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疗法概述

运动疗法概述

运动疗法概述
运动疗法概述

神经系统疾病的运动疗法概述

一、运动疗法(Kinesiotherapy /Therapeutic Training)定义

运动疗法是依据生物力学、人体运动学、神经生理与神经发育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利用力学的因素对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与训练,达到保持、重新获得功能或防止继发丧失功能的治疗方法,是物理治疗中最核心、最基本、最积极的治疗方法。其作用包括:改善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等组织的血液循环、代谢和神经控制,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提高肌力、耐力、心肺功能和平衡功能,改善关节活动度、放松肌肉、纠正躯体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运动疗法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疗效明显,是神经系统疾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促进功能恢复与重建的临床康复中是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对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重要的治疗作用。运动疗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主要适应于以下方面的神经系统疾病,如偏瘫、截瘫、脑瘫、脑外伤后遗症、周围神经损伤、帕金森氏症、多发性硬化、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主要问题有明显疗效,如肢体瘫痪、平衡差、无行走能力、功能独立性丧失和眼部受损等,特别是运动功能方面的障碍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受限,因此,运动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章主要介绍运动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二、运动疗法的作用机制

运动疗法是利用最常见的生理性刺激,对多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使机体为适应运动的需要,调整和重塑组织功能。运动疗法通过神经反射、神经体液和生物力学作用等途径,对人体的局部和全身功能产生相应的影响和改变,改善原来失调的机体状态。其基本作用机制是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增强心肺和呼吸功能,并维持和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新的代偿机制形成。

(一)运动疗法对心血管的影响机体在参加运动时将引起心血管系统复杂的调节作用,调节幅度的大小将取决于参与运动的强度。运动疗法对心血管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加对肌肉运动时氧和各类物质的输入以及各类代谢物质的排出。

Gurncy等报道脊髓损伤患者经过12周的踏车和手臂摇车训练,峰值吸氧量(VO2 peak)显著增加。但停止训练后,VO2 peak和最大运动负荷显著降低,这

表明脊髓损伤患者应坚持训练和运动,通过运动疗法改善心血管功能。

(二)运动疗法对肺功能的影响肌肉参与运动时,呼吸频率会产生变化,肺通气量也随之变化。随着运动负荷的加大和通气量的加大,吸氧量同时增加。超过无氧阈时,无氧代谢产物即酸性产物经血液中的缓冲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为排除较多的二氧化碳,通气量即增多。当运动在一定的负荷量下进行时,运动开始时摄氧量很快增高,达到稳定状态时即维持在相当的水平,运动停止后缓慢下降直至安静水平。

高位脊髓损伤患者的呼吸功能障碍影响运动功能的恢复,通过运动疗法如呼吸肌训练和全身有氧训练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障碍。Silva等研究了12例脊髓损伤患者和12例正常人双上肢进行有氧训练时对通气肌耐力的影响,结果发现训练后,患者通气功能和通气肌耐力明显增加,与正常组水平接近。另一研究报告发现,高位脊髓损伤患者经过8周的呼吸肌肌力训练,肺活量提高8%±4.36%,功能性残气量增高15% ±5.96%,同时,呼吸困难程度减轻了43% ±21.30%。(三)运动疗法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运动疗法是中枢神经系统最有效的刺激形式,日常生活中的任何运动均可导致向中枢神经提供感觉、运动和反射性传入。反复多次学习、刺激是条件反射的综合反应,随运动复杂性的增加,大脑皮层将建立暂时性的联系和条件反射,神经活动的兴奋灵活性和反应性都得以提高。

据文献报道,运动疗法对缺血性脑梗塞患者在改善感觉、运动和行为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疗效。一些基础研究也表明,运动疗法可激活脑梗塞大鼠大脑梗死灶周围和对侧相应皮质神经元功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Ding 等认为,运动训练可增加脑梗死区的微血管数量, 以及神经再生相关因子NGF、BDNF 水平,从而加快神经修复。Matteis 等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的研究发现, 患侧上肢的关节分别进行被动活动与主动运动时, 对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增加值是相同的, 提示脑卒中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可以促进脑功能的恢复。运动训练可以促进脑梗死大鼠的运动能力和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 其机制可能在于运动促进了大脑相应区域的突触结构和传递的可塑变化, 使神经系统发生功能重组和代偿。因此,运动疗法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运动疗法种类和方法

运动疗法包括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两方面。

(1)主动运动(active movement):指患者主动以肌肉收缩形式完成的运动。运动时既不需要助力,亦不用克服外来阻力的一种功能运动,如关节的运动、肌肉力量的训练、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等。它是运动疗法的主导方法,更是康复治疗的基础。此方法对肌肉、关节运动功能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作用。主动运动是患者在主观感觉下,根据疾病恢复的需要,进行单关节或多关节、单方向或多方向的运动。运动的速度和幅度可随需要进行调整。主动运动又可分为等张运动、等长运动和特殊主动运动(传递神经冲动)三种类型。等长运动(isometric movement),又称静力性肌肉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之间的距离无变化,其肌纤维长度基本不变,亦不发生关节运动,但肌张力明显增高,等长训练是增强肌力的最有效的方法,适用于关节不能活动,但需要锻炼肌肉力量的情况下,如肢体骨折处于固定期,采取这种运动不会引起骨折错位,还可用于因肌肉无力而不能完成关节运动的情况;等张运动(isotonic contraction)指在有阻力的情况下进行的肌肉收缩,收缩过程中肌张力基本保持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的运动;包括以下类型:向心性收缩(concentric contraction)和离心性收缩(eccentric contraction);传递神经冲动是患者试图运动肌肉的一种练习,能促进肌肉的神经支配功能恢复,广泛应用于偏瘫、截瘫和周围神经损伤后丧失功能的肌肉。一般与被动运动配合应用,能有效地促进主动运动的恢复。

(2)被动运动(passive movement)是指借助外力,如他人、患者健肢或器械的力量,来帮助肌肉和关节作被动练习,以恢复其功能,如牵引、按摩、关节松动手法、肌肉牵拉等。通过适当的关节被动运动,可保持肌肉的生理长度和张力,保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主要适应于肌痉挛或肌肉瘫痪引起的关节活动障碍的患者,在神经功能恢复前应及早进行关节的被动运动。被动运动一般应在无疼痛范围内进行,动作要缓慢,逐渐加大活动度,使患肢关节做由小到大范围的被动活动,严禁暴力动作。

