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治国》原文与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国语》卷六齐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
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
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
”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
请生之。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比至,三衅、三浴之。
桓公秦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曰:“昔吾先君襄公筑台以为高位,田狩毕弋,不听国政,卑圣侮士,而唯女是崇。
九妃、六嫔,陈妾数百,食必粱肉,衣必文绣。
戎士冻馁,戎车待游车之,戎士待陈妾之余。
优笑在前,贤材在后。
是以国家不日引,不月长。
恐宗庙之不扫除,社稷之不血食,敢问为此若何?”管子对曰:“昔吾先王昭王、穆王,世法文、武远绩以成名,何群叟,比校民之有道者,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比缀以度竱本肇末,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班序颠毛,以为民纪统。
”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其事易。
”公曰:“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管仲者,齐之贤臣也。
其施政,以民为本,以德为先,以法治为辅,以信立国。
故齐国之政,威震四海,民安乐业,国富民强。
管仲之初仕也,齐国之政乱,百姓困苦。
管仲于是进言于桓公,曰:“君臣不和,政令不行,百姓困苦,国家危亡。
今欲救国家,必先治内,然后可以安外。
治内之道,在于选贤与能,任人唯贤,赏罚分明。
治国之道,在于修德以安民,宽以待人,以法治国,以信立国。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为齐相,实行其政。
首先,选贤与能,任人唯贤。
管仲曰:“吾闻之,贤者不避亲,不遗疏,不隐仇,不欺弱。
是以天下之士,皆愿为臣。
”于是,管仲举荐了鲍叔牙、宾须无、王子成父等贤能之士,任以为相、将、大夫,使得齐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其次,修德以安民。
管仲曰:“吾闻之,德者,政之本也。
政者,德之用也。
政不行,德不立,民不安。
”于是,管仲倡导德治,推行仁政,减轻赋税,减轻徭役,免除穷人的债务,使得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家逐渐富强。
再次,以法治国。
管仲曰:“吾闻之,法者,国之权衡也。
权衡平,则国治;权衡偏,则国乱。
”于是,管仲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如《齐法》、《齐律》、《齐令》等,使得齐国政治有法可依,百姓有法可依,国家治理井然有序。
最后,以信立国。
管仲曰:“吾闻之,信者,国之宝也。
国无信,则不立;民无信,则不安。
”于是,管仲倡导诚信,推行诚信政策,使得齐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管仲施政期间,齐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
桓公曰:“管仲之力,使我国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吾有何求?”管仲答曰:“君之贤,国之福也。
臣之力,不足以报君之恩。
愿君善自为之,使我国永远强盛。
”管仲施政,以民为本,以德为先,以法治为辅,以信立国。
其政绩,令后世敬仰。
今人读其政绩,不禁感叹:管仲之才,真乃一代英豪也!。
文言文专题训练-------《管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欲吞宋、郑而畏齐,思人众兵强能害己者,必齐也。
于是乎楚王号令于国中曰:“寡人之所明于人君者,莫如桓公;所贤于人臣者,莫如管仲。
明其君而贤其臣,寡人愿事之。
谁能为我交齐者,寡人不爱封候之君焉。
”于是楚国之贤士皆抱其重宝币帛以事齐。
桓公之左右,无不受重宝币帛者。
于是桓公召管仲曰:“寡人闻之,善人者人亦善之。
今楚王之善寡人一甚矣,寡人不善,将拂于道。
仲父何不遂交楚哉?”管子对曰:“不可。
楚人攻宋、郑,烧焫熯焚郑地,使城坏者不得复筑也,屋之烧者不得复葺也,令人有丧雌雄,居室如鸟鼠处穴。
要宋田,夹塞两川,使水不得东流,东山之西,水深灭垝,四百里而后可田也。
楚欲吞宋、郑,思人众兵强而能害己者,必齐也。
是欲以文克齐,而以武取宋、郑也,楚取宋、郑而不知禁,是失宋、郑也;禁之,则是又不信于楚也。
知失于内,兵困于外,非善举也。
”桓公曰:“善。
然则若何?”管子对曰:“请兴兵而南存宋、郑,而令曰:‘无攻楚,言与楚王遇。
’至于遇上,而以郑城与宋水为请,楚若许,则是我以文令也;楚若不许,则遂以武令焉。
”桓公曰:“善。
”于是遂兴兵而南存宋、郑,与楚王遇于召陵之上,而令于遇上曰:“毋贮粟,毋曲堤,无擅废嫡子,无置妾以为妻。
”因以郑城与宋水为请于楚楚人不许遂退七十里而舍使军人城郑南之地立百代城焉曰:“自此而北至于河者,郑自城之,而楚不敢隳也。
东发宋田,夹两川,使水复东流,而楚不敢塞也。
”遂南伐,及逾方城,济于汝水,望汶山,南致楚越之君,而西伐秦,北伐狄。
兵车之会六,乘车之会三,九合诸侯,反位已霸。
修钟磬而复乐。
管子曰:“此臣之所谓乐也。
”(选自《管子·霸形》)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因以郑城与宋水为请于楚/楚人不许/遂退七十里/而舍使军人城/郑南之地立百代城焉B.因以郑城与宋水为请于楚/楚人不许/遂退七十里而舍/使军人城郑南之地/立百代城焉C.因以郑城与宋水为请于楚/楚人不许遂退/七十里而舍使军人城/郑南之地/立百代城焉D.因以郑城与宋水为请于楚/楚人不许遂退/七十里而舍/使军人城郑/南之地立百代城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害,伤害,与司马迁《屈原列传》“争宠而心害其能”中的“害”意思不相同。
管仲辅佐齐桓公,推行改革,实行法治,使齐国国力大增。
其治国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重农抑商。
管仲认为,农业为国家之本,应重视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同时,抑制商业发展,防止商贾操纵市场,扰乱国家经济。
二、重视人才。
管仲认为,国家富强在于人才。
他主张选拔贤能之士,委以重任,发挥其才能,为国家出谋划策。
三、赏罚分明。
管仲主张实行严格的法治,对有功者予以重赏,对有过者予以重罚,使国家政治清明,社会风气纯正。
