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学导论》复习笔记

《新闻学导论》复习笔记

《新闻学导论》复习笔记
《新闻学导论》复习笔记

《新闻学导论》(修订版)

李良荣著

复习承诺书

我,承诺在____年__月__日前完成《新闻学导论》整理、背诵__遍任务!!!

签名: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

复习时间表

第___遍:____年__月__日————____年__月__日

第___遍:____年__月__日————____年__月__日

第___遍:____年__月__日————____年__月__日

第___遍:____年__月__日————____年__月__日

第___遍:____年__月__日————____年__月__日

绪论

一、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三、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个部分。

新闻理论: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只要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规律。它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

新闻史:评论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媒体产生、发展的历史。

新闻业务:总结、研究各种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报刊发行等。

新闻学这三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四、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五、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第一、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第二、指导新闻事业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

第三、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第四、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第一章新闻活动

第一节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总称新闻媒体,在传播学称为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

第二节新闻活动是人类社会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一、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

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

结论: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

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二、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

在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相比,社会条件有了很大变化:①、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统治机器;②、出现了社会分工。

人们不但需要了解自然界变动,还必须了解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变动。这就使奴隶社会的的新闻活动比原始社会频繁得多,规模大得多。

三、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

1、在封建社会,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人们联系更加密切,社会对新闻需求量更大。

第一、国家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第二、常有战争和武装起义,需要新闻(情报)传递工作。

第三、农民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第四、地主阶级需要用精神麻醉品奴化农民。

第五、分工明确,城镇出现,城乡、城镇内各行业之间联系频繁,需要有更多的新闻活动。

2、从奴隶到封建社会,社会条件改变了,但和奴隶社会相比,新闻活动有两点没有改变:

第一、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第二、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3、从奴隶到封建社会,社会条件改变了,和奴隶社会相比,新闻活动不断向前发展:

①、新闻活动规模越来越大;②、新闻的内容大大丰富、复杂了;③、传递新闻的手段多样了。

结论: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第三节新闻活动的渠道

人们获取新闻、交流信息的渠道可分为三类(人们和外界沟通的三种方式或三种渠道):

1、亲身传播。不管是近距离还是长距离,亲身传播都是个人对个人的传播。最常见的是两个人面对面的交谈。亲身传播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言语传播、文字传播、体态语言传播、信号传播。

对亲身传播的评价:

最大特点: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其好处:传播信息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不同方法交替使用。

不足之处:传播面窄,速度慢,保真度差。

2、大众传播。在中国的新闻学分类上,大众传播习惯上只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三种,而西方国家还包括杂志、书籍、电影,总共六种媒体。

对大众传播的评价:

最大特点: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无明确对象,属于无定向传播。其长处: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不足之处:反馈慢,互动性差。

3、群体传播。一个人面对一群人所进行的传播,常见的有:群众集会、新闻发布会、座谈会、各种讲座、报告会、小组讨论会。它既属于定向传播,又属于无定向传播。

第二章新闻

第一节新闻的基本特点

1、新闻与生俱来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真实,二是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这两点是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要求或规律。

2、1663年德国的《莱比锡新闻》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

3、真实和迅速的要求还决定了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基本要求:①、首先必须诚实,公正和严谨;②、其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

第二节两种新闻定义

1、新闻定义一: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定义二: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这两个定义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概括或反映了新闻的真和新这两个基本特点。他们的区别在于,去掉中间的限定性定语,便成了:新闻是(一种)报道;新闻是(一种)信息

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

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2、新闻是(一种)报道。报道是什么?为弄清新闻定义的内涵,先区别报道、分析、判断三个概念: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对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作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作的预测;判断是对某一事件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作的结论。

第三节新闻本源

1、新闻本源探讨的是:新闻是从哪里生出来的?或者说,记者从哪里去发现新闻?

①、新闻界对新闻本源的普遍表述: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②、我们说,记者不仅仅要从事实出发找新闻,而且必须从事实的变动中着手找新闻。因为,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2、新闻本源VS 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是指具体的某一条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在新闻报道中,西方国家规定所有新闻都要交代新闻来源,在中国,尤其是重要新闻都要交代新闻来源。交待新闻来源的最大目的是让受众了解该新闻的权威性、可靠程度。

新闻来源一般有三条途径: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信函。

第四节新闻要素

1、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须的材料。新闻五要素: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是什么(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地点、发生的原因。英语表达: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 (地点)、Why(原因),它们都以w开头,所以在国际上又简称为新闻五W。

2、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的两大作用:

①、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要点。

②、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能做到全面、简洁。

第五节新闻类别

一、以新闻内容分类

在中国,可以分为政法新闻、经济新闻、军事新闻、文教卫生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

二、以新闻发生地分类

一般的地方报纸、电台、电视台把新闻分为三大块: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

三、以新闻时间性分类

1、突发性新闻: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如突然的战争、灾难)

2、延缓性新闻: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如天气渐渐的热起来了、物价在慢慢降低)

四、以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类

1、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报道要求:①、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必须迅速,越快越好;②、报道尽可能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2、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作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特点:①、软新闻的发生往往无明确时间界限,多属延缓性新闻;发表也没有时间紧迫性;②、讲究写作技巧,须用生动活泼的文笔来写,写出情趣来,即人们常说的“散文笔法”。

3、新闻媒介从总体上以传播硬新闻作为生存、发展的基础,但不同的新闻媒介对新闻有不同的需要。一般来说,严肃的高级报纸(在中国以党报为代表)以刊登硬新闻为主;大众化通俗报纸(在中国以晚报为代表)有更多的软新闻。

第三章新闻与信息

第一节新闻是一种信息

1、信息是什么?根据所指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广义信息,一般信息,狭义信息三大类。

广义信息: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一般信息:指与人类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狭义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2、新闻学中,信息这一概念是指狭义信息。

第二节信息的特点

1、信息的最基本特点:信息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2、信息的其他特点:

①、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信息和物质的显著区别。

②、扩缩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这也决定了信息开发的多层次性。

③、组合性: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

④、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信息与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物质的使用属性在生产过程中已确定下来,但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却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也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信息。)

⑤、相对性:信息的相对性是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这一特点要求新闻工作者了解、熟悉受众需要。

第三节信息量

1、扩大信息量,这是近几年来许多新闻媒介努力的方向。其关键不在扩大新闻的量,而在于提高新闻的质,即我们向读者提供什么样的事实。

2、决定新闻信息量大小的主要因素:

①、事物变动的影响力;②、事物变动的规模和空间;③、事物变动的速度(所谓爆炸性新闻都是突发事件,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的);④、事物变动的可能性概率。

第四节信息与新闻工作

信息概念对新闻工作提出的一系列要求:

一、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二、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三、信息对新闻业务提出一系列新要求

1、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2、加强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依据信息可扩缩的特点,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即抓住一个社会现象,穷根溯源,一层一层地开掘下去,直到找出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或根本原因。)

3、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这是信息的组合性特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运用。综合评述要求作者把一个事情相关的各个方面加以综合,从而显示事情的社会影响,揭示其发展趋势。)

4、加强全方位报道。(全方位报道:运用信息使用的多角度特点,对新闻做多侧面、多角度的报道。全方位报道又称作“全息”报道。这样的报道不是孤立的、就事论事地反映某一个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而是把它放到历史、现实、未来的立体交叉发展的大网络中加以全方位、全景式的扫描。)

第五节信息与客观性报道

1、客观报道VS 客观性报道

①、客观报道:即“用事实说话”。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就是用新鲜事实来说理。客观报道实际上是一种宣传方法,以客观的外表掩饰主观的宣传动机。

②、客观性报道大致包括三层意思:

第一,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

第二,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事情之外;

第三,记者不应对事实发表评论,把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

这三层含义构成客观性报道的基本框架。

2、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对客观性报道达成基本一致认识:客观性既是必要又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的,但它应该成为一项原则去追求、一个目标去接近,或者朝着它去努力。

3、客观性报道的操作方法要点:完整;平衡;非感性色彩的中性语言;引语的运用;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见。

第四章新闻与宣传

第一节宣传的基本特点

一、宣传和新闻

1、最基本区别: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的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宣传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2、由以上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区别:

①、出发点不同:宣传是宣传者出于自身的生存、发展的需要追逐受众;新闻是受众出于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追逐信息。宣传追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

②、归宿点不同:宣传者在宣传前,有主观意图,通过宣传,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按宣传意图去行动;而新闻发布者发布新闻,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

③、传播方式不同:宣传往往以同一形式或不同形式重复进行;信息传播从来都是一次性的,同一张报纸上,绝不可能重复刊登同样的内容的新闻。

④、传播要求不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要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

二、宣传和学术研究

1、两者联系:学术研究的成果被有关机构采纳,变成宣传内容,而宣传却使学术研究成果广为人知,化为广大群众的思想。

2、两者区别:

①、根本区别:学术研究使命在于探讨未知,而宣传却是传播已知。

②、由以上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区别:

⑴、要求不同:学术研究要求标新立异;宣传要讲统一。

⑵、对工作人员约束不同:学术研究必须要有自由风气,需要百家争鸣;宣传必须讲纪律。

⑶、评价标准不同:学术观点衡量标准是是否有科学性;宣传的衡量标准是阶级性和现实性标准(对谁有利,为哪个阶级服务)。

⑷、运用材料的方式不同:学术研究一般是先有材料再从中提取观点;宣传一般从已有观点出发,依照观点寻找材料。

三、宣传和商业广告

1、两者联系:商业广告也是一种宣传,是为了自己的目的去追逐受众(顾客)。

2、两者区别:商业广告以迎合为特征;而意识形态的宣传有它既定的目标,在方法上可以灵活多样,但在宣传的基本观点、基本目的上却始终如一。

四、宣传和文艺

1、两者联系:文艺完全可以用来作为宣传工具。

2、两者区别:文艺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或再现历史画卷。它富有情感,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而宣传是以抽象的逻辑思维来陈述自己的观点。

五、宣传和教育

1、两者联系:这里指的教育仅仅指智育,包括正规和非正规的学校教育,而通常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属于宣传工作。

2、两者区别:学校教育是以传授知识为基本特征的。传授知识,就要求教育的全面性、系统性和阶段性,而宣传却要统一人们的思想,强调宣传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3、宣传的定义: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第二节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宣传7侠“

宣传作为传播过程,共有7个环节组成,这7个环节也就是决定宣传效益的7个因素:

一、宣传者----谁来宣传(who)

这不但指一个人,也包括一个团体或宣传机构。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有时还是决定性因素。宣传者的自身形象主要是指宣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信任度和宣传效益成正比。

二、宣传对象----向谁做宣传(whom)

宣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宣传过程。是宣传效果的承担者和最后鉴定者。

三、宣传内容----宣传什么(what)

1、在宣传效益中起最后决定性作用的是宣传内容。这包括:①、宣传者是宣传真理还是宣传谬误?②、是提供真实材料、向受众讲真话还是弄虚作假?③、宣传内容是维护人民利益还是损害人民利益?

