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

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

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
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

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

[摘要] 马铃薯富含淀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有“地下苹果”的美誉,是世界上食用最普遍的蔬菜品种之一,又因其可被加工成淀粉、粉条、薯条、薯片等而被广泛种植。

[关键词] 马铃薯栽培优良种薯科学施肥田间管理病虫草

害防治

一、选茬整地

马铃薯生产应选择土壤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保水保肥性好的山前漫岗和平川黑土地,选用葱蒜类蔬菜或玉米、小麦、谷子、大豆为优良前茬,不能与茄子、辣椒、西红柿等茄科作物及甜菜、萝卜、胡萝卜等深根性作物轮作,防止重迎茬,豆田三年内施过豆磺隆、普施特、豆乙合剂(或其它含相同成分的除草剂)的地块不能种马铃薯。

马铃薯属于深耕作物,靠地下块茎的膨大程度决定产量,要求有深厚的土层和疏松的土壤,因此整地要细,伏秋整地的地块深翻20厘米,如有深松条件的可深松30-50厘米,耙、耢后起垄、镇压。

二、选用优良种薯,适时早播

1.品种选择

在应用脱毒种薯的基础上,菜用的生产选用早大白、克新13、克新4、东农303、紫花白以及本地品种红土豆、红眼圈等,加工淀粉、粉条等,选用克新12、尤金、黄麻子等,加工薯条、薯片等,选用大西洋、克新16、克新17等。

乡镇马铃薯产业工作总结

乡镇马铃薯产业工作总结 作为一名长期在农业战线工作的农技人员,2012年我负责XX县雄壁镇上鸭子塘村小组101户科技示范户马铃薯产业指导工作,一年来,在XX县农业局项目领导小组和马铃薯的支持下,各位同事的帮助下,对照科技示范户指导员的工作要求,以及科技示范户技术指导指导实施方案,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积极参加指导与技术培训班学习,提高自身科技素质和技术指导水平。 技术指导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示范户的指导效果。马铃薯是雄壁镇的主产粮食作物,在农民的收入中占有较大比例,产量的提高关系到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示范户,我系统地学习了农技推广的相关理论知识、马铃薯高垄双行栽培技术;马铃薯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特别是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马铃薯抗旱栽培技术等,提高利率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 采取集中培训于分散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做好马铃薯示范户的培训指导工作。一是利用街天示范户赶街的时间集中到农业中心培训;二是入户面对面进行技术讲解,让示范户直观了解相关农技知识;三是到地里现场指导;四是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开展电话咨询,为示范户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认真制定指导员年度工作计划和分户指导方案。 通过走访示范户,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工作目标,落实工作措施,为全面做好技术指导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根据不同示范户的情况,分别制定了入户分户指导方案。通过分户指导方案,农户可以了解指导员提供的技术服务内容和要求配合的工作及注意事项,使指导员和示范户能够互动起来,更好地完成全年做任务。 四、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当地土壤类型和耕作特点,全面推广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技术,以培肥地力、 改良土壤,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促进耕地地里回升和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五、健全完善病虫害监测预报机制,定点、定期监测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研究制定防治措施,指导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减轻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重点监测马铃薯晚疫病和地表虎发生情况。 六、取得的效果 通过格科技措施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实地测产验收,10示范户全年马铃薯的平均亩产达1666.3kg,比前三年平均亩产1515kg增产了151.3kg,增幅为10%,按今年马铃薯上市时的收购价1.5元/kg,平均每亩经济效益达到2499.45元,同时还辐射带动了周边20户农户积极的参与学科技用科技,达到增产增收目的,辐射胡今年的平均亩

春播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春播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品种选择 春播地膜栽培一般应选择抗旱性强,早熟或中早熟的马铃薯品种,比较适合的品种主要是费乌瑞它、大西洋和克新号等。 、播种适期 以月下旬至月上旬为宜,主要根据地温情况确定,即:覆盖地膜在地解冻后土壤厘米深处地温达c即可播种。 常用地膜覆盖播种方法有两种:一是先播种后覆膜。即先起垄,随即播种,后再覆膜,此法播种后应注意观察,及时放苗,防止烧死幼苗;二是先覆膜,后在地膜上打孔播种,再用土封严播种孔。 、耕作要点 、整地。翻地前要清除根茬,秸杆及其它杂物,在施足底肥的基础 上,要进行细致的深翻碎土。厘米耕层一定要细碎疏松,表里一致。若没有灌溉条件,在耙地保墙,经轻度镇压后,立即起垄或覆盖地膜。 施肥。施足基肥。为防止土壤肥力下降引起作物脫肥早衰,必须增施基肥,这是春薯获得高产的矢键所在。一般亩施农家肥斤,混合碳鞍、磷肥各斤。先将肥料全部撒施在地表。然后按要求起垄,将肥料翻入土中。 按垄距米,“两犁两構”标准开沟起垄、施肥。先用山地步犁向外翻一犁,用单構在沟底深耕一次,深度厘米,亩施肥料同上,混合施入沟内,再用小犁沿沟内侧上方厘米处,向外翻一犁,将肥料盖在沟内,最后再用单構将沟深耕一次,深度厘米;筑起单垄,沟垄高差厘米,垄面厘米,依次起垄,每垄种两行,行距厘米,株距厘米,亩株数株。 、起垄。要求起垄高度为厘米,垄面宽厘米,垄沟厘米,垄要做成中高、两边呈缓坡状的“圆头高垄”。这样的垄易使地膜拉紧,不易被风吹动,地膜与垄面覆贴紧密,压盖牢固。垄宽厘米,垄高厘米,膜上土横梁(压膜

防风)。 覆膜。整起垄后应立即盖膜,以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散失。采用人工覆膜的可三人一组,一人在前铺膜,二人培土压膜,地膜一定要铺好,紧贴垄面,力求达到“紧、平、严”的标准。每垄播两行,行距厘米,株距厘米,深度厘米。 、田间管理 进行膜内播种,应及时放苗,过晚会发生烧伤。如天气干旱应在苗齐后适当浇水,如土地肥力不足在现蕾前进行追肥(每亩追尿素斤左右)在薯块膨大时,应揭去地膜,再用磷酸二氢钾叶面喷肥,同时要注意防治星瓢虫、豆芫菁等病虫害的危害。及时收获,马铃薯在植株死亡天开始收获,早熟品种可根据薯块大小和市场需求,先将较大的摸出卖掉,让较小的继续生长,以提高经济效益。 覆膜垄作马铃薯栽培技术

