.KClO4

3.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

A.次氯酸钙B.氯化钙 C.次氯酸 D.次氯酸钙与氯化钙4.有关下列反应产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铁在Cl2中点燃铁丝,有FeCl2生成

B.将Cl2通入水中,有HCl生成

C.将Cl2通入KBr溶液中,有Br2生成

D.将Cl2通入NaOH溶液中,有NaClO生成

5.按氟氯溴碘的顺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元素的离子半径依次增大

B.单质的熔、沸点依次升高

C.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增强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

卤族元素教案

卤素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氯气是呈黄绿色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能溶于水(在常温下1体积水约溶解2体积的氯气)。 注意:①氯气使人中毒的症状是:吸入少量氯气会使鼻和喉头的黏膜受到刺激,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吸入大量的氯气会中毒死亡。 ②在实验室里闻氯气气味时,必须十分小心,采用正确的闻气味方法,即用于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在实验室中闻其他气体的气味时,也应采用这种方法。2.化学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1)与金属反应 2NaCl(产生白烟)②Cu+Cl2CuCl2(产生棕黄色的烟)如:①2Na+Cl2 ③2Fe+3Cl22FeCl3(产生棕色的烟) 说明①在点燃或灼热的条件下,金属都能与氯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氯化物.其中,变价金属如(Cu、Fe)与氯气反应时呈现高价态(分别生成CuCl2、FeCl3). ②在常温、常压下,干燥的氯气不能与铁发生反应,故可用钢瓶储存、运输液氯. ③“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如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棕黄色的烟为CuCl2晶体小颗粒;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白烟为NaCl晶体小颗粒;等等. (2)与非金属反应 如:①H2+Cl22HCl(发出苍白色火焰,有白雾生成)——可用于工业制盐酸H2+Cl22HCl(会发生爆炸)——不可用于工业制盐酸 注意①在不同的条件下,H2与C12均可发生反应,但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的现象也不同.点燃时,纯净的H2能在C12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并有小液滴出现;在强光照射下,H2与C12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②物质的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属于燃烧.如金属铜、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等.③“雾”是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物质;“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要注意“雾”与“烟”的区别.④H2与Cl2反应生成的HCl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氢氯酸,俗称盐酸. ②2P+3Cl22PCl3(氯气不足;产生白雾)2P+5Cl22PCl5(氯气充足;产生白烟) (3)与水反应:Cl2+H2O = HCl+HClO (4)与碱反应 Cl2+2NaOH = NaCl+NaClO+H2O(用于除去多余的氯气) 2Cl2+2Ca(OH)2 = Ca(ClO)2+CaCl2+2H2O(用于制漂粉精) Ca(ClO)2+CO2+H2O = CaCO3↓+2HClO(漂粉精的漂白原理) 说明①Cl2与石灰乳[Ca(OH)2的悬浊液]或消石灰的反应是工业上生产漂粉精或漂白粉的原理.漂粉精和漂白粉是混合物,其主要成分为Ca(ClO)2和CaCl2,有效成分是Ca(C1O)2

新课改下的卤素离子的检验教学设计 精选教育文档

新课改下的“卤素离子的检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内容 出自五年制专科《化学》第一册第一章――卤素离子的检验。 2.编者意图 把本节内容编排在卤族元素一节之后。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两节的旧知识,通过实验探索的方法,学习本节内容并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3.重点难点 掌握卤素离子的检验方法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4.突破方法 利用实验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开发学生的潜能。 5.教学目标 据化学新课改的要求、化学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卤素离子的检验方法;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②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科学抽象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③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④情感目标:通过学生亲自探究的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 因本课时分两大知识块,根据各自知识的特点,为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现代教学观、课程观学习观,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性和课堂教学过程的互动性,积极渗透研究性的方式。采取如下的教学方法:①实验引导探究法:以实验为先导,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以实验观察、分析、综合和归纳为最基本方法,自己得出结论,强化知识的开发和吸纳。②问题解决法: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自学讨论。③自学归纳法。 另外,在教改方面,本课的演示实验为试管实验,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所以改演示实验为边讲授边实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在教材处理上“以学论教”,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问题、学生的活动和学生的收获出发,强调教材处理的过程性、生成性、体验性,实现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整合。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关学生学习的内容,实现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自助建构的统一,并通过学生的自身感受、理解和领悟,实现教材的转化和创新。 2.学法 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要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掌握三种学 习方法(观察归纳法、自学阅读法和学习迁移法)。. 三、教学程序

第十一章 卤素和氧族元素

第十一章卤素和氧族元素 11.1 p区元素综述 p区元素指ⅢA~ⅦA和零族元素,具有如下特点: 1)同族元素自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元素的金属性 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2)除零族外,原子的价电子层构型为n s2n p1 ~5,n s、 电子均可参与成键,由此它们具有多种氧化数,并且随着n p电子的增多,失电子趋势减弱,逐渐变为共用电子,甚至变为得电子。因此p区非金属除有正氧化数外,还 有负氧化数。 ⅢA ~ⅤA族同族元素从上到下低氧化数化合物的稳定 性增强,高氧化数化合物的稳定性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惰性电子对效应”。如Pb的化合物以Pb2+为主, Pb4+化合物有强的氧化性

