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世纪_现实主义者_的巴黎_以巴尔扎克为例

19世纪_现实主义者_的巴黎_以巴尔扎克为例

19世纪_现实主义者_的巴黎_以巴尔扎克为例
19世纪_现实主义者_的巴黎_以巴尔扎克为例

19世纪“现实主义者”的巴黎

———以巴尔扎克为例

陈晓兰

[摘要]19世纪是巴黎城市发展的伟大世纪,也是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政治动荡、工业革命、社会变迁、城市扩建所带来的万花筒般的城市景观和神秘的城市经验,与现实主义作家以历史学家、社会观察家、风俗史家、人类心灵的探密者、风景画家的自我身份和全面揭示社会现实的艺术使命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在19世纪巴黎历史的总体背景下,分析了巴尔扎克与巴黎的关系以及巴尔扎克再现巴黎的话语方式,认为存在着两个巴尔扎克:一个是过着典型的巴黎人生活的巴尔扎克,一个是内心与巴黎殊异并以先知式的姿态和话语形式审判巴黎的巴尔扎克,巴尔扎克结合都市探秘、旅行指南和权威宣言式的语言为复杂纷乱难以认知的巴黎定了性。

[关键词]现实主义文学;巴黎;巴尔扎克

中图分类号:I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1)09—0187—06

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中西都市文学比较研究”(05JA750.47-99011)、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S301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晓兰(1963-),女,甘肃张掖人,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外文学关系。上海200444

一、巴黎与文学现实主义

与其说,19世纪那些生活于巴黎并以巴黎为创作中心的作家所再现的是法国的社会现实,毋宁说是对巴黎特殊的城市文化现实的体验之表现。毫无疑问,没有巴黎,便不可能有《红与黑》、《人间喜剧》、《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巴黎的秘密》、《情感教育》、《恶之花》以及左拉的一系列小说。很难想象,没有巴黎的19世纪法国文学会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样,没有一系列文学巨著将巴黎“话语化”、“秩序化”,历史与现实重叠的巨型巴黎又如何能够变成可认知的对象,并成为跨越时空、跨越国际和文化界线的“神话”?

巴黎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法国文明的象征,而巴黎之外的其他地方,六边形国土上的外省,则是这个中心的蓄水池,是法国文化的基础。如同北京和上海不能等同于中国一样,巴黎也不能涵盖法国的全部。但是这个城市却“以其集中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生活的方式浓缩并表现了这个国家,它是一个世界之都,也是包法利夫人幻想的充满异国情调的他已之地,是我们在法国及外国小说中所看到的男男女女趋之若鹜的地方”。[1](P.1052)

在19世纪,巴黎也一直是法国作家认识法国整个社会现实的基点。

巴黎,作为一个聚落地,有着悠久的居住史,公元4世纪,人们开始用“巴黎”这个词指称这个地方。[2](P.25)与罗马的血缘关系和基督教的洗礼,使巴黎成为一座“帝国之城”和“基督教信仰之城”。随着10世纪欧洲的城市复兴,巴黎作为法国首都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12世纪结束时,巴黎成为“基督教世界最大的城市”,拥有20万人口,并且获得了一种“性别身份”———她被称为“城市中的女王”[2](P.37)。也正是从12世纪开始,产生了有关巴黎的种种传说和比喻,12世纪初,有人将巴黎被比作“巴比伦”,辉煌但会成为过去,而道德的堕落则会导致毁灭的危险。[3](P.13)在以后的若干世纪,巴比伦、所多玛、蛾摩拉不断被用来表达对巴黎的不满、隐忧和批判。在文学家的笔下,巴黎如同一个千面神,不同的人赋予其不同的面貌。如同文艺复兴的英国人把伦敦视为特洛伊的翻版,12世纪末的法国人也认为巴黎是特洛伊陷落后逃亡者的避难所。14世纪初的一篇颂词将巴黎比喻为“所有城市的母亲和女儿”。[2](P.59)瘟疫、灾荒、王位争夺的血腥斗争和连年不断的战争打断了巴黎的历史发展。经过16-17世纪巴黎的再生与发展,巴黎变成了王权的驻地和人文主义的

中心。18世纪,巴黎作为一个“没有国王的城市”和启蒙运动的发祥地,迎来了最辉煌的历史时期,被誉为“光明之都”、“民主中心”和“新雅典”[2](P.167),“世界的中心”,“宇宙的缩影”,“一个充满着奇迹、美丽、邪恶和荒唐的地方。”[2](P.138)巴黎,作为决定法国命运之重大事件的发生地,作为人口最多、社会结构最为复杂的城市,一直就是法国文学中最具特殊意义的地方和背景。到19世纪,巴黎成为文学的主人公、中心主题和提出问题的出发点,成为政治、社会、文化思考的核心和作家认识社会、理解人类、评价国家的重要基点。19世纪的巴黎影响了作家的自我身份、文学观念,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学话语、叙事方式及美学观念。

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强化了巴黎作为法国唯一的权力中心的支配地位,社会事件频繁发生,政治制度频繁变动,阶级结构不断变更。1789、1830、1848年的革命与动乱使巴黎成为“革命的发动机”,“革命圣地”,同时也是“暴乱的载体”和“动乱的化身”,被称为“暴力、血腥屠杀和政治恐怖之都”,“蕴藏着政治恐怖的潘多拉魔盒”。[2](P.167)政治斗争的激荡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严重的经济危机,动乱的革命激情使这座城市成为引人入胜的文化思考对象。正如法国文学史家皮埃尔·布吕奈尔所说:“面对这个动乱的世界,文学所作的反应是矛盾的”,有些怀念旧制度,有些逃避现实,“有的作家终于意识到自身卷入的惊人漩涡,力图理解和描绘他们的所见所闻;他们把文学导向‘现实主义’或者‘自然主义’。”[4](P.7)他们试图全面真实地再现这个时代公开的事件和隐藏的秘密、阴谋,辉煌、壮丽的景观及其背后阴暗的恐怖景象,影响公共社会和私人生活的所有因素,并试图发掘其历史根源。正如布吕奈尔说说:“政治斗争的激荡,唤起了对‘历史’的热情,人们希求以过去解释现在。”[4](P.5)“艺术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染上了历史的色彩”。[4](P.41)作家强烈的历史意识催生了大量的历史小说,并赋予当代主题浓郁的历史色彩。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以15世纪的巴黎为背景,描写了旧巴黎的奇特怪诞、黑夜、怪物、巫术迫害、禁欲等等;《悲惨世界》不仅表现了小说中各类人物的家族、出生和命运的发展历史,而且通过大量的地形学描绘追溯巴黎城市变迁的历史,如对于人物出没或定居的地点如街区、街道、小水道的演变历史等等。而法国的工业化进程、巴黎的人口膨胀,19世纪50年代,不论是出于商业、运输的考虑,还是预防街垒战、显示帝国权威的政治需要,路易·波拿巴和豪斯曼以理性化、秩序化的理念对巴黎都市空间的重建②都使巴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口结构的改变、社会的流动性以及空间的扩张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生态环境、公共卫生、住房危机、社会秩序、伦理道德、家庭观念以及国家权力在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重构中的控制等等问题,不仅强化了作者的历史意识,而且唤醒了一种环境、空间意识和地方感,在作家的思维意识中,产生了强烈的城市和乡村、巴黎与外省的地域分野。斯汤达、巴尔扎克、左拉、福楼拜都创作了外省场景与巴黎场景小说,表现外省与巴黎在地理、物质景观上的本质区别及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的对立,通过外省人对巴黎的向往以及在巴黎的冒险和个体的城市化过程,表现以巴黎为代表的占绝对优势的现代价值观念如何影响并代替了以乡村外省为代表的传统价值观念。这是一个政治上保守,经济上迅速发展的时期,是“新式人物、鼓动者、经营交易所、铁路和不动产的新暴发户的黄金时代”,[5](P.391)也是生机与死亡、圣徒与恶魔、财富与贫困、辉煌与破败、秩序与叛乱、斗争与颓废并存的时代。而巴黎,正是这一切对立因素的集合体。

处身于巴黎这个漩涡中的作家,渴望认识、把握并全面解释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他说见证的一切公共与私人事件。他们或者以回归大自然、回到中世纪的神秘主义来表示对于工业文明、城市化和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拒绝,或者以实际的行动介入政治斗争的漩涡,热切地投身到纷乱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他们渴望超越时间,达到永恒,试图通过文学展示流动的社会中某些永恒的价值。他们把自己看作当代历史学家、人类心灵的探密者、真理的探索者、道德家、人类的教师、社会正义的维护者、社会学家、风俗史家、侦探、医生……。他们所创作的“包罗万象”的现实主义小说如同万花筒般的大都市,都是政权更迭、政治观念、经济生产、社会结构、人口分类、种族与性别等问题所结构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场”,记录了他们对于巴黎现实的体验和再构造,通过各种各样的隐喻表达了处于转型期的法国人的幻想与恐惧,描绘了大都市可见与不可见的、公开与隐秘的、凝固的物质形态和流动的精神体验。

