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元代四大戏曲家分别指谁

(完整版)元代四大戏曲家分别指谁

(完整版)元代四大戏曲家分别指谁
(完整版)元代四大戏曲家分别指谁

元代四大戏曲家分别指谁

在元代,有一批著名的戏曲家,后人称之为元代四大戏曲家,那元代四大戏曲家分别指谁?下面是为你搜集元代四大戏曲家分别指谁,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汉卿大约生于1220-1300年间,字不祥,号已斋,关于其出生地有很多个版本,有人说他是现在的山西运城人,也有人说他是河北安国县人,还有人说他是现在的北京人,人一出名很多地方就会争着要成为其出生地,由此也可见关汉卿的名头跨国历史的长河在今天也确实是够响亮的。

关汉卿生于金末元初,因为元代统治的时间比较短,所以也可以说关汉卿生活元末明初。总而言之关汉卿生存的那个时代确实是处于动荡之中,元朝统治下,将人分为四等,关汉卿就属于低等人的汉人,而且关汉卿还是一个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有着“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可见文化人的地位是相当的低的。同时元朝的统治下的等级制度就已经激化了民族矛盾,社会是相当黑暗的,很多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联合同样处于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开始抗争,可以说从元朝统治开始就一直存在着此起彼伏的反抗朝廷的斗争。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又黑暗的社会,关汉卿感受是丰富的,他将这些感受都诉诸笔端,那个时代造就了一个属于世界的关汉卿。

关汉卿的作品相当的多,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写出了杂剧67部,

小令40多首,套曲十多首,可以说是一个相当高产的戏剧作家,也是一个成功的词曲作者。关汉卿的作品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各个阶层,在其作品中充满着昂扬的战斗精神,让人鼓舞,让人向往幸福的生活。关汉卿的作品已经被译成多国文字,外国人称其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四大戏曲家白朴简介白朴生于1226年,卒于1306年,是元代著名的诗人和元曲家,因为在元曲杂剧上的突出贡献,后人又将他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有《天净沙》、《水调歌头》、《水龙吟》等等。

白朴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和诗人元好问十分交好。在当时,白朴的家庭十分幸福美满,家境优渥。白朴在这样一个家庭出生,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白朴出生没有多久,南京已经被蒙古军所包围,白朴的父亲白华是金朝的一位重臣,每天为国家的存亡而四处奔走,根本无暇顾及白朴母子。后来,蒙古军决定炮轰汴梁城,白华和皇上渡河而走,不得已把妻儿留在汴京,蒙古军攻入城后,抢劫了很多东西,在这次战争中,白朴母子走失了。幸亏元好问将白朴姐弟解救出来,将白朴姐弟带入他家抚养。后来,白朴的父亲投靠了元朝,元好问知道后,便将白朴姐弟带去还给了白华,白朴父子相见抱头痛哭。

政治稳定后,白朴和父亲也安定下来,白朴听从父亲的指导,安心做学问。而白朴在诗歌等方面的造诣越来越高,期间有人提拔他做官但是白朴都谢绝。白朴一生最恨蒙古军的恶行,他写了大量的诗歌

以抒发自己对蒙古军的憎恨之感,这也是白朴不为官的理由。白朴决定寄情于山水之间,白朴一生行走在祖国的山河之中,他以景观为创作基点,写了大量的诗歌、小令、元曲等作品。《梧桐雨》、《墙头马上》都是白朴的杂剧代表作,通过描写曲折的爱情故事,抒发自己的独特感情。

四大戏曲家王实甫简介王实甫,名信德,生于1260年,卒于1336年,元代大都人,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人。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齐名,其最著名的剧作是《西厢记》,流传到今天的杂剧一共有十三种,王实甫很好的继承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艺术,同时也吸收了元代的口头语言,创造了璀璨的元曲词汇,堪称是我国戏曲史上最杰出的“文采派”代表人物。

王实甫是一位著名的剧作家,其代表作是《西厢记》,在《西厢记》中王实甫生动的刻画了崔莺莺、张生和红娘,特别是红娘堪称是女中豪杰。这部戏是从唐代元稹所著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两部作品改编而来的,特别是故事情节与《西厢记诸宫调》情节变化不多,只是在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更加的成功。成为后世交口称赞的一部佳作。

王实甫不仅仅在杂剧上具有非常高的成就,而且还有为数不少的散曲流传下来,无论是杂剧还是散曲王实甫都具有非常高的成就,作品不仅仅语言生动活泼,具有非常高的美感,而且思想也非常的积极向上,具有反封建礼教的先进性,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是具有非常浓烈的进步的思想价值的。王实甫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堪称是当时