四、常用的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常应用于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心肺功能疾患,其中包括:

1.基础运动疗法:

维持和扩大关节活动度的运动疗法;

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运动疗法;

加强平衡能力的运动疗法;

矫正步态的运动疗法;

增强心肺功能和全身耐力的运动疗法等。

2.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神经生理学方法:BOBATH疗法;

BRUNNSTROM 疗法;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ROOD 疗法等。

运动疗法 名解及解答题

主动运动:肌肉主动收缩所产生的运动。 随意运动:运动时没有任何外力(包括手力或机械力)的参与,动作完全由肌肉的主动收缩来完成。 助力运动:运动时动作的完成部分由患者主动收缩肌肉,部分需借助外力的帮助来完成。 抗阻力运动:运动时必须克服外界的阻力才能完成动作。 被动运动:运动时肌肉不收缩,肢体完全不用力,动作的整个过程由外力来完成。 关节松动技术:利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被动活动患者关节,以达到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缓解疼痛的目的。 持续性被动活动:是利用器械或电动活动装置,使肢体能进行持续性、无疼痛、在一定范围内的被动活动。 肌力训练:根据超量负荷原理,通过肌肉的主动收缩来改善或增强肌肉的力量。 主动抑制:在牵伸肌肉之前,患者有意识地放松该肌肉,使肌肉收缩机制受到人为的抑制,此时进行牵伸的阻力最小。 运动治疗的治疗作用: 1.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 2.增强心肺功能 3.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4.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5.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 6.调节精神和心理 关节活动技术 关节活动技术:利用各种方法来维持和恢复因组织粘连或肌肉痉挛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的运动治疗技术。 影响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的因素: 1.构成关节两个关节面的弧度之差 2.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 3.关节韧带的强弱与多少 4.关节周围肌肉的强弱及伸展性

影响关节活动度的主要因素: (一)生理因素 1.拮抗剂的肌张力 2.软组织相接触 3.关节的韧带张力 4.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情况 5.骨组织的限制 (二)病理因素 1.关节周围软组织疼痛 2.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痉挛 3.肌力降低 4.关节本身病变 关节活动技术注意事项: 1.熟悉关节的结构 2.早期活动 3.全范围活动 4.与肌肉牵伸相结合 关节挛缩: 1.关节性挛缩(关节囊、韧带、滑膜等) 2.软组织性挛缩(关节周围软组织、皮肤、皮下组织、肌腱、韧带等) 3.肌源性挛缩①肌肉自身因素(外伤、炎症、变性、缺血) ②肌肉以外因素(痉挛性瘫痪、迟缓性瘫痪、力学因素) 体位转移技术 体位转移: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变为另一种姿势的过程,包括卧→坐→站→行走。 独立转移:指患者独自完成,不需他人帮助的转移方法。 辅助转移:指由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协助的转移方法。 被动转移:即搬运,是指患者瘫痪程度较重而不能对抗重力完成独立转移及辅助转移时,完全由外力将患者整个抬起从一个地方转移至另一个地方。 独立转移的基本原则: 1.水平转移时,两个平面的高度应尽可能相等,尤其是四肢瘫痪患者 2.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的物体应稳定,轮椅转移时必须先制动,活动床转移时应先锁住床的脚轮,椅子转椅时应将其置于最稳定的位置 3.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尽可能靠近,若两者之间有距离,可使用转移滑板 4.床垫和椅面应有一定的硬度,一般是越硬越好,以利患者转移

康复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康复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康复治疗技术课程主要包括《康复概论》、《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言语治疗学》、《临床康复学》、《神经康复学》等,很多内容需要结合实践方能更好的掌握,因此在学习中,需要边学习,边操作,方能更好的掌握,以获得更确实的临床康复经验。 第一章康复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康复的概念 2、掌握康复的工作内容 3、掌握康复的发展史 教学内容 1、康复的内容 2、康复的治疗过程 3、康复的发展史 第二章物理治疗学 第一节运动疗法概述 目的要求 1、掌握运动疗法的定义 2、了解运动疗法的分类 3、熟悉运动疗法的内容 4、熟悉运动解剖学基础 5、熟悉运动生理学基础 6、掌握肌肉收缩的不同方式 7、熟悉运动代谢基础 8、掌握运动疗法的常用运动方式 9、熟悉运动疗法的生理作用 10、掌握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 11、熟悉运动疗法应注意的事项 12、熟悉运动疗法的禁忌症 13、熟悉运动处方的项目 14、熟悉运动量控制的内容 15、熟悉运动疗法应用的基本原则 教学大纲 一、运动疗法的定义 1、运动疗法的定义 2、运动疗法的分类 二、运动疗法的内容和分类 1、常规的运动疗法 2、神经生理学疗法 3、运动再学习 三、运动疗法的基础

1、运动学基础:运动解剖学基础、运动力学基础 2、运动生理学基础:肌肉的理化特性、肌肉的收缩形式、肌肉的协同作用 3、运动的代谢基础:肌肉收缩的能量供给、运动中气体交换的两个重要指标、对训练的代谢反应 四、运动中常用的运动方式 1、被动运动 2、主动运动:随意运动、主动助力运动、抗阻运动 3、牵引 五、运动中的生理及治疗作用 1、生理作用:心脏、骨骼肌、骨和关节、血压、肺、血脂质、其他 2、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 六、运动疗法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禁忌 1、临床应用 2、运动疗法中应注意的事项 3、运动疗法的禁忌 七、运动处方 1、运动治疗项目:耐力性项目、力量性项目、放松性项目、矫正性项目 2、运动治疗量:运动治疗强度、治疗频率、治疗持续时间、 3、注意事项 第二节常规的运动疗法 目的要求 1、掌握关节活动基础 2、掌握主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的具体方法 3、掌握被动运动具体训练方法 4、掌握不同关节的关节活动具体方法 5、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概念 6、了解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 7、掌握关节松动术的基本手法 8、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手法分级标准 9、掌握关节松动术手法应用的选择 10、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 11、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操作程序 12、掌握人体主要关节的关节松动术的具体操作 13、掌握软组织牵伸的概念 14、掌握被动牵伸的种类及操作 15、掌握主动抑制的概念和方式 16、掌握肌肉牵伸的目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17、掌握肌肉牵伸的程序 18、了解牵伸的局部放松技术 19、掌握人体主要肌群的牵伸技术 20、掌握肌力的概念 21、熟悉影响肌力的因素