北方一作区应推广马铃薯大垄栽培模式

北方一作区应推广马铃薯大垄栽培模式 陈伊里 (东北农业大学 哈尔滨 150030) 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栽培面积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但鲜薯产量只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单产水平不足世界马铃薯的平均产量,仅为发达国家产量的三分之一。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水稻、玉米和小麦的单产水平却远远高于世界的平均产量。因此,尽快提高我国马铃薯的鲜薯产量,尤其是马铃薯主产区的单产水平和品质是保证我国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农业部2006年9号文件的具体步骤之一。 一、现状分析 根据2005年我国农业统计资料,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为500万hm2左右,总产量7090万吨,单产969 公斤/亩,北方一作区种植面积前10位的省区有:内蒙古、甘肃、山西、黑龙江、陕西、河北、宁夏、吉林、辽宁和青海,马铃薯种植面积为245万公顷,约占全国栽培面积的49%;总产量为3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9%;平均单产水平为945.6 公斤/亩,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详见表1)。因此,北方一作马铃薯产区单产水平的提高是制约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核心。 表1 北方一作区马铃薯种植面积、总产量及单产与全国的比较表(2005) 省区 种植面积(万hm2) 总产量(万t) 单产(kg/667m2) 内蒙古 55.3 750 906.0 甘肃 53.1 950 1191.3 山西 31.2 230 493.7 黑龙江 29.3 425 966.3 陕西 23.9 150 414.0 河北 14.1 160 756.7 宁夏 11.7 140 781.3 吉林 10.1 365 2405.0 辽宁 8.8 145 1110.0 青海 7.5 160 1434.3 合计/平均 245.0 3475 945.6 全国 500.0 7090 969.0 占全国(%) 49.0 49 97.6 北方一作马铃薯主产区的特点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经济欠发达,人少地多,全生育期短,一年一熟,传统农业耕作方式;高海拔或高纬度,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年降雨量少,春季干旱、集中降雨期与马铃薯结薯期同步,马铃薯是当地的优势作物,也是当地农民依赖生存和致富的作物;马铃薯加工企业密集,但精细加工欠缺;种薯与商品薯不分,专用品种不专用,脱毒薯利用率不高,种植粗放,单产量低,总产不稳,农田基本建设不全,农药、化肥资金投入不够等等因素制约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马铃薯测产工作流程

马铃薯测产流程 一、确定测产时间及地点 与农户联系,了解马铃薯成熟状况及收获日期,在农户收获前一天或两天进行测产工作,为使结果更精确,测产时间应与农户收获时间接近。最后与科研单位接洽,确定测产日期,并通知农户当天到现场配合,并确定农户马铃薯田位置。 二、物资人员准备工作 测产所取物资,如编织袋(科研单位自备,数量50个)、铁锹若干把或专业马铃薯采收机械、米尺2卷、游标卡尺1个、嘉有宣传牌1副、嘉有工作服等测产用具提前准备好。 测产人员确定,数量6-8人为最佳,进行合理分工,包括田间取样(3-4人)、现场马铃薯块茎测量(2人)、样品收储(1人)等。 人员接待、车辆准备,提前与办公室工作人员协调,做好人员接待工作,准备餐饮、住宿,以及车辆准备工作,最好能申请皮卡车,以便运输物品。 三、与策划宣传部合作进行效果宣传拍摄 事先进行试验田考察,选取效果比较明显的试验田作为拍摄地点。宣传效果包括叶片、根系、结薯数量、品质等方面,由嘉有工作人员详细介绍施用与未施用嘉有黄腐酸产品的区别,突出黄腐酸的效果及作用原理,再由科研单位人员进行介绍产品效果。 四、实收测产 (一)取样方法: 十亩高产攻关田:按照对角线取样法取3个样点;百亩高产示范方:以10亩为一个测产单元,共分成10个单元,每个单元取1个样点,共10点; 万亩示范片:根据具体的自然环境和品种分布情况将万亩示范片平均分为15片,每片随机取2个样点,共30个点。每个点取长方形小区,面积为行长×行距×行数,不小于45平方米,行数不少于6行。 (二)田间实收:将样点全部植株进行收获,并分商品薯和非商品薯分别称重。其中非商品薯指重量小于50克的小薯以及病薯、烂薯和绿皮薯等薯块。一般情况下,扣除收获薯块总重的 1.5%作为杂质、含土量。若收获时薯块带土较多,每点收获时取样5公斤,冲洗前后分别称重,计算杂质率。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手册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手册 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省农垦总局重大科技示范推广项目

一、概述 马铃薯在我国的不同地方,人们对它有不同的叫法。它的俗名有土豆、地豆、山药、洋山药、山药蛋、地蛋、土卵、洋芋、洋山芋、土芋、番芋、番人芋、香芋、洋番薯、荷兰薯、爪哇薯和番仔薯等,还有叫它鬼慈姑或番鬼慈姑的。但是,称它土豆、洋芋和山药蛋的最普遍。从它的不同地方名字就可以看出,它在我国的种植,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有。 马铃薯在植物分类中为茄科茄属,是一种一年生草本块茎植物。因为生产上用它的块茎(通常称薯块)进行无性繁殖,因此又可视为多年生植物。马铃薯的老家,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山区。它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可以说是原产地的一种古老的农作物。距今虽然仅有400余年,但由于马铃薯适应性强,喜冷凉的气候条件,抗灾,早熟,高产,易于种植,更重要的是它既能做粮又能做菜,营养价值高,因而成了我国人民喜食的农作物。因此,马铃薯在我国虽然是个年轻的农作物,但它发展很快,已经扎根于全国东西南北各地。 就全世界讲,马铃薯在粮食作物生产中居第四位,总产量和种植面积仅少于小麦、水稻、玉米。 二、植物学特性 1.根 马铃薯可以用块茎种植和种子种植,用块茎种植和种子种植时,根的形态不相同。用块茎种植,当马铃薯块茎 1