的楷模。

四大戏曲家马致远简介马致远是近代著名(元代的)的戏曲作家,写过很多很多的戏曲,被世人号称“秋思之祖”,据东光县志的族谱和东光马氏族谱记载,马致远出生在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马致远年轻时有着“佐国心,拿云手”的思想政治抱负,命运却很捉弄人,不是你想干嘛就可以干什么的,当然也跟当时的政策以及环境息息相关的。尽管他想要功名,可是他的年轻的时候还是很坎坷的,至今都没有当过什么大官差之内的,所以马致远的政治抱负一直没能实现。

马致远到了中年才中进士,然后被分配到浙江省当小官吏,没有几年,职位被调动到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任工部主事。虽然也是为官,可老是调来调去,官位也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离马致远本人的想法实在是太遥不可及了啊。

所以马致一生都是郁郁不得志,漂泊无依,在二十年的生涯里,他看透了世俗的可悲以及人生的耻辱,对政治的各种不满意,就有了“隐居山林其乐悠悠”的念头。当马致远晚年的时候,就过上了很平淡的休闲幽雅的恬静生活,后来也因为自娱自乐而离开人世。

虽然马致远他的为官政治未能得到施展,但是他所创作的曲子,却还都是很不错的,语文课本里就有很多使用了他的词,还有一小部分都是开始必备的题材,现如今,很多不能得知的人都善用他的作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中国戏曲概论

中国戏曲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戏曲的起源 远源:a.宗教仪式、巫觋 b.上古宫廷徘优戏、皮影戏、傀儡戏 近源:a.百戏、散乐、社火 b.参军戏 宗教仪式、巫觋。源自人类的模仿、装扮天性(1894格罗赛《艺术的起源》描述原始部落的装扮活动、远古宗教仪式,也是一种巫术仪式,以猎兽仪式最常见、上古中古时期的宗教仪式)。 1.1上古宫廷俳优戏。上古宫廷俳优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演员。 优戏之始: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夏桀始创优戏 1.2皮影戏 以灯烛弄影于屏壁,借以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因常以羊皮等皮革刻制人形供弄影之用,故称皮影戏。《前汉书》的《外戚传》等史料说明,皮影有可能源自汉武帝时期。 1.3傀儡戏 傀儡戏就是木偶戏,刻木为人形,靠人操纵,以歌舞动作表演故事。开始用于送葬或殉葬,汉代用于娱乐。汉代应劭《风俗演义》“京师宾婚嘉会,皆作傀儡” 。 1.4百戏、散乐、社火 汉代百戏:杂戏、歌舞的总称 隋唐散乐:同上,因其散在村野故称散乐 宋代社火:杂耍、鼓乐、杂戏的统称 1.5《东海黄公》 角抵戏节目;出自刘歆《西京杂记》;陕西关中一带百姓所创;表演时有化妆、道具、场景、人虎搏斗的舞蹈性动作、语言对白、矛盾冲突;标志着初始形态的戏曲审美要素基本形成。 剧情:东海人氏黄公,年轻时练过法术,能够抵御和制伏蛇、虎。他经常佩带赤金刀,用红绸束发,作起法来,能兴云雾,本领很大。到了老年,气力衰疲,加上饮酒过度,法术失灵。秦朝末年,东海出现白虎,自负的黄公仍想拿赤金刀去镇服它,可是法术不起作用,反被白虎咬死了。 1.6《踏谣娘》 出自《旧唐书.音乐志》,河南一带百姓所创,古代的一种曲艺形式,通常和皮影戏在一起表演,流行于民间。“妻悲诉每摇顿其身,故称踏摇娘,后称踏谣娘” 。演员可增至三人,加入个性化的对话和歌唱,形式自由,音乐元素和舞蹈元素大为增强。 1.7参军戏 宫廷俳优由原来的一个人谈笑逗乐,发展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装扮故事的滑稽表演。《太平御览》:后赵时期石勒的参军。后被宫廷用来以羞辱代替刑罚惩治赃官。起先:赃官出场,一优执行嘲弄任务;随后:两优分别扮演赃官和嘲弄者;后来题材扩大,苍鹘、参军。科白戏,滑稽调笑。 2.1初步形态的戏曲 a.宋杂剧和金院本 为什么宋代才产生真正意义的戏曲呢?前朝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了大都市的形