运动康复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教学提纲

运动康复学专业综合 《运动解剖学》:细胞和细胞间质、组织、运动系统总论、运动系统各论、体育动作解剖学分析 《康复评定学》:康复评定学的基本概念、内容、人体形态评定、心肺功能评定、反射发育评定、肌力的评定、关节活动度的评定、肌张力评定、感觉评定、平衡与协调功能的评定、神经电生理检查、步态分析、手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评定、截瘫及四肢瘫评定、偏瘫运动功能评定、 环境评定 《运动疗法学》:关节活动技术、体位转移技术、肌肉牵伸技术、关节松动技术、肌力训练技术、牵引疗法、平衡与协调训练、步行功能训练、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本体神经促进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心肺功能训练、引导式教育 运动解剖学考试大纲 (一)绪论 1.人体的基本构成 2.常用解剖学术语 (二)细胞和细胞间质 1.细胞的大小和形态、细胞的基本结构 2.细胞间质 (三)组织 1.上皮组织 2.结缔组织 3.肌组织 4.神经组织 (四)运动系统总论 1.骨的分类、构造、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发生和发育、影响骨生长的因素、骨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骨的功能、体育锻炼对骨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骨连结 3.骨骼肌分类和命名、构造、工作术语、物理特性、影响肌力的解剖学因素、骨骼肌的配布规律、确定骨骼肌功能的方法、体育运动对骨骼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五)运动系统总论 1.头:颅骨、颅骨的连结、头颈肌的结构与功能 2.躯干:脊柱、胸廓、胸腔的结构与功能 3.上肢:上肢带、肩关节、肘关节和桡尺关节、手关节的结构与功能 4.下肢:骨盆、髋关节、膝关节、小腿骨的连结、足关节、足弓的结构与功能

运动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运动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运动治疗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应用各种形式的主动和被动进行具体操练,以促使病人康复的一类疗法。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能正确理解运动治疗工作的原理,熟练掌握各种运动治疗技术的原理和技巧,并掌握常见疾病的各种运动治疗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掌握运动治疗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 二、掌握运动治疗技术中各种训练技术的操作要点。 三、掌握常见病的运动治疗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学时分配 序号单元学时 理论实践合计 1 运动疗法概论 2 0 2 2 体位转换训练技术 2 4 6 3 关节活动维持与改善技术 4 6 10 4 关节牵引技术 1 1 2 5 增强肌力技术 8 12 20 6 耐力训练技术 2 0 2 7 肌肉牵拉技术 4 4 8 8 关节松动术 10 12 22 9 平衡功能训练技术 2 4 6 10 协调功能训练技术 2 2 4 11 步行功能训练技术 2 4 6 12 呼吸训练技术 1 1 2 13 医疗体操 2 4 6 14 肌肉功能恢复技术 8 10 18 合计 50 64 114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运动疗法的概念和特点,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对人体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2.重点讲授运动处方的概念和制定方法。 3.讲授运动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要求: 1.掌握运动疗法的概念和特点,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对人体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2.掌握运动处方的概念和制定方法。 3.熟悉运动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节体位转换训练技术(理论2学时;实践4学时) 教学内容: 1.介绍体位转换训练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 2.讲授体位转换训练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重点讲授偏瘫、截瘫患者体位转换的训练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偏瘫、截瘫患者体位转换的训练方法。 2.熟悉体位转换训练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了解体位转换训练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体位转换训练技术 第三章节关节活动维持与改善技术(10学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关节的构成和关节活动范围。 2.重点讲授关节的运动方向、运动类型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原则。 3.讲授关节的分类、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与方法。 4.介绍上肢、下肢各关节的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5.重点讲授上肢、下肢各关节被动运动技术。 6.讲授上肢、下肢各关节辅助主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技术。 教学要求: 1.掌握关节的运动方向、运动类型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原则。 2.掌握上肢、下肢各关节被动运动技术。 3.熟悉关节的分类、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与方法。 4.熟悉上肢、下肢各关节辅助主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技术。 5.了解关节的构成和关节活动范围。

第六章 传统运动疗法

第六章传统运动疗法 一、概述 运用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如太极、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运动健身术来进行锻炼,以活动筋骨,疏通气血,调节气息,来畅通经络,调和脏腑,增强体质,达到治病强身的方法,称为传统运动疗法。 中医将精、气、神称为“三宝”,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传统运动疗法通过以意领气,调意识以养神;神能御气,以气导形,调呼吸以练气,以“气行则血行”来推动气血运通,畅流全身;通过形体锻炼、活动筋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如是,则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和,脏腑谐调,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从而增进机体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传统运动疗法对人体器官功能的有利作用: 1、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的营养状况,促进脑细胞的代谢,使大脑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健康,有助于保持旺盛的情力和稳定的情绪。 2、使心肌发达,收缩有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的活力及肺脏呼吸功能,改善末梢循环。 3、增加膈肌和腹肌的力量,促进胃肠蠕动,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滞留,有利于消化吸收。 4、可促进和改善体内脏器自身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脏器的生理功能。 5、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及内分泌功能,从而使人体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6、增强肌肉关节的活力,使人动作灵活轻巧,反应敏捷、迅速。

二、传统运动疗法的特点 传统运动疗法基本可归纳三大特点,: 1、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 无论哪一种传统的运动疗法,都是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养精、练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要点,以动形为基本锻炼形式,用阴阳理论指导运动的虚、实、动、静;用开阖升降指导运动的屈伸、俯仰;用整体观念说明运动健身中形、神、气、血、表、里的协调统一。所以,传统运动疗法的每一招式,都是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 2、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谐调统一 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的配合,即所谓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意守指意念专注;调息指呼吸调节;动形指形体运动,统一是指三者之间的谐调配合,要达到形、神一致,意、气相随,形、气相感,使形体内外和谐,动、静得宜,方能起到养生、健身、治疗的作用。 3、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 传统运动疗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人们在中医养生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使传统运动疗法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源于导引气功的功法加:五禽戏、八段锦等;源于武术的功法如:太极拳、太极剑等。然而,无论哪种功法,运用到养生治疗方面,则都讲求调息、意守、动形,都是以畅通气血经络、活动筋骨、和调脏腑为目的。融诸家之长为一体,则是传统运动疗法的一大特点。 三、运动养生的原则