2、一般来说,效果最好的宣传是强化宣传,即进一步加强受众原先的观点;效果较好的是革新宣传,即宣传全新的思想观点;最困难的是转化宣传,许多事实证明,要改变受众的原来观点并非易事。

四、宣传场合----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地方做宣传(where)

1、从宏观的社会背景来说,分为封闭环境和开放环境。

①、封闭环境下,信息渠道单一,外界干扰小,没有竞争性的或敌对性的信息、观点,宣传容易取得预期效果;

②、开放环境下,信息渠道多样,各种竞争性的或敌对性的信息、观点都设法争取受众,受众思想较复杂,较难取得预期效果。

2、从微观来看,在不同场合下,有不同的宣传气氛,受众就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和心理定势,同一内容的宣传所取得的效果也大相径庭。

五、宣传时机----在什么样的时机做宣传(when)

局势动荡时期,宣传容易吸引受众;局势平稳时期,强化宣传容易被接受;遇到挫折、困难时,比较容易接受革新宣传。

六、宣传动机----为什么要宣传、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why)

宣传要取得成功,动机必须纯正,就是要为人民利益而宣传。

七、宣传方法----怎样宣传(how)

包括所采用的媒介、途径和宣传手段、技巧。

第三节事、理、情——宣传三元素

事实、道理、感情,构成了宣传的三大元素

一、事实在宣传过程中的作用

从宣传角度看,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事实?

①、真实性:关系到宣传成败的根本前提。

②、接近性:宣传中所选事例,越是接近人们的生活越会使人们感到亲切,越能引起人们兴趣,也越有说服力。

③、典型性:在宣传中,选用事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这些事例具有典型性。

二、理性在宣传中的地位

1、理性宣传的作用:宣传者鞭辟入里的分析,使对方百思不得其解的疑虑迎刃而解,思想豁然开朗。

2、理性宣传定义:就是用理论、观念、政治主张、方针政策、伦理等向社会作广泛传播。

三、情感在宣传中的地位

1、情感对于人们行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情感宣传在宣传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宣传工作者在写作中尽可能动之以情,使受众心理产生强烈震动,受到感染,和宣传者产生感情共鸣。大量的事实表明:动感情的呼吁比诉诸理性的阐述更能导致受众态度的改变。

2、在实际宣传工作中,三个要素的综合使用,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传之以知,能收到更好宣传效果。智慧的启迪(理性)、知识的滋润(事实、材料)、感情的共鸣,历来是宣传的三昧。

《新闻学导论》(修订版)

第五章新闻与舆论

第一节舆论的定义和特点

1、舆论的定义: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2、舆论的基本要素点(舆论四要素):主客本载

①、舆论的主体----公众

这里的公众是指一定社会中有着共同的利益,面对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有着大致相同的意见、态度的人群。

②、舆论的客体----某个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

③、舆论的本体----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的总和

④、舆论的载体(渠道)----公开的传播活动

现代社会中,最主要、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公开传播是大众传播,同时,大众传播也成为最主要的舆论载体。

3、舆论的个性特点

①、公开性: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自始至终都在社会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

②、公共性: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③、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④、广泛性: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原因在于舆论主体公众聚合的随机和舆论客体的多元以及舆论本体意见指向的涵盖范围的广阔)

⑤、评价性:舆论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主观倾向。

4、舆论的意见可以由客观陈述和价值判断及趋势预估三个部分构成,即一是对事物特征、事件原因、过程、人物个性、形象等客观存在的叙述;二是对事物的影响、性质等做出好坏、是非、善恶、对错等方面的价值评定;三是对事件可能的发展方向、趋势所作的预测。(通常情况下,完整的舆论意见至少包括前两个部分,有时也包括第三部分。)

第二节舆论的社会功能

1、舆论所实现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这本质特性决定的。

2、舆论的本质:舆论的本质是(不同范围内)多数人共同意志的表达,作用于社会公共领域,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干预公共事务,使其按照民意指向发展,这时舆论就成为民众力量的显示。

3、舆论的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

4、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的主要表现在两个大方面:

一、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包括对国家政府决策过程、决策施行结果、相关决策执行人物的监督这三个方面。

二、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

舆论在通常情况下可以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①、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发生;②、鼓舞公众成员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制止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1、舆论的作用:舆论的作用是正负双向的,它的质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和间接、长期和短期。

2、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或者说舆论质量高低、好坏主要取决于:

①、公众的认识水平、道德水平、受教育程度等主观条件;

②、公众获取信息的真实、全面和充分程度;

③、公众自由表达意见的可能性和充分性。

第三节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

1、舆论形成的过程:问题提出→社会讨论→社会协调(意见整合)→公开表达。

2、在新闻媒介介入舆论形成各个环节中,新闻媒介与舆论的联系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反映并代表舆论: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实际已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双重角色,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②、引发舆论: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事物)。这是新闻媒介长期潜在的作用,也是影响舆论的一个最重要手段之一。

③、引导舆论:新闻媒介引导舆论主要体现在:⑴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⑵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是媒介对舆论最积极的作用方式,是其强大影响力最鲜明的体现)

由上述三个方面可以发现:新闻媒介的确与舆论紧密相关,它反映、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

第四节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1、新闻媒介舆论引导的实质:是为分散的利益群体建立公开的、通畅的意见表达渠道,在分化的利益格局中为不同群体间寻找新的利益平衡点,即共同利益所在,为新的社会整合铺平道路。

2、舆论引导的正确原则(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做到五个有利于):

①、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

②、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建设的舆论。

③、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

④、有利于认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

⑤、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

3、舆论引导总目标:在基本原则方针指导下,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4、新闻媒介如何正确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①、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避免造成舆论误区和社会心理震荡;

②、注意对新闻信息的过滤、综合和解析工作,为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平衡,寻求共同支点;

③、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弘扬正气,协助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④、注意贴近群众,发现并协助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沟通情况。

第六章新闻媒体的产生

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

一、口头新闻

1、优点:简便、具有广泛群众性。

2、缺点:保真性差、速度慢、覆盖面窄(中国的茶馆、西方一些国家的咖啡馆,是口头新闻的重要集散地。)

二、信号媒介

1、优点:信号作为媒介传递新闻,最好好处是迅速。

2、缺点:传递复杂信息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3、信号媒介最著名的莫过于我国古代的烽火台。

4、敲锣报警也是古代社会传递信息的一种方法。

三、书信新闻

这是古代社会远距离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主要通过邮路来传递。书信新闻包括:军报,官书,还有民间书信往来。

四、印刷媒介

古代的印刷媒介,主要指古代“邸报”,刊登皇帝的谕旨、大臣的奏折等政府公文。“邸报”客观上起着沟通内部消息的作用。

五、其他传播方式

1、露布。一种布告,早期专用来传播战争捷报。

2、牌报、旗报。露布的一种转化形式,在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广泛使用,把起义军战果和作战情况写在布旗、木牌上,由人手持,沿途供民众阅读。

3、悬书、揭帖。悬书出现于战国时代郑国。乡人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缣帛上悬挂出来,内容既有消息又有议论,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

揭帖由悬书发展而来,用毛笔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供过往行人观看,多为匿名。内容有些是标语口号,有些是新闻加评议,一种夹叙夹议的写法。

4、整个古代社会(原始、奴隶、封建社会)新闻活动的共同点:

第一、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没有产生过以收集和公开向社会发布新闻为职业的机构;第二、规模小,新闻基本上是定向传播,以口头、书信为主要手段的新闻传递,基本在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

第三、基本是由统治阶级所垄断。

(总的说来,封建社会不可能产生面向大众的报纸,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

第二节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1、大工业生产发展,带来社会文化水准提高——创造了读者群。

2、城市化程度迅速提高——新闻采访容易,报刊发行集中又方便,保证了销路。

3、交通工具和道路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

4、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资需要。

5、资本的集中加速——使资本家可能独资或合资办报刊。

第三节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

报纸、广播、电视合称新闻事业,又称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个集合名词,与此相对应的单称是新闻媒介。

一、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1、最早的新闻媒体是报纸,这是由当时生产力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所决定的。

2、16——18世纪,报纸的产生所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手抄新闻的出现和盛行时期

①、手抄新闻,最早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兴起,因为它源起于威尼斯,也有人称之为威尼斯公报。

②、手抄新闻是公开发行的。发行的几种办法:一是贴在公共场所,用绳或栏杆围起来;二是把手抄新闻贴在新闻房;三是抄写多份,沿街叫卖、兜售;四是接受加工订货;五是定期寄给订阅者。

