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抗原抗体反应

第一章 抗原抗体反应

第一章 抗原抗体反应
第一章 抗原抗体反应

第一章抗原抗体反应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9题)

1、抗原抗体结合力中作用最大的是

A、静电引力

B 、范德华引力

C、氢键结合力

D、疏水作用力

E、分子间结合力

2、抗原抗体结合力中作用最小的是

A、静电引力

B、氢键结合力

C、范德华引力

D、疏水作用力

E、分子间结合力

3、沉淀反应中抗体过量的现象称为

A、前带

B、后带

C、带现象

D、等价带

E、拖尾现象

4、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的原理主要是蛋白质

A、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B、氨基酸数量和结构发生变化

C、氨基酸数量发生变化

D、氨基酸结构发生改变

E、氨基酸种类发生变化

5、抗原抗体反应形成明显沉淀物的最佳条件为

A、抗体略多于抗原

B 、抗原显著多于抗体

C、抗原抗体比例合适

D、抗原略多于抗体

E、抗体显著多于抗原

6、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正确的说法是

A、抗原抗体结合牢固不易受环境影响

B 、解离后的抗体结构活性改变

C、解离后抗体不能再与抗原结合

D、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仍可与其它抗原结合

E、解离后抗体的活性和特异性不变

7、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是指

A、两者分子功能的相近性

B、两者之间空间结构的相似性

C、两者分子的电子云吸引力

D、两者分子大小的相近性

E、两者之间结合的专一性

8、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可逆性

D、亲和性

E、带现象

9、在抗原抗体反应中,通常用作抗原抗体稀释液的是

A、0.70%NaCl溶液

B、0.60%NaCl溶液

C、0.75%NaCl溶液

D、0.85%NaCl溶液

E、O.95%NaCl溶液

10、抗原抗体反应中,抗体的合适浓度是

A、固定的

B、规定的

C、与抗原相对而言

D、随便设定的

E、人为规定的

11、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温度是

A、4℃

B、3O℃

C、33℃

D、37℃

E、2O℃

12、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条件是

A、0.65%NaCl、pH2-6、35℃

B、0.85%NaCl、pH6-9、37℃

C、0.85%NaCl、pH2-6、35℃

D、0.85%NaCl、pH2-6、37℃

E、0.65%NaCl、pH6-9、37℃

13、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有

A、电解质、pH和反应体积

B、抗原抗体的浓度、反应体积和温度

C、电解质、pH和温度

D、温度、电解质和反应体积

E、温度、pH和反应体积

14、抗原自凝现象出现在下列哪种情况

A、反应pH达到或接近颗粒抗原的等电点

B、反应pH达到或接近抗原的等电点

C、反应pH高于颗粒抗原的等电点

D、反应pH低于颗粒抗原的等电点

E、反应pH高于抗原的等电点

15、外-裴试验是利用了

A、过量抗原

B、共同抗原

C、过量抗体

D、亲和力

E、可逆反应

16、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分子上的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什么区结合的特异性

A、可变区

B、恒定区

C、高变区

D、铰链区

E、低变区

17、补体参与的反应最适pH为

A、6.0-9.0

B、7.0-9.0

C、7.2-7.4

D、6.0-8.0

E、7.0-7.5

18、静电引力大小

A、与两个电荷间的距离呈正比

B、与两个电荷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C、与两个电荷间的距离呈反比

D、与两个电荷间的距离的平方呈反比

E、与两个电荷间的距离平方不呈比例关系

19、标记免疫枝术包括了

A、放射免疫技术、酶免疫技术

B、放射免疫技术、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和酶免疫技术

C、荧光免疫技术、酶免疫技术

D、放射免疫技术、荧光免疫技术、酶免疫技术和金免疫技术

E、放射免疫技术、荧光免疫技术、酶免疫技术、化学发光免疫技和金免疫技术

第二章 抗原抗体反应试题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抗原抗体复合物吸引在一起依靠 A.静电引力 B.共价键 C.分子间吸引力 D.疏水结合力 E.范德华引力 参考答案:C 2.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不包括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多价性 D.可逆性 E.电离性 参考答案:E 3.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指的是 A.两者分子功能的相近性 B.两者分子的电子云吸引力 C.两者之间空间结构的相似性 D.两者分子大小的相近性 E.两者之间相互吻合的互补性 参考答案:E 4.完全抗原的特征是 A.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B.有反应原性,无免疫原性 C.无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D.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E.必须与载体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 参考答案:D 5.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不包括 A.电解质 B.温度 C.PH D.适当振摇 E.溶液量 参考答案:E 6.A、B两种抗原都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这两种抗原相互称为 A.TD-Ag B.TI-Ag C.半抗原 D.完全抗原

E.共同抗原 参考答案:E 7.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的主要原理是 A.氨基酸结构发生改变 B.氨基酸数量发生改变 C.氨基酸种类发生改变 D.由亲水胶体转变为疏水胶体 E.由疏水胶体转变为亲水胶体 参考答案:D 8.抗体在抗原抗体反应中的合适浓度是 A.固定的 B.规定的 C.随便设定的 D.与抗原相对而言 E.人为规定的 参考答案:A 9.下列关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结合力,不正确的是 A.非共价键 B.氢键 C.范德华力 D.疏水键 E.需8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参考答案:E 10.一般抗原抗体反应的pH值为 A.6.0~9.0 B.6.0~8.0 C.6.0-7.0 D.5.0~7.0 E.5.0~6.0 参考答案:B 11.免疫学技术中的亲和层析法,纯化抗原或抗体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可逆性 D.亲和力 E.疏水作用力 参考答案:C 12.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时,若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则无沉淀形成,叫做 A.前带 B.后带 C.带现象 D.等价带 E.拖尾 参考答案:C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九章 酶免疫技术练习

