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组——光镊技术的新应用剖析

第五组——光镊技术的新应用剖析

第五组——光镊技术的新应用剖析
第五组——光镊技术的新应用剖析

光镊技术的新应用

纪美伶,白中博,王娜,马学进(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

摘要激光光镊自从1986年发明以来,作为一种无直接接触、无损伤、可产生和检测微小力以及精确测量微小位移的物理学工具,在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从光镊的诞生出发,简要讨论了光镊的原理,光镊装置的基本结构,并简要介绍了各个种类光镊的独特功能以及基于光镊的一些新技术,进而对光镊技术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现状和进一步发展作了评述和讨论,阐述了光镊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潜在地位和巨大的发展前景。关键词光镊;生命科学;原理;基本结构;应用现状;发展

New Applications of Optical Tweezer

Ji Mei-ling,Bai Zhong-bo,Wang Na,Ma Xue-jin

Abstract The optical tweezer technique has emerged as a flexible and powerful tool for exploring a variety of scientific processes such as life science since it was invented in 1986. From the birth of the optical tweezer, this paper will briefly discuss its working principle, its basic structure and introduce some kinds of optical tweezers with novel features or some new technologies based on it. Then its recent developments on both th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in life science will be reviewed. It is shown that optical tweezer will have great potential in life science.

Key words:optical tweezer; life science; principle; basic structur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光镊简介

一百年前,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学说最终导致了激光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激光器的发明,使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力学效应真正走向实际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学者Arthur Ashkin等人[1]发现了激光具有移动微粒的能力,并首先提出利用光压操控微小粒子的概念:在氩离子激光器发出的TEM00模式激光束作用下,硅小球在横向梯度力的作用下陷入光束中心,然后在光束散射力的作用下沿着光束传播的方向加速运动;还发现了折射率低于周围介质的粒子(气泡)会被激光束排斥,同时也会被激光束沿着激光传播的方向加速。其后Ashkin 利用两束相对照射的TEM00模式激光去捕获高折射率粒子,发现粒子在激光横向梯度力的作用下陷入光束中心,然后沿着光束传播的方向运动到一个稳定的平衡点停止下来,这样粒子就被两束相对照射的激光束稳定捕获了。这时它还不能称之为光镊,因为只能实现横向二维捕获,而在轴向上由于强烈的散射力的存在无法实现捕获。

1971 年,Ashkin 和Dziedzic 第一次使用了单光束捕获粒子[2]。他们利用一束聚焦的TEM00模式激光从下向上照射粒子,在轴向散射力的作用下粒子被顶起,同时粒子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当粒子运动到平衡位置时,向上的散射力和向下的重力达到平衡,粒子在轴向上稳定下来。在横向上,由于光束的横向梯度力始终指向光束中心,因此粒子被稳定地捕获在光束中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单光束悬浮光阱(opticallevitation trap)。在1986年,Ashkin 发表了一篇具有深远意义的论文[3],标志着光镊的诞生。在此文中Ashkin仅仅利用一束激光就实现了在三维方向上捕获电介质粒子,而且在轴向上利用的是梯度力捕获粒子,而非利用重力作用的悬浮光阱。实验中Ashkin利用高度聚焦的单光束焦点形成的单光束梯度力势阱(single beam gradientforce trap),在水中成功地捕获了直径从25nm 到10μm 的电介质粒子,且在横向和轴向上所施加的捕获力都来自于光场梯度力。由于这种单光束梯度力势阱

在轴向上的梯度力足够大,超过了散射力,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维势阱,可以像一个镊子一样任意捕获并移动电介质粒子,可以在基本不影响周围环境的情况下对捕获物进行亚接触性、无损活体操作,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作光镊(opticaltweezers )。

近30年来光镊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于其在捕获操纵粒子时具有非接触性、无机械损伤、精确定位等特点,使光镊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生命科学领域,已成为研究单个细胞和生物大分子行为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4],在生物分子的操控和生物分子的动力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正逐步成为研究活体生物功能内在机制和疾病诊断、治疗的重要工具。因此,本文将光镊的基本装置、分类及其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等方面作简单介绍与系统地综述。

基本原理

光具有能量和动量,携带动量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会有动量的传递,从而表现为光对物体施加一力,并由此引起物体的位移和速度的改变,称之为光的力学效应。如图1所示,一束激光被透镜聚焦后射到透明介质球上,经介质球两次折射后,光子动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作用于小球,表现为对小球的反作用力,该力的大小正比于光的强度梯度,合力F 方向指向光束焦点。这种由于光场强度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力,称为梯度力。光镊是依靠光的梯度力形成的,当达到焦点附近的梯度力大于散射力时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三维光学势阱来稳定地捕获生物粒子,这一稳定的三维光学势阱是由一束激光通过一个短焦距透镜汇聚来实现的。由图1可知,无论入射光从法线之上还是之下入射小球,小球受到合力方向均指向焦点(f )中光场梯度力指向焦点位置,因而可被稳定捕获,并进而实现对它的操控。

图1 电解质小球的光捕获机理示意图[4]

当光束a 和b 经透镜折射,其折射光产生的力分别为a F 和b F ,合力F 指向焦点f 。无论a 、b 两束光从法线之上(A )还是之下(B )入射,电解质小球所受合力方向均指向焦点 基本组成装置

光镊系统通常是由激光光源、激光扩束滤波光路、光镊移动控制环节、位移检测传感部分和传统光学显微镜组成,再配上CCD 和计算机,用来观察、监测和记录实验过程[5]。

光镊的简易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光镊实验装置简易图[7]

BE为beam expander,即激光扩束;MO,microscope objective,物镜;

DM,dichroic mirror,分光镜,样品至于载物台上。

激光光源为半导体激光器,激光光束经显微镜内的一片双向分束器反射,进入100倍油浸物镜,再会聚到观测点上形成光镊。图像被一个极敏感的CCD摄像机准确的记录以及传输到电脑端显示。样品池置于自动或手动操纵平台上,自动操纵平台由计算机控制其在三维方向以微米精度运动,通过控制自动平台使被捕获粒子相对于样品池移动,从而实现对粒子的操控,所有的观察和测量都是在实验室的室温下进行的[8]。

由光镊的基本装置可以看出,光镊对微粒的捕获和操作是无损的,不会干扰其正常活动,是研究生物微粒静态和动态力学特性的理想手段。

光镊的分类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光镊技术得到了极快的发展。由过去简单的单光镊演化出了许多其他的类型,极大地扩大了光镊技术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

(1)多光镊系统(又称阵列光镊)

对于生物微粒,常常需要研究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为适应相关的复杂操控的需要,多光镊技术产生并发展起来。多光束光镊是指一次可以形成多个光阱,同时捕获并操纵多个粒子的光镊。与一次只能捕获一个微粒的单光束光镊相比,多光束光镊不仅可以同时产生多个光阱,同时捕获并操纵多个粒子,而且可以实时控制光阱的排列位置,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且使入射在微粒上的激光强度分散,降低了光损伤的可能性。目前已有多种产生多光束光镊的方法,其中研究最多的、应用的最为广泛的方法是全息衍射法(全息光镊)和分时复用法(扫描光镊)这两种方法。

1)全息光镊

全息光镊是利用光学衍射的方法产生多光点阵列。关键技术在于光学衍射元件(DOE)的应用。一般来说,用作全息光镊的光学衍射元件是空间光调制器(SLM)上加载的计算全息图(CGH),应用最多的是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图3中的装置就是采用反射式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计算机产生的全息图加载到空间光调制器上,激光束经扩束准直后入射到空间光调制器上,经衍射被调制成为所需要的光强分布,再通过一个望远镜系统将光束收集进入显微物镜,在显微物镜的焦平面上得到所需要的光点阵列。每一个光点相当于一个光学势阱,从而可以同时并行地捕获和操作多个微粒,通过编程改变全息图来改变光点阵列的结构。因为采用SLM可以产生排列变化的光阱阵列,所以又称其为动态全息光镊。动态全息光镊的光学捕获和操控性能仅受SLM的光学特性和所产生的全息图计算时间

的限制。

图3 全息光镊装置[9]

根据不同的全息图记录方式,全息光镊有两种光路:菲涅耳型光路和傅里叶型光路,如图4所示[9-10]。菲涅耳型光路使用的全息图是菲涅耳全息图,是在被照明物体的菲涅耳衍射区内记录的;傅里叶型光路使用的是傅里叶全息图,记录位置位于傅里叶变换平面。

(a)(b)

