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史笔记

电影史笔记

电影史笔记
电影史笔记

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

学习资料 2009-09-23 19:19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闵大洪

传播媒介对社会发展及对人的观念、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这通常是传播研究的一个重点。然而,社会的发展变革对传媒的使用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也是巨大的,二者之间呈现互动关系。纵观当代中国(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传媒的发展历程,至1958年电视开播,完成了今

天被视为传统媒体发展的历程。

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在1981年8月12日推出该公司的第一部个人电脑IBM5150后,个人电脑为各行各业包括传媒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如果可以称为中国“新媒体时代”的话,那么进入这一新的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其标志就是个人电脑在中国的使用。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个人电脑普遍接入互联网,更将新闻和信息的流通带入一个全新阶段,中国的“新媒体时代”也随之进入又一新阶段,其标志就是中国向全社会开放互联网接入以及各类数字新媒体开始大量

进入民众家庭。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与“传统媒体”比较而言。但“新媒体”有一个本质的特征,就是它是数字化媒

体。

因此“新媒体时代”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各类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步伐加快。报刊书籍等印刷媒体,尽管最后的形态还是以纸介质呈现在受众面前,但制作全过程已经数字化;传统摄影正在向数字摄影发展;传统电影正在向数字电影发展;广播在经历了调幅、调频两个技术发展阶段后,正进入数字音频广播新阶段;电视也正全面迈向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及数字压缩卫星直播电视。完全数字化后的传统媒体自然也就演变为“新媒体”,因为它不但将原有的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而且具备了众多新的功能,且可以与其他任何数字传播进行信息交换。

二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新的传播工具层出不穷。如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录机、数码录音笔、PDA、eBook、MP3播放器、摄像头、扫描仪、DVD、光盘刻录机、3G手机、PS2及XBOX游戏机等等。当然,对于全球信息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力首屈一指的互联网,也可视为“新媒体”,即今天常说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中国“新媒体时代”的起步与发展恰恰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大变动期同步的。那么考察一下中国社会变革对新媒体的使用发展有哪些影响和作用,无疑是一个有意思有意义的话题。

一、中国社会变革提供新媒体发展开放环境

新媒体在传播方面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使信息的自由流通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这在网络媒体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很难想象一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社会,一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社会,能够以开

放的姿态拥抱互联网。

中国在确定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后,开放的方针始终是明确而坚定的。具体到对待互联网问题上,多年来也是持这一方针进行积极的建设与发展。今年7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再次强调:“对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在经济、社会、科技、国防、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积极加以运用。”(新华社,2001)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民众对于互联网的认识也持普遍积极的认同态度。今年4月完成的一份调查报告数

据显示:

表一:青少年对互联网的认同比例

调查问题:“互联网对人类是有利的”

不确定很不同意不太同意比较同意非常同意N

用户2.71.53.935.256.6741

非用户14.63.78.239.534.01381

(卜卫、郭良,2001)

表二:成人对互联网的认同比例

调查问题:“互联网对人类是否利大于弊?”

不知道或不确定弊大于利有利有弊利大于弊

用户4.71.343.950.1

非用户25.13.442.728.7

(郭良、卜卫,2001)

如果说,以往中国互联网是在一个逐步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那么今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新的里程碑就是本月中国将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经过长达15年与各国(142国)的磋商及谈判,9月17日,中国与WTO正式签定了入会议订书。在这份900多页的文件中,中国承诺将逐步开放国内市场,遵循WTO有关投资及贸易规定,建立一套完善、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其中一项重要的条款为向外资开放中国的电信增值业务市场,包括互联网接入和互联

网内容服务市场。

11月10日,中国将成为WTO中的一员。国务委员吴仪曾作这一事件的根本意义作了如下精辟的解说:“加入WTO后,中国将由目前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

的相互开放”(新华社,2001)

可以预见,包括互联网(尤其是宽带网络和无线互联网络)在内的各类新媒体在今后中国更加开放的环境

中的发展会更加迅猛。

二、中国社会变革提供新媒体发展市场环境

很难想象一个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业垄断和行业壁垒森严的社会,能够为各类新媒体的研发生产和普及

提供内在持久强大的动力。

由计划经济转轨为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最重大的变革,市场化运作同样是中国互联网及其他新媒体持续高

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1次和第8次的4项调查数据相比,就可以看出中国互联网近四年来

的高速发展情况。

表三:中国互联网四项指标的增长状况

1997年10月2001年6月增长(倍)

带宽25.4M3257M128

联网主机29.9万台1002万台33.5

上网人口62万2650万42.7

CN下注册域名406612836231.6

WWW站点数1500242739161.8

(CIINC,1997、2001)

在这组数据背后的则是另一些数据。如目前经国务院批准已投入运营并正在建设的互联网骨干网已达10家,其中6家可以提供商业服务。在接入层,600多家ISP展开价格和服务的激烈竞争。用户只要付费,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便利地上网。近年来通信费和上网费一降再降,1997年初,上网费为20元/小时,今天有的ISP的价格在优惠时段已降至0.5~0.3元/小时,各ICP在提供信息和网络功能服务方面,亦想尽

各种办法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市场经济提供了一个竞争的环境,而有竞争才有发展的动力,有竞争才有创新的动力。

在中国的市场上,不仅是国内厂商与国内厂商的竞争,也不仅是国内厂商与国外厂商的竞争,还有不同国家著名厂商间的激烈竞争。国内厂商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尽快将自己做大做强,不少产品的更新换

代与世界保持同步,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VCD的兴起是中国市场上的一个奇迹,从1996年开始,在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出现了爆炸式增长,使录像机和LD同时在市场上失去了空间。巅峰时期的生产厂商一度达到1000多家,销量达到7000万台。VCD的性能不断提高而价格一降再降,成为迅速进入千家万户的最成功的新媒体产品。到了今年,正在出现的是DVD将VCD挤出局的场面。据业内人士估计,去年市场上DVD销量约300万台,今年可望突破500万台,到明年将达到800万至1000万台的总容量。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DVD价格不断下降,与1 998年刚上市时3000多元的价位相比,价格三年当中跌了近70%,平均售价已在1000元上下,与当年V CD走红时的价格相差无几,而在今年国庆期间,有的DVD机型甚至已打出500元低价位。(南方网,2

001)

近年来,卫星直播电视成为重要的传播手段,尽管目前中国没有开放家庭利用小口径碟形天线接收直播卫星信号,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有关卫星接收设备的生产、销售在很多地方迅速扩展。这种状况至少说明需求产生市场,并促进产品研发与生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现了很多不断冲击、突破现有法规规定的新

情况。

一年前,《日经商务》曾出专辑“中国:世界的工厂”,描述了制造能力飞速提升的中国经济。这一专辑引起了巨大反响,以致日本媒体后来广为采用“世界工厂”这一表述来形容今天的中国。NEC总裁西垣浩司前不久指出:“不仅是对日本,就是对亚洲乃至世界经济,中国的冲击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制造方面,我想如果不与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联手的话,就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进一步说,甚至连生存都很困难。”

(日经BP社,2001)

当然,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还不够健全,也不够规范,但市场经济机制的确立,为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提供了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

三、中国社会变革提供国民购买及使用新媒体经济实力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经济实力的贫国穷民的社会,能够为各类新媒体的大普及和大发展提供最坚实的基础。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万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5年增长4 1%。“九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8.3%。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国民的收入在不断提高,20 00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253元,比1995年的1578元增加了675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比1995年的4283元增加1997元。总体看,“八五”时期中国尚在世界低收入国家行列列,而“九五”结束中国进入下中收入国家行列,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跃。(国家统计局,2001)

表四:“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增长情况

2000年(元)1995年(元)实际增长(%)年均增长率(%)

人均GDP6900485440.07.0

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428332.25.7

人均消费性支出4998353827.35.0

(国家统计局,2001)

“九五”期间,国民的消费领域出现了明显改观,其中用于新媒体软硬件的购买、通信及信息服务领域消费的比重大为增加。新媒体的消费通常要两个特点:一是购买设备价格昂贵,二是持续消费的价格不菲。中国国民经济实力和购买力的增加,使得几乎所有的新媒体一旦在市场上出现,就立刻会拥有其消费群体,

并且具有向高档化发展的趋势。

表五:城镇居民家庭电脑、手机拥有量变化情况

电脑移动电话

2000年(台/100户)9.719.5

1997年(台/100户)2.61.7

增长(%)273.11047.1

(国家统计局,2001)

中国近年来电信业的一大变化,就是移动电话(手机)发展的高速发展。据信息产业部的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1年7月底,中国手机用户数已达1.206亿户,首次超过美国的1.201亿户,成为全球手机用户数最多的国家。据新华社引用相关报告指出,中国手机市场目前仍处在成长期,未来市场发展潜力无穷,现在不仅在总用户数居全球之冠,而且手机的更换率也超过美国。(人民日报,2001)

今天及未来的手机已不仅仅是点到点的语音通话工具,而正在成为多功能的媒体工具。以目前广受手机用户欢迎的短信息服务一项而言,据中国移动通信预计,今年全年短信息的发送量将在100亿条,如果以每条0.1元人民币来计算,这就意味着用户心甘情愿地掏出10亿人民币。(赛迪网,2001)

今后宽带网络、无线移动网络、卫星直播电视、数字音频广播、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等都是巨大的市场,人们为获取和传输不同形态的信息将付出更多的金钱,而这一切没有富国富民为基础,那就什么也谈不上。

四、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的逻辑关系

不同国家对新媒体的认识不同,使用新媒体的时间早晚不同,使用新媒体的广泛程度不同,新媒体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政府对新媒体进行监管的力度不同,完全取决于国家形态、社会制度、经济实力、传

播体制及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等因素。

在观察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的关系上,有两个基本现实必须给予充分注意:

(一)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国家,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人均经济总量仍处于世界中下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848美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在30倍以上,与美国的29240美元和日本的32350美元相比,差距更十分悬殊。(国家统计局,2001)

中国国内各地区的发展也不平衡,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人群之间,对于新媒体的使用(不用说新媒体,至2000年底,我国才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差距也是十分巨大的。对于今天中国互联网用户2650万人口,我们可以说近年来增长速度极快,可以说绝对数量将成为世界第二,可以说中国是未来互联网最大的市场,但一个基本现实是,2650万网络用户仅占国民总数的2%,与网络用户占国民总数的30、40%甚至50、60%的发达国家及地区相差甚远。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讲,我们都不可作出盲目乐观的判断,认为此时“中国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进入信息时代或新媒体时代,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并不是从同一起跑线出发的,即使单从技术角度看,几乎所有新媒体的核心技术包括技术标准的制定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信息时代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过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展机遇,能否在较短时间内整体缩小这一差距并在某些方面超出,要看我们的政策、机制和创新努力,如果贻误时机,已经存在的“数字鸿沟”不是缩小而是会进一步拉大。

(二)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全国政权后,也就取得了全部媒介权力,成为中国传媒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中国社会变革时期大众传媒业呈现出以下六个显著特点:1、集团化、产业化的步伐日益加快;2、传播内容和传播形态日益多样化;3、各类传媒间及同类传媒不同媒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4、各类传媒广泛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及众多新媒体日益涌现;5、与国外海外媒体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及国外海外资本的进入日益活跃;6、各类传媒及其产品日益走向全世界。中国传媒业的改革是在中国社会改革大框架下进行的,每一步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宏观指导和进程控制下进行的。中国的媒体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正像党的宣传领导部门一再强调的那样,“无论什么情况下,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正确的

舆论导向不能变。”

因此,新媒体在中国的使用并非由于其新的传播技术特点,便可以与整体传播环境发生背离,恰恰相反,现实要求它必须适应整体传播环境。例如,2000年出台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就将网络新闻传播纳入整体传播格局之内。归根结底,“技术创造一个允许做事情的条件,但不能决定做什么事情,换言之,技术本身并不能改变历史的逻辑。”因为“技术诞生在确定的社会学空间中,技术发展的逻辑自我铭刻在这个空间的秩序中。只有文化主义的幻觉才会让人相信一种新技术将颠覆决定的秩序,而这个秩序不是通过文化领域优先孕育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技术没有对社会产生实际效果,也绝不意味着技术不是革新的携带者,而是强调技术逻辑服从于社会和历史的逻辑。”(阿芒·马特拉,2001)西方发达国家一些人士对待中国的事物往往往看走眼,例如期待互联网信息传播对促进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产生

“奇迹”作用,就在于他们单纯以“技术决定论”的眼光看问题,颠倒了技术逻辑与社会逻辑的关系。

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巨大的,它对新媒体在中国普及使用的推动是巨大的。当今中国社会最响亮的一个口号是“与时俱进”。新媒体在中国的大普及大发展大提高,有赖于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中国电影史笔记

学习资料 2009-09-23 18:44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一、中国早期电影

1. 1896.1

2.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外国风光片、喜剧片)

2. 1905年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谭鑫培策划人:北平丰泰照相馆任景丰

3. 1913年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张石川、郑正秋“新民公司”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鬼》

“影戏”美学:善于从民族文化资源中挖掘题材,将传统戏剧和文明戏的手段元素吸收到

电影中,形成中国早期电影的主流。

4. 1917年商务印书馆《阎瑞生》以“社会启蒙”为宗旨的一系列纪录片,题材的新闻性和影像的纪实性,外景拍摄,运动镜头,开启中国电影纪实主义源头。

5. 20世纪20年代空前繁荣期大量制作不精,媚俗的类型片

张石川:看重市场,“处处为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粲”。

郑正秋:“文以载道”,“以正当之主义揭示于社会”《孤儿救祖记》

6. 三大公司:明星(张石川,郑正秋,旧派)、天一(邵醉翁,商业路线),联华(洪深、孙瑜、朱石麟、卜万苍,新派)。

联华公司:“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众,挽救影业”。孙瑜誉为“银幕诗人” 《野草闲花》

7. 第一部国产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二、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一)左翼进步电影

促使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是“左翼电影”运动。

1. 现实背景:中国内忧外患不断加剧,“九一八”、“一二八”事变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全民族呼声。民众呼吁电影界“猛醒救国!”