第九章酶免疫技术 一、A1 1、在ELISA技术中,将抗原或抗体固相化的过程称为 A、封闭 B、固定 C、包被 D、吸附 E、结合 2、检测HIV感染的初筛试验常用 A、对流电泳法 B、酶免疫法 C、免疫荧光法 D、免疫印迹法 E、PCR法 3、检测HBsAg最常用的方法为 A、凝集试验 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C、荧光免疫法 D、分子生物学法 E、火箭电泳 4、HRP与TMB反应后,加H2SO4终止反应前呈 A、蓝色 B、橙黄色 C、棕黄色 D、黄色 E、紫色 5、HRP与底物OPD反应后的测定波长为 A、278nm B、450nm C、403nm D、495nm E、492nm 6、HRP与底物TMB反应后的测定波长为 A、278nm B、450nm C、403nm D、495nm E、492nm

7、用于标记的HRP的RZ值应大于 A、2.4 B、3.0 C、1.5 D、3.5 E、5.0 8、酶免疫技术中酶的要求 A、酶的活性要强,催化反应的转化率高,纯度高 B、易与抗体或抗原偶联,标记后酶活性保持稳定 C、作用专一性强,酶活性不受样品中其他成分的影响 D、酶催化底物后产生的产物易于判断或测量,方法简单易行、敏感和重复性好 E、以上都是 9、酶免疫测定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后是否需要分离结合的与游离的酶标记物而分为下述哪几种类型 A、均相异相 B、同相均相 C、异相固相 D、固相均相 E、固相异相 10、辣根过氧化物酶的酶活性基团为 A、糖蛋白 B、亚铁血红素 C、活跃糖基 D、醛基 E、羟基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MB是ELISA中应用最广泛的底物 B、一般采用四甲基联苯胺作为AP的底物 C、AP系统的敏感性一般高于应用HRP系统 D、AP较难得到高纯度制剂,稳定性较HRP低,价格较HRP高,制备酶结合物时得率也较HRP低 E、β-半乳糖苷酸的底物常用4-甲基酮基-R-D半乳糖苷 12、下列对血清中酶活力的测定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可测定产物生成量 B、可测定底物消耗量 C、需最适pH D、需最适温度 E、与底物浓度无关 13、下述哪一种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最常用于抗原测定 A、间接法ELISA B、反向间接法ELISA

初级检验士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练习题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一、A1 1、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抗原的化学组成 B、抗原结构的复杂性 C、抗原表位的数量 D、抗原决定簇的性质及空间构型 E、抗原分子量的大小 2、抗原抗体结合过程中,下面哪种力所起作用最小 A、静电引力 B、范德华引力 C、氢键结合力 D、疏水作用力 E、共价键 3、必须与蛋白质载体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的是 A、超抗原 B、变应原 C、半抗原 D、完全抗原 E、耐受原 4、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以下提法哪一点是错误的 A、特异性 B、最适比例 C、反应分阶段 D、反应都不可逆 E、最适反应温度为37℃ 5、完全抗原的特钲是 A、有反应原性,无免疫原性 B、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C、无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D、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E、必须与载体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 6、沉淀反应中抗体过量的现象称为 A、后带 B、前带 C、带现象 D、等价带 E、拖尾 7、人体血清中的抗原、抗体等分子不会发生自然沉淀,主要原因是 A、带有大量的氨基和羧基残基形成水化层 B、周围电荷的相吸作用 C、亲水肢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D、抗原抗体比例合适 E、静电引力 8、下列哪种不属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A、特异性 B、敏感性 C、比例性 D、可逆性 E、存在交叉反应 9、抗原抗体反应最适宜的温度(℃)是 A、25℃ B、30℃ C、33℃ D、37℃ E、40℃ 10、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抗原的理化性质和分子量 B、抗体的浓度、特异性和亲和力 C、抗原决定簇的种类和数目 D、电解质和酸碱度 E、湿度 11、可以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来检测相对应的抗体或抗原,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的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可逆性 D、亲和性 E、带现象 12、在抗原抗体反应中,通常被用作抗原抗体稀释液的溶液是 A、0.70% NaCl溶液 B、0.60% NaCl溶液 C、0.75% NaCl溶液 D、0.85% NaCl溶液 E、0.95% NaCl溶液 13、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上氢原子间的引力是 A、静电引力 B、范德华引力 C、氢键结合力 D、疏水作用力 E、分子间结合力 14、有关交叉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为非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命 B、由于不同抗原分子上存在公共抗原表位所致 C、对免疫学诊断结果判断无影响 D、利用交叉反应进行诊断典型例子是肥大试验