3)P区金属的熔点一般较低 Ga/29.78℃,In/156.6℃,Sn/231.88℃,Pb/327.5℃,Bi/271.3℃,这些金属可作为低熔点合金。 4)某些金属是制造半导体重要材料,如超纯锗、砷化镓、锑化镓。 11.2 卤素元素 11.2.1卤素通性 结构:价电子构型:n s2n p5与8电子构型差1个电子 核电荷是同周期元素中最多(除稀有气体外) 原子半径是同周期元素中最小 → 最容易得到电子,非金属性是同周期中最强的 卤素之间比较:从氟→碘,非金属性下降 原因:从氟→碘,电负性下降

11.2.2 卤素单质 1 物理性质 皆为双原子分子 固态时为分子晶体,其熔、沸点都比较低 熔、沸点依F--Cl--Br–I 增大 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除氟与水激烈反应外)的大得多(为什么?) 碘难溶于水,易溶于碘化物中 (s) + I-(l) ?I3(l) I 2 其它物理性质见书

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规律总结

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规律总 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年级:高一学科:化学执笔:潘旭审核: 课时及内容:2课时课型:复习课使用时间 专题二第一单元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规律总结规律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知识框架 (1)反应原理(2)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3)除杂 (4)收集方法(5)检验(6)尾气处理 规律二: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从如下几方面研究 (1)色(颜色)(2)味(气味)(3)态(状态)(4)度(密度、硬度、溶解度)(5)点(熔点、沸点)(6)性(刺激性、挥发性、毒性、特性) 规律三:氯气与金属的反应规律 (1)氯气与金属反应时,生成高价态的化合物。 (2)氯气与大多数金属在点燃或灼烧情况下反应,生成金属氯化物。 (3)铁与氯气等氧化性强的非金属反应生成Fe3+的化合物,而与弱氧化性的非金属(I2、S 等)生成Fe2+的化合物。 规律四: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1)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产物;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氧化反应——还原剂——氧化产物。 (2)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规律,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3)价态表现规律 (4)氧化还原反应性质转递规律 得到电子 失去电子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规律五:我们学习某种物质的知识时,一般按下面的思路来研究 结构性质用途制法 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做一定量的练习,来锻炼动脑动手的能力,使所学的知识得以很好的落实,这对同学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思维过程一氯气的制法 1.工业制法 氯化钠在水中电离:NaCl Na++Cl-,水也有微弱的电离:H 2O H++OH-,这样,在食盐水溶液中存在Na+、Cl-、H+、OH-,其中只有Cl-和H+在电力作用下易被氧化和还原,而生成Cl2和H2,即发生如下反应: 2NaCl+2H2O2NaOH+Cl2↑+H2↑ 氢气和氯气混合后在光照或点燃等情况下易爆:H2+Cl22HCI,氯气有毒,所以,电解的产物氯气和氢气必须隔离,且要防止氯气泄漏。 2.实验室制法 利用氧化性比氯气强的氧化剂,如MnO2、KMnO4、KClO3等,将Cl-氧化成Cl2。 (1)反应原理: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装置设计:粉末状固体(或液体)+液体气体 (3)除杂气体:根据制得气体的化学性质和杂质气体的化学性质,选择除杂试剂,一般洗气方法,制得的氯气中有氯化氢杂质,常用饱和食盐水洗气。有时要制得干燥的氯气,可以用浓硫酸洗气来除去水蒸气。 (4)收集方法:一般由所制气体的物理性质决定——密度或水溶性,氯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

热塑性弹性体卤素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热塑性弹性体卤素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Thermoplastic elastomer—Determination of halogen—Oxygen bomb combustion-ion chromatography) 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项目编号:20121107-T-606 1.任务来源 本标准是根据国标委发布的2012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国标委综合[2012]50号),制定国家标准《热塑性弹性体卤素的测定离子色谱法》。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由浙江三博聚合物有限公司、宁波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等单位负责起草。 2.标准立项背景 由于卤化物在经过高温后会分解产生卤素原子,卤素原子作为强还原剂可以捕获·OH和·O·等燃烧反应的核心游离基,同时卤化物在燃烧时还会分解出密度较大的卤化气体而产生覆盖作用,从而隔绝或稀释空气,达到阻燃灭火的目的,因此卤素及卤素化合物常被用作阻燃添加剂,大量使用于化学制品中,被制作成有阻燃功能的电子、电器外壳、建筑涂料和涂层材料、纺织品、玩具等等。卤素的过量使用已经对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这些含有阻燃剂的废弃物在销毁过程中(如焚烧处理),含氯阻燃剂释放出氯化物对人体有强烈的毒性,刺激人体的黏膜,直接影响人的呼吸系统;电子、电器产品、纺织品、建材等废弃物在焚烧后其中的溴化阻燃剂会形成二噁英类物质,具有高致毒性、高迁徙性和对环境及人类的持久性污染。目前全世界各国已经颁布了各种限制标准来限制和控制卤素及其化合物的使用。2001年《斯德哥尔摩公约》强制要求禁止使用和生产包括氯化物在内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约2004年11月对中国生效;2002年欧盟发布2002/95/EC指令(即RoHS指令),限制在电子电气设备中使用6种有害物质(铅、汞、镉、六价铬、多溴