2. 1933年春,上海地下党组织正式成立“电影小组”,组长夏衍,组员钱杏邨、王尘无、司徒慧敏、石凌鹤等。

3. 具体工作方式:①进入明星、联华、天一等公司直接参与电影剧本的创作;②占领各大报纸的副刊,形成左翼影评舆论阵地;③介绍苏联进步电影,翻译苏联电影理论。

4. 发轫之作:《狂流》编剧夏衍、导演程步高:电影界有史以来第一次抓取了现实的题材,以正确的描写和前进的意识来创作的影片,中国电影界新的路线的开始。

5. 代表作品:《姊妹花》(郑正秋)、《渔光曲》(蔡楚生)、《大路》、《神女》(吴永刚)等。

6. 《渔光曲》:导演蔡楚生,突破戏剧化模式,镜头运用、演员表演趋向真切细腻。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捧回了荣誉奖,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展上首次荣获的奖项。

7. 《神女》:导演吴永刚,对一个沦为暗娼的城市贫民阮嫂的悲惨命运和人格尊严做了细腻感人的刻画,寄予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内涵。成为默片经典之作,导演风格含蓄委婉,镜头运用富有新意。例如表现阮嫂接客,画面中只出现脚的特写:先是一双女人的脚在街头徘徊,随后一双男人的脚进入画面,稍后两双脚一起离开,借助暗示手法避免损害女主人公的形象。再如阮嫂落入流氓章老大之手的场面,画面前景是章老大叉开的双腿,后景是阮嫂惊恐的搂着孩子,透过这个富有形式感的造型构图,隐喻了恶势力的强大与无辜者的弱小,凸显出阮

嫂孤立无援的境遇。

《新女性》、《神女》、《三个摩登女性》均由阮玲玉主演。

8. “左翼电影”的意义

(二)国防电影运动

广义:反映日本帝国主义军事、经济侵略下的现实生活。如沈西苓《十字街头》、袁牧之《马路天使》等。

狭义:反映抗敌御侮的影片。费穆《狼山喋血记》、吴永刚《壮志凌云》

(三)战后现实主义电影

艺术上的进步

史东山《八千里路云和月》、蔡楚生《一江春水向东流》

“灵魂写实主义”代表作《万家灯火》()、《小城之春》(费穆)。淡化戏剧冲突,切入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去刻画人物。《小城之春》亦被称为“文人电影”或“诗化电影”。

三、建国十七年、文革电影

1956.5.2 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

1. 革命战争题材:《白毛女》《赵一曼》、《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上甘岭》、《董存瑞》、《红色娘子军》、《柳堡的故事》(女导演,王莘)

2. 历史题材:《林则徐》、《甲午风云》

3. 现实题材:《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年轻的一代》、《老兵新传》、《祝福》(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林家铺子》、《早春二月》

4. 少数民族题材:《五朵金花》、《阿诗玛》

5. 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6. 1969~1972 八部“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

“三突出”:突出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人物、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高大全”

四、新时期电影——“五代同堂”

第一代:1920s 默片张石川、郑正秋

第二代:1930s~1940s 孙瑜、吴永刚、蔡楚生、费穆、郑君里、汤晓丹、桑弧等吴永刚《巴山夜雨》(总导演)、汤晓丹《南昌起义》、凌子枫《边城》、桑弧《邮员》等

第三代:1950s 谢晋、谢铁骊、水华、凌子枫等

谢晋《女篮五号》、《舞台姐妹》、《牧马人》、《芙蓉镇》、《天云山传奇》、《最后的贵族》、《鸦片战争》

第四代:北影“学院派” ,大器晚成,吴贻(yi)弓、谢飞、黄蜀芹、郑洞天、黄健中等;

吴贻弓:《城南旧事》,谢飞《黑骏马》、《本命年》、《香魂女》,张暖昕《沙鸥》,吴天明《老井》《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滕文骥《都市里的村庄》等

第五代:1978级北影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吴子牛、李少红、何群、顾长卫等。

发轫之作1984张军钊《一个和八个》;

陈凯歌《黄土地》,吴子牛《喋血黑谷》,田壮壮《猎场扎撒》,黄建新《黑炮事件》,张艺谋《红高粱》,陈凯歌《边走边唱》

五、20世纪90年代:“主旋律电影、娱乐电影、艺术电影”齐头并进——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

1. 主旋律:《长征》、《开国大典》、《大决战》《焦裕禄》、《孔繁森》、《生死抉择》、《横空出世》、《惊涛骇浪》等;

2. 娱乐电影:冯小宁观赏性、奇观性大制作《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冯小刚喜剧范式贺岁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等

3. 艺术片:张艺谋《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张艺谋《霸王别姬》;第六代导演的崛起:张元、娄烨、王小帅、章明、贾樟柯等

六、港台电影

(一)香港电影:民族性和国际化,商业化和平民化

1913年,黎民伟,香港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

香港“新浪潮电影”:20世纪70年代末崭露头角,代表人物:许鞍华、关锦鹏、徐克等,致力于社会写实,或影像语言的创新,《蝶变》、《投奔怒海》、《阮玲玉》、《女人四十》等。

吴宇森:“暴力美学”,阳刚浪漫《英雄本色》系列、《喋血双雄》、《纵横四海》,好莱坞首位华人导演。

王家卫:香港“后新电影”主将,现代意味,电影语言充满实验性,喜欢倾斜构图、高速摄影、摇晃变形镜头来表达对都市社会和人性世界的体认。《阿飞正传》、《东邪西毒》、《重庆森林》、《春光乍泄》、《花样年华》、《2046》等。

(二)台湾电影

起步较晚,1925年,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

20世纪60年代“健康写实”李行、白景瑞、胡金栓。《蚵女》、《养鸭人家》、《家在台北》、《汪洋中的一条船》、《原乡人》等。

言情片:“琼瑶热”,“二林二秦”(林青霞、林凤娇、秦汉、秦祥林)

武打片:张彻

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新电影”运动,侯孝贤、杨德昌

侯孝贤《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悲情城市》。

《悲情城市》堪称“台湾史诗”,1989年第4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杨德昌:《青梅竹马》、《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20世纪90年代,“作者电影”,李安:“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

蔡明亮:“青少年三部曲”《海角天涯》、《青少年哪吒》、《爱情万岁》。

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摘抄笔记之——诸论

学习资料 2009-09-23 18:30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标签:电影史摘抄笔记文化

* 我们可以将电影史家据有的资料归为三大类:

一、书面的原始资料和参考材料,包括手抄稿或印件;(电影史家视为最珍贵的原始资料乃是同影片的摄制或某项发明同时代的资料,这样的资料有助于断定日期,编出有关的年表,确定艺术的或技术的发明时序。

二、口述的原始资料;

三、胶片上的原始资料,亦即影片本身。

一、书面的原始资料

* 电影史的阶段:

(1)电影的发明时期(1896年之前):此时期最丰富的期刊资料是科学杂志与摄影公报,在这些杂志、公报中,除了摄影机的说明和发明家取得的专利权之外,还可以找到有关活动

形象的节目的报道,这些报道可以称之为电影评论的最初雏形。

(2)先驱者的时期(1896—1908年):这时还没有专门的电影杂志,但记述影片或电影放映的专栏和电影广告却可在专门报道演出的期刊上,特别是在报道杂耍场、音乐咖啡馆和游艺戏院演出的期刊上找到。另外,在巡回演出商主办的同业刊物上也有关于电影的专栏,这些巡回商人当时是影片的主要买主。

(3)1908—1920年之间:1908年之后,电影企业的发展引起同业刊物(周刊或月报)的出版。在法、英、德、美等国,许多同业刊物每期都按周刊登发行的影片,这样,人们就可以依照这些影片在生产国最初发行的周次,为主要国家编制影片年表。在这些刊物上,人们也可以找到影片的故事梗概,有时还有主要演员的姓名,制片商或发行商的大名总是会有的,然而直到1915—1916年间,还几乎从未看到导演的姓名,因此很难为无声艺术时代的许多先驱者编出他们的影片目录。

1908年之后,日报上广告越登越多,有些日报还介绍一些主要电影院的上映节目,这就能使人们得以确定各国首都或大城市上映首批影片的日期。

(4)1920—1930年间:这个时期在各主要国家相继产生了独立的电影评论,同时,那些同业周刊也继续发展,其读者主要是“影迷”或电影创作者们。自此,导演的名字方被列出,他们的名字成了编制影片年表的主要关键,并且由此能够轻而易举地列出他们导演的影片目录。

尽管这些同业刊物旨在大做广告,招揽生意,可是它们提供的情况却比早期专供电影爱好者们阅读的杂志更为准确、更为详细,后者除了对几个大导演之外,对当时错误地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影片漫不注意,时常不提这些影片的导演姓名,也不提共同制作者的姓名。

关于“无声艺术”时期的情况,电影史家更应认真地查考同业的报刊及其年鉴。在这方面,特别要重视1920年以来纽约出版的《影片年鉴》,这是由《电影日报》社出版的,从中人们可以找到1918年至今美国发行的全部影片的细目和每三年编出的索引,列出这些影片的导演、摄影指导、编剧、主要演员等等的名字……

(5)1930—1945年间:这一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电影史,在法国,莱昂?穆西纳克和路易?德吕克是这方面的先驱者,在供专业人员、电影爱好者及“影迷”阅读的出版物上,提供的情况也比以前更为准确。

关于有声影片开始后的时期,可以根据当时的出版物,很容易地列出各国摄制的全部影片目录,包括长片摄制的准确日期及其摄制合作者的全部名单。

丹麦的奥佛?勃鲁森道夫在1940年后出版了一部电影创作者人名词典和一部影片片名词典。同样,在大战期间,英国电影学会的刊物《画面与音响》也开始出版《影片索引》。

虽说关于一个导演的作品专述早在1920年就有一些先驱者从事此项工作——在法国最突出的是路易?德吕克——可是这些出版物却给电影创作者的影片目录规定了形式。以前,一个影迷,甚至一个电影史家要知道那些重要的日期真是困难重重。《画面与音响》出版的第一期影片目录是专记述查尔斯?卓别林的作品,标明他第一部影片的制作日期为1914年1月。而外国研究“夏尔洛”的专家,如法国的皮埃尔?勒普洛翁等人前此曾把卓别林开始拍片的日期定为1912年,这是因为他们未能研究美国的同业杂志所致。

(6)1945年以来:这时关于电影创作者的影片目录大大增加,它们是由各种杂志或出版商刊印的。

五花八门的影片说明书(它们的不同样式直到战后才统一起来)也大大增多,尤其在近十年更是如此,电影学会、电影俱乐部以至各种文化组织都发行这种说明书。它们不是用来记述影片创作者,而是记述影片而印行的。仅以用法语印行的来说,这类说明书在1946年至1962年间就出了1500种(根据让?朗博特收集的资料),有的说明书只是打印的一页纸,

但很多说明书却是铅印的,长达十页或更多。

我们可以把意大利人首先印行的出版物(《多角丛书》)称之为“影片分析”,这些小册子按镜头号码次序分析影片的蒙太奇,它们刊登一些从影片的拷贝翻印出来的照片,描述每一个镜头长多少米,合多少秒,等等……

这类出版物由于公众的冷淡不能继续出版。然而,自1955年以来,电影爱好者的增多又促进了影片分析的出版(法国在这方面尤为人注目的是《前台》杂志社发行的这类出版物),它依据正片拷贝在放大机下进行分镜头的研究。这类出版物的科学价值也许不如1946—1947年间意大利的出版物,但仍不失为一种参考材料,而且比起1920年以来专为“影迷”刊行的《影片故事》那种编辑极其草率的商业性出版物来,要严肃得多。

在许多国家,电影研究者、史学家、影评家、电影爱好者以及电影俱乐部的领导人等都出版了影片目录、影片说明以及影片分析,相形之下本国影片的目录却为数不多,这类目录主要是靠电影公司来出版的。

*(略去关于手稿,胶片,口述的阐述)

*关于影片的声音部分:可以分为所谓的国际声带与对话声带两部分,前者专录一般声音与音乐,后者在配音译制中代之以另一条声带,由另外的演员配上与原版片不同的语言。

(一)无声时期的拷贝

这类拷贝常常是无价之宝,堪称为电影方面的古籍,但如果放映次数太多,就会使它们迅速毁损。所以需要翻印之后方可在电影博物馆里向观众放映。

但是,这些原来的无声片拷贝最好能供研究人员与史学家们观看和研究,当然要有极其严格的条件,就象图书馆里借阅手稿那样严加控制。依我们之见,观看这种影片应该不用放映机,而用看片机(人工的要比电动的好)。

为研究人员准备的这种设备可使他们象读一本书那样来考察一部原来的拷贝,而不再需要在黑暗的放映厅里观看。这种看片机能够在一个画面上停下,可以倒退重看,也可以多次从头开始来看一场戏或一个镜头,而不受每秒钟16格那种机械节奏的限制。在这种看片机上还可以附加一个计米器,这样就能够精确地对影片的剪辑作出分析。

凡是专门研究原来拷贝的人绝不要忘记,这种拷贝由于事故,或者出于故意,内容可能有改动。&关于拷贝的改动

(1)事故造成的改动

一部影片在放映期间会断裂或者变质,这样就要剪去一米或数米。这些删剪在原来的拷贝上可以从粘接线上看出,除非象常见的情况那样,损坏的部分是在一本影片的末尾。

这些删剪常常造成场景的前后倒置。有个巡回放映商放映百代公司的《基督受难》一片达二十多年之久,他跟我讲起这样一件事:他这部影片的拷贝损坏太多,常常断片,粘接的工作是由他的孩子们去做的。因此,有一天放映时,基督在十字架上死去的场面竟出现在他受审于罗马总督庞斯?比拉特和登上喀尔维山之前。

如果影片所表现的是一个象上面那样众所周知的“剧情”的话,恢复原来蒙太奇是容易做到的,但在旧拷贝的再剪辑中,类似的错误还是会发生的。

(2)故意作出的改动

无声片时代,一部影片由两个因素构成:画面以及中间插入的作为对话与解释词之用的字幕。为了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影片字幕当然要译成上映国使用的语言。

但是,这些字幕往往成为真正的改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种改编改动了原来影片的蒙太奇甚至剧本。姑举数例如下:

保罗?齐恩纳的《尼鸠》(1925年摄制)有两种外文版,一种是法文版,一种是丹麦文

叛,从两版本中各取相同部分的一本,作一对照,就会看出两种叙事方式大不相同,甚至动作中少了一个人物,两种版本都和原来的德文版很少相同之处。

D.W.格里菲斯的《两孤女》(《暴风雨中的孤儿们》)在美国的原版片共有12本,到了法文版只剩下10本,而且被改编者雅克?卢莱改得面目全非,尤其那些涉及法国大革命的场景更是如此。该片上映之后,由于保皇党人的示威反对,内容又重新作了修改。

