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美尔(齐美尔)社会学理论

西美尔(齐美尔)社会学理论

西美尔(齐美尔)社会学理论
西美尔(齐美尔)社会学理论

西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1.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以及西美尔对社会的理解?

答:社会唯实论认为只有社会结构才是真正客观的存在。

社会唯名论认为不存在社会这么一个实体。客观存在的是个体及其行为,社会只不过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集合。

西美尔认为构成社会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个人之间有意义互动关系所包含的社会形式,构成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西美尔承认个体的存在,也承认社会结构的存在;

2.社会并非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构成了社会;

3.社会由透过互动而结合在一起的个体所组成,社会的存在就表现在这些互动的关系上。这种个人之间有意义的互动关系所包含的社会形式构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答:社会本质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之中。

社会学研究的并不是个人互动,而是互动的抽象形式,社会学的任务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式进行分析,正是这种互动的总和,构成了社会。

3.如何理解社会是一种过程?

答:社会是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交往)构成了社会。

1.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互动。

2.互动中的个体关系,高低贵贱的地位、凝聚、模仿、劳动分工、交换、普通的攻击或防卫、宗教社团、政党的形成,诸多其他等等。互动是在这些框架中的发展或用它来表征。

3.社会是这些居于一定关系的互动过程的总称。

4.社会交往形式是什么?

社会交往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是交往构成社会现实。

西美尔讨论的各种社会交往形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基本的社会互动形式:合作,竞争,联合,秘密等。

2.体制化结构的形式:国家、教会、家庭、军事组织等。

3.自主的游戏形式:社交、体育活动、游戏等。

4.社会本身的一般形式: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

5.社会交往的类型分别是什么?

答:西美尔讲社会交往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吝啬者、挥霍者、穷人、贵族、冒险家、娼妓、陌生人等等。

穷人:被别人援助或有权得到别人援助的人。穷人的相对定义:一类人在与其同类的比较中感到自己是穷人。(主观贫困),这类穷人并非必然是社会的最下阶层。陌生人:是指今天来并且要停留到明天的漫游者。陌生人与群体的关系中距离的重要性,距离太远,他讲失去与群体的联系,因而对于群体毫无关系,也就不是陌生人:距离太近,也就成为了自己人,而不再是陌生人。陌生人与群体之间的距离,决定了他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形式的特殊性。我们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地是他人的陌生人,陌生人之间的互动形式非常普遍。

6.什么是社会几何学及其理解?

答:西美尔极为重视数学的作用,他尝试将数学的一些最基本概念,如数量、距离、位置、权重、对称性等引申和扩展到社会学领域,建立起了所谓的“社会几何学”。

一、群体构成的数量。

研究群体规模大小对于群体中互动性质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群体的大小对于个人和群体性质的影响:(1)群体或者社会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扩展个人的自由。(两人群体vs三人群体)(2)大群体也会产生一些小群体中没有或不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可能危及人的个性。(跟风)

二、社会互动的距离。

互动的形式、事物的价值等至关重要的问题,都与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的相对距离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由相对距离所决定的。事物的价值是由其与行为者之间的距离确定的。一个事物距离人太近或太远都毫无价值,只有通过努力得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7.论述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答:“主体文化”又称“个体文化”,是指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文化因素的能力和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客观文化”是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联系:(1)客观文化对于个体的影响,只有在其以观念的形式进入个体,被个体吸收内化,即成为主观文化的一部分之后才能实现。

(2)在理想情形中,个体文化影响和塑造着客观文化,并同时接受着客观文化的影响。

区别:(1)在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之间,存在着深深的疏远与对立,创造性精神的亢奋和毫不疲倦的生命力与其僵化、死板的产物以及该产物

的不可思议的反作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对立。

(2)虽然人们保持着创造和更新客观文化的能力,但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看,客体文化对主体文化的压倒性优势却越来越明显,越来

越对主体文化产生压制作用。客观文化发展迅速,主观文化发展速

度较慢.

8.如何理解社会分化?

答: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结构系统不断分解成新的社会要素、各种社会关系分割重组最终形成新的结构的过程。不仅是领域的分化和区域的分化,而且包括阶层分化、组织分化、利益分化和观念分化。

社会分化引起互动形式的两个根本性变化:

(1)群体组成原则发生了变化,从“有机的标准”转向“理性的标志”。(先天的vs可选择的)

(2)社会分化会导致社会群体数量的增加。(初级群体vs职业群体)

负面效应:角色之间的冲突;

积极意义:促进了人们的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9.什么是经济交换?

答:经济交换是指人们相互时间进行的劳动产品或者服务的交换的过程。西美尔详尽的研究了交换关系,特别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所产生的社会后果。正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导致了现代社会中个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日渐分离,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客体化。

10.货币对社会的影响?