卤族元素和氧族元素

14.卤族元素和氧族元素 第一课时 教案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以氯元素为核心的卤族元素的性质及其递变规律,进一步加深对“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解;掌握卤族元素的单质、卤化氢的制备方法,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认识卤族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特殊性。 能力培养:通过卤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的教案,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通过卤族元素的“结构—性质”关系的教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能力;通过卤族元素的“性质—制备”关系的教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认识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使学生感悟到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通过卤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特殊性的归纳,认识事物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通过分析卤单质的制备,认识事物间普遍联系与制约的观点。 科学品质:通过学生讨论、归纳、设计实验、探索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研究事物和探究事物规律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卤族元素的性质及其递变规律。用氧化还原的观点分析认识卤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教案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引言】卤族元素和氧族元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建议以元素周期律和氧化还原理论为指导思想。 学生活动 倾听、了解本部分内容的复习方法。 【过渡】下面我们复习卤族元素的知识。 【板书]一、卤族元素

【复习提问】请画出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网络图,并完成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回忆、再现曾经学过的卤族元素知识,建立起以氯、溴、碘为核心的知识网络图,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讲评】指导学生完成知识网络图,对学生归纳情况给予评价。最终建立如下页关系: 【板书】1.卤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投影】 【板书】 2.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性质”的关系 【投影】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在NaBr溶液中滴入氯水 (2)在FeSO4溶液中滴入溴水 (3)在FeCl3溶液中滴加KI溶液 【提问】比较Cl2、Br2、I2、Fe3+的氧化性强弱。比较I-、Br-、Fe2+的还原性强弱。 思考并书写离子方程式: Cl2+2Br-=Br2+2Cl- Br2+2Fe2+=2Fe3++2Br- 2I-+2Fe3+=I2+2Fe2+ 思考并根据书写的离子方程式得出结

实验七:卤素离子地分离及检出讨论报告材料

卤素离子的分离及检出讨论报告 完成日期:2012年11月11日 作者:吴亦歌刘春宏刘树青刘薇徐璐颖戴安婧 生命科学学院 指导老师:王睿博 一、摘要 讨论了利用连续法进行氯离子、溴离子和碘离子的分离和检出时控制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设计了验证实验。总结了本实验所用分离方法,说明其原理和适用范围。 二、前言 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成分分析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进行成分分析时,由于离子或分子间存在相互干扰的现象,因此在成分分析前,分离、检出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次实验,我们小组就利用连续法进行氯离子、溴离子和碘离子的分离和检出时控制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行了讨论与研究,并总结了本实验中所用的分离方法,阐述其原理和适用范围。 三、内容 ㈠我们小组将题中所说的“条件”分为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此处的分类只为了讨论方便,无严格界限),分别进行了总结归纳: (1)内部条件: 内部条件是指试验中试剂的浓度、纯度等,有: ●混合液中溴离子、氯离子、碘离子的浓度的相对多少: 当溶液中氯离子过多时,在用氨水溶解氯化银时,可能会使少量的碘化银和溴化银溶解(氨水所加量过多导致溶解),导致分离不完全,对氯离子的检验造成一定干扰。 (计算见下) 当溶液中碘离子远多于溴离子时,首先是将碘离子氧化为碘酸根所需氯水的量较大,可能无法完全转化,且使溴离子检出的现象不明显;溴离子过少,同上,将其转化溴单质后,溶在有机层中颜色不明显,导致漏检溴离子。 实际中,一部分同学在观察到碘单质溶于四氯化碳后,滴加很多滴氯水无法观察溴单质的颜色,在吸出部分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后才成功观察到溴单质的橙色,这一事实说明了以上几点。 ●溶解氯化银时所加氨水的浓度:

氧族元素通性

氧族元素通性 王振山 氧族元素指周期系第ⅥA 族元素,它包括氧(O )、硫(S )、硒(Se )、碲(Te )、钋(Po)五个元素。除O 之外的S ,Se ,Te ,Po 又称硫族元素。其中氧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约占总质量的48.6%;硫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0.052%,居元素丰度第16位,但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 氧元素在地球上的丰度最高,达58%(以mol 计),16O(993759%),17O(0.037%), 18 O(0.204%);14O ,15O ,19O 为人工合成的同位素,t 1/2为数十秒。 元素在地壳中的存在形式比较复杂,只有少数能以单质存在,例如,氧和硫在自然界大量以游离态单质状态存在,其余均为化合物。化合物主要有氧化物和硫化物两大类。地质学上称前者为亲石元素,后者为亲硫元素。硒、碲则有稀有元素,单质为准金属,通常以硒化物,碲化物存在硫化矿床中;钋则是典型金属元素,是一种放身性元素,存在于含铀和钍的矿床中。(S 有四种同位素: 32, 33, 34, 35) 氧族元素通性 氧族元素(ⅥA 族):O 、S 、Se 、Te 、Po ,非金属、准金属、金属。 氧族元素的一些基本性质表 从表可以看出,氧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趋势与卤素相似。氧族元素的金属性、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熔点、沸点随原子序数增加而增大;电负性、电离能随原子序数增加而减小。 氧族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构型均为ns 2np 4,有获得2个电子达到稀有气体稳定结构的趋势。当氧族元素原子和其他元素化合时,如果电负性相差很大,则可以有电子的转移。例如,氧可以和大多数金属元素形成二元离子化合物,硫、硒、碲只能和低价态的金属形成离子型的化合物。当氧族元素和高价态的金属或非金属化合时,所生成的化合物主要为共价化合物。 氧和硫的性质相似,都活泼。氧能与许多元素直接化合,生成氧化物,硫也能与氢、卤素及几乎所有的金属起作用,生成相应的卤化物和硫化物。不仅氧和硫的单质的化学性质相似,它们的对应化合物的性质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氧族元素知识点总结