四、改革官制。
管仲认为,官制不合理,导致国家政治腐败。
他主张改革官制,选拔贤能,使官员廉洁奉公,为国家效力。
管仲在齐国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下是管仲改革的一些具体措施:一、实行均田制。
将土地重新分配,使农民有地可耕,提高农业生产力。
二、推行法治。
制定法律,规范社会秩序,使国家政治清明。
三、设立官职。
选拔贤能之士,委以重任,为国家出谋划策。
四、设立三老制。
选拔有德行、有才干的人担任三老,负责教化百姓,培养人才。
管仲的改革使得齐国国力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以下是管仲改革的一些具体成就:一、齐国经济繁荣。
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二、国家政治清明。
官员廉洁奉公,社会风气纯正。
三、军队强大。
实行兵制改革,提高军队战斗力,使齐国成为诸侯国中的强国。
四、文化繁荣。
齐国的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管仲的治国理念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改革措施,为后世治国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以下是对管仲治国理念的评价:一、重视农业。
管仲认为农业是国家之本,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
二、选拔贤能。
管仲主张选拔贤能之士,这一理念被后世所推崇。
许多国家在选拔官员时,都遵循这一原则。
三、法治治国。
管仲推行法治,使国家政治清明,社会风气纯正。
这一理念对后世法治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改革官制。
管仲改革官制,选拔贤能,这一举措对后世官制改革产生了启示。
苏洵《管仲论》原文及翻译原文: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管仲论市工农商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管仲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
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
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
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
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
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
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 . . .. . 专业word 可编辑可编辑 . 管仲《治国》原文与翻译【原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译文】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原文】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译文】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
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
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
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
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
《管仲列传》课文翻译《管仲列传》课文翻译导语:对于《管仲列传》课文,各位来尝试翻译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管仲列传》课文翻译,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管仲列传》课文翻译《管仲列传》课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①与鲍叔贾②,分财利多自与③,鲍叔不以④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⑤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⑥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⑦,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⑧死之,吾幽囚⑨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⑩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管仲列传》课文翻译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
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管仲者,齐之贤臣也。
昔齐桓公为公子时,管仲尝与鲍叔牙共事,鲍叔知其贤,举以为大夫。
桓公即位,欲用管仲,鲍叔曰:“管仲尝与吾同事,吾知其贤,然其父尝为吾家臣,吾不能任之。
”桓公不听,遂用管仲为相。
管仲相齐,以法治国,内修政事,外结诸侯,遂成霸业。
管仲治国,首重农事。
曰:“农,天下之本也,务农则民富,民富则国强。
”乃下令曰:“民以农为业,吾以农为本。
凡有田者,皆得耕种,不得荒废。
有敢废农事者,罪无赦。
”于是,齐国之农事大兴,民皆尽力耕作,国以富强。
次则重法制。
管仲曰:“法者,国之权衡也,权重则国治,权轻则国乱。
”乃制定法度,使民知所避忌。
有犯法者,必加刑罚,无有例外。
如此,齐国之法度严明,民不敢犯,国得以安宁。
又重选拔人才。
管仲曰:“人才者,国之宝也,得之则兴,失之则衰。
”乃广设学校,选拔贤才,任以要职。
有才者,不论贵贱,皆得进用。
于是,齐国人才济济,国势日盛。
管仲治国,尚礼仪。
曰:“礼仪者,国之精神也,礼仪正则国治。
”乃下令曰:“凡国之臣民,皆当尊君敬长,崇德尚行。
有悖礼仪者,罚无赦。
”于是,齐国风俗淳厚,民风敦朴。
管仲治国,注重民生。
曰:“民生者,国之根本也,民生安乐则国强。
”乃下令曰:“凡国之臣民,皆当安居乐业,不得侵扰。
有敢侵扰者,罚无赦。
”于是,齐国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
管仲治国,还注重外交。
曰:“外交者,国之桥梁也,桥梁坚固则国通。
