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史·文天祥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文天祥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文天祥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文天祥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皇上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咸淳九年,被起用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了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超过常人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老了,综观天时人事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吧!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州。德祐初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救援,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发动郡中豪杰,有民众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但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有急难,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想到要以身殉国,但愿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担任临安府尹,不久又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军军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大怒,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向北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到来,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于是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与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却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索要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所写的《过零丁洋》的诗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呆在大都一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侍奉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不久世祖又有诏书制止赐死他,可是文天祥已经死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行刑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

方叩拜而死。几天后,他的妻子欧阳氏前去收尸,文天祥的面容同活着的时候一样,文天祥终年47岁,他衣带中有赞文说:“孔子教导我们成仁,孟子教导我们取义,只有自己尽了道义,仁德才能实观。我读圣人贤人的书,所学到的难道是别的东西吗?从今往后,我大概对圣人贤人的教诲没有愧疚了。”

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 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字宗子,又字石公,号(),浙江山阴人。 2、张岱文学创作以()见长,本文就是一篇() 3、张岱作品的内容() 4、张岱作品的风格()。 5、张岱主要作品() 探究案 二、分析课文 原文: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重点字词: 分析课文: 1、本句作用是什么?答:开篇明义,领起下文,描摹世风民情 原文: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 ..,声光相乱.,名为看月 ..盛装,灯火优傒 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 ..,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 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 ........., 竹肉相发 ..,酒....,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 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煖炉,茶铛旋煮,素 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 ..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 ..树下,或逃嚣 作意 ..看月者,看之。 重点字词: 分析课文: 1、本段写了几种人?其情态如何? 2、本段语言特色? 3、举出语言生动传神的句子?

4、举出笔调轻松随意诙谐的句子? 5、“匿影 ..树下”者在后文有没有出现过? 6、、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 这是写的第几类人?作者对他们持什么态度? 1、这段话可见,作者最欣赏哪一种人? 原文: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 气,拉与同坐。韵友 ..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 纵舟 ..,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 重点字词: 分析课文: 1、本段写作上的特点是什么? 2、本段写了哪些人对比? 3、分析“杭人游湖”与“吾辈”赏月构成对比情景? 4、本文主题?(立意)如何评价? 5、作者怎样将景人结合起来的? 6、“杭人游湖”是否包括“吾辈”?

《管仲列传》原文及逐字逐句翻译【全】免费_高二语文

管仲列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推荐)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完整版

屈原列传 两汉: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 写作背 北宋皇祐三年(1049年),欧阳修赴颍州任职。颍州的西湖是当时的游览名胜,欧阳修被那里的旖旎光陶醉了,他把颍州选为晚年居住之所,多次来往其地,并一连写下十首《采桑子》吟咏西湖胜景。这十首词意境优美,风采各异。这首《采桑子》是其中的一篇。 作品鉴赏 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春游的队伍。 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从西湖弯斜的堤

岸一直到城头,一路之上,头攒动。直到城头总是花,这里既指从西湖到颍州城下的路边鲜花盛开,又当指一路上游人皆头上簪花而归。唐宋时,人们有采花簪头之俗,无论男女。如杜牧《九日齐安登高》中即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说道:髻重不嫌黄菊满,手香新喜绿橙搓。刘克庄《上巳》也有句云:暮归尚有清狂态,乱插花满角巾。可见,直到城头总是花,写的是人们春游而归,头上簪花络绎回城的情景。 清明上巳时节,是古人往水边游玩的时侯。以这样一个游览的时节,再加上西湖这样一个游览胜地,真可谓良辰美景,两者铸备,热闹景象自是非同寻常。本词所表现的正是一派盛景,满目繁华即为全词的核心。 满目繁华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对游者的描写上,这也是作品表现的重点。游者一是多,二是欢。游者之多,在词中写道: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锢车。这一句写了两种不同的游者,一种是乘车者,一种是徒步者。车多,才会引起人们的争相指点;行者多,也才可能出现争道的景状。最后这两句用寥寥数字,展示出了一个毂击肩摩的游览盛况。另外,下片喧哗一词,又从音响的角度突出了游者之多,以西湖这样的敝廓之地,竟有人声鼎沸之感,那行人熙来攘往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了。何以见出游者之欢?从上述行人争道谁家车的描写中,已传出一片欢快活跃的气氛,接着写游人日暮归返时的醒醉二字,更是道尽了游者各各相异的神态。这令人想起明代文学家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一文中对各种赏月人的生动描写:他们有的浅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译文: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懂得治理乱局,熟悉外交辞令。对内同怀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译文: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平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平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 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平。

