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省林业发展总体规划

省林业发展总体规划

省林业发展总体规划
省林业发展总体规划

某省林业发展总体规划

某省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省,建国50多年来,林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省林业发展的前30多年,林业建设主要以木材生产为中心,林业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林产品,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全省森林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状况不断恶化。近20年,特别是1989年以来,生态建设日益受到重视,生态优先的原则逐步得到确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先后组织实施了“灭荒”造林、“在山上再造一个某省”和“跨世纪绿色工程”等林业发展战略,极大地推动了林业的发展,初步扭转了森林资源持续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的双增长,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林业建设处于恢复和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省委、省政府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了把某省建成沿海发达地区“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和“实现某省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为新世纪我省林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为实现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实现我省林业由“恢复和发展阶段”向“可持续发展阶段”跨越,更好地指导今后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林业工作,特制定本总体规划。

一、林业建设主要成就和问题

(一)主要成就

1.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为了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我省先后实施了以改善生态状况、扩大森林资源为主要目标的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如长江防护林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

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与此同时,在不同地域的典型森林生态类型区、珍贵野生动植物繁殖区以及其它天然林区,建立了各类自然保护区128处、保护小区7000余个、森林公园74处。这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森林公园的建设,与大面积的面上造林绿化相配套,点面结合,相互补充,基本构建了我省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框架。截至1999年,全省森林面积达1.43亿亩,比1989年增加43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9.7%,比1989年增加18.3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前列;森林蓄积量2.9亿立方米,比1989年增加6100万立方米。由于森林资源显著增加,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为减轻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条件,保持我省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了主导作用。

2.林业产业逐步壮大。按照建立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要求,在狠抓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全省先后启动实施了世行贷款项目造林、速生丰产林基地、油茶丰产林基地、毛竹丰产林基地等一批集约经营的商品林业建设项目,兴办了一批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林产工业企业,林业生产的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林业产业正朝着产供销、贸工林一体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拓宽产业发展领域,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林木种苗花卉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生态产业也有较快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林产品,对满足人们绿色消费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2002年统计,各类商品林业基地达6100万亩,林产工业企业5200余家,林业总产值180亿元。林业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林业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山区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3.林业支撑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为保障林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林业支撑体系建设。一是加强了林木种苗基地建设。新建了一大批林木良种基地、采种基地和重点示范苗圃,提高了造林绿化的良种使用率。二是林业“三防”(即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防止乱砍滥伐

和乱捕滥猎)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森林公安、木材检查站等林业执法体系初步完善,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的安全。三是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了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完善了各级林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站及基层林业工作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四是林业教育快速发展。已基本形成了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林业教育体系,促进了林业行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主要问题

1.森林质量不高,综合效能低。全省森林资源总量不少,但低产林、稀疏残次林比重大,全省林分平均郁闭度不到0.5;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林分每亩平均活立木蓄积量2.31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5%;从树种结构来看,针叶林比重大,阔叶林比重小,针叶林占78.6%,阔叶林仅占21.4%;从龄组结构来看,幼中龄林多,成熟林少,幼中龄林占87.2%,近、成、过熟林仅占12.8%。树种、林龄结构不合理,林木种苗、森林经营科技含量不高,极大地影响着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森林巨大的综合效益还远没有被人们所开发和利用。

2.林业产业发展滞后。我省林业产业近几年发展较快,但与资源大省不太相称,与林业发达省份比较,无论是从总量看,还是从结构看,我省林业产业的发展差距都很大。从2002年林业总产值看,林地平均每公顷提供的年产值仅为1700元,且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例为58:39:3,二、三产业相对滞后,呈现出初级产业的典型特征。林产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起点相对较低;精深加工少,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综合效益欠佳,缺乏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林产工业项目建设秩序较乱,林产品市场管理薄弱。林业产品单一,极具发展潜力的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林木种苗花卉、野生动物驯养等生态产业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林业职工和林区群众的收入增长缓慢,文化生活相对落后。

3.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经过几十年努力,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但与建设林业两大体系、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林木种苗基地、林业“三防”体系建设以及林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资源与环境的监测和保护等设备和手段还很落后,林业信息化建设才刚刚起步,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要求。

二、林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一)林业是某省生态建设的主体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等多种功能,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某省是一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的省份,林业在某省生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长防林一期工程调查,由于植树造林,项目区森林植被得到迅速恢复,水土流失基本得到遏制,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下降1428吨/年平方公里,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3000余万吨,河床泥沙淤积层厚平均下降40—80厘米,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我省水系发达,江河纵横交错,由于开展了一系列江河源头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有效地改善了水质,保持了山清水秀。

(二)林业是“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建设的重要基础

首先,我省林产工业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林业产业、产品的转移基地。我省林产工业虽有较好的基础,但企业多、规模小、耗材高、产品落后、结构趋同,适应市场的大宗或拳头产品少。只有大力招商引资,通过合资、合作和股份制等形式,关、停、并、转一批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大的小企业,发展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素质,才能做大做强我省林产工业。其次,发达的林业是建立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前提。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前提是环境好、无污染,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可为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另外,我省山区资源丰富,油茶、毛竹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还有丰富的森林蔬菜、森林食品、果品、

食用菌、苗木花卉等,林业本身就是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基地。第三,某省林业历来是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商品木材、人造板、家具等林产品的供应基地,为该地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第四,某省林业是“后花园”建设的基础。某省山清水秀,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星罗棋布,各具特色,极富吸引力,是“后花园”的核心。林业还可为“后花园”建设提供高品位的绿化苗木和花卉,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条件、物质条件和技术指导。因此,某省林业在“后花园”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林业是振兴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某省是一个山区比重很大的农业省,全省99个县(市、区)中,山区、丘陵县就有70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山区,难点在山区,而山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林业的发展。首先,制约我省山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水土流失、环境恶化。这些山区要发展,首要任务是改造自然,改善生产条件,而发展林业正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途径,可以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目的。其次,山区拥有较好的自然资源,土地和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发展林业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三,发展林业多种经营,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林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相对少,比较效益高,产业链条长,技术要求较低,适合于资金、技术比较缺乏的山区实际。同时,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安排就业提供重要途径,有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只要我们利用山区的生态和资源优势,在不断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综合开发山区资源,发挥林业的巨大潜能,就能为山区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繁荣山区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围

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中心,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全面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努力建设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某省在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处理好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与社会造林的关系。

2.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处理好林业生态建设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关系。

3.坚持林业分类经营的原则,处理好公益林业与商品林业建设的关系,实现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4.坚持科教兴林原则,全面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5.坚持依法治林原则,处理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发展和利用的关系。6.坚持扩大林业开放、全民搞绿化、全社会办林业的原则。

(三)发展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一个提高,两个调整,三个搞活”。即:坚定不移地把林业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上,下大力气调整林分结构和林业产业结构,千方百计搞活用工制度、搞活森林资源、搞活经营机制。按照这一基本思路,调整林业战略布局,将目前正在实施的各项林业工程系统整合为鄱阳湖流域生态防护林体