”乃与邻国结盟,共同抵御外敌。
又派使者出访各国,结交友好,使齐国声威远播。
管仲相齐,二十余年,齐国国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成为当时诸侯之首。
管仲之治国之道,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颂。
译文:管仲,是齐国的贤臣。
过去齐桓公做公子的时候,管仲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共事,鲍叔牙知道他贤能,推荐他做了大夫。
桓公即位后,想要任用管仲,鲍叔牙说:“管仲曾经和我一起共事,我知道他贤能,但是他曾经是我家的家臣,我不能任用他。
”桓公不听,最终还是任用了管仲做相国。
管仲担任齐国相国,以法治国,内部治理政事,外部联合诸侯,最终成就了霸业。
文言文:苏洵《管仲论》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②也,自经③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④,官事不摄⑤,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节选自《论语》)材料二: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⑥,而曰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⑦,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
文公死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余年。
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节选自苏洵《管仲论》)【注】①公子纠:齐桓公之兄长,齐桓公与之争位,最终杀了他。
管仲曰:“夫国之兴,非一日之功;国之亡,非一日之败。
故为政者,必先正己,而后正人。
”此言谓,国家之兴盛,非一朝一夕之功,国家之衰败,亦非一日之过。
故治国之君子,必先端正自身,然后才能正导他人。
管仲又曰:“水所以能载舟,亦能覆舟。
民之所以能安,亦能危。
故治国者,视民如水,视政如舟。
”此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众既能安邦,亦能危国。
故治国者,当视民众如水,视政治如舟,以民心为舟之舵,以政事为舟之帆。
管仲尝言:“礼乐所以正人心,刑罚所以禁奸恶。
礼乐不可去,刑罚不可废。
去礼乐,则人心不古;废刑罚,则奸恶滋生。
”此言谓,礼乐可以端正人心,刑罚可以禁止奸恶。
礼乐不可废弃,刑罚不可废止。
废弃礼乐,则人心不古;废止刑罚,则奸恶滋生。
管仲曰:“治国之道,在于安民。
民安则国安,民危则国危。
故为政者,必先安民,而后求其治。
”此言谓,治国之道,在于使民众安居乐业。
民众安宁,则国家安宁;民众危难,则国家危难。
故治国者,必先使民众安居乐业,然后才能寻求国家的治理。
管仲又曰:“政者,民之命也。
民之命,国之命也。
故为政者,必以民为本,以国为家。
”此言谓,政治是民众的生命,民众的生命是国家的生命。
故治国者,必须以民众为本,以国家为家。
管仲尝论兵事,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也。
故用兵者,必先审时度势,然后动而胜。
”此言谓,军事是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不可不慎重对待。
故用兵者,必须先审时度势,然后行动才能取得胜利。
管仲尝言:“智者以天下为一家,不以一己之私欲为念。
故智者之谋,利于天下而不利于一时。
”此言谓,智者以天下为一家,不以个人私欲为念。
故智者的谋略,有利于天下而不利于一时。
管仲之言行,虽古已远,然其智慧与谋略,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颂。
其言辞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愿后世之君子,能效法管仲,以智慧治国,以仁德安民,使国家长治久安。
管仲,名夷吾,字仲,齐国人也。
生而颖悟,少好学,尝游学于鲁,与孔子同车而归。
年二十有五,归齐,事公子纠。
及齐桓公即位,纠与管仲俱被逐,纠死,管仲归附于齐桓公。
桓公问管仲曰:“吾欲富国强兵,如何?”管仲对曰:“富国之道,在于农桑;强兵之道,在于法制。
农桑足,则国富;法制明,则兵强。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设三老五更,教民农桑,以富国;定法制,以整军旅,以强兵。
管仲又曰:“治国之道,在于用人。
”桓公曰:“吾欲得贤才,以辅佐吾,当如何?”管仲对曰:“贤才生于民间,若不访求,则不得其人。
宜广开贤路,以招徕天下之才。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广招天下贤才,以辅佐桓公。
管仲又曰:“治国之道,在于节俭。
”桓公曰:“吾欲节俭,以养百姓,如何?”管仲对曰:“节俭之道,在于省官减员,去奢从俭。
官省则政简,员减则财用足。
去奢从俭,则百姓安居乐业。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省官减员,去奢从俭,以养百姓。
管仲又曰:“治国之道,在于教化。
”桓公曰:“吾欲教化百姓,以齐风俗,如何?”管仲对曰:“教化之道,在于兴学育才,以导民向善。
宜设学校,广育贤才,以化导民。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设学校,广育贤才,以化导民。
管仲辅佐桓公,施以仁政,齐国大治。
齐桓公遂霸诸侯,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之才,可谓一时之杰。
管仲居相位,夙兴夜寐,勤于国事。
其为人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居相位,无怨无悔,勤于国事,不辞劳苦。
故人皆称管仲为“圣人”。
管仲晚年,疾笃。
桓公问管仲曰:“吾欲立太子,当立谁?”管仲对曰:“太子昭,明理仁德,宜立为太子。
”桓公从之,立太子昭为太子。
管仲疾笃,遗命曰:“吾死之后,吾子勿为政,吾弟易牙、开方、卫懿公等,皆不可信。
吾子宜以国家为重,勿以私情害国。
”管仲卒,桓公遵遗命,以国家为重,不偏听偏信。
管仲之才,齐桓公之明,使齐国强盛一时。
管仲辅佐桓公,成就霸业,为后世称颂。
管仲传,传于世,以为后人鉴。
管仲之道,行于天下,为万世师表。
国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2)原文|翻译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对曰:制国以为二十一乡。
桓公曰:善。
管子于是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
公帅五乡焉,国子帅五乡焉,高子帅五乡焉。
参国起案,以为三官,臣立三宰,工立三族,市立三乡,泽立三虞,山立三衡。