第二阶段:新闻书的出现

最早的新闻书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发行。

第三阶段:周报、日报的兴起

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印刷周刊:德国奥格斯堡《德国观察周刊》;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日报:1663年德国莱比锡《莱比锡新闻》。

(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单页两面印刷:1665年11月16日英国的《牛津公报》;1702年,伦敦出版的《英国每日新闻》,按日出版,四开纸,两面印刷,成为现代日报的始祖。)

二、广播(广播电台):以无线电波(或导线)所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媒体

1895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同时发明无线电波。

1899、3、28,马可尼成功地发了第一封电报(英国至法国)。

1906、12、25,范斯顿在设在马萨诸塞州的实验电台首次广播,从广播工程技术标准上看,广播从此诞生。它最早是娱乐工具,以播放音乐为主。

1920、8、31,美国底特律8MK实验电台广播了关于密执安州州长的新闻。(最早的广播新闻)1920、10、27,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成立,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台。KDKA电台的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掀开世界新闻事业新的一页。

1923、1、24美记者奥斯顿在上海外滩开设“中国无线电台公司”,呼号为ECO,是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1940、12、30,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呼号XNCR。中共创办的第一个广播电台,为此1940年12月30日作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纪念日。

三、电视:以无线电波(或导线)所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媒体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亚历山大宫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公众电视发射台。1940年,美国无线电公司试制成功彩色电视;1953年,美国宣布采用NTSC制式标准;195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开播彩色电视节目。

世界上流行的三种彩电制式:美国NTSC制,德国PAL制,法国SECAM制。

中国1958年5月1日成立北京电视台,后更名中央电视台。1973年开办彩色电视节目,中国采用的是德国PAL制式。

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从印刷文字到声音再到声画合一,传媒朝着更迅速、更广泛、更逼真的方向发展。更快、更广、更真,这是新闻的品格,也是传媒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第四节近代中文报纸产生的特殊性

一、邸报的称呼和内容

1、称呼:以形状称呼----条报、条陈、除目、报状、状;以发布机关或发布地点来称呼----邸抄、朝报、进奏院状报;明末以后,统一称呼为“京报”。

2、邸报基本内容:①、皇帝的圣谕;②、朝廷公布的法令;③、大臣的奏折。

(邸报特点:不由朝廷统一公布;内容不相同;无固定发布日期;无自己采写的新闻言论。)

3、辨析:中国报纸是否起源于古代社会的“邸报”

邸报基本上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正是这点上,邸报与近代报纸有根本区别,或者可以说:邸报不是报(纸)。近代报是以自己采集并向社会发布新闻为职业的。而邸报仅仅转抄征服所发布的材料,报房也仅仅是印刷工场,相当于现代的印刷厂。因此,不能把邸吏和现代的新闻记者并论,因为他们并不采访新闻。

二、近代中文报纸的产生

1、近代中文报纸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移植过来的。

2、第一批近代中文报纸是19世纪初由英国传教士创办的,主要有:

①、《察世俗每月统纪传》,1815——1821年,在马六甲出版,运到广东散发。

②、《特选撮要每月统纪传》,1833——1838年,在广东、新加坡出版。

③、《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833——1837年,在广东出版。

3、外国传教士办的第一批近代中文报纸以传教为主,也有一些自己编写的新闻和言论,它面向社会,公开发行,突破了中国封建性邸报的模式,属于近代化报纸范畴。

第七章当代世界传媒业(略)

第八章当代中国传媒业(略)

七、八章重点概念:美联社(AP);路透社(Reuters);《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时代华纳(Time Warner Inc.);新华通讯社。

第九章新闻传媒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规律一: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规律二: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规律三: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规律四:受众的需要促使报纸多样化;

规律五: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规律六: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第一节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1、新闻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基本新闻制度和新闻政策,包括政府对传媒业的规制、新闻自由和新闻控制、传媒业的运作机制。

2、从世界各国看,新闻体制因各国国情不同,可分为三种:

Ⅰ、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新闻体制的基本内涵:

⑴新闻媒介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部门,一般都属国家所有,不容许出现私人垄断,更不容许敌对分子办新闻媒介。

⑵新闻媒介以有利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

⑶“掌管媒介”是新闻媒体运行的基本原则。

Ⅱ、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体制的基本内涵:

⑴它们都号称实行新闻自由制度,报刊出版无需任何审批,新闻报道无需事先审查;任何公民都可以申请电视频道、电台频率。某种意义上讲,所谓新闻自由,实则是资本自由。

⑵传媒业只对法律负责,一般政党都不办新闻媒体,除了对外传播机构,政府无权直接干涉媒体的运行。

⑶公共媒体尤其公共广播电视在西方各国占有一定的比例,但私营媒体在西方各国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Ⅲ、除中国之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新闻体制的基本特点:

⑴一般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新闻媒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多数国家随着政府更迭,新闻媒介所有制也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⑵新闻媒介大多数有一定的政府或政党背景。

⑶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发展成为最优先的目标。

第二节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水平如何影响新闻事业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和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水平的直接的因果关系表现在四个方面):

1、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活动规模扩大,分工精细,人们对信息需要日益迫切,刺激新闻传媒业发展。

2、生产力水平提高,受教育面扩大,文化水平提高,读者群扩大。

3、生产力水平提高,广告增多,新闻事业成为国民经济中获利丰厚的企业,刺激了投资和扩大再生产。

4、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为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提供日益先进的物质手段。

第三节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一、报纸的特点

报纸以印刷文字作为媒介。这决定了报纸的长处:①、记录性好;②、选择性强;③、材料运用自如。缺点:①、报纸工作程序多而繁杂,故而新闻时效性差;②、受文化水平限制;③、文字不及声音、图像真切、逼真,有感染力。

二、广播的特点

广播以无线电波所传达的声音为媒介。这决定了广播的长处:①、传播迅速,时效性强;②、渗透性好;

③、对象广泛、群众性强;④、感染力强。缺点:①、转瞬即逝,难以进行仔细的研究和推敲;②、节目按照电台安排顺序收听,不能自由选择。

三、电视的特点

1、电视以无线电波所传达的图像和声音为媒介。这决定了电视具有广播所具有的一切优点,而且还有独特的长处:①、强烈的现场感;②、亲切感;③、简洁明了。缺点:除了有广播所存在的缺陷外,还有突出的不足之处,①、电视的视觉性同时带来局限性,对复杂的题材做深度报道比较困难;②、电视新闻的采访、制造有较高物质要求,还要受发射距离和收看设备的限制。

2、根据报纸、广播、电视的特不同点,新闻工作者如何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以吸引受众?

从当前世界许多国家以及我国的新闻事业发展趋势看,报纸应大力发掘新闻事件的内在本质,揭示新闻事件的社会意义、影响和发展趋势,为此而加强综合分析报道、深度报道,加强评论,多设专栏。广播应力争新闻的短、快、新,加强现场录音报道。电视应加强现场新闻报道,加强节目主持人的节目。

3、特殊的新闻流通渠道---通讯社(报纸增加到一定数量才出现的)

通讯社向各新闻单位提供新闻稿或称新闻原坯,经各新闻单位采用才公诸于众。

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哈瓦斯社(法新社的前身),由法国人哈瓦斯于1835年创办。

第四节受众的需要促使媒体多样化(五种分类)

一、以办报方针分类

1、政治性报纸:以追求政治利益为目的,多由政党、政治团体、国家机关主持,用以宣传一个政党、政府的政治主张、纲领、政策。内容以硬新闻为主,重视言论。如中国的《人民日报》,日本的《赤旗报》,意大利的《团结报》。

2、商业性报纸: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的。报纸竭力争取销路以争取广告客户,提高广告收费标准。报纸的内容一味的迎合读者,一般不重视言论。

3、政治性的企业报(政企合一型):既追求利润又追求政治利益,经济上作为信息产业独立经营,政治上有既定的目标。旧中国著名的《大公报》是中国第一张政企合一型报纸。

二、以报纸内容分类

1、在我国和有些国家,以报纸内容分类,可以分为两类:

①、综合性报纸:面向整个社会,综合性报纸向读者提供世界、国家或本地区的综合情况。像我国的《人民日报》、《文汇报》、《羊城晚报》。

②、专业性报纸:集中地反映一个行业、一个系统或某一阶层、某一年龄层次的读者所需要的新闻(体育报、健康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法制报、少年报)。

2、在西方国家,以报纸内容分类,也可以分为两类:

①、严肃的高级报纸:以刊登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硬新闻为主,内容严肃,格调较高,一般不登黄色新闻和黄色广告。以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社会名流为主要读者对象。

②、大众化通俗报纸:以刊登社会新闻、文化娱乐、知识介绍为主要内容,往往有很多黄色新闻,以社会下层群众为读者对象。

三、以发行范围分类

①、全球性报纸:面向全世界发行,并在世界各国具有一定影响,大量刊登世界各国重大新闻事件(英国:泰晤士报,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

②、全国性报纸:面向全国发行,大量刊登世界和全国性的新闻(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

③、地方性报纸:在本国以一个区域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刊登本地新闻为主。

四、以出版时间分类

①、日报:每天出版一次,一般上午发售,多以硬新闻为主,要求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或本地的重大新闻,为人们在工作中决策提供依据。

②、晚报:每天下午发售,比日报有更多趣味性,以便人们工作一天后调节一下身心。

③、周报(包括周二、周三报):每周发行一次或二次三次。周报介于报纸和杂志之间,既有报纸的特点又有杂志性内容,由于出版周刊的限制,往往在报道深度上下功夫。

《新闻学导论》(修订版)

第五节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新闻文体的写作要求:

新闻----要求准确、具体、简洁、直截了当,让读者迅速地一目了然地获取其中的信息。

评论----从人们共同关心的社会现象或重大新闻事件出发,加以分析,简洁明快地指明事件发生的原因,它的性质、影响,并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

一、报纸的新闻文体

1、世界各国的报纸基本上由四大块构成:新闻、言论、副刊(专版)、广告。

2、我国目前报纸上尚在流行的报纸文字体裁主要有:

①、新闻:分为消息和通讯

⑴、消息:迅速、准确、简要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

⑵、通讯:详细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一个新闻人物的所作所为,以补消息之不足。

②、言论:

⑴、社论或本报评论员文章:代表本报编辑部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加以分析,并阐述本报的立场、态度和观点。

⑵、短评(时评):配合报上发表的新闻,简明扼要地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影响、事件的性质。

⑶、编后语、编者按:三言两语、或借题发挥,或一针见血地点明事件的要害,或对新闻作补充性的说明。

③、杂交品种:指新闻、言论、文学、历史有机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一批边缘文体,有五种:

⑴、新闻特写----新闻和文学的杂交。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抓住新闻事件中的一个富有特征的片断,或一位新闻人物活动的片断,采用文学笔法加以细致地描绘,使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从而获得具体的印象。亲切、具体、形象是其长处。

⑵、新闻述评----新闻和评论的杂交,夹叙夹议。把一个新闻事件的起因,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情况加以综述,在综述过程中加以分析、评论,预示其发展趋势、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后果。记者来信、采访札记也属新闻述评。

⑶、调查报告----新闻、历史、评论的杂交。围绕一个新近发生的事件或人们关心的某方面问题,全面地、系统地、精确地报告其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力图揭示其本质或问题的症结。

⑷、报告文学----新闻、文学、评论的杂交,是一种文艺性的真实报道。用文学笔法来描述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使读者从具体生活图画中获得对现实的深刻认识。

⑸、杂文----文艺性的评论,是文学和评论的杂交。

3、西方各国报纸的新闻文体表现形式分为4个层次:

①、纯新闻(Straight News Report):即客观报道,迅速报道在短时间内发生了什么,向读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纯粹事实。一般用倒金字塔结构来写。

②、解释性报道(Interpretative Report):即新闻分析。它集中回答新闻事件中的“为什么”,即围绕读者有疑问、社会有争论的事件或社会问题,提供大量背景材料,揭示其发生原因,较隐蔽地表达记者的观点或倾向。

③、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即揭丑报道,用大量事实揭露一件丑闻或秘密交易,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或倾向。

④、特稿(Feature):捕捉读者的爱好。抓住新闻事件的特征、细节,用优雅的、幽默的笔调加以详细地描述。

二、广播的新闻文体

1、世界各国的广播电台的节目由五大块构成:新闻报道、文艺节目、服务性节目、教育性节目和广告。

2、在新闻报道中,中国各广播电台采用的方式主要有:

①、消息报道----这是中央广播电台和各地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的主要方式。

②、现场直播新闻----和新闻事件同步的报道。

③、人物访谈----和新闻人物对话,多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

三、电视的新闻文体

1、世界各国的电视节目由五大块构成:新闻报道、综艺节目,社教节目、电视剧和广告。

2、电视新闻的主要样式有:

①、消息报道----由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播报,同时出现画面,也有少没有画面的口播新闻。

②、现场新闻直播----与重大新闻、重要比赛同步播出。

③、纪录片----类似报导上的通讯,对某一新闻事件、人物做全景报道。

④、新闻述评(新闻透视)----不但客观地描绘新闻事件,也追索此类新闻产生的原因,阐述其影响,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代表作:焦点访谈、新闻调查)

⑤、新闻特写----抓抓新闻事件典型的瞬间,调动电视表现的各种技法,从各个角度、侧面把细节呈现在观众面前,并对此进行描绘、分析、评论。

第六节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业而产生、发展

1、中国的新闻教育始于1918年,在北京大学成立新闻研究会。蔡云培为校长,徐宝璜、邵飘萍为教师,包括毛泽东同志在内的总共55人学员。

2、1978年开始,我国招收第一批新闻学研究生,以后每年都招收一批。

第十章新闻媒体的性质

第一节新闻媒体的共性、特性、个性

新闻媒体的共性:整个新闻业比较其他事物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体的特性:一类新闻媒体比较另一类新闻媒体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体的个性:一家新闻媒介比较其他家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一、新闻媒体的共性(新闻媒介的一般性质)

新闻媒体的共性是: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世界新进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

二、新闻媒体的特性

新闻媒体特性的主要方面有:

①、从所有制方面看:私营(除极个别独资外,绝大多数以公开或内部股份制方式创办);公营(由社会公众所共同拥有的新闻媒体);国营(由国家直接控制或国家直接控股的新闻媒体)。

②、从与政府或执政党关系看:独立的新闻媒体(政治上标榜客观中立,只以国家(民族)、公众利益作为是非标准);官方新闻媒体(代表政府(或执政党)立场,宣传政府的市政纲领);半官方新闻媒体(名义上是独立运作的,但在重大政治问题、重要时刻上往往代表政府发言,替政府宣传,同时,政府又可以不承担这些宣传的责任)。

③、从阶级性方面看:无产阶级新闻媒体(意味着它们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资产阶级新闻媒体(意味着它们代表资产阶级尤其是垄断资本家的利益)。

④、从办报方针看:商业性(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的的新闻媒体,当然,这并不排斥它们同样具有政治倾向性);政治性(以追求政治目标为主要目的的新闻媒体);政企合一型(既追求政治目标,也同时追求商业利益)。

⑤、从媒体的内容看:严肃的高级报纸(电台、电视台)---以刊登硬新闻和评论为主;

大众化通俗报纸(电台、电视台)----以刊登娱乐、服务新闻为主。

三、新闻媒体的个性

新闻媒体的个性是它们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之处。

(《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的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的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很好地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精神。)

第二节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

1、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新闻媒体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

2、双重属性在我国新闻事业中的外在表现:“事业性质、企业管理”。这意味着,新闻媒体的性质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必须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但在管理上采取企业方法,新闻媒体是独立法人,在经济上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或者说,新闻媒介在政治上必须恪守党性原则,经济上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

确立新闻媒体双重属性的利与弊:

3、确立新闻媒体双重属性,给新闻媒介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

①、新闻媒体形成了积极竞争的态势。

②、新闻媒体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设备更新。

③、新闻媒体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

④、新闻媒体更加重视自身管理,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开源节流,发展壮大。

4、对新闻媒体双重属性认识给中国新闻业带来新的转变,同时也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

①、为争取受众,传播低级庸俗格调低下的节目;

②、搞有偿新闻,甚至整个新闻版面标价出售给企业;

③、在竞争中如何保持新闻媒介一定的品位,是我国新闻媒介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新闻媒体产品的商品性

1、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我国第一份以商业原则创办的中文商业报纸;在美国,以《纽约太阳报》出版为标志,开始“便士报”运动,是完全按商业原则来办报。

从新闻史上看,以商业原则指导办报,对报纸的促进作用与消极作用:

2、认识媒介产品的商业性对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意义:

①、经常考虑读者的需要。

②、报纸既然是商品,报业间必然存在竞争,迫使新闻工作者不断改进工作。

③、报纸既然是商品,就必然有价值规律发生作用。

3、以商品原则指导办报的消极因素:为扩大销售量,单纯迎合读者,产生色情、暴力等内容。

4、在我国商品原则如何把握(如何克服商品原则下报纸消极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指导新闻工作的是党性原则,我们必须在服从党性原则前提下考虑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问题,决不能让价值规律完全支配我们的新闻工作,决不能为扩大发行,多获利润而不择手段。

第四节中国新闻传媒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1、中国新闻媒体的基本性质: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这一基本性质早在党的第一份机关报《向导》周刊出版就确定下来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体系的特点(中国新闻传媒业的基本特点):

①、中国新闻媒体的最高宗旨: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四化建设。

②、自觉接受共产党领导,无条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

③、新闻媒体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

④、新闻媒体是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

⑤、新闻媒体属于国有资产。

⑥、新闻媒体基本上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

第十一章新闻媒体的功能与效果

第一节新闻媒体的一般功能

新闻媒体的一般功能:

一、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1、新闻媒体发挥沟通情况、提供星系的作用,不但通过刊登大量的新闻,还通过评论和广告。

2、评论为什么具有沟通情况,提供信息的作用?