二、巴尔扎克与巴黎

巴尔扎克创作于1829-1848年间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正如茨威格所说:巴尔扎克“建筑起一个由他自己创造并在其中安置众多人物的世界”,“把虚无缥缈的猜测拔高为无可置疑的现实”,[6](P.3)“把洋洋大观的混乱现象改变成一个外观上秩序井然的体系”,[6](P.9)这

881《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9期

个由巴尔扎克重新组织并秩序化的包罗万象的话语体系,影响了当时及后世对1789-1848年间巴黎的历史、风俗时尚、地形、建筑及其精神特质的认知。

巴尔扎克在《19世纪风俗研究》序言中说:“作者一面要描写人物,一面要描写这个国家,给外国人讲述法国最美丽的景致和主要的城市,确定19世纪新旧建筑物的情况,解释在50年间给予了家具、住宅一个特殊面貌的三种不同的制度。由于作者的苦心,人们在1850年或许知道第一帝国时代巴黎是怎么样的。考古学家可以从他知道圣约韩关卡的位置和现在完全毁坏了的附近市区的情况。在他的风俗史里面有从前在巴黎存在过的房子的考古学的描写。”[7](P.150)的确,巴尔扎克笔下的巴黎也一直是怀旧者重温19世纪前期巴黎的地方,重绘巴尔扎克的巴黎地图,寻访巴尔扎克居住过的地方和他小说中出现的街区、建筑,甚至成为现代旅游的一个构成部分,充分说明了话语、文化、文学想象的力量对于易变的真实城市的介入和影响。巴尔扎克所描绘的巴黎以及他的巴黎经验不仅影响了同时代人而且也影响了后世对于巴黎的想象和认知。正如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所说:作家通过语言表达他的独特经验,“使他的个人经验社会化和公开化”,而读者则“使这部分新的社会语言成为他个人的东西”,于是,“他的语言天地”和“他的生活”都发生了改变。正是由于一种共同的经验,即作者和读者都共同生活于期间的社会环境,使这种变化成为可能。[8](P.6)1850年8月8日,51岁的巴尔扎克去世,巴黎自发送葬的行列长达几条大街,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以及他在巴黎居住过的地方、他以及他的人物出没的街道,为他举行的公共葬礼、他的安息地———巴黎拉雪兹神甫公墓,还有关于他的许多传说,都已经成为现实巴黎的组成部分。

巴尔扎克在为他的第一部巴黎场景小说集《十三人故事》所做的序言“19世纪的巴黎新画卷”中指出:人们早已许诺要描写真正的、现实的巴黎,可是“这个万头攒动、细节难以捕捉的巴别塔在哪里?这个不断运动和喧嚣的城市、人类各种力量都达到最高强度的城市、芸芸众生的肩膀和一小撮人的智慧、迅猛的骚动和繁荣的文化轮流占据统治地位的城市,它在哪里?”他认为还不曾有谁“曾探问过这诺大城市的五脏六腑,如医生一般探测过它躯体上的伤口,如忏悔师一般探测过它灵魂上的伤痕”,“叙述过它的生活经历、道出过它的思想,解释过它的黄金或泥土的幻梦”,[9](P.3)而他将专心致志地完成这样的工作,他将描绘它的容颜,它的光芒四射和愚昧无知,它的腐臭的小胡同和空气清新的河岸、古老习俗和新风气、等级制和平等思想、怀疑宗教和渴望信仰,描绘这个汇集了“激情、犯罪、天才、乐趣、珍馐美味、奢侈消闲、百般享乐、艺术和智慧的世界”。[9](P.4)巴尔扎克将巴黎视为一个有形体有思想的人,巴黎的人格化和拟人化是他再现巴黎时常用的修辞手法,巴黎也是他小说的主人公。卷轶浩繁的《人间喜剧》中除了“巴黎生活场景”中的18部小说外,“私人生活场景”中的《高老头》、《妇女研究》、《高布赛克》、《三十岁的女人》,“哲理研究”中的《驴皮记》等等也都以巴黎为中心,即使在乡村、外省生活场景小说中,巴黎也作为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或必要的元素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外省生活场景”中的《幻灭》、《欧也妮·葛朗台》和巴黎人在外省中的两部作品《大名鼎鼎的高迪萨尔》、《外省的诗神》等等。这些作品通过不断重复出现的标志性街道、特殊的区域、建筑物、豪宅、寄宿公寓以及出没在这些地方的成百上千的人们,再现了巴尔扎克所认知的巴黎,“保存”并“拯救”了这一历史时期在巴黎生活、冒险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经验。

巴尔扎克出生于1799年,1814年,15岁的巴尔扎克随全家从外省迁往巴黎,之后便一直生活在巴黎。在巴尔扎克生命的50年间,巴黎的变化规模虽然不能与1850-1860年间相比拟,但局部的改造、扩张从未停止。拿破伦统治时期制定了新的城市建设规划,扩建人行道和下水道,大建纪念碑、凯旋门,将街道编号,集中管理坟场和屠宰场等等。之后,复辟王朝试图将巴黎“皇家化”,变成天主教的中心,大肆修建教堂、到处树立国王塑像,“王权加圣坛”[2](P.203)是不满的巴黎人对这一时期巴黎的嘲讽。1830年,巴黎波旁王朝的象征被摧毁,居住在杜伊勒宫中的路易-菲利浦上台,到1848年革命将他推翻,这是巴黎资产阶级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巴黎经历了政治动荡、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巴尔扎克见证了旧城市的改变、社会的瓦解、阶级间的沉浮流动、传统道德的崩溃、旧的社群解体、新的价值观念确立、解体的社会关系围绕着财产所有权和金钱观念重新聚合的历史时期。可以说,巴尔扎克本身及其文学创作都是巴黎的产物,包罗万象的巴黎为巴尔扎克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和灵感源泉,他在《论艺术家》中说:“某一天晚上,走在街心,或当清晨起身,或在狂欢作乐之际,巧逢一团热火触及这个脑门,这双手,这条舌头;顿时,一字唤起了一整套意念。从这些意念的滋长、发育和酝酿中,诞生了显露匕首的悲剧、富于色彩的画幅、线条分明的塑像、风

981

文学

趣横溢喜剧。”[10](P.5)巴黎刺激着他去思考,也激发了他写作的狂热,他的丰产和他的包罗万象的艺术世界在迄今为止的世界文坛上无人堪比。

巴尔扎克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典型的巴黎中产阶级式的,充满活力不断进取,摆脱不掉的虚荣心,渴望力量和荣誉,强烈的阶级身份意识,梦想着发大财,喜欢精美的物品,追求奢华的生活,把欠债变成家常便饭,把文学创作当作解决经济困境的手段等等。但是,作为作家的巴尔扎克,却试图在其小说中全面再现生活巴黎的物质与精神环境以及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芸芸众生,深刻揭示巴黎所代表的一种新型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毁灭性和悲剧性所在。生活中的巴尔扎克与文学家的巴尔扎克是一个矛盾的双面体,生活中他是典型的巴黎人,他视巴黎为自己的故乡,但在他的作品中,他的心似乎从未归属于这个城市。他对于他笔下的那些外省的外来者———拉斯蒂涅、吕西安等等在巴黎的冒险、幻灭、失败和堕落,既充满了同情性的理解又表现出极度的鄙夷。通过无数外来者成为巴黎人的历程,他表现了磁石般的巴黎吸引着法国人,像无法抵抗的漩流将它的居民卷入其中,改变他们的形体、情感、心理、价值观和精神气质。他深刻地意识到巴黎正改造着法国并重塑着法国人的性格,法国人已经成为“头脑轻浮”、“好动”、“喜爱变化”、“追求视觉快感”的民族,“占统治地位的是荣誉和爱情,无耻和淫荡,法兰西为它的现代史付出了代价”。[10](P.21)

巴尔扎克试图全面表现这个“现代史”,他的小说堪称“总体艺术”,他将政治、经济、哲学、历史、风习、肖像、风景结合在一起,提供了法国大革命之后至1848年间的巴黎全景画。为了全面、完整、真实地展示巴黎的全貌,还原巴黎的街道、建筑和人,巴尔扎克的足迹遍布巴黎的大街小巷、古迹、遗址,他观察、访问、交谈、收集资料。观察家和侦探是巴尔扎克德自况,也是他小说中对于文人、学者、艺术家最常用的比喻。正如他在巴黎生活场景的开篇小说《行会头子费拉居斯》中所总结的那样:“有人从不昏昏噩噩地走路,他们仔细品味巴黎,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它的风貌,连它的一个小疣、一个小疙瘩,一块红斑,都了如指掌……无论他们感到巴黎愁容满面还是笑逐颜开,丑陋不堪还是如花似玉,生龙活虎还是死气沉沉,总之,他们觉得巴黎是一个活物。……他们对它的头脑、心脏和奇异的习俗都了如指掌。所以,他们也钟情于巴黎……对这些文人来说,在巴黎漫游,是高级的奢侈享受。”[9](P.7)这种体验巴黎的方式也影响了巴尔扎克的文学叙述形式和话语形式。