抗原抗体反应

免疫学检测 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antibody reaction)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一)特异性抗原抗体的结合本质是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的结合。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在一级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以它们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抗原抗体结合力的大小,常用亲和力(affinity)或亲合力(avidity)来表示,前者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部位与相应的抗原决定基之间的结合强度,后者指一个抗体分子与整个抗原之间的结合强度。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为非共价的可逆结合,它们空间构象的互补程度不同,结合力强弱也不同,互补程度越高,亲和力越高。 (二)可逆性抗原抗体结合反应不是化学反应,而是非共价键的结合。4种分子间引力参与了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分别是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结合力和疏水作用。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亲和力源自抗体超变区和抗原决定簇在空间构型上的互补性。抗原和抗体分子均是极性分子,反应温度、酸碱度和离子浓度对它们的极性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着两者的空间构型和亲和力。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是可逆反应。正向反应产物是抗原抗体复合物,复合物解离则是逆向反应。(三)抗原和抗体的浓度及合适比例 抗原和抗体的浓度及合适比例是可见现象能否出现的关键。当比例不合适时,少量的小分子抗原抗体复合物停留在反应的第一阶段,不能进一步交联和聚集,故不出现肉眼可见的现象。一般用电解质溶液来调整抗原和抗体的浓度,使两者的比例合适。 (四)抗原抗体反应的阶段性 抗原抗体反应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此阶段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量很少,分子小,肉眼看不见。当抗原抗体比例合适并且具备一定的环境因素(如电解质、pH、温度、补体)时,抗原抗体复合物进一步交联和聚集,反应也进入第二阶段,即可见反应阶段。第二阶段的抗原抗体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2019)讲义第九章酶免疫技术

第九章酶免疫技术 第一节酶免疫技术的特点 它是将酶与抗体或抗原结合成酶标记抗体或抗原,在酶标抗体(抗原)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完成后,加入酶的相应底物,通过酶对底物的显色反应,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位、定性或定量的测定分析。 一、酶和酶作用底物 (一)酶的要求:一个酶蛋白分子每分钟可催化103~104个底物分子转变成有色产物。用于标记的酶应符合: 1.酶的活性要强,催化反应的转化率高,纯度高。 2.易与抗体或抗原偶联,标记后酶活性保持稳定,且不影响标记抗原与抗体的免疫反应性。 3.作用专一性强,酶活性不受样品中其他成分的影响,受检组织或体液中不存在与标记酶相同的内源性酶或抑制物。用于均相酶免疫测定的酶还要求当抗体与酶标抗原结合后,酶活性可出现抑制或激活。 4.酶催化底物后产生的产物易于判断或测量,方法简单易行、敏感和重复性好。 5.酶、辅助因子及其底物对人体无害,酶的底物易于配制、保存,酶及其底物应价廉易得。 (二)常用的酶 1.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目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应用最广泛的标记用酶。由无色的糖蛋白(主酶)和亚铁血红蛋白(辅基)结合而成的复合物。辅基是酶活性基团,而主酶则与酶活性无关,HRP的纯度用RZ(HRP分别在403nm和275nm处的吸光度比值)表示,RZ值应大于3.0。 RZ值仅说明血红素基团在HRP中的含量,并非表示HRP制剂的真正纯度,而且RZ值高的HRP并不意味着酶活性也高,RZ值与酶活性无关。 酶活性以单位U表示:即1分钟将1μ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酶变性后,RZ值不变但活性降低,因此使用酶制剂时,酶活性单位比RZ值更为重要。 2.碱性磷酸酶(AP):大肠杆菌来源的AP分子量80kD,酶作用最适pH为8.0;小牛肠黏膜AP分子量为100kD,最适pH为9.6;后一种AP的活性高于前者。 3.β-半乳糖苷酶(β-Gal):β-Gal来源于大肠杆菌。因人血中缺乏此酶,以其制备的酶标志物在测定时不易受到内源性酶的干扰,从而提高特异性,被用于均相酶免疫测定。 (三)常用的底物 1.HRP的底物 (1)邻苯二胺(OPD):是HRP最为敏感的色原底物之一。OPD在HRP的作用下显橙黄色,加强酸如硫酸或盐酸终止反应后呈棕黄色,最大吸收峰在492nm波长。OPD应用液稳定性差,易变色,需新配制后在1小时内使用,显色反应过程需避光,而且具有致癌性。 (2)四甲基联苯胺(TMB):TMB经HRP作用后变为蓝色,加入硫酸终止反应后变为黄色,最大吸收峰波长450nm。TMB稳定性好,成色无需避光,无致突变作用,是目前ELISA中应用最广泛的底物。缺点是水溶性差。 (3)其他:5-氨基水杨酸(5-ASA)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 2.AP的底物 常用对-硝基苯磷酸酯(p-NPP),p-NPP经AP作用后的产物为黄色对硝基酚,最大吸收峰波长为405nm。 3.β-半乳糖苷酶(β-Gal)的底物 常用4-甲基伞酮基-R-D半乳糖苷(4-MUU),酶作用后,生成高强度荧光物4-甲基伞形酮(4-MU),其敏度性较HRP高30~50倍,但测量时需用荧光计。 二、酶标记抗体或抗原 (一)酶标记抗体或抗原的制备 标记方法应符合:技术方法简单、产率高,且重复性好;标记反应不影响酶和抗原或抗体的活性;酶