系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工程等三项林业重点工程,其中鄱阳湖流域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包括退耕还林工程、长江(珠江)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中德合作造林项目、绿色通道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小型生态公益林项目、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项目等。实施重点工程带动战略,举全省之力抓好上述三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带动全省林业跨越式发展。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通过全面实施林业分类经营,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力争到2020年,在全省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齐备、管理高效的森林生态体系和规范有序、集约经营、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山川秀美,使我省林业在全国率先跨入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二)阶段目标到2010年,净增森林面积6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森林蓄积量达5.0亿立方米;树种、龄组结构得到明显改善,阔叶林面积占35%以上,近、成、过熟林面积占25%以上,森林质量明显提高,“五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自然保护区数量达200处,保护小区10000个,总面积195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8%;森林公园数量达100处,总面积1200万亩。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人工林良种率达80%,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林业经济年增长速度保持在13%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00亿元,其中林产工业产值占45%,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净增森林面积900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左右,森林蓄积量达7.5亿立方米;树种、龄组结构趋于合理,阔叶林面积占45%以上,近、成、过熟林面积占30%以上,森林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自然保护区数量达250处,保护小区15000个,总面积300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2%;森林公园数量达120处,总面积1500万亩。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人工林良种率达90%,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林业经济年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200亿元,其中林产工业产值占55%,林业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前列。五、发展布局

(一)总体布局森林生态体系建设,要以鄱阳湖流域生态防护林体系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工程等三大林业重点工程为“框架”,以全省城镇绿化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

区、保护小区及典型生态区为“点”,以大江大河、主要山脉、主干铁路公路为“线”,以赣北鄱阳湖滨湖区、赣中南丘陵区、赣东、南、西边远山区等为“面”,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全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实现森林资源在空间布局上的均衡、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综合效益。林业产业体系建设,要以京九线(赣粤高速)、浙赣线(沪瑞高速某省段)为两轴,向两侧辐射展开产业布局。人造板、木竹家俱、木竹浆造纸、竹木地板、装饰型材等主要产品和林产工业精深加工产品应布局在主要铁路、公路沿线的大中城市;半成品、粗加工产品主要布局在林区。要以林产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在合理半径(运输距离)范围内,依托国有林场,向个体农户辐射,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形成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企业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要搞好山区资源综合开发,加强科技和市场服务,完善林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二)区域布局

1、赣北鄱阳湖滨湖区本区地处我省北部,由于田多林地少,人为活动频繁,且缺乏森林植被保护,森林的生态保护功能大为削弱,干热风、病虫害、冰雹及水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沙化面积逐年增加,是全省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林业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退耕还林,积极开展“四旁”绿化,大力发展平原林业,尽快提高区内林草植被覆盖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竖起我省北部的生态保护屏障。同时,要大力推进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建设,促进木浆造纸业和装饰型材加工业的发展。

2、赣中南丘陵区本区位于我省中南部,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由于人口密度大、森林资源过度消耗,致使本区水土流失面积大、强度高,且相对集中,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50%,占总侵蚀量的60%。林业建设的主攻方向是积极培育以针阔混交林为主的水土保持林,合理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控制水土流失。大力营造薪炭林,减少农户烧柴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大力开展退耕还林,积极

发展以油茶、森林药材为主的经济林,在立地条件好的区域积极发展工业原料林。同时,要搞好松香、松节油、香料等林化产品精深加工,适度发展以纤维材为原料的人造板;积极发展油茶和毛竹的精深加工,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和竹产业。

3、赣东、南、西边缘山区本区位于我省东、南、西部的边缘山区,地貌以低山、高丘为主,区内自然条件优越,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森林资源丰富,集中了全省绝大部分天然林资源,承担着主要的木、竹材生产任务。同时,该区又是“五河”及其主要支流和珠江一级支流——东江的发源地,全省70%的大中型水库星布于其间,对全省水资源调节及防止水旱灾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区既是商品林建设的重点区域,又是生态敏感而需要重点保护的公益林建设区域。林业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加强河流源头、水库湖泊周围的天然林保护,提高森林蓄水保土能力,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对生存条件非常恶劣的库区、深山区的贫困群众,要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实行生态移民。同时,在不影响森林生态效益发挥的前提下,通过人工造林和低产林改造,积极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经济林、竹林、定向培育大径级珍贵阔叶材,大力发展以纤维材为原料的人造板业、木(竹)浆造纸业及松香、松节油、活性炭等林化产品精深加工业。要充分利用森林景观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以森林旅游业为重点的林业第三产业。

六、发展重点

(一)鄱阳湖流域生态防护林体系工程

1、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目标:至2010年,将江河源头及其两侧、湖库周围的陡坡耕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等生态地位重要区域的坡耕地以及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有计划逐步实行退耕还林,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发展经济林,全面恢复林草植被,达到治理水土流失、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建设规模:工程建设总规模1000万亩,规划退耕地还林50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00万亩。其中

营造生态公益林800万亩,占任务量的80%;经济林200万亩,占20%。建设范围:主要布局在水土流失严重、坡耕地较多的低山丘陵区的宁都、永丰、高安、波阳、乐安、修水等57个县(市、区)。

2、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目标:利用10年时间,以生态公益林经营区为工程实施对象,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低质低效林改造等措施,提高森林质量,扩大森林面积,改善赣江、抚河、饶河、信江、修河等“五河”中上游、鄱阳湖周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大中型水库集水区、重要城镇周围及其它生态地位重要的脆弱地区的环境,改善珠江上游东江源头区的水质,保障该流域及其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规模:工程建设总规模202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817万亩,低效林改造615万亩,封山育林588万亩。建设范围:主要布局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地位重要的兴国、安远、寻乌、吉水、铜鼓、玉山、广昌、修水等94个县(市、区)。

3、绿色通道工程建设目标:通过对省境内主要铁路、公路沿线和江河沿岸两侧迎坡面、城镇及其周围地区,开展植树种草、种花(果),加强森林抚育和改造等措施,构造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生态屏障,改善沿线及城镇的生态环境,使绿色长廊真正成为一条绿色线、风景线、旅游线、致富线。建设规模:工程建设总规模为1125万亩,其中造林绿化557万亩,封山护林568万亩。建设范围:以纵贯南北的京九铁路、赣粤高速、九景高速、105国道、206国道、赣江绿化带和横穿东西的浙赣铁路、赣龙铁路、沪瑞高速某省段、京福高速某省段、井泰高速、319国道、320国道、323国道、长江南岸九江段等累计5400公里的铁路、公路沿线和江河沿岸两侧各2公里范围内的可供绿化的土地为工程建设范围。

(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目标:通过工程的实施,提高现有保护区的建设水平,新建保护区、禁猎区、种源基地、珍稀植物培育基地和湿地保护示范区,形成以各类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布局合

理、功能完备的就地、迁地保护网络,拯救一批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种,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生存环境及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和发展珍稀物种资源。到2010年,全省森林、野生动物、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总数达到200处,自然保护小区10000个,保护总面积195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8%。建设内容:对我省分布的国家重点物种华南虎、梅花鹿、金钱豹、黑麂、白鹤、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和兰花,省重点物种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鸳鸯、白鹇、云豹、鬣羚、水鹿、猕猴、藏酋猴、斑林狸、黑熊、红嘴相思鸟、观光木、南方红豆杉、古樟等23个物种实施重点保护。加强特殊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建设。完善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迁地繁育保护及监测科研体系,逐步建立省、市、县、乡四级动植物保护行政管理网络,加强县、乡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的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野生动植物繁育、合理开发利用。