译文: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写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作《离骚》是由怨愤引起的吧。他远古称颂帝喾,近古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刺楚国当时的政事。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端正。他的文辞表达平常的事物,但含义却很重大;列举的事例虽近在眼前,但表达的意思却极为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所述

管子--小匡原文及翻译

管子小匡翻译 原文: 桓公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管子对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今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弟。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子常为士。今夫农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权节具,备其械器用,比耒耜谷芨。及寒击槁除田,以待时乃耕,深耕、均种、疾耰。先雨芸耨,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镈,以旦暮从事于田野,税衣就功,别苗莠,列疏遬。首戴苎蒲,身服袯襫,沾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支之力,以疾从事于田野。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是故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良材,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计制,断器尚完利。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事。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今夫商群萃而州处,观凶饥,审国变,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筋有余于国;奇怪时来,珍异物聚。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贾。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商之子常为商。相地而衰其政,则民不移矣。正旅旧,则民不惰。山泽各以其时至,则民不苟。陵陆、丘井、田畴均,则民不惑。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劳,则牛马育。” 翻译: 桓公说:“划定人民居处,安排人民职业,应怎么办?”管子回答说:“士农工商四民,是国家的柱石之民,不可使他们杂居,杂居则说的话做的事都不一样。因此,圣王总是安排士住于闲静之地,安排农住近田野,安置工匠靠近官府,安置商人靠近市场。使士人们居处相聚而集中,闲时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悌。朝夕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从小时就习惯了,思想安定,不会见异思迁。因此,其父兄的教导,不严也能教好;其子弟的学问,不劳苦也能学会。所以士人的子弟常为士人。使农家居处相聚而集中,分别四季,安排用具,置备器械。搞齐全耒耜枷镰等等。在天气尚冷的时候。就铲除杂草修整土地,以待

(完整word版)屈原列传原文及译文

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第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西湖七月半 张岱(原文及译文)

西湖七月半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xī),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zé),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jī)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chēng)旋(xuàn)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nì)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sì)出酉(yǒu)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yǎn)如呓(yì),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gao)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yǐ)舟近岸。断桥石磴(dèng)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huì)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zhù)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西湖七月半(译文) 西湖的七月半,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其中一类,坐在有楼饰的游船上,吹箫击鼓,戴着高冠,穿着漂亮整齐的衣服,灯火明亮,优伶、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为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一类,也坐在游船上,船上也有楼饰,带着有名的美人和贤淑有才的女子,还带着美童,嘻笑中夹着打趣的叫喊声,环坐在大船前的露台上,左盼右顾,置身月下但其实并没有看月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跟著名歌妓、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箫笛、琴瑟之乐轻柔细缓,萧管伴和着歌声齐发,也置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又一类,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也不带头巾,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群结队地挤入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高声乱嚷喧闹,假装发酒疯,唱不成腔调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还有一类,乘着小船,船上挂着细而薄的帏幔,茶几洁净,茶炉温热,茶铛很快地把水烧开,白色瓷碗轻轻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请月亮和他们同坐,有的隐藏在树荫之下,有的去里湖逃避喧闹,尽管在看月,而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已散,由衙役吆喝开道而去。轿夫招呼船上的人,以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把像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断桥边的石磴也才凉下来,大家坐在上面,招呼客人开怀畅饮。此时月亮仿佛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歌妓也来了,杯筷安置,歌乐齐发。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刚刚散去。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西湖游记袁宏道