医学免疫学:第二章(2) 抗原抗体反应

第二章(2)抗原抗体反应 Chapter 13 Antigen and Antibody Reaction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目的要求 ·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抗原抗体反应的带现象、前带、后带,亲和力、亲和性的概念;熟悉: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类型。 二、教学内容 1。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抗原抗体的结合力,抗原抗体的亲和性,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2。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比例性,可逆性。 3。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反应物自身因素,环境条件,对照设置。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抗原抗体结合力中作用最大的是 A.静电引力 B.范登华引力 C.氢键结合力 D.疏水作用力 E.分子间结合力 2.抗原抗体结合力中作用最小的是 A.静电引力 B.范登华引力 C.氢键结合力 D.疏水作用力 E. 分子间结合力 3.抗原自凝现象出现在下列哪种情况 A.反应pH达到或接近颗粒抗原的等电点 B.反应pH达到或接近抗原的等电点 C.反应pH高于颗粒抗原的等电点 D.反应pH低于颗粒抗原的等电点 E.反应pH高于抗原的等电点 4.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来检测相对应的抗体或抗原,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具有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可逆性 D.亲和性 E.带现象 5.外-斐试验是利用了 A.过量抗原 B.共同抗原 C.过量抗体 D.亲和性 E.可逆反应 6.免疫血清制备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早期获得的抗血清亲和力低,特异性好。 B.早期获得的抗血清亲和力高,特异性好。 C.早期获得的抗血清亲和力低,特异性低。 D.后期获得的抗血清亲和力低,特异性好。 E.后期获得的抗血清亲和力高,特异性低。 7.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什么区结合的特异性 A.可变区 B.恒定区 C.高变区 D.超变区 E.低变区 8.下列哪种免疫血清与相应抗原结合可形成可见免疫复合物 A.人 B.马 C.家兔 D.猴 E.牛 9.抗原抗体反应中,抗体的合适浓度是 A.固定的 B.规定的 C.与抗原相对而言 D.随便设定的 E.人为规定的 10.有补体参与的反应最适宜的pH A.6.0~9.0 B.7.0~9.0 C.7.2~7.4 D.6.0~8.0 E.7.0~7.5 11.在抗原抗体反应中,通常使用什么溶液作抗原抗体稀释液 A.0.70%NaCl溶液 B.0.60% NaCl溶液 C.0.75% NaCl溶液 D.0.85% NaCl溶液 E.0.95% NaCl溶液 12.静电引力大小 A.和两个电荷的距离成正比 B.和两个电荷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C.和两个电荷的距离成反比 D.和两个电荷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E.和两个电荷的距离平方不成比例关系 13.抗原抗体反应比例不合适出现的沉淀物减少的现象称为 A.前带 B.后带 C.带现象 D.等价带 E.等电点 14.由于抗原过量导致抗原抗体结合物减少的现象为: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2019)讲义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这种特性是由抗原、抗体分子空间构型所决定的。 除两者分子构型高度互补外,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必须密切接触,才有足够的结合力。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 抗原抗体是一种非共价结合,不形成共价键。 1.静电引力(库伦引力):是因抗原、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基团间相互吸引的能力,这种吸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电荷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大。 2.范德华力:这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相互接近时分子极化作用发生的一种吸引力,是抗原、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相互作用时,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的引力。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上氢原子间的引力。其结合力较强于范德华引力。 4.疏水作用:最强。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二、抗原抗体的亲和性和亲合力 亲和性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表位之间相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亲和性用平衡常数K来表示,K值越大,亲和性越强,与抗原结合也越牢固。 抗体的亲合力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合价、抗体的亲和性、抗原有效表位数目等相关。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抗体和大多数的抗原同属蛋白质,在通常的血清学反应条件下带有负电荷,形成水化层,成为新水胶体,因此,蛋白质分子不会相互凝集或沉淀。 当抗原与抗体结合,使其表面电荷减少,水化层变薄,失去亲水性能,抗原抗体复合物成为疏水胶体。在电解质作用下,胶体粒子表面的电荷被中和,使疏水胶体进一步靠拢,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第二节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一、特异性 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结合的特异性,是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决定的。这一特性,是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基础。 但某些天然抗原具有多种抗原表位,与另一物质可能有共同抗原表位,对检验结果产生交叉反应。 二、可逆性 抗原抗体是非共价结合,故不牢固,是一种动态平衡过程。抗原抗体的亲合力及反应条件(如离子强度、pH等)可影响解离。 亲和层析法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纯化抗原或抗体。 三、比例性 抗原抗体比例合适时,沉淀物形成快而多,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若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则无沉淀形成,称为带现象,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抗原过量时,称为后带。

第二章抗原

第二章抗原 一. 名词解释 1.抗原(antigen) 2.半抗原(hapten) 3.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 4.胸腺依赖性抗原 (TD-Ag) 5.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 二.单项选择题:(从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或最为接近的) 1.免疫原性是指() A.抗原分子能与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B.抗原分子不能与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C.抗原分子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 D.抗原分子不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 E.抗原与载体结合后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 2.异物是指() A.异种物质 B.同种异体物质 C.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 D.胚胎期未曾与机体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E.以上均是 4.决定抗原与抗体反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载体 B.佐剂 C.抗原决定基 D.TI-Ag E.TD-Ag 5.对人体具有抗原和抗体二重性的物质是() A.人抗白喉外毒素血清 B.干扰素 C.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 D.细菌外毒素 E.马抗破伤风血清 6.兄弟姐妹间进行器官移植引起排斥反应的物质是() A.异种抗原 B.自身抗原 C.同种异体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超抗原 7.有的抗原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因为() A.B细胞需要胸腺的辅助才能产生抗体 B.TD-Ag刺激机体在胸腺内产生抗体 C.TD-Ag在胸腺中被加工、处理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D.TD-Ag需要巨噬细胞、T和B细胞相互协作,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E.TD-Ag只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8.用间位氨基苯甲酸与载体结合免疫实验动物,制备的抗血清能与哪种物质进行特异性结合反应() A.苯胺; B.对氨基苯砷酸; C.间位对氨基苯磺酸; D.邻位对氨基苯甲酸; E.间位氨基苯甲酸 10.正常情况下,自身组织成分无免疫原性是由于() A :体内有针对自身组织成分的抑制性T淋巴细胞 B :自身组织成分分子量小 C :自身组织成分无抗原决定簇 D :胚胎期机体形成对自身组织成分的免疫耐受 E :自身组织成分分子结构简单 11.下列哪组现象均属交叉反应() A.DNP—BSA免疫动物后,产生抗BSA抗体;链球菌感染后引起风湿性心内膜炎。