答:1.在经济生活中,货币就具有这样的重要性。一方面货币造成了人与物之间的距离,另外一方面,货币又能够帮助人们客服自己与物之间的距离。

2.货币为商品交换提供了一种普遍的价值标准。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有限性。

3.货币视为人类互动的一种形式。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1.货币的使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抽象地对目的作思考。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发展。货币的使用改变了知识及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改变了社会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促进了文化向着知识层面进行根本性调整。

2.货币的使用推动了社会向理性化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对量的计算要求超过了质的因素。

3.货币的使用,不仅促进了货物的交流,同时也加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频率。改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团结。

11.货币对政府,个人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答:对政府:改变了政府行为的景观。一方面,正是有了货币,政府才能对遥远的地方征税,才能向其官员及其雇员支付薪俸。另外一方面,政府也必须尽力保持社会的稳定,只有在此基础上,它发型的货币才能为公民所接受。

对个人:1.货币使个人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有了更多表现自己的方式,社会也就因而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2.货币使得人们能够具有多种不同的人际关系。

3.货币也导致了个人更加封闭,更加孤独,这也成为了现代社会无法回避的一个通病。

最后,货币的强力冲击之下,许多人的人生观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齐美尔的思想

第一节 齐美尔的生平与著述 ●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 ●1、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 2、代表作:《社会是如何可能的》、《货币哲学》等。 3、齐美尔开创的“形式社会学",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的形式;他从文化社会学角度解 释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内在矛盾。 4、齐美尔“形式社会学”理论是微观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先河。这也使齐美尔成为现代社会学多个理论流派的先驱。 第二节 社会学的对象与问题领域 ●1、学科性质:反对“社会学帝国主义”与“收容所” ●齐美尔:“社会学只是一种新的方法,一种研究手段,一种探索所有这些学科的主题的新的途径。” ●2、社会的性质:社会化 ●(1)调和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 (2)自然是如何可能的与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3)社会通过人际互动而产生:“社会只不过是各种个人组成的圈子的名称而已, 它们由于这种发挥作用的相互关系而相互约束,因此,人们称他们为一个统体。” ●3、社会学的层次划分与研究对象

●(1)层次划分 ●一般社会学 ●纯粹社会学(形式社会学) ●-哲学社会学 第三节 形式社会学 ●1、互动过程的形式与内容 (1) 形式:形式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也就是人们 交往的种种方式。 (2) 内容:内容是人们交往的特殊目的和目标。 (3)纯形式:纯形式指可以和内容相分离的形式。 (4)形式对社会学的意义 ①使社会学有自己的独立研究对象 ②提供了一种社会认识的视野 ③维护社会学研究的客观 ●2、社会形式分类 (1)三分法 ●①社会过程:指不依赖实现社会过程的具体情况而固定不变的那些现象。例如基本的集体行为、分工、孤立、冲突、竞争、联合、抗衡以及时髦时尚等 ②社会类型:指典型的角色行为和个人具有本质特征的品质。如中间人、仲裁人、上等人、下等人、商人、守财奴、达官显贵、纨绔子弟、娼妓、陌生人、穷人等。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徐鸿望 社会现象是事实,应该被当作实物来看待。——涂尔干自杀是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导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的或被动的行为,且受害者知道这一行为的死亡事件。——涂尔干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涂尔干 埃米尔·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古典大师,与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并称“社会学经典三大家”。虽然孔德提出了“社会学”一词,但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的讲堂,却是涂尔干的功劳。 他明确规定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亲自作了关于自杀论问题的经验研究。其著作《自杀论》是理论与经验研究的首次范例,是公认的实证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应该说,涂尔干是社会学的真正奠基人。因此,作为一位大二的学子,在理论知识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对涂尔干及其主要社会学思想进行分析、讨论和综述,亦存在其合理性和特殊性。 本文在记述涂尔干生平及其生活背景下,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方法、社会劳动分工、自杀和宗教四个部分对于涂尔干的主要思想进行理解、分析和综述,好让同学们进一步走进围绕在我们大学课堂的

社会学大家涂尔干;另外,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部分同学对涂尔干的喜爱,对社会学的向往,哪笔者将不胜欣喜。 一、生平与著作 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又译作迪尔凯姆,1858——1917)生于法国东北部孚日郡首府埃皮纳尔市的一个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21 岁的涂尔干经过两年的连续落榜终于考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师从哲学家布特鲁,史学家库朗热等,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游历一年,了解和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心理学家冯特实验心理学和滕尼斯“社区与社会”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6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这是法国大学中第一个社会学教授职位。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这本刊物不仅巩固了社会学的学术地位,而且联系了一批学生和学者,在很短时间内,形成了以编辑部为核心的迪尔凯姆学派(又叫法兰西社会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几乎所有著名的社会学家都属于迪尔凯姆学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1906年被任命为巴黎大学教育学讲座教授,这个讲座于1913年改称“社会学讲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并且,他的唯一的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

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 (一)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生平和著作:Emile Durkheim(1858~1917)又译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迪尔凯姆有两本主要著作很早在中国译出。《社会分工论》是王力教授,它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早年留学法国,对社会学也有兴趣,做过人大副委员长的许德珩先生也是我国老一代的社会学家,20年代就翻译了迪尔凯姆另一名著《社会学方法论》。这些书现在尽管过去好几十年了,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 迪尔凯姆是法国第一个把社会学正式列入社会学大学课程的社会学家。前面讲的孔德,虽然在工业大学讲过课,但它不是以社会学教授身份出现的,在孔德逝世后30年,即1887年,法国教育部才同意迪尔凯姆作为一个社会学教授来讲社会学。按照惯例,这就表示这个国家承认这门学科,不过直到1913年,迪尔凯姆才正式被聘为法国巴黎大学的教授,社会学正式进入了大学。他在社会学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1858年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