三、都市探秘与先知式的“权威宣言”:为巴黎定性

巴尔扎克再现巴黎全景的使命和他体验巴黎的方式,决定了他小说的叙述方式,也影响了他的表述话语。他的巴黎小说结合兴盛于19世纪的都市探秘、旅行指南形式,揭开巴黎的秘密、控诉巴黎的罪恶,同时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和一种先知式的权威话语,界定巴黎的本质。

在《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在巴黎的初步教育是通过他自己对于高老头隐秘生活的探知和无所不知的逃犯伏脱冷对巴黎本质的介绍完成的。在《行会头子费拉居斯》中,年轻的主人公,即王家卫队的军官奥居斯特·德·摩冷古,他像某些学者、思想家、诗人和花花公子一样,终日踯躅街头,在巴黎城垣之中搜寻飘浮不定的享乐机会。一天晚上,他心不在焉地走在街上,忽然发现他所暗恋的圣洁贵妇蹑手蹑脚地游荡在巴黎臭名昭著的街道上,他像警察追踪罪犯一样尾随着她到了一幢恶俗不堪、狭窄阴暗的房屋前。为了弄清楚这个女人不适当地到这一区域活动的秘密,他接连几天出没于这一地区观察、盯梢,他的好奇心和探秘行为招徕了杀身之祸。直到小说最后,谜底揭开,出入上流社会、品德高贵的女人其实是苦役犯的女儿,而隐姓埋名的苦役犯则是为了父爱而无所不为、无所不能的幕后“英雄”。巴尔扎克的许多小说采用这种探秘式的结构,表现公开与隐秘、仁爱与暴力、体面与堕落、高贵与卑贱、表面的平静与深不可测的阴谋交织在一起的双重生活。在《不自知的喜剧演员》中,外省人加佐纳勒为了一场官司从外省来到巴黎,投奔已成为名画家的表弟,不料表哥赴意大利旅游,他在巴黎滞留两年但毫无进展,巴黎的豪华住宅让他目瞪口呆、昂贵的开支让他心惊胆战,他恨透了巴黎,称它为“风湿病制造厂”[11](P.5),是全法国最讨厌的地方。终于他在报纸上看到画家已回到巴黎,于是写信求告,画家决定带着表哥对巴黎的道德、政治、哲学、艺术来一个广泛的认识。这位风景画家和他的朋友毕西沃充当了导游的角色,他对加佐纳勒说:“巴黎是个应当学会演奏的乐器,只要在这里呆上十分钟,我就能给你上一堂课”。“在巴黎,无论好事坏事、正当不正当,什么都能办到。这里什么都能办成,什么都能办坏,什么都能重来”。[11](P.9)而一个人只要了解了巴黎的精神,就无法在别处生活了。小说从某林荫道上的“巴黎咖啡馆”始到圣乔治街交际花的住处终,在这一天的时间里,画家带领着这个外省来的表哥到了巴黎歌剧院,看到一老一少两个女人,画家告诉表哥,从她们的装束他便知道小的是芭蕾舞演员,从八岁就开始跳舞,如今已

091《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9期

十三岁,眼睛不再天真无邪、脸色非常疲乏,两年以后,这个尤物要么是无价之宝,可以在人市上卖6万法郎,要么一文不值。接着他介绍了巴黎歌剧院演员的等级,她们无人问津的悲惨下场和获得成功后的权力与辉煌。之后,他们穿街走巷拜访了野心勃勃、殚思竭虑的报纸发行人,每年有4万利息收入的帽店老板向他们大谈帽子生易经,猛烈攻击法国民族在帽子上的保守。之后来到了旧货店,其丑无比的女老板向他们诉说了自己的经历和她从收购的各种纪念物中所探知的主顾们的秘密,她告诉他们:在巴黎,没有什么人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债台高筑摇摇欲坠的基础之上的,表面上体面的女人骨子里异常贫困,人人为了情欲挥金如土。接着来到了意大利人街高利贷者家中,这是个一毛不拔冷漠无情的人,但只要估计有利可图便立刻热情高涨,他的住处华丽无比,有成百上千的小玩意儿,体现了巴黎市民的口味。在另一条街上的理发室,他们拜访了理发店老板,他曾经是国民自卫军上尉,得过勋章,在名字具有商业价值的巴黎,创立了自己的理发学派,他认为理发师必须猜透顾客的灵魂和脾性,要有魔鬼般的想象力,他让那些漂亮有风度的理发员上门服务,而自己则只为有身份的女人上门理发,他有自备马车和随身小厮,他赢得了批发零售头发的垄断权,出售不名誉的假药,一年的利息收入是3万法郎。出来后他们遇见了一位身材矮小、脸色苍白、眼睛忧郁、野心勃勃的画家,在巴黎,艺术家为了更快成名便借助时势的翅膀,这位画家也是某个体系的拥护者。接着,他们到了老神庙街算命太太阴暗怪异的巢穴,这个被死神遗忘了的丑老太婆将这个外省人的口味、习惯、性格、婚姻、来自何方、最近的官司等等一一道出,令他目瞪口呆。之后他们又到了协和桥北岸,政府的心脏———议会大厦,艺术家们认为议会大厦是弥补剧院的不足,议员们只不过是些喜剧演员,他们的所谓公务也只是为了赚钱而演出。在这里他们见到了在《高老头》中出场的拉斯蒂涅,他如今已被皇帝封为伯爵,是法国贵族院议员,纽沁根的女婿,通过他他们了解了党派斗争和投票的内幕。外省人不由得感慨:“可怜的外省再渺小总还是个诚实的姑娘,而巴黎是个娼妓,贪得无厌,谎话连篇,象个演喜剧的戏子。”[11](P.71)他本来就对巴黎存有戒心,现在更是看不起它。黄昏时分,他们决定回柏林街画家的住处,路上遇见一位十年里翻来覆去只写一部长篇小说、眼高手低的文人,画家又介绍了巴黎文人的状况。在画家的住所,贵重家具和梳妆打扮用的成百上千个无用的东西让外省人惊呆了。不一会修脚师来访,他把自己的行当称为“形体学”,他一边修脚,一边与画家大谈政治,他理想的国家是没有宗教,公民一律平等,消灭最高和最低,割掉贵族的脑袋,他认为在法国天才人物的待遇太优厚,因此他们的事业就是干掉几个伟人,教育别人做个普通公民。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阶级平等论者的态度。晚上六点,他们到胜利街女演员的住所,因为她与公诉人关系密切,是歌剧院的第一女主角,许多名人都是她的座上客,他们打算引诱她,果然一听这位外省人有数百万家财,便向他卖弄风情。晚上十一点半,他们来到了圣乔治街巴黎一交际花的住所,如同所有交际花一样,她是巴黎“政界生活和金融界生活的一种平衡物”,艺术家、文学家、记者、上院下院议员等都会到她这里来寻找欢乐,她是一个可以使外省的省长下台的人,她是决定外省人案件的关键所在。三天之后,画家告诉表哥参政院判他胜诉,而这位被巴黎震惊了外省人已经迷上了女演员,百依百顺地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送给了她,连律师费也付不起了,他现在知道了首都的威严以及资本的厉害。

正如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所说:“编制德行和恶习的清单、搜集情欲的主要事实”,[10](P.62)“呈现一幅同时汇集了大善与大恶的大都会所特有的风俗激发起来的嗜欲、恶习以及一切肆无忌惮的作为的画图。”[11](P.71)在巴黎场景小说中,巴尔扎克采用“先知式”的语言批判巴黎的道德堕落,并综合学术性的话语,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角度对巴黎的历史、风俗和本质精神进行深刻的理性分析,因此,他被称为“学者型”的作家。他常常采用全知叙述和权威的声音对巴黎的总体特征和本质予以盖棺论定式的界定。正如罗伯特·阿尔特(Robert Al-ter)所说:巴尔扎克,“是欧洲最会讲故事的人”,“他创造了一种文学神话使我们相信城市的重要性,并向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巴黎的权威的指导,他对巴黎本质的表现采用的是一种权威式的宣言式的语言。‘巴黎是……,巴黎是……’是巴尔扎克常常采用的句法结构。”[12](P.8)譬如,“巴黎是一个美好的城市,适合于各种各样的秘密事”。[10](P.29)“巴黎确实地地道道的魔怪”,“巴黎一直是魔怪般的奇迹,是运动、器械和思维奇异的组合,是十万本小说描写的城市,是世界之都……巴黎是一个活物。每一个人、每一片房屋,都是这位高等级女细胞组织的一个细部。”[9](P.7)《行会头子费拉居斯》中的一切始于街道上的一次邂逅,在小说开端,巴尔扎克花了大量篇幅对巴黎街道予以总括性的界定:“正如一个人劣迹昭彰声名狼藉一样,巴黎的某些街道也很不光彩。……有高贵的大街,还算老实正派的大街,……还有专事凶杀

