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壁赋+同步练习

赤壁赋+同步练习

赤壁赋+同步练习
赤壁赋+同步练习

《前赤壁赋》文言文知识整理二、重点字、词、句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

3、山川相缪(缪,通)

4、杯盘狼籍(籍,通)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

3、正襟危坐(正,)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2、歌:

扣舷而歌

歌曰

倚歌而和之

3、如:

纵一苇之所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4、然:

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

5、长:

抱明月而长终()

而卒莫消长也()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

7、而:

羽化而登仙()

扣舷而歌()

倚歌而和之()

正襟危坐而问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

耳得之而为声()

8、之:

凌万顷之茫然()

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

哀吾生之须臾()

9、其:

而不知其所止()

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何为其然也()

4、而今安在哉()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而又何羡乎()

7、凌万顷之茫然()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9、渺渺兮予怀()

五、重点句子翻译

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⑵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⑷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赤壁赋》练习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壬(rén)戌窈窕(tiǎo)桂棹(zhào)冯(féng)虚御风B.嫠(lí)妇愀(qiǎo)然舳(yóu)舻山川相缪(liáo)C.酾(shī)酒横槊(shuò)江渚(zhǔ)正襟(jīn)危坐D.匏(páo)樽枕藉(jí)蜉(fú)蝣一叶扁(piān)舟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冯虚御风(驾)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扣舷而歌之(敲击)

D.倚歌而和之(循,依)而卒莫消长也(到底)

3、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

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纵一苇之所如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③而又有何羡乎④虽一毫而莫取

A.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虽然

B.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即使

C.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即使

D.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虽然

6、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徘徊于斗牛之间

B.白露横江

C.凌万顷之茫然

D.挟飞仙以遨游

8、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9、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以桂树木兰做桨,用美好的事物寄托高雅的情调。

B.“击空明”与“渺渺兮予怀”写景抒情,以景的空明衬人的胸怀广阔。

C.最后一句,点出“予怀”所思慕的对象是那在“天一方”的美人。

D.全歌落脚到“美人”身上,具有象征意义。

10、对下列各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万物(时刻都在变动),连一瞬间都不停止。

B.泣孤舟之嫠妇——(那箫声像是)为孤舟中的寡妇而哭泣。

C.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希望)同飞升的仙人一同遨游长空,哪怕在明月下死去(也心满意足)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轻盈飘逸啊,像长了羽毛的鸟儿一样,远离尘世,飞升仙境。

1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 .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 .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六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1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

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

B .本文与《后赤壁赋》都是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到黄州所作,这期间他还写了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C .本文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表现出主人公乐观豁达的胸怀。

D .本文通过叙事,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19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4、下列词语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

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端正) 下江陵(向下游到)

A B

顺流而东(向东进发) 酾酒临江(斟酒)

渔樵于江渚之上(江中小岛)

驾一叶之扁舟(小船)

渺沧海之一粟(眼泪)

15、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驾一叶之扁舟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A .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B .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 .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D .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16、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 .终葬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B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C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何为其然也 C D

A.托遗响于悲风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君欲何往

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8、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19、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5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20、加点字意义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B.顾安所得酒乎

C.四顾寂寥D.道士顾笑

21、下列加点词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适有孤鹤,横江东来B.玄裳缟衣

C.掠予舟而西也D.羽衣蹁跹

22、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歌相答——一边走一边唱,互相酬答

B.凛乎其不可留也——感到害怕,不敢停留

C.如此良何夜——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D.听其所止而休焉——随它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

23、对文中“玄裳缟衣”的“孤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

B.象征作者出世的理想

C.象征因“客去”而感觉孤寂的作者

D.象征作者“羽化”的游仙思想

24、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句,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B.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

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D.本文和《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虚无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答案

1、C(A冯píng虚御风B舳zhú舻D枕藉jiè)

2、B(危坐:端坐)

3、A(“到,往”,BCD解释为“像”)

4、D(A“属”通“嘱”,劝人饮酒;B“冯”通“凭”,乘;C“籍”通“藉”)

5、B

6、C(①②都是名词作动词,③是名词意动用法,④是名词作状语)