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1、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 美国社会学家梯里阿基安在评价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时曾指出,迪尔凯姆一生努力的主要目标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把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严密的科学学科。第二,为社会科学的统一化和整体化提供基础;第三,为现代社会的文明宗教提供经验的、理论的和系统的基础。 如果作进一步概括,那么迪尔凯姆努力的主要目标其实只是体现在以上第一点上,就是他希望在自己手上能将社会学真正建设成为一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思想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思想 齐美尔(一译西梅尔,1858—1918),是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毕业于柏林大学。曾任柏林大学讲师、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1887年开始讲授有关社会学的课程,并于1890年发表第一部社会学专著《论社会分化》,在该书以及《社会学问题》(1894)中,他为社会学标立出一个他将终身遵守的方案,即把社会学视为一门抽象的学科,旨在分析社会相互作用的形式,如交流、冲突、统治与服从、秘密与荣誉等。由于他所持的这一观点,他经常被称为“形式社会学家”。他在这一方面的主要论述发表在《社会学:结合的形式的研究》(1908)中,该书试图把康德的“先验”范畴运用到社会相互作用的领域中,说明社会冲突如何造成群体凝聚、群体大小对相互作用方式的影响,并描述了诸如“局外人”、“穷人”、“中间人”和“叛教变节者”等社会类型。他还描写过人们在社交中、通信时或在带有嫉妒和感恩色彩的关系中所体验的一切,这有助于促发学者们创立了目前称为“日常生活社会学”的学科。 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齐美尔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形式。他认为,饥饿、爱、劳动、宗教信仰……统统不是社会的。只有当它们把仅仅是孤立的个人的集合体转化为一定的形式,纳入一般的交往概念时,它们才是社会交往中的因素。社会交往是形式,个人通过这种形式结合成一个满足他们利益的单位。个人通过社会交往的形式发展成统一体;爱、意图和偏好,通过在形式中实现自身而从个人的属性转变为社会现象。社会交往的形式包括等级制度、社团、婚姻、友谊;形式不创造社会,形式就是社会。一旦交往全部停止,社会本身也就不复存在。制度和行动的内容可以改变,但形式依然存在。经济利益既可以通过合作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竞争的形式实现。权力由于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联系在一起的交往结构而成为一种社会学的形式:例如,绝对权力总是涉及一种交往,一种上下级行动之间的交换。齐美尔的形式中最著名的大概要算二人互动形式了。二人互动是处于直接相互关联中的两个人的关系。它可包含不同的内容,如教师与学生、医生与病人、丈夫与妻子等等,其基本特征则维系于(二人互动的)整体对每一方个人的依赖性中:取消一方也就毁灭了这种关系和整体本身。但是,如果有第三者加入进来,造成一种三人组合,就会发生质变,直接的相互关联不复存在,而出现中介关系。二人互动并不被人感到是超个人因素即集体状态,相反,三人组合则被人感到是一种外在于并独立于个人的社会结构。他由此得出一个观点:社会交往形式的变化,人数的变化,必然引起新的属性的发展,而这种属性并不能只靠研究孤立的个人推导出来。 齐美尔曾分析过保密行为,认为这种行为是一种增进而不是削弱人类生活的形式,因为它创造了一个与公共世界并存的亲密的私人世界,这个世界对局外人的排斥使分享秘密者增强了道德团结的感觉。但是秘密永远有被察觉的可能性,因此在个人的保密能力或暴露秘密的弱点之间便产生了矛盾:“隐瞒与暴露这两种利益的对立带来人类交往的各种细微差别的命运,它们渗透了全部交往......每一种人类关系无论如何是以其内部或周围有一些秘密为特征的。” 总之,齐美尔不同于那些注重社会的大结构的理论家,他关注的是小的社会单位。他的核心理论是把社会看成一个由体现着社会交往原则的个人之间的交往和关系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社会由通过交往联结在一起的个人所组成;宗教、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著作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著作。1897年在巴黎出版。作者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自杀有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4种类型。)迪尔凯姆在书中运用了社会统计的方法,特别是以统计交互表格的形式,展现了大量的经验资料,用以说明自杀现象受到民族、自然环境、性别、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程度等社会事实的影响,从而建立了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这一大胆尝试,结束了西方社会学中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该书成为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著作。迪尔凯姆对自杀类别的区分及解释,还为西方社会学的异常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两个词汇够有吸引力了———博士+自杀。近年来,硕士、博士经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同居、酗酒,这都已经不算有新闻价值的东西了,因为还有更多新闻冲击来源于各大高校接二连三的博士研究生自杀事件。似乎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下,纷繁复杂的人与事常常处在无人能解其中原委的混乱状态中。按照涂尔干(另译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的判断,价值观一旦发生混乱,就会引发自我定位的偏差....