桓公曰: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国未安。
桓公曰:安国若何?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
桓公曰:诺。
遂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
国既安矣,桓公曰:国安矣,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
君若正卒伍,修甲兵,则大国亦将正卒伍,修甲兵,则难以速得志矣。
君有攻伐之器,小国诸侯有守御之备,则难以速得志矣。
君若欲速得志于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
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作内政而寄军令焉。
桓公曰:善。
管子于是制国: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
以为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
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
春以蒐振旅,秋以狝治兵。
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
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
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
人与人相畴,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游。
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
其欢欣足以相死。
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
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
君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行于天下,以诛无道,以屏周室,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
译文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任命鲍叔为国相。
鲍叔推辞说:我是你的一个庸臣。
你照顾我,使我不挨冻受饿,就已经是恩赐了。
如果要治理国家的话,那就不是我所擅长的。
若论治国之才,大概只有管仲了。
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仲:以宽厚慈惠来安抚民众,我不及他;治理国家不忘根本,我不及他;为人忠实诚信,能得到百姓的信任,我不及他;制定的礼仪足以使天下效法,我不及他;立在军门之前击鼓指挥,使百姓加倍勇猛,我不及他。
《管仲教桓公亲邻国》原文
桓公曰:“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
邻国未吾亲也。
君欲从事于天下诸侯,则亲邻国。
”桓公曰:“若何?”管子对曰:“审吾疆场,而反其侵地;正其封疆,无受其资;而重为之皮币,以骤聘眺于诸侯,以安四邻,则四邻之国亲我矣。
为游士八十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于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
皮币玩好,使民鬻之四方,以监其上下之所好,择其淫乱者而先征之。
”
《管仲教桓公亲邻国》译文
齐桓公说:“我打算在诸侯国之间建立霸业,时机成熟了吗?”管仲回答说:“不行。
邻国还没有亲近我们。
你想建立诸侯国之间的霸业,就要首先和邻国亲近。
”桓公说:“怎么亲近呢?”管仲回答说:“审定我国的疆界,归还从邻国夺取来的土地,承认邻国疆界的合法性,不占邻国的便宜;还要多多赠给邻国礼物,派出使者经常到周边邻国作亲善访问,以此使它们感到安定,这样周边邻国就会亲近我们了。
请选派擅长外交的游说之士八十人,带着车马、衣裘和足够的钱财,让他们周游四方,用来笼络和召纳天下的贤能之士。
皮毛、币帛和玩赏之物,让百姓贩卖到各地去,以此来观察各国朝野上下的不同爱好和追求,然后选择其中奢侈腐化的国家首先征伐它。
”。
管仲《治国》原文与翻译【原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译文】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原文】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译文】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
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
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
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
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
【原文】管仲有病(1),桓公问之(2),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
至于大病(3),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管仲曰:“公谁欲与?”公曰:“鲍叔牙。
”曰:“不可。
其为人,洁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4);又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使之治国,上且钩乎君(5),下且逆乎民。
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公曰:“然则孰可?”对曰:“勿已,则隰朋可。
其为人也,上忘而下不畔(6),愧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
以德分人谓之圣,以财分人谓之贤。
以贤临人(7),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
其于国有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
勿已则隰朋可。
”【出处】本段属《庄子》·徐无鬼【注释】(1)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桓公的佐相,著名的政治家,法家学派的先驱,著有《管子》一书,共中包含有道家思想。
(2)桓公:齐桓公,名小白(3)至于大病:即一旦不治,百年之后怎么办的委婉说法。
(4)不己若:不如自己。
不比之:不亲近他。
(5)钩:拘束。