2H 2O 2===2H 2O+O 2 ↑ MnO 2 氧族元素 1.复习重点 1.氧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 2.硫单质、臭氧、过氧化氢、硫化氢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3.重点是硫的化学性质及氧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2.难点聚焦 元素 氧(O ) 硫(S ) 硒(Se ) 碲(Te ) 核电荷数 8 16 34 52 最外层电子数 6 6 6 6 电子层数 2 3 4 5 化合价 -2 -2,+4,+6 -2,+4,+6 -2,+4,+6 原子半径 逐渐增大 密度 逐渐增大 与H 2化合难易 点燃剧烈反应 加热时化合 较高温度时化合 不直接化合 氢化物稳定性 逐渐减弱 氧化物化学式 —— SO 2 SO 3 SeO 2 SeO 3 TeO 2 TeO 3 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化学式 —— H 2SO 3 H 2SO 4 H 2SeO 3 H 2SeO 4 H 2TeO 3 H 2TeO 4 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 逐渐减弱 元素非金属性 逐渐减弱 臭氧和氧气是氧的同素异形体,大气中臭氧层是人类的保护伞 过氧化氢不稳定分解,可作氧化剂、漂白剂。 归纳知识体系。 2.1.1.与氧气有关的反应 (1)有氧气参加的反应方程式 ① 与绝大多数金属单质作用 4Na+O 2=2Na 2O ② 与绝大多数非金属单质作用

③与非还原性化合物作用 2NO+O 2=2NO 2 4FeS 2+11O 2 2Fe 2 O 2 +8SO 2 ④与有机物作用 ⑤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而变质的物质 a.氢硫酸或可溶性硫化物:2H 2S+O 2 =2S↓+2H 2 O b.亚硫酸及其可溶性盐2H 2SO 3 +O 2 =2H 2 SO 4 ,2Na 2 SO 3 +O 2 =2Na 2 SO 4 c.亚铁盐、氢氧化亚铁4Fe(OH) 2+O 2 +2H 2 O=4Fe(OH) 3 d.苯酚 e.氢碘酸及其可溶性碘化物4HI+O 2=2H 2 O+2I 2 ⑥吸氧腐蚀(如:铁生锈) 负极:2Fe—4e—=2Fe2+正极:O 2+4e—+2H 2 O=4OH— Fe2++2OH—=Fe(OH) 2 4Fe(OH) 2+O 2 +2H 2 O=4Fe(OH) 3 2Fe(OH) 3 =Fe 2 O 3 +3H 2 O (2)生成氧气的反应方程式

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东方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讲义编号 学员编号:年级:课时数:学员姓名:辅导科目:学科教师: 课题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授课时间: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 [知识点归纳] 一、氯气的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常温下,氯气是黄绿色、有刺激性、能溶于水、比空气重、易液化的有毒气体。 2.化学性质:氯气是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1)与金属反应(与变价金属反应,均是金属氧化成高价态) 如:①2Na+Cl 2 2NaCl(产生白烟) ②Cu+Cl2CuCl2(产生棕黄色的烟) ③2Fe+3Cl 22FeCl 3 (产生棕色的烟) 注:常温下干燥的氯气或液氯不与铁反应,所以液氯通常储存在钢瓶中。(2)与非金属反应 如:①H 2+Cl 2 2HCl(发出苍白色火焰,有白雾生成)——可用于工业制盐酸 H 2+Cl 2 2HCl(会发生爆炸)——不可用于工业制盐酸 ②2P+3Cl 22PCl 3 (氯气不足;产生白雾) 2P+5Cl 22PCl 5 (氯气充足;产生白烟) (3)与水反应:Cl 2+H 2 O HCl+HClO (4)与碱反应 ①Cl 2+2NaOH = NaCl+NaClO+H 2 O(用于除去多余的氯气) ②2Cl 2+2Ca(OH) 2 = Ca(ClO) 2 +CaCl 2 +2H 2 O(用于制漂粉精)