中国戏曲讲稿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元代是中国戏曲成型的时期。中国古代戏曲与印度的的梵剧、古希腊的悲喜剧并成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剧种”,而我国戏曲的艺术形式是保留最完整的。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包括昆曲、京剧以及诸多的地方戏曲,如川剧、越剧、黄梅戏、豫剧、秦腔、评剧等。 【京剧】 京剧在中国戏曲中形成较晚从徽班进京算起,也只有二百多年。 1、京剧音乐:以皮黄腔为主(皮指“西皮”源于秦腔,黄指“二黄”),伴奏乐队称为“场面”,分“文场”(京胡、月琴、小三弦、京二胡、笛、笙等)与“武场”(鼓、板、锣、钹等)。 2、板式:我们经常会说做事情有板有眼的,板眼就是在京剧中标记拍子的方式,在这儿我们插入一个知识点: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在乐曲中有强拍与弱拍之分,二拍子为强、弱,三拍子为强、弱、弱,四拍子为强、弱、次强、弱。而京剧中板就强拍、眼就是弱拍,一板一眼就是二拍子、一板三眼就是四拍子、有板无眼是一拍子,而无板无眼自由拍子。 3、行当:京剧舞台上的角色根据其性别、性格、年龄、职业及社会地位的不同,划分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生: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是扮演女性的角色,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等。 净:俗称“花脸”,一般扮演男性角色,分正净、副净和武净。 丑:又称“三花脸”,多演伶俐幽默或阴险狡猾的角色。 4、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有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文学概论之戏剧(陈太胜北师大)分析

文学概论之戏剧 陈太胜北师大 英语里的戏剧(theatre)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theatron,意为“看的场所”,一个观看事物的地方。在英语中经常与之相提并论的drama一词源于希腊文中的tran,原意是“做”,或“动作”,意为做某件事情,采取某种行动。在希腊人看来,戏剧就是一种摹仿动作的艺术,是再现人的行为的艺术。戏剧作为一种艺术,一般而言是指表演的戏剧,一种活生生的艺术形式,然而,在文学领域中谈论戏剧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个话题,这主要在于,我们不仅可以坐在剧院中观赏戏剧,也可以坐在家中通过一本书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或者是王实甫的戏曲。因此,毫不奇怪,在西方,最早的文学理论著作——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是探讨悲剧的,并且将之作为诗来看待,悲剧作家则被称为“悲剧诗人”。 戏剧在文学的各种体裁中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抒情诗的显著特点是抒发情感,小说的显著特点是一系列事件的富有意义的铺叙,而戏剧则是从舞台表演的效果来确定它的特色的,作为读者阅读的戏剧文学在某种意义上也受制于戏剧本身的这一特点。 一、作为表演的戏剧与作为文学的戏剧 作为表演的戏剧与作为文学的戏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作为表演的戏剧不像小说,是由演员扮演的角色来讲故事,演员的对话、行动构成了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观众在剧院中欣赏一部舞台上表演的戏剧,与作为读者在家中阅读一部小说是不同的艺术体验。通常的情况下,阅读是个体行为(即使是在课堂教学中,读者还是个人在阅读小说,很少受他人影响);而在剧院中,观众往往组成一个集体,一起欢乐、悲伤、叹息、紧张。舞台是亮的,有明暗的灯光变化,而观众席是暗的,观众在黑暗中睁大眼睛看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戏剧表演中有观众与演员的交流。好的演员甚至一边表演一边在观察观众的感受,并能以之把握自己演出的分寸。 一般地讲,一部戏剧是用语言先在纸上写出来的(一般称为文学剧本或戏剧脚本,简称剧本),语言(特别是台词)对于戏剧的确极其重要。然而,戏剧表演并非离不开语言,有时,演员的沉默,欲哭无声的表情更能表现出他巨大的悲伤。观众通过他的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甚至是外在的灯光变化都能感觉到演员的情感。 戏剧表演包含着剧本、导演、灯光、布景、服装、化装、道具、音效等因素,因此,戏剧表演是演员、导演、作家、舞台设计师、服装设计师、化装师等共同合作的成果。

中国戏曲概论(范美霞)

浅谈中国地方戏剧特色 摘要:中国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文化不同,除了京剧以外,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昆曲、评剧、粤剧、湘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分别从起源、特色、艺术、发展现状等多个方面对中国戏剧进行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有利于中国戏剧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戏剧地方特色 中国戏剧是一种蕴含极为丰富的文化现象。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地方戏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因此,充分全面的了解中国各个地方戏剧的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粹——京剧 (一)京剧的起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这“四大徽班“陆续进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二)国粹中的国粹——京剧脸谱 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大的剧种,集合各剧之精华,脸谱完善,谱式繁多,蔚为“大观”。京剧演员个行当都经过化妆,有固定的脸谱有效地表现出人物的品貌、身份、性格、特征。脸谱使人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 脸谱以舞台为第一应用,它的产生源于生活,现于舞台。在看戏的过程中首先一直觉给人深刻印象的正是这些鲜明各异的脸谱造型,

