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经济

土地经济

土地经济
土地经济

2.简述土地制度的构成和特点。

(说明:广泛的土地制度泛指与土地所有、使用、管理及利用技术等有关的一切制度;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我们这里研究的是狭义土地制度即土地财产制度)

构成: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

特点:地位的基础性,国度的差异性,构成的复杂性。

3.简述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使用制的关系。

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使用制;土地使用制不仅是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而且也是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和手段。

4.建立土地国家管理制度有何必要性?

土地具有特殊地重要性;土地供给稀缺性;土地利用的社会性。

5.简述土地国家管理的内容、目的、任务和手段。

内容: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

目的:保护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调整土地关系,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必要的限制;手段:立法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

6.简述土地产权及其权能构成。

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权能构成:

自物权:土地所有权

用益物权: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土地发展权、土地使用权(广义)

担保物权:土地抵押权

债权:土地使用权(狭义)、土地租赁权他物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物权=自物权+他物权土地使用制度

1.简述中国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特征及弊端。

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是指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之前的那种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行政划拨;无偿无限期使用;禁止土地使用权转让。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弊端

? 1.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与合理配置

? 2.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与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的建立

? 3.不利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 4.降低了政府管理效率,极易滋生腐败,造成国有土地资产的大量流失

2.试述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的形成。

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20多年来经历了以下历程

? 1.征收土地使用费(税)

? 2.开展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转让试点

? 3. 制定地方性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法规? 4. 修改《宪法》和《土地管理法》

? 5. 制定全国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法规,全面开放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完善

?(一)在新的城市土地使用制中,行政划拨方式是否还需要保留?(二)对土地使用权各种出让方式的适用范围应做出明确的限定?(三)土地租赁市场如何进一步发育

?(四)原划拨用地,如何逐步纳入新的土地使用制中来?

3.简述我国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内容。

1.土地使用权出让

2.土地使用权转让

3.土地使用权出租

4.土地使用权抵押

5.土地使用权终止

4.试分析不同土地资产处置方式的利弊。参考(p218~220)

2.简述土地市场的组成要素及特点。

土地市场的主体是土地供求双方,即土地买卖双方或租让、受让双方,土地市场交易的客体并非土地本身,而是土地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等一系列的权能。

1.地域性

2.竞争不充分性

3.供给滞后性

4.供给弹性较小

5.低效率性

6.政府管制较严

3.土地市场有哪些主要功能?你认为建立土地市场有哪些基本条件。

主要功能:

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

3.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土地市场的运行条件

1.市场经济环境

2.土地产权明晰

3.金融市场的外部支持

4.相应的外部法规条件

5.良好的市场中介机构运作 4.简述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和模式。

土地市场模式

1、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完全市场模式和以土地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竞争模式。

2、完全市场模式以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为代表;市场竞争模式则以英国和英联邦

国家或地区为代表。

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

土地市场是依靠以价格形成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土地的供求机制和价格决定机制是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5.决定土地经济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量的因素主要有:土地价格、税收等政府政策、土地利用计划和规划、土地开发成本及机会成本、建筑技术水平等。

土地需求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土地价格、消费者或投资者的货币收入和融资能力、土地投机、人口因素和家庭因素、消费者或投资者偏好、对未来的预期等。

6.谈一谈你对我国土地市场的认识和看法(土地市场的发展、土地市场体系、农村和城市土地市场的现状、土地市场管理、土地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1.明国时期的土地市场的形成。

民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土地市场格局。

2.20世纪50年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实行由计划决定(投资决定)的行政划拨、无偿、无限期使用制度。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使用。否认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根本性作用。

3.20世纪80年代逐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所有制形式没有发生变化,但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

1978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土地市场的发育。

土地市场的不断发育完善。

(一)中国建立土地市场的必要性

1.土地市场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

2.土地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3.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客观需要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特点

1.中国土地市场是政府驱动型市场

2.目前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在土地市场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3.中国城市土地市场是垄断竞争型市场

4.在企业改制中实行土地政策性入市土地市场的构成

中国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按交易梯次划分,分为出让(一级)市场和转让(二级)市场;中国农村土地市场,按市场流转的客体(土地利用方向)划分,分为农地(耕地)使用权市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和土地产权股份制市场等。

中国农村土地市场

中国农村土地市场除农户土地的转包流转之外,目前主要的形式有:‘四荒’地拍卖(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

拍卖‘四荒’地,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

农村土地股份化

广东南海市对全市的农村集体土地及其集体资产作价入股,以股份的形式配置给全市的农民。

目前中国农村除了公开合法的土地市场之外,还存在非法(隐性)土地市场。主要表现为集体或农民个人为追求比较利益而将土地非法进入城市非农建设用地市场。

中国土地市场管理

土地市场管理的原则

1.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上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原则

2.在与其他市场的关系上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

3.在土地市场管理手段上坚持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原则

中国土地市场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完善中介机制

土地市场管理的手段在中国土地市场的发展中,政府对土地市场的管理有效地促进了土地市场的正常发展,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效率逐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逐步优化。政府对土地市场的管理基本上是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三种手段。

一)法律手段土地登记制度、闲置回收制度、耕地占用补偿制度等都是政府应用法律法规来调节土地市场运行的基本的手段。

二)经济手段

1.税收措施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税收措施,通过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殖税、耕地占用税等来调控土地市场。

2.金融措施

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利率等水平的调节可以影响土地需求水平,从而改善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避免土地市场大的波动

三)行政手段

1.制定全国土地利用计划

2.规定限制供地和禁止供地的范围

3.建立土地有形市场

4.建立交易许可制度和交易预报制度

5.建立土地储备制度

6.建立地价等市场信息公开查询制度2.简述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威廉.配第(W.Petty)首先提出了地租是土地肥力及区位等因素所决定的剩余安德逊认为并非地租决定土地产品价格,而是土地产品的价格决定地租李嘉图其地租理论几乎完全考虑的

是农业地租。李嘉图阐述了因土地肥力不同以及耕作集约度不同导致的级差地租.

