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服务架构下的数据一致性

微服务架构下的数据一致性

微服务架构下的数据一致性
微服务架构下的数据一致性

微服务架构下的数据一致性

写在前面

随着微服务架构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微服务架构来构建自己的业务平台。就像前边的文章说的,微服务架构为业务开发带来了诸多好处的同时,例如单一职责、独立开发部署、功能复用和系统容错等等,也带来一些问题。

例如上手难度变大,运维变得更复杂,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更复杂,数据一致性难以保证,等等。但是办法总是比问题多,本篇文章就来介绍一下我们是如何保障微服务架构的数据一致性的。

微服务架构的数据一致性问题

以电商平台为例,当用户下单并支付后,系统需要修改订单的状态并且增加用户积分。由于系统采用的是微服务架构,分离出了支付服务、订单服务和积分服务,每个服务都有独立数据库做数据存储。当用户支付成功后,无论是修改订单状态失败还是增加积分失败,都会造成数据的不一致。

为了解决例子中的数据一致性问题,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考虑数据的强一致性。那么如何保证数据的强一致性呢?我们从关系型数据库的ACID 理论说起。

ACID

关系型数据库具有解决复杂事务场景的能力,关系型数据库的事务满足ACID 的特性。

?Atomicity:原子性(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

?Consistency:一致性(数据库只有一个状态,不存在未确定状态)

?Isolation:隔离性(事务之间互不干扰)

?Durability:永久性(事务一旦提交,数据库记录永久不变)

具有ACID 特性的数据库支持数据的强一致性,保证了数据本身不会出现不一致。

然而微服务架构下,每个微服务都有自己的数据库,导致微服务架构的系统不能简单地满足ACID,我们就需要寻找微服务架构下的数据一致性解决方案。

微服务架构的系统本身是一种分布式系统,而本文讨论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分布式事务之数据一致性的问题,我们来聊聊分布式系统的CAP 理论和BASE 理论。

CAP

CAP 是指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下,包含三个要素:Consistency(一致性)、Availability(可用性)、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容错性),并且三者不可得兼。

?C:Consistency,一致性,所有数据变动都是同步的。

?A:Availability,可用性,即在可以接受的时间范围内正确地响应用户请求。

?P: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容错性,即某节点或网络分区故障时,系统仍能够提供满足一致性和可用性的服务。

关系型数据库单节点保证了数据强一致性(C)和可用性(A),但是却无法保证分区容错性(P)。

然而在分布式系统下,为了保证模块的分区容错性(P),只能在数据强一致性(C)和可用性(A)之间做平衡。具体表现为在一定时间内,可能模块之间数据是不一致的,但是通过自动或手动补偿后能够达到最终的一致。

BASE

BASE 理论主要是解决CAP 理论中分布式系统的可用性和一致性不可兼得的问题。BASE 理论包含以下三个要素:

?BA:Basically Available,基本可用。

?S:Soft State,软状态,状态可以有一段时间不同步。

?E:Eventually Consistent,最终一致,最终数据是一致的就可以了,而不是时时保持强一致。BASE 模型与ACID 不同,满足CAP 理论,通过牺牲强一致性来保证系统可用性。由于牺牲了强一致性,系统在处理请求的过程中,数据可以存在短时的不一致。

系统在处理业务时,记录每一步的临时状态。当出现异常时,根据状态判断是否继续处理请求或者退回原始状态,从而达到数据的最终一致。

例如,在上面的案例中,支付成功,订单也成功,但增加积分失败,此时,不应回滚支付和订单,而应通过一些补偿方法来让积分得以正确地增加。后面会讲到具体的实现方法。

在分享我们的分布式事务实践方案之前,先看看早期解决分布式事务问题的二阶段提交协议。

二阶段提交协议

X/Open DTP(Distributed Transaction Process)是一个分布式事务模型,此模型主要使用二阶段提交(2PC,Two-Phase-Commit)来保证分布式事务的完整性。在这个模型里面,有三个角色:?AP:Application,应用程序,业务层。

?RM:Resource Manager,资源管理器,关系型数据库或支持XA 接口(XA 规范是X/Open 组织定义的分布式事务规范)的组件。

?TM:Transaction Manager ,事务管理器,负责各个RM 的提交和回滚。

当应用程序(AP)调用了事务管理器(TM)的提交方法时,事务的提交分为两个阶段实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TM 通知所有参与事务的各个RM,给每个RM 发送prepare 消息。

RM 接收到消息后进入准备阶段后,要么直接返回失败,要么创建并执行本地事务,写本地事务日志(redo 和undo 日志),但是不提交(此处只保留最后一步耗时最少的提交操作给第二阶段执行)。

第二阶段(提交/ 回滚阶段)

TM 收到RM 准备阶段的失败消息或者获取RM 返回消息超时,则直接给RM 发送回滚(rollback)消息,否则发送提交(commit)消息。

RM 根据TM 的指令执行提交或者回滚,执行完成后释放所有事务处理过程中使用的锁(最后阶段释放锁)。

二阶段提交的利弊

优点

2PC 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分布式事务的解决方案,遵循事务严格的ACID 特性。

缺点

?TM 通过XA 接口与各个RM 之间进行数据交互,从第一阶段的准备阶段,业务所涉及的数据就被锁定,并且锁定跨越整个提交流程。在高并发和涉及业务模块较多的情况下对数据库的性能影响较大。

?二阶段是反可伸缩模式的,业务规模越大,涉及模块越多,局限性越大,系统可伸缩性越差。

?在技术栈比较杂的分布式应用中,存储组件有很多不支持XA 协议。

二阶段的诸多弊端,导致分布式系统下无法直接使用此方案来解决数据一致性问题,但它提供了解决分布式系统下数据一致性问题的思路。

下面就通过案例来分享我们是如何保证微服务架构的数据一致性的。

可靠消息最终一致性

可靠消息最终一致性方案本质上是利用MQ 组件实现的二阶段提交。此方案涉及3 个模块:?上游应用,执行业务并发送MQ 消息。

?可靠消息服务和MQ 消息组件,协调上下游消息的传递,并确保上下游数据的一致性。

?下游应用,监听MQ 的消息并执行自身业务。

上游应用执行业务并发送MQ 消息(第一阶段)

上游应用将本地业务执行和消息发送绑定在同一个本地事务中,保证要么本地操作成功并发送MQ 消息,要么两步操作都失败并回滚。

上游应用和可靠消息之间的业务交互图如下:

