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变限于结肠粘膜的炎症性肠病,由多种病因综合交互作用引起,西医治疗作用迅速,疗效肯定,但复发率高。中医辨证施治具有疗效好,辩证用药的优点。临床治疗最好是采用中西医、全身和局部相结合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本文收集近3~5年的文献,通过病因病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等方面对中西医结合诊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作如下总结。

标签:中西医结合;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Abstract】Ulcerative colitis is a lesion limited to the colonic mucosa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comprehensive interaction caused by a variety of causes.The best clinical treat-ment is a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ystemic and local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programs.We collected the literature of the past three to five yearsfor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pathogenesis,bas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Key words】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ulcerative colitis:Research Progress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的粘膜,表现为炎症或溃疡,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且发病率与性别无明显相关。临床症状轻重不等,以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为特征,多有反复或慢性迁延[2]。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属于医学“泄泻”、“痢疾”及“肠辟”等的范畴,但又不能完全概括本病的特点。因此,国家中医管理局医政司提出把本病归结为“大瘕泄”。现将近年来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中西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国内外流行病学分析

本病在欧美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病率最高,而发展相对不发达、甚至落后的亚非国家发病率相对较低。文献显示美国和日本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分别为:8.3-14.3/10万、116-229/10万和1.95/10万、10.12/10万,美国本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日本,这可能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有关。我国目前对本病尚无精确统计,但据中国医学文献对本病的报道的统计,显示我国溃疡性结肠炎在我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2.1 西医学对病因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治疗指南

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治疗临床指南 ——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2005 修 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邵万金编译 方法 通过Medline、Pubmed和Cochrane数据库搜索2004年9月以前的文献。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回肠造袋肛管吻合、回肠造口、结直肠新生物、外科手术、回直肠吻合及相关文献。有关文章的参考文献也包括在内。 外科手术特征 急性结肠炎 1、患者有急性或即将穿孔的临床证据应作急症手术。证据级别:Ⅲ级;推荐等级:A 重症急性结肠炎占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5-15%,重症结肠炎的诊断是根据Truelove和Witts标准,其定义为:血便每天6次以上,发热(>37.5℃),心动过速(心率>90 次/分)、贫血(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的75%)、血沉升高(>30mm/小时)。另外,中毒性或暴发性结肠炎的特征为:血便每天10 次以上,发热(>37.5℃),心动过速(心率>90次/分)、贫血(需要输血)、血沉升高(>30mm/小时)、X 线片显示结肠扩张,腹胀伴触痛。当横结肠扩张超过6cm,就可诊断为中毒性巨结肠,20-30%的中毒性结肠炎患者需手术治疗。

中毒性结肠炎患者的穿孔死亡率高,达27-57%,穿孔与手术间隔时间 延长会增加死亡率。中毒性结肠炎患者穿孔前手术,效果要明显好于穿孔后手术,可是很少有即将穿孔的硬性特征。没有肠腔扩张也可穿孔,这类患者常常不表现腹膜炎症状。结肠扩张持续或加重,结肠积气,局限性腹膜炎加重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急性穿孔或将要穿孔的指征。局限性腹膜炎仅反映为局部炎症或可能是即将穿孔的特征。 多器官功能的衰竭(MSOF)是不祥的征兆。180 例中毒性结肠炎者中,11 例发展为MSOF,本组总的死亡率为6.7%。 2、当患者药物治疗后病情加重或药物治疗48-96 小时后没有显著改善应考虑手术治疗。证据级别:Ⅲ级;推荐等级:B 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病情加重或一段时间稳定后症状没有改善,就可判断为治疗无效。有限证据认为重症结肠炎静脉注射环孢菌素,疗效要好于标准的激素治疗,并作为手术前的二线治疗,对病情初步改善后治疗无进展的患者,手术及时机的选择很难判断。但住院患者经三天药物治疗后,大便每天8次以上或3~8次,(C反应蛋白>45mg/ml),有85%的病人需要手术治疗,不管是否用氢化考的松或环孢菌素治疗。而且,药物治疗疗效差的一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就是持续的结肠扩张,发生巨结肠的危险性增加。这些患者的延续观察会引起全身消耗,但不一定增加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大多数研究确定,患者经48-96 小时的药物治疗无效后需手术治疗,尽管药物治疗特别是二线药物的具体治疗期还缺乏证据。 顽固性结肠炎 1、药物治疗无效的溃疡性结肠炎需手术治疗。证据级别:Ⅲ级;推荐 等有:B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也不可能由某个人独立去建立,它的理论体系需要凝集所有中西医学家智慧的结晶才能够逐渐完善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朴素的中西医结合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②60~70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80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探索科学思路、研究方法和结合的切入点。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 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基础和临床方面存在的问题均值得我们关注。 在基础研究中应该正确处理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西医