(6)上忘:对上相忘而不计较。
下不畔:原作“下畔”据《列子·力命》篇补正。
(7)临人:以矜持的态度对待别人。
【译文】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探望他说:“仲父病已经很重了,能忌讳不说么!一旦有个好歹,我把国事托付给谁才合适呢?”管仲说:“你想要让我托付给谁呢?”齐桓公说:“鲍叔牙。
”管仲说:“不可以。
鲍叔牙为人清白廉正,是个好人,他对不如自己的人,就不去亲近,而且一旦听到别人的过错,总是念念不忘。
让他管理国事,对上肯定会约束国君,对下肯定会忤逆百姓。
时间长了,一旦得罪了你,他也就不会长久保全了!”齐桓公说:“那么谁可以呢?”管仲回答说:“不得已的话,隰朋还可以。
在上的人相忘而在下的人不常畔离。
这个人对自己要求很高,自愧不如黄帝而同情不如自己的人。
能用道德去感化他人的人可以称作圣人,能用财物去周济他人的人可以称作贤人。
以贤自居而傲视他人,就会失去人心;善行谦虚对人,就会收获人心。
对于国事,有些事他会不干预,他对于家事不苛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公问管仲:“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
”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
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弛,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
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
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擅禁,诸臣百吏以为富。
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
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左右为社鼠而瞯主之情,人主不觉。
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晋文公问于.狐偃曰:“寡人甘肥周于堂,卮酒豆肉集于宫,壶酒不清,生肉不布,杀一牛遍于国中,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其.足以战民乎?”狐子曰:“不足。
”文公曰:“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
”文公曰:“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
此皆所以慎产也;而战之者,杀之也。
民之从公也,为慎产(顺其求生的欲望)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曰:“然则何如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令无得不战。
”公曰:“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曰:“信赏必罚,其足以战。
”公曰:“刑罚之极安至?”对曰:“不辟.亲贵,法及所爱。
”文公曰:“善。
”明日,令畋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
于是公有所爱者日颠颉后期,吏请其罪,文公陨涕而忧。
吏曰:“请用事焉。
”遂斩颠颉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
而后百姓皆惧曰:“君于颠颉之贵重如彼甚也。
而君犹行法焉,况于我则何有矣。
”文公见民之可战也,于是遂兴兵伐原,克之;伐卫,东其亩,取五鹿;攻阳;胜虢;伐曹;南围郑,反之陴;罢宋围。
还与荆人战城濮,大败荆人;返为践土之盟,遂成衡雍之义。
一举而八有功。
所以然者,无他故异物,从狐偃之谋,假.颠颉之脊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治国最奚患.患:担心,忧虑B.人则比.周而蔽恶于君比:比较C.不辟.亲贵,法及所爱辟:通“避”,回避D.假.颠颉之脊也假:借助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熏之则.恐焚木位卑则.足羞B.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C.晋文公问于.狐偃曰不能喻之于.怀D.其.足以战民乎其.可怪也欤3、以下各组语句中,能分别体现权臣“擅禁乱法”和人主“信赏必罚”的一组是A.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B.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擅禁遂斩颠颉之脊,以商百姓,以明法之信也C.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D.此亦国之社鼠也不辟亲贵,法及所爱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之所以将人君左右的一些权臣比作“社鼠”,是因为这些人执掌大权,操纵法律,违法乱纪,妨主误国;要除去他们还是有投鼠忌器之难的。
管仲《治国》原文与翻译
【原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译文】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原文】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
五日食。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译文】
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
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
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
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
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
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
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
这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
弃农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土地也就荒芜而国家贫穷了。
【原文】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