图4 全息光镊的两种典型光路[10-11]:(a)傅里叶型光路;(b)菲涅耳型光路图5给出了Jesacher 等人利用全息光镊产生的圆形、椭圆形、五边形、笑脸等一系列复杂光阱,并成功地捕获了多个粒子,使其在光阱中做逆时针运动。

图5 全息光镊产生的阵列光阱[12-13]

从上到下:傅里叶平面光场分布、物镜焦平面光场分布、被捕获粒子在光阱中的运动方向2)分时扫描光镊技术

全息光镊受空间光调制器透过率及衍射效率的限制,通常需要使用瓦级的大功率激光器才能产生足够强度的多光阱阵列。与之相比,分时扫描光镊由于采用单光束扫描在光束偏转器的作用下,在焦平面上快速扫描,以达到多光束的效果,所以光强损失小,可以使用较低功率的激光器。分时扫描光镊的核心部件是光束偏转器来实现光束的高速偏转。激光束经过偏转器在显微物镜的像平面上快速扫描,通过计算机控制光束的行走路径,也可以使激光束在几个固定点之间快速切换。当光点在各个微粒上的作用时间大于最小停留时间,而离开时间小于粒子的布朗运动时间时,粒子可以被束缚在光点扫描路径上,排布成各种图案,或者在几个固定点上同时捕获粒子。通过控制光束的扫描速度,还可以使被捕获的粒子沿光束的扫描轨迹运动。

图6 扫描光镊示意图[14]

分时扫描光镊的缺点是可同时捕获的粒子数目不多。当需要同时捕获的粒子数很多时,这种方法就不适用了。扫描光镊的另一个缺点是不能产生三维光点阵列。美国Illinois 大学的Timp 教授[14]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改进,使用高速的声光偏转器产生21×21的二维光点阵列,同时捕获了441个Pseudomonas aeruginosa细胞。他们将扫描技术与空间光调制器技术相结合,产生了3×3×3的三维光点阵列,可同时捕获27 个细胞,在空间排列成方阵,用来研究细胞间信号传递。他们的方法是使用高速的声光偏转器先在平面上扫描出3×3的二维点阵,再通过计算机控制空间光调制器使其相当于一个菲涅尔透镜,沿光束传播方向产生三个焦平面,从而得到3×3×3 的三维光点阵列,如图7所示。由于声光偏转器和空间光调制器都可编程控制,因而可以产生任意结构的二维或三维光点阵列。

图7 使用扫描技术与空间光调制器技术相结合产生的三维光点阵列捕获细胞[15](2)光纤光镊

利用光纤传输激光具有在短程内损耗很低的优势,且出射的激光光场仍然呈现一定特性分布[15]。光纤光镊是指用光纤代替显微物镜形成会聚光束,用光纤头出射具有高度光强梯度分布的光束来捕获粒子的光镊[16]。

与传统的光镊不同,光纤光镊不需要扩束镜对激光束扩束,也不需要显微物镜对激光束聚焦,捕获系统的光路与光学成像光路相互独立,且结构比较简单,光纤头通过机械装置控制,可以插入样品溶液中对粒子进行近距离的操纵,适合用于生物活体组织、浑浊溶液等传光性不好的环境中。缺点是操作时光纤头需要浸入样品溶液,会对样品造成污染,而且会影响光纤头的使用寿命。另外光纤头通过机械装置控制,不能通过空间光调制器或者光束转折器来控制光阱运动进行灵活操控。

光纤光镊两种,如图8所示。

图8 光纤光镊端口的两种形状。(a)平端面;(b)锥形自透镜端面。

平端面光纤光镊的光纤头端面是与光纤垂直的平面,Constable等人[17]利用这种平端面光纤光镊首次成功地捕获了尺寸在0. 1-10μm 范围内的聚苯乙烯小球和酵母菌细胞。对于尺寸小于1μm 的粒子,其横向捕获能力比传统的光镊系统提高3-5个数量级,但是轴向捕获能力比较弱,捕获时需要使用两根光纤相对照射。锥形自透镜端面光纤光镊的光纤头端面经过精细打磨,形成逐渐变细的半球状或锥形,从该端面出射的激光束有一定的聚焦效果,改善了平端面光纤光镊轴向捕获力较差的问题。

Taguchi 等人[18]利用单根圆锥形头的单模光纤成功地捕获聚苯乙烯小球和酵母菌细胞。Masahiro 等人[19]利用三根锥形的光纤头实现了对杆形物体的旋转。通过改变三个光纤头不同的输出功率,可以任意控制杆形物体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速度,如图9所示。

图9 三根锥形光纤光镊对感性物体的旋转[20]

(3)飞秒激光光镊

飞秒激光是一种以脉冲形式运转的激光,持续时间非常短,只有几个飞秒,但具有非常高的瞬时功率,可达到百万亿瓦,它作用于物质的非线性效应强,热效应小,几乎不会伤害周围区域的生物组织,因而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20-21]。

天津大学首先提出了飞秒激光光镊的概念。他们提出飞秒激光光镊与连续光光镊不同的是在飞秒光镊中作用在粒子上的光学梯度力是脉冲式[23]。

在研究应用方面,瑞典Malmqvist 等人[23]采用高平均输出功率的飞秒激光作为光镊光源,成功地捕获了非线性介质颗粒,同时还实现了二次谐波的产生。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Agate等人[24]采用飞秒激光光镊实现了对染料标记的聚合物小球的捕获,并且研究了小球的双光子荧光发射特性。国内也采用自行搭建的飞秒激光光镊实现了对人体血红细胞的稳定捕获,并做了许多飞秒激光捕获能力和其他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

比如,王清月领导的课题组以高重复率飞秒激光为光源对血红细胞、白细胞、聚苯乙烯微球、病毒等均实现了稳定捕获,并比较了飞秒激光与连续激光的捕获能力[25]。

(4)特殊光束光镊

特殊光束光镊是采用一些特殊模式的激光以产生特殊的捕获效果的光镊。通常采用比较多的有柱对称矢量光束、贝塞尔光束、涡旋相位光束、线形光束等。比如,普通的光镊对于折射率高于周围介质的电介质粒子的作用力是吸引力,而对折射率低于周围介质的电介质粒子的作用力是排斥力,因此只能捕获折射率高于周围介质的高折射率粒子。而方位角偏振光束(柱对称矢量光束的一种)聚焦时焦点处的光强分布呈现空心结构,如图10所示,所以

采用此光束产生的空心光阱就可以把低折射率粒子囚禁在空心处[26]。

图10 方位角偏振光束聚焦后的空心结构,可以用来捕获低折射率粒子[26]。

普通的高斯光束并不携带轨道角动量,因此难以旋转粒子。Allen等人[27]利用方位角方向变化的相位片(螺旋相位片)产生了Laguerre-Gaussian 光束(LG 光束)。这种光束具有螺旋波阵面,携带轨道角动量。当LG 光束与粒子交换角动量时,就可以使粒子发生旋转。图11给出了Allen 利用角向变化的相位片把入射的TEM00光束变成具有螺旋相位的LG光束,并实现驱动胶体粒子做圆周运动。

图11利用方位角方向变化的相位片产生具有轨道角动量的螺旋相位光束用来旋转粒子[28]。

(a)TEM00高斯光束通过相位片变成具有螺旋相位的LG 光束;

(b)螺旋相位光束聚焦后并非一点,而是一个光学涡旋,其半径与螺旋相位的螺距成比例;

(c)当单个胶体粒子陷入光学涡旋后,在轨道角动量的驱使下,粒子绕着中心做轨道运动。

采用方位角方向变化的相位片可以产生螺旋相位光束,利用径向变化的相位片可以产生一种具有沿光束传播方向保持光束直径不变的贝塞尔光束(Bessel beam)。贝塞尔光束的横向光场分布是同心圆结构。零阶贝塞尔光束的中心是一个亮斑,聚集了光束的大部分能量,可以用来捕获折射率大于周围液体的透明粒子。高阶贝塞尔光束的中心是一个暗斑,随着阶数的增加暗斑半径也随之增加,这个暗斑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光学陷阱。对折射率小于周围液体的透明粒子或非透明的吸收型粒子,在这个陷阱中会受到指向暗斑中心的梯度力,从而被囚禁在暗斑中心。

Garces-Chavez 等人[28]利用贝塞尔光束在轴向上同时捕获多个粒子,并且实现了把粒子沿轴向推斥了很长一段距离(3mm),图12所示。

图12 空间无衍射的贝塞尔光束可以再轴向上同时捕获多个粒子[28]