化,不能用简单的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医。如果用还原论的方法,就算你观察得再仔细、指标再先进,哪怕应用的都是分子生物学手段,也不能准确地阐明中医学理论的真谛。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曾出现过一波又一波的“指标”热。从cAMP、cGMP,各种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亚群,一氧化氮、内皮素、一氧化氮合酶,到现在的基因等,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又有几项真正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进展?更不要说是突破!不是说不需要分析的方法和手段,问题是必须与整体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的研究。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但更是一门朴素的整体医学;而西医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一门实验医学。医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仅建立在生物学个体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强调个体差异,建立起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新型整体医学,而中西医结合可以将现代科学微观化的优势和中医学整体化的理念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些有影响的中西医结合的重大成果,如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奖“肾本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2]等,都是将两者结合得比较好的典范。这种结合要求研究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现代科学的基础,更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中医理论的造诣。所以必须强调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认真学习中医理论和努力提高中医素养。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合理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别是中西药物的合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是体现中西医结合优势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疗效,特别是对于提高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保护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已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等等,但中西药的合用并不等同于中西医结合。泛泛的中西药物合用是否科学、是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述评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本病治愈难度大,且愈后易再发,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近年对于本病的中西医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针对国内近7年的实验研究大体进展综述如下。 1 动物模型的建立 理想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实验动物模型应具备如下特点:(1)肠道炎症的发生,以及病程、病理生理学改变与UC相同或相似;(2)实验动物应具有明确的遗传背景;(3)以已知抗原能诱导免疫反应;(4)用传统UC治疗药物治疗有效;(5)实验动物在没有遗传或化学药物干预情况下,能自发形成肠道炎症。实际上很少有如此理想的动物模型,目前所制作和使用的肠道炎症实验动物模型一般所选用的动物为大鼠(SD或Wistar大白鼠)、小鼠、豚鼠;实验模型分为4类,即化学药物诱导型动物模型3类和依据中医证型特点开发的实验研究模型1类。 化学药物诱导型动物模型3类。(1)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DSS是一种由蔗糖合成的硫酸多醣体,具有与肝素相同的抗止血和抗凝血作用,其诱发的病理改变更接近人类UC特点,通过不同时间段给予BALB/c 小鼠5%DSS溶液和蒸馏水,造建急性、慢性、急慢性交替期UC模型,已取得较理想的病理结果。(2)过氧化亚硝酸钠法:过氧化亚硝酸钠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建立Wistar UC实验模型,结果显示,应用过氧化亚硝酸钠造模具有制作简便、重复性好、制作成本低廉的优点,其形态学改变能反映UC发病的部分本质机制。(3)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模型:TNBS与大分子组织蛋白合成一种抗原物质致T 细胞致敏,溶解与半抗原结合的自身细胞,导致炎症的发生。朱峰等用TNBS 30mg/50% 乙醇制作实验性IBD的动物模型,结果显示造模成功,该模型的优势在于重现性好、造模时间短、成功率高,但存在炎症发生机制为单一T细胞介导,炎症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对该研究模型宫建伟进行改进,采用混合方法造模,即于大鼠足跖、腹股沟注射两次抗原乳化剂(每次含抗原8mg)致全身致敏、发生免疫异常的前提下,再用TNBS与无水乙醇等体积配比的混合液按100mg/kg剂量局部灌肠,使肠道发生炎症变化。此方法既达到全身免疫异常与局部炎症病变共存,

结肠炎症状及治疗

结肠炎症状及治疗 一、疾病概述 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以结肠的溃疡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二、结肠炎病因 1、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的变化,如饮食、作息等,都提示可能和结肠炎发病相关 2、遗传因素。结肠炎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其遗传倾向。通常一级亲属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3、感染因素。结肠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与一些结肠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相似,因而有些人认为感染是本病的病因。虽然在粪便中未能检致病菌、病毒或真菌。但每当发病时,使用抗生素则有不同程度控病情和治疗效果,这说明抗生素具有抑制大肠杆菌及其它致病菌,可减低临床症状,故一般认为都与感染有关。 4、免疫因素。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为本病并发自身免疫病者较多,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使病情缓解,在部分患者的血清中可查到抗结肠上皮细胞抗体,所以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另外,某些患者感染肠道菌后,可与结肠上皮细胞抗原起免疫反应,损伤结肠粘膜,从而引发结肠炎。 三、结肠炎症状 1、腹泻 结肠炎早期的主要症状,以粘液脓血便最为常见,每日数次至10次不等,常反复发作,多因饮食不当、情绪激动、过度疲劳诱发。 2、腹痛 轻度病人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 一般多为隐痛或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小腹。右下腹亦可出现压痛,有时能触及痉挛的结肠。 3、便秘 大便秘结,4~5日排便一次,粪便如羊屎样,甚至不吃泻药不能通便。

