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答案10-15章

生态学答案10-15章

第十章
1、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营养级:在生态系统和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分别称作一个营养级。
生态金字塔:能量通过营养级逐级减少,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由低到高画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称为生态金字塔。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2、答:同化效率是指植物吸收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的比例。
生长效率是指形成新生物量的生产能量占同化能量的百分比,
消费效率是指n 1营养级消费(即摄食)的能量占n营养级净生产能量的比例。
所谓林德曼效率,是指n 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它相当于同化效率,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






第十一章
一、名词解释
矿化:分解时,无机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称为矿化。
二、问答
答:1、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分解者的生物种类、待分解资源的质量和分解时的理化环境条件三方面因素。三方面的组合决定分解过程每一阶段的速率。理化环境对分解作用的影响:一般来说,温度高、湿度大的地带,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高,而低温和干燥的地带,其分解速率低,因而土壤中易积累有机物质。大体上,由湿热的热带森林经温带森林到寒冷的冻原,其有机物分解率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而有机物的积累过程则随纬度的升高而增高。热带土壤中,除微生物分解外,无脊椎动物也是分解者亚系统的重要成员,其对分解活动的贡献明显地高于温带和寒带土壤中同类动物对分解活动的贡献,并且起主要作用的是大型土壤动物。相反,在寒带和冻原土壤中多小型土壤动物,它们对分解过程的贡献甚小,土壤有机物的积累主要决定于低温等理化环境因素。在同一气候带内局部地方有机物质积累也有区别,它可能决定于该地的土壤类型和待分解资源的特点。例如受水浸泡的沼泽土壤,由于水泡和缺氧,抑制微生物活动,分解速率极低,有机物质积累量很大,这是沼泽土可供开发有机肥料和生物能源的原因。
2、答:自养生态系统:直接依靠太阳能的输入来维持其功能,具有靠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的特点的生态系统。
异养生态系统:可以不依靠或基本上不

依靠太阳能的输入而主要依靠其他生态系统所生产的有机物输入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的生态系统。





第十二章
一,名词解释
富含(生物放大):富集作用一般是生态学提到无法降解的物质随食物链逐级传递到高营养级,最后导致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相关物质(往往是有害的)浓度极高
二,问答
1.固氮的形式有哪些?人工固氮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一个是高能固氮:即氮气在大气放电的情况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N2 O2=2NO (条件是放电)一氧化氮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2NO O2=2NO2 无需条件二氧化氮又与水反应生成硝酸NO2 H2O=HNO3 NO (未配平)硝酸再与土壤中的盐反应生成硝酸盐,以硝酸根离子形式被植物吸收二是生物固氮:主要是圆褐固氮菌和根瘤菌在固氮酶的催化作用下,直接把氮气转换成氨气被植物利用,人工固氮主要是针对生物固氮而言,通过化学方法,制备出类似生物“固氮菌”的物质,使空气中的氮气在常温常压下与水及二氧化碳等反应,转化为氨态氮或铵态氮,进而实现人工合成大量的蛋白质等,最终实现工厂化生产蛋白质食品。
2.试述磷循环的过程与特点
大气中通常没有磷,磷是随着水循环,由陆地到海洋,而磷从海洋返回到陆地则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磷循环是不完全循环。磷循环是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磷的主要贮库是岩石和天然的磷酸盐沉积。由于风化、侵蚀和淋洗作用,磷从岩石和天然沉积中被释放出来,供植物吸收利用,再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动物和微生物。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还原为无机磷,其中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利用,构成循环,另一部分则流入江河湖泊和海洋。进入水体的磷可为动植物吸收利用,动植物排出的磷一部分沉积于浅层水底,一部分沉积于深层水底。以钙盐形式沉积于深海中的磷将长期沉积,暂时退出磷循环





第十三章
问答
说明陆地生态系统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异同?