1.上游应用发送待确认消息到可靠消息系统

2.可靠消息系统保存待确认消息并返回

3.上游应用执行本地业务

4.上游应用通知可靠消息系统确认业务已执行并发送消息。

5.可靠消息系统修改消息状态为发送状态并将消息投递到MQ 中间件。

以上每一步都可能出现失败情况,分析一下这5 步出现异常后上游业务和消息发送是否一致:

上游应用执行完成,下游应用尚未执行或执行失败时,此事务即处于BASE 理论的Soft State 状态。下游应用监听MQ 消息并执行业务(第二阶段)

下游应用监听MQ 消息并执行业务,并且将消息的消费结果通知可靠消息服务。

可靠消息的状态需要和下游应用的业务执行保持一致,可靠消息状态不是已完成时,确保下游应用未执行,可靠消息状态是已完成时,确保下游应用已执行。

下游应用和可靠消息服务之间的交互图如下:

1.下游应用监听MQ 消息组件并获取消息

2.下游应用根据MQ 消息体信息处理本地业务

3.下游应用向MQ 组件自动发送ACK 确认消息被消费

4.下游应用通知可靠消息系统消息被成功消费,可靠消息将该消息状态更改为已完成。以上每一步都可能出现失败情况,分析一下这4 步出现异常后下游业务和消息状态是否一致:

通过分析以上两个阶段可能失败的情况,为了确保上下游数据的最终一致性,在可靠消息系统中,需要开发消息状态确认和消息重发两个功能以实现BASE 理论的Eventually Consistent 特性。

消息状态确认

可靠消息服务定时监听消息的状态,如果存在状态为待确认并且超时的消息,则表示上游应用和可靠消息交互中的步骤4 或者5 出现异常。

可靠消息则携带消息体内的信息向上游应用发起请求查询该业务是否已执行。上游应用提供一个可查询接口供可靠消息追溯业务执行状态,如果业务执行成功则更改消息状态为已发送,否则删除此消息确保数据一致。具体流程如下:

1.可靠消息查询超时的待确认状态的消息

2.向上游应用查询业务执行的情况

3.业务未执行,则删除该消息,保证业务和可靠消息服务的一致性。业务已执行,则修改消息状态

为已发送,并发送消息到MQ 组件。

消息重发

消息已发送则表示上游应用已经执行,接下来则确保下游应用也能正常执行。

可靠消息服务发现可靠消息服务中存在消息状态为已发送并且超时的消息,则表示可靠消息服务和下游应用中存在异常的步骤,无论哪个步骤出现异常,可靠消息服务都将此消息重新投递到MQ 组件中供下游应用监听。

下游应用监听到此消息后,在保证幂等性的情况下重新执行业务并通知可靠消息服务此消息已经成功消费,最终确保上游应用、下游应用的数据最终一致性。具体流程如下:

1.可靠消息服务定时查询状态为已发送并超时的消息

2.可靠消息将消息重新投递到MQ 组件中

3.下游应用监听消息,在满足幂等性的条件下,重新执行业务。

4.下游应用通知可靠消息服务该消息已经成功消费。

通过消息状态确认和消息重发两个功能,可以确保上游应用、可靠消息服务和下游应用数据的最终一致性。

当然在实际接入过程中,需要引入人工干预功能。比如引入重发次数限制,超过重发次数限制的将消息修改为死亡消息,等待人工干预。

代入开篇案例,通过可靠消息最终一致性方案,第一阶段,订单状态更改之前,订单服务向可靠消息服务请求保存待确认消息。可靠消息服务保存消息并返回。

订单服务接收到返回信息后执行本地业务并通知可靠消息服务业务已执行。消息服务更改消息状态并将消息投递到MQ 中间件。

第二阶段,积分系统监听到MQ 消息,查看积分是否已增加,如果没有增加则修改积分,然后请求可靠消息服务。可靠消息服务接收到积分系统的请求,将消息状态更改为已完成。

到这里,已经介绍完如何通过可靠消息服务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但由于引入了可靠消息服务和消息队列,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它更适用于跨平台技术栈不统一的场景。

下面再来介绍在技术栈统一的情况下,如何通过TCC 来解决数据一致的方法。

TCC(Try-Confirm-Cancel)

TCC 方案是二阶段提交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它涉及3 个模块,主业务、从业务和活动管理器(协作者)。下面这张图是互联网上关于TCC 比较经典的图示:

第一阶段:主业务服务分别调用所有从业务服务的try 操作,并在活动管理器中记录所有从业务服务。当所有从业务服务try 成功或者某个从业务服务try 失败时,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活动管理器根据第一阶段从业务服务的try 结果来执行confirm 或cancel 操作。如果第一阶段所有从业务服务都try 成功,则协作者调用所有从业务服务的confirm 操作,否则,调用所有从业务服务的cancel 操作。

在第二阶段中,confirm 和cancel 同样存在失败情况,所以需要对这两种情况做异常处理以保证数据一致性。

?Confirm 失败:则回滚所有confirm 操作并执行cancel 操作。

?Cancel 失败:从业务服务需要提供自动cancel 机制,以保证cancel 成功。

微服务架构的部署

微服务架构的部署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说明微服务架构项目的实践经验:架构选型、开发测试环境下的相关工具支持、人员分工及开发部署流程、相关设计及注意事项。最后,将根据实践经验讨论提高微服架构下的开发和运维效率的切实需求,进一步理清本项目所实现的容器服务管理平台的完善性需求。 本项目是一个企业级的容器服务管理平台,该平台的功能是基于容器实现的应用运行环境管理,以及应用开发阶段的持续集成和持续发布。简单的理解该平台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管理复杂应用的开发和运维环境,提高微服务架构下的开发和运维效率。项目的开发背景如下: 首先,该系统具有典型分布式应用系统特征: 该平台所运行的服务器配置不高,例如华为RH1288这类低配置服务器,允许硬件失败; 系统平台要求可根据实际用户数的规模进行伸缩部署,保证硬件资源的合理利用; 由于系统平台之上需要运行若干企业应用的开发和运行环境,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不允许单点失效。 其次,本系统功能复杂,从架构的角度需要将系统分成多个层次和若干个子系统。不同的层次、子系统根据具体情况需要采用不同的开发语言,由不同的开发小组完成。 第三,项目组成员由几个城市的异地团队协同开发,统一的开发环境和协同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针对上述项目背景的考虑,本项目选择基于微服务架构进行项目开发。 开发、测试、部署使用到的工具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借助适合的流程和相关工具集,才能提高微服务架构下的应用开发效率。本项目利用DevOPs流程并选用一套相关工具集实现应用开发管理,提高开发、测试、部署的效率。 代码库:本项目使用分布式代码库Gitlab,它的功能不限于代码仓库,还包括reviews(代码审查), issue tracking(问题跟踪)、wiki等功能,是代码管理和异地团队沟通、协作工具的首选。 Docker镜像仓库、Docker:本项目用容器贯穿整个软件开发流程,以容器作为应用发布的载体,应用的开发环境和测试发版环境都运行在Docker容器中。对于复杂的开发和运维环境管理Docker具有先天的优势,目前国内外的互联网公司有大多数都已经将Docker应用到了他们的开发或者生产环境中了。

