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年中国妇女史研究述评

近年中国妇女史研究述评

近年中国妇女史研究述评
近年中国妇女史研究述评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年第%期)近年中国妇女史研究述评

林星

内容提要:妇女史是发展中的一个新学科。中国妇女史研究在&$年代后获得空前的发展,发表文章过千篇,专著与教材上百种。在理论思考上做了一定探索。但仍存在问题与不足。

关键词:近代中国妇女史概况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妇女史源于#$世纪!$年代的美国和欧洲,它伴随着*$、!$年代欧美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而产生和发展,至今已走过了#$年的发展路程,目前仍属于一个发展中的新学科。本文拟对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加以考察。

一、妇女史研究概况

我国真正把妇女史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性学科研究是在&$年代以后,由于政治环境的宽松和中外文化学术交流的加强,妇女史研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妇女理论研究机构或学会组织纷纷成立,并出版了专门杂志。如全国妇联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郑州大学女性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外妇女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从",,&年起,已招收了%届女性学方向的研究生-、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云南社科院妇女研究中心,四川东华综合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等。美国有海外中华妇女学会,成员主要是华人学者。日本有中国女性史研究会.台湾有台湾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妇女研究室、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两性与社会研究室等。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有《妇女研究论丛》,北大妇女中心有《北大妇女研究动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还专门编印了《妇女研究》,成为广大妇女理论工作者的必备资料。日本有《中国女性史研究》、台湾有《妇女研究通讯》、《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妇女与两性学刊》,以及专门的女性学丛书。

第二,以妇女史研究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座谈会不断召开。",,#年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举办了妇女问题首届国际研讨会。",,%年举办第二届。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于",,%年召开了“中国妇女与发展——

—地位?健康就业”研讨班。全国妇联于",,*年第四次全国妇女理论研讨会。全国妇联于",,,年举办了“中国妇女/$年理论研讨会”。在天津举办了两次妇女史读书班,在北京举办了妇女学科及课程建设首届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学术界的相互访问、讲学、参加学术研讨会、交换图书资料、合作项目十分频繁。国外对中国妇女史的研究近年也十分活跃。!

第三,妇女史研究开始以一个崭新的独立存在的学科面目出现。开始从更广阔的领域探讨妇女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以及妇女史的学科建设。

第四,以女性为主力的研究队伍已基本形成。逐渐发展起一支以高校、社科研究系统、妇联为主体的包括男性学者在内的妇女研究队伍。

第五,在妇女史研究领域的扩大和深入,史料的发掘利用上都有大的进步。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社会、法律、道德、宗教、文学、教育、人口、婚姻家庭等广泛的领域。

二、近代妇女史研究成果

近#$年来,有关近代妇女史的文章已发表逾千篇,出版的专门著作和教材有上百种。另有一些著述或论文专集,虽然不是专门的中国近代妇女史论著,但书中有专门章节或较大篇幅也涉及中国近代妇女史问题。这些成果可大致分为)类。

#$收集整理以及公开出版的妇女史资料

各地妇联先后编辑了数十种不定期的妇运史资料集,如《广东妇女运动史资料(#%"&’#%"!)》、《广东妇女运动历史资料选编(#%"!’#%(!)》、《湖北妇运史资料》、《湖南妇运史料汇编》、《河南妇运史资料》、《河南省妇运史资料选编》、《河北妇运史资料选辑》等。各省市妇联先后整理了女烈士英名录或女烈士传记,大约有&)余种。此外,还编写了&*份大事记,其中有()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大事记。但均为内部出版物,未能公开出版,使这批成果的利用大受限制。

公开出版的一批妇运史研究资料和文献主要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人民出版社#%++年+月版;《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人民出版社#%++年"月版;《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人民出版社#%!%年(月版;值得一提的是,%)年代初,中国妇女出版社推出的三册《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基本上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的系列资料。!此外,#%!.年,美国李又宁教授和台湾张玉法教授主编的《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上、下册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以后李又宁教授又编辑出版了《近代中华妇女自叙诗文选》第一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年)。台湾的“法务部调查局”还编辑出版了《中共妇女运动原始文件汇编》第一辑。但总的来说,妇女史史料的挖掘、搜集、整理,仍然远落后于研究的发展和要求。

"、关于妇女人物的专题史料或传记

近代妇女人物的研究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领域,诸多传记、回忆录、史料集相继问世。主要是关于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妇女领袖、知名人士及英雄人物等的研究,如秋瑾、唐群英、徐宗汉、何香凝、宋庆龄、蔡畅、向警予、邓颖超、康克清、史良、雷洁琼等。成果有:《秋瑾集》、《秋瑾年谱》、《秋瑾评传》、《向警予传》、《向警予文集》、《蔡畅传》、《邓颖超与天津早期妇女运动》、《邓颖超传》、《宋庆龄传》、《宋庆龄辞典》及其选集、年谱、纪念集,等等。其次是对统治阶级人物慈禧太后、珍妃以及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时期的著名女性,如洪宣娇、傅善祥等的研究。还有学者也关注到了赛金花、小凤仙、单士厘、刘瑞芬等或风云一时,或在某一方面有较大影响的人物。

此外,还有一些集体传记性质的出版物,如《中国妇女领袖传(一)》、《湖南妇女英烈传》、《长征女战

士传》、《红军女英雄传》等,成果丰硕。但也必须看到,对妇女人物的研究现在仍处于开拓时期,也存在着不足,如对各个阶层各方面的妇女人物关注不平衡,一些著名妇女人物也需要从性别视角重新审视她们的政治活动和社会生活。

(、有关妇女史的主要专著

妇运史仍然是中国近代妇女史研究的重头戏。代表作有由全国妇联妇运史研究室撰写的《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春秋出版社#%+%年版,刘巨才的《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中国妇女出版社#%+%年!月版。以及任芬、郭桂兰、吕美颐、陈晓华和计荣等人编著的多种中国妇女运动史。"

在妇女社会生活方面有:吕美颐、郑永福合著的《中国近代妇女生活》是大陆第一部近代妇女生活史方面的专著。该书分《天足篇》、《服饰篇》、《婚嫁篇》、《宗教篇》、《城市妇女篇》、《女工篇》、《农妇篇》等,资料丰富,注重计量分析,书中有.)余个图表,如近代农村妇女的结婚年龄、夫妇年龄差数、农村婴儿成活率、农村妇女田间劳动量等。#罗苏文撰写的《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从中国由农耕文明向近代商业文明过渡以及工业化的起步这个文化背景出发,考察了近代中国都市、城镇和乡村女性群体的变化,是一部有分量的著作。$此外,还有马庚存的《中国近代妇女史》。%+)年代,仅上海就出版了关于社会最底层的娼妓群体的两本专著。孙国群的《旧上海娼妓秘史》,以大量的史实揭露了把女性作为供男性消遣的性奴隶的娼妓制度的罪恶,为上海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杨洁曾和贺宛男合著的《上海娼妓改造史话》则记载了上海妇女教养所对妓女进行教育改造的艰难历程,总结了历史经验。’苏智良根据中日两国档案文献和广泛实地调查得到的丰富史料,写了《慰安妇研究》,以大量的史实揭露了日军对妇女进行惨无人道的性奴役的野蛮行径,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也制作了《中国二十世纪女性史》系列电视片。一些社会史著作已经把妇女作为性别群体纳入近代社会史研究。冯尔康、常建华的《清人社会生活》,在婚姻及妇女、儿童与老人等章节中融入了晚清妇女生活;乔志强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史》和《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涉及了婚姻、娼妓、缠足、溺女等与妇女有关的问题。)

近代女子教育的影响巨大,自然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丛书中几部著作都以专门篇幅介绍了近代女子教育的情况。*+,《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丛书也阐述了教会的女子教育。*+-关于教会的女子大学研究还有《中国教会大学史#+.)’