运动疗法 名解及解答题

主动运动:肌肉主动收缩所产生得运动。 随意运动:运动时没有任何外力(包括手力或机械力)得参与,动作完全由肌肉得主动收缩来完成。 助力运动:运动时动作得完成部分由患者主动收缩肌肉,部分需借助外力得帮助来完成。 抗阻力运动:运动时必须克服外界得阻力才能完成动作。 被动运动:运动时肌肉不收缩,肢体完全不用力,动作得整个过程由外力来完成。关节松动技术:利用关节得生理运动与附属运动被动活动患者关节,以达到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缓解疼痛得目得。 持续性被动活动:就是利用器械或电动活动装置,使肢体能进行持续性、无疼痛、在一定范围内得被动活动。 肌力训练:根据超量负荷原理,通过肌肉得主动收缩来改善或增强肌肉得力量。主动抑制:在牵伸肌肉之前,患者有意识地放松该肌肉,使肌肉收缩机制受到人为得抑制,此时进行牵伸得阻力最小。 运动治疗得治疗作用: 1.维持与改善运动器官得功能 2.增强心肺功能 3.促进代偿功能得形成与发展 4.提高神经系统得调节能力 5.增强内分泌系统得代谢能力 6.调节精神与心理 关节活动技术 关节活动技术:利用各种方法来维持与恢复因组织粘连或肌肉痉挛等多种因素所导致得关节功能障碍得运动治疗技术。 影响关节活动度与稳定性得因素: 1.构成关节两个关节面得弧度之差 2.关节囊得厚薄与松紧度 3.关节韧带得强弱与多少 4.关节周围肌肉得强弱及伸展性 影响关节活动度得主要因素: (一)生理因素 1.拮抗剂得肌张力 2.软组织相接触 3.关节得韧带张力 4.关节周围组织得弹性情况 5.骨组织得限制 (二)病理因素 1.关节周围软组织疼痛 2.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痉挛 3.肌力降低 4.关节本身病变 关节活动技术注意事项: 1.熟悉关节得结构 2.早期活动

运动疗法概论

第1章运动疗法概论 1、概念 运动疗法(physical therapy)是为了缓解症状或改善功能而进行全身或局部的运动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是物理疗法的主要方法之一。 运动疗法是康复治疗技术中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他依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各部功能的现状,利用生物力学的原理,通过患者自身的力量或康复治疗者的辅助操作所进行的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以促进患者各功能的恢复,使患者最大限度的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和运动能力。 二、特点 (1)主动积极治疗 要求患者主动、资源的参加治疗的全过程,通过主动积极锻炼,以促进患者心理障碍和躯体障碍恢复。 (2)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相结合 通过肌肉、关节活动达到局部器官的锻炼,也可通过神经反射和体液调节机制来改善全身的功能状态,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功能康复的目的。 (3)防病和治病相结合 能增强体力和免疫功能,可预防疾病和具体健身益寿的作用。 (4)简便易行 运动疗法可不受时间、地点、设备、器材等条件限制,简便、经济、易行。 3、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一)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形态和功能,运动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提高和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二)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以补偿丧失的功能。

(三)促进器官的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 (四)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通过运动训练可保持和改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灵活 性和协调性。 (五)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功能,如促进糖代谢,增加骨组织对矿物质的吸收。 四、分类及临床应用 根据运动过程中用力的方式和程度,可将运动氛围被动运动、辅助主动运动、自主主动运动和抗阻主动运动,但后三种都有主动用力的形式,亦可大致划分为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两大类。 (一)被动运动 1.概念 由外力作用于人体某一部分所引起的动作称被动运动。一般用于维持正常或增大已受限的关节活动范围、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 2.服务对象 (1)瘫痪(肌力0-1级) (2)关节功能性障碍 (3)需要保持关节活动范围但又不能或不宜进行主动运动的患者。 3.注意事项 (1)明确治疗的目的及顺序 运动方向先做向心性后做离心性,常用于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运动顺序错那个肢体近端至远端,刺激神经和肌肉,有利于瘫痪患者的康复。 (2)舒适自然的体位 (3)运动饿肢体要自然放松 (4)用力应缓慢轻柔 (2) 主动运动 依靠患者自身的肌力进行运动的方法称主动运动,患者肌力在3级以上者,均可进行主动运动,单纯的主动运动一般不给予辅助、也不施

运动疗法题库.

运动疗法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PT:应用力、电、光、声、水和温度等物理学因素来治疗患者疾患的方法。 2.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功能状况,借助治疗器械和(或)治疗者的手法操作以及患者自身的参与,通过主动和(或)被动运动的方式来改善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一中疗法之一。 二、填空: 1.常规运动疗法技术一般包括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运动疗法、增强肌力的运动疗法、增强肌肉耐力的运动疗法、增强肌肉协调能力的运动疗法、恢复平衡功能的运动疗法、恢复步行功能的运动疗法、 增强心肺功能的运动疗法。 2.运动时必须克服外界阻力才能完成的运动,称为抗阻运动;助力运动的完成,部分借助于器械帮助,部分由患者来完成;被动运动是由外力完成的运动。3.运动疗法根据动力的来源分为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 4.被动运动是由外力完成的运动;运动时必须克服外界阻力才能完成的运动,称为抗阻运动。 三、问答题: 1.简述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及临床应用范围。 答:治疗作用 (1)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 (2)增强心肺功能。 (3)促进代偿功能的形式和发展。 (4)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5)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功能。 临床应用范围: (1)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 (2)运动器官疾病如四肢骨折或脱位。 (3)内脏器官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4)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 (5)其他:肿瘤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艾滋病、戒毒后等。 2.简述运动疗法的实施原则。 (1)运动治疗的方案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 (2)制定治疗方案时,应根据患者情况个别对待、明确运动强度。 (3)运动训练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与全身运动相结合。 (4)治疗活动内容要有新鲜感,能调动患者主动训练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 (5)坚持长期训练,不可随意间断,提高训练效果。 (6)治疗中要密切观察病情,看是否有不良反应,是否已达到治疗要求,对不能达到要求的要查明原因。(7)工作中要做好记录,定期总结。