微服务架构下的数据一致性

微服务架构下的数据一致性

写在前面 随着微服务架构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微服务架构来构建自己的业务平台。就像前边的文章说的,微服务架构为业务开发带来了诸多好处的同时,例如单一职责、独立开发部署、功能复用和系统容错等等,也带来一些问题。 例如上手难度变大,运维变得更复杂,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更复杂,数据一致性难以保证,等等。但是办法总是比问题多,本篇文章就来介绍一下我们是如何保障微服务架构的数据一致性的。 微服务架构的数据一致性问题 以电商平台为例,当用户下单并支付后,系统需要修改订单的状态并且增加用户积分。由于系统采用的是微服务架构,分离出了支付服务、订单服务和积分服务,每个服务都有独立数据库做数据存储。当用户支付成功后,无论是修改订单状态失败还是增加积分失败,都会造成数据的不一致。 为了解决例子中的数据一致性问题,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考虑数据的强一致性。那么如何保证数据的强一致性呢?我们从关系型数据库的ACID 理论说起。 ACID 关系型数据库具有解决复杂事务场景的能力,关系型数据库的事务满足ACID 的特性。 ?Atomicity:原子性(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 ?Consistency:一致性(数据库只有一个状态,不存在未确定状态)

?Isolation:隔离性(事务之间互不干扰) ?Durability:永久性(事务一旦提交,数据库记录永久不变) 具有ACID 特性的数据库支持数据的强一致性,保证了数据本身不会出现不一致。 然而微服务架构下,每个微服务都有自己的数据库,导致微服务架构的系统不能简单地满足ACID,我们就需要寻找微服务架构下的数据一致性解决方案。 微服务架构的系统本身是一种分布式系统,而本文讨论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分布式事务之数据一致性的问题,我们来聊聊分布式系统的CAP 理论和BASE 理论。 CAP CAP 是指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下,包含三个要素:Consistency(一致性)、Availability(可用性)、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容错性),并且三者不可得兼。 ?C:Consistency,一致性,所有数据变动都是同步的。 ?A:Availability,可用性,即在可以接受的时间范围内正确地响应用户请求。 ?P: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容错性,即某节点或网络分区故障时,系统仍能够提供满足一致性和可用性的服务。 关系型数据库单节点保证了数据强一致性(C)和可用性(A),但是却无法保证分区容错性(P)。 然而在分布式系统下,为了保证模块的分区容错性(P),只能在数据强一致性(C)和可用性(A)之间做平衡。具体表现为在一定时间内,可能模块之间数据是不一致的,但是通过自动或手动补偿后能够达到最终的一致。

基于SpringCloud 微服务系统设计方案

微服务系统设计方案 1.微服务本质 微服务架构从本质上说其实就是分布式架构,与其说是一种新架构,不如说是一种微服务架构风格。 简单来说,微服务架构风格是要开发一种由多个小服务组成的应用。每个服务运行于独立的进程,并且采用轻量级交互。多数情况下是一个HTTP的资源API。这些服务具备独立业务能力并可以通过自动化部署方式独立部署。这种风格使最小化集中管理,从而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编程语言和数据存储技术。 对于微服务架构系统,由于其服务粒度小,模块化清晰,因此首先要做的是对系统整体进行功能、服务规划,优先考虑如何在交付过程中,从工程实践出发,组织好代码结构、配置、测试、部署、运维、监控的整个过程,从而有效体现微服务的独立性与可部署性。 本文将从微服务系统的设计阶段、开发阶段、测试阶段、部署阶段进行综合阐述。 理解微服务架构和理念是核心。 2.系统环境

3.微服务架构的挑战 ?可靠性: 由于采用远程调用的方式,任何一个节点、网络出现问题,都将使得服务调用失败,随着微服务数量的增多,潜在故障点也将增多。 也就是没有充分的保障机制,则单点故障会大量增加。 ?运维要求高: 系统监控、高可用性、自动化技术 ?分布式复杂性: 网络延迟、系统容错、分布式事务 ?部署依赖性强: 服务依赖、多版本问题 ?性能(服务间通讯成本高): 无状态性、进程间调用、跨网络调用 ?数据一致性: 分布式事务管理需要跨越多个节点来保证数据的瞬时一致性,因此比起传统的单体架构的事务,成本要高得多。另外,在分布式系统中,通常会考虑通过数据的最终一致性来解决数据瞬时一致带来的系统不可用。 ?重复开发: 微服务理念崇尚每个微服务作为一个产品看待,有自己的团队开发,甚至可以有自己完全不同的技术、框架,那么与其他微服务团队的技术共享就产生了矛盾,重复开发的工作即产生了。

微服务架构下的服务治理

微服务架构下的服务治理 一、经典微服务架构的特点以及问题 经典的微服务架构一般包含两个部分:API网关,一组微服务。API网关是唯一的请求入口,它还要负责负载均衡,路由编排,失效切换等工作。 经典的微服务架构图

关于经典微服务架构的文章很多,这里重点想分享一些我们实践经典微服务架构的一些问题: 1.“笨重”的API网关,由于它要负责各种核心功能,不能灵活扩展,比如负载均衡策略,也许每 个微服务类型需求都不一样,它很难灵活变更;随着对接的微服务越来越多,每个API网关也集成大量的功能。 2.API网关自身需要高可用保证,经典架构并不提供,随着后端接的微服务越来越多,也会造成很多 稳定性问题,它与微服务也需要两套运维办法,给运维带来额外成本。 3.服务注册与发现还是传统模式,不能级联代理,长连接也有限制,不能很好解决跨大网段,跨机 房,跨IDC中心的问题。