4、里急后重 常有便意,腹中疼痛有重坠感,如厕时又无便感或排的很少。 5、其他症状 腹胀、消瘦、乏力、肠鸣、失眠、多梦、怕冷; 严重者有发热、心跳加速,以及衰弱、贫血、失水、电解质平衡推敲和营养障碍等表现。 四、结肠炎类型 一、按病情分 1、轻度型 此症型最多见,通常只累及结肠的远端部分(即乙状结肠),起病慢、症状轻。 可见轻度腹泻,每天少于4次,或与便秘交替,便中不含或仅有少量血液粘液。 无全身症状。 2、中度型 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起病突然,腹泻每天多于4次,多为稀便和血便,腹痛较重。 有轻度全身症状,表现为低热,体重减轻,食欲减退。可有肠道外表现。 3、重度型 起病急骤,有显著的腹泻,每日多于6次,伴血便或粘液脓血便,腹痛严重。 有发热、倦怠、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 二、按病程分 1、初发型 无既往病史而为首次发作,病情轻重不等,可转为其他类型。 2、慢性复发型 临床最多见,病变范围小,症状较轻,往往有缓解期,但易复发,预后好,多数以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有效。 3、慢性持续型

中西医结合现状与发展的思考_王道成

参考文献 [1]林巾孝,张明雪.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候要素、证候特 征、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一线专家问卷的研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5):956-957. [2]王永炎,李明富,戴锡孟,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 修回日期:2009-08-19 作者简介:王道成(1964-),男,江苏兴化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及其内科疾病的临床研究。 术出版社,1997:109. [3]黄震华,杨菊贤.心理因素与心血管事件[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 病分册,1997,24(3):22. [4]胡冬梅,王力,陈文,等.应激与环核苷酸和心血管疾病[J].中国 行为医学科学,1997,6(2):158. [5]黄承才.情绪与冠心病[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2,13(3):148- 151. [6]张典丰,张聿新,张绍艳,等.社会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综 合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8,6(1):14. 中西医结合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王道成1,2 (1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21扬州市中医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目前中西医结合现状是认识存在误区,缺少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今后的发展要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内涵;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用现代科学理论来完善中医理论;注重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并进,丰富辨证论治内容;引入循证医学,提高中医科研、临床水平;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现状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4-0625-02 Th e Th ink ing A bou t the Pres en t S it uation and D eve lo pm en t of I ntegration Traditi onal Ch i n ese and W estern M ed icine WAN G D ao-chen g1,2 (11N anjing Un i ver sit y of Chi nese M edicine,N anjing210029,J iangsu,China; 21Yangzhou H o sp ital of T rad itional Chi neseM edicine,Yangzhou225000,J iangsu,China) Abstrac t:The current status o f recogn izi ng i ntegration traditi onal Chinese and w este rn m ed i c i ne have som e e rrors,s uch as lack o f a perfect theo re tica l bas i s o f i ntegrati on trad iti onal ch i nese and w estern m edicine syste m s.T he dev elopmen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m eani ng o f i ntegrati on traditi ona l Ch i nese and western m ed ici ne correctl y in the f u t ure;to estab lish a sound f oun-dati on i n the t heoretica l syste m,to i m prove t he c li n ica l efficacy for the purpose,use m ode rn sc i entifi c t heories to develop t he tra-d itiona l Chinese m edicine t heory;focus on integ rati ng d i sease i dentifica ti on and syndro m e differentiati on and use m acro-and m-i c ro-me t hods,enr i ch the conten t o f T reat ment;i ntroducti ng ev i dence-based m ed ici ne to i m prove the traditiona l Ch i nese m ed-i c i ne research and deve lop t he c li n ica l leve;l tra i n i ng o f h i gh-l eve l talent in t he i ntegrati on traditi onal Ch i nese and western m ed-i c i ne. K ey word s:i n teg ra tion o f traditiona l Ch i nese and w estern m edicine;present s i tuati on 中西医结合在我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与实践已取得可喜的进展和成功经验,但由于缺乏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的指导,直至今日,中西医结合仍停留在简单的两种医学体系的组合,笔者针对现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探讨。 1中西医结合的现状 对中西医结合内涵的理解还存在误区,迄今为止,人们一直没有为/中西医结合0找到一个内涵固定、外延清晰、符合逻辑规则的定义;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不外乎:把懂得一些中医又懂得一些西医的人称之为中西医结合;把中、西药并用,或把教学上中西医课程混合安排,或把/中医西医化0、/中药西药化0称之为中西结合。李今庸[1]指出现在临床上所谓/中西医结合0,实际上是中西医在医疗工作中的合作工作共事,或者是中西医两法治病,实际上就是用中医、西医两者的理论,各自诊断一次疾病,把两者的治疗合在一起。 缺少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由于中、西医的基础理论体系均存在不足,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还仅仅处于胚胎期,还很不成熟,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一套理论体系,因而不能机械地拿来指导中西医结合工作。 2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思考 211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内涵 5中西医结合学会章程6中明确把/中西医结合0的含义表述为:/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继承和发展中国医药学,取中西医药之长,