#$%&》。!"#几部留学生史都涉及或以专门章节论述了女子留学。!"$在此基础上又有了专门的女子留学史著作。!"%

’、一批研究近代妇女史的文章问世

近年来,研究妇女史的论文涉及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领域的研究。仅笔者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年的不完全检索就有’&余篇。涉及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和近代妇女人物方面、近代妇女思想研究方面、近代妇女教育及文化研究方面、妇女社会生活方面等。

三、理论上的探索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站在研究前沿的学者已敏锐地意识到妇女史研究要上一个新台阶,亟待突破理论上的薄弱。诸如如何确定妇女史的内涵和特征,如何建立科学的中国妇女史研究理论框架,如何评价和借鉴吸收西方的女性主义及其“女性主义史观”,如何进行妇女史的学科建设,把妇女史研究向理论化和本土化推进等等。

妇女研究和学科建设成为#$$$年“中国妇女%&年理论研讨会”上讨论的一个重要专题,会上提出了妇女史学未来研究的三个趋势:(#)文化研究将受到重视;())更多的社会科学方法将被用于妇女研究;(")为当代人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

张一兵《当代中国妇女研究及妇女学框架之我见》认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必须有相对独立的特定的研究主体、研究客体、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中国的妇女研究经过了长时期的实践积累和理论探索走到今天*已经到了进行学科建设的阶段了。妇女学是跨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从性别视角建立起来的边缘性综合学科。!"’

刘志琴在《当代妇女史研究的理论误区》中指出,妇女史的研究要上新台阶,必须要改变理论滞后这一重要环节,这首先要正视既往研究中的理论误区。一、以革命史代替妇女史的误区虽然有所改变,但未得到真正的清理和调整,仍影响资料的发掘与整理+缺少理论资源。二、以精英史取代妇女的大众史,眼界偏狭,难以把握妇女史的全部信息。三、以观念史代替妇女的社会史,忽视了经济、政治、生活方式和社会时尚对不同阶层妇女影响的综合研究。!"(杜芳琴《妇女史研究:女性意识的“缺席”与“在场”》,追溯探讨了妇女史研究与女性意识的互动关系,探讨、解析、阐释历史上性别关系和性别结构及女性在其中的生存状态,公正地评价了妇女在历史上的贡献。!")

桑兵《近代中国女性史研究散论》提出了今日的

女性观与昨日的女性观、男性的女性观与女性的女性观、上流的女性观与下层的女性观、本土的女性观与外来的女性观等一系列值得研究者深思的问题。!*+杜芳琴、蔡一平《中国妇女史研究的本土化探索》指出:西方妇女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从开始的“添加历史”*发展到将社会性别作为历史分析的核心范畴*进而出现了“差别与多元社会身份认同”概念。我们需要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适当引进国外的概念范畴*再根据中国历史上妇女的具体经历和两性关系的实际特点*确定自己的理论概念、范畴和方法。!*,

胡传荣《对我国妇女研究存在不足的一点看法》则认为,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常常以西方主流社会女权为参照点,不仅使其在解释与之在社会文化方面具有很大差异的中国的现实时勉为其难,而且使研究呈现出脱离社会宏观环境、缺乏深层次开掘的不良特征。当前,西方的妇女研究已经注意到性别观点与阶级、民族、种族等范畴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但我国对此还了解甚少,更没有通过借鉴其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创造出一套合乎我国社会和妇女发展现实的概念和理论,以至给人留下妇女研究倡导男女对立、使妇女脱离社会发展现实的负面印象,更难以为有着与西方截然不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历程的主流社会所认可。!*-

改革开放以来*在妇女研究背景下的妇女史研究特别注意与国际妇女学和妇女史最新动态的“接轨”*以推动我国的妇女史研究和学科建设。#$$$年*在天津由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主办的“妇女史学科建设读书研讨班”*紧紧围绕着妇女学和妇女史学科建设、妇女史理论方法和如何将国内外已有的理论、方法、经验运用于中国的研究实践这三个要点开展研讨。会上认为,当今的妇女史研究*如果脱离国际妇女学科发展的大背景*单纯把它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甚至仅把妇女史视为社会史的一支)*无疑是一种视野和方法上的缺憾。妇女学学科建设*就是要在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体制内建立妇女和性别研究的学术研究体制*系统地开设妇女和社会性别研究的课程*培养从事这一领域研究、教学和全社会需要的人才。还要通过历史读物的普及,影响社会上男女的性别观。!*#在会上,杜芳琴等人的《中国妇女史学科化建设的理论思考》*从社会性别角度探讨妇女史理论,对中国社会性别制度的形成、构造及妇女在其中身份地位的复杂性做了揭示。

总的来讲,妇女史的理论思考仍然比较欠缺,学科体系还未在理论界取得共识。有必要进行理论和方

法的探索、引进借鉴和本土化工作,促进妇女史学科的建设。

四、问题和不足

从研究领域看,应进一步扩大研究视野,对不同时代、地域、阶层、民族的妇女进行具体分析。妇女对于经济活动的实际参与程度比起政治、军事方面更为深广,但对此研究较少,从而影响了对妇女社会生活与社会地位的总体考察与评价。在群体研究上,对下层妇女考察不多,区域妇女史的研究也仅限于几个地方。如果多注意挖掘地方史料#方志、谱牒、帐本、笔记、碑铭等$,并且对原有资料进一步加以利用,应有新的突破。个体研究方面,目前也仅限于少数杰出人物,重大突破不多。对于近代占人口最多的广大农村妇女的生存状况,很少有人研究。以后一方面应研究更多的女性人物,另一方面要从社会史的角度,对下层个体妇女进行个案研究和微观分析,以小见大。

从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看,还不够多样化。近年来开始引入口述方法研究妇女史。在李小江的主持下,部分从事妇女研究的学者,从%&&’年起启动“’(世纪中国妇女口述史”的研究项目,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被更多地用于妇女史研究。例如,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和家庭功能理论、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心理学的意识与潜意识原理、语言人类学的话语和权力概念以及统计学的计量方法,促进近代妇女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从研究的目的看,将更加注意为当代人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当代中国妇女的一切无不与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研究当代特别是’%世纪的妇女问题,不仅要看到当代妇女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条件下生存、发展,要看到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的现状与未来的中国和中国妇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妇女是从什么样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历史背景中走过来的。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妇女史研究虽然起步不久,但方兴未艾,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将在主流学术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既是学科建设的要求,也是社会现实的需要。