2006-05-21 | 6个人觉得此评论好 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愿自找麻烦去关心自己的健康,并由于疏忽而使健康受到损害。然而,这些不同的行动方式和严格意义上的自杀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它们都是类似的精神状态引起的,因为它们都导致生命的危险,而采取这种行动的人并不是不知道这种危险,但这种危险的前景并没有阻止他采取这种行动;唯一的区别是死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人们常说,由于熬夜而弄得筋疲力尽的学者是在自杀,这不是毫无道理的。所有这些情况都是萌芽状态的自杀,而且,尽管把它们和完全的、成熟的自杀混为一谈并不是一个好办法,但也不应该看不到它们与后者之间的同源关系。因为,一旦人们意识到自杀一方面与表现勇气和献身精神的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与表现冒失和单纯粗心大意的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比死亡率高得多的自杀率是每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可以被看成一种特有的标志。自杀率甚至和每个民族气质中最深沉的气质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以致不同的社会在这方面的排列顺序在非常不同的时期也几乎完全不变。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 一、涂尔干 1.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各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特征:客观性、约束力(对个人)、普遍性。 3.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的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分化,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等,且人的行动受群体意志的支配的团结。(现代不发达和古代社会中的团结) 4.有机团结: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某种专门的社会职能,建立在社会分工和非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团结。(现代社会) 5.社会分工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长,从而导致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扩大,表现在两个方面: (1)生存竞争加剧促使人们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以养活大量增殖的人口,促进了劳动分工的产生。 (2)分工的发展和互动的增加使得人们之间的依赖性加强。 次要原因是科学的世俗化极其发展。 限制条件有年长者的权威、传统和习俗的消弱、法律、道德和文化的合理性加强,社会对个人的压制的普遍减轻、个人独立个性的增强等。 6.自杀的社会类型: (1)利己型自杀是由低度的社会整合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膨胀。(如已婚者中没有孩子的夫妇比有孩子的夫妇自杀率更高,其中家庭组织增强了社会团结的纽带) (2)利他型自杀是在社会组织高度整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它是个人对集体的牺牲。(如军队中为了集体荣誉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所产生的自杀) (3)失范型自杀是由社会失范导致的。(如离婚引起的家庭秩序的破坏导致的自杀) (4)宿命型自杀是由于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以及个人无法忍受“过多的限制”所造成的。(被严律苛法无情断送前程、压制情欲的人们,如年轻的丈夫、五子女的妻子等。)7.宗教的概念:是以超现实的神圣世界为象征,反映世俗世界的力量和规范,保存和传播社会文化,并对人类思维和个性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种符号系统。 二、齐美尔 1.社会几何学:(1)群体构成的数量:群体人数和群体规模的增大会使群体的结构和群体的互动性质发生改变。 (2)社会互动的距离: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对距离与互动形式和事物的价值密切相关。 2.货币哲学:(举例或论述见107p) 3.主观文化的概念:是指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客观文化的概念:是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科学、工具、科技、艺术、伦理、组织、团体、制度等。 三、韦伯 1.理想类型:一套以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随意性的严谨而精确的概念体系。 2.合法统治的理想类型: (1)传统型统治:人们对传统的神圣性信奉的基础智商的统治。(前现代社会)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一、 讨论: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的矛盾 1、货币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一、讨论: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的矛盾 1、货币计算 货币具有可计算性、无实质性、交换的短暂易逝性和不断进行四种特点。在货币交换过程中容易满足,但属于浅层,无深度感(软糖与硬糖的比喻) 2、城市空间 在讨论城市空间时,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矛盾更加突出。在城市中处处发现分工的痕迹,生产专门化。城市生活中存在多种需要,又由于分工化、专门化,生活中就要与各个领域交往。 3、城市空间是一种社会空间,是人的分工与交往不断塑造的 空间。矛盾在空间中展开,在展开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组合城市空间。 4、可计算性的特点在城市社会中更加得到发展 二、时尚 齐美尔认为,在社会学的关系中,时尚是一种阶层划分的产物。时尚总是阶级时尚,较高层次的时尚与较低层次的时尚截然有别,而且在后者养成较高层次的时尚时,便抛弃这种时尚。通过某些生活方式,人们试图在社会平等化倾向与个性差异魅力倾向之间达成妥协,而时尚便是其中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时尚的社会学意义以同等重要的形式表达了平等化和个性化的冲动、模仿的魅力以及特立独行的魅力,或许还可以说明,一般来说,女人尤为强烈地追随

时尚。时尚为女人提供了这样的结合:一方面是普遍模仿的范围,在最宽阔的社会航道中畅游,另一方面是个体人身的显眼、强调和个性化的打扮。 三、卖淫 齐美尔认为卖淫和货币“它们在听任他人分派为任何一种新的用场时的那种冷漠态度,它们抛弃任何一个主体时的那种轻率态度(因为它们与任何一个主体都没有真正的关系),它们作为纯粹的工具所固有的那种没有任何内心活动的物性,这一切都使我们不得不指出在货币和卖淫之间存在着本质的相似之处。” 四、客观文化的膨胀、主观文化的萎缩,偏向客观文化史男性文化 主导的成果;女性文化不希望让主客观文化分离,若分离则会偏向主观文化。 五、齐美尔最早从文化角度研究性别,对后来妇女解放运动、女权 主义产生影响。齐美尔认为男女本来就有差异,而现代的差别是表层的。他对男性主导的社会进行批判,但又不是女权主义的想法。 六、马克思与齐美尔思想比较 马克思思想齐美尔思想 普遍抽象(货币) 侧重社会(结构、经济、阶级等)侧重文化(涉及人的生活意义和价值,由

西美尔(齐美尔)社会学理论

西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1.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以及西美尔对社会的理解? 答:社会唯实论认为只有社会结构才是真正客观的存在。 社会唯名论认为不存在社会这么一个实体。客观存在的是个体及其行为,社会只不过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集合。 西美尔认为构成社会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个人之间有意义互动关系所包含的社会形式,构成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西美尔承认个体的存在,也承认社会结构的存在; 2.社会并非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构成了社会; 3.社会由透过互动而结合在一起的个体所组成,社会的存在就表现在这些互动的关系上。这种个人之间有意义的互动关系所包含的社会形式构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答:社会本质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之中。 社会学研究的并不是个人互动,而是互动的抽象形式,社会学的任务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式进行分析,正是这种互动的总和,构成了社会。 3.如何理解社会是一种过程? 答:社会是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交往)构成了社会。 1.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互动。 2.互动中的个体关系,高低贵贱的地位、凝聚、模仿、劳动分工、交换、普通的攻击或防卫、宗教社团、政党的形成,诸多其他等等。互动是在这些框架中的发展或用它来表征。 3.社会是这些居于一定关系的互动过程的总称。 4.社会交往形式是什么? 社会交往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是交往构成社会现实。 西美尔讨论的各种社会交往形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基本的社会互动形式:合作,竞争,联合,秘密等。 2.体制化结构的形式:国家、教会、家庭、军事组织等。 3.自主的游戏形式:社交、体育活动、游戏等。 4.社会本身的一般形式: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