运动疗法对传统护理观念的重大创新

运动疗法对传统护理观念的重大创新 运动疗法,就是通过做各种游戏、做操、炼拳、散步、按摩、社交等等活动,让患者达到身体调节,而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我们国内通常应用在外伤病人伤口愈合后恢复期之“功能锻炼”,可以称作一种“治疗方法”。但是我们很少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进行应用。而国外在多种临床护理实践中、尤其是老年护理过程中广泛应用这种措施和疗法,因为通过各种运动对人体感觉、视觉、听觉的锻炼和刺激,能让患者保持乐观、坚强、健康的最佳精神状态,从而达到很好心理调节作用,消除患者的各种恐惧心理,增强了患者的自信心或生活勇气,让患者更好地配合医生及家属进行各种治疗。这样就把运动疗法的应用范围由单纯而直观的肢体运动调节,扩展到了对患者高级而抽象的心理活动的神奇调节。同时,由于运动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综合性之特点,所以能够融合其他各种治疗与护理方法于一体。(如,心理健康教育、体操按摩、音乐疗法、物理疗法等等。)只要通过安全、有效、科学、合理的组合与安排,就能取得系统性、全方位的高级护理目标。可见,把运动疗法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活动,不仅是对护士护理作用价值的一大提高,也是对护理辅助治疗作用及理念的发展与充实。从而,就能大大提升护士及护理学的临床地位和价值,改变患者对护士的传统看法或认识。 如,用基底刺激疗法护理老年痴呆:这就是运动疗法在护理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在现实生活或临床工作中有些深度昏迷患者,在其家属的诱导、刺激与帮助下,出现了奇迹般的恢复。这说明各种活动通过躯体及心理的双重刺激的确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恢复,有一定的治疗或复活作用。那么一般中枢神经之功能性疾病(如,老年痴呆),同样也可以利用各种“基底刺激疗法”(如,音乐、理疗、按摩、针灸、交谈及游戏等等)进行辅助治疗,达到促进或激活有感知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消除老年患者在情绪、记忆、感觉、心理、思维、行为等方面的异常状态,减轻痴呆症状,让老人在“存在感”“幸福感”中安享晚年。也就是说对残疾人有“人残志不残”之认识,而老年人其实也有“人老心不老”之表现,同样,对婴幼儿也有“人小心不小”的客观行为。俗话说“心病需要心药医”,那么心理、情志调节,就是一种药物调节无法取代的神药奇术。可见,以心理调节为基础的各种动态人体心理活动之护理方法及措施,是临床护理工作中重要而有效的内容。所以,运动疗法,就是对护理学中,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患者心理护理内容与方法的双重突破。从此,护理工作和心理调节不再是简单且枯燥乏味的框架或躯壳,而是有血有肉且丰富多彩的医患互动和治疗技术,同时使护理学的内涵与价值,都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光彩和朝气因此,运动疗法不仅是对传统护理观念向治疗领域的重大创新性引导,也是对未来护理学主要内容与发展方向的重要指示。

《运动疗法学》复习题2

《运动疗法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抗阻力运动:在治疗师用手或利用器械对人体施加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主动地进行抗阻力的活动. 2、助力运动:通常由徒手、健肢或通过滑轮装置等对患肢的主动运动施加辅助力量,兼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特点. 3、肩肱节律:肩关节的运动时各关节间的协调运动,肩肱关节运动时肩胸连接处随之运动,此协调运动称为肩肱节律. 4、体位转移:是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程. 5、牵伸技术:是指拉长挛缩或缩短软组织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伸展性和ROM. 6、关节松动技术:关节松动术是治疗师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被动关节运动. 7、关节的附属运动:是关节在解剖结构允许范围内进行的运动,它不能主动完成,可以通过他人或对侧肢体帮助完成 8、关节的生理运动:是关节在生理范围内的运动,主动和被动都可以完成,是关节活动评定的主要内容,可以完成所有的关节运动形式,如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 9、治疗平面:是一个垂直于一条由旋转轴至关节凹面中心线的平面 10、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 11、肌肉耐力:肌肉耐力是指有关肌肉维持进行某项特定人任务(作业)的能力.其大小可以用从开始直到出现疲劳时以收缩的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 12、离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力小于阻力(外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肉被动地延长,肌肉的止点和起点相互远离 13、向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力大于阻力(外力),肌肉的长度缩短,肌肉的止点和起点相互靠近 14、牵引疗法:是应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并将这一对方向相反的力量作用于脊柱或四肢关节,达到分离关节面、牵伸周围软组织和改变骨结构之间角度或列线等目的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 15、平衡:是指人体无论处在何种姿势,如静止,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的状态下,能自动调整姿势并维持稳定的一种能力. 16、支撑面: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时能稳定的支持身体的重量所依靠的接触面. 17、步行: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人体通过中枢命令,身体平衡和协调控制,涉及足,髋,膝,躯干,颈,臂的肌肉和关节的协调运动,来共同完成正常的步行行为. 18、步态:是指人体步行时的姿势,包括步行和跑两种状态. 19、社区性步行:是指可以借助踝-足矫形器,手杖或甚至不用,可以在室外和所在社区内行走。 20、反射性抑制:是专门抑制异常运动和异常的姿势反射而设计的一些运动模式. 21、Raimiste现象:在仰卧位,健侧下肢抗阻力外展或内收时,患者髋关节可出现相同动作,下肢的这种联合反应。 22、技巧性活动 23、PNF:采取刺激人体组织的各种感受器-本体感觉,来激活共和募集最大量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同时激发其潜力来促进神经肌肉的恢复这种方法简称本体促进法. 24、运动再学习:它以生物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作业与功能为导向,在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一套完整的方法。 25、心功能康复:指应用多种协同的,有目!的各种干预措.施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指导饮食,指导生活习惯,规律服药,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和接受健康教育等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社会生活,预防心血管疾病事件发生。 26、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 27、引导式教育:引导式教育是通过教育(教学)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的异常功能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尤其是通过其特有的“节律性意向”,诱导儿童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儿童能在相互学习情况下相互激励,克服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全面康复的目标。 28、MDT(麦肯基力学诊疗技术):是针对人体脊柱和四肢疼痛和/或活动受限的力学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并应用恰当的力学方法进行治疗的独特的体系 29、强制性运动疗法:在生活环境中限制脑损伤患者使用健侧上肢,强制性反复使用患侧上肢。 30、运动想象疗法: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功能而进行的反复运动想象,没有任何运动输出,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某一活动的特定区域,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功能的目的。 二、简答题 1、简述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常用技术和方法?1)防止关节周周软组织挛缩造成的关节功能障碍2)防止神经肌肉性挛缩造成的关节活动障碍3)防止软组织粘连形成的关节活动障碍 (1).主动运动:用主动运动恢复关节活动,动作宜平稳缓慢,尽可能达到最大幅度,然后稍加维持,以引起轻度疼痛感为度;(2)被动运动;由治疗师或患者自己用健肢协助进行.其对挛缩组织的牵张,活动到最大幅度也宜作短时间维持,应根据疼痛感觉控制用力程度,切忌施行暴力,以免引起新的损伤.(3)助力运动:通常由徒手,健侧或通过滑轮装置等对患肢的主动运动施加辅助力量,兼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特点.(4)关节功能牵引法:按需要扩大活动关节运动方向作持续一定时间的重力牵引,使挛缩及粘连的纤维产生更多的塑性延长,以取得更好的联系效果.在其远端肢体上按需要方向用沙袋