抗原抗体反应的临床特点

抗原抗体反应的临床特点 抗原抗体反应的临床特点 (一)特异性抗原抗体的结合实质上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中抗原结合点之间的结合。由于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以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如同钥匙和锁的关系。例如白喉抗毒素只能与相应的外毒素结合,而不能与破伤风外毒素结合。但较大分子的蛋白质常含有多种抗原表位。如果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上有相同的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间构型部分相同,皆可出现交叉反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按比例。 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时,生成结合物的量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无论在一定量的抗体中加入不同量的抗原或在一定量的抗原中加入不同量的抗体,均可发现只有在两者分子比例合适时才出生现最强的反应。以沉淀反应为例,若向一排试管中中入一定量的抗体,然后依次向各管中加入递增量的相应可溶性抗原,根据所形成的沉淀物及抗原抗体的比例关系可绘制出反应曲线(图9-1)。从图中可见,曲线的高峰部分是抗原抗体分子比例合适的范围,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ofequivalence)。在此范围内,抗原抗体充分结合,沉淀物形成快而多。其中有一管反应最快,沉淀物形成最多,上清液中几乎无游离抗原或抗体存在,表明抗原与抗体浓度的比例最为合适,称为最适比(optimalratio)。在等价带前后分别为抗体过剩则无沉淀物形成,这种现象称为带现象(zonephenomenon)。出现在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prezone),出现在抗原过剩时,称为后带(postzone)。 关于抗原抗体结合后如何形成聚合物,曾经有过不少解释。结合现代免疫学的成就呼电镜观察所见,仍可用Marrack(1934)提出的网格学说(latticetheory)加以说明。因为大多数抗体的巨大网格状聚集体,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但当抗原或抗体过量时,由于其结合价不能相互饱和,就只能形成较小的沉淀物或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 在用沉淀反应对不同来源的抗血清进行比较后,发现抗体可按等价带范围大小分为两种类型,即R型抗体和H型抗体。R型抗体以家兔免疫血清为代表,具有较宽的抗原抗体合适比例范围,只在抗原过量时,才易出现溶性免疫复合物,大多数动物的免疫血均属此型。H型抗体以马免疫血清为代表,其抗原与抗体的合适比例范围较窄,抗原或抗体过量,均可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人和许多大动物的抗血清皆属H型。

抗原抗体反应及应用

---------------------------------------------------------------最新资料推荐------------------------------------------------------ 抗原抗体反应及应用 不论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的分子,只要能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的都可以诱导机体的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 大多数抗体和抗原本身是既有免疫原性(诱发产生特异抗体) ,又有反应原性(与特异的抗体相结合) 。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不仅可以在体内进行,而且可以在体外进行。 一切利用血清学技术方法所进行的各种测试都是基于这一根本的特性。 抗体反应技术的应用之广泛已经远远超出了免疫学、医学、甚至生命科学的范围,成为类微量,灵敏,快速的检测分析方法。 本章着重介绍抗体制备,抗体抗原反应原理及技术方法的应用。 第一节抗体的制备环境中的大部分生物(包括病原生物) 及其产物分子和一些化合物对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而言是外源抗原,这些抗原能通过侵染或其他的途径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以抗体为主的体液免疫应答。 同样用抗原人工免疫实验动物,可以获得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antiserum) ,因血清中抗体是多个抗原决定簇刺激不同 B 细胞克隆而产生的抗体,所以称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 一个 B 细胞克隆所分泌的抗体即为单克隆抗体。 1 / 3

用免疫动物的 B 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在体外可以分离出许多单个 B 细胞克隆,以此方法可制备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用抗体基因文库(antibody combinatorial library) 筛选制备单克隆抗体。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根据需要对抗体进行改造,获得基因工程抗体(engineering antibody) ,以及催化性抗体(catalytic antibody 或 abozyme) 等的全新的抗体。 一、抗血清的制备 1.免疫动物 (1) 抗原: 免疫动物是制备抗血清的第步。 免疫所用的抗原可用病毒、细菌或者其他蛋白质抗原,如果使用半抗原如小分子激素等,必须与大分子载体连接,连接剂见表71。 抗原的用量视抗原种类及动物而异,次注射小鼠可以少至几个微克,免、羊甚至更大的动物每次注射的量就相应增加,从几百 g /次至几 mg/次。 〔2) 佐剂及乳化: 佐剂可以帮助抗原在注射部位缓慢释放,以增加免疫刺激的效果。 佐剂有完全和不完全佐剂之分。 完全佐剂加有灭活的分枝杆菌(如卡介苗) 或棒状杆菌。 福氏佐剂可从试剂公司购买,也可用羊毛脂和石蜡油按 1:

初级检验技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2017年练习题)第九章酶免疫技术

2017第九章酶免疫技术 一、A1 1、HRP与TMB反应后,加H2SO4终止反应前呈 A、蓝色 B、橙黄色 C、棕黄色 D、黄色 E、紫色 2、HRP与底物OPD反应后的测定波长为 A、278nm B、450nm C、403nm D、495nm E、492nm 3、HRP与底物TMB反应后的测定波长为 A、278nm B、450nm C、403nm D、495nm E、492nm 4、用于标记的HRP的RZ值应大于 A、2.4 B、3.0 C、1.5 D、3.5 E、5.0 5、酶免疫技术中酶的要求 A、酶的活性要强,催化反应的转化率高,纯度高 B、易与抗体或抗原偶联,标记后酶活性保持稳定 C、作用专一性强,酶活性不受样品中其他成分的影响 D、酶催化底物后产生的产物易于判断或测量,方法简单易行、敏感和重复性好 E、以上都是 6、酶免疫技术中酶的要求 A、酶的活性要强,催化反应的转化率高,纯度高 B、易与抗体或抗原偶联,标记后酶活性保持稳定 C、作用专一性强,酶活性不受样品中其他成分的影响 D、酶催化底物后产生的产物易于判断或测量,方法简单易行、敏感和重复性好 E、以上都是

7、酶免疫测定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后是否需要分离结合的与游离的酶标记物而分为下述哪几种类型 A、均相异相 B、同相均相 C、异相固相 D、固相均相 E、固相异相 8、辣根过氧化物酶的酶活性基团为 A、糖蛋白 B、亚铁血红素 C、活跃糖基 D、醛基 E、羟基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MB是ELISA中应用最广泛的底物。 B、一般采用四甲基联苯胺作为AP的底物 C、AP系统的敏感性一般高于应用HRP系统 D、AP较难得到高纯度制剂,稳定性较HRP低,价格较HRP高,制备酶结合物时得率也较HRP低 E、β-半乳糖苷酸的底物常用4-甲基酮基-R-D半乳糖苷 10、下列对血清中酶活力的测定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可测定产物生成量 B、可测定底物消耗量 C、需最适pH D、需最适温度 E、与底物浓度无关 1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中应用最多的底物是 A、邻苯二胺(OPD) B、四甲基联苯胺(TMB) C、ABTS D、对硝基苯磷酸酯(P-NPP) E、以上都不是 12、下述哪一种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最常用于抗原测定? A、间接法ELISA B、反向间接法ELISA C、竞争法ELISA D、双抗体夹心法ELISA E、捕获法 13、下列哪项不是血药浓度免疫学测定的技术 A、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 摘要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免疫印迹,又称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是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检测复杂样品中的某种蛋白的方法。双转印法、天然电泳及western blot 分析等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型蛋白印迹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是20世纪后20年内最为重要的生物高技术之一。单克隆抗体药物在肿瘤治疗、抗感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关键词抗原抗体反应、Western blotting、单克隆抗体技术 一、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这种反应既可在机体内进行,也可以在机体外进行。抗原抗体反应的过程是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包括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和非特异性促凝聚两个阶段,以及由亲水胶体转为疏水胶体的变化[1]。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表位是抗原上与抗体结合的区域。蛋白质抗原的表位是由相邻的连续的或非连续的氨基酸序列形成的局部表面结构[2],如图1所示。抗体是指宿主对体内存在的外来分子、微生物或其他因子的应答而产生的蛋白质。抗体主要由B淋巴细胞系的终末分化细胞-浆细胞产生,并且循环在血液和淋巴液中,在那里与抗原结合。抗体是具有4条多肽链的对称结构,其中2条较长、相对分子量较大的相同的重链(H链);2条较短、相对分子量较小的相同的轻链(L链)。链间由二硫键和非共价键联结形成一个由4条多肽链构成的单体分子。整个抗体分子可分为恒定区和可变区两部分。抗体上与抗原表位结合的位点由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构成[3],如图2所示。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大量非共价键连接。某些免疫复合物中抗体或抗原的结构未发生改变,而另一些则出现巨大的构像改变。研究抗原抗体复合物最有说服力的的方法是抗体-抗原共结晶的X射线衍射技术。

临床检验免疫主管 (9)

临床检验免疫主管 (9) 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考试辅导《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九章酶免疫技术 第一节酶免疫技术的特点酶免疫技术是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酶高效催化反应的专一性相结合的一种免疫检测技术。 它是将酶与抗体或抗原结合成酶标记抗体或抗原,此结合物既保留了抗体或抗原的免疫学活性,同时又保留了酶对底物的催化活性。 在酶标抗体(抗原)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完成后,加入酶的相应底物,通过酶对底物的显色反应,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位.定性或定量的测定分析。 它通过利用酶催化底物反应的生物放大作用,提高了抗原抗体反应的敏感性。 它具有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性好.酶标记试剂能够较长时间保持稳定.操作简便.对环境没有污染等优点,而且容易与其他技术偶联衍生出适用范围更广的新方法。 一.酶和酶作用底物 (一)酶的要求 1.酶的活性要强,催化反应的转化率高,纯度高。 2.易与抗体或抗原偶联,标记后酶活性保持稳定,且不影响标记抗原与抗体的免疫反应性。