7、D(A“斗牛”古义是星宿名,今义是一种游戏方式;B“白露”古义为白茫茫的水气,今义是二十四节气之一;C“茫然”古义是旷远的样子,今义是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8、C(都是介宾短语后置)

9、B(应为“既写景又写人”)

10、A

11、C(没有司马光,应是曾巩)

12、D(景、情、理交融)

1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望美人兮天一方何为其然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人生之须臾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乐悲乐追求绝望放达二

14、A(B下,攻占;C渚,江中小洲;D渺,渺小得像)

15、C(①③④⑥都是助词,的;②⑦⑧主谓间取消独立性;⑤助词,无义)

16、B(都表被动)

17、C(都是宾语前置句)

18、D(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

19、①这里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

②(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忽然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悲凉的秋风。

20、B

21、A(名词作状语,其余为名词作动词)

22、C(怎么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

23、C(作者的孤寂并不是因“客去”,而是因身遭贬谪的缘故,即使“客”也只是陪衬而已)

24、D(“虚无”思想在本文中有,在《赤壁赋》中没有)

译文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接着,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象松江的鲈鱼。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临时的需要。” 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象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最高处我攀到睡着鹘鸟的高巢,最低处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深宫。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我嘬口发出长长啸声,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

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两只翅膀象两个车轮,黑色裤子,白色上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一会儿,我和客人离船上岸以后,回到家里,客人走了,我,也睡了。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旅游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唉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打开房门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前赤壁赋原文及赏析翻译

前赤壁赋 宋代: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 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 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 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

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965 辞赋精选,高中文言文,古文观止,写景,饮酒,感叹,哲理 译文及注释 佚名 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 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 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 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 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

《水调歌头》同步练习题

《水调歌头》同步练习题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苏轼,字,号,文学家,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之一,与其弟、其父合成“三苏”代表作品有《赤壁赋》《水调歌头》等。 (2)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为题材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之情。 (3)这首词中诗人的情感变化:。 (4)词的上阕描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阙对月抒怀,表达了的情怀。 (5)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一个是、一个是。 2.赏析“又恐琼楼玉宇”一句中“恐”字的表达效果。 3.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弄”和“清影”的表达效果。 4.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5.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6.“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 7.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9.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0.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2理解性默写。 (1)化用“隔千里兮共明月”的两句诗是,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诗中以乐观旷达的祝愿表达情意深厚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也表达了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想象奇丽,描绘仙界气象空灵的名句是(体现出作者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矛盾心情的句子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3)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句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4)表现作者对人间生活赞美和热爱的句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5)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6)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胸襟,揭示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赏析(一): 走出心灵的阴霾 ──佳作《赤壁赋》赏析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他除了礼佛参禅,就去赤壁矶头欣赏自然,畅游长江。佛道思想的影响、天地灵气的启迪与对历史人物的深思,使苏子逐渐走出心灵的阴霾。而其重要的标志,就是这篇震烁古今的名篇──《赤壁赋》。 文章开篇描述一幅如诗如画的月夜秋江美景: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的微波,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无际涯。应对迷人的景色,作者忘情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情个自禁地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人间的一切烦恼、个人的不幸遭遇都一下子抛于脑后,他进人到一种飘飘欲仙的陶醉状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拘组词 而正当饮酒乐甚的时候,箫声响起。这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其实正是苏轼心迹的折射。作者忘情于月夜秋江,但没有忘身。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桂棹兰桨是文人的自喻,美人是理想君主的象征。苏轼扣舷而歌的喜悦背后隐藏着一抹哀愁──一个不被重用反遭迫害的落魄文人的幽怨。借客之箫声,他奏响了一支哀婉、凄切的心曲,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潜蛟舞于幽壑,如嫠妇泣于孤舟,从而给原本优美的景色涂上一层淡淡的悲哀,为下文的主客问答奠定了基调。 值得注意的是,赋文中的主客未必是两人,问答本身兴许就是苏轼内心的自我剖白。此时此景,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从眼前的赤壁,联想到三国的曹操,其用意颇深。曹操固一世之雄,曾破荆州下江陵,曾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结果不也有困于周郎之时?而今安在哉?两相比较,自己但是一个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的官宦小吏,曹公的身份、功业与自己可谓判若云泥。突然间,苏轼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仿佛一个寄生在天地之间小虫儿字里行间,虽流露出人生短暂的思想,而实质却是其心理变化的一个转折──消极的思想深处正在酝酿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内心骚动。只是,这飞仙与明月并非什么求仙隐逸,而是文人早年忠君报国、经世济时的理想。知不可乎骤得,苏轼此时才恍然明白,当年进谏神宗皇帝所说的欲速则不达正印证在了自己的身上。