运动疗法学教学大纲--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疗法学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一、内容简介(300字以内,包括编写依据、学时和学分、教学内容和目的、课程衔接关系等)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按照纪树荣主编的《运动疗法技术学》设计,2005年华夏出版社出版,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运动疗法的定义、种类、对象、基本理论、评定、治疗方法以及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并熟悉常见疾病的运动治疗技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操作,使同学们掌握临床运动治疗的方法,并能做到熟练操作。通过实践,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基本操作技能并在临床中灵活运用。运动疗法技术学是研究运动疗法技术的基本理论、常用的各种治疗技术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法的科学,是康复医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二、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 理论教学,我们采取理论讲授为先导,PBL教学为主、模拟演示为辅,灵活借助多媒体、录像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意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空间,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运动疗法学》课程实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进度表,统一

教学内容。统一阅卷和评分标准;阅卷时流水作用,规范阅卷标准。《运动疗法学》课程考试管理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 三、参考教材 四、学时分配

五、具体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运动疗法概论 教学要求 1.掌握运动疗法的概念和特点,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对人体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2.掌握运动处方的概念和制定方法。 3.熟悉运动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常规运动疗法技术 第一节维持与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 教学要求 1.掌握关节的运动方向、运动类型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原则。 2.掌握上肢、下肢各关节被动运动技术。 3.熟悉关节的分类、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与方法。 4.熟悉上肢、下肢各关节辅助主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技术。 5.了解关节的构成和关节活动范围。 6.了解上肢、下肢各关节的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运动疗法概述

神经系统疾病的运动疗法概述 一、运动疗法(Kinesiotherapy /Therapeutic Training)定义 运动疗法是依据生物力学、人体运动学、神经生理与神经发育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利用力学的因素对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与训练,达到保持、重新获得功能或防止继发丧失功能的治疗方法,是物理治疗中最核心、最基本、最积极的治疗方法。其作用包括:改善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等组织的血液循环、代谢和神经控制,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提高肌力、耐力、心肺功能和平衡功能,改善关节活动度、放松肌肉、纠正躯体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运动疗法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疗效明显,是神经系统疾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促进功能恢复与重建的临床康复中是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对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重要的治疗作用。运动疗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主要适应于以下方面的神经系统疾病,如偏瘫、截瘫、脑瘫、脑外伤后遗症、周围神经损伤、帕金森氏症、多发性硬化、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主要问题有明显疗效,如肢体瘫痪、平衡差、无行走能力、功能独立性丧失和眼部受损等,特别是运动功能方面的障碍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受限,因此,运动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章主要介绍运动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二、运动疗法的作用机制 运动疗法是利用最常见的生理性刺激,对多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使机体为适应运动的需要,调整和重塑组织功能。运动疗法通过神经反射、神经体液和生物力学作用等途径,对人体的局部和全身功能产生相应的影响和改变,改善原来失调的机体状态。其基本作用机制是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增强心肺和呼吸功能,并维持和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新的代偿机制形成。 (一)运动疗法对心血管的影响机体在参加运动时将引起心血管系统复杂的调节作用,调节幅度的大小将取决于参与运动的强度。运动疗法对心血管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加对肌肉运动时氧和各类物质的输入以及各类代谢物质的排出。 Gurncy等报道脊髓损伤患者经过12周的踏车和手臂摇车训练,峰值吸氧量(VO2 peak)显著增加。但停止训练后,VO2 peak和最大运动负荷显著降低,这

运动疗法讲解

一运动疗法概述 知识要点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疗法: 2.等长收缩 3.主动不足: 二、填空题 1、年左右,Herman Kabat提出了通过手法训练引起运动单位最大限度得的兴奋,改善运动功能得技术,即为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也是在这一时期,英国得BOBATH夫妇将抑制患者得原始反射,促进正常反应的方法应用于偏瘫和脑瘫得治疗。 2、年通过大量偏瘫患者得临床观察,提出乐偏瘫患者病程变化 的阶段看法,并提出了相应的运动疗法治疗手段。1940-1954年期 间提出了感觉输入对运动反应得重要作用,强调对神经固有感受器和外感受器进行刺激可引起运动功能改善。 3、1954年以后,德国提出对小儿中枢神经性运动功能障碍施行反射性运动模式训练,通过不断地反复刺激,促进反射运动变成主动运动,从而促进患儿得运动功能发育。 4、年,澳大利亚CARR和SHEPHERD提出,强调对偏瘫患者得肢体加强训练, 使之重新恢复运动功能,这一疗法取得了良好得效果。 5、运动治疗根据肌肉收缩形式分类为: 、、。