屠能主张地租是区位而非肥沃度的函数,而级差地租是源自运输成本。屠能认为土地利用形态是由以城市为中心的几个同心圆所构成,即所谓的屠能圈。各地区土地利用形态是由其距离市中心的远近所决定,因为距离市场的远近,将影响其运输成本,进而影响土地利用与地租.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在学习和研究地租理论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区别?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即土地等级的差别)成为级差地租形成的自然条件或自然基础。而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经营上的垄断,才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级差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它不过是经由农业资本家手中转到土地所有者手中。

级差地租按其形成的基础不同,可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两种形式。马克思认为由于土地被地主所占有和垄断,凡租用土地不论好坏都须缴地租,以作为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但是绝对地租与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率无关,它可以发生在边际土地上,也就是地主可以向使用其边际土地的使用者索取地租

垄断地租的形成,除了土地所有权垄断这个前提外,还因某些土地具有的特殊的自然条件 4.分析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关系。

级差地租I与级差地租Ⅱ,虽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二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向的差额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在两者的关系上,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I为前提和基础。

从历史上看,级差地租I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相适应的地租形式是级差地租I。随着农业资本越来越集中,集约化经营方式普遍发展起来,形成级差地租Ⅱ。从一定时期的运动看,级差地租I也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在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并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仍然由劣等地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来决定。

5.试说明为什么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P332)

6.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和原因是什么?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农业生产技术装备落后于工业,农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在生产价格以上按其价值与平均利润之间形成一个差额,正是这个差额形成了绝对地租。所以,绝对地租的来源就是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7.试分析社会主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社会主义级差地租

在我国,级差地租是最主要的社会主义地租形式。(1)农村集体土地的级差地租及其分配(2)城市国有土地的级差地租及其分配

社会主义级差地租是在有限的土地资源被各个单位或个人独立经营使用产生垄断与土地的差异结合在一起时产生的。反映的是在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条件下,国家、单位和个人之间、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之间对超额利润的分配关系,它表现为地区之间和单位之间经济收益的某些差别。

社会主义绝对地租,是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发展中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下,由于国家和集体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及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之一。绝对地租不同于级差地租的特点,在于它是劣等地所需交纳的最低限度的地租,这些用地一般不可能提供超额利润,而只能是其所获平均利润或工资的扣除。绝对地租同样广泛的存在于我国农村和城市用地。

8.社会主义级差地租如何分配?

从原则上,社会主义级差地租主要应归土地所有者所有。具体分配时,

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条件下,级差地租I主要应归土地所有者——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级差地租Ⅱ主要由土地经营者所得,在集体土地由承包农户经营的条件下,主要应由承包农户所得。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形成中国家都给予了一定投资进行建设,应把级差地租I和Ⅱ一部分归于国家。

在土地国有制条件下,国家是土地所有者,级差地租I应归国家所有。而级差地租Ⅱ,在租期内主要归土地使用者——企业或个人所有。在级差地租Ⅱ的形成中,国家进行了投资和建设,因而国家也应得一部分。

9.简述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的特点及其来源。

特点:一是土地位置对级差地租的决定性影响;二是土地所有者对租量的变化具有很大的被动性;三是垄断地租在许多情况下占有优势

来源:大都是来源于社会总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即由m分解的企业利润和地租(含城市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服务业用地的地租),只有住宅用地的地租是工资的部分扣除10.社会主义制度下地租范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地租范畴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其次,地租是加强土地管理的重要经济杠杆再次,地租是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

最后,地租为制定土地价格、进行征地补偿等提供了基础

2.试述土地价格的形成理论。

马克思主义土地价值与土地价格原理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地租和地价理论,认为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

(1)自然状态的土地虽然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并存在价格。

(2)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租的资本化。

(3)土地租金是出租土地的资本化收入西方现代地价理论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是现代地价理论的创始人。他在边际效用价格理论基础上,应用古典学派的供应—成本模型分析地租地价,认为供给与需求同时对价格发生作用,完善的市场机制使价值、价格与成本达到均衡,构建了市场均衡价格理论。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认为,土地的自然供给是无弹性的,而土地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土地的价格由土地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决定。由于土地供给无弹性,因此,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

弗·冯·维塞尔(F.V.Wieser)认为,当人们把资本运用于土地上面的时候,当人们把土地和资本拿来互相比较、互相交换的时候,地租资本化的标准就被发现了。“是土地和资本开始按照它们所生产的租金数额来互相交换,于是人们就用资本的价值来表示土地的价值。”“正像资本只有按同一利率来计算的时候才能够正确地互相比较一样,土地和资本也同样地只有采取资本的利率来估价土地的时候才能够正确地加以比较。”

伊利认为,土地所能带来的收益是确定其价值的基础。“把预期的土地年收益系列资本化而成为一笔价值基金,这在经济学上就称为土地的资本价值,在流行辞汇中则称为土地的售价。”

由于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土地与一般商品同样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因此土地必有价格,而且西方经济学对土地价格的理论分析大多是以市场价格理论为基础的。其具有代表性的土地价格理论是土地收益理论、土地供求理论和均衡价格理论。

3.土地价格有何特点?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特点:1、土地价格是土地的权益价格

2、土地价格不是土地成本的货币表现

3、土地价格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决定,而土地需求影响更大。

4、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

5、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因素:

(一)一般因素

经济发展状况,财税体制,相关政策,城市规划,城镇化速度,土地资源禀赋,土地产权状况

(二)区域因素

区段位置,基础设施条件,规划限制,环境质量

(三)个别因素

个别因素是指宗地本身的条件和特征对宗地地价的影响,如宗地面积、位置、形状、临街宽度,宗地开发程度,土地利用状况及规划条件,土壤肥力和地质条件等。

4.说明土地价格变动的趋势及规律性。

(一)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二)土地价格变动呈现周期性特征

(三)土地价格变动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5.简述土地价格评估的目的和原则。

目的:1、有助于土地交易的顺利进行 2、有助于企业投则决策 3、有助于土地市场的完善 4、有助于土地市场管理

原则:1、公平原则 2、最有效利用原则3、替代原则4、预期收益原则5、供需原则 6.简述中国土地价格体系和土地价格管理制度。

土地价格体系

因土地交易的方式和条件的不同及土地管理的需要,土地价格表现为多种形式。多种土地价格形式构成了土地价格体系。地价体系中的每一种几个形式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中国地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价格形式: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交易地价及其他价格形式。

中国的土地价格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土地估价制度

2.建立估价机构和估价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

3.建立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定期公布制度

4.建立地价监测体系

5.建立土地供应计划制度和土地储备制度

6.建立土地交易最低限价制度

7.建立土地增值税制度

土地金融:

土地金融就是以土地为媒介而进行的货币与资金的融通活动。它是通过各种信用方式、方法及工具,有效地组织和调剂土地领域中货币资金的活动。

2.简述土地金融的特点。土地金融有何作用?

答案提示:

土地金融的特点:1、土地金融具有自偿性2. 土地金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3. 土地金融具有较强的政策性4. 土地金融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土地金融的作用

3.试分析中国现行土地金融制度的特点及发展前景。

答案提示:对于农地金融而言,目前主要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地资金及其他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就市地金融来说,参与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及国家开发

银行,参与方式主要是介入土地开发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存在的问题:1.业务面窄,动作欠规范2.资金渠道不畅、业务拓展滞后3.政策性业

务与经营性业务的混淆

发展前景:参考课本P402~404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土地金融各有何特点?

答案提示:(土地金融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府有关土地金融机构体系、土地金融法令条例以及土地金融流通办法规定的总称,亦称土地抵押信贷制度。)土地金融制度始于德国,以后传及丹麦、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家。如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土地金融制度。

发达国家:美国专业土地金融机构的上层组织是“联邦土地银行”,基层组织为“土地银行合

作社”。

日本专业的土地金融机构是国有土地银行。德国专业的土地抵押信用机构是民间的土地信用合作社,创始于18世纪下半期,至今已有200多年。德国土地金融制度后来传入东欧、北欧、意大利以及世界各国,成为世界土地金融业的典范。

中国:对于农地金融而言,目前主要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地资金及其他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就市地金融来说,参与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参与方式主要是介入土地开发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2.土地税收有何特点?土地税收和地租有何不同?

答案提示:特点:1.土地税收是国家税收中最悠久的税种 2. 土地税收以土地制度为基础3. 土地税税源稳定4. 土地税收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转嫁

土地税收和地租的区别:1. 二者产生的前提不同 2. 二者赖以存在的基础不同

3. 二者的分配层次不同

3.土地税收有哪些类型?

答案提示:(一)财产税式的土地税(从量式土地税和从价式土地税。而在现代税收中,土地

财产税分为一是土地取得税,包括土地遗产税、土地赠与税、土地登记税(契税)等;二是土地保有税,包括地价税、房产税、房地产税和土地增值税等;三是土地流转税,针对土地流转的所得而课税,其实质是对土地财产价值的实现而课

4.简述土地税收的功能。

答案提示:(一)防止地价上涨过快,抑制土地投机

(二)引导土地利用方向,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三)调节土地收益分配,促进企业间公平竞争(四)保障财政收入,筹集公共设施建设资金

5.简述我国现行土地税制及其征管。

目前,我国直接将房产和地产作为征税对象的税种,包括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房产税,契税等,共有14种税收,可分为四类(1)所得税类(2)财产税类(3)行为税类(4)流转税类。P423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济评价

第8章、经济评价 8.1经济评价的依据和内容 8.1.1经济评价的依据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国家发改委、建设部; 2、《水运、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交通部; 3、《Study of Prioritisation of Highway Investments and Improving Feasibility Study Methodologies》(World Bank,1995); 4、《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讨论稿,1997年),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 5、《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原国家计委。 8.1.2经济评价内容 根据本项目未来运营管理方式和实际情况,项目经济评价针本报告提出的工程推荐方案进行国民经济评价。 8.28.2 国民经济评价 8.2.1评价方法 国民经济评价采用“有无对比”分析方法,即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国家整体角度考察项目的效益和费用。“有项目情况”是指实施拟建项目后,相关路网将要发生的情况;“无项目情况”是指不实施拟建项目,相关路网将要发生的情况。

8.2.2评价参数 1、评价期限:项目建设期加建成通车后20年。本项目计划于2007年11月动工,2009年5月建成通车。 2、社会折现率:根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第三版)取8%; 3、影子工资:技术工种影子工资换算系数为1,非技术工种影子工资换算系数为0.5; 4、影子汇率:影子汇率系数取 1.08,影子汇率用国家外汇牌价乘以影子汇率换算系数求得; 5、残值按项目建设期经济费用的50%,以负费用的形式列入评价期末年。 8.2.3国民经济费用计算 项目的国民经济费用计算包括两部分内容:建设期国民经济费用和运营期国民经济费用。其中运营期经济费用包括日常养护费用、管理费用、大修费用等。 1﹑建设期经济费用 根据经济费用效益分析原则,项目建设期经济费用需在投资估算基础上对主要投入物(主要材料、土地、人工等)按照机会成本原则进行换算调整,同时剔除税金、建设期贷款利息等转移支付项目。 (1)人工经济费用调整。项目施工中非技术工种人工数量按30%计算,需要用人工影子价格进行调整,调整系数为0.85。 (2)主要材料经济费用调整。根据项目投资估算资料,项目所需主要材料均以市场价格为基础计算,因此不需要进行调整。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大全