第一,评论有时会夹带从未透露过的新闻;第二,有些评论传达政党或政府的新观点、新精神;第三,评论的措辞、语调显示出一个政党或政府对某个时间的态度变化。

二、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新闻媒体强大的宣传作用是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来实施的。

三、实施舆论监督

四、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五、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第二节新闻媒体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1、新闻媒体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

2、新闻媒体连结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3、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

4、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人们无限的欲望。

5、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第三节新闻媒体的功能定位

1、筹划、设计新闻媒体最主要的工作:新闻媒体的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而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则是该新闻媒介的实际主持人主观决定的。

2、选取新闻媒体五大功能中的二三项功能为主,组成基本的排列组合(媒介功能定位):

①、信息+宣传+营利型的新闻媒体----政企合一型。

②、信息+营利型的新闻媒体——这类新闻媒介基本不直接发表见解,主要供人们思考和决策所用,数量大,有许多亚类:提供各种各样全面信息、提供一类或几类信息为主(以提供经济信息为主;以提供消费市场信息为主,称之为服务性信息;以提供天气预报、交通状况信息为主)。

③、消闲+服务+营利型的新闻媒介----这类新闻媒介基本上都是大众化通俗报纸以及一批电台、电视台。

④、知识+营利型的新闻媒介----中国大多数的科技报。

⑤、纯宣传型的新闻媒介----世界各国的对外广播电台。

3、决定媒介功能定位的内外因素:

从新闻媒体内部讲——新闻媒体主持人所制订的方针以及从业人员的素质。

从新闻媒体外部讲----一个区域内媒介构成和受众的状况。

第四节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

1、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2、西方学者对新闻媒介效果的研究经历三个阶段:强效果----弱效果----适度效果。

第一阶段:早期强效果理论(1940年以前)

代表:“魔弹论”或“靶子论”。即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认为新闻媒介具有横扫一切、难以抵御的传播威力,而受众则处于被动挨打、不堪一击的地位。新闻媒介的宣传就是“魔弹”,而受众只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这一理论问世的关键: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宣传战和围绕它进行的大量宣传研究。

第二阶段:中期的弱效果理论(20世纪40~60年代)

代表:有限效果论。其认为新闻媒介所产生的效果是有限的,甚至是微弱的。

约瑟夫、克拉珀《大众传播的效果》中对有限效果论的说明:

①、大众传播本来并不是对传播对象产生效果的一种必要和充分的因素,而是通过中介因素的影响来起作用;

②、这些因素向来只赋予大众传播以辅助的代理者的作用,而不是唯一的因素。

克拉珀的这种理论被视为“最小效果论”或“无效果论”。

背景:40年代末开始,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理论,尤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个人差异研究,社会学中的社会类型及其行为研究,对新闻媒介的效果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三阶段:适度效果理论(20世纪70年代开始)

崛起于英国的批判学派和美国的主流学派提出的新闻媒介效果的观点:

①、应重视广大受众的利益需求,因为他们具有选择、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

②、效果研究必须和社会各种因素联系起来。

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传播学者开始修正传统观点,探讨新闻媒介与整个社会历史变革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关系,着重研究媒介长期的、无计划的、间接的以及对集体产生的影响。

3、西方新闻界对效果研究的三个角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一、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1、魔弹论

早期效果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受心理学中机械的“刺激-反应”论的影响,认为新闻媒介发送信息一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预期的效果。

2、选择性理论

这理论的主要观点----受众心理倾向性势必导致受众对传播者和传播信息的选择。首先是选择性接触,即受众习惯接触与他的现有观点、兴趣和态度相一度的大众传播内容,并有意无意地避免接触与其观念相左的信息。其实是选择性理解,即受众总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所接触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其与原有的认知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第三是选择性记忆,即受众在接触和理解信息的两个过程完成后,往往只是记住自己所赞同的内容,而忘却不赞同的内容。

3、使用与满足模式

以“受众”为中心,以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满足来衡量媒介效果的理论。

二、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1、二级传播理论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同事在1940年美国伊里县进行总统竞选宣传调查中的意外收获。概念往往先从无线电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界的领导人,然后再从这些人流向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这种由“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传播过程被称为“二级传播”。(“二级传播理论”关键是舆论领袖。他们上通媒介,丅连公众,其传播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更易为受众接受。研究人员由此揭示了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2、含义论

含义论把行为当作内心理解的产物,即个人行为是个人对我们文化具有共同解释的符号、形象或事件的意义理解的产物。含义论倡导者认为有三种“世界真实”,第一是客观世界真实,第二是媒介通过连续不断报道呈现的世界真实,第三是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一方面来自对客观世界的亲身感受,另一方面深深受到媒介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媒介对现实的描绘在含义的确定、延伸、替换和稳定四方面发挥了主导效应。

3、模式示范论

大众传播能够描述模式化的行为,即媒介内容对受众的行为具有模式化的示范效果。

三、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1、议题设置理论

①、议题设置:是指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

②、议题设置理论主要观点:

⑴、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

⑵、大众传媒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

重缓急的考虑。

⑶、事件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2、创新扩散理论

1、该理论主要研究大众传播对新技术、新观念推广所发挥的作用

2、1973年,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和休梅克在《创新的传播》一书中对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四个阶段的说法:

知晓:个体意识到创新存在,并对创新功能有所了解。

劝服:个体对创新形成一种赞成或反对的态度。

决策:个体从事于对采纳或拒绝创新做出选择的行动。

证实:个体谋求加强他已作出的创新决策。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大众传播在“知晓”、“劝服”两个阶段可以发挥相当的影响力;而对“决策”、“证实”影响力很小。所以,为了推广新技术、新观念,必须把大众传媒和亲身劝服结合起来。

第五节我国新闻媒体的作用和任务

“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特性决定了我国新闻事业的特殊作用和任务。

1.我国新闻媒介的基本任务:

以人为本,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具体来讲,有以下几项(我国新闻媒介的具体任务):

①、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的法律、法令,保证政令畅通。

③、监督党和国家的各级工作人员,促进党的各级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的建设。

④、成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⑤、提供各方面有关的信息。

⑥、传播知识,做好服务工作。

⑦、做好对外报道和国际宣传。

第十二章新闻媒体的受众

第一节受众是新闻媒体的积极参与者

1、受众:在传播学上,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

在大众传播领域,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2、受众对新闻媒体的决定性影响:①、决定着新闻媒体内容的取舍;②、决定着新闻媒体风格定位;③、决定着新闻媒体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第二节受众的特点

1、新闻媒介中受众特有的特点:广泛性、混杂性、隐蔽性

2、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当代中国受众群体自身和群体信息需求变化(新趋势和特点):

①、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得尤为强烈。

②、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

③、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与分化。

第三节受众的细分

1、按接触媒介类别: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

2、按人口统计学原理:可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成不同的次属群体。

3、按接触新闻媒介频率: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

①、稳定受众:比较习惯地、固定地接触和使用一定媒介的受众。

②、不稳定受众:没有固定习惯、只是偶尔接触媒介的受众。

(稳定受众群数量多少是衡量媒介传播内容效果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不断争取扩大稳定受众群是所有新闻媒介的努力目标。)

4.按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①、一般受众:剔除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地域等方面的特性差异和相对兴趣区别,对于新闻媒介的各种传播内容抱有一致的共同需求,这些受众兴趣广泛,信息需求旺盛,但目的不是十分明确,信息指向性比较模糊。

②、特殊受众:基于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兴趣,对某类或某几类信息产生兴趣和相应信息需求。这类受众兴趣比较专一,对媒介的接触目的明确,信息需求指向鲜明。

5.按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①、现实受众:已经确实接触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

②、潜在受众: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即其具备成为媒介受众的可能性。

6、按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①、核心受众:媒介比较固定、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的确立,在目前受众群体分化和多元的大潮面前,对于新闻媒介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②、边缘受众:不是媒体及其栏目确定的传播对象,但由于某种特殊原因,也有可能对这类传播内容抱有一定兴趣。

第四节新闻媒体的受众定位

1、受众定位:即确定媒体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的问题。

2、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主要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媒体的各个分设栏目、频道等的特定受众定位两个部分内容。

3、媒介受众定位的过程:

4、媒体清晰、准确的受众定位有着认真、细致的筹划、设计过程,而最关键的步骤是在正确的定位原则指导下确定核心受众群。

5、不论是媒体整体还是其分设栏目、频道,受众定位的总体指导原则都是:宽窄适度,范围适中。这个宽窄适度中的“度”即确定适当的核心受众群,再力图扩大至边缘受众群,争取把潜在受众不断变为现实受众。

6、确立核心受众过程中,主要须考虑的四个因素:

①、受众区域定位:一旦确定某区域受众为核心受众,就主要以他们的需求作为媒体筹划、设计的出发点之一。

②、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不同媒介要注意以不同职业身份的受众作为其核心受众。

③、受众年龄定位:(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处于不同的环境和地位,有不同的理解力,就会有不同的需求偏好。)

④、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第十三章新闻学的主导性理论

第一节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在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确立自由主义报刊体制的历史过程中,贡献最大、影响最大是杰弗逊。