赤壁赋同步练习及答案

赤壁赋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rén xū)举酒属客(shǔ)窈窕(yǎo tiāo)旌旗蔽空(jīnɡ) B.桂棹(zhào) 冯虚御风(pínɡ) 嫠妇(lí) 横槊赋诗(shuò) C.渺渺(miáo) 倚歌而和(hè) 扁舟(biān) 用之不竭(jié) D.枕藉(jiè) 酾酒临江(shī) 渔樵(jiāo) 山川相缪(liáo) 【解析】A项“属”读zhǔ,“窕”读tiǎo;C项“渺”读miǎo,“扁”读piān;D项“樵”读qiáo。【答案】 B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横槊(长矛) 匏樽(葫芦) B.肴核(菜肴) 相与枕藉(枕着垫着) 斗牛之间(星宿名,指斗宿、牛宿) C.倚歌(循、依) 扣舷(船的两边) 下江陵(攻占) D.盈虚(满) 嫠妇(寡妇) 危坐(端正) 【解析】肴核:菜肴和果品。【答案】 B 3.对加点的实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①凌万顷之茫然②击空明兮溯流光③倚歌而和之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A.①凌驾②逆流而上③靠着④细丝 B.①越过②顺水而下③靠着④一条

C.①越过②逆流而上③循④细丝 D.①凌驾②逆流而上③循④一条 【解析】“凌”意为“越过”,“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而上,“倚”意为“循着”,“缕”意为“细的丝线”。【答案】 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吾与子之所共适②始适还家门 B.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②举匏樽以相属 C.①扣舷而歌之②倚歌而和之 D.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解析】B项“属”通“嘱”,劝人饮酒。A.两个“适”第一个是“享有”之意,第二个指“女子出嫁”。C.两个“歌”分别为“歌唱”,“歌曲”。D.两个“虚”分别为“太空”,“月缺”。【答案】 B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①中“于”意思是“在”,②中“于”意为“被”;③中“夫”是指示代词“那”,④中“夫”为发语词,引起下文议论。【答案】 D 6.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②月出于东山之上③而今安在哉④客有吹洞箫者

《后赤壁赋》同步练习

《后赤壁赋》同步练习 江苏省淮安市阳光学校高三语文组 2008-8-20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巉.(chán) 蒙茸.(róng) 黄泥之坂.(bǎn) B.冯.(féng)夷栖鹘.(hú) 戛.(gā)然长鸣 C.缟.(gǎo)衣临皋.(gāo) 羽衣翩.跹.(piān xiān) D.揖.(yī)予惊寤.(wù) 松江之鲈.(l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看)而乐之 C.履.(踏,攀)巉岩 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行歌 ..(多少) ..(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 C.予乃摄衣 ..(危险的鸟..(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 巢)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①俯冯夷之.幽宫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掠予舟而西.也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羽衣 ..翩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6.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⑤曾明月之几何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最新高中语文:同步练习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语文:3-9《赤壁赋》及答案解析

赤壁赋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主客问答的行文结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2)、培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二预习方案 (一)基本任务: 1、生字注音 壬戌(rén xū)酾酒(shī)桂棹(zhào)横槊(shuò) 余音袅袅(niǎo)渔樵(qiáo)幽壑(hè)扁舟(piān) 嫠妇(lí)匏樽(páo)愀然(qiǎo)蜉蝣(fúyóu) 山川相缪(liáo)无尽藏(zàng)狼籍(jí)旌旗(jīng) 舳舻千里(zhúlú)枕藉(jiè)属客(zhǔ) 斗牛(dǒu) 窈窕之章(yǎo tiǎo)相与(yǔ)扣舷而歌(xián)溯流光(sù) 倚歌而和之(hè)少焉(shǎo)江渚(zhǔ)洗盏更酌(gèng) 冯虚御风(píng)曾不能(zēng)肴核(yáo hé) 2、通假字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劝人饮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3、字词活用 【舞】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泣】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词的使动用法。 【西】西望夏口:向西,名词用作状语。 【东】东望武昌:向东,名词用作状语。 【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名词的意动用法。 友:以……为朋友,词的意动作法。 【下,东】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