4.心跳机制比较单一,只是从连接层面考虑,没有上下文以及服务本身的监控,需要依赖第三方实 现。 5.失效切换机制单一,只能是联通性检查,对业务异常无感知,意味着不能根据业务异常切换。 6.没有自动高效的重试机制,需要考虑对API网关的改造。 7.几乎没有隔离机制,需要采用第三方技术解决。 8.微服务实现没有统一的技术栈支持,还处于原则规定阶段。 9.服务编排依靠人工,没有动态编排能力。 整体看来,经典微服务架构还不够“聪明和智能”,于是我们设计并着手研发新一代微服务计算平台,希望能够让其充分发挥微服务架构的优势和特性。 二、微服务计算平台的设计思想与抽象模型 1“微智能”的设计思想 “微智能”这个概念起源于智能家居,是目前智能硬件领域的一股创新思想。在提到“智能”这个词,通常是相对人而言,智能家居通过“智”的体现,更好的服务人的生活。于是,我们就思考是否系统或者服务也能体现“智”,如果与微服务相结合,让其更加“聪明”的工作?

微服务架构设计V1

微服务架构设计

目录 一、微服务架构介绍 (3) 二、微服务出现和发展 (3) 三、传统开发模式和微服务的区别 (4) 四、微服务的具体特征 (7) 五、SOA和微服务的区别 (9) 六、怎么具体实践微服务 (11) 七、常见的设计模式和应用 (17) 八、优点和缺点 (23) 九、思考:意识的转变 (26)

一、微服务架构介绍 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是一种架构概念,旨在通过将功能分解到各个离散的服务中以实现对解决方案的解耦。你可以将其看作是在架构层次而非获取服务的 类上应用很多SOLID原则。微服务架构是个很有趣的概念,它的主要作用是将功能分解到离散的各个服务当中,从而降低系统的耦合性,并提供更加灵活的服务支持。 概念:把一个大型的单个应用程序和服务拆分为数个甚至数十个的支持微服务,它可扩展单个组件而不是整个的应用程序堆栈,从而满足服务等级协议。 定义:围绕业务领域组件来创建应用,这些应用可独立地进行开发、管理和迭代。在分散的组件中使用云架构和平台式部署、管理和服务功能,使产品交付变得更加简单。 本质:用一些功能比较明确、业务比较精练的服务去解决更大、更实际的问题。 二、微服务出现和发展 微服务(Microservice)这个概念是2012年出现的,作为加快Web和移动应用程序开发进程的一种方法,2014年开始受到各方的关注,而2015年,可以说是微服务的元年; 越来越多的论坛、社区、blog以及互联网行业巨头开始对微服务进行讨论、实践,可以说这样更近一步推动了微服务的发展和创新。而微服务的流行,Martin Fowler功不可没。 这老头是个奇人,特别擅长抽象归纳和制造概念。特别是微服务这种新生的名词,都有一个特点:一解释就懂,一问就不知,一讨论就打架。

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目录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特点5 1.1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和意义 5 1.1.1 教育信息化的历史和背景 5 1.1.2 教育信息化的含义 5

1.1.3 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5 1.1.4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6 1.2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7 1.2.1 传统的教育信息化建设7 1.2.1.1 传统PC机的现状7 1.2.1.2 传统桌面应用现状7 1.2.2 云计算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8 1.2.2.1 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云计算带来的优势9 1.2.2.2 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思路12 1.3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特点13 1.3.1 平台部署模式13 (一)直通部署模式13 (二)分布部署模式14 (三) 多“网合一”部署模式15 1.3.2 数字化管理和量化管理16 二、久远教育信息化云平台解决方案18 2.1 解决方案简介18 2.2 解决方案说明20 2.3 解决方案功能模块组成和说明21 2.3.1 基础设施层21 2.3.1.1 久远多媒体教育云平台21 (一)系统框架21 (二)网络拓扑24 (三)产品特点25 2.3.2 通用服务层26 2.3.2.1 统一云桌面26 2.3.2.2 统一资源云存储30 2.3.2.3 统一门户接入30 2.3.2.4 统一身份认证31 2.3.2.5 目录服务32 2.3.3 教学业务层32 2.3.3.1 基于数据的量化管理和分析33 2.3.3.2 数字化管理33 2.3.3.3 数字化教学33 2.3.3.4 数字化资源34 三、久远教育信息化应用场景建设方案35 3.1 云平台建设方案35 (一) 云平台建设需求35 (二) 云平台整体规划36 (三)方案组件推荐36 3.2 统一云桌面应用37

大规模微服务架构下的ServiceMesh探索之路

大规模微服务架构下的Service Mesh探索之路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叫做Service Mesh探索之路,但是在前面加了一个定语:大规模微服务架构下。之所以加上这个词,是因为我们这个体系是在蚂蚁金服这样一个大的架构下进行的,蚂蚁金服的体量大家可以想象,所以这个探索会带有一个非常隆重的色彩:对性能/规模/高可用等方面的思考。

今年6月初,在深圳的GIAC大会,我们同事披露了这个正在开发中的Service Mesh产品,我们现在暂时命名为Sofa Mesh。我们目前的产品都在Sofa品牌下,比如Sofa RPC,Sofa Boot等。今天我们详细介绍Sofa Mesh这个单独产品,上次大会只是简单披露,也就是给大家介绍说我们有这样一个产品,而我今天的内容是把这个产品详细展开。主要是三个内容:一是Sofa Mesh的技术选型,二是它的架构设计,以及在最后跟大家聊一下,蚂蚁金服在Sofa Mesh上的开源策略。 第一个是技术选型。 先上来一堆要求,刚才我们提到过的,因为是大规模,而蚂蚁金服的体量,大家可以想象到的。实际上在性能,稳定性上,我们的衡量标准,我们考虑的基石,都是以蚂蚁金服这样的一个规模来考虑的。