注释:

!国外研究动态可参见:杜芳琴《我所了解的国外中国

妇女史研究》,《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天津社

会科学院出版社%&&)年。定宜庄《对美国学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社会史的回顾》,《中国史研究动态》’(((年第’期。

"#丁卫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妇运史研究述评》,《长白学刊》%&&&年第%期*

$吕美颐、郑永福《中国近代妇女生活》,河南人民出版社%&&(年!月版*

%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版。

&马庚存《中国近代妇女史》,青岛出版社,%&&%年版*

’孙国群《旧上海娼妓秘史》,河南人民出版社,%&))年版。

(杨洁曾、贺宛男《上海娼妓改造史话》,上海三联书店,%&))年版。

)苏智良《慰安妇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年版。

*+,《中国近代社会史》,《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乔志强等主编,人民出版社%&&’年版;人民出版社%&&)年版。*+-《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丛书,田正平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年版。

*+.《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丛书,吴梓明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版。

*+/《中国教会大学史%),(-%&,(》.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浙江教育出版社%&)!年版。

*+0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

%&&’年版;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湖北教育出版社%&&’年版;留学生丛书编委会《中国留学史萃》,友

谊出版社%&&’年版。

*+1孙石月《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中国和平出版社%&&,

年版。

*+2《半个世纪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妇女,(年理论研讨会”综述》0《浙江学刊》’(((年第%期。

*+3张一兵《当代中国妇女研究及妇女学框架之我见》,《学术交流》%&&!年第’期。

*+4刘志琴《当代妇女史研究的理论误区》,《妇女研究论丛》%&&!年第1期。

*+5杜芳琴《妇女史研究:女性意识的“缺席”与“在场”》,《妇女研究论丛》,%&&+年第"期。

*6,桑兵《近代中国女性史研究散论》,《近代史研究》%&&+

年第1期。

*6-杜芳琴、蔡一平《中国妇女史研究的本土化探索》,《陕

西师范大学学报》%&&&年第’期。

*6.胡传荣《对我国妇女研究存在不足的一点看法》,《妇女研究论丛》,%&&)年第%期。

*6/蔡一平《视角转换和方法革新2赋历史研究以社会性别——

——妇女史学科建设读书研讨班综述》0《浙江学刊》

’(((年第%期。

(作者单位:福建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狄松

蒙曼《中国古代妇女史专题》整理

蒙曼《中国古代妇女史专题》主讲: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一、中国古代妇女史概说(为什么学习中国妇女史) 1.中国妇女缠足始于何时?中国古代妇女缠足始于宋朝,到清朝时比较盛行,是汉族妇女才缠足,本来清朝统治者希望汉族妇女放足(就像要求汉族男子剃发一样),但是汉族故意与满族作对,是一种民族抗争、民族情怀,你要我干的事,我偏不按统治者的意思办。 2.中国自古就鼓励才女写诗吗?唐朝不鼓励女诗人写诗,虽然有李冶、鱼玄机、薛涛等女诗人。李冶(李季兰):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薛涛李冶诗集二卷)。唐朝鼓励妇女唱歌跳舞,如杨贵妃就是一个舞蹈家。宋朝才开始正面认定和鼓励妇女写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都是唐朝以前,难道宋朝以后中国不出美女?是因为宋朝以后中国人的观念(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发生变化,认为谈论妇女的身体不体面,谈论妇女的精神才体面。 3.中国自古就是男耕女织吗?明朝末期出现新的经济现象:社会分工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是男的,男人去纺织,女人从事纺线、养蚕,开始并不是男耕女织。 4.中国古代有没有职业女性?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师婆、稳婆、药婆、虔婆)就是古代的职业女性。青楼女子也是职业女性。明清之际有钱人家还请有很闺塾师(女教师)来教自己的女儿(教育的目的是达到色艺俱佳),以便嫁一个好人家。 5.中国古代女子未嫁而逝是否都要葬在孤女坟?唐朝以前是葬在父系祖坟中,包括出嫁生儿育女的女人其骨骸也葬在父系祖坟里。宋朝以后对未嫁而逝的孤女是以结冥婚的形式(找一个未婚而往生的男性结冥婚),葬到男性祖坟里。女人死后葬父系祖坟还是丈夫祖坟的原因,是一个妇女身份认定的问题,唐朝以前把女人看作是父亲的女儿,所以葬到父系祖坟里,宋朝以后把女人看作外人,迟早是要嫁给别人,所以要葬到丈夫祖坟里。 傅立叶:妇女解放的尺度是衡量社会解放的天然尺度。 布洛赫:一个古董迷可能沉湎于故纸堆,但一个真正的史学家最重要的素质,却是具有渴望理解生活的欲望。 中国古代是和现代联系在一起的,直接相关,传统的影响非常大。色情行业的女性是穿的最不保守的,正规的职业女性穿得最为保守。柳如是是钱谦益的如夫人,据说写诗、写字比钱谦益还好。 张祜《戏赠村妇》:二升酸醋瓦瓶盛,请得姑嫜十日程。赤黑画眉临水笑,草鞋苞脚逐风行。黄丝发乱梳撩紧,青纻裙高种掠轻。想得到家相见后,爷娘犹唤小时名。 A.中国古代妇女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之间(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二、妇女史的来历 古代史书有《列女传》,只是妇女史的一些资料。妇女史的来历+妇女史的定位+妇女在哪里。 妇女史的来历: 1.西方女权主义和女权运动。A.第一代女权主义:教育、就业、政治方面的平等权利。B.第二代女权主义:社会生活和观念方面的平等,产生各种女权理论。西蒙娜.德.波伏娃:“妇女不是生成的,而是造成的”、“妇女的特质来源于妇女的处境”。C.第三代女权主义:反思。没有与生俱来的本质的“男”和“女”,只有具有差异性的和在多种

案例研究方法的研究述评

案例研究方法的研究述评

案例研究方法的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王建云,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上海200062) 【内容提要】案例研究方法是一门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公设、适用条件、研究路径以及限度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作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由于近年来案例调查方法作为案例研究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的嫁接物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案例研究方法和案例调查技术,因此,需要从案例研究方法的概述、研究现状以及主要应用等方面进行评述。 【关键词】案例研究方法;案例调查技术;限度;应用 在罗伯特·殷确立的案例研究的分析框架中,案例研究属于现象学的研究范畴,它和属于实证主义范畴的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之间的差别是径渭分明的。实证主义是定量的研究范式,而解释主义是定性的研究范式,但是近些年来兴起的案例调查方法作为案例研究方法与调查研究方法的一个嫁接产物,它将调查研究中确定变量间具体关系的定量方法,尤其是统计分析方法带入了案例研究领域,使得很多学者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案例研究方法和案例调查技术。 一、案例研究方法的概述 案例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但是国内外学者在众多有关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著作的论述中尚未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概念形成一致的看法。学者大多从案例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类型以及资料收集方式等方面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概念进行界定。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界定有两大观点:第一种观点