萌芽后而芽长了3~4厘米时,从芽的基部发生出根来,称初生根,初生根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马铃薯初期的生长有80%的营养由它供应。初生根先向前生长,当长至30厘米时,再向下生长。以后随着芽的伸长,围绕着匍匐茎发生了3~5条根,长20厘米左右,称匍匐根。大部分品种的根系分布在土壤表层下40厘米,一般不超过70厘米,在砂质土壤中根深可达1m以上。匍匐根主要是水平生长。2.茎 马铃薯的茎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茎一般呈绿色或紫色,主茎以花芽封顶而结束,花下有两个侧枝,形成双叉式分枝。马铃薯每个叶腋中都能发生侧芽,形成枝条。 地下茎包括主茎的地下部分、匍匐茎和块茎。主茎地下部分可明显见到8个节,少数品种具6个节,节上着生退化鳞片叶,叶腋生出匍匐茎,顶端有12~16个节间短缩膨大形成块茎。与匍匐茎相连的一端叫薯尾或脐部,另一端叫薯顶。块茎是变态的茎,具有茎的各种特性,表面分布很多芽眼,每个芽眼有一个主芽和两个副芽。副芽一般处于休眠状态,只有主芽受伤害后才萌发。薯顶着生的芽眼多而密,发芽势强,这种现象叫顶端优势。生产上可以利用整薯播种,以及在切块时可以采用从薯顶到薯尾的纵切法,以取得顶端优势而达到高产的目的。 3.叶 马铃薯的叶子在幼苗期基本上都是单叶、心脏形或倒心脏形,全缘,称为初生叶,到后期均为奇数羽状复叶。顶端叶片单生,顶生小叶之下有4~5对侧生小叶。复叶的大小,侧小叶的形状、色泽、毛茸的多少,以及小叶的排2

地膜马铃薯栽培技术

地膜马铃薯栽培技术 摘要分析了马铃薯地膜覆盖的增产机理,并对西吉县地膜马铃薯综合增产技术示范的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以期指导该技术在当地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近年来,西吉县大力扶持马铃薯产业,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而马铃薯产量不高、产量不稳的问题,已成为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及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为此,县委、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示范点建设,通过地膜马铃薯综合增产技术示范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地膜马铃薯示范种植技术总结如下。 1地膜覆盖增产机理 地膜覆盖具有以下作用:一是提高地温,改善耕作层土壤环境。地膜覆盖能充分利用太阳能,储藏光热于土壤中。试验表明,地膜覆盖能使地表温度提高0.4~7.3℃,地下10cm深处提高0.9~5.0℃,此作用能满足种薯萌发和根系生长对温度的要求,并能促进植株营养器官快速生长,延长生育期,有利于结薯。高海拔阴湿区种植马铃薯,对提高地温,改善热量条件,促进正常成熟和提高产量具有显著的效果。二是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地膜覆盖既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提高了地温;又能把土壤深层的水提到地表,起到抗旱保墒作用,地膜覆盖比露地土壤含水量可相应高出3~6个百分点。三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抑制杂草病虫害。由于地膜覆盖免去了风、雨对土壤的侵蚀和中耕等人为的践踏,使得土壤中水肥气热等状况得到改善,加强了土壤生物活性和微生物活性,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加速有机质分解,并能抑制杂草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从而为马铃薯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地膜覆盖比露地具有显著增产作用。在生产中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能提高马铃薯单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能解决马铃薯种薯退化问题。示范表明,地膜覆盖为马铃薯生长发育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农田生态环境,综合协调了影响产量的各主要因子,使马铃薯具有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产量。地膜覆盖马铃薯纯收入比露地栽培的高出3 347.7元/hm2,同时还可以省去中耕培土的环节,省工省劳。

马铃薯机械化垄作栽培技术

摘要介绍了马铃薯机械化垄作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机械整地、种薯品种选择及处理、适期播种、机械施肥、适时中耕、病虫害防治、及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机械化;垄作;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32.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086-02 马铃薯机械化垄作栽培技术是一项集开沟、施肥、播种、镇压和覆土等作业一体的综合机械化种植方式。具有节水、节种、节肥、省工和播深均匀等优点。该技术主要包括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农艺要求、机械深松耕技术、耙耱整地技术、深施化肥技术、播种技术、中耕技术、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技术、机械收获技术等,且适用于马铃薯良种繁育及专用型马铃薯、商品型马铃薯的全程机械化生产。由于安定区近年来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机械化耕作面积也随之增加,通过对近年来生产中机械化耕作技术的研究和总结,将机械整地、机械施肥、农艺要求及田间管理等方面机械化垄作栽培技术进行了整理完善,使马铃薯机械化垄作生产更加科学高效。 1 机械整地 选择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地势平坦、具有一定规模面积的梯田地、旱川地、水川地等,并且坡度小于8°的地块。根据当地的种植作物结构,以豆类、小麦、胡麻、玉米等轮作为宜。轮作周期3~5年,轮作方式以豆类―麦类―马铃薯等为宜。 1.1 深松耕要求 前茬收后及时翻耕晒垡,秋后浅耕。深耕20 cm,深松35 cm以上,平均3年深松1次。翻垡良好,覆盖严密,土壤疏松细碎,地表平整。地头、地边处理整齐,不得有重耕和漏耕,且耕深、耕宽均匀一致,冬季可适度镇压。用拖拉机配套的旱田铧式犁、isq-340型全方位深松机、isq240型全方位深松机,铲式深松机等作业机具、农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深松耕,以便立土晒垡,积温熟化,打破犁底层,接纳雨水,秋后浅耕耙耱保墒,冬季可适度镇压,以保护土壤水分,播前用圆盘耙进行耙耱整地,或用旋耕机等机具,浅耕耙耱,深度一般以10~15 cm为宜,使土块细碎,耕层绵软,地表平整,上松下暄[1]。 拖拉机配套铧式犁作业,耕深一致,沟底平整,耕深变异系数不得超过15%,耕宽一致,合垄严密。50 m直线度误差不大于10 cm,重耕率不大于2%,漏耕率不大于1%。碎土良好,翻垡彻底。小于5 cm的土块在80%以上,立垡小于5%,回垄率小于5%。植被覆盖率大于90%。耕后地表平整,无明显的沟垄。深松作业,松土深度允许偏差为±10%。碎土要求小于 3 cm 的土块在40%以上,大于15 cm的土块在10%以下。土壤膨松度应大于10%。暗沟断面尺寸:高为5~6 cm,宽15~16 cm。地表平整度高差不超过10 cm。 1.2 播前整地要求 马铃薯在播种前用拖拉机配套的耙并配铁耱或旋耕机进行整地。达到土壤松软、细碎,碎土均匀一致,一般不应有直径大于 3 cm的土块,地表平整,上松下暄,深浅一致,耙深16~20 cm,不漏耙、不重耙、无沟无垄。漏耙面积不得大于1%,耙后地表平整度极限偏差不大于3 cm,耙深变异系数不得大于15%,碎土率不小于80%,直径大于5 cm的土块不超过5块/m2。应在适耙期间进行耙地作业,土壤绝对含水率一般以12%~15%为宜。用于化肥深施的耙地,应覆盖严密。 1.3 地下病虫害防治及消毒处理 在地下虫害严重的地块,可结合耙耱整地,用50%辛硫磷,加适量水,拌入适量细干土(沙)制成毒土(沙),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60~75 kg/hm2,均匀撒在地表,通过耕耱整地,翻入土中,实施对病虫害的预防及消毒处理。 2 种薯品种选择及处理 选择3代以内的脱毒种薯,并根据市场要求,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且经审定准予生产