爱森斯坦在《论电影的形式》一文中谈到一个颇有意义的例子,说明改编可以改变一部影片的原意。在那部德国影片《丹东》(1921年摄制,布科维茨基导演)中,当卡米尔?德穆兰被宣判死刑时,丹敦向罗伯斯庇尔脸上吐唾沫,罗伯斯庇尔用手帕擦脸。在鲍埃特勒为苏联改编的版本中,这两个革命首领的冲突被略去了,但是罗伯斯庇尔擦脸的镜头却保存下来,为使观众感到他在哭泣,影片中加上这样“解释性”的字幕:“为了争取自由,我只好牺牲我友卡米尔?德穆兰。”

&关于无声片技术的发展

1 路易?卢米埃尔时代——它们一次拍成,还没有真正的蒙太奇可言。

2 1900年前夕,由于放映机片盒的改进,才使人们为了放映目的,能把描写同一题材的几部影片集合在一起,由此组成了最早的、比较详细地讲述一个故事的文献纪录片,例如《基督受难》就是这样一部影片。

3 在1900—1908年间,影片的长度日趋增加,到这个时期结束时,一本影片的标准长度规定为300米左右(1000英尺)

(二)根据原来无声片底片重印出来的拷贝

根据无声片底片重印的影片乍看起来似乎最确实可靠。可是,一部底片的内容结构要比铜版画远为复杂,一部影片的原底片很可能不全,从而恢复影片原貌成了一种揣测,尤其是在染色调色法和字幕被广泛地使用的无声片时期,更是如此。(略去关于字幕的阐述)(三)从无声片拷贝翻印出来的影片

这种翻印出来的影片画面质量更不好,常常出现深黑的斑点。以无声片的拷贝为底翻印出复底片,然后从复底片再印出正片,这样的翻印,尤其重复翻印几次之后,必然使影片的质量变坏。接连的翻印并不是罕见的事。(卓别林早期的影片)

不过人们也可以把原片翻印成彩色片。

(四)有声片的改动

在有声片时期,根据原来底片翻印出来的影片已经和原来的影片一致,因为早在有声片的初期,所有的底片已经按照原来影片的次序一本一本地存放起来,当然,这并不排除检查机关的删剪或出于商业考虑所作的删改。

(五)纪录片和新闻片的情况

这些影片在为其他新闻片与纪录片提供原始材料上,远超过演出的故事片。它们可以称为“电影上的引文”,就象有些古文里的引文,可为一个已故世的大作家保存某些文章的片断一样。当然,在写一篇文章时,被括在引号里的引文总是同对它的评论分得很清楚的。

然而,电影的情形就不一样,尤其是有声电影更是如此。

1 只是把这些影片的蒙太奇与声带改动一番,就使影片变为矛头指向改变了。

2 人们也可以根据一些真实的新闻片创造一些“演出的画面”。希特勒在大败法国之后手舞足蹈的镜头在追溯上次大战的影片中常被引用,其实这个镜头是英国动画片制作者伦?赖埃凭想象制作出来的,他用逐格拍摄的特技,把这个镜头安排在他的讽刺片《兰姆佩斯人行道》(1940年摄制)中去。当时他没有把这个镜头当作是真实的镜头,但是由于在许多影片中经常被引用,因而就被人认为是真的了。

无声片时代的拷贝,尤其应该一米一米地细加观察,以便发现哪些地方经过剪接,哪些地方经过改动……另外,将某些画面放大成照片也可发现某些重要的因素。

* 电影的色彩历史——

影片开始是黑白片。但是,到1900年前夕,有人想为影片上色,一张画面一张画面地由专门的工人着色。不论这些人手艺多巧,也无法使颜色总是准确无误地着在同一部位上。

1908年之后,这种缺点由于采用镂空模版的方法而被避免了。但这种着色法只存在到1914年的大战,此后就被1900年后与之竞争的“染色与调色法”所替代。这样,表现失火时画面就染上红色,表现黑夜时则染上蓝色,等等。把染色与调色相结合的方法能够产生一定的艺术效果,例如可以用绿色与金黄色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逆光下的森林内景。

这些不同染色方法曾被广泛使用,直到无声片时代的结束,随着印片的工业化而被淘汰。这些染色方法对早期先驱者和第七艺术的早期大师们,都是一种有力的表现方法。例如,乔治?梅里爱的影片,只有从彩色版中才能看到它们的价值。

嗣后,无声艺术的大师们极普遍地和极细致地采用了染色与调色法,尤其是D.W.格里菲斯更为如此,在他的《走向东方》一片的某些场景中甚至还采用镂空模版的上色法。要对1920年前后法国“印象派”摄制的影片细加研究的话,最好看一下这类影片调色与染色后当时留下的拷贝。但是,这常常又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有些颜色已经产生化学反应,有的甚至连影片的乳剂都毁坏了。

我们所以坚持认为染色时期的底片中已有推测中的蒙太奇,那是因为这个时期也是确立蒙太奇原则的时期,后世的史学家们在列举这方面例子时,如果不是出自原来的无声片拷贝,而是从后来根据底片洗印出来的影片,那他就应该格外审慎。

这些洗印片的画面时常不佳。无声片的底片在1927年之前全都是用单色胶卷拍摄的,而今天人们一般是用全色胶卷来洗印拷贝,与过去的条件是不同的。

【艺术硕士】艺术硕士联考之经典电影史笔记1|钻石级

学习资料 2009-09-23 18:36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电影史笔记①:华语电影最精锐班底

张石川+郑正秋

张石川、郑正秋从1912年成立新民公司、承包美商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导演业务起,便长期合作。对文明戏十分内行的郑正秋负责编剧,两人联合或分别导演。作为当时小有名气的剧评家,郑正秋主张戏剧必须是改革社会,教化群众的工具,“为弱者鸣不平”;而有着精明的商人头脑的张石川,主张“处处惟兴趣是尚”,极为关注影片的营业效果。两人兴趣相通,合作愉快,难分彼此——郑正秋“一上手便把家庭戏拿来做资料,都是描写家庭琐事,演出不但浅显而妇孺皆知,且颇多兴味,演戏的人也容易讨好,于是男女老幼个个欢迎。”(徐卓呆)。而张石川凭着良好的英文功底,专攻西洋影戏的导演技巧,同时负责运筹资金和发行,极具商业眼光。1913年,他们合作完成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由美国人依什尔摄影,上映后大获成功。1922年3月,明星影片公司成立,创办人为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郑鹧鸪、任矜苹,号称“五虎将”。具体分工为:张石川任导演,郑正秋任编剧,郑鹧鸪负责训练演员,摄影师起初为英国人郭达亚,后来是张伟涛、汪煦昌等。4部滑稽影片拍完,营业却异常惨淡。1923年,郑正秋、张石川经过精心准备,重新找准趣味,导演了《孤儿救祖记》,影片上映后极为成功,成为我国首部获得巨大的舆论和营业双重成功的影片,各地映期长达半年之久,对此后国产电影的发展影响深远,从此奠定了中国电影的“影戏”传统,这一传统的核心内涵是以伦理为中心,以中国古典戏曲的情节剧模式叙事,以催人泪下的剧场效果感化观众,达到启发民智、移风易俗的作用。此后,明星出品融汇了二人的鲜明特点,领导了国产电影的潮流:或偏于营业(1928年《火烧红莲寺》),或偏于人生

(1934年《姊妹花》),但对于“营业主义上加一点良心”的策略他们皆有共识。郑正秋和张石川的合作,一个是讲求效益的实干家,一个是道德理想主义者,“救市”与“救世”最终融为一体,难分伯仲,堪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典范。1935年7月16日,郑正秋溘然长逝,年仅47岁,影界为之震惊。张石川在《明星半月刊》上动情地说,他们两人是“心同志合情逾骨肉的朋友”。

张爱玲+桑弧

张爱玲与桑弧的合作基础是共同的上海俗世情怀。他们的3部影片:《不了情》、《太太万岁》和《哀乐中年》里充满了“琐琐的哀乐”、“细小的爱憎”和“善恶的摩擦”(柯灵语),是中国电影史难得的超时间之作,“不左不右”,可称为中国城市电影和市民观赏趣味的开始。在这些影片的空间里,主要活动着中产阶层的男女,演绎着上海市井的人情纠葛、家长里短和世俗利益,似乎远离大时代的硝烟,只一味挣扎于个人事业或情感的焦虑之中。1946年8月,桑弧经柯灵介绍认识了张爱玲,随后便邀她创作了电影剧本《不了情》,并于1947年2月开拍。它讲述了一个企业家和女家庭教师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有张爱玲小说特有的“邪恶的父亲,疯狂的母亲和自我屈抑的女儿”。该片上映后一炮打响,卖座极佳。随后他们再度合作了电影《太太万岁》。一部并不复杂的家庭喜剧被演绎得花团锦簇、令人叫绝。其中的转场技巧、场面调度、节奏控制到今天来看仍然毫不褪色,极具风致。该片哀而不伤,悲喜交集,格调清新,开了当时中国电影的喜剧新风气。《太太万岁》上映特刊中有一篇文章,称“《不了情》既以写情之细腻鸣于时,桑弧、张爱玲之初步编导合作奠定不朽基础。因是再度合作而摄《太太万岁》。”其实,他们本可有第三度合作,那份上映特刊已经预告将开拍电影《金锁记》,谁料时局变化太快,电影《金锁记》因“进步影人”金山与张瑞芳的辞演而流产;1949年,《倾城之恋》的改编亦不了了之,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无法挽回的两大憾事。解放前夕,二人在《哀乐中年》中告别式合作,由张爱玲担任剧本顾问(但张在后来并不承认该片有她的辛苦),桑弧导演。这部描写中年男子重新寻回幸福的电影,被评价为“惊世骇俗的现代题材”。

侯孝贤、朱天文、陈坤厚、杜笃之、廖庆忪、李天禄

这是华语电影中合作时间最长、最稳定的班底,他们的审美趋向非常接近,互相影响,共同创造了“侯孝贤风格”——一种缓慢的、静观的、悲悯而富有时间感的银幕体验。1983年朱天文将获奖小说《小毕的故事》交侯孝贤合作改编成剧本搬上银幕(导演陈坤厚),此后与侯孝贤合作编剧创作了许多闻名影坛的台湾新电影:《风柜来的人》(1983)、《冬冬的暑假》(1984)、《童年往事》(1985)、《恋恋风尘》(1987)、《尼罗河的女儿》(1987)、《悲情城市》(1989)、《戏梦人生》(1993)、《好男好女》(1995)、《海上花》(1998)等。据朱天文说,在合作中,侯孝贤基本上是发动者,而她则动用敏感细腻的文字功夫将这个男人的“童年往事”或其他个人故事编成剧本。另一个说法是:朱天文不是侯孝贤的御用编剧,而是侯孝贤是朱天文的御用导演。无论如何,他们创造了一种在中国影坛从未出现过的自传体电影,在其中,家国合一,时空纯粹,悲伤与喜悦化成永恒的诗意。而陈坤厚(他几乎拍摄了所有侯孝贤的电影)的摄影和演员的关系也创造了和谐的至高境界:那位永远的父亲李天禄在画面中侃侃而谈(他在侯的电影中多次出现,在《戏梦人生》中成为扮演自己的主角,一位历尽风霜的民间艺人),周围的音响在杜笃之的处理下天然而淳朴(他是侯式电影的声音建筑师),剪辑师廖庆忪完美地遵循了侯孝贤的长镜头方案……侯孝贤的电影,在这个长久的班底之下,保持了浑然天成的底蕴,又时有意外之惊喜。

王家卫、杜可风、张叔平、梁朝伟、张曼玉

这是一个绚烂的组合:是带墨镜者、酒鬼、疯子的队伍(王家卫编导、杜可风摄影、张叔平美术设计、梁朝伟忧郁的眼神),而张曼玉这个上海滩女子以妖娆的步态后来居上,沾染着奇异褪色的怀旧光芒,他们共同走过时光隧道,一边呓语,一边直奔2046而去。作为

从不带剧本的编导,王家卫创造了华语片中最富有个人色彩的都市影像,无论是大都会香港的步履匆匆,或是老上海的霓虹闪烁,都会让人目不暇接,给予现代观众一种难以抹灭的时光记忆。澳洲人杜可风为杨德昌《海滩的一天》摄影后,于1991年《阿飞正传》开始了与王家卫的漫长合作,此后,为王家卫掌镜《东邪西毒》(1994)、《重庆森林》(1994)、《堕落天使》(1995)、《春光乍泄》(1997)、《花样年华》(2000)、《2046》(2004)等片。《阿飞正传》里的经典慢镜,《重庆森林》里的大量的跟摇镜头,《东邪西毒》里运用动态投影在自然光下产生通常情况下灯光才能有的效果,《堕落天使》里剑走偏锋的全短焦广角镜头;《春光乍泄》里黑白与彩色的瞬间变换……他的镜头语言自由、奔放、不羁,和王家卫的复杂凌乱的叙事旨趣相投。而张叔平在从事电影美术工作的20多年以来,跟许多导演合作过无数佳作,但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仍然是他和王家卫合作的电影。从《旺角卡门》开始,张叔平和王家卫合作过8部影片,其间张叔平曾四夺金像奖两夺金马奖,又凭《花样年华》获颁戛纳电影节最佳艺术成就奖。在张叔平的手下,《阿飞正传》里的钟、《东邪西毒》里的鸟笼、《重庆森林》里的鱼缸、《花样年华》里的旗袍,都散发出破败的失恋味道。张叔平曾经说:“概括而言,我要的是一种俗气难耐的不漂亮,结果却人人说漂亮。”《2046》里泛黄的上世纪60年代和冰冷、性感而又奢侈的2046年,充满奇异的质感,醉人而沉浸。而梁朝伟和张曼玉,则用他们虚幻的身影和呻吟,让我们窥见这个浮华世界颤抖的欲望。