3.作用专一性强,酶活性不受样品中其他成分的影响,受检组织或体液中不存在与标记酶相同的内源性酶或抑制物。 4.酶催化底物后产生的产物易于判断或测量,方法简单易行.敏感和重复性好。 5.酶.辅助因子及其底物对人体无害,酶的底物易于配制.保存,酶及其底物应价廉易得。 (二)常用的酶 1.辣根过氧化物酶(HRP) 2.碱性磷酸酶(AP) 3.β-半乳糖苷酶(β-Gal) (三)常用的底物 1.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底物(1)邻苯二胺(OPD) 0PD均以片剂或粉剂供应,临用时再溶解于相应的缓冲液中。 (2)四甲基联苯胺(TMB) ELISA中应用最广泛的底物。 (3)其他:5-氨基水杨酸(5-ASA)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也是HRP常用的底物。 2.碱性磷酸酶(AP)的底物 3.β-半乳糖苷酶(β-Gal)常用对-硝基苯磷酸脂(p-NPP),p-NPP经AP作用后的产物为黄色对硝基酚,最大吸收峰波长为405nm。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考试过关(含真题)必做题-(抗原抗体反应)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A1/A2型题 1.不能成为免疫原的是()。 A.与红细胞结合的青霉素代谢产物 B.与蛋白质结合的DNP C.细菌蛋白 D.类毒素 E.氧化铝 【答案】E 2.关于表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半抗原 B.抗原决定簇 C.超抗原 D.抗原与MHC结合分子的部位 E.新抗原 【答案】B 3.不属于抗原抗体反应特点的是()。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多价性

D.可逆性 E.电离性 【答案】E 4.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 A.超抗原 B.变应原 C.半抗原 D.耐受原 E.完全抗原 【答案】C 5.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上的氢原子相互作用的引力属于()。 A.静电引力 B.范德华引力 C.氢键结合力 D.分子间结合力 E.疏水作用力 【答案】C 6.下列不是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为()。 A.温度 B.适当振摇 C.pH D.电解质

E.溶液量 【答案】E 7.抗原抗体之间的反应速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 A.降低 B.增加 C.不变 D.温度过高,反应速度会降低 E.以上都不对 【答案】D 8.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来检测相对应的抗体或抗原是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 A.特异性 B.可逆性 C.比例性 D.亲和性 E.带现象 【答案】A 9.起主要作用的抗原抗体结合力是()。 A.静电引力 B.氢键结合力 C.范德华引力 D.疏水作用力 E.分子间结合力

【答案】D 10.常用的亲和层析技术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 A.特异性 B.可逆性 C.结合性 D.比例性 E.不可逆性 【答案】B 11.最适宜的抗原抗体反应温度为()。 A.40℃ B.37℃ C.33℃ D.30℃ E.25℃ 【答案】B 12.一般抗原抗体反应的温度区间为()。 A.15~25℃ B.15~35℃ C.15~37℃ D.15~40℃ E.18~42℃ 【答案】D

抗原抗体反应

第九章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antibodyreaction)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可发生于体内(invivo),也可发生于体外(invitro)。体内反应可介导吞噬、溶菌、杀菌、中和毒素等作用;体外反应则根据抗原的物理性状、抗体的类型及参与反应的介质(例如电解质、补体、固相载体等)不同,可出现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与的反应及中和反应等各种不同的反应类型。因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在抗原或抗体的检测中多采用血清作试验,所以体外抗原抗体反应亦称为血清反应(serologicreaction)。 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两中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这两种特性是由抗原与抗体分子的一级结构决定的。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段,此阶段反应快,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第二为可见反应阶段,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环境因素(如电解质、pH、温度、补体)的影响下,进一步交联和聚集,表现为凝集、沉淀、溶解、补体结合介导的生物现象等肉眼可见的反应。此阶段反应慢,往往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实际上这两个阶段以严格区分,而且两阶段的反应所需时间亦受多种因素和反应条件的影响,若反应开始时抗原抗体浓度较大且两者比较适合,则很快能形成可见反应。 (一)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抗体是球蛋白,大多数抗原亦为蛋白质,它们溶解在水中皆为胶体溶液,不会发生自然沉淀。这种亲水胶体的形成机制是因蛋白质含有大量的氨基和羧基残基,这些残基在溶液中带有电荷,由于静电作用,在蛋白质分子周围出现了带相反电荷的电子云。如在pH7.4时,某蛋白质带负电荷,其周围出现极化的水分子和阳离子,这样就形成了水化层,再加上电荷的相斥,就保证了蛋白质不会自行聚合而产生沉淀。 抗原抗体的结合使电荷减少或消失,电子云也消失,蛋白质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此时,如再加入电解质,如NaC1,则进一步使疏水胶体物相互靠拢,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二)抗原抗体结合力 有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并促进抗原抗体间的特异性结合。 1.电荷引力(库伦引力或静电引力)这是抗原抗体分子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和羧基基团之间相互吸引的力。例如,一方在赖氨酸离解层带阳离子化的氨基+),另一方在天门冬氨酸电离后带有阴离子化的羧基(-COO-)时,残基(-NH 3 即可产生静电引力,两者相互吸引,可促进结合。这种引力和两电荷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两个电荷越接近,静电引力越强。反之,这种引力便很微弱。