(5)纳米光镊

生物大分子的尺度多为纳米量级,因此对它们的操控以及它们在动态过程中涉及的位移测量应达到纳米精度,相互作用力的检测也要达到皮牛(pN)量级。完成这样的研究目标,即在单分子水平上探索生命运动的规律,纳米光镊技术成长并发展起来,成为实现单个生物大分子的纳米精度操控与定位,纳米位移和皮牛力的测量的重要工具[29]。

相比于传统光镊,首先纳米光镊所能操控的对象的尺度延伸到了纳米量级;其次是光镊阱位或微粒的操控定位达到了纳米精度。更重要的是位移测量达到了纳米精度,但是在纳米光镊技术中生物大分子位移的测量是仍然是通过测量光镊可操控的刚性“手柄”小球的位移间接测量的。因为光学成像方法分辨能力受波长限制,但刚性小球这种尺度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纳米量级。最后,对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相联系的微小力的实时测量技术已经建立起来了。从飞牛(f N)到上百皮牛(pN),这种微小力的测量关键是力的标定。考虑到光阱中心附近,势阱很类似于简谐势,只要标定了光阱的刚度,测出被捕获粒子偏离阱中心的距离,就可算出粒子受到的阱力,并由此得出粒子所受外力。

纳米光镊技术已基本成熟。因其在微观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它受到国际科技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大学和实验室都已经或计划开展利用光镊进行单个生物大分子的研究。

基于光镊的新技术

(1)光致旋转

早期的光镊光镊只利用了光的线性动量,其实光在一定条件下还带有角动量,光在与物质相互作用使光束的偏振态发生变化时,就会与物体或微粒有相应的角动量的交换,从而使物体发生转动,这种光的力学效应,称为光致旋转。

光致旋转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类风车微粒旋转法,圆偏振光旋转双折射粒子法,特殊激光模式法等。

1)类风车微粒旋转法

类风车微粒旋转法使用形状如风车状的微粒,其原理是利用光压的作用。光压力作用在风车状微粒上会产生扭矩从而使微粒旋转,其转速与光强成正比,旋转方向取决于微粒本身形状。这方面的研究以匈牙利科学院Ormos等[31]的工作为代表。这种光致旋转需要的特殊结构的微粒必须通过精密的微加工技术制作,成本较高。

2)圆偏振光旋转双折射粒子法

圆偏振光旋转双折射粒子法的基本原理是:圆偏振光的每个光子具有大小为1h的自旋角动量,当其穿过透明的双折射微粒后,光束中光子的自旋角动量发生改变,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双折射微粒将从光束获得相应的角动量并产生围绕自身光轴的旋转。当微粒厚度相当于入射激光1/4波长的厚度时,产生的扭力矩达到最大值,而且左旋与右旋圆偏振光会分别导致微粒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由于粒子对于光束是透明的,增加激光功率不会产生很高的热效应,可以实现很高的旋转频率。该方法的缺点是仅适用于双折射粒子而且对粒子的厚度有要求。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Nieminen等人[32]用这个方法实现了双折射CaCO3的旋转,在激光功率为300 mW时(波长1064 nm),最大旋转频率达到350Hz。图13为姚保利等人实验实现的CaCO3的旋转。

图13 CaCO3微粒的光致旋转[33]

使用线偏振光也可以实现某些微粒的光致旋转。例如碟状和棒状的微粒,当它们被捕获在线偏振光的光阱中后,其长轴方向总是与线偏振光偏振方向保持一致。这时,如果使用半波片连续改变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微粒就会随之旋转。如图14所示,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Nieminen等使用此方法旋转了菠菜叶绿体[34]。

图14 菠菜叶绿体在线偏振光作用下的光致旋转[34]

上述几种光致旋转方法都对粒子本身的结构和形状有严格的要求,属于特殊粒子旋转法,不适用于任意粒子的光致旋转。而特殊激光模式法则可以实现对任意粒子的光致旋转。它利用的是某些具有轨道角动量的特殊模式的光束,这种能使粒子旋转的光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光板手(Optical Spanner)。

例如前面介绍的具有螺旋波阵面的拉盖尔-高斯光束(L-G),波阵面呈螺旋状,具有圆形截面,沿光轴光场强度为零。拉盖尔-高斯光束中每个光子都具有大小为lh的轨道角动量,当其照射到粒子上时,粒子可以吸收获得光束的轨道角动量,产生自转[35-36]。

这种方法原则上适用于各种粒子,但转速高低取决于粒子吸收入射光轨道角动量的大小。增加入射光强有可能导致很高的热效应,而且由于吸收产生的轴向散射力也会影响光镊的捕获,从而限制了粒子的旋转频率。

利用圆柱状石英在光镊中形成的光扳手,美国康奈尔大学的C. Deufel等人[37]观测了双螺旋DNA形成超螺旋结构时产生的扭力和相变的过程。

比较上述几种光致旋转法可以看出,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方法。光致旋转技术可以用于驱动微机械装置,是实现微机械马达的有效手段。在细胞生物学中还可以用来研究旋转分子马达的特性。

(2)光镊成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纳米光镊技术成为当前光镊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对于纳米光镊技术,生物粒子的尺度为纳米量级,因此,必须发展相应精度的物理技术和方法,特别是生物粒子的精确操控与定位、位移测量和皮牛量级力的检测等,这些功能主要通过光镊成像系统实现。因此,设计合理的成像系统结构并增强其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是光镊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周哲海等人[53]搭建了一套远场光镊和计算机控制的三维平移台,实现了纳米位移,并设计了光学成像系统,实现了高质量捕获粒子成像,并编写了一套图像处理软件,实现了粒子计数、位置测量及粒子圆度计算等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成像系统可实时获取捕获的纳米尺度微小粒子的位置及位移信息,为进一步实现皮牛顿力的精密测量奠定基础。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实现粒子捕获的粒子捕获系统和实现捕获粒子成像及分析的成像系统。(3)光镊与其他技术结合

光镊作为一种光学技术,很容易与其他光学技术耦合,从而具有更完善的功能,成为更加强大的组合研究工具。

1)光镊与激光光刀的结合

激光光镊用作光学微机械手,用来实现对微小“工件”的夹持、操控,而激光光刀则用作光学微刀具,实现对工件的显微加工,切割、消融、穿孔等。这样的系统构成了用光学夹具和刀具做成的全光学机器,是对生物微粒进行微操控和微加工的理想手段,飞秒光刀的应用最为广泛[38]。利用飞秒脉冲激光的多光子烧蚀效应,可以切除掉目的基因或组织后,再观察生物体没有这些细胞和组织后的机能变化,从而确定单个细胞或组织的功能[39];

光镊也可以用来挑选待融合的特定细胞,并把它们拖到一起相互接触,再用光刀作用于二者的接触面,诱发细胞融合,这种方法的融合产物具有高的纯度。

此外,激光操纵细胞技术是当前最先进的转基因技术,利用光镊与光刀将DNA导入细胞而实现基因转移,可大大提高成功率[40]。

Seeger等人[41]利用光镊和光刀偶联已成功实现了染色体的精细切割和高效收集以及植物原生质的融合。

哈佛大学的Mazur 等人[42-44]使用飞秒激光与光镊相结合,从单个细胞器到多细胞组织这个范围内对生物样品进行了精确切除。

2)光镊与高空间分辨率技术的结合

光镊与具有高空间分辨率本领的技术结合,使之具备了更精细的结构分辨能力和动态操控能力,目前,国际上Coirauh. C等人[45]已成功地将原子力显微镜和光镊技术相结合,为研究生物分子提供了更准确、更可靠的方法。

3)光镊与拉曼光谱的结合

当一种频率的光照射到某种分子时被散射,散射光的频率不同于入射光的频率,这种现象称为拉曼散射。拉曼散射产生的原因是分子转动能级和振动能级在外界光场作用下发生跃迁。拉曼散射光谱可提供样品分子结构的信息,而且具有无接触、非破坏、微量检测、快速、高精度等优点,在生物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激光光镊拉曼光谱系统就是将激光光镊与拉曼光谱相结合的一项光学技术,可以在接近自然的生理状态下研究单个生物细胞的识别及其构成成分的检测。通过调节激光强度,使光镊和拉曼光谱结合应用。如图15所示,当激光功率较小时,可被用作光镊,将生物微粒捕

获在光束焦点处,与载玻片不接触,保持生物微粒的周围近似的天然微环境。当需要测量拉曼光谱时,瞬间增大激光功率,对所捕获的生物粒子的拉曼光谱进行测量。

图15 光镊拉曼光谱系统光路图[46]