认为案例是特殊事件,案例就是案例,从案例中不能总结出带一般规律性的结论;第二种观点认为对案例的研究可以得出新的假说以及分析性的普遍结论。① 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方法强调从总的场景或所有因素的组合出发,描述现象发生的事件过程或事件后果,在大环境下对个体行为研究与分析进而形成假说(Shaw, 1927);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是一种对一个特殊事件进行系统研究的方法(Nisbet,1978);也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是对一组研究方法的笼统术语,这些方法着力于对一个事件进行研究(Adelman,1997);更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是对一个人、一件事件、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风笑天,2005)。Robert Yin和大部分案例研究法的资深学者都认为案例研究适合回答“怎么回事”和“为什么”的问题。 关于研究路径,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案例研究方法是一套明确、有系统的程序与技术,用来分析由田野中所获取的庞大原始数据,并且将之概念化,形成扎根于现实世界的理论(J. Corbin,柯宾,1990);案例研究是从具体经验事实走向一般理论的一种研究工具,它综合运用多种收集数据和资料的技术与手段,通过对特定社会单元(个人、团体组织、社区等)中发生的重要事件或行为的背景、过程的深入挖掘和细致描述,呈现事物的真实面貌和丰富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解释、判断、评价或者预测②(王金红,2007)。但是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案例研究似乎首先用于描述当代事件,并从中得出归纳性的普遍结论(Gee, 1950;马克·霍哲,2002);也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是用来阐

妇女生活读后感

这个故事讲述了祖孙三代——三个女性的故事,又是三段式:娴的故事,芝的故事,箫的故事。 苏童的文字很特别,很平静,悲剧事件发生时,你不会大悲大恸,喜剧桥段加持时,你不会笑得不能自已,全文充斥着一种可怕又可喜的彻头彻尾的平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苏童笔下的女性怎么都这么敏感,对,不是悲惨,而是敏感。于是我去看了苏童的生平简介,得出的结论是,人家有天分。。。 靠近而远离的男性 女性生来就在情感感受方面比男性敏锐,所以芝能感受到母亲娴的偷窥,并终日惶惶,最终这种敏感吞噬了她自出生以来就植根于灵魂深处的不安;箫是芝的养女,却在娴、芝的影响了,遗传了这种家族性的不安,最终小杜在这种病态的不安中,做了这个家族第一个毅然决然逃离的男性。有意思的是,靠近这个家族的男人觉悟能力越来越高,离开的时间越来越早,离开的方式也越来越彻底:芝的丈夫邹杰身为党员,不能做抛弃家庭与病妻的恶人,无奈选择忍受折磨多年,直到无法控制男性生理欲望的那天,彻底崩塌,最终选择卧轨自杀;而箫的丈夫小杜是同济大学的高材生,刚结婚就看透了这个家族的基因,于是在箫孕期就提出分居离婚。小杜明知箫叫他回家吃饭留宿最后一夜是借口,明知箫去拿刀要杀了他,他也毫不畏惧地勇赴鸿门宴。为什么?他云淡风轻地对箫说,他知道箫下不了手,他知道他能从体力上轻易应付一个孕妇。因为他从情感和体力上,都看穿了女性与生俱来的软弱,所以他成了唯一一个,有能力从这个家族全身而退的男人。 远离而靠近的女性 这三个女人,都憎恨自己的母亲,憎恨那个楼房,憎恨那个家族,她们都从少女时期起开始盼望着远离那个家族,于是娴去做了电影明星,想远离那个啰嗦平凡的母亲,最终在战乱时期被男友抛弃,无处可去,带着腹中胎儿回到了那个阴暗闷热的楼房;于是芝一毕业就跟邹杰草草结了婚,想逃离她的母亲娴,却又与邹杰家人相处不睦,宁愿回到她深恶痛绝的地方,也不愿放下这个家族赐予她的高傲与尊严;于是箫在下乡之后竟生起了对这个家族的思念与依恋,最终使用了一些手段又回到了她噩梦开始的地方。 她们重复着厌恶这个家族女人的做派,却又传递延续着特属于这个家族的基因,放不过她们的,终究是一次又一次回到原点的她们自己。 女性生而为女性,就注定了悲剧的源头,女性的终生目标,是如何回避那个叫悲剧的漩涡,它晦暗幽深,有一种强大的不可拒绝的吸引力。她们总是在毫无知觉的过程中滑向它,等终于发现它了的时候,又以蹩脚而无力的姿势拼尽全力远离它。 她们的命运齿轮,无论走得多么优雅有序,总会有突然失控的时候,这是命运写给她们的诅咒。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近期大概读完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它是属于史学理 论方面的著作,由于自己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普遍都理论 性很强,相对难懂,读起来显得总是枯燥、乏味,但是自己还是坚持大概读完 了这本书。虽然读完了此书,但是自己感觉距离真正读懂还相差甚远,似乎处 于似懂非懂的状况。不过通过读这本书,还是产生了许多属于自己个人的体会 和理解,许多地方还是给自己以比较深的影响。由于全书内容比较多,下面就 自己在看书过程中感触比较深的方面大概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也 许有它一定的合理之处,也一定有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某些看法也许是错误的,仅属于个人的一些见解罢了。 首先对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做一简单的介绍。这本书全 书分为通史、政治、社会、经济、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中国文化八个部 分的研究方法分别进行讲解,并且对历史教育的流行误解做了叙述。钱先生在 序言中就说到:“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语有归宿去处。”这就很 好的说明了研究历史一定要以证据说话,要有充足的史料或实物等作为自己说 话的凭证,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进行人为的加工、装饰。同时也说明了钱先生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强烈责任感,说的每句话都不是自己凭 空编造的,一定有它的来源,一定有它的充足的证据。我认为这就充分体现了 史学它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不能像小说家一样进行人为的加工润色。 钱先生在本书中就如何研究中国通史时指出:“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 和传统性,我们要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通过这么多年对 历史的学习,自己对历史的三种特性感觉也深有体会,也就是说在内心里面还 是对这三种特性是理解的。就其特殊性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历史有它的特 殊之处;不同国家的历史也一定有不同之处;就是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也 有不同之处等等。正如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就是它的特殊性。所以我认为不管学习历史还是研究历史,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显得格外重要,这样就能避免我们少犯许多错误。变异性则 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一个“变”字。钱先生也谈到了这一点,他说:“其实历史本身即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所以我认为在学习和研究 历史的过程中,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历史,因为事物都处于一种不断变化和 发展的过程中,绝对静止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对于初学历史的人自己感 觉格外重要,他们往往会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东西,所以是一成不变的,其实这 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对于历史的传统型,钱先生说道:“特殊性与变异性加在 一起便成为历史之传统性。”我认为所谓历史的传统型,就是历史上所创造的 精华它的继承与发展。如元朝的行省制度,被后世继承与发展,使之进一步完善。精华的文化具有传承性,并且这种文化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具有一定程度的 稳定性,如我们经常所说的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当然钱先生所 说的历史的传统性有它更深刻的内涵。 在如何研究中国文化史中,钱先生认为:“文化乃历史之真实表现,亦是 历史之真实成果;舍却历史,即无文化。”所以从某方面来看,研究历史的方