在这样一个规模下,我们会涉及到一些跟其他公司不太一样的地方,比如说:我们在性能的考量上会比较重一些。因为如果性能不高的话,可能没法支撑我们这样一个规模。在考虑性能的时候,就有另外一层考量:架构和性能之间的这个权衡和取舍是要非常谨慎的。性能要求不太高的情况下,架构可能的选择,和需要比较高性能的情况下,可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取舍。稳定性就不必说了。 部署方面的要求,首先是我们会用于多种场合: 主站是指我们蚂蚁金服内部,比如大家用的最多的支付宝。 金融云,可能有一部分和我们有联系的同学会有所了解,这个是我们推出的针对金融行业的云。 然后还有我们的外部客户 部署上会要求这三个场合都能使用。 部署环境也会有多种,刚才我们调查到,有部分同学相对比较前沿一些,现在就已经上k8s了。有部分同学还是停留在以前的虚拟机以及物理机这种状态,也有一部分自己上了容器,还有部分同学可能会使用不同的公有云和私有云。这几种不同的环境,我们都是需要满足的。 第三点可能要特殊一些,需要满足各种体系。刚才我们在调查的时候了解到,有部分同学是在做旧有系统改造,那在改造的时候就会遇到一个问题:除了Service Mesh之外,还需要跟原来的体系,比如说Sofa,或者社区主流框架如Dubbo,Spring Cloud,相互之间打通和过渡。怎么在技术转型期间平滑的让业务做变更,是我们在整个技术选型之前提出的实际要求。整个技术选型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行的。 我们做技术选型的时候,有两大方向: 一个选择是在开源产品上做 我们先看右边的路线,起点是找一个开源产品,fork出来,做增强/扩展/定制,和内部集成。因为开源产品还在继续往前走,所以我们会持续做版本更新,也可以从社区拿到最新版本。相当于是从开源社区做获取,然后接下来做反馈,让我们的一些产品,我们做的东西反馈回去。 这条路线比较大的好处是从一开始就可以得到社区的支持,社区往前走的时候也跟着往前走。如果做的比较好,愿意让自己的产品反哺社区,那么社区也可以从中受益。

微服务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微服务框架的设计与实现① 张晶1, 黄小锋2, 李春阳3 1(北京中电普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100192) 2(中国电建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100048) 3(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100031) 摘 要: 相对于传统单块架构, 微服务框架具有技术选型灵活, 独立部署, 按需独立扩展等优点, 更适合当前互联网时代需求. 但微服务架构的使用引入了新的问题, 如服务注册发现、服务容错等. 对微服务框架引入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给出了微服务框架的一种实现方案, 在框架层面解决服务注册发现、服务容错等共性问题, 使业务系统开发人员专注于业务逻辑实现, 简化系统开发的难度, 提高开发效率. 关键词: 微服务框架; 服务注册; 服务发现; 服务容错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 ZHANG Jing1, HUANG Xiao-Feng2, LI Chun-Yang3 1(Beijing China Pow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100192, China) 2(PowerChina International Group Limited, Beijing 100048, China) 3(State Grid Information &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Group Co. Ltd., Beijing 100031, China)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single block architecture, 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flexible technology selection, independent deployment, and independent scalability more suitability for the current needs of the internet age, etc. But 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 also introduces new problems such as service registration, service discovery, service fault tolerance.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for problems mentioned above, this paper proposes one implementation of microservice framework, which can solve service registration, service discovery, service fault tolerance and other common problems. Based on this, developers only need to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functions, so that it can simplify the difficulty of system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development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 service registration; service discover; fault tolerance 传统信息化系统的典型架构是单块架构(Monolithic Architecture), 即将应用程序的所有功能都打包成一个应用, 每个应用是最小的交付和部署单元, 应用部署后运行在同一进程中. 单块架构应用具有IDE友好、易于测试和部署等优势, 但是,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单块架构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维护成本高、持续交付周期长、可伸缩性差等方面[1]. 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的出现以及在国内外的成功应用, 成为系统架构的一种新选择. 很多大型宝等都已经从传统单块架构迁移到微服务架构[2]. 微服务架构提倡将单块架构的应用划分成一组小的服务, 互联网公司如Twitter、Netflix、Amazon 、eBay、淘服务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 为用户提供最终价值. 1 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架构模式, 采用一组服务的方式来构建一个应用, 服务独立部署在不同的进程中, 不同服务通过一些轻量级交互机制来通信, 例如RPC、HTTP等, 服务可独立扩展伸缩, 每个服务定义了明确的边界, 不同的服务甚至可以采用不同的编程语言来实现, 由独立的团队来维护[3]. 相对于传统的单体应用架构, 微服务架构具有单个服务易于开发、理解和维护; 复杂度可控; 技术选 ①收稿时间:2016-09-18;收到修改稿时间:2016-11-03 [doi: 10.15888/https://www.doczj.com/doc/227614372.html,ki.csa.005796]

saas公共服务平台架构及实现

saas公共服务平台架构及实现 1.1 SaaS概念 SaaS是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的简称,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展和应用软件的成熟,而在21世纪开始兴起的一种完全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它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厂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能够依照自己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厂商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按定购的服务多少和时刻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得厂商提供的服务。 用户不用再购买软件,而改用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来治理企业经营活动,且无需对软件进行爱护,服务提供商会全权治理和爱护软件,软件厂商在向客户提供互联网应用的同时,也提供软件的离线操作和本地数据储备,让用户随时随地都能够使用其定购的软件和服务。关于许多小型企业来讲,SaaS是采纳先进技术的最好途径,它排除了企业购买、构建和爱护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的需要。 在这种模式下,客户不再像传统模式那样花费大量投资用于硬件、软件、人员,而只需要支出一定的租赁服务费用,通过互联网便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硬件、软件和爱护服务,享有软件使用权和不断升级,这是网络应用最具效益的营运模式。 1.2 SaaS 专用名词 1.多重租赁(Multi-tenancy) SaaS的"多重租赁"概念确实是,多个公司将其数据和业务流程托管存放在SaaS服务商的同一服务器组上,相当于服务商将一套在线软件同时出租给多个公司,每个公司只能看到自己的数据,由服务商来爱护这些数据和软件。也确实是讲,多个公司登录到同一网站,但登录后看到的界面和数据,不同的公司大不相同。 2.单点登录(Single sign-on) 那个概念应用在SaaS上,确实是指把多个不同的在线应用软件服务搭建成为一种新型的整合服务。用户通常只需要登录一次就能够使用集成好的应用软件组合。 3.基础架构平台(Platform infrastructure) 有时候SaaS的拥护者期望显现一种基础架构的平台来推动SaaS更好地进展。 这是因为第一得有一个平台来支撑SaaS软件应用程序的运行,现在最闻名的是国外Salesforce公司的APP Exchange平台,国内800CRM的800APP Native的平台与Salesforce兼容。 4. SaaS(软件作为服务) 厉害的SaaS销售代表直截了当用SaaS就能解决你所有治理软件咨询题。比起其它软件,SaaS软件更廉价,灵活性更强,能省掉更多的苦恼。 5 SaaS成熟度模型(SaaS Maturity Model) (1)Level1:定制开发