西湖游记袁宏道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西湖游记两则 《西湖游记两则》习题精选 一、填空题 1.本文是明代袁宏道的一篇______小品,文章主要采用了______和_____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以及高雅的志趣。 2.《西湖一》描绘西湖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分别从___觉和___觉的角度,写出了西湖的美丽景象。 3.《西湖二》第2段写了________至________一带的景物,作者由________及________,着力渲染了西湖“________”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山水;描写;抒情;热爱大自然 2.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

波纹如绫;视;嗅 3.断桥;苏堤;物人艳冶 二、阅读分析题 下面是明代作家张岱《西湖七月半》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试比较它与课文各写了游人在什么时间的什么活动。突出了游人的什么特点? 小船轻幌(薄薄的帷慢),净几煖炉,茶铛(小锅)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隐树下,或逃嚣(逃避喧哗)里湖(西湖靠里的部分),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参考答案: 《西湖七月半》写了游人白天游湖的盛况,课文写了士大夫湖边赏月的情景;《西湖七月半》突出了游人的闲适和清雅,课文则着重写出了游人的“多”和“绝冶”。 《西湖游记两则》习题精选1 作者:加入日期:06-01-15 西湖游记二则习题精选

一、给下列加重的字注音。 保叔塔突兀棹小舟花光如颊为朝烟为夕岚石篑数为余言罗纨之盛夕 舂未下 二、解释下列加重的词。 1.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光如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不觉目酣神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时为桃花所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翻译下列句子。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四、阅读《西湖二》,回答问题。 西湖二 1.《西湖二》的作者_________,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______朝反复古主义运动的“公安派”的代表人物,时称

屈原列传》全文翻译

《屈原列传》全文翻译第一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翻译: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翻译: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夺走(一说更改)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第二段: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翻译: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本源(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翻译:《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翻译:(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规律),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他举用(写)的文字,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是含义却十分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

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阅读 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西湖七月半 [明]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 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 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 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 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 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

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 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 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 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 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 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 甚惬。 ——选自《说库》本《陶庵梦忆》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灯火优傒优良B.竹肉相发歌喉 C.茶铛旋煮不久D.轿夫擎燎火炬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组是 A.以五类看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B.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

《屈原列传》原文和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和翻译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

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

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

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 一、单项选择题 1.明代著名散文家张岱的号是() A.宗子 B.石公 C.陶庵 D.剡溪 2.下列属于张岱散文集的是() A.《壮悔堂文集》 B.《西湖梦寻》 C.《浮生六记》 D.《饮冰室合集》 3.下列明清作家中,创作以小品文见长的是() A.蒲松龄 B.侯方域 C.张岱 D.归有光 4.下列关于张岱的小品文,表述错误的是() A.全部收录于《西湖梦寻》 B.多是对往日繁华景象的追怀 C.像一幅幅色彩明丽的风俗画 D.特别重视对世态人情和众生相的细致考察和描写 5.《西湖七月半》选自() A.《陶庵梦忆》 B.《饮冰室合集》 C.《西湖梦寻》 D.《壮悔堂文集》 6.《西湖七月半)是张岱的一篇游记散文,其中“七月半”是指下列哪个节日() A.上元节 B.中元节 C.七夕节 D.中秋节 7.《西湖七月半》中概写“名娃闺秀”与看月关系的语句是() A.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 B.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 C.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 D.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 8.杭州人游湖一般是“已出酉归,避月如仇”,而在七月半却“逐队争出”.这表明他们“( )”的心态。 A.自然而然 B.随意 C.好名 D.雅俗共赏