《现代社会学理论》精.doc

《现代社会学理论》 一、结构 见书P7——P15页 第二章行动:社会安排中的意义和动机(构建理论) 韦伯和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人类意图的产物。 1、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是社会学的一位奠基性的人物,也是构建理论的奠基人。认为人总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的行动者,其行动方式要看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理解其行为的,以怎样的方式赋予行为以意义的。将社会行动体系分为四类:工具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对于非理性行为我们可以用直接性观察理解其行为的意义,而对于理性行为,我们以说明性理解其行为意义。对说明性理解要求在因果和意义两方面都必须是充分的。 2、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与韦伯同为建构主义经典理论的奠基人。认为社会的缘起在于其成员的心智中,考察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及其境遇、行动。 3、符号互动理论:齐美尔影响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学思想,最突出的是由芝加哥大学米德发展起来的符号互动论。符认为:社会是由代表心理过程的姿态和语言(符号)的交换构成的。 4、米德: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分支——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其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是自我,人类在描述自我时,既用主我“I”也使用宾我“me”。主我是思考着行动着的主体,宾我me是主我I所思考的那个客体的自我,是自我的一个面相,是他人对自我凝视的一种表达,社会经由宾我me进入个体,并且同时被主我I所建构和重构。符号互动论者讨论的互动是主我与宾我之间的内在对话,社会期待与个体的要求和表达在其中进行协调。一个发达完整的自我意味着,人们能够比较确信,自己赋予一个符号的意义与他人所赋予的意义大体一致。 5、戈夫曼:符号互动论者,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主张一种拟剧视角,印象管理是其核心主张。其核心理论概念仍是自我。一是正式自我,它定位于社会情境中。正式自我是外在于人的,并寓于社会控制模型中,又是在与个人的关联中发挥作用的。第二是进行表演或印象管理的自我,这种自我是冲动的,情绪的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也正是在正式自我和表演的自我之间不断协调的过程。 6、现象学:现象学受韦伯的影响较大,代表人物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关注的是行动者通过哪些方式,将感觉材料转变成各种类型化或心智图像来解释社会世界。 舒茨对韦伯行动的意义与行动的动机是同一的观点提出的质疑,将行为的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因果动机和目的动机。 7、常人方法学:想要用一种科学的方式将社会世界类型化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学家必须以与行动者的做事方式完全相同的方式来解释社会。代表人物,[美]加芬克尔,致力于对日常生活中例行性的平凡活动进行直接经验性的研究,认为这些活动的核心特质是反身性。 8、帕森斯:自愿行动。 9、哈贝马斯:把行动分为两个主要类型:沟通行动和策略行动,但主张这两种类型的行动都是理性的,可以被观察者理解的。沟通行动理性是为了平衡把理性行动仅看作目的性的或工具性行动的片面观点,沟通行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成理解。 第三章理性:个人利益最大化 1、马歇尔:马歇尔体现了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功利主义社会学思想的基础。马从需求、个人欲望或目标的角度入手来说明人的活动,并引入效用这个关键词来点明一个行动者可能追求的各种社会对象的相对价值。 2、帕累托:与马歇尔同时代的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家,帕累托最优:成功的公共决策应该建立起一种个体效用的计算方法,应该明确地以全部人口的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 3、交换理论:关注的焦点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其核心假设是,人们会理性行动,争求价值最大化。 4、其他见书P95—96 第四章结构:决定经验的隐秘模式 1、弗洛伊德(略) 2、列维:原始的思维(略)

3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关于社会冲突的思想 ◆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 第一节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一、齐美尔的社会观 对社会唯名论和唯实论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 二、社会学的对象与领域 ?社会指各种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个人通过交往形式组成了“社会”?社会学是以各种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为对象,其方法是从各种现象中分离出社会交往的要素 齐美尔社会学知识体系的三级结构: 1、“纯粹”社会学 讨论的问题是社会互动的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 2、“一般”社会学 讨论人类历史中产生的各种文化因素 3、“哲学”社会学 讨论人类的基本本质、终极运动、社会的认识论及本体论的特点等带有终极倾向的问题 三、社会交往的形式 1、社会交往:即社会个体的互动 2、形式: 是对事物内部相互关系及社会交往关系最本质的抽象,是区别于社会交往现象稳定的可重复的基础性的东西 3、社会交往的形式: 即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通过或者说在这种方式中,交往成为社会现象。 4、社会交往者的类型 5、社会几何学 ?社会交往形式与数量 群体人数的多寡对群体中互动性质的影响 ?社会交往形式与距离 第二节关于社会冲突的思想