通电 ③Ca(ClO)2+CO 2+H 2O = CaCO 3↓+2HClO (漂粉精的漂白原理) (5)与某些还原性物质反应 如:①2FeCl 2+Cl 2 = 2FeCl 3 ②2KI +Cl 2 = 2KCl + I 2(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变蓝色,用于氯气的检验) ③SO 2+Cl 2+2H 2O = 2HCl + H 2SO 4 (6)与某些有机物反应 如:①CH 4+Cl 2 CH 3Cl + HCl (取代反应) ②CH 2=CH 2+Cl 2 → CH 2ClCH 2Cl (加成反应) 3.氯水的成分及性质 氯气溶于水得黄绿色的溶液----氯水。在氯水中有少部分氯分子与水反应,大部分是以Cl 2分子状态存在于水中。 注意:(1)在新制的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有:H 2O 、Cl 2、HClO 、H +、Cl -、ClO -、OH -;久置 氯水则几乎是盐酸溶液 (2)HClO 的基本性质 ① 一元弱酸,比H 2CO 3弱 ② 不稳定,2HClO === 2HCl + O 2↑ ③ 强氧化性 ④ 漂白、杀菌能力,使色布、品红溶液等褪色。 (3)几种漂白剂的比较 漂白剂 HClO Na 2O 2(H 2O 2) SO 2 活性炭 漂白原理 氧化漂白 氧化漂白 化合漂白 吸附漂白 品红溶液 褪色 褪色 褪色 褪色 紫色石蕊 先变红后褪色 褪色 只变红不褪色 褪色 稳定性 稳定 稳定 不稳定 —— 4.氯气的制法 (1)实验室制法 药品及原理:MnO 2 + 4HCl (浓) MnCl 2 + 2H 2O + Cl 2↑ 强调:MnO 2跟浓盐酸在共热的条件下才反应生成Cl 2,稀盐酸不与MnO 2反应。 仪器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吸收装置 实验步骤:检密—装药—固定—加热—收集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或排饱和食盐水法) 净化装置: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 ,用浓硫酸干燥 尾气处理:用碱液吸收 (2)氯气的工业制法:(氯碱工业) 2NaCl + 2H 2O 2NaOH + H 2↑ + Cl 2↑ 二、氯化氢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1.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为盐酸。 2.盐酸的化学性质: (挥发性强酸的通性) 3.氯化氢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及反应原理: NaCl + H 2SO 4 === NaHSO 4 + HCl ↑ (不加热或微热) (2)装置: 与制氯气的装置相似 (3)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4)检验方法: 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是否变红或用玻璃棒蘸浓氨水靠近是否有白烟产生 加热

氯离子的检验 卤素

氯离子的检验卤素 一、选择题 1.检验某未知溶液中是否含有氯离子,正确的操作是() A.向未知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B.向未知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加入盐酸后,沉淀不消失 C.向未知溶液中加入稀硝酸酸化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D.向未知溶液中加入稀盐酸酸化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2.向下列溶液中分别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能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的是() A.氯水 B.氯酸钾 C.次氯酸钠D.四氯化碳 3.氯化碘(ICl)的化学性质跟Cl2相似,预计它跟水反应的最初生成物是() A.HI和HClO B.HCl和HIO C.HClO3和HIO D.HClO和HIO 4.自来水是用Cl2杀菌消毒的,不法商贩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出售,为辨真伪,可用下列哪一种试剂鉴别() A.金属钠B.FeCl3溶液 C.AgNO3溶液D.NaOH溶液 5.已知常温下氯酸钾与浓盐酸反应放出氯气,现按如图进行卤素的性质实验.玻璃管内装有分别滴有不同溶液的白色棉球,反应一段时间后,对图中指定部位颜色描述正确的是()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l-和Cl2都有毒 B.将AgNO3溶液滴入甲溶液中,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说明甲溶液中含有Cl- C.将NaCl溶液滴入AgNO3溶液中或将Cl2通入AgNO3溶液中均会出现白色沉淀D.含Cl-的溶液和氯水一样均呈浅黄绿色 7.(2011·福州模拟)将氯水分别滴入下列各选项所述的溶液中,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完全正确的是()

二、非选择题 8.(2009·海南高考题改编)有关物质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已省略).通常C 为气体单质,G为紫黑色固体单质.实验室中,常用固体E在B的催化下加热制取气体单质H.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另外一种实验室制取H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某固体混合物可能由KNO3、K2SO4、KI、NaCl、CuCl2、CaCl2和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依次进行下列五步实验,观察到如下现象: ①混合物加水得无色透明溶液; ②向上述溶液中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将该沉淀滤出,并将滤液分成两份; ③上述白色沉淀可完全溶于稀HNO3; ④往一份滤液中滴加氯水并加入CCl4,振荡后静置,CCl4层无色; ⑤在另一份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判断出该混合物中肯定含有______,但不能判断出其中是否含有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填空: (1)写出a、b、c、d处的颜色: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写出图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氯离子的检验教案

氯离子的检验教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 可持续发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 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 动的建构活动”,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 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基于问题学习”是 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时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基于建构注意理论的 指导,本设计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式教学为主,辅助以实验、幻灯 片、讨论、归纳等手段,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在合作、交流中解决 问题,并进一步深化,将所得知识进行应用,学生在体验到不断解 决问题的成功感的同时,逐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升自己的创 新能力。 二.教材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氯及其化合物知识作为第四章第二节教学内容,其设计意图:一、氯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重要的非金属元素。教科书选择氯气的性质、用途以及氯离子的检验等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学习和研究,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典型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而且对学习其他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形成正确的观点、掌握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起到引导作用。二、氯是海水中富集的一种元素,资源丰富;而且食盐、漂白粉等含氯的化合物学生非常熟悉,认识上有一种亲切感,容易产生求知的欲望。

氯离子的检验,在初中接触过,这里主要通过实验说明为什么还要滴加稀硝酸。同时,离子检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起到铺垫的作用。同时,氯离子属于无机离子,学完本节课,为以后学生学习选修六第三单元物质的检验中几种无机离子的检验打下一定的基础。所以本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本节课贴近生活实际,可增长学生知识,开拓视野。2.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学过盐酸、氯化钠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对氯离子的检验有了一定的了解。(2)学科能力: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基本的实验设计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知方式:由感性到理性为主。 (4)学生特点:高一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敏捷,好奇心重、记忆力强,并且大多数的学生已具备一定观察、比较、分析和动手 能力;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少 数同学基础落薄弱,缺乏对元素知识的方法、学习效率低; 同时,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往往不够全面,往往会遗漏信 息,分析小结和科学表达能力尚待提高。所以要基本了解学 生的学习现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进一步观察、分 析、归纳能力。 三.教学目标