二、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要义

新制度经济学重点总结

1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问题。 2马克思的制度分析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马克思注重制度分析并吧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变量。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3制度分析的三种方法:①科斯,诺思的交易成本方法②布坎南托利森,塔洛克的寻租方法③奥尔森的分利集团方法。 4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①科斯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来研究人。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人类历史上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双重动机均衡的结果。②第二个假定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即有限理性。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由于参加者很多,同一项交易很少重复进行,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人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有限的,人不肯能无所不知。③威廉姆森把理性分为三个层析一是强理性,即预期收益最大化,二是弱理性,即有组织的理性,三是中等理性,介于以上二者之间。 5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一是人的因素:①有限理性②机会主义。二是与特定有关的交易因素:①资产专用性②交易的不确定性③交易频率。三是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指潜在的交易对手的数量。 6总量交易与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的变化趋势: 7产权的功能:产权不是一项权利,而是一组权利,产权并不意味着享有者可以为所欲为,他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驶其权利,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各项交易实质上都是产权交易。①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②激励和约束③资源配置 8科斯定理:①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初始权利如何配置,自由交易都会达到资源的最有利状态②在正常交易费用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同效率③在正常交易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成本,改进经济效率。 9企业制度的三种组织行形式:①业主制。②合伙制。③现代公司制 10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①现代公司的产权结构:股份公司不同于业主制和合伙制的最主要差异在两方面一是所有权归属是典型的集体所有,即股权(所有权)结构分散化二是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②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1股份公司通常存在两个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之间,以及三种不同的角色承担风险的所有者,发挥战略决策作用的董事会,执行和承担经营管理的总经理及高级管理层。2股份公司中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分离问题解决:两种途径①激励(年薪制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管理层收购)②约束-公司治理(内部通过设计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将形成相互配合,协调制衡的机制。外部: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 11公用地悲剧:公共资源的自由使用会毁灭所有的公共资源。实质上是产权界定不清情况下每个人都想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出现的集体悲剧 12寻租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一是把企业家引导到非生产性活动中,从而大大降低了一国科技竞争力二是产生了寻租成本,导致社会资源的无谓损失。(寻租社会成本;①为获取和保持垄断权,寻租者所进行的努力和支持,即这些企业和个人向政府开展各种各种游说活动的支持费用,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②政治创租所需的费用,即政府官员为获得潜在垄断者的支出或对这种支出所作反应的努力。③寻租造成的垄断和资源配置的扭曲,也是种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三是把社会精英集中到非生产性活动中,大大降低了一国未来的竞争实力 13为什么少数人的利益集团一般处于有利地位:大集团由于成本难以分担,个人贡献难以监察而造成的普遍搭便车行为阻止了集体行动的实现。小集团容易实现集体行动,一是成员数量少,相互之间易于监督,而且个人的行动对实现集体收益影响明显,有利于克服搭便车的行为。二是因为成员人数少,联系机密,社会激励与社会压力能有效控制搭便车行为,三是成员人数少,较之实现的集团总利益,集团的总成本更小,个人在集团收益所占的份额可能大到足以弥补由他个人提供全部集体收益所付出的成本,从而激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 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 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梅光迪,胡先骕,吴宓。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稳健的文化抉择。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 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 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 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 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 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 义。 创造社:1921年6月。日本东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 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忠实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强调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文学美感,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革 命”,侧重自我表现,浓重的抒情色彩。 初期创作:郭沫若《女神》,郁达夫小说,田汉戏剧。 以1925年五卅为界 后期:“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最新《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笔记与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 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 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 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 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 1.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②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 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②战后大 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 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4.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 彩纷呈。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 念。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 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①从定制分析到定量分析。②从人文学方法到行为科学方法。③从伟人研究到过程与结构。④从 区域性角度到国际性角度。 ①媒介制度。 ②媒介机构(机构关系)。 ③媒介内容(功能关系)。 ④媒介活动(角色关系)。 对传播学有重要贡献的学科: 社会学、心理学、“三论”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社会学对传播学的贡献表现在: ①传播学借用许多社会学研究范例。 ②传播学利用社会学方法进行研究。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贡献表现在: ①传播学借用许多心理学研究范例。②传播学从心理学中借鉴了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 一、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传播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著作: 1922 李普曼《舆论学》 1927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两级传播” 1948 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

投资学读书感悟

投资学读书笔记与感悟本杰明?格雷厄姆,其金融分析学说和思想在投资领域产生了极为巨大的震动,影响了几乎三代的投资者,享有“华尔街教父”的美誉;沃伦?巴菲特,世界着名天才投资者,被称为“股神”,福布斯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世界级大富翁。还有马里奥?加比例,格伦?格林伯格……通过这本书,我又接触并了解到了更多投资学领域的着名人士,读到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忠告,建议和方法。下面是我的一些摘抄和感想。 价值投资者永恒不变的原则是——只投资于市场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的资产。价值投资理论的要诀:价格低于价值,并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边际,价值投资者就该买入该证券。通俗的说就是在安全的情况下,低买高卖。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的经济价值毫不关心,而是将精力集中于交易数据,即证券价格的波动性以及交易量,以此来研究预测证券未来价格走势。你必须知道自己有何学识,并要能够区分一般的能力和与生俱来的理解力。通俗的说就是要充分的了解自己,寻找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理性投资,理性做事,不至于在超越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上遭遇失败。谨记债券市场上的名言——“不要与历史记录抗争””趋势是你的朋友”“卖掉跑输的马,让跑赢的马继续参赛”,看似简单的话语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或许每个人都能理解,但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吗?不会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巴菲特可能不会脱颖而出,也就是个普通人。秉持稳健投资和集中投资的理念,保住资本永远是第一位的,

这是像巴菲特一样谨慎的投资者投资市场的基础,是所有投资策略的基石。然而,保住资本额并不意味着咋投资市场上畏首畏脚,而应该积极展开管理风险,就是说要学会多方向投资,预测风险等等。充分了解股票投资,不了解股票市场就像是打一场没有把握的战争一样,最终的结果只会一败涂地,包括股票的概念,股票的发行,股票的交易,股票的种类,构成……做好投资前的准备工作,不管在哪个阶段,都尽量保持心平气和的投资态度,不然不仅得不偿失,还会影响下一步的正常投资。从新闻上看到了股民的种种反应,总觉得良好的心态太重要了,毕竟这是投资,有风险,作为普通的投资者尽量调整心态,期望值不要太高。追求简单,避免复杂:这是巴菲特给投资者的一个建议,也是他自己百试不爽的投资方式,其实理解起来也很简单,作为普通投资者,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把握好两件事:投资什么,什么时候投资。就像前面说的低买高卖一样。 放长线钓大鱼。投资者应该相信,即使是小钱,只要看准好公司,长期投资也可以发大财,就是说对于投资者来说,分析的要尽量透彻,然后就是买入等待,“短线而言,股票市场投票机,人气旺的股票走高。但是,长线来看,股票市场是体重计,本只好的股票永远不会寂寞”。“如果你不愿意持有一家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他十分钟“,这是巴菲特对于持股事件长短的形象说明,他善于长期持股,但是,很显然,前提是已经分析出这是优质股票。看了关于巴菲特等人的投资学着作后,才真正把他们当作风云人

新制度经济学_知识点复习题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 概念: 制度(诺思):包括人类设计出来的用以型塑人们相互交往的所有约束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正式规则(制度):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它是指人们(主要是政府、国家或统治者)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它们是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确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非正式规则(制度): ;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重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 放弃完全信息假设、完全理性假设和确定性,继承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和均衡分析。新制度经济学修改了新古典理论生产函数,把制度作为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章 概念: 理性: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阈里,理性就是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通过成本—收益的边际分析,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其所面临的所有机会和手段进行最优化选择。 有限理性: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重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有哪些? (1)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2)有限理性 (3)机会主义倾向 如何理解制度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1)制度塑造个人,能扩展人的有限理性 (2)个人塑造制度,人性的演变影响着制度变迁的方向。 第三章 概念: 社会资本:主要指社会联系或网络、准则以及信任,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是它促进了协会成员相互利益的协调与合作,并最终能对经济绩效产生作用。 合作剩余:社会主体之间形成合作、建立产权制度时的总产出与不合作时总产出之间有一个差额,也就是制度的红利。 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的游戏中,有两个对策者,他们可以有两个选择;合作或背叛,每个

《新制度经济学》考试复习大纲

《新制度经济学》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导论 1.新制度经济学的三个假定:①人的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②有限理性,人是想把事情做到最好,但人的智力确实有种有限的稀缺资源;③第三个假定是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即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2.新制度经济学主要研究一下问题:(1)制度的构成和制度的起源;(2)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包括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3)制度、产权与国家理论;(4)制度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自科斯以后,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里,到处可以看到制度、交易成本和经济成果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交易费用 3.交易费用的概念:交易费用被认为是使用价格机制的代价。为了执行一项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和谁交易、告诉人们自己愿意交易以及交易条件是什么,要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拟定契约、实施监督以保证契约的条约得以履行,在成功地进行一项交易之前,要花代价做这些事前的工作,这就是交易费用。 4.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交易费用的存在取决于三个因素,受到限制的理性思考、机会主义以及资产专用性。 5.交易费用分为两类:一是由制度或体制的差异引起的交易费用。一是由测量商品或劳务的标准及技术变化引起的交易费用。

6.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观点:(1)市场和企业是相互替代而不是相同的交易机制,因而企业可以代替市场实现交易。(2)企业取代市场实现交易有可能减少交易的费用。(3)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4)企业在内化市场交易的同时产生额外管理费用。(5)现代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交易费用的存在及企业节省交易费用的努力是资本主义企业结构演变的惟一动力。 第三章:产权 7.产权的定义:产权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决定了每个人相对于物时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 8.产权的分类:从产权的形式上来看,主要有共有制和私有制之分。9.产权的特征:(1)产权的完备性与残缺性;(2)产权的排他性与非排他性;(3)产权的明晰性与模糊性;(4)产权的实物性与价值性;(5)产权的可分割性、可分离性与可转让性;(6)产权的延续性与稳定性。10.科斯定理的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初始权利如何配臵,自由交易都会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状态,这也被称为“科斯中性定理”;第二个层次,在正常交易费用的情况下,法律在决定资源如何利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被称之为“科斯定理”。 第四章:制度