191

文学

的街道、比老迈年高的王太后还要古老的街道、令人肃然起敬的街道、一向清洁整齐的街道、一贯肮脏污秽的街道……总之,巴黎的大街具有人类的品格,以其不凡的风貌,使你自然而然形成某种看法,而且一旦形成,便无法改变”。“在巴黎的某些街道上,某些邂逅会酿成大祸。”[9](P.5-8)在《金眼女郎》中,巴尔扎克采用盖棺论定的宣言对巴黎的三个阶层予以界定:“巴黎市民的一般容貌,无疑应列为世界上集恐怖之大成的景象之一。有的苍白羸弱,有的面黄肌瘦,有的颜色黑紫,看上去丑陋不堪……在个人私利支配之下,一群群男男女女呼啸飞旋,死神前来收割,其频繁更胜于别处;然而又不断重新生出,密密麻麻,一如既往;人的面孔,歪歪斜斜,扭曲变形,每一个毛孔都流露出狡诈和贪欲,他们的头脑中正是塞满了这些毒素……每个人都身心疲惫,急切的贪欲给他们打上了无法磨灭的烙印。他们追求什么呢?一言以蔽之,金钱,或者享乐!”[9](P.307)“在巴黎,一切强烈的欲望可用虚荣二字来概括。”“在巴黎,各种欲望用两个词便可以概括:金钱与享乐”。[9](P.319-320)巴尔扎克通过对巴黎市民三个阶层的社会学分析揭示了巴黎的社会秩序。处于底层无产者———靠活动身体活命的工人、工匠,金钱引诱着他们拼命干活,精疲力尽,然后把一周的薪水花在酒店里,他们组成巴黎下层三十万的大军。他们向往的是使自己的子女进入上一层———成为小有产者,伙计、职员、办事员、文书,这构成了巴黎社会结构的第二层,他们仔细琢磨每一个有利可图之处,同样疲于奔命,私利和野心扭曲了他们的肌体和灵魂。而这一阶层所向往的“无非是国民自卫军的军刀、千篇一律的牛肉浓汤,拉雪兹神甫公墓的一块像样的位置,还有合法赚来的金钱。”[9](P.315)这自然而然引入了“这座地狱的第三层”,这是巴黎的腹部,城市的物质利益在这里消化。诉讼代理人、医生、公证人、律师、经纪人、银行家、大商人……这些人几乎全部在事务的重压下精疲力竭,巴黎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在这个炼丹炉中被烤得干瘪萎缩,被卷进这个庞大机器的破碎体系中,拼命敛财,以便爬上更高的一层。这种结论式的总括是个体人物生活的环境,也是他们无法逃脱的法则和规律。巴尔扎克一方面表现每一位野心勃勃、不断行动的个体,他们变换不定的身份、光怪陆离的偶然事件、惊心动魄的冒险、错综复杂的阴谋诡计,不择手段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动力,但同时又揭示了决定他们行动及其动机的社会法则,每一个人似乎都是极其主动的事端制造者,内心动荡不安,为了永不满足的欲望而行动,可是,每个人却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难以自持地受制于巴黎这个大机器的控制。

纵观巴尔扎克的小说,他想象世界中的巴黎基本上是一幅“地狱”图景,这无可置疑地显示了他从基督教立场对巴黎所做的先知式的审判,正如他在“《人间喜剧》的前言”中所说:“我在两种永恒真理的照耀之下写作,那就是宗教和君主政体。”[10](P.65)同时,他也认为:“一个作家在道德上和政治上应该持有固定的见解。”[9](P.102)巴尔扎克从道德和政治两方面否定了他无法摆脱的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他有关巴黎的指南式、宣言式话语,我们听到了犹太-基督教传统中对于奢华的世俗城市的审判。

注释:

①1800年时,巴黎人口75万,到了1840年,人口增加了两倍。仅1841-1846年5年间,就增加了12万。城市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改变。参见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下),第267页,商务印书馆,1999。来自德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和外省的移民以及学生、打短工的季节工人、旅游者等等流动人口占据了巴黎人口的一半,其中男性对于女性,青年多于男性,巴黎成为外来者冒险和自我实现的梦乡。

②拆毁市区25000座旧房,建造75000座新楼,新辟了95公里长的街道,9座新桥横跨赛纳河两岸,宽阔的林荫大道、大型广场、纪念性建筑、拱廊街以及豪华的资产阶级住宅的修建,巴黎变成了现代巴黎。参见郭华榕:《法兰西文化的魅力: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寻踪》,第282页,三联书店,1992。

参考文献:

[1]Priscilla Parkhurst Ferguson.“Is Paris France?”[J].The French Review,Vol.73.No.6,2000.

[2]科林·琼斯.巴黎城市史[M].董小川译.长春: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John West-Soobyed.Images of the City in19th-century France[M].Australia,Moorooka:Boombana publications,1998.[4]皮埃尔·布吕奈尔.19世纪法国文学史[M].郑克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M].蔡鸿滨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斯蒂芬·茨威格巴尔扎克传[M].李金波,鲁效阳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7]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委会编.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0.

[8]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M].薛鸿时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9]巴尔扎克.十三人故事[M].袁树仁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0]王秋荣编.巴尔扎克论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1]巴尔扎克.巴尔扎克全集第15卷[M].何友齐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12]Robert Alter.Imagined Cities:Urban Experience and the Language of the Novel[M].Cambridge:Yale University Press,2005.

收稿日期:2011-05-20责任编辑吴定勇

291《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9期

巴尔扎克简介

巴尔扎克简介(1799~1850) 法国小说家.1799年5月20日生于巴黎以南的图尔城, 1850年8月18日卒于巴黎.巴尔扎克的一生,处于19世纪前半期的50年,经历了拿破仑帝国的战火纷飞的岁月,动荡不安的封建复辟王朝,以及以阴谋复辟帝制的路易□波拿巴为总统的第二共和国.他用总标题为《人间喜剧》的一系列小说,反映了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 巴尔扎克出生后不久就被送到附近的乡村去寄养. 上小学后一直到中学毕业,他始终寄住在宿舍里,没有能回 家过一段比较长的日子,享受家庭生活的温暖.离开家庭的童年生活的痛苦使他毕生难忘. 巴尔扎克的父亲原姓巴尔沙,是个精明强干的人. 他来自农村,幼年时跟当地教士学了一点文化,中年致富,在外省当过副市长,供应军粮的承包商,在巴黎经营过呢绒商业,当过巴黎驻军的军需负责人,是一个白手起家的资产者. 1816年,17岁的巴尔扎克结束中学的学业后进大学法科,并在文科旁听.18岁时,先后在诉讼代理人和公证人的办事处当见习生或书记. 从20岁开始,巴尔扎克决定从事文学创作.他在巴黎贫民区租了一间房顶上的阁楼,由父母供给极有限的一点生活费,埋头写作.他的第一部作品是五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这是一部完全失败的作品,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兴趣.接连又写了十多部小说,有的是自己所写,有的是和别人合写.这一阶段他所写的小说全用笔名发表.这些作品并没有给他带来生活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他只好暂时放弃文学.1826年借钱出版了一部普及版的《莫里哀全集》,接着又出版一部拉封丹寓言诗集, 销路不佳,亏损负债9,000法郎.后又借债经营印刷厂和铸字厂,均以赔本告终.他前后负债共达6万多法郎. 从1828年夏季开始,巴尔扎克决定重新回到文学事业上来.他写了一部以布列塔尼封建势力武装叛乱反对共和国为题材的小说《最后一个舒昂党人》(后来编入《人间喜剧》,改名《舒昂党的人们》).这是巴尔扎克所写的第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第一次用巴尔扎克真姓名发表.此书问世,初步奠定了作者在文学界的地位. 接着发表小说《婚姻生理学》,在读者之间引起广泛注意.1831年他的新著《驴皮记》出版,巴尔扎克立即成为法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 1819到1829年,是巴尔扎克在文学事业上的探索阶段.从1829年开始,一直到1848年,是他创作《人间喜剧》的时期,也是他文学事业的全盛时期.他用超人的才智与精力,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共创作小说91部.平均每年产生作品四,五部之多.他每日伏案一般都在10小时以上,常常连续工作18小时.有时文思如泉涌,或者为了赶写稿子,他一连几天废寝忘餐,夜以继日地劳动.根据阿尔贝·贝干教授提供的材料,巴尔扎克的杰作《高老头》(原名《高立欧老爹》)是他用三天三夜一气呵成的. 什么是《人间喜剧》的作者的创作动力人们说是因为他负债过多,需要用稿费还债.巴尔扎克年轻时经营印刷出版业确曾负债巨万.但从他成为名重一时的小说家之后,他的收入丰厚,出版商争着和他签订合同,不惜重金预约他尚未完成或尚未动笔的小说稿,早年的债务早已还清.名作家巴尔扎克生活阔绰,醉心于豪华的排场.他在巴黎同时安置了几处住宅和别墅,出门坐最富丽的马车,驾着骏马;仆役都穿制服;他也服饰华贵, 出入于名门大户的沙龙.由此可见,他的勤奋创作,绝对不是由于贫困. 巴尔扎克从年轻时开始就自信有很高的文学才能, 对文学有极大的抱负.他不舍昼夜地勤奋写作,主要因为有一股激情在内心沸腾,促使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要求在文艺界做一番伟大的事业.在他的书室里,有一座作为摆饰的小型拿破仑塑像.在塑像座盘边上,巴尔扎克亲笔写着:"他用宝剑未能完成的大业,我将用笔杆来完成." 巴尔扎克要完成的伟大事业就是《人间喜剧》这座巍峨的文学里程碑.第一次在这位小说家笔下出现《人间喜剧》这个名词是在1813年.毫无疑问,《人间喜剧》的命名是受但丁长诗《神圣喜剧》(中译《神曲》)标题的启发.1841年,巴尔扎克确定了这个庞大的创作计划.当时有四家出版商和巴尔扎克签订合同,合资承包《人间喜剧》的出版工作.1842年,巴尔扎克写了《人间喜剧·导言》,阐述他写作这部史无前例的文学巨著的宗旨.1845年巴尔扎克亲笔写的《人间喜剧总目》,一直保存到现在.根据这个《总目》,《人间喜剧》分为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 《风俗研究》内容最为丰富,包括小说最多.因此这一部分又分为六个门类:1.《私人生活场景》,2.《外省生活场景》,3.《巴黎生活场景》,4.《政治生活场景》, 5.《军队生活场景》,6.《乡村生活场景》.《私人生活场景》包括32部小说,其中4部当时已有提纲,尚未起稿.已经完成的28部之中包括著名的《高老头》(1834), 《猫滚球布店》(1830),《夏倍上校》(1832)和《三十岁的女人》(1831~1834)等.《外省生活场景》包括17 部小说,其中6部尚未完成;已经发表的11部中包括《欧也妮·葛朗台》(1833),《幽谷百合》(1835)和《幻灭》(1837~1843)等.《巴黎生活场景》共有20部小说, 其中6部尚未产生;在已经发表的小说中有《金目少女》 (1834),《纽沁根银行》(1838),《塞沙·皮罗多兴衰记》(1837),