微服务系统和数据库设计方案

微服务系统和数据库设计方案 1.微服务本质 微服务架构从本质上说其实就是分布式架构,与其说是一种新架构,不如说是一种微服务架构风格。 简单来说,微服务架构风格是要开发一种由多个小服务组成的应用。每个服务运行于独立的进程,并且采用轻量级交互。多数情况下是一个HTTP的资源API。这些服务具备独立业务能力并可以通过自动化部署方式独立部署。这种风格使最小化集中管理,从而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编程语言和数据存储技术。 对于微服务架构系统,由于其服务粒度小,模块化清晰,因此首先要做的是对系统整体进行功能、服务规划,优先考虑如何在交付过程中,从工程实践出发,组织好代码结构、配置、测试、部署、运维、监控的整个过程,从而有效体现微服务的独立性与可部署性。 本文将从微服务系统的设计阶段、开发阶段、测试阶段、部署阶段进行综合阐述。 理解微服务架构和理念是核心。 2.系统环境

3.微服务架构的挑战 可靠性: 由于采用远程调用的方式,任何一个节点、网络出现问题,都将使得服务调用失败,随着微服务数量的增多,潜在故障点也将增多。 也就是没有充分的保障机制,则单点故障会大量增加。 运维要求高: 系统监控、高可用性、自动化技术 分布式复杂性: 网络延迟、系统容错、分布式事务 部署依赖性强: 服务依赖、多版本问题 性能(服务间通讯成本高): 无状态性、进程间调用、跨网络调用 数据一致性: 分布式事务管理需要跨越多个节点来保证数据的瞬时一致性,因此比起传统的单体架构的事务,成本要高得多。另外,在分布式系统中,通常会考虑通过数据的最终一致性来解决数据瞬时一致带来的系统不可用。 重复开发: 微服务理念崇尚每个微服务作为一个产品看待,有自己的团队开发,甚至可以有自己完全不同的技术、框架,那么与其他微服务团队的技术共享就产生了矛盾,重复开发的工作即产生了。 4.架构设计 4.1.思维设计 微服务架构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价值交付,微服务架构只有遵循DevOps理念方可进行的更顺畅,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最重要的。

云智慧公共服务平台框架协议-专用版

云智慧公共平台投资合作协议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 丙方:__________________ 鉴于: 甲方是【】市发展重点区域,是“十二五”期间【】市重点打造的经济开发区,是【】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一,为尽早形成产业集聚达到产业区域整合和提高产业集群效应的最终目标,拟以一事一议招商引资方式吸引丙方及其关联公司将云智慧公共平台运营公司注册投资到甲方所辖区域。乙方为【】开发区的全资平台公司。 丙方以及丙方的关联公司是拥有电信增值业务、呼叫中心、信用评估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重点软件企业、技术先进型企业,并且拥有一系列包括品牌、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以及国际化经营团队,专业从事服务外包智慧平台(TMT平台)投资建设、销售租赁、运营管理高科技企业。 双方就依托丙方以及丙方的关联公司行业、专业团队优势,以甲方政策、服务、区域优势,共同合作在开发区区投资建设政府云智慧公共平台(IDC数据中心),大力发展服务外包、金融、信息产业、互联网、IT产业、软件解决方案推广,以政府买单服务、以市场换取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境内外产业上下游企业快速积聚【】开发区。 据此, 协议各方就以下事项达成一致,签署本协议,以资认真履行。 一、公司设立与奖励 丙方或关联公司在甲方所辖区域内注册项目运营内资公司(以下简称项目公司)。 甲方委托丙方或关联公司在其所辖区域内建设“云智慧服务外包公共平台”。

乙方委托丙方或关联公司以服务外包方式就“云智慧服务外包公共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进行10年运营管理。 为推动甲方地区的IT互联网信息产业和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发展当地商品市场及产业,协议各方确认:本协议完成签署后的十个工作日内,甲方以一事一议招商引资方式指定乙方与丙方或其关联公司完成签署不低于800万元合同金额委托建设符合项目公司运营的【】开发区云平台分包建设及运营协议。 该云平台建设使用以后,乙方将进一步委托丙方或项目公司不低于10年运营管理,运营管理人员、市场推广、等全部费用以及经营风险由丙方或项目公司承担;云智慧公共平台(IDC数据中心)所需要场地租赁费用由乙方承担;电费、水费、网络费用由项目公司承担。项目经营获得税后利润双方各50%分成,每年2月份依据项目公司年度审计报告结算上年度利润。 云平台建设投入使用以后,丙方或其关联公司将引进境内外行业解决方案接入该平台服务【】商品市场,乙方将采用购买服务方式委托运营公司推广【】开发区政务办公、商务区、科创园、公共设施信息化、旅游、金融服务、信用评估以及服务园区企业和当地商品市场,提升园区档次提高服务外包、信息产业招商引资软实力加快产业积聚。 当乙方分成所得收回所有投资金额及相应的银行同期利息后,丙方或其关联公司有权以人民币1元的价格回购云平台;或者在运营满三年后的任何时间,丙方有权以乙方扣除分成所得后未收回的所有投资金额连同银行同期利息差额回购云智慧平台。 甲方按丙方提出的行业规范要求装修约平方米云平台及办公场地,并且给予年免租金; 甲方提供云平台场地基础装修包括吊顶、地面、墙面、空调、柴油发电机,按行业要求隔断,提供双回路电源、供电量不少于300KW,负责协调保证3家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光缆设备接入机房。 二、政策支持与奖励 甲方将制订专门适用于新公司的支持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新公司前期知识产权申报资金支持以及后续的国家、江苏省以及【】市高科技专项资金支持等。