附件一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 (适用于家庭承包方式) 合同编号: 甲方(发包村组):县(市、区)乡(镇)村组 乙方(承包户主): 根据《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政策规定,依据甲方依法制定的土地承包(调整)方案,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将土地承包给乙方家庭经营。为保护和合理使用土地,维护双方权益,订立本合同。 一、承包主体 乙方分配承包土地的家庭成员共—人,名单为:__________________ 二、承包土地情况(见下表)

注:地类栏是基本农田的填基本农田,非基本农田填一般耕地,水田同时注明。 三、承包期限 乙方承包期限为 _年,自 ________ 年_月_ 日起至 ________ 年_月_ 日 止。甲方应于______ 年_月_日前将承包土地交付乙方。 四、土地用途 乙方承包土地限于从事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等农业用途,对土地进行改造和建长期建筑物,应征得甲方书面同意。 五、甲方的权利义务 1. 监督乙方按照合同约定用途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 2. 有权制止乙方损害承包地和农业资源的行为。 3. 维护乙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非法变更或解除合同。 4?尊重乙方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得干涉乙方依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5. 依照约定为乙方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服务。 6. 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六、乙方的权利义务 1. 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 2. 享有在剩余承包期内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 3. 承包地被依法征收、占用时,有权依法获得相应补偿。 4. 依据法律政策享受国家有关土地和种植作物的补贴。 5. 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 6. 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弃耕抛荒土地,不得损坏农田水利设施,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 7. 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规定承担经济责任。 七、承包地流转

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级土地市场 二级土地市场 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土地——地球陆地一定高度、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 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P3 2.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 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利用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P15 3.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 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P16 4.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而产生的土地收益 分配问题,具体包括土地市场的建立及其供求关系、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土地作为商品买卖而形成的价格、土地作为标的担保物形成的债务抵押关系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P16 第二章 5.土地利用——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 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P26 6.土地利用程度——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影响的变化 程度。P27 7.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 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P27 8.土地开发——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 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P28 9.土地保护——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持续效益, 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的需要。P29 10.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 较。P37 11.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过程和结果符合生态平衡规律。 P39 12.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土地利用后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 的政治和社会影响。P43 第三章 13.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 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P44 14.土地利用集约度——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数量。 15.土地肥力——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的客观属性。P46

解析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25503551.html, 解析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作者:李文仁 来源:《经济视野》2015年第01期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之一,人类的物质文明发展与土地是息息相关的, 目前土地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还是有巨大影响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离不开土地的使用。本文就探讨的就是土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关键词】经济增长土地要素贡献 一、从古典到新古典:土地的理论重要性下降 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学派认为,一方面,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即“财富之母”。另一方面,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供给总量固定的土地是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后,新古典经济学取代了古典学派,认为资本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土地不仅可以为资本所替代,而且技术进步足以抵消固定不变的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舒尔茨提出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更是将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强调到极致。他认为,“人类的未来是开放的,并不为空间、能源及土地所决定”;美国的国民收人中只有5%来自于自然资源的贡献,20%来自于可再生资本,而劳动的贡献占75%。因此,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可减少对诸如土地等稀缺性资源的依赖程度。 二、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国外关于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多从理论上探讨包含土地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平衡增长路径、动态无效率等问题。由于将土地供给视为固定不变的量,所以很少有研究土地供给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文献,大多数实证研究探讨固定不变的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程度。二是有关研究结论远未达成一致。例如,Metzemakers和Louw认为,土地与劳动一样是国民经济增长的要素,产业用地的短缺将限制经济发展,同时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可以提高社会福利。Harvey等却认为,土地流量变化相对于其庞大的存量很小, 因此新增土地供应对价格及产出影响很小。Kiyotaki和West建立了一个包含土地的生产函 数,其中土地与资本的替代弹性固定,对地价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归分析表明,二者的关系并不显著。在政策分析方面,Barbier强调资源利用和管理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自然资 源是一种重要资产(即自然资本),提供独特的服务,滞后的政策和无效率的管理将阻碍经济增长。zhang的分析则表明,土地市场结构对长期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影响。 对中国经济增长研究多为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的,由于所用数据及处理方法或模型构建的不同,研究结论有很大差别。邹至庄、王文博、黄国华以及汪伟等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中资本贡献大于其他要素,资本贡献率大于50%。马承需和岳林、詹锋以及任志娟等则认为,劳动

公路项目经济评价

公路项目经济评价 7.1 评判依据和方法 7.1.1 概述 按照国民经济进展规划、有关经济政策和本项目在区域路网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对道路交通量推测和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分析的基础上,对本项目进行经济合理性的分析论证,运算经济分析指标,为项目建设决策提供依据。 7.1.2 评判依据 1、国家进展改革委员会、建设部2006年公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判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以下简称《方法与参数》); 2、国家进展改革委员会2002年公布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2010年公布的《关于印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方法的通知》; 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2010年公布的《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判方法和参数》; 5、评判采纳的速度流量模型及有关修正模型取自中、澳研究项目《公路投资优化研究和可行性研究方法改进》的成果; 6、交通量采纳交通量分析及推测中的结果; 7、工程投资依据本项目投资估算中的数据。 7.1.3 评判方法 1、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判应遵循费用与效益运算范畴对应一致的原则。经济费用效益分析只运算项目直截了当效益和直截了当费用,同时对项目外部成效进行定性分析和描述。财务分析除运算项目的直截了当收益和直截了当费用外,还应运算与项目有关联的服务、开发等经营性设施发生的间接收益和间接费用。 2、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费用效益分析采纳“有项目”与“无项目”对比的方法。