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物理系[47]成功地利用共焦拉曼光谱技术与光镊技术的结合技术,测量了单个细胞的拉曼光谱。

光镊拉曼光谱系统近年来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国内方面,吴智辉等人[48]利用激光光镊拉曼光谱系统,分别测定了健康者红细胞与心率失常患者及心肌梗塞患者红细胞的拉曼光谱,并进行了比较。

梁裕芬等人[49]应用光镊拉曼光谱技术比较分析阴道毛滴虫和口腔毛滴虫的拉曼吸收峰,寻找具有分类学鉴别价值的特征拉曼峰。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雁军等人[50]应用激光光镊喇曼光谱技术检测分离到单个胎肝干细胞和肝实质细胞,以及WB-F344大鼠肝干细胞系细胞,并比较了胎肝干细胞和肝实质细胞的喇曼光谱,结果表明激光光镊喇曼光谱系统可以鉴别不同孕期的胎肝细胞和成体肝实质细胞,分析胎肝干细胞的分化机理,为临床应用肝干细胞治疗奠立基础。

4)光镊与微流控芯片的结合

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经常需要从混有多种不同类型和不同形态的细胞样品中分离出某种特定的细胞或细胞器。尤其是在研究微量样品时,由于样品的量少而珍贵,精确分选成为研究工作中的主要难题之一。现有的的分选技术大都效率比较低,且除了通过转基因技术使其转录绿色荧光蛋白等发光蛋白外,大多数情况下被分选后的细胞不能进行后续培养[51]。

随着光镊技术的发展,它对样品实现非接触的弹性控制、无机械损伤、可无菌操作的优势日益显著,而阵列光镊的发展更是突破传统光镊只能控制单个微粒的限制,实现在一个平面上对多个细胞的捕获和分离,其灵活性、精确性和高效性备受瞩目;另一方面,随着微全分析系统的发展,微流控芯片技术在样品预处理、分离和检测等方面取得了质的飞跃,其分析的高效、多功能、微型化、低成本等优势,成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的重要研究方面。因此,将多光镊系统与微流控芯片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而组成的微粒分选系统则成为进行少量细胞样品分选的最有希望的方法。

Mirsaidov等人[52]通过将微流控系统与分时光镊结合,成功构建了人工合成组织。微流控系统用于将细胞导入组织装配区,分时光镊用于将细胞组装成为复杂的培养组织,之后细胞被包裹在模拟细胞外基质的可光聚合水凝胶中。

光镊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

光镊的发明使光的力学效应走向了实际应用,使人们对微粒进行主动地捕获并操控,光

NanoTweezer新型激光光镊系统,NanoTweezer显微镜纳米操控转换装置

Opto Fluidics公司显微镜纳米操控转换装置NanoTweezer — NanoTweezer新型激光光镊系统 单细胞、单分子牵引应变

无标记纳米粒子尺寸和成像(Label Free Nanoparticle Sizing and Imaging) 纳米功能化及镀层分析(Nanoparticle Functionalization and Coating Analysis) Nanophotonics Based Optical Tweezing - Smallest Particles Ever! 系统亮点:

NanoTweezer新型激光光镊系统的优势:该系统的光学谐振器(A&B)可以增强由波导产生的光学梯度的强度。 传统的机械镊子夹持物体时必须用镊尖接触物体,然后施加一定压力,物体才能被夹住。而光镊则不同,它是基于光的力学效应使物体受到光束的束缚,然后通过移动光束来迁移或翻转物体。与机械镊子相比,光镊夹持和操纵物体的方式是温和而非机械接触的,能够无损伤地捕获和操作微小的活细胞及纳米量级的颗粒。光镊为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一种新手段,可以预见,在21世纪,作为纳米科技和生命科学领域得力工具的光镊技术必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也必将成为本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之一。 用波长为1064纳米的激光将凝聚物移动了近半米,而过去通常采用的磁学方法,只能将凝聚物移动很短的距离. 图2是用光镊搬运聚苯乙烯小球组合成的863图样 1)简洁、操纵捕获能力强: 该系统配备强大的光学捕获系统,可以在5分钟内将显微镜变成纳米操纵工具,进行不同细胞、病毒、核酸、金属纳米粒子、碳纳米管、蛋白的捕获。 2)优于传统光镊系统: 该系统采用以芯片为基础的光子共振捕获技术,可以实现多种应用,如操作远远小于传统的光学镊子的样品,并保持粒子结构不被破坏;实行新类型的试验和分析;避免表面化学;创造新的纳米结构;保留了生物分子方面的基础上,改变了背景的解决方案;捕获单一的细菌,并观察它的分裂等。 3)系统联机能力强: 能与科研级正置显微镜联用

光镊原理

1.1光镊技术简介 光镊是以激光的力学效应为基础的一种物理工具,是利用强会聚的光场与微粒相互作用时形成的光学势阱来俘获粒子的【4】。1969年,A. Ashkin等首次实现了激光驱动微米粒子的实验。此后他又发现微粒会在横向被吸入光束(微粒的折射率大于周围介质的折射率)。在对这两种现象研究的基础上,Ashkin提出了利用光压操纵微粒的思想,并用两束相向照射的激光,首次实现了对水溶液中玻璃小球的捕获,建立了第一套利用光压操纵微粒的工具。1986年,A. Ashkin等人又发现,单独一束强聚焦的激光束就足以形成三维稳定的光学势阱,可以吸引微粒并把它局限在焦点附近,于是第一台光镊装置就诞生了【5,6】。也因此,光镊的正式名称为“单光束梯度力势阱” (single-beam optical gradient force trap)。 由于使用光镊来捕获操纵样品具有非接触性、无机械损伤等优点,这使得光镊在生物学领域表现出了突出的优势。这些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光镊在生物学的应用对象由细胞和细胞器逐步扩展到了大分子和单分子等。目前,光镊常被用来研究生物过程中的细胞和分子的运动过程【7-10】,也常被用来测量生物过程中的一些力学特征【11-14】。 1.2光镊的原理与特点 众所周知,光具有能量和动量,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人们经常利用了光的能量,却很少利用光的动量。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因为在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自然光和照明光等的力学效应都很小,无法引起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或观察到的宏观效应。而科学家们利用激光所具有的高亮度和优良的方向性,使得光的力学效应在显微镜下显现了出来,在这里我们要介绍的光镊技术正是以这种光的力学效应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2.1光压与单光束梯度力光阱 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既有能量的传递,也有动量的传递,动量的传递常常表现为压力,简称光压。1987年,麦克斯韦根据电磁波理论论证了光压的存在,并推导出了光压力的计算公式。1901年,俄国人П.Н.列别捷夫用悬在细丝下的悬体实现了光压的实验测量【15】。此后,美国物理学家尼克尔、霍尔也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课程代码:PE123037 参考学分:3 参考学时:48 课程管理系部:计算机系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开发人员: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团队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1.课程性质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数据库管理及开发人员的基础支撑课程。 2.课程定位 根据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培养学生基于当今主流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开发能力,确立了本课程作为开发后台数据库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如今各类信息系统、动态网站、移动应用的开发都需要使用后台数据库,数据库已成为当今计算机时代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关系型数据库的开发过程,为软件开发、动态网站的创建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前导课程:程序设计基础 后续课程:网页设计、JSP动态网页开发、.NET编程技术、高级编程技术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一体化课堂”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整个课程通过一个实际数据库应用开发项目驱动,完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讲练结合教学过程。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原理和工具的使用。 本课程的理论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实践环节安排在设施先进的多媒体机房进行,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负责讲授知识,指导项目设计,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以达到教学目标。 (1)项目贯穿教学

以学生管理系统等数据库为载体开展教学,贯穿数据库的整个开发过程,包括:概念模型设计、关系模型设计、创建与维护数据库、创建与维护表、对表的查询、建立存储过程、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数据库安全等。 (2)任务分解知识点 明确每堂课的任务、子任务,教学就是完成任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融入相关知识,以达到“任务完成,知识掌握,本领学会”的教学目的。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在一体化教室完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讲练结合的教学过程。教师讲解项目、分解任务、传授知识、演示示范;学生重复操作过程,学习知识技能;做拓展项目,如“选课管理”数据库、“图书管理”数据库、“活期存单”数据库等可供学生选做。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表1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选取难易度适中的案例、项目,加以分解、序化,兼顾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创设学习情境,学生按照工作流程,合作完成一个小型项目的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工作。