二、多项选择题 1.《西湖七月半》所写的五类“七月半赏月之人”中,在夜深时分被“吾辈”“拉与同坐”的有() A. “匿影树下”者 B. “环坐露台”者 C. “浅斟低唱”者 D. “不衫不帻”者 2.《西湖七月半》嘲讽的对象有() A.达官显贵 B.文人雅士 C.江湖隐士 D.市井百姓 3.《西湖七月半》的写作特色有() A.多用拟人 B.铺陈排比 C.善用对比 D.语言生动 4.下列作品,善于场面描写的有() A.《垓下之国》 B.《马伶传》 C.《香市》 D.《西湖七月半》 三.填空题 1.文笔清新,时杂诙谐,饶有情趣,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著有《陶庵梦忆》的作家是______________。 2.张岱的文学创作以________________见长。 3.除《陶庵梦忆》外,张岱的另一部散文名作是《_____________》。 4.在《西湖七月半》中,作者描述了明末___________(城市名)人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 四、词语解释题 1.楼船 ..,声光相乱。 ..箫鼓,峨冠 ..盛筵,灯火优傒 楼船: 峨冠: 优傒: 2.亦船亦楼,名娃 ..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 名娃: 娈: 环: 3.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 ..相发。 竹: 肉:

〈西湖七月半〉翻译

補充〈西湖七月半〉張岱撰座號: 姓名: 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類看之。其一,樓船簫鼓1,峨冠2盛筵,燈火優傒3,聲光相亂,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看之4。其一,亦船亦樓,名娃閨秀,攜及童孌,笑啼5雜之,環坐露台6,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聲歌,名妓閑僧7,淺斟低唱8,弱管輕絲,竹肉相發9,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車,不衫不幘10,酒醉飯飽,呼群三五,躋入人叢,昭慶11、斷橋12,嘄呼13嘈雜,裝假醉,唱無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輕幌14,淨几暖爐,茶鐺旋煮,素瓷15靜遞,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或逃囂裏湖16,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17看月者,看之。 杭人遊湖,巳出酉歸18,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隊爭出,多犒門軍19酒錢,轎夫擎燎,列俟20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斷橋,趕入勝會21。以故二鼓以前,人聲鼓吹22,如沸如撼,如魘如囈23,如聾如啞,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興盡,官府席散,皂隸24喝道去。轎夫叫船上人,怖以關門25,燈籠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擁而去。岸上人亦逐隊趕門26,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 1〔樓船簫鼓〕:有樓臺裝飾且配置聲樂的遊船 2〔峨冠〕:高聳的帽子,指高官。峨冠博帶是古時士大夫服裝。〈賣柑者言〉:「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3〔優傒〕:歌妓和僕役。優,優伶。傒,同「奚」,本指囚犯的子女,後借指奴僕。 4〔看之〕:意為可以看看這一類人。 5〔童孌〕:即孌童,漂亮的男童。〔啼〕:叫喊聲。 6〔露臺〕:指樓船前部的平臺。 7〔閑僧〕:和尚。和尚不問世俗,從容閒暇,故云。 8〔淺斟低唱〕:慢慢地斟酒,輕聲地歌唱。 9〔竹肉相發〕:簫管伴和著歌唱聲。竹,指竹製的管樂器。肉,指歌喉。 10〔不衫不幘〕:意為衣冠不整。不穿長衫,也不戴頭巾。幘,ㄗㄜˊ,頭巾。 11〔昭慶〕:昭慶寺,在西湖東北隅岸上,為宋明以來的著名僧寺。西湖名勝之一。 12〔斷橋〕:西湖名勝之一,在西湖白堤上,原名寶祐橋,唐代稱斷橋。 13〔嘄呼〕:高聲亂叫。嘄,通「囂」。 14〔輕幌〕:細薄的帷幔。幌,布幔。 15〔茶鐺〕:煮茶的鍋。〔素瓷〕:雅潔精緻的瓷杯。 16〔匿影〕:藏身。/〔裏湖〕:在蘇堤西部,孤山北邊。金沙堤與蘇堤東浦橋相接,北面是岳王廟,南面為裏湖。 17〔作意〕:存心,有意。故意做作。 18〔巳出酉歸〕:巳時出城,酉時返回。巳時,上午九點至十一點。酉時,下午五點至七點。 19〔犒門軍〕:犒賞守門軍士。犒,用酒食或財物慰勞。 20〔擎燎〕:舉著火把。/〔列俟〕:列隊等候。 21〔速舟子〕:催促船夫。/〔趕入勝會〕:趕上盛大的集會。 22〔二鼓〕:即二更。約晚上九點到十點。/〔鼓吹〕:器樂合奏的聲音。 23〔如沸如撼〕:如水沸聲,如物體震撼聲。/〔如魘如囈〕:好像人在夢中驚叫和說夢話。魘,夢裏驚叫。囈,說夢話。24〔一無所見〕:指見不到美景。/〔皂隸〕古代賤役,後專以稱官署中的衙役。 25〔喝道〕:古代官員出行,前面有差役呼喝,行人肅靜讓路。/〔怖以關門〕:關城門來恐嚇遊人,使其早歸。怖,恐嚇。26〔趕門〕:趕在城門關閉前回城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教学内容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译文: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懂得治理乱局,熟悉外交辞令。对内同怀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译文: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平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平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平。