前后赤壁赋鉴赏浅议

前后赤壁赋鉴赏浅议 [摘要]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先后于七月十七日和十月十六日与朋友在游黄州赤壁时分别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成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写的两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中主要从情境创设方面反映了作者意在借助孟秋和初冬之景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豁达乐观的态度以及悲观失望政治不得志的感伤色彩。 [关键词] 苏轼《赤壁赋》情景 苏轼被贬官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孟秋七月草木丰实之际和初冬十月景瘦神凄之时夤夜泛舟游于赤壁后分别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虽然游玩是古代士大夫的闲情逸趣,但也反映了作者在被贬官期间为暂时逃避政治上的巨大压力,想在山水间寻找慰藉以缓解压抑的心情。这两篇赋的主旨表现了作者对宇宙人生能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而能从悲观失望中摆脱出来,但由于作者政治上的屡遭挫折使豁达乐观染上了浓郁的感伤色彩。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在情景的清晰与模糊方面也表现得有所差异。前者的情景描写相对淡化属于较为模糊的情景而后者在情景的处理方面则便显得历历在目属于较为清晰的,二者无形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在动静态的描写方面也有所体现。前者静态的自然情景反映衬了人物彼此不断地交谈所呈现的动态情景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氛围。而后者人物描写几乎没有,相反环境描写则有动有静。从“江流”到“断岸”,从“山高”到“月小”以及从“草木”到“孤鹤”都给人一种十分跳跃的自然情景。所以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仍对现代写作有深远的影响。前赋的情景描写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平淡心态,之后以环境为切入点开启了主客之间的对话,以对话掀起了整个故事的高潮并使作者的情感随之达到顶峰。后赋则主要写的是环境的变化多端拉动着清节的转变。前后《赤壁赋》的着眼点在很多方面也是不同的,就写作方面的不同来分析,前赋注重对话是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行文,而后赋则更多的写作用在了写景方面。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复杂的心情。另外在对于主旨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前赋利用对话直接写情而后赋则借景抒情。作者采取了“全知全能”视角将情景完整的一一展现出来使我们感觉对故事的嫩荣了然于心。总而言之,苏轼所“赋”之赤壁从异景、异情、异样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呈现出这两篇赋给人的美妙之感。

《第9课 赤壁赋》同步练习及答案解析

《第9课赤壁赋》同步练习 一、语言基础(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 A.间.或(jiàn)说.客(shuō) 博闻强识.(zhì) 扣舷.而歌(xuán) B.猗.郁(yī) 拨弄.(lòng) 不可估量.(liáng) 一鳞半爪.(zhǎo) C.低徊.(huí) 挣.脱(zhēng) 载.歌载舞(zài) 叨.陪鲤对(dāo) D.专横.(hèng) 挑剔.(ti) 叱咤.风云(zhà) 啜.菽饮水(chuò) 答案 D 解析A项,扣舷.而歌(xián);B项,拨弄.(nòng);C项,挣.脱(zhèng)叨.陪鲤对(tāo)。 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风移暴动,姗姗可爱B.酾酒临江 C.寄蜉蝣于天地D.冯虚御风 答案 D 解析D项,冯(凭)。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①举酒属.客(劝人饮酒) ②徘徊于斗牛 ..之间(斗宿星和牛宿星) B.①倚歌而和.之(同声相应,唱和) ②余音袅袅 ..(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C.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往下游走) ②击空明 ..兮溯流光(澄明的水波) D.①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缭,盘绕) ②酾酒 ..临江,横槊赋诗(斟酒)