软启动工作原理

软启动工作原理 软启动器电动机的应用 1、软启动器工作原理与主电路图 软启动器采用三相反并联晶闸管作为调压器,将其接入电源和电动机定子之间。这种电路如三相全控桥式整流电路,主电路图见图1。使用软启动器启动电动机时,晶闸管的输出电压逐渐增加,电动机逐渐加速,直到晶闸管全导通,电动机工作在额定电压的机械特性上,实现平滑启动,降低启动电流,避免启动过流跳闸。待电机达到额定转数时,启动过程结束,软启动器自动用旁路接触器取代已完成任务的晶闸管,为电动机正常运转提供额定电压,以降低晶闸管的热损耗,延长软启动器的使用寿命,提高其工作效率,又使电网避免了谐波污染。软启动器同时还提供软停车功能,软停车与软启动过程相反,电压逐渐降低,转数逐渐下降到零,避免自由停车引起的转矩冲击。软启动与软停车的电压曲线见图2,3。 2 软启动器的选用 (1)选型: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软启动器有旁路型、无旁路型、节能型等。根据负载性质选择不同型号的软启动器。 旁路型:在电动机达到额定转数时,用旁路接触器取代已完成任务的软启动器,降低晶闸管的热损耗,提高其工作效率。也可以用一台软启动器去启动多台电动机。 无旁路型:晶闸管处于全导通状态,电动机工作于全压方式,忽略电压谐波分量,经常用于短时重复工作的电动机。 节能型:当电动机负荷较轻时,软启动器自动降低施加于电动机定子上的电压,减少电动机电流励磁分量,提高电动机功率因数。 (2)选规格:根据电动机的标称功率,电流负载性质选择启动器,一般软启动器容量稍大于电动机工作电流,还应考虑保护功能是否完备,例如:缺相保护、短路保护、过载保护、逆序保护、过压保护、欠压保护等。 3、Alt48软启动器的特点 Alt48软启动器启动时采用专利技术的转矩控制。转矩斜坡上升更快速,损耗更低。具有电动机和软启动器综合保护功能,能全时连续检测电机电流,提供电机可靠和完整保护,这种保护功能在启动结束后旁路仍能起作用,这是其它软启动器都不具备的。 Alt48在保持加速力矩的同时,实时计算定子和转子的功率。在整个加速周期连续计算电机功率因数和定子损耗,通过检测电压和电流来计算功率因数,并扣除定子损耗,得到实际的转子功率和电机力矩。 4 Alt48软启动器的应用 设计采用一拖二方案,见图4,即一台软启动器带两台水泵,可以依次启动,停止两台水泵。一拖二方案主要特点是节约一台软启动器,减少了投资,充分体现了方案的经济性,实用性。

《光镊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光镊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光镊原理及应用 课程英文名称:Optical tweezer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开课学期:2 学时:16 学分:1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激光生物学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其中以激光微束光阱效应为基础的光镊技术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研究的有力工具,已成为当前生物物理学中新方法和新仪器的研究热点之一。是光子技术和生命科学相互交叉与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课程教学目标:让光镊在生命学科及其他应用领域中的作用与地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学生获得光镊的基本知识,掌握光镊相关技术。通过课程小论文与研讨,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培养学生的创造型思维;开放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 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章 光镊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光镊技术的理论研究、光镊技术的应用研究 国内外光镊技术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光镊技术及其基本原理 光镊技术的描述、光镊的基本原理、光辐射压力、 梯度力和散射力、二维光学势阱、基于激光微束的三维光学势阱 第三章 光镊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方法 光镊理论计算的意义、粒子分类与计算方法、光阱力与光操纵束缚条件第四章 光镊的系统构成与技术性能

传统光镊的原理、系统构成、激光器和显微镜的选取、多光镊技术 第五章 光纤光镊技术 远场光纤光镊、近场光镊 第5章 光镊技术的发展应用 光镊技术在生物学方面应用、光镊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光镊与其它技术的结合应用 对学生的要求: 1、 对光镊原理方法有明确认识。 2、 对光镊系统的性能、参数能深入了解,并能自由运用。 3、 能够了解光阱力的计算方法。 4、 有查阅外文资料的能力。 五、教学设计及方法 教学方式 1) 教学与科研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专家讲授与教师专题讲座相结合,拓展学生知识面 3)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 4)中、英双语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国际交流能力 5)撰写专题调研报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教学手段 将多种现代的教学手段运用于课程教学之中,多方位多途径地展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以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2)课件与电视录像片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六、调查、参观、实践、实验内容 七、主要参考资料 [1]《光镊原理、技术和应用》李银妹编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 [2]《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 Method 》 高本庆 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年 [3][《非均匀介质中的场与波》美]Weng Cho Chew 著聂在平,柳清伙译电子工业出版社,1992年 [4] Ashkin A. Optical trapping and manipulation of single cells using infrared laser beams. Nature, 1987, 33: 256-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后答案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课后答案 第一章 选择题 1、A。 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角度看,数据库系统的结构通常分为三级模式的总体结构,在这种模式下,形成了二级映像,实现了数据的独立性。其中三级模式结构指的是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二级映像指的是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映像。对于外模式/模式映像,当模式改变时,相应的外模式/模式映像作相应的改变,以使外模式保持不变,而应用程序是依据数据的外模式来编写的,外模式不变,应用程序就没必要修改,这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对于模式/内模式映像,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变了,模式/内模式映像会作相应的改变,以使模式保持不变,而模式不变,与模式没有直接联系的应用程序也不会改变,这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 数据逻辑独立性指的就是当模式改变时,外模式和应用程序不需要改变,所以选项A正确。C选项的内模式改变,模式不变指的是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所以C选项不正确,B选项中前后两句与C选项相比顺序不符,所以B选项不正确。D选项中,应为“模式和应用程序不变”,不应为“外模式”,所以D选项不正确。 2、B。 DB指的是数据库(DataBase),DBMS指的是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S指的是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A指的是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 Administrator),Data指的是数据。

由书中概念易得DBS(数据库系统)包括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管理和控制DB(数据库),而DB载入、存储、重组与恢复Data(数据)。所以B选项正确。 3、C。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有:⑴、实现数据共享;⑵、减少数据冗余度;⑶、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⑷、数据的独立性;⑸、安全保密性;⑹、并发控制;⑺、故障恢复 由以上可得C选项错误,应改为数据冗余度“低”。 4、C。 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集合;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计算机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DBMS 是把用户对数据的操作转化为对系统存储文件的操作,有效地实现数据库三级(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之间的转化;MIS指的是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由以上概念可知,位于用户和数据库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是DBMS。所以C选项正确。 5、C。 书中图1.6明确指出模式/内模式映像把概念数据库与物理数据库联系起来,所以C选项正确。 6、C。 数据库有这样三层关系,第一层和第三层不能直接发生关系,所以D选项不正确,内模式与外模式没有直接关系,应改为“模式与应用程序不变”。

软启动器工作原理与主电路图

软启动器工作原理与主电路图 2010年02月22日星期一 11:00 1 软启动器工作原理与主电路图 软启动器采用三相反并联晶闸管作为调压器,将其接入电源和电动机定子之间。这种电路如三相全控桥式整流电路,主电路图见图1。使用软启动器启动电动机时,晶闸管的输出电压逐渐增加,电动机逐渐加速,直到晶闸管全导通,电动机工作在额定电压的机械特性上,实现平滑启动,降低启动电流,避免启动过流跳闸。待电机达到额定转数时,启动过程结束,软启动器自动用旁路接触器取代已完成任务的晶闸管,为电动机正常运转提供额定电压,以降低晶闸管的热损耗,延长软启动器的使用寿命,提高其工作效率,又使电网避免了谐波污染。软启动器同时还提供软停车功能,软停车与软启动过程相反,电压逐渐降低,转数逐渐下降到零,避免自由停车引起的转矩冲击。软启动与软停车的电压曲线见图2,3。 2 软启动器的选用 (1)选型: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软启动器有旁路型、无旁路型、节能型等。