一、社会冲突存在的必然性 合作与冲突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任何合作过程都伴随着与之相对立的冲突过程,完全和谐的社会合作是不存在的。 二、社会冲突的类型与功能 1、社会冲突的类型 (1)根据冲突的性质,分为:手段性冲突与目的性冲突 (2)根据冲突的主体范围,分为:个人冲突与超个人冲突 (3) 根据冲突的范围,分为:群体内冲突、群体之间的冲突、诉讼和非 人格的思想冲突 2、社会冲突的功能 (1) 社会冲突对于群体和社会积极的整合具有积极功能 (2) 社会冲突对于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冲突论》主要内容概括: ?在社会中,冲突是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的。 ?社会的冲突不仅是利益的反映,而且是敌对本能的反映。人类具有先天的敌对冲动的本能。这种本能虽然受到和谐关系和 爱的本能所制约,但在利益冲突的 刺激下的发展,是社会冲突的最大 原因之一。 ?社会冲突的作用并非一定是消极的,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必然地引起社会有机体系统的崩溃或社会的变迁。实际上,社会冲突是促进社会有机体团结和统一的过程,是保持社会整体或某些子系统完全的过程。 ?冲突的激烈程度与冲突群体各方的团结紧密程度、情感投入程度及对冲突的理解程 度密切相关。冲突各方的成员团结越 紧密,人们的情感投入程度越大,人 们对冲突的理解超出个人目标、个人 利益的程度越大,冲突就可能越激烈。 ?冲突越是作为一种能达到明确目标的手段,冲突激烈的可能性就越小。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同利益的意识能导致非暴力的冲突。现代的劳资冲突则是很好的例证。 ?群体间的冲突越激烈、越频繁,群体间的界限越明显、越牢固,各群体内部的团结也越紧密。

迪尔凯姆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论 一、概述 埃米尔·迪尔凯姆(Deile Durkheim 1858-1917)是法国早期社会学家,也是欧美最著名的社会学者之一。 社会学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由孔德在实证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的社会学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大杂烩,既无明确对象,又无专门研究方法。继孔德之后较著名的社会学家斯宾塞,试图明确社会学的内容,提出了一系列开展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但也没有涉及方法问题。 他们“是让人们知道社会学的可能性和困难,丝毫没有论述怎么样去研究社会学,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可以说,在迪尔凯姆之前的社会学家们几乎没有专门涉及方法论问题。 迪尔凯姆则着力于使社会学真正独立出来,一方面他明确其研究对象,他认为一门学科无特殊研究对象没有必要存在;另一方面,他着手社会研究方法问题,提出了其独立的方法体系,因而,迪尔凯姆被公认为西方社会学科学体系和专业体系的奠基者。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共分三个层次:(1)方法论;(2)研究方式;(3)具体方法与技术。方法层次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其主要探讨的问题是:(1)社会科学能否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的认识社会现象?(2)是否存在客观的社会规律?(3)应该采用何种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4)如何判断社会科学知识的真理性?(5)人的主观因素对社会研究有什么影响?迪尔凯姆的方法论用一般说法来概括既是社会事实范式。他

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是客观事实,人们应用客观的态度去观察研究客观的社会现象,来发现社会发展规律。 研究方式层次是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和操作方式,它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和步骤。具体方法与技术指研究的各个阶段使用的具体方法技术,主要包括资料收集方式,资料分析方法和其他技术手段或工具。 迪尔凯姆在后面两个层次上倾向于注重准实验研究,并且指出共变法是最适合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他进一步指出,社会学本身就是比较社会学,从而阐明了其方法立场。 迪尔凯姆的社会研究方法集中体现在其《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中,其《自杀论》则是其研究方法之最佳实践。本文则是从这两论著着手来尝试介绍迪尔凯姆的社会研究方法。 二、方法论 迪尔凯姆致力于将社会学学科独立化,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界定研究对象,二是界定研究方法。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社会是由各个个人结合而形成的,但是这种结合而形成的系统却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情况,具有本身特有的性质。这是社会唯实论者的基本主张,迪尔凯姆还明确表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紧接着便是对社会现象的具体界定。社会现象是社会层次的、独立的、客观的事物,不等同于个人现象的简单相加。迪尔凯姆冠之以“社会的”一词来表明其性质和含义,认为社会现象是“存在于人们身体以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不同于有机体的现象,后者是通过某些形态和动作表现而存在……也不同于心理的现象,心理现象只存在于个人意识之中和通过个人意识表现出来”。因而,社会现象是独立于个人的特殊现象,是客观存在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本章学习要点社会学视角形式社会学

第五章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本章学习要点: ●社会学视角 ●形式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 ●货币哲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形式社会学;文化霸权 课时安排:3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内容: 梧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是德国早期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本人承认自己并没有创建什么社会学体系,但由于他强调社会学以社会交往形式为其研究对象,所以在社会学只上一般称他的社会学为形式社会学。 第一节生平与著述 齐美尔出生在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还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由他家的好友、一个音乐出版社的经理作了他的监护人。母亲的冷漠和盛气凌人的态度使他与家庭的关系比较疏远,幼年的齐美尔就开始感受到人世间的冷暖。 齐美尔从古典中学毕业后,在柏林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从师于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如历史学家蒙森、哲学家哈尔姆和蔡勒、艺术史学家格林、心理学家拉察鲁斯等。1881年,他以关于康德的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齐美尔在大学学习期间广泛涉猎了哲学、历史和心理学等学科,这对他以后的学术生活有很大影响。1885年,他在柏林大学任哲学讲师,没有薪金,只收学生听课费。直到1901年,他取得编外教授的称号,但依然是没有正式薪金。这时,他已是一个拥有6部著作和70多篇论文的著名学者了。由于当时德国的反犹主义,齐美尔的学术能力和成果受到官僚机构和官由学术机构的冷遇。直到1914年,他才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了正式教授的职位。他在该校曾讲授过逻辑学、哲学史、形而上学、伦理学、宗教哲学、艺术哲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康德、叔本华和达尔文的学说。齐美尔虽然受到官方的不公正待遇,但是他在学术界却有很高声望。他的一些著作被译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波兰文和俄文,他的若干观点得到了韦伯等许多著名社会学家的赞同,他被认为是德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齐美尔是一位多产的作家。生前有200多篇论文发表在大量期刊、报纸上;在社会学、伦理学、哲学和文学理论领域,他撰写了20部左右的著作他的早期主要著作有:《论社会分化》(1890)、《历史哲学问题》(1892)、《伦理学科学导论》(18921893)、《货币哲学》(1900)等。1908年,出版了他的社会学主要著作《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之后,他离开社会学研究达10年之久。1917年,他又回到社会学著述上来,出版了多卷本著作《社会学基本问题》。齐美尔在其晚年撰写的著作和论文,大多是关于文学批评和评论、哲学史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节社会与社会学的分类 一、社会(society)