(三)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工程

1、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工程建设目标:根据我省及周边省市林产工业发展需要,以大中型林产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产业化经营,定向培育以杨树、松类等为主的纸浆原料林,以木荷、枫香、桤木、桉树、松类等为主的人造板原料林及以杉木、楠木等为主的大径级用材林,以速丰林的大发展带动林业产业的大发展,确保提供各项生产用材需求量的90%,实现由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为保护天然林资源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建设内容:到2010年,建设以纸浆、人造板等工业原料林以及大径级用材林基地1200万亩。建设范围:纸浆、人造板等工业原料林建设范围主要分布在我省东、南、西部重点产材县和鄱阳湖周围的平原、滩涂区,以林产加工龙头企业为轴心、在合理半径范围内建设。

2、山区资源综合开发建设目标:通过政策引导、市场牵动、典型带动,综合开发具有山区优势的森林食品(木本粮油)、森林药材、林木种苗

花卉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提高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实现山区资源的高附加值,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推动山区经济全面发展。主要建设内容:(1)毛竹丰产林基地。基地建设要以提高现有毛竹林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竹材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基地建设稳步发展。到2010年,建成毛竹丰产林基地750万亩,其中现有毛竹林改造675万亩、新造竹林75万亩。基地主要布局在崇义、宜丰、贵溪、资溪、宜黄、万载、奉新、武宁等竹类重点产材县(市)。以基地建设为依托,重点培植发展毛竹加工龙头企业8-10家,做大做强毛竹产业。(2)油茶丰产林基地。基地建设要以提高现有油茶林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油茶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基地建设稳步发展。同时,新造一批高产优良无性系油茶林,建成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品种优、质量高、效益好的优质油茶丰产林基地。到2010年,建成优质油茶丰产林基地700万亩,其中新造40万亩,低产油茶林改造660万亩。基地主要布局在袁州、渝水、上饶、遂川、永丰、兴国等油茶中心产区。以基地建设为依托,重点培植发展油茶加工龙头企业4-5家,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3)林木种苗花卉基地。林木种苗花卉培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树立品牌为重点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突出重点,不断改善和提高苗木花卉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苗木花卉信息、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和加强优良野生观赏植物品种的引种、育种和开发利用,促使花卉和园林树种多样化。到2010年,规划建设林木种苗花卉基地50万亩。主要以省、市林科院(所)、大型苗圃和非公有制经济实体为建设主体,以京九铁路(赣粤高速)、浙赣铁路(沪瑞高速某省段)沿线为重点,形成苗木花卉基地合理分布的格局,逐步建立南昌、九江、赣州、萍乡、鹰潭花木交易市场,南昌以优质种苗繁育、鲜切花为主;九江以盆花、盆景为主;赣州、萍乡、鹰潭以绿化苗木、特色花木盆景为

主,充分发挥我省南北中心城市交通方便、信息灵通的优势,加快产品流通。

(4)森林食品、森林蔬菜、森林药材等特色林业基地。我省山地面积广阔,森林资源丰富,其间蕴藏着大量的森林食品、果品、药材、食用菌、森林蔬菜等,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到2010年,规划建设森林食品、森林蔬菜、森林药材等特色林业基地150万亩。同时,要加强对山区非木质资源研究、开发力度,在现有木本粮油、保健饮料等成果的技术开发、转化基础上,依托市场,重点开发绿色野生淀粉、绿色山野菜、旅游休闲食品、食用菌、竹类食品、竹类饮料等。

(5)森林旅游业建设。全省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极为广阔。到2010年,要大力加强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森林旅游经营管理体系,加快森林旅游市场的培育与开拓。要以庐山、井冈山及国家级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为龙头,以南昌市为中心,以京九铁路(105国道)和浙赣铁路(320国道)为框架,辐射全省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旅游景点,形成我省完备的森林旅游网络。同时,加快城市林业、景观林业的发展,加强城镇周围风景区和游乐林开发利用,发挥森林在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效益,为人们提供理想的休闲娱乐场所,满足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欲望,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3、林产工业建设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国外、境外资金,大力调整林业产业、产品结构,提升我省林产工业发展水平。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加快发展二、三产业,改变资源培育与木材生产、加工相脱节的生产模式,以工业原料林的大发展带动林业产业的大发展,以林产工业的大发展带动资源培育业的大发展。要在对现有林产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改制重组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把产供销、贸工林、林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在产品结构调整

中,要大力发展林业生态产业,搞好非木质林产品的生产,特别要扶持发展我省最具优势的油茶、毛竹、苗木花卉和森林旅游等产业,搞好油茶、毛竹等精深产品加工;大力发展以人工速生材、次小薪材和“三剩物”等为原料的加工产品,以取代过去只能依靠天然林大径材为原料生产的各种产品;大力发展松香、松节油、樟脑、森林药材等林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努力开发出口创汇产品。要减少初级产品,限制中间产品,尽可能不生产原料型产品;要采取有效措施,发展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附加值高和市场占有率高的精深加工产品和最终产品,实现森林资源的增值。要把产品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在创名牌上来,努力培育成一批国内外市场驰名的林产品品牌,提高我省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七、政策措施

(一)深化林业改革。一是要深化以林业分类经营为龙头的各项林业改革,加快制定出台《某省省公益林管理办法》和《某省省商品林管理办法》,建立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能体现林业特点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多渠道融资的林业投入机制。建立公益林以政府投入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商品林以市场融资为主、政府适当扶持的投入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加快核发山林权属证明步伐,稳定林地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和经营权,延长林地承包或租赁年限,使经营者吃上“定心丸”。三是加快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抓紧出台《某省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鼓励各种社会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当前要重点加大集体林改革力度,鼓励集体经营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流转,落实经营主体,提高集体林经营水平,改善林分质量。四是要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逐步将国有林场分别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和经营形式,充分挖掘林地生产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职工生活水平。

(二)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要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在项目准入、资金扶持、税费和资源利用政策等方面,给予各种所有制林业经营主体平等待遇,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资金、机制等方面的优势,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促使国内外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在市场资源配置中流向林业。商品林建设对非公有制经济要完全开放,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商品林,可以采取承包、拍卖、租赁等方式搞活经营,让多种经济成份平等竞争,进入商品林建设领域。公益林建设和管护,也可引入民营机制,实行公有民营,民办公助,提高经营效率。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参与林业多种经营、林产加工以及林区非木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各类林业投资要向非公有制林业倾斜,积极扶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促进山区资源开发向纵深发展。

(三)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要超前搞好林木种苗基地(重点苗圃、良种基地、采种基地)建设,保存林木种质基因库,丰富我省造林树种,提高种苗科技含量,实现主要造林树种良种化。加强林业“三防”体系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搞好林业信息化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强化“管理、组织、指导、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基层林业工作站在林业建设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把公益林业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要加强同计委、财政、旅游、水利、电力、矿业等相关部门的协调,积极推动我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建立。要搞好林业政策性贷款和争取利用外资工作,推动以速生丰产林基地为主的林业产业工程建设。要执行好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林业税费改革政策,下大力气坚决取消对林农和其它林业生产经营者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减轻经营者负担。改革育林基金征收、管理和使用办法,最大限度地调动林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