消化病例讨论

性别:男 年龄:61岁 主诉:反复恶心、呕吐8月,再发1周伴腹痛。 现病史:患者于8月前出现恶心、呕吐,呕吐为非喷射性,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伴有大便次数增多,排成形便,曾在中山二院行肠镜检查并行息肉切除,症状无明显缓解,遂到省中医院-慈善医院住院治疗,行腹CT检查,发现肠穿孔,予行造瘘术,造瘘术后恶心、呕吐等症状稍缓解,仍反复发作,曾多次住院治疗,效果不理想;于2014-10在孙逸仙纪念医院行造瘘修补术,术后症状稍好转,2014.12月因恶心、呕吐再次发作,性质同前,发作频率较前增多,伴食欲下降,消瘦,在我科住院,行胃镜示:1.空肠上段狭窄查因:克罗恩病?淋巴瘤?2.慢性浅表性胃炎;入院后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抗炎、抑酸、护胃、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恶心、呕吐较前稍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服用“美沙拉嗪1g qid、耐信20mg bid、法莫替丁20mg qn”治疗1周后,门诊将“美沙拉嗪”改用1g bid及“济诺”20mg qd 治疗;1周前患者再次出现恶心、呕吐,于进食后尤甚,胃纳较差,进食少,伴有腹部隐痛不适,呈阵发性发作,有肛门排气,大便1天/次,为黄色成形便,伴有头晕,无烧心、反酸、腹胀,无呕血、黑便,无畏寒、发热、皮肤巩膜黄染,、陶土样便,无水肿、尿少、乏力,无皮疹、皮下出血、皮肤红斑、口腔溃疡、关节痛。今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克罗恩病?”收入院。起病以来,精神、睡眠较差,食欲差,大便如上述,尿色淡黄,量正常,体重减轻10公斤。 既往史:2007年患者反复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全身乏力、皮肤冰凉,伴有消瘦明显,2008年4月因突发昏迷在红十字会医院诊治,查头颅MR发现垂体占位性病变,2008年7月在我院行,“垂体瘤手术治疗+伽马刀治疗”,长期服用“优甲乐75ug qd、泼尼松25mg qd”。替代治疗。高血压病史3年余,最高血压154/91mmHg,血压控制可,具体用药不详。2012-03-30在我院泌尿外科确诊“腺性膀胱炎”,经行“下尿道扩张+TURBT”术后好转,至今未见复发。脂肪肝病史2年余。2012-11-20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确诊“结肠多发性息肉、混合痔”,结肠息肉已电切。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病史,否认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病史,否认外伤、输血是,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查体:Bp:90/45mmHg 营养不良 ,神智清晰,全身体毛稀少、皮肤色素减退。心肺体查无特殊。腹部平坦,腹部正中可见一长约10cm陈旧性手术瘢痕,右下腹可见一长约5cm陈旧性手术疤痕,腹式呼吸存在,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 下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余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缘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未触及包块,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肝区双肾区无叩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肛门、外生殖器未查。脊柱呈生理弯曲,四肢无畸形,关节无红肿,活动自如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国内外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