张艺谋、巩俐、章子怡

张艺谋和巩俐的合作,几乎是一个象征,一个第五代的象征。他们的珠联璧合,是这个世界不多的神话,以及神话的破灭。善良的观众总是期待他们再度合作。但是,他们都老了,而且越走越远,分道扬镳得如此令人伤感。1987年,张艺谋穿着拖鞋找到了莫言,希望能将《红高粱》拍成电影。而他手中的底牌,只有巩俐,她那时还是个中戏二年级的学生,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散发着青春和纯洁,以及嘴唇上掩藏不住的欲望。而骨子里那不可屈服的倔强以及韧性,却从未被人发现。张艺谋成功挖掘了她的潜质,将这一切呈现在一个旧时代的传奇女子“我奶奶”身上。影片上映后,人们像发现奇迹一样,发现了一个东方女子的美,同时也发现了一个影像天才:在张艺谋充满仪式感的镜头下,巩俐一次次地展现出欲望载体的迷惑和果敢。此后,他们在《代号“美洲豹”》(1988)、《菊豆》(1990)、《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秋菊打官司》(1992)中像一对天然的情侣一样工作着。张艺谋的片场向来都是谜语。而谜语的核心,是后来被叫做“谋女郎”的女主角。随着他们两人一次次盛装出席各大国际电影节,这个没有国际明星的国度终于可以在巩俐身上托付自己的感性了。但世界的规律往往是盛极而衰。在《秦佣》中的短暂合作(以演员的身份)之后,巩俐从张艺谋的东方影像中消失了。张艺谋的不知所措明显地呈现在他后来的影片中,他的话越来越少;他尝试各种新鲜的题材和风格;他到处寻找新的女主角。直到发现了章子怡,他似乎才安心下来。人们毫不意外地发现:这个新人的一颦一笑,总是能把我们带回到那个美好的过去,在那里,东方女子巩俐在张艺谋的镜头前安然地微笑,带着嘲讽,带着宿命的悲剧感。

贾樟柯、王宏伟、赵涛、顾铮

贾樟柯的电影像是同乡聚会,来自县城的小偷、混混和文工团员在狭窄的街道上、娱乐场所、公路上游荡,时不时发生一点小小的暴力。这一切活动都和王宏伟有关。这个总是带着宽边近视镜的无所事事者,有着特别的节奏,在动作和言语的空隙,内心的不安和渴望往往纠缠在不经意之间的小动作上(蹙眉、玩打火机、抽烟的姿势……)。他的安详和落寞让镜头不忍随便乱动,只是静静地呆在那儿。王宏伟带给贾樟柯电影一种稀有的平民质素,一种不甘和认命的青春伤痛。而贾樟柯,从王宏伟的表情和动作中,找到了一个观察中国底层现实的新角度,在这个底层,人们专心于混世界,无暇顾及永恒,一切都在迅速的变化中被消磨。这是全新的乡愁,永恒不变的过去像井一样深邃,成为一个不断返回的高度和落点。这个稀有的班底源自1995年底成立的“青年电影实验小组”,组员王宏伟、顾峥都是同班同

学。他们的第一部作品《小山回家》是一部录像作品。之后,他们筹措资金开始了第二部作品《小武》。在主演了《小武》(1997)之后,王宏伟轻而易举地成为法国《电影手册》的封面人物。而他如今还在聚会、喝酒、打麻将中混日子,丝毫没有明星的迹象。难以想象没有王宏伟的贾樟柯电影,会是什么样子。从《小武》开始,到《站台》(2000)、《任逍遥》(2002)、《世界》(2004),王宏伟从绝对主角慢慢退居背景。但他身上的县城感性保证了贾樟柯电影的“城乡结合部”的味道。赵涛的来临,弥补了贾樟柯电影缺少和王宏伟对等的女主角的遗憾。县城青年的爱情投射对象,被同样富于表演的赵涛展现在前台。这个年轻、文弱的舞蹈女教师带给贾樟柯电影一种沉默、平实和坚定的美。而文学策划顾峥的存在,使得贾樟柯的电影获得一种精心打磨的时空架构。这个组合的多年磨练,使中国电影增加了另外一种可能:一种来自民间的气质,以及丰富多彩的“混世界”景象。

蔡明亮、李康生、苗天、杨贵媚

1991年,蔡明亮在拍摄间隙意外发现了李康生,他正在一个青少年聚集的电动游乐场里玩耍。这个从未接受过任何表演训练的男孩子从此成为他最钟爱的演员,他先是为李康生写了《青少年哪吒》的剧本,片中,他叫“小康”(此后他便一直叫“小康”)。拍摄是极其艰难的,因为他总是达不到导演的要求:动作反应总是慢三拍。逼急了,小康便说:“我就是这样慢!”镜头不得不为他慢下来,再慢下来,最后成为不忍卒看的“长镜头”。1993年,蔡明亮以这部影片获得东京影展铜奖。他的“闷片”名声从此开始。著名演员苗天、杨贵媚对这种沉闷节奏亦有“非凡”贡献。他们出现在蔡明亮的很多电影中:《爱情万岁》(1994)中,杨贵媚在台北的街道上不停地走,最后坐在长椅上,开始了著名的一哭。那个镜头长达20多分钟,叫人慌乱而心碎。而在1997年的《河流》里,苗天不断地坐下吃饭,在黑夜里到处寻找男妓。1998年,李康生、杨贵媚在《洞》的两侧互相慰藉,最终突破隔膜,让人欣喜。2001年李康生开始在《你那边几点》的天桥上卖手表。2004年,他继续在《天边一朵云》中卖手表,而且照样一句话也不说了。这个沉默寡言的男孩子,以及苗天、杨贵媚等人,总是以同样的形象,同样的身份,甚至同样的名字,不断出没在蔡明亮的电影中,带着前世的疑问和说不清的关节,在一个个故事中互相扭结,互相安慰,带给蔡明亮电影难以忍受的孤独、寂寞和奇异的恋情。蔡明亮如此众多的电影,最终凭永恒不变的角色、情境和风格,成为一部电影。在这部漫长的电影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沟通,成为惟一的主题,而温暖则来自同志爱情。蔡明亮的小团体创造了华语同志电影不离不弃的典范,让人在这个不断演化的世界里仿佛还能看到某种解脱和安慰。

艺术硕士】艺术硕士联考之经典电影史笔记2|钻石级

学习资料 2009-09-23 18:37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电影史笔记①:华语电影最精锐班底

张石川+郑正秋

张石川、郑正秋从1912年成立新民公司、承包美商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导演业务起,便长期合作。对文明戏十分内行的郑正秋负责编剧,两人联合或分别导演。作为当时小有名气的剧评家,郑正秋主张戏剧必须是改革社会,教化群众的工具,“为弱者鸣不平”;而有着精明的商人头脑的张石川,主张“处处惟兴趣是尚”,极为关注影片的营业效果。两人兴趣相通,合作愉快,难分彼此——郑正秋“一上手便把家庭戏拿来做资料,都是描写家庭琐事,演出不但浅显而妇孺皆知,且颇多兴味,演戏的人也容易讨好,于是男女老幼个个欢迎。”(徐卓呆)。而张石川凭着良好的英文功底,专攻西洋影戏的导演技巧,同时负责运筹资金和发行,极具商业眼光。1913年,他们合作完成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由美国人依什尔摄影,上映后大获成功。1922年3月,明星影片公司成立,创办人为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郑鹧鸪、任矜苹,号称“五虎将”。具体分工为:张石川任导演,郑正秋任编剧,郑

鹧鸪负责训练演员,摄影师起初为英国人郭达亚,后来是张伟涛、汪煦昌等。4部滑稽影片拍完,营业却异常惨淡。1923年,郑正秋、张石川经过精心准备,重新找准趣味,导演了《孤儿救祖记》,影片上映后极为成功,成为我国首部获得巨大的舆论和营业双重成功的影片,各地映期长达半年之久,对此后国产电影的发展影响深远,从此奠定了中国电影的“影戏”传统,这一传统的核心内涵是以伦理为中心,以中国古典戏曲的情节剧模式叙事,以催人泪下的剧场效果感化观众,达到启发民智、移风易俗的作用。此后,明星出品融汇了二人的鲜明特点,领导了国产电影的潮流:或偏于营业(1928年《火烧红莲寺》),或偏于人生(1934年《姊妹花》),但对于“营业主义上加一点良心”的策略他们皆有共识。郑正秋和张石川的合作,一个是讲求效益的实干家,一个是道德理想主义者,“救市”与“救世”最终融为一体,难分伯仲,堪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典范。1935年7月16日,郑正秋溘然长逝,年仅47岁,影界为之震惊。张石川在《明星半月刊》上动情地说,他们两人是“心同志合情逾骨肉的朋友”。

张爱玲+桑弧

张爱玲与桑弧的合作基础是共同的上海俗世情怀。他们的3部影片:《不了情》、《太太万岁》和《哀乐中年》里充满了“琐琐的哀乐”、“细小的爱憎”和“善恶的摩擦”(柯灵语),是中国电影史难得的超时间之作,“不左不右”,可称为中国城市电影和市民观赏趣味的开始。在这些影片的空间里,主要活动着中产阶层的男女,演绎着上海市井的人情纠葛、家长里短和世俗利益,似乎远离大时代的硝烟,只一味挣扎于个人事业或情感的焦虑之中。1946年8月,桑弧经柯灵介绍认识了张爱玲,随后便邀她创作了电影剧本《不了情》,并于1947年2月开拍。它讲述了一个企业家和女家庭教师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有张爱玲小说特有的“邪恶的父亲,疯狂的母亲和自我屈抑的女儿”。该片上映后一炮打响,卖座极佳。随后他们再度合作了电影《太太万岁》。一部并不复杂的家庭喜剧被演绎得花团锦簇、令人叫绝。其中的转场技巧、场面调度、节奏控制到今天来看仍然毫不褪色,极具风致。该片哀而不伤,悲喜交集,格调清新,开了当时中国电影的喜剧新风气。《太太万岁》上映特刊中有一篇文章,称“《不了情》既以写情之细腻鸣于时,桑弧、张爱玲之初步编导合作奠定不朽基础。因是再度合作而摄《太太万岁》。”其实,他们本可有第三度合作,那份上映特刊已经预告将开拍电影《金锁记》,谁料时局变化太快,电影《金锁记》因“进步影人”金山与张瑞芳的辞演而流产;1949年,《倾城之恋》的改编亦不了了之,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无法挽回的两大憾事。解放前夕,二人在《哀乐中年》中告别式合作,由张爱玲担任剧本顾问(但张在后来并不承认该片有她的辛苦),桑弧导演。这部描写中年男子重新寻回幸福的电影,被评价为“惊世骇俗的现代题材”。

侯孝贤、朱天文、陈坤厚、杜笃之、廖庆忪、李天禄

这是华语电影中合作时间最长、最稳定的班底,他们的审美趋向非常接近,互相影响,共同创造了“侯孝贤风格”——一种缓慢的、静观的、悲悯而富有时间感的银幕体验。1983年朱天文将获奖小说《小毕的故事》交侯孝贤合作改编成剧本搬上银幕(导演陈坤厚),此后与侯孝贤合作编剧创作了许多闻名影坛的台湾新电影:《风柜来的人》(1983)、《冬冬的暑假》(1984)、《童年往事》(1985)、《恋恋风尘》(1987)、《尼罗河的女儿》(1987)、《悲情城市》(1989)、《戏梦人生》(1993)、《好男好女》(1995)、《海上花》(1998)等。据朱天文说,在合作中,侯孝贤基本上是发动者,而她则动用敏感细腻的文字功夫将这个男人的“童年往事”或其他个人故事编成剧本。另一个说法是:朱天文不是侯孝贤的御用编剧,而是侯孝贤是朱天文的御用导演。无论如何,他们创造了一种在中国影坛从未出现过的自传体电影,在其中,家国合一,时空纯粹,悲伤与喜悦化成永恒的诗意。而陈坤厚(他几乎拍摄了所有侯孝贤的电影)的摄影和演员的关系也创造了和谐的至高境界:那位永远的父亲李天禄在画面中侃侃而谈(他在侯的电影中多次出现,在《戏梦人生》中成为扮演自己的主角,一位历

尽风霜的民间艺人),周围的音响在杜笃之的处理下天然而淳朴(他是侯式电影的声音建筑师),剪辑师廖庆忪完美地遵循了侯孝贤的长镜头方案……侯孝贤的电影,在这个长久的班底之下,保持了浑然天成的底蕴,又时有意外之惊喜。

王家卫、杜可风、张叔平、梁朝伟、张曼玉

这是一个绚烂的组合:是带墨镜者、酒鬼、疯子的队伍(王家卫编导、杜可风摄影、张叔平美术设计、梁朝伟忧郁的眼神),而张曼玉这个上海滩女子以妖娆的步态后来居上,沾染着奇异褪色的怀旧光芒,他们共同走过时光隧道,一边呓语,一边直奔2046而去。作为从不带剧本的编导,王家卫创造了华语片中最富有个人色彩的都市影像,无论是大都会香港的步履匆匆,或是老上海的霓虹闪烁,都会让人目不暇接,给予现代观众一种难以抹灭的时光记忆。澳洲人杜可风为杨德昌《海滩的一天》摄影后,于1991年《阿飞正传》开始了与王家卫的漫长合作,此后,为王家卫掌镜《东邪西毒》(1994)、《重庆森林》(1994)、《堕落天使》(1995)、《春光乍泄》(1997)、《花样年华》(2000)、《2046》(2004)等片。《阿飞正传》里的经典慢镜,《重庆森林》里的大量的跟摇镜头,《东邪西毒》里运用动态投影在自然光下产生通常情况下灯光才能有的效果,《堕落天使》里剑走偏锋的全短焦广角镜头;《春光乍泄》里黑白与彩色的瞬间变换……他的镜头语言自由、奔放、不羁,和王家卫的复杂凌乱的叙事旨趣相投。而张叔平在从事电影美术工作的20多年以来,跟许多导演合作过无数佳作,但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仍然是他和王家卫合作的电影。从《旺角卡门》开始,张叔平和王家卫合作过8部影片,其间张叔平曾四夺金像奖两夺金马奖,又凭《花样年华》获颁戛纳电影节最佳艺术成就奖。在张叔平的手下,《阿飞正传》里的钟、《东邪西毒》里的鸟笼、《重庆森林》里的鱼缸、《花样年华》里的旗袍,都散发出破败的失恋味道。张叔平曾经说:“概括而言,我要的是一种俗气难耐的不漂亮,结果却人人说漂亮。”《2046》里泛黄的上世纪60年代和冰冷、性感而又奢侈的2046年,充满奇异的质感,醉人而沉浸。而梁朝伟和张曼玉,则用他们虚幻的身影和呻吟,让我们窥见这个浮华世界颤抖的欲望。