巴尔扎克葬词_2

巴尔扎克葬词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巴尔扎克的评价,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2、掌握葬文的文体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品味它的思想感情和哲理性语言。 教学过程 一、关于雨果 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克伦威尔序言》是文学史上的划时代作品,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剧本《艾尔那尼》是法国文学史上的划时代的作品,标志着积极浪漫主义缍在文坛上取代了古典主义而取得了彻底的胜利。雨果一生创作甚丰,戏剧诗歌和小说均有涉及。他的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以五光十色、气势雄伟的画面见长,为浪漫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及《悲惨世界》、《九三年》是其小说创作的代表作。 二、关于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一生创作了91部小说,受但丁《神曲》的启发,他把这些作品总题为《人间喜剧》,其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封建贵族的没落史,资产阶级的发家史,金钱的罪恶史等。主要作品有《幻灭》《高老

头》《欧也妮葛朗台》等。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很复杂,一方面,他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又有封建迷信和神秘主义。他在“七月革命”后加入反对党正统保皇党,却与这个反动保守党貌合神离;他政治上主张强有力的王权和宗教统治,以扼制情欲横流的风气,束缚人们的欲望;经济上主张发展中产阶级式商业,限制大资产阶级的巧取豪夺和不劳而获;感情上同情贵族,但现实主义的如实观察使他又写出了他心爱的贵族们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他厌恶资产阶级的铜臭,但又秒得不写出这个阶级的胜利;共和党是他政治上死敌,但他在小说中,却歌颂了这个党。现实使他改变了原来的偏见与同情,取得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写出了一部划时代的大作品。只有了解巴尔扎克复杂而矛盾的世界观,才能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课文中某些文句。 三、题解 这是一篇文艺性很强的散文体演说稿,也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面对巴尔扎克的死亡,演说都也哀伤的言辞,去述说生平和病逝,而是用高亢的语调、诗化和哲理性的语言,讲述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死者的无尽悼念之情,言之切切,令人感动。这篇演说稿不同于一般葬词的是,它不仅是评说死者,而且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评论巴尔扎克的同时,也带上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作者的生死观。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整篇演说稿,给读者的不是压抑,不是哀伤,而是悲壮、沉痛化成的巨大力量。

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

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 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HonoredeBalzac。1799~1850) 他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巴尔扎克出生于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致富的资产阶级家庭,法科学校毕业后,拒绝家庭为他选择的受人尊敬的法律职业,而立志当文学家。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曾试笔并插足商业,从事出版印刷业,但都以破产告终。这一切都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他不断追求和探索,对哲学、经济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极为广博的知识。 1829年,巴尔扎克完成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这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他带来巨大声誉,也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放下第一块基石,巴尔扎克将《朱安党人》和计划要写的一百四五十部小说总命名为《人间喜剧》,并为之写了《前言》,阐述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基本原则,从理论上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巴尔扎克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他在小说结构方面匠心独运,小说结构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并善于将集中概括与精确描摹相结合,以外形反映内心本质等手法来塑造人物,他还善于以精细人微、生动逼真的环境描写再现时代风貌。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败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我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院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全集: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 教学目标: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高中后,我们已学过两篇祭悼之文(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 讲话》和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这两篇文章都是从理性的角度对逝者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 评价,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却是完全从感性的角度,用边泣边诉的方式,抒发了韩愈对侄儿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昌黎。唐德宗贞 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贞元十八年(802)入国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邢部侍郎。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史部侍郎等。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 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 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章 1.梳理字句。 (1)听读。放古典音乐,教师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起伏变

浅议巴尔扎克的金钱观

浅议巴尔扎克的金钱观 【摘要】巴尔扎克的一生可以说是在困厄中度过的。金钱对巴尔扎克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金钱既是他人生的苦恼,又是他创作的源泉,所以在巴尔扎克许多的作品里都是以金钱为主题的。他为我们描绘了在广阔的生活领域中金钱的无比威力。在他的笔下,金钱是一柄所向披靡的双刃剑:既是罪恶的开端,又是幸福的源泉。 【关键词】巴尔扎克;金钱观;《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巴尔扎克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文艺大繁荣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的文学里,伴随着封建阶级的没落和资产阶级上升所出现的戏剧性场面里,对道德堕落和对经济力量的惊叹,自然成为作品关注的核心。他以极大的勇气、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哲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金钱世界进行了艺术探索,在“人间喜剧”的舞台上,几乎无处不遇到金钱这个“人间的上帝”。“金钱”是《人间喜剧》中创造的最生动的形象。《人间喜剧》的根本性主题就是揭示金钱的力量和罪恶。巴尔扎克的作品里写的都是人间悲剧,而作品却以“喜剧”冠名。其实,这正是一种讽刺。喜剧在欧洲是粗俗之作,而悲剧则是高雅严肃的艺术。巴尔扎克描写的主要是金钱腐蚀下的堕落,主人公往往是金钱的牺牲品,而不是正面英雄,他们是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人物的崇高美。所以,巴尔扎克用“喜剧”来命名,是出于对社会现实的嘲弄与批判。 一、金钱与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经历了法国近代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他创造出如此多关于金钱买卖的史诗,除了经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时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以及他对社会生活所具有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概括力以外,还与作家本人长期与金钱搏斗的经历密切相关。在与金钱打交道的过程中,他认识了金钱。 巴尔扎克出生后不久,被送到附近的乡村去寄养,离开家的童年生活的痛苦,使他毕生难忘。他大学毕业后,违背父母之命,放弃律师职业立志做一个伟大的作家那一刻起,就被金钱所控制、所困扰。纵观巴尔扎克的一生,可以说是在金钱的困厄中度过的。拥有财产支配权的父母反对他走文学创作之路不成,答应给他两年的时间尝试。而在这两年的时间里给他的费用十分有限,他经常挨饿。当时的咖啡馆,本来是青年作家与新闻记者聚会的地方,可他除了站在门外对着咖啡馆的玻璃窗照照自己饥饿的面孔以外,什么也不能干。到了寒冬,他衣着单薄。为了节省燃料费,他只好一连几天不下床,蜷缩在被窝里写作。最使他担惊受怕的是灯油的开支,因为白天越来越短,下午三点就得点灯。经过两年的苦行僧式的生活和夜以继日的艰苦创作,写成的剧本《克伦威尔》却被家人打入冷宫。巴尔扎克两年的苦苦试验宣告失败。父母即刻停止了对他的资助。巴尔扎克被逼上了自己挣钱的道路。为了谋生,他决定用自己的笔来开路,什么学子的悲剧、作家的名誉统统放到一边去,钱才是当务之急。只要写出的东西能变成钱就行。为了快快挣钱,他开始从事文学投机生意。一时间,一些光怪陆离的东西就像开了闸的河水,源源不断地从巴尔扎克的笔端流出。至于其中的内容,那是完全由市面的行情来决定的。他除了长篇,还写剧本、随笔、杂文等,同时还成为巴黎许多小报的撰稿人。此时他就像一部日日夜夜都在转动着的“制造”文学作品的机器,只要能够出售,他是无需顾及产品的型号和质量的。这样的劳作,给巴尔扎克带来了微薄的收入,缓解了无米之炊之急,使他得到了一些安慰。但是他却没有从中尝到过创作的欢乐。这决不是他所希望的作家生涯。金钱的重压折磨着这个年轻人的心灵,也严重阻碍着他文学才能的尽早发挥。正如同时代法国批评家泰纳所指出的“由于需要,由于面子,又由于想象和希望,他成了金钱的猎取物,金钱的奴隶,金钱凌驾着他,虐待着他,使他伏在案头,拉不起身。金钱