国内外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 溃疡性结肠炎(UC)1859年由Wilks首先描述,1920年被医学界公认,我国于1956年首次报道.过去认为该病欧美多见,亚非少见,但近几十年研究表明,UC在我圆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并且正在逐渐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尽管我国目前还缺乏UC的流行病学资料,但据《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年3月[1]对1978年以来几次重要的全国性消化会议的资料统计,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我国有明显增加趋势:1978年杭州第一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的病例为337例,1999年西安第六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病例为例达1627例;1986年成都全国慢性腹泻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581 例,1996年江西全国肠病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1412例;特别是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上报告的病例达3065例,远远超过UC高发区全欧洲同期(1991/1993)新诊断的惠者数1397例.尽管这些资料统计还不够全面,有些未必符合诊断标准,但仅以济南军区总医院住院资料分析,1980/1989为57例,1990/1999为213例,这除与UC诊治水平提高有一定关系外,说明其患病率可能明显升高,这是促使UC逐渐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热点的客观原因, 我国在UC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缺乏流行病学的资料,尽管国内近年来报道的病例数明显增多,但大多数为住院病例和临床分析,对该病在我国确切的发病率,患病率,高峰年龄,种族地理分布,发病规律,环境及致病危险因素等知之甚少,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和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目前仍然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药物,具有起效快,近期临床缓解率高等优点,但停药后易复发,长期用药副反应增多,部分顽固性患者疗效并不理想. 目前临床普遍认为药物治疗是IBD的首选疗法,外科手术则主要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需外科处置的并发症治疗。治疗方法主要有西医药疗法、中医药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3种。给药途径有口服、保留灌肠和口服加保留灌肠。 西医的药物治疗仍以抗炎及调节免疫反应为主,治疗药物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和以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SAZ)为代表的5-氨基水杨酸(5.aminosanicylic acid,5-ASA)类药物。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中的柳氮磺胺吡啶(SASP)第一个应用于临床,早在40年代就开始应用,目前仍然为治疗炎症肠病的首选药物。SASP是磺胺吡啶与5-氨基水杨酸(5-ASA)以偶氮键相结合的产物,口服后大部分在结肠内被细菌的偶氮还原酶裂解为磺胺吡啶和5-ASA,5-ASA为SASP的主要有效成份,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肠黏膜释放炎性介质,减少局部炎症细胞浸润,抑制炎症细胞趋化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而达到治疗作用,其滞留在结肠内,与肠上皮接触,发挥其药效作用,对于轻~中度UC,无论诱导缓解或维持缓解,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效果肯定、安全、耐受性良好,有资料分析表明对远端UC,局部给予氨基水杨酸(5-ASA)是最佳方法。SASP的副作用是由磺胺吡啶(SP)引起,SASP裂解后剩余的SP会使血中乙酰化物浓度高,且尿中SP及乙酰化物的溶解度均比较低,易在肾脏析出结晶损害肾脏。此外还会引起头痛、胃肠道症状、荨麻疹、呼吸困难、关节痛等。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 发表时间:2014-07-22T09:11:43.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8期供稿作者:孙丽娜 [导读]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重者发生溃疡病变。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 孙丽娜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人民医院 164155) 【关键词】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内科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8-0183-0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重者发生溃疡病变。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病情轻重不一,多呈反复发作过程。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溃疡性结肠炎与中医的“大瘕泻”相似,归属于“泄泻”、“痢疾”等范畴。