(五)大力推进科技兴林。要加速建立包括林业科研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技术监督标准体系、科教培训体系、科技管理体系在内的新型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林业新科技革命。稳定林业科技工作队伍,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高林业建设者整体素质。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和林业科技帮扶工程,造就一大批懂科技、用科技的林业专业大户。建立一批高标准的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科技示范点。鼓励和支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生产实际建立形式多样的科研院(所)。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和科技人员以创办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示范点、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和科技承包等方式参与林业建设。加大林业科技投入,围绕六大工程建设组织技术攻关,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六)坚持依法治林。加大《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水土保持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森林防火条例》和《退耕还林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强化林地、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支持执法人员依法履行公务,创造良好的林业执法环境。强化林业执法监督,促进依法行政,提高林业执法水平。

某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课件(doc 72页)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行唐县牛王寨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是该景区范围内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范围 本次牛王寨景区的规划范围为:东至寺庄村,西连牛下口、程家庄村,北至王下口村,南与邢家庄村相连。总规划面积为6.20平方公里。 三、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二)部门规章、标准规范 ?国家标准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 ?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标准GB/T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报10月26日国家旅游局第12号令发

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 1-1999》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WF D5-2000》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 ?《机动车辆允许噪音标准GB1495-7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UDC613.3GB 5749-85》 ?《景观娱乐用水标准GB12941-91》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三)相关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河北省旅游条例》(2004)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 ?《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 ?《石家庄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2) ?《行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 ?《行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 ?《行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 ?《行唐县志》 ?行唐县旅游与文史资料 ?牛王寨旅游开发相关资料 ?其他相关资料 四、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生态为本,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依托本规划区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独特性为卖点,“发展大旅游、建设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本规划区旅游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南通市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尽快把南通建成旅游整体形象鲜明、产业结构优化、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较高的旅游强市,依照《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旅游规划通则》,编制《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南通市旅游发展宏观指导性文件,辖区内各区、县(市)和旅游区在编制旅游发展或旅游开发建设规划时,原则上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南通市行政区域所辖范围,包括南通市区(港闸区、崇川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通州市、海门市、启东市、如皋市、如东县、海安县,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6~2020年,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发展阶段。近期:2006~2010年,为重点突破期;中期:2011~2015年,为全面提升期;远期:2016~2020年,为持续(成熟)发展期。 —1 —

第四条规划依据 1.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5;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2003;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4.《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 5.《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5; 6.《江苏省沿江旅游发展规划》2005; 7.《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修订)2005; 8.《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 9.《南通市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2002; 10.《南通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5。 第五条规划原则 注重效益,重点推进原则;市场导向,持续发展原则;强化特色,打造品牌原则;系统整合,创新经营原则;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原则;适度超前,运作可行原则。 —2 —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开展2015年度校园“青春榜样”评选活动的通知 闽林院团[2015]4号 各系团总支、各班级团支部: 为大力推进学院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引领广大团员青年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牢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传递鲜明价值导向,引导广大团员以身边可亲可信可学的青年为榜样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实践者,展现学院学生自强不息、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榜样模范作用,院团委决定在全院范围内开展2015年度校园“青春榜样”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宗旨 通过开展2015年度校园青春榜样评选活动,评选身边向上向善好青年,讲述好青年的青春故事,分享青春感悟来寻找、挖掘、遴选、树立、宣传一大批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传播正能量的身边好青年,引导广大团员青年

向上向善,加大加强对“青春榜样”候选人事迹持续宣传报道,营造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做向上向善好青年的浓厚氛围,使遴选、宣传、学习、实践的过程成为教育引导学院广大团员青年学生的过程,为实现学院持续、健康、有序、高效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活动主题 寻找身边“向上向善”青春榜样 三、组织机构 (一)成立校园“青春榜样”评选活动组委会。人员组成如下: 主任:郭先根 委员:成榕、吴奇镇、李霞、俞雄辉、王云彪、范有福、陈剑勇、徐洪 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院团委,具体负责评选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日常事务。 办公室成员:钱叶会、陈友益、杨自绍、张晓璐、丁灵

妍、廖素梅、陆晓莉、黄晓宁、叶新颖 (二)组建评审团。评审团成员由校园“青春榜样”评选活动组委会成员和学生代表组成,负责校园“青春榜样”评选工作。 四、评选范围 全日制在校生 五、评选标准 评选对象可为个人或集体。评选对象要有着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或向上向善的先进事迹,人物事迹引起广泛关注。推选对象须具备以下一项或多项标准: 1、面对家庭的贫困、身体的疾患或者突如其来的打击和挫折,自立自强,有勇气接受生活的挑战,以良好的心态和执着的信念在逆境中不断成长成才; 2、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或志愿者服务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家庭、学校和社会; 3、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诚实守信、崇义友善、尊老爱幼、见义勇为、拾金不昧、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积极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4、关心他人、关爱集体,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

森林旅游政策支撑

森林旅游政策支撑 近日,从2016中国森林氧吧论坛获悉,我国的森林旅游市场正迅速崛起,2015年林业旅游与休闲人数达2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00亿元。为进一步发挥森林在教育、体验、养生等方面的功能,国家林业局将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森林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 政策支撑 2015年10月,由国家林业局、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15中国森林旅游节"在湖北武汉举办。37个列入首批“中国森林氧吧”榜单的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在湖北武汉亮相。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为上榜单位授牌。 2016年1月,国家林业局下发《关于大力推进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发展的通知》,《通知》提出,加快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发展,有助于推动森林旅游的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有助于发挥林业在弘扬生态文明、改善民生福祉中的巨大潜力。 2016年1月,国家林业局印发《全国城郊森林公园发展规划(2016-2025年)》。《规划》从发展城郊森林公园的必要性、我国城郊森林公园发展成效和挑战、城郊森林公园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布局、主要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共6个方面进行了编制。城郊森林公园是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宜居城市建设、提升百姓福祉的重要需求,也是弘扬生态文化、全方位发挥森林生态功能、提升民众森林文化素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2016年2月,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下发《关于启动全国森林体验基地和全国森林养生基地建设试点的通知》,标志着林业主管部门推动的全国

森林体验基地和全国森林养生基地(以下简称“两个基地”)试点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2016年4月,国家林业局下发《关于省级以下森林公园审批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要求把省级以下森林公园审批作为本地区森林公园建设发展工作的重要环节,认真抓实做好,确保省级以下森林公园审批的公开、公正、透明开展。 2016年4月,国家林业局印发《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2016-2020年)》。《纲要》要求全国森林公园总数由2015年的3000处增加至4400处、建设76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湿地生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扩建一批国家沙漠公园,初步建立起国家沙漠公园网络体系等。 2016年5月,国家林业局印发《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加快建设京津冀生态协同圈,打造京津保核心区并辐射到太行山、燕山和渤海湾的大都市型生态协同发展区,增强城市群生态承载力。京津冀区域将建成国家级森林城市群。 2016年7月,国家林业局印发《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规划》针对我国森林经营理论和技术滞后的突出问题,吸纳借鉴国际先进森林经营理念和技术,结合我国森林分类管理和森林经营生产实践,确立了多功能森林经营理论为指导的经营思想,树立了全周期森林经营理念,明确了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森林生态系统的核心目标,是相对于传统森林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 2016年8月,66处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21处试点国家湿地公园未通过验收,限期整改;3处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取消其试点资格。