3、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判应采纳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的原则。项目运算期包括建设期和运营期。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费用效益分析的运营期按20年运算。财务分析的运营期按照《收费公路治理条例》确定。 4、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费用效益分析使用影子价格,财务分析使用财务价格。 5、考虑到公路建设项目的公益性,将公路项目的经济费用效益分析结果作为项目决策的要紧判定标准;财务分析结论作为辅助判定标准,并为项目的投资方案设计等提供必要的指导。 7.2 评判方案设定 7.3 经济费用效益分析 7.3.1 参数选择与确定 1、社会折现率 社会折现率在项目经济费用效益分析中作为运算经济净现值等指标时的折现率,并作为衡量经济内部收益率的基准值,是项目经济可行性的判定依据。按照《方法与参数》的有关规定,社会折现率取8%。 2、贸易费用率(SMCR) 贸易费用是指各商贸部门花费在生产资料流通过程中以影子价格运算的费用(长途运输费用除外)。贸易费用率(SMCR)是贸易费用相对物资影子价格的综合比率,取6%。 3、影子汇率(SER) 影子汇率系指用于对外贸物资和服务进行经济费用效益分析的外币的经济价格,应能正确反映外汇的经济价值,应按下式运算: SER=OER×CF 式中:OER——国家外汇牌价 CF——影子汇率换算系数,按照《方法与参数》取1.08。 本项目OER取用国家外汇治理局当前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按1美元=6.6元人民币。

土地承包管理合同范本3篇

编号:_______________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土地承包管理合同范本3篇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土地作为农民获取经济来源的主要生产生活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频发,当事人在签订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时应注意什么呢以下是华律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土地承包管理合同范本3篇,欢 迎参考阅读! 土地承包管理合同范本一 甲方:村民委员会 乙方: 根据《土地管理法》及《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乙方通过方式取得甲方荒滩荒山(林地)的承包经营权,经双方共同商定,达成如下协议,特立此合同: 一、甲方将位于村民委员会(组)所有的,以北、现以西与毗邻的荒山(林地)发包给乙方使用,其四至为: 东至:现西边; 南至:与村荒山相隔的通往上山的道路; 西至:这两座山顶东西分水岭一线; 北至:从南侧数第二个山头与第三个山头之间的山谷中分线。 二、乙方承包后,承包使用期五十年不变,即从二oo 年月日起至二o五年月日终止。 三、乙方所承包的荒滩荒山(林地)使用权及其地上附着物总承包款为人民币元整,付款方式为: 四、乙方承包荒滩荒山后应积极治理,在荒山上植树、种草或搞多种经营;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从事非农业生产,利用承包范围内的林木、粘土、沙石等矿产资源或建造固定设施。

五、乙方对所承包的荒滩荒山有独立的经营管理权,但不得转包。 六、甲方要尊重乙方所承包荒滩荒山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对荒山的开发治理成果全部归乙方所有。 七、乙方在所承包的荒滩荒山在合同履行期内除乙方交纳承包款外,乙方不负责其他任何名目的费用。 八、乙方将荒滩荒山承包后,甲方有权监督、检查、督促其治理和合理利用荒滩荒山资源,发现问题及时书面通知乙方。 九、甲方保证该荒滩荒山(林地)界线、四至与他人无任何争议。如因此发生纠纷,由甲方负责协调处理,如由此给乙方造成经济损失,由甲方负责全额赔偿。 十、甲乙双方必须信守合同。如甲方违约导致解除此合同,须付给乙方违约金人民币万元、退还乙方承包荒滩荒山所付的全部价款,同时对乙方的治理投入和治理成果合理作价,作价款一次性付给乙方;如乙方违约导致解除此合同,甲方不予退还乙方的承包款。 十一、如在承包期限内遇国家建设或进行其它开发建设需征用土地时,应首先从征地款中保障向乙方支付实际经济损失和未履行年限的预期利益损失。 十二、合同期满后,如乙方愿意继续承包经营,双方续签合同;如乙方不再承包经营,甲方对乙方的治理成果、经济投入合理作价归甲方,作价款一次性付给乙方,不得拖欠。否则,此合同期限顺延至甲方将全部价款付清乙方后合同自行终止。 十三、甲乙双方如因作价款发生分歧,协商不成,须委托甲乙双方共同认可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作价,其结果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十四、此合同发生纠纷由裁决。 十五、本合同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一份、公证处一份、乡人民政府备案一份,经公证处公证后生效。 甲方(盖章):乙方(签字): 法定代表人(签字):

土地经济学试卷(附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土地经济:是指土地制度、土地利用、土地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经济关系及经济理论问题。 2、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土地估价: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根据土地的权利状况和经济、自然属性,按土地在经济活动中的一般收益能力,综合评定出在某一时点某宗土地或某一等级土地在某一权利状态下的价格。 4、土地制度:是指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5、土地市场:是指从事土地这一特定商品买卖的场所或接触点,本质上是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l、水田、望天田都是用于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水田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望天田没有。(对) 2、土地供给决定土地的价格,土地价格影响土地需求关系。(错) 3、土地供给量增大,土地价格必定下降。(错) 4、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决定的。(错) 5、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面积保持不变时,资本或劳动每一投 入单位的边际产品通常随着该种投入数量的增加而下降。(错)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规定,参加拍卖活动的竟买人一经应 价,不得撤回,当其它应价人有更高应价时,其应价即丧失约束力。(对)