尤金《代理问题和企业理论》个人读书笔记

《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读书笔记 碎碎片片 文章题目: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作者:尤金·法玛(Eugene F.Fama) 尤金·法玛教授可以称得上是金融经济学领域的思想家。法玛教授1939年2月14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储塞州波士顿,是意大利裔移民的第三代。1960年毕业于马萨储塞州Tufts大学,主修法文,获得学士学位,这就是一个看起来不像是日后会成为财金学界大师的开始。1960-1963年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攻读MBA,1963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1964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为“股票市场价格走势”。1995年,比利时鲁文大学授予法玛荣誉博士学位。尤金·法玛在就读Tufts大学与芝加哥大学时参加了诸多的学术团体。 法玛教授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包括投资学理论与经验分析、资本市场中的价格形成、公司财务、组织形式生存的经济学。他在经济学科的若干领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金融学独立为一个学科以及成为经济学中一个独立领域的进程中,是当之无愧的先驱。 出处:本文原载于[美]《政治经济学杂志》第88卷第2期(1980年),第288-307页。 一、写作动机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关注着企业中的决策是由非股东的管理者的行为而产生的激励问题,导致企业“行为”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发展。但这些理论舍弃了古典的企业模型——经营企业仅仅是为了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是统一的,而赞成集中研究控制企业但不拥有企业并与古典的“经济人”相去甚远的管理者的动力问题。代表有,鲍莫尔(1959)、西蒙(1959)、西尔特和马奇(1963)以及威廉姆森(1964)。 最近,经济学文献倾向于舍弃古典的企业模型但接受古典的经济行为形式,企业被认为是生产要素间的一系列契约,每一种要素为其自我利益所驱使。因此,强调在组织中通过契约来界定产权的重要性。代表有,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1972)与詹森和梅克林(1976)。 作者认为,阿尔奇安和德姆塞斯,詹森和梅克林的见解——将企业看作是生产要素间的一系列契约——是远远不够的。在古典理论中,代理者是企业的化身,既是管理者又是剩余风险的承受者。但,这种见解不能解释,现代大公司里企业的控制权和证券所有权是分离的。 二、主要观点 在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观点中,证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可以解释为经济组织的有效形式。作者放弃了公司在任何意义上都是所有者的假定,并把企业家的概念搁在一边。取而代之的是,将管理与承担风险两种职能归给企业家,而着两种职能在将企业称为是一系列契约时,自然被作为分离的要素来处理。企业为来自其他企业的竞争所约束,被迫改进有效监督整个队伍及其个别成员业绩的手段。另外,企业的个体参与者,尤其是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内外部都要正确面对市场为他们的服务所提供的准则和机会。 三、分析框架 1、企业所有权概念的不相干性 管理是一种有特殊作用的劳动——协调投入活动和贯彻投入要素间达成的契约,都有“决策”的特性。风险承担者的作用,即接受不确定性和在每一个生产期结束时总收益与总成本间可能为负的结果。通常,风险承担者通过事先提供财富来保证契约的业绩。以这种方法,承担风险的职能和资本与技术的所有权就被结合起来。然而,资本所有权不应与企业所有权混为一谈。因此,理解控制企业决策并不必然是证券持有者的天职第一步是,消除企业由证劵持有者拥有的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第二步,摒弃企业家这一角色的观念。 2、管理和承受风险:更仔细的考察

新制度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和简答

新制度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 不完全理论理性:诺思认为,人的理性不完全的含义: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经济活动交易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单选 BBBCDCB 简答题 1、新制度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 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首次“发现”了交易费用,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揭示了制度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意义,标志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 2、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NIE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1) NIE对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研究所使用的是“经济学”方法。 (2) NIE重点研究的是“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NIE不仅要对所有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共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十分关注经济生活中对经济绩效至关重要的一些具体制度(如产权、契约、企业、国家等)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 5、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设有何修证和扩展? (1)对经济人假设的扩展——人既有利己主义的一面,也有利他主义的一面 (2)从合理利己到机会主义行为及诚信假设的提出 (3)从完全理性到不完全理性的行为假设 7、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有什么联系? A 新制度经济学坚持新古典经济学个人理性主义前提下的均衡分析框架,坚持偏好、技术、禀赋三大结构,坚持完全竞争的工具性假设。 B引入交易成本范畴,拓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C 运用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经济制度作局不能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以效率为标准,解释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变迁根据。 概括为: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制度问题,但是这种利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照搬式的应用,而是一种修正、有发展的运用。 威廉姆森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他们正在做的乃是对常规分析的补充,而不是对它的取代”。 8、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什么关系? 差别:价值判断标准不一样、研究对象的把握不同、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态度不同、在理论一般性方面的区别 创新:分析方法上的创新、理论体系上的创新、基本理论范畴上的创新、研究领域方面的创新 关系:新制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纲领,有着各不同的硬核和保护带,他们之间不存在“修正”关系。虽然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人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部分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精读散文(一)社稷坛抒情(秦牧) 一、(抒情内涵)主题思想1、围绕社稷坛的特殊场所生发联想2、通过对五色土象征意义的阐发3、表达作者对民族历史的沉思与赞叹和最祖国和平统一、繁荣昌盛未来的祝愿 二、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征(秦牧散文特征:文思活泼,联想丰富) 1、结构似松散、行文流水,仿佛各种意象漫不经心的随意组合,但中心突出,主题明确①起始:描述社稷坛景象②中间:对照其他名胜,突出特点,展开想象③最后: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积累起来,才有今天的人类文明,这一中心 2、内在结构①显示了较为清晰的观念框架②论证的逻辑线索 三、重知识、重趣味,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问题风格 1、知识性(学术气息)①从社稷坛、五色土→古代五行观念②比较了古印度、古希腊世界万物起源的哲学思想 2、趣味性与知识性紧密联系(五行观念) 3、运用杂文和随笔的写法调合到抒情散文中,夹叙夹议加强谈天说地的趣味性;涉古论今投入感情, 以丰富的知识,给人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精读散文(二)黄鹂——病期琐事(孙犁) 一、主题思想1、通过养病期间对黄鹂鸟的观感回忆和描叙 2、对照童年时代和战争时代的回忆 3、表达对“美的事物”的赞美,对无视和残害美的行径的谴责 4、揭示“美”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充分显现,表达自己在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的真切向往 二、艺术特点1、构思看似自然随意、而实际富于匠心①通过日常生活画面和细节描写表现主题 ②四次不同场合写黄鹂,看似娓娓道来,其实层层递进,不同侧面描写美的本质和意境 2、引用对比、白描、渲染和烘托的艺术手法表现主题①渲染:开头童年的回忆→神气和美丽 ②烘托:第一次抗战时见的黄鹂→声音和色彩→烘托美丽 ③白描:第二次猎鸟场景→对“老史”描写→突出灵性 ④最后两次黄鹂不同处境的对比 3、质朴、自然间蕴含深长的意味(文笔朴实、语言简洁又带感情色彩 精读散文(三)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一、主题1、通过对台湾春寒斜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 2、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子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青少年时代的大陆记忆给他带来慰藉和痛苦,相 隔25年催生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滋养了对故乡的想象 3、通过塑造这一形象传达出漂泊他乡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 4、表现了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由衷的赞美 二、结构特征(多种感觉方式展开想象,多种意向会聚于统一意境) 1、以写诗的方法写散文,以情感和意境来组织和结构文章,将多种与雨有关的意向会聚于一体抒发情感①对人民忠诚→救担架员民工牺牲生命②关心群众利益、注意群众影响→借被子知是嫁妆要送回③关心同志→给“我”馒头开饭 2、写台北的春雨,交叉运用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幻想等联想和想象方式编织成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六章

第六章 传播过程 第一节传播过程 一、传播过程及其特征 伯洛首先提出将传播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 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过程观 结构观 二、传播模式: 用模式来表述传播的结构和运动过程。 模式: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是理论的简化形式,课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文字模式、图表模式、数学模式 传播模式的分类: 1,基本模式:拉斯韦尔公式、申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2,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的影响模式:刺激与反应模式、两级传播模式、创新扩散模式……3,大众传播对宏观社会的影响模式:议程设置、依赖模式、沉默的螺旋…… 4,受众中心模式:使用与满足模式…… 5,大众媒介的内部体系和行为模式:媒介组织模式、守门人模式…… 第二节线性传播过程 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一)拉斯韦尔模式 表明传播过程是一种说服过程; 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 缺陷:过高估计了传播效果;忽视了反馈。 (二)申农—韦弗模式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申农与同事韦弗提出通信的数学原理 五个正功能: 一个负功能: 讯息发出的信号所接收信号讯息 二、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a、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直线、单向的过程; b、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静态而不是系统的过程。 第三节控制论传播过程 一、控制论观照下的传播过程 1948,维纳,《控制论》 控制论基本思想:运用反馈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的目的。 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程的传播过程成为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即带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

反馈:原意指控制系统中将输出回输到原系统中。传播学认为,反馈就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作出的各种反应。 德弗勒模式最重要的贡献:反馈机制的增加 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一)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由奥斯古德首创,施拉姆提出(1954) 特别适用于人际传播 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兼具编码、译码、释码功能。 编码: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编码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传播效果的好坏。 编码受到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的制约。 译码:将符号还原成信息或意义的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对应。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二)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该模式指出大众传播过程是经过选择的,且选择经若干阶段进行,说明了大众传播中的把关人和多重把关性。 指出了反馈的重要性。 (三)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1,认为传播过程是循环的、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 2,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本体运动过程,忽视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 第四节系统传播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 线性传播过程、控制论过程均关注于传播过程系统的内部微观要素与环节。 系统论观点:传播过程乃是整个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赖利夫妇模式 二、系统过程传播模式 (一)马莱茨克模式 德国学者马莱茨克1963年提出 将大众传播过程细分为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社会过程。 (二)梅尔文·德弗勒模式(大众媒介的内部体系和行为的模式) 美国社会的外部环境和文化条件 消费者中趣味不同的受众 投票等政治程序 保护 提供商品、服务、广告等 市场调查 消费 表述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与传播过程的关系; 支撑体系运行的是媒介的“低级趣味”内容,它是满足这个体系运转的首要财政条件的主要途径,这是自由市场原则支配下的大众传播体系。 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的影响之模式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五章

第五章 传播的基本类型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到影响,怎样互相影响,……要研究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 ——威尔伯·施拉姆 I、自我传播 又称内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自我传播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达摩祖师:面壁思过 河南嵩山少林寺五乳峰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石洞,这个石洞高约3米,深约有7米。方方的洞门,正好向阳敞开,冬暖夏凉,空气清爽。相传,达摩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见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达摩在石洞里面壁了9年,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坐禅对面的那块石头上,竟留下了他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褶皱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像。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始至今日,遗址犹存。 大江歌罢掉头东, 遂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主我 I 客我 Me 有 意 义 的 象 征 符 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乔治·赫伯特·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利(South Hadley)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因