旅游区总体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 1 2020年4月19日

浙东第一古街”旅游区总体规划(纲要)鄞县东钱湖镇韩岭村 浙东旅游科学研究所 宁波英才规划咨询有限公司 二0 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二章旅游资源及评价 第三章景区空间布局与分区规划 第四章骨干旅游项目策划 第五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专项规划 第七章旅游市场开发规划 第八章规划实施建议 附图: 1.区位关系图 2.旅游资源分布图 3.规划总图 4.规划结构图 5.旅游服务设施与交通规划图(暂缺) 6.入口迎宾区规划详图 7.烟草博物馆规划详图

8.民俗博物馆规划详图 9.民居博物馆规划详图(暂缺) 10.鉴湖广场区规划详图(暂缺) 11.善应庵规划详图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区位置及范围 ”浙东第一古街”---韩岭位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东钱湖南岸,属东钱湖南湖景系,横街历史文化景区,处于东经121o34ˊ,北纬29o52,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 本次规划核心区域为韩岭行政村所在地,面积约为 0.44平方公里。考虑到项目远期发展及周边风景旅游资源分布状况,规划涉及范围延展至:东起塔沙岭山脊线,南至林下山云南寺,西以象鼻山山脊为界,北至钱湖南岸延伸水域约350米左右,总面积约为 2.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为0.22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 根据<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韩岭老街开发利用方向的定位及韩岭区位与资源特点,本规划确定区域开发目标为: ◆浙东古村风情旅游区 ◆东钱湖南湖区服务中心 三、规划依据 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6 国务院发布 2、<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 1993.12 建设部发布 3、<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1996.7 省人大常委会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策划方案 第一章现状与发展条件分析 一、白云区概况 白云区是广州市10个城区之一,因其境内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而得名。位于广州市城区的北部,东邻增城区市,西界南海市,南连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等4个城区,北接花都区和从化市。全区面积1042.7平方公里,200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4万,流动人口约90万,行政区辖12个镇,15条行政街。 白云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8度,年均降雨量为1655毫米,境内兼具有多种地貌,东部和东北是丘陵地区,有广州市(原八区)最高峰帽峰山(海拔534.7米)和著名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山丘坡度平缓,林木茂盛,果树如海,大小水库山塘遍布,湖光山色。风景宜人。中部为广花平原,西部是珠江水系,河网交织,珠江西航道,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经境内,既得灌溉之便,更得航运之利,其中流溪河更是广州市民主要的饮水源。 改革开放以来,白云区凭借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优越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0年,全区GDP127.53亿元人民币,比1995年翻了一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经营从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向龙头带动的集约经营转变,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新一代企业群体逐步成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各类商贸专业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业、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行业兴旺发达,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目前,全区三大产业比例为16:38:46。 二、旅游发展评价 (一)现状评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全国和广州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白云区立足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宽广的地域空间和组合良好的旅游资源等优势,积极开拓旅游业务,建设酒店宾馆,开发景区,拓展旅游市场,走上了旅游发展之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九五"时期的大发展,白云区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旅游产业体系,进入初步发展到加速发展的转变时期。 1、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经过20多年的奋斗,白云区旅游业已经初步形成产业体系。标志是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旅游要素逐步发育。到2000年底,全区共有住宿设施195家,客房11000间,床位22000张,纳入旅游统计范围的酒店80座,其中星级酒店15家。旅游餐饮方面,随着经济及广州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内餐饮资源得到利用,现有各类酒家、餐馆网点2000家,较具规模和档次的60家,其中定点餐馆4家,近年形成的新广从公路饮食长廊最具特色,该区域聚集了20多家上规模上档次的特色餐馆,成为"食在广州"的旅游强势产品的组成部分。旅游购物方面,随着广清路综合批发市场、黄石路汽车汽配市场、梓元岗皮具市场、机场路化妆品市场等商业街和专业批发市场的建成,日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消费市场。以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方乐园和广州新体育馆、白云山风景区为代表的众多游乐场所,可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娱乐要求.目前,全区"行、游、住、吃、购、娱"旅游六要素基本配套,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各类旅游资源得到初步利用和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正在从观光产品为主向观光与休闲度假、生态相结合过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白云区逐步开发了以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方乐园、萝岗香雪公园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和游乐场所,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观光、游乐和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系列。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也得到-定发展,并成为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特色旅游产品,亲亲农庄,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明兴农业基地、广州水果世界等,经过包装和推介,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具有白云区特色的山野蔬菜和田园风味等也逐渐发展成为吸引广州市民及四方游客的

福建林业概况

福建林业概况 (备注:数据截至2014年10月底,年度数据为2013年) 福建省是全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也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山多林多是福建的一大特色和优势。长期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省和美丽福建的重要任务,作为打造宜居环境、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抓手,作为增加森林碳汇、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拓展我省经济发展环境承载空间的重要举措,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先后作出了“大念山海经”“三五七造林绿化”“建设林业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设绿色海峡西岸”“建设海西现代林业”“实施‘四绿’工程和大造林”等战略部署,有效推动了林业持续发展,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应有贡献。全省林业基本情况可概括为五句话: 一是发展条件优越。福建省地处亚热带,气候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21℃、年平均降雨量1400-2000毫米,十分适合林木生长,自然气候条件得天独厚,且区位优势明显,是我国林业对台合作交流的前沿平台。 二是生态环境优良。全省现有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286.1万公顷(4292万亩)、占30.9%;自然保护区86处(其中:国家级13处、

省级20处,市县级53处)、保护小区3300处,保护面积1245万亩、占陆域面积6.8%;森林公园178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0个、省级127个)。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评比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是全国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均为优的省份。 三是森林资源丰富。全省林业用地926.82万公顷(1.39亿亩)、占土地总面积75.3%,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根据全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省森林面积801.27万公顷(1.2亿亩),森林覆盖率65.95 %、居全国首位,竹林面积106.75万公顷(1601万亩),其中毛竹100.3万公顷(1504万亩);森林蓄积60796.15万立方米,天然林蓄积35942.92万立方米,人工林蓄积24853.23 万立方米。生物多样性丰富,木本植物1943种、陆生野生动物828种,均占全国三分之一。特别是拥有世界同纬度带最典型、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以“世界生物之窗”闻名于世的“双世遗”武夷山。 四是林改全国先行。2002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6年又率先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有效调动了广大林农和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了林业发展活力,初步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和“国家得绿,林农得利”目标,成为全国林改的一面旗帜。2013年又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面深化林改工作,继续为全国探路子、出经验、作示范。

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山西省“十一五” 旅游产业进展总体规划 (审定稿) 山西省人民政府 托付单位:山西省旅游局