如:蓝脸的多尔礅,红脸的关公,黄脸的典韦,黑脸的张飞,白脸的曹操等。 京剧脸谱不但我国广大人民熟悉喜爱,也逐渐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一提到脸谱就会让人想到京剧,想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脸谱已是我国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事业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旅游市场久打不衰的强项品牌。 (三)京剧独特地位 国粹京剧艺术以其丰厚的内容、完善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它的突破时间空间界限的虚拟化表现方式,从化妆到表演的艺术夸张和写意手法,凝聚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积淀的美学品质和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其所形成的中国特有的东方戏剧艺术体系是完全可以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戏剧艺术体系相媲美的,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是中国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二、昆剧 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一)昆剧特色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中国戏曲大全

中国戏曲大全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中国戏曲种类分类大全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鼓戏、潮剧、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北京曲剧、二人转、二人台、拉场戏、单出头、河北梆子、漫瀚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

山东琴书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地方戏曲具体分布:北京市:京剧北昆西路评剧北京曲剧河北省: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老调哈哈腔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落子西调蔚县秧歌隆尧秧歌定县秧歌四股弦唐剧横岐调、上四调山西省: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锣鼓杂戏耍孩儿戏灵邱罗罗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永济道情戏洪洞道情戏临县道情戏晋北道情戏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孝义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凤台小戏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剧辽宁省:海城喇叭戏辽南影调戏蒙古剧彩扮莲花落吉林省:二人转吉剧新城戏黄龙戏黑龙江省:龙江剧陕西省:秦腔汉调二黄阿宫腔合阳跳戏合阳线戏陕西碗碗腔陕西老腔眉户戏弦板腔陕西道情戏陕南花鼓戏陕南端公戏安康弦子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

审美特征: 一、强烈的现实性 1、语言通俗化、平民化。 中国戏曲按照传统的观点,到宋元时期达到成熟,主要代表就是杂剧和南戏。南戏最初是以一种民间艺术的姿态登上戏曲舞台的,有文人以宋人之词,加上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女顺口可唱,自由亦复自然。 2、表现大众生活,传达百姓感受,引起共鸣。 此类南戏的主要代表作有高则诚的《琵琶记》等。 3、反映社会问题。 北方的杂剧虽然并不像南戏那样深入民间,还有比较规范的“宫调”系统,但是却以反映沉重的社会问题为主流思想,揭露了腐朽的封建思想和社会现实。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贪官污吏、权豪之罪恶的揭露,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思想苦闷的解脱等等,都在元杂剧中得到体现。其代表作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窦娥冤》、《西厢记》等。 进入现代,尤其是解放后,一批反映新中国人民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戏曲也陆续搬上了舞台,成为时代的艺术。 二、虚拟性 通过剧中人的语言,借助观众的联想,构筑特定的景物和环境,“戏随人走”。 西方戏剧重实轻虚,侧重真实自然的舞台表现方法,具有写实性;而中国古典戏曲重虚轻实,讲究虚拟写意的程式表现,具有写意性。 三、程式化 戏曲表演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舞台上不允许有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一切自然形态的戏剧素材,都要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变形、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演唱中的板式、曲牌、锣鼓经,念白中的韵味、声调,表演中的身段、手式、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各种套子,以至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形式等等,无一不是生活中的语言声调、心理变化和形体动作的规律化,即程式化的表现。诸如马鞭一挥就表示上路启程,舞台“圆场”瞬息千里,一支船桨即舟载行人等等,都是“程式化”写意美学的具体表现。 三、“意境”美学 有的学者认为,戏曲的起源应追溯到诗歌产生之初,因为诗歌在产生之初就具有表演性和音乐性。的确,戏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形式上,戏曲的唱词多数直接引用