心力衰竭逝于美国芝加哥。 主要著作: 当代哲学:The Philosophy of the Present. 1932 心灵,自我与社会:Mind, Self, and Society. 1934 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 Movements of Thought in the 19th Century. 1936 行动哲学:The philosophy of the act. 1938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 (三)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 吾日三省吾身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自我传播的主要特性 自我传播既有传播的一般特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如以下三点: ①隐蔽性,这种传播的互动过程仅限于自身,常常不要求、不希望与其他人共享。 ②内动性,自我传播即人的自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这一切的传播活动都是发生在由自己开拓的内心世界的“小天地”里。 ③短途性,传播作为信息交流的过程,总是从甲流到乙,并从乙流动到甲,而自我传播就是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达到主我和客我的信息交流和对话,瞬息之间就完成了一个自我的传播过程。 自我传播的形式: 1,感觉和知觉 2,记忆 3,思维 4,想象 5,情绪和感情 感觉:包括“五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凉热等作出的反映,这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知觉: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理解自我传播: 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II、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

投资学读书笔记与感悟

投资学读书笔记与感悟 本杰明?格雷厄姆,其金融分析学说和思想在投 资领域产生了极为巨大的震动,影响了几乎三代的投资者,享有“华尔街教父”的美誉;沃伦?巴菲特,世 界著名天才投资者,被称为“股神”,福布斯排行榜上 名列前茅的世界级大富翁。还有马里奥?加比例,格 伦?格林伯格……通过这本书,我又接触并了解到了 更多投资学领域的著名人士,读到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忠告,建议和方法。下面是我的一些摘抄和感想。 价值投资者永恒不变的原则是——只投资于市 场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的资产。价值投资理论的要诀:价格低于价值,并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边际,价值投资者就该买入该证券。通俗的说就是在安全的情况下,低买高卖。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的经济价值毫不关心,而是将精力集中于交易数据,即证券价格的波动性以及交易量,以此来研究预测证券未来价格走势。你必须知道自己有何学识,并要能够区分一般的能力和与生俱来的理解力。通俗的说就是要充分的了解自己,寻找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理性投资,理性做事,不至于在超越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上遭遇失败。谨记债券市场上的名言——“不要与历史记录

抗争“”趋势是你的朋友““卖掉跑输的马,让跑赢的马 继续参赛”,看似简单的话语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或 许每个人都能理解,但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吗?不会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巴菲特可能不会脱颖而出,也就是个普通人。秉持稳健投资和集中投资的理念,保住资本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像巴菲特一样谨慎的投资者投资市场的基础,是所有投资策略的基石。然而,保住资本额并不意味着咋投资市场上畏首畏脚,而应该积极展开管理风险,就是说要学会多方向投资,预测风险等等。充分了解股票投资,不了解股票市场就像是打一场没有把握的战争一样,最终的结果只会一败涂地,包括股票的概念,股票的发行,股票的交易,股票的种类,构成……做好投资前的准备工作,不管在哪个阶段,都尽量保持心平气和的投资态度,不然不仅得不偿失,还会影响下一步的正常投资。从新闻上看到了股民的种种反应,总觉得良好的心态太重要了,毕竟这是投资,有风险,作为普通的投资者尽量调整心态,期望值不要太高。追求简单,避免复杂:这是巴菲特给投资者的一个建议,也是他自己百试不爽的投资方式,其实理解起来也很简单,作为普通投资者,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把握好两件事:投资什么,什么时候投资。就像前面说的低买高卖一样。

新制度经济学 复习 要点 总结

名词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科斯革命:科斯在微观经济学中增加一个新的成本分类,这个新的理论被接受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有限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们不能像完全理性一样时刻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行动。制度变迁:新制度的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 路径依赖: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变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理性: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通过成本—收益的边际分析,通过深思熟虑后对其所面临的所有机会和手段进行最优化选择。 有限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 互惠制度:互惠互利的制度,即一种双方承担义务的制度,一方做出给予的另一方必须给予相应的回馈。交易费用:指交易成本在完成一笔交易费用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产权: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包括财产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外部性:社会成员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也即行为举动与行动后果的不一致性。 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 道德风险: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委托—代理关系:为了使交易双方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委托人希望设计一种契约机制授权给代理人从事某项活动,并要求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活动。 资产专用性:某些投资一旦形成某种专门用途的资产就难以改变为他用,如果要改为其他用途,定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剩余索取权:是一项索取剩余的权利,也就是对资本剩余的索取,即经营者分享利润。 剩余控制权:相对于合同收益权而言的,指对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的余额的所有权。 寻租:在非市场领域,通过政治行动获得比通过市场活动所获得更多的报酬。 利益集团:一个由拥有某些共同目标并试图影响公共政策的个体构成的组织实体。 诺斯悖论:国家权力构成有效产权安排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国家就没有产权;另一方面,国家权利介入产权安排和产权交易又是对个人财产安全的限制和侵害,就会造成所有权的残缺导致无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的衰落。 路径依赖:参与人一旦获得优势地位,便可以通过信念的维持来确定旧有制度。 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它是指人们(主要是政府、国家或统治者)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它们是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确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公地灾难;如果不确立私有产权而是采取共有产权的形式的话,必然会导致对这种物品或资产的过度利用,出现“公地灾难”。公地灾难出现于共同拥有的资源由众多人使用的情境之中。其中,每一个人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该公共资源时都能获益,但如果所有的人都如此行事,就会出现资源遭破坏的灾难性局面。” 诱致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它的发生必须要有某些来自制度非均衡带来的获利机会。 ;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及其政府。 诺思悖论; 国家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国家的这两个目标

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贴(真题笔记)

考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的参考书是什么?怎么读这些书呢?需要了解些什么信息? 我跟你分享下我的考研经验,参考书里面我会提到。 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贴 现代文学方向参考书目共有14本。分别为: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张钟、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观》 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董学文《文学原理》《西方文学理论史》 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这个书目就是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时一直以来给出的考研指定书目,自2009年起,北大不再指定书目,不过实际上院里的老师们讲,考研依然按照这些书出题,所以好好看这些书就行。 一门专业课,一门专业基础,共有300分。 其中,专业课150分中,名词解释为30分,共6个。每个五分。论述题五选四,每题30分。 文学基础,大综合50分。大题(论述题)为100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论述题共占据了220分,可谓得论述者得天下。 1、招考信息:有关北大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考试信息,如:招生人数、录取人数、历年报考人数、考生来源情况、录取标准、复试分数线、复试人数、参考书目,等等。(这些信息在网上多逛逛你就能找到了,我就不赘述了。) 2、复习资料:包括历年专业课真题、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笔记、授课讲义,一些专题复习笔记等。这个我是在网上买的,内容很丰富也很完整,当然,价格也不低;这里就不具体说哪个网了,免得被怀疑是打广告。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在网上买资料不要轻易地随意把钱打给陌生人,不安全,我就差点被骗。 根据我自己的考研经验,我整理了一下主流的一些方法论,摘论如下: 专业课,照搬教材定论只能及格,观点陈旧平庸也没有高分。这就对专业课的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能融会贯通,并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那么基础再好,也只能仰天长叹。现当代文学对于作品的阅读不可或缺。北大出题总是会强调结合具体作品,结合具体作家,所以这一点十分关键。 因此,仅以现代文学方向来论,阅读作品和相关作品的评论是重点中的重点,阅读评论主要是参考论述观点,阅读作品最重要的是体会和感悟,解答论述题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当然中间也不能缺乏一些经典的观点。因此我的思路是,整个现代文学来说,必须重点读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三本书,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中提及关键作品,必须有一个阅读基础,这是作论述题的关键。这部分几乎涵盖了整整120分的分值。 其次,就专业基础来说,对于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外国文学和外国文论四个方面,基础性的是理解外国文论的各种流派理论,这对于专业基础课中的大题是非常有益处的,因为,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七章.r

第七章 传播者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即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 控制分析: 1、传播者对大众传播过程的控制; 2、传播者所受的社会因素的控制。 第一节传播者的制度环境 一、社会制度与传播的四种体制 “那种认为媒介是独立的力量,能够随意影响和型造社会的老看法,过于简单而且已经过时。所有的制度都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它们的媒介加以管制和控制。基本的原则是,在任何社会对它的传播机构所施加的控制都是从这个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代表它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梅尔文·德弗勒 希尔伯特、彼得森、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 1、集权主义传播体制 2、自由主义传播体制 3、社会责任传播体制 4、苏维埃-极权主义传播体制 1、集权主义(君主独裁式) 发展于:16、17世纪的英国;现在很多地方仍被广泛接受并采用 思想源泉:君主和政府绝对权力的哲学思想 主要目的:支持、推进现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 媒介使用者:取得皇家特许的人 媒介控制:政府特许、指导、颁发执照,时有新闻检查 媒介禁忌:批评掌权的政治机构或官僚 媒介所有权:私有或公有 与其他三者的主要区别:虽说不一定为政府所有,但一定是执行政府政策的工具 2、自由主义(自由竞争式) 发展于:1688年后,为英美采用;也影响其他地方 思想源泉:弥尔顿、洛克、密尔等人的启蒙思想著作;理性主义和自然权利的基本哲学思想主要目的:提供信息、娱乐,进行销售,但主要用于了解真相、监督政府 媒介使用者:任何有经济力量可以使用媒介的人 媒介控制:依靠“思想自由市场”实现“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依靠法庭 媒介禁忌:诽谤、亵渎、无礼,战时煽动叛乱 媒介所有权:主要为私有 与其他三者的主要区别:监督政府的工具,也满足其他社会需要 弊端: ①大众传播媒介不受政府控制,但是受到资本控制。媒介所有者形成了垄断,使得其他声音的发出者根本无法进入这个领域,自然谈不上意见的自由竞争。 ②大众传播媒介为了获取利润,多注意肤浅和刺激性的新闻事件,娱乐内容也缺乏积极性和创造力。 3、社会责任(自我约束式) 发展于:20世纪的美国 思想源泉:报业自由委员会的报告,媒介从业者的实践,媒介自律守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