氯离子的检验 成盐元素——卤素

第2课时氯离子的检验成盐元素——卤素 学习目标: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了解卤族元素在原子结构、性质等方面的相似性。 自学指导: 一. 氯离子的检验 1.填写下列表格: 2.原理:被检液中滴入少量__酸化,再滴入__溶液,若产生__,则可断定溶液中含有氯离 子。不可用盐酸酸化。 Cl-+ AgNO3(aq) → + 稀硝酸→白色↓ 解释:Ag+ + Cl—= AgCl↓ 2Ag+ + CO32— = Ag2CO3↓ Ag2CO3 + 2H+ = 2Ag+ + H2O + CO2↑ 疑难精讲: 知识点一:卤素 在周期表中,与氯元素相似,都处于同一纵行——第ⅦA族,称为卤族。它们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极易得一个电子的元素还有氟(F)、溴(Br)、碘(I)、砹(At),它们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因此卤素都是强氧化剂,在自然界均只以化合态存在。但随着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渐减弱,得电子能力渐减弱,其氧化性逐渐减弱,F2>Cl2>Br2>I2类别相似性差异性 氧化性卤素单质都具有氧化性F2>Cl2>Br2>I2氧化性逐渐减弱(F2是最强的非金 属氧化剂,F元素无正价,无含氧酸,无水溶液) 与氢反应H2 +X2 = 2HX 反应条件逐渐增高:F2(黑暗中爆炸,F2是非金属 性最强的元素)、Cl2(点燃或光照,见光爆炸)、 Br2(加热且缓慢化合)、I2(蒸气和H2持续加热且 仍为可逆反应) 与水反应(歧化反应)H2O + X2 = HX + HXO 2H2O + 2F2 = 4HF + O2↑,置换反应。故F2不能从 其它卤素化合物的水溶液中将其卤素单质置换出来 (F2与H2O反应是一个水最还原剂的反应) I2微量歧化

第11章 卤素和氧族元素 习题参考答案

第11章 卤素和氧族元素 习题参考答案 1. 解:(1) 2NaCl + 2H2O 电解2↑+Cl2↑ (2)2Br?+Cl22 + 2Cl?; 3 Br2+3CO32??+ BrO3?+3CO2↑; 5Br?+ BrO3?+ 6H+2+3H2O 2. 解:(1) 2Br?+Cl22+ 2Cl? (2) 6Ca(OH) 2(热) +6Cl2 Ca(ClO3)2+ 5 CaCl2+ 2H2O (3) I2+ 2HClO32+ 2HIO3 (4) 4KClO4+KCl 3. 解:(1)以食盐为基本原料制备Cl2、NaOH、NaClO、Ca(ClO)2、KClO3、HClO4; 2NaCl + 2H2O 电解2↑+Cl2↑ Cl2 + 2NaOH(冷) NaClO + NaCl + H2O 2Cl2 + 2Ca(OH)2(冷) 2 + CaCl2 + 2H2O 3Cl2 + 6KOH(热) KClO3 + 5KCl + 3H2O 4KClO3 3KClO4 + KCl KClO4 + H2SO4(浓) 减压蒸馏4 + HClO4 (2)以萤石(CaF2)为基本原料制备F2。 CaF2 + H2SO4(浓) CaSO4 +2HF↑ KOH + 2HF KHF2 + H2O 2KHF2电解2↑+ F2↑ (3) 2KI+Cl2I2+ KCl 3I2 KIO3 + 5KI + 3H2O 4. 解:(1)Cl2 + 2KOH(冷) KClO + KCl + H2O (2)3Cl2 + 6KOH(热) KClO3 + 5KCl + 3H2O (3)KClO3 KCl+3Cl2↑+ 3H2O (4)2KClO3 2KCl+ 3O2↑ (5)I2+ 5H2O23+ 4H2O