戏剧概论基本知识精华版第二部分

戏剧概论基本知识(一) 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其中上面的四种艺术形式成为戏剧分类的主要因素或者间接因素)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2、戏剧构成的五要素 这五者是戏剧的“本体性”要素,或称主导要素;其余诸方面,如作曲、舞台美术、音响效果等等,可视为戏剧的附属性要素,或者叫做戏剧的次要元素。如果把戏剧分为“观、演”两端,上述五要素的前三者——编、导、演属于“演”这一段,观众是“观”的这一端,剧场则是将“演”与“观”连接起来的纽带。 3、戏剧的四方面特征:从言说方式,艺术构成方式,艺术运做流程,传播方式四个方面认识戏剧的本质特征。 第一部分:从舞台呈现样式区分 舞台呈现样式这个角度来把握。戏剧可分为: ——表演艺术与语言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变化。

音乐具有决定性的地位。 注意: 3 4、, 肢体语言来表现剧本。 ) 戏曲——表演艺术与多种因素的结合,是中国民族特色的戏剧,具有写意化、程式化、自由化等高度的综合性。 第二部分:从剧情构成内容三要素不同区分 1、情节、性格、思想这三者成为构成戏剧作品内容的三大要素,因其在剧中的所占比重不同,便造成了不同的戏剧类型。 2、传奇剧、通俗剧、佳够剧。此类剧以骑着离奇的情节取胜。 3、问题剧、政治剧、理念剧:都是重思想轻情节与性格。 问题剧:易卜生的四大问题剧:《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 政治剧:三江好》、《最后一计》)和《放下你的鞭子》 4、性格剧和心理剧:分别一情节或思想作为剧情构成的重心。 像一些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喜剧 第三部分:从题材选择的不同区分 1含“革命历史剧”)三个特征:历史的真实性、具有历史主义精神、对当代现实生活的启示性。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再现在舞台上。 2):以真人真事为题材,不能虚构。 两类:以人物事迹为描述对象的传记性纪实剧和事件过程为描述对象的报道性纪实剧。 小知识点: 划分标准: (1)按情节:喜剧、悲剧、正剧

浅谈戏曲的审美特征

浅谈戏曲的审美特征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浅谈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一、概观中国戏曲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戏曲”一词通常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传统戏剧。它最早见于宋元之间文人刘埙《水云村稿》的《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元代多称之为“词曲”、“杂剧”,明清多谓之为“传奇”。现在所称的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 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到:“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句话直接点名了戏曲的两方面的特征:文学性和艺术性。戏曲所讲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而不同于歌唱、书法、舞蹈,更注重的是艺术本身的美感,然而戏曲并非同“口技者”一般再单纯的平铺一个故事,它采用的方式是“歌舞”,正是这种特殊的形式使得中国戏曲也备受国际的关注。 二、中国戏曲中的内容美 戏曲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即戏曲的故事内容和表现形式是戏曲区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杰出之处。戏曲的表演是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感情为目的的,它要求真和美的统一。另一方面,戏曲表演虽然强调生活的依据,但它的表演毕竟是夸张的、写意的,它要靠启发观众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和想像,才能收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欣赏古代戏曲

的时候,我们要把心放在古代去感受封建社会不同于今时的悲欢离合。 以下以本人喜欢的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说明戏曲中内容蕴含的美。 《西厢记》,是王实甫描写的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汤显祖的《牡丹亭》同样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

(完整版)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戏曲虚拟】指用艺术的虚来表现生活的实的过程,是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灵活处理时间、空间。在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晚,以更声表示时间变化等。对自然环境、物体、人物、自然现象等,同样采取虚拟的手法,借助观众的联想来完成艺术创造。戏曲节奏戏曲术语。是使唱念打诸般艺术手段统一的共同要素。由戏曲形体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戏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强的节奏性。它能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 【戏曲程式】戏曲表演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艺术及技术上的格律和规范。它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化妆、服装等都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态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如表演中的关门、行船、跑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更富有表现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所丰富、变化和发展。 【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

生等。 【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净】俗称“花脸”、“花面”。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