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试行

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主要目的。为了规范粮食作物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点测产程序、测产方法和信息发布工作,推动高产创建活动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全国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点测产验收工作。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第三条指导思想。按照科学规范、公开透明、客观公正、严格公平的要求,突出标准化和可操作性,遵循县级自测、省级复测、部级抽测的程序,统一标准,逐级把关,阳光操作,确保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点测产验收顺利开展。 第四条工作原则。全国粮食作物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点测产验收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省为主。县、省、部三级分时间、分层次进行测产,由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本地测产验收工作,并对测产结果负责。 (二)科学选点。县、省、部三级测产选择万亩示范点有代表性的区域、有代表性的地块和有代表性样点进行测产,确保选点科学有效。 (三)统一标准。实行理论测产和实收测产相结合,统一标准,规范运作。

第三章测产程序 第五条县级自测。水稻、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点在成熟前15~20天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理论测产,马铃薯示范点在收获前15~20天进行产量预估,并将测产和预估结果及时上报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时报送万亩示范点基本情况,包括:(1)示范点所在乡(镇)、村、组、农户及村组分布简图;(2)高产创建示范点技术实施方案;(3)高产创建示范点工作总结。 部级高产创建示范点县在作物收获前,均要按照本办法对示范点产量进行实收测产,并保存测产资料备验。 第六条省级复测。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高产创建示范点自测和预估的结果进行汇总、排序,组织专家对产量水平较高的示范点进行复测,并保存测产资料备验。同时,在示范点作物收获前10天推荐1~3个示范点申请部级抽测。 第七条部级抽测。根据各地推荐,农业部组织专家采取实收测产的办法抽测省(区、市)1~2个示范点。 第八条结果认定。农业部组织专家对各省(区、市)高产创建示范点测产验收结果进行最终评估认定。 第九条信息发布。各地粮食作物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点测产验收结果由农业部统一对外发布。 第四章专家组成和测产步骤

马铃薯高垄种植栽培技术

马铃薯高垄种植栽培技术 临洮县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7.18万hm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5万hm2,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和全省重要的优质马铃薯产区,马铃薯是我县最具潜力和发展优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2011年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达3.99万hm2,占总粮播面积的61.10 %,平均产1 689.10 kg/667 m2。近年来,我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步增加,销售渠道日渐拓宽,加工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加,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取得成效并广泛应用,栽培水平不断提高,而马铃薯高垄种植栽培技术是经临洮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多年试验、示范推广的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适宜灌溉区示范推广,临洮县目前水浇地种植马铃薯近3 335 hm2,而该项技术应用面积达2 001 hm2,使水川区马铃薯生产呈现出稳产、高产、持续增产的发展态势。 1 栽培技术模式 该技术将原来的半膜平铺种植改为起高垄半膜覆盖种植,即按带幅80 cm划行,高起垄,垄高30 cm,垄呈“八”字型,垄基60 cm,垄面宽40 cm,垄沟20 cm,垄幅80 cm,然后用宽80 cm,厚0.008 cm的地膜在垄上覆盖,每隔2~3 m横压土腰带防止大风揭膜。垄上种两行马铃薯,行距40 cm,株距32 cm,垄间形成自然通风透光的通道,有效解决了田间郁闭的问题,并且增加了种植密度,667 m2保苗由原来的4 000株增加到了5 300株左右。 2 技术主要优点 2.1 节水效果显著该技术将土地平面修成垄沟交替形状,用地膜覆盖垄面,在垄上种植马铃薯,马铃薯生长期按照需水规律,将水浇灌在垄沟内。在马铃薯发棵期、开花期、膨大期灌水4~5次,每次灌水50 m3/667 m2,较原来的大水漫灌节水40 %左右。 2.2 有效的解决了马铃薯通风透光不良问题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对光照强度及光周期有强烈的反应,光照强度不仅影响马铃薯植株的生产量,而且影响同化产物的分配和个体发育。茎在弱光下趋于伸长、发育纤细;在强光下茎发育矮壮。茎叶在强光下发育较好,生物量也明显增大,块茎产量增加。该技术形成大小行,即大行40 cm,小行25 cm,改变了马铃薯的田间分布方式,给马铃薯创造了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在解决封盖全田通风透光不好和易发生病虫害的同时,栽培密度也增加了,从而为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增产增收效益明显根据连年示范测产平均产达2 800 kg/667m2,较全县水川区地膜马铃薯平均产 2 333.90 kg/667 m2,增产466.10 kg/667 m2,增产率20 %;从效益看,由于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提高,加之商品性好、上市早,每667 m2纯收益较全县水川区地膜马铃薯平均收入增加652.50元。因此,在产量提高的同时,经济效益