张艺谋、巩俐、章子怡

张艺谋和巩俐的合作,几乎是一个象征,一个第五代的象征。他们的珠联璧合,是这个世界不多的神话,以及神话的破灭。善良的观众总是期待他们再度合作。但是,他们都老了,而且越走越远,分道扬镳得如此令人伤感。1987年,张艺谋穿着拖鞋找到了莫言,希望能将《红高粱》拍成电影。而他手中的底牌,只有巩俐,她那时还是个中戏二年级的学生,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散发着青春和纯洁,以及嘴唇上掩藏不住的欲望。而骨子里那不可屈服的倔强以及韧性,却从未被人发现。张艺谋成功挖掘了她的潜质,将这一切呈现在一个旧时代的传奇女子“我奶奶”身上。影片上映后,人们像发现奇迹一样,发现了一个东方女子的美,同时也发现了一个影像天才:在张艺谋充满仪式感的镜头下,巩俐一次次地展现出欲望载体的迷惑和果敢。此后,他们在《代号“美洲豹”》(1988)、《菊豆》(1990)、《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秋菊打官司》(1992)中像一对天然的情侣一样工作着。张艺谋的片场向来都是谜语。而谜语的核心,是后来被叫做“谋女郎”的女主角。随着他们两人一次次盛装出席各大国际电影节,这个没有国际明星的国度终于可以在巩俐身上托付自己的感性了。但世界的规律往往是盛极而衰。在《秦佣》中的短暂合作(以演员的身份)之后,巩俐从张艺谋的东方影像中消失了。张艺谋的不知所措明显地呈现在他后来的影片中,他的话越来越少;他尝试各种新鲜的题材和风格;他到处寻找新的女主角。直到发现了章子怡,他似乎才安心下来。人们毫不意外地发现:这个新人的一颦一笑,总是能把我们带回到那个美好的过去,在那里,东方女子巩俐在张艺谋的镜头前安然地微笑,带着嘲讽,带着宿命的悲剧感。

贾樟柯、王宏伟、赵涛、顾铮

贾樟柯的电影像是同乡聚会,来自县城的小偷、混混和文工团员在狭窄的街道上、娱乐场所、公路上游荡,时不时发生一点小小的暴力。这一切活动都和王宏伟有关。这个总是带

着宽边近视镜的无所事事者,有着特别的节奏,在动作和言语的空隙,内心的不安和渴望往往纠缠在不经意之间的小动作上(蹙眉、玩打火机、抽烟的姿势……)。他的安详和落寞让镜头不忍随便乱动,只是静静地呆在那儿。王宏伟带给贾樟柯电影一种稀有的平民质素,一种不甘和认命的青春伤痛。而贾樟柯,从王宏伟的表情和动作中,找到了一个观察中国底层现实的新角度,在这个底层,人们专心于混世界,无暇顾及永恒,一切都在迅速的变化中被消磨。这是全新的乡愁,永恒不变的过去像井一样深邃,成为一个不断返回的高度和落点。这个稀有的班底源自1995年底成立的“青年电影实验小组”,组员王宏伟、顾峥都是同班同学。他们的第一部作品《小山回家》是一部录像作品。之后,他们筹措资金开始了第二部作品《小武》。在主演了《小武》(1997)之后,王宏伟轻而易举地成为法国《电影手册》的封面人物。而他如今还在聚会、喝酒、打麻将中混日子,丝毫没有明星的迹象。难以想象没有王宏伟的贾樟柯电影,会是什么样子。从《小武》开始,到《站台》(2000)、《任逍遥》(2002)、《世界》(2004),王宏伟从绝对主角慢慢退居背景。但他身上的县城感性保证了贾樟柯电影的“城乡结合部”的味道。赵涛的来临,弥补了贾樟柯电影缺少和王宏伟对等的女主角的遗憾。县城青年的爱情投射对象,被同样富于表演的赵涛展现在前台。这个年轻、文弱的舞蹈女教师带给贾樟柯电影一种沉默、平实和坚定的美。而文学策划顾峥的存在,使得贾樟柯的电影获得一种精心打磨的时空架构。这个组合的多年磨练,使中国电影增加了另外一种可能:一种来自民间的气质,以及丰富多彩的“混世界”景象。

蔡明亮、李康生、苗天、杨贵媚

1991年,蔡明亮在拍摄间隙意外发现了李康生,他正在一个青少年聚集的电动游乐场里玩耍。这个从未接受过任何表演训练的男孩子从此成为他最钟爱的演员,他先是为李康生写了《青少年哪吒》的剧本,片中,他叫“小康”(此后他便一直叫“小康”)。拍摄是极其艰难的,因为他总是达不到导演的要求:动作反应总是慢三拍。逼急了,小康便说:“我就是这样慢!”镜头不得不为他慢下来,再慢下来,最后成为不忍卒看的“长镜头”。1993年,蔡明亮以这部影片获得东京影展铜奖。他的“闷片”名声从此开始。著名演员苗天、杨贵媚对这种沉闷节奏亦有“非凡”贡献。他们出现在蔡明亮的很多电影中:《爱情万岁》(1994)中,杨贵媚在台北的街道上不停地走,最后坐在长椅上,开始了著名的一哭。那个镜头长达20多分钟,叫人慌乱而心碎。而在1997年的《河流》里,苗天不断地坐下吃饭,在黑夜里到处寻找男妓。1998年,李康生、杨贵媚在《洞》的两侧互相慰藉,最终突破隔膜,让人欣喜。2001年李康生开始在《你那边几点》的天桥上卖手表。2004年,他继续在《天边一朵云》中卖手表,而且照样一句话也不说了。这个沉默寡言的男孩子,以及苗天、杨贵媚等人,总是以同样的形象,同样的身份,甚至同样的名字,不断出没在蔡明亮的电影中,带着前世的疑问和说不清的关节,在一个个故事中互相扭结,互相安慰,带给蔡明亮电影难以忍受的孤独、寂寞和奇异的恋情。蔡明亮如此众多的电影,最终凭永恒不变的角色、情境和风格,成为一部电影。在这部漫长的电影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沟通,成为惟一的主题,而温暖则来自同志爱情。蔡明亮的小团体创造了华语同志电影不离不弃的典范,让人在这个不断演化的世界里仿佛还能看到某种解脱和安慰。

【艺术硕士】艺术硕士联考之经典电影史笔记3|钻石级

学习资料 2009-09-23 18:38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电影史笔记③:《武训传》与新中国电影“卡里斯玛”核心的重建

一、《武训传》:跨界文本的内部混乱

在泾渭分明的中国电影史上,《武训传》作为一个绝无仅有的跨界文本(1948年由国民党的“中制”拍摄了大部分胶片;1950年底由新中国的私营制片机构昆仑影业公司最终完成),其内部秩序的紊乱鲜明地反映出两个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尖锐冲突,这种冲突最富意味的

是:作为几千年中国儒家传统教育的最后一位承担者——“圣徒”式人物武训的故事,被奇怪地包含在新型社会主义教育的结构中,成为被教育的对象。一边是旧时代中国为穷人子弟开办的“义学”,一边是校舍俨然的新时代接班人的养成所。孩子似乎仍是同一群孩子,他们脸上的盲目无知竟无二致;一边是对行乞兴学的苦心孤诣的赞美,一边是态度含糊的批判和否定。而这两种教育在文化上的根本对立,在当时被置换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教育的对立,而两种教育的具体内容,在影片中并未得到充分探讨。编导充其量表明,在旧社会,教育是用来欺骗和麻醉人民的;而在新中国,教育是使穷人翻身做主人的。影片中所施行的新时代对旧时代的遥远评判,被简单的叙事框架所遮蔽,进而并未产生清除毒素的效果,反倒由于文本结构的严重不对称,显示了1949年后新增加的素材的可有可无。当时的批评者之一袁水拍(这个名字带有明显的毛氏崇拜意味:“金沙水拍云崖暖”是毛的一句著名诗句)敏锐而“正确”地指出:“《武训传》的编导(孙瑜)的主观愿望和客观实践并没有任何矛盾,他所种的是瓜,所得的也的确是瓜,他企图歌颂武训,事实上也的确歌颂了武训!”

孙瑜(1900-1990),是中国最早在国外学习电影专业回国搞电影的人,1949年以前曾经编导过《故都春梦》、《野草闲花》、《天明》、《小玩意》、《春到人间》、《大路》等著名影片。他编导影片以剧本的文学性和镜头的诗情画意见长,被誉为"诗人导演"。1947年从美国回国后不久孙瑜就投入《武训传》拍摄的准备和正式拍摄,而剧本是在这之前写的,至于写这个剧本的念头和构思则更早些,受到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启发,决心用电影这种形式为这位行乞兴学的"义丐"立传。武训行乞兴学的故事先天具有中国"苦情戏"的因子,包含中国古典的"有教无类"思想,并和新文化启蒙运动不谋而合,是一个"感人肺腑、使我念念不忘的电影题材" 。解放前他便投入了拍摄,尚未完成,国内战争的胜方宣布组成新的国家——人民共和国。编导者孙瑜在一个新的时代仓促到来时,仓促地在他的文本中增加了很多应景的权变,他以为这样可以使他的电影在新的国家意识形态下得以顺利通过或者逃脱——"……(文代会上)看过了那么多热火朝天、洋溢着高度革命豪情的的文艺节目,在'秧歌'飞扭、'腰鼓'震天,响彻着亿万人冲锋陷阵的进军号角声中,谁还会去注意到清朝末年山东荒村外踽踽独行、'行乞兴学'的一个孤老头儿呢?"但他错了。该片不仅有人注意,而且极为轰动,以至引起了国家首脑的重视;不仅重视,而且亲自写了一篇题目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影评"。作为社论发表在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右上方显著位置的这篇"影评"是在此片博得广泛好评的背景下出笼的。据该文的一个"不完全的目录",自《武训传》拍峻以来的不到两年里,各界人士公开发表的评论或介绍(包括导演本人)文章就有40篇,除了育才中学等的一些教师对这个非凡的教育者产生强烈共鸣,并真诚地为之感动外,其中大部分文章依然承续着"左翼批评"的传统,并有过之无不及,只对影片的思想内容发表见解,大都持赞扬态度;而在毛泽东的社论发表后,这些人迅速转变立场,开始大规模地批判《武训传》,从影片思想内容,到影片中的人物,以及它的编导;后来,更是由江青带队,组成了一个武训历史调查团,到山东堂邑等地调查这个本是历史人物的电影主人公的身世——这部电影受到的规模对待,在中国电影史上,没有任何其他影片能与之相比。

这其中所蕴涵的巨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冲突,是导致这部影片历史性命运的关键症结。

在1949年前完成的“假想性”文本中,武训是作为绝对的正面主人公,承担着在“世风何薄、大陆日沉”的乱世重振文化秩序的伟大理想。这个文化秩序,是已经被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破坏得千疮百孔的传统儒家价值观念。作为拯救者和启蒙者的武训,一个来自底层的无知平民,以孤绝的“苦操奇行”,感召着清季从下层乡绅到上层统治者的文化使命感,被整个社会阶层作为“千古一人”的伟大“圣徒”崇拜着。这个“千古奇迹”的制造者,在他在世到1949年前的中国社会中,一直是作为文化秩序的象征被赞美的。而在外忧内扰的民国社会,知识阶层又赋予他新的文化承担,即平民教育和社会平等的价值观念。因此,无论在何种意

义上,如果1949年之前《武训传》得以完成,其文本的完整性和同一性均没有任何可能遭到破坏。如果事情果真按照这样的可能出现,那么,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武训传》,将会是另外一种形态,一种归属于1949年之前的文化世界的经典文本,作为那个已经过去的电影世界中唯一的“圣徒”式电影而存活至今,和费穆的《孔夫子》、《天伦》等片一起,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真诚为儒家文化的社会道德重建力讴歌的范本。

年的到来,不仅是一个新的政权代替另一个政权。这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全新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到来。而新兴政权对自己的意识形态的文化价值观念的传布和巩固,远远滞后于它在军事和政权方面的“攻城略地”,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远远没有建立。承担这种全新文化的新型“偶像”(或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说法,“卡里斯玛”,后文还将详细解释其中含义)还没有被创造出来。在公共文化领域,特别是电影这种大众媒介中广泛流行的,仍然是旧式的主人公。共产党中国在这个需要庞大资金投入的文化生产领域从未进行过有效的掌握。它只能借助这些旧中国的电影文人,甚至借助它的机构,试图对来自另外一个刚刚过去的文化世界的未完成文本进行调整和修改,用以为新兴的政权和意识形态服务。《武训传》就这样成为一部跨越两个互相冲突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边界的矛盾文本,成为一部其历史事件的意义远远大于其内容和形式创造的电影。迄至今天,人们对它的谈论,基本上仍然围绕着它的外部引起的政治冲突,而其内部的叙事和形式逻辑,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阐释。

无论如何,新的时代开始了。历史的角色错位宿命地落在跨界生产的电影文本《武训传》中。而编导者孙瑜,在仓促之间并没有很好地处理他的电影文本中巨大的裂缝,将他自己和他的主人公历史地暴露在交织的批判炮火之中。其文本内部的混乱首先体现在叙事结构上,即在1949年后增加的序幕和尾声,以及其他一些结构性的成分。这些成分的出现,粗暴地打断了本来应该很流畅的叙事,在集中出现的说明性和批判性的话语背后,呈现出编导者(尽管可能是策略性地)对整个叙事过程的失控,也深刻地影响了武训这一空前的人物的完美性。

在序幕和尾声中——这是根据当时领导的意见后加上去的,由黄宗英扮演的“新的女教师”于武训墓前给一群解放后的小学生讲解武训的历史,评价武训这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并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纪念武训,要发愤用功来迎接文化建设的高潮,要认识他的勤劳勇敢的、典型的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要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这个“文化建设”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建设,影片中并未能给予明确地说明,显示时代精神的突变对于影片创作的非正常干扰。而后一句中的“人民”,如果放回武训当年的历史背景中,则显得非常生硬,带有明显的为通过而不得不“政治正确”的急就章心态。这一些生硬的词句,并未挽救他于水深火热之中,反而衬托出他对这个新的“文化建设”的茫然无知。

此外,在1949年后的修改还有:

、将原本是一部歌颂武训“行乞兴学”劳苦功高的“正剧”,改变成一部兴学失败、劳而无功的“悲剧”。但是由于这种失败并未在叙事的意义上给予充分的证据,大量是通过武训的“梦幻”、“想像”来完成,并且,这种“失败”如果和影片对于武训“苦操奇行、至勇至仁、千古一人”的由衷赞美,简直极不对称。影片主题歌词采用庄重的碑铭体(四字一句),彻底解除了悲剧感。

、增加了一个农民起义人物周大,构成了武训和周大的“一文一武”分头进行革命的叙事。但这个后增加的人物和丰满而富有感召力的武训相比,简直苍白到了极点,并且,最终也仍然是以失败告终。

、最不应该的,是在影片结尾,把毛泽东的照片和这个旧时代的“圣徒”联系在一起,显示出编导者对新时代即将君临的“卡里斯玛”型人物——新中国、新的文化秩序、新的时代的创造者毛泽东的唯一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

除了这些简单的外加成分之外,影片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者对这个“千古奇人”的由衷赞美,对他的“苦操奇行”的淋漓尽致的展现,基本上仍然归属于那个来自旧时代的文化世

界。这从影片主题歌的歌词就可以看出来:

《武训赞》——

大哉武训,至勇至仁;

行乞兴学,苦操奇行;

一囊一钵,仆仆风尘;

一砖一瓦,累积成金;

街头卖艺,市和售歌;

为牛为马,舍命舍身;

世风何薄,大陆日沉!