6、训练用倾斜床又称起立床、倾斜台,其用途于、。 7、平衡板常与配合使用进行平衡训练。 9、用途在于训练上肢支撑能力增强肌力,以便今后完成在床上的身体移动撑起身体,做床椅之间的身体转移,还能持拐行走。 9、运动治疗是根据疾病和病人自身的情况,借助于或的徒手技术,以及参与者自身的力量。通过和运动使机体功能改善。 三、选择题 A型题 C 1.下列哪项不适宜运动治疗( A、神经系统疾病 B、代谢障碍性疾病 C、感染性疾病 D、肿瘤术后 C 2、运动疗法的基本原则下列哪项不正确( A 严格按患者疾病特点,病程,评定结果制定方案 B 运动强度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由易到难 C 运动疗法时间越长,效果越差,故只应短期使用 D 无论什么方式运动疗法都应保证安全 B型题

运动疗法公开教学-授课教案

《运动疗法》 第十六章Bobath技术 说课教案: 1、教学教材 教材选用章稼主编的《运动治疗技术》,为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内容重点突出,图例丰富,理论与实践技能结合紧密,适合大专院校。本次课要介绍的是其中神经生理学疗法的Bobath技术。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掌握Bobath技术的基本观念及操作技术的原理 (2)能力目标:学习Bobath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重难点分析 Bobath技术为进入神经生理学疗法学习的第一项技术,技术观念及原则与以往的常规运动疗法技术不同,应重点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实践技能操作应选取技术动作较明确,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4、教学方法选择 基本理论以讲授法为主,基本技术的操作在课堂演示,板书与PPT相结合。 5、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讲授本次课内容----总结----课后复习题 6、板书设计 分主板、副板及补充板三块。主板书写大标题及二级标题,副板书写基本概念及分类,补充板书写补充内容。 7、学法指导。在本课中将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课后布置思考及练习的复习题以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本次课要求掌握神经生理学疗法的概念,Bobath技术的基本观念及技术分类。 2、熟悉Bobath技术的训练原则,脑瘫及偏瘫患者的基本治疗方案。 3、了解神经生理学疗法的发展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神经生理学疗法的概念,基本技术的概念分类及临床应用 2、教学难点:Bobath疗法的观念,技术原理。 三、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理论内容以课堂讲授为主,技能实践操作以课堂演示结合实验课的练习为主,采用问答等方法进行课堂互动,课后复习题强化重难点记忆,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板书与PPT相结合,重点难以板书再次强化,同时结合PPT的图片及视频进行教学。 四、课时安排:1学时

运动治疗技术

第一章:绪论 1.康复的核心是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评定为治疗服务,治疗是达成康复目标的的必要措施。 2.物理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疗法两部分内容。 3.物理治疗是运用力、电、光、声、水及温度等物理因子来促进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改善功能的一门专业学科。 4.运动疗法是指以运动学、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为基本原理,采用主动和(或)被动的运动,通过改善、代偿和替代的途径,来矫正人体身体、心理、情感及社会功能障碍,提高健康水平的一类康复治疗措施。 5.运动治疗技术的特点:主动参与、局部和全身治疗相结合、防病和治病相结合。 6.运动治疗技术的主要内容:以力学和运动学原理为基础、神经发育疗法和运动再学习疗法、 以代偿和替代原理为基础。 7.运动治疗技术的分类方法:根据肌肉收缩的形式是分类、按运动方式分类。 8.运动治疗技术的治疗原则: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主动参与、全面锻炼。 第二章:关节活动技术 1.关节活动技术是指利用各种方法来维持和恢复因组织粘连或肌肉痉挛等多种因素所导致 的关节功能障碍的运动治疗技术。 2.关节活动技术常用训练方法:主动运动、主力运动、被动运动、持续性被动活动、 第三章:关节松动技术 1.关节松动技术是指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基本技能之一,主要应用于治疗关节功能障碍,如关节活动受限、关节疼痛或关节僵硬等。由于澳大利亚的麦特兰德对这一技术的发展贡献很大,故也称为“麦特兰德手法”“澳式手法” 2.关节松动技术不同的松动速度产生的效应不同,小范围、快速松动可抑制疼痛;大范围、慢速松动可缓解紧张。 第四章:肌力训练 1.肌力:肌力是肌肉在收缩或紧张是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肌肉发挥其生理功能的形式,肌 肉主要是通过对外界做工。 2.按照不同肌力大小分类肌肉的运动方式分类可分为: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抗阻运动、牵伸运动。 3.按照不同肌肉收缩的方式分类可分为等长训练、等张训练和等速训练。 4.肌力训练目的可分为:肌力训练和肌肉耐力训练。 第五章:牵伸技术 1.牵伸技术:是指运用外力(人工或机械/电动设备)牵伸短缩或挛缩组织并使其延长,利 用该技术能明显改善组织的短缩或挛缩状态,以达到重新获得关节着微软组织 的伸展性、降低肌张力,改善或恢复关节活动范围的目的。 2.牵伸方向:牵伸力量的方向应与肌肉紧张或挛缩的方向相反。 3.牵伸强度:牵伸力量必须足够拉紧软组织的结构,但不至于导致疼痛或损伤。 4.牵伸时间:被动牵伸持续时间为每次10-15秒,也可以达30-60秒,然后重复10-20次, 反复使被牵伸肌肉在长度上延伸、局部有紧张牵拉感。每次之间要休息30秒左 右,并配合轻手法按摩,以利于组织修复并缓解治疗反应。 第七章:平衡与协调训练 1.平衡:满足牛顿第一定律,平衡在临床上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动或受 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两类