编制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经济所旅游规划中心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请山西省旅游局填写) 编制组专家成员名单: 总顾问:魏小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旅游局原司长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助理:江五七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访问学者、硕士、讲师 杨宏伟山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主任助理、讲师、硕士 毛成刚山西财经大学讲师、硕士 魏诗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专家:李南中国旅游协会常务理事、报刊协会秘书长全华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系主任、博士后、教授 董恒年北京联合大学都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副教授 丁刚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博士,研究员 郭亚军西北大学旅游系,讲师,主任助理

张豪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付磊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进展研究院,院长,博士 宋建军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陈龙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朱世铭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室副主任 鲜宏利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访问学者,高工 专项规划组 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常洪林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成员:邱于皙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常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王振清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贺素雯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方磊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

林业类核心期刊

世界林业研究 林业实用科技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研究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福建林学院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 林业经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林业经济问题 浙江林业科技 林业工程 西部林业科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经济林研究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桉树科技 中国森林病虫 林业资源管理 广西林业科学 林业科技开发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林业调查规划 广东林业科技 福建林业科技 四川林业科技

江苏林业科技 湿地科学与管理 竹子研究汇刊 林业科技 中国林业经济 内蒙古林业科技 中国林业教育 河北林果研究 辽宁林业科技 山东林业科技 湖南林业科技 世界竹藤通讯 中国城市林业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防护林科技 江西林业科技 山西林业科技 湖北林业科技 贵州林业科技 中国林副特产 吉林林业科技 四川林勘设计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华东森林经理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甘肃林业科技 河南林业科技

林业勘察设计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森林防火 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陕西林业科技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热带林业 林业建设 河北林业科技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林业科技情报 山西林业 林业勘察设计 国土绿化 园林 中国林业 绿色中国 内蒙古林业 林业与生态 安徽林业科技 国际木业 森林与人类 广西林业 云南林业 新疆林业 北京园林 河北林业

陕西林业 甘肃林业 沙棘 河南林业 吉林林学院学报 江苏绿化 林业与社会 内蒙古林学院学报 宁夏林业通讯 粤东林业科技 国家林业局公报 国外林业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estry and Society Newsletter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2012—2020 省旅游局 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5) 一、规划背景 (5) 二、规划围 (5) 三、规划期限 (5) 四、规划依据 (5) 五、规划原则 (6) (一)全局化视野 (6) (二)差异化定位 (6) (三)市场化导向 (6) (四)可持续发展 (7) (五)协调化发展 (7) 第二章基础分析 (8) 一、资源分析 (8) (一)资源丰富,组合度好 (8) (二)生态良好,尺度丰富 (8) (三)文化突出,主题鲜明 (8) (四)利用不够,转化不足 (9) 二、市场分析 (9) (一)总量快速增长 (9) (二)结构稳中有变 (9) (三)消费形式多元 (9)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 (10) 三、产业分析 (10) (一)统筹力度持续加大 (10) (二)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10) (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0) (四)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 (11) 四、机遇与挑战 (11) (一)发展机遇 (11) (二)面临挑战 (11) 五、分析结论 (12) 第三章战略与目标 (13) 一、总体思路 (13) (一)发展思路 (13) (二)发展任务 (13) 二、发展战略 (14) (一)加快产业资本聚集 (14) (二)实施目的地升级 (15)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16) (四)强化旅游形象推广 (17) (五)遗产保护与创造 (17) (六)区域旅游一体化 (18)

(一)总体目标 (18) (二)分期指标 (19) (三)产品建设 (19) 四、分区目标 (20) (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区 (20) (二)皖江城市带旅游区 (20) (三)经济圈旅游区 (21) (四)皖北旅游区 (21) 第四章布局与产品 (23) 一、空间布局 (23) (一)三心引领 (23) (二)四片联动 (24) (三)十区聚集 (25) (四)六环联通 (30) 二、旅游产品 (31) (一)旅游精品体系 (31) (二)重点旅游线路 (36) (三)产品支撑体系 (39) (四)产业融合发展 (49) 三、各市发展指引 (50) (一)市 (50) (二)市 (51) (三)市 (52) (四)市 (54) (五)市 (55) (六)市 (56) (七)亳州市 (57) (八)市 (59) (九)市 (60) (十)市 (61) (十一)市 (62) (十二)市 (64) (十三)池州市 (65) (十四)市 (66) (十五)市 (67) (十六)马市 (68) 第五章服务要素 (70) 一、旅行社业 (70) 二、旅游交通 (70) 三、旅游住宿 (71) 四、旅游餐饮 (72) 五、旅游娱乐 (73) 六、旅游购物 (74)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56 更新时间:2008年07月28日规划总论 一、规划功能与性质 为促进山东省广饶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广饶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及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创建节约型和谐社会,促使广饶县成为我国文化旅游先进地区,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为县级旅游业宏观战略性发展规划,作为广饶县旅游业发展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山东省内旅游市场及各类专营市场为依托,以打造孙武文化体验旅游品牌为核心,以开发孙武湖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为关键,以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以营造全县旅游综合环境为支撑,大力挖掘文化及产业旅游资源。 “面向大市场、开发大旅游、发展大产业”,将广饶旅游业发展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引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主导地方形象塑造的绿色节约型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绿色节约型产业。把广饶县建设成为拥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全国著名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三、规划基本任务 广饶具有旅游区位、地脉和文脉优势,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生态背景,拥有“孙武故里”这一独特突出资源和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民俗风情。本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回答这样的命题:如何发挥广饶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特别是挖掘与发挥“孙武故里”的资源优势,在旅游业刚刚起步的广饶县,实现旅游业健康、快速、跨越式发展,促进广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广饶资源本底条件较薄弱,自然类旅游资源稀少,人文类旅游资源较丰富,非物质旅游资源较丰富。 一、旅游资源构成分析 五级旅游资源1个(孙武),四级旅游资源2处(刘集支部旧址、吕剧),三级旅游资源6处,二级旅游资源15处,一级旅游资源10处。 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拥有高品位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文脉深厚,唯一性强 3、人文遗迹资源丰富,但挖掘开发不够 4、哑铃式分布格局总体分布不均、南北部相对集中 5、局部资源独特性强 6、孙武湖条件极好,易于打造精品景区 三、周边旅游资源比较分析 (一)周边旅游区 1、齐文化旅游区 2、黄河口旅游区 3. 民俗文化旅游区 (二)关联性特征分析 1. 总体特征:交汇性多于边缘化、合作性多于竞争性 2. 优势分析 广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各种文化的交汇使广饶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能与周边旅游文化区左右逢源。对境内黄河口文化、齐文化和民俗文化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即可以走联合发展之路,也可以走依附式发展的路子。