小学语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精选

小学语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精选 巴尔扎克和他的老师 巴尔扎克是法国著名作家,他成名后,一度过于自信,处理事情有些轻率和武断。有一件事情深深地教育了他。‖ 一天,一位满头银发,拄着拐杖的老太太前来拜访巴尔扎克。一进门,老太太就拿出一本陈旧的小学生作文本递到巴尔扎克的眼前,说:“亲爱的巴尔扎克先生,我想请教你一件事,请你仔细看看这本作文本。”巴尔扎克接过作文本看了起来。老太太接着说:“看完,请你告诉我,这孩子的作文水平怎么样?今后的前途如何?” 巴尔扎克很奇怪,看了作文,又看了看老太太,问道:“您是孩子的母亲还是奶奶?” “都不是,先生。” “那一定是亲戚?” “也不是。”老太大连连摇头。 巴尔扎克语气肯定地说:“那么,请让我直言相告,看吧,书写潦草,说明态度草率马虎;文句欠通,可见学习很不用功。这孩子今后绝无成就。” “当真吗?”老太太十分惊讶,“巴尔扎克先生,可你现在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啦!你没看出自己的笔迹吗?这可是你当小学生时用的许多本中的一本呀!” “啊,原来是您呀,我可敬的老师!”巴尔扎克满面羞愧地站在老师面前说:“谢谢,真想不到事隔多年,您竟保留着我童年时代的作文本,今天又为我上了深刻的一课。” 老师欣慰地说:“唉,我只感到过去的工作还没干完,今天也算了了一件心事。”‖ 从此,成了名的巴尔扎克无论写作还是待人接物,处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么轻率和武断了。‖ 1.本文已用“‖”分为三段,请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带“...”的一节,你认为哪一句话更能看出巴尔扎克的武断,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画出前后照应的句子。 海滨的夏夜 夜,来临了。是一个非常幽美的海滨的夏夜。

{高中试卷}高二语文试卷单元测试题(A卷)[仅供参考]

20XX年高中测试 高 中 试 题 试 卷 科目: 年级: 考点: 监考老师: 日期:

单元测试题(A卷) 一、选择题(共24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编纂.(zuǎn) 殉.情(xún) 遏.制(è) 寥.寥无几(lióo) B.肖.像(xiào) 芥蒂.(dì) 战栗.(lì) 数见不鲜.(xiān) C.嗜.好(shì) 灰烬.(jìn) 溶冶.(yě) 获益靡.涯(mí) D.哀悼.(dào) 彷.徨(páng) 拘挛.(luán) 臻.于至治(zhēn) 2.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烙印睿智恭颂太平 B.荟萃绝唱义无反顾 C.匍匐显赫愤世疾俗 D.诚挚征兆青春焕发 3.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措.辞(安排、安放)偕.亡(一起)远逾.宋唐(追上、赶上) B.泯.灭(消灭、消亡)宛.在(还,犹)熠熠 ..发光(光耀、鲜明) C.真谛.(意义、道理)灾殃.(祸害)蒸蒸 ..日上(像气一样升腾) D.新颁.(发下、发布)琐.碎(细小)万姓 ..胪欢(万人) 4.下面各句中标点无误的一项是() A.到底哪里是安徒生写作的地方?哪里是他父亲的皮鞋作坊?已经无法弄清了。 B.没有意思硬要说,那是瞎说;意思没有想清楚就随便说,那是乱说;这些都有把话说好。 C.“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并不多见。 D.200毫升的圣38%的盐酸跟足量的大力士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克?(38%的盐酸密度是1.19克/厘米3) 5.依次填入下文中各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美两国保持正常稳定的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亚太地区世界的稳定和发展。处理中美关系要着眼于全球,着眼于21世纪。我们主张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严格遵循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立的各项原则,增加信任,减少麻烦,不搞对抗,中美关系会继续得到改善和发展。 A.既又乃至只有才 B.不仅也乃至只要就 C.不仅还甚至因为才 D.既还竟至只要一定 6.下面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完全是一种息事宁人 ....的态度:“好了,别吵了,她平时对你不错,你不也挺关心她吗? B.只要你能身临其境 ....地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这样求全责备了。

浅析马克思主义金钱观——以《高老头》为例

浅析马克思主义金钱观——以《高老头》为例 发表时间:2018-01-04T13:42:00.477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7年11月作者:田梦林[导读] 巴尔扎克对当时掌握国家命脉、骄奢淫逸的金融贵族和大资产阶级深恶痛绝。 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湖南长沙 410006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科学地揭示了金钱的本质,认为金钱作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应该为人类服务,人类也应当成为金钱的主人,而非奴隶。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表现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类的一切关系统统都被异化了。这一点,在巴尔扎克 的《高老头》这部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关键词:金钱异化现金交易巴尔扎克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一生创作颇丰。早期在律师和公证人事务所实习的经历,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巴尔扎克对当时掌握国家命脉、骄奢淫逸的金融贵族和大资产阶级深恶痛绝。因而能够以辛辣讽刺的笔触,写出巴黎社会的面貌。而作为《人间喜剧》序幕开端的长篇小说《高老头》,则被公认为这部巨著的奠基之作。 《高老头》整部小说,由四条线索构成,但在整体的处理过程中,以贵族青年拉斯蒂涅的堕落和高老头的悲惨命运作为全文的两条主线。在小说中,巴尔扎克以其敏锐的视角,为人们勾勒出整个巴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及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世相。本文拟从金钱异化下的欲望、亲情、爱情、友情四个角度来进一步揭示悲剧人物及其命运的成因。 一、金钱异化下的欲望 法国作为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十九世纪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影响。在这一波风潮的影响下,当时的人们对于金钱的崇拜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高老头》整部小说的发生背景是坐落在圣日内维新街上的伏盖公寓。小说的主人公高里奥,早年是一个普通的面条司务,但是法国大革命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转机:革命中,他机警灵便,盘下了东家的铺子,采取投机等手段发了大财,几年间,便由一个普通的面条商变成了拥有百万资金的大富豪。马克思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7.]高老头按照资产阶级的法则发家致富,靠投机倒把大发横财,成为资产阶级的暴发户。然而,最终也成为了金钱、权势和财富的牺牲品。而这家公寓的主人伏盖太太,对于公寓内的房客,她自有一套自己的衡量标准:她按照膳宿费的数目,对各人定下照顾和尊敬的分寸。让伏盖太太另眼相看的,是住在二楼的房客高里奥。高里奥刚搬来时,过着的富足生活,让伏盖太太赞赏不已。她尊敬的称呼他为高里奥先生,甚至动了再嫁的念头。而一旦计划失败,她便变着法地报复高老头。 让高老头牵肠挂肚的两个女儿,则过着奢侈的生活。为了进入上流社会做贵族太太,大女儿阿娜斯大齐,便恳请父亲把她嫁给了特雷斯多伯爵;而二女儿但斐纳,则嫁给了银行家纽沁根。为了满足自己无止境的享乐欲望,两个女儿对父亲变相压榨,在父亲资产丰厚时,女儿女婿都很尊敬他,高老头也受到了极端的奉承体贴,这让高老头洋洋得意。而一旦被榨干吃尽,做父亲的则被一脚踢开,直至惨死。两个女儿原始欲望的遮羞布,真正爱的只是金钱,而非父亲。 没落的贵族青年拉斯蒂涅,在初次进入巴黎时,还是个清白老实的穷大学生。可是,在目睹了人性泯灭、道德堕落的世相以后,拉斯蒂涅动摇了,奢侈的欲望开始像魔鬼般咬着他的心。在埋葬了高老头以后,也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 二、金钱异化了的亲情 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披露道:“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柳鸣九.法兰西文学大师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85.]这句话一语道破了资本主义的本质,随着资产阶级地位的不断上升,金钱的作用日益突出,金钱已俨然成为整个社会的轴心,它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个家庭,父女之爱、姐妹情谊,一切都为金钱所操纵。 妻子死后,高老头把全部的痴情转移到了两个女儿身上,最大的乐事只在于满足女儿们的幻想。可是,高老头的无私付出没有换来两个女儿的感激涕零,她们反而变本加厉,不肯承认父亲,当他是垃圾一样扫地出门。而一旦有所需求,她们便再过来舔他的手,导致做父亲的开销日益减少,生活艰难。他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倾尽了全部的心血和慈爱,又在一天内给了他全部的财产两个女儿任凭父亲吃尽当光。最后,柠檬被榨干,便把剩下的果皮扔到了大街上。在姐妹俩的争执中,高老头犯了病,临终前渴望再见女儿一面,可是两个自私成性的女儿,为了参加跳舞会,不惜踩着父亲的身体走过去。高老头直到临终前才彻底觉醒,发出了让人痛惜的感叹:“倘若我有钱,倘若我留着家私,没有把财产全部给她们,她们就会来,用她们的亲吻来舔我的脸!……”[ 巴尔扎克.巴尔扎克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92.]高老头在死后的处境更加凄惨,拉斯蒂涅两姐妹处奔走都一无所获,理由竟是“先生跟太太谢绝一切宾客。他们的父亲死了,悲痛得不得了。”[ 巴尔扎克.高老头.傅雷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92.] 高老头的死,是时代与个人的双重悲剧。他的父爱具有两重性:既有封建宗法观念的成分,又有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的成分。[ 黄俊祥.简论《高老头》中的父爱描写[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1985:103.]是他一手培养了女儿的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最后自食其果,成为了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牺牲品。由此可见,所谓温馨和谐的家庭关系全是靠着金钱来维系的。 而阿娜斯大齐与但斐纳这两个至亲姐妹,用尽心机,几乎反目成仇。在得知姐姐的情夫欠债以后,但斐纳用几乎嘲讽的语气说道:“女人的名誉、家庭的名誉真是太脆弱了!姐姐受到侮辱,我也跟着丢了脸。”[ 巴尔扎克.高老头.傅雷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14.]这还不算,为了一万两千法郎,姐妹俩当着父亲的面吵了起来,最终导致父亲突发脑溢血身亡。 金钱对人的腐蚀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人与人之间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别的关系了。 三、金钱异化了的爱情 巴尔扎克早年债台高筑的经历让他对社会、金钱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在资产阶级人欲横流的现实面前,爱情不堪一击,金钱则成为了唯一的标准。特阿瞿达侯爵虽然天天山盟海誓,实则是在做戏。鲍赛昂夫人也心甘情愿的受他蒙蔽。在阿霍达侯爵看清楚社会的本质后,为了二十万法郎利息的陪嫁,转头去迎娶资产阶级小姐,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他的情妇。鲍赛昂夫人在与资产阶级的角逐中,以失败收场。