微服务架构的部署

微服务架构的部署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说明微服务架构项目的实践经验:架构选型、开发测试环境下的相关工具支持、人员分工及开发部署流程、相关设计及注意事项。最后,将根据实践经验讨论提高微服架构下的开发和运维效率的切实需求,进一步理清本项目所实现的容器服务管理平台的完善性需求。 本项目是一个企业级的容器服务管理平台,该平台的功能是基于容器实现的应用运行环境管理,以及应用开发阶段的持续集成和持续发布。简单的理解该平台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管理复杂应用的开发和运维环境,提高微服务架构下的开发和运维效率。项目的开发背景如下: 首先,该系统具有典型分布式应用系统特征: 该平台所运行的服务器配置不高,例如华为RH1288这类低配置服务器,允许硬件失败; 系统平台要求可根据实际用户数的规模进行伸缩部署,保证硬件资源的合理利用; 由于系统平台之上需要运行若干企业应用的开发和运行环境,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不允许单点失效。 其次,本系统功能复杂,从架构的角度需要将系统分成多个层次和若干个子系统。不同的层次、子系统根据具体情况需要采用不同的开发语言,由不同的开发小组完成。 第三,项目组成员由几个城市的异地团队协同开发,统一的开发环境和协同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针对上述项目背景的考虑,本项目选择基于微服务架构进行项目开发。 开发、测试、部署使用到的工具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借助适合的流程和相关工具集,才能提高微服务架构下的应用开发效率。本项目利用DevOPs流程并选用一套相关工具集实现应用开发管理,提高开发、测试、部署的效率。 代码库:本项目使用分布式代码库Gitlab,它的功能不限于代码仓库,还包括reviews(代码审查), issue tracking(问题跟踪)、wiki等功能,是代码管理和异地团队沟通、协作工具的首选。 Docker镜像仓库、Docker:本项目用容器贯穿整个软件开发流程,以容器作为应用发布的载体,应用的开发环境和测试发版环境都运行在Docker容器中。对于复杂的开发和运维环境管理Docker具有先天的优势,目前国内外的互联网公司有大多数都已经将Docker应用到了他们的开发或者生产环境中了。 K8s:本项目采用Kubernates作为容器调度管理的基础环境,开发环境、测试环境的Docker容器都由K8s负责调度管理。 Jenkins:快速的部署发布离不开老牌持续集成明星Jenkins,本项目通过Jenkins任务构建代码、将应用打包成Docker镜像,最终发布到K8s环境中将容器运行起来。 Shell脚本:编写Shell脚本将项目打分支、发布应用等开发阶段的配置管理工作自动化,降低运维门槛、提高配置管理和运维的效率。

微服务架构设计方案

微服务架构设计方案

引言:“微服务”是当前软件架构领域非常热门的词汇,能找到很多关于微服务的定义、准则,以及如何从微服务中获益的文章,在企业的实践中去应用“微服务”的资源却很少。本篇文章中,会介绍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的基础概念,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具体应用。 1.单体架构(Monolithic Architecture ) 企业级的应用一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业务需求,而常见的方式是把大量功能堆积到同一个单体架构中去。比如:常见的ERP、CRM等系统都以单体架构的方式运行,同时由于提供了大量的业务功能,随着功能的升级,整个研发、发布、定位问题,扩展,升级这样一个“怪物”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单体架构的初期效率很高,应用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大。在每次的迭代中,开发团队都会面对新功能,然后开发许多新代码,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简单的应用会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怪物。 图1:单体架构 大部分企业通过SOA来解决上述问题,SOA的思路是把应用中相近的功能聚合到一起,以服务的形式提供出去。因此基于SOA架构的应用可以理解为一批服务的组合。SOA带来的问题是,引入了大量的服务、消息格式定义和规范。 多数情况下,SOA的服务直接相互独立,但是部署在同一个运行环境中(类似于一个Tomcat实例下,运行了很多web应用)。和单体架构类似,随着业务功能的增多SOA的服务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本质上看没有因为使用SOA而变的更好。图1,是一个包含多种服务的在线零售网站,所有的服务部署在一个运行环境中,是一个典型的单体架构。

单体架构的应用一般有以下特点: ?设计、开发、部署为一个单独的单元。 ?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最后导致维护、升级、新增功能变得异常困难 ?很难以敏捷研发模式进行开发和发布 ?部分更新,都需要重新部署整个应用 ?水平扩展:必须以应用为单位进行扩展,在资源需求有冲突时扩展变得比较困难(部分服务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部分需要更多内存资源) ?可用性:一个服务的不稳定会导致整个应用出问题 ?创新困难:很难引入新的技术和框架,所有的功能都构建在同质的框架之上 2.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 微服务架构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应用是由多个小的、相互独立的、微服务组成,这些服务运行在自己的进程中,开发和发布都没有依赖。 多数人对于微服务的定义是, 把本来运行在单体架构中的服务拆分成相互独立的服务,并运行在各自的进程中。在我看来,不仅如此。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不同的服务能依据不同的业务需求,构建的不同的技术架构之上,并且聚焦在有限的业务功能之上。 因此,在线零售网站可以用图2的微服务架构来简单概括。基于业务需求,需要增加一个账户服务微服务,因此构建微服务绝不是在单体架构中把服务拆分开这么简单。

微服务架构

什么是微服务?就目前而言,对于微服务业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定义。但通常在其而言,微服务架构是一种架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架构风格,它提倡将单一应用程序划分成一组小的服务,每个服务运行独立的自己的进程中,服务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为用户提供最终价值。服务之间采用轻量级的通信机制互相沟通(通常是基于 HTTP 的 RESTful API ) 。每个服务都围绕着具体业务进行构建,并且能够被独立地部署到生产环境、类生产环境等。另外,应尽量避免统一的、集中式的服务管理机制,对具体的一个服务而言,应根据业务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语言、工具对其进行构建,可以有一个非常轻量级的集中式管理来协调这些服务。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来编写服务,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数据存储。 总结了以下几点: ①小服务 小服务,没有特定的标准或者规范,但他在总体规范上一定是小的。 ②进程独立 每一组服务都是独立运行的,可能我这个服务运行在 Tomcat 容器,而 另一个服务运行在 Jetty 上。可以通过进程方式,不断的横向扩展整 个服务。 ③通信 过去的协议都是很重的,就像 ESB,就像 SOAP,轻通信,这意味着相 比过去更智能更轻量的服务相互调用,就所谓 smart endpoints and dumb pipes。