根据负载性质选择不同型号的软启动器。 旁路型:在电动机达到额定转数时,用旁路接触器取代已完成任务的软启动器,降低晶闸管的热损耗,提高其工作效率。也可以用一台软启动器去启动多台电动机。 无旁路型:晶闸管处于全导通状态,电动机工作于全压方式,忽略电压谐波分量,经常用于短时重复工作的电动机。 节能型:当电动机负荷较轻时,软启动器自动降低施加于电动机定子上的电压,减少电动机电流励磁分量,提高电动机功率因数。 (2)选规格:根据电动机的标称功率,电流负载性质选择启动器,一般软启动器容量稍大于电动机工作电流,还应考虑保护功能是否完备,例如:缺相保护、短路保护、过载保护、逆序保护、过压保护、欠压保护等。 3 Alt48软启动器的特点 Alt48软启动器启动时采用专利技术的转矩控制。转矩斜坡上升更快速,损耗更低。具有电动机和软启动器综合保护功能,能全时连续检测电机电流,提供电机可靠和完整保护,这种保护功能在启动结束旁路后仍能起作用,这是其它软启动器都不具备的。 Alt48在保持加速力矩的同时,实时计算定子和转子的功率。在整个加速周期连续计算电机功率因数和定子损耗,通过检测电压和电流来计算功率因数,并扣除定子损耗,得到实际的转子功率和电机力矩。 4 Alt48软启动器的应用

光镊原理浅析

光镊原理浅谈 岑学学 光镊技术由来已久,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 )在1986年就发明了第一代光镊。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光镊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并应用在生物学、物理学、医学等领域。这里我们将尽量通俗地介绍光镊的原理。 光镊,简单来讲,就是用激光来俘获、操纵、控制微小粒子的技术。这微小粒子可以是小水珠,活细胞,生物大分子等。当激光打到小粒子的时候,粒子就被光“吸住”了,并且会被吸到光强最强的地方,也就是焦点处,移动光束,就可以移动粒子。 那么,粒子为什么会被吸到光强最强的地方并被束缚住呢? 光与物质是可以相互左右的。一柱水喷我们身上,或者一阵风迎面吹来,我们都能感觉到些许压力,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光自然也一样会对我们产生压力,只不过这个力很小很小而已,这就是光压。而在某些情况下,光还能对物体产生拉力,这样就形成了能束缚粒子的一个“陷阱”,通常被称为势阱。那么势阱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需要先来复习一些中学的物理知识---动量守恒定律。

如图,有两个小球,铜球有一个初速度,动量为p1,钢球则是静止的,动量为p2=0。把这两个小球看作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的初始动量就是p=p1+p2。

铜球撞上钢球后,它们各自的速度都发生了变化,动量也变了。但是系统的动量是不变的,还是等于p,这就是动量守恒定律。 我们回来看光束和透明小球组成的系统,如图,光束有一个动量,而小球则是静止的,动量为0,而光束的动量是水平的,系统在竖直方向上的动量为0. 当光束照射到小球但不通过中心的时候,小球会使光线折射,如图。

这时光束在竖直方向上有了一个向下的动量。为了使系统的动量守恒,小球必须有一个向上的动量,这个动量就把小球“吸”向光速的轴线。 如果小球在光束的轴线上但在焦点之外,那小球就会使光束汇聚,如图。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第版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B 3. D 4. C 5. D 6. B 7. A 8. B 9. D 10. B 11. C 12. D 13. D 14. D 15. B 16. C 17. D 18. A 19. D 20. A 21. D 22. D 23. C 24. A 25. C 二、填空题 1. 数据库系统阶段 2. 关系 3. 物理独立性 4. 操作系统 5.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6. 一对多 7. 独立性 8. 完整性控制 9. 逻辑独立性 10. 关系模型 11. 概念结构(逻辑) 12. 树有向图二维表嵌套和递归 13. 宿主语言(或主语言) 14. 数据字典 15. 单用户结构主从式结构分布式结构客户/服务器结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16. 现实世界信息世界计算机世界 三、简答题 1、简述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答:数据库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1)、人工管理数据的特点: A、数据不保存。 B、系统没有专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 C、数据不共享。 D、数据不具有独立性。(2)、文件系统阶段的特点: A、数据以文件的形式长期保存。 B、由文件系统管理数据。 C、程序与数据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 D、文件的形式已经多样化 E、数据具有一定的共享性 (3)、数据库系统管理阶段特点: A、数据结构化。 B、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度底。 C、数据独立性高。 D、有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 2、从程序和数据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答:数据管理的规模日趋增大,数据量急剧增加,文件管理系统已不能适应要求,数据库管理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更广泛的数据共享和更高的数据独立性,进一步减少了数据的余度,并为用户提供了方便

施耐德软启动的原理及应用

施耐德软启动的原理及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软启动的原理与运行特点,以及MCC 控制柜的作用与功能。 关键词:软启动器;交流电机;电机起动性;MCC;控制柜,价格,参数。 1、软启动器的性能及特点 软启动器对电机电流的检测,控制输出电压按一定线性加至全压,限制励磁启动电流,实现电机的软启动,它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控制能力,能避免在工作中受高电压和强电子的扰动。软启动器采用数字控制触发,在软启动过程中是恒电流平滑加速,避免了对电网的冲击,启动电流可根据现场负载的需要在30 %~70 %Ue (Ue 为额定电压)范围内连续可调。可以对软启动器参数进行调整,以最小电流获得最佳转矩,软启动器对机械方面的优点是可减少机械应力,延长电动机及附属机械使用寿命。启动时间可以根据不同的负载进行设定,对启动时间进行最佳优化,在该时间范围内,电动机转速缓慢上升,具有缺相,三相不平衡,过载,过流等电机的全方位保护。性价比高,操作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安装调试方便,具有可控硅过热和过电压保护。 2工作原理与运行特点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启动转矩Ma 直接与所加电压的二次方有关,也就是说,只要降低电机接线端子上的电压就会影响这些值。软启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串接于电源与被控电机之间的三相反并联晶闸管的导通角使电机的端子电压从预先设定的值上升到额定电压。 2.1软启动的主要启动方式 (1)电压双斜坡启动详见说明,在启动过成中,电机的输出力矩随电压的增加而增加,在启动时提供一个初始的启动电压Us ,Us 根据负载的大小可调,将Us 调到大于负载静摩擦力矩,产生最佳启动特性。这时输出电压从Us 开始按一定的斜率上升,电机不断加速。当输出电压达到达速电压Ur,电机也基本达到额定转速。软启动器在启动过程中自动检测达速电压,当电机达到额定转速时,使输出电压达到额定电压。 (2)限流启动:就是电机的启动过程中限制其启动电流不超过设定值的软启动方式。其输出电压从零开始迅速增长,知道输出电流达到预先设定的电流限值Im ,然后保持输出电流I < Im 的条件下逐渐升高电压,直到额定电压,使电机转速逐渐升高,达到额定转速。连轧厂冷剪机中用的软启动器采用的是限流启动,减少传统方式中的在启动过程中有很大的长时