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1]。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病既有自身免疫机制的参与,又有遗传因素作为背景,感染和精神因素是诱发因素。本病的病理特点在于溃疡的形成,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很少深达肌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肠腺底部隐窝处形成微小脓肿,这些隐窝脓肿可相互融合破溃,出现广泛的、不规则的浅表小溃疡,周围黏膜出血及炎症蔓延。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溃疡可沿结肠纵轴发展,融合成不规则的大片溃疡。本病病变反复发作,导致肉芽组织增生,黏膜可形成息肉状突起,称假性息肉。也可由于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肠壁增厚,结肠变形缩短,肠腔狭窄。少数病例可以癌变。中医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常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等导致脾胃功能失常,湿热内蕴,气机不利,肠络受损而致本病,久而气滞血瘀,寒热错杂。病初与脾、胃、肠有关,后期涉及肾。故本病是以脾胃虚弱为本,以湿热蕴结、瘀血阻滞、痰湿停滞为标的本虚标实证。 1 西医治疗 1.1一般治疗 1.1.1注意休息和营养:宜少量多餐,摄入足够热量和多种维生素,少渣饮食,忌牛乳及乳制品,重症者禁食。 1.1.2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1.1.3镇静、止痛和止泻:精神紧张者可给小量镇静剂。腹痛、腹泻可给颠茄、复方地芬诺酯或洛哌丁胺(易蒙停)、可待因等,但重症者禁用或慎用,以免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1.2药物治疗 1.2.1柳氮磺吡啶(SASP):适用轻、中度或重度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已有缓解者。每日4g,分4次口服;用药3~4周病情缓解后可减量使用3~4周,然后改为维持量每日2g,分次口服,维持1~2年。5一氨基水杨酸(5-ASA)的灌肠剂用于病变局限于直肠或乙状结肠者,用法为1g,每日1次,睡前保留灌肠。 1.2.2糖皮质激素: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疗效。口服泼尼松40~60mg/d,暴发型患者可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300mg/d或地塞米松10 mg/d,7~10天后改为口服泼尼松60mg/d,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至停药。亦可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mg加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每日1次。 1.2.3免疫抑制剂: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用环孢素4mg/(kg?d)静脉滴注。 2 中医治疗 2.1辨证论治 2.1.1湿热内蕴证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 (1)白头翁汤加减煎成200ml,甲硝唑0.6g,研粉加入汤内,每晚保留灌肠1次,14天为1疗程,间隔3~5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2)马齿苋、白头翁、黄柏、川芎各50g,丹参、儿茶各30g,水煎成100ml,加入2%普鲁卡因20ml,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5日为1疗程。 (3)参三七、马齿苋、五倍子、黄连、枯矾各适量,做成栓剂,每晚1~2支,1月为1疗程[2]。 2.1.2寒湿下注证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 (1)白及、地榆炭、炮姜炭、石榴皮各适量,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1次,14天为1疗程。 (2)制附子、白术各80g,黄芪、丹参、薏苡仁、仙鹤草各30g,煎成100~150ml,加云南白药半支混匀,高位保留灌肠,每晚1次,15天为1疗程。 2.1.3脾虚肝旺证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木香、白芍、地榆炭、五倍子、白及适量,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1次,15天为1疗程。 2.1.4脾胃虚弱证 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黏液多者,加法半夏;夹瘀滞者,加蒲黄、丹参、川芎。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白术、罂粟壳、白及、五倍子、枣树皮适量,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1次。 2.1.5肾阳虚衰证 腹泻甚者,加扁豆、山药、诃子等。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干姜炭、赤石脂、地榆炭、乌梅、附子、白及适量,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 2.1.6瘀血内阻证 兼湿热者,加白头翁、黄连、马齿苋;兼脾虚湿困者,加党参、苍术、厚朴;兼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香附、郁金。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麝香、牛黄、红花、珍珠、血竭、枯矾、白及、青黛、地榆炭、参三七、乌梅炭适量,共为细末,用时取12g,加开水100ml,调为稀糊状,每晚1次,20天为1疗程。