高中化学卤族元素知识点归纳

卤族元素 [卤族元素] 简称卤素.包括氟(F)、氯(C1)、溴(Br)、碘(I)和放射性元素砹(At).在自然界中卤素无游离态,都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1)位置:VIIA (2)原子结构: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 不同点:F I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相似性: ①单质均为双原子非极性分子 ②主要化合价为 -1价,最高正价为+7价(F除外) ③都具有强氧化性 [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说明 (1)实验室里,通常在盛溴的试剂瓶中加水(即“水封”),以减少溴的挥发. (2)固态物质不经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升华是一种物理变化.利用碘易升华的性质,可用来分离、提纯单质碘. (3)Br2、I2较难溶于水而易溶于如汽油、苯、四氯化碳、酒精等有机溶剂中.医疗上用的碘酒,就是碘(溶质)的酒精(溶剂)溶液.利用与水互不相溶的有机溶剂可将Br2、I2从溴水、碘水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叫做萃取).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1)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H 2 + F 2 = 2HF (冷暗处爆炸) H 2 +Cl 2 = 2HCl (光照爆炸,点燃) H 2 +Br 2 2HBr H 2 +I 2 2HI 长期加热并不断分解 卤化氢:易溶于水,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①HClO 2 注意:将F 2通入某物质的水溶液中,F 2先跟H 2O 反应.如将F 2通入NaCl 的水溶液中,同样发生上述反应,等等. ②X 2 + H 2O HX + HXO (X=Cl 、Br 、I ) Cl 2 、Br 2、I 2与H 2O 的反应逐渐减弱,都是可逆反应。 (4)与金属反应 卤族元素与变价元素一般生成高价态化合物,但 Fe + I 2 = FeI 2 (碘化亚铁) (5)与碱的反应: 2F 2 + 2NaOH =2NaF + OF 2 + 2H 2O X 2(Cl 2 、Br 2、I 2)+2NaOH NaX + NaXO + H 2O (6)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2NaBr + C12(新制、饱和) = 2NaCl + Br 2 2Br - + C12 = 2C1- + Br 2 加入CCl 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Cl 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Br 2的CCl 4层,显橙色. 2NaI + C12(新制、饱和) =2NaCl + I 2 2I - + Cl 2 =2C1- + I 2 ①加入CCl 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I 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I 2的CCl 4层,显紫红色. ②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生成的I 2升华,故残留的固体为NaCl(C12足量时)或NaCl 和NaI 的混合物(C12不足量时). 2NaI + Br 2 =2NaBr + I 2 2I - + Br 2 =2Br - + I 2 ①加入CCl 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Br 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I 2的CCl 4层,显紫红色. ②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生成的I 2升华,故残留的固体为NaBr(Br 2足量时)或NaBr 和NaI(Br 2不足量时). F 2 + NaX(熔融) =2NaF + X 2 (X =C1、Br 、I) 注意 将F 2通入含Cl -、Br -或I -的水溶液中,不是发生卤素间的置换反应,而是F 2与H 2O 反应. (7)碘单质(I 2)的化学特性.I 2 + 淀粉溶液 → 蓝色溶液 说明 ①利用碘遇淀粉变蓝的特性,可用来检验I 2的存在. △ △ 冷

检验卤素离子时异常现象的探究

检验卤素离子时异常现象的探究 【问题由来】教材对卤素离子的检验只要求用稀硝酸,而没有规定具体的浓度,拿了1瓶浓硝酸取一定量稍微稀释了一下就去做实验,在实验中竟然出现异常现象。由此提出卤化银能否与浓硝酸反应的课题。 以下为相关实验及现象: [实验1]向3支盛有NaCl溶液、KBr溶液、KI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少量AgNO 3溶液,看到分别出现白色、浅黄色、黄色沉淀,再分别加入1 mol/L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实验2]向3支盛有①NaCl溶液、②KBr溶液、③KI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少量AgNO 3溶液,然后再分别加入浓硝酸。相关现象:①中沉淀无变化; ②中沉淀无变化;③生成的黄色悬浊液逐渐变成褐色悬浊液,并伴有气泡产生,静置后发现:上层液体为棕褐色,沉淀变为灰褐色。 【分析】实验1说明AgCl、AgBr、AgI均不溶于稀硝酸。 实验2说明AgCl、AgBr均不溶于浓硝酸;由于I -的还原性较强,I -能 被较浓的硝酸氧化,能发生反应:2I -+4H ++2NO - 3I 2+2H2O+2NO2↑,怎样证明发生了该反应呢? 只须待沉淀后,取上层液体加入CCl 4,若发现有机层呈紫色(或加入淀粉溶液,若溶液呈蓝色)既可证明之。实验后发现正如所想。 那些灰褐色沉淀会是细小的银单质吗?有资料[1]显示AgBr和AgI不溶于稀氨水或(NH 4) 2CO 3溶液,它们在HAc介质中能被还原为Ag,可使Br -和I -转入溶液中。不过笔者加入的硝酸是氧化剂而非还原剂,显然上述沉淀不应该是银。那么沉淀又为何物? 【问题】上面对实验2中有关碘的解释正确吗?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及现象】1.在试管中加入0.1 mol/L AgNO 3溶液2 mL,向其中加1滴0.1 mol/L的KI溶液,再向试管中加过量浓HNO 3,发现沉淀仍为黄色,

氯离子的检验

氯离子的检验

————————————————————————————————作者: ————————————————————————————————日期: ?

赤峰学院本科生论文 题目:生活用水中氯离子的检验 姓名: 李久鹏 学号: 专业: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摘要:生活用水常用氯化物做除污剂,生活用水出厂时必须对氯离子浓度做检验,过高的氯离子浓度的生活用水会影响水质引发疾病。 关键词:氯离子;水质影响;检测方法。 1概述 氯化物是水和废水中一种常见的无机阴离子。几乎所有天然水中都有氯离子存在,它的含量范围变化很大。在河流、湖泊、沼泽地区,氯离子含量一般较低,而在海水、盐湖及某些地下水中,含量可高达数十克/L。在人类的生存活动中,氯化物有很重要的生理作用及工业用途。正因为如此,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均含有相当数量的氯离子。 若饮水中氯离子含量达到250mg/L,相应的阳离子为钠时,会感觉到咸味;水中氯化物含量高时,会损害金属管道和建筑物,并妨碍植物的生长。 附表1:氯离子水质标准 标准名称限值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25 0.0mg/L 地下水质量标准(G3838-200 <250.0mg/L 2) 2 方法选择 测定氯化物的方法较多,其中:离子色谱法是目前国内外最通用