7、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县级人民政府有优先购买权。(对) 8、当某类用地的地价上升或下降时,会引起该类用地经济供给量的增加或减少。(对) 9、由于在物理形态上房屋不能离开土地而存在,因此房屋产权和土地产权是不可分的。(错) 10、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错) 三、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5分) 1.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 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4.土地级差地租产生的基础是( D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5.对于土地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弹性的是( B )。 A、土地的经济供给 B、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经济

2.简述土地制度的构成和特点。 (说明:广泛的土地制度泛指与土地所有、使用、管理及利用技术等有关的一切制度;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我们这里研究的是狭义土地制度即土地财产制度) 构成: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 特点:地位的基础性,国度的差异性,构成的复杂性。 3.简述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使用制的关系。 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使用制;土地使用制不仅是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而且也是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和手段。 4.建立土地国家管理制度有何必要性? 土地具有特殊地重要性;土地供给稀缺性;土地利用的社会性。 5.简述土地国家管理的内容、目的、任务和手段。 内容: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 目的:保护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调整土地关系,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必要的限制;手段:立法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 6.简述土地产权及其权能构成。 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权能构成: 自物权:土地所有权 用益物权: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土地发展权、土地使用权(广义) 担保物权:土地抵押权 债权:土地使用权(狭义)、土地租赁权他物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物权=自物权+他物权土地使用制度 1.简述中国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特征及弊端。 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是指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之前的那种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行政划拨;无偿无限期使用;禁止土地使用权转让。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弊端 ? 1.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与合理配置 ? 2.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与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的建立 ? 3.不利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 4.降低了政府管理效率,极易滋生腐败,造成国有土地资产的大量流失 2.试述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的形成。 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20多年来经历了以下历程 ? 1.征收土地使用费(税) ? 2.开展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转让试点 ? 3. 制定地方性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法规? 4. 修改《宪法》和《土地管理法》 ? 5. 制定全国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法规,全面开放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完善 ?(一)在新的城市土地使用制中,行政划拨方式是否还需要保留?(二)对土地使用权各种出让方式的适用范围应做出明确的限定?(三)土地租赁市场如何进一步发育 ?(四)原划拨用地,如何逐步纳入新的土地使用制中来? 3.简述我国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内容。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 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 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 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 2、生产功能 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 5、土地保护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内容:1、土地利用程度 2、土地利用结构 3、土地利用效率

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 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 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 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 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9、土地开发:一般来讲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10、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内容:1、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分析 2、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3、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4、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5、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意义:明确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找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确定规划目标和选择规划目标的途径、措施提供依据。(网上搜)

土地承包管理合同范本一

土地承包管理合同 发包方:___________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甲方) 承包方: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为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改变传统陈旧的农业耕作形式,甲方将集体所有的农用耕地承包给乙方,用于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签订本合同,共同信守。 一、土地的面积、位置 甲方经村民会议同意并报乡人民政府批准,将位于_________乡______村面积_________亩(具体面积、位置以合同附图为准)农用耕地承包给乙方使用。土地方位东起_________,西至_________,北至_________,南至_________。附图已经甲乙双方签字确认。 二、土地用途及承包形式 1.土地用途为农业科技园艺开发、推广、培训、服务及农业种植和养殖。 2.承包形式:个人承包经营。 三、土地的承包经营期限 该地承包经营期限为____年,自_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_年____月___日止。 四、地上物的处置

该地上有一口深水井,在合同有效期内,由乙方无偿使用并加以维护;待合同期满或解除时,按使用的实际状况与所承包的土地一并归还甲方。 五、承包金及交付方式 1.该土地的承包金为每亩每年人民币_____元,承包金每年共计人民币_____元。 2.每年_____月___日前,乙方向甲方全额交纳本年度的承包金。 六、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对土地开发利用进行监督,保证土地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 2.按照合同约定收取承包金;在合同有效期内,甲方不得提高承包金。 3.保障乙方自主经营,不侵犯乙方的合法权益。 4.协助乙方进行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宣传、褒奖、应用。 5.按照合同约定,保证水、电畅通,并无偿提供通往承包地的道路。 6.按本村村民用电价格收取乙方电费。 7.为乙方提供自来水,并给予乙方以甲方村民的同等待遇。