溃疡性结肠炎18例外科治疗体会

溃疡性结肠炎18例外科治疗体会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刘志强,魏发鲜,吕金寿 【摘要】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方法对18例外科手术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均经手术治疗,无围术期死亡,术后无主要并发症。结论全结肠切除、回肠造口术治疗较彻底,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可以改善排便控制功能,是目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较好的手术方式。【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he operative treatment for ulcerative colitis(UC).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8 cases of UC undergoing opera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All patients received operation.There were no perioperative death and mai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all patients healed.Conclusion Total proctocolectomy and ileostomy is a cure for UC,total proctocolectomy and 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 improves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研究进展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研究进展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结合现有技术,分别用中医辩证施 治和西医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对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 和各种治疗方法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 病理证实的的63例小肠淋巴瘤和63例小肠腺癌病灶。分析其治疗效果、临床表 现情况等。结果:近3年来患者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数量和内镜检测出的数量 呈明显增加趋势。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大约为0.01%.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 以轻度和中毒患者为主分别占到35%到42%。临床表现类型以慢性复发和初发型 为主。暴发的患者比例仅仅占到2.4%。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血便等等 遇到多数肠道疾病的病理表现较为相似。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是容易复发的,以 轻中度为主的,肠道外病变较少见的多发性肠道疾病。国内以柳氮磺胺吡啶及激 素治疗为主,手术死亡率及癌变率较低。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进展;分析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63-02据有关资料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在国外较为常见,患病率也较高,一般在 0.8%左右,而在我国溃疡性结肠炎比较少见,然而,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 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近15年的临床资料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已经成为 肠道主要疾病。所以,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我们该加强和提高诊断水平、治 疗水平和技术,为患者解除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溃疡性结肠炎一般临床表 现为腹痛,腹泻,血便等症状。从文献资料和临床资料来看溃疡性结肠炎容易复发,西医治疗见效快却不治本,中医治疗需要长期观察,不能立竿见影。这对医 生的治疗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就患者临床表现为主要参考,溃疡性结肠炎临 床表现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病理证实的溃 疡性结肠炎患者。其中,93例男性,33例女性,年龄19-78岁,平均55.4岁, 48例。男性51例,女性12例。年龄18-70,平均年龄44岁63例小肠腺癌,病 变部位在十二指肠38例,空场1例,回肠1例。男42例,女21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2岁。采用西门子公司sensation16层螺旋CT机。腹部器官多样,检查前后需做必要的准备以利于检查顺利进行。 1.2影像检查:使用西么子螺旋CT,挑选受试者,首先对容积扫描的双期 增强原始数据进行回顾性重建。对其进行6h的空腹准备,或者饮用受检用药(5%的甘露醇1000ml)以充填胃肠道减少气体伪影干扰,肠道准备充分,充盈度基本满意,以回肠充盈最佳,病变周围肠段充盈良好,符合诊断要求。静脉高压注射70-100ml,扫描采纳数130-150mas,螺旋距离为1.5,速度0.5,备好抢救药品和 氧气,与患者积极沟通,病人如果有心里障碍,可以全麻,通知其家属为其解释 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等。准备事项完毕,开始进行扫描。扫描时应注意观察 扫描对象的体征反映,及时处理。扫描结束后,将数据传至工作站后采用MPR进行后处理。 1.3钡剂灌肠: 12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14例做了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是 表现为黏膜紊乱的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为9例,糜烂、溃疡3例、肠管短缩1例,肠腔狭窄无,息肉1例。 1,4 内镜表现:境内表现分析,126例溃 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肠镜检查,其中11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镜下病变范围及主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变限于结肠粘膜的炎症性肠病,由多种病因综合交互作用引起,西医治疗作用迅速,疗效肯定,但复发率高。中医辨证施治具有疗效好,辩证用药的优点。临床治疗最好是采用中西医、全身和局部相结合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本文收集近3~5年的文献,通过病因病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等方面对中西医结合诊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作如下总结。 标签:中西医结合;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Abstract】Ulcerative colitis is a lesion limited to the colonic mucosa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comprehensive interaction caused by a variety of causes.The best clinical treat-ment is a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ystemic and local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programs.We collected the literature of the past three to five yearsfor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pathogenesis,bas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Key words】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ulcerative colitis:Research Progress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的粘膜,表现为炎症或溃疡,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且发病率与性别无明显相关。临床症状轻重不等,以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为特征,多有反复或慢性迁延[2]。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属于医学“泄泻”、“痢疾”及“肠辟”等的范畴,但又不能完全概括本病的特点。因此,国家中医管理局医政司提出把本病归结为“大瘕泄”。现将近年来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中西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国内外流行病学分析 本病在欧美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病率最高,而发展相对不发达、甚至落后的亚非国家发病率相对较低。文献显示美国和日本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分别为:8.3-14.3/10万、116-229/10万和1.95/10万、10.12/10万,美国本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日本,这可能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有关。我国目前对本病尚无精确统计,但据中国医学文献对本病的报道的统计,显示我国溃疡性结肠炎在我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2.1 西医学对病因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 (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发生在结直肠黏膜的一种弥漫性的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性疾病,炎症可以向近端蔓延到左半结肠,几乎所有患者都累及直肠。病变常累及全部结肠,主要限于结肠黏膜,以溃疡为主。由于长期炎症所造成的结肠解剖和功能上的紊乱,常严重影响身体的营养和健康,并可能有肠穿孔、癌变等并发症,因而部分病例适应手术治疗。病变几乎不侵犯肌层及浆膜。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反复发作的腹泻,粪内有脓血和黏液,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常反复发作。多数学者认为与饮食、遗传、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0年我院手术治疗的15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资料,其中男为9例,女为6例,年龄在17-55岁之间,病史均长达10年。 1.2临床表现血性腹泻为主要症状,其次黏液血便、水样便、黏