这些 Endpoint 都是解耦的,完成一个业务通信调用串起这些 Micro Service 就像是 Linux 系统中通过管道串起一系列命令业务。 过去的业务,我们通常会考虑各种各样的依赖关系,考虑系统耦合带来 的问题。微服务,可以让开发者更专注于业务的逻辑开发。 ④部署 不止业务要独立,部署也要独立。不过这也意味着,传统的开发流程会 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变,开发的适合也要有一定的运维职责。 ⑤管理 传统的企业级 SOA 服务往往很大,不易于管理,耦合性高,团队开发 成本比较大。 微服务,可以让团队各思其政的选择技术实现,不同的 Service 可以 根据各自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技术栈来实现其业务逻辑。 微服务的利与弊 ?优点是每个服务足够内聚,足够小,代码容易理解这样能聚焦一个指定的业务功能或业务需求。 ?开发简单、开发效率提高,一个服务可能就是专一的只干一件事。 ?微服务能够被小团队单独开发,这个小团队是 2 到 5 人的开发人员组成。?微服务是松耦合的,是有功能意义的服务,无论是在开发阶段或部署阶段都是独立的。 ?微服务能使用不同的语言开发。 ?易于和第三方集成,微服务允许容易且灵活的方式集成自动部署,通过持续集成工具,如 Jenkins,Hudson,bamboo。 ?微服务易于被一个开发人员理解,修改和维护,这样小团队能够更关注自己的工作成果。无需通过合作才能体现价值。微服务允许你利用融合最新技术。 ?微服务只是业务逻辑的代码,不会和 HTML,CSS 或其他界面组件混合。?每个微服务都有自己的存储能力,可以有自己的数据库,也可以有统一数据库。 总的来说,微服务的优势,就是在于,面对大的系统,可以有效的减少复杂程度,使服务架构的逻辑更清晰明了。 但是这样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就譬如分布式环境下的数据一致性,测试的复杂性,运维的复杂性。 什么组织适合使用微服务? 微服务带了种种优点,种种弊端,那么什么组织适合使用微服务? ①墨菲定律(设计系统)和康威定律(系统划分) 设计系统的组织,其产生的设计等同于组织之内、组织之间的沟通结构。

微服务架构下访问安全性问题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27614372.html, 微服务架构下访问安全性问题的研究 作者:何文强方良柯黄晴晴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51期 摘 ;要:近年来,微服务的应用开发架构越来越受到软件开发人员的关注和青睐,很多公司都已经开始使用微服务架构来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但是微服务架构的应用,也引入了很多对应的安全问题。本文主要从微服务架构核心安全问题,从用户访问微服务的身份认证和鉴权、微服务与微服务之间的通信时身份认证与鉴权,微服务与第三方通信的边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目前针对这些问题常用的解决方案和技术进行研究和探索。 微服务架构的引入为软件的开发带了诸多好处,比如开发语言选择的灵活性,缩短软件的开发周期,减少小团队软件开发成本,增强应用服务的伸缩能力等等。微服务架构在带来各种开发优势的同时,也带了分布式系统的很多安全问题,微服务架构在带来各种开发优势的同时,也带了分布式系统的很多安全问题。对于微服务的安全性问题来说,其应用层的访问权限和鉴权的安全性问题是整个安全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1 微服务架构下安全问题简述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将单个应用程序作为一套小型服务开发的方法,每种应用服务程序都可以独立在自己的进程中运行,并且相互之间可以使用轻量级机制来进行通信。这些服务程序主要围绕业务进行构建,每个应用程序都可以部署到独立的服务器上,因此其可以使用自动部署机制进行独立部署,而且每个应用服务都可以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进行编写,也可以使用不同数据管理技术, 传统的单体应用时,通常所有的服务都是部署在同一台服务器上的,各应用接口之间的调用通常是属于本地调用方式,而且每项服务(或者组件)不需要对用户进行验证。验证工作主要集中由拦截器(如JavaEE的servlet)处理,拦截器对访问身份和全向进行验证审查其是否允许访问。验证完成之后,在不同平台上的不同服务(或者组件)间发送用户登录凭证。而微服务模式下,不同的服务是分别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上的,因此每个服务器上都需要进行用户身份验证和鉴权信息。 基于以上现象,微服务架构的身份认证和鉴权问题是影响整个微服务架构安全的核心问题,其对微服务架构的推广和应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 微服务架构的身份认证与鉴权问题 2.1用户访问微服务的身份认证和鉴权

微服务架构10个最重要的设计模式

微服务架构10个最重要的设计模式自从软件开发的早期(1960年代)以来,解决大型软件系统中的复杂性一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多年来,软件工程师和架构师为解决软件系统的复杂性进行了许多尝试:David Parnas的模块化和信息隐藏(1972),Edsger W. Dijkstra的关注分离(1974),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1998)。 他们所有人都使用了久经考验的成熟技术来解决大型系统的复杂性:分而治之。自2010年代以来,这些技术不足以解决Web规模应用程序或现代大型企业应用程序的复杂性。结果,架构师和工程师开发了一种新方法来解决现代软件系统的复杂性:微服务架构。它也使用了相同的旧"分而治之"技术,尽管采用了新颖的方式。 软件设计模式是解决软件设计中常见问题的通用,可重用的解决方案。设计模式可帮助我们共享通用词汇,并使用经过实战检验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重新发明轮子。今天描述的是一组设计模式,以帮助您实现这些最佳实践。 本文主要内容: ·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架构的优势 ·微服务架构的缺点 ·何时使用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架构设计模式 请注意,此清单的大多数设计模式都有几种上下文,可以在非微服务体系结构中使用。但是我将在微服务架构的背景下对其进行描述。 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体系结构:简要概述以及为什么要在下一个项目中使用它以及模块化单片软件体系结构真的死了吗? 我的微服务架构定义是: 微服务架构旨在将大型,复杂的系统垂直(按功能或业务要求)划分为较小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属于流程(因此可独立部署),并且这些子系统之间通过与语言无关的轻量级网络通信相互通信(例如REST,gRPC)或异步(通过消息传递)方式。 这是具有微服务架构的业务Web应用程序的组件视图: > 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 by Md Kamaruzzaman 微服务架构的重要特征: ·整个应用程序分为多个单独的进程,每个进程可以包含多个内部模块。 ·与模块化Monoliths或SOA相反,微服务应用程序是垂直拆分的(根据业务能力或领域)微服务边界是外部的。结果,微服务通过网络调用(RPC或消息)相互通信。 ·由于微服务是独立的流程,因此它们可以独立部署。他们以轻巧的方式交流,不需要任何智能交流渠道。 微服务架构的优势: ·更好的开发规模。 ·更高的发展速度。 ·支持迭代或增量现代化。 ·充分利用现代软件开发生态系统(云,容器,DevOps,无服务器)的优势。 ·支持水平缩放和粒度缩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