典型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关系-中国土地学会

典型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关系 蔡玉梅*张晓玲**姚林君***王建峰**** 摘要:大陆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发展时期,探讨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的关系对于科学预测未来耕地资源变化,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典型工业化国家英国、美国和日本,分析不同工业化模式下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与耕地数量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工业化模式下的耕地变化规模有所不同。未来大陆工业化占用耕地表现为一个从多到少的趋势。 关键词:经济发展耕地变化工业化 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具有养育、生态以及社会保障等多种功能[1]。有不可再生性。无论是耕地资源富裕的美国还是匮乏的日本都十分重视耕地资源的保护。而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一方面经济发展需要占用耕地,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为耕地保护提供重要的支持。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一直是和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目前关于经济发展和耕地变化关系的研究多是从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为基础,以典型地区的定量研究为主[2];国家尺度的研究由于土地数据的缺失,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关系的寻找具有一定的困难[3];实际上,不同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耕地变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以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模式分析为前提,可以提高经济发展条件下耕地变化趋势预测的科学性。本文总结主要工业化国 *蔡玉梅.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规划所研究员 **张晓玲.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规划所所长、研究员 ***姚林君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系 ****王建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资源变化的规律,对于科学判断未来20年大陆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耕地资源需求,制定相应的耕地保护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据和方法 (一)国家的选择 众所周知,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拉开了人类长达两百多年工业化道路的序幕,工业化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据统计,1820年,世界GDP 总量为6950亿美元(可比价格1990年盖凯美元,下同),20世纪末接近40万亿美元,增长了近50倍。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以能源、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的大量快速的消耗。以工业化为特点的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是各工业化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考虑到大陆目前所处的快速工业化发展阶段,选择主要的工业化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年度统计资料,以各国2005年GDP总量数据为依据,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前六位的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中国(大陆)。 (二)数据来源 1、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 不同国家长时间序列经济发展的对比研究需要一个能够有效对比各个国家实际经济发展水平(GDP)的统一货币尺度。考虑本币对美元的汇率由各国政府视国内外经济情况而定,并非实际价值的体现。同时,根据各个国家自行确定的汇率计算GDP很难在全球尺度上客观的评估不同国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少及水平的高低。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通过国际对比项目研究建议提出的以可比价格折算的国际元(PPP)作为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对比的货币尺度,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5]。本文采用国际元作为

对城市土地与房产经济问题的

对城市土地与房产经济问题的研究 曹国民 (四川煤炭产业集团攀煤公司物房公司) 1城市土地与房产经济的关系 1.1基于双重视角的地价与房价关系 1.1.1以城市土地供需为视角的地价与房价关系 通常情况下,商品供求关系是决定商品价格的关键性因素。在我国,城市土地的供应基本以政府垄断为主,这种无弹性的供应限制了土地的经济供应,致使城市地价受城市土地需求的影响过大,即城市地价受房产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引发土地需求价格的变动。所以,在城市土地供应缺乏弹性的情况下,加之土地需求受房价居高不下的强烈刺激,进而使得地价不断上涨。 1.1.2以房价构成为视角的地价与房价关系 房价是根据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建设住房的总成本和预期获得的利润这两个基本要素确定的。地价是开放商在获取土地使用权过程中向国家支付的土地出让金,即土地有偿使用费。不同城市以及同一城市不同地段的地价与房价的比例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地价占总成本的30%左右。由此可见,地价是房价的基础。在构成房价的各要素中,若除地价之外的其他要素不变,那么地价上涨必将导致房价上涨,而房价上涨又会刺激地价上涨。 1.2城市土地制度对房产经济的影响 1.2.1城市土地供应制度对房产经济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由于土地资产会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而增值,这表明占有的土地量越大未来所获得的利润就越高。由于土地供应制度不健全加之利益的引诱,使得开发商和私人为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长期对土地资源进行占有,进而导致了大量土地被闲置。因土地全部掌握在个人手中,致使市场中的土地供应量锐减,从而使土地供应严重受限。开发商和私人对土地的投机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开发商获得土地后,往往会将土地进行分块,然后采取分阶段的方式进行开发,这种做法可以让土地长期被占用;②开发商和私人将长期占有和闲置的土地再进行使用权转让。正是由于地方政府忽视闲置土地的管制以及投机者长期、大量的囤积土地,致使市场上有效的土地供应量不断减少,其带来的后果是地价急剧攀升,这严重影响了房产经济的平稳运行。 1.2.2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对房产经济的影响 就土地储备制度而言,其实质上就是通过出让及收购方式的有效运用来控制一、二级市场的实际土地供应量,以此来达到平抑地价的目的。然而,通过对土地储备制度下的房产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以下两个方面问题:①很多储备机构基本都是将部门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们贯穿于土地收购、拆迁、开发的全过程当中,更有甚者还会参与土地拍卖,这就造成了部门权利越来越大、业务范围越来越广,俨然成为市场中的主体。他们过分地追求土地增值带来的经济效益,却严重忽视了社会利益,这与土地储备制度当时的制定初衷相背离,致使无法保证土地的供求平衡关系,这样一来便会对房产经济的平稳运行造成不利影响;②由于土地收购补偿较低影响了收购计划的顺利实施,从而导致土地收购的调控功能被弱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房产经济的稳定发展。 1.2.3城市土地估价制度对房产经济的影响 我国城市土地估价制度随着土地供应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使该制度在合理划分土地等级、准确评估基准地价的情况下,确保了土地估价更为合理、科学。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受土地评估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基准估价应用力度不足及其控制效果差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基础地价背离于现实地价,从而极易引起地价和房价的大幅度波动,对房产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1.2.4城市土地金融制度对房产经济的影响 当前,土地基金和土地资产证券化是国家调控土地的重要金融工具。土地基金可以有效控制土地投资、投机需求,使地价保持在平稳状态;土地资产证券化是通过融资手段来宏观调控土地市场。但是,在现行城市土地金融制度下,土地抵押贷款的增长率过高,不仅增加了融资风险,而且弱化了土地金融制度 摘要: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房产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城市土地制度作为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手段,不仅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而且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有必要对城市土地制度进行完善,以此来促进我国房产经济稳定发展。基于此点,就城市土地与房产经济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城市土地;土地制度;房产经济;房地产市场 经济管理 172 广东科技2012.11.第21期

浅谈县域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

浅谈县域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破解用地难题,保障用地需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严格规范土地管理,促进批而未用土地利用”视频会议精神,整顿土地市场,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确保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结合您来我县调研时讲的“四个越来越严”的讲话精神,对全县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调研汇总,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县从2006年以来,到2010年共报批用地21个批次和一个单独选址,面积400.6476公顷,其中批而未征48.1750公顷,土地是经济发展载体,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资源。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招商引资步伐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也日益加大。国家也将实行更加严格的政策,新增建设用地受到了严格控制,上级每年分配给市县的建设用地指标已经不能满足市本级的使用,作为郸城县的建设用地指标基本为零,,特别今年是县启动的10个重点工业项目和10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教育园区建设、创业园区建设、医院新区等建设项目土地需求量大项目用地矛盾更为突出。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一方面国家实行严格的用地计划控制政策,全力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而另一方面县域经济的发展又