马铃薯调查报告

把“小土豆”真正做成“大文章” ---关于加快发展蒲县马铃薯产业的调查与建议蒲县农业资源开发中心卢志俊 蒲县农业资源开发中心组建于2002年,是县政府为发展蒲县特色产业而组建的事业职能部门。中心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帮助支持下,努力使烤烟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全面开发蒲县马铃薯产业并取得阶段性成绩。本次县上要求各部门献言献策,我们在深入调查和全面论证的基础上撰成此文,以期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并为蒲县振兴发挥作用。 (一)为什么要在蒲县“小土豆”上做文章? 1、蒲县农业的落后局面与蒲县经济发展现状不相称。近年来,蒲县工业经济呈快速发展势头, 县域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但农业方面不论横比还是纵看都处于落后和缓慢发展状态(横比指和周边县比,纵比是指和蒲县的历史比),许多项目虽取得了局部成功和小区域优势,但都没有真正发展成支柱产业,种植业尤为如此。与周边县相比,蒲县的工业和财政收入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在农业方面,蒲县却没有大品牌、大项目和大支柱。隰县有梨、吉县有苹果、永和有枣,我们说是有小杂粮,其实什么也没有。在全市农业方面,我们由于没有“摆到桌面上的东西”而处于一种落后和被动的地位,也就是“低人一头”。尽快找出蒲县农业的品牌和支柱,是我们上上下下共同面临的课题。 2、实现“全市争上游、全省创特色”及构建和谐蒲县的目 标,农民增收不能拖后腿。蒲县共9个乡(镇),103个村民委员会,254个村民小组。全县共97678口人,其中农业人口80180人,占总人口的82.1%。农业劳动力40512个,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0人。全县农业用地面积为37067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24.54%。每个农业人口平均为3.9亩。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争上游、创特色”,不能只是工业争上游和财政收入争上游,如果没有农业方面的上游和农民收入方面的上游,蒲县的整体形象是会受到影响的。部分人的上游、部分人的富裕不能代表全蒲县的上游和富裕。目前,蒲县的劳动力出现了大量转移现象,为蒲县农民收入的提高提供了另外途径,但留在村里的农民实实在在需要靠土地增收、靠在土地上劳动致富。而目前除局部的一些产业如烟叶、中药材、香料之外,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特色、高效产业。因此,必须有一种普遍的、高效产业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 3、发展蒲县农业经济、实现农民增产增收需要主导和支柱。提高农民收入,过去有过一村一企、一村一品的尝试,但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形不成产品、产业和规模优势,没有生成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也就是没有形成支柱,没有形成全县范围内的优势。这些产业有的很快夭折,有的则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有的在小范围内存在,总之都不能对蒲县农业产生全局性、根本性的影响。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找一个支柱。 4、主导和支柱产业应综合体现区域特色、市场优势与技术基础。从许多成功的经验的失败的教训中不难看出,一个地区的产业培育是不是成功,其要素有三:一是这项产业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域优势;二是能不能符合市场的直接需求和潜在需求; 三是有没有相应的技术和经营条件,也就是说这项产业有没有人做、能不能做成。我们要培育的支柱也必须符合这些条件才不至于劳民伤财。经长时间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在蒲县作马铃薯这篇文章,正好符合上述要求。 当前,农业产业化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通过建立专用马铃薯生产基地,可以延长产业链条效应,进一步开发马铃薯系列产品,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这样一来马铃薯产业不但可以成为蒲县农业产业化的主角,为农民带来明显实惠,还可以促进全县农业的整体推进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长远考虑,发展马铃薯产业对缩小县东县西及城乡差距、加快小康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全面构建和谐蒲县无疑具有非常广泛、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二)蒲县的“小土豆”能不能做成大文章?

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317442852.html, 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 作者:王世云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第06期 1 积石山马铃薯种植概况 马铃薯亩产一般在一千公斤到一千五百公斤之间,高产的马铃薯能达到三千公斤,亩产值基本为一千五百元,高的超过三千元。马铃薯生产产值提高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马铃薯一般以无性繁殖为主,通过杂交种子进行品种培育,利用现代生物科技培育马铃薯不仅可以有效防止种子退化,而且可以使马铃薯增产甚至可以增产超过一倍。我国在马铃薯培育的研究过程中不断进步,科技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2 积石山地区马铃薯栽培条件 2.1 土壤和肥料 马铃薯种子土壤需要选取土质较为疏松且排水性好的地区,尤其是含有中性和微酸性的土壤更佳,土层选择一般较为深厚。 马铃薯肥料中氮磷钾的比例为2:1:4,如果缺乏钾元素则根系较小且根茎的节间缩短,产量较低;如果缺乏磷元素则植株较小,且光合作用较弱,生产也受到阻碍;如果缺乏氮元素叶子呈淡绿色,植株矮小。马铃薯比较倾向于钾元素肥料,所以肥料要以火土灰以及硝酸钾为主,尽量不要用氯化钾。由于马铃薯的生长周期比较短,肥料用量要多加斟酌,根据实际情况补施肥料,才能够让马铃薯育苗正常生长。 2.2 水分和温度 马铃薯栽培要求水分较多,土壤湿度水平较高,如果马铃薯种子遭遇干旱则会影响产量;如果雨水较多导致土壤水分增大也会引起产量减少,造成贮藏期烂种的情况。 马铃薯幼芽阶段需要六度左右的气温,而生长期最适宜的温度则为十六度左右,一旦温度超过二十五度,马铃薯生长则会较为缓慢,超过三十度时由于种种压力消耗掉过多的养分则停止生长,当温度低于零下一度的时候马铃薯的茎叶由于受到冻伤导致植株开始死亡。 2.3 植株生长需求 新收获的马铃薯需要一段时间的休眠期,根据马铃薯的品种以及贮藏条件进行休眠期的选择。一般品种的马铃薯休眠期大概为三个月,有的甚至长达五个月,如果是休眠期比较长的品种,则会影响收获的产量。当马铃薯发芽之后会从根茎伸出白根,在出苗初期根系发展较为迅速,而地上区域则生长缓慢。幼苗出土十天就会有干茎从植株基部自下而上长出;出土二十天