明清史研究综述只是分享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2008-11-11冯尔康《明清史》2008年第3期点击: 698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冯尔康 《明清史》2008年第3期 摘要:当前的清史研究改变了其在断代史研究中的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清史研究资料之丰富为其他断代史所不可企及,需要充分地、高水准地利用。清史研究仍须努力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以便走得好一些。正在进行的《清史》编纂工程,其参与者需有“诚惶诚恐”的写作态度,力求避免浮躁世风的不良影响;满汉民族矛盾贯穿有清一代,纂修《清史》似宜给予特别关注,而不能刻意回避。 关键词:断代史/清史/意识形态/满汉关系 我对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及当前纂修《清史》值得注意的问题,近年来已撰写过《清史研究与政治》[1]和《简述清史的研究及史料》[2]两文,如今再次进行简单地回顾,主要谈五点感想,不知当否,敬请清史研究同仁指教。 一、在断代史研究中清史研究改变了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 清朝灭亡至今不到百年,在此以前,有清朝官修的专题式本朝史,这当然是属于传统的史学编纂类史书,而不是近代意义的史学著述;到了清朝末年,出现了体制外的民间对清史的局部研讨,而真正近代意义的清史研究,是在清朝灭亡之后。这种研究的起步,比起其他断代史,来得晚一些,特别是原始资料的整理方面,不同于清代以前的历代历史——史料整理早已断断续续地进行了,所以清史的研究,无疑处于后进状态。我在20世纪50年代读大学本科时,喜爱隋唐史,获知隋唐史研究有陈寅恪、岑仲勉和唐长孺等大家,且陈氏、岑氏著述流传广,容易找到。及至五六十年代之际上研究生班,攻读中国古代史之明清史方向,发现明史方面有傅衣凌、吴晗、黄云眉、

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

浅谈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

————————————————————————————————作者:————————————————————————————————日期:

浅谈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 婚礼并不是产生婚姻时就有了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知礼的文明阶段才形成的。对于婚礼的起源、发展、呈现方式等,历来存在多种不同看法。1928年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根据社会发展进程和妇女在生活中的位置,梳理了历朝历代的妇女生活和婚礼制度,提出婚姻的形式是从群婚到掠夺婚,经过买卖婚姻,发展为媒妁婚姻。 群婚是人类最初的婚姻形式。存在于原始时代血缘家族公社时期至母系氏族社会前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整个旧石器时代)。群婚的前期类型为血缘群婚。即由血缘集团内部同一辈分的男女成员互相婚配。后期则发展到两分组织间的族外群婚,即一个集团的一群男子与另一集团的一群女子集体互相通婚,而集团内部的男女则禁止婚配。这两个集团或是氏族,或是胞族。 掠夺婚是以强行“掠夺”的方式达到成婚目的的一种婚姻仪式。它是在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历史阶段中产生的。掠夺婚俗称抢婚,也叫劫夺婚,是古代氏族部落外婚制时期用战争手段俘获妇女的一种强制性的婚姻形式,后来在不少民族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在一些汉字的构造还可以看出来。“妻”,甲骨文写作 。字形像手抓长发女子,上部为长发状,中间是一只手,整个字形像用手抢女子,也就是说,妻子是抢来的女人。“取”和“娶”是古今字,“取”甲骨文作

,以手持左耳状。《说文?又部》:“取,补取也。”可见,取的本义是捕获、抢夺,自然,“取亲”就是劫夺婚了。而“娶”是后来为表示娶亲义另造的字。另外一组字“婚”、“昏”中,也可以看出劫夺婚的遗俗。“昏”甲骨文写作,字形像太阳落在树枝当中,表示黄昏。许慎《说文解字》:“昏,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古代婚礼在黄昏举行,所以结婚的“婚”和黄昏的“昏”同用“昏”来表示,“以昏为期,因名焉。”这是抢婚制的遗俗,选择黄昏时进行抢夺,但已逐渐由真抢变为假抢。男方黄昏时去迎亲,要乘墨车,即不加文饰的黑色车乘,迎亲的人也要全部穿黑色衣服。现代社会中倡导自由婚姻,因此抢婚实际上已改变它原来的意义,但作为婚礼的仪式依然保留,多见于我国西南云、贵、川、藏等省份的少数民族地区。 从父系社会开始,女子丧失了原有的社会地位,逐渐依附于男性,甚至成为男性的所有物,出现了买卖婚姻。古人说"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之礼",可知买卖婚俗至迟在夏商之时便产生了。“俪皮”,是指鹿皮,古代以鹿皮代货币,也就是用钱作娶妻之礼。初期,买卖婚没有妻妾之分,周代以后,聘娶婚确立,则以礼聘娶的女子为妻,用钱购买来的女子作为妾。因此说“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礼记·曲礼》中也有记载:“买妾不知其姓,卜之。”证明了买卖婚姻制度的存在。买卖婚制以金钱购买为实质,也存在多种形式。一是以礼聘娶为名,金钱买卖为实的购买式婚姻。起初纳彩体现了对婚姻的尊重,但逐渐演变为礼不厚不嫁,这是在聘礼掩盖下的买卖婚的延续。二是以钱买妾。长期以来,一夫多妻为社会所认可,妻子明媒正娶,而妾则可用钱来购买。三是卖女抵债或把女子作为

中国妇女运动演讲稿

中国妇女运动演讲稿 万物复苏、春意盎然,我们满怀激情地迎来了“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xxx周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是全世界妇女共同的节日。20世纪初叶,争取劳动妇女权益和妇女解放的斗争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在国际妇女运动著名领袖克拉拉·蔡特金的倡导下,“三八”妇女节应运而生。经历了一个世纪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性别平等观念逐步纳入各个国家的决策主流,促进妇女事业发展的各种机制不断健全,各国妇女的生存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各类妇女组织日趋活跃,全球妇女运动蓬勃发展。 百年前,中国妇女运动在国际妇女运动的大潮中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妇女运动与民族解放、阶级解放紧密相连,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同步发展,走过了艰苦卓绝而又无上光荣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妇女运动作为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争取男女平等为重要任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妇女运动,推动中国特色的妇女解放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妇女事业日益发展兴旺。 毛泽东同志曾充满激情地断言“中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妇