答案 C 解析 下:攻下。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所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B .渺沧海.. 之一粟 C .白露.. 横江 D .凌万顷之茫然.. 答案 B 解析 A 项,所以:古义,以此用来;今义,因果关系连词。C 项,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D 项,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顺流而.东也②逝者如斯,而. 未尝往也 B.???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耳得之.而为声 C.???①挟飞仙以.遨游②引以. 为流觞曲水 D.???①寄蜉蝣于.天地②会于. 会稽山阴之兰亭 答案 D 解析 D 项,“于”同为介词“在”。A 项,表修饰/表转折;B 项,助词,的/代词;C 项,表修饰/把……作为。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下江陵,顺流而东. 也 A .侣. 鱼虾而友麋鹿 B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C .舞. 幽壑之潜蛟 D .扣舷而歌.之 答案 D 解析 例句中的“东”为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A 项,意动用法;B 项,名词作状语;C 项,使动用法;D 项,名词用作动词。 7.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而今安在哉 ④客有吹洞箫者

前赤壁赋常考知识点及同步练习题

前赤壁赋常考知识点及同步练习题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作为高考语文常考文学,考生必须要对前赤壁赋有深刻记忆。为此,今儿本栏目小编就为考生整理出了前赤壁赋常考知识点以及前赤壁赋同步练习题,有些这些备考资料考生就可以开始轻松复习啦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为什么这样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赏析 《前》作者为唐朝家苏轼。其全文如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言】 《前赤壁赋》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 【注释】 ①壬戌(rén xū):宋神宗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②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③徐:缓缓地。 ④兴:起。

人教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同步练习及答案

赤壁赋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扣舷.(xuán)舳.舻(zhú)举酒属.客(zhǔ) B.渔樵.(jiāo) 潜蛟.(jiāo) 卒莫消长.(zhǎnɡ) C.匏.樽(páo) 遗.世(yí) 山川相缪.(liáo) D.肴.核(yáo) 溯.流光(sù) 倚歌而和.(hé) 【答案】C(A.舷:xián;B.樵:qiáo;D.和:hè。)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逝者如斯.(这) 清风徐.来(慢慢地) 水波不兴.(起) B.一瞬.(一眨眼工夫) 冯虚御.风(驾) 溯.流光(逆流而上) C.愀然 ..(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端正) 何为其然.(这样) D.卒.莫消长(到底) 洗盏更.酌(更换) 东方之既.白(既然) 【答案】D(更:重新;既:已经。) 3.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舞幽壑 ..之潜蛟(深谷) B.渺渺 ..兮予怀(茫然的样子) C.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盘绕) 【答案】B(悠远的样子。)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D(A.属:①劝人饮酒,②同“嘱”嘱托;B.东:①名词作状语,向东,②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进发;C.困:①被围困,②贫困;D.唱歌。) 5.下列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白露 ..横江,水光接天 B.望美人 ..兮天一方 C.凌万顷之茫然 .. D.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

【答案】D(A.古:白茫茫的水气,今:二十四节气之一;B.古:所思慕的人,今:美女;C.古:旷远的样子,今:①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②形容因失意而神情恍惚的样子;D.古今都指凌乱。) 6.下列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客有吹洞箫者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固一世之雄也 【答案】AB(AB是倒装句,C.被动句,D.判断句。) 7.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突出了景色的爽朗、澄净和优美。 B.“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徘徊”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柔美的月光对人的依恋和脉脉含情。 C.“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表现了作者极度欢乐的心情。 D.“客有吹洞箫者……嫠妇。”运用比喻、夸张手法,突出了箫声的凄切、婉转,也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悲凉、幽怨之情。 【答案】C(歌词中虽有欢乐,但也流露出作者内心中挥之不去的一种失意和感伤情绪。) 8.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变的道理。 【答案】A 二、语段精读 精段阅读,回答9~12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