水平地带性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地形和纬度的差异而产生不同;垂直地带性差异的原因则是由于海拔和经度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因为地形和经纬度的不同,则决定了气温和水分的不同,而气温和水分这两种因素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重要原因。陆地生态系统水平地带性是经纬,而垂直地带性的是海拔。相同点是生态系统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都是陆地上的一种生物分布的途径。比较可以更好的说明生态的系统分布。


第十四章
简述湿地的特点及生态学功能?
特点:1.系统的生物多样性。2.系统的生态脆弱性。3.生产力高效性。4.效益的综合性。
功能:1.提供水源。2.补充地下水。3.调节流量,

控制洪水。4.保护堤岸,防风。5.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6.保留营养物质。7.防止盐水入侵。8.提供可利用资源。9.保持小气候。10.野生动物的栖息地。11.航运。12.旅游休闲。13.教育和科研价值。






第十五章
一 名词
斑块 :斑块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在旅游区,它主要指游客的各种消费场所,如景点、宿营地、旅馆等。从旅游景观资源上讲,指自然景观或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如森林、湖泊、草地等。
尺度 :尺度,名词,一般表示物体的尺寸与尺码;有时也用来表示处事或看待事物的标准。尺度是许多学科常用的一个概念,在定义尺度时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含义:客体(被考察对象)、主体(考察者,通常指人)及时空。在有些时候尺度并不单纯是一个空间概念,还是一个时间的概念。

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一般可理解为斑块性和梯度的总和。
二 问答
1 什么是景观生态学?其研究内容及关系是什么
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全球变化学是研究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一门科学。它把地球的各个层圈(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建立全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在景观尺度上,每一独立的生态系统(或景观生态元素)可看作是一宽广的斑块,狭窄的廊道或基质。生态学对象在景观生态元素间是异质分布的。景观生态元素的大小,形状,数目,类型和结构是反覆变化的,其空间分布由景观结构所决定。(二)生物多样性原理:景观异质性程度高,造成斑块及其内部环境的物种减少,同时也增加了边缘物种的丰度。(三)物种流动原理:景观结构和物种流动是反馈环中的链环。在自然或人类干扰形成的景观生态元素中,当干扰区有利于外来种传播时,会造成敏感物种分布的的减少。(四)养分再分配原理:矿质养分可以在一个景观中流入和流出,或被风,水及动物从景观的一个生态系统到另一个生态系统重新分配。(五)能量流动原理:空间异质性增加,会使各种景观生态元素的边界有更多能量的流动。(六)景观变化原理:在景观中,适度的干扰常常可建立更多的嵌块或廊道,增加景观异质性;当无干扰时,景观内部趋于均质性;强烈干扰可增加亦可减少异质性。(七)景观稳定性原理:景观稳定

性起因於景观干扰的抗性和干扰后复原的能力。

2 为什么研究景观格局,其主要方法有哪些?
景观格局,一般是指其空间格局,即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比如不同类型的斑块可在空间上呈随机型、均匀型或聚集型分布。它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体现,又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
 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形成各种各样的排列形式,称为景观要素构型,从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关系上讲,最为明显的构型有五种,分别为均匀型分布格局、团聚式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平行分布格局和特定组合或空间连接。 (1)均匀型分布格局,是指某一特定类型的景观要素之间的距离相对一致。如中国北方农村,由于人均占有土地相对平均,形成的村落格局多是均匀地分布于农田间,各村距离基本相等,是人为干扰活动所形成的斑块之中最为典型的均匀型分布格局。 (2)团聚式分布格局,是指同一类型的斑块聚集在一起,形成大面积分布。如许多亚热带农业地区,农田多聚集在村庄附近或道路一侧;在丘陵地区,农田往往成片分布,村庄集聚在较大的山谷内。 (3)线状分布格局,是指同一类型的斑块呈线形分布。如房屋沿公路零散分布或耕地沿河流分布的状况。 (4)平行分布格局,是指同类型的斑块平行分布。如侵蚀活跃地区的平行河流廊道,以及山地景观中沿山脊分布的森林带。 (5)特定组合或空间连接,是一种特殊的分布类型,大多数出现在不同的景观要素之间。比较常见的是城镇对交通的需求,出现城镇总是与道路相连接,呈正相关空间连接。另一种是负相关连接,如平原的稻田地区很少有大面积的林地出现,林地分布的山坡上也不会出现水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