女能顶半边天”;邓小平同志亲自领导确定妇女运动方针,要求广大妇女工作者“议大事、管本行”;xx同志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xx同志多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决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社会各界都要把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落实到更加自觉地尊重妇女、关心妇女事业、支持妇女工作上来”。正是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我国保障男女平等的法律政策体系逐步健全,促进妇女事业发展的国家机制日益完善,有利于妇女发挥“半边天”作用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妇女运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 自从1924年在广州首次举行我国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群众活动并喊响反帝反封建的口号,几十年来,每一个“三八”纪念日都见证着中国妇女运动前进的步伐。一代代中国妇女前赴后继,在战火纷飞的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的革命斗争中浴血奋战,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施展才华,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建功立业,男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妇女自身的全面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时至今日,我国女性就业数量大幅提高,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国在业人口中女性比例达到%;妇女参与民主政治日益活跃,全国公务员中女性比例达到40%以上;妇女文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繁荣阶段,近代史学界拨乱反正,纠正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出现了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张和实践,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专题大大加深;同时又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轻视唯物史观、轻视阶级分析方法的倾向。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并针对各个时期的学术潮流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和建议。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脱离政治,又不等同于政治,如何把握其中分寸,是总结以往的研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关键。 研究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学科体系建设问题。这里讨论的不是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具体问题的进展,这种进展是非常巨大的,正是这种进展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认识的深化,推动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国情全面深入的了解,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巨大进步;这里讨论的是建设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方面的演化和趋势,一门学问的学科体系是什么面貌,关系到我们对这门学科基本面貌、总体面貌的认识,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学术性、科学性问题。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是如何在建设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演化,以及它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今后还可能发展到哪里去。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所涵括的时间范围,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建立这样的学科体系所必须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作中所秉持的基本的指导思想,等等。我们依据这里所提示的线索,来分析20世纪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学者们探索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情况。 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把1840至1949年所经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的近代史,是符合中国历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独立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历史越出了近代,进入了自己的现代时期。 另一个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自己面临的革命任务的时候所确立的基本理论纲领,也是自己的革命实践纲领。提出这个革命理论的基本事实根据,是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进行的。这个革命的任务,对外是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是推翻封建统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为了史学的繁荣―关于近年史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述评

为了史学的繁荣 ——关于近年来史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述评 xx北京日报》 2008年01月21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近年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史学研究呈现出繁荣的态势,但在有的问题的研究上也出现了一些偏离乃至背离唯物史观的倾向。这里选择近年来一些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些介绍。 ●关于唯物史观,有学者指出,应恢复唯物史观的本真面目,并根据现实对其进行发展,但要防止借理论创新之名行否定唯物史观之实的倾向 近年来,在对唯物史观的重读中,形成了多种研究路向,主要包括实践路向、创新路向、制度路向、方法路向。贾英健指出,唯物史观正在人们的研究中走向立体化,但着眼点是恢复唯物史观的本真面目,结合已经变化了的现实实践,创新和丰富唯物史观。针对唯物史观的创新,有学者强调,要防止有人假借理论创新之名,行根本否定唯物史观之实。凡是离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指导和脱离实践基础的所谓“创新”,不仅不会是真正的创新,反而只会走到复旧的邪路上去。 针对唯物史观在史学中地位的变化,有学者指出,历史研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原已存在的淡化马克思主义、背离马克思主义、乃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不仅循而未改,反而其趋势有所增强。其突出表现,首先是对唯物史观的彻底否定。 史学界有一种说法,叫做“超越”唯物史观。所说的“超越”,实则是彻底否定。唯物史观被彻底否定了,历史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李文海认为,近年来,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受到了种种挑战,有人甚至发表文章说,阻碍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最大“障碍或桎梏”,是强迫人们接受唯物史观,并形成了对唯物史观的“盲目崇拜与狂热迷信”,以致“不知不觉地放弃

中国妇女生活史

中国妇女生活史 陈道元按: 陈东原先生是我的父亲,生于1902年1月17日(壬寅年腊月初八),卒于1978年2月8日(戊午年正月初二),享年77岁。他于1926年冬还在北京大学教育系读书时写成了《中国妇女生活史》,两年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至今犹为很有影响的一本著作,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受到新观点的质疑。这种情况实在令我,他的长子,十分敬佩。我在自己的一个很窄的技术专业里也可算是一度的领头人。如果说我有一点成就,那主要得自他从我少年时期就开始给予的教诲。他在1957年被错误地戴上“右派”帽子,直到1979年他去世后才予纠正。可以想见他在晚年精神上如何压抑。然而,他在不幸中告诉我,“个人遭遇无所谓,只要后代好,社会好,国家好就行。”我永远记住他的话,并用以对待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难以承受的痛苦。为此,我一直坚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984年55岁时实现了28年的夙愿。现在,谨向我的朋友和同志们推荐这篇评介,以纪念即将到来的他的108岁诞辰。 —————————————————— 《中国妇女生活史》是陈东原著的一本历史著作,192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被认为是关于中国妇女史第一部系统性论著,对于后来中国妇女史研究产生很大影响。 该书以婚姻、礼教、妇女教育、妇德、妓女、贞节观、缠足、近代的女权运动等来分节。 在观点上该书由于受到民初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思想的影响,对于传统中国在文化上、制度上和实际生活中对于妇女的种种不公、压制作出甚多的描写及批判,一直到近代妇女生活的章节,才看到妇女生活开始有所改善。书中绪论即指出“我们有史以来的女性,只是被摧残的女性,我们妇女生活的历史,只是一部被摧残的女性底历史”。 陈东原并进一步述说该书写作的目的:“只想指出来男尊女卑的观念是怎样的施演,女性之摧残是怎样的增甚,还压在现在女性之脊背上的是怎样的历史遇蜕”,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时那种希望借着揭露压迫而促进妇女解放的期望。 列女传以及其他零星的女性传记,一直要到1912年由徐天啸撰写《神州女子新史》才出现第一部中国妇女史的专书,但该书仍主要是传记形式,对于史上重要女性作描述,并以西方杰出女性作对比,来激厉中国的女性,因此该书在史学界并不被重视。 陈东原一书,则资料更为丰富,且论述范围更广,主题丰富,且能及于更多数的一般女性,因此被认为是中国妇女史的开山著作,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妇女史的入手著作,而这种中国妇女在传统受压迫,在近代开始被解放的史观,也在数十年来在两岸以及海外的中国妇女史著作中持续作为主流。这种批判传统的方式也为不少女性主义者所采用。 但随着中国妇女史研究1980年代以后在两岸及美国等地的快速发展,这种视传统妇女观点开始受到质疑和修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批判,是妇女史学家高彦颐(Dorothy Ko)于1993年所著的著名论著《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的绪论,她对这种以陈东原为首的“五四式”的中国妇女史研究取向加以批判,认为这种史观过于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性以及传统中国女性的受害形象,而忽略了一些古代女性在生活中可能扮演的主动角色,以及当时女性本身对所处位置的感受。 参考文献: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Teacher of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ISBN 7-214-03878-1 1