中国戏曲概论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戏曲艺术具有着瑰丽无比的美的魅力。她集传统艺术美之大成,含蕴着人物性格的美,戏剧意境的美、舞蹈的美、音乐的美、美术的美、语言的美以及气韵的美,系统全面地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戏曲美学就是在这个博大深厚、源远流长的艺术气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传统。系统地整理戏曲美学思想,探寻古典戏曲美学传统的基本特征,对于红样民族文化传统和戏曲艺术的发展,有着迫切的意义。 古典戏曲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主要是研究古典戏曲中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即研究古人对戏曲的审美本质和审美规律的见解和论述。这些见解和论述又大多体现为古典的戏曲美学范畴和命题,所以古典戏曲美学就是以研究古典的戏曲美学范畴和命题的关联和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在浩如烟海的戏曲理论形态和准理论形态的著作中(包括专著、序跋、评点、笔记、尺牍等),我们看到,历代前人提出许多戏曲审美范畴和论断,诸如:道、理、气、机、神、形、意、趣、味、悟、虚、实、真、假、情、景、化工、画工、气韵、风神、意象、本色、当行等范畴,以及"曲可兴观群怨"、"传奇皆是寓言"、"填词皆尚真色"、"填词需用本色语"、"因物赋形"、"摹情弥真"、"贱相色、贵本色"、"多虚少实,真假相半"、"气和调肃、神凝志一"、"妙在不工而工"等论断。其中有的虽然理论化的程度不够,但已属于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范畴之内。正是这些范畴和论断的产生、联系和发展、转化,构成了我国古典戏曲美学体系。历代的戏曲美学家就是在对戏曲审美的探索中,提出这些范畴和命题,丰富和发展这些范畴和命题,逐步完成了戏曲审美意识的理论化。我们关于古典戏曲美学的基本特征的辨析,就是对于这些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的初步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古典戏曲美学与其母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戏曲审美意识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土壤中,戏曲美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古代哲学作为戏曲审美的理论基础,不仅一些戏曲美学范畴直接来自古代哲学,如:道、理、气、形、神等,都是从哲学延伸到美学,而且戏曲美学中有关审美的本质、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审美方式和审美境界等,都受到古代哲学决定性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由于戏曲虽起源于远古时代,却形成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宋元,先于戏曲形成的各种文艺品种,如诗、词、散文、音乐、舞蹈、美术、小说、曲艺等,多已发展成熟,形成系统和丰富的审美思想,作为综合各门艺术而形成的戏曲艺术,不能不受到各门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事实上,古典戏曲美学的多数审美范畴,大多是自古典诗论、文论、乐论、画论、舞论中引进的。如:意象、意境、趣味等是从诗论引进的,神、形、虚、实是从画论引进的,真与假则来自小说论中。这种情况要求,理解和弄清古典戏曲美学的范畴和命题,必须首先从传统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角度进行,弄清了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基本特征,才可能正确理解戏曲美学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弄清,这些审美范畴和思想被引进戏曲艺术中时,其内涵已经产生的变化,研究它们在戏曲审美方式中所包含的特定意义,从而考察它们及其所构成的戏曲审美体系的独特之点。 古典戏曲美学的内容,大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有关戏曲本体的美学、戏曲创作的美学和戏曲欣赏的美学。戏曲本体的美学主要是探讨戏曲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戏曲创作美学和戏曲欣赏美学,则主要探讨戏曲创作与欣赏过程中的规律性的美学问题。古典戏曲美学与戏曲社