液、稀便等粪便性状为常见症状,重者有发烧、心率快、衰弱、盆血、消瘦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1.3方法15例溃疡性结肠炎均采用手术治疗方法,先做整个结肠切除、直肠黏膜剔除、回肠袋与肛管吻合,并加暂时性回肠造瘘术。约3个月后,待患者全身情况良好,吻合口已愈合而无狭窄、内镜检查回肠袋黏膜无明显炎症,及手指检查肛门括约肌功能良好等条件具备后,再将回肠造瘘缝闭。术式选择应根据病变性质、范围、病情及病人全身情况而定。 2结果 本组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年,均无复发,绝大多数病人能在术后维持良好的健康状况。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虽然临床和内镜表现都有帮助,但最可靠的依据为组织学和病原学检查,只要符合以下任何一条标准就可确诊肠结核而排除溃疡性结肠炎。①肠壁或肠系膜淋巴结中找到干酪坏死性肉芽肿。②病变组织病理切片中找到结核杆菌。③从病变处取材培养结核杆菌结果阳性。④从病变处取材作动物接种有结核改变。PCR技术 由于在操作中易受污染,其阳性的结核检测结果仅供参考。 溃疡性结肠炎并无特异性表现,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有时即使经活检也难以确诊。一般诊断依据为慢性腹泻、黏液脓血便史,反复粪便检查无病原体,排除其他病因的肠病(如菌痢、阿米巴痢疾、肠结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展望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中西医结合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中西医结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长期实行的方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中西医结合发轫于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疾病诊治社会效益前景展望 【正文内容】中西医结合自华佗和关云长刮骨疗伤时就开始了,华佗的手术做得很好,因此它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医学技术,只不过近二十年才开始系统化的结合,因为这时候西医和中医中药的发展都非常快,结合的形式和深度就更加广泛了。尤其实在手术、肿瘤治疗等领域,中西医结合是有卓越贡献的。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 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在疾病的诊治中进行结合 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二、通过对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进行结合 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新进展继教习题教学教材

2016蚌埠市级继续教育《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新进展》考试题 单位:姓名:得分: 1.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的典型表现是() A.盲肠可见多发浅溃疡 B.回肠末端可见纵行溃疡并狭窄 C.乙状结肠可见节段性分布的浅溃疡,易出血 D.直肠可见菜花样隆起性病变 E.直肠、乙状结肠可见连续性分布的病变,病变处结肠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消失, 可见多发糜烂或浅溃疡,质脆,易出血 2.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理特点为() A.结肠壁全层性炎症 B.病变是节段性分布 C.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 D.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 E. .病变先发生于盲肠。后向下侵犯远端结肠 3.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物是() A.左旋多巴 B.庆大霉素 C.吡哌酸 D.甲氰咪胍 E.柳氮磺嘧啶 4. 溃疡性结肠炎的好发部位是() A.十二指肠降段 B.回肠 C.直肠和结肠 D.回盲部 E.小肠 5.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改变错误的是() A.病变呈广泛性小溃疡 B.病变常侵入肌层易出现穿孔及巨结肠 C.炎症反复发作可形成炎性息肉 D.病变反复发作可致结肠变形缩短 E.溃疡性结肠炎可出现癌变 6.患者,女性,28岁。腹泻半年就诊。大便每日3~4次,果酱色,排便前下腹疼,排便后减轻。纤维结肠镜检查,见直肠及全部结肠充血、水肿、质脆、易出血,散在多个浅小溃疡及小息肉。下列处理中哪项是不恰当的( ) A.口服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 B.地塞米松

C.阿托品肌肉注射 D.必要时加用硫唑嘌呤 E.大便检查白细胞增多时加用抗生素 7.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口服药物有( ) A.泼尼松 B.环磷酰胺 C.SASP D.甲硝唑 E.抗生素 8.下列不支持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的是( ) A.黏液脓血便 B.粪便镜检有红细胞、白细胞 C.结肠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证据 D.结肠镜检查发现较多的炎性息肉 E.可并发结节性红斑 9.患者,男性,25岁。反复腹泻2年。粪常规除见少许红、白细胞外无异常,粪细菌培养(—),纤维结肠镜检查见直肠及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水肿、质地脆、易出血。最可能的诊断是( ) A.阿米巴痢疾 B.细菌性痢疾 C.克隆病 D.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早期 E.直肠乙状结肠癌症早期 10.下列不是溃疡性结肠炎的X线表现的是() A.肠壁边缘呈锯齿样 B.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 C.病变部位呈跳跃现象 D.肠腔见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 E.肠管缩短,肠腔变窄,呈铅管状 11.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柳氮磺吡啶主要用于() A.减少激素的用量 B.轻中型患者或重型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已缓解者 C.避免出现中毒性巨结肠症 D.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E.活动期病例欲激素合用 12.门诊对有便血伴有腹泻或便秘的患者,首先应进行的检查是( ) A.直肠镜检 B.纤维结肠镜检 C.直肠镜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