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 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 译文: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写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作《离骚》是由怨愤引起的吧。他远古称颂帝喾,近古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刺楚国当时的政事。他阐明

西施咏翻译、解析

西施咏 唐代: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译文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注释 西施:吴越春秋:越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谷,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 傅香粉:即搽脂敷粉。香:一作“脂”。 浣纱:环宇记:会稽县东有西施浣纱石。水经注:浣纱溪在荆州,为夷陵州西北,秋冬之月,水色净丽。 持谢:奉告。 效颦:庄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效其颦,富人见之,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按:颦古作膑。 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创作背景 《西施咏》作于天宝时期。王维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而“读书三十年”的儒生,却“腰下无尺组”,“一生自穷苦”。 赏析

诗人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甚至连一些斗鸡走狗之徒也得到了君王的恩宠,身价倍增,飞扬跋扈;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而“读书三十年”的儒生,却“腰下无尺组”,“一生自穷苦”。 王维以这首诗来借咏西施,以喻为人。《西施咏》取材于历史人物,借古讽今。诗人借西施“朝贱夕贵”,而浣纱同伴中仅她一人命运发生改变的经历,悲叹世态炎凉,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借世人只见显贵时的西施之美,表达对势利小人的嘲讽;借“朝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纵,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借效颦的东施,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 诗的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处低微。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语虽浅显,寓意深刻。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这种评价是很中肯的。 鉴赏 此诗通过借咏西施而抒发现世感愤不平的讽刺诗,语意深微,很有普遍性。诗人通过西施的故事来发表诗人对人生的一点体会。即“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的现象。这一现象有两种情况:一是一般人难于辨别好歹,一旦美好事物被发现后,大家才吃惊地感叹艳羡;二是某些人与事物本来也平常无奇,一旦被评为上品或提拔成高官贵妇后,大家就刮目相看,敬佩不已。 春秋时越国诸暨芋萝山的美女西施,被越王勾践选送给吴王夫差,成为吴宫邀幸擅宠、娇怜命贵的艳妃,左右了吴王,支配了吴国。当然,西施这样做是有她的政治目的,但王维的本诗并不是取材她的政治图谋,而是用她入官后艳色凌人,写令人感到厌恶的恃宠擅权的官场世态。 开始两句从通常世态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很有概括性的问题:“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是说:天下入好德者少,重色者多,有这种社会习俗,象西施那样的人物,安能长久地处于微贱之地?因此生活中象西施这样的人物,会有被尊贵的一天,只是时机之遇的早晚。这两句是对取人不重德能的当政者的讥讽,并同时表明,那些得势者一朝之内便娇骄得判若两人,根源还在于重色者。 三四句“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是前两句中的有“重”而不“微"的一个突出的事实证明。一个越国的山村中的普通女子,一朝之间身价十倍,原因就是因为遇到了重艳色的人;重色

《史记·管仲列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史记·管仲列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管仲夷吾 ....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 ..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候。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 ..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B.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C.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