艺术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从广义上讲,艺术也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从广义上讲艺术应当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艺术等)、表情艺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抓哟指音乐、舞蹈着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表情艺术最基本的美学特征是抒情性和表现性。音乐和舞蹈具强烈的节奏性和韵律美。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九交响曲”芭蕾舞剧“天鹅湖”)综合艺术、语言艺术、以及杂技、曲艺、木偶、皮影等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 2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3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模仿说,亚里士多德,所有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游戏说,席勒《美育书简》感性冲动,理性冲动。斯宾塞,人作为高等动物,比起低等动物来有更多的过剩精力。表现说,克罗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直觉即表现”.巫术说,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最早提出。劳动说,希恩尔《艺术的起源》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 艺术的具体社会功能作用:审美认知(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深刻的认识自然、社会、历史、人生)、审美教育、审美娱乐。 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1、以情感人,列夫托尔斯泰听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章即《如歌的行板》感动落泪2、潜移默化,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北朝民歌《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3寓教于乐。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它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普遍性的根本性。如果说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他们一道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那么,架在这两座高峰之间的桥梁就是美学。 道德与艺术的关系:一方面道德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艺术影响道德,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于艺术具有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他对道德观念的评价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现代艺术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艺术与科学基本上是一致的,二者的终极目标都是要揭示真理,并且都要追求和谐对称、多样统一等美得形式。另一种认为艺术与科学史完全对立的,科学的发展会导致机器和技术的统治,从而使工业社会造就出一大批丧失个性的标准化的人,这是与审美和艺术背道而驰的。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1、表现在为艺术提供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2、还表现在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3又表现在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4、更变现在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例如系统论、控制论等观点和方法,已经被运用到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之中,成为某些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观点和方法。 中编 艺术的分类:第一种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雕塑、绘画)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第二种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听觉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绘画)、视听艺术(戏剧)。第三种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等)和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四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实用工艺等)。第五种艺术分类方法是近年来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刚刚兴起的一种最新分类方法,这就是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绘画、雕塑、摄影、工艺、以及现代艺术设计、广告艺术、电影艺术、计算机三维动画、动漫、游戏软件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音乐剧)第六种艺术分类方法是根据艺术的美学原则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即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语言艺术所谓说、剧本等各种体裁。(诗歌、散文、小说)。 【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又总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西方把建筑称为“石头的史书”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园林艺术: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地形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没得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世界三大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提倡文人精神,具有诗意)欧洲园林(皇家园林,人的创造性受东方的影响)阿拉伯式园林(受地域的影响,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中国古典园林分为北方大型的皇家园林和江南小型私家园林两大类型前者圆明园、颐和园后者苏州的拙荆园、扬州何园、上海豫园等。中国园林真正的核心与精华是它的文化美。中国园林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色彩。工艺美术:又称为实用工艺,一般是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一类美术品的总称。工艺美术直接受到物质材料和生产技术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现代设计:从狭义上讲,也被称作为工业设计或工业美术,是从传统的工艺美术事业中发展起来的。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大致包括以下是哪个方面: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 1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 早在2000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实用、坚固、美观“。 2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包括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欧洲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表),以及阿拉伯式园林,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北方大型皇家园林(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和江南小型私家园林(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西园,扬州的何园、个园,上海的豫园等)两大类。 1从总体上讲,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材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感情的艺术。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 2中国画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中国画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第二,中国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第三,中国画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第四,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正是这种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美学理想,形成了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特色。尤其是以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禅宗美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艺术精神。 人们常说“书如其人”,就是因为以文学为对象的书法艺术,由于将形式和内容结合在一起,可以比其他艺术更充分地表现人的精神面貌。颜真卿的行书《祭侄文稿》,是他为追祭以身殉国的侄子所写的一篇祭文,对亲人的悲痛哀思,对奸臣的愤慨怒斥,形成了这篇书法作品特有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则体现出鲜明的自然天性和人格风采,具有浓郁的魏晋风度,笔势流畅,神态飞扬,淋漓畅快,含蓄有味,给人以变化莫测而有法度,清俊典雅而又活泼的美感,真是将艺术家自己人格的风韵与书法的风韵融为一体了。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 《清明上河图》,中国北宋风俗画作品,宫廷翰林院画家张择端。

【精选】中国戏曲资料

3、清代戏剧 《长生殿》取材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恋爱故事。从帝妃之间产生了一点真情的那一刻,杨玉环为卫护自己与李隆基稳定的关系,她妒忌、侦审、吵闹、百般邀宠;而作为天子的唐明皇则是“弛了朝纲,占了情场”。朝纲废弛,又引起了野心家安禄山的叛乱和军民的怨恨。在军士哗变的逼迫下,唐明皇在马嵬坡赐死杨玉环。然而,马嵬之变不是戏剧的结束。此后,洪升把情感的实现寄托到理想的天国。男女主人公飞升仙境,在情悔与梦幻中,爱情最终得到升华与净化。《长生殿》不是简单的爱情剧,它是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诉说众人皆知的李杨爱情故事。帝妃间“真心到底”的海誓山盟与天上人间的不尽思念,是洪升对至情理想的讴歌与悲剧性呼号;与此同时,在剧中展示的社会动乱、民生疾苦的长幅画卷里,又分明寄寓着洪升的民族兴亡感和对帝王“溺情误国”的政治批判。所以,《长生殿》对李杨形象的塑造,赞扬针砭兼而有之。洪升笔下的情,包容着善与否两个对立的方面,这是他和他的作品难以克服的矛盾。 编辑本段主要特色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编辑本段艺术品貌 3、超脱的时空形态