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
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
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
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译文】
凡是农业,其收入的特点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
然而,官府征税却急如星火,没有定时,农民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应付上面征课。
耕田锄草都有季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时够用,农民又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
商人秋天买粮的粮价是“五”,春天卖粮的粮价是“十”,这又是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
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因为关市的租税、府库的征收、十分之一的征粮和各种劳役放在一起。
—年四季加起来,也等于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了。
—个农民要养四个债主,所以对于外逃者处刑,国君也能制止农民外流,这乃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原文】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
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
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
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
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奸巧不生则民治。
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译文】
从高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
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
四季皆种而五谷皆收。
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
一个劳力可以耕百亩收二百石。
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
农民卖儿卖女,其原因就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
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
这样,农民专—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
衡。
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
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
没有奸巧之事人民又会安定。
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王业的道路。
【原文】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
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
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
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
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
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
此务粟之功也。
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
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
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
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译文】
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
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
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
所以,舜第一次率民迁安发展农耕建成“邑”,第二次迁徒建成“都”,第三次迁徒建成“国”。
舜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令,而人民都跟定他了。
因为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
他必然有利。
先代圣王,正是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
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
所谓除害,就是禁害于农业。
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国富则人民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则虽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遣,以至于有所杀戮,人民都是不憎恶的。
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
人君不发展农业则粮食必少,粮少则人民贫困,贫困则轻视家园,轻家则容易外逃,人民轻易外逃则君令不能做到“必行”,君令不能行则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禁律不能必止则战争不能做到必胜,防守也不能做到必固了。
法令不能必行。
禁律不能必止,出战不能必胜,防守不能必固,这叫作寄生的君主。
这都是不发展农业缺少粮食的危害。
所以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