谁启我愚,谁济我贫?

大哉武训,至勇至仁!

行乞兴学,千古一人!

这首歌词在1949年以后的出现,反映出能指和所指的错位,被苛刻而敏锐的批评者所指出的“世风何薄,大陆日沉”的“反动性“便是一例。此外,“千古一人”的赞美,也在根本上背离了新兴意识形态的迫切使命,即要创造自己文化的人物,而不能再替“故鬼”讴歌。

因此,这场看似突如其来、其实“来得正是时候”的电影大批判运动,正是这部跨界电影应得的命运。它尖锐地反映出“武训”这个旧时代的“卡里斯玛型”人物和新生的国家意识形态需求之间严重的错位。这个文本在当时的“迫切”出现,对于新型文化建设的重任基本没有具体措施的毛泽东来说,可谓千载难逢。一场席卷全国知识界的大批判开始了。这是毛泽东作为一国领袖,在建国后第一次向全体知识分子提出的政治要求和忠诚要求。这个要求实现起来并非他所想象的那么容易,因为他早就知道,这"数百万区别于旧式文人或士大夫的新式的大小知识分子" 是最难改造的,需要发动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毛泽东需要借此彻底革新文艺领域中不合时宜的典范树立,对他的政权下的艺术创作者提出了全新的“卡里斯玛”重建的任务。这个任务,经过了艰巨的过程,直到文革时期的“样板戏电影”,才算彻底地、完美地完成了。

在1949年以前,或许这个行乞兴学的圣徒会得到他应有的欢呼;但在1949年以后,这个和人民领袖、时代英雄、劳动人民的伟大形象比起来“胆小、软弱、愚蠢、麻木、善于服从、投降的奴才”(袁水拍语)已经成为不被需要的“圣徒”。

二、武训:不再被需要的圣徒

影片《武训传》中的武训,是中国电影史上绝无仅有的“圣徒”式形象。这种“圣徒”形象是旧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楷模,它代表着对“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的由衷渴望,以及这种理想人格的巨大道德和文化感召力的期许。

马克斯?韦伯在他的《中国的宗教》一书中,认为中国儒家教育的文化使命有二:一是唤起“卡理斯玛”,从而产生这种人格对子民的威望;二是给与专门化的训练,用来供给日常的伦理生活和精神生活。而儒家教育的根本成果,是造就一大批能够影响社会常态传承和秩序稳定的“士人”。士人的理想,是到达诗文的至高境界,即“成为一个完美的文人”,“语带双关、委言婉语、引经据典”。虽然这种“沙龙修养”,被认为有时是不足以治理广大的国家的,但这种文书形式有个重要的目的,便是证明写作者的卡里斯玛的身份特质。

韦伯频频提到的所谓“卡里斯玛”(chrisma),是象征的秩序中心,是信仰和价值的中心,它统治着社会,使它保持尊严和威望。1949年以前的中国,虽然经过了新文化运动对儒家的怀疑的批判,但社会教育的很大一部分,仍然在儒家传统的范围内运作着。国民党甚至在它的统治的黄金时期,大力提倡对传统儒家精神的利用。儒家,在1949年之前,从未被彻底消亡。梁漱溟在他的乡村教育运动中,开始仿效孔子的“朝课”制,训练他的乡村弟子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有趣的是,1949年之后,梁漱溟作为“最后的儒家”,仍然有能力和新时代

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25-28章)【圣才出品】

第25章新电影和新发展:1970年代以来的欧洲电影和苏联电影 25.1复习笔记 一、社会背景 (一)好莱坞的影响 好莱坞电影工业在1970年代末的复苏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好莱坞大片给当地发行商和放映商带来了好处,但它们也对当地电影制作构成强大的竞争。 1.模仿作品 一些外国电影制作者试图模仿美国电影作品,这是一种很少获得足够回报的高成本策略。 2.民族流派 一些人试图制作出与好莱坞产品不同的本土作品,如德国表现主义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就创造出了独特的“民族流派”。 3.新电影 纵观整个1970年代和1980年代,各种新浪潮和新电影出现在德国、苏联以及其他地方。 (二)集团资助 1.国际资助 由于本土资源无法匹敌好莱坞的大预算,欧洲制片商通过合拍片进行资源整合。这些电影在国际上得到资助,由来自几个国家的创意人员制作,以电影节和海外市场为目标。 2.传媒资助

独立制片公司不仅得到了有合作精神的国家政府的协助,也得到了欧洲联盟和对出版、音乐、电视及其他休闲产业感兴趣的传媒集团的协助。 (三)政治限定 在东欧和苏联,大多数电影制作者在1970年代都在政治限定之中继续谨慎地工作。 1.战略撤退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战略性地撤销对东欧共产主义政权的支持,加速了这些政权的崩溃。 2.解除审查 在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政策把电影制作者从七十年的审查中释放出来,但他却无力重振衰弱的经济,这使得电影制作者面临着私有化、破旧的基础设施,以及观众对美国电影的渴望等问题。 3.摆脱苏联 脱离苏联集团的国家试图进入国际电影市场,而东欧则越来越接近西方。 二、西欧 (一)产业中的危机 1.影市行情走低 (1)背景 到1970年代中期,欧洲战后的经济繁荣明显已经结束。中东石油生产国开始大幅提高石油价格,在欧洲造成通货膨胀、失业以及整整十年的持续衰退。 (2)表现 1970年代的艰难时光也影响了整个欧洲电影产业。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开放的电影史观 ——读《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电影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研究者既要有丰富的影像积累,同时又需具备深厚的史学功底。与关注作家作品的文学史不同,电影史的研究需要站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艾伦和戈梅里的《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开篇便提出“电影史学家并不分析某部影片或思考所有电影的本性和潜质,而是试图解释电影自起源以来所发生的变革,并说明一些经久未的电影外观。”即是将各种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从而找出推动电影发展的机制。这些因素中又大致分为美学、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 在研究电影史的方法上,过去人们一直信奉着某种历史的“经验论”,相信过去的事实不依赖于历史学家的心智而存在。历史学家只是从中选取适用于他的材料,他自身的理念在历史学研究中无足轻重。但若是不加入自己的论点,而纯粹采用叙事性的方法撰写电影史,对电影史研究将没有任何价值。充其量只能算作理清电影发展脉络的资料,对于它们怎样发生,为什么发生等问题没有给出答案。因此,电影史的撰写不应该是叙事性的,而应该是阐释性的,不应该把电影史演进的脉络简化为某些关键节点上的历史事实。虽然历史的真实确是由这些事实显露出来,但真正需要挖掘和探索的是促成这些现象背后的推动机制。 本书第一章中引用了英国哲学家罗伊·巴斯克的话“世界由机制构成,而不是由事件构成。”从而引出一种研究电影史的新方法,即实在论。实在论所要解释的不仅包含对现实可预见层面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对产生事件的生成机制进行探索。由于特定历史事实的产生错在一定偶然性,往往不能代表普遍现象,顺着该事件探索出的原因可能无法说明该时期的真实状况,因此需要借助实在论方法,研究其生成的大环境下的总体机制,不是某一封闭的事件,而是开放的,流动的空间。这种研究并不是史学家的假设性观点,而是需要大量论据资料的支撑,从中抽象出一个可以回答“为什么发生”的知识范型,并在非特定时代的语境中加以检验。判断任何一种史学论点优劣的标准都是看支持其结论的有关证据的多寡与分量。我们不必抱怨早期影像资料的缺失而会对研究造成困扰,虽然这的确令人遗憾,但可供电影史研究的资料远不止于此。历史的生成机制并不是孤立作用的,李欧梵先生可以从早起上海的文学作品、美女月份牌甚至舞女的开销清单中提炼出上海的现代性特征,我们也可以从电影公司档案、行业报刊等各种非影片资料中重组起当时电影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和市场规律。有时候影片的评论资料甚至比影片本身的内容更能反映出当时整个社会环境下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在美学电影史中,唯杰作论和作者论的观点都有着悠久的传统。某些被奉为经典的影片经过众多研究者的分解和剖析后已经有过度阐释,但却还有更多的人乐此不疲的研究。一些个人风格强烈的导演的一系列作品也被视为现象集中研究,即所谓的大师研究,但这对电影史研究帮助并不大,反而使更多带有时代特征却不那么知名的影片被忽略和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的确一部伟大的作品所产生的超时间性令人非常着迷,但它们对于电影史而言却并不一定是必然出现的。过分关注于这些独立个体反而会忽略了影片之间的连结,以及它们的出现可能受到的技术或经济、社会方面的影响,无意间将其从历史语境中隔离出来。 想要重建美学电影史就必须从同一时期的所有影片中寻找共性,找到审美机制与市场价值取向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具有普遍性的范型。“历史地认识一部影片将意味着把这部影片理解为背景或生成机制的特殊结合物。”从中必定能够找到某些固定的与观众传统价值取向想一致的元素。而影片之间的区别则是这些元素不同的排列组合,因此甚至在不同时期的影片中,我们也能找到许多共同点。例如二十年代拯救了明星公司资金链的影片《孤儿救祖记》与三十年代初联华公司发起的“国片复兴”运动中打头阵的影片《故都春梦》、从这两部大受好评同时又引领市场风向的影片本事中可以发现许多故事架构中的共同点。两片同为家庭剧,从最初的家庭和美资产颇丰到因男主人公听计于他人而赶走作为儿媳或妻子的具有善良贤淑等典型东方美德的女主人公。女人隐忍离开,受尽磨难,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早期中国电影(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左翼电影运动(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与此同时,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7-20章)【圣才出品】

第17章战后欧洲电影:法国、北欧及英国1945~1959 17.1复习笔记 一、战后十年的法国电影 (一)产业的复苏 1.背景 (1)被纳粹占领前 法国制片部门由很多只能制作一部影片的小公司组成。百代和高蒙这样的实行垂直整合的大公司,也很少生产影片,它们把摄影棚设施租借给其他公司,并担任发行商和放映商。在纳粹的统治下,电影制作已经归于集权化管理。 (2)1944年解放后 自由竞争的局面再度出现。百代和高蒙制作的几部大预算的电影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电影制作者们被迫回到“手工艺”系统寻找更小型的制片公司或个体制片人。注册公司缺乏资金,银行不愿资助它们的项目。一些制作问题因为政府的漠不关心而加剧。 (3)1946年5月 法国总理莱昂·布鲁姆和美国国务卿詹姆斯·伯恩斯以取消战前对美国电影的配置额,签署了一份协议,该协议保证放映商每年将十六个星期留给法国电影,其余时间则被用于“自由竞争”,使得法国成为美国电影的一个开放市场。 2.复苏 (1)措施 ①成立国家电影学院

又称高等电影研究学院(IDHEC),于1943年成立,为电影行业的各个职位培养了很多技术人员。联合制作,特别是与意大利公司的联合制作,在CNC的协调下蓬勃发展。 ②成立法国国家电影中心和法国电影联盟 a.1946年底,法国政府建立了法国国家电影中心(CNC) 该机构通过建立资助偿付能力的标准,提供制作补贴并提倡纪录片和艺术片制作,开始对电影工业进行调节管理。CNC是维希政权治下中央集权化的制作机构的一种改进版。CNC 从属于更宽泛的包括将银行、公用事业和交通运输业国有化在内的集中经济计划。 b.1949年,成立了法国电影联盟 法国电影联盟是旨在推动法国电影走向国外并协调全国的电影节参赛作品的宣传机构。 ③颁布贸易保护主义法 a.内容 1948年的一项法规规定了每年121部美国电影的新的进口配额,这个数字在接下来的十年大体保持不变。法规为稳定的公司提供大额银行贷款,并设立了指定用于资助未来电影制作的入场税。1953年的修订版中增设了用于新项目的发展基金,并包括了鼓励短片制作的条款。 b.意义 这一政策鼓励了电影公司利用预售明星和故事制作流行电影。 (2)意义 法国电影业的国际影响力已经相当稳健。 (3)现状 ①百代、高蒙和电影全体联盟三家大公司虽拥有最好的首轮影院或与最好的首轮影院有着合同安排,但它们制作影片的数量还是在缩减;百代完全放弃了电影制作,并安排高蒙公

电影概论复习笔记

电影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篇:电影艺术概论 一、电影的本体界定 电影是一门技术——电影综合了图像技术、音响技术和后期制作技术等多种 技术手段。 电影是一门艺术——综合了影像、文学、音乐、表演、科技、工业、商业、 社会科学等诸多特征的综合艺术。 电影是一种产业——电影是能够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文化创意产业之一。 电影是一种娱乐消遣的产品——看电影与阅读一本小说,听一场演唱会,看 一场魔术表演等等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在感情、感想、感官方面的所得,都是一样的。 电影是一门学问——国内外有很多的高校都有专门研究电影的学科和专业 电影学。 二、电影的基本特性 1、时空与综合性 时间艺术:音乐、文学 空间艺术:建筑、绘画、雕塑 时空艺术:戏剧、舞蹈、电影、电视、魔术、杂技 第七艺术:电影也被称为“第七艺术”,是位列传统的文学、建筑、音乐、 绘画、雕塑和舞蹈之后一种新的艺术。 电影综合性的具体体现:时间与空间、技术与艺术、声音与画面、各种艺术 元素 2、逼真与假定性 逼真性的体现: (1)故事、逻辑性、情感要贴近真实的生活 (2)场景、道具、整体氛围要符合真实的年代 (3)演员的表演要真实可信 (4)特技的制作也要真实可信 假定性的体现:假定的时间、假定的空间、假定性不等于虚假性 3、造型与运动性:摄影机的运动、被拍对象的运动 4、商业与大众性 电影的商业性体现: 电影是一种供大众消费的商品 电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求得高回报率 电影能够促成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电影的大众性体现:

电影需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才可能取得高票房 电影是大众欣赏的艺术而不是小众艺术 三、电影的媒介特质 1、光线 光源划分: (1)自然光:阳光、天空光的照明; (2)人工光:灯光的照明。 作用划分: (1)主光:照亮被摄主体的主要光线 (2)辅光:辅助照亮被摄主体阴影的光线 性质划分: (1)硬光:直射光,一般用作主光; (2)软光:散射光,一般用作辅光。 位置划分:顺光、侧光、逆光、顶光、底光 2、构图 含义:构图指的是画面的结构和布局,也就是画面中各种元素的位置关系, 组合结构。 构图的基本元素:主体、陪体、前景、后景、背景 主体:画面表达的主要对像和主题思想,也是画面的构图中心,主体可以是 人或物,也可以是个体或群体。 陪体:画面中与主体紧密关联构成一定情节的对像,帮助表达主体的特性和 内涵。 3、色彩 色彩的基本特征:色相、色调、明度、纯度 色调在电影中的作用: ①喧染环境,营造氛围,表现人物的心境。 ②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主题。 ③表现作者的诗意和浪漫、抒情的色彩。 ④形成影片特殊的风格和韵味。 4、声音 声音的种类:人声、音乐、音响 声画同步:音乐与画面情绪一致,节奏一致,主题一致。音乐在这里是为了 更好地烘托和喧染画面的内容,它附属于画面,与画面是一种“合一”的关系。声画对立:音乐所表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与画面中的影像内容所呈现出 的情绪、节奏、主题等截然相反。 声画对位:音乐并不仅仅是具体地、简单地、机械地解释画面的内容,它与 画面不是那种“合一”的关系(当然也不是对立的关系),它与画面犹如两条平行线,与画面是一种“并行”的关系。 四、电影的分类 四大类: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 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

2007年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导师考研笔记资料 考研真题 考研参考书、导师考研笔记资料考研资料 导师信息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253542951.html, 1 2007年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导师考研笔记资料 【育明教育北影考研教研室独家提供】 一、填空 1贝克特的代表作()由涅斯库的代表作() 2拍摄了《阿卡丁先生》的导演()于---拍摄了改编自()的《审判》3荷马史诗分为()和()两部 4易朴生的代表作() 5第一部有声片()第一部彩色片《浮华世界》拍于哪一年 6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 7《等待戈多》的作者是() 8《喧嚣与骚动》的作者是() 9薄珈丘的()被导演()拍成同名电影 10《秃头歌女》的作者是谁?——(法国)尤内斯库 二选择 1《热爱生命》的作者是杰克伦敦 2斯特拉文斯基编写了下列哪出芭蕾舞剧《春之祭》 3下列哪个是前苏联导演罗姆 4下列哪个是印象派的代表画家毕沙罗 5下列哪个是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艾伦坡 6《雁南飞〉的导演是谁 7《太太万岁》的导演是谁 …… 三名词解释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253542951.html, 2 垮掉的一代 神话 贺岁档期 大制片厂制度 真实电影 现实的渐进线 披头士 格利菲斯 间离效果 套层结构 四阅读理解 第一道考的是爱森斯坦关于理性蒙太奇的一段话。 第二道考的是法国一个纪录片电影节的广告词。 五论述,一共三道,任选两道 1谈谈你对好莱坞自我指涉的认识 2二十世纪初,美国人说电影是“画面+运动”,二十世纪末,法国人说电影是“画面-时间”,结合以上说法,谈谈你对电影中运动和时间的看法 3先给的乔治萨杜尔的一段话,谈谈好莱坞是怎样在与欧洲电影的竞争中确立优势的

潘若简-电影理论课笔记

11·5 爱因汉姆 爱因汉姆:1.预设与结构:将电影作为一个学术的研究项目,是一个学术的研究过程。他的术研究都是在假说上来完成的,他运用了大量的实证来完成。 “电影是一个机械复制的东西,在电影之初是没有艺术价值的。”爱因汉姆来证明电影不仅仅是一个机械复制。人在电影之中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复制。 前提条件:任何传统艺术的选择和简约都是艺术家的现实与生活(视角) 影像之中的真实与现实之中的真实是有距离的。自杀是足够具有刺激性的,可影响最害怕的就是重复。人都是通过简单平衡和规则作用于我们的感觉。 风格——在流水性中寻找规律。北欧和日本——生活的重复。 人的心理需求的第一要求就是简单,没有人希望绕着弯子去交流。简单永远是最准确的。美感一定是来源于平衡。没有任何一个艺术种类是跟生活完全相同的。 电影是表现性描述:电影一定是对它媒介表现特征的呈现才是它最有力的表现。传统美学与现当代美学的最大差异就是传统美学的美感教育。《拉奥孔》 我们的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对于美感的教育。(米开朗基罗哭泣的母亲材料与空间的关系) 实证主义容易变得烂俗。 电影总要找到电影作为媒介的表现特征。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从来没有对于媒介自设表现特征的实验。在任何一个艺术的研究实验中艺术终究会回到自我的。 我们大多数都忘记了摄像机能做到什么。 媒介的特征所引发对于媒介的思考: 出发点:电影作为艺术的与生活差异性 1:生活是无限丰富的而电影是相对匮乏的(经典理论) 2:电影介于照相与戏剧之间,这两者构成了电影作为艺术的两端。电影与摄影一样都是扁平的都是二维的记录的光影的;电影像戏剧,因为它借用了戏剧的时间详读。电影是部分幻觉,这种幻觉性是电影所独有的。电影的匮乏就是他的媒介特性,它是从光学技巧中产生的,电影相对于生活得匮乏就是电影的起点就是电影活的艺术特性的可能。 3:画框和窗口:古典的电影理论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艺术如何表达生活。艺术就像一块蛋糕,由生活中切下的那块。 在好莱坞的发展中,视点是没有改变的,还有冲突和叙事的完整性。这一套东西的认同感是建立在强大的心理学依据上——它的内在动力。好莱坞的叙事,画面最终想要达到的是心理认同。 电影形式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通过画框完成的。这个画框内凝结了完美和谐,画框内是我作为艺术家所选择的高度凝结的时间和空间。 1画框的存在可以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形式——美 2可以对于影响加以解释 3加强影像对于形象的特征。所以其反对特殊的不表意的机位 蒙太奇是电影的媒介特性,这是电影最特殊的表现方式。 蒙太奇包含了三大原则: 1.剪辑的原则叙事的顺畅 2.通过蒙太奇创造了时间的连续性对比性相关性。我们在时间性上也是非常笨的,我们不会插叙,不会回忆 3.空间的相关性——空间的相似性,蒙太奇的原则是建立在相关性之上。我们只有时间性的概 念而没有时间性的概念,所以我们在中国电影之中很难看到漂亮的剪辑。空间与空间的组接方 式,在中国电影是极度匮乏。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卢米埃尔(1864~1948)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1864年10月5日生于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于邦多勒。1895年,他与其兄获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专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从1896年起,他培训了大批放映员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使电影迅速流传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他的影片运用了特写(《婴儿午餐》)和景深镜头(《火车到站》);他还拍摄了最早的喜剧片(《水浇园丁》)。1897年,卢米埃尔兄弟把原先独立反映的四部影片《火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拯救遇难者》将其连成一部来放映。得到观众欣赏,由此形成最初的剪辑。他是电影的创始人。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

电影史笔记

电影史笔记①:华语电影最精锐班底 张石川+郑正秋 张石川、郑正秋从1912年成立新民公司、承包美商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导演业务起,便长期合作。对文明戏十分内行的郑正秋负责编剧,两人联合或分别导演。作为当时小有名气的剧评家,郑正秋主张戏剧必须是改革社会,教化群众的工具,“为弱者鸣不平”;而有着精明的商人头脑的张石川,主张“处处惟兴趣是尚”,极为关注影片的营业效果。两人兴趣相通,合作愉快,难分彼此——郑正秋“一上手便把家庭戏拿来做资料,都是描写家庭琐事,演出不但浅显而妇孺皆知,且颇多兴味,演戏的人也容易讨好,于是男女老幼个个欢迎。”(徐卓呆)。而张石川凭着良好的英文功底,专攻西洋影戏的导演技巧,同时负责运筹资金和发行,极具商业眼光。1913年,他们合作完成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由美国人依什尔摄影,上映后大获成功。1922年3月,明星影片公司成立,创办人为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郑鹧鸪、任矜苹,号称“五虎将”。具体分工为:张石川任导演,郑正秋任编剧,郑鹧鸪负责训练演员,摄影师起初为英国人郭达亚,后来是张伟涛、汪煦昌等。4部滑稽影片拍完,营业却异常惨淡。1923年,郑正秋、张石川经过精心准备,重新找准趣味,导演了《孤儿救祖记》,影片上映后极为成功,成为我国首部获得巨大的舆论和营业双重成功的影片,各地映期长达半年之久,对此后国产电影的发展影响深远,从此奠定了中国电影的“影戏”传统,这一传统的核心内涵是以伦理为中心,以中国古典戏曲的情节剧模式叙事,以催人泪下的剧场效果感化观众,达到启发民智、移风易俗的作用。此后,明星出品融汇了二人的鲜明特点,领导了国产电影的潮流:或偏于营业(1928年《火烧红莲寺》),或偏于人生(1934年《姊妹花》),但对于“营业主义上加一点良心”的策略他们皆有共识。郑正秋和张石川的合作,一个是讲求效益的实干家,一个是道德理想主义者,“救市”与“救世”最终融为一体,难分伯仲,堪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典范。1935年7月16日,郑正秋溘然长逝,年仅47岁,影界为之震惊。张石川在《明星半月刊》上动情地说,他们两人是“心同志合情逾骨肉的朋友”。 张爱玲+桑弧 张爱玲与桑弧的合作基础是共同的上海俗世情怀。他们的3部影片:《不了情》、《太太万岁》和《哀乐中年》里充满了“琐琐的哀乐”、“细小的爱憎”和“善恶的摩擦”(柯灵语),是中国电影史难得的超时间之作,“不左不右”,可称为中国城市电影和市民观赏趣味的开始。在这些影片的空间里,主要活动着中产阶层的男女,演绎着上海市井的人情纠葛、家长里短和世俗利益,似乎远离大时代的硝烟,只一味挣扎于个人事业或情感的焦虑之中。1946年8月,桑弧经柯灵介绍认识了张爱玲,随后便邀她创作了电影剧本《不了情》,并于1947年2月开拍。它讲述了一个企业家和女家庭教师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有张爱玲小说特有的“邪恶的父亲,疯狂的母亲和自我屈抑的女儿”。该片上映后一炮打响,卖座极佳。随后他们再度合作了电影《太太万岁》。一部并不复杂的家庭喜剧被演绎得花团锦簇、令人叫绝。其中的转场技巧、场面调度、节奏控制到今天来看仍然毫不褪色,极具风致。该片哀而不伤,悲喜交集,格调清新,开了当时中国电影的喜剧新风气。《太太万岁》上映特刊中有一篇文章,称“《不了情》既以写情之细腻鸣于时,桑弧、张爱玲之初步编导合作奠定不朽基础。因是再度合作而摄《太太万岁》。”其实,他们本可有第三度合作,那份上映特刊已经预告将开拍电影《金锁记》,谁料时局变化太快,电影《金锁记》因“进步影人”金山与张瑞芳的辞演而流产;1949年,《倾城之恋》的改编亦不了了之,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无法挽回的两大憾事。解放前夕,二人在《哀乐中年》中告别式合作,由张爱玲担任剧本顾问(但张在后来并不承认该片有她的辛苦),桑弧导演。这部描写中年男子重新寻回幸福的电影,被评价为“惊世骇俗的现代题材”。 侯孝贤、朱天文、陈坤厚、杜笃之、廖庆忪、李天禄 这是华语电影中合作时间最长、最稳定的班底,他们的审美趋向非常接近,互相影响,共同创造了“侯孝贤风格”——一种缓慢的、静观的、悲悯而富有时间感的银幕体验。1983年朱天文将获奖小说《小毕的故事》交侯孝贤合作改编成剧本搬上银幕(导演陈坤厚),此后与侯孝贤合作编剧创作了许多闻名影坛的台湾新电影:《风柜来的人》(1983)、《冬冬的暑假》(1984)、《童年往事》(1985)、《恋恋风尘》( 1987)、《尼罗河的女儿》( 1987)、《悲情城市》(1989)、《戏梦人生》(1993)、《好男好女》(1995)、《海上花》(1998)等。据朱天文说,在合作中,侯孝贤基本上是发动者,而她则动用敏感细腻的文字功夫将这个男人的“童年往事”或其他个人故事编成剧本。另一个说法是:朱

2016年北电文学系电影剧本创作考研真题集笔记 历年真题 考研试题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1【文学系】 院系:文学系 研究方向名称:电影剧本创作 研究方向介绍:电影剧本创作是电影创作中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电影艺术整体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电影剧本的创作水准。本研究方向旨在选拔出具有电影剧本写作经验和一定电影剧作理论基础的考生,经过更高层次的电影剧作实践和更深层次的电影剧作理论学习,使其成为在电影剧本创作具有较高能力的专门人才。业务课二名称:小品写作 业务课二介绍: 考试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所给的材料(包含命题命题、、背景资料背景资料、 、人物及主要情节等),按要求完成一篇具有视听思维、情节完整、逻辑合理、人物鲜明的短片剧本。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专业学位) 育明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艺术概论》王宏建 《艺术概论》赵彬主编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2《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 《认识电影》(美)路易斯.贾内梯著 《电影理论与批评》王志敏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艾伦、戈梅里著李迅译 外加重要辅助资料育明教育独家内部笔记资料包含: 【艺术热点】+【中西文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内部试题库】 +【电影基础理论内部试题库】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专业学位)考研重点内部资料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最为广泛也最为直接,它往往关系到艺术的广衰成败。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在艺术与经济之间是最重要的中介。艺术要接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政治施加影响,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关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和引导艺术的方向,可以保障艺术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显现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倾向,对政治施加影响。 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 建筑艺术除了实用性同审美性相统一这个主要特征外,一般还具有三大特征: (1)造型的形式美追求。 建筑的美主要从造型上体现出来,这是许多艺术共通的设计原则。建筑的造型本身要求高度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如运用对称、平衡、合适的比例,质感、色彩、形状讲究多样统一,注意整