福建林业的特殊地位和未来使命

福建林业的特殊地位和未来使命 2011年11月18日 06:30 来源:福建日报 洪伟 福建地跨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位于北纬23°30′-28°2′之间,生物资源丰富,森林是福建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全省土地总面积1215.01万hm2,其中林地面积914.81万hm2、占75.29%,森林面积766.65万hm2、占林地面积的83.80%;森林覆盖率达63.1%,全国第一;全省活立木蓄积量53226.01万m3,其中森林蓄积48436.28万m3、占91%;全省重点生态公益林林地面积285.93万hm2、占林地面积31.43%;全省竹林面积99.31万hm2;林木综合生长率达9.51%,是全国平均5.51%的1.73倍。人工林蓄积量1.96亿m3,居全国首位。2010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1673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完成商品材生产684.6万m3、竹材生产4.1亿根,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商品材生产基地,福建林业的产业地位明显。 常绿阔叶林为福建省的地带性顶极群落,与其他群落类型相比具有最大的生物多样性。且由于福建未受第四纪冰川的影响,使该区保存了大量古老的孑遗种类,因此对常绿阔叶林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常绿阔叶林层次结构复杂,具有很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是保障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的重要和主要屏障。研究表明,常绿阔叶林在水源涵养上具有最大调蓄能力,其地上部分截留雨量能力达2.82mm,而其1m厚土壤的贮水能力达130.41mm。所以,保护森林资源和多树种造林是防灾减灾的关键。如果森林不断遭到破坏、常绿阔叶林日益缩减,森林涵养水源调洪蓄洪的能力将大大降低,导致大量的降水直接击溅地表、冲入河流,不仅冲去我们赖以生存的表土,而且造成河道淤积、水电设施破坏、洪水泛滥。 根据福建省政府发布,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保育土壤、森林游憩、积累营养物质、沿海防护林8项服务功能总价值为7012.73亿元,每公顷森林提供的价值平均为8.27万元。我们曾基于福建省1997年森林清查资料及Costanza等的评价方法对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表明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每年约为1015亿元(约占全国森林生态系统总价值的13.62%),其中营养循环的贡献最大(约占45.40%),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占总价值的74.86%、19.38%、5.76%,反映出其极强的生态功能,福建林业的生态地位重要。 根据我们近期对福建省不同时间节点(1993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森林绿色GDP的研究与经济核算,福建省不同时间节点森林绿色GDP依次比当年全省GDP高出

全国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附件 全国森林旅游发展规划 技术方案

国家林业局二○一一年四月

目录 前言 (2) 一、编制规划的意义 (2)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3) (一)指导思想 (3) (二)规划原则 (3) 三、规划期限和目标 (5) 四、规划建设主要内容与建设重点 (5) 五、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6) (一)编制程序 (6) (二)技术要求 (7) 六、规划资料要求 (8) 附:1.省级森林旅游发展规划编写大纲 2.省级森林旅游发展规划附表

前言 森林旅游是指以森林旅游资源为主体,以森林、湿地、荒漠等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在特定的森林等自然生态地域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狩猎探险等产品与服务的特色旅游活动,是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愿望的一种特殊旅游方式。本规划所指的森林旅游开展的范围和主体包括: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管辖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国有林业局(场)所属林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沙漠景观旅游区、森林(沙生、水生)植物园、野生动物园、野生动物养殖场、狩猎场和其他适宜开展森林旅游活动的区域。 截至2009年,全国已建成各级森林公园2458处、湿地公园213处、自然保护区2035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30个,还有大面积的沙漠景观旅游区、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和狩猎场等不同形式的森林旅游目的地,为森林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公众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提供了宣教场所。为使森林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的提高,为全国森林旅游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总体规

【旅游行业】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旅游行业】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前言 “森林能够没有人类,而人类却离不开森林”。作为以森林资源和森林景观为主体,以保护自然,教育旅游者认识自然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的森林生态旅游,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愈来愈多的旅游者希望通过森林生态旅游来实现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梦想,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的国际流行色,且将在二十一世纪中有更大、更快的发展。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其富聚度居全国首位。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速林业发展的决定》(云发〔2004〕9号)俩个文件,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发展八大林产业,做大、做强森林生态旅游业,把云南建成“亚洲最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我们依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2004-2010年)》和云南省林业厅《关于开展全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结合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实际,紧紧围绕把云南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转化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思路,组织编写了《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的编写工作,是在云南省林业厅的直接领导下,由云南省林业厅技能站主持,组织西南林学院生态旅游系等单位完成。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省政府研究室、省发改委、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财政厅、昆明理工大学等部门、领导、专家教授的指导、支持,提出了许多真知卓识的宝贵意见。在此一且表示感谢。由于编撰人员水平有限,时间仓促,《规划》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海南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概念方案

海南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概念方案 地域:海南 时间:2013 年 类型:红色旅游 项目介绍 一、项目背景 海南省的旅游资源遍布全省,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境内汇集了阳光、海水、沙滩、气候、森林、动物、温泉、岩洞、田园、风情等风景资源。在2012年10月海南省共接待国内外过夜游客291.27万人,其中接待国内过夜游客285万人次,2012年1-10月海南省共接待国内游客2580.44万人次,2012年1-10月份海南省累计实现旅游收入285.44亿元。 同时,海南省的红色旅游资源也遍布全省,并且许多都是红色奇迹,在中国革命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海南红色旅游启动多年来,至今没有一条成熟的红色旅游线路和一个稳定的红色旅游产品。众所周知,海南最吸引游客的资源有三样:海湾沙滩,热带雨林,民族风情。目标是以休闲度假为主体,成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红色旅游很难进入海南旅游的主流轨道。因而要提出一个合理的方法,解决海南红色旅游所面临的这一难题。 二、存在问题 1、地位边缘化 海南省地处南疆,隔海相望,使海南红色旅游在全国红色旅游和海南省旅游的版图上都处在边缘地位。虽为全国30条红色精品线之一,国家级经典红色景区中海南有7个,但分区未列入、重点没突出是不争事实。中国红色旅游资源有5大资源板块、12大区,缺少海南红色旅游区,是中国红旅的缺憾,海南旅游的遗憾。 2、资源点散弱—满天星、平无奇、孤无援、才不遇 分布“满天星” 海南红色资源遍布全省,每个市县均有革命遗址分布。共有501处革命遗址,11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9个国家级基地,27个省级基地。 景区“平无奇” 已开发的资源点中,现代感不强、景区分散、规模偏小、吸引力弱。文化内涵提炼、整理不够,展示形式单一,多为橱窗式陈列,基础设施都不全。 线路“孤无援” 从全国范围来看,海南红色旅游“孤岛奋战”,无法与大陆“红线”连接。海南的红色旅游资源多在偏远地区,道路环境较差。 处境“才不遇”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省襄樊市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205 更新时间:2010年05月20日 项目名称:省襄樊市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委托客户:襄樊市旅游局 项目背景: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地处鄂西北汉江中游,江汉平原与盆地交接处。这里是经济大三角(、襄樊、)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二大城市,自古有“七省通衢”、“中原门户”、“天下腰膂”等称谓,具有得“中”独厚、南北交汇、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 正如它2004年被评为CCTV中国魅力城市之一的评语所言——“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仍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春光,外揽山水之秀,得人文之胜,自古就是商贾会聚之地,今天已成为陆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聚集山水精华——襄樊”。 襄阳古城旅游区集襄樊历史文化之大成,沉淀了2800年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粹。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襄阳古城深厚的历史资源,发展襄樊旅游经济,推动鄂西北旅游文化品牌的整体发展,2008年12月,市旅游局组织了《省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招标工作,经过认真审核和评定,决定委托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编制《省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 规划理念: “跳出古城看襄阳” 在此前提下,我们关注: 以“襄阳古城”的文化品牌提升襄樊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价值,树立“襄阳古城”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形象和地位。