马铃薯种植计划书

《作物生产实践》课程 马铃薯种植计划书 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 年级:2015级 学号:222015326052011 姓名:龚诗杰 指导教师:赵勇 2017年1月1日

目录 一、种植目的(实践目的) (1) 二、马铃薯栽培技术与理论 (1) (一)品种选择 (1) (二)种薯切块 (2) (三)确定播种期 (3) (四)选茬整地与筑垄 (3) (五)播种方法 (3) (六)合理密植 (4) (七)田间管理 (4) (八)肥水管理 (5) (九)病虫害防治 (5) (十)适时收获 (6) (十一)收获方法 (6) 三、参考文献 (7)

一、种植目的(实践目的) 一是要了解国内外市场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要求,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观念。 二是要确立正确的学习方法。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规律、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以及作物生长发育和环境条件关系的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学习作物栽培学要理解这些规律的基本原理,并善于分析和归纳。在推广异地的品种和栽培技术措施时,必须经过试验和示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灵活应用。 三是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直接用于指导实践,为生产服务。因此,学习作物栽培学,一方面要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生产实践,从而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马铃薯栽培技术与理论 (一)品种选择 选用优良品种是获得马铃薯高产稳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根据本区马铃薯生育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栽作型与栽培制度的不同,对品种的要求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1、高寒山区无霜期短,地少人多,为一年一熟的一作区,要求中晚熟,生产潜力大,休眠期长,耐贮藏的品种。 2、适于二季作的地区,要求品种具有休眠期短或易于打破休眠的、早熟或早中熟、块茎膨大快,抗霜冻等特点。 3、在中海拔以下的山区,马铃薯与其它作物连作套种,如春马铃薯与水稻、夏玉米或甘薯等连作,对马铃薯的品种要求是早熟或早中熟,有利于下茬作物的整地播种。 无论是哪类品种,都应具有高产、食用品质好、商品率高、耐贮性强,高抗隐疫病,青桔病等病害及抗耐主要病毒等特性,癌肿病区还应具抗癌性强的品种。 30年来米拉(Mira)品种一直是西南山区的主裁品种,栽培面积已达千万亩左右,因其具有高抗晚疫病、癌肿病、耐病毒、耐贮藏,食味好等特点,深受欢迎,但因晚熟、植株高大,故不适于间套作,亦不适于二季栽培。此外,本区栽培面积较大的一些品种还有不加(Epoka)、阿奎拉(AqLlila)、新芋4号等,新育成的品种如川芋56、鄂783-l、鄂芋1-号、安薯56等目前正在加速繁殖推广。 但从总的情况来看,当前本区尚缺乏高抗晚疫病、青枯病、高产的中晚熟品种和质优、早熟、株丛紧凑、植株矮小适于间套作的品种。 费乌瑞它(Favorita) 特征特性:该品种株型直立,分枝少,株高约60cm左右,茎秆粗壮,茎紫色,生长粗壮,叶片肥大,叶绿色,叶缘波状,叶下垂。花冠蓝紫色,花粉多,天然结实率高,块茎结薯集中,并且大而整齐,薯块膨大迅速,长椭圆形,芽眼浅,淡黄皮淡黄肉,表皮光滑,休眠期短,较耐贮藏。早熟,生育期60d左右,食味好,适宜鲜食,植株易感晚疫病,块茎中感病,抗马铃薯Y病毒,对A病毒免疫;感环腐病,轻感青枯病。退化快。 品质分析:该品种干物质含量17.70%,淀粉含量14%左右,还原糖0.03%,粗蛋白1.55%,维生素C含量13.6mg/100g鲜薯,口感好,蒸食品质佳。 产量表现:2002-2013年的种植结果表明,该品种平均产量35000kg/hm2,比早大白增产25%左右,商品率85%,在辽宁、河北、山东、甘肃、安徽等地一般产量37500kg/hm2,高产可达52500kg/hm2以上。

马铃薯地膜覆盖技术及其种植方法

马铃薯地膜覆盖技术及其种植方法 1 地膜覆盖的原理 温度对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使用地膜覆盖可以起到增温的效果,可使作物早生、快长、增产。覆盖地膜后,白天阳光透过薄膜直射到膜下地面,把光能转化成热能,地膜上凝结的露珠阻隔长波通过,使地面升温。同时,地膜还会将水分蒸发带走的一部分热量保存下来,向下层土壤输送,从而使地膜下面各土层的温度高于露地温度。夜间,膜下地面温度的下降速度减慢,膜内地面温度以及各土层温度也要高于露地。利用这一原理,地膜覆盖可为马铃薯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温度,以达到早熟、优产、高产的目的;土壤水分影响着作物的生长,还影响土壤本身的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地膜覆盖可直接阻挡水分的蒸发,使土壤水分无法与近地层的水分交换,使水分在膜下循环,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速度,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利用率,为马铃薯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土壤覆盖地膜后土壤的水热状况得到改善,且土壤不再受到风吹雨淋,可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增加了土壤的肥力,从而提高马铃薯的产量;通地覆盖地膜可加快马铃薯的生育进程,缩短了病虫害的危害时间,减轻了危害的程度。另外覆盖地膜后土壤表面通气不良,可抑制杂草的生长。 2 地膜覆盖的作用 马铃薯地膜覆盖可以增加土壤的温度,促进了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在播种后可以保证马铃薯早发芽、早出苗、使其生育期提前,可促进早熟;覆盖地膜后土壤条件发生了改变,可促进马铃薯根系的生长,使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增加,从而为早熟增产奠定基础。利用地膜覆盖的增温原理可为马铃薯块茎膨大提供适宜的温度,促进了块茎的膨大;另外,采用马铃薯覆盖技术可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总产值、提高经济效益。 3 种植方法 选地和整地。适宜种植马铃薯的地块要求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灌溉方便,最好选择向阳背风的沙壤地,前茬作物不能为茄科和十字花科。在播种前要对土地进行深耕整地,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蓄水保墒、保肥的能力,为马铃薯的生长发育以及块茎的膨大创造良好的条件。一般条件下深耕要求达到25 cm以上,在深耕的基础上要求精细整地,将土地平整细碎,达到深、净、细、平、实的目的。在整地的同时可以施入基肥,基肥的选择主要是优质的农家肥,可以辅助施加一些化肥。 选择品种和处理种薯。在选择品种时脱毒马铃薯为主,要求所选择的品种要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植株生长健壮、块茎膨大速度快、抗病虫害能力强、抗逆性强等优点。播种前要处理种薯,在播种前的20~25天进行催芽,并在播种的前1天切种,种块大小为20~25 g。切种后要用草木灰拌种。 起垄覆膜。地膜覆盖种植马铃薯采取寬垄双行密植,垄宽要求60~80 cm,垄高20~25 cm,垄距为15~20 cm。垄面要求平整细致。在整地起垄后要立即覆盖上地膜,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地膜要选择质量好的,在地膜覆盖完成后要经常的检查和维护,及时检查破裂的地方,并注意随时将地膜土壤压好。