的方法,简便快捷。硝酸银滴定法、硝酸汞滴定法所需仪器设备简单适合于清洁水测定,但硝酸汞滴定法适用的汞盐剧毒,因此这里不做推荐。电位滴定法和电极流动法适合于测定带色或污染水样,在污染源监测中使用较多。同时把电极法改为流通池测量,可保证电极的持久使用,并能提高测量精度。 (一)离子色谱法 (1)方法原理 本法利用离子交换的原理,连续对多种阴离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水样注入碳酸盐-碳酸氢盐溶液并流经系列的离子交换树脂,基于待测阴离子对低容量强碱性阴离子树脂(分离柱)的相对亲和力不同而彼此分开。被分开的阴离子,在流经强酸性阳离子树脂(抑制柱)室,被转换为高电导的酸型,碳酸盐-碳酸氢盐则转变成弱电导的碳酸(消除背景电导)。用电导检测器测量转变为相应酸型的阴离子,与标准进行比较,根据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一次金阳可连续测定六种无机阴离子(-F 、-Cl 、-2NO 、-3NO 、-24HPO 和-24SO ) (2)干扰及消除 当水的负峰干扰F-或Cl -的测定时,可用于100ml 水样中加入1ml 淋洗贮备液来消除负峰的干扰。 保留时间相近的两种离子,因浓度相差太大而影响低浓度阴离子的测定时,可用加标的方法测定低浓度阴离子。 不被色谱柱保留或弱保留的阴离子干扰F -或C l-的测定。若这种共淋洗的现象显著,可改用弱淋洗液(0.005m ol /L 742O B Na )

卤素及其化合物(精.选)

智能考点二十卤素及其化合物 Ⅰ.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了解氯气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2.认识氯气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Ⅱ.考纲要求 1.了解氯气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2.了解氯气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Ⅲ.教材精讲 一、氯气的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常温下,氯气是黄绿色、有刺激性、能溶于水、比空气重、易液化的有毒气体。 2.化学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1)与金属反应(与变价金属反应,均是金属氧化成高价态) 如:①2Na+Cl2 2NaCl(产生白烟) ②Cu+Cl2CuCl2(产生棕黄色的烟) ③2Fe+3Cl22FeCl3(产生棕色的烟) 注:常温下干燥的氯气或液氯不与铁反应,所以液氯通常储存在钢瓶中。 (2)与非金属反应 如:①H2+Cl22HCl(发出苍白色火焰,有白雾生成)——可用于工业制盐酸H2+Cl22HCl(会发生爆炸)——不可用于工业制盐酸 ②2P+3Cl22PCl3(氯气不足;产生白雾) 2P+5Cl22PCl5(氯气充足;产生白烟) (3)与水反应:Cl2+H2O = HCl+HClO (4)与碱反应 Cl2+2NaOH = NaCl+NaClO+H2O(用于除去多余的氯气) 2Cl2+2Ca(OH)2 = Ca(ClO)2+CaCl2+2H2O(用于制漂粉精) Ca(ClO)2+CO2+H2O = CaCO3↓+2HClO(漂粉精的漂白原理) (5)与某些还原性物质反应 如:①2FeCl2+Cl2 = 2FeCl3

通电 ②2KI +Cl 2 = 2KCl + I 2(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变蓝色,用于氯气的检验) ③SO 2+Cl 2+2H 2O = 2HCl + H 2SO 4 (6)与某些有机物反应 如:①CH 4+Cl 2 CH 3Cl + HCl (取代反应) ②CH 2=CH 2+Cl 2 → CH 2ClCH 2Cl (加成反应) 3.氯水的成分及性质 氯气溶于水得黄绿色的溶液----氯水。在氯水中有少部分氯分子与水反应,Cl 2 + H 2O = HCl + HClO (次氯酸),大部分是以Cl 2分子状态存在于水中。 注意:(1)在新制的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有:H 2O 、Cl 2、HClO 、H +、Cl -、ClO -、OH -;久置氯水则几乎是盐酸溶液 ① 一元弱酸,比H 2CO 3弱 (2)HClO 的基本性质 ② 不稳定,2HClO === 2HCl + O 2↑ ③ 强氧化性; ④ 漂白、杀菌能力,使色布、品红溶液等褪色。 (3)几种漂白剂的比较 漂白剂 HClO Na 2O 2(H 2O 2) SO 2 活性炭 漂白原理 氧化漂白 氧化漂白 化合漂白 吸附漂白 品红溶液 褪色 褪色 褪色 褪色 紫色石蕊 先变红后褪色 褪色 只变红不褪色 褪色 稳定性 稳定 稳定 不稳定 —— 4.氯气的制法 (1)实验室制法 药品及原理:MnO 2 + 4HCl (浓) MnCl 2 + 2H 2O + Cl 2↑ 强调:MnO 2跟浓盐酸在共热的条件下才反应生成Cl 2,稀盐酸不与MnO 2反应。 仪器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吸收装置 实验步骤:检密—装药—固定—加热—收集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或排饱和食盐水法) 净化装置: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 ,用浓硫酸干燥 尾气处理:用碱液吸收 (2)氯气的工业制法:(氯碱工业) 2NaCl + 2H 2O 2NaOH + H 2↑ + Cl 2↑ 二、氯化氢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1.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1:500)其水溶液为盐酸。 2.盐酸的化学性质: (挥发性强酸的通性) 3.氯化氢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及反应原理: 加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