第八章 元代散曲

第八章元代散曲 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和体制 一、散曲的兴起 1、散曲:散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在金元时期兴起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入乐的新诗体。散曲的名称,是相对于剧曲(即杂剧曲词)而言的。元代多称“乐府”、“街市小令”等,“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但专指小令。直到20世纪初,散曲才作为包含小令和套数的完整的文体概念最终被确定下来。(明中叶后散曲已包含有小令和套数,20世纪初吴梅、任讷等曲学家的一系列著作最终确定) 杂剧有曲词、有宾白、有科介,是专在舞台演出的艺术;而散曲则没有宾白科介,是用以清唱的。早期散曲与杂剧中的曲词一样,都是配乐的歌词,但是不具有表演内容,因此属诗歌范畴。 散曲在当时称为乐府,如杨朝英所著《大平乐府》、无名氏所著《乐府新声》、《乐府群玉》等,都是散曲集子。到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方有散曲之称,但单指小令,跟我们今天用来兼指小今和套数又不尽相同。 2、散曲的兴起 词的衰微:散曲和词一样,都是来自民间的合乐歌唱的长短句。词发展到南宋时期,在文人手里变得典雅化,文辞韵律华美而内容空虚,逐渐走向衰落。而民间的“俗谣俚曲”,却因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结合而得到发展。 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宋金对立时期,北方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乐曲与汉族北方地区慷慨粗犷的民间歌曲相结合,产生了散曲这种新的诗歌形式。开始在民间流传,以后又传到知识分子中间,特别受到为瓦肆勾栏艺人写作的书会才人的重视和热爱。 可以说,散曲是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文学形式推陈出新的结果。 二、散曲的体制 散曲的主要形式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 1、小令也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于唐代的酒令。单

0841《艺术概论》网上作业及答案

0841《艺术概论》网上作业及答案

第一次作业 1:[填空题]戏剧角色名目繁多,大致分四 类、、、。 参考答案: 旦、末、净、杂 2:[填空题]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 价值和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参考答案: 文化、审美 3:[填空题]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 和。 参考答案: 彩陶纹饰、岩画 4:[填空题] 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 参考答案: 物质媒介 5:[填空题]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它产生的时代上自初期 ( 公元前 11 世纪) ,下至春秋中期 ( 公元前 6 世纪) ,最后于春秋时代汇编而成。 参考答案: 《诗经》、西周

6:[单选题] 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作者是()。A:穆索尔斯基 B:鲍罗丁 C:米约 D:里姆斯基 参考答案:B 7:[单选题] 国画又称之为()。 A:版画 B:水粉画 C:油画 D:水墨画 参考答案:D 8:[单选题] 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是()。 A:形体 B:比例 C:空间 D:色彩 参考答案:C 9:[单选题] 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的作品。

A:卫协 B:石涛 C:李政道 D:顾恺之 参考答案:D 10:[单选题] 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 A:实践活动 B:精神意识 C:情感需要 D:生活娱乐 参考答案:A 11:[论述题]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 ( 1 )艺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 ( 2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表现在: 第一,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第二,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第三,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第四,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12:[论述题]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第二,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13:[填空题] 中国戏曲具有自身的审美特征。尤其是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戏曲是在民间艺术的土壤里发芽生根的。歌舞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据《书经·舜典》记载,我们的祖先在庆贺打猎收获时,会披着各种兽皮在用石器相互击打出的节奏中跳着、唱着,欢庆胜利的成果。到了春秋时代,歌舞成了欢庆丰收、庆贺战争胜利、祭祀神灵、驱魔禳疫等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戏曲艺术的另一个源头是装扮表演。《史记·滑稽列传》中优孟模仿孙叔敖的表演,可以看做一个宫廷讽刺喜剧。从《北史·柳彧》的记载和新疆唐墓出土的歌舞戏《踏摇娘》泥塑看,除具备以歌舞演故事的特点外,在化装方面亦采用了面具、假扮等艺术手段。 戏曲艺术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武术。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角抵戏到了汉代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带有戏剧色彩,如《西京杂记》所记载的角抵戏《东海黄公》、《黄帝战蚩尤》。 戏曲形成的最初形式是杂剧。所谓杂,有将各种技艺杂合在一起的意思。宋杂剧代表剧目之一《目连救母》,就是一个脱胎于民俗活动的节目。当时北宋都城开封的艺术家们以佛经中目连救母的劝善故事为纽带,将民间的说唱、装扮、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在中元节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此后,七夕至中元节举办盂兰盆会,演目连戏成

了各地的一种传统习俗。 戏曲形成后,伴随着各种民俗演出逐步成熟和发展起来,产生了300多个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民俗为戏曲艺术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戏曲艺术又为民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1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2、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3、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元代的戏剧叫元杂剧。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灿、名作如云。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像做文章讲究起承传合一样。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序幕”。元杂剧在艺术上是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形式。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一个套曲。全套只押一个韵,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念白部分受参军戏传统的影响,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将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统一起来,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的艺术成熟和完善。梨园领袖关汉卿不满于黑暗社会的压抑与摧残,关汉卿长期“混迹”在勾栏妓院。在戏剧天地纵横驰骋,发挥着自己的心智和才能。他自称是“普天下郎君领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