巴尔扎克和他的老师

巴尔扎克和他的老师 巴尔扎克是法国著名作家,他成名后,一度过于自信,处理事情有些轻率和武断。有一件事情深深地教育了他。‖ 一天,一位满头银发,拄着拐杖的老太太前来拜访巴尔扎克。一进门,老太太就拿出一本陈旧的小学生作文本递到巴尔扎克的眼前,说:“亲爱的巴尔扎克先生,我想请教你一件事,请你仔细看看这本作文本。”巴尔扎克接过作文本看了起来。老太太接着说:“看完,请你告诉我,这孩子的作文水平怎么样?今后的前途如何?” 巴尔扎克很奇怪,看了作文,又看了看老太太,问道:“您是孩子的母亲还是奶奶?” “都不是,先生。” “那一定是亲戚?” “也不是。”老太大连连摇头。 巴尔扎克语气肯定地说:“那么,请让我直言相告,看吧,书写潦草,说明态度草率马虎;文句欠通,可见学习很不用功。这孩子今后绝无成就。” “当真吗?”老太太十分惊讶,“巴尔扎克先生,可你现在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啦!你没看出自己的笔迹吗?这可是你当小学生时用的许多本中的一本呀!” “啊,原来是您呀,我可敬的老师!”巴尔扎克满面羞愧地站在老师面前说:“谢谢,真想不到事隔多年,您竟保留着我童年时代的作文本,今天又为我上了深刻的一课。” 老师欣慰地说:“唉,我只感到过去的工作还没干完,今天也算了了一件心事。”‖ 从此,成了名的巴尔扎克无论写作还是待人接物,处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么轻率和武断了。‖ 1.本文已用“‖”分为三段,请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带“...”的一节,你认为哪一句话更能看出巴尔扎克的武断,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画出前后照应的句子。 答案: 1.段意:写巴尔扎克的老师用他小时候的作文本给他上了深刻的一课。2.中心思想:表现了巴尔 扎克勇于承认错,知错就改的美德。3.“这孩子今后绝无成就。”4.首句:巴尔扎克是法国著名作家,他成名后,一度过于自信,处理事情有些轻率和武断。尾句:从此,成了名的巴尔扎克无论写作还是待人接物,处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么轻率和武断了。

论点论据结合课件

教师用如何把论据与论点结合起来阐述 1.意义分析法 意义分析法,就是对作为论据引用的概念、学说或主张的意义加以解释、说明或阐发。特别是所引用的论据来源于较难理解的文言文或经典著作中艰深难懂的语句时,运用阐释分析法是十分必要的。意义分析时可由小见大,可从效果、价值、影响等进行高度评价或揭示危害。如: 还有德国总理勃兰特,19世纪80年代访问波兰时,虔诚地跪在被纳粹分子杀害的人的墓碑前。这一跪,不仅显示了德国人民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的忏悔,也跪出了勃兰特高尚的人格魅力。 这一段画线句子就是意义分析,高度评价这种行为。由此可见只有经过意义分析,论据的含义才会更加明晰,读者也才能较容易地从这一寓言中认识到环境是成才的重要因素这一道理,论据的论证力量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示例一:说“小” 现在有不少年青人不愿做诸如打扫卫生、扶老携幼和乘车让座之类的小事,认为这样做算不了什么。我看这类小事并不小。因为不打扫卫生,将会到处垃圾成堆,蚊蝇成群,人们生活和工作在这样的环境里,就不会有健康的身体和愉快的心情;不扶老携幼,乘车不让座,老幼病残者出门就感受不到社会的温暖。 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却关系着千百万人的利益和整个国家的精神风貌。(朝大处——揭示意义) 积极做这类小事,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也是热爱祖国和人民的一种具体表现。(朝深处——揭示实质) 思想支配行动,一个人真心实意地做好这类小事,必须首先想到集体和他人。这样坚持下去,就会逐步培养出热爱集体、关心他人、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质。(朝远处——揭示影响) 反之,一个人如果“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事事处处怕吃一点亏,他的心地就只会越来越窄,为人越来越自私。(朝反面——揭示后果) 2.求质分析法 求质分析法,就是透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一种分析方法。运用此法的关键是准确地抓住蕴涵在论据中的本质的东西。例论证“弄虚作假行不通”观点时,先引述南郭先生的事例,然后分析: “滥竽充数”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充”。

高中语文评课稿15篇

《高中语文评课稿》 高中语文评课稿(一): 听了王老师的《黄英》这一节课,十分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那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一节课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 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 2、从学科特点观: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 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3、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 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4、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 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5、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必须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一 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十分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 6、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带给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 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7、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 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潜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潜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潜力和自主学习潜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 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推荐。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推荐。

阅读理解提及答案

巴尔扎克和他的老师 巴尔扎克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他成名后,一度过于自信,在处理事情上常常有些轻率、武断。有一件事情深深地教育了他。 一天,有一位满头银发,拄着拐杖的老太太来拜访巴尔扎克。一进门,这位老太太就拿出了一本陈旧的小学生作文本递到了巴尔扎克的面前,看了看他说:“亲爱的巴尔扎克先生,我想请教你一件事情,请你仔细地看看这本作文书。”巴尔扎克接过作文本看了看,老太太接着说:“看完后,请告诉我,这孩子的作文水平怎么样今后的前途怎么样” 巴尔扎克看了一会儿作文后,说:“请恕我直言相告。书写潦草,说明态度草率马虎;文句欠通,可见学习很不用功······这孩子今后绝无成就。”“当真吗”老太太十分惊讶地问,接着又讲道:“巴尔扎克先生,可你现在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啦!你没认出自己的笔迹吗这可是你当小学生时用的许多本子的一本呀!”“啊!原来是您啊,我可敬的老师!”巴尔扎克满面羞愧地站在老师面前说,“谢谢,真想不到,事隔多年,您竟保留着我童年时代的作文本,今天又为我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这位老太太望着眼前的学生,欣慰地说:“唉,我只感到过去的工作还没干完,今天也算了却了一件心事。” 从此之后,成了名大巴尔扎克无论写作还是待人接物,处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么过于自信和武断了。 问题: (1)“唉,我只感觉过去的工作还没干完,今天也算了却了一件心事。”这句中的“一件心事”是指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太太是位_______________的老师。 (2)请根据短文内容从文中选取恰当的词语做短文的题目,并写出你这样选取的理由。 题目: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让巴尔扎克知道处理日常小事都不要像以前那么过于自信和武断了 善教,教学有方,高尚 (2)巴尔扎克和他的老师 理由:巴尔扎克通过他的老师对他说的话而改变了自己,所以巴尔扎克的成功来源于他的老师,所以要取巴尔扎克和他的老师。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夺冠卷