春马铃薯地膜覆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春马铃薯地膜覆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胡修岭赵序坦王其坤 (滕州市姜屯镇农技站277500) 地膜覆盖春马铃薯栽培技术,从九○年开始试验示范,到1995年推广1.5万667m2,占春马铃薯栽培面积85%。据试验在同等条件下,地膜覆盖的单产2136.5kg,比对照多收413.lkg,增产23.97%。且地膜覆盖的薯块大、商品性能好,很受消费者欢迎。5月25日调查,地膜覆盖大薯率76.9%,而对照仅32.4%。出售价比对照每kg增值0.30-0.80元。95年5月30日收刨的马铃薯出售价1.20元/kg,而对照处理出售价0.80元/kg,每kg增值0.40元。覆膜处理收入3563.80元/667m2,较对照增收1185.08元/667m2。 一、地膜覆盖马铃薯增产增值的原因 1.促进生长发育由于地膜覆盖后提高了土壤的温湿度,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因而表现出早熟的特点。据试验,地膜覆盖的出苗期比对照提早8天,盛花期提早16天,黄熟期提前了20天,整个生育期只有70天,比不盖膜的缩短生产期20多天。 2.提高土壤温度地膜覆盖显著地提高了土壤温度,尤其生长前期表现更为明显。据调查地膜覆盖的比对照地表温度提高了0.4-7.3℃,平均提高3℃,地表下10cm深处温度提高0.9-5℃,而后期仅提高1.1℃,地下l0cm处温度前期提高 3.4℃,后期提高1.4℃。同时,就全生育期地膜覆盖与气温间的关系, 尚可看出地膜覆盖的地表温度高于气温,而不覆盖的则稍低于气温。这种温度变化的情况既有利于茎叶的生长,又有利于茎块的膨大,是早熟高产的重要原因。 3.保墒、保肥、疏松土壤地膜覆盖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因此土壤含水量比露地栽培的要高。同时覆盖后减少了土壤养分的挥发与淋溶,因而比不覆盖的土壤肥力高。据研究证明,地膜覆盖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比不覆盖的高120%;铵态氮含量高21.0%。另外,土壤微生物随着地温的提高而活跃,分解有机物的速度加快,释放出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养分,从而充分发挥了肥料的效能。同时覆盖后还可减少风雨冲击和人、畜、机械等的践踏,保持了良好的结构,使土壤保持疏松状态,据测定土壤容重比不覆盖的降低0.13-0.311g/m3,孔隙度增加了10.6%。这样更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类,促进了植株生长发育。 ⒋抑制杂草滋生在地膜覆盖下,地表高温闷热,最高温度达45℃以上,杂草生长受到很大抑制,有的杂草即使出苗也被烤死,因此覆膜后一般可不进行中耕除草。既省工、省事,又减少土壤养分的消耗。 二、地膜覆盖栽培要点 1.品种选择与催芽适于当地种植的马铃薯品种有鲁引1号、克新4号、荷兰7号、东农303等品种。 选择无病害、薯形正、光滑、芽眼明显并具有本品种特征的薯块用种薯。每667m2用种量120至150kg,每kg切40块,到“立春”将种薯排放在事先备好的阳畦内催芽(排放两层为宜),畦深15-18cm,后墙高30-50 cm,畦宽1.5m,每m2排放种薯10-12kg,薯层间加湿润土3cm,顶层着土5cm, 然后用塑料薄膜封严,畦温保持在14-18℃为宜,20天左右就长出3cm长的芽子,后期如温度过高可通风炼苗,待“惊蛰”后播种。 2.深耕细耙、施足底肥马铃薯喜松暄、深厚、透气、肥沃的沙质壤土,每生产1000kg 马铃薯需要从土壤中吸收纯N5.5kg、P2O52.2kg、K2 O10.2kg,氮、磷、钾的比是2:1:4。马铃薯还特别喜欢有机肥料,多施不仅改良土壤、增加透气性,而且还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提高茎块产量。开春解冻后每667m2施优质圈肥5000kg、过磷酸钙30kg、草木灰l00kg。结合深耕20-25cm翻入土壤,然后耙细、耙透,如底肥不足也可增加种肥,一般667m2施三元复合肥50kg作种肥,或者施50kg豆饼加50kg碳酸氢铵,再加20kg硫酸钾作种肥。