近年中国妇女史研究述评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年第%期)近年中国妇女史研究述评 林星 内容提要:妇女史是发展中的一个新学科。中国妇女史研究在&$年代后获得空前的发展,发表文章过千篇,专著与教材上百种。在理论思考上做了一定探索。但仍存在问题与不足。 关键词:近代中国妇女史概况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妇女史源于#$世纪!$年代的美国和欧洲,它伴随着*$、!$年代欧美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而产生和发展,至今已走过了#$年的发展路程,目前仍属于一个发展中的新学科。本文拟对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加以考察。 一、妇女史研究概况 我国真正把妇女史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性学科研究是在&$年代以后,由于政治环境的宽松和中外文化学术交流的加强,妇女史研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妇女理论研究机构或学会组织纷纷成立,并出版了专门杂志。如全国妇联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郑州大学女性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外妇女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从",,&年起,已招收了%届女性学方向的研究生-、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云南社科院妇女研究中心,四川东华综合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等。美国有海外中华妇女学会,成员主要是华人学者。日本有中国女性史研究会.台湾有台湾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妇女研究室、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两性与社会研究室等。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有《妇女研究论丛》,北大妇女中心有《北大妇女研究动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还专门编印了《妇女研究》,成为广大妇女理论工作者的必备资料。日本有《中国女性史研究》、台湾有《妇女研究通讯》、《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妇女与两性学刊》,以及专门的女性学丛书。 第二,以妇女史研究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座谈会不断召开。",,#年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举办了妇女问题首届国际研讨会。",,%年举办第二届。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于",,%年召开了“中国妇女与发展—— —地位?健康就业”研讨班。全国妇联于",,*年第四次全国妇女理论研讨会。全国妇联于",,,年举办了“中国妇女/$年理论研讨会”。在天津举办了两次妇女史读书班,在北京举办了妇女学科及课程建设首届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学术界的相互访问、讲学、参加学术研讨会、交换图书资料、合作项目十分频繁。国外对中国妇女史的研究近年也十分活跃。! 第三,妇女史研究开始以一个崭新的独立存在的学科面目出现。开始从更广阔的领域探讨妇女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以及妇女史的学科建设。 第四,以女性为主力的研究队伍已基本形成。逐渐发展起一支以高校、社科研究系统、妇联为主体的包括男性学者在内的妇女研究队伍。 第五,在妇女史研究领域的扩大和深入,史料的发掘利用上都有大的进步。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社会、法律、道德、宗教、文学、教育、人口、婚姻家庭等广泛的领域。 二、近代妇女史研究成果 近#$年来,有关近代妇女史的文章已发表逾千篇,出版的专门著作和教材有上百种。另有一些著述或论文专集,虽然不是专门的中国近代妇女史论著,但书中有专门章节或较大篇幅也涉及中国近代妇女史问题。这些成果可大致分为)类。

智慧树知到《中国女性文化》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女性文化》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妇女由于记事和记数的需要,她们创造了刻画符号。??这些符号可能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这一观点出自()。 A: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 B:刘士圣《中国古代妇女史》 C:高世瑜《中国古代妇女生活》 D:武舟《中国妓女生活史》 正确答案:刘士圣《中国古代妇女史》 2、被尊为“婚姻之神”“媒神之祖”的是()。 A:妲己 B:女娲 C:妇好 D:窅娘 正确答案:女娲 3、下列各项表述中,与秋瑾无关的是()。 A:冲破封建礼教和封建家庭的束缚,只身东渡日本,开启探寻妇女解放的道路 B:重组留日女生“共爱会”,将其改名为“实行共爱会”,并制定了《实行共爱会章程》 C:创办《中国女报》,宣传妇女解放 D:主编《妇女周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中国妇女问题 正确答案:主编《妇女周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中国妇女问题 4、被誉为缠足百科全书的是清朝方绚的《香莲品藻》。 A:对

B:错正确答案:对 5、下列考古发现中,与女娲相关的有()。 A:山西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 B: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祭祀遗址 C:山西吉县人祖山娲皇宫考古遗址 D: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正确答案:山西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山西吉县人祖 山娲皇宫考古遗址 第二章 1、亚里士多德“女孩和妇女也该知道这一切。”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2、中国古代科举教育与考试的大门不对女性开放。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康有为说:“妇女之需学,比男子为尤甚。” A:对 B:错正确答案:对

4、著名影片《窈窕淑女》中伊莉莎的主演者是( A:伊丽莎白·泰勒 ) B:奥黛丽·赫本 C:伊娃·门德斯 D:萨尔玛·海耶克 正确答案:奥黛丽·赫本 5、世界上第一所正式注册的女子大学是() A: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B:斯威特布莱尔女子学院 C:斯贝尔曼女子学院 D:曼荷莲女子学院 正确答案: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第三章 1、母系氏族时期,女性由于独占生育功能被奉为“女神”。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我国贫困人口中,农村女性和城镇下岗失业女性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我国历史上首部专门针对家庭暴力的法律是2015 年 12 月 27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 大学城栏目:居民空间消息快播 | 空间栏目:作业 收藏到我的学习空间 收藏到我的课堂魔方 全屏 发表时间:2012-3-14 21:12:31 浏览:246 评论:0 几千年的男权社会,妇女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没有参政的权利,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最为惨烈的,是妇女的缠足。一双小脚的形成,往往需要数年的缠裹,“小脚一双,眼泪一缸”,一生的幸福从此葬送于这双小脚。在古代,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但是女人不能有自己的权力,要一心一意跟一个男人,男人就可以移情别恋,女的就不可以。在家中就要听一家之主(当然是男人)的话,男人就可以把女人休了,但女人就不能向男人提出离婚。古代,女人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男的早亡也要一生守寡,做寡妇,女人不可以向男人吆喝、打男人等,女人不能跨出家门,男人就可以闯南闯北,参加 政治活动,女的不可以。与兴女学相伴的19世纪末各地天足会的出现为破除缠足陋习、解放妇女身心拉开了序幕。 近现代世界妇女解放运动呈现出众多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律:妇女解放问题不是由资产阶级人士提出,而是由无产阶级的女工运动发起;妇女解放运动理应由劳动知识分子与女工相结合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妇女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命运息息相关;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同一类型的国家,妇女解放运动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妇女解放是国际性、世界性、全球性的问题;各阶级、各政党都利用妇女问题和纪念国际妇女节为其政治斗争服务,使妇女解放运动出现错综复杂的情况;妇女解放运动是群众性的自我解放运动等等。 以下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大事记 近代 1900年1月8日大型百货商业机构———先施公司在香港开张。公司采用西洋流行的女子售货方式。1900年2月20日台北天然足潮流兴起,天然足会旨在劝导放足,革除缠足陋习。1903年8月金一著的《女界钟》由上海爱国女校发行。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作者第一次喊出了“女权万岁”的口号。1907年3月8日女子教育合法化。1907年7月15日女民主革命家秋瑾在绍兴中山亭就义,时年31岁。1912年1月7日孙中山接见女子参政同志会代表林宗素等,允许女子有完全参政权。1919年5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书评

“设异明通·通中求异” ——读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9级 1044409122 马丹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历史的尺度;我们重视史料的编纂整理而不重视理论思维的创建;我们习惯了历史研究的静止观,总在试图寻找“总体发展规律”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读罢《中国历史研究法》,笔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有其发展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分期有其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侧面有其特色,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我们要注意在“通中求异”。 【关键字】历史研究、中国历史、通、异 《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这本书,是汇集钱穆先生在香港某大学八次讲演而成,依次以中国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史、文化史为研究对象,对于如何研究中国历史提出了自己观点。通读全书,对比梁启超的《中国国历史研究方法》,笔者认为钱穆先生此本书有两大亮点:一、在篇章结构上“设异明通”;二、在讲解内容上“通中求异”。 一、设异明通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主要论述了史学研究的目的、范围和旧史的改造,历史的因果和动力,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等内容,其侧重的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工具性,针对性强但略显分散。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从中国历史的八个侧面论述讲解,其中前七讲均可属于为第八讲蓄势,所有的这些都包含在了中国历史文化大义这一大系中,“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其主要内容。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1】。并提出“文化整全体”“文化即人生”(此所谓人生,非指个人之分别人生,乃指大群体之全人生,即由大群所共同集合而成的人生【2】)概念。 在每个章节内,都基本上遵循“提出问题——解释问题——阐明观点——中西对比立论观点——阐明方法——呼应中心论点”这样一条思路,条理清晰,娓娓道来,让读者如醍醐灌顶。如:《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这一章,首先阐明本章要讲的内容——“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继而解释为什么讲这一编;其次提出政治与政事的不同,进而阐明研究政治制度的方向与必要性;再次,通过中西对比,传统与沿革对比,阐明作者自己关于中国封建制度内涵与特色的理解;最后,提出具体研究政治史的方法,再解释方法运用时,时时注意呼应中心论点。