迪尔凯姆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迪尔凯姆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https://www.doczj.com/doc/2316099991.html,2008-01-31 [作者] 王习明 [摘要]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和自然一样有其运行的特殊规律,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试验和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和解释现象;并依据此,迪尔凯姆提出了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基点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体系。韦伯则从社会唯名论的角度认为个体是社会的真实存在,社会只是个体集合在一起的“名称”。并依据此将“社会行动”作为其“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基点,韦伯社会学的任务便在于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因果性的说明。 [关键词] 社会事实社会行动集体主义个体主义 总述:迪尔凯姆与韦伯分别作为社会学古典理论的三大奠基者之一(另一人为卡尔·马克思),他们的研究方法及其原则不但引领了当时的整个社会学研究的领域,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成为主题的今天也仍是人们研究社会学的重要方法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他们的思想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两极,从完全不同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基点出发,构建了完全不同的方法论和思想体系。 一、思想来源——哲学基点 从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孔德(Comte)最早提出“社会学”的概念也是将其划入哲学领域,进而对社会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并提出了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后为社会学的集大成者迪尔凯姆所继承,并发扬光大;但它却与社会学古典理论奠基者之一的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完全不同,并因此分别开创社会学研究两大不同的方向领域。就它们的社会根源则是来自于欧洲中世纪经验哲学正统流派的唯实论和非正统的唯名论。“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的事物(特殊)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概念和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是逻辑的对象。”[i]唯实论则与维名论的观点相反。这种以唯实论和维名论的思想来看社会便产生了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并确认只有个人行为和细节才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社会唯实论者则认为社会是一个有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这种哲学思想在对社会的看法上在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社会学思想里则表现为分别以“社会事实”和“社会行动”为逻辑基点和研究基点的社会研究方法论和思想体系。 二、两种不同的基点——“社会事实”和“社会行动” 迪尔凯姆继承了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传统,并对社会学作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它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的科学,从而从研究对象上是它与其他的学科区分开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后,又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是通过观察、统计和比较,从各类社会事实的相互作用中,揭示社会事实发生的主要原因,即从社会结构来解释社会事实,用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在这,社会事实实际上就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简述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综述 人物历史:埃米尔·迪尔凯姆(1858-1917年)是法国第一位学院式社会学家,也是欧美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如果说孔德首先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那么可以说是迪尔凯姆首先使社会学成为高校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其本人也荣任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并在法国以其所创办的《社会学年鉴》的编辑部为核心形成了迪尔凯姆学派,影响甚大。其本人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和社会学主义的巨擎。 迪尔凯姆为了他的社会学,为了他崇敬的社会学主义奋斗了一生。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在不利的环境下产生了,用引者的话便是:“时代需要他来捍卫社会学的独立性与合法性”。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必须要用另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因此社会学的存在不必以其他学科的存在为前提,相反社会学倒是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有益的帮助。就这样在迪尔凯姆高举的不断努力下,终于为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社会学在高校的学科体系中有了属于自己的营地。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准则》一书在其社会学思想的发展历程里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就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言,该书是最有贡献的作品。在这本书里迪尔凯姆用6章的篇幅谈论了三个主要问题:其一,什么是社会事实;其二,社会事实的特性如何;其三,如何研究社会事实。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在书中,迪尔凯姆把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称为社会事实,而这些社会事实又构成了社会,它是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事实是团体性的而非个人的。迪尔凯姆认为一种思想和一种行为,如果仅仅发生在单独的个人身上,不能算作社会事实,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的性质,告诉我们集体性思维的重要性。 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分为两大类别:一类属于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社会群体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人们之间的交往情况等,属于物资性社会事实;另一类属于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宗教、道德、法律、习惯、风俗、时尚等集体意识,属于非物质性社会事实。所有的社会事实都不因个体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是一个集体属性,只有发生了社会整体层次上的变化社会事实才有可能发生变化。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是对社会事实进行实证研究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社会事实的三个突出特征。 1、社会事实的外在性。由于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所以尽管许多社会事实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被个人内化,但个人最初面对的是作为外部现实的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强制性。迪尔凯姆指出,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强制性的力量,它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个人可以通过社会化