规划原则: 城旅一体的原则:“旅游开发与城市更新”相协调 民旅共生的原则:“以人为本与塑造品牌”相统一 弹性规划的原则:“前瞻理念与弹性规划”相结合 规划目标: 通过挖掘襄樊地域文化,提升襄樊古城品牌形象,依托旅游大项目策划及招商,推动城市旧区改造与新区建设,打造一座既延续传统又创造历史的“大襄阳古城”。将襄阳古城旅游区打造成为集观光游览、文化体验、度假休闲、游憩娱乐等多种旅游形式于一体的国际知名的古城旅游目的地和“5A”级景区,将襄阳古城旅游区打造成为襄樊市乃至省旅游的新亮点,旅游业将成为襄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研究方法: 秉承“跳出古城看襄阳”的规划理念,将襄阳古城放在全国、省、襄樊市三个层级区域进行横向对比,明确其作为国际性古城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战略意义。为实现目标,襄阳古城旅游开发需要两大抓手:即实现古城空间完整度和文化吸引力的突破。具体而言,一手抓软环境建设,以塑造个性化的古城文化形象;一手抓硬环境建设,以实现古城风貌的恢复和推动城市新区建设。这也是本次规划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建瓯市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思考(福建林业修改))

建瓯市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思考 黄鸿青 (建瓯市林业局福建建瓯 353100) 摘要:该文对建瓯林业发展现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快建设林业金融服务机构、加快推进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多种途径破解政策限制采伐的部分商品林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发展绿色产业和加强林业干部队伍建设等对策。 关健词:建瓯市;发展;问题;对策 建瓯市林业基础较好,在闽北乃至全省都占有较大比重,林业经济是当地支柱产业之一。近年,建瓯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林业经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新形势下建瓯林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林业发展提供参考。 1 建瓯市林业基本情况 建瓯市简称芝城,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地处东经117°58'-118°57'、北纬26°38'-27°20'之间。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3℃,降雨量1600—1800mm,日照1612h,无霜期286d。疆域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是福建省陆地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也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杉木重点产区,林业用地面积约35.25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约32.71万hm2。森林覆盖率78.8%,绿化程度94.0%,森林总蓄积量2500万m3,竹林面积约8.73万hm2,其中毛竹林面积约8.63万hm2,毛竹立竹总数2.2亿株。锥栗栽植面积约2.8万hm2。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木材产量居福建省第一,毛竹林面积、立竹数和锥栗栽培面积为全国第一,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被中国竹产业协会定为“中国竹炭产业基地”。根艺产业远近驰名,是全国唯一“中国根雕之都”。 2 建瓯林业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森林质量不高影响生态功能

湖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简要本)1020文档

湖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6-2020) (征求意见简要本) 二零零六年十月

规划概要 一、规划技术说明 (1)规划编制指导思想 目标导向:基于湖南旅游资源实力与市场潜力,本规划锁定将湖南“从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化”的目标,面向存在的问题,以目标为导向制定相应的规划措施并进行各项统筹安排。 问题导向:本规划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拟重点解决湖南旅游业未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即:与产业地位建设相匹配的支持体系建设问题、与新交通格局和区域形势变化相适应的发展战略问题、旅游产品转型、旅游产业升级与提质增效益问题、进一步拓展入境游市场优化三大旅游市场格局的问题。 强调可操作性:本规划在专题研究的基础提出理论上的最优方案,并将这些措施转化为省级旅游管理部门可操作的工作抓手,强调规划的可操作性。 (2)规划对关键问题解决所使用的理论依据 区域经济学与产业集群理论。根据湖南省内外区域合作与竞争特征和建设旅游产业大省的目标,考虑到湖南旅游生产力布局零散的特征,提出集群式发展战略,并据此进行全方位规划。 旅游产业经济学理论。根据旅游产业的内在运行规律,立足于本土经济,统一协调与安排湖南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与时序。 旅游市场营销学理论。根据客流规律和目的地选择规律规划配套与营销湖南省的旅游产品及其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 可持续发展理论。根据湖南省的旅游资源承载力、旅游环境容量可接受极限以及经济基础条件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保证项目实施和产品建设的可持续性。 (3)规划措施制定的技术分析框架 本规划提出的措施所依赖的分析路径是:现状分析与建设产业大省的差距问题诊断理论上的解决措施省级旅游管理部门可操作的措施(即工作抓手),具体可以用下图表示:

新时期发展森林旅游的实践与思考

新时期发展森林旅游的实践与思考 ——以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徐高福何建平彭新俊孙邦建黄武祥 2013-3-28 9:48:47 来源:《中国林业经济》2012年第5期摘要:森林旅游是旅游的新业态,已进入大众化旅游的新阶段。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立足挖掘森林资源的经济潜能和文化内涵,在森林旅游实践中着眼规划、优化管理、特色经营、创新发展。对良好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新的生产力等理念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思考,提出了新时期发展森林旅游必须树立生态观念、加大项目投入、重视人才培养等对策。 关键词:森林旅游,创新发展,特色经营,生态保护,千岛湖 森林公园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1-2]。森林旅游是旅游的新业态,已进入大众化旅游新阶段。 千岛湖是1959年新安江水库建成蓄水后形成的人工湖泊,位于浙江省西部山区,杭州市淳安县境内,地处长三角腹地,距杭州市区129 km,距黄山140 km,是镶嵌在杭州—千岛湖—黄山名城、名水、名山这条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之一。由19个国有林场构成的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9.5万hm2,其中湖面5.3万hm2,拥有姿态各异的大小岛屿1 078个,森林景观丰富,山光水色如诗如画,生态环境清雅宜人,是长三角地区旅游的精华之地。 近年来,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以打造“世界山水公园、东方休闲名湖”为引

领,立足挖掘森林资源的经济潜能和文化内涵,依托千岛湖特殊的地理位置,把自然景观、千岛湖库区历史文化和新安兵团建设文化融为一体,突出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旅游主题,在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上,拓展市场、提升服务、规范管理、树立个性、打造品牌,着力培育生态和经济“双赢”的新型森林旅游产业。2011年,千岛湖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06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53.1亿元,分别位于全国森林公园第10位和第1位[3]。 1 森林旅游发展的实践 1.1 着眼规划,瞄准森林旅游发展长远目标 一项规划制定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融入了创新理念,是否始终占据一个制高点,都是这个行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4]。 根据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的地质地貌、森林资源等现有资源,公园立足高品位、高起点,实现科学规划。2009年公园协助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进行了《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旨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和历史文化古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千岛湖的区位优势,合理开发森林景观资源,精心配置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施和宜人的休闲服务设施,使之成为风光秀美、特色鲜明、效益一流的森林公园。同时,结合淳安县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了水韵梓桐、千岛湖宋词文化园和许源林场红相思森林家园等项目规划。公园编制的《森林休闲旅游规划方案》通过审批,18个项目将在五年内分批实施。重点实施以梓桐口大型休闲观光园区、千岛湖龙涧休闲旅游景区、茅头尖休闲观光园区为主体,以叶琪会所、东山尖登山营地、界首健康养生乐园、姥山林木良种科教基地、十八坞现代农业观光园、龙川游客接待中心为支点的“三主体六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