五年级下册 期末夺冠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一、字词万花筒 1、看拼音写词语。(10分) diàn jìzhòu rán xiāo sèxiàng jiāo tǎn tè ( ) ( ) ( ) ( ) ( ) ké sou mógūfēnɡyù zhǎn xīn zhèn hàn ( ) ( ) ( ) ( ) ( ) 2、下面一段话中有6处错误,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吗?(6分) 我国南方有一个美丽的城市——香港。她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世界的东方,被各国人民誉为《东方明珠》的美称;夏天的香港是风景优美而又另人神往的季节,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在这里禁情享受南海之滨的美丽风光。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肆无忌惮魂牵梦萦垂诞欲滴遮天蔽日 B、不由自主美不胜收交相辉映舍生忘死 C、浴血奋战悬涯峭壁惊涛骇浪口干舌燥 D、嵩山峻岭怪石嶙峋歇斯底里婀娜多姿 4、按要求写成语。(4分) 五湖四海(含数字)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普普通通(AABB式)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天.崩地.裂(含反义词)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傻傻地(AAB式)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点兵选将填关联词。(6分) 虽然……但是……不是……也不是……既……又…… 宁可……也不……无论……都……因为……所以…… (1)()父亲喜欢吃小螺蛳,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也同样爱吃。

从巴尔扎克看写作中地忠实性、真实性与典型性

从巴尔扎克看写作中的忠实性、真实性与典型性 提起巴尔扎克,就不得不提到批判现实主义。在西欧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它是特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 “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术语,是后人概括出来的。法国的蒲鲁东(1809-1865)在《艺术的社会使命》一书中,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的”论断,但他对批判现实主义的提法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高尔基指出“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批判一切现存的事物倒是容易,但除了肯定社会生活以及一般‘存在’显然毫无意义以外,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曾经在欧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成了批判现实主义力所能及的最高成就。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之所以成了批判现实主义力所能及的最高成就,跟他对批判现实主义所遵循的文学创作原则有着精辟的理解密不可分。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等论著中,要求艺术家应忠于作家法则,辩证地处理好细节真实与本质真实的关系,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法国社会的历史。巴尔扎克的这些论断充分表达了他创作的基本原则,而读完《人间喜剧》,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巴尔扎克写作中的忠实性、真实性和典型性,下面我就以《人间喜剧》为例来谈一些我的读后感。 1.忠实性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要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立场来看待事情,作家当然也不例外。然而一个作家是否能超越自己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来从一个完全陌生而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直接决定了他的创作是否忠实于历史。而只有真正忠实于历史和事实的作品才会永远处于不败之地,那些以狭隘的阶级观点来创作的艺术作品都不可能拥有长久的生

高中语文 巴尔扎克葬词导学案

巴尔扎克葬词 《巴尔扎克葬词》导学案 【知识链接】 一、雨果简介 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二、巴尔扎克简介 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是由九十多部长、中、短篇小说组成的《人间喜剧》,可分三大类:第一类《风俗研究》是最重要的部分,作品最多,又分为六个场景:一、私人生活场景,代表作为《高利贷者》《夏倍上校》《高老头》;二、外省生活场景,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幻灭》;三、巴黎生活场景,代表作为《纽沁根银行》《贝姨》;四、政治生活场景,代表作为《一件恐怖时代之轶事》;五、乡村生活场景,代表作为《农民》《乡村医生》;六、军队生活场景,代表作为《朱安党人》。第二类《哲学研究》,代表作为《驴皮记》。第三类《分析研究》,包括《婚姻生理学》《夫妇纠纷》等。 《人间喜剧》是“社会百科全书”,以2 400个人物形象展示了19世纪前半期整个法国的社会风貌,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生活画面,描绘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金钱支配整个社会生活的情景。尽管作者把革命前的贵族社会看作“模范社会”,将自己的“全部同情”倾注于贵族阶级,但他不得不看到贵族不可能有更好的命运,逃避不了“注定要灭亡”的结局。他还看到自己“政治上的死对头”──共和党英雄们的远大未来,不加掩饰地赞赏他们。《人间喜剧》是法国文学史上规模空前宏伟、内容空前丰富的现实主义作品。 【学习过程】 一、重点字词整理: 显赫.佼.佼者琐碎 泰然自若游刃有余熠.熠发光 鼎鼎大名睿.智 二、诵读课文,尝试理清文章的脉络: ()——评价——()

四年级阅读训练6-训练

四年级阅读训练写人篇 姓名 训练6(46分)巴尔扎克和他的老师 巴尔扎克是法国著名作家,他成名后,一度过于自信,处理事情有些轻率和武断。有一件事情深深地教育了他。 一天,一位满头银发、拄着拐杖的老太太前来拜访巴尔扎克。一进门,老太太就拿出一本陈旧的小学生作文本递到巴尔扎克的眼前,说:“亲爱的巴尔扎克先生,我想请教你一件事,请你仔细看看这本作文本。”巴尔扎克接过作文本看了起来。老太太接着说:“看完后,请你告诉我,这孩子的作文水平怎么样?今后的前途如何?” 巴尔扎克很奇怪,看了作文,又看了看老太太,问道:“您是孩子的母亲还是奶奶?” 都不是,先生。” “那一定是亲戚?” “也不是。”老太太连连摇头。 巴尔扎克语气肯定地说:“那么,请让我直言相告,看吧,书写潦草,说明态度草率马虎;文句欠通,可见学习很不用功。这孩子今后绝无成就。” “当真吗?”老太太十分惊讶,“巴尔扎克先生,可你现在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啦!你没认出自己的笔迹吧?这可是你当小学生时用的许多作文本中的一本呀!” “啊,原来是您呀,我可敬的老师!”巴尔扎克满面羞愧地站在老师面前说,“谢谢,真想不到事隔多年,您竟保留着我童年时代的作文本,今天又为我上了深刻的一课。” 老师欣慰地说:“唉,我只感到过去的工作还没干完,今天也算了却一件心事。” 从此,成了名的巴尔扎克()写作()待人接物、处理日常小事()不再那么轻率和武断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6分) 亲戚.()潦草.()欣慰.()轻率.() 2、给最后一自然段的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9分) 3、巴尔扎克为什么会问老太太是孩子的母亲、奶奶还是亲戚?(6分) 4、“老师欣慰地说:‘唉,我只感到过去的工作还没干完,今天也算了了一件心事。’”“一件心事”指什么心事?(6分)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请简单地叙述一下。(9分) 训练7(54分) 白雪塑像

课件《巴尔扎克葬词》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巴尔扎克葬词》教学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程的先进理念,依托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围绕构建和谐课堂的根本要求,进行本教学设计。旨在规范课堂教学,彰显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确立并运用自主、协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为之奠定“可持续发展”的人生基础。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法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写给同时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追悼词,作为一篇演讲词,本文在字词的理解上也许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但要真正完成单元教学目标所说的:鉴赏文中表现的情和理,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这却是要以全面了解这两位作家尤其是巴尔扎克的作品及各方面评价为前提的,而我们高二学生的现状是以前很少甚至从来没有接触到过他们,这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熟悉悼词的文体特征,具备良好的文本鉴赏能力与信息处理素养。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风格及文学史地位。 2、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特点,品味哲理性语句的含义与感情。 3、比较阅读,领会雨果高尚的人生观、生死观。 五、教法学法 基于上述情况,我把大纲规定的两课时做了如下的安排:课前,先布置一个预习作业,要求回去查找有关两位作家的材料,第一课时,我把他们带到阅览室,把我找到的一篇雨果的《乔治桑追悼词》给他们阅读,要求在里面找出关于作家生死观的句子并作好记录,自由阅读读本上的《巴尔扎克之死》,并自由交流自己找到的材料。第二课时,以研究探讨的方式来学习课文。 六、媒体选择 多媒体、幻灯片 七、教学程序 1、学习课文之前,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导入:

出示下面两段话: (一)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梦李白》) (二)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雨果:《巴尔扎克葬词》) 要求学生在仔细品味之后,用合适的感情来作朗读处理,并讨论两段话的异同。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前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写给同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悼词,而后者是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写给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葬词,由于两位作家风格不同,必然的就会引发世界观的不同,生死观的不同,这将有利于本文的具体学习。 结论:前者:低沉、悲痛 后者:昂扬、激越 然后便可引入课题。 2、由于这是一篇演讲词,我们可以尽量让学生感受一下追悼会的气氛,以便于分析感情思路,所以一开始,我们可以安排一个情境朗读,具体做法是配上哀乐作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划出能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及评价性的句子。 3、读完之后,学生讨论分析出一条感情线索: 震惊——悲痛——惋惜——赞扬 这个环节可以让他们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来分析。 4、接着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部分,即运用手头材料进行探讨评价性的句子。 由于本文牵涉到的评价比较多,所以我们可以事先给他们一个框架: 概括性评价 作品评价:整体评价 文学评价 历史评价 有了这个框架,学生就可以利用手头的材料对课文中的具体句子作深入地品味,比如巴尔扎克的文学语言艺术,巴尔扎克小说的社会历史意义等等。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独立自主的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