齐美尔的社会学思想

一、什么是社会学 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问题,其实也就是社会学是什么的问题。齐美尔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其反面来加以回答,也就是说只要回答“社会学不是什么”,然后就可以得到社会学是什么这个答案了。 1、社会学定义: 第一,社会学不是研究其他社会学科的“剩余对象”。在当时,很多学者认为,社会学既然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应当是哲学无法研究或者不能研究的对象,即“哲学的剩余学科”。同样,由于有了经济学等学科,社会学也不能直接研究这些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只能研究剩余的领域。 在齐美尔看来,不能这样看。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而社会就是“历史事件”的体现者。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也应当为其他学科所关注。反之,其它学科的对象也应当为社会学所用、所吸纳。 第二,社会学研究社会,但是它不是关于社会的科学。因为,如果社会是一切事物的综合,那么,如果同意“社会是关于社会的科学”的论断的话,这就意味着,社会学要穷尽一切事物的“原理与原因”,也就意味着社会学必须承担一切社会科学的任务,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 齐美认为,“社会”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发生于社会中的一切事物的总和,这是各门分支科学的任务;二是各种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这才是社会学的任务。所以,他称自己的社会学为形式社会学。即研究“社会交往形式”的,如社会的结构、功能、社会化以及社会互动等等。 第三,社会学也同样不是个体心理的堆积。社会学不是心理主义的还原论,社会现象不能完全归纳为个体的性质与感受。因此,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社会学就应当研究人们的社会交往。 2、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齐美尔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二、形式社会学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他看来,应当把社会事实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社会事实的含义:一切行为方式,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个人以约束的,都叫社会事实。他认为,社会事实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制约性:即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而且还具有一种必须认同、服从的、带有某种强制性的力量。这种强制性力量会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它; 二是客观性。也就是说它是实际存在的一种对象,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另一方面,迪尔凯姆认为客观性不等于可见性或者可触性。例如,法律、道德、宗教信仰甚至包括语言以及货币制度等都独立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 三是普遍性。这是由于它具有集体性。迪尔凯姆利用19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了聚合在一起的个人行为不同于其独处时的行为。在他看来,人从来都没有生活在孤立的状态之中,所以,精神风尚一定会凝聚成社会集体观念。 (2)社会事实的类型 在《社会学方法论的准则》一书中,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物质形态的社会事实。主要包括:①社会;②政党;③教会;④组织等; 二是非物质形态的社会事实。它主要有:①道德;②集体表象(价值规范);③社会潮流; 2、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在1895年的《社会学方法论准则》中,迪尔凯姆认为,作为一门科学的学问,一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学应当有自己的方法与准则。他于是提出了如下“准则”: (1)把社会事实当作社会学研究的起点: 一是要摆脱一切预断,尊重事实,排除一切在头脑中已经存在的观点,像笛卡尔那样,做到“我思故我在”; 二是要从感性材料出发去开展研究,达到对社会事实的本质认识; 三是要剔除感性材料中的主观成分,寻求价值中立。 (2)要能区分正常的社会现象与病态的社会现象 正常的社会现象是指“规则的现象”,即“应当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的现象”; 迪尔凯姆 一、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社会事实 二、社会转型理论:原因、社会团结、社会分工 三、社会失范理论(失范、自杀论) 四、宗教社会学:宗教社会的基本形式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生平简介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生平简介 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Simmel,1858~1918)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出生于犹太家庭,父亲是位成功的商人。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齐美尔简介大致讲述了齐美尔的生平,成就等。齐美尔全名格奥尔格;齐美尔,于一八五八年三月一日出生在德国柏林。是德国相当著名的社会学家与哲学家。 齐美尔生于一个信奉信基督教的一个犹太商人的家庭,齐美尔的父亲去世焦躁,但是也为齐美尔留下了丰厚的遗产。齐美尔在中学毕业之后在柏林大学修习了历史和哲学,之后学习哲学与艺术史,在一把把一年开始齐美尔任教柏林大学。在诸多当时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朋友如尔克、胡塞尔的帮助下,于1901年成为了编外教授。 齐美尔的课程在学院里因为其逻辑清晰,在森美、宗教社会心理等地方独具一格所以相当受欢迎,并且因为报纸也经常刊登齐美尔的文章,使齐美尔的影响力渐渐地超出了自己的学术圈子。因为齐美尔的唯名论、形式主义、方法论的理解社会学思想和个体主义思想,直接影响到了之后的德国社会学家,同时对美国社会学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齐美尔生平曾著有《历史哲学问题》、《道德科学引论:伦理学基本概念的批判》、《货币哲学》、《康德〈在柏林大学举行的16次讲演〉》、

《宗教》等相当著名的书籍。 从齐美尔简介中可以看出齐美尔是一个相当有学识的人,虽然齐美尔犹太人的身份导致他在死后一直到二十世纪都默默无闻,但其思想却给予了后世巨大的影响。 齐美尔大都会与精神生活介绍齐美尔大都会与精神生活这一篇文章出自《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这一书中的其中之一。 格奥尔格;齐美尔是德国的社会学家与哲学家,同时也是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在大都会与精神生活这篇文章中,齐美尔主要讲述了大城市,小城市、大城市的人,小城市的人、大城市社会,小城市社会之间的区别。大都市中,因为其经济、货币生活节奏的快速,充实压力大,而这些原因则造成了大都市的人性格,克制的、精于计算的、利己的、冷静的。但小都市相较于生活压力大的大都市来说却较为轻松,悠闲;所以小都市的人是直接的、感性的。 在文章中齐美尔将大都市与小都市之间进行了对比,如货币经济、精神、人口等进行了对比,进一步论证了社会与人的精神之间的相互的影响。在文章的最后,齐美尔用了“既然这样的力量已经从头到尾结合在我们属于其中的整个历史生活之中,渗入了每一个转瞬即逝的细胞,那么,我们所能做的,不是抱怨或者宽恕,而只是去理解。”这样一句相当具有消极意义的话作为结尾。 而从齐美尔大都会与精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大致看出来了齐美尔的消极、悲观的命运论的态度。这篇文章因为将人比作了相当消极的被带动体所以争议相当大,但是不可否认的却是影响深,远帕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