第五组——光镊技术的新应用剖析

光镊技术的新应用 纪美伶,白中博,王娜,马学进(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 摘要激光光镊自从1986年发明以来,作为一种无直接接触、无损伤、可产生和检测微小力以及精确测量微小位移的物理学工具,在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从光镊的诞生出发,简要讨论了光镊的原理,光镊装置的基本结构,并简要介绍了各个种类光镊的独特功能以及基于光镊的一些新技术,进而对光镊技术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现状和进一步发展作了评述和讨论,阐述了光镊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潜在地位和巨大的发展前景。关键词光镊;生命科学;原理;基本结构;应用现状;发展 New Applications of Optical Tweezer Ji Mei-ling,Bai Zhong-bo,Wang Na,Ma Xue-jin Abstract The optical tweezer technique has emerged as a flexible and powerful tool for exploring a variety of scientific processes such as life science since it was invented in 1986. From the birth of the optical tweezer, this paper will briefly discuss its working principle, its basic structure and introduce some kinds of optical tweezers with novel features or some new technologies based on it. Then its recent developments on both th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in life science will be reviewed. It is shown that optical tweezer will have great potential in life science. Key words:optical tweezer; life science; principle; basic structur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光镊简介 一百年前,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学说最终导致了激光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激光器的发明,使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力学效应真正走向实际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学者Arthur Ashkin等人[1]发现了激光具有移动微粒的能力,并首先提出利用光压操控微小粒子的概念:在氩离子激光器发出的TEM00模式激光束作用下,硅小球在横向梯度力的作用下陷入光束中心,然后在光束散射力的作用下沿着光束传播的方向加速运动;还发现了折射率低于周围介质的粒子(气泡)会被激光束排斥,同时也会被激光束沿着激光传播的方向加速。其后Ashkin 利用两束相对照射的TEM00模式激光去捕获高折射率粒子,发现粒子在激光横向梯度力的作用下陷入光束中心,然后沿着光束传播的方向运动到一个稳定的平衡点停止下来,这样粒子就被两束相对照射的激光束稳定捕获了。这时它还不能称之为光镊,因为只能实现横向二维捕获,而在轴向上由于强烈的散射力的存在无法实现捕获。 1971 年,Ashkin 和Dziedzic 第一次使用了单光束捕获粒子[2]。他们利用一束聚焦的TEM00模式激光从下向上照射粒子,在轴向散射力的作用下粒子被顶起,同时粒子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当粒子运动到平衡位置时,向上的散射力和向下的重力达到平衡,粒子在轴向上稳定下来。在横向上,由于光束的横向梯度力始终指向光束中心,因此粒子被稳定地捕获在光束中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单光束悬浮光阱(opticallevitation trap)。在1986年,Ashkin 发表了一篇具有深远意义的论文[3],标志着光镊的诞生。在此文中Ashkin仅仅利用一束激光就实现了在三维方向上捕获电介质粒子,而且在轴向上利用的是梯度力捕获粒子,而非利用重力作用的悬浮光阱。实验中Ashkin利用高度聚焦的单光束焦点形成的单光束梯度力势阱(single beam gradientforce trap),在水中成功地捕获了直径从25nm 到10μm 的电介质粒子,且在横向和轴向上所施加的捕获力都来自于光场梯度力。由于这种单光束梯度力势阱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第二版)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数据概述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C A.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操作系统有关,操作系统的类型决定了能够运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类型B.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库文件的访问必须经过操作系统实现才能实现 C.数据库应用程序可以不经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而直接读取数据库文件 D.数据库管理系统对用户隐藏了数据库文件的存放位置和文件名 2.下列关于用文件管理数据的说法,错误的是D A.用文件管理数据,难以提供应用程序对数据的独立性 B.当存储数据的文件名发生变化时,必须修改访问数据文件的应用程序 C.用文件存储数据的方式难以实现数据访问的安全控制 D.将相关的数据存储在一个文件中,有利于用户对数据进行分类,因此也可以加快用户操作数据的效率 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特征的是C A.提供了应用程序和数据的独立性 B.所有的数据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因此是相互关联的数据的集合 C.用户访问数据时,需要知道存储数据的文件的物理信息 D.能够保证数据库数据的可靠性,即使在存储数据的硬盘出现故障时,也能防止数据丢失 5.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操作系统之间的关系是D A.相互调用 B.数据库管理系统调用操作系统 C.操作系统调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D.并发运行 6.数据库系统的物理独立性是指D A.不会因为数据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B.不会因为数据存储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C.不会因为数据存储策略的变化而影响数据的存储结构 D.不会因为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7.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它负责有效地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它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属于A A.系统软件B.工具软件 C.应用软件D.数据软件 8.数据库系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下列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组成部分的是B A.数据库B.操作系统 C.应用程序D.数据库管理系统 9.下列关于客户/服务器结构和文件服务器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D A.客户/服务器结构将数据库存储在服务器端,文件服务器结构将数据存储在客户端 B.客户/服务器结构返回给客户端的是处理后的结果数据,文件服务器结构返回给客户端的是包含客户所需数据的文件

变频器软启动的原理

摘要:简要介绍了电动机软启动装置组成、特点以厦与传统启动装置的比较。结合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会司生产制造的风机机组低压辅机系统的特点,阐明了电动机软启动装置的应用。 电动机软启动装置;传统启动装置;低压辅机系统 引言 低压辅机系统(如盘车电机、润滑油泵、液压油泵等)是风机机组重要的辅助系统,其运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风机机组的安全性能。 电动机软启动装置是一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动机启动装置,该装置融合了最新的现代控制理论和专用电动机保护技术及先进的软件技术,既能改变电动机的启动特性,保证电动机可靠启动,又能降低启动电流,减少对电网的冲击,并且可以和网络进行通讯,实现智能控制。无论从功能、性能、负载适应能力、维护及可靠性等方面都是传统的启动设备(如:星/三角、自耦变压器、磁控式启动装置)无法比拟的。所以,这种智能型启动装置取代上述传统的启动装置将是一种必然趋势。 1电动机软启动装置组成 电动机软启动装置采用单片机进行逻辑控制。如图1所示,一般由电压检测、电流检测、旁路接触器、驱动电路、控制系统和键盘显示器等组成。 2电动机软启动装置选择 电动机软启动装置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它的启动方式和停车方式。 电动机软启动装置一般有以下几种启动模式: 限电流启动模式就是限制电机的启动电流,主要用于轻载启动和对电机启动电流有严格要求的场合。电压斜坡启动模式就是把电机电压由小到大斜坡线性增加,主要用于重载启动和对启动电流要求不严格而启动平稳性较高的场合。突跳启动模式就是在电机启动时,先给电机施加一个较高的固定电压并持续一段时间,以克服静阻力距,主要用于重载启动,但是突跳时会给电网造成冲击。转矩控制启动模式就是把电机的启动转矩由小到大斜坡线性增加,主要适用于重载启动。电压控制启动模式就是保证启动电压压降不变的情况下,使电机发挥出最大启动力矩,主要用于轻载启动。 电动机软启动装置一般有减速停车模式、自由停

单光纤光镊的研究解读

单光纤光镊的研究 1 绪论 1.1 概述 光学捕获理论则是建立在光的辐射力基础上的。当光辐射场与物体的相互作用时会使物体受到光辐射力的作用。而激光捕获就是利用激光的这一效应实现对微粒的稳定捕捉的。 由于光镊是利用光束实现对微粒非机械接触的捕获,而且捕获距离远大于捕获对象的尺度,因此在捕获过程中不会产生机械损伤也不会影响粒子周围的环境。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光镊可作为力的传感器实时测量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这也使得光镊不但是操控微粒同时还是研究微粒静态和动态力学特征的理想工具。但由于显微镜的常规光镊仪器体积庞大,价格昂贵还有几何尺寸等问题限制了常规光镊作为生物粒子微操纵工具的应用。而新发展的光纤光镊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这类问题,它利用光纤出射光场构成光镊,使光阱操纵与光学显微镜分离。从而改善常规光镊仪器所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为止,光镊已被广泛应用于对细胞、细胞器和染色体的捕获、分选、操纵、弯曲细胞骨架、克服分子马达力引起的细菌旋转动力、测定马达蛋白作用力、及对膜体系进行定量研究。除此以外,光镊技术还被应用于微小颗粒的捕获、排列和显微制造等领域。随着光电器件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和光镊技术的进步,光镊必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2 光镊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光镊是单光束梯度力势阱的简称,是基于光作用于物体的辐射压力和梯度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势阱。

1.2.1 光镊技术的背景 1864年,英国数学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创立了电磁场理论,提出辐射场携带动量,论证了光压的存在,并推导出了光压力的计算公式;1901年,俄国物理学家列别捷夫用悬在细丝下的悬体制成扭称实现了光压力的实验测量;1905年,爱恩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认为光是一群以光速运动的、既有质量又有动量的光子流;1909年,德拜给出了线偏振电磁波作用于均匀球形粒子的辐射压力的理论,但由于光辐射压极其微弱,同时也因没有足够强的光源,所以无法进行实验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激光的发明给辐射压力的研究提供了高强度、高准直度的光源。 在1968年,苏联科学家Letokhov提出了利用光场的梯度力来限制原子的想法;1969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Ashkin等人首次实现了激光驱动微米粒子,此后他又发现微粒会在横向被吸入光束。在研究了这两种现象后,他又利用相对传播的两束激光实现了双光束光阱;1970年,Ashkin等首先提出能利用光压操纵微小粒子的概念,利用多光束激光的二维势阱成功夹起并移动了水溶液中的小玻璃珠,后来这种激光夹持微粒的技术经过不断改进,所能捕获的粒子越来越小;直到1986年,Ashkin等人采用大数值孔径显微物镜会聚单束激光,在水溶液样品池中实现了对介电微球的三维光学捕获。这标志着“单束光梯度力阱”的诞生,简称为“光镊”。 1.2.2 光镊技术的应用 (一)生命科学领域 由于光镊可以实现对生物活体样品非接触无损伤的捕获和操纵,因此光镊技术的应用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生物学方面,特别适合于生物大分子、生物细胞的研究,如人们可用光镊对细胞、细胞器及染色体进行捕获、分选、操纵、弯曲细胞骨架、克服分子马达力引起的细菌旋转动力、测定马达蛋白作用力及对膜体系进行定量研究。Ashkin首先将光镊技术应用到生物领域,实现对病毒和细菌的捕获与操纵。利用光镊技术实现激光诱导细胞融合,下图为骨髓瘤细胞融合过程。