后赤壁赋同步练习

《后赤壁赋》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巉.(chán) 蒙茸.(róng) 黄泥之坂.(bǎn) B.冯.(féng)夷栖鹘.(hú) 戛.(gā)然长鸣 C.缟.(gǎo)衣临皋.(gāo) 羽衣翩.跹.(piān xiān) D.揖.(yī)予惊寤.(wù) 松江之鲈.(l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看)而乐之 C.履.(踏,攀)巉岩 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行歌 ..(多少) ..(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 C.予乃摄衣 ..(危险的鸟巢) ..(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①俯冯夷之.幽宫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掠予舟而西.也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羽衣 ..翩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6.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⑤曾明月之几何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披.(分开)蒙茸,踞虎豹 B.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C.翅如车轮,玄裳缟.(白)衣 D.道士顾笑,予亦惊寤.(醒) 9.选出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予乃摄衣而上. B.履.巉岩,披蒙茸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掠予舟而西.也 10.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凛乎.其不可留也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顾.安所得酒乎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同 C.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前后赤壁赋对比赏析

一洗万古”二《赤壁》 ──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真福 前后《赤壁赋》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所写。两文意境高远,文采斐然,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写景、抒情、言理三者水乳交融,堪称千古绝唱。《前赤壁赋》描绘了赤壁秋夜清幽旷渺的优美景色及夜月泛舟的飘逸兴致,以主客问答的方式,发表对宇宙人生的见解,特别是通过对明月与江水变与不变的议论,表现了开朗的胸襟和达观的生活态度。《后赤壁赋》描绘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冬夜江岸及其寥落幽峭的气氛,写出了独自登高引起的悲戚心情,最后以白鹤道士的虚幻梦境作结,于空灵奇幻中寄托超尘绝俗之想,笔调迷离惝恍,逗人遐思。古人曾称赞说:“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下面就两文的一些特点作比较分析: 一、两文的相似点 1、文章体制上相同:

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制,它兼具诗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节。到宋代赋已趋于散文化。前后《赤壁赋》都属于赋体,而且都采用了“以文为赋”的形式,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趣。它们都有固定的节奏与较为宽泛的音韵,语句上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在整齐的对偶句中显示了多姿的美感,加上音节自然流畅,文势充沛,给人强烈的美感。不仅如此,苏轼用散文笔法纵横自如地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他那汪洋恣肆、雄伟奇丽的浪漫主义风格,在其丰富的想象之下更显出特殊新奇的意味。 2、蕴含的情感一致: 两篇赋都以游乐为主题,一游后再游,都能归结到享受江山美景的乐趣,表现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虽然不能排除作者的这种超脱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慰藉和排遣,在超逸的背后和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两文写游玩之乐,际遇之悲,解脱之情,字里行间都跳跃着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身影。这样看来,林语堂的话就值得人细细思考玩味:“这两篇赋之出名不无缘故,绝非别人的文章可比,因为只用寥寥数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

《赤壁赋》同步练习及问题详解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有错误的一项是()(4分) A.桂棹.(zhào)和.诗(hè) 徘徊.(huí)船舷.(xuán) B.嫠.妇(lí) 扁.舟(biǎn) 水波.(bō) 山川相缪.(móu) C.壬戌 ..(yǎo tiáo) ..(rén xū)窈窕 愀.然(qiū)冯.虚御风(pínɡ) D.舳舻 ..(fū yóu) ..(zhóu lú) 蜉蝣 酾.酒(lí) 无尽藏.(cánɡ) 解析D项舳zhú,蜉fú,酾shī,藏zànɡ;A项徊huái,舷xián;B项扁piān,缪liáo;C项窕tiǎo,愀qiǎo。 答案 D 2.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A.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②举匏樽以相属. C.①扣舷而歌.之 ②倚歌.而和之 D.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解析“属”通“嘱”,劝人饮酒。A项两个“望”分别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望见”。C项两个“歌”分别是“歌唱”“歌曲”。D项两个“虚”分别

是“太空”“月缺”。 答案 B 3.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4分)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寄蜉蝣于.天地 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①②中的“于”均为介词“在”。③中的“夫”有指代作用,“那”。④中的“夫”是语气助词。 答案A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4分)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③和②相同 解析①下:名词活用为动词,攻下。②渔:名词活用为动词,打鱼。③侣、友:均为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④西、东:均为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答案B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4分)