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这样土地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破解这一矛盾,实现“既保护资源、又保障发展”的目标,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有效破解土地制约瓶颈,保持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二、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粗放利用情况严重,闲置率高,供地率低。 前些年,为了更好地招商引资、迫切发展经济,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上马建设项目时,土地粗放利用和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比较淡薄,有“饥不择食”现象存在,不考虑客观因素,盲目招商引资,企业要多少地就给多少地,没有考虑其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等,土地利用率很低,更有甚之“圈而不建”,造成用地规模过大,闲置率高,供地率低,浪费了土地资源。 2、用地布局不合理。由于前些年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不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存在不合理,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混杂,在多种用途可以兼容的情况下,选择了价值或功效较低的用途,土地利用效率大打折扣,忽略了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加上没有硬性指标等配套约束机制,也对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产生了负面影响。

河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条例全文

河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条例全文 4目录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发包与承包 第三章土地承包合同 第四章土地使用权流转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稳定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权,维护土地承包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农村土地承包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的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果园、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以及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 第四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本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平等的承包权;土地承包以农户家庭承包为主,同时允许个人承包、联合承包、专业承包。 第五条农村土地承包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国家政策,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坚持公开、公正、民主、平等的原则,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经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土地承包监督管理工作,林业、水利、畜牧、水产等有关部门负责与本行业有关的农村土地承包监督管理工作(以下简称土地承包监督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土地承包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二)指导土地承包合同的订立; (三)监督土地承包合同的履行; (四)依法查处违反土地承包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五)培训土地承包管理人员; (六)法律、法规赋予的其他职责。 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除履行前款所规定的职责外,并负责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以及土地承包合同的鉴证、档案管理和纠纷调解。 第二章发包与承包 第七条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各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承包权,并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发包。

土地经济学教案

4-3 《土地经济学》教案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土地的基本特性、分类及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掌握土地利用的基本理论,并用于对我国土地利用实践的分析;了解土地制度的内涵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及如何完善我国的土地制度;掌握地租、地价和土地市场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资产流转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并对我国的现状进行评价,提出改革的方向。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28学时,教学实践4学时,共32学时。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与特性 一、土地的概念 从横的角度看,有四种观点:土地即土壤;土地即陆地及水面;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土地即地球表面。 从纵的角度看:“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个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能量”——马歇尔 “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伊利 综上所述: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且由于人类投入了大量劳动,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二、国土的概念 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 三、土地的特性 1、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2、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第二节土地的功能与分类 一、土地的功能 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非生物)功能 派生:资产功能;景观功能 二、土地的分类 (一)按经济用途分 1、农用土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 2、非农业生产用地:厂矿用地;交通用地 3、城乡居民点用地 4、水域:河流;湖泊;水库;其他 5、特殊用地:休息用地;自然保护区;军事用地;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划分 共分8个一级类型,46个二级类型。 8个一级类型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交通用地、未利用地 (三)新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一级(3个):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二级(15个):A.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 B. 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特殊用地、交通用地、水利建设用地; C. 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 三级(71个):略 (四)国外分为10个类型: 住宅用地、工商业用地、耕地、林地、牧场和放牧地、矿业用地、娱乐用地、交通用地、服务性用地、裸露和荒芜的土地 第三节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包括四个方面:市场;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土地利用经济;土地制度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

土地财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土地财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及分税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土地财政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政府财政对土地财政收入的依赖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在分析土地财政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土地财政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并对减轻土地财政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土地财政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土地使用制度以及分税制度也进行了改革,随之而来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越来越依靠土地的出让,而且随着出让收入的快速增长,土地财政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政府财政对土地财政收入的依赖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土地财政现象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但其对中国城市化以及经济发展却有着重要影响。 土地财政的概念辨析 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土地经营或运作来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来获得土地出让金,并将其纳入地方财政收入之中,这极大地弥补了由于分税制改革和政府经济职责扩大而

造成的财政赤字;另一部分则是指地方政府收取与土地相关的税目。土地财政的这两个部分内在地有着相互推动的作用,地方政府往往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出让土地,获得大量的资金收入,而房地产商等用地企业又为了获得土地进行商业开发而上缴各种税目,二者形成自身的内部循环。 在土地出让过程中,政府与企业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但政府并不是真正出卖土地,其出让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而其能够收取各种税费,是由于其拥有对土地的监管权。企业所购买的只是土地若干年的使用权限,政府收取地租的实质是对企业利润的扣除。但企业往往一次性缴纳全部的地租,这相当于提前使用了企业未来的利润来支付地租,意味着企业对于土地的开发是在负债状态下进行的,即使其有资金一次性付清。在企业支付地租的过程中,如果其能够不断盈利,那么这笔负债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清偿,政府获得土地出让金。但如果企业破产或没有盈利,那么企业就无法用自身的利润去清偿地租,但其可以将所购买的土地使用权的余下年限重新转让给其他企业,从而完成清偿。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土地财政的运作很大一部分是发生在房地产开发上的,而这与一般的企业负债又有所不同,因为开发商在卖出房屋的同时,也把它原本程度的负债转移到了购房者个体身上,而购房者一般会通过银行贷款来完成购买行为,而在今后数年内,其必须将收入的一部分用来偿还银行贷款,实质上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