光镊原理及其应用

光镊原理及其应用 摘要:激光的发明使得光的力学效应走向了实际应用。本文介绍了光镊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物科学方面的一些应用。 关键词:光镊;光的力学效应;生物科学;应用 1 引言 光镊是A. Ashkin[1]在关于光与微粒子相互作用实验的基础上于1986年发明的。光镊在问世之初被看作是微小宏观粒子的操控手段,并渐渐成了光的力学效应的研究和应用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近20年来光镊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生命科学领域,光镊已成为研究单个细胞和生物大分子行为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 2 基本原理 光镊的基本原理在于光与物质微粒之间的动量传递的力学效应。对于直径大于波长的米氏散射粒子来说,光镊的势阱原理可以用几何光学来解释[1~3]。如图1(a)所示。入射光线A将光子的动量以辐射压的形式作用于粒子小球,力的作用方向与光线入射方向相同。A经过若干反射、折射后,以光线A’出射。入射光线的辐射压减去出射光线的辐射压为粒子小球所受的净剩力F A。图1(b)为作用力简图,实际力的作用过程较此复杂,A’应为所有(包括反射光透射光)出射光线辐射压的合力,但结果与此相似,小球受轴向指向焦点的力。 对于直径小于激光波长的瑞利散射颗粒,适用于波动光学理论[1]和电磁模型。波动光学理论(也是光镊的基本理论)认为,在光轴方向有一对作用力:与入射光同向正比于光强的散射力和与光强梯度同向正比与强度梯度的梯度力。在折射率为n m的介质中,折射率为n p 的瑞利粒子所受的背离焦点的散射力为[1] F scat =n m P scat/ c (1) 这里P scat为被散射的光功率。或用光强I0和有效折射率m = n p / n m表示为 (2) 对于极化率为α的球形瑞利粒子所受的指向焦点的梯度力为

《光镊技术》阅读答案(2019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3题。(12分) 九旬美国物理学家阿瑟·阿什金因为发明“光镊技术”,获得 201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很多科研界人士甚至压根没听说过“光镊”这种技术。“光镊”虽然内涵深奥,但其实稍加简介就能让普通人建立概念。今天,我们就先试着让大家了解一下这个能够以光的力量来操纵细胞的诺贝尔奖成就。 “光镊”诞生的发想——光之力 伴随着上世纪60年代以来激光束流相关的产生、控制技术的进展,利用光来操作微小物体的“光镊”随之登上了历史舞台。阿瑟·阿什金教授曾在贝尔实验室和朗讯科技公司任职,他很早就开始进行光操控微粒的研究工作,并最终于1986年公开了他的第一代“光镊”。大家都知道光可以协助动物产生视觉,可以为植物提供能量来源,可以加热物体,但是对“光的力学领域”可能并不熟悉。实际上,光镊正是利用了“光的力”(也译为光压、辐射压等等),并诞生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什么是“光的力”? 中学物理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光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所谓波粒二象性。与人体被飞来的棒球击中后产生冲击一样,光的粒子即光子在接触物体后,同样会对该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你可能会感到奇怪,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没有被强烈的日光或者探照灯击倒在地呢? 这是因为,光的压力大概仅仅在10亿分之一到100亿分之一N这个数量级,所以说能用肉身感受到光压的人显然是不存在的。 然而,越是微小的物体,就越容易被微小的力所撼动。例如,红血球、细菌一类人体细胞或者微生物等等都对光压非常敏感。来自光的微小压力可以让微小的物体在不受到积压破坏的前提下进行移动。 光镊是如何让光操控微粒成为可能的 具体来说,光镊系统一般由照明光路和控制光路构成。 照明光路负责采集成像所需的信号,而控制光路用来控制和限制微小物体的运动。控制光路的核心是汇聚性能特别好的激光束发射系统。 激光的特性之一就是可以被汇聚到一个十分微小的光斑上,这是普通光源所无法实现的。对于所要操控的微小物体来说,这种激光束汇聚形成的强聚焦光斑会形成一个类似“陷阱”的机构(称为三维光学势阱),微粒将会被束缚在其中。 一旦微粒偏离这个“陷阱”中的能量最低点(即位置的稳定点),就会受到指向稳定点的恢复力作用,好像掉进了一个无法摆脱的“陷阱”一般。如果移动聚焦光斑,微粒也会随之移动,因此便能实现对微粒的捕获和操控。 光镊技术早已大显神通 光镊技术在生物学研究领域已经有了相当广泛的应用,例如将不同细胞挤压在一起,或者向细胞中注入微量物质或者微小物体一类场合,都是光镊大显身手的时机。 又比如,在环境科学领域,经常会有区分水中数种微小物体的需求,利用光镊可以将各种物质在无损条件下容易地分离,给之后的精密分析创造良好的条件。 此外,在操控的同时,鉴于激光波长良好的稳定性和高精度,光镊还可以同时获得大量空间测量数据。 一个有趣的应用实例就是,有研究人员利用光镊测量了驱动蛋白在微管上行走的距离数据,从而推算出驱动蛋白每走一步的能量正好相当于一个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堪称光镊操控性和测量性结合的绝好案例。

光镊技术在原子物理和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光镊技术在原子物理和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信息工程系 王 坚 [摘要] 激光陷阱和控制、操作中性微小粒子的光镊技术是以光的辐射压原理为基础的,利用光与物质间动量的传递的力学效应形成三维梯度光学陷阱。光压的实际应用在20世纪激光诞生后才得以实现。由于激光突出的高方向性、高相干性、高亮度产生的辐射压高于一般的光,所以使得基于光压原理的光镊能够被发现并运用。光镊能够捕获和操纵微米尺度粒子成为捕获操纵粒子独特且有效的手段,并且这种方法在物理和生物科学等领域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本文简要回顾了早期光镊技术在原子物理和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与发展,以及当代光镊技术研究的最新成就。 [关键词] 激光陷阱,光镊,激光 1. 引言 光镊是基于光的力学效应的一种新的物理工具,它如同一把无形的机械镊子,可实现对活细胞及细胞器的无损伤的捕获与操作。光镊的发明正适应了生命科学深入到细胞、亚细胞层次的研究趋势,也为生物工程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仅仅20年光镊的应用已展示其在物理和生命科学领域中无限美好的应用前景。 2. 光镊技术原理 2.1光压原理 光镊技术是基于光压原理的,光压原理在牛顿和开普勒时期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一直都没有什么应用。光的压力原理早期只有在天文学中有些应用,德国的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7世纪初提出彗尾之所以背向太阳的原因是,其受到了太阳辐射光压的作用力。因为只有在天文学研究中当光的强度和距离都非常大的时候,光压对物质的影响才会明显的表现出来。1873年Maxwell 从光的波动理论角度根据电磁理论推导出了光压的存在(电磁辐射压)并且给出了垂直入射到部分反射吸收体表面的光束的光压为: ()R c E p +=1 其中,E 为每秒钟垂直入射到12m 上的能量,c 为光速,R 为物体对光的反射系数。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完整版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 设计 《图书馆管理系统》 数据库设计报告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班级:09级二班 姓名:谢泽勇、彭广川、彭圆圆、肖玲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已成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公共信息资源,面对成千上万的图书和众多的借阅者,妥善的管理图书 和借阅者的资料是及其重要的,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可大大减 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本文根据《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要求而做。 课程作业要求如下: 1、严格按照数据库设计步骤,完成该系统的需求分析、概念模型设计、逻辑结 构设计; 2、需求分析分需求调查和需求分析两部分。其中需求调查应首先明确调查对象 (即,图书馆)。然后按照课程讲授的需求调查内容、步骤与方法,对图书馆进行调查。调查结果通过需求分析得到“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字典和数据流程图,并严格按照数据字典和数据流图的标准格式与图符进行描述。 3、在得到的数据字典和数据流程图基础上,通过概念模型设计方法,得到“图 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E-R图。 4、将“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E-R图转换为SQL Server2000支持的关系模式, 并按标准关系模式格式描述。 5、通过SQL Server2000对数据库物理结构进行设计;组织数据入库,利用SQL 语言进行简单、连接、嵌套、组合、统计等查询操作,将SQL代码及其运行结果保存;利用SQL语言对数据进行更新、删除和修改操作。 一、功能分析 (1) 读者信息的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种类、性别、借书数量、 借书期限、备注。 (2) 书籍基本信息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书籍编号、类别、关 键词、备注。 (3) 借书信息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书籍编号、读者编号、借 书日期、借书期限、备注。 (4) 还书信息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书籍编号、读者编号、还 书日期、还书期限、备注。 (5) 有条件、多条件查询各种信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