《后赤壁赋》诗词鉴赏

《后赤壁赋》诗词鉴赏 后赤壁赋 (苏轼)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 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①。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 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②?”归而谋诸妇。妇 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 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③。划然长啸,草 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④。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⑤。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 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⑥。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⑦。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鸣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 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⑧?”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 ①行歌相答:边走边吟诗相唱和。 ②松江之鲈:松江县(今属上海市)以产四鳃鲈著名。顾:可是。 ③摄衣:撩起衣服。履巉(chán)岩:走上险峻的山崖。披蒙茸:分开丛生 的野草。踞虎豹:踞坐在状如虎豹的大石上。攀栖鹘(hú)之危巢:攀登鹘鸟巢 居的崖壁。鹘,一称“隼”,猛禽类。危:高。冯(píng)夷:神话传说的水神 名,即河伯。幽宫:深宫,此指水府。 ④划然:象声词。长啸:撮口发出清越而悠长的声音。 ⑤“听其所止”句:任凭它(舟)随便漂流,停在哪里就歇在哪里。 ⑥玄裳缟衣:黑裙白衣。丹顶鹤(俗称仙鹤)身上纯白,羽尾黑色,故云。 ⑦羽衣: 《汉书·郊祀志上》 : “使衣羽衣, 夜立白茅上。 ”颜师古注: “羽 衣,以鸟羽为衣,取其神仙飞翔之意也。”按:五利将军栾大为汉武帝时方士, 故后世称道士为羽士,道服为羽衣。蹁跹(piān_xiān):状如舞蹈之旋行貌。 ⑧畴昔:从前,过去。这里指昨天。 ◇鉴赏 此篇承 《前赤壁赋》 而来, 也写赤壁, 却自有其特色。 前赋写秋夜泛舟江上, 月白风清, 流波万顷, 主客由良辰美景而生感慨, 议论宇宙人生, 表观旷达情怀。
1/6

赤壁赋+同步练习

《前赤壁赋》文言文知识整理二、重点字、词、句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 3、山川相缪(缪,通) 4、杯盘狼籍(籍,通)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 3、正襟危坐(正,)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2、歌: 扣舷而歌 歌曰 倚歌而和之 3、如: 纵一苇之所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4、然: 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 5、长: 抱明月而长终() 而卒莫消长也()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 7、而: 羽化而登仙() 扣舷而歌() 倚歌而和之() 正襟危坐而问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 耳得之而为声() 8、之: 凌万顷之茫然() 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 哀吾生之须臾() 9、其: 而不知其所止() 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何为其然也() 4、而今安在哉()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而又何羡乎() 7、凌万顷之茫然()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9、渺渺兮予怀() 五、重点句子翻译 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⑵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⑷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后赤壁赋》同步练习(完)

《后赤壁赋》同步练习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巉. (ch án ) 蒙茸.(r óng) 黄泥之坂.(b ǎn ) B.冯.(f éng)夷 栖鹘.(h ú) 戛.(g ā)然长鸣 C.缟.(g ǎo )衣 临皋.(g āo) 羽衣翩.跹. (pi ān xi ān) D.揖.(y ī)予 惊寤.(w ù) 松江之鲈. (l 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 (看)而乐之 C.履.(踏,攀)巉岩 D.攀栖鹘之危. (危险)巢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而乐之,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 (危险的鸟巢)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俯冯夷之.幽宫 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②吾念,汝从. 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无以利世,而适. 类于予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羽衣..翩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6.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 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 ⑤曾明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 起云涌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苏东坡《后赤壁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苏东坡《后赤壁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①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2)。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3)。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霜露既降,木叶(4)尽脱。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5)。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②已而(6)叹曰: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7)?”“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客曰:“今者薄暮(8),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9)。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顾安所得酒乎(10)?”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归而谋诸妇(11)。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妇曰:“我有斗(12)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13)。”妻子说:“我有几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③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14)。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15),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16)!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予乃摄衣(17)而上,履巉岩(18),披蒙茸(19),踞(20)虎豹,登虬龙(21),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栖鹘(22)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23)。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盖二客不能从焉。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划然长啸(24),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予亦(25)悄然(26)而悲,肃然(27)而恐,凛乎其不可留(28)也。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