临床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本章考点 1.概述 2.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3.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4.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5.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这种特性是由抗原、抗体分子空间构型所决定的。除两者分子构型高度互补外,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必须密切接触,才有足够的结合力。 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段,此阶段反应快,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第二阶段为可见反应阶段,这一阶段抗原抗体复合物在适当温度、pH、电解质和补体影响下,出现沉淀、凝集、细胞溶解、补体结合介导的肉眼可见的反应,此阶段反应慢,往往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在血清学反应中,以上两阶段往往不能严格分开,往往受反应条件(如温度、pH、电解质、抗原抗体比例等)的影响。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 抗原抗体是一种非共价的结合,不形成共价键,需要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又称库伦引力。是因抗原、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基团间相互吸引的能力,这种吸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电荷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大; 2.范德华引力:这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相互接近时分子极化作用发生的一种吸引力,是抗原、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相互作用时,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的引力。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上氢原子间的引力。其结合力较强于范德华引力; 4.疏水作用力: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当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周围亲水层也立即失去,从而排斥两者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吸引和结合。疏水作用力是这些结合力中最强的,因而对维系抗原抗体结合作用最大。 图10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力 (二)抗原抗体的亲和性和亲和力

2017年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练习题第九章酶免疫技术

2017 第九章酶免疫技术 一、A1 1、HRP与TMB反应后,加H2SO4终止反应前呈 A、蓝色 B、橙黄色 C、棕黄色 D、黄色 E、紫色 2、HRP与底物OPD反应后的测定波长为 A、278nm B、450nm C、403nm D、495nm E、492nm 3、HRP与底物TMB反应后的测定波长为 A、278nm B、450nm C、403nm D、495nm E、492nm 4、用于标记的HRP的RZ值应大于 A、2.4 B、3.0 C、1.5 D、3.5 E、5.0 5、酶免疫技术中酶的要求 A、酶的活性要强,催化反应的转化率高,纯度高 B、易与抗体或抗原偶联,标记后酶活性保持稳定 C、作用专一性强,酶活性不受样品中其他成分的影响 D、酶催化底物后产生的产物易于判断或测量,方法简单易行、敏感和重复性好 E、以上都是 6、酶免疫测定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后是否需要分离结合的与游离的酶标记物而分为下述哪几种类型 A、均相异相 B、同相均相 C、异相固相 D、固相均相 E、固相异相

7、酶增强免疫测定技术(EMIT)是一种()。 A、非均相酶免疫测定技术 B、均相酶免疫测定技术 C、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D、酶免疫测定与电泳相结合的技术 E、电泳技术 8、均相酶免疫测定不具有的特点是()。 A、常用于半抗原和小分子的检测 B、操作简便,易于自动化 C、不易受样品中的内源性酶的干扰 D、酶与抗原结合后仍保留酶和抗原的活性 E、灵敏度不及异相酶免测定 9、ELISA检测中“钩状效应”(hookeffect)是指()。 A、钩状效应即HOOK效应,是指由于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而导致假阴性的现象,其中抗原过量叫做前带效应 B、双抗体夹心一步法检测抗原时抗原过量 C、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抗原时RF的干扰 D、检测的假阳性反应 E、竞争法检测抗体时特异性问题 10、ELISA试验以HRP为标记酶时,常用的供氢底物为()。 A、OPD B、OT C、YMB D、ABTS E、PNP 11、制备抗体酶结合物的方法通常采用()。 A、戊二醛交联法 B、糖原染色法 C、免疫印迹法 D、酶耦联测定法 E、捕获竞争法 12、斑点免疫层析试验最常用的载体材料是()。 A、乙酸纤维素膜 B、尼龙膜 C、滤纸 D、硝酸纤维素膜 E、玻璃纤维膜 13、有关化学发光错误的说法是 A、化学发光是指伴随着化学反应过程所产生的光的发射现象 B、化学发光与荧光形成激发态分子的激发能相同

第九章 抗原

第九章抗原 目标检测一 选择题(一) 单项选择题 1.抗原分子的免疫反应性是指() A.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特性 B.与免疫应答产物结合的特性 C.与大分子载体结合的特性 D.诱导机体发生耐受的特性 E.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物的特性 2.胸腺依赖性抗原是指( A.在胸腺中被识别 B.不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 C.可刺激胸腺细胞产生抗体 D.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激活B细胞 E.不需要T细胞辅助就能激活B细胞 3.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属于() A.异种抗原第九童抗原 D.异嗜性抗原 B.自身抗原 E.肿瘤抗原 C.同种异型抗原 4.抗原表面与抗体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 A.抗原识别受体 D.抗原决定簇 B.类属抗原 E.共同抗原 C.半抗原 5.异嗜性抗原() A.与种属密切相关 C.血型抗原属于异嗜性抗原 B.不引起交叉反应的发生 E.眼晶状体蛋白属于异嗜性抗原 D.是一种共同抗原 6.肿瘤相关性抗原() A.为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抗原 B.瘤细胞与正常细胞都高表达的抗原 C.正常组织细胞高表达的抗原 D.正常细胞表面没有的抗原 E.肿瘤细胞高表达正常细胞少量表达的抗原 7.对人体为半抗原的是() A.马血清 B.外毒素 C.异体器官

D.青霉素 E.大肠埃希菌 8.两种蛋白都能与同一抗体发生结合反应,这两种物质相互称为() A.半抗原 B.共同抗原 C.完全抗原 D.胸腺依赖抗原 E.异种抗原 9.佐剂() A.能特异性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 B.弗氏佐剂是常用于人类的免疫佐剂 C.是非特异性的免疫刺激剂 D.可减弱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E.不能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1 10.入血可成为自身抗原诱导自身免疫的是() A.血小板 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浆 E.晶状体蛋白 11人类主要组织相容系统(MHC)称为() A、H-2B、HLA C、DLA D、SLA 12. 自身抗原不应包括() A、血型抗原B、修饰的自身抗原C、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D、被异常淋巴细胞误认为异物的自身正常物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