e7到中心——国外英国哥特小说研究史述评

内容提要国外哥特小说批评历经2()4余年的酝酿、发酵和膨胀,最终爆发成了一个批评话语的狂欢之场。大致可以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边缘化阶段(1764一1920)、合法化阶段(1920一1970) 和批评视角多元化阶段(1970至今)。鉴于国内英国哥特小说系统研究的稀缺状况,对国外这方面的研究背景加以仔细梳理,可以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一个较高的研究起点,以避免低层次的简单重复。关键词英国哥说边缘化合法化多元化 “哥特小说”原本是一个受到严格历史限定和地域限定的名词,它专指1764一1820年的英国哥特小说。其上限是霍拉斯·沃波尔(H。二ewal州e) 《奥特朗托堡》(服。邸乙龙ofot乙a侧如,A肠thicsto理,1764)的问世,下限则是作为“终结者”出现的马图林的《漫游者梅尔莫斯》。通常,这类小说的故事情节充满恐怖和悬念,以阴暗古老的城堡或修道院为背景。然而,当现在人们谈论这个名词时,首先要谈的却是它那臭名昭著的不可定义性。“穿过20世纪晚期,现在进入21世纪,评论家们对于滑不溜手的哥特文类边界所表现出的焦虑不断增长。”。哥特小说的内涵不断地在时限上和地域上越出自身的界限。当前研究界对英国哥特小说的范围较为认同的说法大致是:从广义上说,在英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三次大规模复兴。第一次即18世纪末的英国哥特小说,第二次是19世纪末以史蒂芬生的《化身博士》等为代表的维多利亚哥特小说,第三次则是出34现在20世纪的70年代以斯蒂芬·金的《撒冷镇》为代表的一批当代恐怖小说。 哥特小说内涵膨胀的过程也正是哥特小说批评话语膨胀的过程,也可以说,正是批评话语膨胀的需要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作家作品被搜罗进了哥特小说的研究领域。至今已历经了240余年发酵、膨胀的哥特小说批评最终爆炸成了一个狂欢场。这是个呈现出鲜明的阶段化特征的过程。 一、边缘化阶段(1764一1920) 在18世纪末,我们现在将其称为“哥特”的那些小说还处于不同的小说类别名称之下,如“现代罗曼司”(modem。~ce)、“德国派, (theGerman schol)、“恐怖派” (thetermristschol),等等。②但对于这一类小说的批评和评价却已经开始了。 当时对哥特小说的反应和评价来自四类人群,即普通大众读者、书商、作家与职业文学评论者。不同的人群对它的反应不尽相同:它“在吸引读者方面所向披靡”,但“这个文类及其毫无独创性的模式却从未引起过知识界的尊重”,③在道德上也屡受抨击。虽然批评者把哥特小说“打发到大众娱乐的边缘地带”,但书商、读者和作家“却不断地发现哥特小说是个富于创造性潜力的领域”,④它成了资本主义消费文化最早的文学受益者和牺牲品。 从批评史的角度来看,后两类人的评价更值得探究。 同时代的浪漫主义诗人对哥特小说的反应相当矛盾。他们一面对哥特小说口诛笔伐,表现出对它的轻视和敌意,如柯尔律治的哥特小说评论(1794一1798)、华兹华斯为(抒情歌谣集》第二版撰写的序言(180)、拜伦勋爵的《英国吟游诗人与苏格兰评论者》(1809)等等;⑤一面又有意无意地将哥特式因素引人自己的创作,如:柯尔律治的《克里斯塔贝尔》(1797一18(X))和《古舟子咏》(1797-1798) 受哥特风格的影响显而易见,华兹华斯在《哥特故事断片》(1797)、《边民》中对哥特式主题和激情的嗜好无法遮盖,在拜伦的《曼弗雷德》和其他诗歌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僧侣》的痕迹,雪莱的文学生涯直接始于哥特小说,济慈创作的《伊莎贝拉》、《圣阿格妮斯节前夜》和《圣马克节前夜》简直就是以诗歌形式叙述的

从《新青年》到《妇女杂志》五四时期男性知识分子所关注的妇女问题

从《新青年》到 《妇女杂志》 ———五四时期男性知识分子所关注的妇女问题 刘慧英 提 要 创刊于同一年的《新青年》和《妇女杂志》在倡导妇女解放方面都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和地位,但是《新青年》并非从一开始就是这方面的“先锋”———在创刊后的二、三年间它基本是在梁启超所开创的女权启蒙话语框架内提出和讨论妇女问题,1918年才正式提出女性的主体性问题———“我是我自己的”;《妇女杂志》虽然一直从事着对女性的启蒙,但在五四期间却不能与时俱进而“落伍”,1921年章锡琛担任主编后发扬“五四”精神,沿续《新青年》的妇女解放话题———尤其是自由恋爱,从而使《妇女杂志》成为五四后又一个反传统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 《新青年》 《妇女杂志》 妇女问题 五四新文化运动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创刊于1915年1月,而《新青年》则诞生于1915年9月,这两份创刊于同年的期刊后来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却不可同日而语———《新青年》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标志,甚至它的创刊时间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①而 《妇女杂志》则在五四运动高潮时期被批评为“专说些叫女子当男子奴隶的话”。 ②1921年初,象征着五四一代“新青年”的章锡琛和周建人取代了王蕴章的主编位置,从而使这份杂志在立场和观念上得到全面改观。九十多年之后当我们再度回首五四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时刻,《新青年》和《妇女杂志》都成为需要重新清理和叙述的文化遗产。 一 五四时期《妇女杂志》新老交替的背景 创刊于1915年的《妇女杂志》首任主任为王蕴章(1884—1942),1916年间商务印书馆 曾短期聘任胡彬夏(1888—1931)为主编。③五四运动以后,《妇女杂志》主编的人事发生了 变动,起因是1919年4月商务印书馆的大部分期刊(包括《妇女杂志》 )被当时北京大学的①②③有关《妇女杂志》前期(1915—1920)的情形,参见拙文《被遮蔽的妇女浮出历史叙述———简述初期的<妇女杂志>》,《上海文学》,2006(3)。 罗家伦《今日中国之杂志界》,载《新潮》第1卷第4期。 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这样评价《新青年》:“世界上谈到中国近年新文化的,必归功于‘五四’;谈到‘五四’的,又必归功于《新青年》杂志:这是显然的事实,也不必———尤其是不能否认的。”(《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1月,第365页。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