中国电影史简答题总结

中国电影史 第一章“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 1、投机性的电影生产对中国电影初期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答:中国最早的一些电影企业大部分都是为了商业投机的目的而兴办的,缺乏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创作上低级趣味,粗制滥造,脱离时代,脱离人民生活。 但也有一批有志之士对中国电影事业和艺术基础的奠定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如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片部,坚持严肃的制片方针,可以说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认认真真地把电影作为一种事业来办的开端。 还有一些人虽然开始也是以投机为目的涉足电影,但最终致力于电影事业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如“明星”电影公司等一些影片公司,形成了一批比较稳定的电影生产队伍,成为左右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这些电影公司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功罪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出现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有了这种事业的基础,中国电影才有可能在艺术上逐渐进步。 2、郑正秋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答: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他早年以“药风”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郑正秋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1923年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拍摄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形式上,《孤》没有像当时大多数中国电影那样盲目模仿西方电影,而是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剧学习了许多表现方法运用到影片拍摄之中。《孤》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使“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电影编导,郑正秋在艺术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其主要的功绩并不是把某种电影语言的具体表现手段介绍到中国来了,除了在电影事业的开拓方面的功绩之外,最主要在于他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的创 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如何看待田汉等人早期的电影主张? 答:在知识分子加入到电影行列之中,田汉早期的电影主张提得最明确,也最有代表性。田汉1926年组织了“南国电影社”,筹拍了《到民间去》和《断笛余音》两部带有明显民粹派色彩的影片。田汉把电影看作是

外国电影史

格里菲斯贡献 一,对基本电影语言、叙事元素的开掘和定型 1第一个将镜头确定为电影最小的叙事单位,还确定了镜头--场景--段落--影片的标准概念,改变了电影构成单位,从“场”变为“镜头”。是蒙太奇艺术产生的基础。 2,将画面景别标准化,赋予特写、近景、中景、全景等以特定的涵义, 并形成了经典电影叙事的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镜头语言; 发展了大特写、大远景等一系列电影语言,并创造性的运用近景特写表现情绪 二,对电影写实功能和表意功能的进一步探究 1,有意识的系统的使用运动镜头,如摇镜头、移动镜头及景深镜头,还发明了圈入圈出、淡入淡出的技巧 2,他根据镜头的情绪内容决定画面的选择,包括构图、光线、景别,用剪辑来控制情绪和节奏3,首先使用三维立体的真实布景和表意性的灯光照明 4,注重对演员和表演要求,培养了一批优秀演员,开创了好莱坞明星制度的先河。 三,对电影剪辑、电影时空和电影节奏所作的创新 1,丰富了电影的结构,创造平行剪辑,创造了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 快速剪辑打破了戏剧美学的“三一律”,形成了真正电影化的叙事语言,且成为好莱坞影片最为典型实用的叙事模式 2,大胆的使用闪回、平行交替等切入手法和省略法,使电影具有无限的时空自由 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诗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将电影真正带入了成熟的叙事艺术阶段。 西部片: 1,西部片式以美国西部为背景,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发西部为题材,是美国人民民族性格与精神的体现。 2,通过特定的戏剧性程式表现,有固定的情节、善良的白人遭受暴力的威胁,英雄的牛仔作为执法者来除暴安良,结果一定是善胜恶。有固定的人物、背景和相关道具,连镜头都有一定格局。极易辨认的图像符号,处理完全模式化、公式化的。 3,西部片不是历史的再现和西部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是反映了一种道德理想,善胜恶的伦理,观众寻求的不是情节和人物性格,而是某种精神上的宽慰和道德满足。 4,代表人物作品:约翰、福特《铁骑》,《关山飞渡》等。 霍克思《红河》、齐纳曼《正午》 喜剧片: 1912-1930美国喜剧电影的黄金时代: 美国喜剧电影之父麦克·塞纳特(拍片的指导思想是对任何事情特别是自认严肃的事情采取调侃的态度,讽刺的主要目标就是虚伪),创造了著名的“启斯东警察”。其影片制造的各种噱头都成为喜剧片的类型特征。 四个电影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勃斯特·基顿《大将军》哈罗德·劳埃德《大学新生》哈莱·朗东 犯罪片(强盗片):名解 1,以城市和犯罪事件始末为北京,以犯罪分子为主要人物。

【高俗读书笔记】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

王宜文《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目录 第一章世界电影艺术发展概述 第二章法国电影 第三章意大利电影 第四章德国电影 第五章瑞典电影 第六章英国电影 第七章西班牙电影 第八章前苏联及东欧电影 第九章美国电影 第十章其他地区的民族电影 第一章世界电影艺术发展概述 1.P2电影:通过摄影机或其他视听信息记录手段,将活动影像记录在胶片或其他载体上,然后通过放映机或其他放映设备,将这些活动影像映射于银幕或其他观赏载体上的过程。 2.P2心理基础:柏拉图影子、巴赞木乃伊情结、格式塔心理学似动现象 3.P3科学基础:1829年6月比利时约瑟夫·普拉托“视觉滞留”0.1~0.4s,“诡盘”,“电影的祖父” 4.P4发明过程: (1)照相术:1822法国雅克·达盖尔、尼塞富尔·涅普斯投入;1824涅普斯12小时曝光“餐桌”静物;1838达盖尔“银版照相法”;1839法国议会买下,摄影技术发明;1888美国乔治·伊斯曼胶卷。 (2)活动照相术:英国爱德华·穆里奇24架照相机马奔腾,1882法国马莱“软片式连续摄影机” (3)爱迪生“电影视镜”:1889伊斯曼工厂胶片、1894迪克逊协助“电影视镜” (4)卢米埃尔兄弟“活动电影放映机”: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奥古斯特·卢米埃尔,1895.12.28电影诞生日 5.P6成为艺术:美爱迪生第一个摄影棚,戏剧场,展示“电影视镜”附属品;1895卢米埃尔兄弟记录;梅里爱“电影魔术”停机再拍、多次曝光;1903美国埃德温·鲍特《火车大劫案》完整叙事,时空交叉,十几个戏剧性场面;1915美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电影艺术最终形成。影像思维 ■格里菲斯贡献:改变电影构成单位,戏剧场景→镜头,“平行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 6.P8发展:爱森斯坦、普多夫金“蒙太奇学派”无声电影成熟完美,理性内涵,表意抒情;1927美华纳《爵士歌王》有声电影开端,内在理性思维运动——言语、内在感情运动——音乐;1935美《浮华世家》彩色影片;五六十年代电视冲击,宽银幕、立体声,高成本、大投资视听奇观;70-80年代后高科技,1977卢卡斯《星球大战》;近二十余年数字技术,1995美三维动画《玩具总动员》 第二章法国电影

外国电影史的复习资料

1、早期电影创作中的两种不同风格是什么? 答:在电影的初创期,卢米埃尔和梅里爱截然不同地代表着两种倾向、两种风格。在卢米埃尔看来,电影无非是一种“科学珍品”,运用于艺术并不是目的,他的口号是“再现生活”;而梅里爱则认为,电影能够创造艺术,“银幕即舞台”可以“改变生活”。“卢米埃尔力求引起旁观者的感觉,引起对‘当场抓住的自然’的好奇心;梅里爱则出于艺术家的偏爱而沉湎于幻想,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实际活动。”卢米埃尔表现现实生活完全是写实的、纪录性的;梅里爱表现“银幕戏剧”却是幻想的、浪漫主义的。卢米埃尔倾向自然、模拟现实,是再现主义的;梅里爱倾向技术、改变现实,是表现主义的。卢米埃尔可称为电影纪录片的先驱;梅里爱可称为电影故事片的先驱。 卢米埃尔代表作品:《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耶路撒冷教堂》等。 梅丽爱的代表作品:《贵妇人的失踪》《灰姑娘》《德莱弗斯案件》《月球旅行记》等。 2、《火车大劫案》分镜头记录。 答:《火车大劫案》共分13段,每一段都是由一个镜头拍摄下来的完整事件中的一部分。 第一个镜头:火车站电报室内景。两名强盗闯进来,逼迫电报员给火车发信号,窗外景深处火车速度渐渐放慢,强盗又将电报员捆绑起来。鲍特在这个镜头中以景深镜头的视觉线索交代出——强盗与电报员、电报员与火车以及强盗与火车之间的多种层面上的相互关系,使画面内部的信息量和视觉空间表层结构的叙事形式均得以递增和强化。 第二个镜头:火车从画右至画左位于画面中央,而强盗从画左走向画右悄悄地溜上火车。在画面中,一个由木条形成的“×”宇图形,极为醒目地吸引了观众的视线。“这个镜头把动作同情节联在一起,把紧张同画幅结构联在一起”。以微妙的运动方式、以抽象的视觉暗示,展开了有秩序地叙事。” 第八个镜头,摄影机固定在一个极为巧妙的位置上,在表现强盗冲下斜坡逃跑的时候,出现了摇拍、俯拍和仰拍等不同视角的变化。突出了户外拍摄的运动效果和环境特征。在电影史上被誉为“山谷中的美丽场面”。 第九、十、十一个镜头,分别表现了逃跑中的强盗,企图挣脱捆绳的电报员和舞厅中跳舞取乐的不知情的人们……。这种将发生在不同地点的平行动作交替切入的方法,在“同时性”的运动关系上的处理,摆脱了实际时间的束缚,打破了传统戏剧顺时叙事的原则,创造了真正符合电影艺术规律的叙事时空。其中作为叙事中被省略的那部分时空,则由观众自己凭借生活的经验去作出补充。 《火车大劫案》中的这些精彩镜头,在画面内部信息的组织上,在镜头与镜头之间时空交错的切换技巧的表现上,创造性地发展了电影叙事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同时,这种叙事方式不需要任何文字叙事语言的注释便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影片吸引了许多的观众,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占据美国银幕达10年之久,为“西部片”在美国的统治地位打下了基础。 3、谈谈美国喜剧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答:麦克·赛纳特是美国喜剧片的创始人,为美国电影喜剧的第一个时期“棍棒喜剧”的形式开辟了道路。赛纳特的喜剧精神整整影响了一代人,其中包括默片时期的四大喜剧明星:查尔斯·卓别林、巴斯特·基顿、哈罗德·劳埃德、哈莱·朗东。 巴斯特·基顿被称作“大石脸”的假面具的背后,蕴藏着机智、勇敢和复杂的喜剧冲突,他最优秀的影片是自导自演的《大将军》。 哈罗德·劳埃德,1925年的《大学新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品。

电影史笔记②:中国电影史上的“失踪者”

电影史笔记②:中国电影史上的“失踪者” 电影史笔记?:中国电影史上的“失踪者”.txt都是一个山的狐狸,你跟我讲什么聊斋,站在离你最近的地方,眺望你对别人的微笑,即使心是百般的疼痛只为把你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刺眼的白色,让我明白什么是纯粹的伤害。电影史笔记?:中国电影史上的“失踪者” 百年中国电影史,某种意义上,是一部残缺不全的电影史,是四分之三电影史。大批曾经构成这个国族记忆的珍贵影像和关键人物被湮灭和遗忘,成为主流历史书写中的“失踪者”。 我所使用的“失踪者”一词,具有双重含义:一指物理意义上的胶片的消失(战火、政治焚毁、技术、流失民间、自然条件变化等),它们所挟带的时光需要通过考古、寻觅和修复来重现,其中实质性的突破屈指可数;一指书写和修辞意义上的消失(意识形态色彩的电影史书写、史学上的学理性偏差),这是我们中国电影史最大的“特色”:这是一部被反复蹂躏的电影史,一些珍奇在这样荒谬的历史中隐现如鬼魂。 以下这些影片我们将永远无法得见,有些人物我们从未听说过—— 早期无声片 从《定军山》开始,中国人制作电影的热潮持续不断。到1926年,全国大小175家电影公司,制作了大量的滑稽短片、生活情景片等,如今只有一部1922年 的《劳工之爱情》(又名《掷果缘》)保留下来,成为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中国影像。1927年左右,轰轰烈烈的“古装片”运动掀起了影坛的一场商业风暴。今天 我们看到的最早一部是1927年侯曜导演的《西厢记》。此人还在黎民伟的大力资助下拍摄了当时的“大片”《木兰从军》,也已散佚。20年代有过一个“倡导国 片运动”,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黎民伟,在近年来的研究中,越来越显出其对

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好莱坞的衰落与复兴:1960~1980)【

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2章好莱坞的衰落与复兴:1960~1980 22.1复习笔记 一、时代背景 1970年代终结了战后时代的繁荣。这一时期恰逢好莱坞大片的重生以及电影小子势力的崛起。这些最务实和最具影响力的年轻电影制作者,成为行业内新的创意领头人。 (一)政府政策走向 1.民权运动的发展 (1)约翰·F·肯尼迪和林登·约翰逊任内 ①推进种族平等 1960年代,约翰·F·肯尼迪和林登·约翰逊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战后争取种族平等运动取得了一些成功。 ②推动自由政策 两届政府都推动了国内的自由政策(约翰逊称为“伟大社会”),包括通过1964年民权法案。约翰逊的“向贫困开战”制定了高校里的勤工俭学计划,并设立就业工作团。 (2)尼克松任内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社会活动家与当局发生的冲突达到大萧条以来罕见的程度。民权运动的自由主义立场已经让位给更激进的黑人权利运动。 2.遏制共产主义与越战

(1)约翰·F·肯尼迪和林登·约翰逊任内 ①政府继续采取东西方冷战观念下的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②1950年代,美国开始支持法国反对越南胡志明领导的共产主义势力。 (2)尼克松任内 ①1963年,美国果断地发起了战争。在接下来的9年中,美国让数十万士兵参加了一场在国内越来越失去人心的战争。 ②60年代末,尼克松总统扩大了越南战争。 ③1973年美国从越南撤军,而战争在美国社会中所造成的深刻分歧已经无法愈合。 (二)社会政治环境 反对美国参与越战的势力在加强。社会凝聚力似乎在消失。 1.马丁·路德·金、罗伯特·F·肯尼迪和马尔科姆·艾克斯相继被暗杀。 2.警方在1968年芝加哥民主大会上袭击示威者。 3.一些校园发生爆炸案。1970年,有400所学校被关闭或举行罢课。 4.中产阶级投票者对东部自由主义者、左翼势力和反文化的怨愤,导致尼克松成功竞选总统。 (三)社会观念的变化 1.性观念的坦率态度 1960年代初,避孕药的发明和女性角色观念的改变,使得针对性行为产生了一种新的坦率态度。 2.“反文化”思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