马铃薯种植

(六)、马铃薯 1.营养特性 马铃薯又称土豆,是粮食作物之一,可作蔬菜食用和加工各种食品。春薯和夏薯吸收的NPK比例很相近,总趋势是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农户种植马铃薯,习惯施用较多农家肥,但要优质高产,还要合理增施化肥。在南方土壤缺钾多,应增施钾肥;在北方土壤缺磷多,应增施磷肥,但马铃薯对钾素需求大,也应该重视。试验表明,马铃薯在生产中氮、磷、钾化肥的适宜比例:北方地区N:P2O5:K2O平均为1:0.5:0.5;南方地区平均为1:0.3:0.9。高浓度复合肥用量为60-90千克/亩.薯类对氯较敏感,施用过多的含氯化肥,会影响作物品质。 2.施肥建议 基肥:施总养分≥40%(16-8-16)40-55千克/亩或总养分≥45%(15-10-20)40-55千克/亩。施肥时应有较多的农家肥配合作基肥.在种植时沟施或穴施,深15厘米左右。 追肥:分两次,保苗肥,在齐苗后进行,苗期吸收氮>钾>磷,可选用肥料品种及用量:总养分≥40%(16-8-16)20-30千克/亩;促薯肥,在植株发棵期和结薯期进行,马铃薯需氮的比例减少,而磷、钾的比例逐步提高,接近于氮,肥料可选用总养分≥45%(15-15-15)5-10千克/亩。追肥施肥方法,第一次宜兑水施于株旁,第二次用条施或穴施,在行间挖深7-10厘米,施肥后即培土,以防肥料流失。 马铃薯俗称土豆,为茄科茄属的草本植物,是一种营养全面的粮菜兼用作物。马铃薯生育期短,但需肥量大,每生产1000kg块茎,大约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N)5-6kg,磷(P2O5)1-3kg,钾(K2O)12-13kg,在肥料三要素中,需钾最高,氮次之,磷最少,氮磷钾三要素之比为2.2:1:4.6。为保障马铃薯的优质高产,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要求,针对马铃薯生长特性及其需肥规律,提出如下施肥技术: 1、施肥原则:以有机肥为主,施好马铃薯专用肥,以基肥为主,早施提苗肥。 2、施足基肥。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施好施足马铃薯专用肥,即在每亩施用优质腐熟有机肥2500-3000kg的基础上,亩施马铃薯专用肥45-50kg。 3、酌情施用种肥。基肥不足或耕地前来不及施肥时,常于播种时,按每亩施马铃薯专用肥15-20kg,做为种肥。种肥施用主要以沟施或穴施的方式进行,注意肥料不要与种薯直接接触,以免酌伤种薯。 4、看苗巧施追肥。追肥要早要巧,一般分2次进行,第一次在齐苗时,结合中耕培土,用腐熟人粪尿500-700kg加水浇施;第二次在现蕾期,此时马铃薯块茎开始膨大,需肥量增多,是需肥最多的时期,可亩施马铃薯专用肥5-15kg。一般在封垄后可不再追肥。 丰田金钾在马铃薯上的用法 马铃薯是典型的喜钾作物,收获100公斤经济产量(块茎)需吸收氮0.5公斤、磷0.2公斤、钾1.06公斤,可见钾是氮的2倍,是磷的5倍。丰田金钾经河北唐山、天津、内蒙古乌盟等地区农民几年在马铃薯上应用,增产效果明显。其用法有两种: 1、拌种:每亩按150公斤用种量,可用丰田金钾(邮编:454650,地址:河南省济源市铁西路39号济源市丰田肥业有限公司)2瓶(500毫升)。种薯切块

春播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春播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 春播地膜栽培一般应选择抗旱性强,早熟或中早熟的马铃薯品种,比较适合的品种主要是费乌瑞它、大西洋和克新1号等。 2、播种适期 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宜,主要根据地温情况确定,即:覆盖地膜在地解冻后土壤10厘米深处地温达7-8℃即可播种。 常用地膜覆盖播种方法有两种:一是先播种后覆膜。即先起垄,随即播种,后再覆膜,此法播种后应注意观察,及时放苗,防止烧死幼苗;二是先覆膜,后在地膜上打孔播种,再用土封严播种孔。 3、耕作要点 3.1、整地。翻地前要清除根茬,秸杆及其它杂物,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要进行细致的深翻碎土。15-20厘米耕层一定要细碎疏松,表里一致。若没有灌溉条件,在耙地保墒,经轻度镇压后,立即起垄或覆盖地膜。 3.2施肥。施足基肥。为防止土壤肥力下降引起作物脱肥早衰,必须增施基肥,这是春薯获得高产的关键所在。一般亩施农家肥3000-6000斤,混合碳铵、磷肥各50斤。先将肥料全部撒施在地表。然后按要求起垄,将肥料翻入土中。 按垄距1米,“两犁两耩”标准开沟起垄、施肥。先用山地步犁向外翻一犁,用单耩在沟底深耕一次,深度15-20厘米,亩施肥料同上,混合施入沟内,再用小犁沿沟内侧上方4-5厘米处,向外翻一犁,将肥料盖在沟内,最后再用单耩将沟深耕一次,深度15-20厘米;筑起单垄,沟垄高差30-35厘米,垄面60-70厘米,依次起垄,每垄种两行,行距40厘米,株距25-33厘米,亩株数5000-6000株。 3.3、起垄。要求起垄高度为15-20厘米,垄面宽60厘米,垄沟27

厘米,垄要做成中高、两边呈缓坡状的“圆头高垄”。这样的垄易使地膜拉紧,不易被风吹动,地膜与垄面覆贴紧密,压盖牢固。垄宽60厘米,垄高15-20厘米,膜上土横梁(压膜防风)。 3.4覆膜。整起垄后应立即盖膜,以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散失。采用人工覆膜的可三人一组,一人在前铺膜,二人培土压膜,地膜一定要铺好,紧贴垄面,力求达到“紧、平、严”的标准。每垄播两行,行距45厘米,株距30厘米,深度10-15厘米。 4、田间管理 进行膜内播种,应及时放苗,过晚会发生烧伤。如天气干旱应在苗齐后适当浇水,如土地肥力不足在现蕾前进行追肥(每亩追尿素20斤左右)。在薯块膨大时,应揭去地膜,再用0.2-0.3%磷酸二氢钾叶面喷肥,同时要注意防治28星瓢虫、豆芫菁等病虫害的危害。及时收获,马铃薯在植株死亡10-15天开始收获,早熟品种可根据薯块大小和市场需求,先将较大的摸出卖掉,让较小的继续生长,以提高经济效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