腰三针、夹脊穴、运动疗法治疗慢性下腰痛疗效对比观察讲解

腰三針、夾脊穴、運動療法治療慢性下腰痛療效對比觀察 梁日安 (香港註冊中醫學會、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博士) 腰三針即腎俞、大腸俞、委中三個穴位,均屬足太陽膀胱經穴。《內經》云:「腰者,腎之府也。」腎藏精,主生殖,所以腰部疾病及生殖系統疾病多從腎論治。腎俞為通腎之俞,別名交蓋,穴近腎臟,為腎氣輸注於背部之處,且與帶脈相聯繫;大腸俞為大腸的背俞穴,大腸傳道之官,有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故該穴能利水祛濕,疏調腸府,通利腰腿,增強腎俞治療腰痛的功效;委中乃足太陽膀胱經合穴,且為血郤,具有疏利膀胱經氣,消絡中瘀滯之功;循經遠取可治「內府」。「腰背委中求」其理論正本於腎與膀胱相表裏的經絡學說,故針刺委中穴可以治療腰背部肌肉的疼痛。作者在過去多年的臨床實踐中,運用腰三針為主,治療慢性下腰痛取得一定療效。為提高臨床可信度,我們按照隨機對照原則設計開展了前瞻性研究,以進一步尋求腰三針治療慢性下腰痛的臨床證據,為其推廣應用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1 一般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來源及基本資料: 本研究所有觀察病例來自香港日安診所,香港浸會醫院中醫診所,共90例。其中男38例,女52例;年齡最大68歲,最小21歲;病程3個月—19年。分為腰三針治療組(A組)、夾脊穴治療組(B組)、運動組(C組),採用亂數字表法分配病例,經均衡後每組各得30例。 1.2 診斷標準:同前 1.3 納入標準: 符合慢性疼痛診斷標準,疼痛主要發生在腰部,無下肢放射痛或痛不過膝,疼痛嚴重程度需要每日服藥至少3個月,無針灸禁忌症。 1.4 排除標準: 有以下一項者即排除。 (1)內臟疾病引起的腰背痛。(2) 脊柱骨折脫位。(3) 脊椎結核。(4)脊椎腫瘤。(5) 椎管狹窄。(6)脊髓病變。(7)隱性脊術裂、椎弓根崩裂。(8)感染性疾病。(9)全身性風濕病變。(10)符合診斷標準但不合作者、持續治療時間不足兩個療程者。 1.5 治療方法 (1)選穴:A組採用腰三針(腎俞、大腸俞、委中)、阿是穴為主穴。B組採用病痛部位夾脊穴及其上下各一個椎體的相應夾脊穴、阿是穴。 (2)針刺方法:同第一節。針灸均每日一次,每次30min,連續10次為一療程。休息3天,做下一療程。共做2個療程後再次評估各項指標。 (3)運動療法:C組採用麥肯基(Mekenzie)力學療法,由專人操作,每次30min,每日1次,連續10次為一療程。休息3天,做下一療程。共做2個療程後再次評估各項指標。 1.6 療效評定 1.6.1臨床療效評定。 臨床治癒:主要症狀及體征消失,能正常工作。顯效:主要症狀及體征大部分消失,基本能

康复科运动疗法的工作流程)

康复科运动疗法的工作流程 1、病人入院后首先由康复医师接诊,然后进行全面细致 的 临床以及康复专科检查,根据病人的病情下达医嘱。2、康复治疗师接到康复医师的医嘱治疗单后,及时到病 房了解病人的基本病情及功能状态。 3、初次评定,对病人身体状态进行专业的功能评定,以 了解病人肢体功能障碍的性质、严重程度,为下一 步制定康复措施提供依据。 4、中期评定,病人治疗一段时间后,治疗师需对病人的 治疗情况进行总结,判断治疗效果以及病人仍然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调整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5、末期评定,病人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行,目的是判定 治疗效果,对仍然遗留的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或改善 的方法和建议。 6、随访,治疗师有时需要对回归家庭的病人进行回访。

康复科常见病的康复治疗流程 针对不同疾病和病人得病时间的长短,应该采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下为不同疾病的患者在得病后的不同时期应该采取的康复治疗方法: 一、脑血管病人的康复治疗 1、脑血管病人的评定内容 运动功能的评定 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肌张力的评定 感知觉功能的评定平衡与协调功能的评定步行能力的评定 言语和吞咽功能的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 的评定 2、脑血管病人急性期的治疗 早期良肢位的摆放 体位转换肢体被动运动维持关节活动度体位的适应性训练, 直立床训练 3、恢复期的治疗病人开始床上运动训练双上交叉上举、翻身训 练,肢体随意运动易化训练、上下肢各关节运动控制训练、 分离运动训练、搭桥训练、坐起训练、坐位及站位平衡训 练、步行前的准备训练、步行训练,步态训练、上下楼梯训 练,肌力及耐力训练,速度与协调性训练 4、后遗症期主要是改善患者异常的动作模式,提高代偿能力, 增强身体的肌力和耐力训练,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

运动疗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疗法: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主要应用物理学中的力学因素)称之为运动疗法,是物理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关节松动术:是治疗关节功能障碍,如僵硬、可逆的关节活动受限、关节疼痛的一门康复治疗技术。 3.协调训练:是指恢复平稳、准确、高效的运动能力的锻炼方法,即利用残存部分的感觉系统以及视觉、听觉和触觉来促进随意运动的控制能力。 4.肌力指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 5.肌肉耐力:指有关肌肉持续进行某项特定任务(作业)的能力,其大小可以用从开始收缩直到出现疲劳时已收缩了的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 6.平衡能力:指人体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的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即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的支持面时,能立即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重新返回到稳定的支持面内,这种能力就称为平衡能力。 二.非名词解释 制动 制动对机体的影响 (一)消极: (1)心血管 血容量减少,心率增加,每搏量下降,血流速度减慢,血栓形成,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由卧位到直立位)。 (2)呼吸 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通气效率降低;坠积性肺炎发生率增加 (3)肌肉骨骼 1.肌代谢障碍:在制动的最初几个小时内,肌蛋白的合成速度便开始下降。 2.肌萎缩 制动可造成废用性肌萎缩,以神经性瘫痪引起的肌萎缩最为明显。肌萎缩速度为非线性的,即制动早期肌萎缩最快,呈指数下降趋势。 快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少超过慢肌纤维。 伸肌萎缩的程度要重于屈肌。 3.肌力下降 由于肌萎缩、支配肌运动的神经兴奋性下降、运动单元募集减少等因素,导致肌力下降。 肌力下降的速度要比肌萎缩的速度快。肌力下降和神经功能障碍又是造成步态不稳和运动协调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4.肌性挛缩 制动会导致肌膜的胶原纤维发生改变,使肌膜硬化、弹性下降。由于肌膜的限制作用,将会使整块肌丧失其伸展性,造成肌性挛缩。 5.骨代谢异常 骨钙负平衡,骨密度降低 (4)内分泌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高;雄激素分泌减少;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甲状腺素和甲状旁腺素分泌增高心钠素早期升高,后期下降;胰岛素和前胰岛素C肽分泌增高 (二)积极影响: 1.有助于减轻局部损伤的疼痛和肿胀,保证损伤组织的自然修复过程。 2.减少在病情不稳定的情况下发生进一步损伤的危险。 2.降低组织和器官的能量消耗,以保护受损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